当前时间:时间载入中……
儿童如何读经典 -净空法师解惑

本文二维码,扫码即可转发
发布日期:2015年04月19日  来源:正定居国学文化  点击:1160次  发布者:管理员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书籍方面,老师只教我们背,教你识字、认字,这个要讲解的,教你认字,教你背诵。背诵是不看书本你能够背得过来,然后再督促你,你能背诵了,督促你背一百遍、背二百遍,为什么?熟了。熟了之后,你一生、一辈子不会忘记,到需要用的时候,到壮年、老年需要用的时候,写文章引经据典不要去查参考资料,你全都记得。过去我跟李老师在一起,李老师写文章引经据典不找参考书的,他都能背得。他告诉我们,小时候跪砖头跪出来的,这我们都没有经历过,没有受过这个苦。李老师大我三十九岁,他吃过这个苦头,全都在那个时候背下来的,所以我们这个比他就差太远了。

背诵,譬如像四书五经、诸子百家;诸子百家是选集,是选的,五经四书是必读的。像《资治通鉴》是必读的,像《史记》、《汉书》这一类是选读。经书是学术、是学问、是智慧;历史是经验,是一面镜子,看看过去人所造的,提供我们丰富的知识经验;文艺小品那是消遣的,那是经史已经成就了,有了很好的根基,才学一点文艺方面的东西,诗词, 歌赋那附带的。这些东西实在讲,这里面有大乐趣、有大智慧、有大德大能,里面真有大乐。所以读书乐,读书之乐乐无穷,古圣先贤典籍永远读不厌的。因为我们小时候生长在战乱期间,念得太少,现在年岁这么大了还得亡羊补牢,天天还在读诵。一天要是不念古书就觉得好像这一天空过了,过得毫无意义、毫无价值。天天读经,读古圣先贤的典籍,才真正知道恩德,什么叫恩德。父母的恩德,佛家讲四重恩,老师的恩德,国家的恩德,众生的恩德;一切众生对我都有恩德,你要是真正明白,你就晓得。所以菩萨发的这个愿,众生无边誓愿度,这是报恩,一切众生於我有大恩大德。

母亲照顾小孩都在教,所以中国有胎教,这个我讲过很多。一般人即使没有从怀孕的时候开始教学,生下来之后,小孩眼睛张开,会看了、会听了,就开始教,全是身教。做父母在儿女面前一定要守礼,让小孩看到、听到、接触到全是正面的,全是伦理道德。所有一切不善决定不能让小孩看到、听到、接触到,不许可。这是谚语所谓「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真的一点不假,这中国人了解。所以中国人常讲「三岁看八十」,三岁还没有上学,六岁上学。三岁没上学,就能看到这个人根基如何,就能看到,所以他的善根福德从三岁就能表现出来。「七岁看终生」,七岁上了小学,上学了,亲近老师,就能看到这个人的一生。由此可知,六岁之前父母教,作之亲,作之君,作之师,君亲师,七岁以后老师教,老师接著父母教,无不是以伦理、道德、因果为最主要的课程。在外国人常讲教育是在七岁之前,而中国人是讲三岁之前。三岁之前是最重要的,三岁之前要疏忽的话就不好教了,学坏了。从这个地方你能够体会到父母之恩,家里头一家人对你的恩德,为什么?在你面前表现正面的给你看,一家人对你都有恩德,唯恐让你学坏了

三十七、我这个年龄,小时候上学偶尔听到老师在谈话,老师跟老师在谈话,偶尔会听到他们在讨论,某个同学有悟性,某个学生悟性很高,某个学生没有悟性,我们常常听到这些话。那时候年纪小,也不懂得什么意思,现在想想有道理。有悟性的人喜欢静,悟性差一点的人好动。所以中国自古以来童蒙教学,他就教小学生修定,小孩心是动的,浮动的,他要学规矩,学得像个小大人一样。现在一般从事於教育的,对这种教学法他有批评,他反对,认为儿童活泼天真,应当要让他充分时间去游戏。中国不是的,因为儿童时期,在人生阶段里面讲,这个阶段记忆力最殊胜。所以中国以前教学,就在这个阶段把他一生当中应该要记得的东西统统就背过,一生不会忘记,不能让他天天去玩,把这个机缘错过了。年岁稍微大了一点,理解的能力强了,记性衰了,小时候不好好的念书,去背书,十六、七岁以后就不容易。

所以中国人的教育非常有道理,中国人不是不喜欢玩,中国人把人的一生受用跟现在人是反方向的,现在人是年轻喜欢玩,中年踏进社会服务於各个行业,做得很辛苦,晚年就更可怜。中国人他是少年的时候完全培养德性的根基,成就自己的学业、道业,中年服务於社会,晚年安乐,所以叫晚年享福。你看看,年轻的时候、少年的时候培福;中年是为社会服务,造福;晚年享福,所以一切享受都在退休之后,享受天伦之乐。外国人恰相反的,外国人比喻说,儿童时代是人生的天堂,中年是人生的战场,晚年是人生的坟墓,你说多么悲哀!这是外国人跟中国人思惟的不相同,哪一种优、哪一种劣,我们应该多想想。晚年享福是真正享福,儿童享福不是真正享福。晚年是功成身就,放下万缘,无忧无虑,那是真的享福,成就了。少年享福,不好好学习,到一生一事无成,那晚年很可怜,哪有福?

中国人,尤其是中国的青年人,对於中国传统不能不知道,老祖宗五千年留下来的智慧经验,这是无与伦比的宝藏,祖宗希望后代的子孙都能够继承,都能够得到受用,都能发扬光大;如果对这个轻视了,那叫自找苦吃。经是智慧、是学问,史是经验、是教训。所以中国古时候教学,最重要的功课就是两门,经跟史,这两个是基础。再有余力可以学诸子,诸子里面多半是哲学与科学,再来是文艺,在《四库》里面属於集部是文艺,经史子集,这四门是主要的功课。现在的学校,小学生的主要功课是什么?我们小时候那个时代,小学主要的功课有国语(就是语文)、有算数、有历史、有地理、有公民,公民是讲德行的,在公民之前是讲修身。我们那个时代不叫修身叫公民,其实修身比公民意思好,我们念书的时候改了,修身改成公民。看到比我们年岁大的,大概大我五岁,都是学过修身。历史、地理、自然,以后有社会,有这么多科目,语文、数学、历史、地理非常重要。现在的学校我就不知道,他学些什么不晓得。语文里面的取材多半是取古籍,虽然国家提倡白话文,内容是把古籍翻译成白话。而实际上祖宗给我们设想的文言文jump,那是一种了不起的发明,在全世界任何国家族群找不到的,这是中国人的智慧。老祖宗们很早就发现言语会变,一个时代一个时代在变化,古人讲的话我们现在听不懂,我们现在讲的话,过个二、三百年之后他们也听不懂,所以文字跟语文要是完全一致的话,那些文字也看不懂。所以他们发明了一种叫文言文jump,跟我们的语文完全脱节,我们言语不管怎么变化,它那个文言不变。所以你要能学到文言文jump,几千年古人留下来的古籍,你现在一样能看得懂。这了不起,这种发明太了不起。文言文jump难不难?给诸位说,一点都不难。现在大家畏难是什么?你不学它,你看到它就难了,其实它不难。

我们学了佛之后,学经教了,老师告诉我们,佛教的经典是古人翻译的,古人翻译已经考虑到不能用很深的文字,便利於流通,所以是采取当时的白话文。佛经在文学上,它这种文字叫变体文,不是纯粹的文言文jump,几乎是白话。所以佛经的文字比古文好懂,比起《论语》、《孟子》、《四书》好懂,比起古文好懂,早就想到了。可是现在人读佛经读不懂,必须要加以解释。老师教导我们,让我们把文言文jump的钥匙拿到,这个钥匙是什么?熟读古文五十篇,老师指定的教材是《古文观止》。这现在一般书店都买得到,《古文观止》收集的大概三百篇的样子,是古时候文章里面的精华,最精彩的,三百篇。老师告诉我们,熟读五十篇,要读到能背诵,你就有能力看文言文jump,钥匙就拿到了;要能够熟读一百篇,你就有能力写文言文jump。在一般人的能力,取得这个条件,一年时间够了。一年五十多个星期,一个星期背一篇不难。年轻人,二十岁之前,一个星期背两篇,一年你就有能力写文言文jump;二十岁以上的,记忆力差了,一个星期背一篇,一年背五十篇。自古以来读书人是这么学成的,我们要懂,要真肯干。

所以在语文的基础上,我们还是采取古文,不采取佛经。说念五十篇古文,那我念《无量寿经》不是很好吗?《无量寿经》,夏莲居的会集本,四十八品,就是四十八篇,也符合李老师的标准,但是老师为什么不选经?经文浅,文言文jump有深度,你读五十篇古文,读经没有问题,你《无量寿经》背诵了,你读古文有问题。这不能不懂,不能不认真学习。所以中国老祖宗五千年的智慧,五千年的经验,历史是经验,五千年这些老规矩、老方法,五千年的成效,在世界上其他的国家族群里找不到。从这个地方你真正体会到祖先是如何爱护他的后代,为后人著想,无微不至,留下来丰富的宝藏,帮助我们化解一切疑难杂症,让子孙后代离苦得乐,破迷开悟。如果我们对祖宗东西否定,那叫大不孝。大不孝的果报,不但现在要吃苦,将来还要堕三恶道。所以应该知恩报恩,应该认真努力学习。

问:这位同学问,「四、五岁的孩子,读背经典的顺序及学习背诵文言文jump的顺序。」问这样一个问题,这是黄实践居士问的。

答:四、五岁的儿童,应当从《弟子规》入门。《弟子规》是圣贤教学的基础,可以说是基础的基础,非常重要。这个教学如果让儿童能够接受,欢喜接受,那是不容易的事情。大人也要学,跟他一起学;大人要照做,做榜样给他看。大人是这样?对,古时候大人就是这样的。所以古时候做父母不容易,父母是子女的表率、模范。古时候人懂得,夫妻在子女面前,行住坐卧规规矩矩,做给他看,然后你再要求他,他心服口服。你自己不如法,你教他要按照规矩做,他不服你。所以现在难,太难了!

从前父母是儿女的榜样,老师是学生的榜样。做老师的人很辛苦,做出样子出来给学生看,最重要的,身教!对儿童,其次是言教。最重要是身教。到他十二、三岁以后,这个身教他已经学得不错了,根基扎下去了,那个时候言教重於身教,初学(就是小学)是身教重於言教,一定要懂,要懂这个道理。然后读书,童蒙教学,《三字经》不可不读,你现在要教的话,《弟子规》是基础,《三字经》要读,《四书》要读,从这个地方扎根。

问:他說現前海內外有許多團體提倡兒童讀經,弘揚中國傳統教育。請問第一個問題,兒童讀經班除國學經典以外,是否需鼓勵孩子背誦佛經,教導孩子禮佛、念佛?

答:這個要看情形,不可以一概而論,各有因緣,你要能夠隨機施教。這裡頭要注意的一點,就是「父子有親」這是根本,這個一定要懂。如果不在這上下手,恐怕小孩讀了經書之外,將來長大他來反佛反得很徹底。為什麼?你佛教裡頭什麼玩意他都知道,他會把你徹底破壞。那個時候你就後悔莫及,你就永墮地獄,要出來就很難了,就不容易。所以佛在經上講得很好,佛教不是從兒童學起的,佛門裡面固然會收沙彌,沙彌總是七歲以後。你看看中國倫理道德的教育是七歲之前,你沒有這個根不能收!七歲做沙彌,就是入了佛門,學什麼?學小乘經。小乘經裡面學做人的道理,佛在戒經裡面告訴我們,「佛弟子不先學小乘,後學大乘,非佛弟子」,你不是佛的學生;佛的學生應當聽佛的教誨,先學小乘,後學大乘。好像讀書一樣,先念小學後念大學,沒有說小學沒有念,就跑去念大學,哪有這種道理!

可是你又要知道,中國佛教很特別,中國佛教沒有小乘。實實在在講,你們諸位去看《大藏經》,《大藏經》裡面的小乘經典非常完備,我們中文翻的小乘經確實不亞於南傳巴利文的小乘經。我過去曾經問過,這兩種對比,巴利文的《藏經》(小乘《藏經》)比我們中文翻譯的四《阿含》,四《阿含》就是小乘經,大概只多了五十幾部。全部有三千多部,三千多部只差五十幾部,你就曉得我們翻譯得多麼完整。翻了之後,在中國成立了兩個宗派,成實宗、俱舍宗,現在都沒有人知道,這兩個是小乘宗派。到唐朝中葉以後就沒落,到宋朝的時候就沒有了,小乘就沒有了。什麼原因?儒家代替,就是孔孟老莊代替了。中國人有家教,有這個基礎,所以不需要小乘教,讀儒書的人可以直接入大乘,是這麼個道理。那現在我們儒也不學,道也不學,小乘也不學,直接學大乘,所以搞得是上不上,下不下,無論在家出家都沒有辦法成就,原因在此地,這個不能不知道。

所以李老師當年教導我們,我跟他十年,十年如一日,他每個星期一堂課佛經,一堂課儒學,補習!我們是儒跟佛同時並進,一個星期兩堂課,十年沒有中斷,所以才曉得儒重要。老師現在已經過世十幾年了,我們現在就愈來愈清楚,愈來愈明白。老師過去對於這些德行的教育,只給我們提示,很重要,他老人家沒有開講,因此我們的學習也就很懈怠,不是很認真。他老人家教我們用《五種遺規》,我們每個學生都去買了一套,做為修身讀本。這門課程只叫我們自修,而沒有正式排上課,當然他也是很忙,沒時間,我們自己讀。

《五種遺規》裡面「童蒙養正」,朱夫子有一篇「童蒙須知」,那就是《弟子規》的前身,《弟子規》就是這篇東西重新修改,重訂的,是依這個本子來定的,朱熹的。而實在上,它是參考許許多多古時候著名的家教,可以說《弟子規》是中國傳統家教的集大成。編得好,它用《三字經》的方法編,一句三個字,總共三百六十句,一千零八十個字,編得實在是好。它的綱領就是孔子在《論語》裡面一句話,「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汎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夫子這句話做為綱領。所以我們現在提倡全民都要學,趕緊把這個根找回來,你才有救;這個根不找回來,中國文化將來會斷掉,沒救,我們不能不認真努力。能救這個,佛教也救起來,因為佛教的根也在這裡。

所以我今天勸同修,《弟子規》不能百分之百的落實,《十善業道》做不到,《十善業道》是佛教的根,這個根是一定是結在《弟子規》上面。沒有《弟子規》,這個根沒有用,這個根不能生長,這就是為什麼佛說先學小乘,後學大乘,我們今天用《弟子規》代替小乘,道理在此地。文不長,一千零八十個字,三百六十句,你不能完全落實,百分之百的落實,所以十善業做不到,三皈五戒做不到,所受的都是有名無實,怎麼能成就?念佛不能往生,不但念佛不能往生,你在念佛堂領眾的人都不能往生,這是我親眼看到的。第二個問題,或應強調儒佛界分,兒童讀經班絕對避免加入佛法?

答:這可以這樣做,就是我剛才講的,讀經確實中國古時候教學,讀經還不是在很小的兒童,真的都是在六、七歲以上。根利的六歲可以學,中下根性的七歲,前面這段時間決定是「童蒙養正」,這是絕對不可以疏忽。如果疏忽這一點,讀經以後都有麻煩,他經讀多了,他會拿著經典去批評父母,去批評大人。現在就出現這個事情。中國大陸他們推動兒童讀經,結果兒童就批評父母,在學校批評老師,這個問題發生出來。王財貴居士為這個事情特地來訪問我,學得太多了,就是他手上有好多尺,拿尺來量量你,拿尺量量他,批評你,你就受不了。

所以還是要用古人的方法,經只能學一種,一部不能落實,決定不能學第二種,從《弟子規》開始,從《三字經》開始。中國有一套教學的基礎,從《千字文》開始,《千字文》是認字,每個字的意思,識字;《昔時賢文》那是格言,很好的教訓,從這兒開始。這些東西學會了之後,才開始讀經。讀經一般都是選《孝經》、《論語》、《大學》、《中庸》、《孟子》,很好,這是中國儒家學術的中心,核心,非常重要。要讓學生念得能夠背誦,要背得很熟,然後要講解,怎麼樣把它應用在日常生活當中,應用在工作當中,應用在處事待人接物,學以致用才能成就。問:第三他說兒童讀經,如佛經,佛的經典學習次第。

答:這不能不注意,我們這些年也提倡,我們做得很慎重,很小心,總記住老師的教誨。

問:下面是中國同修的問題,有四個問題,第一個是應該怎樣學習《弟子規》?

答:《弟子規》字字句句要在生活上做到,要這樣的學習,不是背誦,背誦沒有用處;不是講解,講解也沒有用處。要做到,做到之後你再講解,那就是你自己的《弟子規》,不是別人的,才能感動人。我也常常跟同學們說,你看現在楊老師、蔡老師他們有幾個人,《弟子規》每一堂講課的時候都有很多人在流眼淚,都在懺悔。什麼原因?他做到了,先做到。蔡禮旭告訴我,他先以一年的時間學習,完全做到,然後才出來講,是他內心裡面的感觸,他所以能夠感動人。你自己做不到,你去講,不會感動人的;一定要做到,做到是你的心得,你有真正的感受。問:第二說怎樣學習《弟子規》,才能往生西方?

答:還是這句話,百分之百做到,你求願往生你決定得生。為什麼?你是善人,《弟子規》做到,是真正標準的善人。你看西方極樂世界,《彌陀經》上「善男子善女人」,你有一分,條件「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你這三個條件都具足。你有善根,你能夠認識《弟子規》,知道這是好東西,這是善根;你肯落實,肯認真去做,這是福德;你知道有極樂世界,有阿彌陀佛,你祈求往生,這是因緣。你三個條件統統具足,怎麼會不往生?你不是善人,天天念阿彌陀佛,一天念二十萬聲,阿彌陀佛想來接你,那邊大眾排斥,你就去不了。那邊大眾說,「他不是善人,他到這來把我們的團體擾亂」,人家不答應,不接受你,你就去不了。所以你要考慮到到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慈悲,西方極樂世界所有的大眾對你都肯定,都承認,這個人是好人,我們歡迎他來,你才能去得了。你的心行不善,去不了,這是不可以不知道的。

255
上一篇文章:天下烧伤烫伤者福音 -已更新 -布施医药-骨痛贴    下一篇文章: 万物皆有灵性-老黄牛的故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