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时间:时间载入中……
答疑解惑 佛教 29.在家篇

本文二维码,扫码即可转发
发布日期:2016年01月11日  来源:正定居国学文化  点击:687次  发布者:管理员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答疑解惑 佛教 29.在家篇

 

問:修學既要有好老師,又要有好的同參道友。如果實在找不到,請問可以在家獨修嗎?

答:老師跟同學是可遇不可求,這都是緣分,刻意去找,很難找到。但是一定要有求老師、求同參道友的意願,你才會遇到;如果連念頭都沒有,就不會遇到。有念頭就有感,有感就會有應;有感還沒有應,這是我們自己有業障,業障消除之後,感應就會現前。實在遇不到,在家裡好好修學也是很好。21-090-0033

問:世尊在世,不讓弟子結婚生子,要修清淨行。請問是不是因為會影響道業?

答:弟子有在家與出家之分。在家弟子,佛也讓他結婚生子。若是出家弟子,確實會影響道業。出家要專門做弘法利生的事業,必須要深入經藏;深入經藏是一項艱鉅的工作,最好不要分心。但是在家弟子也可以弘法利生,真正有成就的大居士,講經說法的很多。21-090-0036

問:晚上睡覺時,每到三點鐘左右,總覺得有人猛推我一下,然後我就醒了。我認為是護法神催我上早課,有時晚上也會出現這種現象。請問這是病態,還是護法神叫我起床?

答:你的想法很好,就當作護法神催你上早課就好了。你也不要把這件事情放在心上,要把心專注在念佛。在家居士早晚課多念佛好,古大德說:「念經不如念咒,念咒不如念佛。」除非你是在道場領眾,道場有規矩就要遵照規矩;另外是你發心講經弘法,就把心專注在經教上。如果沒有這些事情,應當專心念佛,決定求生淨土,這是這一生的第一件大事。21-090-0081

問:請問如何做一個好居士?

答:沒有私心,念念為佛法,念念為眾生,真正是做救苦救難的工作。日夜都為別人著想,從沒有為自己、為家庭想過,一心向道,這是我們最好的榜樣。

  不僅在家居士應做在家學佛的好榜樣,出家人要做出家人的好榜樣,道場要做一切道場的好榜樣。我們對於任何人的批評指教,不管是善意、惡意,都要真誠感激,都看作是真善知識,認真檢討改進,才會天天有進步。一個人修行會有進步,道場會興旺,決定在改過自新。「改進」,改是改過,進是進步;不改過,怎麼會有進步?

  有智慧沒有福報,做事障礙重重,不容易成功。有福報沒有智慧,往往把事情做錯。福與慧,經上比喻如車之兩輪,鳥之雙翼,缺一不可。所以,《無量壽經》教給我們「住真實慧」,這是智慧;「惠以真實利益」,這是福報。佛勸勉我們要福慧雙修,對自己、對社會、對一切眾生,才能做出真實的利益。20-014-0510

問: 現在國內有部分出家同學,個人住精舍或茅蓬,專依師父的教導,一門深入聽經、誦經、禮佛、念佛,常修淨業。請師父指點開示。

答:這樣就很好。只要繼續努力保持不斷,能吃苦、能持戒,肯定有成就。聽我講經也得要一門深入,自己做功課還是在五經裡面,選《無量壽經》很好,選《彌陀經》也很好,一門深入去修。平常我講《華嚴》可以聽。古大德講,《華嚴》是大本《無量壽經》,《華嚴》、《無量壽經》、《阿彌陀經》是一部經。《華嚴》講得最詳細,《無量壽經》講得簡單,但其內容、境界實際上都是相同的,所以《華嚴》能夠幫助我們更深入的理解《無量壽經》。21-246-0001

問: 請問在家人如何在混雜的家庭中,脫離煩惱與無明?

答:這真的很難做得到!家庭是一個小社會,特別是現代家庭的問題確實很多。古代宗法制度下的家庭雖有弊病,但比現代開放式的家庭弊病少。你要問到底何種好?很難講,因為沒有絕對的標準。還不如從佛法因果道理上來看,那才真正能解決問題,避免知見分歧,並能得到圓滿的答案。因為你無論在什麼社會制度下,在什麼生活方式中,總無法脫離因果定律。因此,若要在家庭中脫離繁雜、無明,一定要依照佛陀的教學去做,最重要的是「忍辱」,菩薩修行綱領裡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這很重要。

  六度中的「布施」是犧牲奉獻,為家人服務,不求報酬。「持戒」是守法,所謂是國有國法,家有家規,無論做什麼事情有條理、有程序,絲毫不亂,規規矩矩去做。「忍辱」是有耐心,能忍讓。「精進」是天天求進步,今天過得比昨天更好,明天過得比今天更好。「禪定」是胸有主宰,不會輕易被外面境界所動搖。如此你就能脫離煩惱,就能擺脫這些繁雜的事情。末後是「般若」,有般若智慧就能破無明,你在生活、工作、應酬當中,面對人事物這些複雜的現象,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絲毫不迷惑,就是破無明。樣樣做得很周到、很圓滿,自然不生煩惱。所以,菩薩行門當中的六大綱領,也是我們生活的綱領,非常有效果!

  這些理與事都很深廣,特別是在《大般若經》裡,講得非常透徹。但是《大般若經》分量太大,一般人很難讀誦。古大德也發現這個問題,所以將這部大經做了一個節要,將裡面重要的經文節錄下來,避免重複的、繁雜的,並將之簡化變成了十卷,即是《大般若經綱要》,這是清朝乾隆年間葛慧居士編的。若能依照此經的理論、方法去修行,這個疑問就解答了,這對我們的生活、工作都有很大的幫助。24-007-0004

117
上一篇文章:答疑解惑 佛教 28.出家篇    下一篇文章: 答疑解惑 佛教 30.孝道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