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时间:时间载入中……
答疑解惑 佛教 34.戒律篇

本文二维码,扫码即可转发
发布日期:2016年01月11日  来源:正定居国学文化  点击:1541次  发布者:管理员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答疑解惑 佛教 34.戒律篇

 

問:我曾經見到一位出家比丘尼犯過失,我當眾指責她,勸她要懺悔。這個比丘尼不服,對我非常怨恨。請問我有沒有罪過?

答:罪過不罪過暫且不論,你這件事做錯了。錯在什麼地方?不懂禮節,不懂人情世故,勸過有勸過的禮節,決定不能在大庭廣眾之下勸人改過,人都有面子,你這樣對她的自尊心產生很大的傷害。老師教訓學生都關著門教訓,沒有第二個人聽見,這才是真愛護。做錯事的人接受教訓,會一生感激你。

  《禮記》也有提到,在一般人面前可以教童子、未成年人,成年之後(女子十六歲以上、男子二十歲以上),不可以當眾教訓、批評,要尊重他的自尊心,這是做人的基本道理,應當要懂。

  如果這個人不在,你在背後跟別人說他的過失,你是造罪業,這個罪過更重。六祖惠能大師講得很好,「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為何會見到世間過?是自己的過失。看到外面境界,自己阿賴耶識裡的煩惱習氣被這個境界勾引起現行,就是這麼回事情。因此,一個善學、會修行的人見到、聽到過失,趕快避開,這都是古禮教導我們的。常常保持自己的清淨心、真誠心、覺悟心,才能不見過、不聞過,把心住在道上。

  覺明妙行菩薩勸人:「少說一句話,多念一聲佛,打得念頭死,許汝法身活」,這話說得對。特別是一個真正發心,想在這一生不但出離六道,還要出離十法界的人,哪有時間去接觸這些不相干的外緣,還是念佛要緊,讀誦大乘要緊。一切事、一切時、一切處,要知道養自己的清淨心,讓自己念念與道相應,這就對了。20-013-0623

問:現今末法時期,法師互相攻訐,居士批評知名法師,請問是否如法?

答:「若要佛法興,除非僧讚僧」。互相攻訐違背了佛陀教誡,犯破壞佛教形象罪,比「破和合僧」罪還重。真正佛弟子,決不互相攻訐。遇到這種事,要趕快避開,不批評也不放在心上,「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不修不得」,各修各的。如果別人攻訐我,不要回答,隨他罵、隨他毀謗,他罵累就不罵了。我們修忍讓,一概置之不理。21-117-0001

問:上班時間,分內工作做完了,做自己的事情,請問是否犯盜戒?

答:上班時間,分內工作做完了,做自己的事,不算犯盜戒。如果分內工作沒做完,做自己的事,就是犯盜戒。21-117-0001

問:工作是不需動腦思考的,請問一邊做事一邊聽經是否犯盜戒?

答:不用思考的工作,一面做事,一面聽經或念佛,這個可以,不犯戒。但是用思考的工作就不行,用思考一定要專注;工作做完了,再念佛。否則,工作也沒做好,佛也沒念好。21-117-0001

問:福州宗教局通知各大寺院換皈依證,若想保留原證不換是否如法?

答:你願意換就去換,不願意換,你就把舊皈依證留在家裡,做個紀念,這事不必放在心上。要問福州宗教局,如果宗教局說不可以,那你就要遵守宗教局的規定。學佛人最重要的是持戒,「持戒」就是「守法」。我們一定要遵守國家的法令規章。

  其實,現在皈依都是形式。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皈是回頭,依是依靠。皈依佛,佛是覺悟,自性覺是佛,從迷惑顛倒回過頭來依自性覺,這叫皈依佛。若真正皈依,佛在《戒經》上講得很清楚,就會有三十六位護法神日夜保護你。如果你真正做到了、真的皈依了,雖沒有在形式上做皈依,佛菩薩也承認你。如果你不能真正做到,無論哪個法師給你授皈依,佛菩薩也不承認你。

  前幾天,我和胡居士見到從廣東來的一位戴居士,他很年輕,我看他至少有四個以上的靈鬼附身。他會講廣東話、英語、日語、西藏語和其他幾個國家的語言,他告訴我們,說佛像很莊嚴、很好看,可是實際上不是,佛菩薩天天在流眼淚、在哭。胡居士在歐洲生活的時間很長,她能聽得懂他說的話。我們學佛是假的、不是真幹,看我們冒充佛弟子、做的都不如法,與經教、戒律完全相違背,佛菩薩在哭泣流淚。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我們想想,佛菩薩天天在流眼淚,這是真的。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對不起佛菩薩!難得,他到我們道場來示現,大概這個道場還有一點良心,他才到這裡示現。如果道場一點良心都沒有,他就不來了。他來示現,我們要警惕,知道反省、改過自新、能受感動,他就來對了。有幾個人回頭?我相信一定會有回頭的。有沒有不回頭的?我想也不少。21-246-0001

問:我受持菩薩戒多年,如今想專念一句阿彌陀佛聖號,請問是否算破戒或是否需要做些什麼?

答:不需要。在修學過程中,你專念一句阿彌陀佛,是修行功夫真正提升了。這一句阿彌陀佛能夠不間斷,你就圓圓滿滿的把菩薩戒做到。佛在經教中告訴我們,盡虛空遍法界,許許多多菩薩都是念這一聲佛號,求生極樂世界。生到極樂世界,三聚淨戒,一句佛號統統具足。21-246-0001

問:我曾受持菩薩戒,現放棄每個月中和月尾誦「菩薩戒經」的習慣,改為讀誦《無量壽經》、《阿彌陀經》和持名念阿彌陀佛的聖號,請問是否可行?

答:可行,對你自己決定得利益。但是你每個月誦一次戒,或每半月誦一次戒,這個有好處。為什麼?現在大家把戒律都忘記了,你每半個月誦一次,誦給人家看,我們沒有忘記戒律。這是度他,這是菩薩的苦心,現在大家都捨棄了,我們還能夠保持。不管懂不懂,不管做不做得到,樣子還在,你能保持這個樣子就很難得。但真正功夫在誦經,在念佛。21-246-0001

問:已經在其他寺院受了三皈五戒,請問可否在本協會再做皈依、受五戒的儀式?

答:沒這個必要。但是你的三皈五戒是假的,不是真的,只有形式,你沒有做到實質。三皈你沒有做到。皈依佛,佛是覺而不迷,你現在還迷惑顛倒,這一條你沒做到;法是正而不邪,你現在還有邪知邪念,你沒有皈依法;僧是淨而不染,你現在的心還有染污,不清淨。三條都沒做到,所以是假的,不是真的,你在這個地方皈依也是假的,也不是真的。五戒你也沒做到,你哪一條做到了?

  不管你在哪個寺院受過三皈五戒,我們這個地方有講解的光碟、小冊子,回去多看、多學習,這就對了。最重要的是我要學三皈依,我要學五戒。我說過很多次,三皈五戒做不到是什麼原因?沒有《弟子規》的基礎。如果有《弟子規》的基礎,三皈五戒就很容易做到。古時候的人容易成就,他從小受過教養。現在的人很難成就,就是我們的基礎教育疏忽了,沒有接受到這個教育,幹什麼都困難。所以還是要從頭學起,一定要從《弟子規》學起。21-289-0001

問:一些居士,或者是慕名前來的人,之前不是皈依淨土法門,現在來學會想再做一次皈依或受五戒,請問可以嗎?

答:隨順人情可以,也可以做個儀式,我們把皈依證送給你。最重要的,你要學。從哪裡學起?一定要從《弟子規》學起,《弟子規》是三皈五戒的基礎。像蓋房子、蓋大樓,那是地基,一定要把地基打好,你才能蓋得成功。否則,決定蓋不成功。《弟子規》比什麼都重要。21-289-0001

問:已受五戒,不能持戒,請問可否退戒?如何退戒?

答:可以,退戒很容易,只在佛菩薩面前磕三個頭,我這個戒要退,就退掉了,不必告訴任何人。受戒很麻煩,退戒很容易。21-289-0001

問:受三皈五戒而不能持戒,請問會有什麼因果?

答:因果是加一重罪,破戒的罪。殺生本來就有罪,沒有受戒只有殺生的罪,沒有破戒的罪。受了不殺生的戒,你不能持戒就有兩重罪,你殺生有罪,破戒又有罪。所以殺盜淫妄都有罪,這是性罪,不受戒也有罪。只有酒,酒不受戒沒有罪,受戒後只有破戒的罪,所以酒是遮戒,不是性罪。酒是預防,怕你犯前面殺盜淫妄,這個要懂得。所以戒律有兩種,一個是本身有罪(性罪),一個是本身沒有罪(遮戒),是預防的。21-289-0001

問:在寺院建築中,要清除白螞蟻,請問如何做才如法?

答:罪過、功德皆在心中一念,所謂「心生萬法」。古代出家人住在山上曠野之處,就地取材,砍伐樹木,搭建茅蓬,安身辦道。佛教導我們,如果樹木高度超過一人,就有樹神(鬼神)依附居住其上。你若砍伐此樹,便是奪取祂居住之所。如何解決?佛教導我們,提前三天去誦經、念佛、禱告,告訴祂,我三天之後將砍伐此樹,請樹神遷居他處,如此做便如法。同理,如果欲清除白螞蟻,最好在三天之前告知,並誦經迴向,請牠搬家。預先告知後,牠不搬家,則責任不在我。如三天之內牠搬走了,問題也解決了,我們再重新修整建築。

  不預先通知牠,我們有罪過;預先通知牠,會有感應!《印光大師文鈔》中,印祖七十歲之後,居所之中,原先有的蒼蠅、蚊蟲、跳蚤,受老人家的道德感化,全部搬走了。由此可知,小動物也有靈性、有感應。21-058-0001

問:佛七期間,守六齋日,不吃就餓得發慌,沒力氣念佛。請問如果吃了東西是否犯戒?

答:不犯戒,在必要的時候,可以暫時開緣。我在初學佛時就持午,晚上不吃,持了很多年。我去受戒時就開緣,晚上要吃。為什麼?受戒很辛苦,工作量很大,晚上要拜佛、拜懺,怕沒有體力,所以我受戒的那一個月,每天晚上都吃。有很多人平常沒有持午,到受戒時裝模作樣,搞了兩、三天,體力不支了。所以,一定要衡量自己的體力,和現前修學的時間、分量,必須要有好的體力才能修行有成就。

  禪堂裡一天有八、九餐,不只吃三餐。我們的念佛堂,念佛日夜不間斷,夜晚也有點心,二十四小時供應。修行人要守一個原則-不飢不飽。餓了會發慌,念佛念不下去;飽了就昏沈想睡覺,都不行。覺得自己餓了,就吃一點點心,決定不能吃飽。真正用功的人吃五分飽,七分都不行。保持不飢不飽,這是古人幾千年的經驗。21-080-0001

問:受五戒沒有守五條戒,請問是否可以?重新再受可以嗎?

答:可以。五戒、十戒可以重受,希望受的時候一定要做到,你能夠做到五戒十善,往生的障礙就沒有了,你才有把握;五戒十善沒有做到,往生就沒把握,這個道理要知道。21-252-0001

問:醫生用抗生素治病,請問算不算殺生?

答:若是在作為藥物的時候,是可以用的,在戒律裡頭有開緣,但是決定不要殺生。中藥裡面的動物不少,可不可以用?可以用,那個動物等於佛講的三淨肉一樣,不見殺、不聞殺(沒有聽到殺的聲音)、不是為我殺,所以藥用可以。實在講,治病最殊勝的治療還是慈悲心,有清淨心、慈悲心則百病不生。慈悲心能夠愛護動物,自古以來這種感應很多很多,我們要有信心,不能懷疑,決定不可以殺生。

  觀察這個社會,一般大眾都造殺生、偷盜、邪淫的不善業,災難果報就是這樣來的。如果我們這個社會上大多數的人都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社會就安定了,我們要從本身做起。佛法講業報,有共業、有別業,這個社會大多數人造罪業,這是共業,我們沒辦法不受牽連,但我們自己不造,這就是別業。在這個共業造成的苦難社會當中,我們還能夠僥倖平平安安度過,這就是別業果報。21-253-0001

問:請問學佛人是不是一點酒都不能喝?

答:沒有這個說法,酒是五戒之一,但是每條戒有開、遮、持、犯,你要不懂的話你就不能持戒。在什麼場合當中開緣,那叫開戒,不是破戒,這個要知道。譬如:年歲大的,身體衰弱,每餐飯喝一杯酒,幫助血液循環;中醫藥裡用酒做藥引子;酒配在菜裡面做香料,都是可以用。

  我有一年到北京去訪問,碰到一個美國的華僑,我們很熟悉。他在酒店二樓舉行婚宴娶媳婦,臨時看到我,就把我抓去做證婚人。新娘是日本人,這是屬於國際婚姻,中日兩方面的外交跟工商業的代表不少人,所以我就去看了。他還有個證婚人程思遠,我們在一張桌子上坐,一僧一俗。

  我是臨時參加這宴會的,所以沒有做素菜。菜我吃肉邊菜,酒我喝一杯,這樣子跟大家交流。旁邊人看到,認為「佛教是這樣的活潑」,看法就不一樣了,這個宴會就度了很多人。你要是那麼樣考究,人家會說佛不能學,學了什麼都不方便。那些達官貴人平時見都見不到的,難得在這樣一個場合,所以致詞時我就講佛法,把佛法介紹給大家,皆大歡喜,這就是抓住機會弘法利生。若是舉止呆板,大家會畏懼學佛,會把人家學佛的機緣斷掉了。21-253-0001

問:請問什麼叫綺語?客套話或讚美的話算不算綺語?

答:綺語是花言巧語,是有欺騙眾生目的;你沒有欺騙人的目的,就不是綺語。用花言巧語來掩飾事實,而使他人上當,吃虧,被欺騙,這就是綺語。再者,電視、電影裡面所表演的-暴力、色情、殺、盜、淫、妄,都是綺語的範圍,因為這些都是引誘你遠離倫理道德,我們一定要能夠辨別清楚其目的。21-255-0001

問:請問什麼叫妄語?敷衍或者附和的話是不是妄語?

答:妄語是用心不善的語言,例如不誠實,說假話,不說真話。如果你用心是善,欺騙也是正確的,佛經的例子是:獵人追一個獵物到三叉路口,不知道牠跑哪裡去了,於是就問剛走過來的人。雖然這人知道,卻不說實話,反而騙他說獵物往別處去了。這說謊的人是為了救動物的命,讓獵人不造殺生的罪,這樣兩個都救了,這個妄語就是開緣,是有智慧的。如果在這個情形下,你說真話,結果會把兩方面都害了。存心真誠、清淨、慈悲,才有智慧知道什麼場合應該說什麼話、應該怎樣表態,這是屬於後得智。所以佛法是智慧,這個言語決定是要利益眾生,不傷害眾生,這就是八正道裡面的正語。21-255-0001

問:在家居士要受菩薩戒,請問應該受六重二十八輕,還是六重四十八輕的在家菩薩戒?

答:任何戒能做到,你是菩薩再來,不是凡人;你要是凡夫,肯定做不到。真正學戒要從《弟子規》學起,你要知道菩薩戒是建立在比丘戒的基礎上,比丘戒建立在沙彌戒的基礎上,沙彌戒建立在十善業的基礎上,十善業建立在「弟子規」的基礎上。你現在講的是第五層樓,下面四層都沒有。所以先學《弟子規》,落實《弟子規》,然後再修《十善業道經》。等到落實《十善業道》之後才能學三皈五戒,真正得受用。

  當前我們受的三皈五戒、比丘戒、菩薩戒全都落空。什麼原因?沒有基礎,沒有根本,孝親尊師沒有做到!「淨業三福」是我們修行的總原則、總綱領,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三世是過去、現在、未來,所有一切法門修行成佛的基礎,你不遵守這個指導原則,就沒法成佛,佛法是師道,師道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所以佛法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弟子規》才是真正的根本,你要想成就,千萬不能疏忽。百分之百落實《弟子規》,然後學戒律才真正能夠嚴持戒律,得清淨心。

  所以我特別囑咐把《弟子規》光碟送到澳洲,我帶領澳洲的同學聽了十遍;一遍是四十個小時,我用了四十天時間,聽了十遍。我不帶頭大家不相信,我帶頭聽,大家也不能不聽。十遍不夠,毛病習氣還沒改過來。我們中國古人教誨「讀書千遍,其義自見」,一遍四十個小時,三百遍差不多等於千遍。真能夠專心一意聽三百遍心就定了,就得三昧,因定開慧,你就開智慧了。能夠如法的學習,就是持戒,因戒得定,因定開慧。成敗關鍵在此地。21-267-0001

問:某地佛法流通處通告「如護法不在,有人拿經者,視為偷盜」。這裡的經書是結緣品,請問為何視為偷盜?

答:如果你是好心偷盜,雖然是不善的方式,但是結果還是善的,那麼偷盜也不是件壞事,你們想這個道理對不對?讀《了凡四訓》,這個問題就解決了!有人好心,但是做的不如法,導致結果不善,反而有過失,完全是看心與行,才能夠辨別是非得失,這是我們應當要明瞭的,這個問題多讀《了凡四訓》自然就解決了。譬如偷盜經書,有很多經書流通量非常少,一般人根本看不到,這就很容易失傳。這樣的書擁有的人當寶貝,你向他要,他當然不肯給你,這種情況偷也行。偷來幹什麼?拿去翻印,印幾千本、幾萬本,大家都看到,這就是好事情!因為我們要流通、妥善保存,要讓一切眾生都得利益。如果是為自己的利益,不顧別人就有罪;如果為眾生,不為自己就有功德。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為眾生入地獄絕對不會受罪,因為你做的是好事,利益眾生。21-268-0001

問:聽說廁所裡有生靈,進門用手拍打或咳嗽是讓他們躲開,請問是這樣嗎?

答:是!這是佛講戒經時說的。所以出家人進洗手間三彈指,在門上敲三下,通知裡面無形的眾生。我們看不見的眾生也許在裡面,通知他們離開,這是對的,還是三彈指好。21-268-0001

問:在家女眾見到年老、甚至需要協助的男法師,請問可以扶他的手嗎?有些同修說,無論任何情況都不可以觸碰法師的身體,請老法師開示。

答:小乘決定不可以,大乘可以。小乘,像泰國,縱然他病危,女子都不能碰。為什麼?他凡心沒有脫,怕他動念,一動念他就墮落了。大乘是修菩薩,所以在戒律精神上不一樣;小乘的戒,論事不論心,大乘戒,論心不論事,大乘戒比小乘戒難持。譬如不殺生,小乘戒裡面,沒有去殺害眾生,但是心裡起念頭:「討厭他,我希望他死」,不犯戒,不破戒;在大乘戒裡就是犯戒、破戒。所以當你把那個眾生殺掉了,可是你沒有念頭殺他,也沒有犯大乘戒。可是你動個念頭「我要想害他」,你就犯了大乘殺戒,大乘戒比小乘戒難。

  我們現在出家人到底是大乘是小乘?今天我們這些出家人就像智者大師所說的,「名字即佛」,有名無實,這我們一定要清楚,所以出家人不學《弟子規》、《十善業道》的德育基礎怎麼行?從前出家難,要經過考試,這個考試制度是順治皇帝廢棄的。印光大師在《文鈔》裡很多次提到這樁事情,感到非常遺憾,這使出家人的素質一落千丈。在從前出家不僅要經過國家考試,最後還要經過皇帝認同,「你的德行、學問可以做我的老師」。所以出家人是帝王師!度牒就是證書,你拿到度牒才可以出家;你沒有度牒,寺廟幫你剃度是犯法的。這個制度是個好制度,現在制度已經廢了差不多四百多年,現在什麼人都可以出家,佛教形象成了負面形象,廢除考試是主要因素。我們既然發心出家,就要好好認真學,一定不能夠辜負釋迦牟尼佛。

  釋迦牟尼佛是我們的榜樣,學佛就要跟釋迦牟尼佛學。我剛剛接觸佛法時,緣分很好,認識章嘉大師,他叫我看的第一部書是《大藏經》裡《釋迦譜》、《釋迦方誌》。因為你要學佛,首先要認識、了解釋迦牟尼佛,然後你才真正尊敬他,佩服他,他真的是捨己為人,是我們的榜樣,我們要向他學習。

  他示現成道之後,就從事教學,從釋迦一生行持上來看,與孔老夫子一樣是教育者,所以佛教不是宗教,而是教育。實在講夫子教學是逼不得已,他一生周遊列國就是想求個一官半職,以便施展抱負,但是沒有人敢用他。不得已才回到家鄉教學,他那時已經六十八歲,到七十三歲過世,所以夫子教學只五年,就成為萬世師表,他要是真的做官了,他在中國歷史上頂多像周公、管仲、諸葛亮這樣的身分,不會被稱為萬世師表。後世會有這麼多人尊敬他,他是沒想到的,要想到就不周遊列國,而早點教學了。

  可是釋迦牟尼佛就很聰明,王位、榮華富貴都捨棄了,他三十歲就搞多元文化的社會教學。他教了四十九年,成就學生之多,當然沒有人能與之相比。孔老夫子入門的弟子中,真正得法的有七十二人;釋迦牟尼佛的弟子中,得道證阿羅漢果的,就有一千二百五十五人;菩薩眾還不算,還沒有包括在內。我們在基督教裡看到,耶穌真正的得道門徒有十二個人。都是教學,但是成就最輝煌的,時間最長的,成就人數最多的,非釋迦牟尼佛莫屬。

  所以我們無論在家、出家,要向釋迦牟尼佛學習。求生西方淨土是釋迦牟尼佛教我們的,我們尊崇釋迦牟尼佛的教誨,認真努力修這個法門。修這個法門是最大的福報,一生真的成佛,就是證到最高的果位。凡夫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皆做阿惟越致菩薩,阿惟越致是圓教七地以上,這個地位不可思議,我們要格外的珍惜。但是一定要做到佛法的基礎教育「淨業三福」,你才能往生,基礎教育沒有做好,往生就沒有把握了。淨業三福是我們最高的指導原則,無論修學哪個法門,都要以這個為基礎。這個基礎頭一條就是落實在《十善業道》、《弟子規》上,你沒有第一條就不會有第二條,沒有第二條哪裡會有第三條,這一定要認識清楚。在家女同修對男法師幫助的情況,一是在他有重病,需要扶持的時候;二是年齡衰老,八、九十歲的老法師,沒有問題。21-268-0001

問:在外吃東西如果湯裡有肉,請問這樣是否犯殺戒?

答:如果你是佛弟子,就學古大德,像六祖惠能大師吃肉邊菜,你把那個肉夾出來,不要吃它,這個就如法。不要看到肉就又想起吃肉,那就錯了。21-268-0001

問:一個沒有皈依的人,自己認定世尊就是他心目中的師父,開辦一所沒有註冊的佛堂,請問這樣如法嗎?

答:皈依是個儀式,我們真正做佛門弟子應當像佛一樣,給社會大眾做個很好的榜樣,「學為人師,行為世範」,有這個正確的引導,你才是真正智慧、正覺。如果你說「我很行,這些出家人還不如我,我用不著去皈依」,你生起傲慢心了。你這種做法,會讓所有天下學佛的人都不要皈依,你就把佛教毀掉了,這個因果責任要負擔。

  也許有的法師沒有修行,也沒有什麼道德,但是他已經穿了這身衣服,我們真正做佛弟子的,還要到他面前接受皈依。皈依是皈依三寶,不是皈依某法師,這點我們在傳授三皈時講得很清楚。這個就像現在入黨儀式一樣,上級黨部一定會派個資深黨員來監誓,就是他來給你做證明的意思。出家人不管有沒有修行,都代表住持三寶,來給你做證明的,這個手續一定要有。所謂「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我們自己好好修,將來成就可能超過他,這類例子太多了。但是你瞧不起這些修行人,自己就已經有過失,生起了貢高我慢的心,這決定給自己造成障礙。佛看一切眾生都是佛,菩薩看一切眾生都是菩薩,我們凡夫看佛菩薩也是凡夫;看一切眾生有不是,是我自己的不是,我自己不善,看一切眾生都不善;我要是個善人,看一切眾生都是善。所以有人問我,什麼時候我們才能成佛?我回答哪一天你看到蚊蟲、螞蟻、餓鬼、地獄都是佛,你就成佛了,不必問人。修行就是把妄想斷掉,分別斷掉,執著斷掉,最後你顯露出來的是真心、自性,那就是佛;眾生跟佛的差別就在此地。你不願意依照佛的教誨去接受三皈,你就是有執著、分別、妄想。這個道場如果不如法,我們皈依之後,對它恭敬、供養,不跟它學習就對了。恭敬、供養是平等的,不能說惡人你就不照顧,那不可以,惡人有困難也要幫助。

  一定要向國家註冊,現在各地都有佛教協會、宗教局。佛在《梵網經》的兩條重戒,就是佛弟子「不作國賊,不謗國主」。所謂「不作國賊」,賊是傷害,是賊害的意思,也就是不可以做傷害國家、傷害社會的事情。不可以毀謗國家領導人,國主是國家領導人,意思延伸就是各個階層的領導人,比如省長是省的領導人,縣長是縣的領導人,宗教局長是宗教局的領導人,寺的住持是一個寺的領導人。他有過失,我們不可以毀謗,但可以勸導,勸導要選在沒有別人聽到、看到的時候,顧全他的面子才是真正的善意;大庭廣眾當中說他的過失,他很不容易接受,那方式就是錯誤的,是與人結冤仇。勸三次不能改,就不要再勸了,這是做人的道理,決定不毀謗。

  佛在《瓔珞經》裡講在家菩薩戒有兩條,一是「不漏國稅」,這個很重要。你看現在很多做生意的人想盡方法少繳一點稅,佛弟子要是有這種念頭,就已經破戒,更不能有這種行為;二是「不犯國制」,國制是國家法律,一定要遵守,決定不可以犯法。

  佛教給我們要受三皈、五戒、菩薩戒,你建道場要受菩薩戒才可以領眾。佛門在家居士受菩薩戒的可以搭縵衣,不受菩薩戒搭縵衣就有罪過,這個一定要知道,五戒沒有衣的。穿海青沒有限制,海青是中國漢朝的禮服,誰都可以穿。所以我們穿的服裝全是在家的,只有在佛事當中才搭衣,縵衣是佛門的禮服。遵守這個制度,就是佛的形象常住在世間,如果這個制度我們不遵守,形象就破壞了;破壞佛的形象與破和合僧的罪是相等的,這個不能不知道。21-269-0001

問:我看到單位把還可以用的日常生活用品當作垃圾丟掉,我覺得太可惜。所以我拿去給需要的人使用,請問這樣做是否屬於偷盜?

答:你最好對當事的人或者是你的工廠老闆說一聲,他同意了,就不是偷盜。你說:你們的垃圾裡有些東西還可以用,我能不能拿去送給一些窮苦、需要的人?我相信你的老闆也會點頭,那你就不是偷盜。一切都按照這個程序去做,物都有主,主人同意就好。21-269-0001

問:請問十齋期與素食是否兩回事?

答:沒錯,十齋期與素食是兩樁事情,素食是長年離葷腥。五葷是五種蔬菜,葷是草字頭,肉食叫腥,所以合稱葷腥。五葷也稱五辛,是指蔥、蒜、大蒜、韭菜、興渠,興渠就是現在的洋蔥。佛在《楞嚴經》上說得很清楚,這類蔬菜生吃刺激身體,容易動肝火、發脾氣;熟吃這類東西是助長荷爾蒙,容易引起性衝動。佛教導我們戒淫少欲,所以要遠離,以避免它對你生理產生刺激,這個要知道。

  可是你在做菜的時候用它做香料,那個量很少,不起作用,可以。佛家開緣都很有道理,酒的戒開緣最多。酒醉了就亂性,所以佛對酒是決定禁止。但是生病服用中藥,它有很多藥需用酒做藥引,這種情況可以用,用酒合藥也可以;佛門裡還允許七十歲以上,身體比較衰弱的人,用酒幫助血液循環。我在剛剛學佛時也常在寺裡做義工,寺裡老和尚對我很好,常常邀我跟他一起吃飯。我就看到他每餐都喝一杯酒,我覺得很奇怪也不敢問。到了以後把這樁事情向李老師報告,李老師告訴我,老和尚七、八十歲了,喝酒可以促進血液循環,這是開緣,才知道有這麼回事情。所以,我們懂得這個道理,就知道如何開緣。

  但是在團體裡最好都不用,免得有人不知道而說閒話:「他怎麼吃五葷,破戒了?」在自己家庭的時候,如果素菜連這些佐料都不可以,你一家人都不喜歡:「吃素菜有什麼味道?」,所以允許用五辛做調味,因為量都很少。可是山東人吃大蒜像吃花生米一樣,那真起作用,與喝酒一樣,足夠的量就發生作用。一定要懂得道理,在生活方面你才曉得開緣。對於有些不懂道理的人,怕他造口業,我們就迴避,這個也要曉得。

  實在講現在我們三餐都在服毒。肉類都是被餵抗生素,很快就長大。聽說一隻鴨子十幾天,就可以拿去賣。養殖場所餵的飼料統統都是化學的,吃了這種東西人怎麼不生病?還有現在連蔬菜也有農藥,有化肥,種菜的人他自己不吃,拿出去賣;他另外種一片自己吃。所以我覺得現在人會謀財害命,很可怕。

  但是五辛基本不要農藥,也不要化肥,它有氣味,蟲不吃它。實在講,現在蔬菜裡相對安全、保險的就是五辛,若是釋迦牟尼佛生在今天,我相信他不說戒五辛。現在奇奇怪怪的病很多,五辛之一的大蒜能夠抗菌,大蒜(科學家報告)除了對眼睛不好,對全身任何一個部位都有好處。所以少量的吃,不要多吃,對身體有好處,能夠防止很多疾病。21-269-0001

問:請問是否有天戒這回事情?如果有,天戒是什麼?後學已經受了三皈五戒,是否再要受天戒,層次又可再高嗎?

答:我沒聽說有天戒,你去問那個天戒的人,這個我沒法子答覆你。如果你要生天,就修上品十善,生欲界天;如果生色界天,你要修禪定,修四無量心,就是慈悲喜捨,修禪定可以生到色界天、無色界天。21-271-0001

問:我在寺院工作不慎損壞常住物,當時又不懂賠償,後來才知道。時隔太久,請問應該怎樣計算賠償價值,才不算侵損常住?

答:損害常住物有罪、有過,但你是不慎造成的,不是有意的,這就是過不是罪,過比罪要小得多。現在你有這個心賠償,多做善事迴向就行,不必把這個事情放在心上,從此以後斷惡修善,那就是真正的補償了。21-272-0001

問:居士在寺院做事,將常住物拿回房裡用,請問是否犯盜?

答:是的,如果要拿常住的東西,一定要跟常住或負責的人說明,他同意了就沒有問題。21-272-0001

問:本寺院持午,中午齋堂分的水果拿回房間給人,請問是否犯盜戒?

答:如果常住沒有答應,是犯盜戒。這些事情跟常住說明就可以。但是最重要的還是要學《十善業道經》、《弟子規》,這樣我們在修行路上才真正紮根了。21-272-0001

問:寺院的法師處事為人不太如法,我想與他交換意見,請問算說僧過嗎?應該怎樣處理才如法?

答:在你勸導他的時候若沒有第三者聽到,那就如法,就不是說僧過。說僧過是背著他來批評他,這就是犯了說出家人過失的過錯;若你在說他的時候,有很多人聽到,這就不可以,這是結冤仇。21-272-0001

問:菩薩戒裡有見乞不與戒。但經常見有不良集團利用可憐的殘障人士,將之放置夜市乞討,以及假出家人行托缽。如不考慮這些因素而行布施,請問是否如法?

答:看到這些可憐人,你布施他、接濟他是你的功德,那些不法的人造作罪業是他的因果,各人果報不同。如果你有懷疑心,你的果報就會打折扣,得果報時也會增加很多困難。所以,不要懷疑,行布施是慈悲心的流露,如此做就如法。出家人托缽,不管他是真的還是假的,都當作真的出家人看待,心是善的,所行的也就是真善。21-275-0001

問:牌位火化之後,請問是否還要供奉?

答:牌位都只用在一次佛事中,譬如打佛七,佛七圓滿之後就火化了,下次舉行法會時,再重新寫。每次參與法會時,你都寫牌位,以此培養自己的厚道、愛心。21-275-0001

問:受不了環境的誘惑而破戒,請問該如何真正懺悔?

答:這個問題,是現代社會大眾共同的問題。不過,你很難得,能說出來,勇敢面對現實,算是相當不錯。諺語常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明白了這幾句話的道理,就曉得應如何修懺悔法。佛家在行門中,嚴格來說,從初發心直至成佛,無不是修懺悔法,而懺悔法中最重要的,就是「改過自新」。

  佛家有許多術語,譬如常聽到的開悟、懺悔,何謂「開悟」、「懺悔」?看到開悟二字覺得很不可思議,好像一開悟就有神通、有特異功能。事實不然,開悟就是知道自己的過失。一般人犯過,迷惑顛倒,不曉得自己的過失,佛就無法幫助他;佛只能幫助知道自己犯過的人。所以,知道自己犯過就是覺悟、開悟,能將過失改正,後不再犯,就是真實的懺悔,名為修行。

  修行是修正我們錯誤的行為。經論當中將眾生無量的行為歸納為三大類,就是身、口、意三業;業即是造作。行為裡面有正確的、有錯誤的,與宇宙事實真相相應,這是正確的;相違背,就是錯誤的。如果發現錯誤,就要將之修正過來。

  譬如我們處事待人接物用真誠心,這是正確的;用虛妄心,假心假意對人、對事、對物,決定是錯誤的。發現錯誤就是開悟,從今以後,處事待人接物用真心,絕對不用妄心,即使人家用虛情假意對我,我仍是用真誠對人。這樣做我們是不是吃虧了?要曉得,你的目標是希望作佛、作菩薩,希望超越六道輪迴、超越十法界。想達到這個願望,真誠心才能做到,虛妄心是決定出不了六道輪迴。

  了解事實真相,就曉得應該如何做法。別人騙我,我不騙他;他騙我,他搞六道輪迴;我不騙他,我要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縱然吃虧上當也不在乎。不肯吃虧上當的,則繼續搞輪迴;我們願意吃虧上當,輪迴到這一生為止,下次不再輪迴了,這是值得的,有真實的利益。

  所以,我將修行歸納了十個科目二十個字,時時刻刻、在在處處,要用這十個標準來修正我們的行為。第一「真誠」,我們處事待人接物有沒有用真誠心?第二「清淨」,在日常生活當中,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眼見色、耳聞聲、鼻嗅香、舌嘗味,有沒有被污染?何謂污染?順己心意的起貪愛心,不順己意的就生厭惡心,你的心就被污染了。換言之,你在境界裡失去了自主,被外境誘惑,就是破戒了,所以一切時、一切處要保持自己的心清淨不染。第三「平等」,平等就是沒有高下,心才能得定。第四「正覺」,真正的覺悟,絕不迷惑。第五「慈悲」,即是愛心。然後從真誠、清淨、平等、正覺裡面,生起「大慈悲心」,關懷一切眾生,愛護一切眾生,盡心盡力幫助一切眾生。

  在事相上,也有五個科目:「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於諸法實相真相明白了,就是看破。看破之後,不會把這些事相放在心上,就是放下。放下不是什麼事情都不做,而是做得更認真、更努力,因為你要做一個好榜樣,讓一切眾生向你學習。所以,你的生活就是自在、瀟灑、快樂的。隨緣就是不作意,不會有成見,不會想著自己一定要怎樣做而能恆順眾生,隨喜功德,這是佛菩薩的生活情趣。我們在生活當中,能做到自在、隨緣,就快樂無比、幸福美滿了。

  這種幸福、美滿如何能保持永恆?一定要念佛求生淨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得到永恆了。如果不往生淨土就非常困難,你這一生得到,來生轉世必有隔陰之迷,前世的修行都忘記了,又隨著環境迷惑,又造作罪業,這就麻煩了。所以,最後一定是念佛求生淨土才得到徹底究竟的大圓滿,這是真實究竟圓滿的懺悔。出家人應當如是學,在家學佛也應當如是學。24-007-0004

178
上一篇文章:答疑解惑 佛教 33.學經篇     下一篇文章: 答疑解惑 佛教 35.神通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