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时间:时间载入中……
汉字入门 (刘克雄教授讲)

本文二维码,扫码即可转发
发布日期:2016年01月24日  来源:正定居国学文化  点击:30510次  发布者:管理员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温馨提示:如视频无法播放,或播放不连贯,请您刷新。刷新后仍无法观看,请您选择下载观看。

如果是土豆网或优酷网的视频,请点击下载该视频,到原网站并使用相应下载工具下载,感恩您!

相关文字档请点击以下链接:汉字入门 讲义原文 阅读与下载(PDF格式)

以下的文字稿缺少图片,仅供参考,相关完整内容请点击以下链接:

汉字入门 讲义原文 阅读与下载(PDF格式)汉字入门(共28集)课程笔记 阅读下载(DOC格式)

汉字入门(共32集) 完整讲记 阅读下载(PDF格式 )汉字入门讲记(共32集)与课程笔记 打包下载

 



漢字入門  劉克雄教授主講  (第一集)  2015/8/2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56-181-0001

教授:學習漢字,要如何入門?這是我們在這裡大家一起來研討的。怎麼樣學習漢字?怎麼樣入門?請各位翻開我們的書,大家看看我們的目錄,先了解一下我們這本書講的內容是什麼。第一是「前言」;第二,「緒論」;第三是「六書及舉例」;第四(翻過來第四)說到「聲韻略說」;後面就附錄我的太老師黃季剛先生研究《說文》二十一條例。這附錄除了季剛先生的二十一條例之外,很高興徐樹師同學幫我們做了一份五百四十部首的注音,我也想附在這後面,幫助同學容易方便來看。接下來,讓徐樹師幫我念一下,從前言開始讀,大家一起看書。

學生讀誦:前言—中華五千年文化,靠文字的記載,才能夠一脈相傳。要承傳我們的傳統文化,必須正確認識文字,而後才能正確解讀經典。

教授:好,等一下。前言,第一條,各位都同意嗎?每個同學都點頭。我們的經典,古聖賢他們在說些什麼?如果沒有漢字,我們能知道孔子說些什麼嗎?老子說些什麼嗎?所以文字是記載我們傳統文化的一種載體。因此,我們需要正確認識文字,我們才能夠正確解讀經典。接下來,樹師:

學生讀誦:漢字現在雖發展到五萬多個字,乍看似乎是一個龐大可畏的數目,不過章太炎先生統計,最早的初文,只不到五百字,只要認識這四百多的初文,學會用這些初文,是怎樣兩兩組合成會意形聲的方法,就能提綱契領,不難認識所有的文字了。

教授:好。這條是說明我們的漢字從自古創造以來,到現在收在《中華大字典》裡面是五萬左右。各位同學一定心裡會感覺到一種畏懼,這麼龐大,五萬個字,一個字一個音、一個字一個義、一個字一個形,我怎麼樣去記它,會有些畏懼。而實際上太炎先生他統計,真正的初文不到五百個。所謂初文是最早造出來的,那是哪些?象形、指事所造出來的文字叫初文,初文是不可以再分析的。根據太炎先生這個統計,初文不到五百個。我們只需要把這個初文正確理解,然後,再了解如何利用初文,再兩兩組合成會意、成形聲。現在有五萬多字,都是由這最早的初文兩兩組合,重意的叫會意,兼聲的叫形聲,由這五百多衍生到現在五萬多。現在五萬多,我們漢字還可以繼續再孳乳,將來會愈來愈多,各位同學不必畏懼。認識這五百個難嗎?五百字很簡單,是吧?然後再了解如何兩兩組合,這是我們在這裡要講的。曉得怎麼組合了,我們就曉得來駕馭這幾萬字的漢字,一點都不覺得困難。這是讓各位先排除對這龐大的五萬字,能夠排除這個畏懼,我們學起來覺得很輕鬆、很愉快,還很有趣味,這是第二「前言」裡面說的。接下來,樹師給我們讀:

學生讀誦:四十多年前,我曾在東吳大學,講授文字學、聲韻學,三年前又應淨空老法師之命到馬來西亞中華文化教育中心,及北京國學師資培訓班講授文字學,對如何引導學生們欣然的學習漢字,略具心得。

教授:剛才我們說到如何排除對這眾多的漢字這種畏懼。我很多年前教過這門課,四十多年前了,教文字學、聲韻學這門課。三年前又到馬來西亞去了一陣,又到北京國學師資培訓班講了一年多,所以對如何跟各位一起來研讀漢字,我有些心得。我願意貢獻,希望跟各位分享,怎麼樣很方便進去,一點都不畏懼,好嗎?接下來,這最後一條,給我們讀一下。

學生讀誦:市面上我找不到一本適合初學,又正確無誤的文字學教材,本書是據我原先的講稿,及先師林景伊(尹)先生授課時的筆記,以及景伊師編著的《中國文字學概說》等材料,費時年餘編成的入門教材,獻給正在學習和發心承傳傳統文化的老師、同學以及愛好文字學的朋友們,希望借這本書,對漢字能有基本的認識,然後能夠更進一步研治《說文》,漸漸的深入傳統文化。

教授:文字學,廣義的文字學,形、音、義,廣義文字學包含這三項,字形怎麼寫,字音怎麼讀,字義是什麼。為著授課的方便,側重講字形的,我們叫它狹義的文字學;側重講字音的,我們稱它聲韻學;側重講字義的,稱它為訓詁學。所以文字、聲韻、訓詁是講的字形、字音、字義。這三門東西本來是分不開的,你講字形,你能不理解字音嗎?所以這三樣形、音、義本來是分不開的,為著教學方便,講文字、聲韻、訓詁。

講文字學最最重要的書,我相信各位同學手上都有,叫《說文解字》。有嗎?有了。《說文解字》以段玉裁著的最詳盡也最好,所以我希望各位手上有一本《說文解字段玉裁註》。這個大一點,不要以為大一點可怕,大一點的反倒好,你看看字體比較大一點,是吧;那個是把它縮小了,更費眼睛。這個書我大約四十多年前我就用過,用它當教材,當時它沒有標點,我要求同學們,我的學生們用紅筆圈點,詳細的讀,詳細的圈點。這是《說文解字》是文字學這一塊最基本、最重要的書。

附帶說一下,聲韻學,有同學知道哪一本書最重要?聲韻學,妳知道告訴我:

學生:《廣韻》。

教授:真好。《廣韻》是要研讀聲韻學必備的一本書,《廣韻》。研究字義,告訴我哪一本書?你知道嗎?有同學告訴我嗎?樹師告訴我:

學生:老師,是《爾雅》。

教授:沒錯。《爾雅》,十三經註疏裡面有一本經書就是《爾雅》。「爾」的意思是靠近的近,「雅」的意思是正確的正,《爾雅》這個書名就是近乎正確的解釋,叫《爾雅》。所以研究文字學,這三本書是必備的,而且是非常重要的。《說文》、《廣韻》、《爾雅》,我們現在開始,從研究字形,《說文》字形開始。

在研究《說文》之前,剛才同學們看到那個書,那麼厚重,敲我的腦袋痛得不得了,這怎麼辦?所以可能一時也不太容易契入。所以我為這個事才編這個書,各位同學手上有,《漢字入門》。剛才我們看過《漢字入門》的目錄,後面我們會講例字舉例,什麼是象形,什麼是指事、會意、形聲,以及轉注、假借。

把入門的基礎知識我們在這講清楚之後,同學們如果必要,你需要再進一步要了解我們的經典,我們就需要從《說文》入手。所以我們說漢字入門,只是為入門,給同學們一個最基礎的認識。

接下來,同學們看「緒論」。樹師,妳幫我念一遍「緒論」:

學生讀誦:第一篇,「緒論」。

一、中國漢字的初造

《說文解字敘》:「古者庖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視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易》八卦,以垂憲象。及神農氏結繩而治,而統其事,庶業其繁,飾偽萌生。黃帝之史倉頡,見鳥獸蹏迒之跡,知分理之可相別異也,初造書契。」

這一段話包括了兩層意思:第一層意思是推本造字之源為八卦與結繩,第二層意思是說黃帝之史倉頡初造書契。

(一)八卦

1、八卦創作的時代

「八卦」相傳是「庖犧氏王天下」時作的,《周易.繫辭》和《說文解字敘》都這麼記載著。所謂庖犧氏,可以認為我國上古史上一個漁獵時代的代表。因此,八卦很可能就是我國漁獵時代製作和使用的簡單表意符號。

2、八卦取法的對象

漁獵時代的初民們,「近取諸身」,發現人類中有男性和女性,生理上截然不同;又「遠取諸物」,發現天總是相連而無際,地卻是常被河川隔斷而有缺陷。於是畫「—」(陽爻)代表男性、天象,以及一切陽剛之物;畫「––」(陰爻)代表女性、地象,以及一切陰柔之物。但是天地之間,事物至多至繁,不是陰陽兩符號所能全部代表。於是先民們又把「—」、「––」的符號平行重疊起來,於是有了八卦。

3、八卦代表的意義

「八卦」代表的意義是什麼?現在已經無法詳細而正確的知道了。《周易》十翼的《說卦》,以為八卦代表的意思是這樣的:「乾為天;坤為地;震為雷;巽為風;坎為水;離為火;艮為山;兌為澤。」當然這只是後人演《易》之詞,絕不真正是八卦原始的含義。

教授:好,這裡我們講到,我們的漢字最初是怎麼樣創造的,我們這裡引到《說文.敘》裡面的說法。《說文.敘》裡面告訴我們,文字初造最早說到庖犧氏。這裡先了解一下庖犧氏是何許人,可能有同學會問,不是叫伏羲嗎?怎麼現在又叫庖犧?一定有這個疑問。原來你記得課本裡或者老師們都跟你們說有個「伏羲氏」,是嗎?怎麼現在冒出一個「庖犧」,還有一個「包犧」,還有一個「宓羲」,他們是四個人嗎?還是怎麼回事?這裡我大略先說一下,以後我們在形聲的時候再細說。

剛才我們說文字學廣義的包含三個:形、音、義。研究字音叫聲韻學。在聲韻學上,清代乾隆年間出了段玉裁,註我們的《說文解字》,還有一位大學者叫錢大昕,他對字音裡面的聲這一塊特別有貢獻。

板書:

 

 

 

一個字的字音是由聲和韻拼起來的,這個明白嗎?聲韻。我剛才說錢大昕他對古聲這方面特別有貢獻,他裡面有一項說到,「古無輕唇音」,古代聲方面沒有輕唇這個聲音。什麼是輕唇?本來這應該留到後面我們講字音的時候再來說的,現在不得已要先說一說,因為形音義三個,無法分開來講。講到古聲,錢大昕的發現,有兩大發現,一個叫「古無輕唇音」。

板書:

古無輕唇音

什麼是輕唇?我們發聲的部位,氣流出來,碰到兩唇阻礙,然後再放開。注音符號有這個字。

板書:

ㄅ、ㄆ、ㄇ(略帶鼻音,重唇)

ㄅ、ㄆ、ㄇ(波,坡,摸)。ㄅ、ㄆ,同學們試試看,現在讀讀看,「ㄅ(波)」、「ㄆ(坡)」。再把手放在嘴唇前面,讀「ㄅ(波)」、「ㄆ(坡)」。再來一次,「ㄅ(波)」、「ㄆ(坡)」,好。你會發現,發音的部位,發音的方法是完全一樣,雙唇緊閉,氣流出來,「ㄅ(波)」、「ㄆ(坡)」,唯一的不同,讀「坡」的時候,氣很強烈衝到你的手上。再來一次,「ㄅ(波)」、「ㄆ(坡)」,好,感覺到嗎?

同學們:感覺到。

教授:這三個音ㄅ、ㄆ、ㄇ(波,坡,摸),「摸」是帶鼻音,這三個聲音,所謂的重唇音。輕唇是什麼?上齒扣住下唇,成為阻礙,讀「f」。

板書:

f(上齒咬下唇為輕唇)

教授:英文的F,「f」。大家試試看,讀「f」,上齒咬下唇,「f」。再試一次,「f」。能清楚感覺到發音的方法,上齒咬住下唇,是嗎?

同學們:是。

教授:如果有人他是現在說的什麼地包天,知道地包天嗎?不知道?下巴比較凸出來,上齒就比較不容易咬到,是吧?試試看。其實這都不存在問題,他用點心,一樣能發「f」,這是輕唇音。錢大昕他對古聲的貢獻,這是一大貢獻,古代的字音裡面沒有這個字,ㄈ(f)。反過來說,現在讀輕唇的字,古代一定是讀成重唇,反過來,叫古無輕唇音。伏羲,庖犧,包犧,宓羲,現在能分清楚了嗎?以前你只認識一個伏羲氏,古代沒有這個伏羲氏,它應該讀什麼?庖犧氏,或者包犧氏,或者宓羲氏,清楚嗎?很好。原來繞了一大圈,才忽然明白。好,這個伏羲、包犧弄清楚了。

說那時候他作八卦,畫八卦。八卦是什麼?你說,八卦,這好難,玄之又玄,八卦。我們中國文字都已經把我們搞得頭昏腦脹,八卦我更麻煩了。你說沒有文字之前,庖犧氏那個時代,他能創造這個玄之又玄的八卦嗎?不可能吧?那時連文字都沒有,他怎麼能造出這種玄之又玄的八卦來?這可能我們又是對八卦的一種誤解。

先問第一個,八卦是玄之又玄嗎?先了解這個問題。根據《說文.敘》說,庖犧氏那個時代開始用兩個符號來代表陰陽兩種事物,可見當時是非常簡單。《說文.敘》裡面說,「近取諸身,遠取諸物」。這是先人,我們的祖先、先人,他們的科學常識,你一定能肯定,絕不如我們,因為那時他沒有望遠鏡,是吧?我們的祖先,他們的科學常識一定不如我們現在,沒有望遠鏡,也沒有顯微鏡,所以他們只靠肉眼來看到他眼前的事情。肉眼能看到的,「近取諸身」,就是他眼前能看到的。我們這裡就說道,他就發現,人體男性、女性生理上截然不同,因此他就用兩個符號。

板書:

—(陽爻)  ––(陰爻)

如果這兩個符號是文字的話,那是最簡單的文字,是吧?他那時根本還沒有文字。我們這一節講的是什麼?文字的初創。還沒有創造文字之前,有這麼一個伏羲、庖犧、宓羲,這麼一個人,他創造這兩個符號。—(陽爻)這個代表男性,––(陰爻)這個代表女性。然後它(—陽爻)又代表天,因為天看到永遠是那樣無窮無盡,無窮無盡連起來的;(––陰爻)這個代表地,地常常被長江大河隔斷,有斷裂,這是地。(—陽爻)再引申意,男人力氣比較大,他去種田,他去打獵,所以引申為一切陽剛的事物;這個(––陰爻)符號就用為一切陰柔的事物。陽剛的事物用動物來比喻,我們的祖先一直到現在,都認為龍這樣東西是能量最強,牠能潛、能飛,見首不見尾,認為牠的能量最厲害,所以想像中的龍牠能量很強,陽爻又可以用龍來代表它。這是說這兩個符號本來是先民最早用來代替他想像中的男人、女人、天、地、龍、馬。這是陽爻、陰爻。這兩個符號只代表最基本的情況,當然他慢慢就把它重疊起來。

板書:

(乾卦)   (坤卦)

就是後來的八卦。所以,八卦本來就是代表非常簡單、非常原始當時的一種現象,先民們用它們來代表眼前能看到的最簡單、最原始的一些現象。同學們會問,八卦現在我們書本上引的有乾為天,看到嗎?坤為地,這些肯定不是當時初造八卦就已經有的,這一定是後來演繹演出來的,這是八卦。重疊成八卦,八卦再互相重疊。

板書:

有了六爻。八卦重疊成多少,好簡單的數學,八乘八,六十四卦,就演變成六十四卦。現在我們看到的《周易》就是六十四卦。這六十四卦是那樣玄妙,那樣不容易理解嗎?其實不是的。看乾卦這六個爻重疊,這個卦象叫乾卦,它從底下往上算,一二三四五六,最底下這個一它稱初,它碰到陽爻它稱九。大家會問為什麼用九來代表陽爻?有哪位同學能告訴我?

學生:數字一和九之間,就是九是最大,是不是這樣意思。

教授:你是說一到九,十又歸一了,對,這沒錯。但是在這裡不是這個意思,在這裡剛才記得坤卦嗎?八卦是三爻,八卦的三爻,陽,乾卦是陽,可以包陰,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所以用九。在《易經》裡面,六十四卦裡面,如果碰到陰爻?它不用九,它用什麼?六,因為陰爻是六。這是《易經》裡面用九代表陽爻,用六代表陰爻,它的原因是陽可兼陰,陰不可兼陽。所以這兩個加起來是九,這邊這一部分坤卦,六,現在清楚嗎?

我們再稍微了解一下《論語》裡面提到孔子怎麼樣?晚而好易。他曾經韋編三絕,韋是皮的繩子。古代的書不是我們這個紙的,是竹簡那一類,用最牢固的皮的繩子(那個時候還沒有尼龍繩,最牢固是皮繩子),用皮繩子穿的《易經》,孔子翻爛過三次,叫「韋編三絕」。用皮繩子編成的《易經》,三絕的絕是斷絕,孔子研究《易經》那樣的深入。經他一整理,所以《易經》也成為孔子教他的學生們六種教材的一種。哪六種教材告訴我?《詩》《書》《禮》《易》《樂》《春秋》,稱為六經。如果《易》是那樣玄虛,孔子他會拿來教學生嗎?在《論語》裡面我們又看到「子不語」,四個字告訴我,「怪力亂神」,子不語,他不談論這些。孔夫子他講的、傳授的都是做人做事的道理,那些怪力亂神,我們孔夫子他不說。由此可見,它絕對不是怪力亂神的《易經》,它應該就是跟其他經書一樣,來教導學生做人做事的道理。這有疑問嗎?

好,我們現在舉一個例。我們現在發現承傳傳統文化是非常重要的,而且我們弘揚傳統文化,除了我們本身受益,也帶給我們後世子孫最大的利益。如果傳統文化斷絕了,那我們後世子孫就無從知道我們傳統文化是那樣的光輝。如果這個理念你贊同,譬如說你我他三個人覺得我們來成立一個傳統文化研究班,來推廣傳統文化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我們三個臭皮匠大家一起聊天,覺得成立一個傳統文化研習班非常有意義,然後,就準備成立這麼一個研習班。

板書:

初九:潛龍勿用。

我們剛才準備成立國學研習班,這個構想是一個構想,用龍來代替,它是個構想。這個構想,你我他一起聊天的時候聊出來的這個構想,構想很好,但是還沒有真正能做到,所以叫勿用,「潛龍勿用」。我們這個構想好像龍還潛在水裡面,這是初九,乾卦的初九告訴我們「潛龍勿用」。

然後,我們三個人既然認同這個構想非常好,我們就各盡所能去策劃這件事,他這個地方的人員熟悉,他負責去找地方,總要有個場所;我善於打雜,將來研習班成立了,我負責清掃工作;你善於跟政府官員去溝通,成立公司,你去辦這個事。我們三個人大家一起合力努力,往這個方向去努力。公司終於申請下來了,地方也找到了,打掃了,我天天搞得很乾淨。這叫什麼?

板書:

九二:見龍在田。

第二爻,九二,它總算「見龍在田」。我們這個構想終於有點眉目了,公司成立下來了,好像這個龍,本來是潛龍,現在好像在田地裡面冒出個頭來了,有點眉目,「見龍在田」。

一件事情往往不是那麼順利,能夠永遠不會碰到挫折的,所以我們需要堅持,我們需要努力。第三爻,第三個階段,九三。

板書:

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

事情碰到困難,不是那麼通暢,你我大家都為這個目標努力堅持。記得曾子在《論語》裡面說到一個士要如何?

學生:「士不可以不弘毅」。

教授:很好。士不可以不怎麼樣?弘毅,「任重而道遠」,要有弘毅的精神。我們為這個構想,推行傳承國學、傳統文化,我們要有弘毅的精神。所以第三個階段,「君子終日乾乾」,你千萬不要讀干干,「乾乾,夕惕若厲,無咎」。一個君子就像《論語》裡面說的士,君子,為著理想,為著傳承弘揚傳統文化,需要終日乾乾,從早到晚不要忘記,如臨深淵,如履薄冰,一步一步落實往前走。「夕」是晚上。從早終日乾乾,一直到晚都能夠那樣努力為這個事情去策劃、去實踐。這是九三。到九四是說什麼?

板書:

九四:或躍在淵,無咎。

無咎,後面還有個無咎,「或躍在淵,無咎」。「淵」,水裡。你這個事情,雖然我們很努力、很樂觀往前去做、去奮鬥,可是往往有時會帶來一些、會碰到一些挫折,好像這個龍一下又掉到水裡去了,「或躍在淵」。可是我們不忘終日要乾乾,這樣一步一步克服,到:

板書:

九五。

我們原來為了推行傳統文化,成立這麼一個研習班,這麼一個構想。經過我們的努力,一步一步到第五爻的時候,它就告訴我們。

板書:

九五:飛龍在天。

成功了,做得很好,「飛龍在天」。「飛龍在天」,表示這個事情成功,很順利,社會大眾都能夠非常踴躍的來參與這個。我們剛才說什麼?想成立一個國學研習班的這個計畫,社會大眾都非常踴躍參與,這叫什麼?「飛龍在天」,很成功!只要我們很努力,這個構想是很好的,目標是很正確的,一步一步克服,終於能夠「飛龍在天」。

板書:

上九。

你說從底下往上數,初、二、三、四、五,怎麼不叫六?它叫上九,它不叫六九。最上一爻,從底下往上數,初、二、三、四、五、六,上九:

板書:

上九:亢龍有悔。

「亢龍有悔」。這告訴我們什麼?雖然你事業做得非常成功,「飛龍在天」,《易經.乾卦》裡面第六爻它警惕我們,你可不能夠志得意滿,千萬不能驕傲,你還需要終日乾乾。不然你就會怎麼樣?有悔。「亢」就是驕傲的意思。

所以,我們是粗略的舉一個例子,來說明庖犧氏所創的八卦,最早是一個陽爻、陰爻,代表男人、女人、天、地現象,那個時候絕對不是玄虛的,哪怕演變到最後,孔子整理,也都是做人做事的方法。因此在乾卦後面。

板書: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這是孔子加上去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意思告訴我們,我們看到《易經》的乾卦,孔夫子告訴我們,一個君子,一個讀書的人,進德修業,我們要像天行健。什麼叫天行健?天體的運行是那樣永恆不息。健,永恆不息。天,天體。我們看到太陽早上從東邊升上來,晚上西邊落下去,今天這樣,明天這樣,今年這樣,明年還這樣,幾千萬年以前這樣,幾千萬萬年以後還是這樣。健,永恆。君子以自強不息,我們人(君子)進德修業,修養自己道德,增長自己的學識,進德修業,我們要效仿天體那樣永恆,那樣自強不息。這是孔子在乾卦後面加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現在天文學讓我們看到更多的天體,以前孔子的時代,他大概就看到太陽、月亮。現代天文學望遠鏡,在地球上的望遠鏡,覺得還有大氣層的阻隔,因此把望遠鏡放在太空船上,沒有大氣層的阻隔,可以看到最遠的星。當然說最遠只是目前能看到的最遠,將來說不定還能看到更遠。

又發現銀河系,不知道各位認識銀河嗎?如果你們不認識銀河,表示你們只住在城市都市裡面。以前說人家住鄉下說他是土包子,那你住都市應該是洋包子,洋包子只看到霓虹燈,沒有看到天上的銀河。希望沒有看過的同學,哪天你就在我們這,晚上的時候仰頭往上看,有一道非常明亮的、發白的,跟夜空不太一樣,一條,那叫銀河,像銀色的、銀白色的。

我很早就認識,因為我是土包子。小時候,就在家鄉,躺在外婆門口一個大石板上,他們說七夕,七七這一天晚上,半夜,銀河這邊的牛郎跟銀河這邊的織女,在半夜他們兩個會跑到銀河中間相會。我好奇,我就躺在石板上等,結果常常,不止一年,總是沒看到。原因?都睡著了。所以我很早就認識銀河。

現在明白,現在的望遠鏡,銀河裡面有幾千還是幾萬個太陽系。太陽系知道嗎?太陽,圍繞它的這些行星,我們地球算一個,還有水星、火星、金星種種,七個還是九個、八個,這些行星圍繞著太陽轉,我們說這一群叫太陽系。以前古人總以為太陽最大,其實這一個太陽系在銀河裡面,好像是幾千,還是幾萬,還是幾千萬,數目我不記得,就是非常多的太陽系。讓我們感覺到宇宙是這麼大,才更讓我們曉得我們自己有多渺小,千萬我們不要驕傲,你實際上太渺小了。

以前,我對這方面的常識不夠,曾經作一句詩「風卷星河下碧溪」。也許有同學不知道,我寫在這:

板書:

風卷星河下碧溪。

這是我以前作的一句詩,你讀一遍、讀二遍,你會覺得它很美,夜晚;前面的一句是「南華誦罷夜如水」。

板書:

南華誦罷夜如水

南華是什麼?知道就告訴我,別那麼客氣。樹師告訴我:

學生:《南華經》又稱《莊子》。

教授:《莊子》又稱《南華經》。《莊子》,道家的《莊子》,我喜歡讀。這是說什麼?讀完《莊子》,正是到了晚上,又是夏天,讀完《莊子》,滿胸的書味。讀完《莊子》,「南華誦罷夜如水」,很清涼,窗外一望,「風卷星河下碧溪」。字面上覺得很美,是吧,現在想一想,那叫無知的狂妄,是吧?風能夠把天上的銀河卷了下碧溪嗎?銀河是那麼大,銀河剛才我們說有多少個太陽系,我弄不清楚,幾千還是幾萬,如何能夠風把它卷了下碧溪?文學跟真正的科學有時候不能夠並論。

說到八卦,是先民最早他用來表意的符號,它絕不可能很高深,它一定是很簡單的意思。到了孔子,經過他一整理,本來是一本普世用的書,經過孔夫子一整理,就成為六經的一本,就成為為人處世的道理,像剛才我們舉的例子。

剛才講的我們文字的初創,說到八卦。各位同學有什麼疑問嗎?可以提出來。不要緊,暫時沒有疑問,如果碰到疑問,以後隨時提出來。現在徐樹師同學,請妳把後面「結繩」繼續讀:

學生讀誦:(二)結繩

如何用結繩的方法表示意思?唐孔穎達《周易正義》引東漢鄭玄的話,說:「事大,大結其繩;事小,小結其繩。」說得比較簡單。唐李鼎祚《周易集解》引《九家易》說:「古者無文字。其有約誓之事,事大,大其繩;事小,小其繩;結之多少,隨物眾寡。各執以相考,亦足以相治也。」就比較詳細了。這些尚近情理的推測啟示我們:

1、結繩的目的

代替文字以為約誓的記錄。

2、結繩的方法

(1)大的事物,結大結。(2)小的事物,結小結。(3)結的多少,表示事物的多少。

3、結繩的判斷

(1)各關係人分執繩結相同的繩子。(2)屆時共同回憶繩結代表的事物。(3)確定繩結的意義。

4、結繩的效用

使人民的約誓有繩結作憑據,而減少糾紛。

林勝邦《涉史餘錄》記載琉球所用之結繩,分指示、會意兩種:「凡物品交換,租稅賦納,用以記數者,則為指示類;使役人夫,防護田園,用以示意者,則為會意類。」他們結繩的材料,據說多用藤蔓、草莖或樹葉。蔣善國《中國文字之原始及其構造》記載祕魯人利用「結子」的記事方法:「凡人民之統計,土地之界域、各種族及兵卒之標號、命令之宣布、刑法之制定,以及死者之墓誌,莫不賴之。甚至由遠省來者,無論觀風進貢或宣戰等,必須帶結子以為通告之符信。其法以一主繩繫有定距離之各色繩子。於各小繩上,因事之種類,而各異其結,且以各種顏色以代表等等事項;如紅色代表軍事及兵卒,黃色指明黃金,白色表明銀及和睦,綠色象徵禾榖等類。又單結表示十,雙結為二十,重結為百,二重結為二百,餘類推。古祕魯各城中皆有專門講解結子之官吏,名為『結子官』。此種官吏對於結子講解之技藝極為嫻熟,惟須藉口語之助,始能將意思達出。現今祕魯南方之印第安人尚有精通古代所遺留之結子者。」這些材料,都可以使我們對於結繩的情形有更詳細的了解。

教授:好,這裡提到沒有文字之前,除了剛才我們說的,用最簡單的符號陰陽兩爻來代替心中的意思之外,還有就是結繩的傳說。這裡我們課本引的都非常詳細,我們就不必在這裡重複的說它。接下來各位看下面書契。妳幫我念一遍:

學生讀誦:(三)書契

相傳「初造書契」的是倉頡。這不但見於《說文解字敘》,也見於《世本》、《韓非子》、《呂氏春秋》、《淮南子》、《漢書.藝文志》、《論衡》等書。倉頡是什麼時代的人?《說文》根據《世本》,以為是「黃帝之史」;章太炎先生在《檢論》卷一《造字緣起說》中云:「一二三諸文,橫之縱之,本無定也;馬牛魚鳥諸形,勢則臥起飛伏,皆可則象也;體則鱗羽毛鬣,皆可增減也;字各異形,則不足以合契。倉頡者,蓋始整齊畫一,下筆不容增損。由是率爾箸形之符號,始為約定俗成之書契。」所說最為明正通達。倉頡以前,各部落所作表意的符號並不一致,倉頡很可能就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主持統一文字的人。

教授:好。這一段告訴我們,傳說的中國文字的創始是由倉頡創造文字。我們應該這樣理解,為什麼要創造文字?文字是用來記載我們的語言。語言是做什麼用的?說話幹嘛?是要來表達我們內心的意思,用語言說出來。所以語言也好,文字也好,都是用來表達我們內心的意思。在沒有語言之前,更早的時候,我們的初民那時候只有幾個簡單的聲音,用來表達他內心的意思。還沒有語言的時候,經過很長期的進化,才有簡單的幾個聲音,慢慢衍生為語言。剛才我們還說過,古代沒有什麼?沒有輕唇音。也就是說,輕唇音,語言這個輕唇音是後代才衍生出來的。所以最早沒有語言之前,先民們只有幾個簡單的聲音,加上他肢體的表達,來表達他內心的意思。後來有了語言,可以說話說得很清楚了,「我不喜歡你」,說得很清楚了。可是語言它受到時間、空間的限制,我在這講話,在房子裡面的同學們可以聽到,隔遠了他們就聽不到,受空間的限制。我今天講的,我現在講的,講完了以後,也聽不到了,受時間的限制。所以語言受時、空的限制,無法傳之久遠。

漸漸我們的先民覺得光有語言還是不夠用的,因此漸漸有最簡單的文字出現。那麼文字,大家要弄清楚,絕不是一個人所能創造,這個有疑問嗎?文字也絕不可能是倉頡這麼一個人創造,文字不是一時、不是一地、不是一人創造的,明白嗎?因此不同時、不同地方,南方的人創造一個字,北方的人創造的一個字,寫起來不一樣,可是意思是一樣的。所以它就會怎麼樣?這時由於不同的南北或者是先後造出來字都不同,因此我們先確認文字不是一個人、不是一個時間也不是一個地方,它創造是這麼樣一個情況。所以傳說裡面說倉頡創造文字,我們這裡最後兩句話大家一起看,讀出來我聽:

學生們讀誦:倉頡以前,各部落所作表意的符號並不一致,倉頡很可能就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主持統一文字的人。

教授:有問題嗎?很清楚了吧,因為文字不是一人、一時、一地造,因此他很可能是第一個出來統一一下,你造的這個字跟他造的字意思一樣,統一一下。秦代不是有李斯嗎?李斯統一文字。可能倉頡是最早各部落造的文字不同,他做的統一工作,我們往往說他是創造文字的人,應該這樣理解,有問題嗎?接下來,徐樹師妳幫我讀下邊這一段,從甲骨:

學生讀誦:(四)從甲骨文推斷漢字的初創

甲骨文字是殷商時代刻在龜甲和牛胛骨上的文字。殷人信鬼神而喜占卜。占卜的時候,先在龜甲上鑽孔然後再燒,視其裂紋以定吉凶。占卜的人再把所占的事記在甲骨上面。多數是刻上再塗墨或硃砂,也有用筆寫上而不刻的。甲骨文在隋唐時代就有出土,未有人注意。清光緒年間,有人以甲骨分龜板、龍骨二種,當藥材賣給藥店。光緒二十五年(一八九九),王懿榮在甲骨上發現文字,從此為人所重視,私人挖掘出售甚多。民國十七年,中央研究院與河南博物館合作發掘,在河南安陽縣小屯村(殷墟)先後獲得甲骨十一萬片,據董作賓的估計,總字數在三千以內;李孝定集其可識之字,有一千三百七十七個。其中有「依類象形」的初文,也有「形聲相益」的字。象形字沒有固定的構造,可以隨意增減。如龜字,可有尾,可無尾,或正,或側,或兩足,或一足,或無足。會意字比現在更明確,如牧字,牧牛則加牛旁,牧羊加羊旁。犬、豕、馬、羊、鹿等字,都可加匕或土,以分雌雄。形聲字是由初文加山、水、土、阜、人、木等偏旁而成,其中部分可以認為是初文的繁文異體。

安陽是殷朝盤庚的故都,小屯村的東、北及西北方,都有洹水環繞,正是《史記.項羽本紀》所說:「項羽乃與期洹水南殷虛上」的殷虛。盤庚遷殷約在西元前一三八四年,上距黃帝建國大約相隔一千二百多年。殷虛所得的甲骨文既已近三千之多,而且包括了初文和孳乳字,顯然不是短時間中所能創造,必有長久的演進過程,那麼我們相信:在黃帝之時,中國文字當已產生。因此,《說文解字敘》所說黃帝之史倉頡初造書契,可能性就很大了。

教授:這一節我們了解到,傳說的黃帝之史倉頡造文字,剛才我們已經說明白,他可能是統一文字的一個人。但是從此我們也了解到,那個時代是不是確實已經有文字?我們從甲骨文的資料來慢慢的理解它。先說甲骨片有多少,有同學知道嗎?這裡面說了,多少?

學生:十一萬片。

教授:對。甲骨的出土雖然很早,唐代就已經有,但是不受重視,要到清末,一八多少年?

學生:一八九九。

教授:離現在多久,算一算告訴我。

學生:一百一十六年。

教授:對。現在是二O一五,你減掉前面一八九九。所以甲骨文的歷史,前後只有一百年多一點,也就是從清朝末年那時出土,有這麼一位王懿榮的人發現上面有文字,才被大家注意。我們都知道,清末時候外國侵略我們中國,八國聯軍搶走我們很多的寶貝。我們很擔心我們出土的甲骨片,這些我們的文化遺產、文化寶貝,會不會也被他們搶光?很擔心。這裡可以告訴各位,還好,總共是十萬片多一點,出土的時候,因為這很難計算仔細,因為有的整的、有的碎的。我們這裡記的是十一萬片,而實際也不是非常準確,是十萬片多一些。

董作賓,是研究甲骨文四個大家裡面的一個。誰能告訴我,甲骨四大家是誰?羅振玉、王國維、郭沫若、董作賓,他們都各有成就。董作賓他從甲骨上面考證出《史記》,司馬遷的《史記》記載的商朝帝王的歷譜,某個帝王在位多少年,傳給某個,又在位多少年,又傳給誰。在甲骨文沒有出土之前,我們讀《史記.殷本紀》,司馬遷記的誰傳給誰,誰傳給誰,我們要打一個很大的問號:「司馬遷我是很佩服你,但請問你,你怎麼知道?」同學們讀書要常常打問號,求真。司馬遷什麼時代的人?漢武帝。漢武帝這個時代離商朝很遠了,司馬遷你怎麼知道商代帝王的世襲是這樣?沒有文字記載。一直到甲骨文出土,董作賓他深入這方面的研究,叫《殷歷譜》。歷史的歷;譜,樂譜的譜。我們才發現,司馬遷真是讓我們佩服!從甲骨文董作賓實際的資料,然後比照司馬遷寫的《殷本紀》帝王世襲的資料,司馬遷錯誤的並不多,很少。我們真是佩服司馬遷。

但是有了甲骨資料以後,因為是真正文字記載,就是所謂我們的信史,可信的歷史,要有文字記載。我們中華民族的信史,從甲骨文可以推,確知商代是我們的信史;沒有出土之前,還不敢說它是我們中華民族信史裡面的一部分。所以甲骨文的出土,在學術上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除了研究商代的世襲,商代的社會、政治、經濟種種之外,還有一項非常重要,我們研究文字學。許慎《說文解字》用的是小篆。小篆我們知道,是李斯當時統一各國不同的文字留下來的小篆。剛才我說,我們真正做學問,往往沒有打一個問號,是真的嗎?是這樣嗎?所以《說文解字》固然是我們研究文字學字形方面的一部寶典,但是你不要忘記許慎是什麼時代的人,《說文解字》作者,東漢。東漢許慎作的這部《說文解字》,他來不及看到甲骨文,他所能看到的山川鼎彝,所謂的金文(鐘鼎文)也極其有限。不像我們現在有福氣可以看到甲骨文,也可以看到很多的青銅器上面,最早稱鐘鼎文,現在比較合適的名稱,稱它為金文。金屬上面,不光是鐘鼎,還有刻在刀上、劍上、盆子上,所以稱它為金文。很方便買到的《金文大字典》裡面就蒐入的不少。在這個之前,容庚曾經有一部叫《金文篇》蒐入的不少。現在考古發掘,又常常能夠挖出一個寶鼎來,上面又有文字,所以愈來會愈多,是我們福報!能看到甲骨,能看到鐘鼎。

甲骨文到底是怎麼回事?甲指烏龜殼,烏龜殼上面是背,底下是板,牠的腹板,肚皮那塊,那塊比較平。他要,商人,殷商時候的人,他們信鬼神,什麼事情都要問一問,占卜一番,不像我們現在敢於決斷,他們很疑惑。甲骨文常常看到:「某日會下雨嗎?」帝王也要問一問:過幾天會下雨嗎?卜事之官就拿一塊龜板,從底下鑽洞,很整齊的一排,但是沒有鑽透,上面還留層薄薄的殼。鑽洞的目的是幹嘛?拿火來烤那個洞,烤了以後,它膨脹不是嗎?上面剩的沒有穿透的留的那個薄膜,受熱以後它就爆裂,爆裂以後往往裂開這種紋路。我們現在寫的占卜的卜不是這樣寫嗎?就是火燒烏龜殼那個洞顯出的紋路。占卜的官他燒了以後,看它的紋路,他能夠判斷你問的幾天以後會下雨嗎,他就看,他說會,會下雨。他就把占卜的結果刻在這個烏龜殼上面,他先寫,然後刻,刻了以後再塗墨,有的塗硃砂。

我們現在地下出土的就有三種情況:一種,刻了以後塗墨;一種,刻了以後塗硃砂;另外一種,光是用墨寫的。這是我們看到的所謂龜甲。這個甲還有是什麼?各種獸骨,比較多的是牛的肩胛骨這一塊,肩胛骨比較大、比較平,也容易拿來刻。再順便可以了解,因為它是用刀刻,刻在硬的龜殼或者獸骨上面,它不能像我們用毛筆寫字那麼婉轉、那麼漂亮,所以它的筆畫都很細,尤其日月的日,分成多邊形,它不能畫個圓的。所以圓的很難搞是吧?你可以拿個刀試試看,這甲骨文。

剛才我們說,我們一直擔心,清末時代,國力積弱無振,受到列強的侵略,幾乎要把中國瓜分了。他們來到我們中國,來掠奪我們的寶貝。我們擔心,這麼好的甲骨文會不會被他們搶光?我起先也有這個擔心,後來我知道,總共出土十萬片多一些,而現在保存在台北中央研究院就是十萬多一點,可以說很完整。高興吧?拍手,高興!還好,我們這樣寶貴的文化遺產竟然沒有被掠奪,有很少一部分,他們搶去的是很少的部分。所以對我們炎黃子孫,尤其對我們有志於傳承傳統文化的朋友們,這是多麼重要!

甲骨文,從出土,然後大家研究,剛才我說有四大家,羅振玉、王國維、郭沫若、董作賓,他們各有成就,到現在甲骨文還值得各位努力去研究。我們的課本上說到,董作賓統計甲骨上面的文字大約在三千以內,不超過三千字。這不到三千個甲骨文,能認識的有幾個?接下來李孝定考訂多少?

學生:一千三百七十七個。

教授:一千三百多。那還有一些,還有不少,還沒有考訂出來。有志於研究的同學們,你會很高興,還有這塊園地讓我來耕種。這是說到甲骨文。除了剛才我說的十萬片多一些,這是已經整理過,還有,以後同學們會慢慢的理解。比董作賓晚的,跟我同一個時代的,有一位金先生,我跟他熟悉,金祥恆先生。他在台北歷史博物館所藏的零零碎碎的龜甲片,歷史博物館請他去做拓本。拓下來,他送了我一本,上面的文字不多。但這說明一件事,不完全存在剛才我說的台北的中央研究院,歷史博物館也有一部分。

那麼,了解到甲骨文的狀況是這樣,接下來我們要了解的,甲骨上面的文字,有象形、有指事,還有利用象形、指事組合的會意、形聲。同學們,你想一想,從初民,我們的老祖先,起先沒有語言,只有幾個聲音,然後慢慢有語言,再慢慢有文字出現,這時間是經過非常漫長,不是你想像幾百年、幾千年,文化的進程一開始是最難,可能經過幾萬年,才有簡單幾個文字出現。然後你想,甲骨文裡面有那樣最進步的形聲字。所以殷商的甲骨文,絕不是我們中國漢字的初創。可以推想,傳說的黃帝之史倉頡,那個時代就有文字,是極大可能可以相信。因為文字的進展,從文字的構造,它需要長時間,不是短時期。有疑問嗎?同學們一定很高興,真好,我們中華的文化又能夠往前推多少年了,是嗎?確確實實,從甲骨文來推測文字的初創,我的理解是這樣,我相信同學們會同意。

在甲骨文上,我們看到當時的會意,比我們現在看到的小篆的會意還要更形象一些。

板書:

教授:同學們告訴我這是什麼字?象形文字「牛」。

板書:

教授:這什麼字?左右的右。

你說右手,怎麼只有三個指頭?它不是畸形?三個就可以代表了,一看它是右手。

板書:

教授:甲骨文,手拿個鞭子,牧牛,「牧」,他旁邊還有些小草。這也是牧字,牧羊,現在把它混在一起了,只用這個字。在甲骨文還用這個字,「羊+攵」。

這一小節我們說的是,從甲骨文上來推測我們中國文字、漢字初創的情況。前面說的有伏羲畫八卦,然後又有結繩,那都不是文字。然後真正出土最古的文字,資料也很多的,是甲骨文。

這還要告訴各位,最好你們手上能備有一本,這上面說的李孝定《甲骨文集釋》,我相信網上可以買到。李孝定是台灣中央研究院的一個研究員,他很用功。從甲骨文出土以後,很多人在研究甲骨文,都有很多發表的資料。那要查這個字是什麼意思,有時你翻了一整天找不到,很麻煩,以前我就受過這個苦。李孝定做一個工作,把各家的說法,對這個字。譬如說,剛才我們說,對這個字,對各家的說法,王國維、郭沫若,這是各家說法,都把它集在一起,王國維怎麼說,某某人怎麼說,最後他自己加一個按語,他的見解。所以給我們一個很大的方便。所以有《說文解字段註》,再加《甲骨文集釋》,可以幫助我們對一個字的認識會更透徹。

《說文》,如果同學們有的還沒有買,最好在網上訂台灣這本「藝文印書館」印的,你再拿出來給大家看一下,這個版本最好。當時我用它,四十多年前的事,還沒有標點,也沒有索引。所以要學生查一個字,他們只好從部首去查,相當麻煩。後來「藝文印書館」做了這個工作很好,有個小組來編纂索引,還加上標點。所以《說文解字》是研讀文字學必備的書,而你要讀,當然要用最好的版本,比較少錯誤,也不敢說這個書是毫無錯誤,但是它已經是比較少。

黃季剛先生要求我的老師林先生,有那個書。同學有這個書嗎?有嗎?

同學們:有。

教授:你們有了。《文字學概說》,作者是我的老師林先生,林景伊老師是黃季剛先生聲韻學方面的嫡傳弟子,聲韻。那麼季剛先生要林老師圈點《說文》。怎麼圈點?是林老師口頭告訴我,拿紅筆,找這個《說文》,在斷句的地方你圈點。除了許慎的《說解》,還有你們曉知,段玉裁的註也要詳細圈點。旁邊你自己備一本筆記,碰到像段玉裁他註裡面有些發現,你就把它摘錄下來,在第幾頁段玉裁怎麼說,做摘錄。

黃季剛先生要求林老師先把《說文》跟《段註》一起圈點,第一遍;第二遍只圈點《段註》,段玉裁的註,許慎的《說解》暫時不管它,只圈點《段註》。一樣,你會愈是多次的圈點,你愈會發現段玉裁裡面有很多發現,都記下來,這是你真正的學問。你要動手,光聽老師講,講了你忘,沒用,要動手記筆記。這樣三次,一次、三次,已經第幾次了?第四次了。第一次是許慎《說解》連同《段註》;後面撇開,第二次撇開許慎《說解》,來三次;第五次再把許慎《說解》跟《段註》再來一次,最少這五次。如果同學們覺得這個太麻煩了,學問沒有捷徑,它是真積力久才能真正進入。老法師勉勵各位要一門深入,如何深入要有方法。剛才我是藉我的太老師黃侃,他傳授我的老師《說文》的方法,就是需要這樣,不然他們怎麼能成為國學大師。

所以,《說文》如果還沒有買的同學,希望在網上你就買台灣「藝文印書館」印的這本書,因為後面有索引,方便。而且以後我們要講到形聲字的時候,會引用段玉裁註的,他古韻十七部都在這個書後面印到,在《段註》,在這個書的後面附有他的十七部古韻表。

這個書《漢字入門》是要來排斥各位對,剛才說這麼多五萬字的漢字畏懼的心理,現在又反過來告訴你《說文》要一次、二次、三次。要認識漢字,我們先用這個入門,有這個基礎概念再讀《說文》。你真正照我們的方法你記錄筆記,你會發現很多東西是真實的學問,哪怕某一方面,許慎的經學,許慎的種種,都能成為一篇擲地有聲的博士論文,難道不值得你努力嗎?而且你愈做愈有趣,開始可能有點麻煩,但是你愈深入愈有趣。誰要聽我的課,都會有些麻煩,要圈點《說文》,但是確實只有這樣,你聽我的課才有用,要不然你也是浪費時間。時間到了,今天暫時講到這裡。


 

 

漢字入門  劉克雄教授主講  (第二集)  2015/8/2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56-181-0002

教授:早上我們是第一次上課,講到緒論,講到文字初創。文字不是憑空從石頭縫裡面蹦出來的,我們都了解,世界上不管任何民族,他們的文字都是經過漫長的時間,先民沒有文字之前,靠語言來傳達他內心的意思。語言也不是一下子就能夠完善的,我們的先民最早只有幾個簡單的聲音,加上肢體的表達,來表達他內心的意思。幾個簡單的聲音,譬如我們能夠理解的,大的聲音用來代表大的意思,小的聲音用來代表心中想的小的意思,這是原則。

舉例說,在還沒有語言之前,我們的祖先只有幾個簡單的聲音來表達,彼此互相溝通。那個時候,我們舉個例,有一個我們的祖先,那時還是猿人的時代,然後以狩獵為生。狩獵,如果碰到梅花鹿是怎麼樣?鹿牠是草食動物,牠不會傷人,牠又很美麗,所以碰到鹿是很有福氣的;如果上山去打獵碰到羊,也是很吉祥的。如果我們的先民到山上打獵碰到一隻大老虎,他僥倖沒有被吃掉,逃回來了,他如何用怎麼樣的聲音來表達,讓他的同部落的人理解?

各位想想,假如我們是那個時代的人。譬如我們是那個時代的人,我們今天上山去,碰到這麼一個大東西,我僥倖逃回一命,回來我一定是驚慌失措。然後你們看到我驚慌失措,就會問我是到底怎麼回事?我就用一種聲音來表述我今天碰到那個東西。我就想用我能表達的聲音,因為當時還沒有語言,那個聲音也只是幾個簡單的聲音,我就找了很多種聲音來表達我今天碰到那個東西。開始可能是:我今天在山上碰到了一個「唏」。你們想想看,這個「唏」是代表什麼聲音?好像小小的聲音,不是很大的東西。試驗了好多次,好幾次大家都不理解我今天碰到個什麼東西。最後我找到一個聲音,我今天在山上碰到一個「禍」,你們都嚇一跳。閩南語裡面老虎的虎,到現在還讀它為「禍」。

板書: 裭(禍,从示咼聲;裭,从示虎聲。)

我們說到造文字的時候,最早是簡單的初文,初文就是最早、最先造出來的。用象形,用指事,最早創造出來的文字稱初文。像象形,像指事,根據太炎先生統計,初文四百多,不到五百個字。利用這四百多個初文兩兩組合,重意的我們叫會意,加上聲符的我們叫形聲,像這(禍)是形聲。形代表這個字的類別,它是跟「示」這一方面有關係的,這邊是注音符號,聲符就是我們現在說的注音符號。災禍的禍,應該這樣寫(裭),從示虎聲,很可怕,災禍。這邊(咼)沒有災禍的意思,只是藉「咼」這個聲音暫時來代替這一邊(虎),這叫做假借,假借這個「咼」來代替應該用的這個「虎」。所以形聲字造字的時候,有這種狀況。

這是我們說到文字之前是語言,語言之前,我們的先民只有簡單的幾個聲音來彼此溝通。用小的聲音來表示小的意思,用大的聲音代表大的意思,哪些聲音是小的?哪些聲音是大的?這是屬於聲韻學上面說得比較清楚些,我們這是簡單說一下。

齒音,發音的方式,氣流從肺部出來,通過氣管、聲門,受到我們口腔種種的阻塞,然後調節發出來的聲音,有幾個部位。直接從喉出來,不受舌、上顎、齒、唇的阻塞叫喉音,喉音是最大的聲音,禍它就是喉音。什麼是小的聲音?氣流出來通過阻塞,像齒音,齒音上下齒扣起來,舌頭抵住兩齒之間,氣流只有很小部分出來,這叫齒音。譬如注音符號的:

板書:ㄐ、ㄑ、ㄒ

ㄐ、ㄑ、ㄒ,這是齒音,你無論如何是發不大的。不信我們可以跟西洋的大力士,千萬不要跟他比力氣,你可以跟他比聲音。但是你要跟他設置一個條件,「嗨,大力士,你的肌肉非常發達,我很佩服你,我不敢跟你比力氣,不過你的聲音不如我大。」西洋大力士一聽,怎麼可能我聲音不如你大?不要忘記設置一個條件給他,大力士你發齒音(ㄐㄑㄒ)。他想毫無問題,我力氣這麼大,發齒音有什麼問題?開始拿一個什麼,現在有個機器可以測音量,開始。他就吸一口氣,大吸一口氣,然後讀「ㄐ」,測量一下有多少的音量。接下來,好了,你夠了,這個也試(ㄑ),這個試(ㄒ),都可以。現在該我了,「禍」,剛才喉音給他一下,把他都嚇一跳。這說明什麼?說明大的聲音代表大的意思,小的聲音代表小的意思。我們的語言也是根據最早的這個原則,慢慢發展成一個語系、語族,這一系,這一族。所以,凡是大的,喉音的都有大的意思;凡是齒音的,不可能有大的意思。譬如:

板書:細、小

這都是齒音。除了喉音、齒音,很明顯能夠知道它代表的意思。再有:

板書:ㄌ、R

注音符號(ㄌ),英文字母(R),這個字母在現在的西班牙文裡面,他舌頭在裡面轉了不曉得多少轉,有同學點頭,你一定會。稻米,他們發啊若絲,舌頭在裡面轉了多少圈,我是學不好的。因為它很麻煩,所以它就必然會慢慢改變,譬如在葡萄牙語裡面,這個字音它就不再那麼亂轉舌頭了,它就讀啊會絲,好簡單,稻米、米飯,吃的米飯,啊會絲。西班牙人還是啊若絲,若個半天,轉的聲音。

我們中國注音符號,類似的是這個字ㄌ,ㄉ、ㄊ、ㄋ、ㄌ,這個ㄌ,舌頭在裡面轉,沒有像它(R)轉得這麼厲害。所以:

板書:侖(由構成)。

侖,上面是集,三條線條代表集在一起的意思(4EBC),同學們可以翻開《說文》,(4EBC)。下面這個(518A)簡冊的冊,一片一片的竹簡用繩子編撰起來,我們現在寫成冊,一冊書。竹簡用來寫字,一條竹簡大約就是一尺來長,寬只允許寫一行字,因此你的著作用竹簡寫了,一定要編號,然後再用繩子把它編撰起,它才不會散亂。所以要集簡冊,必須有條理、有次序,是由這個字(侖)的字音,ㄌㄨㄣˊ。由這個字的字音,侖,它有條理、有次序,它本身應該從它的聲符ㄌ,剛才我們說過,舌頭怎麼樣?在裡面打轉,裡面打轉先民他就感覺到是圓的。所以:

板書:輪。

不圓可以嗎?車輪你做個方的看看。從車侖聲,是圓的。

板書:淪,從水侖聲。

王維有一篇很短的書信寫給他的朋友叫裴迪,這封書信的名稱叫「山中與裴迪秀才書」,書就是書信。他在山裡面寫給他的朋友裴迪,裡面說到「淪漣」。王維是約他的好朋友裴迪想到山裡面走走,正好裴迪在讀經書,不知道哪一本,沒有說明,可能《金剛經》,可能其他的經書,所以王維就不便打攪他的朋友,他就一個人進山裡去。在他的輞川別墅,前面碰到一個小寺院,看到裴迪在溫經,他就一個人走到山裡去。在寺院裡面跟這些僧人吃著齋飯,就一個人進到山裡去。寫到什麼?他說「憩感配寺」,寺院的名稱叫感配寺,「與山僧飯訖而去」,跟廟裡面的僧人吃了飯,他就一個人離開,走了。

「北涉玄灞,清月映郭」、「輞水淪漣,與月上下」,開始往山裡走,然後看到了什麼?輞水裡面,月光照在輞水裡面,「輞水淪漣,與月上下」,月光照在輞水上。什麼是淪漣?平靜的水面投下樹葉、樹枝、小石子之類,它就引起一圈一圈的漣漪,叫淪。「輞水淪漣,與月上下;寒山遠火,明滅林外」、「村墟夜舂,復與疏鐘相間」,這寫他在這個山裡面看到的景色。希望同學們自己找來這篇短短的小書信來看,希望熟讀,最好能背誦。雖然是一篇簡短的書信,可以算什麼?在我眼中,是一篇極好的散文詩,像詩歌一樣的美。「當待春中,草木蔓發」,多麼漂亮,而且很簡短。可以記下來,回去查出來,把那篇熟讀一番,非常有趣,你會愈讀愈喜歡,最後你會捨不得丟它,你會天天想讀它。

此處的淪漣,它也是由這個聲符(ㄌ),舌頭會打轉的是吧?聲符有圓轉的意思。這個字「論」,看黑板,是圓轉的嗎?由圓轉引申,圓轉引申為有規律、有條理、有次序。講話,言,有次序、有條理,一個比較高深的、比較抽象的意思,我需要有次序、有條理說出來,你才容易明白。所謂的「論」,論說的論,也都是跟聲符(ㄌ)有關係。同學們可能會問:「這個字(倫),難道是圓的嗎?」從人侖聲,我們說人倫。「父慈子孝,兄友弟恭」,這是人倫。你必須遵守這個次序,你不可以違背,誰敢違背?你能子慈父孝嗎?所以人倫的倫,也是從圓轉的聲音「侖」,引申出來為人的道理,人倫。

這是我們說,我們的先民,我們的老祖先,在沒有語言之前,當然沒有文字,在沒有語言之前,只有幾個簡單的聲音,來表達他心中的意思。那幾個簡單的聲音,我們現在分析一下,譬如剛才說的喉音代表什麼?老虎的虎,大的聲音,代表大的意思。齒音代表什麼?小。所以設定這個條件,跟大力士比聲音,保準你贏,信不信試試看。大聲音、小聲音,還有說到圓轉的聲音,就舉到這個例子。這是我們先民沒有語言之前,只有這幾個簡單的聲音來表達他心中的意思。這幾個簡單的聲音,是絕對不夠來表達複雜的人事,所以慢慢就發展,成一個語族,成一個語系。

語言可以比較明確的表達我心裡的意思,但是它還是有幾個大缺陷。第一,它受空間的限制。所謂受空間限制,今天我在這講,我的聲音只有在座各位能聽到,遠了他們就聽不到,這是空間的限制。還有,受時間的限制。我現在講的話你聽到了,隔一下聲音完了就聽不到,更不要說明天、明年。所以語言受時間、受空間的限制。

人事慢慢的變化,慢慢的複雜,所以漸漸就開始有最簡單的圖形文字出現,來幫助我們語言的不足。所以文字是記錄語言的。有問題嗎?絕無問題,任何一個民族的文字都是,目的就是來記錄語言。語言不能傳之久遠,語言受時間、受空間限制,文字就有這個優點。

再看,放眼世界,各民族最早的文字,埃及的、兩河流域的,以及我們中國的,最早的都是什麼?像圖畫一樣,象形文字。就像圖畫一樣,鹿就畫一隻梅花鹿,馬就畫一匹馬,太陽畫個圓的,象形。不管世界任何民族,它一開始都是用象形。我們現在用的漢字,也是我們老祖先先用象形。然後我們有幸,我們表意的文字,象形,這表意的文字一直延續到現在,這是非常難得。其他世界各民族的文字,最早也都跟我們一樣,是象形文字,可是它們後來發展成為標音文字,變成拉丁字母標音的文字。標音的文字有一個最大的缺陷,你看到一行英文也好,拉丁文也好,橫寫的。我的英文很破,可是我還記得「This is a book」,你寫出來是一條橫的,它只標音,看不出任何跟書有關係的意思,它是標音的符號。語言隨時間都在變化,因為我們講的語言,譬如現在有新來的很多話,還有電腦來的話,什麼「給力」,我就不懂了,這是新來的。有一次有個朋友問我這個問題,待會我來解釋。

語言隨時都在漸漸變化,為什麼我們現在讀我們的經典,五經裡面《尚書》,是那麼覺得很難讀。《尚書》,上古之書,當時用當時的白話文記錄的,我們現在就很難讀懂。如果我們現在白話文寫的報紙,你把它密封在保險櫃裡,寫上兩千年以後才准打開。好,等兩千年以後我們的子孫打開,這是什麼東西?他看不懂,看到我們現在說的白話文,就像我們現在看到以前的《尚書》一樣,因為語言變了。倒是我們的語言有很多「好棒啊,給力啊」,所以這一來的話好了,語言慢慢的變。西洋他們變成標音的文字,標音的文字當時好像寫起來很方便,可是時間慢慢的過去,語言慢慢的變化,這裡面就有問題了。《莎士比亞》離現在多久?樹師妳告訴我,十七世紀,四百年。你現在請英國人讀他們的《莎士比亞》,他也覺得很艱難,原因何在?就剛才我說的,當時莎士比亞寫的是當時的語言,語言在慢慢漸變,因此到現在才經過幾百年,就很不容易讀了。

所以標音文字會有這種問題,隨著語言變化,因此你想想歐洲現在有義大利、有法國、有西班牙、葡萄牙,這些小國家他們最早就是一個象形文字,它變成了標音,那麼這個地區,譬如義大利它講的是義大利文講它那個pizza,知道pizza是什麼?義大利餅。其實是馬可波羅元朝時到我們中國來,看到中國是那麼富庶,是滿地黃金,所以他帶回去幾樣東西,帶回義大利。我們在北方吃的那個大餅,這是一樣,他帶回去以後,他的同胞問他,這是什麼?他說這叫ㄅㄧˋ(bì)。我們說餅,他說ㄅㄧˋ(bì),那就拼成pizza,現在我們吃的pizza,就是餅這個拼音,了解吧。然後它上面加很多他們西洋人喜歡的起司、番茄醬,你就以為很新鮮。我們今天請去你吃pizza,其實是外來不道地的中國餅。這是說西洋因為標音文字、語言變化,義大利人他講他的義大利語,他跟法國這個地區講的話不同,因此法國人跟義大利人就不容易互相交談,算了,算了,你變成義大利國,我變成我的法國,就變兩個國家。

假如我們的祖先,當時沒有用這種標義的文字傳下來,也像西洋他們用標音的話,那我不知道北京的朋友說的舌頭在裡面打轉的,我不太會,各位有北方同學嗎?你很好,你會打轉,南方同學捲舌的音是讀不好的。早上我們說過一個了不起的學者,錢大昕,在古聲方面有兩大發現,一個是什麼?早上說的,「古無輕唇音」。古代沒有這個音(ㄈ),英文的這個(f),古代沒有,因為它發音比較麻煩,你的上齒咬下唇,讀它f,很不好發。

所以你現在拿一條巧克力,白色巧克力給你的小寶寶,剛剛學說話,「寶貝,這是什麼?」巧克力,聞一聞,「給我」。不行,你先叫father我就給你,他最後望著這巧克力,望著你,「拜拜」。你叫father,不然我生氣了,他說「拜拜」。你再不叫father打屁股,「拜拜」。那個father輕唇音他發不出來,這是洋人。中國小孩,你也試一下,寶貝,這是紅色巧克力,寶貝,好香,你叫我父親,我就給你。他望著你,「爸爸」。叫父親,「爸爸」。你再不叫父親打屁股,「爸爸」。這怎麼辦?毫無辦法。父親這個「父」,那個輕唇音本來就是很麻煩,不好發。

所以,古人發音不像我們現在這麼巧妙,他發的聲音沒有輕唇音,清代錢大昕了不起的發現,古代沒有輕唇音。反過來推,凡是現在讀輕唇音的字音,古代一定讀重唇。你說,如果北方朋友問我,吃飯這個「飯」,從食反聲,是個形聲字,紅的這部分(反)是它的注音符號,標音,這個字現在還是讀反,因此這個形聲字它是標音的,你能知道這個字讀飯。

可是我們敬佩的錢大昕這個學者,他說「古無輕唇音」。古代它就不讀ㄈㄢˋ(飯),該讀什麼?在座有能講閩南語的嗎?開吉師,請妳告訴我:

學生:ㄅㄥ(崩)。

教授:ㄅㄥ,重唇ㄅㄥ。ㄅ、ㄆ是重唇。客家語我知道有一支,吃飯(濕盤),ㄆ,重唇。所以大江以南(長江以南)的方言多多少少保留我們中原的古音,北方就音變太多了。保留我們中原古音,哪裡保留得最多?兩個地方:第一閩南,第二客家,這兩種方言是保留中原古音最多的地方。這不光是從傳統聲韻學,從書本上的材料,還有他們用科學的方法,拿個錄音機到我們中國到處去錄方言,回來歸納整理,發現不謀而合,閩南、客家保留中原古音最多。我們不能反過來推,也就是說現在的閩南、客家話就是古代的標準國語嗎?我們不能反過來推,只能說它保留最多的中原古音。

大家會問,那這個字(板)應該讀「木反」了,是吧?這塊「木反」,是嗎?(版),「出反社」,對嗎?出版社。用來證明這個聲母(反),古代就讀板(ㄅㄢˇ),後來音變聲母,讀成反,反對的反。所以跟著這個聲母變的有這個字(飯),吃飯;不變的,木板、出版,清楚吧?古無輕唇音,錢大昕了不起的發現。

這裡我們就提到了,我們的文字為著記錄我們的語言,開始有文字的創造。文字創造由最簡單的象形、指事,然後慢慢才有會意、形聲這四種。

同學們翻開我們課本,第八頁、第九頁說到我們漢字的要素:字形、字音、字義,形、音、義是我們文字的三要素,這三要素缺一不可。一定要有字形可認,有字音可讀,它本身有字義,形、音、義是文字的三要素。

剛才我漏了一點沒有說清楚,說我們中國的漢字,因為一直保留我們表意(字義)的這個系統,不像西洋他們變成表音的系統。表音的結果,會因為語言的不同,會分裂成許多小國家。剛才我說,如果我們的老祖先也把象形表意的文字,也變成標音、表音的文字,那麼勢必會北方的朋友跟南方的朋友,因為交流不方便,你說的捲舌聲音,他說的那個「哩齋某哩齋哇嘸滴(你知道嗎?你知道,但我不知道)」。因此兩個不能交流,算了算了,我不跟你交朋友;他們也說,算了算了,你的舌頭捲得我也搞不好,我不跟你玩了。自自然然北方就成立一個小國家,譬如北京國;南方也會分裂成其他國家,譬如廣州國。就像西歐一樣,義大利、法國、西班牙、葡萄牙。

所以表意的文字,中國漢字,對我們民族的凝聚力是多麼重要。南方的朋友跟北方的朋友語言是不同,說起話來,你說你的,我聽不懂,嘸識湯嘸識光(聽不懂也不會講),我學了一、二句廣東話,我聽不懂又不會講。這是說語言。但是我們的漢字,你說什麼?請你寫下來。你寫下來,哦,我明白了,你說我們是好朋友。好,好朋友,我們是好朋友。寫出文字來,不管北方、南方、東方、西方,中國每個人都看得懂漢字。漢字是我們民族團結一股無形的凝聚力。

我們從古到現在,經過多少的外族入侵,最後怎麼樣?都被我們偉大的文化所包容。你看最後一次,滿清入關,清朝,沒有多少時間,它的皇帝,乾隆皇帝,那個皇上他最喜愛中國的這些寶貝,字畫、瓷器、玉器,他最最喜歡,所以他蒐集得最多。從這裡你能了解到什麼?任何異族都崇拜我們漢族這種光輝的文化,我們漢族的光輝文化它是無所不包,它能夠凝聚我們中華民族,成為一個了不起的民族,我們更有了不起的哲學理論。

因此,我們要如何承傳我們的漢字?各位在這裡學習漢字,我這裡是給各位引導一個入門,能夠如何契入而且喜愛漢字,進而你會發現漢字是多麼樣的好。除了剛才我說的,從大處看,是凝聚整個民族國家;小處看,每一個字它都是有哲學在裡面。這是漢字。你不研究當然不說,你如果接觸,你就會非常的敬愛我們祖先這分文化遺產。

再說到文字形、音、義三樣,字音。我們說中國的文學詩歌,從《詩經》三百篇,到晚一點的屈原的《楚辭》,到晚一點的漢代的樂府詩、漢代的古詩。「青青河畔草,綿綿思遠道。遠道不可思,宿昔夢見之」。「青青河畔草,綿綿思遠道」,這是漢代的古詩,看到你腳下河邊的青草,你就會聯想到我腳下的這個青草,它一定連綿的生長到遠處我想念的我的故人那個地方,所以說「綿綿思遠道」。遠處我思念的人,從河邊的青草,興起他對遠方人的懷念。「青青河畔草,綿綿思遠道。遠道不可思,宿昔夢見之」,漢樂府詩,漢代的詩。

《詩經》、《楚辭》、漢樂府、唐詩講不講平仄?唐詩當然要講平仄。不講平仄好不好?我們先說平仄是什麼?現在簡單的說,平聲的字和仄聲的字有哪些不同?平聲的字,你拉長來讀,它的韻不會變;仄聲的字,你無法拉長。舉例:

板書:屋

這個字現在北方音讀為ㄨ,是第一聲。

板書:東

東,也是平聲字,ㄉㄨㄥ。

板書:月

月,你無論如何你不能夠拉長來讀它。舉例,東是個平聲字,你拉長來讀的話,它的韻不會變,不管你怎麼耍花腔,西洋唱女高音耍花腔,東,把它拉長,ㄉㄨㄥ(dōng)—最後這個ㄨㄥ,韻沒有變。這是平仄的平,拉長來吟誦的時候,它的韻不會變。仄,平仄的仄,本來就是側的意思、短的意思。

這個字「屋」,現在讀起來,北方朋友他無法理解,它原來是個道地的入聲字,平上去入。入聲字的意思,一發聲立刻收音,它無法拉長。不信,用現在還保存古音的閩南語,這個字不讀ㄨ,它讀ㄠ,一發就收,你不能ㄠ—,你無法像剛才耍花腔,東—。這是為什麼詩要講平仄。平仄它往往是,一開頭兩個字譬如是平聲,接下來兩個字它一定是仄聲,再接下來兩個字一定是平聲,平平仄仄平平,這樣遞用,朗讀的時候會顯得抑揚頓挫,非常好聽悅耳。詩歌講平仄,詩求其美,聲調要美,文字要美,意境要高,唐詩。所以一定講平仄。

北方的朋友一定要問:「那糟糕了,我這個字怎麼讀它就是ㄨ,平聲,我根本不知道它是入聲字,它讀ㄠ,那怎麼辦?」作詩,作詩的時候你會誤以為它是平聲,會把它弄錯。所以有本叫做《詩韻集成》,作詩用韻的。你作詩一定要押韻,所以手上一定要備有一本韻書,韻書是按照平上去入來分別的。所以你只好把最後的入聲字常常翻閱、常常看,你就發現,原來這個字竟然是入聲字。所以作詩就不容易犯錯,只有這個辦法,沒有任何辦法,因為你是北方人。南方朋友方便,福建的朋友,閩南的和客家、廣州、香港現在這裡的都好辦,因為他語言裡面保留很多古音,大江以南像溫州、其他地方也保留,但是不多,不像閩南、客家保留這麼多。

各位同學可能會有個疑問,現在的國語為什麼不選用保留古音最多的閩南語或者客家語,來選一個當標準國語?有同學能回答這個問題嗎?台灣現在說的標準國語,大陸說的普通話,是怎麼回事?標準國語是怎麼來的?原來在孫中山先生革命成功,辛亥革命成功之後,定都南京。然後,當時就有感於全國方言太多,有礙統一,也有礙教育。各地方都用方言來教書,這怎麼弄?所以教育部,國民政府的教育部,好像民國六、七年,就開一個全國語言統一委員會,召開一個會議來確定要選用哪一種語言來當作國語。

當時,中山先生革命成功以後,我們中國有三十五行省。三十五,一省選派一個代表到南京開會。你想民國初年那個時候,一切都不是很穩定,誰能當代表到南京開會?那些鄉紳有點名望的、有錢的,請幾桌酒席,大家就推選我去開會了,我就是代表了。所以,當時的代表沒有真正的專家。三十五行省,每省派一個代表,總共三十五個代表,開會。開會要選一個主席,推選一個主席,譬如我是被推選為主席,我就來跟各位代表說,為著教學的方便,為著民族的團結,我們需要統一我們的國語,請各位代表踴躍提議。

有個北京代表舉手,我提議北平話當標準國語。主席就問:什麼理由?他就說:北平話通行地方很廣,東北,西南,好多地方除了聲調有點差別,「四川人愛吃辣椒」,腔調有點不同,基本上都能聽得懂,通行地方比較廣。那還有代表提議嗎?有代表提議,我提議蘇州話。有什麼理由蘇州話?這位代表就說:蘇州話好聽,「儂哪哈拉(你幹嘛)」,吵架像唱歌,不是很好聽嗎?還有提議的嗎?沒有了。一個北京話,一個提議蘇州話,最後主席說,那麼我們現在表決,贊成北京話為國語的代表請舉手,一、二、三、四……十五、十六、十七,十七票;贊成蘇州話代表請舉手,……十五、十六、十七,也十七票。十七對十七。最後,這個主席他這一票就很重要了,他好像很慎重的思考了一下,好,我決定了,投到北京。

所以就這一票之差,北京話就變成標準國語,是這麼來由的。因此,當時那些代表又都是剛才我們說是這樣推選出來的,沒有人能夠考慮到朗讀古籍,尤其古代詩詞,應該近乎古音才好。那些代表沒有考慮到這一些。等到我們現在考慮到了,已經來不及了。這是說到所謂的標準國語,是這樣來的。

同學們看到八頁、九頁,這一節講到我們中國漢字的要素:形、音、義。請大家看到十一頁,就是這一節的最後。樹師幫我讀這一段,總之:

學生讀誦:總之,形、音、義是文字三要素。而中國的文字,在字形上,既記錄字音,又表現字義;在字音上,有效物形的音,或效物義的音;在字義上,既源於字形,又源於字音。形、音、義三者之間,綰結得尤為密切。

教授:剛才念的是這一節的總結,形、音、義非常的密切。她念到最後說到字音。大家看到前面第十頁,在字義方面,妳再幫我念一下。第三,字義方面:

學生讀誦:(三)在字義方面,中國文字表達方式是雙管齊下的。一方面用字形表現字義,一方面又用字音表示字義。以獨體的初文為例,「日」、「月」、「山」、「川」,一方面可以由「10、日」、「11、月」、「36、山」、「35、川」的形體去想像它的意義;另一方面又可以由「實」、「闕」、「宣」、「穿」的聲音去推斷它的意義。以合體的孳乳字為例,「淺」、「錢」、「殘」、「賤」,一方面可以由「水」、「金」、「歹」、「貝」的形符去分析它的性質,一方面又可以由「戔」的聲符去了解它們必含「小」的意義。當然,上面說的只是就一般情形而論,因為有一部分像抽象之形的初文,如「上」、「下」等,和有一部分形與形相益的孳乳字,如「武」、「信」等,偏重於形體。它的意義,在形體上表達的較為明白;在聲音上必須窮追語言的根源,才可發現與意義間的關繫。

教授:這裡面提到一個事,剛才我沒有說清楚,我沒有來得及來跟各位來說明。說到形聲字,一邊,譬如這些是形聲字(輪、淪、論、倫)。

板書:侖 輪 淪 論 倫

形聲字形符(車、氵、言、亻),代表這個字的類別。屬車,是代表這個字一定是車這個類別,這一類的東西。氵,這邊一定是水方面。形符,代表字義的類別。聲符(侖),剛才我說是注音符號,是字音;它除了表音之外,它還兼表意,這點非常重要。剛才我們說到這個例子,這個形聲字車輪的「輪」,車是表意,侖是表音,我們還說它有圓轉的意思,字音還兼有字意。我們課本上還提到另外一個字:

板書:淺、賤、棧,戔(ㄐㄧㄢ)

從「戔」得聲。「戔」本身是個會意字,兩個戈,干戈是兵器,兩戈相向怎麼樣?必有傷殘。傷殘怎麼樣?就有小的意思。所以這個「戔」,它本身有小的意思。除了剛才說是兩戈相向,互相打鬥。除了這個字義以外,還有更重要的,它本身注音符號(ㄐ),代表什麼?此音代表什麼?小的意思。因此你看,水之淺小的「淺」;貝是古代用來當貨幣用的小錢,不是百元大鈔,小錢,所以引申為不重要,卑「賤」;這個用木片在路邊搭蓋的棚子,路邊的小客「棧」,大不大?不大。以前,我在台北看到這條大路上一個高十幾二十層的酒店,它叫五福客棧。我心想這個老闆一定有大志向,現在一、二十層還覺得是小客棧,他將來一定要蓋幾百層,五福客棧。其實,「棧」我們了解是什麼?木頭搭蓋的棚子,小客棧。這都是跟聲符(ㄐ)發音有關係。

這些字本來應該留到我們講六書後面的形聲字來講,但是這裡光是緒論就不得不講,形、音、義三者你無法分開。我們中國的漢字,形音義就彼此結合在一起。

第十頁第三小節裡面,還提到兩個字:武、信。這是會意。

板書:   足→

6B62(止)」,我畫得很不好,這什麼東西?腳丫子,我畫得很不好。由它,腳印;再由它,6B62,這個變成一橫,停止,止。本是腳印,有走的意思,但是你怎麼走總有停止的時候,你不能走個不停。所以這個止,除了有走,它還有止的意思,止。本意,武這個字你看,6B62腳丫子表示人,扛著戈(兵器)上前線,走去捍衛疆土,本意是這樣。腳印,腳丫子是走路,扛著武器保衛國土。

許慎在《說文》裡面,引到春秋時代,楚莊王曰。他曰什麼曰?「止戈為武。」真正的勇武,不是你力氣大,而是你能夠停止干戈。兩個小國家在那裡吵來吵去,你走過去,不准吵,不然我打你,他們就不敢動了,這是真正的勇武,能停止天下的干戈,止戈為武。這也說明一個問題,我們覺得很值得我們華夏子孫的驕傲。在那麼早,春秋時代就有這種愛好和平的大國風度,「止戈為武」,這是春秋時候楚莊王說的。在我們《說文》許慎引的楚莊王曰,曰什麼曰?「止戈為武。」我們中華民族是一個愛好和平,泱泱大國。

「信」更簡單,一邊是人,一邊是言。人言合起來表示人說話要誠信。從這兩字已看出我們漢字裡面包含的深意。從一個字,「武」字,讓我們看出我們中華民族是這麼一個愛好和平的國家。從「信」這一個字,我們也看出我們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是崇尚誠信。所以每一個漢字都寓有很高深的哲學。

早上我們提到八卦,還提到乾卦,還提到孔子。在乾卦後面,他說:「天行健」,然後呢?

學生:「君子以自強不息」。

教授:我們做為一個君子,做為一個士,孔夫子在《易.乾卦》裡面就說道:「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早上我也稍微說了一下,「健」當永恆;「天行健」,說天體的運行它永遠是永恆不變。太陽早上東邊起來,晚上西邊下去,今天如此,明天如此,今年如此,千萬年也如此。所謂「健」,天體運行永恆。

補充一下早上說的。「易」有三義:簡易、變易、不易。所以「易」有三義。簡易,早上我們說過,我們的先人,他的科學常識肯定沒有你我現在,當時沒有望遠鏡,也沒有顯微鏡,他只能用肉眼觀察附近的事物、本身的事物。所以他發現男人、女人身體是:他用一個簡單符號,乾的這種陽爻(—)代表男人;代表天,天是一望無際,連綿不絕,天;代表陽剛,所謂龍,我們想像的龍,能潛能飛,龍,能量。用這個符號(––),叫陰爻,代表什麼?山河大地總是有河川隔開,用它來代表女人、地。(––)動物像馬,(—)這個動物像龍。這是一個陽剛、一個陰柔,慢慢演變、重疊,八卦,八卦再重疊,八八多少?六十四卦。現在我們看的《周易》六十四卦,這樣來的。

所以易有三義,第一個是簡易,像剛才說的「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他只能肉眼看到的一些事物來做比喻,這個難嗎?這是很簡單的事。所以簡易,不要把它想像那麼玄乎。第一簡易。

第二變易。剛才我說「天行健」,健指永恆不變。不要忘記太陽東邊升起,到晚上西邊下去,它分分秒秒都在變,學科學的朋友一定能告訴我,分分秒秒都在變,所謂變易。社會上各種事情,教書的老師,在公務員裡面當科長、當局長的,打工的、糊牆壁的,這些萬事萬物都不停在變化,對嗎?變化。

但是千變萬化,太陽分分秒秒在變,但是它有永恆不變的道理,這個軌道永遠不變,幾千萬年前如此,幾千萬年後還是如此。人世間,你看到很複雜、很不便,非常的麻煩,天天在變,事事在變,它也有不變的道理,是什麼?誠信。為人誠信是處世不變的道理,不信你可以試驗,只要你誠信,絕對大家都會尊重你,這是不變的道理。

「易」有三義。簡易,不要把它看成那樣玄之又玄,沒有,更何況古人科學常識絕不如你我,「近取諸身,遠取諸物」,就這麼簡單。早上我們還舉了一個乾卦的例子,來說明處世。組織一個公司,到第五爻會怎麼樣?「飛龍在天」。你可以高興了,你當然可以高興,但是不能驕傲,你一驕傲是最上「亢龍有悔」。這不是教你我如何處世的道理嗎?它有什麼玄虛?一點都沒有。孔夫子難道會拿玄虛教導他的學生嗎?《論語》我們清楚看到,「子不語」,四個字:

學生:怪力亂神。

教授:「子不語怪力亂神」。他講的都很實際,怎麼樣好好的去生活,好好的修己,好好的去行仁,這是孔夫子儒家,他不語怪力亂神。他喜歡讀《易經》是韋編三絕,但是他像乾卦的,他就說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這是我們說到「易」,補充早上我話沒有說清楚的。「易」有三義。

早上我們為什麼講到《易經》來著?文字的初創,由於說了「古者庖犧氏之王天下也」,是吧?又附帶說到庖犧氏就是你們熟悉的誰?

學生:伏羲氏。

教授:伏羲為什麼叫庖犧?

學生:古無輕唇音。

教授:你們已經及格,可以畢業了。古無輕唇音你都用上了,為什麼以前我印象裡面就是知道只有伏羲氏,忽然冒出一個包犧氏,還有個庖犧氏,還有個宓羲氏。包、庖、宓都是什麼?重唇:ㄅ(波)、ㄆ(坡)、ㄇ(摸),是吧?以前你認識的伏羲氏,那才真正沒有,古代沒有F這個「伏」是吧?它就應該讀「庖」。

所以前面這些中國漢字的要素,形、音、義,剩下的留給同學們自己看,沒有問題吧?有問題隨時可以提出來。接下來我們要提到「中國漢字的特性」,樹師同學請妳幫我念一遍:

學生讀誦:三、中國漢字的特性

(一)漢字的完整性

純由形體上觀察,中國漢字各有其「完形」。我們試將漢字分析一下,不外「獨體」、「合體」兩種。獨體的「文」,其「完形性」固不必說。合體的「字」,大部分是由兩個「初文」合成的,由三個或三個以上「初文」合成的字就非常少了。而且「初文」合成一字的方式,或左右排列,如「理」、「論」;或上下排列,如「箭」、「繁」;或內外排列,如「固」、「國」。都以完整的方塊出現,代表一個音,一個本義,也充分表現出「完整」的特性。學習獨體的初文和由二、三個初文合成的字,要比由平均七、八個字母構成的西方文字便利。

教授:好,先講到這。這是說到我們漢字的特性的一點,說它的完整性,一個一個方塊字,非常完整。方塊,字形是方塊,還有字音、還有字義都代表完整性。這是我們中國文字跟西方文字(標音文字)不同的地方。接下來請妳讀第二節:

學生讀誦:(二)中國文字的統覺性

統覺(apperception),是心理學上的一個名詞,或譯為類化,指學習上利用舊觀念,造成新觀念的歷程。中國全部的文字,是由五百個左右的初文構成的,每一個初文,都是一個觀念的單位,也就是「詞」,我們都叫它「原始的單音詞」,由初文合體而成的字,也是這樣,我們叫它「後起的單音詞」。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字」,構成表示一個「觀念」的,仍然只算一個詞,我們叫它「複音詞」。當我們學習「複音詞」,可以以「單音詞」為基礎,並且可以知道「複音詞」中每個字的意思。當我們學習「後起的單音詞」可以以「原始的單音詞」為基礎,並且知道構成字的每個初文的意思。因為漢字有這種統覺的特性,所以學習上非常方便,例如:「論」是「言語有條理層次」的意思,便附帶的懂得構成「論」的兩個字:「言」和「侖」。「言」代表「言語」,可以聯想到部首是言的字,如:談、謂、讀、誦等,都與「言語」有關;「侖」代表「ㄌㄨㄣˊ」的聲音,也含有「條理層次」的意思,可以聯想到聲符作「侖」的字,如:論、輪、淪、倫等,讀音一定近於「ㄌㄨㄣˊ」,而且多有「條理層次」的意思。再以「論」字為基礎,可以推想到許多「複詞」,如論解、論學、論據、論述……,以及言論、議論、理論……的意思。這種「統覺性」,世界上沒有任何一種文字能夠趕得上中國。

教授:好,高興嗎?中國的漢字,世界上其他的文字趕不上的。我們這種統覺性,從剛才舉的這個例子,大家就清楚了。接下來,請妳再讀「穩定性」:

學生讀誦:(三)漢字的穩定性

拼音文字是以字母標音的,中國漢字卻是以字形標義的,其中大部分標義之外也兼標音。這兩種方式利弊如何?章太炎先生曾說:「即形而存音者(拼音文字),地逾十度,時越十世,其義難知也。即形而存義者(字形標義),雖地隔胡越,時異古今,其文可誦也。」拼音文字會因時間空間的變化,而難知其義;而以字形標義,無論時空變化,也能明瞭所表達的意思。

教授:好,這裡太炎先生說到,拼音文字「地逾十度,時越十世」,十世是多久?

板書:世

同學們手上帶的有《說文》嗎?把這個「世」翻開看一下,希望同學們多查《說文》。誰先找到就念給我聽好嗎?第幾頁?我們的課本不統一,你說第幾頁沒有用,誰先翻到幫我讀一下。好,妳大膽的讀:

學生:「三十年為一世」。

教授:好了,可以了,看這裡。十、二十、三十,三十年為一世。父、子、孫,父到子大約三十年,叫一世,現在說一代。公到孫是幾代?算一算,公到孫幾代?說不出來,樹師告訴我:

學生:是四代嗎?老師。

教授:公,然後自身,然後孫,三代。再問你一個問題,天上打雷的雷公,雷公到雷孫是幾代?公到孫剛才我不說了嗎?幾代:

學生:三代。

教授:雷公到雷孫呢?

學生:三代。

教授:錯了。我算你聽,雷公、雷父、雷、雷子、雷孫,五代。這叫強詞奪理。就像公孫龍子說的什麼?「雞三足」。你說雞明明兩個腳,怎麼三足?他告訴你說,這個雞是三足。你抓起來看明明只有兩隻腳。他就跟你解釋,前面有個小蟲,這個雞看到前面這個小蟲,牠如果牠的心不想去吃,牠兩個腳會動嗎?不會動,所以心是牠的第三隻腳。有理吧?又說「飛鳥之影未嘗動也」。天上鳥呼過去,地上的影跟著過去,怎麼會從來沒動?他會告訴你,那是鳥在動,不是影子在動,有道理吧?這一家是戰國時候諸子百家的一家,叫名家。

板書:名家公孫龍子

公孫龍子屬於名家,可服人之口,不能服人之心。這個雞明明是兩隻腳,他告訴你雞三足,這是名家。雷公到雷孫明明三代,怎麼變成說他五代?名家。

好了,不再說那個雷公,回我們課本。「世」,章太炎先生說的,隔了十世是多少年?一世是多少年?三十。十世是多少?三百。剛才我們舉例,莎士比亞到現在大概又是多少?三、四百年。太炎先生說什麼?「其義難知也」,它變化了。太炎先生厲害吧?怪不得我們稱他國學泰斗,太炎先生。所以後面就說到,標音文字它們的問題,只要時間隔久一點就變化了。接下來,樹師幫我讀下面的,印度:

學生讀誦:印度全國方言百數十種,以梵文為主,但依各地方言造出的文字有三十多種。因為缺乏一種共同的文字來維繫民族感情,所以不能團結禦侮,這是拼音文字因空間距離而產生的弊端。而且拼音文字除了作為語音的符號外,本身別無意義。語言是隨歲月在漸變的,因此拼音文字勢必隨語言改變而改變。以英文為例,十七世紀《莎士比亞》作品上許多文字,已經和今天的英文不同。並且儘管英文字隨著英語在變,仍然無法做到「看字讀音」的地步。同一個a,在father、all、late、Asia中,讀音各不相同。日本文字有一部分是「假名」,也是標音的,這些「假名」,僅僅隔了一次和二次世界大戰,就發生巨大變化。這種現象正是拼音文字因時間推移而發生的弊端。再看我們中國,雖然語言方面有官話方言的差異,寫在紙上卻沒有東西南北的分別,如果古人在初創文字時,就開拼音文字的例子,那麼各地不免用方音造字,非像歐洲一樣,因語言文字不同,分裂成許多國家不可。正因為我們使用表意文字,所以數千年文化能夠一脈相傳,許多種方言也由文字統一起來,形成一個有十三億人口的偉大民族。這一種文化的持久力、民族的凝聚力,正是中國文字特有的「穩定性」成果。

教授:好,這個內容都是剛才我們說了。假如我們的祖先也用拼音,會變成個「香港國」和「北京國」,會分裂成許多像歐洲一樣的國家,因為語言不同。我們由於有漢字一脈相傳,幾千年下來,在幾千萬年後,如果漢字不被動搖,我們的文化可以繼續承傳、繼續壯大。假如我們的文字受到侵害、改變,甚至有人主張變成拼音文字,那我們的文化也就慢慢跟著消亡。

各位是為著承傳傳統文化來到這裡,但望各位有這種使命感,立誓承傳中華的文化,從認識文字開始。而你漸漸會更深切的認識,我們中國的漢字是不可以改易的。它本身有那麼多的優美,不可以改易的。誰要去改易它,你就要起來捍衛它、保護它。不讓我們的文字受到傷害,不讓我們的文化受到灼傷,這是各位需要任重道遠。我現在已經是耄耋之年,我為這個事,我還在繼續努力。我圖什麼?就是一種使命感!在傳統文化這方面,很多形成了斷層,這使我們覺得是一種危機,我們要如何傳承、弘揚?就剛才我說的,從認識文字開始,然後進而你們要弘揚、要捍衛它。接下來,樹師再讀:

學生讀誦:(四)漢字的藝術性

這裡說的「藝術」,包括空間藝術、時間藝術和一種綜合藝術——即生活藝術。在形體上,中國漢字由依類象形,進而為形聲相益,循繪畫直系而發展。所以字字如圖,富有美術上的意味。尤其是古文和篆書,這種繪畫式的字體,更富藝術性。因此漢字非但可以入畫,和題在畫面上以增加美觀。而且本身也可以製成單條或對聯,做為獨立的藝術品,成為空間藝術的一種。

在聲音上,漢字一字一音,又有平仄不同。所以排比對仗起來,一個字對一個字,一平一仄,可以對得非常整齊。中國駢文,幾乎句句對稱,每兩個字一個節奏,平仄遞用(即俗稱「馬蹄韻」),便是這種文字特性的表現。至於近體詩全部用五言或七言,平仄、對仗、用韻,都有嚴格性的規格,更非靠這種文字特性莫辯。即使普通散文,作者也每不自覺的摻入一些駢語。這都顯示出漢字具有音樂的節奏拍子,可以認為是一種時間藝術。

在意義上,漢字隱藏一種高深的哲學。從「人言為信」、「止戈為武」這些形形相益的字,我們可以體會到一種要求言行一致和講求和平的大國風度。在許多形聲相益的字裡,也同樣有類似的奧妙的啟發,例如「從心奴聲」的「怒」字,一個人失掉了理智才會生氣,這時他確已變成了內心情感的奴隸。無怪乎美國有著名的作家曼紐爾・科門羅夫自述說:「我每學一個漢字,就覺得自己更加了解一種偉大的哲學。」是的,每一個漢字,幾乎都代表著這個古老民族的智慧,顯示出一個偉大的藝術——人生藝術。

板書: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教授:好,同學們先看看黑板這首大家熟悉的詩,唐代張繼的《楓橋夜泊》,我們來分析它的平仄。以現在的普通話來簡單的說,第一聲、第二聲是平聲,第三聲、第四聲是仄聲,暫時這樣分。同學們告訴我:

板書: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  ———∣∣—△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  ∣∣——∣∣△

教授:仄聲我用這個符號「︱」,「月︱落︱烏—」,平聲用這個符號「—」,「啼—霜—滿︱天—」,它是一個韻腳,加一個三角形△,天,ㄊ|ㄢ那個ㄢ,它的韻腳;看第二句:「江—楓—漁—火︱對︱愁—眠—」,還是韻腳;第三句:「姑—蘇—城—外︱寒—山—寺︱」;第四句:「夜︱半︱鐘—聲—到︱客︱船—。」這是七言絕句,七絕。兩個字仄聲,「月落」,仄仄;接下來要反過來,「烏啼」,兩個平平,仄仄平平;再接下來,又跟這兩個平平再反過來,應該是仄仄,仄仄、平平、仄仄,這裡出現了一個問題,這裡應該是仄聲,它用一個平聲。第二句,「江楓」,平平;接下來應該是仄仄,他又用錯了,用一個平聲的「漁」字,江楓漁火;「對」他又用錯了,這裡是應該平聲,平平、仄仄、平平,押韻。「姑蘇」,平平;「城外」,這裡他又用錯了,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押韻。最標準像這個,兩個仄、兩個平、兩個仄、押韻。

再看一下,為什麼張繼這麼一個了不起的詩人,他會搞錯呢?原來作詩,早上我們說過,講究音調的美,所以要講平仄。朗讀就能夠抑揚頓挫,講究文字的鍛鍊,文辭的美。這個文辭要像詩的文辭,不能像打油詩那種文辭,要像詩的文辭。聲調要美、文辭要美,意境還讓讀者回味無窮,這才達到詩的境界。所以第一個要求要講究平仄。我們說平仄本來應該以古代的四聲平上去入為主,現在大家都講普通話。所以我們用普通話暫時來了解一下,第一聲、第二聲,普通話我們叫它平聲;三、四呢?仄聲。

再來分析張繼《楓橋夜泊》。這裡他為什麼犯錯?原因,詩的平仄,如果限制太嚴格了,會使這個詩人,作詩的人,他的性靈受到約束,反倒他的性靈不能發揮。有時候為求這一個句子平仄沒有問題,勉強去換一個字,換到最後反倒不好,譬如有一個成語說「削足適履」。所以詩雖然有平仄的要求,但是它給我們一個方便,就像屬於方便門一樣,給我們一個方便。在比較不重要的位置,七言的一、三、五,記得一、三、五,第一個字、第三個字、第五個字,就是「一三五不論」,不論什麼?可以不論平、不論仄,也就是可平可仄,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二四六比較關鍵重要的音節上,你最好遵守,原來是平聲你不要換成仄聲,明白這意思嗎?現在你再看黑板,什麼地方他犯錯了?都是三、五,就是容許這位詩人放寬一點尺度,讓他自由發揮一下。注意到第一句用了「天」,ㄢ這個平聲韻,接下來第二、第四一定要跟它同一個韻,不可以換另外的韻腳,同是ㄢ、ㄢ這一韻腳。同學們再注意,第三句不但不押韻,而且不可押韻,而且還要跟韻腳平仄相反,韻腳是平聲的「天」,這裡就不能用韻腳的字,ㄢ這個韻,而且平仄跟它相反,這是第三句。

我們一起讀一遍,好嗎?「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回去你多讀幾次,你慢慢會愈讀愈喜愛這首詩,好像它領我們到達那個景色那裡,你也在船上歸心似箭,夜泊在楓橋那裡,還回不到家的那種心情。

詩,所以迷人就在這些地方。為什麼《紅樓夢》裡面,那位女主人公叫誰?林黛玉,她是個多愁善感,她作詩作到入迷了,她罵那個詩,來纏她的,她稱它為詩魔,魔鬼的魔,說它無賴。「無賴詩魔昏曉侵」,侵略的侵,你這個詩魔真是無賴,早上、晚上都來纏繞我,是林黛玉的話,無賴詩魔昏曉侵。作詩會入迷,入魔也不要緊,會入迷,入迷的滋味如何?之後你自己作才知道,如人飲水如何?冷暖自知。我但願你們每位都能夠漸漸嘗到作詩冷暖的味道。如果有哪位同學曾經自己感覺到有了一句詩,我很願意你拿給我看看,我也很喜歡。

再看這裡,希望你把它記下來。只要記得這首詩,你就記得它的平仄。好,現在如果把這個詩的文字去掉,這句你就知道應該是,前兩個字是什麼?仄聲,後兩個字就翻過來,再後兩個字又把它翻過來,好簡單。再看,第一、第二是相反,第二、第三相同,第三、第四又相反,看到嗎?也就是第一句跟第二句的平仄是相反,第一句跟第四句平仄怎麼樣?它又相同了,被你發現了。因此說來,平仄是非常簡單。

你甚至可以不必記這個平仄,你只要記得一個原則,我們把這個去掉好了,第一句開頭是兩個仄聲,接下來你就記得是兩個平聲,再接下來怎麼樣?它是平平,它就應該仄仄,對吧?好,第一句你弄清楚了,仄仄、平平、仄仄,韻腳可用平聲、可用仄聲,但是當你選定了這個韻,另外要用韻的地方,就一定要在這個韻裡面找,叫押韻,明白嗎?第一句是這樣,第二句跟它相反,是吧?你只要第一句記得是這樣作法,前兩個字,再接下來兩個字,再接下來兩個字。第二句跟它相反,第三、第二是怎麼樣?相同,第四跟第三相反,也就是第四跟第一相同,對吧?

教你一個更簡單的辦法,這個統統把它忘記,你只要記得前兩個字我作的是仄仄,接下來應該怎麼樣?平平仄仄平,所以平仄簡單不簡單?非常簡單。你只要知道這個原則、這個原理,還給我們一個方便是什麼?一三五不論,你可以不論,所以平仄並不難。反過來,你說:「老師,我作的開始兩個字是平聲要怎麼辦?」那好簡單,你就把這個當第一句,一開始兩個平聲,接下來應該怎麼樣?仄仄平平仄。所以不管是仄起,開頭兩個字,尤其第二個字是仄聲的叫仄起,不管是平起,第二個字是平聲的叫平起,都是這樣一正一反,一正一反,明白嗎?明白。簡單嗎?簡單。真好。

很多人作一輩子詩,為這平仄頭痛得不得了,他弄不清楚,現在覺得它好簡單。也許還有個疑問,說:「老師,這是七絕,那五言怎麼辦?」告訴你好簡單,五言就把前面兩個字,把它扼殺掉,不要它。五言,前面七言你已經記得了,你把前面兩個字去掉,後面這就是五言的開頭,這是五言的平起,這是五言的仄起,簡單不簡單?太簡單了。我賣的這個學問一點都不值錢,我要下課了。好,下課,今天講到這。


 

 

漢字入門  劉克雄教授主講  (第集)  2015/8/3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56-181-0003

教授:還記得我們昨天晚上講的「月落烏啼霜滿天」,記得那個平仄嗎?這是說到我們中國的漢字,它特性裡面表現在文學上面是那樣的優美。昨天我們說的是七絕,「月落烏啼霜滿天」,那各位也許要問,那還有律詩?我們舉一首很容易記得,白樂天的《湖上春行》,有同學讀過嗎?「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雲腳低。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板書: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雲腳低。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裡白沙堤。

我們習慣都應該是由上而下、由右至左,怎麼今天我是橫著寫?大家一定奇怪,是吧?不奇怪。

板書:

1 2 3 2 1 6 53  1 2 3 2 2 5 3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雲腳低。

1 2 3 2 1 6 53  3 6 5 3 2 3 1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3 4 5 6 5 5 3   1 2 3 5 3 3 21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1 3 3 2 1 6 53   3 6 5 3 2 3 1

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裡白沙堤。

現在不奇怪了吧!我小時候,我弟弟從學校回來,他說「哥,老師在黑板上寫一些數字我不懂。」我說是什麼?他就寫給我。533、422、1234555,我就哈哈大笑,我說「蜜蜂做工」的歌,533,「5 3 3」;422,「4 2 2」, 「1 2 3 4 5 5 5」,哈哈大笑。這就是1234555。「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雲腳低。」「1 2 3 2 1 6 53 ,1 2 3 2 2 5 3,1 2 3 2 1 6 53,3 6 5 3 2 3 1,3 4 5 6 5 5 3,1 2 3 5 3 3 21,1 3 3 2 1 6 53,3 6 5 3 2 3 1。」鼓掌。我們一起先哼一次簡譜,然後一起學唱這首歌,好不好?

「1 2 3」開始,「1 2 3 2 1 6 53 ,1 2 3 2 2 5 3,1 2 3 2 1 6 53,3 6 5 3 2 3 1,3 4 5 6 5 5 3,1 2 3 5 3 3 21,1 3 3 2 1 6 53,3 6 5 3 2 3 1。」

好聽嗎?好聽。容易吧!開始對歌詞,對照歌詞。「孤山寺」,一起來,「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雲腳低。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裡白沙堤。」鼓掌。

古代音樂在我們中國的文學史上遺失了,害我們現在學堂裡面,都不能像以前那樣弦歌不輟,這是很大的一塊遺憾。孔夫子是了不起的一個教育家,他深懂得音樂的感人,從耳膜進去直接就能使你潛移默化。所以他給他門徒們六種教課書,有一種是什麼?《樂》。現在樂有兩說:一說樂本無經,就配《詩經》唱的,本來就沒有經,沒有所謂樂經,經書沒有;另一說,說亡於秦火,一把火燒掉了。這是很難考證的事,無從考證。

再說,古代樂譜沒有樂譜。這個1234555是哪來的?阿拉伯數字,古代沒有。很多像豆芽菜的五線譜,那是歐洲的,我們中國也沒有。那中國的樂譜是什麼?文字譜。我們現在能看到的、最早的、可信的,唐代傳下來的文字譜。什麼是文字譜?因為我們沒有樂譜,所以就用文字,我們的漢字來記載。如何記載?有一首古琴的曲子,叫「幽蘭」,各位有興趣可以在電腦裡面下載「幽蘭」。這個曲子是從唐代傳到日本,在國內也遺失了。

那是大唐盛世的時候,日本仰慕我們的大唐文化,他們派僧人,還有留學生把唐代的文化整個、全盤,包括建築、書法、作詩、畫畫,全盤,像現在的什麼?複印機一樣,把唐代的文化整個複印一份搬到日本。你看,日本現在住的那種木板的榻榻米房子。他們所謂榻榻米,實際上就是我們古代的席地而坐的席。古人沒有椅子,也沒有桌子,地上一個墊子,席地而坐。你看日本人現在,他們日式房子裡面,鋪的是現代比較規整的,它那個是一米乘兩米,一席,稻草厚一點,它叫榻榻米。然後,它現在那種生活方式,就是唐代我們中國生活的方式。

你說奇怪,古人書信到末了都要來個什麼頓首,某某頓首,或者某某再拜,你說哪那麼客氣?因為我們不太了解古人的生活方式。你看日本人用的榻榻米,就知道我們唐代的生活方式。古人席地而坐,一個墊子坐在那裡。客人從門口進來了,主人原來坐在那裡,稍微一挺身就像跪,是吧。稍微一挺身就跪,然後對客人打招呼,比從坐墊站起來,然後跟他握手還要方便,對吧。所以他一挺身就是長跪的跪了。然後,客人也坐下來跟你打招呼,彼此互相打招呼就叩首,也很方便,坐在那裡叩首,長跪叩首。所以我們就不奇怪古人書信,文言文裡的書信,署名後面往往寫某某再拜、某某頓首,是吧!先來理解這個。那是古人生活方式跟我們現在不一樣,沒有高的桌子,沒有高的椅子,更沒有沙發。

剛才我們說,在唐代那種輝煌盛世的時候,日本人過來學習,把我們唐代的文化幾乎整個拷貝過去。他們善於模仿,他們崇拜我們中華文化,所以唐代那些文人的文化生活,他們都搬過去,這首「幽蘭」曲子就是那個時候傳到日本。它是一首古琴的琴譜,它怎麼樣記載?在座一定有同學可能是學過古琴的。一張琴七根玄,十三個徽位。現在有琴譜是減字譜,不是這個簡字譜,琴譜的減字譜。那唐代是怎麼弄?用文字記載,譬如他要記載一個音,「1 2 3」的「2」,他怎麼記載?他告訴你,左手拇指按三弦十二徽,你就找到第三弦、第十二徽按住。這麼多字只寫一個動作,左手拇指按第幾弦、第幾徽,你按住了,右手中指勾,然後就得一個聲音「2」。這麼多文字記載一個音,這叫文字譜。

日本人崇尚我們中華文化,古琴譜他也搬過去,他們也很努力的學。學我們中華所有的文化,我們寫書法,他們也寫書法。去年我還參加在北京他們舉辦的一個中日第四十幾屆的書法展覽,看他們來了一批人寫書法。但是他寫的書法,固然非常努力的寫,奇怪,我怎麼看不太對勁,我看得不太習慣。

以前我的一位老師弘先生,他是書法家,他寫章草。他應邀到日本去參觀一個他們日本很大型的書法展覽,回來以後跟我們說,他說,他進場,很大一個場面。進場看一幅,皺皺眉頭,再看一幅又皺皺眉頭,每看一幅都皺皺眉頭。再看到這一幅,忽然眼睛一亮,走近一看,中國人寫的。這是說什麼?民族性不同。這是書法。

唐代不是喜歡作詩嗎?他們也學作詩,他們也很努力,學得還真不錯。譬如「月照一江水」,「月照一江水」,你先分析它平仄對不對?你已經會分析平仄了。「月照一江水」,想想看平仄對嗎?基本沒錯,是吧?第三個「一江」的「一」是仄聲,可以原諒,一三五不論。「月照一江水」,聲調可以,意境也不錯,也很美,「月照一江水」,很努力。可是我來作的話,會跟他們有一點點不同。各位想想,如果你作,同樣是這個景色,我會作成「月照半江水」,是差一點吧。他們努力學書法,很努力學作詩,但是終隔一層如霧裡看花,學不到家。

大約也是四十多年前,我在台北碰到一位真正研究唐代音樂的專家,日本人。他叫岸邊成雄,年紀活得很高,前幾年才過世。他的著作叫《唐代之音樂》,研究唐代的音樂,真正是專家,我們中國的專家、音樂史家還絕對不如他,他們死用功,真用功。那時他是一個專題講座,在很大一個地方,講座的地方,台北的中山堂,開吉師知道,中山堂,很大一個地方。可是聽講的人,二十幾個人,寥寥無幾。我在那裡聽他這個講座,講的什麼?講日本人學習音樂的歷程。他就說日本人先是崇拜我們中華的音樂,把音樂搬過去努力的學。

後來歐洲的文化又衝擊他們,這是在明治維新的時代。他們一看這小提琴真好,他們就學小提琴;鋼琴又很好,學鋼琴。中國那個箏,我們叫瑟,他們叫koto,不要了。當時我在台北還買到兩張他們帶不走的唐代那種古瑟。他們盡量去學西洋的音樂,學得也很好,學交響樂。他們很有名的一個樂團叫NHK,交響樂團,在中山堂演奏,我去聽過,真好。演奏是貝多芬第六田園交響樂,真好,到雨過天晴,牧童又出來了,音樂裡面。銀笛在吹,像雨過天晴,牧童又騎在牛背上,吹奏木笛,演奏得很好,日本交響樂團。

岸邊成雄跟我說,他們學中國的音樂也非常努力,學西洋的音樂也非常努力。但是就是弄不懂為什麼學中國的詩只到「一江水」,他不會作到「半江水」?學西洋的音樂,怎麼樣也不如他們歐洲,就差那麼一點就上不去,何以故,各位想想?

我先岔開一下,我說另外一個事。去年北京國家油畫院,要我去跟他們的這些油畫畫家做一個講座。我心裡有點慌張,你想,我對那個東西不懂,我要講什麼?後來我想到,學油畫,中國人學油畫,我就忽然想到,原來岸邊成雄跟我講的,日本人學中國音樂、日本人學西洋音樂都不對。所以我那次在那邊跟那些油畫家的朋友們,我把岸邊成雄這個事跟他們說了一下。我說我個人認為,我們學油畫,我們絕不願意永遠在畢卡索底下。他畢卡索像棵大樹,我既有心學油畫,我絕不甘心永遠在這棵大樹下成為一棵小苗,長不大。學油畫絕不願意在西方這些大師,像塞尚是一代大師,他之後像高更,像畫「向日葵」的梵高,這些大師。我們做為中國油畫家,你如果只光學他們的,你永遠超不過,他們都已經登峰造極。

那你要另覓途徑,如何?我的建議,我說我們需要帶有我們中華民族的民族性,這是我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能用技術表現在你油畫布上面。你就不會成為畢卡索、塞尚、梵高、高更這些大師,等於像大樹底下一棵小苗,你不會,你可能一下異軍突起,成為了不起的世界級大家。

有例子嗎?有。在法國有位中國畫家——趙無極,他畫什麼?畫象形文字。西洋人問:「這是什麼東西?不得了,太好!」畫價高得不得了,你們努力學習象形文字。要有我們中華民族文化底蘊的東西,你能夠灌注在畫面上,你很容易就成為世界級,與他們不一樣。你反過來要梵高,反過來要高更、畢卡索、塞尚,要他來學象形字試試看,那太難了對他們來說,對我們來說太容易了。這是題外話。

說到岸邊成雄,他講到努力學中國的音樂學不好,努力學西洋音樂也學不好。他們就發現,他們很懊悔,一開始學中國的、學西洋的。他做個比喻,就像爬富士山,怎麼爬爬不到頂,回頭一看,哦,原來發現自己錯了,重下山,從頭來。現在才知道他們的日本音樂應該有他們日本民族性的代表,這個發人深省,對嗎?我們中國人任何藝術都要有我們的特色。

說得太遠不好,我們再回頭。講到哪裡了?講到這首歌,是吧?這個曲子我不知道是誰做的,但是很容易唱,而且同學們很容易看到它的平仄,我們是說七律的平仄,我舉這個例子,這首詩很容易背得。分析它的平仄,「孤(平)山(平)寺(仄)北(仄)賈(仄)亭(平)西是(押韻)」;「水(仄)面(仄)初(平)平(平)雲(仄)腳(仄)低是(押韻)」,跟昨天講的一樣嗎?「月落烏啼」是一樣的吧?

好,現在看麻煩是中間這兩對,是一對句,「幾處早鶯」對「誰家新燕」;「爭」,動詞,對「啄」,動詞;「暖樹」、「春泥」,名詞對名詞;「幾處早鶯」、「誰家新燕」;「爭暖樹」、「啄春泥」。下一聯:「亂花」對「淺草」,名詞;「漸欲」、「才能」;「迷人眼」、「沒馬蹄」,詞性一樣,平仄相反。記得這句話:對句是詞性一樣,平仄相反,數目要對數目,這有點麻煩,不是有點,是相當麻煩,對句。

誰做得好?唐代詩人裡面有一個做得最好的,不是他,不是白香山,詩聖杜甫,他的律詩做得最工整,我們稱他為「詩聖」。同學們有意做對句,你先熟讀一些「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所以這是很麻煩的事。所以杜工部杜甫他說:「吟成幾個字,捻斷幾根鬚。」很麻煩,是吧,慢慢在那苦吟,吟成七個字,捻斷幾根鬚。這種苦差事,李白不幹。看李白作的詩,天馬行空。他偶爾是為賭氣,《登鳳凰台》,為賭氣偶爾也作。但是他覺得很痛苦、很難搞,律詩,因為當中要作對子,很麻煩。

說到文學創作,才氣有兩種:一種叫緩才,遲緩的緩,慢的意思;一種是捷才,快的。李白是個捷才人物,杜甫應該屬緩才人物。你不能問是捷、是緩,是哪一個好?只要你做出來的東西是好,不管緩、捷。假如你認為,原來杜甫是慢慢的捻斷幾根鬚才能好,你說那我也慢慢來捻斷幾根鬚,你如果沒有那個基礎,你怎麼捻斷也捻不出來。所以不一定是緩才好,也不一定是捷才好,最重要是你的作品。

文學作品除了作詩,其他也一樣。漢代的文學作品是什麼?漢賦。賦,漢代的賦,像司馬相如、像揚雄,揚雄了不起,他既是文字聲韻這一方面的大家,揚雄,他又是文學漢賦四大家之一,揚子雲。還有張衡。有一次,我們說到緩、捷的問題,如果我沒記錯,可能就是揚雄。他為了作一篇賦,在那苦苦的思索。有一次他夢見,他把他的心肝肺吐得滿地,苦吧?很痛苦,揚雄,但是他終究是個大家。這是說才華有捷有緩,不論緩捷,只論結果。

剛才我們說藉這首詩,白香山這首詩,因為它很淺白,當中兩段又很漂亮。「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很漂亮,也讓同學們容易記,也了解到它的平仄是怎麼樣?平仄相反,詞性相同,作對句。是很麻煩吧?相當麻煩,我也很懶得作它,太討厭了,我也作不好。

但有時不得己,你也非作不可。有一個學生跟我來訴苦,他說有人一定要他作一個對子,他說他作不出來,要我幫忙。既是學生要我幫忙,那只能硬著頭皮幫忙。是什麼一個東西?在桂林漓江,如果有去過的同學們都知道,很漂亮。漓江邊的一個樓盤,很高檔的別墅,漓江邊有些景色,他那個小區裡面有些景色,釣魚磯徵對聯,公開徵聯。那個學生是被指定,你需要作。他沒辦法,就來找我。我也沒辦法,硬著頭皮。

板書:雙槳搖來朝露白,一竿釣起夕陽紅。

大家看看,它是江邊的一個景點,叫釣魚磯,向社會大眾公開徵聯,還有獎的。學生找到我,我不得已作了這個:「雙槳搖來朝露白」,一大早,一個漁翁他來釣魚,「雙漿」划著船「搖來」,是一大早的時候,「朝露白」。一直在那釣魚磯上幹嘛?在那垂釣,「一竿釣起夕陽紅」。剛才我說對句要怎麼樣?詞性要一樣,平仄要相反。檢查一下,「雙」對「一」,「雙槳」對「一竿」,槳是仄聲,竿是平聲,它是平仄要相反。「搖來」、「釣起」,「搖」,划槳,是動詞;「釣」,動詞,詞性一樣;「搖來」對「釣起」,平仄。「朝」對「夕」,「朝露」對「夕陽」;「白」對「紅」,顏色對顏色。鼓掌。所以,對子是有些討厭,但是你經過一番困苦之後,有時也會高興,終於被我作得不錯,對出來了。結果沒想到,竟然得了頭獎,還有獎品是紅包。紅包可愛嗎?很可愛。他拿了紅包還來感謝我,怎麼感謝我?去買兩餅的普洱茶送給我。這是兩句對句,也讓同學們看對句的作法,它是相當麻煩。

律詩有這兩聯,需要作對子,所以律詩相當的麻煩。李白他是個天馬行空的人,他不喜歡受拘束,所以他很少作律詩,他是古歌行作得最好,《將進酒》這些古歌行。還有他的七律也很好,《送孟浩然之廣陵》,應該同學們都熟悉。孟浩然是他的好朋友,「故人西辭」哪裡?「黃鶴樓」;什麼時間?「煙花三月下揚州」;看著孟浩然坐的小船慢慢走了,走遠了,「孤帆遠影碧空盡」,看不見了;只看到什麼?「唯見長江天際流」。表面上寫長江,實際上寫李白對孟浩然依依不捨的離愁,就像長江,是嗎?好,好得無以復加。所以李白這號人物他不太喜歡作律詩,原因跟他個性有關。

杜工部杜甫,他耐得起在那慢慢捻斷幾根鬚,所以他成為詩聖。同學們不可以問到底是詩聖厲害還是詩仙厲害,常常有人問這個問題。這個問題是不可以問的,原因何在?各人的方向、各人的成就不一樣,你不能比較。以詠嘆社會的民生疾苦,這方面杜甫登峰造極,無人趕得上。以抒發個人性靈,像李白也是登峰造極。你不能把兩個不同東西拿來比哪個高哪個下,明白嗎?

正如我們不能夠拿西洋的畫拿來跟中國的畫來比,不同的東西。我們也沒有資格來評論西洋的畫,因為我沒有接觸,接觸不多,你不深入,你說往往會鬧笑話。我們不敢拿西洋的畫跟我們中國的畫來比,本來就不可以比的東西,是吧?不同的東西。中國畫其實為什麼在世界上拍賣價錢,怎麼永遠比不上梵高的一朵向日葵?梵高畫一朵向日葵,粗粗拉拉的幾筆,幾億美元。為什麼中國的畫上不了那個高價錢?不要急,等著,等中國愈來愈強大,慢慢的我們的畫被世人研究透徹了,就知道不得了,這裡面內涵這樣高,筆墨是這麼難。這些大師,張大千,還有鄭文清,我都接觸過,他們是真功夫。張大千模仿石濤的作品可以亂真,模仿石濤達到亂真的地步,可見對石濤的功夫下得極深。

學中國畫跟我們寫書法一樣,你一定需要從摹臨古人作品入手。你說我不幹,我這麼大的天才,我還要摹臨什麼石濤八大?可以,你可以不要摹臨。你努力吧,盡量努力,假如你真正自己努力,到最後你會發現你走了很多冤枉路。因為不管石濤也好,八大山人也好,他們都不是自己在那兒從零開始創的,都是摹過很多的帖、很多個古代的字畫。

寫書法也許更容易明白,唐代的歐陽詢、柳公權還有顏魯公,你說我有本事,我不要他們的。你試吧,你可以不要他們的,到最後你也會發現,你走了冤枉路。又譬如我們敬仰的弘一大師,他的書法像仙風道骨,像不食人間煙火,我喜愛,我直接模仿他,拿來臨,可不可以?沒有人說不可以。但是結果會怎麼樣?你永遠寫不到跟他那個程度。這主要兩個因素,第一個因素,你不知道他原來他那個書法是怎麼來的,你以為他從來不臨帖自己寫的嗎?不是的,他下很大功夫,主要是張猛龍碑(魏碑),後來加上他自己的修為,才寫出他自己的風貌,像不食人間煙火,那種仙風道骨,我們都非常敬仰。這是說到書法,我舉這些例,也許同學比較容易理解。

畫畫更是這樣。你如果不從古畫裡邊,像元四家,像明四家,你不從裡面吸取他們的經驗,你自己去創,做一個簡單的比喻,書法也好,畫畫也好,做個簡單的比喻,像蓋金字塔,從底下很廣大,慢慢往上蓋。我們幾千年的傳統文化,這是金字塔的基礎。你如果不借重前人蓋到這高度了,你自以為你才華高,你要從頭,頂多是地下的一塊石頭那麼高。你為什麼不借重古人的,然後把你那塊石頭加在,前人金字塔還沒有往上,加在這個上面。現在有很新的一個詞叫什麼?踏在巨人的肩膀。這個話應該很容易理解,書法、繪畫都一樣。

回過頭說我們學習傳統文化,最最基礎就是從文字入手。對一個文字,它的字形、字音、字義徹底弄明白,對一個字真正正確的認識,然後我們再打開經典,我們就不會誤解經典。也就是我們說,學習傳統文化從哪入手最根本?從文字入手,這是章太炎先生說的話。章太炎先生我們都公認,他是集有清三百年的樸學,集於他一身。古聲,字音的聲,古聲,太炎先生有發現,「娘日歸泥」,這話現在各位同學一定不理解,等後來我要講到,《聲韻略說》我會說到,太炎先生在古聲方面。

昨天我們說過一個人,錢大昕,他有兩項發現。告訴我,一個是什麼?「古無輕唇音」。第二個,簡單說古無舌上音,他真正的原話是「舌音類隔之說不可信」,我們簡單說是「古無舌上音」。舌上音是什麼?就是北方那種捲舌的聲音,ㄓzhi、ㄔchi、ㄕshi、ㄖri這些聲音,古代沒有。那這些捲舌音古代讀什麼?平舌,讀ㄉ(d)、ㄊ(t)、ㄋ(n)這些,這是古音。古無舌上,舌上就是堵舌頭,也就是ㄓ、ㄔ、ㄕ、ㄖ。南方人我是怎麼捲捲不好,愈捲愈難聽,北方人他很習慣,他很容易,南方人很困難。古代沒有捲舌的這種ㄓ、ㄔ、ㄕ、ㄖ,錢大昕他發現的。古聲方面,章太炎先生發現「娘日歸泥」。

板書:娘日歸泥。

這是章太炎先生在古聲方面的成就。這個一時同學們我相信不容易懂,我現在也暫時不說它,後面我們會說到。「娘日歸泥」,娘日是什麼?泥又是什麼?這是聲韻學上,古代的聲紐。經過清代學者叫陳澧,他用廣韻的反切上字,歸納成反切上字,古聲紐有四十聲紐。後來季剛先生,黃侃,季剛先生又把古聲裡面,把「明微」分為兩個,所以就變成四十一個聲紐,以後我們會再說它。現在只是告訴各位,太炎先生對古聲方面有這個發現,「娘日歸泥」。古聲,有清三百年學者們努力,就是昨天我們說的錢大昕的什麼?「古無輕唇音」、「古無舌上音」,再加上清末民初的太炎先生「娘日歸泥」,就這三項。而最後發現最多的,就是我太老師黃季剛先生,古聲由四十一只剩十九紐。發現最多的,黃侃,黃季剛先生。

唱歌很高興,唱完歌,現在我們再回到課本,十三頁最後第四項說的什麼?漢字的藝術性。再翻到,翻過來,樹師妳幫我再讀這一段,「在聲音上」,十四頁:

學生讀誦:在聲音上,漢字一字一音,又有平仄不同。所以排比對仗起來,一個字對一個字,一平一仄,可以對得非常整齊。中國駢文,幾乎句句對稱,每兩個字一個節奏,平仄遞用(即俗稱馬蹄韻),便是這種文字特性的表現。至於近體詩全部用五言或七言,平仄、對仗、用韻,都有嚴格性的規格,更非靠這種文字特性莫辯。即使普通散文,作者也每不自覺的摻入一些駢語。這都顯示出漢字具有音樂的節奏拍子,可以認為是一種時間藝術。

教授:好了。現在同學們再看到課本上這些文字,明白了嗎?對仗、平仄種種就比較清楚了。再接下去講之前,我回答昨天晚上下課以後,是劉先生提的一個問題。「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這是孔子加上去的。孔子儒家是教導我們忠恕做人的基本方法,所以在《論語》裡面也看到「子不語」,四個字,「怪力亂神」,他教導我們的是我們如何日常生活裡面為人處世,如何以忠恕待人、以忠恕修己。「天行健」,這是天體的運行永恆不息,健,除了永恆不息,還有剛毅勇往。正如曾子說的,一個士不可以怎麼樣?「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因此「天行健」這個健就是儒家的這個概念,永恆自強不息來修己、來影響傳播你旁邊左右的人。先修己,用忠恕修養自己,然後不忘隨時來能夠影響你周遭的人。「天行健」,君子仍要學天體運行永恆不斷,修己治人。什麼時候可以停止?曾子怎麼說?死而後已。君子自強不息要到死而後已。用忠恕修己,用忠恕待人,這樣自強不息,一直到死而後已。這是我補充昨天晚上匆匆忙忙沒有說清楚。這跟道家思想不一樣,道家思想,我們等到後面我們再來介紹一些。

剛才我們提到關於方言裡面哪些地方保存中原古音比較多,我們說到閩南和客家。原則上江南、大江以南的地方多多少少都保有古音,只是這兩個地方保留比較多。為什麼這兩個地區的方言能保留古音比較多?先了解閩南的人和客家的人,他並不是閩南、客家當地土生土長的人,他是從中原遷徙過來,尤其在五胡亂華唐代,等於從中原逃難到閩南、客家。閩南這個地區山多、田地很少、交通不便,相對它比較閉塞,閉塞它就有個好處,它從中原帶來的包括語言比較容易保留下來,這是閩南。客家人也不是當地土生土長的人,也是從中原遷徙到廣東梅縣。到了廣東梅縣,他們的衣著、生活習慣以及語言都與當地不同,當地人看他們是外來的客人,所以稱他們為客人。明白嗎?是這樣來的。

至於有人說,閩南語是漢代的標準國語,客家話是唐代的標準國語,這個我沒有考證。但是保存中原古音,在全國各種方言裡面最多,是沒有錯的。你們要說它是漢代的標準國語,我們必須拿出真正的證據,說它是唐代的標準國語也要拿出真正的證據。什麼證據?韻書是最直接的資料。韻書,唐代之前有《切韻》,《切韻》是在隋朝。《切韻》到唐代又增廣一些文字,那個人叫孫愐,這書叫《唐韻》,《唐韻》是由《切韻》增廣而來。然後到了宋代,就是同學們手上要用的這本《廣韻》,《廣韻》又是根據唐代孫愐的《唐韻》加以增廣,因為到後來文字就愈多,他不得不都收錄進去,增廣。《切韻》、《唐韻》都已亡佚,幸好《廣韻》保存完整。我們從《廣韻》可以追溯古韻,古韻當然包括聲和韻。這是說,要說某種語言是當時的標準國語,這個需要證據。

更何況,隋代陸法言的《切韻》,它前面的序說到,他作《切韻》這個書的原則,是「南北通塞,古今是非」。它不是一個地方的標準國語,它包括南北,它叫南北通塞;包括古今,古代周秦,一直到他當時的今是指他當時的什麼?隋代。所以《切韻》它也不是拿唐代的首都長安為標準,它包括古今、包括南北,這是《切韻》。所以如何能定唐代的標準國語,這個問題我沒有深入,我不太知道。但是我了解應該是從這些韻書去真正把證據拿出來,我們做學問求一個真字,要大膽假設提問。同學手上有段玉裁的《說文註》,你翻開「吅」這個部首。

板書:吅。

然後你看段註。這個部首後面的一個字。

板書:哭。

看「哭」這個字的段註,怎麼說段註?妳讀一下我聽,讀:

學生讀誦:「哭,哀聲也。从吅,獄省聲。」

教授:段註怎麼說?

學生讀誦:「按許書言省聲,多有可疑者。取一偏旁,不載全字,指為某字之省,若家之為豭省。」

教授:這裡面段註提到「省聲」的問題。

板書:省聲。

教授:他提到哪一個字可疑?

學生:一個「豕」,一個「叚」,左面「豕」,右面一個「叚」。

教授:他說「家」是从豭省聲,看到段註嗎?那個「家」字。

板書:家。

教授:家,看到段註《說文》對這個「家」是从「」,上面是房子了,「」,豭省聲。

板書:从,豭省聲。

教授:从,家上面是房子,底下是豬。許慎說是從豭省掉這部分「叚」,來當「家」這個字的聲符,如果不省的話應該怎麼寫?(宀+豭)對吧?這是許慎說的。

段玉裁就大膽提出疑問,他說:凡是許慎說的省聲的字都有可疑,是嗎?就是剛才我跟同學們說,做學問求真。連許慎的這本經典的《說文》都可以懷疑。段玉裁提出,豭省聲,他說太可疑了。然後他解釋怎麼樣?他說,簡單的說,他說這個「家」字,本來是豬住的地方,豕住的地方的房子,後來借給人住。我們的家原來是豬住的地方,這是段玉裁說的,後來借給人住。就像這個字(哭),本來是狗在那學叫,在那哭,後來也借給人來用,人哭也用這個,不另外造一個(吅+人),他不另外造一個(吅+人),他就借這個(哭)為人哭,借豬的家為人家。他說,豭省聲是很可疑的,明白嗎?所以做學問求真,可以打問號,但是你不要亂打問號,要有根據打問號。

《史記.孔子世家》裡面提到,《詩經》孔子刪詩的問題,他原話好像是這麼說的:「古者詩三千餘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於禮義」、「三百五篇」。這是司馬遷在孔子的傳記裡面(他叫《孔子世家》),關於孔子刪詩的問題他的記載。先解釋一下《史記》的體例,一般人的傳記叫列傳,《廉頗藺相如列傳》;對諸侯,列傳升一等,叫世家,這是諸侯;帝王叫本紀,帝王的傳叫本紀。本紀、世家、列傳。人,他分成一般人的傳記,稱它為列傳;他是諸侯,稱它為世家;它是帝王的傳記,稱它為本紀。《高祖本紀》,漢高祖他的傳記。

《項羽本紀》,你說奇怪了?項羽沒當過帝王,他自刎於烏江,那怎麼是本紀?他頂多是「項羽列傳」,對吧?《孔子世家》,孔子又不是諸侯,孔子是布衣,普通老百姓,他應該稱孔子列傳,對嗎?司馬遷自己搞糊塗了,自己弄的體例自己搞糊塗嗎?不是。他為尊崇孔子,把他本來是布衣平民應該放列傳,把他升一等《孔子世家》,這個清楚了嗎?大家會有個疑問,這個項羽,司馬遷真的糊塗,他跟漢高祖怎麼樣?他打敗仗了,漢高祖稱本紀。項羽,司馬遷你要給他列傳的話,應該是「項羽列傳」,他為什麼稱他為本紀?連升兩級,孔子只升一級,世家。項羽從平民連升兩級,《項羽本紀》,何以故?想一想,這裡面很有意思。因為司馬遷他氣恨劉家的天下,他替他的好朋友李陵辯護。李陵是誰?飛將軍李廣的孫子,被漢武帝派去,只有五千騎兵,深入匈奴,打到最後應該怎麼樣?自盡殉國。後來李陵他想,我這樣的(自盡),豈不是以後沒有機會來報答朝廷嗎?所以他假意投降,希望有一朝從後面給匈奴好好給他一下,來報答朝廷對他的厚恩。這邊朝廷的人就不饒他了,各種刀筆之吏對他評論非常不好,說他是這樣投降匈奴。所以漢武帝一氣,聽信左右的人,連他們祖先的墳墓都給挖了。這是李陵投降匈奴。

漢武帝聽到左右的人,這時候司馬遷是史官,他為他的朋友李陵辯護,說他是假意投降,他不是真投降。可是眾口鑠金,漢武帝聽那些人的話,連帶痛恨司馬遷,宮刑。這種刑罰又叫腐刑,當時是最恥辱的刑罰,就像太監一樣,叫腐刑。司馬遷在《報任安書》裡面說得很詳細,同學可以拿出來看,《報任少卿書》。所以他的《史記》為什麼把項羽放到本紀?《項羽本紀》的讚語,司馬遷這樣說,「吾聞之周生曰:舜目蓋重瞳子。又聞項羽亦重瞳子,羽豈其苗裔邪?」這什麼意思?簡單的說,他說我聽到一個周先生說的,他不說是自己說的,我聽到周先生說,舜大聖人,堯舜的舜,「重瞳子」,一個眼睛裡面有兩個眼仁,叫重瞳子,堯舜的舜。「吾聞之周生曰:舜目蓋重瞳子」;然後又說,「羽」,項羽的羽,「亦重瞳子」,項羽也是有兩個眼仁。所以他底下說,「羽豈其苗裔邪」,這樣說來項羽豈不是舜的後代嗎?如果給漢武帝看到怎麼樣?乾脆宰了他算了,這樣發牢騷。懂這意思嗎?「吾聞之周生曰:舜目蓋重瞳子。又聞項羽亦重瞳子,羽豈其苗裔邪?」也就是說項羽是大聖人的後代,這個漢代的天下本來就應該給項羽,你這個劉邦是什麼狗屎運,竟然你得了天下。所以他是滿腔的怨恨,司馬遷。所以他《史記》著完了以後不敢發表,發表會怎麼樣?像剛才這個問題,他會引來殺身之禍。所以他《史記》作完以後說,「藏諸名山,傳之其人」,先藏起來再說。這是司馬遷《史記》之所以孔子稱世家、項羽稱本紀,現在明白嗎?

我讀《孔子世家》讀到後面,說到「古者詩三千餘篇,及至孔子,去其重」,重複的淘汰掉,「取可施於禮義」的,很純正的,「三百五篇」,三百零五篇,現在我們看到的《詩經》,三百零五篇,這司馬遷記載。「古者詩三千餘篇」,他說古代詩有三千多篇,到孔子,「去其重」,把重複的刪汰掉,還有「取其可施於禮義」,那些不可施於禮義,所謂的靡靡之音的也把它淘汰掉。所以《論語》裡面我們讀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都很純正。《史記》是這麼記載,孔子之前《詩經》有三千多篇,孔子去了百分之九十,剩三百零五篇,對吧?我們讀他的書,了解到古代詩有三千多篇。被刪汰掉的,稱它為佚詩,沒有收到三百篇裡面的,被孔子刪汰掉的,稱它為佚詩。

因為讀到《孔子世家》,剛才我念的,孔子對古代的詩刪汰了百分之多少?九十左右。這樣的話,留下來的佚詩,應該還有很多才對。可是我們讀後來的典籍裡面,引詩,一段理論,後面說「詩曰」,這叫引詩。讀後代典籍的引詩,應該有很多佚詩,應該有很多不在現在這本《詩經》裡面的。可是我們讀古代典籍,竟然很少發現佚詩,所以我就有個,剛才說怎麼樣?可以打個問號。司馬遷你有沒有搞錯?三千多篇。古代有三千多篇,孔子就去掉百分之九十,你有沒有搞錯?不然為什麼現在佚詩那麼少?這個可以打個問號的。

因為孔子刪的詩是孔子以前流到孔子手上的,司馬遷說有三千多,請問你,你怎麼知道?你怎麼會知道有三千多篇?你是漢代的人,所以可以打個問號。這個問號一打,你就麻煩了,我花了三個月,整整一個暑假才把它搞清楚。怎麼搞?各位同學想一想,你如果有了這個疑問,像剛才我說的疑問,要如何來澄清它?第一個,靠近孔子年代的典籍,我們說先秦諸子,對吧?靠近孔子時代的典籍,然後我們讀先秦的諸子,看看裡面引的詩,詩曰,它引的詩,拿來對照現在的三百篇《詩經》,然後看到它比例,合乎《詩經》的多,還是佚詩多,來澄清我們的問題,是嗎?

接下來碰到一個問題,要從先秦諸子比較靠近孔夫子那個年代的典籍裡面來看它引詩。第一個,你要確定先秦諸子是哪幾家,哪些算先秦諸子,你要有個根據,把《漢書.藝文志》打開,先秦諸子有這麼多家。這些家裡面,開始要找它的版本,譬如墨家,《墨子》這本書,哪一個版本是好?當然是愈早的、愈近古的愈好。開始有版本的問題,又開始有校讎的問題,種種問題都來了。找到這些你認為是比較合適的版本,開始要翻了。從開始慢慢的翻、翻,要仔細的翻,不能遺漏,碰到「詩曰」,趕快抄下來。這樣子,把先秦諸子整個從頭看一遍,摘錄出來引詩。

我覺得好像我很用功,很高興,拿去給我的老師看,希望能得他誇獎一下。結果他一看,他說《莊子》你怎麼沒有引?嚇我一跳,《莊子》我也算熟悉的,可是想偷懶,就沒有從頭一頁一頁去翻。我說,我對照過,好像沒有引詩。他說怎麼沒有?「青青之麥,生於陵陂。生不布施,死何含珠為」,怎麼沒有?嚇一跳,老師真是火眼金睛,又被他找到問題了。戰戰兢兢回來,又從頭把《莊子》翻一遍,有,「青青之麥,生於陵陂。生不布施,死何含珠為」,就引這麼一首,一次,整本重翻一次,就有這麼一次引詩。

好,把先秦諸子的引詩統統摘錄出來,然後排比對照。如果按照司馬遷那個說法,孔子刪詩去掉百分之九十,對照先秦諸子引的詩,應該有百分之九十是佚詩,對嗎?然後合乎三百篇只有百分之十,這才合乎司馬遷的計數。等我做完,排比一個表格出來,不對,佚詩在先秦諸子引詩裡面只佔百分之二十不到,反過來,百分之將近八十出頭的,是跟三百篇一樣。這也就是說明一件事情,司馬遷說「古者詩三千餘篇」,孔子刪汰那麼多,不對,有證據嗎?在這,先秦諸子引詩,最靠近孔子時代,這是鐵的證據。所以我的結論是,司馬遷說到孔子刪詩的問題,「古者詩三千餘篇」,孔子去掉多少?我的結論是孔子確曾刪詩,他確實刪過詩,古代的詩,但是數目不是那麼多,應該是「古者詩三百餘篇」,不是三千餘篇,他只去掉十分之一多一點。這是從先秦諸子引詩裡做出的排比,你才敢下這麼一個結論。

明白,對古籍經典如果有懷疑,可以打問號。但是你要很確實的去找證據,才能夠來解答你的疑問。我是提出這麼一個例子,從先秦諸子引詩論司馬遷孔子刪詩之說,我只是自己打一個疑問,結果我花了整整三個月的時間,才把這個問題找到答案。後來這篇文章發表在台灣的《孔孟月刊》這期刊裡面,因為長,分兩期。這是說明給同學們一個例子,做學問是要求真,而可以允許我們提出疑問。我先舉出段玉裁對《說文》的疑問,他說這個「家」,許慎說是「從豭省聲」,他說很可疑。

那天好像有個同學,在下課之後提到一個問題,對許慎《說文》有些是不是也有點疑問的?我說當然有,原因我們現在說明一下。許慎用來做根據的是李斯留下來的什麼東西?小篆。小篆跟甲骨文我們現在對照一下,有很多筆畫變化了。所以許慎他來不及看到甲骨文,他只能根據小篆的筆畫來做《說解》,裡面就有一些是要更正的,可以更正的,但是你需要有什麼資料?甲骨文或者鐘鼎金文,而且不光是孤證,要多方面來證明。許慎這個《說解》是只根據小篆,是不正確的。我們這書裡面後面就有一些,是允許我們這樣去訂正它。因為他當時所能看到的山川鼎也是極有限的鐘鼎文,所謂的古文、籀文。我們《說文》裡面有一些古文、籀文,那就是大篆。

接下來同學們看六書以及舉例。前面我們講的是緒論,如果還有些疑問,同學們多讀幾遍緒論,如果再發現疑問,你再提出來。樹師妳幫助我讀一下「象形」這一部分:

學生讀誦:象形

《說文解字敘》:「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日、月是也。」所謂象形,就是按照物體的輪廓,用線條畫出物體的形狀來,例如「日」、「月」等。象形文字是由原始的圖畫演變而來,經過相當長的時間,將圖畫簡單化、通俗化,往往就跟原物不大相似了。以萬字為例,《說文》:「萬,蟲也,从厹,象形。」萬的甲骨文是「 万 甲文」,畫的就是一隻蠍子。因其產子極多,每胎百數十隻,且小蠍子出生後,自動攀附在母蠍身上,密密麻麻,若不可勝數,古人因假借數目極多,為千萬的萬字。現在用的萬,已經看不出來萬的本義。但是推溯到最初造字的時候,一定和原物相像。

人看物的位置,不外「仰觀」、「俯察」、「迎視」、「隨視」及「側視」五種方法。在造字的時候,由於人和物所取角度不同,所以要注意到造字時取象的位置,如「日」、「月」、「云」、「雨」,便是由「仰觀」畫成的象形字;「田」、「水」、「川」「井」,便是由「俯察」畫成的字;「山」、「木」、「口」、「大」,便是由「迎視」畫成的象形字;「牛」、「羊」、「矢」、「燕」,便是由「隨視」畫成的象形字;「人」、「鳥」、「馬」、「象」,便是由「側視」畫成的象形字。這些表明象形字畫物的不同角度。至於變橫為直的象形字,也不出這五種方法之外。例如「車」、「龜」都應橫看,車由「隨視」畫成,「龜」由「側視」畫成。

上舉各例,可說純粹隨看原形畫下來的,形體上沒有什麼增省,我們稱之為「純體象形」,亦稱為「正例」,象形除純體外,還包括變例的象形。變例有二:

1、增體象形。就是單單象形不能明白表示它是什麼東西,必須增加其他不成文的形體來補足。例如「果」字,形為不成文的「田」,「木」是已成文的象形字,兩者結合,成為果字。又如「石」字,形為不成文的「」,「厂(ㄏㄢˇ)」是已成文的象形字,兩者結合,成為石字。表示在形體外有所增加。

2、省體象形。表示在形體之內有所省減,如「鳥」是已成文的象形字,省去「丶」,變成「烏」,表示全身烏黑,連眼睛也看不到的烏鴉。

胡樸安統計《說文》中象形文字,得三百六十四;除去不純粹的,還餘二百四十二;再除去重複的,和由一個形體而演化的,只得一百幾十個,佔現在的文字,不到百分之一。

教授:好了。這裡說到象形,就是按照物體的形狀,用線條彎彎曲曲畫出來。它與圖畫的區別不是很大,但它不是圖畫。圖畫比較尊重畫出來的物體跟原物的比例大小。文字,象形文字,它對這方面就可以不注意。譬如梅花鹿的鹿,如果是圖畫,四個腳、頭上的角,都要整體畫得跟鹿相近、相像;至於把它變成文字,只用線條大體上表現出來就可以。這是文字、圖畫。這裡又提到我們看物體不外幾種,一個是仰觀,一個是俯察,還有迎視,正面看,從後面隨視,種種方法,這是象形的方法,還有側視這些。至於後面提到一個字,提到增體和省體。增體:

板書:

告訴我這是什麼字?木。樹木的根,樹木的幹,樹木的枝葉,是一個已成文的象形字。

板書:

什麼字?水果的果,樹上長的一個果實,現在楷書寫成什麼?

板書:果

樹上的這個,寫成像個田,樹會長田嗎?不可以,只可能田會長樹。所以這叫增體象形,由原來的木又增加了一體不成文的,它不成文字,我們說它是個符號,這叫增體。還有所謂的省體:

板書:

什麼字?

板書:鳥

鳥,嘴巴、頭、羽毛、身體、腳。把這點去掉,這個鳥很奇怪,看不到牠的眼睛,全身黑的,烏鴉,烏字。這是把原來有的筆畫省去,所謂省體象形。我們今天早上上到這,下課。

 

漢字入門  劉克雄教授主講  (第集)  2015/8/3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56-181-0004

教授:還記得早上我們唱的歌嗎?

學生:記得。

教授:喜歡聽嗎?

學生:喜歡。

教授:喜歡唱。白香山的詩,讓我們讀了以後很歡喜。現在同學們翻開第十八頁,我們講象形的例字。樹師妳幫我「萬」這個字念一遍:

學生讀誦:萬是蠍子的象形。甲文、金文像蠍形,上部是兩個「鉗子」,中間是蠍身,下為蠍尾。蠍子每胎產子數十甚至百餘隻,幼蠍出生後,自動攀附在母蠍身上,尤以背上最多。密密麻麻,若不可勝數。古人見之,就假借為數不勝數的「萬」,代表數目十千。久借不還,只好另造「蠆」字,還其蠍子本義。小篆是從甲文、金文演變而來,隸書、楷書,是從小篆字形訛變而來。已看不出蝎子的形狀,簡體的「万」字,則是從唐人開始的。

備註:《說文》:「蟲也。从厹(ㄖㄡˊ),象形。」按:許慎據篆文筆劃說從「厹(ㄖㄡˊ)」,不確。

典籍所見:(1)數目。《孟子.梁惠王》:「萬取千焉,千取百焉,不為不多矣。」(2)多。《荀子.富國》:「古有萬國,今有十數焉。」(3)極也。《漢書.黥(ㄑㄧㄥˊ)布傳》:「我之取天下可以萬全。」

常用詞:千山萬水,萬象更新,萬古長青。

教授:大家看看甲文的樣子,像什麼?像會螫人的蠍子,前面兩個鉗子,中間是身體,後面是牠的尾,非常的形象。所以象形字,我們現在能看到甲文,我們就能夠比許慎東漢時候更能夠正確認識。許慎他是根據小篆「萬」字的寫法。你看小篆,上面還可以看出是鉗子,當中這個蠍子的身體,可是後面小篆已經變得很難認識了。所以許慎根據小篆,他說這個「萬」,他說是「蟲也」,這個沒有錯。然後下面那一個部分,他說是從「厹」,從「厹」是不對的,因為它本身,從甲文、從金文我們看出來,它不是從「厹」。所以像這種地方,我們就可以更正許慎的《說解》。我們能理解,因為他來不及看到甲骨文,他能看到的金文也很有限,所以他根據小篆說是從「厹」。我們由於有甲文和金文的對照,我們可以確認它不是從「厹」。所以在按語裡面,我說許慎據篆文說從「厹」是不確。

這個「萬」字,在典籍裡面我們選了幾個例子,像《孟子.梁惠王》裡面:「萬取千焉」;第二個是《荀子》:「古有萬國」,萬當多;在《漢書》,這個萬字,我們看到舉了一個例子,「我之取天下可以萬全」,當做極為可能的意思。

後面的常用詞,是我們選幾個我們最常用的,它說「千山萬水」,說「萬象更新」、「萬古長青」。這些常用詞,當然各位同學也可以自己再補、再加。對這個字,同學們有什麼問題嗎?

學生:「厹」是什麼意思?

教授:「厹」,請你翻開《說文》。找到了嗎?

學生:找到了。

教授:幾頁?

學生:七百四十六頁。

教授:同學們,如果你是這個版本,台灣「藝文印書館」,對,就這個版本,翻開七百四十六頁。部首,它本身是個部首,「獸足蹂地也,象形」,它還是個形聲字,它是「九聲」。中間那一部分是獸足,獸的腳在地上走的樣子,外面「九」是它的聲符,讀它為「厹」,注音都有,ㄖㄡˊ所以剛才這位同學問「厹」是什麼,現在弄清楚了。

因此再回頭看這個「萬」字,它是蠍子的象形,它彎彎的尾巴,到小篆變化成那個樣子,像「厹」那個樣子,所以許慎就說它從厹。像這種情況,今天早上我說,我們可以提出疑問,然後我們找到了證據,我們可以大膽的更正它。記得嗎?我們還說過段玉裁「哭」那個字,是吧?他提出來許慎裡面「從某省聲」,他說都很可疑,是嗎?他還舉出「從豭省聲」的。所以「萬」這個字,有甲文、有金文來對照小篆,我們就可以確定許慎說「萬」下面那部分是從厹,那是不確的,清楚吧?順便同學們看看這裡,我要求同學們要圈點《說文》,可一遍、二遍,要幾遍?五遍。

教授:樹師,妳搞了幾遍?

樹師:剛二遍。

教授:二遍,二遍就不容易了。我們研究文字學,沒有《說文解字》沒有辦法,靠電腦好像不行。還有問題嗎?這個字。

學生讀誦:龜是烏龜的象形。

甲文與金文龜字,為俯視,像龜的頭、甲及四足、短尾之形;甲文與小篆,均為側視,上像龜的頭, 右為龜甲,左為龜足,下為龜尾。

備註:段註:「左象足。右象背甲。曳者象尾。」

典籍所見:(1)皴(ㄘㄨㄣ)裂。《莊子.逍遙遊》:「宋人有善為不龜手之藥者。」(2)用龜甲占卜。《左傳.僖公四年》:「筮短龜長,不如從長。」

常用詞:龜年鶴壽,龜甲,烏龜。

教授:這個字非常形象,烏龜這個龜字,甲文有多種寫法,這裡我們選了兩個。一個是俯視,記得早上我們講象形,有幾個角度看東西,俯視,第一個甲文以及金文都是俯視看的烏龜的樣子。我選的第二個甲文跟我們的小篆,它就是側視,側面看。假如我們這邊手上有一隻烏龜就很方便,我俯視,頭、身體、尾巴、四個腳;我側視,是這樣,腳在這,牠的背彎彎的,下次上課我們帶個烏龜來。

同學翻開《說文》「龜」。誰先翻到就告訴我第幾頁?是六八五頁。我要大家翻開《說文》,就想讓你看一看,許慎怎麼說,大家一起讀好嗎?

學生讀誦:「龜,舊也。外骨內肉者也。從它,龜頭與它頭同。天地之性,廣肩無雄;龜鼈之類,以它為雄。象足甲尾之形。凡龜之屬皆從龜。龜,古文龜。」

教授:好了,這是許慎對「龜」這個字的解釋。裡面有個解釋很可愛,他說:「外骨內肉」,這種說解實在是很可愛。他說解的第一個字,「龜」怎麼樣?「舊也」。同學們你自己看看這底下段註,段註裡面有沒有說到這個字:

板書:「久也」。

有嗎?找到了。然後許慎說:「龜,舊也。」底下段註怎麼說?「此以疊韻為訓」,是嗎?這到底什麼意思?我相信同學們一定有個疑惑,什麼叫以疊韻為訓?《說文》,許慎的說解很多是:

板書:聲訓。

以前稱聲訓,實際上是音訓。所謂音訓,是用字音相同的字來做解釋,訓當解釋。用同音的字來註解,這叫聲訓。剛才我們已經修正一下,它應該叫音訓,用同音的字來註解。萬一沒有完全相同的字音,那麼就用雙聲的字來註解,或者用疊韻的字來註解。也就是韻相同叫疊韻,聲相同叫雙聲。「龜,舊也」,龜跟舊,聲不同,韻相同,所以叫疊韻為訓。明白嗎?徹底弄清楚。

還有疑惑是吧?我們這裡是來說,《說文解字》裡面,許慎絕大部分是用音訓,訓就是解釋,用字音相同的字,或者是字音相近的字來解釋他要解釋的那個字。像我們這個「龜」字,烏龜的龜,他就用一個字音相近的新舊的「舊」來註解「龜」。你說奇怪,這個「舊」跟「龜」聲音上有什麼關係?如果同學們有能夠懂閩南語的、懂客家語的,就比較容易理解。舊跟龜在保存中原古音最多的閩南語裡面,舊讀ㄍㄨ,開吉師讀得很標準。烏龜的龜,ㄍㄨ。聽懂了嗎?ㄍㄨ,ㄍㄨ也,龜,舊也,用聲音相近的字來註解。我說聲音相近有同音,如果找不到同音用雙聲,否則到韻相同的,叫疊韻。

既然龜,剛才我們說保存中原古音較多的閩南語裡面讀它為ㄍㄨ,聲符「ㄍ」,現在變成「ㄐ」。舊的聲符是ㄐ,原來讀ㄍㄨ,為什麼變成ㄐㄧㄡ?這個問題是聲韻學上的問題。ㄍ和ㄐ它容易變化,ㄍ是舌根音,ㄐ是齒音,它容易從ㄍ變成ㄐ。很多古音讀ㄍ的,現在今音(北方音)變成ㄐ的,這種現象很多,以後碰到你都能印證ㄍ、ㄐ的變化。

學生:舅舅,ㄐㄧㄡ。

教授:對,開吉師馬上想到,媽媽的兄弟,媽媽的哥哥、媽媽的弟弟我們叫什麼?

學生:舅舅。

教授:以前不叫舅舅,叫阿ㄍㄨ,ㄍㄨ,就是這個ㄍㄨ,阿ㄍㄨ。所以懂閩南語或者懂客家語,學文字學還很多方便。這是我們說到ㄍ、ㄐ的變化,許多許多。

我想起《莊子》的「秋水篇」裡面,有一則很好玩的故事,我是希望這則故事大家能夠熟讀,最好還能背下來。大家抄下來,短短的一個小故事。

板書:莊子釣於濮水,楚王使二大夫往先焉,曰:願以境內累矣。莊子持竿不顧,曰:吾聞楚有神龜,死已三千年矣。王以巾笥而藏之廟堂之上。此龜者,寧死為留骨而貴乎。寧其生而曳尾於塗中乎?二大夫曰:寧生而曳尾塗中。莊子曰:往矣。吾將曳尾於塗中。

教授:有同學在會心的微笑,這一則故事我不必解釋也都很清楚。好,還想要解釋一下,好的。這是在《莊子》的「秋水篇」,秋天的水,秋水,是《莊子》的一個篇名,裡面有這麼一小段。

莊子在濮水這裡釣魚,楚王早聽說莊子是個賢者,就派兩個大夫「往先焉」,這個先,先去跟他說說情,說什麼?「願以境內累矣」。楚王讓二大夫告訴莊子,想要把境內,我們楚國的國家,整個累矣,交給你,拖累你,請你當宰相的意思,明白嗎?

莊子什麼反應?楚王要把宰相位置讓給他,他是什麼反應?他照樣還是在那釣魚,然後頭也不回,就告訴這兩個使者(兩個大夫),他說我聽說過我們楚國有一個神龜,那個神龜已經死了三千年。我們王用錦緞把牠蓋起,放在一個盒子,笥是竹編的一個盒子,很寶貴牠。巾笥,巾是布巾、錦緞一類,把牠蓋起,因為牠是神龜。以巾笥而藏之,牠是神龜,很貴重。藏哪裡?藏之廟堂之上,來供奉牠,這個神龜。

莊子問這二大夫說,你知道這個事嗎?二大夫當然知道,是從楚王那裡派來的。莊子說,這個神龜牠是寧願死了以後,把牠的外骨(內肉外骨)留下來而很顯貴,讓國王來膜拜?還是牠寧可不被宰,拖著尾巴在泥巴裡面爬?他把這問題問這兩個大夫。這兩個大夫一想,我如果是那個神龜,被殺還是不好的,還是在地上爬好。所以他回答說,二大夫回答說:「寧生而曳尾塗中。」莊子說:「往矣」,你回去吧,「吾將曳尾於塗中。」簡單的故事,附帶同學們也看到,用簡單的字句、很精練的語言,寫這麼一段富有寓意的故事,也值得我們學習如何用精練的語言。

我們老法師也常常說到,文言文是多麼樣的寶貴,這要多練習。平常你可以用一句、二句試著看,用文言一、二句寫你的日記,或者寫你有感有發,試試看用文言。開始不要害怕,不要害怕寫不好,慢慢、慢慢,古人說寫文章要鍛鍊字句,字句都要鍛鍊。文言不是普通說話一樣,它是要精練,像這個值得我們學習,才多少字,這個小黑板我就能把它寫下來,沒有多少字,這麼豐富的內容。我們一起讀一遍,好嗎?

學生:好。

學生讀誦:莊子釣於濮水,楚王使二大夫往先焉,曰:願以境內累矣。莊子持竿不顧,曰:吾聞楚有神龜死已三千年矣,王以巾笥而藏之廟堂之上。此龜者,寧死為留骨而貴乎?寧其生而曳尾於塗中乎?二大夫曰:寧生而曳尾塗中。莊子曰:往矣,吾將曳尾於塗中。

教授:這段故事要給我背得,好嗎?

學生:好。

教授:誰明天就能背有獎,好嗎?

學生:好。

教授:剛才我說到,我們是希望弘揚傳統文化,既然為弘揚傳統文化,要多讀文言文,也就是古文,而還希望你們要求自己能動手寫文言文。將來你們是弘揚傳統文化的種子,散發到全國,甚至散發到全世界,去弘揚我們中華了不起的傳統文化。你本身就是一個榜樣,對文言文不但能讀、能誦,還能動筆、還能寫,從怎麼樣開始?從寫一、二句開始。寫日記,每天記一、二句,不要求多,慢慢鍛鍊自己,習慣用文言來寫。文言它是一種很精練的語言,需要千錘百鍊,不像口語白話。

板書:宅邊小院記。小院有金桂滴露,春蘭吐蕊,天女花暴日,蜂鳥採蜜頻。

同學們看看,這篇很簡短的《宅邊小院記》。記房子旁邊的小院,這是我記我曾經在巴西住過的房子的一個小院。所以這裡面會有蜂鳥,南美的蜂鳥;天女花,也是一種那邊特有的花。我記我宅邊那個小院,只用四個句子:「小院有金桂滴露,春蘭吐蕊,天女花暴日,蜂鳥採蜜頻。」只用四個句子,把我小院的熱熱鬧鬧寫完。你看,秋天有金桂滴露,可見桂花有多香,小院裡有多麼幽香。桂花品種有一種是叫金桂的,有銀桂、金桂,還有丹桂,聽說嗎?紅色的。我那是金桂。春天,這是秋天,春蘭吐蕊,春天的時候蘭花開出它的花蕊,還有巴西那裡特有的天女花,在陽光下開得那樣爛漫,「天女花暴日」,在陽光下。還有特有的「蜂鳥採蜜頻」,頻,經常來。蜂鳥,牠翅膀振動得很快,這是一朵花,牠振動,牠可以停在空中,然後用牠的嘴、用牠長長的舌頭吸裡面的花蜜,牠是停在空中。牠還可以倒飛,世界上只有蜂鳥能夠倒飛,別的鳥不會。我看得很清楚,因為牠常常來。「蜂鳥採蜜頻」,常常來。再從頭讀一次看看,有什麼?「金桂滴露,春蘭吐蕊,天女花暴日,蜂鳥採蜜頻」,只用四個句子,把院子裡面一院的幽香,蜂鳥採蜜那麼熱熱鬧鬧,四個句子寫完。這是小院它熱鬧的情況,用最簡單、最精練的字句。

還特別注意到,中國人對桂有特別一種感情,讀書人對蘭有特殊的一個感情,因為什麼?黑板太小了,我用念的。中國讀書人對蘭花有一種特別感情,原因是他們喜歡畫蘭花,而題蘭花的句子也都是非常精練。我記得有一個人題蘭花,說「蘭生幽谷」,記下來,「蘭生幽谷,不以無人而不芳。」我用紅筆寫了:

板書:蘭生幽谷,不以無人而不芳。

深山裡面的幽谷裡面的蘭花,不會因為沒有人賞識它,它就不吐它的芬芳。說我們一個君子人,要學習幽蘭一樣,不因為沒有人賞識,你就放棄進德修業。所以說中國讀書人對蘭花一種特別的感情。因此,如果你去拜訪一個朋友,走進他的院子或走進他的客廳,看到他有一盆蘭花,你不要忘記讚美一句,怎麼樣讚美?老兄,你真是一個:

板書:知蘭之士。

你的朋友一定很受用,你讚賞他能夠知道「蘭生幽谷,不以無人而不芳」。記得要怎麼讚美嗎?「蘭生幽谷,不以無人而不芳」。朋友他養有一盆蘭,要曉得,「老兄,你真是位知蘭之士」。讚美他,讓他很高興。

小院用四個句子,很簡單,把它熱熱鬧鬧,有金桂滴露,有春蘭吐蕊,有天女花暴日,還有什麼?蜂鳥採蜜頻。這個小院多可愛,是吧?還有,接下來寫什麼?不能再寫小院,都被你寫完了,四個句寫完了。要寫小院裡面這個人:

板書:閒窗日永,茶香幽發,有小小黃禽偷眼,最愛五湖梅花。

這麼樣可愛、溫馨的一個院子,這個人他還曉得享受這分悠閒。「閒窗日永」,你心情閒了,其他的那些雜的事務你都能放下。一個人最怕不放下,你能把雜事放下,你心就閒。閒了你就可以享受很多悠閒的時光,坐在窗前,一扇大的玻璃窗,品他的茶。沏什麼?烏龍茶,一股茶香,用這個字來形容,「幽發」,茶香一陣一陣。你看到這裡真想去跟他一起品嘗,喝一口,是吧?他坐在閒窗才會覺得日永,「永」當長的意思。雜務能夠放下,心情才能閒暇,然後才能體會到時光原來不是那麼緊湊,時光還滿長的。

「閒窗日永,茶香幽發」。你說這個人真會享受,坐在窗前外面是那樣熱鬧,「金桂滴露,春蘭吐蕊」,還有蜂鳥。坐在窗前享受他的,大概是烏龍還是鐵觀音一類。他窗前有一棵桃樹,常常他在喝茶的時候,桃樹樹枝上來一隻小小的黃鳥,往裡面望,從窗外桃樹往裡面看。看什麼?偷眼,這是偷看,不知道牠看什麼。原來牠不是偷看,因為這個人在喝茶,旁邊還放他最喜愛的兩首音樂,叫五湖遊、梅花操。五湖遊,遊玩的遊,旅遊的遊;梅花操。

我想開吉師會知道。台灣的南管有這兩個曲子:五湖遊、梅花操。福建的南音在泉州、在廈門,閩南,他們從中原帶來的原來中原的古樂,現在稱為南音。又帶到台灣,台灣改一個字,叫南管。用的琵琶橫抱,不像我們電視上看到的,琵琶是直抱的,他的琵琶是橫抱的。我彈過,我現在還很會彈。

有一次有個先生,他是什麼國樂會的會長,他彈古箏。他有一次問我:「劉先生,琵琶人家都是直抱,你為什麼橫抱?」把我問住了。我說:「為什麼是直抱?為什麼要直抱?」他說:「《琵琶行》不是說嗎?『猶抱琵琶半遮面』,你不直抱怎麼半遮面?」我說:「原來你認為這樣,所以琵琶一定要直抱。」他姓梁,我說:「梁先生,請問你,『猶抱琵琶半遮面』,前一句是什麼?」他說:「我不記得了」。我說:「我告訴你,前一句是什麼?不知道,回去翻開《琵琶行》,『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是形容什麼?白樂天在江頭送客,夜晚聽到鄰船有彈琵琶的聲音,覺得像是京城長安來的聲音,所以特別請她過來我們這彈一曲。千呼萬喚,這位琵琶女才含羞帶怯,猶抱琵琶半遮面走出來的樣子。何以證明她只是走出來?下面兩句說什麼?『轉軸』,琵琶調弦那個軸,『轉軸撥弦』,嘣嘣叮咚,『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還沒開始彈,她坐下來,琵琶不再直抱了,轉軸撥弦。」

梁先生這下他反過來問我:「那你怎麼證明你那個橫抱是古代琵琶?」這下真是把我問住了,我真是一時回答不出來。我又花了很長的時間,跑去哪裡?台北故宮博物院。我想我要證明古代琵琶應該是直抱還是橫抱,古代畫家畫的演奏琵琶是最標準吧。敦煌有,但是我不能跑到敦煌,太遠了。台北故宮博物院那麼大的展廳,看了一遍,只找到一張,唐伯虎的一張畫,畫的琵琶女彈的琵琶是橫抱,很優美。

但是只有一張,不足為證。我就找到故宮博物院當時書畫處的處長李先生,李霖燦先生,他曾經在我們東吳大學講藝術史,所以熟悉。我就找他,我說:「李先生,我想找古畫裡面有音樂,尤其是有琵琶演奏的畫面,怎麼我找了半天,只有一張唐伯虎的畫?」他笑一笑,他說:「你知道嗎?我們這個展廳太小了」。其實展廳不小。他說:「我們藏的畫,藏在後山的山洞裡有多少?如果展廳的畫每三個月能夠換一次的話,那這批下來的換回去,要等多少時間才能重新再掛起來?」知道是什麼?三十年。這批畫現在先收起了,放在倉庫,後山的山洞裡藏起。如果三個月輪換一次,這批畫要等三十年才能夠有機會再掛上,可見藏畫有多少!

我說:「那完了,糟了,我想要找的古畫,你總不能到山洞裡面翻箱倒櫃打開給我看。」他說:「不要緊的,我們早就攝影好了,有照片。」他就帶我到他們資料室。我就找出來,從唐宋元明清所有古畫裡面有琵琶演奏場面,只有橫抱,叮噹叮噹,沒有直抱。我就把那些照片複印一份,然後打電話給那位先生。我說:「我現在才能回答你原來你問那個問題,琵琶為什麼是要橫抱。」由五湖遊、梅花操說到琵琶去了。保存在閩南,現在如果各位有機會到閩南的泉州或是廈門,你可以找到一個地方聽他們演奏,用的琵琶就是橫抱。

除了剛才我說的從古畫裡面證明歷來琵琶都是橫抱之外,還有其他證明嗎?有。早上我說過日本崇拜唐代文化,把唐代所有的文化搬到日本,連同音樂。武則天皇帝,當時是皇后吧,曾經送一套整套的樂器給日本,現在這套樂器還有完整掛在日本的正倉院。如果同學們有機會去旅遊,也可以去參觀,正倉院上面掛的琵琶、小瑟,還有吹的叫什麼?知道嗎?竹管吹的是什麼?直的,這樣吹的,不是這樣的,叫什麼?洞簫,古代稱尺八,它是一尺八寸長,叫尺八。從唐代傳到日本,日本人現在對這管洞簫他依然叫尺八。這個尺八既然是從唐代時傳到閩南,那閩南現在這個洞簫叫什麼?尺八,還是尺八。這些都是證明閩南保留的音樂它不是地方小調,它是唐代古樂的活的化石,明白吧?是多麼樣的寶貴。它有一套樂譜,大譜裡面有兩個曲子,一個叫「五湖遊」,一個叫「梅花操」,我喜歡聽,我也喜歡彈。

所以「閒窗日永,茶香幽發」,窗外桃樹上面樹枝上的小鳥黃色的肚皮,所以我稱牠小小黃禽,偷眼,幹什麼你?牠原來不是偷看,牠來聽,聽什麼?「最愛五湖梅花」。前四句寫小院的熱鬧,後四句寫這個人他跟這個小小黃禽變成了好朋友,牠天天來偷聽,偷眼聽五湖梅花。總共八個句子,四個句子寫情景,四個句子寫這個人,總共只用八個句子,一個句子也就四、五個字,這就是怎麼樣鍛鍊字句,把它寫得精簡。早上好像是跟同學們介紹王維「山中與裴迪秀才書」,是早上介紹的嗎?還是昨天。

同學們:昨天。

教授:你們從電腦下載下來,相信你讀一次、二次,你就會愛不釋手,更希望你熟讀,更希望你能背誦,是那樣美好的東西。「當待春中,草木蔓發,春山可望,輕鯈出水,白鷗矯翼,露濕青皋,麥隴朝雊。斯之不遠,倘能從我遊乎」,多美!雖然是小品文,可以看它為散文的詩歌,王維的。他學佛,「晚年惟好靜,萬事不關心」,就是王維的。因為他學佛,所以他詩的境界都有禪境,非常的好,尤其是他的五絕,二十個字一首詩。五絕裡面尤其是他的《輞川集》二十首,同學們可以下載,《輞川集》。輞川是原來宋之問的別墅,後來他得到這個別墅,叫輞川,它這裡面有二十個景點,它每一個景點都有一首詩來描寫它,叫《輞川集》。他的好友,那位裴迪也用二十首和他這個《輞川集》,王維作一首,他和他一首,可以下載《輞川集》。

這我舉一個例子給同學們看,慢慢練習用精簡的字句,寫一句或者二句,或者寫一小段,你日常生活所遇到的,希望是用文言。你這樣鍛鍊自己,久而久之,你就會寫得像這樣比較漂亮一點,是吧。

剛才我們說這個烏龜的龜字,怎麼一扯扯到了什麼?莊子釣於濮水,說到楚有神龜,說牠不願意被宰了供奉,說牠願意在泥巴裡面爬。怎麼會說到這個?說莊子那一段很精簡,好短,這個小黑板都寫得下來,寫的那很富有意義的故事。因此就希望同學們也能夠慢慢的鍛鍊自己。這個烏龜竟然能說這麼多東西出來,還想聽嗎?

學生:想。

教授:還想聽。我就想起一個人,他叫李龜年,知道是誰嗎?不知道?有誰知道李龜年?對了,杜甫有一首詩《江南逢李龜年》:「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君就指李龜年。同學們可以在網上下載杜甫這首詩。「岐王宅裡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這寫的什麼東西?他碰到這個君就指的李龜年這個人。他是何許人物?你如果去西安旅遊,你可能會去參觀一下華清池,看過嗎?楊貴妃洗澡那個華清池,原來是那麼一個大浴缸。西安,唐代的首都。楊貴妃那個時候她喜歡牡丹花,唐明皇喜愛音樂,他養有一班戲子。我們現在說梨園子弟,是從他出來的,唐明皇喜愛音樂。李龜年何許人?就是,簡單說,像宮廷裡面的樂隊長一樣。今天他拿一個大盤子,上面一塊一塊小紙牌,上面寫著音樂的名字,是五湖遊、梅花操,或者浪淘沙、風入松,一首一首歌名,整齊的擺在一個大盤子,呈給唐明皇,今天皇上你想聽哪一個?皇上看了,這個把它拈出來,他下來就指揮那個樂隊。

李龜年是杜甫在安史之亂以後,安祿山史思明造反,唐明皇本來想把貴妃一起帶到四川。後來到了馬嵬坡這裡,他的將士對楊貴妃惹來的禍患非常氣憤,不肯走,無論如何不走。唐明皇沒有辦法,就忍心的讓貴妃一死,將士才護送他到四川去。這在白樂天寫的《長恨歌」》裡面有。安史在天寶時造反,唐明皇就跑到四川去了,原來在長安宮廷裡面這些人,到處四散,這位原來在皇帝面前的紅人李龜年,現在流落到江南。杜甫也流落到外面來,因此他碰到了李龜年,就無限的感慨,說以前在長安時候,「岐王宅裡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聽你指揮樂隊;現在我們兩個一起流落到江南來了,「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字面上寫得美,「落花時節」,實際上是無限感慨,從唐代開元天寶盛世,自從安史亂後,國勢就日下,從盛唐進到中唐,慢慢到晚唐,疾似下坡車,一天不如一天,一直到最後滅亡。這是說到烏龜,還想起一個跟烏龜有關係的叫誰?李龜年,他原來是宮廷裡面一個指揮樂隊的人物。

好,不要再說太多故事。現在我們看典籍所見裡面,我引了一個《莊子.逍遙遊》裡面說到「宋人有善為不龜手之藥者。」這個龜怎麼解釋?什麼叫不龜手?烏龜殼不是好像裂紋一樣嗎?所以這個龜手就是裂開的意思。宋人,有人他有個祕方,他擦擦手,冬天在水裡面泡,他也不怕,也不會開裂,叫「不龜手之藥」。

有人聽到,這家人有這麼一個神祕的東西,就想買他這個祕方。祕方不是隨便可以賣的,他們世世代代就靠著這個不龜手的藥,冬天漂染布匹,手也不怕,就是他們世代靠這個吃飯的。有人想要花錢買他這個祕方,而且出很多的錢。這家人就聚族而謀,我們家族靠這個不龜手的藥吃飯,現在賣了,以後子孫怎麼辦?不賣,有人出這個價錢,是讓人家不能不動心,幾百兩黃金,買你一個祕方。所以聚族而謀,最後決定賣了。我們幾輩子祖宗到我們現在,算算你賺的錢也不過一兩、二兩黃金,現在一下有人給我們幾百兩黃金,還是賣了。所以就把這個祕方賣給那個人。那個人買去幹嘛?有人知道嗎?有人點頭,這位同學說我聽聽看:

同學:獻給皇上,然後軍隊使用上這種不皸手了。

教授:沒錯,證明你讀過這個《逍遙遊》。後來,越和吳打仗,那個地方很多水路,常常是水仗,他就把這個祕方獻給吳王,吳王的士兵拿來擦手以後,在水上划船就不怕水,所以就很勇敢,打了大勝仗。吳王一下很高興,把這個獻祕方的人就封他為某某公、某某侯。所以莊子就說了,有這個祕方的人,世世代代在那裡漂染,他用一個形容詞叫洴澼絖,就噼噼啪啪,漂染的聲音,幾代下來不過也只得幾兩黃金。現在雖然得了那麼多的黃金,比起那個傢伙能夠裂土分封,又差了好遠。所以能善用這個祕方,跟你不善用,天差地別。這也是一則寓言,「宋人有善為不龜手之藥者」,同學欲知其詳,你回去翻《逍遙遊》好嗎?

好,烏龜這個字我們就講到這。下一個字,這裡我們書上來不及印出來,甲文這個「它」有幾種寫法,看看黑板像什麼?甲文除了有這樣寫的,大同小異的好多種;還有一種寫法,這是什麼?看上面這裡,我們講過的,記得這個腳丫子嗎?記得嗎?就是腳丫子、腳印。甲文「它」有加個腳印的,意思是什麼?是告訴我們,這個「它」很可怕,你要注意你的腳不要踩到牠,所以加個腳印。我們書上只印出一個金文,也已經變形了,這個「它」很肥了。

先不看書,看我。我要問你們,你、我、它,為什麼用這個字?第三人稱。再看我們課本,備註看到嗎?「上古艸居患它,故相問無它乎。」古時候不像現在現代化這麼舒適的房子,草居、洞穴這些地方,住在野地。所以最怕什麼?碰到蛇。所以早上碰了面,相問:你還好吧?沒有碰到那個「它」吧?叫「無它乎」。

除了「無它乎」,還有一個問法,哪位同學能夠告訴我?「無恙乎」。什麼是無恙?「無它」我們現在知道了,你沒碰到那個討厭的東西吧?無恙呢?「恙」,在《白虎通》裡面解釋,也是一種蟲,會咬人的。「無恙乎」,你沒有碰到那個恙蟲吧?一樣是跟我們現在說的「你好嗎」,英文怎麼說?我忘記了,告訴我。

學生:How are you。

教授:還有一個,How are you之外還有一個,How do you do,是吧?

學生:是。

教授:你好嗎?你沒碰到它吧?你沒碰到恙蟲吧?這是古人問好,「無它乎」、「無恙乎」。典籍裡面我們看到有用「無恙乎」的嗎?也希望同學們能夠把這個下載出來,也希望你熟讀。

板書:與陳伯之書。

作者丘遲,遲到的遲,丘遲。陳伯之是一位很勇武的將領,但是這個人書讀得很少,所以他沒有原則,他看到哪一邊比較強大,他就倒向哪一邊。當時是南北朝時候,南北朝,魏晉後面的南北朝。他本來是南朝的一個將領,忽然帶著他的兵投靠到北方去。丘遲,作者是他的朋友,就寫這封信給他,裡面有重要的幾個句子,說道:老兄,你江南的家鄉現在的情況是如何。他一開始:「陳將軍足下,無恙」,就用無恙,你沒碰到恙蟲吧?就是你好的意思。然後寫現在江南景色,說:

板書: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群鶯亂飛。

用這四個句子,告訴陳伯之,你家鄉江南現在是:「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群鶯亂飛。」我們一起讀一遍好嗎?

學生:好。

教授:這是「艸」,現在寫的這個字,「草」。一起來:

學生讀誦: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群鶯亂飛。

教授:這個字(長),剛才同學讀的是ㄓㄤˇ,暮春三月它才長嗎?要讀它ㄔㄤˊ,好嗎?再來一次:

學生讀誦: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群鶯亂飛。

教授:美不美,漂亮嗎?江南暮春的景色,是「雜花生樹,群鶯亂飛」,美不美!正因為這四個句子,打動了那一位叛國的將領,回頭回到家裡來。這四個句子打動他,發現文字的效用有如此。再讀一次:

學生讀誦: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群鶯亂飛。

教授:希望各位也把它下載,也好好熟讀這篇好文章,好嗎?

學生:好。

教授:好了,我們今天講到這兒。

 

漢字入門  劉克雄教授主講  (第五集)  2015/8/4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56-181-0005

教授:同學們翻到二十頁,甲文「它」。看到上面有個腳印嗎?特別標明「它」這種蟲是很可怕的,千萬不要踩到牠。

昨天留下一個問題。我們稱第三人稱為什麼稱它?它就是「它(ㄊㄨㄛ)」,哪位同學能告訴我?《說文》裡面,它說「上古艸居患它,故相問無它乎」。這個「它」是很可怕的,所以古人忌諱直接稱蛇,這個它。所以他不直接說牠,說那個那個,那個那個它。所以那個那個久而久之就變成什麼?第三人稱「它」,那個,明白。接下來,樹師妳幫我念下一個字「虫」。

學生讀誦:虫,103虫 甲1甲文103虫 金1金文103虫小篆,ㄏㄨㄟˇ,是蝮蛇的象形。甲文、金文像蛇彎曲爬行的樣子,小篆是從甲文、金文演變而來。

備註:《說文》:「一名蝮,博三寸,首大如擘(ㄅㄛˋ)指。象其臥形。物之微細,或行或飛,或毛或985862b745d853ba65636e7eb4469dc7,或介或鱗,以蟲為象。」

段註:「按以為象,言以為象形也。从虫之字多左形右聲,左皆用虫為象形也。」(按:蟲是蠕動蟲類的總名,而虫單指蝮蛇,二字義各別,今簡體字以虫(ㄏㄨㄟˇ)代替蟲。)

虫是部首字,在部首中,虫多表示蟲類,如蚌、蛇、蠅等。(按:段註:c12283(ㄎㄨㄣ)下曰:「虫可讀作蟲。」二虫為c12283,表示蟲多;三虫為蟲,表示更多的蟲。段玉裁:凡三从其文者,皆有盛有多義。析言之,虫為單個,c12283為較多,蟲為最多。)

教授:這裡面段註說得很清楚,有一樣告訴我們說,《說文解字》裡面,「凡三从其文者」都表示多和盛的意思。所謂「三从其文」,譬如這個「虫」字,把它三個重疊起來,代表很多的蟲,兩個讀它為c12283(ㄎㄨㄣ),單個讀它為虫(ㄏㄨㄟˇ),但是段玉裁註說,也可以讀它為ㄔㄨㄥˊ。所以你分析來看這三個字,這個是讀它(虫)為ㄏㄨㄟˇ、讀它(c12283)為ㄎㄨㄣ,讀它(蟲)為ㄔㄨㄥˊ。「三从其文者」,就是三個初文重疊:

板書:

譬如屮(ㄔㄜˋ),一株小草。

板書:

兩株小草,就是我們現在說的草字。

板書:

很多小草,「卉」;還有更多的嗎?有。

板書:

多嗎?這就是草莽的「莽」字,一大片。所以段玉裁告訴我們說,這個虫,兩個多一點,三個更多;他又告訴我們,「凡三从其文者」,就是重疊三個文的,都有多和盛的意思。譬如中國人起名字往往說,這個小孩缺金,因此他的名字就怎麼樣?

板書:鑫。

很多金。這個虫,有什麼問題沒有?接下來,我們繼續看下一個字,樹師同學妳幫我讀一遍:

學生讀誦:申,38申 甲3甲文 38申 金金文 小篆,ㄕㄣ,是閃電屈折激射的象形。

備註:「38申 甲3」(申)本是閃電,就是後來的「電」字,古人見雷雨閃電非常可怖,借「38申 甲3」(申)為神明。後因「申」被借為地支名,因此,累增偏旁「雨」,寫作「電」,以還其本義,累增偏旁「示」,寫作「神」,還其借義,小篆是從甲文、金文訛變而來,隸書、楷書是由小篆演變而來。

典籍所見:(1)重、再。《儀禮.士昏禮》:「申之以父母之命。」(2)約束。《漢書.元帝紀》:「公卿其明察申敕之。」

常用詞:三令五申,申辯,申明

板書:38申 甲3

教授:甲文「申」,雷雨中閃電的樣子,這是電光,旁邊還有激射出來的枝枝,這是閃電。古人科學常識不夠,雷雨交加,電光閃閃,就覺得非常可怖、害怕,就以為是神明。象形的方法,就是畫一個閃電的樣子。然後金文也差不多是這樣:

板書:38申 金

也是一個閃電。

板書:_l=xz&u=7533&s=100

小篆把主要這道電光變成一直,旁邊那些激射出來的電光變成比較規整。然後再到楷書:

板書:申

就變成這樣了。這是申,本身是閃電。然後,被借為甲乙丙丁、天干地支的「申」。被借走以後,後人要還其本義。

板書:電

電,底下是「申」,電光,加個雨字頭,下雨的時候雷雨交加的閃電。古人又以為「申」是天神,是很厲害的,所以他就加一個示字邊,我們現在寫作什麼?

板書:神

同學們,把「示」這個部首《說文》翻開,找到嗎?

學生:找到了。

教授:樹師妳讀一遍,《說文》。

學生讀誦:示,天垂象,見吉凶,所以示人也。从二。三垂,日月星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示,神事也。凡示之屬皆从示。

教授:好。許慎對這個「示」的解釋,這是什麼字?

板書:二

學生:上。

教授:上,很高興,你不會誤認它是二,上。

板書:示红2

這三垂,《說文》,許慎告訴我們是日月星。上天垂示現象讓我們看,我們現在寫作哪一個?

板書:示

示,寫作偏旁就變成這樣:

板書:礻

示。這是上,上天。日月星辰,顯示現象給我們看。所以這個示都是有關神事的事情。它的部首底下有幾個字,幫我讀一遍好嗎?「示」後面的部首幾個字?

學生讀誦:示下的部首有,祜、禮、禧、禛、祿、禠、禎、祥、祉、福、祐、祺。

教授:好了,可以了。這個部首裡面都是有什麼?跟神有關係。有福氣的福,還有什麼?祥瑞的祥。這是示,許慎部首裡面的說解,讓我們明白它是有關神事。這是在小篆。在甲文裡面有這樣寫的:

板書:

教授:古文字學者,研究甲骨文的學者,他們有認為它是神主。知道什麼是神主嗎?

學生:牌位。

教授:一個牌子,是吧?是個神主,用來祭拜用的。這是古文字,研究甲骨文的學者,有這樣認定的。我們可以認識,可以了解一下。《說文》剛才我們說的,也都是有關神事。接下來,看下面一個字。樹師妳念一遍「雲」。

學生讀誦:雲。雲是天空中雲層的象形。甲文與《說文》的古文「9云 甲2」同。上像雲气重疊形,下像雲气下垂。

備註:《說文》:「山川气也。从雨,云象回轉之形。云,古文省雨。」

段註:「古文衹作云。小篆加雨於上。遂為半體會意,半體象形之字矣。云象回轉形,此釋下古文雲為象形也。」

典籍所見:(1)水氣。《易經.略例》:「雲者龍。」(2)比喻多。《過秦論》:「天下雲集而響應,嬴糧而景從。」(3)雲氣。《易.乾》:「雲行雨施,品物流行。」(4)說。《史記.孔子世家贊》:《詩》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按:云:王分切,十三部;曰:王伐切,十五部。兩者雙聲可以通假。)

常用詞:撥雲見日,觀者如雲,人云亦云,叱吒風雲。

教授:段註說「古文衹作云,小篆加雨於上」,這是說《說文》裡面,許慎是有個雨字頭的「雲」。

板書:雲

許慎用這個字。後面,他說是古文「9云 甲2」。

板書:9云 甲2

所謂古文,就是小篆以前的大篆。古文,籀文,這都是小篆以前。而這個古文「9云 甲2」,上面這部分,像雲氣重疊,一層一層的雲氣;下面這一部分,像雲氣回轉。這本身是一個象形文字。後來因為雲跟雨往往是互相關聯的,所以又加雨字頭「雲」。這個都沒有問題,比較有問題的是什麼?後面說的,我們書上後面說的,典籍所見第四項。我們找到《史記.孔子世家贊》,他說:《詩》云。「詩」我們知道是《詩經》,「云」是什麼?如果按本意來講那就講不通的,天上的「云」嗎?不是的,這裡當「說」、當「曰」。

板書:$S38J3K1[Q{R0$Y@_NAM9)5、曰

曰,說。「云」跟「曰」怎麼可以互相假借?司馬遷《孔子世家》,如果這《詩》這樣說,《詩》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就很容易了解是嗎?他來一個「《詩》云」。那我們就要知道這「云」在這裡到底當什麼樣的解釋?它一定是「曰」字的假借字。所以我特別註上「云」跟「曰」的反切,看到後面有個按語,「云是王分切,十三部;曰:王伐切,十五部。」這個同學們一定不容易理解,什麼叫做王分切?什麼叫十三部?十三部是段玉裁把古韻分成十七部,第一部、第二部、第三、第四、第五……一共十七,云這個字,段玉裁歸在第十三部。同學翻到後面,《說文》的後面,有個「六書音韻表」。在第幾頁,樹師:

樹師:八百二十七頁。

教授:翻到八百二十七頁,「古十七部諧聲表」看到嗎?八百二十七頁。然後他說「王分切,十三部」,我們找到十三部,在八百六十一頁,找到嗎?八六一,這十三部。十三部裡面再翻過來,八六二頁,右上角看到一個「云」字嗎?八百三十四頁,同學們翻開,看到十三部嗎?十三部上半頁中間看到一個云聲嗎?王分切那個分找到沒有?就在十三部的前面一點。在書上都找到了嗎?需要會找,以後會常常用到。

這裡我們先明白「王分切」,我們課本剛才讀的按語,「王分切,十三部」。現在來解釋什麼是十三部,就是在剛才各位同學要你們翻的《說文解字》後面,段玉裁把古韻分成十七部,這兩個字「云」跟「分」都同在十三部,同在一部。表示分跟云這兩個字是疊韻,同一個韻的、同一個部的叫疊韻。

板書:云:王分切,十三部。

「云」,段註:「王分切,十三部」。剛才我們翻到十三部,找到了「分」,找到了「云」,都同在十三部裡面,同一個部,我們就稱它這兩個字叫疊韻。我們再看這個「曰」,我的按語裡面曰是「王伐切,十五部」。

板書:曰:王伐切,十五部。

同學們再翻開剛才段註的第十五部,妳翻一下,多少頁?

學生:八百三十六頁。

教授:在裡面找找看,能找到這個「伐」跟「曰」嗎?找到嗎?這兩個字都在第幾部?

學生:十五部。

教授:每個人都要自己會找。「伐」跟「曰」都在十五部。「伐」跟「曰」這兩個字,既是同一個十五部,它們兩個字也是疊韻,韻相同叫疊韻。如何確定它是韻相同,不是用現在的話讀一讀看一樣不一樣,是要這樣子查出來,明白嗎?

好,我們現在要說明的是「云」跟「曰」,它這兩個字怎麼可以通假?現在查出來這兩個字它的反切、它的韻部不一樣,一個十三,一個十五,表示「云」跟「曰」這兩個字不是疊韻,現在明白嗎?要徹底明白。「云」跟「曰」如何確定它不是疊韻?就像剛才那樣查一查,有沒有在同一部?結果不一樣,一個十三部,一個十五部,所以確定這兩個字它不是疊韻。那就看看它是不是雙聲?反切的上一個字,「王分切」,反切的上一個字「王」,下一個字是「分」,王分切反切的下字是要來看它是不是疊韻,反切的上一個字是要來看它是不是雙聲。

板書:雙聲

這兩個字如果聲紐相同。

板書:聲紐

我們叫它雙聲。什麼叫聲紐相同?同學們翻開我們書的三百九十一頁,有一個表格,切與反切,《切語上字表》。這個表格是清代學者陳澧,他根據《廣韻》反切的上字。現在聽懂我說的什麼叫反切上字嗎?還聽不懂。剛才說的,反切的上一個字,明白了嗎?清代學者陳澧根據《廣韻》這本書,所有的反切,他把它繫聯整理,分出四十個聲紐。他分出四十聲紐,後來季剛先生又把「明、微」分成兩個,所以我們表上是四十一聲紐。表上最上面那一格「聲類」,看到嗎?「影、喻、為、曉、匣、見、溪、羣、疑、端、透、定、泥、來、知、徹、澄、娘、日、照、穿、神、審、禪……」,這總共多少?四十一個聲紐。一個紐底下有一群字,看到嗎?這一群字同屬於上面那個聲紐。以後我說到反切上字同一個聲紐,你就要明白是什麼意思。

這個表裡面,這一群字最上面那個代表的叫聲紐,拿最上面的那個字來代表這一群字,同是雙聲的,稱它為聲紐。同學們找找看,反切,我們這裡黑板上反切的上字,我們要查這個「王」,在哪一個聲紐?板書:云:王分切,十三部;曰:王伐切,十五部。兩者雙聲可以通假。

學生:為。

教授:真好,妳查到了。這是「云」,看到黑板,云這個字的反切,「王分切」,我們查到反切上字,屬於「為」紐。說到現在明白嗎?現在我們要查另外一個字「曰」,它反切上字屬於哪一個紐?告訴我,看這,屬於哪一個紐?

學生:為。

教授:這個查都不必查,同樣是「王」字,反切上字一樣。所以這兩個字證明什麼?「云」跟「曰」是雙聲。到此都明白嗎?這都非常重要,因為以後我們要提到雙聲、疊韻、同音。兩個字如果雙聲,或者兩個字是疊韻,最好是兩個字又雙聲又疊韻,那表示什麼?同音。最好是兩個字同音,如果不同音,它是雙聲也可以,是疊韻也可以通假,可以假借,可以代換,明白。

至於你要問,為什麼兩個字同音就可以通假?那也是聲韻學上的問題。說到聲與義同源,我記得前面我們說過,我們的先民老祖先,還沒有語言之前是什麼?只有幾個簡單的聲音。幾個簡單聲音,我們現在能夠明白的,大的聲音絕對不是代表小的意思;反過來,小的聲音也不可能代表大的意思。就這個原則,叫「聲義同源」。字音,這個聲指字音,跟字義是同源的。因此,這兩個字既然同音,或者雙聲,或者疊韻,它就可以通假。到此明白嗎?所以這個「云」跟「曰」,它可以互相假借。

《史記.孔子世家》,司馬遷他把本來應該說「詩曰」,《詩經》說,他用了一個「云」字,「詩云」,借用這個「云」來代替「曰」,這叫通假。條件就是剛才我們說的同音,或者雙聲,或者疊韻。到此明白嗎?

學生:老師,請問什麼時候用云,什麼時候用曰?

教授:這個問題問得非常艱難,什麼時候用「云」,什麼時候用「曰」?真正說話是「曰」;「云」是用來,有時候有人用它假借,通假。習慣我們聽過用云的,有「人云亦云」是嗎?如果我們把它改成「人曰亦曰」可以嗎?勇敢決定,當然可以「人曰亦曰」,只是習慣現在大家都說「人云亦云」,是吧。現在把《說文》,「曰」字查出來,就比較容易回答開吉師所問的這個問題。有人誰先翻到,告訴我第幾頁?二百零四頁,同學們都找到這個「曰」字嗎?

板書:QQ图片20150811065436

紅的這一部分跟白的這一部分是分開的,白的這一部分就是口,嘴巴,口;紅的這部分,代表講話的時候出來的氣,在冬天講話你就看到。「曰」就是說話的時候口氣出來,所以「曰」本身就是說話。所以,許慎說「詞也」,言詞。「意內而言外」,叫詞,《段注》,看到嗎?你內心的意思用言語表達出來叫詞。很高興,他註的跟我們剛才說的竟然一樣,他註什麼?再往下看,「云」跟「曰」,《段注》竟然也說出來了,說它兩個字怎麼樣?「雙聲」。看到嗎?竟然我們比他先查到,雙聲。以後你看《段注》,看到雙聲你就明白了,看到疊韻你也就明白了,是吧。這是我們說「云」跟「曰」,兩字因為雙聲可以通假。

本來該用「曰」,那麼司馬遷不知道為什麼?有幾種可能,有說他忘記了這個字,寫個同音字,這也叫假借,同音,因為同音是可以通假的。這是說司馬遷《孔子世家》,「詩曰」,明明白白用「曰」就好了,他用個假借字「詩云」,害我們查了個半天,終於找到為什麼用「詩云」,假借,雙聲假借。

現在我們就可以回答剛才開吉師問的問題:什麼時候用「曰」,什麼時候用「云」?應該用「曰」為主,它本身是講話;而「云」,本來是天上的雲,所以只是因為同音,可以假借。清楚嗎?下一個字,樹師幫我讀一遍。

學生讀誦:「雨」是下雨的象形。甲文、金文雨字,都像雨從天而降之形,小篆是從甲文、金文演變而來。

備註:典籍所見:(1)下雨。《詩經.小雅.大田》:「雨我公田,遂及我私。」(2)降落。《淮南子.本經》:「昔者蒼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3)比喻眾多。《詩經.齊風》:「齊子歸止,其從如雨。」

雨是部首字,凡由雨組成的字,多與雨的形態有關,如霆、雪、霾、霧等。

常用詞:未雨綢繆,狂風驟雨,揮汗如雨,風調雨順。

板書:IMG_256  IMG_256

教授:甲文,你看到上面那一橫代表的是天,當中好多小點,就是下雨的雨點。它演變到金文,這很容易看出來,同樣的是這個意思。再由金文演變到小篆,也是從最早的甲文演變而來。甲文這樣IMG_256,演變當中的金文,再演變到小篆IMG_256,由它到我們現在寫的什麼?

板書:雨

這很容易了,這是它演變的過程。對這個字,同學們有沒有問題?

學生:備註第三的意思。

教授:典籍所見第三,是嗎?比喻眾多。這是出自於《詩經》,「齊子歸止」,這「歸」,女嫁曰歸,女子長大嫁到夫家叫歸;「其從如雨」,「從」是跟從,「雨」表示很多,跟從陪她去的人很多,其從如雨。還有問題嗎?同學們。

學生:老師,請問一下,剛才那個云字,為什麼都是用的王字分切,或者是曰是王伐切,為什麼取這個王字?

教授:哪一個字?

學生:前面那個云字。

教授:云。

學生:對。

教授:云如何?

學生:為什麼那個云是王分切,然後曰是王伐切,為什麼說的王字?它有沒有什麼道理嗎?

教授:妳問的反切,反切用的字,是吧?

學生:對。

教授:一個王伐切,一個王分切,妳問的什麼問題?

學生:為什麼用個王字,跟那個字有關係嗎?為什麼不取其他的字,為什麼一定要取這個王字?

教授:那妳告訴我要用什麼字?妳覺得用什麼字好?

學生:就是不懂為什麼它一定要取這個王?在字形上跟王字好像也沒關係,音上也沒關係,為什麼要取這個王字?

教授:這是反切用的上下字,為什麼用那些字,是吧?剛才我們翻開一個四十一聲紐表,有個聲紐,底下有一群字,是吧?這群字都同一個聲符。所以我們再翻到後面的那個表,你把「為」紐底下那群字,「為」底下有一大群字,是吧?除了王,還有從開始「于、羽、雨、雲、云、王、韋、永……」這群字,它的聲符在古音都一樣。再看到這頁最後的那個見紐底下,看到「居、九、俱、舉、規、吉紀、几、古、公……」,這群字它的聲符都一樣,所以取一個「見」,看見的「見」,代表這一群,我們稱它為見紐。實際上是什麼?看黑板:

板書:見、居、九、規、古、公

教授:我們說「見」,還有「居、九」,還有「規」,一群,「古、公」,都屬於見這個紐。四十一個聲紐的見紐,它有一群字,同學們現在不明白是為什麼用這群字來注音,是嗎?你再細看一下,注音符號ㄍㄨ(第三聲),聲調暫時不管,古是ㄍㄨ,是吧?公呢?ㄍㄨㄥ,它的聲符都是什麼?紅字的ㄍ,這一群字在古音它都是ㄍ。開吉師一定知道,閩南音裡面保存中古音。現在這個變成了ㄐ,是吧?昨天我們說過ㄍ會變ㄐ,古音這個還讀ㄍ。見,就是看見,見、居、九、規、古、公,都是ㄍ這個聲符。所以四十一聲紐底下那一群字,如果把它換成這個ㄍ,就什麼問題都沒有了。明白嗎?可是古人那時沒有注音符號,他就找聲符一樣的來注音,這些現在讀起來有的不一定是ㄍ,是吧?但是古時它都一樣的,是把屬於同樣的聲符用來注音。王分切那個「王」,也代表聲符,也可以找一個注音符號,它就是一個注音符號,為什麼用「王」,還有底下一群,是吧?這同樣跟這個是一個意思,我舉這個例子是比較清楚,現在明白嗎?

再回到我們剛才例字,好嗎?哪一個字了?「气」下一個字,樹師請幫讀一下:

學生讀誦:气 ㄑㄧ。气是天上雲气層層疊疊的象形。

備註:《說文》:「云气也,象形。」

段注:「气氣古今字。自以氣為雲气字。乃又作餼為廩(ㄌㄧㄣ)氣字矣。气本雲气。引伸為凡气之偁。象雲起之皃。」

典籍所見:(1)正气。《孟子.公孫丑》:「我善養吾浩然之气。」又如《文天祥.正气歌》:「天地有正气。」這種至大、至剛的浩然之气如何培養?簡單的說,要以「忠恕」為行為的軌範,以忠恕修己,以忠恕待人,天天有恆行善,不做虧心事,久而久之,自然能培養出一股無形的浩然正气,俯仰無愧於天地,半夜何怕鬼敲門,你我每個人都能自我漸進培養這種至大、至剛,孟子所謂的浩然正气。

教授:好,先暫時到這,看黑板。

板書:气

「气」,代表天上一層一層的雲气,這樣寫。

板書:氣

後來都用這個字(氣)來代替。這個字(氣)實際上是餼廩的氣。由於它(氣)被借為雲气的「气」,現在我們說「天地有正氣」,都是寫這個(氣),是吧?所以後人旁邊又加一個食物的食,餼廩的餼,來還給這個氣,它被借走了。然後,天地有正氣應該是用這個「气」。

這裡我們說到,《孟子》裡面說道:「我善養吾浩然之气。」聽起來好像很玄妙,是吧?你怎麼養你的浩然之氣?實際上非常簡單,要把它弄清楚,它很簡單。這種浩然正氣是慢慢培養,《孟子》裡面還提到一個例子,說一個農夫怕他的秧苗長得太慢,一棵一棵把它拔高一點,記得嗎?揠苗助長。養氣不可以揠苗助長,只要日常慢慢的。

剛才我們說它不是玄虛的,它是很容易做到的。我們這裡書上,我簡單的說,孔夫子他的學術中心思想是仁,曾子的解釋是忠恕,忠恕兩個字就是儒家的核心思想。這怎麼樣解釋呢?非常簡單。「忠」是盡你的心力,把你分內的事負責做好。所以朱熹註這個「忠」,是「盡己之謂忠」。盡自己的心力,把你分內的事負責做好,「忠」。「恕」,孔夫子在《論語》裡面說得清清楚楚,「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是「恕」。引申為什麼?寬恕,包容。

做人的基本:忠恕。我們修養自己就用「忠恕」兩個字。我分內的事我要盡我的心力,我要負責做好,不管各行各業。譬如我是個教書的,我一定盡我的心力,把我要教的課程把它做好,這是盡到所謂的忠,盡自己心力。恕是什麼?對待朋友,對待其他的人,「人非聖賢」這個我們大家都同意,是吧?人偶爾總會有不自覺的犯些小過失,你不能光盯著他,你犯這個錯,你犯那個錯,你要以恕道包容他,能夠原諒人家,恕,你別忘記你自己也會犯過失。所以你能做到忠和恕,普天下的人,每個人都做到這最簡單的兩個字。普天下的人,每個人都做到忠,把自己分內的事負責做好,我不推諉給你,我一定我自己負責做好;恕,每個人都能做到恕道,想想看這是什麼一個社會?樹師她告訴我了,就是最和諧的大同世界。對嗎?簡單嗎?非常簡單。儒家的道理,孔夫子要我們做人做事,他沒有玄虛,他教你最簡單的做起,忠恕。

好,你我如果從現在開始就努力做到這兩個字,忠恕。天天三省吾身,我今天有沒有做好忠恕?你能天天三省,你一直努力做忠恕,累積久了,你從來不會有時間,沒有那個念頭,你起心動念都不會有壞的念頭,更不用說你會去做壞事,是嗎?這樣久而久之,你自然培養出一股正氣,所謂的正氣。人家一望,看到你,你就是一個正人君子的氣概。不用說,這正氣的表現在你臉上,你不必說的。如何培養?就剛才我說的,這麼簡單。我相信我們每個人都能做到,尤其從小朋友開始更好,都能做到。這是培養正氣。

照我剛才這樣說的,你們想想,培養正氣有困難嗎?想清楚再回答這個問題。照我剛才說的,要培養一股浩然正氣有困難嗎?沒困難。重要就是天天努力實行。這是儒家,孟子是儒家(孔子我們稱他至聖,孟子是亞聖),他培養正氣,教我們很容易做到。所以我們如果希望讓我們能夠有一股浩然正氣,那就是從最基本、最簡單做起,「忠」、「恕」兩個字,沒有深奧的,就這麼簡單。

孔夫子有一次對他的門徒,特別叫曾參,他說:參,我來告訴你,「吾道一以貫之。」曾參點頭,說:「唯。」後來孔夫子離開了。其他同學就圍過來:老曾,剛才老師說的「吾道一以貫之」,我們還不太清楚,我們正想多問一下,你卻說「唯」,你點頭,說yes,我們就不好意思再問了,現在老師走了,請你告訴我,老師剛才說的「吾道一以貫之」,是什麼?曾子解釋說:「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孔夫子平常教導我們的,我們老師平常教導我們的,雖然說得不一樣的,但是總不離開這兩個字。所以「吾道一以貫之」,我平常跟你們講的道理不是支離破碎的,有一個核心思想貫穿的,是什麼?忠、恕。明白了嗎?所以很容易做到,只要努力做。

除了浩然正氣之外,我這裡好像還提到,樹師妳再往下讀:

學生讀誦:(2)气勢。曹丕《典論論文》:「文以气為主。」文章不只是字句的堆砌,最重要是有气勢為貫串。文章的「气」是無形的,就像貫串珠鏈的線,雖看不見,卻是最為重要。文章所謂的「气」,須高聲朗讀才能體會。讀完一段,不接著讀下一段,覺得一口气不能順暢,這就是「气」的作怪。千古文章以《孟子》气勢最勝,孟子的文章遣詞用字來不及修飾,如長江大河滔滔滾滾,夾泥沙而俱下,不信,關起你書齋的門,高聲朗讀《孟子》,就能領會所謂的「气」。文章講究气勢,至於書畫作品,气勢也同樣重要。

教授:好,這裡說到,本來我們講的是天上的雲氣,我們說到孟子說的浩然正氣,又提到曹丕《典論論文》這篇文章裡面說的,文以氣為主。文章以「氣」為最重要,這句話很不容易解釋。直接說文章以氣為最重要,這個氣到底是什麼?很難領會。實際上不難。一篇文章是由一個字、一個字組織成一個句子,由一個句、一個句組成一個段落,由幾個段落組成一篇文章。這裡面一個字一個字、一句一句組成整篇文章,就好像一串很美麗璀璨的珍珠項鏈,你看到的是外面一顆一顆很漂亮的珍珠,我們的文章一個字、一個段落、一個句子就像項鏈上的一顆一顆珍珠,你都看到了,很漂亮。當中貫穿這些珍珠的那根線,你看不到,你只看到外表一顆一顆珍珠,那根線你看不到。文以氣為主的氣,就是那一根貫穿珍珠的線,雖然看不到,但是它是最重要,同意嗎?

回想一下,昨天我們黑板上有一小段「秋水篇」,拿出來看看,你翻開來看看。任何一篇好的文章,都一定有這個氣在,它是組織這篇文章最重要的線。因此,我們要領會這個氣,我們書上也說到了,你高聲朗讀一篇好的文章,你就能領會到。你讀完上一段,不接著讀下一段,好像一口氣沒有順暢;你要把整篇讀完,才說真好!這就是氣在作怪。不信,我也說了,關起你書齋的門,你高聲朗讀《孟子》。為什麼我提出來朗讀《孟子》?千古文章,以《孟子》的氣最盛。他處在戰國時代,不像孔老夫子和老子,他們比較早一點,處在春秋時代。那時候學術沒有百花齊放,沒有互相爭鳴,孔夫子可以慢條斯理跟我們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老子也是,「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他慢條斯理跟你說。到先秦諸子的那些,戰國時代那些諸子百家,那就不是了。

我們曾經說過一個雞三足,說過嗎?為什麼有那家出來?他也在那裡詭辯,竟然有這種學說也出來。所以在學術剛剛爆發的那個戰國時代,百家爭鳴,如果還是像孔夫子、像老子那樣慢條斯理的說,你這一派思想、你這一派學說就會被打倒、就會被淹沒。所以孟子說:「予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我需要辯,我需要強辯,我需要好辯,儒家的道理才不會被淹沒。所以他為著這個,他的文章裡面氣勢特盛。我這裡也說了,像長江大河。你看他的文章,他沒有美麗漂亮的字句,他來不及做修飾,像長江大河滔滔滾滾,夾泥沙而俱下,一口氣嘩啦嘩啦下來了。所以千古文章,以孟子的氣為最盛。

我們說要領略曹丕說的「文以氣為主」,如何領略?我剛才說了又說,說了又說,又說珍珠項鏈什麼的,你好像似懂還好像還不太懂,不要緊,你回去關起你書齋的門,把《孟子》打開,高聲朗誦。「孟子見梁惠王,王曰:叟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孟子對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記得嗎?這就是孟子,氣非常的盛。所以要領略什麼叫文以氣為主。

除了文章,我們再說到先秦這些諸子,孟子剛才我們說了。荀子呢?讀過一、二篇荀子的文章嗎?《勸學》,應該讀過,沒有讀過,請同學回去找,回去打開來看看《荀子》。荀子的文章是非常的嚴謹,你很難不佩服他說的道理,他的文章那麼謹慎、那麼嚴謹,這也是辯論的一個方法,維護他的學術、維護孔老夫子儒家的這種學術,用最嚴謹的文章。這是荀子。

再看儒家以外的墨家,墨子。他主要思想講的是兼愛、非攻。墨子的文章你打開細讀,你會發現他的文章你幾乎是不可挑剔,也非常的慎密說一個理論。這是我隨便舉的、比較明顯的,孟子的氣盛;荀子,他是那樣的嚴密來說一個道理,說得你非信服不可。這是戰國時代,先秦諸子他們為著維護他們那一家的學術思想、那一家的學說,他不得不辯論,不然你會被淘汰。就像剛才我們說,孟子說的「予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我非辯論不可,不然你就被淹沒、被淘汰。

氣,文章,曹丕說:「文以氣為主。」如何領略?照我的辦法,你一定能領會什麼是氣。要不然這一句很難解釋,文以氣為主。

接下來,除了文章,我們課本上有說到任何作品,包括書畫。書法能夠沒有氣嗎?書法,一篇作品,一行一行講究所謂的行氣,還整篇講究它的氣勢。繪畫呢?繪畫也是要講氣勢。我們常常看到那些繪畫的評論家,說某人的畫是氣韻生動。氣,氣韻生動。這說到畫跟氣也分不開。

接著我們就說到正氣,說到曹丕《典論》裡面說的「文以氣為主」。一篇文章它都必須有氣貫穿,哪怕像我們昨天黑板上抄的很簡短的,它都有氣貫穿。我想起,我希望大家對昨天抄的那些簡短的文章能夠讀、能夠熟讀,最好能背誦,再翻開來好嗎?有哪位同學背誦了,舉手我看。小朋友真好,你背誦了,你背我聽聽看。

學生背誦:「莊子釣於濮水,楚王使二大夫往先焉,曰:願以境內累矣。莊子持竿不顧,曰:吾聞楚有神龜,死已三千歲矣,王以巾笥而藏之廟堂之上。此龜者,寧死為留骨而貴乎,寧其生而曳尾於塗中?二大夫曰:寧生而曳尾塗中。莊子曰:往矣!吾將曳尾於塗中。」

教授:怎麼樣?好。我說過,誰背了有獎,是嗎?來,你過來,我有獎。這個很好吃,大家鼓掌。真高興!能夠熟讀,能背誦,就更容易領會文章的氣勢。希望其他同學還沒有背誦的,回去努力。這是講到文以氣為主。我們課本上還說到別的嗎?

學生:有,士氣。

教授:又說到「士气」。我引到《駱賓王.討武曌(ㄓㄠˋ)檄》,檄是討伐出師之前宣誓的誓師文字,叫檄。駱賓王用駢體文寫一篇討伐武則天,誓師討伐的檄文,寫得是氣勢那樣的盛大,「喑嗚則山嶽崩頹,叱吒則風雲變色。以此制敵,何敵不摧?以此圖功,何功不克?」氣勢是那樣盛。不要忘記他是用駢文寫的,駢文是尤其難,有壯盛之氣勢,因為駢文要講究對仗。對仗我們昨天說過,是相當麻煩的。你整篇文章要氣勢貫穿,讓氣勢那樣壯盛,駢文非常難做到。你可以做到很順暢,偶爾會有一、二個對子很漂亮,像有名王勃的「滕王閣序」,「落霞與孤鶩齊飛」,下一聯是什麼?

學生:「秋水共長天一色」。

教授:美不美?「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他才二十九歲,那麼年輕,唐初四傑。王勃、駱賓王、盧照鄰、楊炯,唐初有這四傑,文壇上四傑。王勃「滕王閣序」。「滕王閣序」,我們在這可以補充說一下。當時一位姓閻的,我們稱他閻公,他守南昌這個郡。滕王閣重修好了以後,重九那一天,約了一些文人雅士在那裡聚會。他有意要表彰他的女婿,一個姓吳的,讓他事先做好一篇「滕王閣序」,等到過幾天重九,大家在這聚會的時候,要表彰他女婿的才華。王勃是無意間路過那裡,他敬陪末座,重九那一天。主人閻公就拿出紙筆,請某先生,我們今天盛會,需要有詩有序。那個先生當然知道他要表彰他女婿,就說:請,他說我不行,都客氣;再請另外一位,也都推辭客氣。結果請到最小的王勃,他說:好,我寫,他拿下來就寫。因此這位閻公就非常氣憤,本來今天是要來表彰他女婿,「滕王閣序」早就做好了,沒想到這個小鬼,竟然接下來說,好,我寫。因此他很氣憤,藉故我上洗手間去,更衣,古人說更衣是上洗手間去,然後就進去了。

然後就派一個人在王勃的旁邊,他寫一句你就到裡面給我報告一句,看他能寫出什麼東西來。那個人在旁邊就看著他,王勃。「南昌故郡,洪都新府。」那個人就跑進去了,跟他說:「南昌故郡,洪都新府。」這個閻公氣憤的說:「老生常談。」「襟三江而帶五湖,控蠻荊而引甌越」:

板書: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同學們你看,這是「滕王閣序」,王勃寫到這兩句的時候,「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看看,「落霞」對「秋水」,名詞對名詞。「與」與「共」是連接詞。「孤鶩」對「長天」,「齊飛」對「一色」,詞性相同,平仄相反。霞(平),水(仄);與(平),共(仄);孤鶩(仄),長天(平);齊飛(平),一色(仄)。漂亮嗎?你敢說不漂亮,王勃會生氣。太漂亮了!等那個人又把這兩句跑到裡面向閻公報告的時候,閻公忽然站起來,他說這真是天才。然後就走出來,站在王勃旁邊,一直等,看他寫完,他很高興的請他一起上座。這是王勃。

後來,王勃是經過這個地方,他接著要到南海去省他的父親,他父親在南海。不幸在過江的時候翻船溺死,才二十九歲,非常可惜。所以傳說在那個渡口,坐船那個渡口,常常會聽到樹上有一隻鳥在那唱:「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路人一聽,這是王勃的化身,他不甘心那麼年輕就溺死了。所以路人聽到這個鳥這麼叫,大家都非常感傷。但是又沒有辦法,你不能罵這個鳥:你叫什麼叫,你這並不好。其實很好,你只要說它不好,牠就不叫了。大家看看,怎麼樣能說它不好,讓牠不叫,讓過路的人不再傷心?後來過了很久,有一個人想出來,「唉,你叫什麼叫,這沒什麼好的,你如果把這兩個字(與、共)去掉,不就更簡練嗎?你有什麼好叫的。」本來天天晚上在那裡「落霞與孤鶩齊飛,秋天共長天一色」,據說從此牠就不叫了。「落霞孤鶩齊飛,秋水長天一色」,覺得更精練。傳說是這樣,而實際上,這不能去掉,去掉整個氣勢就不是那麼好。所以剛才我們說的那是傳說。

剛才我們是要說的《駱賓王.討武曌檄》這篇檄文,它的氣勢非常的壯。駱賓王這篇檄文討伐武則天,傳到武則天那裡去,武則天拿到這篇檄文看,起先還在那嘻嘻的笑,「嘻、嘻、嘻」。因為他罵她,一直在罵她,「偽臨朝武氏者,性非和順,地實寒微」,一直罵她。然後到後面,「一抔之土未乾,六尺之孤何託?」武則天就開始動容,她說:「這樣的人才,竟然讓他流落在外,此宰相之過也」,她也愛惜人才。這說到「討武曌檄」,也希望同學們,《古文觀止》就有,你翻開讀一讀,最好讀熟。

文以氣為主,駢文能把氣寫得這樣好,那太難得。所以,魏晉一直到唐初,六朝是我們唯美文學達到最高峰的時代。所謂唯美文學,就指的文章要非常的精到,就指的是駢文,對仗非常工整,氣勢貫穿,非常的好,非常的美,我們在文學史上稱它是唯美文學。六朝這一段是唯美文學的高峰,最高峰。

可是如果有同學讀到歐陽修,歐陽修什麼時代?宋初。唐宋八大家,有人告訴我,是哪八大家?唐是韓愈、柳宗元;宋,歐陽修,再加三蘇,再加曾鞏,再加王安石,唐宋古文八大家。韓愈為什麼提倡不要再作駢文,應該恢復駢文以前的古文,也就是我們說的散文,像《左傳》、像《史記》,這是韓愈所說的古文。原因就是駢文做文章,才氣高的,可以做到像王勃、像駱賓王那樣好;如果才氣不夠,為著要對仗,就要找很多典故來堆砌,表面看起來,這篇文章堆砌起來也是駢文,表面看起來也很漂亮,但是看起來像是一座七寶樓台,很漂亮。七寶樓台炫人眼目,可是你拆下來,不成片段,沒有內容,這是駢文末流的最大弊端。所以韓昌黎有鑑於此,高聲疾呼,不要再去搞那個堆砌的駢文,明白嗎?他提倡所謂的古文運動,就是不要再去搞那個堆砌成七寶樓台那個樣子的駢文,應該好好的要文以達意為主,文以載道,他是提倡這個。後來柳宗元以及歐陽修,後來的這些總共八家,連他自己八家,都是擁護他這種說法,文章要來以載道為主,這是古文運動。

這是我剛才提到歐陽修,附帶說一說,歐陽修是古文運動宋初的一位健將。歐陽修曾經評論陶淵明的一篇文章,叫「歸去來辭」,不曉得有同學讀過嗎?有同學讀過的舉手,還有嗎?真好,有。沒有讀的回去翻,「歸去來辭」。歐陽修這樣說,魏晉無文章,唯,唯有「歸去來辭」一篇而已。意思是說,魏晉六朝除了「歸去來辭」一篇以外,其他都不算文章,魏晉無文章,唯有「歸去來辭」一篇而已。那我們想,歐陽修這個話對嗎?在他眼中,我們魏晉其他文章都不算文章,他主要是來推崇「歸去來辭」這一篇。而實實際際在文學史上,魏晉這段時間是唯美文學的高峰,剛才我說的;但是如果跟「歸去來辭」一比,歐陽修就說,那些都不算,只有「歸去來辭」這一篇。可見「歸去來辭」怎麼樣,應該讀嗎?應該背嗎?好,要背,「歸去來辭」。文章氣勢我們暫時就講到這,以後想到需要補充再補充。

氣,天上的雲氣。還有一點需要說的,一個人的氣質,尤其女士們,如何使氣質高華?古人說:詩書充腹,或者「腹有詩書氣自華」。意思是說,一個人他有高華的氣質,那不是天生,也不是學得來的,而是需要多讀詩書,你才能夠有這分高華的氣質。如果你想讓你的氣質更高華,就多讀詩書。這裡我附帶想起,林語堂他推薦一個氣質高華的人,想知道是誰嗎?你們想知道他推薦誰嗎?

學生:想。

教授:你知道是誰嗎?有人知道嗎?不知道。這個人是古人,但是不是太遠,乾隆時代。我已經提醒了一下,有人說得出來嗎?還不知道,好,就公布答案吧。有一本小書:

板書:《浮生六記》。

有人讀過嗎?很小一本書,在你閒暇的時候可以拿來讀。這裡面作者:

板書:沈復,三白。

沈復,字三白,沈三白。他的夫人:

板書:陳芸。

陳芸是《浮生六記》裡面的女主人翁,陳芸。幽默大師林語堂對一個有高華氣質的女人,他推薦這個人,陳芸。你說她是乾隆時代,林語堂是現代的人,他沒見過,他怎麼會知道?他其實就是從這個(浮生六記)裡面知道的。在你想像中,這位陳芸應該是什麼個樣子?想像一下,這可以讓我們想像的。可能會出乎你想像,沈三白自己記述他夫人陳芸是怎樣一個人?他說,是「削肩」,肩膀頹的;「長項」,脖子長的;「兩齒微露」,還有點小暴牙,這是沈三白記述他夫人的形象。削肩長項,兩齒還微露,有點像兔牙,「似非佳相」、「然顧盼神飛」、「令人之意也消」。這是沈三白記述他的夫人是這樣。

可見高華氣質的人,不一定要合乎選美的標準。你看,陳芸是一個削肩長項、兩齒微露的人。林語堂在所有的中外女人裡面,他特別推薦她。我說中外,林語堂學問很好,中國書讀得很多,他英文很好,他外國書也讀得很多。所以他說中外古今,他推薦這個人——陳芸,自然有他道理。他做個比喻,他說她是怎麼樣的人?應該是她的先生朋友們到家來,在那喝點小酒、聊天,老朋友們就在沙發睡著了,陳芸會拿個小毯子輕輕的幫這位客人蓋上。他只用這個比喻。所以他推薦,他認為古今中外,這一位陳芸女士是讓他最敬佩、最崇拜的一個女士。你要詳細多知道一點,把這個書買回來,相信很便宜,很薄的一本小書。

所謂六記,記述六件事情。第一記,寫他夫婦之間這種逍閒的生活。譬如有一記我記得清楚:夏天,他們在蘇州滄浪亭畔租下一個老屋。很舊、很破了,他們糊上白紙,也就煥然一新。旁邊種些菊花,到九月份,就會覺得很好。夏天,在河畔、樹下鋪些草蓆,在那喝粥。在夕陽將下的時候,在樹下喝稀飯。我們中國人都喜歡喝稀飯,是吧?他不喜歡吃豆腐乳,他覺得很臭。陳芸很喜歡吃豆腐乳,她有一次,夾一口豆腐乳硬塞到他那裡,沈三白後來覺得也真是好吃。

在那清風徐來,一邊喝著稀飯,看著天邊晚霞。然後,晚霞的變幻,沈三白作了一句詩:「獸雲吞落日」,「獸」,野獸。天上那個雲彩,一下像獅子,一下像老虎,一下把落日給吞了,「獸雲吞落日」,記得下來嗎?陳芸本來不識字,也沒讀過書。古代沒有機會讀書,女子,嫁過來以後,從沈三白的書箱裡面翻到《琵琶行》,白香山的《琵琶行》,才挨字的認。「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挨字的認,慢慢的她也能作詩。「獸雲吞落日」,陳芸接著說「弓月彈流星」。彎彎的月亮像一張弓一樣,正好有流星滑過:

板書:弓月彈流星

「獸雲吞落日,弓月彈流星」,好像不錯是吧。你點頭稱好,她一定很高興。這還不說,在這種很舒適、很自在、很純樸的生活裡面,陳芸感覺到非常的滿意,難得在此。而她對她的丈夫說,以後,我們把這個老屋子買下來。然後,旁邊還有些菜圃,種種菜,「君畫我繡」。沈三白會畫些不太值錢的畫,可以賣錢。君畫,你畫,我還可以拿去賣;我繡繡花,也可以拿去賣。換的錢幹嘛?「以為詩酒之需」。想喝點小酒,需要花錢買,沒錢怎麼辦?你畫畫,我繡繡花,拿去賣。作詩也需要紙筆,也需要花錢買,在在都需要花錢。所以,「君畫我繡,以為詩酒之需」。接下來兩句話特別的動人。她說:「布衣菜飯,可樂終身,不必作遠遊計也。」寫得下來嗎?好,我寫:

板書:布衣菜飯,可樂終身,不必作遠遊計也。

她覺得這種很純樸、很簡單的生活,非常滿意。所以對她丈夫說,我們這種簡樸的生活,布衣、粗茶淡飯(菜飯),可樂終身,我一輩子都覺得很快樂,你不必作遠遊計也,不必想到哪裡去想辦法賺錢,去想辦法發財,不必。咱們就在這,「布衣菜飯,可樂終身,不必作遠遊計也」。不要忘記,這種話出自一個女子的口吻是多麼難得。為什麼林語堂特別推薦她?我想是因為這個。能夠放下一切榮華富貴,不去爭逐,甘於淡泊,這是最難得的事。同意嗎?

學生:同意。

教授:所謂的氣質,我想到這位女主人,一定是氣質高華,能夠說出這種話來,「布衣菜飯,可樂終身,不必作遠遊計也」。她非常可愛,所以林語堂中外古今,他就推薦她。他做一個比喻,剛才我說的。這是說到一個人的氣質。

如何培養自己的氣質,使自己氣質能高華,不要因為你只擁有一張像明星一樣美麗的臉,你一開口說話就俗不可耐,有這種人,見過嗎?你一定見過,我也見過。所以,我們要改變自己的氣質,讀書,不二法門。這個氣,怎麼那麼麻煩,我們講那麼多,還沒講完嗎?暫歇,氣暫時不講了。碰到有關氣這方面的問題,歡迎同學們隨時提出來我們討論。我們這裡提到什麼?正氣,要有一股沛然的正氣。如何培養?

學生:忠恕。

教授:太好了。忠恕修己,忠恕待人,久而久之你自然有一股沛然不可侵犯的正氣。哪怕有所謂的邪魔外道,看到我們他就跑,正氣!所以,我們這裡講到一個正氣,希望我們大家都慢慢培養,這是一。又說到什麼?文章的氣勢,本來這個氣很難講解,但是我做了比喻,相信同學們應該明白了,像一串珍珠項鏈當中那根最重要的線,就是文章的氣。除了文章,包括詩文。還有什麼?我也說過,書法、繪畫,都要有氣勢。你不能光是一些顏料,在那亂塗。你畫的畫要使人一看,氣勢磅,好像你的畫面還裝不下你的畫,它在裡面要衝出來一樣,氣!我也想學好,想學好作畫,但太難,我一直在努力,這是一輩子的事。有機會也讓同學看看怎麼學畫的過程,也講氣。

我們講正氣,文章的氣勢,又說到書法、繪畫的氣,又說到什麼?人的這種所謂的高貴的氣質。這是天上的雲氣使我想到這些,可以我們來多講講它。暫時說到這,如果還有什麼補充的,或者同學們想到的,我們接下來再討論。接下來,我們要講的是「水」,留到下次。

 

 

漢字入門  (第六集)  劉克雄教授  2015/8/4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56-181-0006

教授:大家看看甲文水的寫法,金文水的寫法,再看到小篆,小篆的水是從金文、甲文變化而來,而變化並不大。甲文不止一種寫法。

板書:水 金文0000

把它橫過來看,像不像水波?

學生:像。

教授:不管金文、小篆,橫過來看它就是水波。所以這個象形字字形上很容易理解,按照水波的樣子畫出水波的形狀。後面樹師同學妳幫我念一遍:

學生讀誦:水,水 甲文10000甲文 水 金文0000金文水小篆,ㄕㄨㄟˇ,水是水流的象形。甲文、金文、小篆都像水流,「水」當橫看作「水 金文0000」,有水流和激起的水波。

備註:

典籍所見:(1)水,水流。《老子》:「上善若水。」按:上善是最高的修養,「上善若水」是說,一個人的修養最高的境界是像水一樣,水的性質,永遠是從高處往下流,引申為:1、人的修養永遠要學水那樣,謙卑就下。2、再看水從高山上潺潺的往下流,它一定是順著地勢,有坑窪的地方先把它填滿,再往前流,倘若碰到一座大石壁,它絕不會硬闖、硬沖,它會繞一個彎,再往前走,最後流到江河,歸於大海。這顯示給我們,做人做事,要學水流,順乎自然,順乎自然是道家的中心思想。

「上善若水」。接下來老子說:「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是啊,水給萬物帶來最大的利益,它默默的施恩,從不望報。試想,萬物不管植物、動物,包括我們人類,能離開水而生存嗎?你從來沒有聽到水這樣說:「人啊!對我客氣一點,對我恭敬一點,不要忘記我對你的恩德,不然明天就不給你喝了。」如果我們也能學會水的這些美德,不就是老子說的「上善」嗎?

由水的美德讓我們聯想到,五千言《道德經》裡,時時處處提醒我們,要謙卑,要不爭,要順乎自然的處世哲學。如《道德經》第二十二章:「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又如第六十七章:「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水是部首字,偏旁寫作「氵」,凡由水組成的字,多與水有關,如:江、河、流、淺等。

常用詞:滴水穿石,水到渠成,水落石出,飲水思源。

教授:好,水它的性質,我們引了老子「上善若水」這一章,「上善」就是最高的修養,「若水」要像水一樣。水它的性質,它從高山慢慢的往下流淌,它碰到一個低窪的地方,它一定先把它填滿,然後繼續再往前走;如果碰到一座大石壁,它絕不會硬衝硬闖,它會繞個彎再往前走,是嗎?然後流到一個平坦地方,它會在那裡徜徉一下,然後再往前走,匯成江河,然後最後歸到大海。這種水流,從山上一直到歸到大海,它都是順著自然的形勢。所以《道德經》老子整個的中心思想,兩個字:

板書:無為

道家的中心思想:無為。不要誤解「無為」,以為是什麼都不做,不是。無為,用我們現在的話:

板書:順乎自然

就是順乎自然。剛才我們說到水,它就是一種比喻,它絕對是順乎自然。從水它自高山往下流,最後歸向大海,我們還發現它的另外一個性質,它永遠是從高往低處流。永遠從高往低處流,引申到我們做人,如果我們也學習水,也學習水的這種德行,由高往下流,引申為謙恭卑下。我們如果認定它是一種上善,最高的德行,我們就要學它這種謙恭卑下的德行,內心千萬不要存有一絲一毫的驕傲之氣。這是說到我們個人修養。如果能學到像水這樣,永遠是需要謙卑。

在《老子》這章「上善若水」,提出一個總的綱領,人處在世間,最高的這種修養應該像水一樣,他提出這一個總綱領。譬如他也跟他的門生在說他的哲學思想「上善若水」,悟性高的學生他也會點頭稱是。就像早上我們說的,孔子在《論語》裡面說:「參乎,吾道一以貫之」,記得吧?曾參悟性高,他馬上點頭說:「唯」,是的。老子提出這麼一個最高的原則「上善若水」,他的門生,聽到的人,悟性高的他也會點頭,像曾參一樣,說什麼?「唯」,是!

有些悟性不能像曾參那麼高,可能還有疑惑,老子接下來解釋,「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水,為什麼我說它是上善?看水在給萬物帶來最大的利益,而不爭功。譬如,草木能離開水嗎?草木如果缺水,它就不能生活;動物能離開水嗎?也不能;人能離開水嗎?好像忍耐一、二天可以,再久了就恐怕不行。所以萬物,包括動物、植物,以及我們人類,都不能離開水,它給萬物帶來最大最大的利益。我們也從來沒聽說這個水它說:「人啊,對我客氣點,我是水,你如果不對我恭敬,明天不給你喝了」,絕沒有聽它這樣說,它就是默默施恩而不望報。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默默施恩而不望報。經他這麼樣一解說,絕大部分聽到他在說這個道理的時候,大家也都會點頭,不錯,我是不能離開水,水給我帶來很大利益。可是這裡面還有部分的人,他還有疑惑:老子先生,你叫我們效法水那種性質,它的德行,要謙卑,這個我接受。你叫我要像水那樣默默施恩而不望報,我有點疑惑。那我這樣豈不是成為一個天下最大的大傻瓜、無名英雄嗎?是不是會有人有這種疑惑?

老子一定會莞爾一笑,接下來他把利害拿出來給你看。朋友,你有這個疑惑,你再想想,「夫唯不爭,故無尤」。尤是過失、災禍。正因為他不與人爭,所以他從來不會樹立一個敵人。如果我們人生下來長大到老、到死這個過程,假如比喻說是從此岸到彼岸的話,從生到老、到死,一個人能學習水的謙卑、不爭、施恩、不望報,他從來不會樹立一個敵人。他從來沒有敵人,絕不會有人在他背後害他一下,給他栽個跟斗,絕不會,他就可以從此岸風平浪靜的渡到彼岸。「夫唯不爭,故無尤。」聰明的朋友你自己想,這是聰明還是笨,是大傻瓜嗎?你自己想,他沒有答案,「夫唯不爭,故無尤」。

所以他一開始提出一個總綱領,人的修養要學習水那種美德,他說「上善若水」。人的修養,上是最高最高的境界,最高的道德標準,要學水那樣。接下來他再補充、解釋,「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如果有人還有疑惑,那我不是成為一個大傻瓜、無名英雄嗎?他再跟你解釋,把利害拿給你看,正因為不爭,水它可以風平浪靜,此岸登彼岸。明白嗎?有疑惑嗎?提出來討論。

所以我們說老子道家的中心思想,這兩個字「無為」,換成現在的話是順乎自然、不去爭。這是老子道家整個他的學術的中心思想,從它開始第一章,到最後八十一章,處處都在說解他這種學術思想,有時正面說,有時側面說,有時甚至從反面說明,讓我們了解道家的中心思想。要不爭,你說不爭有點困難,以現在工商社會來說,我不去競爭,去爭一個好的工作崗位,我怎麼樣賺錢養家?你說不爭,說來容易,實際上碰到很多的困難。

所以他有一章要我們降低我們的物質欲望,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我們的感官,眼耳鼻舌身,我們的感官有要求,對顏色追逐美的顏色。如果你追逐得太過分,現在的社會裡一入夜,城市裡面霓虹燈五光十色,你如果迷戀這種五光十色,最後蔚藍的天空你可能看不見了,真正大美的蔚藍晴空你可能看不見了,因為你不會注意到,這叫目盲,「五色令人目盲」。

「五音令人耳聾」,天天泡在什麼KTV,裡面震耳欲聾的聲音,你覺得真美,這讓你耳朵只喜愛那種噪音。風入松寄,最美妙的松濤,你聽不到了,等於耳聾。你點頭嗎?所以他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大餐,酸的、辣的、甜的,味道愈重我愈喜歡,好吃。你天天追逐這些五味、美味,傷害了我們的味蕾,舌頭上的味蕾,最後,菜根的香味,可能你吃不出來了。所以說「五味令人口爽」。

五色、五音、五味,這都是我們人的感官,眼睛看到,耳朵聽到,舌頭能辨別的味道。還有一句話,「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騎著快馬去追逐打獵,馳騁畋獵,讓我們心發狂。你說我們現在沒機會打獵,我不能領略。那很簡單,開著寶馬,或者奔馳,腳尖加油一點,噗——飆出去,令人心發狂。這都是說到我們的感官,有時候自己不曉得克制,往往會帶來什麼?目盲、耳聾、口爽,甚至讓你心發狂,不得平靜。這個道理,有沒有反對的?真好。

想想跟《心經》裡面是不是很契合?有好多同學都在點頭。《心經》裡面說:「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這個都跟《老子》這一章,不要太去重視我們的感官享受,我們要把這個欲望降低一點,能降到愈低愈好。所以《心經》裡面也教導我們,《心經》的後面又說到,提得很高,「以無所得故,無有恐怖」,你就遠離什麼?「顛倒夢想」。這都說人如果能夠降低欲望,所謂的放下,你就能夠不會很多煩惱,你就能夠遠離顛倒夢想。

使我們又聯想到六祖惠能大師,當五祖跟他傳授《金剛經》的時候,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應無所住」,不要執著,簡單的說,不執著於這些聲色欲望,簡單的說。惠能大師一下就開悟,是的。所以到《金剛經》的後面,那首偈大家都一定很熟悉,「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世間的一切,你細想,如夢,黃粱一夢。「夢短夢長俱是夢,夢裡胡為苦認真」,記得下來嗎?「夢短夢長俱是夢」,你活長,一百、二百歲;短的,像早上我們說的王勃,這麼一個大才子,二十九歲,有的還更短。「夢短夢長俱是夢」,都是一場夢,既然是夢,「夢裡胡為苦認真」。所以《金剛經》最後偈語,「一切有為法,如」,這一個字是什麼?

同學:「夢」。

教授:莊子有一次到郊外去,走累了,又熱,前面有棵大樹,他就走到樹下想休息一下。當他坐下來,手竟然按到一個像石頭一樣的東西,仔細一看,是一個人的骷髏骨,人的頭的骷髏骨。你也許會嚇一跳,莊子他不怕,他看到,「你是骷髏」,他就拿那個馬鞭敲它,「老兄,你是因為你的年壽到了,今天變成這個樣子嗎?」當然,這位老兄不會回答。莊子又敲,「老兄,你在世間,是因為妻子、兒女的拖累把你累壞了,變成這個樣子嗎?」他當然也不能回答。再敲,又問:「你是作奸犯科變成這樣嗎?」他也不會回答。他本來就走累了,然後又問了這麼多,也問累了,想睡一覺,把它拿來當枕頭,就睡著了。

睡著,一覺睡得很舒服,竟然也做起夢來,夢見這位老兄,這個骷髏來跟他說話。這位骷髏反過來稱他老兄,他說:「老兄,你剛才用馬鞭敲我,你為什麼敲那麼重?很痛。老兄,你敲我,問我那些話,都是生人之累也」,人活在世上的拖累。「老兄,你要不要聽聽死了以後的快樂?」這個莊子固然是個很豁達的人,還是第一次聽到那個老兄說死了以後很快樂,他就很想聽聽,他實在不相信死了快樂。他反過來問那個骷髏,他說:「你說死了快樂?那好,我叫有司(有司就是我們說的閻羅王這一類的)還給你生命,對你吹一口氣,噗,讓你活過來好嗎?還給你生命。」骷髏搖搖頭,「我不願意。」莊子說:「你大概貪瞋痴還未了,你覺得光給你生命還不夠,那好,叫有司除了還給你的生命,再還給你原來世間的那些妻子、兒女,一家團圓,你願意活過來嗎?」骷髏還是搖頭。莊子想:「這個傢伙貪心太重,還給他生命不夠,還給他妻子、兒女,他還貪;好,乾脆滿足你,除了這些,再還給你世間的功名利祿,讓你活過來好嗎?」骷髏怎麼回答?他說:「老兄,你真是一個笨蛋。」他反過來罵莊子是笨蛋。我告訴你,「死了以後是那樣自由自在,沒有你所謂的妻子、兒女拖累,沒有春夏秋冬的變化,冬天也不必加很多衣服,不必去超級市場去買漂亮衣服,不必。」所以最後他結論說,「雖南面王樂,不能過也」,當皇帝都沒有我死了以後快樂,我為什麼還要活過來?莊子一聽,醒來了,原來他在作夢。《金剛經》裡面說,「如夢幻泡影」。

時間,人的生命時間呢?你說我身體很壯,現在醫學又進步,保健一切都會很好,我一定可以活到一百歲以上。好,一百歲,在時間長河裡面算多少?一剎那都不夠。所以,以時間來算,人的生命又是那麼短暫。「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兩個打火石一打,一閃就沒有了,電光一閃沒有了,露,太陽一曬乾了,沒了。「如露亦如電」,指的時光,人的生命、時光太短暫。一切有為法,如夢、如幻、如泡、如影,都不真實的。時間來說,如露亦如電。

所以有一個很有名的人,他把他自己的號叫六如居士。哪六如?剛才說的如夢、如幻、泡、影、露、電。六如居士,是誰啊?不知道。你手機一定查到,六如居士,你自己查去。鼎鼎大名的明四家之一,唐伯虎,他自稱六如居士。

板書:

認識這個水字,本來是個象形字。水波使我們聯想到,老子裡面提到他學術的中心思想,最核心的就是上善若水,要我們順乎自然。提醒我們人的一生,你一定要順乎自然,一定要放下部分,不要與人爭。爭的結果是什麼?剛才我們說不與人爭,你能夠風平浪靜,從此岸一帆風順,然後能渡到彼岸,這是不爭。反過來想想,如果爭是怎麼樣?

板書:蝸牛角內爭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隨富隨貧且歡喜,不開口笑是痴人。

看看這首小詩,作者白樂天,白居易。「蝸牛角內爭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這很清楚是吧,剛才我們是要來探討爭的結果是怎麼樣,白樂天一開始就說爭來爭去,其實在有慧眼的人看,你爭來爭去就還是在蝸牛的角內那一點點。以現在來說,譬如一個人他在一個單位裡面他是個科員,他就想我要表現好,我要能夠勝過其他的科員,將來我要當科長,要爭科長。當他真正爭贏了,他當了科長,他發現還有很多科長。那怎麼辦?我要想辦法排擠他們,我要當局長。他上去當局長了,最後一級一級還在爭。白樂天說,你爭來爭去,真是最後還是在蝸牛角內,有什麼好爭的?就那麼一點點大。更何況人的生命是那麼短暫,就像兩個火石一擦閃出那個火花,一下就滅了。我們人的生命,在這麼短暫的時光裡面寄此身,我們的生命。所以白樂天說,「隨富隨貧且歡喜」,要歡喜的生活,歡喜的在這個人間過你這一輩子。最後他罵人了,「不開口笑」是什麼?「是痴人」,是個笨呆。要我們歡歡喜喜,要能夠快快樂樂,常常笑口常開,這時才不會被他挨罵是痴人。

這說明爭的結果,在慧眼的人看,你爭來爭去,科員當科長,科長當局長,局長上去又廳長。廳長,怎麼還有很多廳長?爭不完。再想一下,今天你是科員,他也是科員,你處處排擠他,他當然也感受到你在排擠他,可是他一時爭不過你,他心服嗎?他心不服。我現在爭不過你,我服你,而實際上他心不服,等一有機會,他可能從你後面給你栽個跟斗,可能他害你一下,這個跟斗,讓你栽跟斗之後永不得翻身。所以是爭的結果會造成樹立敵人。因此老子告訴我們,上善怎麼樣?

學生:若水。

教授:水如何?

學生: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教授: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夫唯不爭,故:

學生:天下莫能與之爭。

教授:不是,「夫唯不爭,故無尤」,是這一章裡面的,另外一章有說到「故天下莫能與之爭」。一切哲學學術思想,我們說哲學是現在的名稱,古代中國沒有哲學這個名稱,就是學術思想。儒家的學術思想是什麼?道家的學術思想是什麼?我們剛才就說道家的學術思想,「無為」、「順乎自然」。要學水那樣永遠順乎自然,永遠謙下,不要驕傲。我們是不是在課堂上說過《易經》的乾卦,從初九「潛龍勿用」,到九二「見龍在田」,然後一步一步努力,到九五怎麼樣?「飛龍在天」。這是警惕我們怎麼樣?千萬不能驕傲,「亢龍有悔」第六爻,你一個驕傲、一個粗心,你會有很不好的結果,亢龍有悔。

使我們想到,道家教我們謙下,上善若水,儒家也教我們亢龍有悔。剛才我們說,順乎自然、上善若水,這是道家他們的中心思想。從它的第一章,到它的最後一章,八十一章,翻來覆去就說的、就闡發這一個順乎自然的中心思想。我們舉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讓我們降下欲望,因為欲望少了你就不會去與人爭,少爭。如果我們手上有《老子》,你隨便翻開哪一章,它都不離我們剛說的這個主題。有一章他說到:「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然後他解釋,「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上,辱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這是說寵辱若驚。

第二個主題,他說「大患者身」,後面他接著解釋:「吾之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若吾無身,吾有何患?」

板書:大患者身。吾之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若吾無身,吾有何患?

大患若身,若就當者,「大患者身」。然後他解釋:「吾之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若吾無身,吾有何患?」很清楚嗎?我們之所以有很多煩惱憂患,因為你有這個身體在。這又稱什麼?臭皮囊。有你這個身體在,你說身體有很多欲望,所以你就有很多大患,很多憂患。「若吾無身」,等到哪天你能夠看破了,我是真的把臭皮囊丟掉了,無身,你還有憂患嗎?「若吾無身,吾有何患」,就再也沒有憂患。這就說明人的憂患煩惱都由我們的心造,心為著要滿足你這個身的種種欲望,所以你就有很多憂患。所以「大患者身」,「吾之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若吾無身,吾有何患?」

《心經》裡面也告訴我們,「無所得」,你就「無有恐怖」,你就能「遠離顛倒夢想」。它提得很高的境界,「無老死」,甚至「無老死盡」,都把它看開了,提得很高的境界。它最後說的讓你「遠離顛倒夢想」,跟這裡說的一樣嗎?幾乎是可以畫個相當靠近的等號,「若吾無身,吾有何患?」我們說到上善若水,聯想到《老子》裡面,他有時候說的淺近一點,有時候說的深入一點,說來說去都在發揮他那個上善若水、順乎自然的哲學思想。剛才我看到一則《荀子》的一小段話,我們也拿來跟這個對照一下。

板書:不誘於譽,不恐於誹,率道而行,端然正己,不為物傾側,夫是之謂誠君子。——孫卿子

孫卿子就是荀子。好像早上我們說過,先秦諸子,各家使出各種辦法來保衛他的學說,孟子說:「予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我也提過荀子他的文章非常慎密,說理讓你不得不服。這裡讓我們見證到,一個君子人「不誘於譽,不恐於誹,率道而行,端然正己,不為物傾側,夫是之謂誠君子」。(誠)這當真的意思,真假的真。真正的一個君子不會為外在的聲名,所謂譽所迷惑,「不誘於譽」。「不恐於誹」,你只要心正,其他有人對你的誤解,你可以不理,無所恐懼。「率道而行」,秉持正道,修己治人。「端然正己」,端正自己。「不為物傾側」,物是外物,外物也就是一切欲望,不為這些外物被它們傾側。這種「是之謂誠君子」,真正的君子。跟剛才我們引的《老子》那些,有沒有相同的地方?「不誘於譽」,聲名,這都是身外。好好的修己,跟剛才我們引的那幾章都一樣,說不要為身外的這些所謂名、所謂利,去被它們傾側,才算真君子。世間人最難通過的兩個關口。

板書:  

一個釣魚的老翁,有根釣竿,是嗎?這是一條魚,我這魚畫得很可愛。這是什麼?蘆葦草,這也是蘆葦草。

板書:五湖三江一扁舟,東西南北任去留。過眼青山綠水圖畫萬卷,最愛蘆花州。蘆花深處,你北冥鯤,你龍門鯉,看誰能逃我名利雙鉤。

在蘆葦叢裡面有位釣翁。牠叫什麼名字,這個魚?

學生:北冥鯤。

教授:或者?

學生:龍門鯉。

教授:看你有多厲害,哪怕你是北冥的鯤,北冥鯤是什麼?《莊子》裡面「北冥有魚」;鯉能躍龍門,看你多厲害。「五湖三江一扁舟,東西南北任去留。過眼青山綠水圖畫萬卷」,他看過那麼多的青山綠水像圖畫那麼美的圖畫萬卷。這是一句,它不是兩句。「過眼青山綠水圖畫萬卷,最愛蘆花州」,他最喜歡有很多蘆花的蘆花州,為什麼?因為裡面有很多魚,「最愛蘆花州」。「蘆花深處,你北冥鯤,你龍門鯉」,看誰能逃我什麼?「名利雙鉤」。好了,我們今天晚上課到這,帶著很高興的心情回家。


 

 

 

漢字入門  劉克雄教授主講  (第集)  2015/8/5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56-181-0007

教授:同學們翻到二十九頁,樹師妳幫我念一遍:

學生讀誦: (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楷書)。日,日是太陽的象形。甲文日字有方、有圓、有多角,以方形為多。古文字學者謂刀筆刻在龜甲上不便為圓,所以多作方形。中有點畫,用來與口字分別。

備註:《說文》:「實也。太陽之精不虧。从○一。象形。」段注:「○象其輪郭。一像其中不虧。」

典籍所見:(1)每天。《論語.學而》:「吾日三省吾身。」(2)白天。《詩經.唐風.葛生》:「夏之日,冬之夜,百歲之後,歸於其居。」(3)昔日。《左傳.文公七年》:「日衛不睦,故取其地。」

日是部首字,凡由日組成的字,多與太陽或日的引申義有關,如:時、早、昧、旭等。

常用詞:風和日麗,日新月異。

板書:WHKCS[3IQEYWLCDI(2Q6MPC

教授:同學們,甲文的字形有很多不一樣的形態,不過基本上就是畫一個太陽的樣子。本來是應該畫圓形,因為龜甲用刀刻,它不好做弧形的線條,所以往往方形、多角形。在金文裡面我們就比較容易看到,太陽只有輪廓。把當中填滿的,我們稱它為:

板書:填實

如果只畫外面這個輪廓的,我們稱它為:

板書:虛中

我們常用詞用的有風和日麗,使我聯想到王羲之的「蘭亭序」,裡面說到「惠風和暢」。王羲之的「蘭亭序」,這裡面我想起昭明太子,他選《昭明文選》的一個標準。昭明太子蕭統是南朝梁代人,他喜好文學,集當時他認為最美好的文章成為一本文集:

板書:昭明文選

季剛先生要我的老師林先生熟讀《昭明文選》,所以林景伊老師他幾乎能背誦整本《昭明文選》。同學們對六朝的駢文如果有興趣,你也可以買一本《昭明文選》,放在你的書架、你的案頭,隨時翻閱。昭明太子他選文章他有個標準,就是要文辭非常的精美,當然也不能違背一個自然的現象,譬如我剛才提到的王羲之的「蘭亭序」,就因為有那麼一句說「天朗氣清」,好像是這麼一句,因為他說的是江南那個地方,在春天的時候說天朗氣清是不合適的,所以「蘭亭序」沒有選入《昭明文選》。這是我看到我們課本上提到一個風和日麗,使我聯想到《昭明文選》裡面有這麼一個句子,因為它跟實際江南三月的天氣是不合適的,所以沒有入選《昭明文選》。也順便提出來,告訴同學們《昭明文選》是怎麼樣一本書。同學們可以備一本,隨時翻閱。翻過來看下一個字,樹師妳幫我讀一遍:

學生讀誦:(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楷書)。月,月是月亮的象形。月亮圓時少缺時多,造字取其常見的通象,作彎彎的月形。

備註:《說文》:「闕也。象形。」段注:「像不滿之形。」

典籍所見:(1)月光。《唐杜甫.夢李白詩》:「落月滿屋樑,猶疑照顏色。」(2)計時單位。《尚書.堯典》:「以閏月定四時成歲。」

月是部首字,凡由月組成的字,多與月亮或光明有關,如:明、朗、朔等。

常用詞:荷塘月色,海底撈月。

板書:@RWEHNPPI_LU`PQU21(@6K9

教授:看看黑板上這裡甲骨文有好多種的寫法,大體上都是畫個彎彎的月亮,它為什麼不像我們說畫個弧形的?剛才我們說過,刀筆不便,所以常常是這樣子的形狀。它可以正寫,可以反寫,在甲骨文裡面,它正反不分別。只有一個地方:

板書:53C8 U}V(X3$TX~AW_YT0GEPHEVC

右手、左手,這兩個不能夠正反混用。其他在甲文裡面,它可以正反互用。看到課本,引到《說文》:「闕也。象形。」再翻回剛才「日」,《說文》日是什麼?「實也。」用實來解說日,用闕來解說月。

板書:天 顛也

天,顛也。用顛來解釋天。月,闕也;日,實也;天,顛也,叫做音訓。

板書:音訓

用字音相同的字來解釋,也就是說顛跟天、實跟日、闕跟月,它字音是相同的。如果後世音變,變的途徑不外韻變了,保持雙聲;或者聲變了,保持什麼?疊韻。所以我們看到《說文》裡面的解釋,天,顛也;日,實也;月,闕也;馬,武也,這都是用字音相同的字來解釋,訓就是解釋。為什麼用字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來解釋?聲與義同源。所以這裡面,在《說文》裡面,用字音相同的字來做解釋,就是因為聲義同源。

再說,日,象形畫個圓圈、畫個太陽,這個都沒有問題。月,你說十五的時候月不是很圓嗎?為什麼不畫圓的?造文字,月亮圓的時候少,缺的時候多,造文字取它的通象,常見的。月亮圓的時候只有十五、十四、十六這幾天,平常是缺的,所以缺時多,這是它的通象。而太陽永遠是圓的。所以月亮是畫一個不滿,彎彎的樣子。

典籍所見,我們引到一個杜甫的詩「夢李白」。從這首詩裡面我們看出什麼?兩位了不起的大詩人,他們是很要好的朋友。李白被貶了,杜甫作夢都夢見他:「落月滿屋梁,猶疑照顏色」。這是他夜裡夢見李白,醒來看到落月滿屋梁,好像這月光照的就是平常你的臉的顏色,很富感情。也看出千古兩位大詩人,他們不但沒有文人相輕,而且感情很好,難能可貴。下面一個字「鼠」,樹師幫我念一下:

學生讀誦:122鼠 甲1(甲文)(小篆)(隸書)(楷書)。鼠ㄕㄨˇ,鼠是老鼠的象形。甲文鼠,橫視像鼠頭、身、足、尾之形,上三點像殘土,鼠性好穴,因此頭常有土。小篆上像齒,下像腹、爪、尾;因其好啃物,故突顯它的牙齒。

備註:《說文》:「穴蟲之緫名也。象形。」段注:「上像首,下像足尾。」

典籍所見:(1)憂也。《詩經.小雅》:「鼠思泣血。」(2)微賤。《魏志.華佗傳》:「太祖曰:『不憂天下當無此鼠輩耶?』」

常用詞:膽小如鼠,鼠目寸光。

教授:由小篆再變到隸、楷,我們都很清楚可以看出,從甲文、小篆、隸、楷它演變的線索。再翻過來,下一個字,樹師幫念一遍:

學生讀誦:57米 甲1(甲文)57米 金1(金文)57米(小篆)(隸書)(楷書)。米ㄇㄧˇ,米是一撮米粒的象形。米粒很小,如只畫一粒,難以表意,所以畫許多米粒較能表意。

備註:《說文》:「粟實也。象禾實之形。」

米是個部首字,凡由米組成的字,都與糧食有關,如:粒、粱、粟等。

常用詞:米飯,大米,魚米之鄉。

教授:我們天天吃的米飯,這個米,如果你是造文字的人,你幫我畫一個米好嗎?一顆米太小,所以就畫一撮的米,比較容易看清楚。下一個字,樹師讀一遍:

學生讀誦:85瓜 金1(陶文)(金文)(小篆)(隸書)(楷書)。瓜ㄍㄨㄚ,瓜是藤蔓上結有一個瓜的象形。陶文及小篆,外象蔓,中象瓜。

備註:瓜是部首字,凡由瓜組成的字,都與瓜果有關,如:瓣、瓢等。

常用詞:黃瓜,西瓜,滾瓜爛熟,瓜熟蒂落。

板書:D:\我的文档-桌面-收藏夹\我的文档\Tencent Files\467112013\Image\C2C\H)TNU%~$86[}]Y8}RFMS$1R.jpg

教授:看看小篆,還有一個陶文,那個瓜非常象形,它是藤蔓結的一個瓜。說到這,我目前住在北京的一個山下,後面有一片果園,利用隙地就種些青菜。青菜它一下長得很快,我們來不及吃它,送給左右鄰居都還來不及,它長得太快。有一天,我去看看那個韭菜長得怎麼樣?長得很高,再不割的話它太老了。那麼就割了,也是吃不完,也分給左右鄰居。再隔一陣,再去看,割了的韭菜它又長了。種過韭菜嗎?同學們把《說文》這個韭菜的「韭」字翻開。

板書:97ED

先找到的同學,讀一下許慎對「韭」的說解。

學生讀誦:韭,韭菜也。一穜而久生者也。

板書:一種而久生者也

教授:種一次,你割了它又長,你再割它又長,叫一種而久生者也。它這就是很容易長,韭菜。我說我的菜園裡面,韭菜割了以後它又長。所以要你們翻翻《說文》,果然許慎也這麼說,一種而久生者也。

有一次,想再看看韭菜又長多高,要趕快要割,沒想到很意外的發現旁邊長一個西瓜,實在太意外了,高興得不得了,我看看有點像這個。為著去看韭菜,竟然發現一個西瓜,還不是很大,大概有我拳頭這麼大。現在我出門幾天了,不曉得長多大。有時我下課休息的時候,我還會想到這個西瓜,我想到底長多大。翻過來,樹師妳幫我讀「燕」:

學生讀誦:(甲骨文)(小篆)(隸書)(楷書)。燕ㄧㄢˋ,燕是燕子的象形。甲文像一隻頭朝上,而展翅奮飛的燕子,小篆從甲文演變而來,上像燕子似小鉗的口,中像其身背,下像其歧尾,身背兩旁像飛時所張的兩翅。

備註:《說文》:「玄鳥也。籋口,布翄,枝尾。象形。」

典籍所見:(1)宴飲,假借為「宴」。《詩經.鹿鳴》:「我有旨酒,嘉賓式燕以敖。」(按:宴、燕:於甸切,十四部,兩者同音,可以通假。)(2)春秋時期諸侯國名。《左傳.隱公五年》:「衛人以燕師伐鄭。」(3)輕侮。《禮記.學記》:「燕朋逆其師。」

常用詞:燕子,海燕。

板書: 

教授:大家看看甲骨文有這樣寫的,很形象,翅膀、身體、尾巴,牠嘴巴像小鉗子。演變到小篆,再演變到我們現在隸、楷。

板書:燕

這個都還保持象形,牠的頭、小鉗子的嘴巴、身體、翅膀、尾巴。燕子尾巴總是叉開的。《說文》說牠是什麼?「玄鳥也。」燕子一般是黑色的,玄是黑色的。演變到隸、楷,問題就看不出來了。這四點代表什麼?看不出來了。你說我們四點的文字有好多。

板書:然

這個字也是四點,它(燕)也是四點,那這四點一樣嗎?這個字(燕)這四點,我們知道是從它變來的。這個字(然),這邊是犬,這邊是肉,底下這四點原來它是火。

板書:火

用火來燒狗肉,然。有同學就鄒眉頭,這狗牠好可憐。然,本來就是火來燒狗肉。各地方風俗不太一樣,在廣西桂林地方,他們認為狗肉是非常好吃,所以他們喜歡朋友三三兩兩一起去吃狗肉,因此就把好朋友叫做「狗肉」。他是我的「狗肉」,意思是說他是我的好朋友。如果你在國外,外國人看到中國人在燒狗肉,他們覺得莫名其妙,太不可思議!這是完全不同的概念。我們主要是講這字形,「然」原來是燒狗肉,後來被借為什麼?天然、自然,因此旁邊又加一個火,燃燒的燃。

板書:燃

這一來的話,這狗一定是很痛,更多的火,燃燒。

板書:然 燕 魚 鳥 7136  9B5A 

大家看看現在的楷書、隸書,這些四點,實際上在篆書裡面我們看到,它都不一樣,這代表火,這是燕子的尾巴,這是魚的尾巴,這是鳥的腳,這變成四點了。我們中國的漢字從甲骨文、金文、小篆,都還能夠看出造字它原來的形體,到了漢代的隸書,以及後世的楷書,像這種變化,你就看不出它原來到底是代表什麼。我們現在學文字學,看到底下這些,知道原來它不一樣。如果同學們沒有來這學文字學,你只認得這些,你不曉得怎麼分別,是嗎?

同學:是。

教授:所以,隸書、楷書對原來造字的這種形象有很大的破壞,好在這個我們現在都已經習慣了。假如它再演變,演變成為簡體字,那對我們傳統文化,尤其是傳統文化的基礎——文字的破壞就會更加嚴重。甚至有人主張廢除漢字,改用像西洋一樣標音的文字,這一來就會把我們原來這幾千年光輝的傳統文化等於是一舉消滅,你看不出字義來,這是非常嚴重。各位同學在此,我們認識到這個,認識到我們漢字的重要性,我們有責任要保護我們的漢字,保護我們的傳統文化,讓我們的傳統文化能夠千年、萬年的繼續傳承、繼續光大,這是各位的一個責任!我們經常引用曾子的話,士怎麼樣?

板書:士

學生:不可以不弘毅

教授:不可以不弘毅。弘是大的意思,毅是堅忍。一個士要有弘毅的精神,我們才能夠傳承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我們還要弘揚,這是我們的責任。我現在已經快八十歲了,還在這裡揮汗,一站站幾個鐘點,我為什麼?這是我的責任,因為我了解到它的重要性,因為我了解到現在年輕一代的朋友們,他不認識,他不知道它的重要性。所以我希望藉著在這個地方,各位是種子,由你們再去傳播,會一個變十個、十個變百個,慢慢傳播。這是寄望各位要有這種使命感!我們對我們的傳統文化,我們必須認識這一點,我們不能夠讓它斷絕。我們認識傳統文化,它的優良是西歐其他國家不能夠跟我們並比的。因此,我們不能夠讓有些他可能是沒有認識,所以認為西洋什麼都是好的,要用標音來改換我們的漢字,這是極為嚴重的一件事情。所以我們需要傳承它,還要捍衛它,使我們的文字,這樣優美的文字、載義的文字、富有哲學的文字,能夠一直傳承下去。

昨天我們黑板上曾經我寫了一小段的樂譜,我們說唱著歌兒回家,是嗎?記得《論語》裡面,孔夫子跟他幾個弟子在一起,他說:「盍各言爾志?」有一個他的弟子,他就說:「願無伐善,無施勞。」最後問到曾點,他說願意跟幾個年輕朋友,然後說最後要:

板書:詠而歸

記得嗎?就是我們昨天說的,唱著歌兒回家,「詠而歸」。各位同學把這一則找出來熟讀,很短,「盍各言爾志」。曾點說到「詠而歸」,孔夫子說「吾與點也」,我贊同曾點這樣的學習。

板書:

昨天因為黑板太小,我寫得比較潦草,現在把它擦乾淨了重新寫一下。這個一點一挑是琵琶的指法。你看看這裡有兩點,一點一挑表示有兩個聲音,這也是兩個聲音。旁邊紅色圈代表節拍,打拍板的地方。我哼一次,同學跟著來。我再開始哼,同學們一起哼好嗎?再來,還想唱一次嗎?

學生:想。

教授:我知道還想,再來。比較熟悉了吧?回去自己念一念,然後你就可以詠而歸。真高興!接下來,樹師幫我讀下一個字:

學生讀誦: 甲骨文金文 (小篆)(隸書)(楷書)。隹ㄓㄨㄟ,是一隻短尾鳥的象形。甲文是一隻鳥的形狀,與鳥本同為一字,不分短尾長尾。上部是鳥頭,嘴朝左方,右為翅膀,下為鳥爪。金文、小篆是從甲文遞變而來。

備註:《說文》:「鳥之短尾緫名也。象形。」

隹是部首字,凡由隹組成的字,都與鳥類有關,如:雅、雀、集等。

教授:前面這個「鳥」字,我們講過嗎?

學生:沒有。

教授:再來念一下「鳥」。

學生讀誦: 52鸟 甲1甲骨文52鸟 金2金文52鸟小篆  (隸書)(楷書)。鳥ㄋㄧㄠˇ,鳥是一隻鳥的象形。甲文、金文是一隻鳥的形狀,鳥頭朝左,鳥身側立,下為鳥尾及足。小篆是從甲文、金文遞變而來。

備註:《說文》:「長尾禽緫(ㄘㄨㄥ)名也。象形。鳥之足似匕(ㄅㄧˇ),从匕。」(許慎據小篆筆劃,說鳥足從「匕」,不確。)

鳥是部首字,凡由鳥組成的字,多與禽類有關,如:鸝、鷺、鵝等。

常用詞:笨鳥先飛,鳥語花香。

板書:

教授:這兩個字在甲文裡面它不分,短尾、長尾在甲文裡面不分。到後來小篆,這就分為「鳥」是長尾,「隹」是短尾。從小篆一直演變到隸書、楷書,鳥與隹就一直是分開用的。

板書:

這是什麼?右手,就是手。手抓住一隻鳥,是哪個字?

學生:隻。

板書:隻

教授:隻。抓住一隻。

板書:

教授:這是什麼字?

學生:雙。

教授:雙。手抓住兩隻鳥。

板書:

教授:看看這應該是什麼字?

學生:集。

教授:集。很多鳥在樹上,集。現在怎麼寫?省略了。

板書:集

教授:只寫一隻鳥,省略了。另外那兩個鳥大概跑掉、飛了,這「集」。所以你看,從我們現在說的XY%IA)C(@AU5NFZE_Q4E]2E,實際上在甲文時代並沒有分別。我們又知道,手抓住一隻鳥就是隻;抓住兩隻鳥,一雙。所以從它的演變,我們會覺得文字學並不是很枯燥,是嗎?因此我們需要更深入的,現在我們講的只是象形,這已經是會意了(96E7),兩個字結合起來、拼起來。這也是會意了,96BB9GV%D93[PL@V%M25)P4[Y3U,這是右手,9GV%D93[PL@V%M25)P4[Y3U,兩個初文組合成一個新的字,這是會意。所以把初文,這是XY%IA)C(@AU5NFZE_Q4E]2E,這是%)EKVXB}X@4H5JN[ZAOA`AM,認識了以後;這是I(A}E2EE7D[}XIRDQLF[K{W,右手;這是YP{WUTOG]C~ALDQ9MA[1G%P,認識以後,再了解它怎麼組合,我們認為我們的漢字並不難學,而且很有趣味,你覺得是嗎?真好。接下來,樹師幫我念下一個字:

學生讀誦:(甲骨文)(小篆)(隸書)(楷書)。羽ㄩˇ,羽像鳥的一片羽毛。甲文、金文羽字略同,像鳥的一片羽毛,小篆從甲文、金文演變而來。

備註:《說文》:「鳥長毛也。象形。」

典籍所見:(1)鳥毛。《易經.漸卦》:「鴻漸於陸,其羽可用。」(2)鳥類。《文選.七啟》:「野無毛類,林無羽群。」(3)五音之一。《呂氏春秋.孟冬紀》:「其蟲介,其音羽。」

羽是部首字,凡由羽組成的字,多與羽毛有關,如:翅、習、翔等。

常用詞:羽扇綸巾,黨羽。

教授:看到甲文和小篆,它就是畫的一片的羽毛,是象形。典籍所見裡面第三項說是五音之一,理解嗎?五音是什麼?

學生:宮、商、角、徵、羽。

教授:就是我們現在說的Do Re Mi沒有Fa,Do Re Mi Sol La五音,Fa和ti是半音。我們只用五音,宮、商、角、徵、羽。這裡附帶要說一下,中國古代的音樂,我們多麼希望能夠找到它、恢復它,那我們在學堂裡面又可以弦歌了。可是太難了。第一,古代沒有樂譜。我們看到最早的樂譜是,我說過,唐代的什麼?文字譜,記得嗎?是什麼曲子?「幽蘭」,是一曲琴譜,古琴的琴譜,「幽蘭」。這是現在有物證,實際能看到的樂譜。

古代的樂器,我們要恢復古代的音樂,第一要先能恢復古代的樂器。你說,有,出土的有編鐘、編磬,還有其他的樂器。管樂器好像沒聽說,橫的、豎的,我沒有聽說出土有管樂器。現在有一個問題存在,我們現在外面市面上買到的洞簫、橫笛,它的音高是對是不對?這是非常麻煩的一個問題。因為根據記載,音高,Do、Re、Mi,它的音高是根據管吹出來的。這個管是竹管,多長,吹出來這個聲音它的音高,定它為宮。因此最重要要知道管的長度,你才能夠取一個標準古代的長度的管,吹一下才知道,它相當於鋼琴上哪一個音,知道它音高。同學們一定覺得這也不難,記載上有,古代的尺,一尺是多長。這實際上是個很麻煩的問題,我們地上出土沒有挖出古代的尺,你就很難定它的長度。記載上怎麼說?尺是用一百顆的米,把它排起來。排一百顆的米,這是一尺。有橫排,有豎排。

板書:3%E(KX(H1U{MWW1NB]HNYJR

橫排一百顆的米,叫橫粟尺。粟,米粟的粟。

板書:粟

橫粟尺。縱排,叫縱粟尺。排一百顆的米,你這樣縱排就是縱粟尺,橫排叫橫粟尺。你說,真好,我回家拿一百顆米排一排看,就知道古代的一尺是多長。問題又來了,你現在用的米跟古代的米一樣大小嗎?米還有好幾種的米,是吧?所以雖然有記載,實際上是很難確定它。就盼望能夠挖出一個古代金屬做的尺,沒有朽爛掉,那就有個標準了。所以很多,因為史上很多這種問題,乍看好像可以克服,再深入一點就麻煩得很,有時候幾乎不可克服。翻過來,我們看老虎,樹師幫我讀一下:

學生讀誦:(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楷書)。虎ㄏㄨˇ,虎是老虎的象形。甲文、金文是側視的老虎,巨口利齒及長身。小篆是從甲文、金文譌變而來。

備註:《說文》:「山獸之君。从虍。从ㄦ。虎足象人足也。」(老虎的腳豈會像人足呢?小篆下部疑像老虎蹲踞之形。)

典籍所見:(1)老虎。《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氣吞萬里如虎。」

常用詞:龍騰虎躍,如虎添翼。

教授:看看甲文的虎,你把它橫過來看像一隻老虎吧?

學生:像。

教授:嘴巴很大,他特別畫的,突出牠可怕的大嘴巴。身上還有紋彩,是吧?到了小篆,慢慢的變得有點不太對了。

板書:

看這個,這像虎頭,還有點像,大嘴巴變得更大,虎頭。這一個小篆變成這樣子。許慎說是老虎的腳像人腳,所以這裡畫個人。底下這部分,紅的這部分,說虎足是人足,這個有問題,對嗎?像這種地方我們既找到了甲骨文,我們又看到了動物園的老虎,就能確認這個地方是不對、不正確的,它不是人足。

板書:

可以說它有點像,它這裡有點拐彎,像老虎蹲踞那個樣子,這是從小篆來說。而實際上,在金文、甲文就清楚的是個整體的象形。這是我們說到《說文》裡面有些部分、少部分,譬如這個「虎」字,許慎這種說解,我們就不可以迷信。我們有證據,我們就應該正確的更正它,它不是人足,我們頂多說,像老虎蹲踞那樣。如果說是甲文、金文,它就是整體的象形。我們看下一個字,樹師妳讀「豕」:

學生讀誦:36豕 甲2 - 副本甲文36豕 金1金文36豕小篆(隸書)(楷書)。豕ㄕˇ,豕是一頭豬的象形。甲文、金文像豬肥大的肚子及尾巴。小篆是從甲文、金文演變而來。

備註:《說文》:「彘(ㄓˋ)也。竭其尾,故謂之豕。象毛足而後有尾。」段注:「豕首畫象其頭,次象其四足,末象其尾。」

豕為部首字,凡由豕組成的字,都與豬有關,如:豪、豢、豬等。

教授:大家看看甲骨文,這豬的肚皮是否還應該畫得更大一點。後面說部首字,由豕組成的字都跟豬有關。我們以前說過:

學生:家。

教授:什麼字?

學生:家。

教授:家,對了。家,我們說它本來應該是什麼?

學生:豬的家。

教授:豬住的豬圈是吧,後來移用到人住的家。許慎他說,是「从豭省聲」。段玉裁就覺得很可疑,他特別提出來「凡許慎說省聲者,都有可疑」,記得嗎?

學生:記得。

教授:這是豬。原來我們住的地方,我們這個家,我們這溫馨的家,原來是豬住的地方。看後面的「鹿」,樹師讀一遍:

學生讀誦:62鹿 甲1(甲文)62鹿  金1(金文)(小篆)(隸書)(楷書)。鹿ㄌㄨˋ,鹿是一隻鹿的象形。甲文鹿字像其兩角多歧,下像其頭及身之形。篆文是由甲文、金文遞變而來。

備註:《說文》:「鹿獸也。象頭角四足之形。鳥鹿足相比。从比。」(按:許慎說「从比」不確。)

典籍所見:(1)比喻帝位、政權。《史記.淮陰侯傳》:「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2)方形的糧倉。《國語.吳語》:「市無赤米,而囷(ㄐㄩㄣ)鹿空虛。」

鹿為部首字,凡由鹿組成的字,多與鹿有關,如:麗、塵等。

常用詞:鹿角,梅花鹿,逐鹿中原。

板書:

教授:同學們看看甲文,這很可愛,是吧?鹿真是很可愛。特別標出什麼?

學生:角。

教授:牠的鹿角。在甲文裡面,如果這裡,這是「土」字,標上這個,表示牠是雄性的鹿。換一個,表示牠是雌性的鹿。在甲文裡面雌雄分開。接下來,同學們看下一個「馬」字,樹師妳幫讀:

學生讀誦:(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楷書)。馬ㄇㄚˇ,馬是馬的象形。甲文、金文馬字,頭、身及尾咸備,特別突出其他動物皆無,而馬獨有鬃毛的特點。小篆是從甲文、金文演變而來。

備註:《說文》:「怒也。武也。象馬頭髦(ㄇㄠˊ)尾四足之形。」

典籍所見:(1)形與馬相似之物。《蜀志.諸葛亮傳》:「亮悉大眾由斜谷出,以流馬運。」(2)騎馬。《淮南子.齊俗》:「胡人便於馬,越人便於舟。」

馬是部首字,凡由馬組成的字,都與馬有關,如:駕、騎、馳、駒等。

常用詞:汗馬功勞,一馬當先。

教授:甲文、金文,牠跟其他動物有什麼不同?特別畫出別的動物沒有,而這種動物特有的鬃毛,馬。小篆的馬,看看:

板書:

這是牠的鬃毛。這個馬字,它是從甲文、金文慢慢演變過來。應該看出什麼?二足,這是馬的兩個腳,這是牠的尾巴。許慎把它看成一二三四,尾巴變小了。看下一個字,「車」,樹師妳讀:

學生讀誦:(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楷書)。車ㄔㄜ,車是古代馬車的象形。甲文和金文像整架馬車之形,小篆及隸書、楷書車字應橫視。

備註:《說文》:「輿輪之緫名。夏後時奚仲所造。象形。」段注:「象兩輪一軸一輿之形。此篆橫視之乃得。」

典籍所見:(1)士大夫所乘的車。《易經.賁卦》:「舍車而徒。」(2)牙床。《左傳.僖公五年》:「輔車相依,唇亡齒寒。」

車是個部首字,凡由車組成的字都與車有關,如:軌、輪、軸等。

常用詞:杯水車薪,前車之鑑,車水馬龍,學富五車。

板書:

教授:當中這一塊是什麼?馬車當中坐的那個椅,輿可以坐的地方,旁邊才是它的輪子。那為什麼本來應該橫寫,現在我們都把它豎起來寫?為著竹簡上一片一片,你橫寫竹簡一片一片很窄,有時寫不好,所以都變橫為直。甲文我們選了兩個。第一個,看到是整架馬車的象形。看過西安的兵馬俑嗎?你可以看到馬車,跟我們甲文看到幾乎是一樣。接下來,我們看下一個「舟」。樹師妳讀一遍:

學生讀誦:(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楷書)。舟ㄓㄡ,舟是船的象形。小篆是從甲文、金文譌變而來。

備註:《說文》:「船也。古者,共鼓、貨狄,刳(ㄎㄨ)木為舟,剡(一ㄢˇ)木為楫(ㄐㄧˊ),以濟不通。」段注:「古人言舟。漢人言船。」

典籍所見:(1)船。《詩經.邶(ㄅㄟˋ)風》:「二子乘舟,汎汎其景。」(2)乘船。《禮記.祭義》:「是故道而不徑,舟而不游。」

舟是個部首字,凡由舟組成的字,多與船隻有關,如:航、舫(ㄈㄤˇ)、艦、舵等。

常用詞:同舟共濟,破釜沉舟,逆水行舟。

板書:

教授:舟很容易看出,小船。所以段注說:古人言舟,漢代的時候就稱它為船。到小篆變得已經不太像船了,然後到了現在隸楷,這個舟就更不像船了。所以我們很高興,我們現在能看到甲文、能看到金文,讓我們更進一步對這些文字更清楚、更正確的認識。同學們再看下面一個字,樹師妳讀一遍:

學生讀誦:(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楷書)。牛ㄋㄧㄡˊ,牛是一頭牛的象形。甲文、金文、小篆,是從後面看牛的樣子,上像頭和兩角,「一」像肩甲隆起,中間「丨」像牛身和尾巴。

備註:《說文》:「事也,理也。像角頭三封尾之形。」段注:「角頭三者,謂上三岐者象兩角與頭為三也。封者,謂中畫象封也。封者,肩甲墳起之處。尾者,謂直畫下垂像尾也。羊,豕,馬,象皆像其四足。牛略之者,可思而得也。」

按:古文字學者有以為,甲文的牛字是牛頭的象形。(引備一說)

教授:等一下。古文字學者,上面加一個「按」,按語,這不是段玉裁說的,是我說的。按:古文字學者有以為,甲文的牛字是牛頭的象形。(引備一說)。接下來:

學生讀誦:典籍所見:(1)星座名。《晉書.張華傳》:「初,吳之未滅也,斗牛之間常有紫氣。」(2)自謙的代稱。《史記.報任安書》:「太史公,牛馬走。」

牛是部首字,凡由牛組成的字,多與牛有關,如:犧、牲、犁等。

常用詞:牛角,小試牛刀,九牛一毛,庖丁解牛。

板書:

教授:對這個「牛」段注怎麼說?角頭三者,它是三岐,像兩角和頭,指這三個,頭,兩個角。封是指這一橫,牛肩膀上凸起的封。這是牛身、牛尾,你從後面看,牛是這個樣子。研究甲骨文的古文字學者,有認為這個牛就是牛頭的樣子。這是有這麼一說,讓同學們知道,從甲骨文,有人認為它是牛頭的象形。

段注說,羊、豕、馬、象都像四足。而這個牛為什麼省略這些四足?段玉裁說:「可思而得之。」這很有意思,可以想像到牛有四個腳。這就是剛才我們說的聲訓,用字音相同、相近的字來解釋。

同學們查一下《說文》,「事」和「理」和「牛」,這三個字的反切。把「牛」的反切和段玉裁注第幾部,你把它記在這個書空隙的地方,先寫下來。「牛」字查完,接下來查另外兩個字,「事」、「理」兩個字的反切。

學生:「牛」、「事」、「理」三字,同在古音第一部。

教授:記下來。

學生:是。

教授:古音第一部是哪一個字?三個字都查到了嗎?「牛」找不到第幾部,是吧?有一個辦法,同學們查查後面,昨天我們用過它的諧聲表。「事」跟「理」都在第一部,在第一部你查查看有「牛」這個字嗎?有嗎?很高興被我們發現了,「牛」也在一部。好,現在妳上來寫在黑板上。

板書:牛,語求切,一部。事,鉏史切,一部。理,良止切,一部。

教授:現在我們是要查這三個字的反切,現在反切查出來是這樣子的嗎?

學生:是的。

教授:是的,好。然後看看這三個字都在第幾部?

學生:第一部。

教授:都在第一部。再看看這三個字反切的上字,查查它的聲紐,要怎麼查?在我們這個書上後面,在這。看看「語」是哪一個聲紐?把這三個字的聲紐都查出來,三個反切上字的聲紐。

學生:語是疑紐。

教授:疑紐,是這個字。

板書:疑

教授:再看第二個(鉏),這個字呢?查查看。

學生:在這裡。

教授:妳查得真快。是牀紐是吧?

學生:牀紐。

板書:牀

學生:然後,「良」在來紐。

教授:「良」在哪裡?

學生:來紐。

教授:查得真快。以前林景伊老師,要求我們把這四十一聲紐的反切上字,哪些字屬哪一個紐,要背下來,要背誦下來。我們是努力背了,可是也忘了很多,因為它本身很難背誦。什麼道理?它彼此不連貫,沒有意義,所以不太容易背。當然能熟記是最好,一看到這個字(語)是疑紐,一看到這個字(牛)是疑紐,一看到它(事)是牀紐。如果不熟悉就要慢慢查。

好,現在回到這裡,牛,事也,理也。我們說它是聲訓,用事來解釋牛,除了聲音之外,它意義上,牛是很能夠做事的,事也。在聲音上,我們看出來它跟牛不是同聲紐,它是疊韻。這三個字都同在一部,我們查出來。這表示事與理跟牛是疊韻為訓,這個清楚嗎?很明白。

我們說過聲訓是以同音的字來解釋,那個同音有時會慢慢變化,聲音的變化。韻變了,保留雙聲;聲變了,保留疊韻。所以,現在我們說許慎《說文》裡面的聲訓有同音、有疊韻(像這個),也有是雙聲的。這是聲訓,我們的理解是這樣。至於為什麼用同音字來解釋,剛才開吉師幫我們說出來了,聲義怎麼樣?同源。這是它的原理,之所以用同音字、疊韻字、雙聲字來解釋,它的原理是聲義同源,這個清楚嗎?真好。

這個牛好像不停的吃草,是吧?牠不停的吃,所以看到牠我肚子就餓了,我們下課準備吃飯好嗎?


 

 

 

漢字入門  劉克雄教授主講  (第集)  2015/8/6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56-181-0008

教授:現在複習一下我們上次講過一個「气」字。

板書:气。

本是天上的雲氣重重疊疊,後來引申到孟子說的浩然正氣。孟子說怎麼樣養浩然正氣?

板書:忠恕。

朱熹的註解好簡要。

板書:盡己之謂忠。

「盡己之謂忠」,盡自己的心力,把自己分內的事情負責做好。第二,恕。孔夫子在《論語》裡面,他說得很清楚,「己所不欲」,怎麼樣?

同學:勿施於人。

教授:「勿施於人」。引申為什麼?寬恕、包涵。你一定能夠理解,包括孔夫子本人,人生來並非聖賢,總偶爾會不自覺的疏忽,犯些小過失。如果你看到別人他無意的,他疏忽了,他犯些小過失,我們能夠不責備,能夠用恕道來包容你的朋友,那你就能做到了恕。孟子說的,「我善養吾浩然之氣。」你只要平時做到這個字(忠),盡你本分把你分內的事負責做好,我是教書的,我負責把這門課把它教好;你當學生的,你負責把上課聽講的把它消化吸收。忠,盡己之謂忠。恕,我們慢慢修養自己,能夠有寬宏的度量,看到別人一些小過失,你馬上想到人非聖賢,你能包容他,因為你自己也偶爾會不自覺的有些小過失。所以這個恕也是你我都能做到的。如果我們每天都能夠做到忠、做到恕,而且要像《論語》裡面說的「吾日三省吾身」,常常(省是反省)想到我做到了嗎?能夠這樣,今天你做到忠恕,你就培養了一點正氣;明天再做到忠恕,你正氣又增長一點。你繼續努力的這樣做,你自然能夠培養出一股孟子說的浩然正氣,而這種浩然正氣是需要日常生活裡面慢慢培養。孟子還說到,不可以揠苗助長。記得這故事嗎?

學生:記得。

教授:所以,我們講文字學是認識這個「气」,原來本義是天上的雲氣。然後引申到為人處世,我們就想到孟子,「我善養吾浩然之氣」。這是修養之氣。然後又引申到曹丕說的「文以氣為主」,還記得嗎?

學生:記得。

教授:那個氣是什麼?

學生:氣勢。

教授:他說一篇文章以氣為主,你說這篇文章你打開來看,我看不出哪裡是氣,看不著,也摸不到,拿起來嗅一嗅,也聞不到。那氣是什麼?我曾經做過比喻,一串美麗的珍珠項鏈,你看到一顆一顆珍珠非常美麗,但是貫串這串珍珠的那根線你是看不到的。文章的氣也正如這樣,一篇文章由一個一個的字組成一句一句,由一個句子一個句子組成一個小段落,由幾個段落組成一篇,這一個一個的文字就像這串珍珠項鏈的珍珠,你都看到了,但是當中那根線你看不到,這就是所謂的氣,文以氣為主。所以文章,你為什麼要寫這篇文章?你想表達你內心你想要說的意思,是嗎?所以你寫這篇文章,你就直接的用來表達你內心的意思,不必去做很多修飾、形容,所謂辭達,要達意。這樣的話,你這篇文章寫下來,你就不會被其他不相干的文字所干擾,你就能做到所謂的氣。

所謂「辭」,文辭的辭,辭達而已矣。你要表現的意,你用文辭最重要就是要達意。所以,文章是如此,詩、詞,這些韻文也都是如此,也都需要注意到所謂文氣。我曾舉例說要體會文章的氣,要各位試試看,關起你書齋的門,高聲朗讀誰的文章?

學生:孟子。

教授:孟子,處在戰國那個時代,戰國那個時代,學術相當發達,以現在的話說,是知識爆炸的時候,所以各家的學說都在那裡宣揚自己這一派的學說。所以我們看到先秦諸子,在戰國時代這些諸子的文章,你就會發現各家都有它的特色,都在盡量維護他那一家的思想。他想要說什麼,他的思想,都盡量用各種方法來維護。荀子,他的文章是非常的鍛鍊,而且非常的周密,你尋不出任何破綻。你看、你讀完他的文章,你一定會點頭,是的。讀過他的《勸學》嗎?《勸學》最好找出來讀一讀。你如果讀《墨子》,你也能夠發現,墨子的文章,真是那樣嚴謹,你挑不出任何毛病,你讀完你也會點頭。這是用來說明,先秦諸子的文章,他都盡量用各種方法來維護他的思想,表現在文章。荀子,墨子是我剛才說的。那孟子呢?他就滔滔如長江大河,「予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記得嗎?所以他的氣勢,我個人認為,千古文章以孟子的氣勢最盛。所以要領略什麼是曹丕說的「文以氣為主」,領略這個氣,朗讀《孟子》,你很容易感受到什麼是氣。

板書:文以氣為主,《典論論文》。

他的《典論論文》裡面提到這個:「文以氣為主」。所以我們講一個氣,相關的我們想到非常重要的,如何養我們的浩然正氣?一天一天慢慢累積。當你每天都三省吾身,我有沒有做到這一個(忠),你還會起心動念嗎?你還有什麼邪念嗎?更不可能做出壞事來,久而久之,你自然有一股浩然正氣。相信嗎?不信你就去做,你一做你就知道。

正氣,文章的氣,我們還說到什麼?一個人的氣質。如何使自己氣質顯得很高華?在我們學習文字學的同時,我們碰到像這種地方,我就很願意多跟同學們分享一下我所了解的,關於儒家的、關於道家的他們的學術思想。這是儒家的。道家的我們也碰過,哪一個字?

板書:OY%L0ST[~M8AJ4`RRDS@Z1S

水,象形,就是畫的水波。

板書:ZFD_)[ICP01U4~T`5)F~2FK

古代竹簡,它是一條一條的,你橫寫,它有時寬度不夠。所以,現在這個水變成直寫。還有我們說過一個字?

同學:車。

教授:車字。

板書:_@5QCKWC[MR1K}5H{PO1_SI

教授:它本來也是橫的。這是竹簡,書寫的工具,受它的限制。讓我們也了解到,我們中國古代的典籍為什麼是這樣豎著寫?不像現在流行的橫著寫?這當然也是受竹簡書寫工具的影響,從上往下。然後,習慣上現在是從右至左,第一行、第二行、第三行,這都是受到書寫工具的影響。下一個是「羊」,樹師幫我念一下:

學生讀誦:羊,19羊 甲2(甲骨文)19羊 金(金文)小篆(小篆)93501(隸書)顏真卿 楷書(楷書)。羊ㄧㄤˊ,羊是一隻羊的象形。小篆是從後面看,上像頭和角,中豎畫像身及尾,兩橫畫像四足,下像其尾。

備註:《說文》:「祥也。從20065 ,象頭角足尾之形。」按:狩獵遇羊,羊不會傷人,肉可食,皮毛可為衣,是大吉祥。

古文字學者有以為甲文、金文,是羊頭的象形。(引備一說)

羊是部首字,凡由羊組成的字,多與羊或美好的意思有關,如:美、祥、養、善等。

常用詞:羔羊,羊毛,亡羊補牢。

教授:羊這個字在甲文裡面的寫法,有文字學者,他們認為是羊頭的象形。演變到小篆,許慎看起來就說它是,從羊的後面看,前面是羊角、頭,然後是身體、四腳、尾巴,小篆。這裡我們看到,《說文》裡面說「祥也」。「祥」,看到「祥」跟「羊」在聲韻上有關係嗎?把「羊」和「祥」這兩個字的反切,按十七部屬於哪一部?都把它查出來。

再把我們這個書後面的反切上字表,查查這兩個字的四十一聲紐。「與」跟「似」,看屬於哪一個紐?

板書:羊,與章切,十部。祥,似羊切,十部。

教授:羊,與章切,十部;祥,似羊切,十部。反切上字,一個在喻紐,一個邪紐,不在同一個聲紐,表示這兩個字(羊、祥)是疊韻,同在一部是疊韻。《說文》裡面告訴我們說,「羊,祥也」,用祥來註解羊。我們馬上就想到,昨天我們說過的聲訓,是嗎?

學生:是。

教授:所以要同學們勤於動手翻《說文》,反切查出來,聲紐查出來。這個工作,以後你們常常要做,不能偷懶。這一本《說文》,你們以後也會「韋編三絕」,等你三絕之後,那也就有進步了。在這等於是複習了昨天的聲訓,是吧?

學生:是。

教授:這裡還要說一點,「羊,祥也」,根本不必看底下,以後我們學完了形聲字,你就明白了,根本不必看它的反切。這個「祥」,从示羊聲,這是它的聲符(羊),用羊來注這個字(祥)的字音,叫形(示)聲(羊),明白嗎?既然用羊來注音,當然這個祥最早也就讀羊,明白嗎?所以這些,我就是故意要讓你麻煩一下,動動手,翻翻《說文》。實際上,它(祥)是形聲字,「羊,祥也」,看都不必看底下這些,馬上你就知道,第一個反應,它(祥)是形聲字。

形聲字,(羊)這是聲母,(祥)這是聲子。聲母、聲子之間的關係,那必定在最早它(羊)是用來注音的,最早是同音。後世慢慢音變,可能會變成什麼?聲變了成為疊韻,就像這個(與是喻紐)、(似是邪紐)聲變了,韻(十部)還一樣;或者韻變了,還保持雙聲,不外乎這兩個。最早應該是同音,它是用來注音的。

我們先把這幾個動物先把它講完,到六十頁,同學們看到大象的「象」字。

學生讀誦:象ㄒㄧㄤˋ,象是一頭大象的象形。甲文是畫一頭大象的形狀,右為象頭、象牙,突出長鼻的特徵,左為象身及象尾。因側視四足只見兩足。借喻為「象形」、「現象」等。

備註:《說文》:「南越大獸,長鼻牙,三年一乳,象耳牙四足尾之形。」按:這是根據小篆作的解釋。

典籍所見:(1)象牙。《離騷》:「雜瑤象以為車。」(2)法令、法律。《國語.齊語》:「設象以為民紀,式權以相應。」(3)效法。《左傳.襄公三十一年》:「其臣畏而愛之,則而象之。」

象是部首字,從象的字有「豫」,本義指大的象。

常用詞:印象,氣象,萬象更新,包羅萬象。

教授:好,我們看到甲骨文,它會像別的動物嗎?除了大象之外,它不可能像別的動物,因為什麼?牠的特徵,牠的鼻子很長,還有象牙。甲文,它有橫寫、有豎寫。而金文,它這裡是豎寫了,漸漸演變到小篆,再到隸、楷。我們都能看出,長鼻子,還有長的象牙,這種特徵。《說文》說是南越大獸,可是我們想到,除了南越,為什麼我們中國河南省它的簡稱叫什麼?

學生:豫。

教授:豫是什麼?原來是,「象之大者」。河南省為什麼稱豫?古時候有象,而且有大的象。所以這個象不只是南越,我們河南以前也有大的象。

板書:24象 金153C870BA 70BA才 70BA

加了一個手,53C8這是右手的右字。手牽著大象,有所作為。把《說文》的「為」翻開,一百一十四頁,這個「為」字在甲骨文清楚的是這個樣子,它只是把這個轉過來,把大象豎寫,上面是加一個手,牽著大象。甲骨文慢慢筆畫有些訛變,變成小篆。在我們《說文》,現在同學們翻開的這個「為」字,是由甲文慢慢演變過來,變錯了有些筆畫。

這個字,到我們這個經學大師許叔重,「五經無雙許叔重」,許慎,他是五經無雙,東漢的經學大師,很可惜他看不到甲骨文。所以碰到這個小篆,真是傷腦筋,那個「為」字,他最後看來看去,就說它是母猴;如果他看到甲骨文,就很清楚是大象,手牽著大象,有所作為。所以像這種地方,許慎他有時根據小篆做的解釋,我們如果找到了確實的證據,像這個字,我們可以修訂它,因為他當時沒有機會看到甲骨文。

假如我們現在也看不到甲骨文,各位同學,你直接看《說文》的那個「為」字,那個小篆,許慎說是母猴也,也許你會認為是別的形相,因為它確實很難認,這個字。很慶幸我們現在能看到甲骨文的資料,解決了很多在東漢時候只能根據小篆來做說解,有許多可以說是一種臆測,自己的臆說。我們現在有幸有很完整的甲骨文資料,那天我介紹過,甲骨文現在我們最常用的,有本書叫什麼?你記下來沒有?

學生:記下來了。

教授:叫什麼?

學生:《甲骨文集釋》。

教授:它的好處是集各家的說解集在一起。譬如這個「為」字,他就會集各家,唐蘭怎麼說,郭沫若怎麼說,然後他集合各家說解。最後他自己還有個按語,他會贊同哪一家的,或者這幾家說法他都不贊同,他有自己的看法。所以對我們來說,是很方便參考,這是《甲骨文集釋》。如果同學們看到這個書上面,它當時是什麼?是刻鋼板油印的。知道刻鋼板嗎?

學生:知道。

教授:知道,真不錯,現在好像都不用了。用蠟紙在鋼板上刻,然後拿來油印。沒見過?你去買《甲骨文集釋》,你一翻,它就是油印的,鋼板油印的。以前我的東西也都是這樣搞,因為要找人鉛字排版要花很多錢。尤其甲骨文這方面,它有很多字你沒有辦法排版的。所以這個書是當時用鋼板油印,到現在你買到,還是那樣,他沒有重新去把它排版,而且有些像甲骨文、鐘鼎文也很難排版。它是鋼板油印的書,裡面我們看到的甲骨文,是他寫在鋼板上印出來的,形相是沒有錯,可是感覺到是不太清楚。那你可能想,我想看得更清楚,在哪裡找?

板書:小屯 甲 乙 丙

教授:書名叫《小屯》,有甲編、乙編、丙編,三本。中央研究院,台灣中央研究院他們印的。哪裡出版?台灣商務印書館,印得非常精美。大本,你看大概是這麼大,大本,銅版紙影印。每頁之間還用薄膜紙隔開,怕它銅版紙久了以後會黏合,印得非常精美。上面你可以看得很清楚,刻在龜甲上的甲骨文很清楚的看到。所以想要欣賞一下,古代甲骨文真正是有多麼精美,那就要買這個書。我記得當時我買,我覺得相當貴,現在這裡(心)還猶有餘痛,相當貴。這個是可以看到最好的、最清楚的。下一個字是「犬」,樹師幫我念一遍:

學生讀誦:44犬 甲2(甲骨文)44犬 金1(金文)44犬(小篆)c5fc53d0e77f4846(隸書)顏真卿  楷書(楷書)。犬ㄑㄨㄢˇ,犬是狗的象形。甲文、金文畫的是狗的側視,狗頭、長身,二足及尾。小篆是從甲文、金文遞變而來。

備註:《說文》:「狗之有縣蹏者也。象形。孔子曰:『視犬之字如畫狗也。』」

典籍所見:(1)狗。《陳情表》「臣不勝犬馬怖懼之情,謹拜表以聞。」又王維《山中與裴迪秀才書》:「深巷寒犬,吠聲如豹。」

犬為部首字,偏旁寫作「犭」,凡由犬組成的字,多與動物有關,如:狐、貓。

教授:貓,這裡修正一下,不是,貓不是犬部,等等同學們再確認一下《說文》。接下來。

學生讀誦:狼、獅等。

常用詞:犬馬之勞,雞鳴犬吠。

教授:這個版本的《說文》裡面,可以查到「貓」這個字。在藝文印書館這個版本裡面,許慎沒有收「貓」這個字。貓,它顯然不是從犬,它從「豸」。我們看到「犬」這個甲文,你絕不會誤認它是大象是嗎?

學生:是。

教授:我們很佩服古人造字能夠那麼形象,你看到馬,它就是馬;看到象,它不會是狗。然後這裡又引到王維《山中與裴迪秀才書》,多熟讀,會帶領你進到山裡面那種幽靜可愛的境地,會讓你感受到一種非常美好的享受。接下來我們看下一個字,樹師妳幫讀一下:

學生讀誦:甲文(甲骨文)43、兔 (2)(小篆)2015052419011513(隸書)1ba36253ef76ca6e(楷書)。兔ㄊㄨˋ。兔是兔子的象形。甲文突出兔子長目短尾之形,小篆是從甲文遞變而來。

備註:《說文》:「兔獸也。象兔踞,後其尾形。」段注:「其字象兔之蹲。後露其尾之形也。」

兔是部首字,凡由兔組成的字,多與兔有關,如:逸、冤等。

常用詞:白兔,守株待兔。

教授:看這個兔字,甲文也非常有趣。在《說文》裡面,他說是像兔子蹲踞在那裡,這是根據小篆的樣子來說解。我們再看下一個字,樹師妳讀一下:

學生讀誦:甲文(甲骨文)金文(金文)44、魚 (2)(小篆)張遷碑  隸書(隸書)柳公權 楷書(楷書)。魚ㄩˊ。魚是一條魚的象形。甲文描繪魚的頭、尾、背鰭與腹鰭,金文和小篆是從甲文遞變而來。

備註:《說文》:「水蟲也。象形。」段注:「其尾皆枝。故象枝形。非從火也。」

典籍所見:(1)捕魚之事曰魚。《左傳.隱公五年》:「公將如棠觀魚者。」(2)殘害。《後漢書.仲長統傳》:「魚肉百姓,以盈其欲。」

魚為部首字,凡由魚組成的字,多與魚類有關,如:鰭、鯉、鱗等。

常用詞:金魚,魚米之鄉。

教授:看看甲文的魚。

板書:甲文

教授:這位同學畫的是吳郭魚。段玉裁注,他是很有眼光的,說出魚的尾巴是分開的枝,像枝形,不從火也。小篆裡面不是像火嗎?段玉裁有眼光,說這個魚,後面是魚的尾巴分開,不像火。我們這個魚字,看看楷書、隸書,下面變成四點是嗎?那天我們講過,四點還有然、還有鳥,還有什麼?燕子的燕,還有魚,這是變成四點的。其實它本來是有分別。魚是牠的尾巴、燕子也是像剪刀的尾巴。然後,然底下是火。還有一個什麼?

學生:鳥

教授:鳥,鳥有四個腳嗎?公孫龍子說有。好,再翻回頭,動物我們舉例說到魚為止。接下來我們看到四十六頁「木」這個字,樹師幫念一遍:

學生讀誦:54木 甲1(甲骨文)54木 金1(金文)54木(小篆)西狹頌  隸書(隸書)顏真卿  楷書(楷書)。木ㄇㄨˋ。木是樹木的象形。甲文、金文和小篆,丨像樹幹,上揚者像枝葉,下者像根株。

備註:《說文》:「冒也。冒地而生。下象其根。」

典籍所見:(1)木材。《論語.公冶長》:「朽木不可雕也。」(2)棺材。《禮記.檀弓》:「原壤登木曰。」(3)樂器。《周禮.大師》:「金石土革絲木匏竹。」(4)質樸。《論語.子路》:「剛毅木訥。」

木為部首字,凡由木組成的字,多與樹木有關,如:松、柏、果等。

常用詞:樹木,入木三分,移花接木。

板書:@)8}0]}R}MF~VT9%5IS0_)O

教授:好,看黑板。樹木的根,樹木的幹,樹木的枝葉,象形。甲文呢?

板書:U@HKROZK1}6E]5J~CMCFP$P

教授:它把這一杈畫的下面一點,還是一樣的,畫的樹木。用個符號指這裡,是什麼?

板書:NO7J)C58IMACBB{RJH]Y0CR

學生:本。

教授:指這裡?

板書:V0_MZ]NW)11KS3CFIS5NIED

學生:末。

教授:你們很聰明,怎麼都知道了呢?用個符號指這裡?

板書:%)O9R@E@@QWKA8V1`JIJ4`3

教授:朱。指松柏這一類的樹,中間樹心紅的顏色,就是我們現在用的「朱」。這棵樹用個指事符號指著這裡,表示樹根本的本,後來引申為重要的。這個樹,樹根可以傷害嗎?這個M6NSR09($4E2XZEW`PLC85F,在這裡,可以用剪刀修剪,那個不要緊,末。物有本末:

學生:事有終始。

教授:很容易理解了,本、末。所以從文字上認識本,我們讀經典就能更深入,正確。本、末。

板書:]`8OB9E[(WX{[8GFTT4JSGL

教授:太陽是吧?

板書:BRK1XRMCA(HYCFQNQ6V@ZFG

教授:這是什麼?

學生:旦。

教授:平旦。早晨太陽剛剛從地平面冒上來,表示一天的開始,一早叫平旦。一年一開始我們叫什麼?

學生:元旦。

教授:元旦,也是一年的開始。從這個字,造字你認識了,你就容易理解一年開始,為什麼叫元旦。這一系列你可以看到:

板書:~@L4QHU_8$_SS}W{XKKAO)V

教授:什麼字?

板書:杲

教授:杲。(旦)太陽升到地面,繼續往上升,升到樹上了(杲)。《詩經》裡面說「杲杲出日」,很明亮,太陽升得很高、很亮。太陽繼續往上走,最後怎麼樣?

板書:]@GPO517QG7OJ5]_[~[YYAG

教授:哪個字?

學生:杳。

教授:對了。

板書:杳

教授:看不清楚了,黑了,太陽下山了。再看這。

板書:(J0$FTV}@624U2NC_@FW8B9

教授:屮,一株小草。

板書:(JZ802]~[[4IYZ469MLRC%Q

教授:這是什麼?

學生:草。

教授:兩株小草。

板書:AK_EVY%MJ$F{0~D@(03AUS0

教授:那天我們說過這個?

學生:卉。

板書:4(8}@BWM~PMA0]1DZ6{LTFH

教授:這個呢?

學生:莽。

教授:莽。

板書:[)%1`@]H9KT93RRDI{S~~IT

教授:什麼字?

學生:莫。

教授:莫,太陽升上來,樹上,還沒有真正落到樹下的時候,它先到這裡,先到草莽中。我們現在寫作什麼?

板書:莫

教授:「莫」,日暮的時候。太陽落到草莽中,再一下它就落到樹下面去,就看不見了。後來這個字被借走了,借為「莫要」的莫。後人想要再用到日暮本意的時候,怎麼辦?它底下又加了個日,是嗎?

板書:暮

教授:合理嗎?天有二日嗎?不可以。所以這個字是很不合理,但是用慣了,大家都在用。暮,它本意就是莫。像這樣一系列很有意義的文字,同學們將來你出去,你在國學班裡面跟小朋友們講解,他一定很有興趣。中國的文字,中國的漢字是這樣有趣,有條理。這是樹木的根、幹、枝葉,很容易看出來,用這個符號使得這個地方最重要。然後,這個是比較麻煩一點,但是你一說他也清楚是朱。一株、兩株、三株,很多草。然後再把太陽它升上來,又落到這。這一系列一講,小朋友非常喜歡,是嗎?原來中國漢字這麼有意思。不可以忘記,因為以後你是獨當一面,負起弘揚我們中華文化,你是一位獨當一面的健將。要引起聽你課的朋友們,引起他們對中國漢字的興趣,然後他們有興趣才能深入。他能深入漢字,他就能漸漸深入傳統文化。所以,像這個能引起興趣的不要忘記,將來你出去,可以照樣跟他們講,他們一定很喜歡聽。

這裡說到,第三個樂器。《周禮》裡面說到:「金、石、土、革、絲、木、匏、竹」。

板書:八音

教授:你說過知道五音,「宮、商、角、徵、羽」,怎麼又來個八音,那是什麼?宮、商、角、徵、羽,Do、Re、Mi、Sol、La,還有什麼?fa、ti,還有什麼?Do,是嗎?不對。八音是八種樂器的材料。八種材料:金、石、絲、竹、匏、土、革、木,八種。我說的順序跟《周禮》不太一樣,我這個順序我記習慣了。金、石、絲、竹、匏、土、革、木,八種。金是金屬,鐘,編鐘,鐘這一類金屬。石,石頭。石頭怎麼做樂器?拿個石頭敲敲看。

板書:IJ{@KZUEUK(MBM@1(F283PP

教授:用石頭做成這麼樣一個形狀,薄片,這裡有個孔,可以穿繩子。可以掛在架上,一個架上,可以掛在上面,大小一樣,厚薄不同,發音就不一樣,有高低。所以掛在這個架上,一片一片看起來一樣大小,實際上它厚薄不同,敲起來音高就不一樣,拿個錘子敲它。這種石頭一般是漢白玉那一類,在台灣有花蓮大理石,拿來做。你這個錘子如果是釘錘,比它硬,一敲它就破掉了。那錘子的材料要比它軟,一般用牛角加一個木棒,噔、噔、噔、噔,非常好聽,清脆悅耳。唐詩裡面有個句子:「唯聞鐘磬音」,就是這個東西,「磬」。

我們出土的古物裡面有編鐘、有編磬,都是掛在架子上,演奏的人就是拿個錘子在這敲;編鐘在另一邊,另一個人拿個錘子。那你想,編鐘、編磬它一片是一個聲音,演奏又是拿錘子來敲,所以它這種音樂一定不可能是快節奏的。你說西洋的小提琴,你可以很快節奏;西洋的鋼琴,噹叮噹噹噹噹,很快。剛才我哼的是什麼?沒有人知道?貝多芬鋼琴的一個協奏曲,叫「皇帝鋼琴協奏曲」。你可以上網聽聽看,看我有沒有哼錯,很快,是鋼琴、提琴都能很快。這個編磬、編鐘你快不起來,一個人拿個錘子敲,你要快怎麼辦?亂來了,是吧?聲音就亂了。

我很慶幸,我曾經在桂林的一個靖江王陵,那裡擺了一套編鐘、編磬,遊客多的時候,他就演奏編鐘、編磬。編鐘一大架,底下鐘聲音非常洪亮。你聽他演奏的時候,你才能感受到鐘鼓煌煌那種聲音,你才能感受到那種帝王將相的府第裡面,那種鐘鳴鼎食之家氣氛,非常好聽。你聽完以後,你會覺得,原來我們中國老早有這樣動人的音樂。我聽了以後我捨不得走,我在那等著,等第二撥遊客來,我又坐在那聽。我一個早上在那聽了五、六次,真好聽。如果同學們有機會也感受一下編鐘,也有編磬。金、石,匏是什麼?匏瓜,葫蘆瓜。

板書:HKK4Y3(V1YOFMT]UQ3VO}[N

還一根一根小竹管,底下這個是葫蘆瓜,匏,一根一根的小竹管插在上面,這裡有個吹口,是用來吹的,這個孔是用手指頭來按的,這個匏,匏就是這種笙。還有一種,近乎這樣,它叫竽。我們說濫竽充數那個竽。什麼是濫竽充數?一個樂隊裡面,那個吹竽的人那天不能來,就抓一個代替,他根本不會吹,在那充數,叫濫竽充數。

金、石、匏。我應該照順序:金、石、絲、竹。絲,琴,弦是蠶絲紐的,琴、瑟。瑟同學們見過嗎?沒見過。古代的瑟是跟琴一起來彈奏的,我們說琴瑟和鳴,《詩經》裡面說「鼓琴鼓瑟」,琴跟瑟是搭配的,在那裡演奏。那到底什麼是瑟?你們都搖頭沒見過。看看你們的課桌,還要這麼長,還要這麼尖,看看這個門板,跟門板差不多大,瑟。要不然李商隱的詩「錦瑟無端五十弦」,如果沒有那麼大,五十根弦如何裝在上面?弦與弦之間總一定有個固定的距離,你要那個板子能裝五十根弦,比門板還要寬一點。這是古代的瑟,很大。又由於琴瑟都是文人雅士用來修心養性用的,所以古人,人死了,有個名稱叫除瑟,把這個瑟除掉,因為好辦喪事,它太大。除,清除的意思,把它清除掉,除瑟。

瑟有五十弦,那可以有多少的音階?我們知道中國我們的音樂是五音,宮商角徵羽,就是Do、Re、Mi、Sol、La,沒有fa,沒有ti。fa、ti是半音,沒有。那你說,如果要演奏,有半音的時候辦得到嗎?可以。在弦上沒有,宮商角徵羽五音。所以這五十根弦,譬如黑板這麼大,這裡裝了五十根弦,還要大。你演奏的時候是這麼演奏的。一根一根弦,每五根,Do、Re、Mi、Sol、La;再來,高一個音階,Do、Re、Mi、Sol、La,十個,你說有多高,用得了嗎?用不了。所以就把這個五十根大瑟剖開一半,二十五弦。二十五弦有五個Do、Re、Mi、Sol、La,還是用不了,用不上;再剖開,一半十二,一半十三。

傳到日本的十三弦,日本人稱它的名稱叫こと,是唐代傳過去的。長,比我們課桌還長,寬比課桌稍窄一點點。看看你的課桌,比我們的課桌稍窄一點點,大概去掉一個拳頭,這樣,它上面可以裝十三根弦。這是唐代傳到日本。我曾經買過兩張,為什麼我有機會買到?甲午戰爭結束,李鴻章簽署的「馬關條約」,把台灣割讓給日本,他佔領了五十年,他以為台灣就是它的領土,所以他們就把那些東西又統統搬到台灣來,就有這種瑟。那麼大東西他也搬過來,這下他要把台灣還給我們中國了,他走了,走了這東西很大,算了,不要了,他要走。所以我有機會買到一張。後來又碰到一張,我又買一張。我才知道原來我們的瑟有五十弦,最後變成十三弦。

它木材很講究,真正的梧桐木,大概有這麼厚,看,這麼厚,大約十公分,八、九公分這麼厚。一個這麼大的一個板子,從底下把它刨開,然後底下再貼上一個板,當中這是空的,然後再有兩個出音孔。你上面彈的時候,聲音就出來了。那個木材是非常好的,整個、整板是梧桐木,然後刨出來的。我本來是想用它這種老木材,拿一把去請人做成一張古琴,因為古琴的材料也是需要很講究。後來找到知情的朋友,他說不能用。何以故?琴的面一定要是平的,因為是按弦,就像小提琴按那個板一樣,那個地方一定是平的,琴是按的弦,還要滑動。而日本人那種留下來的,我們唐代那個瑟,它面是鼓的,不是平的,所以無法做。

這是我能收到當時唐代傳到日本,後來日本人留在台灣的,這個所謂瑟。原來叫瑟,後來就叫箏,現在說的古箏就這個東西。剛才我們說五十弦,一剖兩半,兩半變多少?二十五。覺得還很大,再破開十二、十三。用十三的後來覺得十三的又稍微聲音覺得少了一些,又加了三根。現在古箏一般是十六弦。不知道在座有學古箏的嗎?是十六弦。

箏比琴容易學。箏上面的弦,它底下有個碼固定它的音位,這個碼是可以活動,可以移動的。你往上移,上面弦短一點,聲音就高;太高了,再往下移,聲音就低了。然後把它固定好,它音就定好了,就像鋼琴一樣的,一彈Do就是Do,Mi就是Mi,音已經固定。琴不是,琴一根弦是空的,從頭到尾是空的,一根弦。只靠你的手按,按上面一點,短一點彈奏,聲音高,往下聲音低。就像小提琴一樣,靠你按,靠你的耳朵聽。所以箏學起來比琴容易,原因是聲音已經固定好。如果你覺得學琴難,你先學古箏,也很好聽。還想聽詳細一點嗎?

同學:想。

教授:想,好。你知道琴,材料要非常講究。我聽說過一個故事,有人到北京賣古玩的地方,好像就叫琉璃廠,去那裡。他本身並不懂,他想附庸風雅,想買一張古琴,回去放在那裡,好讓人家知道他也是一個雅士。好了,找,找到一家,彈兩下,撥兩下,覺得聲音很好。但是,他問老闆說:老闆,你有沒有更好的古琴?老闆說:有,但是我眼下沒有,你一個月以後來,我會幫你訪到一張古琴。一個月以後,他再回到這個店裡,老闆用錦緞包起,拿出來,打開。比以前舊了,彈一彈聲音也很好聽,他相信這是比上次看的那張好,高高興興的就買回去了。

實際上,一張古琴不是容易你一個月就能訪到的。老闆他是騙他,他把那張古琴,原來看的那張古琴,他會做舊。把它一冷一熱,它就變成更舊了,看起來好像很舊,實際上是同樣一張。那個人拿回去,覺得這琴怎麼沒有他在朋友家裡看到的那種很光亮?上面還有很多斷裂的裂紋,他就買了油漆,把裂紋漆一漆,漆得很光亮。這有一句俗語叫什麼?「烏漆了斷紋琴」,表示不懂、不識貨,亂整。

琴,有斷紋才顯示它是古琴。新的琴是經過很多次生漆,它漆過。因為琴的木材是非常鬆的梧桐木,如果不厚厚的漆十來次的漆,它聲音就顯得很鬆。所以要一漆,再來一次一次的漆。好,這是一把新的琴,你買回來練習也好,就常常彈。彈久了,彈到大約一百年,這張琴開始有斷紋,有裂紋了。原來的油漆很多層,經過這麼長的時間,一百來年,又經過不停彈奏、振動,所以琴的表面就有很多斷紋、裂紋。開始有裂紋,像蛇的肚皮一樣,距離比較寬,我們稱它為蛇腹斷,像蛇的肚皮一樣,蛇腹斷。

你繼續的彈,而且,要曉得保護這張琴,你不彈的時候不能平放在桌上。要怎麼辦?要掛起,掛在牆上。當然不是水泥牆,更不可以土牆,木板牆才好。為什麼要這樣?琴,它面一定要平,它底下有兩個腳,可以用來纏琴弦的,所以你平放時候,它當中是懸空的,久而久之,它會塌腰,它的腰會塌下去,就不平了,就不能彈了。所以,平常不彈,要把它掛起。

那麼不停的彈奏,一百年左右,有蛇腹斷。再不停的彈,再經百來年,它的斷紋就愈來愈密,有個名稱,有人知道嗎?牛毛斷。那個斷紋很密集,像牛毛一樣,叫牛毛斷。如果你能夠訪到一張牛毛斷的古琴,你就知道它應該是兩百年上下,才能有牛毛斷。那你問價錢,對不起,我不知道。因為有些琴家,他寶愛他的琴,他不會輕易的出讓,所以它也是無價。那你也可能會問,如果我繼續在牛毛斷上面彈呢?再彈,已經是密得像牛毛,沒地方擠了,那會變什麼?我相信各位都不會知道,它會很奇妙的、自然的形成一朵一朵像梅花一樣,這叫梅花斷。同學們一定想問一下,這梅花斷多少錢?那是更是不知道多少錢了。

我有機會從梅庵琴派第三代傳人吳宗漢先生,我跟他學琴,說到剛才我說的這些常識,他告訴我,他有一張梅花斷。那他這張梅花斷,他告訴我,當時逃難,來不及從家鄉帶到香港,也來不及從香港到台灣,來不及。後來有他家鄉的人碰了面,他就問他,他說:「你知不知道我那張琴的情況?」那個人告訴他說:「很可惜,你那張梅花斷的寶琴,被放在屋角那裡,房屋的屋角,塞在那裡。」他一聽,眼淚就下來了,琴家寶愛他的琴,就像他第二生命。琴,剛才我們說要怎麼樣?要掛起,竟然被人把它塞在牆角,牆角會怎麼樣?受潮,一下就完蛋了。所以他一聽,眼淚就下來。他有梅花斷,我沒見過,我是聽他告訴我。

再補充一點,琴的木材是梧桐木,梧桐木指的是北方的梧桐。在南方,梧桐木長得太快,它就太泡,南方就用杉木取代,梧桐木是北方。這一段用來做琴的木材,取下來以後要放在屋簷下,讓它自然風乾,要多久時間?三代。祖父砍下來放在屋簷外,讓它自然風乾,到孫子那一代,它才乾透了,才拿來鑿琴。你說為什麼不用科學方法,在烘爐裡面處理一下不就很快嗎?不行。木頭一樣是細胞組成的,每一個細胞都有那個叫細胞液,它自然風乾,自然乾透,它聲音才會好。所以真正一把好琴有這些講究,不說了。

金、石、絲,講到琴了。竹,管,有橫吹、有豎吹,橫吹叫笛,豎吹叫簫,也叫管。唐代的樂器,流行琵琶、洞簫、三弦、二弦,以及拍板,五個人演奏。那根豎吹的,我們一般人稱它叫洞簫,在閩南它依然稱尺八。

板書:尺八。

你現在到閩南、泉州、廈門這些地方,你問豎吹的這個管,這叫什麼名字?他會告訴你:尺八(閩南語),尺八。為什麼洞簫叫尺八?原因,洞簫的制度,你不要以為簡簡單單一根竹管,來開幾個洞能吹就行了,不是這麼簡單,它也非常講究。尺八是它的長度,一尺八寸長。它規定:

板書:十目九節。

十目九節。什麼叫目?這是目,我們手指頭,這叫目,目與目之間叫節,這兩目之間叫節。這一尺八寸的竹子需要合乎這個條件,要有十個目,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我正好畫十目,十目當然是九節。你說這很簡單,也不是太難,我拿一把尺到竹林裡面去找,量一量,很好,這裡剛好十目九節,你把它取下來。

第二個條件,拿在手上你掂量一下,它要很沉重,這表示什麼?這個竹子已經熟透了,它很結實才會沉重。沉重的目的幹嘛?如果你有另外一管很輕的,同樣拿來吹吹看,你就會把那管輕的丟掉不要它,聲音不好。這個竹子本身的質料它很結實,所以聲音也就會好。然後開孔,一節只准開兩孔。這節,這孔在前面,綠的表示在後面。拇指按在後面,前面這裡還可以按到前面的,也是兩孔,一節開兩孔。

你隨便找一個十目九節,結果不適合於這個條件,一節只能開兩孔,那也不能用,所以就相當的麻煩。這些條件都符合了,還要找真正的名家請他開孔,孔的大小、孔距離的長短就影響到音準不準。這些條件都符合了,最後吹是最重要了。當你吹出來的聲音向四散迴響,像一個大罈、甕裡面那種迴響,這是真正好的一把尺八,四散迴響。

所以日本人對武則天送他這套樂器,有尺八、有琵琶,他們完整保存在正倉院。如果有機會到日本,你到正倉院去看,除了武則天送他的琵琶、洞簫的實物還在那裡,還有那個清單:琵琶幾面、尺八幾管、小瑟多少,那個清單都放在玻璃櫃裡。這些樂器是唐代武則天送給日本的,他們對這些樂器也很尊重。這個尺八,到現在他們也叫尺八,跟閩南一樣。

閩南,從唐末他們到了閩南以後,依然保留這個名稱,對這個洞簫叫尺八。我也是運氣好,我認識台灣有一位吹洞簫公認吹得最好的老先生,蔡添木蔡先生,我曾經請他帶著樂團到東吳大學,他們有課外活動的時間,請他去指導學生學南音,台灣叫南管。他為著表示感謝我,特別親自做一把洞簫(尺八)送我,拿起來確實是很有分量,吹起來四散迴響。有同學會吹嗎?下次有機會我們碰到,我可以拿給你吹,我吹不動。好,真好,那把洞簫。絲、竹說到這裡。

匏,剛才說過,它這個裡面有個簧片,看過口琴嗎?口琴有會吹的嗎?會嗎?很簡單,我教你。口琴裡面有簧片,一吹,Do、Re、Mi、Sol、La,它簧片在振動。這個笙裡面也裝的有簧片,這一吹,它裡面就鳴—鳴—響,這是笙。金、石、絲、竹、匏,土是什麼?你說土還能當樂器?你抓一把泥土,怎麼當樂器?

板書:83@X3@XSPS3SZWXA$ABEM5B

壎,知道壎嗎?用泥土燒成的,當中是空的,這裡開孔,可以按Do、Re、Mi,這是叫壎。很早很早,出土甲骨文的時候,看到有古人用骨頭做的一個小小的壎,他們還吹,還真能吹,古壎。這是土。金、石、絲、竹、匏、土,革是什麼?皮革,用來做什麼?鼓,砰砰砰砰砰,敲的。木,最後一樣木是來做什麼?

板書:13R7HM6Y~7P$)%){[SARD]O

大概這麼大,用木頭雕出來的一個東西,有點像老虎,它背上有這麼多齒。因為它是木頭做的,所以八音裡面最後那個木就指這個東西。你說這個東西怎麼樣來演奏?有同學手上在敲,敲這個上面嗎?不是。沒錯,在這裡,拿一根竹子,竹子稍微剖開,什麼時候演奏?音樂最後結束的時候,那個人就拿那個竹子,從這,你看,從這往上嘟——結束了。好,下課。


 

 

 

漢字入門  劉克雄教授主講  (第九集)  2015/8/6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56-181-0009

教授:複習一下早上我們說的,什麼是五音?五音:

學生:宮、商、角、徵、羽。

教授:它很簡單,就是現在的什麼東西?

學生:Do、Re、Mi、Sol、La。

教授:沒有Fa、Ti,沒有半音,是五音。什麼是八音?

學生:金、石、絲、竹、匏、土、革、木。

教授:金、石、絲、竹、匏、土、革、木。金是哪一種樂器?

學生:鐘。

教授:鐘,有編鐘、有特鐘。石是什麼樂器?

學生:磬,石磬。

教授:磬,用石做成的樂器。絲指的哪些樂器?

學生:琴、瑟。

教授:琴和瑟。竹是什麼?

學生:洞簫。

教授:橫的叫?

學生:笛。

教授:直的?

學生:簫。

教授:唐代直吹那個東西叫什麼?

學生:尺八。

教授:尺八。金、石、絲、竹、匏、土。金、石、絲、竹,匏是什麼?

學生:笙。

教授:笙。底下那個共鳴箱是匏瓜做的。一根一個的小管子,底下有個簧片,一吹它振動,就像口琴裡面的簧片一樣,笙。竽也是這一類。土是什麼樂器?

學生:壎。

教授:壎。小小的一個,是用土燒成的,外面就有孔可以按,這邊吹。早上我說過,我們在安陽還出土了一個骨做的壎,很小,骨頭做的壎,現在還能吹,骨壎。匏、土,革很簡單。木是什麼?用木做成的樂器。記得早上畫的那個像老虎的,而背上有一個個牙齒,在音樂結束的時候,拿一個竹棍子(竹棍子剖開來),從上面刷過。那個聲音是什麼樣的聲音?記得嗎?早上我是神來之音,我現在發不出來那個聲音了。從上面一刷,咯……就告訴你音樂停止了。西洋交響樂演奏結束,指揮一下,表示什麼?結束了。這是金、石、絲、竹、匏、土、革、木,八音,八種材料來做的樂器。這裡面我們曾經把琴說得詳細一點,琴的材料應該是什麼?

學生:梧桐木。

教授:桐木。桐木指的是北方的桐木,南方的桐木又不一樣。南方比北方氣候暖和,木材長得快,所以南方的桐木比較鬆、比較泡,跟北方的梧桐木就不太一樣。所以南方不能拿梧桐木來做琴,可以有一樣代替的,我說過:

學生:杉木。

教授:杉木,不是松木,松木有油,不可以,杉木相近於北方的梧桐。這是說琴的材料。又說到琴經過年代不停的彈奏會產生什麼?

學生:斷紋。

教授:斷紋,就那個原來的漆有了裂紋。大約經過百年左右,它形成的斷紋,它的間距比較寬,它有個名稱叫什麼?

學生:蛇腹斷。

教授:蛇腹斷,像蛇的肚皮,間距比較寬。如果繼續不停的用這張琴,再經過百年左右,它那個斷紋就愈來愈密,密得像什麼?有個名稱,我說過,牛毛斷,像牛毛一樣很密集,叫牛毛斷。所以你如果看到一張古琴,它上面的裂紋密得像牛毛,密密麻麻的,你就能斷定它有多少年代?兩百年左右。我說過如果再繼續的彈這張琴,它已經很密集了,它會怎麼樣?非常奇妙,它會形成一朵一朵像自然的梅花。我們稱它什麼?梅花斷。我沒有見過,那個是太難得了。以前我的老師有這麼一把,後來也就被糟蹋了。這是說到琴。

再告訴各位,唐代用的琵琶,跟一般我們在電視上看的那個豎抱的琵琶不一樣,是什麼樣子?有機會同學們如果旅遊到日本,正倉院現在依然完整保存武則天皇后賞賜給日本的一套樂器,還完整掛在那裡,琵琶。如果有可能近的看,說不定你也會發現斷紋。不過因為是送給他們,他們很寶貴,把它掛在那裡,不知道有沒有人彈?所以能不能有斷紋,我不知道。我有一把琵琶有斷紋,那個斷紋斷得非常的密,是牛毛斷,那大約有幾年?

學生:兩百年。

教授:你們變成鑑賞專家了,有大約兩百年。琵琶這種樂器,之所以唐朝以後在我們中國變成主要的樂器,原因何在?有同學能說得出來嗎?我們最早傳統的樂器——琴瑟。琴,製作一把好琴,早上我說過,這一段木材,北方用梧桐,南方用杉木,要經過多少時間?你砍下來以後這一段木材,要經過多少時間才能拿來鑿?

學生:三代。

教授:父、子、孫三代。這塊木料放在屋簷下,讓它自然風乾,要經過三代,讓木頭裡面的細胞質乾透了。這是時間。琵琶呢?一樣。取下一塊能做琵琶的木材,一樣是放在屋簷外,讓它自然風乾。曾經有一位彈古箏的先生(梁先生),他看我用的琵琶是橫抱,他很好奇,他說:「劉先生,琵琶都應該直抱,你怎麼琵琶是橫抱?」這個故事我說過嗎?說過。原因他不理解,真正古代琵琶,你到敦煌去看壁畫,曲項琵琶它上面那個頸很細,正好你的手可以抓。現在直抱的琵琶,它聲音往往沒有那樣響亮。唐代工商業比以前發達,以前文士他們用來修心養性的琴,不適於在大庭廣眾演奏,為什麼?有同學們學過琴嗎?

學生:有。

教授:學過琴。看過琴家演奏嗎?如果不放現代的麥克風,它音量非常小。琴家在台上演奏,你坐得遠一點後面,你只看到他手在飛舞,你聽不到聲音,這是琴的音量很小。音色是我們國樂器裡面最美的一種。我們說音色,就是聲音聽起來你的感覺,我們稱它音色,最柔美。所以為什麼從周代《詩經》裡面,我們常見到的鼓琴鼓瑟,一直到現在大家還很喜歡?因為它音色很美,再加上它用來修心養性。以前我從我老師學琴的時候,他必定先燒一爐檀香,然後他默坐片刻,讓心沉靜下來,然後才開始彈奏。所以,琴讓我們心能夠靜下來,它的音色在我們彈弦樂器,我們中國樂器裡面它最美,因為它的弦是用蠶絲絞成的。千萬不要用鋼絲弦,鋼絲弦聲音固然響亮,它顯得很躁,它不淳厚。這是琴。

琵琶也是一樣,也都是用蠶絲扭出來的。白樂天《琵琶行》:「大弦嘈嘈……」不記得了?「小弦切切……」,然後說「嘈嘈切切錯雜彈」,接下來「大珠小珠落玉盤」。唐代工商業發達,音色最美的琴,它不適合在大庭廣眾演奏。所以從高昌傳進來的琵琶,它跟琴不一樣,它音色也美,它可以響亮,音量比琴大很多,它適合在大庭廣眾來演奏。甚而如果用所謂的加上鑼鼓種種其他的樂器,彈奏琵琶的人,說不定自己被旁邊的鑼鼓喧天,你彈奏的時候聽不到自己彈的琵琶聲音,可是當你到遠處,鑼鼓聲音聽不到了,這琵琶的聲音卻是聲聲入耳。這是它的特性,適合在大庭廣眾做音樂演奏。所以從高昌傳進來以後,就漸漸的形成我們中國主要的樂器——琵琶。

唐代是如此。傳到現在的閩南地區,泉州、廈門,閩南這一帶,泉州包括附近的南安、安溪、永春、晉江這些,所謂閩南。他們的音樂從唐代一直傳到現在,現在稱它為,有同學知道嗎?叫「南音」。鄭成功反清復明,明末的鄭成功。鄭成功是閩南人,所以他的子弟兵多半也就是閩南人。後來他退守到台灣的時候,這批子弟兵就跟著過去。這些人就是現在台灣他們說的「河洛郎」,Huo-lo,河洛。Huo-lo,就是現在台灣講閩南話的,我們稱他台灣人,他其實是閩南過去的河洛郎,河洛地區的人。另一部分,是由梅縣那些客家人到台灣的,佔的比例比較少。在台灣來說,我沒有確實的統計,大約是這樣,百分之七十左右是閩南河洛,百分之二十幾是客家,還有極少數是它的原住民,我們說高山族,住在阿里山。常常聽到一首歌,阿里山的姑娘怎麼樣?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呀,聽過嗎?

學生:聽過。

教授:這就是少部分的原住民。台灣大分為這三大塊。所以因此我們現在了解到,現在說的台灣人,其實是怎麼樣?就是福建、廣東過去的。只是去的時間比較早,鄭成功什麼年代?

學生:明末清初。

教授:明末清初,也不過三、四百年。所以這些人帶過去的一切文化,也都跟大陸完全一樣,包括生活、風俗習慣、講的河洛話(語言)都跟閩南完全一樣,客家也是一樣。所以他根本就是比我們早一點去,他就是道道地地的中國人,對不對?弄清楚這一點。

然後我們說這個琵琶,這些閩南的人也帶到台灣去。台灣他們叫南管,管樂器的管,南管。湳貫(Nanguan),南管。存在閩南地區的音樂叫什麼?剛才我說過:

學生:南音。

教授:南音。到台灣它叫南管。其實是什麼?兩者是完全一樣,南管,南音。一般人不理解的會以為南音也好、南管也好,是地方的音樂,是地方小調。而實際,它是保存中原的古樂,從唐代隨著移民到了閩南。閩南這地方山多,交通閉塞,所以把從中原帶過來的文化,也比較完整的保留,包括語言,完整保留。所以,如果同學們有志於研究我們中國以前的古樂,古代的音樂,遠古我們不敢說,唐代,還有唐以前的時候,唐和後面的宋,南音是一座未開發的寶山。記得這個事,如果將來你有志於從事於音樂的研究,或是將來你去傳播傳統文化,你的學生有志於去弘揚我們中國傳統的音樂,真正的保留古樂的寶山在哪裡?就在閩南,現在說的南音。

本來我很擔心,沒有人去研究它,會失傳,非常可惜。要研究南音會碰到一些困難,譬如他們唱的是用閩南語來唱,如果是一個北方的朋友,他不能講閩南語,他就無法來唱,他就不喜歡它,我不跟你玩了,你這個太難了。因此我很擔心,南音會不會有朝一日被人家遺忘?那又是我們中華傳統文化的一大損失了。我跟同學們提過好幾次,孔夫子拿六種教材來教他的徒弟,《詩》《書》《禮》《易》《樂》《春秋》。《樂》,音樂,可見音樂是多麼重要。我們現在古樂的流失,是我們傳統文化裡面六分之一不見了,很可惜。當時六種教材,去掉六分之一,非常可惜。所以值得去挖掘。

剛才我們說到,要深入去研究南音會遭遇到一些困難,就是因為它需要用閩南語、閩南音來唱。所以研究音樂史的朋友,不一定會碰到一個會講閩南話的人,所以這就碰到這個問題。但是同學們記得那是一座寶山,未發掘的寶山,你如果能夠去研究固然好,你如果不能,你的學生們你要告訴他,我們中國有一座寶山還未經挖掘。同學們會問,老師你怎麼不去挖一挖?我確曾去挖過,挖出了三個詞牌,那是四十多年前的事了,我也發表了,我忘記在哪一個地方發表的。後來我沒有繼續挖的原因,因為我到別的地方去了,所以我就沒有繼續去做這份事。到現在為止我依然耿耿於懷,因為我認識它,我覺得它價值的可貴,而我能做,而我竟然沒有做好,耿耿於懷。所以我在這一而再的提醒各位有這麼一座音樂的寶山。

可能同學們會問,你有什麼證據,說那是真正保存古樂?多方面。第一個,從樂器本身。唐武則天賞賜日本的那套琵琶、尺八,在南音裡面依然洞簫還叫尺八。早上我們說,尺八有很嚴格規定。這是從樂器本身,有唐代留下來的實物,你拿來跟現在閩南他們演奏的這些樂器,你拿來做對比,這是一個證據。還有,我是研究聲韻學的,我了解保存我們中原古音最多的兩個地方,一個閩南,一個客家。保留中原古音,這個證據太多了。這是語言。現在南音依然需要用保存古音最多的閩南語來唱,這又是一個證據。還有我們做學問一定要求一個真,除了這些旁證之外,還有明代:

板書:荔鏡記 嘉靖重刊

明代嘉靖年間重刊,重刊的一本戲文叫《荔鏡記》。現在在南音裡面最常登場演出的就是《荔鏡記》。記得重刊,可見這本書《荔鏡記》是在嘉靖以前就有,是嗎?這個清楚嗎?重刊。所以這裡面唱的詞牌、曲牌,更難得的是它現在還用琵琶、洞簫來協助這位登台演戲的人唱,中國的歌劇。這是最直接的證據,南音保留中原古樂。這方面有興趣的同學可以留意,值得我們去挖掘、去弘揚。

接下來我們回到我們課本。同學們翻開四十七頁,樹師幫我讀一遍:

學生讀誦:4竹 甲1(甲骨文)4竹 金1(金文)28、竹 (2)(小篆)2015021717023749(隸書)119129(楷書)。竹ㄓㄨˊ,竹是竹子枝葉對生的象形。小篆是從甲文、金文遞變而來。

備註:

典籍所見:(1)簡冊。《後漢書.和熹鄧皇后紀》:「必書功於竹帛。」(2)八音之一,用竹製成的樂器。《陋室銘》:「無絲竹之亂耳。」(3)用竹製成的。《長干行.妾髮初覆額》:「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

竹是部首字,凡由竹組成的字,多與竹有關,如:簡、箕、笛等。

常用詞:胸有成竹,絲竹管弦,勢如破竹。

教授:這裡面「箕」底下那個是竹字頭,應該是什麼?笛。再前面那個《長干行.妾髮》,應該是頭髮的「髮」,因為這是從簡體轉換成正體,就變成這個「發」,是頭髮。「妾髮初覆額」,《長干行》裡面。「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我們說「青梅竹馬」,典故出在這。看甲文、看金文的形狀像什麼?

學生:竹葉。

教授:竹葉,像竹子的葉子。你不能要求甲文、金文要畫得跟真正的竹葉完全一樣,那是圖畫,這是文字。翻過來,「冊」,樹師請妳讀一遍:

學生讀誦:册10000(甲骨文)册10000(金文)29、冊(小篆)80202(隸書)105042(楷書)。冊ㄘㄜˋ,冊是將一片一片的竹簡,用繩子編纂起來,成為簡冊的象形。古代用一片一片的竹簡來書寫,寫完一個段落,用繩子編纂起來,稱一冊或稱一編。如《史記.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韋編三絕。」又如成語「學富五車」,是出自《莊子.天下篇》:「惠施多方,其學五車。」古時的書是用竹簡寫成,竹簡每片只能寫二十來個字,五牛車、五馬車的竹簡,其實並不很多。古代書籍簡冊非常難得,讀過五車的簡冊,學識比起常人就顯很豐富了。

備註:《說文》:「符命也。諸侯進受於王也。象其札一長一短,中有二編之形。」段注:「竹簡長短相間排比之,以繩橫聯之,上下各一道。」

典籍所見:(1)漢制約敕封侯曰冊。——《釋名.釋書契》。(2)謀略,計畫,與「策」通。《漢書.趙充國傳》:「此全師保勝安邊之冊。」

冊是部首字,凡由冊組成的字,多與書冊或典籍有關,如:典、扁、嗣等。

常用詞:手冊,書冊,史冊,相冊。

板書:

教授:一片一片的竹簡,用繩子編纂起來。竹簡的製作,我們現在才從出土看到真正的簡冊,它大約一尺左右,寬大概正好可以寫一行字。古代沒有現在這種紙,所以他書寫一般就是用冊,簡冊。這個簡冊製造是非常麻煩,先到山裡面、竹林裡面去找哪幾棵竹子它比較成熟,它材質比較結實,砍下來。同學問,砍下來那麼長,為什麼不直接剖開來寫?那很不方便,你怎麼編呢?所以大約就可能一節一節。之後還有很多製作的過程,要把竹子外面那層皮,青色的皮,它是滑的,不容易著墨、不容易寫,要把它刮去。把它刮去,讓它寫起來不至於說寫不上去,這道工序叫殺青,殺青原來是從這來的。電影現在拍攝完了叫殺青,它是從竹簡去青皮這裡轉用過來,殺青。然後再剖開,還要經過泡製,然後再晒乾,然後才能拿來寫。寫了,有時候寫錯,用刀子把它刮去,重新再寫,所以又稱刀筆,用刀子刮。這是竹簡。記得我們說過一個字:

板書:

教授:這是什麼字?

學生:ㄐㄧ

教授:ㄐㄧ,三個線條集攏在一起。

板書:

現在哪一個字?侖。簡冊製作很麻煩,書寫,然後再用繩子把它編。集合,編纂,千萬次序不可以弄亂,不可以顛倒,要不然你讀起來就感覺得很奇怪。所以「侖」這個字它就有什麼?你要把簡冊編好,它就有次序、有條理的意思,我們說過的是嗎?繩子編纂的簡冊,希望它牢固一點,不要翻兩下就斷、爛了,重新再編相當麻煩。所以當時古代找到最牢固的繩子,是用皮繩子做的。所謂:

板書:韋編

「韋」就是皮繩子,用皮繩子編的,表示這本書比較牢固。孔子晚而喜易,韋編怎麼樣?

學生:三絕。

板書:三絕

教授:用皮繩子編纂的這部《易經》,孔子晚而喜易,喜歡讀,被他翻爛過三次,這是三絕。就指的非常的用功,而很熟讀這部書,叫三絕。用竹子寫完編起一個段落,我們叫它一編。它可以捲起成一卷,所以又稱:

板書:卷

「讀破萬卷書」的「卷」,就是這樣,卷是真正的卷。我們書上說的「學富五車」,那個車不是現在的卡車,是牛車、馬車。它裝的不是我們現在用紙印刷的課本,它是竹簡。五牛車、五馬車一捆一捆的竹簡,實際上不是太多。同學們你早就超過五車,真正的五車竹簡不是太多。附帶認識一個字,這個竹簡既是這樣的貴重,因為製作竹簡太麻煩了。

板書:

教授:所以把它放在小桌上,75丌。是哪一個字?

學生:典。

板書:典

教授:我們說的經典的典。表示這個書重要,放地上怕容易腐朽、斷爛,經典的典。說到這就認識了我們這「冊」,還附帶後面有一個字,看到嗎?「几」,放置物品的小几。把冊放到上面就是哪一個字?

學生:典。

教授:經典。複習一下這個「侖」字,上面是(集),底下是(冊),表示需要有次序,不可以紊亂。我們要深入的去明白它的讀音:

板書:ㄌㄨㄣˊ

ㄌㄨㄣˊ。ㄌㄨㄣˊ這個音,我們說過發音的時候,舌頭會怎麼樣?發這個ㄌ,打轉:

板書:R

像英文的這個字母(R)。

板書:RR

如果把兩個字母搞在一起,它轉得很多。西班牙文裡面稻米,它就用這個arroz,裡面轉了很多下,我們轉不好。這是說侖,為什麼用這個聲符(ㄌ)。由於用這個聲符的字,如:

板書:淪

「淪」漣。如:

板書:輪

車「輪」。如:

板書:倫

車輪很容易理解,圓的。淪漣,水波,一圈一圈擴大的水波,圓的。「輞水淪漣」:

學生:「與月上下」。

教授:真好!「與月上下」。《山中與裴迪秀才書》,還沒有下載下來的同學趕快下載,這篇東西你愈讀愈喜歡。「輞水淪漣,與月上下」,多麼優美的夜景。好,這個「侖」也複習過了,沒有什麼問題吧,「侖」。剛才提到韋編三絕,使我聯想到太炎先生寫給我的太老師黃季剛先生五十生日的一幅對聯。上一聯寫:

板書:韋編三絕今知命 黃絹初裁好著書

黃季剛先生五十歲生日,他的老師太炎先生寫這幅對聯送給他,「韋編三絕今知命,黃絹初裁好著書」。絹,古時候也用來寫,我們出土的有帛書《老子》,帛就是一種絹。這是太炎先生鼓勵他的愛徒黃季剛先生,說他是:你書已經讀得很好了,韋編三絕指黃侃,今知命,年紀不小了。知命幾歲?五十而知天命。這《論語》裡面我們看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接下來「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所以知命就指五十歲。所以這一聯的意思是說,黃侃你已經五十歲了,你書也讀得很好了,「韋編三絕今知命」;「黃絹初裁好著書」,黃絹用來書寫的,絹、帛已經裁好了,你給我好好的著書。鼓勵他,勉勵他,策勵他,五十歲了,你書讀得很好了,該有著作傳世了。這是太炎先生給他的愛徒五十歲寫的一幅對聯。生日過後不久就碰到重九登高。重陽節哪一天?

學生:九月初九。

教授:重九,九月初九。季剛先生還帶著我的老師,林老師,他當時在南京,到城外登高。回來賦詩,還喝酒,重九那天,還寫了一首詩。他要寫詩的時候,老師(林老師)特別去找一張比較老舊的宣紙,「老師,這張紙很好,你寫」,他就寫了。沒有想隔二、三天,黃侃先生就過世了。所以寫的那首詩,後來林老師拿給太炎先生看,太炎先生幾乎要掉眼淚,他說這是季剛的絕筆,最後寫的。好,再看這個對聯,後來太炎先生很懊悔寫這副對聯送給黃侃。看一看,裡面有點玄機,是什麼?「絕命書」。冥冥中好像,這說不清楚。

再我們看到簡冊,說到這個冊,它的製作相當麻煩,古人讀書很不容易,不是隨便你到新華書店花一點錢就買到一本書。古人讀書很不容易,「有福方讀書」,有福的人你才有機會讀書,一般老百姓沒有機會,看都沒看過。到這同學們有什麼疑問嗎?這都是很簡單的象形文字,簡冊,一片一片,象形畫出來。茶几,小桌子,就簡單畫個I54~IR(QB23[36V0@LQJ6EO,這是象形文字。接下來翻到後面,樹師妳先幫我讀一遍,「箕」。

學生讀誦:箕甲文0000(甲骨文)金文(金文)31、箕 (3)(小篆)%E7%AE%95_li(隸書)119249(楷書)。箕ㄐㄧ,箕是簸箕的象形。甲文像簸箕形,後演變到金文,下加丌,被借為語氣詞,本義為借義所奪,遂更制從竹之形聲字「箕」,以代本字。

備註:《說文》:「所以簸者也。从竹IMG_256,象形,丌其下也。」

典籍所見:(1)簸箕。《禮記.曲禮》:「以箕自鄉而扱之。」(2)星座名。《爾雅.釋天》:「箕斗之間。」(3)屈膝坐,其形如箕。《漢書.陳餘傳》:「高祖箕踞罵詈。」

常用詞:簸箕,箕踞。

教授:看到甲文或者甲文,都是簸箕的象形。看過簸箕沒有?用過嗎?用過,我用過,簸箕就是這個樣子。它本來是簸箕的象形,後來:

板書:箕甲文0000

原本是簸箕的象形,後來其下加一個聲符I54~IR(QB23[36V0@LQJ6EO,這個I54~IR(QB23[36V0@LQJ6EO是它的聲符,形聲字了。加了聲符以後,又被借為,我們稱它為什麼?語氣詞,其他的其。

板書:其

這是其他的其,被借為語氣詞。所以要用到本字簸箕的時候,怎麼樣?又加一個形符7AF9

板書:7B95

我們現在寫成什麼?

板書:箕

認識這個字吧?又加了個,它是形符,簸箕。看下一個字,「禾」。幫我讀一遍:

學生讀誦:81禾 甲1(甲骨文)81禾 金1(金文)小篆(小篆)2015021116001430(隸書)顏真卿  楷書(楷書)。禾ㄏㄜˊ,禾是稻穀成熟時,稻穗下垂的象形。甲文、金文上象穗與葉,下象其根。小篆是從甲文、金文演變而來。

備註:《說文》:「嘉穀也。二月始生,八月而孰。」段注:「上筆垂者象其穗。禾穗必下垂。」

典籍所見:(1)穀類植物的總稱。《詩經.豳風》:「十月納禾稼。」

禾是部首字,凡由禾組成的字,多與穀類有關,如:稻、稷、稼等。

常用詞:嘉禾,禾苗。

教授:看看甲文。

板書:81禾 甲1

稻禾、稻穗成熟垂下來,到了我們現在寫成什麼?

板書:禾

禾。甲文演變到金文、到小篆,都還是很容易看出它一脈相承,到隸楷就比較不像了。下一個字,樹師讀一遍:

學生讀誦:128来 甲1(甲骨文)来 金文0000(金文)小篆、(小篆)6(隸書)顏真卿 楷書(楷書)。來ㄌㄞˊ,來是成熟麥子的象形。甲文上像麥穗,中像麥稈,下像麥子的根部。金文和小篆是從甲文遞變而來。

備註:《說文》:「周所受瑞麥來麰也。二麥一夆,象其芒朿之形。天所來也,故為行來之來。《詩》曰:「詒我來麰。」段注:「其字以∧∧象二麥,以7d3ad5e4cc7c087144c7c2ed306c4f6e象一芒。故云象其芒朿之形。」按:來、麥本是一字,實則麥字從夊,當是來去的本字。來本義是麥子,因被借為來去的來,其後用字之人,忘其本義為「大麥、小麥」的意思,只好借「从來从夊」的「麥」字,代表大麥、小麥。

典籍所見:(1)至。《詩經.小雅》:「我行不來。」(2)還曰來,與往相對。《禮記.曲禮》:「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3)未來,將來。《漢書.五行志》:「舉往以明來。」(4)還,返。《易經.雜卦》:「萃聚,而升不來也。」

常用詞:到來,鑒往知來,寒來暑往,神來之筆。

教授:同學們看看甲文這個「來」字。

板書:IAA`[0X_RXF{GAQ0]5~Q}LH

它跟禾有些不同。同學們見過麥稈、麥子,稻麥的麥。也見過稻子嗎?水稻,W8IL_@R8%}@0_HWBA[(NTHY這個比較常見。在南方,麥子比較少見。麥的稈子比稻稈子要硬,所以它沒有垂下來。(小篆、)這兩個符號,像麥莢裡面兩粒麥粒,這個(小篆、)。由它慢慢演變,到金文:

板書:IAA`[0X_RXF{GAQ0]5~Q}LHQE`WS27Y$VAI4GZU1B}E51T

甲文、金文,到小篆又變了:

板書:Q5S`)104)S4U~V53XEEHIUC

一個麥莢,兩個麥仁。所以《說文》怎麼說?「二麥一夆,象其芒朿之形。天所來也,故為行來之來。」《說文》說是周代麥子一個麥莢有兩個麥仁,這是很豐富的意思,是上天賞賜。所以,故借為行來,來往的來。是上天賞賜來的,所以借為行來的來。到此沒問題吧。然後看,它被借去當作什麼?

板書:來

來去的來。久借不還,賴皮。久借,大家一看它就是來去的來,不知道它是麥子。所以要用到麥這個意思的時候,他另造一個字:

板書:夊

夊。同學們翻開《說文》好嗎?看看這個部首。多少頁,先查到的同學:

同學:二三五。

教授:二三五頁,同學們找到嗎?許慎解釋:「行遲曳夊夊也,象人兩脛有所躧也。」所以這個夊有走的意思,對嗎?「行遲曳夊夊也」,有走。同學們看黑板這裡,Q5S`)104)S4U~V53XEEHIUC這個本來是麥子,它被借為來去的來。來去的來,有走的意思。所以,後人底下加這個夊,用它來當來去的來,明白嗎?本義這是麥子,被借為來去,後人唯恐它意義不顯,加了一個夊,表示是行走、來去的意思。然後這個麥子,後人加這個夊的意思,是用來更加顯著來去的意思,更加把這個來去的意思顯著出來。不知什麼原因,有人又把它看作是大麥、小麥的麥,說這個來去的(來),說它是麥子。反過來說這個Q5S`)104)S4U~V53XEEHIUC(麥子),說它是來去的來。這是這兩個字這樣的混淆、變化,來與麥。

所以我們書本上說,在段注後面有個按語:「來、麥本是一字」,弄清楚這句話嗎?「來」和「麥」(和加夊的這個麥)本是一個字,本來都是來的意思。按語又說:「實則麥字從夊,應該是來去的本字。來本義是麥子,又被借為來去的來,其後用字的人,忘其本義為大麥、小麥,又借从來从夊的麥,代表大麥、小麥。」這是來與麥,這樣子一個情況。

這個字到此有問題嗎?它本來是象形,像麥子的形狀,又認為是周代的時候上天賞賜的,一夆兩個麥仁是很祥瑞的。所以它這裡說的「周所受瑞麥來麰」,說它是瑞麰,很祥瑞的。這是「來」,本義是麥子,後來又假借,被借為來去的來。還有問題沒有?接下來我們進行下一個字,泉。樹師妳幫我讀一遍:

學生讀誦: 45泉 甲2(甲骨文)45泉 金1(金文)34、泉 (3)(小篆)89218(隸書)115476(楷書)。泉ㄑㄩㄢˊ,泉是泉水從岩穴中湧出的象形。甲文、金文泉字,就是水從岩穴中流出的樣子,小篆是從甲文、金文遞變而來。

備註:《說文》:「水原也。象水流出成川形。」段注:「同出而三岐。略似巛形也。」

典籍所見:(1)泉水。《詩經.召旻》:「泉之竭矣。」(2)錢。《管子.輕重》:「今齊西之粟釜百泉。」

常用詞:源泉,噴泉,思如泉湧。

板書:X2@2}BW6HD}9V35GSWW3P~K

教授:看我們甲文和金文相近,就是巖穴流出的泉水的一個象形文字。慢慢演變到小篆的寫法,《說文》它就說像水流出,怎麼樣?

板畫:EKV8R7Y``EGHRB{)11F1$D8

它認為這是成川形,下面這個筆畫,小篆「泉」下面這個筆畫,看著水流出成川形。而從金文、甲文,我們清楚看到它是象形,巖穴裡面涓涓的泉水,是嗎?這個沒有問題。翻過來,樹師妳讀:

學生讀誦:川 甲文0000甲文 102川 金1金文 小篆。川ㄔㄨㄢ,川是河流的象形。

備註:《說文》:「貫穿通流水也。《虞書》曰:「濬ㄑ(ㄐㄩㄣˋ)巜(ㄎㄨㄞˋ),距川。」言深く巜之水會為川也。」按:「く」為小水流,「巜」為較大水流,「川」為更大的水流。古文字學者有以為甲文川字,兩邊為河岸,中間為水流之形。(引備一說)

典籍所見:(1)河流。《論語.子罕》:「子在川上曰。」或《禮記.孔子閒居》:「山川出雲。」(2)常常,表時間。《禮記.中庸》:「小德川流,大德敦化。」

川是部首字,凡由川組成的字,多與水和陸地有關,如:州、邕、坙等。

常用詞:川流不息,海納百川,一馬平川。

教授:看看甲文演變到金文,然後從金文再演變到小篆,小篆再演變到隸楷,這一系列的變化我們很清楚看出。河川在《說文》裡面,它用「貫穿通流水也」。

板書:穿 川

同學們把這兩個字《說文》的反切查出來,哪位同學先查到了,就請你到黑板前面把它寫下來。

板書:穿:昌緣切,十四部。川:昌緣切,十三部。

教授:其他同學都動手查過了嗎?

學生:查過了。

教授:跟黑板上的一樣嗎?

學生:一樣。

教授:《說文》說「川」,貫穿通流水也,用這個「穿」解釋這個「川」,這就是我們早上說過的聲訓,用字音相同或字音相近的字來解釋。

板書:聲訓

聲訓,訓是解釋,聲就是字音,用字音相同、相近字來解釋叫聲訓。為什麼我也說過,同學們能告訴我嗎?

學生:聲義同源。

教授:真好!聲義同源。

板書:聲義同源

很高興同學們一下都能說出是聲義同源。一個字的字義,它是源自於它的字音,聲義同源。誰說的?段玉裁,註我們這本書的段玉裁。段注,聲義同源。再回頭看「川」這個字,我們翻到《說文》,它說「貫穿通流水也」,是嗎?

學生:是。

教授:他用這個「穿」來解釋這個「川」。我們查它的反切,這兩個字怎麼樣到底?一個十四部,一個十三部,表示它的韻不同。它的聲紐一樣嗎?

學生:一樣。

教授:不必查了,因為它反切上字一樣,都用「昌」字。但是我希望你查一下,它是哪一個紐?

學生:穿紐。

教授:查得真快。哪一紐?

學生:穿紐。

教授:是穿紐,對。我還希望同學們多翻一下,找到那個表,四十一聲紐,找到嗎?

學生:找到。

教授:這個「穿」在四十一聲紐裡面,本身它就是聲紐,照、穿、神、審、禪,是嗎?連在一起的,前面是照,穿,看到沒有?

學生:看到了。

教授:照、穿、神、審、禪,「穿」本身就是聲紐。以後這個四十一聲紐表我們會常常用到。黃季剛先生他本身,當然「昌」屬於什麼紐他都已經背得爛熟。所以要求他的弟子林老師林先生也要把反切上字,這群字屬於什麼紐能夠背熟。不必像我們現在初初還要翻,還要慢慢找。一看到反切就知道屬於哪一個紐。這是我們講到這個川,又等於重複了一下早上我們說過的。早上我們講的什麼字?羊跟祥,那也是聲訓。

再看到下一個字,這個我們常見的字,山。我們這裡窗戶打開,開窗見山。甲文、金文相近,然後再演變到小篆,再演變到我們現在隸楷。樹師妳幫我讀一遍:

學生讀誦:40山 甲1(甲骨文)40山 金1(金文)36、山 (3)(小篆)西狹頌  隸書(隸書)109607(楷書)。山ㄕㄢ,山是三座山峰的象形。甲文、金文像三峰並立。小篆是從甲文、金文演變而來。

備註:《說文》:「有石而高。象形。」

典籍所見:(1)山嶽。《易.說卦》:「天地定位,山澤通氣。」又《禮記.孔子閒居》:「天降時雨,山川出雲。」

山是部首字,凡由山組成的字,多與山有關,如:岱、崇、峻等。

常用詞:氣吞山河,錦繡河山,高山流水,開門見山。

教授:常用詞是開門見山,剛才我們說什麼?

學生:開窗見山。

教授:我們這個地方真好,開窗就見山,當然開門也見山。三座山峰,把《說文》的山字翻開,找到嗎?

學生:找到了。

教授:「宣也。謂能宣散气,生萬物也,有石而高。象形。」他用宣來解釋山。大家再把山的反切記下,然後再翻宣的反切,都找到了嗎?反切,山和宣。

板書:山:所閒切,十四部。宣:須緣切,十四部。

山,宣也,這也就是我們說的聲訓。怎麼知道這兩個字聲韻的關係?就是要同學們查它的反切,段玉裁的十七部裡面第幾部。這兩個字,段注裡面說都是十四部,表示是疊韻,韻相同。「所」跟「須」,這個反切的上一個字「所」屬於疏紐,莊、初、牀、疏。「宣」,反切的上一個字,須緣切,上一個字「須」,你對照四十一聲紐表,屬於精、清、從、心的心紐。一個是疏紐,一個是心紐,表示這兩個字聲怎麼樣?聲不相同,它不是雙聲,它只是疊韻。

我們說過,這兩個字如果是同音,同音是怎麼樣?上字要同紐,下字要同部,那這兩個字就是同音。兩個字如果同音,或者像現在這兩個字是疊韻,或者是雙聲,它都可以通假,記得嗎?原因是聲義同源。說到這,同學們有問題嗎?

學生:有。

教授:妳說。

學生:老師,山和宣,它的意思上有什麼相同的地方嗎?

教授:這是語根,語根是太炎先生說的,語言的根基叫語根。字根不一樣,字根是指的形聲字的聲符,字根。山與宣是語根,有疊韻的關係。之所以用宣來訓這個山字、來解釋這個山字,在《說文》本身,後面它繼續說什麼?「山,宣也」,接下來它繼續說什麼?山川的氣,在我們看來,好像是從山裡面宣出來的。所以《禮記》裡面說到「山川出雲」。

所以開吉師問這個問題問得很好,山和宣,它如何有什麼關係?我們說這是相當相當的深入的問題。在聲韻學上,這方面就是要追溯它的語根。什麼叫語根?是章太炎先生說的,語言的根基,是發音的部位,要麼聲、要麼韻要有相同,語根。語根相同的字,字義必然相近,甚至相同。再對照段玉裁說聲義同源,太炎先生說語根,語言的根基,如果相同,字義必然相近,甚至相同。山與宣既然是疊韻,表示它語根在聲韻上有疊韻這層關係,所以在它的字義上必然可以相通,我們只能回答到這為止。至於要再細細追查,宣跟山好像沒什麼太大關聯,這個問題是相當的深入。我們只能解釋到剛才我說的,語言的根基相近,就是同音或者疊韻,或者雙聲,就說這兩個字語根相近、相同。語根相近、相同,段玉裁說聲義是同源,它就是字義上這兩個字,語根相同這兩個字,它就可以通假,字義相近。我們現在看來宣跟山好像沒有任何關聯,再真正追溯到最早語根的時候,它一定是必有關聯的。

本來從字根追溯這比較容易,從語根追溯就比較麻煩。我們現在能理解的,我們人類,我們的先民,我們老祖先,在沒有語言之前,只有幾個簡單的聲音來表達他內心的意思,互相溝通。我說過,用什麼聲音表達大的意思?

學生:大的聲音。

教授:用什麼聲音表達小的意思?

學生:小的聲音。

教授:什麼是小的聲音?

學生:齒音。

教授:齒音。用什麼聲音表達剛才我們這裡有個字「侖」?表達圓轉的意思?那就是他嘗試了很多聲音,發現這個「ro」這個聲音,舌頭在裡面滾動,就拿來代表圓的,車輪、淪漣。那你說人倫又不是圓的。人倫的倫,由圓轉引申為有秩序、有規則,人倫: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是有秩序、有規則的,是人人必須共同遵守的。這是說語根。我們先民最早,沒有語言之前,他只有幾個簡單的聲音。我們現在能理解那幾個簡單的聲音,情況如何?就不外乎我們一再的說,大的聲音代表大的意思,小的聲音代表小的意思,圓轉的聲音代表圓轉的意思,這是明確可以了解的。我們也舉過例,喉音是大的,譬如現在:

板書:洪

大的水。

板書:宏

大的房子。

板書:弘

大的什麼?弓箭。這些喉音,ㄏㄨㄥˊ。還有:

板書:鴻

都是大的意思。這個大房子,你如果叫它「細」,人家懂嗎?細是什麼?細是很細、很小。所以,用大的聲音來表達大的意思,用小的聲音來表達小的意思。我們也說明過這是喉音,聲韻學上這是喉音。小的聲音是什麼?

學生:齒音。

教授:齒音。

板書:ㄐ、ㄑ、ㄒ

注音符號裡面這幾個齒音,ㄐ、ㄑ、ㄒ。舌尖抵住兩齒,氣流出來很小,怎麼發都發不大,ㄐ、ㄑ、ㄒ。由它們所衍生的這一群字,詳、細,這都是這群字;分析的析,也都是這群字。所以,齒音代表小的意思,喉音代表大的意思,圓轉的聲音ro,代表圓轉的意思。這是我們能夠了解的,先民最早(還沒有語言之前)用幾個簡單的聲音,原則應該是這樣。你們認同嗎?

學生:認同。

教授:有疑問嗎?那好。由最早先民這幾個聲音,經過很長時間,進化為語言。這不是三年五年,可能三千年、三萬年,先民進化它過程非常的慢。原來只有幾個簡單的聲音,加上他的手勢、姿勢來表達他的意思。慢慢由這幾個簡單聲音發展為一系列的語族,這一族、這一群。我們現在又反過來,從這一群裡面的一個字,山和宣,要來追溯它最早,這很艱難,這不太容易,我們只能說出它的原理。這是字根相同,包括雙聲、疊韻,聲義同源,清楚嗎?好,我們今天暫時說到這,下課。


 

 

漢字入門  劉克雄教授主講  (第十集)  2015/8/7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56-181-0010

教授:首先,昨天我們的課程,同學們有什麼問題可以提出來。倘若暫時沒有問題,我們進行下一個字,翻開五十六頁,「阜」這個字,樹師同學妳幫我讀一遍:

學生讀誦:阜ㄈㄨˇ,阜是高大山丘的象形。

備註:《說文》:「大陸也。山無石者,象形。」段注:「象形者、象土山高大而上平。可層絫而上。首象其高。下象其三成也。」

典籍所見:(1)大陸。《詩經.小雅》:「如山如阜,如岡如陵。」(2)旺盛。《詩經.鄭風》:「叔在藪,火烈具阜。」(3)豐厚。《國語.周語》:「不義則利不阜,不祥則福不降。」(4)肥大。《詩經.秦風》:「駟鐵孔阜,六轡(ㄆㄟˋ)在手。」

阜為部首字,偏旁作「阝」,凡由阜組成的字,多與山丘有關,如:陡、陟、降等。

常用詞:物阜民安。

教授:大家看看甲骨文這個阜字:

板書:

《說文》說是「大陸也。山無石者,象形。」是高大的一個陸地,這種高大的,是一種土丘,沒有石頭的,所以它說是「山無石者」。從甲文到小篆都是這樣寫,意思是什麼?這個土丘可以一階一階的往上走,阜。也許同學們會問,為什麼到小篆這樣寫?

板書:

我們說過甲骨文可正寫、可反寫,在甲文裡面,你也能夠找到反方向的。小篆它這個方向就是我們現在習慣用的,也是根據甲骨文來的。這是這個象形,山丘。翻到會意後面,同學們有一個「降」漢字,會意的字例裡面,多少頁?

學生:二百四十八頁,是陟。

教授:看二四八頁:

板書:

這是甲文,甲骨文。

板書:陟

看到這兩個腳印,腳趾頭向上是嗎?表示兩個腳印往上走,陟。我們剛才說,甲文這樣寫,這個方向,你看到這裡,它就反過來寫了,陟。看到這個字,金文跟甲文很相近,到小篆有點變化(筆畫),由小篆再變化到隸楷。所以從金文、甲文就很清楚看到兩個腳印往上走。把「陟」這個字我們把它看完,由低向高處走是會意,尤其是甲文可以看到拾級而上。所以《說文》說:「登也。从阜,从步。」段注說:「緣而步也。有層次可尋。」典籍我們引到一個《詩經》,一個《出師表》。《詩經》說:「陟彼高岡。」這裡的「陟」很清楚,同學們告訴我什麼意思?登,登上高岡。《出師表》裡面,我相信有很多同學一定都背過這篇文章。「陟罰臧否,不宜異同」,這裡的「陟」是由往上走這個本意引申為什麼?升高、升遷的意思。另一個我們想找「降」字,有嗎?

學生:沒有,好像。

教授:好,我們沒有舉例。

板書:}3P]217{5SO82YR8$_UH6ZS

降它就是腳印往下。MKDH9{141LQ~7SZY[GX_7HE這是往上,往上爬;}3P]217{5SO82YR8$_UH6ZS這是往下走,升降機的降。雖然我們這本《漢字入門》,我沒有引到這個例子,這很容易認識,這是兩個腳印往下,在甲文尤其清楚。再回到我們剛才第幾頁?

學生:五十六頁。

教授:五十六,阜。首先,同學們翻開《說文》的內文,看它的反切。房九切,同學們找到嗎?

板書:房九切

教授:房九切,那到底是四聲、是三聲?阜。聲調:平、上、去、入四聲,一般取決於反切下一個字的聲調,「九」是第幾聲?第幾:

學生:三聲。

教授:第三。所以它應該是第三聲,讀它為ㄈㄨˇ,不讀它為ㄈㄨˋ。這是告訴同學,對注音符號有疑問的時候,最根本就是看它的反切,反切的上字是它的聲符,反切的下字是它的韻符,兼管聲調,是這個原則。我們以前說,文字學廣義的包含三樣,告訴我:

學生:形、音、義。

教授:形、音、義,字形怎麼寫,字音怎麼讀,字義是什麼。

板書:形 音 義

我們漢字三要素,有字形,這個「阜」是這樣寫;有字音,它是房九切;有字義,它是山無石者,高大的山丘,形、音、義三者是結合在一起的。廣義的文字學就包含這三樣形、音、義,形,講字形;音,講字音;義,講它的字義。為著教學的方便,現在各大學裡面分為三部分來教學,側重字形的叫文字學,側重字音的叫?

學生:聲韻學。

教授:聲韻學。側重字義的?

學生:訓詁學。

教授:訓詁學。所以這三樣,字形、字音、字義,它本來是一起的。因此,我們現在說是漢字入門,側重字形,實際上離不開字音跟字義。譬如這個字(阜),一碰到問題,注音是第四聲ㄈㄨˋ,有懷疑,有疑問,我們馬上要應用到反切。反切又是什麼東西?是屬於聲韻學的問題。所以這下它都牽扯在一起。這是說明一個文字的三個要素,形、音、義。因此我們沒有辦法說光講字形,我們這門課叫漢字入門,光講字形,字音、字義不管,這不可能的事。字形兼字音、字義,只是我們側重於讓各位先有個基礎認識,文字最基礎的認識,所以我們叫入門。把這個基礎的認識弄清楚之後,接下來你再慢慢的可以深入研究《說文解字》,這是要有步驟。我說到這裡,同學們有問題嗎?

學生:老師,請問反切下字的音調,古時候跟現在會不會有不同?

教授:對,我們會受現在講的國語的影響。實際上反切是中古音,不是現在的國音。因此,我們往往會被現在的國語所誤導,本來切出來,譬如這個九,現在讀三聲;有的不契合,那是因為反切是中古音。隋朝:

板書:隋 陸法言 切韻

我們現在講聲韻學,用的是《廣韻》。

板書:廣韻

《廣韻》,宋代最早的韻書。這個時代,看,說出來增加你的印象,什麼字?

學生:隋。

教授:隋代,唐朝以前那個隋,有個人叫陸法言,他跟幾個朋友在一起討論韻的問題,因此他們編訂一本書叫《切韻》。這是我們中國最早最早的一本韻書,《切韻》。到了唐代,隋後面是什麼?

學生:唐。

教授:唐。到了唐代,文字就慢慢增多了。因此到了唐代,就把這些新增加的字又收編到裡面去,叫《唐韻》。

板書:唐韻

這是唐代孫愐的《唐韻》。《唐韻》是根據隋代的《切韻》增廣,多收一些字,《唐韻》。到了宋代,唐後面就是宋,宋代又把後來新增加的字,又把它蒐集進去,編成這本書叫什麼?

學生:《廣韻》。

教授:《廣韻》。所以《廣韻》是根據《唐韻》來的,《唐韻》是根據《切韻》來的。《切韻》已經亡佚,《唐韻》也亡佚,可幸《廣韻》完整,我們現在所還能用到很完整的《廣韻》。所以《切韻》雖亡,《唐韻》也亡了,不要緊,《廣韻》俱在。它是根據《切韻》、《唐韻》增廣而來,所以前面的《切韻》、《唐韻》雖然亡佚了,不要緊,我們還有《廣韻》在。所以《廣韻》是我們研究聲韻學最為基本、最為重要的書。就像我們研究字形,《說文解字》是最為重要、最為基本的書一樣。這是說到《廣韻》。

敦煌藏經洞被一個英國人、被一個法國人盜走很多,六馬車、六驢車,他們都精挑最好的帶走。現在大英博物館,法國國民圖書館裡面那些個寶貝就是敦煌的。敦煌藏經洞裡面發現有《切韻》的殘卷。

板書:殘卷

不完整,但是已經是彌足珍貴,讓我們來對照《廣韻》。所以像敦煌的這些哪怕是片紙、隻字都是非常寶貴,用來對照,譬如《切韻》用來對照《廣韻》,非常有價值。這是附帶說到,剛才提到《切韻》,我們最早的一本韻書。我們現在說反切,標的是隋唐以前的字音,不是標的現在的國語,明白嗎?反切。所以反切你會發現,有時候你會發現跟現在的國音很多不一樣,因為它是標的是當時隋唐以前的中古音。這個問題也許以後我們還詳細再談到,關於反切。

到底什麼是反切?也許不清楚,不要緊,先翻到最後面,我們有個「聲韻略說」,先看三百八十六。聲韻的問題,我只能夠給同學們一個最簡要,讓你有個簡單的概念,簡單正確的概念。一開始你看到,我引到的就是我的太老師季剛先生,他的《聲韻通例》有這三條,根據這三條就可以做出這麼一個簡單的表,看到這個表嗎?什麼叫「音」?是由「聲」和「韻」拼起來,所以字音是由聲和韻組合。像剛才反切上字,房九切的「房」,這是聲;房九切的「九」,就下面這個韻。

再翻到後面有一個表。接下來第二節反切,我又引到黃季剛先生,他說:「反切之理,上一字定其聲理,不論其何韻;下一字定其韻律,不論其何聲。質言之:即上字只取發聲,去其收韻;下字只取收韻,去其發聲。」後面就根據黃先生這一段話,我們舉一個例。

板書:

我們舉這個字「同」,相同這個同,這個字音反切是徒紅切。反切的上字只取它的聲符。

板書:

徒的拼音是這樣嗎?應該還有個第二聲,ㄊㄨˊ。「紅」的拼音,

板書:

ㄏㄨㄥˊ,都會嗎?這好簡單,小朋友一年級就學的拼音。反切徒紅切,就是來切「同」這個音,也就是說同這個字,古時候沒有注音符號,它用兩個字來標音,這兩個字拼起來就是這個字的字音。所以所謂「切」,說清楚了,就是拼音的意思。明白嗎?很簡單。

它有個小麻煩,反切的上下字,上字要把韻給去掉,只用它的聲,我用紅色的粉筆;下字只用它的韻,聲符要去掉,用紅色的粉筆。所以把這兩個字拼起來,上字去其韻,下字去其聲:

板書:ㄊㄨㄥˊ

ㄊㄨㄥˊ,清楚嗎?簡單嗎?所謂反切原來這樣簡單。「徒紅切」,切這個「同」字。這是在這裡我們先明白說到的反切。接下來我們看下一個字「厂」,樹師妳幫我讀一遍:

學生讀誦:4、厂甲文 3金文 106厂小篆。厂ㄏㄢˇ,厂是山邊石崖的象形。甲文、金文及小篆像山石的崖壁,上部突出,其下人可居。

備註:《說文》:「山石之厓巖,人可居。象形。」段注:「厓,山邊也。巖者,厓也。人可居者,謂其下可居也。象形。謂象嵌空可居之形。」

厂(ㄏㄢˇ)本義古今罕用,只用作部首,凡由厂組成的字,多與房屋、山崖有關,如:原、厓、厚等。

教授:這個同學們看過一次就明白了,不必怎麼樣費事說解。尤其你再加上段注,說「人可居者」,是說石壁下面可以住人。

板書:DZFBG9J32BJW@D$_G]E1%AC

像山石石壁突出來,底下可以住人。這是厂,這個本意是如此。現在只作部首。有沒有疑問?應該沒有疑問,很簡單。這是從甲文、金文跟小篆都一樣。翻過來,樹師妳讀這個「玉」字:

學生讀誦:玉甲 玉甲1(甲骨文)玉金(金文)玉篆(小篆)玉隸(隸書) (楷書)。玉ㄩˋ,玉是將幾片玉用繩子串起來的象形。甲文中,像幾片玉用繩子繫成的一串玉,「丨」這一豎是串玉的繩子,兩端的繩子外露,中間有三道、四道不等的橫線,代表一片一片的玉。金文和小篆,串玉的繩子兩端不再外露,到了隸書的字形,為了與王字區分,不使混淆,才在小篆的字,多加了一點,成為今天我們通用的玉字。

備註:《說文》:「石之美有五德者,潤澤以溫,仁之方也;(ㄙ)理自外,可以知中,義之方也;其聲舒揚,專以遠聞,智之方也;不撓而折,勇之方也;銳廉而不忮,絜之方也。象三玉之連。丨,其貫也。」(按:古人佩玉,是用來時時警惕自己,學習玉的美德。)

典籍所見:(1)玉製成的。《論語.陽貨》:「玉帛云乎哉?」(2)尊美他人之辭。《公羊傳.宣公十二年》:「是以使寡人得見君之玉面。」(3)珍貴的,精美的。《文選.左思.吳都賦》:「矜其宴居,則珠服玉饌。」

玉是部首字,凡由玉組成的字,多與玉石類有關,如:璧、璽、玦等。

常用詞:金玉良言,亭亭玉立,拋磚引玉。

教授:繼續看後面那個「王」字,把它讀一遍:

學生讀誦:24王 金324王 金1(甲文)24王 金2(金文)24王(小篆)。王ㄨㄤˊ,王是古代國君端拱而坐的象形。甲文王字,像人端拱而坐之形,隸楷王字的寫法,自甲文、金文、小篆遞變而來。

備註:

典籍所見:(1)君主。《禮記.樂記》:「王此大邦。」(2)尊稱。《爾雅.釋親》:「父之考為王父,父之妣為王母。」(3)統一天下。《孟子.公孫丑》:「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

常用詞:君王,王子,內聖外王,王公貴戚。

板書:)K9`[(}LZ}]LQU{54HXSX17 _{536SF@@19I[A[FGV{S_DU

教授:好,之所以這個「玉」字,講解之前順便要看這個「王」字的原因,有人在電視上講解這個「玉」字,說王旁邊這一點就是玉。玉是很貴重的,這位先生引用《史記》裡面《廉頗藺相如列傳》,說秦王要用十五個城池跟趙王換那塊「和氏璧」,可見壁玉是多麼貴重。他是說王旁邊這一點是玉,玉是非常貴重,因此只有王才能夠擁有,所以我們文字裡面,王旁邊這一點就是玉。你如果在電視機上聽他這樣講,而你事先對這個玉也不認識,你一定會點頭稱是,對嗎?嗯,很有道理。好,接下來他說,如果把這點放在「王」的上面,那是什麼?

板書:主

天下共主,主。有道理嗎?是,真有道理。這個玉是那樣的寶貴,王才可以擁有,這個玉如果放在王上面就是天下共主,這種說法是他個人的臆說。而這種說法在電視上面講不太合適,會誤導電視機前的觀眾,完全誤導。

第一個,我們先認識「玉」是什麼字?我們課本上,剛才同學們看了。

板書:M9_MO}UB_3R%Y(4AU@)9(ZN

小篆這樣寫,這是一片一片的玉,當中這個符號(丨),可以讀它為ㄍㄨㄣˇ。(丨)這個符號代表繩子,把這一片一片的玉串起來,是什麼?一串的玉。玉這樣寫,就是用繩子把幾片玉串成一串。在甲文裡面,你可以看到:

板書:)C{O9VZ3O_]JAK0BB_4ORPL

有這樣寫的。

板書:8H}O2`QZI(0AN}62EE(SRXA

有這樣寫的,這是繩子露出來的絮,鬚鬚。這是串這幾片玉的繩子,所以有三片、有四片不等,這是玉的真正它字形的結構。到了小篆就規整化,這個繩子不再外露,就規整化了,寫成三橫一豎,這是玉。

許慎在《說文》說:「石之美有五德者」,一種美石它有五種美德。哪五種?第一,「潤澤以溫,仁之方也」。《論語》裡面我們看到,夫子是溫、良、恭、儉、讓。溫,「潤澤以溫,仁之方也」。你看這一片玉非常溫潤,用來體現一個君子人修養很好,修養得非常的溫潤。一個人看起來修養很好,像孔子一樣溫良恭儉讓。所以玉本身它很溫潤,是仁德的表現:

板書:仁

「仁之方也」,玉。第二,「理自外,可以知中」,是什麼表現?「義之方也」,看到嗎?一塊是玉石,它往往有些紋路在外面,這種紋路是從裡面發出來的,它沒有任何掩飾,它不會有文過飾非,所以是義的表現。看起來很溫潤,是仁德的表現。它有些紋理,似乎是有些瑕疵,它是從內裡面發出來,它沒有文過飾非。一個君子人難免偶爾有些過失,但是當他偶爾犯過的時候,就像太陽暫時被烏雲遮住,人皆見之,他不文飾;等他改過以後,又一樣的光輝,人皆仰之。這是君子對自己偶爾有過失,他不文過、不掩蓋。所以這玉上面的紋理是從裡面發出來的,毫無掩蓋,這所謂的「義」的表現。兩種美德了。第三種美德是什麼?你告訴我:

學生:「其聲舒揚,專以遠聞,智之方也。」

教授:這塊玉,你敲它一下,聲音清脆悅耳,而且可以傳得很遠,這是一個人智慧的表現,「智之方也」。這是第三種美德。第四種是什麼?讀一遍:

學生:「不撓而折,勇之方也。」

教授:你看這塊玉很溫潤,溫溫潤潤的,你以為它很柔軟,你想把它彎過來試試看,你用力試試看,它怎麼樣都不彎。你再用力,它「不撓而折,勇之方也」。真正的勇,不撓而折,我們說「寧為玉碎,不為瓦全」。這是第幾種了?第四種,四種美德。還有一種,我們一起讀:

學生:「銳廉而不忮,絜之方也。」

教授:這塊玉石,忮是有稜有角,但是它不刺傷人。這塊玉石雖然有稜角,但它不會刺傷人,這是一種修養到非常完滿的境界,「絜之方也」,完滿的境界。所以玉到了東漢許慎就附上這五種美德,當然玉還有其他的說解,在這裡我們看到許慎賦予它五種美德。所以我們就了解到,古人喜歡佩玉,身上佩掛一塊玉,就像現在有些女士喜歡佩戴玉的手鐲。古人喜歡佩玉,他並不是為著來跟你攀比我這個玉比你漂亮,我這個玉比你值錢,不是,是用來幹嘛?用來隨時警惕自己,我要學習玉這五種美德。明白嗎?佩玉不是為著你來顯你的財富,這是完全是為著警惕自己,隨時警惕自己要學習玉這五種美德。這麼說來我應該找塊玉來搞到身上來,佩戴身上的時候有點麻煩,是吧?

剛才我們附帶看到下一個字「王」,因為剛才我要說這個問題,有人說玉現在這樣寫,是說旁邊這一點是玉。我們現在要認識,玉其實是幾片玉用繩子串起的一串玉,絕不是王旁邊那一點是玉。然後順便附帶我們就接下來看這個IMG_256字,像王端拱而坐,這是在甲文。甲文還有第二個寫法:

板書:IMG_256

似乎這個君主,這個君王頭上還戴有飾物,還是端拱而坐的樣子。到了金文,看看底下就變成一豎了。

板書: IMG_256

到金文就變成這樣IMG_256,就跟我們現在用的隸楷是一樣的,金文。為什麼我們現在隸楷這裡(IMG_256)要加一點?「玉」字。實際上就是為著用來跟這個王字區別,免得混淆。這小篆固然有區別,「王」上面這兩橫間隔比較靠近,「玉」這三橫間隔都一樣,這是小篆的分別,但是還是容易混淆。所以到了隸楷,乾脆我在這裡加一點,這是「玉」,這是「王」,清楚了。所以那點是為著分別,跟「王」的分別。

當中有幾個象形字,我們已經提前跟前面動物的象形放在一起。接下來就應該是六十四頁「貝」字,樹師幫我讀一遍:

學生讀誦:貝貝甲文109贝 金2109贝 金1金文Q$M1M5FS{$AO)4`Z8X7~I)6小篆。貝ㄅㄟˋ,貝是貝殼的象形。甲文金文貝字,象貝殼之形,中象其紋理,金文和小篆是從甲文遞變而來。

備註:《說文》:「海介蟲也。居陸名猋(ㄅㄧㄠ),在水名蜬(ㄏㄢ)。象形。古者貨貝而寶龜,周而有泉,至秦廢貝行錢。」段注:「象其背穹隆而腹下岐。」

典籍所見:(1)貨貝。《漢書.鹽鐵論》:「夏後以玄貝。」(2)用貝製成的。《後漢書.馮異傳》:「賜以乘輿,七尺貝劍。」

貝是部首字,凡由貝組成的字,多與貨幣有關,如:財、賤、貴等。

常用詞:寶貝,貝殼。

教授:好了,甲文我們印的是一本書上的甲文,很不清楚,其實跟底下金文很相近,它就是畫貝殼的樣子。

我這要擦掉了,告訴我什麼是徒紅切?古代沒有注音符號,用兩個文字來拼音,徒紅拼「同」,得紅拼「東」,就是用兩個字來拼,叫反切。我們常常要提到這個名稱,「反切」。剛才我們說過,反切實際上就是什麼?拼音,我們現在說的拼音。那你會問為什麼它不叫拼音,搞個什麼反切,搞得我們很難理解。也許古人並不知道有拼音這個名詞,它起先也不叫反切,最早叫反:

板書:反

「同」,徒紅反。後來覺得這個反不好,反動、造反,不好,所以就改為:

板書:切

切。我們現在看到的《說文》段注裡的反切,它都用徒紅切,我們用的《廣韻》也是徒紅切。所以反切本來沒有固定的用字,「反」、「切」,還有用「翻」的:

板書:翻

怎麼翻一下,其實就是拼音。原來已經用了反切,所以我們現在說《廣韻》,依然稱它為某某切,不必要改成某某拼音,不必,我們理解它是拼音的意思。我們是用最簡單的方式告訴同學們反切是什麼,大家都很清楚。拼音,聲韻拼起來,拼音。

以前私塾的老師他自己沒有弄清楚,他搞了個半天就是弄不清楚什麼反什麼切。如果有學生問他,「老師,這個同,什麼叫徒紅切?」他就說,「注意聽,注意聽,徒紅切就是徒紅、徒紅、徒紅、徒紅同,同。」由慢漸快,到最快,把同出來。這是以前私塾老師往往他不清楚,無法解釋,原來它就是拼音。你如果問他:

板書:C:\Documents and Settings\Administrator\Application Data\Tencent\Users\467112013\QQ\WinTemp\RichOle\B)5V9`BLC(I@O_RN4N`{$CG.png

「老師,這個東為什麼是叫得紅切?」「聽著。」這位同學開始就笑了,你能告訴我怎麼樣?這個老師。「老師,請你告訴我什麼叫得紅切?」你會嗎?

學生:得紅、得紅、得紅……東。

教授:真好!好,請坐。就說明如果弄不清楚我們現在拼音的道理,到最後就得紅、得紅、得紅……東,東出來了。有人搞一輩子,頭髮搞白了,都沒有弄清楚。聲韻學有很多就是這種名稱使人糊塗,會讓你誤入歧途、弄不清楚。我的老師告訴我,有位黨國元老叫丁惟汾先生,他喜好研究聲韻學,但是他找不到老師。他自己很用功、很用功,頭髮白了,也有很多著作。最後,我老師兩個字評論說:「枉費」。白費,走錯路了,弄不通,枉費。所以,這個傳承是很重要。他因為沒有老師教他,他又喜歡去搞聲韻學,頭髮也搞白了,也有很多著作,結果得來兩個字,很劃不來。剛才我們這位小同學,將來真正可以去弘揚我們的國學,得紅、得紅、得紅……東。

板書:

貝就是一個貝殼的樣子,我畫得不好,它就是一個貝殼的樣子。不曉得同學能找到比較清楚的甲文嗎?這個不好。

板書:

是一個貝殼的樣子,甲文。古人貨貝而寶龜,把這個貝殼當錢幣來用。以前我們提過一個字:

板書:

該是什麼字?

板書:賤

小的貝殼,不值錢,所以說是「賤」。如果以錢來說的話,它是一分一毛,小的,不值錢的。接下來我們看下一個字「角」。樹師同學幫我讀一下:

學生讀誦:ZZV)5X529DOU)RMA~HUT_N0甲骨文 JLVU)[E{_$~]CEAIKQ[%SE6金文4108[C8N9O[U$5O(6$@}P9F小篆 )4CWQY[5E9(6)1F30)9W@GI楷體。角ㄐㄧㄠˇ,角是獸角的象形。甲文、金文是全體象形,中為角上的紋理。小篆是從甲文、金文遞變而來。

備註:《說文》:「獸角也。象形。」

典籍所見:(1)角類。《易經.大壯卦》:「羝羊觸藩,羸其角。」又白居易《對酒》:「蝸牛角內爭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隨貧隨富且歡樂,不開口笑是痴人。」(2)星宿。《楚辭.天問》:「角宿未旦,曜靈安藏?」(3)五音之一。《周禮.春官》:「皆文之以五聲:宮、商、角、徵、羽。」

角是部首字,凡由角組成的字,多與角類、量器有關,如:觸、斛、觚、解等。

常用詞:視角,天涯海角。

教授:這裡我們看到字形是獸角的象形。小篆已經不太能夠看出是獸角,不過它是從甲文、金文演變過來的。我們看金文、甲文,就能清楚看到這是獸角的象形。這裡引到白居易的一首小詩《對酒》。這個我們講過嗎?

學生:講過。

教授:怎麼跟我們講的不太一樣?第三句。原來我們講的是怎麼樣,第三句?「蝸牛角內爭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原來我們是說「隨富隨貧且歡喜,不開口笑是痴人。」它這裡第三句不太一樣,給一點時間你們去想,到底是他這裡寫得合理,還是原來我說的那個合理,還是還有第三種版本。我很高興,看到同學們每個人都在那裡算它的平仄,這是正確的方法。不然怎麼知道這個版本對,還是我說的那個版本對。我們把它平仄分析一下。

板書:Y5O7HT23[[BX%%$@~1T)Y74

蝸牛角內爭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身是韻腳)。隨富隨貧且歡喜,不開口笑是痴人。這裡面有幾個不對的?第一句,蝸牛角內爭何事,平仄完全標準是嗎?第二句,石火,你說石是第二聲;如果會閩南語的,或者會客家語的,石頭的石:

板書:石

閩南語「就」,它是仄聲字,它不是平聲字。國音變成了石,變成第二聲,你以為是平聲。所以第二句的石,它還是仄聲,石火,仄聲,仄仄。光中,平平。寄此,仄仄。身,壓韻,壓這個(ㄣ)的韻。隨富,本來應該仄聲,他用隨是平聲,隨富(仄);隨貧(平平),且(仄)歡這裡本來應該仄聲,他用個平聲,喜(仄)。不開口笑是痴人,這裡(是)本來應該是平聲,他用個仄聲。現在看清楚了吧。基本上他平仄相當的標準,只有這個地方(隨)該仄他用平。我們說過?再說一次:

學生: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

教授:記得了。一、三、五,詩碰到第一、第三、第五個字,平仄可以不論,你可平可仄;碰到二、四、六的地方,最好遵守,該平就平,該仄就仄,二、四、六分明。所以這邊一檢查,基本上它非常的守規矩,非常的標準。那我們要問,這是隨富隨貧且歡喜,跟書本上用的什麼?

學生:隨貧隨富且歡樂。

教授:以平仄來說怎麼樣,哪一個好?黑板的好,還是課本的好?要確認,不能猶豫。是黑板的好,還是課本的好?黑板是「隨富隨貧且歡喜。」告訴我,你確認哪一個好?

學生:黑板的好。

教授:這個好是吧?對。因此你可以把它改過來,它這個版本不知道哪裡來的,「隨富隨貧且歡喜」。當然你要真正再去確認,不是手機,手機網上往往很多是錯誤的,你要找到這首詩,找到白香山他這首詩《對酒》。我以前讀過,我以前還沒有網路,我到現在還不會用網路。我以前那時候沒有網絡,我讀過這首詩,是「隨富隨貧且歡喜」,就是黑板上說的。

板書:

以前我讀過的,書裡面讀過的是這樣:「隨富隨貧且歡喜」,可以把它修正過來。

剛才在休息的時間,我聽到一則非常興奮的事情,開吉師說她妹妹在政治大學,台北木柵,修中文系的博士班。談到林老師,開吉師的妹妹說,她們認為林老師在學術界是神明。因此我有幸成為神明的入室弟子,今天我來傳播,大家應該很高興,是嗎?

學生:是。

教授:但願我能不負當時林老師對我的耳提面命。說來是有點慚愧,我一直沒有做好。在去年,林老師他家鄉浙江瑞安,溫州,有位宋維遠老先生,比我年紀大,頭髮都白了,老先生,我們素未謀面。他知道我是林先生的學生,聯繫上我,就打電話跟我說,他是負責寫瑞安縣志的人。縣志知道嗎?對瑞安的鄉賢,前輩都極力的希望能夠傳播弘揚。聯繫上我,他電話裡也是這個意思,希望我能盡點力氣。我接到這個電話,我覺得很慚愧,我就回他一封信。這封信我摘錄了後面一部分,放在一篇文章裡,「懷念我的恩師林景伊先生」的這篇文章。這篇文章裡面我就提到,我為著要報答我的恩師,我有機會我都一定竭盡我所能,我希望能夠為章、黃、林尹這一脈的學術,能夠做些弘揚的工作。今天我到這來也是這個目標。

當時瑞安市政府要為林老師開闢一個文物陳列館,去年開幕,約我去做了一次講座,還要做一份,他們要掛在陳列廳上面的一份林老師的年表。這個年表我當然是仔仔細細做好。做好以後,我一邊做一邊就感覺到老師就在我旁邊。做完以後,我就有一段小小的讚語:

板書:噫 先生志節 光同日月 胷蟠萬卷 學比泰嶽 傳章黃之絕學 流布萬古 滔滔滾滾 等江河之永長

林老師的一個年表做完了以後,最後有這兩句讚語。「噫」,感歎,「先生志節,光同日月。胷蟠萬卷,學比泰嶽。傳章黃之絕學,流布萬古。滔滔滾滾,等江河之永長。」

這是林老師他一生這三個大事情。前面說的是他在抗戰時期投身報國,拯救民族危亡。汪精衛視同眼中釘,非要抓到他不可,果然被他抓到。先是利誘,你只要點頭,我這教育部長就是你的。林尹先生破口大罵,漢賊!利誘不行,威脅,關到牢裡,同時連他三個人叫出去槍斃,砰砰,暫停,又把他拉回去,這樣一次、二次、三次威脅他。他知道必死無疑,所以在獄中做了一首絕命詩。一開頭,絕命詩一開頭,「此心同日月,此志擬冰雪;日月長光輝,冰雪終皎潔」。然後最後兩句,「但惟後死者,毋忘滅虜賊」,虜賊指的漢奸汪精衛和侵略我們的日本。自比文天祥,他知道自己是不可能再能夠從這個監牢出去的,所以寫了這首絕命詩。所以他的同門師兄弟,像潘重規先生、高明先生都說他是今之文天祥,現代的文天祥,那時才二十多歲。這是一開始我說「先生志節,光同日月」,這一段是寫他為著救民族危亡,那種願意拋頭顱、願意灑熱血、願意犧牲這種志節。

至於他的學問,剛才開吉師說這個事,她妹妹在國立政大中文系修博士,一提到林先生,說他們把林先生當神明。「胸蟠萬卷」,讀很多書,林老師學問胸蟠萬卷。他的學問有多高?像泰山一樣,像一座泰山一樣,「學比泰嶽」,兩句話。

他第三件事情,這是他不得了的事,「傳章黃之絕學,流布萬古。滔滔滾滾,等江河之永長。」這是絕對能夠傳世萬古的,他的學生繼承他來傳章黃這一派的實學,實在的實,沒有任何一點虛假。清代的學術樸實無華,太炎先生是繼承乾嘉以來清代的學術,然後他單傳黃侃先生,黃侃先生單傳林先生,我指的是聲韻這方面。所以他自己,林先生自己知道要傳章黃絕學的重要的使命。季剛先生一九三五年過世,太炎先生隔年一九三六年也過世,他們三代單傳,剩他到台灣,他知道身上負有多重的使命。所以他不再單傳,他多收了幾個弟子,我才有幸成為他門下。他當時在師大、在政大、在文化大學,在我們東吳大學,他教的學生,碩士三百多,將近四百;博士有兩說,一說七十幾,一說一百。博士、碩士加起來四、五百的人,現在絕大部分都在大學裡面負責傳什麼?章黃之絕學。所以他是滔滔滾滾可以流布萬古,這是他最了不起的功業。

冀望各位同學,在這裡學一點算一點,然後將來你們成為國學傳統文化的種子,散到全國各地,甚至世界各地去弘揚傳播。好,回到我們課本,樹師妳幫我讀下面:

學生讀誦:35毛 金金文,_l=jw&u=6BDB&s=100小篆_l=xz2&u=6BDB&s=100。毛ㄇㄠˊ,毛是人身體的毛髮,以及獸毛的象形。

備註:《說文》:「眉髮之屬及獸毛也。象形。」

典籍所見:(1)草。《左傳.隱公三年》:「澗谿沼沚之毛。」(2)微小。《詩經.烝民》:「德輶如毛。」

毛是部首字,凡由毛組成的字,多與毛髮有關,如:毫、氈、毯等。

常用詞:羽毛,輕如鴻毛,九牛一毛,不毛之地。

教授:這個字很容易認識,它是毛髮以及獸毛的象形。想想如果許慎《說文》裡面沒有這個字,同學們你自己要創造這個字,要怎麼辦?你試來試去,最後也不過像我們這個金文一樣35毛 金,毛。下一個字「肉」,樹師妳幫我讀:

學生讀誦:41肉 甲1甲文,_l=xz2&u=8089&s=100小篆。肉ㄖㄡˋ,肉是一塊獸肉的象形。甲文像被截割下來一大塊野獸的肉。小篆外像大塊肉形,中二筆,像肉的肌理、肋骨。

備註:《說文》:「胾肉。象形。」

典籍所見:(1)肥。《史記.樂書》:「寬裕肉好。」(2)刑法。《荀子.正論》:「治古無肉刑。」

肉是部首字,偏旁多用「月」表示,凡從月(肉)之字多與人體部位有關,如:肩、胃、腎、腸等。

常用詞:骨肉至親,血肉之軀。

教授:這個一樣,同學們先想像,如果沒有創造這個字,你要創造肉這個字要怎麼辦?到菜市場肉攤上看,這一大塊,上面還有一根一根的肋骨、肌理,那就畫一塊肉,就是我們書上用的這一塊。你還有其他的辦法嗎?我是沒有。接下來「首」:

學生讀誦:首 甲文0000甲文,34首 金金文,34首小篆。首ㄕㄡˇ,首是人頭的象形。甲文像人頭有髮,金文、小篆是從甲文譌變而來。

備註:《說文》:「首,古文IMG_256也,巛象髮。」

段注:「巛象髮。說IMG_256上有巛之意。象髮形也。小篆則但取頭形。今字則古文行而小篆廢矣。」

典籍所見:(1)開始。《易經.比卦》:「比之無首,凶。」又《爾雅.釋詁》:「初、哉、首、基、肇、祖、元、胎、叔、落、權輿,始也。」(2)本也。《禮記.曾子問》:「不首其義。」(3)先。《禮記.射義》:「諸侯以貍首為節。」

常用詞:首先,首屆,群龍無首。

教授:好,這個甲文有點好看是嗎?有眼睛,還有頭髮。然後你看金文,就是從甲文演變。到了小篆,「34首」就跟甲文、金文不太一樣。所以從小篆來解釋字的本義,有時候就往往不太明確。所以,我們現在有幸能看到甲文、能看到金文,使我們更清楚,比小篆能更清楚的認識文字的構造。

典籍所見裡面引到一個《爾雅.釋詁》:「初、哉、首、基、肇、祖、元、胎、叔、落、權輿,始也。」《爾雅.釋詁》告訴我們,這幾個字,這一組的字都是開始的意思。在這裡也讓我們看到,有時候我們會看到文章裡面,他們用到「權輿」兩個字。現在知道了,「權輿」的典故出自哪裡?《爾雅.釋詁》。「權輿」就是開始的意思。接下來看下一個「頁」,妳讀一遍:

學生讀誦:页0000甲文 18页 金1金文 18页小篆。頁ㄧㄝˋ,頁是人頭的象形。甲文IMG_256、首、頁應是一字,IMG_256只像人頭,首上加頭髮,頁又加人身。

備註:《說文》:「頭也。」(按:頁假借為葉。如:書頁、頁岩。頁本是人的頭,無扁平意,疑是葉字的假借。)《說文段注》葉下曰:「凡物之薄者,皆得以葉名。」(頁,胡結切,十二部,匣紐;葉,與涉切,八部,喻紐。頁、葉古雙聲,可以通假。)

常用詞:頁碼,書頁,網頁。

教授:好,這裡面同學們看到甲文上面那一部分,跟前面我們讀的這個「首」字,是不是好像似曾相識?有眼睛,還有頭髮,只是方向不太一樣。還有一樣不同是什麼?底下加一個「人」字,看到嗎?那是人。而把這個頭畫得特別大,表示人的頭,「頁」就是人的頭。金文從甲文演變,也還看得出來。再變到小篆就不是很像了。

這裡我提出一個問題,頁本是人的頭,那我問你,書本,「各位同學,請翻開第幾頁」,難道是第幾個頭嗎?這怎麼回事?我後面註了一個按語,起先我也很奇怪,我沒有想通為什麼,書本一頁、二頁的頁為什麼用這個頁?後來我想它應該是樹葉那個「葉」的通假字,字音相同可以通假。樹葉是扁平的,所以看看我們按語,「頁假借為葉」。然後我又查到《說文段注》葉字,底下他註:「凡物之薄者,皆得以葉名。」這是葉。然後再查反切,這兩個頁(葉),看出什麼?雙聲或者疊韻,或者同音,它韻部不一樣,一個十二部,一個呢?

學生:八部。

教授:八部,韻不同部,表示不是疊韻。看它的聲紐,一個是胡結切,屬於什麼紐:

學生:匣紐。

教授:你怎麼知道?你不可以說這個書上的,以後你要自己找。再翻一翻那個聲紐表,找到匣紐嗎?

學生:找到了。

教授:找到那個胡結切的胡嗎?

學生:找到了。

教授:胡是屬於匣紐。再看另外一個字,葉是與涉切,那個「與」找找在哪一個紐?

學生:喻紐。

教授:有沒有真的看到?

學生:有。

教授:真的看到了,好。那你說這兩個一個喻紐、一個匣紐,聲紐也不同,怎麼可以說它是雙聲?同學們翻到三九O頁,就「切語上字表」前面,看到一個簡要的表嗎?發聲部位有「喉、牙、舌、齒、唇」,然後有「正聲」、「變聲」。正聲喉聲是影、曉、匣,變聲是喻、為。發聲部位「牙」,正聲是見、溪、疑,變聲是群,這一個表看到了吧?

學生:看到了。

教授:那你看到喻是什麼?喉音,喉音是影、曉、匣,喉音,喻是它的變聲。也就是古代古音,喻跟影、曉、匣同樣是喉音,也就是說明喻跟匣發音部位一樣,這個清楚了嗎?發音部位同屬喉音。細分分成影、喻、為、曉、匣五個紐,這五個紐同屬於喉音。這五個紐裡面,前面三個影、曉、匣屬於古本聲,古代就有,喻和為是今變聲,但是同屬於喉音,發音部位一樣。發聲部位一樣,它就很容易變化。因此,我們說這是同發音部位,就說它是雙聲。這兩個字,一個是喻紐,一個是匣紐,這兩個字都屬於什麼發聲?喉音。這下同學們一定很高興,要讓兩個字雙聲,原來還有這麼多方便的,就像平仄一樣,一三五可以不論。變聲是從正聲變來的,正聲是古本聲,古音就有的,變聲是今變聲。

好,再翻回來,「頁」。這是我們研究這個頁字,從甲文,從金文,一直到小篆、隸書、楷書,它的演變,原來是人的頭,這個頁。因此馬上我們就會聯想到,書本為什麼稱一頁、二頁,這很奇怪。所以你就假設它可能是哪一個字的假借,然後再查它的聲韻,終於被我們查到,它就是樹葉的葉的假借。到這有問題嗎?接下來,樹師妳幫我讀一下:

學生讀誦:53目 甲1甲文53目 金1金文53目小篆。目ㄇㄨˋ,目是人的一隻眼睛。甲文、金文目字,像人眼之形,小篆豎寫且框廓整齊,已失目的象形。

備註:《說文》:「人眼也。象形。」

典籍所見:(1)目光,眼光。《南史.檀道濟傳》:「目光如炬。」(2)視,注視。《史記.陳丞相世家》:「陳平去楚,渡河,船人疑其有金,目之。」(3)以目喻意。《史記.項羽本紀》:「范增數目羽擊沛公。」

常用詞:目不轉睛,刮目相看,耳目一新。

教授:甲文還有這樣寫的:

板書:IWLM%KIZ[95{%`2)RE019MB

也有反過來:

板書:H(XE9RFN((_YXTCNZ5S9Z0D

他為什麼把眼睛畫得這麼醜,三角眼?我們說過,做弧線在甲骨上面不方便,所以常常是直線條。這都是很容易了解的象形,只是到小篆以後,比較規整,當中兩橫,它本來是人的眼珠,變成兩橫了。本來眼睛應該橫著畫,變成豎的,難道這個人是橫眉豎目嗎?它是為著竹簡豎寫的方便。你認同嗎?

學生:認同。

教授:下一個字,樹師幫我念一遍:

學生讀誦:93耳 金1金文93耳小篆。耳ㄦˇ,耳是人一隻耳朵的象形。小篆是從金文遞變而來。金文作「93耳 金1」,像耳輪廓及竅之形。

備註:《說文》:「主聽也。象形。」

典籍所見:(1)聞、聽。《漢書.外戚傳》:「又耳曩者所夢日符,計未有所定。」(2)聽覺器官。《詩經.大雅》:「匪面命之,言提其耳。」(3)垂。《唐書.南蠻傳》:「衣朝霞,耳金環。」(4)器物的兩耳。《史記.封禪書》:「有雉登鼎耳。」(5)位於句末。《史記.匈奴傳》:「以騎馳蹂而稼穡耳。」

常用詞:忠言逆耳,耳濡目染,耳目一新,耳熟能詳。

教授:這個字也是很容易明白的,我們人體器官上的一個象形文字。尤其在金文所用的這個字,到小篆它漸漸變化,到隸楷就看不出是耳朵的一個象形了。接下來看下一個字,樹師妳讀一遍:

學生讀誦: 6自 甲1甲文  6自 金2金文  6自0000小篆。自ㄗˋ,自是人鼻子的象形。甲文、金文像鼻子的形狀,小篆是從甲文、金文遞變而來,「∪」像鼻形,中畫像文理。

備註:《說文》:「鼻也,像鼻形。」

典籍所見:(1)自己。《孟子.離婁》:「自暴者,不可與有言也。」(按:人稱自己時常用手指自己的鼻子,故借「自」為自己。)(2)由也。《詩經.大雅》:「自西自東,自南自北,無思不服。」(3)自然。《道德經》:「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4)從。《中庸》:「行遠必自邇。」

常用詞:自在,自力更生。

板書:N}@$X}8}F0W6G)5290ZTLIN

教授:甲骨文它就大概是照著一個人的鼻子畫,這個鼻子有點好看。你說,自己的「自」怎麼原來是個鼻子?應該反過來,鼻子被借為自己。為什麼會借為自己?人稱到自己的時候,常常指自己的鼻子,我怎麼樣我怎麼樣,所以這個鼻子就變成自己了。這都很簡單。接下來,幫我讀這個「口」:

學生讀誦:  67口 甲1甲文  67口 金1金文  67口小篆。口ㄎㄡˇ,口像人的嘴巴。甲文、金文、小篆字形略同。

備註:《說文》:「人所以言食也。象形。」

典籍所見:(1)器物納入取出的地方。《論衡.道虛》:「致生息之物密器之中,覆蓋其口。」(2)人。《漢書.王莽傳上》:「羌豪良願等種,人口可萬二千人。」

常用詞:金口玉言,養家糊口。

教授:「口」就是我們嘴巴的一個象形文字。你說我們的嘴巴有這麼醜陋嗎?一個方方的口嗎?造文字是大意如此,它不能像畫一樣畫得那麼美麗。還有一個問題,多少人,為什麼說人口多少?一個人只有一個口,所以多少口就是多少人。下一個字,「牙」,樹師幫我念:

學生讀誦:  21牙 金1甲文  21牙 金2金文  21牙小篆。牙ㄧㄚˊ,牙像人的大牙上下相錯之形。甲文、金文字形略同。

備註:《說文》:「牡齒也。象上下相錯之形。」

段注:「統言之皆偁齒,偁牙。析言之則前當脣者偁齒。後在輔車者偁牙。牙較大於齒。」

典籍所見:(1)咬。《戰國策.秦策》:「投之一骨,輕起相牙者,何則?有爭意也。」(2)飾有象牙的大旗。《文選.東京賦》:「戈矛若林,牙旗繽紛。」

常用詞:牙齒,月牙,伶牙俐齒。

教授:這個字好像不太容易看出象形,其實不是不太容易看出,是我們沒有機會看到這個大牙,它就是大牙上下交錯的樣子。如果你是牙科醫生,你就比較容易看到。在甲文、金文,還比較容易看出是大牙上下相錯。到了現在的楷書,怎麼樣看也看不出是上下大牙的樣子。這是隸變以後,就有很多不能夠看出它原來象形的形狀。接下來再看「IMG_256(頤)」這個字,樹師幫我念一遍:

學生讀誦:IMG_256(頤)ㄧˊ,IMG_256鼻子下面腮頰部分,字應橫看,是頤的本字。金文和小篆字形略同。

備註:《說文》:「頷也,象形。」

段注:「IMG_256者,古文頥也。此文當橫視之。橫視之,則口上、口下、口中之形俱見矣。

典籍所見:(1)養。《禮記.曲禮》:「百年曰期頤。」(2)面頰。《易經.頤》:「觀我朵頤。」

常用詞:頤神養性,期頤之壽。

教授:這個IMG_256字,段玉裁告訴我們要把它橫過來看,現在大家把它橫過來看。外面是一個口,當中還有一橫,口上口下,這是IMG_256這個字,也是後來加了個頁字,這個「頤」的本字。下一個,而且的「而」,樹師幫我讀一遍:

學生讀誦:  94而 甲1甲文  94而 金2金文  94而小篆。而ㄦˊ,而是人鬍鬚的象形。甲文像人的鬍鬚,金文和小篆是從甲文演變而來。

備註:《說文》:「頰毛也。象毛之形。」

段注:「其象形,則首畫象鼻耑。次象人中。次象口上之頾。次象承漿及頤下者。」

典籍所見:(1)而假借為「汝」、「若」。如《莊子.齊物論》:「我勝若,若不我勝,我果是也?而果非也邪。」(按:汝,人渚切,日紐,五部;若,而灼切,日紐,五部;而,如之切,日紐,一部。而與汝、若二字,雙聲通假。)(2)之,的。《論語.憲問》:「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3)辭。《易經.屯卦》:「宜建侯而不寧。」(4)能。《淮南子.原道》:「行柔而剛,用弱而強。」(5)尚且。《莊子.天道》:「夫天地至神,而有尊卑先後之序,而況之道乎?」

常用詞:不謀而合,適可而止,言而有信,迎刃而解。

板書:})VU%80@1D7)J6YQ{S}}QJM

教授:「而」就是鬍鬚,段玉裁說,上橫像什麼?學生:鼻端。

教授:就是鼻端,鼻子這裡。當中有一豎,他認為是什麼?

學生:人中。

教授:人中。這兩撇是上面的鬍鬚,底下這一把呢?

學生:下面的鬍鬚。

教授:山羊鬍。杜甫說的什麼?捻斷幾根鬚,大概是捻這裡。原來而且的而竟然是鬍鬚,那怎麼會借用為什麼?假借為汝、為若。假借需要有個條件我們說過,各位一定能夠知道了,什麼條件?

學生:音同。

教授:對了。我非常高興,我們才上課沒幾節課,大家就能夠把這個重點能抓住了。要字音相同才可以通假。為什麼字音相同可以通假?再告訴我:

學生:聲義同源。

教授:真聰明!同學們將來是無可限量,馬上能知道是什麼?音同,聲義同源。所以音同可以通假。如何知道這兩個字聲韻上的關係?你說我來讀讀看可以嗎?

學生:不可以。

教授:那要怎麼辦?

學生:查切字。

教授:查它的反切。你查《說文》上面的反切也可以,你查《廣韻》上面的反切也可以。查出反切來之後,把反切上字對照一下我們四十一聲紐表,就知道它有沒有雙聲。韻部我們用段玉裁他的十七部,他在註《說文》,每個字他都註了第幾部,是嗎?所以韻部很容易找到。「而」這個字本來是鬍鬚,它跟另外兩個字,跟汝、跟若。

板書:汝

同學們,這個字你一定知道它是什麼,第二人稱「你」。

板書:你 女 若

汝、女、若,這些字,聲韻上都互有關聯,所以可以互相假借。

板書:既使我與若辯矣 若勝我 我不若勝 若果是耶 我果非也耶 我勝若 若不我勝 我果是耶 若果非也耶

《莊子.齊物論》裡有這麼一段話,有同學能告訴我它說的什麼嗎?

學生:即使我和你辯論,如果你勝了我,我沒有勝過你,那麼你就是對的嗎?我就是錯的嗎?我如果勝過你,你沒有勝過我,難道我就是對的,你就是錯的嗎?

教授:很好,開吉師已經明白這裡面真正的問題在哪裡?在這個「若」字,你把它代換為「汝」,

板書:汝

統統代換進去就清楚了。即使我與汝辯矣,你甚至把它代換成這個字:

板書:你

你,現在的這個字。即使我與你辯矣,你勝了我,我勝不了你,那你果是對的嗎?我果是不對的嗎?只要把這個「若」字代換進去,你就很清楚它整個意思。

汝跟若在聲韻上必定是要麼同音、要麼雙聲、要麼疊韻。所以能夠知道聲韻上,這兩個字它彼此有關聯,那麼我們再來讀《莊子》,就覺得沒有那麼艱難了,就覺得很簡單了,就像讀白話文差不多了。所以聲韻學重要嗎?

學生:重要。

教授:從此就看出來,文字聲韻,聲韻是非常重要,這一代換進去就什麼都解決了,是嗎?我們下課。




漢字入門  劉克雄教授主講  (第十一集)  2015/8/7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56-181-0011

教授:今天下午我們講到「而」這個字,大家記得「而」是什麼東西?有人抓抓鬍子,而。這裡我們引到《莊子.齊物論》裡面的一段話,說到「而」跟「汝」之間的聲韻的關係。「而、汝、若」,這些聲韻相近的字,為什麼是代表第二人稱你我他的「你」?

板書:WDFIG`]%VO~QTBVF@}3CLUJ

古時候農耕社會,在田裡耕作都以男人為主,因為需要出很多力氣。所以男人的「男」,同學們翻開《說文》:

板書:男

「丈夫也。从田力。言男子力於田也。」農耕社會,在田裡勞作是需要出很大的力氣。你們下過田沒有?有同學下過田的舉手我看看,有很多沒下過田。光是插秧就非常累人,彎著腰在那插,還要除草種種,還有犁田。所以男人就以「田」、「力」。男子力於田,會意。在甲骨文裡面,這個「力」字,研究甲骨文的古文字學家們,有另外一個看法,認為它不是力氣的力,它是耕田的耒具,犁這一類東西,可以當作另外的一種說解。而許慎說,「男子力於田」。

農耕社會出很大力氣在田裡工作來養家糊口,所以漸漸的就形成以男性為主的一種社會。男性為主,那男性的對方是誰?這個字,女人,女。所以這個女,由於是男性的對方,就引申為第二人稱。明白嗎?我們說過:

板書:

這什麼字?

板書:它

它,象形的蛇,它。甲文有這種寫法。上面加一個腳印,意思是說,千萬要小心,腳不要去踩到這個「它」,牠會咬人。因為牠可怕,會咬人,所以人們忌諱說蛇,就用「那個、那個」來代替蛇。不說蛇,說那個、那個,因此那個、那個就漸漸演變為第三人稱「它」,那個、那個。所以這個「它」字就漸漸成為第三人稱。

第二人稱,「女」。剛才我們說了,是以男人為主,那他的對方就指的是女,所以這個「女」就指第二人稱。我們現在寫成:

板書:你

你。跟它(女)同音或者音近的,有:

板書:爾

爾。有:

板書:汝

汝。還有:

板書:若

若。還有嗎?還有那個鬍子:

板書:而

而。這些聲韻上都跟這個「女」字音相近,所以這些字,「爾」、「汝」就是指的對方,你。接下來,我們看下一個字,樹師妳幫我念一下:

學生讀誦:心ㄒㄧㄣ。23心 金1金文  23心小篆。心是人心臟的象形。

備註:《說文》:「人心,在身之中。象形。」

典籍所見:(1)人或動物的心臟。《史記.匈奴傳》:「披髮左衽,人面獸心。」(2)中央。劉禹錫《洞庭秋月行詩》:「洞庭秋月生湖心,層波萬頃如鎔金。」(3)思想,意念。《文選.與吳質書》:「東望於邑,裁書敘心。」(4)心思。《詩經.關雎序》:「在心為志,發言為詩。」(5)性情。《韓非子.觀行》:「董安於心之緩。」

常用詞:惻隱之心,心領神會,心安理得。

教授:這是一個心臟的象形文字。

板書:xz13624agc15660

像不像心臟?用象形的方法造出的文字,心。古人以為心跟心思是連在一起的,所以往往在古文的詩文裡面,譬如典籍所見第三,《文選.與吳質書》。這《文選》指什麼文選?

學生:《昭明文選》。

教授:真好,《昭明文選》。

板書:昭明文選

梁,宋、齊、梁、陳的梁,蕭統(昭明太子)他蒐集的,他認為最優美的文學作品,《昭明文選》。季剛先生曾命我的老師林先生,要背誦《昭明文選》。同學們如果書齋裡能備一部《昭明文選》,你隨時多翻閱一下,選幾篇你喜愛的把它熟讀,你就能領會,我們唯美文學登峰造極的那個時代,作品是如何的優美。這是《昭明文選》。

這裡我們選到一個《與吳質書》:「東望於邑,裁書敘心。」這「心」指的什麼?就是指的意念和思想。所以古人認為心是主思想。不像現在人已經知道思想是靠什麼?腦袋。古人認為是心。典籍所見裡面第二,引到劉禹錫「洞庭秋月生湖心」,這個「心」是什麼意思?中央,湖心中央。我想起有一句詩:

板書:波心朗月寂無聲

寂寞的寂,「波心朗月寂無聲」。波心跟劉禹錫說的湖心,同樣的意思。我敢斷定同學們不知道這一句詩的出處。前面它還有三句,是一首七言的詩:

板書:朝朝葦渚討營生 何妨放歡酒自傾 夢醒一篙天野大

可以把它抄下來。「朝朝葦渚討營生」,這是題一幅畫的詩。一個老漁翁在蘆葦叢那裡,在那抓魚。「朝朝葦渚」,蘆葦叢裡;「討營生」,打漁是他營生的方法。表面上寫的是,這個漁翁天天(朝朝)葦渚討營生;實際上寫的是眾人,你、我、他,大家天天都為著工作在那忙,朝朝葦渚討營生。

不過這位釣魚翁,他好像比一般人稍微聰明一點,「何妨放歡酒自傾」。帶壺酒在船上,一邊釣魚,等了很久,久不來,他喝它一口,自我娛樂,又有何妨,有何不可?何妨放歡酒自傾。他比一般的人,他曉得及時行樂,跟一般人還不太一樣,這個釣魚翁。

有一次可能酒稍微喝多了,竟然睡著了。等睡醒以後天黑了,一篙伸出來,從蘆葦叢中伸出來,「夢醒一篙天野大」。夢醒了,一篙伸出來,發現天那麼高,湖面那麼空曠,是很新的一個境界,跟蘆葦叢裡面不一樣,境界放寬了。再抬頭一看,正好一輪明月,「波心朗月寂無聲」。平靜的水泊,夜晚一輪朗月照在波心上,他沒有說什麼,就是寂無聲。佛祖拈花微笑說些什麼?沒說。波心朗月,他說些什麼?沒說,寂無聲,這是進到禪的境界。為什麼我剛才說,我敢斷定你們不知道這句詩出自於哪裡?

學生:劉家特寫。

教授:師父就是師父,是我畫的一幅畫,我題的一首詩,所以我斷定你們不會知道。「夢醒一篙天野大,波心朗月寂無聲。」鼓掌!好,看到劉禹錫「洞庭秋月生湖心」,你們的老師竟然也有一句跟他差不多,「波心朗月寂無聲」。再看下一個字,樹師也請妳讀一下:

學生讀誦:手ㄕㄡˇ。手(金文)35手(小篆)。手是人手五指俱全的象形。金文及小篆像畫五個指頭的象形。

備註:《說文》:「拳也。象形。」段注:「今人舒之爲手。卷之爲拳。其實一也。象指掌及腕也。」

典籍所見:(1)凡表示動作多曰手。《晉書.杜預傳》:「皆迎刃而解,無復著手處。」(2)執,執持。《公羊傳.莊公十二年》:「手劍而叱之。」(3)取。《詩經.賓之初筵》:「賓載手仇。」

常用詞:手足之情,白手起家,手不釋卷。

教授:同學們繼續看下一個字,「又」。妳再把「又」讀一遍:

學生讀誦:又ㄧㄡˋ。14又 (2)甲文  14又 金1金文  小篆。又是人右手的象形。小篆與甲文、金文同,均像右手之形,甲文、金文正反每無別,惟14又 (2)像右手,「14又」像左手,則劃分甚明。

備註:《說文》:「手也。象形。」按:手是五指全形,又20087省略筆劃,是手的側視。又為右手,後被借為重複之義,便借「右」來表示右手;20087為左手,後被專用為部首字,便借「左」來表示左手。

典籍所見:(1)重複。《賦得古原草送別》:「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2)連詞。《詩經.卷耳序》:「又當輔佐君子。」(3)表示轉折。《墨子.節葬下》:「欲以干上帝鬼神之福,又得禍焉。」(4)表示並列。《詩經.豳風.破斧》:「既破我斧,又缺我斨。」

常用詞:欲言又止,又快又好。

教授:好,這是先看第一個「」,舉起你的手看看,一、二、三、四、五,五個指頭。這個呢「」?側面看少掉兩個,代表右手。所以也不一定說是要完全畫五個指頭,能夠看出它是右手就可以。反過來「」,當然是左手。接下來,我們看下一個字「白」。樹師幫我讀一遍:

學生讀誦:白ㄅㄞˊ。白甲1 白甲(甲骨文)白金1白金(金文)白篆(小篆)。白是大拇指的象形。

備註:甲文實拇指之象形。(按:拇與白同屬唇音,白,旁陌切,五部,並紐;拇,莫厚切,一部,明紐;白與拇兩者雙聲。拇又名巨擘,擘,博戹(ㄜˋ)切,十六部,幫紐;擘、白亦雙聲,拇為將指,在手足具居首位,故白引申為伯仲之伯,又引申為王伯之伯。)

典籍所見:(1)假借為白色。《說文》:「西方色也。」《老子.第二十八章》:「知其白,守其黑。」(按:白本拇指,五行(金、木、水、火、土)中,金主西方為白色,故借白為白色。)(2)表明。《呂覽.士節》:「吾將以死白之。」(3)皎潔。《屈原.漁父》:「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4)古代書信署名下的敬語,是說的意思。《與吳質書》:「二月三日,丕白。」又《山中與裴迪秀才書》:「山中人王維白。」

常用詞:明白,表白,白天,黑白分明。

教授:同學們看看「白」,它實際上在甲文裡面,找到甲文嗎?甲文、金文,它就是(看我這)大拇指。白,這是大拇指的一個象形。後面備註裡面,白,又引申到伯仲叔季。伯仲叔季,是排行裡面老大、老二、老三、老么,伯仲叔季。伯是老大:

板書:伯

白與伯,同學們慢慢就能認出,「从人白聲」,形聲字。同學們查查《說文》,這個「伯」字有嗎?「白」,我們已經把它的反切,在我們書本上寫出來了。「伯」字有嗎?看它的反切如何?「長也。从人白聲。」就是要同學們動動手,讓你確認這個「伯」字是「从人白聲」,形聲。你翻到《說文》了,你確認了,「長也。从人白聲。」白是它(伯)的聲母,伯算是聲子,(白)聲母,(伯)聲子。聲母與聲子之間的關係,我們先說形聲,這個聲母是用來注這個字(伯)的字音,注音。所以聲子它的讀音應該,告訴我?應該跟這個聲母是一樣的,應該是同音的。因為用它來注音,明白嗎?語言在漸漸的變,文字的字音也會漸漸的變,所以你看到同是從某一個聲母那一群字,有的它與聲母已經不完全一樣讀音,有的只保存雙聲,有的還保存疊韻。這是形聲字聲母與聲子之間的關係。

記得剛才我說的這段話非常非常重要。形聲字,形、聲。形聲字它所從的聲符我們叫它聲母,形聲字是由聲母來注它的音,所以這一群相同聲母的形聲字,都是由它(白)衍生出來的,因此我們稱它(伯)為聲子。聲子與聲母之間的字音的關係,這點最重要。我們明白形聲字是聲母用它來當注音符號。古代沒有我們的ㄅ、ㄆ、ㄇ這種注音符號,他就用這個辦法。所以形聲字,它的聲子跟聲母之間,既是用來當注音符號,應該怎麼樣?應該同音,來注音!這是造字當時。那造字經過幾千年,語言在變,所以文字字音,以形聲字的這一群聲子,同是從白這個聲母:

板書:柏

這什麼字?現在讀(ㄅㄛˊ),也有讀(ㄅㄞˇ)的,松柏(ㄅㄛˊ),松柏(ㄅㄞˇ),這都是跟它的聲母字音上稍微有一點變化,有時候沒有變化。這是聲母、聲子之間的關係。這些東西本來是應該放在後面的「形聲」舉例來說的,現在不得已先說一下,不然你不明白。但是這就非常重要,形聲字聲母與聲子之間的關係,記得它是什麼?來用當作注音符號。所以形聲字的聲子跟聲母,它造字當時必然是同音。它本身「白」這個字是什麼?大拇指的象形,象形文字。在手上,大拇指是數在第一位,一開始,第一位;在腳上呢?也是一樣。手、腳的大拇指都是第一位。在手足都是居於首位,故引申為伯仲的伯,又引申為王伯、公侯伯子男的伯。

是用這個白色是嗎?

學生:只有這個字,但是查不到白色,那個西方色的白,這個版本裡好像查不到這個白字。

教授:找到了,你倒是很麻煩,害我們找半天才找到你。同學們翻到三百六十七頁(這個書),看到這個「白」嗎?注音是ㄅㄛˊ,它注ㄅㄛˊ。「西方色也」,許慎這裡用的五行來做說解,因此他這裡沒有辦法說清楚「白」這個字文字字形的本義,所以我就沒有引《說文》,我們這裡沒有引《說文》,看到嗎?因為他用那種陰陽五行來做說解,是有些牽強。我們就直接從古文字甲文、金文看出是大拇指,清清楚楚。

板書:白 疾二切 十五部

這個「疾二切」是另一個字,甲文它寫成:

板書:

早上我們講過這個字,像什麼?

學生:鼻子。

教授:這個鼻子不太好看。這就是「自」,自己。到了小篆,整齊化:

板書:

就比較規整了,「自」。我們現在寫成這樣:

板書:自

《說文》在這個_l=xz2&u=81EA&s=100後面有一個這樣寫:

板書:

就緊接著在「自」後面。所以有同學看成它是白色的白,它是疾二切。疾二切切出來就是自己的自,明白嗎?所以這個()不是黑白的白。現在我們進行下一個字,樹師妳讀下一個字:

學生:凡ㄈㄢˊ,凡是木制器具托盤的象形。甲文像承槃之形。(按:槃,薄官切,十四部,並紐;般,薄官切,十四部,並紐;凡,浮芝切,七部,奉紐。今凡讀輕唇音,然古讀重唇音。「凡」實與般、槃同音。篆文「般」本應從凡,因「凡」、「舟」古文字形相近而誤從舟。《說文》許慎「凡」為最括之詞,乃假借義。)

備註:

典籍所見:(1)概略,大概。《漢書.楊雄傳》:「請略舉凡,而容自覽其切焉。」(2)塵俗。《宗鼎錄》:「至理一言,轉凡成聖。」(3)總計。《史記.陳涉世家》:「陳勝王,凡六月。」

常用詞:超凡入聖,不同凡響,器宇不凡。

教授:這個字如果不講解,同學們可能會弄糊塗。看甲文,像木制的一種托盤,一種盤子,長方形,一種盤子。小篆從甲、金文的字形它起了變化,變到隸楷,就是我們現在用的「凡」,平凡的凡。

這裡我們分析了幾個字,我們說甲文、金文的形狀像托盤、承槃。分析了這個「槃」的字音,薄官切,十四部,並紐;「般」同樣是薄官切,當然也是十四部,也是並紐;「凡」呢?它是浮芝切,它不在十四部,在七部,奉紐。同學們先翻開四十一聲紐那個表。

板書:浮

反切上字浮在奉紐找到嗎?最後那個非、敷、奉、微,奉紐,找到這個「浮」嗎?一定要看到它,不要讓它跑掉,用手按住它,「浮」,找到了。

板書:凡 浮芝切 七部

凡,反切,浮芝切,在七部,「浮」剛才叫你手按住,不然它會跑掉,什麼紐?

學生:奉紐。

板書:奉

教授:奉紐。浮是奉紐,非、敷、奉、微這四紐都屬輕唇。輕唇在注音符號裡面屬於哪一個?

板書:ㄅㄆㄇㄈ

這四個屬於哪一個?ㄅ、ㄆ、ㄇ、ㄈ,就這個(ㄈ),就它(ㄈ),奉紐,輕唇音。我們說過,錢大昕他發現古無輕唇音,凡是輕唇音古代都讀成重唇。好像上次跟同學們舉過一個例:

板書:

現在讀?

學生:ㄈㄢˋ。

教授:是什麼?

板書:ㄈ

輕唇是吧?錢大昕說古無輕唇音,古代它應該不讀ㄈㄢˋ,應該讀重唇,重唇是這些(ㄅ、ㄆ、ㄇ),這(ㄇ)是帶鼻音的,這兩個是ㄅ、ㄆ。閩南音讀它為什麼?

學生:ㄅㄥ。

教授:ㄅㄥ是哪一個?ㄅ,ㄅㄥ。客家語裡面有一路讀ㄆㄢ(潘),「你吃ㄆㄢ(潘)嗎?」你吃飯了嗎?這是有ㄆ。ㄅ、ㄆ都屬重唇,我也曾經跟同學們說明過,這兩個發音方式有什麼不同?ㄅ與ㄆ。再來一次,把手指頭放在嘴巴前面,然後我們讀ㄅ、讀ㄆ。好了,你感覺到什麼?再來一次,如果不清楚,ㄅ、ㄆ。好了,你會感覺到發ㄅ的時候,氣流出來比較輕,發ㄆ的時候,有一股強烈的氣流衝出來,衝到你手指頭,ㄆ。在聲韻學上,這叫送氣。

板書:送氣

發音的方法、發音的部位是完全一樣,都是兩唇閉起,氣流從肺裡出來,受到兩唇的阻塞,然後打開。氣流出來得輕,ㄅ;出來得重,ㄆ。發音的部位、發音的方法完全一樣,只是送氣與不送氣的分別,ㄅ、ㄆ。現在讀,吃飯,你吃飯嗎?是輕唇。客家語有讀泥捨潘某(你吃飯了嗎)?ㄆㄢ是哪一個?ㄆ。閩南語讀呷崩美(吃飯了嗎)?ㄅㄥ,ㄅ重唇。所以我們說閩南音、客家音保存中原古音最多,像這就是一個例子。那同學們可能要問,飯是形聲字,从食反聲。它的聲母:

板書:

它是聲母,它現在讀ㄈㄢˇ,反對的反。那它用來注音,這個字(飯)當然應該讀ㄈㄢˇ,是吧?

板書:

這個字應該讀ㄈㄢˇ嗎?把那個木ㄈㄢˇ拿過來,是嗎?

板書:

你開的那個出ㄈㄢˇ社在哪裡?如果聲母以前就讀輕唇,那麼所有這群(飯、板、版……)它的聲子,都應該讀輕唇,吃飯、木ㄈㄢˇ、出ㄈㄢˇ社。但是適得其反,這個木板,它還保留聲母原來還沒有聲變的重唇音,ㄅㄢˇ,聲母依然保存它原來的重唇ㄅㄢˇ。這(版)也是。現在這個聲母(反)它自己音變,變成輕唇了,但是由它的聲子(飯、板、版)可以來證明,它原來本來就應該讀ㄅㄢˇ。

這裡我們要來說明這個字,「凡」,現在是輕唇,奉紐。浮芝切,奉紐,是輕唇,凡。

板書:般

同學們《說文》翻開這個字。看到這個「般」,它是「从舟从殳」。實際上它是,我們這裡說解裡面說到,篆文的「般」本應從凡,因「凡」和「舟」古文字形相近。凡,你看小篆的凡和舟,它字形相近,而誤從舟。也就是「般」,它舟這邊應該是從凡。所以這個般字,由於字形凡跟舟相近,而誤以為是舟,其實它是從凡。因此:

板書:盤 槃

盤,槃,這邊(舟),本來就應該是從凡。那同學會問,既然它(盤、槃)應該讀ㄆㄢˊ,為什麼這裡(凡)讀ㄈㄢˊ呢?凡,古無輕唇音,它就應該讀ㄆㄢˊ。這個字很多古文字學家,他都不敢認定,只說懷疑。實際上我們只要能知道,我們確認古無輕唇音,錢大昕這個發現是正確的,我們就能夠正確判斷,「凡」讀輕唇,古音就讀ㄆㄢˊ。因此從它得聲的般,以及從般得聲的盤,從木般聲的槃,都是它(凡)的重唇,都是由這個凡,古音它這個凡就讀ㄆㄢˊ,重唇。更何況這個凡在甲骨文就像一個盤子。

板書:

一個長方形的盤子。這是,凡這個字,古音讀重唇。因此從它得聲的般,你說般它是從舟並不是從凡得聲,因為它字形相近而誤,從般得聲的這些ㄆㄢˊ(盤、槃)都是重唇。

板書:帆

這是什麼字?形聲字,這個帆現在讀輕唇,依然這個字都讀它為帆船,帆,輕唇。有同學用閩南音讀讀看這個字,滂僔。滂僔,ㄆㄤ,ㄆ重唇;帆船,滂僔。所以這個字(帆),本來就讀重唇。帆,ㄆㄤˊ;ㄆㄢˊ,到這裡(盤、槃),盤子,這是重唇。我們翻下面,「止」。樹師妳讀一下:

學生讀誦:止ㄓˇ。8、止0000甲文8止 金1 金文 8止1小篆。止是人的腳印,前像足趾,後像足掌。甲文、金文本是腳印的象形,到小篆,略去腳掌,側重腳趾,有行走意,行終有所止,故又引申為停止。

備註:王筠《釋例》:「止者,趾之古文也,上象足趾,下象足跟,足掌。」

典籍所見:(1)停止。《荀子.大略》:「流言止於智者。」(2)禁止。《左傳.桓公六年》:「少師歸,請追楚師,隨侯將許之,季梁止之。」(3)古文止作「趾」。《繫辭》:「履校滅趾。」(4)居。《詩.玄鳥》:「惟民所止。」(5)威儀。《詩經.鄘風》:「人而無止,不死何俟。」

常用詞:高山仰止,言談舉止,止於至善。

教授:同學們,這個「止」看甲文。我們以前畫過一個什麼?

板書:

由它:

板書:

足掌縮小了,還是三個腳趾,省略兩個。由它:

板書:

止:

板書:

再到現在,有問題嗎?這樣的演變。

板書:

範圍的圍。

板書:

範圍代表土地,這個土地四周有四個腳印,表示四周有人守衛。現在寫成什麼?

板書:

這是圍。

板書:

上面的腳印。

板書:

下面的腳印。

板書:

旁邊的腳印。

板書:

這邊的腳印。

板書:L(O$920IST0(GQHOI040I2V

衛。

板書:行

同學們把這個字,《說文》翻翻看。「人之步趨也」,找到嗎?段注告訴我們,步是行也,趨是走也,人之步趨就是人走路的意思。从什麼?彳、亍。段注:「彳,小步也。亍,步止也。」

板書:彳亍

彳、亍。這個字(彳)注音讀什麼?ㄔˋ。這個(亍)呢?ㄔㄨˋ。彳、亍,段注上面有,不然你再查這兩個字的注音。彳和亍,都是舌上音。把彳、亍兩個字反切幫我查出來,彳、亍的反切。

板書:C:\Documents and Settings\Administrator\Application Data\Tencent\Users\467112013\QQ\WinTemp\RichOle\A`(SPI4YA_ZVIJ_CCNN1_{2.png

哪位同學先查到,你上來幫我把它的反切寫出來。

板書:亍 丑玉切 三部。彳 丑亦切。

再看看,丑是哪一個聲紐?

學生:徹。

教授:知、徹、澄、娘的徹。亍,丑玉切。彳,丑亦切,它是幾部?

學生:《說文》上面沒寫。

教授:沒有,不要緊。同學們翻到三九O這個表,發音部位表。發音部位,喉牙舌齒唇。在舌這個部位底下,看到正聲是端、透、定、泥、來;變聲是知、徹、澄、娘、照、穿、神、日、禪、審,這些變聲。正聲裡面,端、透、定、泥、來,就是注音符號裡面的ㄉ、ㄊ,端、透,ㄉ、ㄊ。下面變聲,就是捲舌的,我讀不好那個捲舌音:ㄓ、ㄔ、ㄕ、ㄖ。

它(丑)是徹紐,就是舌上音,捲舌的。錢大昕說什麼?古無舌上音,古無輕唇音。凡是現在捲舌的舌上音,古時候都讀同舌頭音。所以這個(丑),是現在捲舌的舌上音,古代讀ㄉ、ㄊ,不讀ㄓ、ㄔ。

因此這兩個字(彳、亍),誰能說準這兩個字現在閩南語裡面怎麼讀?彳、亍,它既不是讀彳、亍,不是捲舌的彳、亍,它應該讀重唇的ㄉ、ㄊ。閩南音裡面常用的,大膽說出來,踢投(去玩),沒想到吧?我們一起去那裡玩一玩、耍一耍,說去那裡踢投。踢投,台語裡面,閩南語裡面踢投就是這兩個字。踢投,彳亍。

我記得以前台灣的「中央日報」,有一個小方塊副刊裡面,那個人來解釋什麼叫彳亍(踢投)。彳亍,台語裡面天天掛在嘴巴上說的,彳亍、彳亍。那位朋友大概是從外省到台灣去,他大概不通閩南語,可是天天聽到人家說彳亍、彳亍,他又要來解釋這個彳亍。他說應該是台灣天氣熱,大家喜歡穿那木屐,在街上走路,踢踏踢踏的聲音。是嗎?不是。它就是這兩個字彳亍。

還有這樣寫的(躑躕)。漢古詩裡面,「執手野躑躕」,讀ㄓˊ、ㄔㄨˊ,彳亍。古音應該讀它什麼?踢投。很高興,我們大家都喜歡彳亍(踢投)。好了,下課我們大家彳亍,好嗎?

 

 

漢字入門  劉克雄教授主講  (第十二集)  2015/8/8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56-181-0012

教授:「人」這個字,請開吉師幫我念一遍:

學生讀誦:人ㄖㄣˊ。43人 甲2 43人 甲5(甲文)43人 金1(金文)@06HWP[CB6@[KJ4]NFYPZRT(小篆)。人是人側立的象形。甲文可正寫可反寫,如甲文43人 甲2甲文43人 甲5

備註:

典籍所見:(1)別人,他人。《論語.顏淵》:「己所不欲,勿施於人。」(2)眾人。《公羊傳.莊公十七年》:「齊人殲於遂。」(3)品行。《孟子.萬章下》:「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

常用詞:正人君子,任人唯賢,志士仁人。

板書:43人 甲5  43人 甲2

教授:同學們看黑板。它就是人側立的樣子,看到我像它嗎?

學生:像。

教授:頭,身體,腳,手。在甲文它可以正反的寫,「人」。演變到小篆筆畫有一點改變,還是看得出來。楷書我們看到:

板書:人

人。我們說過,在甲骨文裡面,它往往可以正寫、也可以反寫,可是我們說過有兩個字不可以。

學生:左、右。

教授:左、右。

板書:H~J8E8BSW9R)JGW(OR%XIPR

右手,如果把它反寫也可以的話,那不變成左手嗎?

板書:G(ET)B{`U3`]UN8_DKGXNJT

這兩個字它是左右不能反寫。同學們翻過來,「大」。也請開吉師念一遍:

學生讀誦:大ㄉㄚˋ。101大 甲2(甲文)101大 金2(金文)101大(小篆)。大像正面站立的人。

備註:《說文》:「天大,地大,人亦大。」

典籍所見:(1)眾多的。《漢書.李廣傳》:「匈奴必以吾為大軍之誘。」(2)猛烈的。《漢高祖.大風歌》:「大風起兮雲飛揚。」(3)重也。《荀子.性惡》:「大齊信焉而輕貨財。」(4)與「泰」、「太」音同通假。《荀子.富國》:「儒術誠行,則天下大而富,使有功,鐘擊鼓而和。」(按:太、泰:他蓋切,透紐,十五部;大,徒蓋切,定紐,十五部。三者同音,可以通假。)(5)大小的大。《詩.鄭風.遵大路》:「遵彼大路兮。」(按:《三字經》:「三才者,天地人。」人為萬物之靈,人與天地並稱三才,所以引申為大小的大。)

常用詞:正大光明,發揚光大。

教授:這個字看到甲文、金文。

板書:@SORSS3HT~_%X[4)X3NOF3S

教授:看黑板,再看我,像嗎?

學生:像。

教授:像正立的人。這裡有個問題比較不好解釋,本來是正立的人,怎麼變大小的大?《說文》說:「天大,地大,人亦大」。後面我們又引到《三字經》,「三才者,天地人」。人是萬物之靈,與天、與地並稱三才。所以本來是一個正立的人,引申為跟天跟地一樣的大,大小的大,明白嗎?這是引申出來的。在我們典籍所見裡面,第四說的與「泰」和「太」通假。底下我們引出它的反切,兩個「太」、「泰」字都是他蓋切,聲紐是透紐,韻部在段玉裁十七部裡面是十五部;「大」是徒蓋切,徒屬定紐,十五部。前面兩個「太」、「泰」是透紐,十五部。大家會覺得「太(泰)」與「大」同是十五部,它們是疊韻沒有問題。然後一個是什麼?聲紐,一個是透紐,一個是定紐。那同學會以為聲紐不同。翻開後面那個表,三九O。翻開,「太(泰)」是屬於透紐,在這個表上找到透紐。發音部位屬於哪一部分?

學生:舌音。

教授:舌音。再看「大」是定紐,發音部位也在舌音。發音部位相同,因此它也是雙聲,在古音。所以「太(泰)」與「大」,既是雙聲又是疊韻。所以這兩個字怎麼樣?

學生:同音。

教授:同音。同音可以通假,原因是?

學生:聲義同源。

教授:聲義同源。兩個字之間如何可以通假,這是非常重要的事,不是用口頭上讀一讀,看它聲音是不是相同,而是要根據反切,然後再查它的聲紐,再看它的韻部。我們已經練習了幾次,我相信同學們都能掌握,這個是非常重要的事。然後再翻到剛才那個表,「切語上字表」,要你再真正確認這兩個字在什麼紐。「大」是徒蓋切,你把那個徒字找到,找到嗎?

學生:找到了。

教授:按住它,別讓它跑掉。再看「太」是什麼切?他蓋切。再找他屬於哪一個紐,找到沒?

學生:找到了。

教授:找到,好。確實找到了,這兩個字屬於四十一聲紐的哪一個紐,然後乍看好像它不是雙聲,再看前面剛才的那個表,發音部位的表,你就知道原來它是同發音部位,它也屬雙聲。像這些地方,就是需要我先跟各位同學先說一說,你才能知道怎麼應用,要不然你光是看這個書,有時候不太容易理解。我們典籍所見引到的第二,《漢高祖.大風歌》,這只有第一句,還有兩句有同學知道嗎?

學生: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教授:真好。「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這是漢高祖的《大風歌》,看出帝王的氣概,哪怕只有三句,是吧!「大風起兮雲飛揚」,第二句「威加海內兮歸故鄉」:

板書: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總共只有三句。接下來,請開吉師讀下一個字:

學生讀誦:子ㄗˇ。5子 甲3 5子甲1(甲文) 5子 金1(金文)5子1(小篆)子隸(隸書)。子是嬰兒的象形。甲文、金文、小篆,像幼兒在繈褓中兩手舞動。甲文像幼兒頭上有髮及兩脛,今已不用。卜辭借為天干子丑之子。

備註:段注:「像人首與手足之形也。」

典籍所見:(1)後代、子孫。《文選.石崇.王明君辭》:「我本漢家子,將適單于庭。」(2)男子通稱。《禮記.檀弓下》:「使子叔敬叔弔。」(3)尊稱,今稱為「先生」。《論語》中:子曰、曾子曰。按:先秦對人的尊稱,稱「子」。漢代稱「生」,如賈誼稱「賈生」,現代稱先生。

常用詞:正人君子,愛民如子,諸子百家。

教授:同學們看甲文「像幼兒頭上有」什麼?

學生:髮。

教授:那個是應該寫成哪一個字?

學生:頭髮的髪。

教授:現在他們簡體字:

板書:发

把這個簡體的「发」,你電腦把它一翻譯就變成這個發財的發。這個(发)是發財的一個簡體字,而他們用這個同音通假變成頭髮。現在大陸上就用這個字又當發財、又當頭髮,所以在電腦上你要把它翻成正體字,它就變成這個發字。實際上是應該頭髮的髪,同學們把它改過來。

板書:

子。大頭,小孩子,繈褓裡面的嬰兒,他的頭、身體比例顯得特別大。頭、身體、腳、兩個手。你會問腳應該也是兩個才對?怕他冷了,用一些小毯子把他裹起,在搖籃裡面、繈褓裡面。這個手為什麼不把他裹起來?那他一定哭鬧不停,讓它在外面玩。「子」是象形,後來借為天干地支的子丑寅卯:

板書: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這是地支。上面還有天干:

板書:C:\Users\user\AppData\Roaming\Tencent\Users\1689608883\QQ\WinTemp\RichOle\CI{UQUAL4Z7CCOUP$[8LVZU.jpg

你用白色的把這兩個填到前面:

板書:

一開始,天干地支一配多出兩個來,結果我們寫成六行以後,最後這兩個字(戌、亥),也正好配到天干最後兩個字,這叫六十甲子。人六十歲就說他活了一甲子,從這開始活完這一個六十年。

板書:數干支周遍又重頭

元曲裡面有這麼一個句子,「數干支周遍又重頭」,這表示什麼?六十歲。我記不全這個曲子了,一開頭是「捻蒼髯笑擎冬夜酒,人事遠老懷幽」,說到干支我就想起這個句子,它整首我就記不得了。元人的曲,元曲,值得各位查出來背誦它,非常美的一首曲。以前我背,現在我忘很多了,值得同學們背誦,非常好。現在,我們要應用這一個表,孫中山先生革命成功是哪一年?

板書:@B7$~}W@D@087176%L%4RJ1

學生:辛亥。

教授:辛亥革命。辛亥在哪裡?

學生:在倒數第二行。

教授:戊己庚辛,辛亥在哪?在這。這是孫中山先生革命那一年。孫中山先生辛亥革命建立民國是辛亥年,是公元一九一一。那天,我說過黃季剛先生,他過生日,過五十生日。太炎先生還做了一副對聯,勉勵他幹嘛?「黃絹初裁好著書」。同年,季剛先生就過世了。我們知道季剛先生過世那一年是一九三五。現在同學們把這一九三五,應該是在這個表裡面的哪一年?你去算一算。

學生:乙丑。

教授:這個乙丑嗎?

板書:I8E1IUCD]J2`CMTWA6D`C19

教授:大家算算看,核對一下。很好算,你看,一九一一、一二、一三、一四,一五、一六、一七、一八,一九、二O、二一、二二、二三、二四、二五、二六、二七、二八、二九、三O、三一、三二、三三、三四、三五,乙亥,曉得算了吧!我們知道他是一九三五年過世,我們想知道它在這個表裡面是屬於哪一年,要怎麼推算?第一個,你先要知道辛亥是孫中山先生革命成功,是這個年代,一九一一。然後你就往前算,一九一一、一九一二、一九一三,這樣往前算,會了嗎?不難。

為什麼我們要特別仔細講這個表?如果你碰到一張古畫,清朝的、清初六大家的,是惲壽平的,或者是四王裡面的一個,它上面紀年絕不是說一九多少,它都是用這樣紀年。好,那你就要查一查,這個作者他是哪一個年代出生,這個都可以查得到的,人名大辭典都能查得到。查到以後,再看他,譬如他是這一年(乙亥)出生,而他畫上面題的落款是這個(戊寅),我隨便舉。他落款是戊寅,他是這一年(乙亥)出生,戊寅年,一歲、二歲、三歲、四歲,可能嗎?不可能四歲。但是還有一個可能,他已經活過這六十年,然後周遍又從頭,那是幾歲?

學生:六十四。

教授:六十一、二、三、四,六十四歲畫的畫。好,然後再查《人名大辭典》,這個畫家他只活了五十歲就過世,這個怎麼樣也不可能是吧?那怎麼樣?你就可以百分之百拍板,確定假畫。明白嗎?所以這個表有用嗎?

學生:有用。

教授:非常有用。很高興,我們今天又學了一招鑑賞斷代。開吉師,麻煩妳再讀下一個字:

學生讀誦:巳ㄙˋ。巳0000巳30000甲文 巳10000金文 巳0000小篆。本是子字的重文,是嬰兒的象形。在甲文中,十二支第六位之「巳」,作巳0000形,即篆文「子」字;十二支第一位「子」字,則作5子甲1形,即「子」字之籀文。二者實為一字,「巳」乃「子」字重文。從甲文筆畫漸變為金文、小篆及隸書、楷書。

典籍所見:(1)十二生肖以巳為蛇。《論衡.物勢》:「巳,蛇也。」

教授:這個字本是子的重文。重文,同學們翻開《說文》的「子」,在《說文》裡面把「子」翻開。七百四十九頁下半頁,「子,十一月,陽气動,萬物滋,人以為偁。象形。」後面有個古文「」,在「子」上面長了三根頭髮,我懷疑是不是叫三毛?這個「」它是古文。再看下面還有一個籀文子,籀文子,許慎說:「囟有髪」。段注說髮(指的那個三毛),「囟有髪,臂脛在」,這個字應該讀它ㄖㄣˊ,絕不是ㄐ|,段注倒說它是ㄐ|。看到段注嗎?「木部曰。床者,安身之几坐也。」他認為前面許慎說解「籀文子,囟有髪,臂脛在几上也。」認為這個字是几,然後他底下註說,像床几可以坐臥的地方。而實際上,同學們看這個籀文的寫法,囟字頭,上面有頭髮,兩邊是手臂,然後身體,底下應該就是兩腳、兩足。所以從這個筆畫來分析,它是不是整體的一個象形?這個我們可以判斷,並不是一個小孩把他放在一個几上面。這裡主要是讓同學們看到子這個字,它有兩個重文,重是重複的重,重文,一個是說古文,一個是籀文。

再看到我們的課本八十六頁,巳在甲文寫作子的形狀,這個子跟前面我們說的那個子,小篆的_l=xz2&u=5B50&s=100兩個手向上,甲文裡面是一個向上、一個向下,說不定過一下他那個手又下,另外一個手上來,這無所謂的。這是甲文,這代表子,象形的子。剛才我們翻到《說文》,還有籀文。所謂重文、籀文、古文跟小篆,它說籀文怎麼寫,古文怎麼寫,也就是前面的小篆它有另外兩體的寫法。古文這樣寫,籀文那樣寫,加上小篆,讓我們看出三種字體。這是所謂的重文,重當重複,小篆子是這樣寫,那小篆的籀文可以那樣寫,小篆的古文是那樣寫。這個巳,在甲文裡面它就是子這個字,所以這兩個字本來是一個字,子跟巳本來是一個字。「巳」的甲文,它省略了在舞動的雙手,然後它就變到金文的寫法,甲文跟金文的寫法就是一致的。然後由金文再變到小篆,我們看起來,它與「子」就好像不一樣了。接下來我們看下一個字,開吉師麻煩妳:

學生讀誦:女ㄋㄩˇ。50女 甲3甲文  50女 金21金文  ~TSXU4361KKNG@M)1O463@F小篆。女像女子跪坐,兩手操作女紅,揜斂自守的象形。甲文、金文及小篆女字,像女子跪坐,兩手有所操作。女紅之事多在室內,男字則用力田會意,男耕女織,各有專司,故男女兩字用工作的差異來表現。

備註:《說文》:「婦人也。象形。」

典籍所見:(1)假借為「汝」、「爾」。《左傳.宣公十一年》:「諸侯縣公皆慶寡人,女(rǔ)獨不慶寡人。」(按:古代狩獵、農耕以男子為主,男子的對方就是女人,所以「女」便成為第二人稱。又因汝,人渚切,日紐,五部;爾(尒),兒氏切,十五、十六部之間;女與汝古音同,與爾,古雙聲,三字可以通假,現在寫作「你」。)(2)將女兒許配給他人。《左傳.桓公十一年》:「宋雍氏女於鄭莊公,曰雍姑。」(3)女之未嫁者。《書經.堯典》:「厘降二女於媯汭。」

女是部首字,凡由女組成的字,多與女性有關,如:婦、妊、娠等。

常用詞:郎才女貌,善男信女,男耕女織,男女老少。

教授:這個女字。

板書:0P]`%PP~5}$28P859JM_WU6

像女子跪坐側面的形象,頭、身體,腿跪坐在這裡,兩個手在那裡操作女紅,繡花也是女紅,這個「紅」是讀「工」。男人以田力會意,在外面去耕田,女人在家做家事。所以用工作的性質不同來造男、女兩個字。這裡面我們提到,典籍所見裡面提到,它之所以成為第二人稱,原因是我們上一堂課說的:

板書:汝 爾

它之所以是第二人稱,我們書上說,男人的對方指的就是女人,女方,所以它就變成第二人稱。而這幾個字(汝、爾),還有若:

板書:若

這幾個字跟它字音相同,在古音是字音相同,所以是本來應該用這個字(女),而借這些詞來當第二人稱。真正第二人稱說到你我他的你,應該用這個字(女),這幾個是因為同音被假借。我們把汝的反切、爾的反切,以及女的反切查出來。這兩個字(汝、女)是同音,汝與這個女古音相同,同音。另外與爾是雙聲,爾與女反切的上字你可以查出來。真正指第二人稱,是剛才我們說的應該是女這個字,第二人稱。後來因為這幾個字是跟它聲韻古音相同,或者雙聲,或者疊韻,因此假借這些字為女,真正應該是用這個字,女。男人的對方,女。同學們也許會奇怪,她為什麼不好好坐在椅子上?她為什麼這樣坐?我說過,怎麼樣?古代沒有這種高的桌椅,席地而坐。所以就像她這個樣子,跪坐。接下來我們看下一個字,開吉師麻煩妳:

學生讀誦:力ㄌㄧˋ。力甲文0000甲文  IMG_20141011_2140560000金文  力0000小篆。力是人用力時,筋絡鼓起,肌理分明的象形。

備註:《說文》:「筋也。象人筋之形。」段注:「像其條理也。人之理曰力。故木之理曰朸(ㄌㄧˋ)。地之理曰阞(ㄌㄜˋ)。水之理曰泐(ㄌㄜˋ)。古文字學者有以為力像耒形,即耕田用的犁。(引備一說)

典籍所見:(1)力行。《荀子.勸學》:「真積力久則入。」(2)暴力。《孟子.公孫丑》:「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3)功勞。《國語.晉語》:「吾君將伐,知而多力。」(4)務求。《禮記.坊記》:「食時不力珍。」

常用詞:自力更生,盡心竭力,齊心合力。

教授:這個字「力」,說解告訴我們,像人用力的時候,他這種肌理顯出來的樣子,所以《段注》說,「像其條理也」。我們看過那些大力士,他這個手臂肌理一塊一塊的,用力的時候。看看甲文這樣寫,甲文還有一些不同的寫法,類似這樣。古文字學者有認為,它是像耕田的犁。所以前面我們講過那個「男」,男人這個「男」字,古文字學者就認為底下那不是「力」,是耕田用的犁,男人在田裡耕種。我們這裡引備一說,讓同學們知道有這樣的一種說解。

甲骨文是很好的資料,從甲骨留下來這種資料,對我們認識文字的構造是非常有幫助的。但是我們不要忘記,我們一定要先從《說文》入手,而且不可以隨便;就是你看看它像什麼,甲骨文它像什麼,你就認定。因為只有一種證據,不能說它是完整的,你必須有旁邊很多證據,才能說這個字《說文》說得不對,它應該是什麼。如果真正的、客觀的證據不足的話,不可以直接判定,「我看它像個犁田的犁」,所以它應該是犁。因此我們這裡還是按照《說文》的說法,是人的肌理。

還有《段注》說到後面,你看,「木之理曰朸(ㄌㄧˋ)。地之理曰阞(ㄌㄜˋ)。水之理曰泐(ㄌㄜˋ)。」這個注音跟力不一樣。其實按照形聲字造字的原理,你讀它力毫無問題,明白嗎?因為力是用來幹嘛?注音。後來有音變,音變是什麼情況?可能聲稍微變了,它還保存疊韻;可能韻稍微變了,還保持雙聲,像這裡,力跟阞,韻稍微變了,聲還保持雙聲。可是按照造字的原理,形聲字「力」即是當作注音符號。所以地之理的這個阞,你讀它力也是絕對沒有錯誤。這是明白形聲字造字,它本來就是用聲母來注音。我們接下來看下一個字。請開吉師幫我念一遍:

學生讀誦:火ㄏㄨㄛˇ。40火 甲576火甲1甲文  76火 金1金文  _l=xz2&u=706B&s=100小篆。火是火焰的象形。甲文像火焰之形,金文和小篆是從甲文遞變而來,像火上炎,噴出的火花。

備註:《說文》:「燬也。炎而上。象形。」段注:「大其下。銳其上。」

典籍所見:(1)燃燒。《禮記.王制》:「昆蟲未蟄,不以火田。」(2)急速、緊急。《莊子.天地》:「方且尊知而火馳。」(3)火災。《左傳.昭公十八年》:「陳不救火。」

火是部首字,如放在字的底部,可寫作四點。凡由火組成的字,多與火有關,如:焰、燒、炎、然等。

常用詞:火冒三丈,急如星火,飛蛾撲火,赴湯蹈火。

教授:同學們看到甲文,他就是畫火焰往上冒的樣子,底下大,上面畫火焰的形象。甲文就跟金文、小篆比較接近。《說文》說:火,「燬也。炎而上。象形」。火用燬來說解,同學們能告訴我,這是什麼?

學生:聲訓。

教授:聲訓。用字音相同或相近的字。現在閩南音裡面這個火,還讀它為ㄏㄨㄟˋ,ㄏㄨㄟˋ就是這個燬,也就是火,這兩個字原來是同音,ㄏㄨㄟˋ。沒有的話,我們繼續下一個字。請開吉師念一遍:

學生讀誦:鼎ㄉㄧㄥˇ。鼎_l=jgw&u=9F0E&s=100(甲文)_l=jw&u=9F0E&s=100(金文)_l=xz2&u=9F0E&s=100(小篆)。鼎是寶鼎的象形。甲文像鼎的兩耳、腹、足,「鼎」全器的象形,小篆鼎字的下部,是從甲文、金文訛變而來。

備註:《說文》:「三足兩耳,和五味之寶器也。」

典籍所見:(1)鼎的三足。《晉書.霍光傳》:「昔漢運將終,三國鼎峙。」

常用詞:三足鼎立,一言九鼎,大名鼎鼎。

教授:大家看看甲文的寫法,它就是寶鼎的象形。鼎上面有兩耳,下面有足,中間是腹。我相信同學們一定看過,在博物館裡面一定看過鼎的實物。在台北故宮博物院裡,它陳列銅器有一個專室,一進門有一個很大的鼎,叫毛公鼎;另一邊陳列一個很大的青銅器鑄造的盤,叫散氏盤。

板書:毛公鼎 散氏盤

毛公鼎這麼大。

板書:

它這個裡面,鼎腹裡面:

板書:

忘了,你說為什麼沒有腳?鼎腹裡面刻有一篇文字,是摹臨書法非常寶貴的字帖,毛公鼎。另外,在這個銅器室的另一邊,有一個很大的盤:

板書:

盤子。高大約十七、八公分,不到二十公分,大約這麼高,那麼大。在盤裡面也有一篇銘文,這篇銘文也是我們摹臨書法、我們寫書法非常寶貴的鐘鼎銘文,讓我們用來摹臨書法,非常重要的帖子。散氏盤大約有五百多字,裡面文字,非常難得。毛公鼎我不太記得,也是一整篇的文字,確實多少字我不太記得。這個盤因為它比較平,所以把它拓印下來比較方正:

板書:

這個因為是圓的,所以它拓印出來以後,它就變成這樣:

板書:

它沒有像這麼方正,因為裡面是圓的。有機會希望同學們能夠到台北故宮博物院,去看看那個寶器。這兩樣寶器可以說是故宮博物院鎮院之寶,它放在銅器室的前面那裡,是不更換的,永久在那裡陳列。銅器室裡面有很多其他的器物,鐘、鼎、戈、鬲很多種,以這兩件是很大。所以有喜歡書法的同學,有機會,台北故宮博物院曾經把這裡面的銘文拓印出來,還把外形也拓印出來,上面是孔德成先生題字:「西周毛公鼎」,印刷得也很精美。如果去旅遊,去它一樓地方,有一個販賣部,關於故宮裡面他們複製的像這種拓片,都在那裡出售,賣得也不貴。最早它是用黑色拓印出來,我一口氣買了二十幾副,為什麼?我覺得很好。後來有朋友喜歡,我就送,後來送完了,自己沒有了。我再去買的時候,它已經變成紅色的,也很漂亮,我是一口氣又買二十幾副,我現在只剩一副,我再不送人。你們可以到那邊買,如果覺得麻煩,我去複印一下,我可以送給你。這是非常寶貴,用來寫字、書法。

我曾經將這兩套印刷的毛公鼎和散氏盤(它是先拓下來,然後再印刷),我送給一個朋友,他本身是寫書法,而且他已經是成書法家了,他又喜歡金石篆刻,所以我送他這兩份東西,他如獲至寶,把它裝在玻璃框,掛在牆上。然後隔一陣時間,他打電話給我,他說我真感謝你,他說我天天搬個椅子坐在這個前面讀它,仔細的看,讀它。他說我現在有個心得,所以我今天很高興打電話告訴你,他說我篆刻,我現在膽量大了。這個我很能理解。一般篆刻都是根據小篆刻圖章,根據小篆。小篆你怎麼刻,只不過是工整,你很難變化。他們刻圖章的有的不懂,買一個什麼《六書通》,去翻這個字,「鼎」字可以這樣、也可以那樣、也可以那樣,但裡面有很多是俗字,弄錯了,他們也不知道。要真正看到這個毛公鼎或者散氏盤,膽氣就大了。原來這個鼎字,甲骨文可以這樣寫。看看甲骨文,跟小篆不一樣,他原來刻圖章只敢用小篆那樣刻,現在看到甲骨文、看到鐘鼎文(金文是鐘鼎文),毛公鼎、散氏盤是這樣寫,他就敢變化了。所以膽氣大了,他非常高興,他從此可以非常的天馬行空來刻。書法也一樣,你寫過鐘鼎,你膽氣會大,你曉得變化。

在中學生的時代,往往老師要你寫什麼?楷書。楷書像歐陽詢、顏真卿,像柳公權,要你一筆一筆的寫,楷書。我碰到一位書法家,我們兩個聊天就談到書法。他拿他的書法給我看,他很謙虛,希望能得到我的一些看法。我說:你書法已經寫得相當的好。他說:你不要光說這些好聽的話,你要真正告訴我。他說:我現在自己感覺,怎麼樣寫,寫來寫去就是這樣。我說:我明白,這是你碰到頂了,你前面下了很大的功夫,你現在碰到頂了,你無法突破,你一直在底下。他說:你真是一針見血說到我心裡話,我書法我自己感覺到無法突破。那要怎麼辦?他問我。我說:根據你寫的這個楷書,我建議你可以寫寫魏碑。他說:魏碑好多種,哪一種合適?我說:魏碑有《張黑女墓志銘》,另外《張猛龍碑》。他記下來。

他說:除了這個之外,如果想再進一步?我說:有,你可以寫漢碑,漢碑有更多的式樣。我就告訴他,你可以從《張遷碑》,《張遷碑》和《禮器碑》入手,因為它很工整,《張遷》、《禮器》。之後呢?他問。我說:之後,你到了功夫的時候,你就可以寫《石門頌》。一定要先經過前面那些功夫,再來寫《石門頌》。原因,《石門頌》大開大合,沒有膽量的人不敢寫,沒有功底的人也不敢寫。所以一定先前的楷書或其他的碑,你都練到一定相當穩固的功夫,再來寫《石門頌》。有個現成的例子,畫家張大千,他那個字好像跟一般人不一樣。是他自己創嗎?不是,他就是《石門頌》出來的。

我們很崇拜弘一大師,他的墨寶如不食人間煙火。你說我崇拜他的書法,我直接摹寫他的可以嗎?我告訴你,你這樣摹寫的話,你將來只有形式而沒有神采。你一定要從他,弘一大師他原來寫過什麼,你從那裡去探究。那他,弘一大師寫的是什麼?當然寫過很多,主要是魏碑裡面的,剛才我提過《張猛龍碑》。你說好,專心寫《張猛龍碑》,然後我的書法,我將來就能像弘一大師那樣仙風道骨嗎?那就看你的修養了。光筆下的功夫是不夠的,還靠個人的修養。

漢碑有很多種,我們剛才只提了《張遷》、《禮器》、《石門頌》,這是我個人認為比較工整。譬如還有《乙瑛碑》也不錯。《曹全碑》就比較的飄逸,不像我們認定的漢碑是那樣的典重。如果這些都已經相當有了功夫,接下來還有嗎?那就是看看黑板上說的,毛公鼎、散氏盤。你寫過散氏盤或者毛公鼎,你的書法,你就有膽量變化。就像剛才我說的,刻金石圖章的人,讀過《散氏盤》、《毛公鼎》,他就大喜過望,他自己覺得已經解放出來,不再受小篆的拘束,可以解脫了,他可以自在的變化,再怎麼變不會錯誤。這是原則,不能亂變。這是說寫字、書法。

我剛才說跟我一起閒談那位朋友、那個書法家,談了這麼多之後,他真是貪心,他說:那還有呢?我說:有,這些帖我介紹的,你都寫得可以亂真了,還有。他說:那是什麼?我說:那就是修養。修養怎麼來?多讀書。讀什麼書?我說:這一時就說不清楚了,跟各人的性向不一樣。這個可以慢慢的來,你該讀什麼書,我要了解你、深入的了解你,我才能推薦你,給你讀什麼書。所以書法是如此,你要寫得一筆書法,真正到家,除了臨碑帖之外,還要不要忘記讀書、修養。讀書是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學識的增長,一方面是修養的增長,德智兼修。這樣才能夠造就你書法的高度,成為一個真正了不起的書法家。

王羲之,公認他是書聖。他的《蘭亭序》真跡,傳說被唐太宗拿去殉葬了。不過當時他讓他臣子,底下那些書法大家寫的《蘭亭序》也很好。你細細看,我們只能嘆息,你無法改動裡面的任何一筆,《蘭亭序》,因此尊他為書聖。他光是平常練字就能到達那個地步嗎?不是。你看他的書法,尤其行書你就看出來,非常飄逸瀟灑。不要忘記,魏晉時代,王羲之是那個時代。同學們知道竹林七賢嗎?聽說。他們在那裡談些什麼?玄談。這都是有關修養的一些學識,他們經常在談論這些。所以王羲之也是那個時代的人,因此,除了他書法平常練習之外,加上他當時那種學術的風氣對他的影響,因此在他的筆下就是行雲流水。所以修養對一個人是重要,對你的書法也很重要。

我們看到近代、現代,台灣有另外一位畫家,溥心畬先生,聽說過嗎?溥儒,他名字是儒,儒家的儒,字心畬。他跟張大千是好朋友,只是他過世得早,六十多歲過世。你看他的作品,不管他的畫,不管他的書法,你展開,有一股書卷氣迎面撲來,這就是修養。所以書法不是光練字形,最後要形成你個人的風貌,千千萬萬注意一個事,不要落俗。千萬不能落俗,你的書法、你的作品被人家一看,說俗不可耐。那就完了,那就無可救藥。要讓人家一看,愈看愈喜歡,你說不出所以然來,這就是書卷氣,明白嗎?這裡說到書法。

畫畫也是一樣,彈琴也是一樣。彈琴也一定要注意到修養。修養怎麼來?讀書。多讀書增加你的學識和增加你的修養,再加上琴本身的技巧,將來你才能夠獨樹一幟,不光是演奏前人的曲子。尤其古琴,它允許你有些自由發揮的地方,你能彈出你個人的風格。同是陽關三疊,你彈的人家一聽,這是某人彈的陽關三疊,這就是修養有關。更希望自己將來能成為一個作曲家,除了演奏家之外,更希望自己能成為一個作曲家。這才能夠真正傳之千古,成為我們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塊瑰寶,成為最璀璨的紅寶石、藍寶石或者祖母綠。你作的這個曲子,在歷史長河裡面它永遠不滅,是一顆璀璨的綠寶石。這是我們追求的目標。不光只是一個演奏家,演奏家人死了以後就沒有了,更希望能成為一個作曲家。不一定貪多,有一曲、二曲能傳世,能代表我們中華傳統文化的音樂。所以,像這方面,都是造就我們傳統文化的高度愈來愈高、愈來愈偉大。傳統文化有古人的,再加上你我不停的努力創作,我希望我們之間能有所成就,在古人的金字塔上面,能夠加上一點,哪怕是一粒小小的砂石。贊同嗎?

學生:贊同。

教授:大家努力。西洋的音樂我們也需要了解,就像畫畫的人,也要有機會就去看西洋的畫家他們的作品。我在巴西聖保羅它那個藝術館裡面,看過塞尚印象派大師的幾幅作品,有一幅我到現在都難以忘懷。畫畫的人都知道,一個畫面上,如果要大面積的用綠的顏色,這是很難的事。塞尚有一幅畫,畫一棵大樹,大面積的綠色,是畫得那麼好,看到他的真跡。塞尚以後,梵高我們都知道,畫向日葵的。高更,他的朋友,都是一、二十幅掛在那裡。沒有玻璃遮擋,牆壁,地板上八十公分畫一條黃線,觀賞的人自覺不要超過黃線。八十公分也就是這樣,你一彎身,可能你的鼻子都會碰到畫,它是那樣直接的掛在前面,讓你好好的觀賞。塞尚、梵高、高更,還有畢加索,就是這樣掛在那裡。我經常去,所以我了解他們的用色,什麼色調,他的用筆。

梵高為什麼會那麼值錢?一幅向日葵上億美金,為什麼?如果你細看、你細分析,就能明白,他是超出他當時同時代的畫家的風格。他那個時代的風格是古典派,畫得很細膩,畫美人的皮膚,手是畫得那麼細膩,在當時。他梵高不一樣,他用油彩,像畫中國畫的皴法線條一樣,一筆一筆塗上去。你說,他怎麼跟當時的風格是那樣完全不同?顯得那麼粗糙。原因,我看了他有一幅畫,他的自畫像的背後背景,掛的有一幅(捲軸的)日本的浮世繪。日本浮世繪是什麼?中國的版畫。版畫是什麼?先是手畫,然後刻在木板上再印,可以多印幾張,版畫。日本所謂的浮世繪就是中國傳過去的版畫,當然裡面以線條為主。所以梵高他的作品,他受東方畫的影響很深,用線條。不光是向日葵,他畫鄉村,稻田裡面那個草垛,一堆一堆的草垛,同樣是用油彩一筆一筆畫上去,就跟我們中國畫的山水裡面石頭山的皴法一模一樣。就因為他吸收東方這種繪畫的技巧,把這個元素放在他的作品裡面,他就與眾不同。

有一次,我在北京的中國油畫院,去做一次講座。起先我對這群油畫的朋友,我心裡有點慌張,我不知道要跟他們講什麼,他們是畫油畫的。那個場所(是他們油畫院裡面的場所)很大,有三、四百人在底下,都是畫家,油畫的畫家。假如你是我,你要跟這些畫家朋友們要講些什麼?因為我學的是國學,今天在這跟各位講文字學,我總不能跟他們講文字學。我靈機一動,想到這麼多的中國油畫的朋友們,他們缺乏一樣東西。缺乏什麼?缺乏國學的修養。如果他們對我們傳統文化能夠多吸收一些,他能夠用我們傳統文化表達在他的油畫布上面,那你想,他就能夠與眾不同。要不然你崇拜塞尚,就天天在那摹塞尚的畫,你一輩子摹他的,你脫不掉他的外衣,你畫到最後很像他的,但是始終不是你的。就像一棵大樹下面的一棵小草,你崇拜的塞尚,你崇拜的畢加索,他就像一棵大樹,你畫幾十年,最後畫得很像了,你還是大樹下面的一棵小草,你甘心嗎?划不來。你一輩子賣力氣,最後還是一棵小草,划不來。所以要怎麼辦?要畫出你個人的風貌。油畫如何畫出你個人的風貌,最重要的,要把我們民族精神、中華文化的精神灌注在你的畫面裡。你畫出來的東西就跟畢加索不一樣,說不定他看到了,他佩服你,因為你畫的他不會畫,有道理嗎?因此,中國的油畫家也不能不學習一點中國的傳統文化,是嗎?

學生:是。

教授:如果你認為是,鼓掌。我也貪瞋痴太重,貪你們的掌聲。說實在,這些都是很重要的一個原則,學任何東西,要有個人的精神表現出來,畫畫是如此,書法是如此,學琴,古琴也是如此。不然你永遠只是一個演奏家,一般人說是匠,畫畫說他是畫匠,他不是畫家,不能稱家。你只是一個演奏的匠,你不能稱音樂家。離題太遠了,回到我們的課本,請開吉師接下來讀下一個「鬲」:

學生讀誦:鬲ㄌㄧˋ。_l=jgw&u=9B32&s=100甲文  88鬲 金1金文  _l=xz2&u=9B32&s=100小篆。鬲是古代一種烹飪器具的象形,與鼎同屬一類。

備註:《說文》:「鼎屬。實五觳。斗二升曰觳(ㄏㄨˊ)。象腹交文,三足。」段注:「上象其口。象腹交文。下象三足也。」

典籍所見:(1)鬲謂隔絕於上。《荀子.大略》:「鬲如也。」

鬲是個部首字,凡由鬲組成的字,多與器皿有關,如:融、鬵(ㄒㄧㄣˊ)、鬷(ㄗㄨㄥ)等。

教授:大家看看金文這個「鬲」字,它非常的形象。

板書:

它這個腳,三個腳特別胖,裡面是空心的。這也是個鼎的樣子,可是它的腳裡面是空心的,胖胖的。幹嘛?生火的時候它容易吸熱,裡面東西容易煮熟。所以這個胖胖的腳叫鬲。我們看下一個字,「壺」。開吉師麻煩妳讀「壺」這個字:

學生讀誦:壺ㄏㄨˊ。80壶 甲1甲文  80壶 金1金文  _l=xz&u=58FA&s=100小篆。壺是酒壺的象形。甲文、金文壺字,上像蓋,旁有兩耳,中像腹,上環紋,下像其圈足,小篆是從甲文、金文遞變而來。

備註:《說文》:「昆吾圜器也。象形。從大,象其蓋也。」

典籍所見:(1)酒樽。《儀禮.聘禮》:「八壺設於西。」(2)禮器,腹方口圓稱壺,反之稱方壺。《公羊傳.昭公二十五年》:「國子執壺漿。」

常用詞:冰心玉壺,簞食壺漿。

教授:這個「壺」字非常的形象,你看甲文、金文,這個壺字不但形象而且很漂亮。認識了甲文、金文,再看到小篆,也就了解上面是蓋,底下是壺身和兩耳和壺腳。因此你也看出來,《說文》裡面說從大,對不對?那不是大小的大,它是根據小篆的寫法,上面那蓋子,小篆變成大那個字的樣子,所以它說是從大,這是不正確的,實際上就是蓋子。

同學們也許有個想法,如果我們現在用的文字也能夠像甲骨文那樣,壺就畫個壺,大家看起來不是很方便嗎?是,沒錯。甲文、金文都很容易看出象形,實物的象形,到了小篆就有一點變化,到了隸書、楷書就受到傷害了。這個壺字還勉強,隸書、楷書。原來我們說過有幾個字,隸楷以後,下面的四點有好幾種,有的是魚的尾巴、有的是燕子的尾巴、有的是鳥的腳、有的是火字,都變成四點,所以這是對文字字義的一種傷害。好在我們現在已經被它害得很久了,也就習慣了。所以說,如果像這個壺字這麼漂亮,現在文字還是用這樣寫不是很好嗎?好,是非常好,就是寫起來很不方便。之所以會演變到小篆、隸書,也求其書寫的方便。

好,讓它多留一陣,現在我們就準備吃飯好嗎?

 

 

漢字入門  劉克雄教授主講  (第十三集)  2015/8/9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56-181-0013

教授:記得昨天我們下課前,講到這個「壺」字,覺得它非常漂亮,捨不得翻過去,留到現在。現在看看它,還是這麼漂亮。接下來我們看下一個字,樹師妳幫我讀:

學生讀誦:酉ㄧㄡˇ。18、、酉0000(甲文)(金文)(小篆)(隸書)(楷書)。酉是酒樽的象形。甲文、小篆上像口沿及頸,下像酒樽有花紋的腹。

備註:《說文》:「象古文酉之形。」

典籍所見:(1)方位名。《淮南.天文》:「太陰在酉。」

酉是部首字,凡由酉組成的字,都與酒有關,如:酒、釀、醉、酌等。

板書:18、、酉0000

教授:看這個像不像酒罈子?很像酒罈子。由它再演變到了金文,一直到小篆,都還是很形象的一個酒罈子。這是很容易了解。接下來看下一個字,妳讀一遍:

學生讀誦:缶ㄈㄡˇ。91缶 甲1甲文  91缶 金1金文  91缶小篆。缶是盛酒瓦器的象形。甲文、金文和小篆字形略同。

備註:《說文》:「瓦器。所以盛酒。秦人鼓之以節謌。象形。」

典籍所見:(1)樂器。《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請奉盆缶秦王,以相娛樂。」(2)盆。《漢書.五行志》:「季桓子穿井,得土缶。」

凡由缶組成的字,多與瓦器有關,如:缸、罄、罐等。

常用詞:擊缶,黃鍾瓦缶。

板書:91缶 甲1 91缶 金1

教授:這是一個瓦器,上面是蓋子,下面是容器,也是很容易認識的象形。我們常用詞裡面引到一個「黃鍾瓦缶」。這個是出自於屈原的:

板書:卜居

有同學讀過這一篇嗎?《卜居》:「黃鐘毀棄,瓦缶雷鳴」,出自於屈原的《卜居》。同學們翻開「缶」,《說文》,把它反切找出來。

板書:寶

什麼切找到嗎?

學生:方九切。

教授:方九切。

板書:方九切 三部

同學們把這個「寶」字找出來。

板書:博晧切 三部

教授:博晧切,三部,是嗎?都找到嗎?

學生:是。

教授:同學們再對照「方」是哪一個聲紐?把四十一聲紐表翻開,誰先找到告訴我。

學生:非。

教授:非,非敷奉微的非。

板書:非紐

非紐。再看「博」是哪一個紐?

學生:幫紐。

板書:幫紐

教授:幫滂並明的幫。同學們再看黑板。這個寶字,我用紅色標這個「缶」,是它的聲符。剛才你們翻到《說文》,這個「寶」是說它(缶)是聲符嗎?再翻一下。

學生:缶聲。

教授:對,缶聲。「从宀玉貝。缶聲。」同學們看到了。看黑板,上面宀代表什麼?房子。《說文》說是「交覆深屋也」,大房子。這個是玉,你說為什麼沒有一點?玉,本來是沒有一點的。貝,也當錢幣用。房子裡面有玉,有錢貝。這個字(寶)讀什麼用它(缶)來注音。那你說這個字(寶)用它(缶)來注音,現在它讀什麼?ㄈㄡˇ。那為什麼現在這個字(寶)不讀ㄈㄡˇ?想想這道理。先弄清楚「缶」,方九切,非紐,屬輕唇。錢大昕發現什麼?

學生:古無輕唇音。

教授:真好用。他這個發現真好用,馬上能知道古代它(非)不讀ㄈㄟ,它應該讀重唇的幫滂並明。所以它(缶)本來應該讀重唇,後來音變,變成非紐,現在讀它為ㄈㄡˇ。這個字,寶貝的「寶」,用它(缶)當聲符,反過來證明它聲母本來就應該讀重唇,明白嗎?你不能說現在是缶貝,寶字,寶貝。形聲字,這個(寶)我們稱它為聲子,這個(缶)稱它為聲母,用它(缶)來注音,聲子跟聲母之間應該是同音,明白嗎?這是「寶」跟「缶」的關係。

典籍所見,第一個引到《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請奉盆缶秦王,以相娛樂」,這是一段非常精彩的故事,有同學們讀過嗎?《廉頗藺相如列傳》有讀過嗎?讀過,非常精彩。如果沒有讀過的同學,你回去翻一翻這篇,希望你精讀。下一個字「皿」,樹師幫讀:

學生讀誦:皿ㄇㄧㄣˇ。H~`{H}]5IG5DKA`BW$ROC%J甲文RY5G[S$ZCAV$[O1_(UF6)]T甲文(O54%PCZHXEJ9EW5P[8MH)C金文IMG_256小篆。皿是古代飯食用器的象形。甲文、金文、小篆略同。

備註:《說文》:「飯食之用器也。象形。」段注:「上象其能容。中象其體。下象其底也。」

典籍所見:(1)器皿。《禮記.禮器》:「器皿之度。」(2)覆蓋。《國語.晉語》:「是不昭榖明而皿蟲也。」

皿是部首字,凡由皿組成的字,多與器皿有關,如:盆、盤、盂等。

板書:IMG_256

教授:小篆的皿,上面是容器,這是它的座,器皿的皿字。這也是很容易看出來的象形文字。看下一個字,接著讀:

學生讀誦:匚ㄈㄤ。20、匚甲文0000甲文。匚,橫視成「凵」,是一個方筐的象形。

備註:《說文》:「受物之器。象形。」段注:「此其器葢正方。文如此作者,橫視之耳。直者其底。橫者其四圍。右其口也。」

匚是部首字,凡由匚組成的字,多與器具有關,如:匱、匣、匡等。

教授:這個字也很容易看出來,只是他把它豎起來,你把它橫過來看,就是一個筐子,放東西的、方方的一個筐子。接下來看「豆」:

學生讀誦:豆ㄉㄡˋ。17、豆jiawen 0000甲文  98豆 金1金文 小篆。豆是盛食物器具的象形。甲文像器中盛有食物,金文、小篆是從甲文演變而來。

備註:《說文》:「古食肉器也。象形。」

典籍所見:(1)假借為豆類的總稱。《廣雅.釋草》:「大豆尗也,小豆荅也。」(按:段注尗下曰:「尗豆古今語。」古時稱尗,後世稱豆。)(2)木制的禮器。《爾雅.釋器》:「木豆謂之豆。」又《論語.泰伯》:「籩豆之事。」

豆是部首字,凡由豆組成的字,多與器皿有關,如:豊、豐、壴等。

常用詞:綠豆,豆奶,豆腐。

板書:AID`0J}}A`]HBJ39]V_Y{NH

教授:看看甲文。豆本來是一個器皿,古時食肉器也,用來裝東西、裝食物用的一個器皿。甲文當中這一點,像是裡面裝的有東西。由它慢慢再演變到金文和我們現在的小篆,就有點不太一樣了。

板書:IMG_256

這個字也許同學們覺得很新鮮,這明明是吃的大豆、綠豆、紅豆,怎麼說是一個器皿?實際上古時候它這個豆字,本來是器皿。然後,黃豆、綠豆這個豆,古時候稱「尗」。

板書:尗

教授:同學們把這個尗字翻開:

板書:C:\Documents and Settings\Administrator\Application Data\Tencent\Users\467112013\QQ\WinTemp\RichOle\Z`{EK{%9U`CR$5W2VJ13L}N.png

大家看到三百三十九頁,「尗,豆也」。段注:「尗豆古今語。亦古今字。此以漢時語釋古語也。」說這裡用豆來解釋尗,豆是漢代當時稱豆,古代稱尗。翻過來看,「尗象豆聲之形也。」小篆尗,段玉裁注告訴我們,這一橫代表地,底下是這個豆子的根,上面長著豆,尗。

板書:EB{[9DL]30LU08W8`S_44KC

甲文有這樣寫的,這像什麼?種豆子。各位同學也許看過,它這個是豆子的藤蔓,然後攀在上面結一顆豆。慢慢演變到尗,古時候稱尗,漢以後就稱豆。如果我們生長在周秦那個時代,給我來一碗綠豆湯,他們一定聽不懂。你要說,給我來一碗什麼?綠尗湯;他就給你盛一碗綠豆湯來了。古今語,語言會變,古語、今語有所不同。也許同學會問,這個豆跟尗聲韻上好像沒什麼關係。這個就很難追究了,語言的改變,古時候叫尗,後世變成豆。這是跟聲韻上似乎很難追究它有什麼關聯,這語言的變化。接下來,「勺」,讀一遍:

學生讀誦:勺ㄕㄠˊ。勺10000(甲文)勺金(金文)勺篆(小篆)勺隸(隸書)(楷書)。勺是勺子的象形。甲文像勺形,短畫為勺中之實。為取酒器。金文、小篆是從甲文遞變而來。

備註:《說文》:「挹取也。象形,中有實。」段注:「外象其哆口,有柄之形。中一象有所盛也。」

典籍所見:(1)沾也。《楚辭.招魂》:「瑤漿蜜勺,實羽觴些。」(2)少許。《中庸》:「今夫水,一勺之多。」(3)樂名。《漢書.董仲舒傳》:「於周莫盛於勺。」

常用詞:勺子,掌勺。

板書:HAKQVKV)1DA[8ZR~@Y6]V%5

教授:甲文有這種寫法的,甲文裡面有很多是大同小異的寫法。現在同學們看到有另外一個寫法:

板書:RAWDCL70][X@KG8F_Y4H1_1

這個勺字。勺子這一點是什麼?勺子裡面的東西,舀的東西。《段注》說:「有柄之形」,有個柄,那個勺子;中間那一橫,他說「象有所盛也」,裝的東西。接下來看下一個字:

學生讀誦:匕ㄅㄧˇ。匕甲(甲文)匕金(金文)匕篆(小篆)匕隸(隸書)(楷書)。匕是古代一種取飯器具的象形,今稱為飯匙。甲文、金文匕,上面的一畫乃匕端之枝,用來懸掛在烹飪的鼎鬲的邊沿上。

備註:《說文》:「匕,亦所以用比取飯,一名柶。」段注:「匕卽今之飯匙。」

典籍所見:(1)短劍,其首像匕,今稱匕首。《史記.吳太伯世家》:「使專諸置匕首於炙魚之中。」

常用詞:匕首,刀匕。

教授:這個字也是一個象形。《說文》說:「亦所以用比取飯,一名柶」。《段注》告訴我們,匕就是現在的飯匙。《段注》比較靠近我們,段玉裁是清代乾隆時間,而許慎就離得我們遠了,東漢時候。所以段玉裁說的話我們比較容易聽得懂,就現在的飯匙。短刀之所以稱匕首,因為它有一部分像飯匙,短短的。下一個字:

學生讀誦:斗ㄉㄡˇ。斗10000(甲文)斗0000(金文)斗篆(小篆)Y:\93_山頂_公用\攝影組\201508 劉克雄教授專用\《漢字入門》造字\雅琳新增\下載 (2).jpg(隸書)113005(楷書)。斗是古代一種量器的象形。

備註:《說文》:「十升也。象形,有柄。」段注:「上象斗形。下象其柄也。」

典籍所見:(1)量詞。《說苑.辨物》:「十升為一斗。」(2)量器。《淮南子.時則》:「角斗桶。」(3)星宿。儲光羲《田園雜興》:「清淺望河漢,低昂看北斗。」(4)險峭,同「陡」。《史記.封禪書》:「成山斗入海。」

斗是部首字,凡由斗組成的字,都與量器有關,如:斛、魁、斟等。

常用詞:泰山北斗,才高八斗。

板書:X}61X2_@2XO93O](PA7JCN8

教授:這個是金文的斗,這是個柄對嗎?這可以來舀的斗。甲文方向相反,小篆已經很難看出這個斗的樣子。我們真佩服許慎,根據小篆能夠知道它就是斗,它實在不像斗。這裡引到儲光羲:「清淺望河漢,低昂看北斗。」很親切的詩,希望同學們自己找出來。《田家雜興》有八首,非常親切,自己找出來多讀,最好能背誦。「清淺望河漢」,什麼是河漢?好像我們說過,是嗎?告訴我:

學生:銀河。

教授:銀河。沒有見過銀河的同學請你舉手,沒有見過的,要老實,真的沒見過一定要舉手。好,你們是洋包子,土包子就容易看到,在鄉下很容易看到。銀河,夜晚鄉下相對來說燈光沒那麼亮,你看到夜空有一條比較閃亮的、相當寬的一帶,那就是不曉得幾億個星球在上面,我們稱它為銀河。我記得告訴過你們,我小時候很傻,大人說七夕,七月七號,七夕,牛郎織女半夜會渡河相會。我就躺在外婆家門口前面一個大石板,等著、等著,等、等、等,睡著了。等了幾次都沒看過,看牛郎織女相會。但是我認識了牛郎星和織女星。在銀河的一邊,有三顆,一顆比較亮的、顏色比較清澈的,那是織女;銀河的這邊也是三顆,它是成一個直線。

板書:6%IH9VURPIQM6}3}A]B22}0

帶紅的這顆,是牛郎。

板書:B9D$WN~J8M{J@R~@5DAK_JT

這是銀河,這邊有三顆,這一顆是織女。它好像比較漂亮,這個顏色。我小時候,大人們告訴我,牛郎他挑著一擔穀子,挑得很辛苦,所以臉都流汗,挑得臉都發紅了,這牛郎星。所以我記得很清楚,這個是織女,那是牛郎。一直想在七夕那一天,想等他們兩個來這裡相會,始終不成功。我想以後我還有機會住鄉下,我還要再等,看看能不能碰到他們相會,牛郎和織女。清淺望河漢,就是這一條。

我做過一句詩,「風卷星河下碧溪」,前一句是「南華誦罷夜如水」。風卷星河下碧溪,星河就是這個銀河,又稱河漢,又稱霄漢,雲霄的霄。哪裡稱霄漢?我得想一下。同學們趕快幫我忙,在什麼書上稱霄漢?我想起來,酈道元的《水經注》,《水經.江水注》。提到這裡,又希望同學們把這篇文章下載下來。讀過嗎?《水經.江水注》,好得無以復加。隨便舉一個例子,看它有多好。江水指的長江,他說「江水又東」,江水繼續往前流,碰到一個景物,大巫山。然後,他要形容大巫山有多高:

板書:壁立千仞 直沖宵漢

他要說大巫山的高,他不直接說它直衝霄漢,他不直接說。「其翼附群山」,翼附群山,這是大巫山,它旁邊翼附的群山。「並概青雲」,都被雲擋住了。「更就霄漢」,要從銀河往下看,「更就霄漢,辨其優劣耳」。再讀一次,大巫山之高,他不直接說,「其翼附(羽毛)群山」,其他像這些藍色的,翼附群山。你在下面都看不到它們哪一個高,這些藍色的。我們在這,看不出來哪一個高、哪一個低。「其翼附群山,並概青雲」,都被青雲給擋著、蓋住了。「更就霄漢」,我們要跑到上面來,在銀河上往下看,才能看出這幾個翼附群山,是哪一個高、哪一個低。高明不高明?鼓掌。這麼高明的形容,他不是加est,他就告訴你,他不直接說它是直衝霄漢,不說它是壁立千仞,他說「其翼附群山,並概青雲,更就霄漢辨其優劣耳」,真的讓我們佩服。所以《水經.江水注》,同學們下載,好好讀一讀,對我們將來欣賞也好,下筆也好,一定有很大幫助。

剛才這個斗字,還沒說完,就變成翼附群山來了,我們還要講這個「斗」。剛才說,我認識了牛郎、織女星,也認識了銀河。北斗星,同學認識嗎?有認識,有點頭的;不認識要勇敢舉手,大部分。很容易,只要不是在中心廣場很熱鬧的地方,我們這就很方便看到。你仰頭看,有一群星星:

板書:T(455F`V{[)V~BK`_8A5}@K

七顆,就像一個斗T(455F`V{[)V~BK`_8A5}@K,像這個斗。這兩顆OS)}WL8]}K~8YLNUF{@IC~W,斗的最後這兩顆,延長,劃直線延長七倍:

板書:

大概是這裡,有一顆星星它光亮不是太亮,這就是北極星。你先找到北斗,然後你就能找到北極星。如果你在外面航海,你要找北極星,你要辨別方向。我東西南北看不清楚,你要找北極星不太容易找,它本身就不夠亮;先找到北斗星,很容易找,然後記得它後面連接成一線,七倍左右,那顆不太亮的星就是北極星。如果我們人站在北極上仰頭,它就在上面,在你頭頂上,這是辨別方向。小篆這個斗,我們看不出來像斗。所以我們說,很佩服這位古今無雙的許叔重,他能夠這樣看得出來是個「斗」字。接下來我們看下一個字:

學生讀誦:臼ㄐㄧㄡˋ。1、陶文(陶文)2、小篆(小篆)。臼是石臼的象形。

備註:《說文》:「舂也。古者掘地為臼,其後穿木石。象形。中,米也。」

臼是部首字,凡由臼組成的字,都與舂器有關,如:舂、舀、臿等。

常用詞:杵臼。

教授:這個字在甲文、金文,我們都沒有找到相關跟它一樣的字,只找到比小篆更早的有個陶文,在陶片上面,看出就是杵臼,用來舂米的這個臼。而當中那幾點,段玉裁說是米。見過這個臼嗎?同學們。我小時候我還用過,小小的,用過小小的。大的用來舂米,小的用來幹嘛?磨粉。我為什麼會用過?我小時候,我外祖父他很早就沒有牙齒,他又想吃花生,吃不動。所以就買個小的杵臼,要我去幫他舂,他就可以吃了,很香。花生先炒過然後來舂。我這麼辛苦,只聞到香味沒吃到,不過最後有個獎賞,舂的那個杵上面粘住的是我的。所以我小時候用過這個杵臼,我到現在還記得很清楚。下一個字:

學生讀誦:弋ㄧˋ。1、甲文(甲文)金文(金文)3、小篆(小篆)。弋是木橛的象形。甲文像下端尖銳的木橛。小篆從甲文遞變而來。

備註:《說文》:「橛也。象折木衺銳著形。」

典籍所見:(1)繳射。《詩經.鄭風.女曰雞鳴》:「將翱將翔,弋鳧與鴈。」(2)打獵。《呂覽.處方》:「韓昭釐侯出弋。」(3)取。《管子.侈靡》:「觀危國過君而弋其能者。」

教授:這個從甲文看是一小段木頭,底下是尖銳的,這個東西稱它為弋。使我想起吳均《與宋元思書》:

板書:與宋元思書

《與宋元思書》。剛才這個人爬到銀河上,我都沒想到有時候會有神來之筆,人可以到霄漢上。《與宋元思書》說:「風煙俱淨,天山共色」,是來寫一段非常美的風景。

板書:風煙俱淨 天山共色

好像寫的就是富春江,「自富陽至桐廬」寫的就是富春江,說到這景色極美。然後說到:

板書: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返

「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返。」說這些世人來到這個地方,你都會望峰息心,看到這樣美的景色,看到這裡的山峰,你心都會靜下來,都恨不得把塵俗的事統統把它忘記,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忙忙碌碌的人,窺谷忘返,看到這裡的山谷那麼美、那麼漂亮,都會忘了回去。望峰息心,窺谷忘返。也冀望同學,你可以下載《與宋元思書》,短短的小一段,寫得非常美,它是駢文的性質,非常漂亮。下一個字,讀一遍:

學生讀誦:ㄇㄧㄢˊ宀。宀甲宀甲1(甲文)GC1F17UMV~Q6GLOYCWJVT5E(小篆)。宀是房屋的象形。甲文像房屋正視之形。小篆是從甲文演變而來。

備註:《說文》:「交覆深屋也。象形。」按:就是深廣的大屋。

宀為部首字,從宀的字,多與房屋有關,如:宅、家、宏等。

教授:看甲文。

板書:AOJ`$7B2$X06)2Q6SHYP7J4

如果這邊再添兩筆,它就是什麼?

板書:C7_K6F]%I{(WJY)HY@[5TTX

就是一個房子。接下來,下一個字:

學生讀誦:戶ㄏㄨˋ。77户 甲1(甲文)77户 金1(金文)77户(小篆)。戶是單扇門的象形。甲文、金文、小篆字形略同。

備註:《說文》:「護也。半門曰戶。象形。」

典籍所見:(1)門扉。《晉書.光逸傳》:「將排戶入。」(2)家。《史記.貨殖列傳》:「而況匹夫編戶之民乎。」(3)室也。《公羊傳.宣公六年》:「俯而窺其戶。」

戶是個部首字,凡由戶組成的字,多與門或房屋有關,如:房、扉、扇等。

常用詞:家喻戶曉,足不出戶,夜不閉戶。

教授:接下來看下一個字,門。

學生讀誦:門ㄇㄣˊ。58门 甲1(甲文)58门金1(金文)58门(小篆)。門是兩扇門的象形。甲文、金文門字,或像加鍵,或像上有楣。小篆是從甲文、金文遞變而來。

備註:《說文》:「聞也。从二戶。象形。」

典籍所見:(1)學派、宗派。《論衡.問孔》:「論者皆云:『孔門之徒,七十子之才,勝今之儒。』」(2)關鍵。《道德經》:「玄之又玄,眾妙之門。」(3)門徑。《老子.第五十二章》:「塞其兌,閉其門。」(4)攻,攻門。《左傳.襄公十年》:「圍宋,門於桐門。」(5)門第。《北史.劉昶傳》:「唯能是寄,不必拘門。」

門是部首字,凡由門組成的字,多與門有關,如:閉、間、閂等。

常用詞:書香門第,門庭若市。

教授:先看這個「門」字,就更容易了解「戶」字。「門」,是兩扇的門。甲文、金文、小篆,一直到現在隸書和楷書,都還保持象形。「戶」,那就是單扇的門。這裡有個情況,大家想一想,《說文》說,「戶,護也」,「門,聞也」,用護來解釋戶,用聞來解釋門,這就是我們說的當時習慣用:

學生:聲訓。

教授:聲訓。「戶」,是用來保護我們的生命財產的,所以用護。我們這個是叫什麼?看這兒:

學生:戶。

教授:可是我們現在都叫它「門」。也就是說語言也會變,照理說兩扇的才叫門,可以開開,一扇的叫戶,可是現在我們都不習慣說:從那個戶出去。接下來,下一個字:

學生讀誦:郭ㄍㄨㄛ。82郭 甲1(甲文①)1、甲文(2)(甲文82郭 金1(金文)2小篆(小篆)。郭是城郭的象形。

備註:《說文》:「度也,民所度居也。从回,象城郭之重,兩亭相對也。或但从囗。」(按:「囗」、「回」像城郭,甲文上像房屋。)

甲文有作「87、郭」,古文字學者以為四屋相對,中函一庭。(引備一說)

典籍所見:(1)外城。《禮記.禮運》:「城郭溝池以為固。」(2)四周之內。《漢書.酷吏尹賞傳》:「致令辟為郭。」

教授:這個字,甲文、甲文,尤其是甲文

板書:(9AC7)8X(2LX06_ERDQSKYS

像一個範圍,四周有房屋,這是城郭的郭。甲文就只剩上下有兩亭:

板書:CU1X$N2WPAZV]3V(QH~5G@Q

演變到小篆,還可以看得出來。演變到現在的隸楷就看不出來了。原來這四邊都有房屋的,古文字學者有認為,當中是個大庭院,四周是四個房子,有點像四合院,當中有個大庭院,有這一種說法。所以我們說,按《說文》的說法是怎麼?「城郭之重,兩亭相對」。

我要同學們找一篇文章,王維《山中與裴迪秀才書》,有找到的嗎?有找到的,好,給我看一下。「清月映郭」,看到嗎?「北涉玄灞,清月映郭。夜登華子岡」,然後後面就說到他到山林裡面,晚上,「寒山遠火,明滅林外。深巷寒犬,吠聲如豹。村墟夜舂」,舂米的聲音,「村墟夜舂,復與疏鐘相間。此時獨坐,僮僕靜默,多思曩昔,攜手賦詩,步仄徑,臨清流也」。這是他一個人在山裡,看到晚上夜晚的景色,聽到不遠處村墟裡面舂米的聲音,跟感配寺裡面的鐘聲在那好像一答一唱,相間。現在他一個人在這山裡面,他不敢打攪他的朋友裴迪,因為什麼?裴迪方溫經,正在讀經書,他沒好意思打攪他,他就一個人到山裡看到這些景色。

「北涉玄灞,清月映郭,夜登華子岡」,清月映郭,月光照在城郭上。「清月映郭,夜登華子岡」,看到「寒山遠火,明滅林外」。又聽到「深巷寒犬,吠聲如豹。村墟夜舂」,晚上舂米的聲音,「復與疏鐘相間。此時獨坐,僮僕靜默」,就想起以前跟你一起「攜手賦詩,步仄徑,臨清流也」。然後,「當待春中,草木蔓發,春山可望,輕鰷出水,白鷗矯翼,露濕青皋,麥隴朝雊,斯之不遠,倘能從我遊乎?」同學們找到,是嗎?多好!希望你找出來,希望你熟讀,更希望你能背誦,它像一篇散文詩一樣的優美。你看我是幾十年前背的,我現在都還不忘它,因為它太美。「清月映郭」,我看到這個郭,就想起清月映郭。我們看下一個字,「弓」:

學生讀誦:弓ㄍㄨㄥ。1、甲文(甲文①)弓10000(甲文弓10000(金文)(小篆)。弓是用來射箭的弓。甲文和小篆像弓不用時解弦之形,甲文和金文則像按上弦的弓。

備註:《說文》:「以近窮遠。象形。古者揮作弓。」

典籍所見:(1)弓箭。《白虎通.考黜》:「弓矢所以征不義,伐無道也。」(2)製弓者。《禮記.學記》:「良弓之子,必學為箕。」

弓是部首字,凡由弓組成的字都與弓矢之義有關,如:張、弦、彈等。

常用詞:驚弓之鳥,杯弓蛇影,鳥盡弓藏。

教授:接著我們看下一個字:

學生讀誦:矢ㄕˇ。1、甲文(甲文)2、金文(金文)3、小篆(小篆)。矢是一支箭矢的象形,是弓弩用來射的箭。甲文、金文和小篆上端是鋒利的箭頭,中間是箭桿,下端是綁有羽毛,是用來固定方向的箭尾。

備註:《說文》:「弓弩矢也。从入,像鏑栝羽之形。古者夷牟初作矢。」段注:「弓弩所用之矢也。鏑謂『丨』也。栝謂『八』(後面的尾巴)也。羽謂『一』也。」

典籍所見:(1)箭。《孟子.公孫丑》:「矢人豈不仁於函人哉。」(2)發誓。《論語.雍也》:「夫子矢之曰。」(3)陳列。《左傳.隱公五年》:「公矢魚於棠。」(4)直。《孟子.萬章》:「其直如矢。」

矢是部首字,凡由矢組成的字,多與箭矢有關,如:短、矩、矯等。

常用詞:弓矢,眾矢之的,矢志不渝。

教授:好。這兩個字連起來看,就知道「弓矢」。前面的弓,甲文跟甲文不一樣。甲文是把弦安上去,就可以用來射了。在不用的時候,要把弦解開,免得那個弓身受力太久,會失去慣性。所以不用時把弦解開,就是甲文的樣子,看到嗎?我們看到甲文演變到金文。小篆是從哪裡演變來?同學們看看小篆,跟甲文哪一個像?有同學沒說,用手指。甲文跟我們小篆很近,這都很容易了解,它就是弓的象形。

矢呢?看甲文。前面是很尖銳的箭頭,後面是綁有羽毛,用來固定箭的方向。這個同學們一定奇怪,射箭,那根箭後面一定要綁些東西嗎?是的。以前我小時候也玩過,我們自己做。去取一片竹子,然後把它彎過來,還要用火稍微烤一烤,然後再用繩子兩頭固定,就是一個弓。然後拿一根筷子就當箭射,怎麼射它都亂跑,因為後面沒有羽,沒有綁上固定方向的。這是矢。「弓」、「矢」兩個字合起來看,我們就明白,原來這都是弓和矢的象形文字。我們接下來看下一個字,「刀」。讀一遍:

學生讀誦:刀ㄉㄠ。1、甲文(甲文)2、金文(金文)3、小篆(小篆)80426(隸書)105328(楷書)。刀是一把刀的象形。甲文、金文、小篆字形略同。

備註:《說文》:「兵也。象形。」

典籍所見:(1)兵器名。《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2)小船。《詩經.衛風》:「誰謂河廣,曾不容刀。」

刀作偏旁寫作「刂」,凡從刀的字多與刀有關,如:割、刑、剝等。

常用詞:刀刃,拔刀相助。

教授:這是個象形,甲文、金文、小篆一直到隸楷,都很容易看出來。

板書:QRM74CLYQY_{BV0XA5G0I8L

告訴我刀柄在哪裡?

學生:上面。

教授:這是吧!

板書:CUYJ9Q$6}R(3L4O1@8X2PT7

教授:這是什麼字?

學生:刃。

教授:用這種抽象的符號,如果指的是刀最鋒利的刀刃,這是指事字。這是很容易看出來的,刀。下一個字,「斤」。讀一遍:

學生讀誦:斤ㄐㄧㄣ。FDW[96~AFEHN9STBDFV1R8U(甲文)VY42HQ(B`1ALSC4RHAEI}LL(金文)$U_{OGPXNU0U0X]{]%N_@MB(小篆)。斤是斧頭的象形。甲文上部是橫刃朝左,下部有一條曲柄的大斧頭。金文、小篆是從甲文演變而來。

備註:《說文》:「斫木斧也。象形。」段注:「橫者象斧頭。直者象柄。」

典籍所見:(1)假借為重量。《說苑.辨物》:「十六兩為一斤。」(2)斫木斧。《孟子.告子》:「斧斤伐之,可以為美乎?」

斤是部首字,凡由斤組成的字,多與斧頭有關,如:折、斷、斬等。

常用詞:公斤,半斤八兩。

教授:斤從甲文看:

板書:DH3O8I9P$VOBFOE(`TVJ0KR

柄,用來砍木頭,斧頭。那金文呢?就變成:

板書:]B3A7F4`2KW)XII(LXN65MN

這一部分可能是由它(}GP4GKX2A01A_0I$FZHD{XV)演變來的。由它(]B3A7F4`2KW)XII(LXN65MN)再演變到小篆,再到隸楷,現在我們寫的斤。如果我們不讀《說文》,可能你不會認識斤是一把斧頭,以為就是來稱重量的公斤。這裡說一斤多少兩?

學生:十六兩。

教授:十六兩。所以我們說半斤八兩,一樣的意思。好像我們在台灣一斤還用十六兩嗎?我記得是。別的地方有嗎?沒有。台灣、閩南一斤還用十六兩。現在我們用的市斤是多少兩?

學生:十兩。

教授:十兩。所以度量衡如果不統一的話,彼此來往就有些麻煩,你說的斤十六兩,我們這裡的斤十兩,他說的公斤不知道幾兩。所以後來現在用公斤是國際上都通用的。一公斤是多少克?一千公克。它有固定的,所以國際間都可以通行。再下面一個字,「戈」。讀一遍:

學生讀誦:戈ㄍㄜ。1、甲文(甲文)_l=jw&u=6208&s=100(金文)_l=xz2&u=6208&s=100(小篆)。戈是兵器戈的象形。甲文戈字為全體象形,中豎像柲,中長橫畫一端像刃,直畫下端像其鐏,橫畫一端像垂纓。

備註:《說文》:「平頭戟也。从弋,一橫之。象形。」

典籍所見:(1)戟。《楚辭.國殤》:「操吾戈兮被犀甲。」

戈是部首字,凡由戈組成的字,多與兵器有關,如:戟、戰、伐、戎等。

常用詞:鐵馬金戈,化干戈為玉帛。

教授:在甲文同學們看,戈這個兵器,右邊下垂的是它的垂纓,它本是整體的象形。在《說文》裡面,它說「从弋,一橫之」,那就沒有把它看成是整體象形。他認為「戈」是從前面我們看過那個「弋」字,再翻回來看看,一O三頁是吧?

學生:大本一O一,小本一O三。

教授:這是小本,一O三。

學生:這是新版。

教授:「弋」。看「弋」的小篆,再對照剛才我們說那個「戈」的小篆,有何不同?就差一橫,是嗎?

學生:是。

教授:所以許慎他就說,「从弋,一橫之」。這裡因為我們看到甲文是一個整體的象形,我們就不一定把它看成是「从弋,一橫之」,它就整體的一個象形,就是古代一種兵器。說到這個「弋」,剛才上一堂課,我引到吳均《與宋元思書》,我弄錯了,不是「弋飛戾天」,是「鳶飛戾天」,弋底下加個鳥。我以前背誦過的,時間隔太久了。最好同學們再查一下原文,能夠下載下來,也能熟讀背誦,非常美的一篇文章。看下一個字,「矛」。讀一遍:

學生讀誦:矛ㄇㄠˊ。矛 金文0000(金文)_l=xz2&u=77DB&s=100(小篆)。矛是長矛的象形。金文是上有鋒利的矛頭,下有長柄的象形。小篆是從金文遞變而來。

備註:《說文》:「酋矛也。建於兵車,長二丈。象形。」段注:「直者象其柲。左右葢象其英。」

典籍所見:(1)古代的一種直刺兵器。《周書.王會》:「操弓執矛。」

矛是部首字,所收的字很少,但都與矛有關,如矜字,指矛柄。

常用詞:自相矛盾。

教授:這也是一個整體的象形字,甲文沒有查到,只有金文(矛 金文0000)。《說文》說它「長二丈」,就是很長的一種兵器,長矛,長的柄,然後尖端有兵器。接下來,「衣」。讀一遍:

學生讀誦:衣ㄧ。17衣 甲1(甲文)衣0000(金文)17衣(小篆)。衣是衣服的象形。甲文衣像襟祍左右掩覆之形,小篆與甲文、金文同。

備註:《說文》:「依也。上曰衣,下曰裳。」段注:「衣者,人所倚以蔽體者也。」

典籍所見:(1)穿。《論語.子罕》:「衣敝緼袍,與衣狐貉者立而不恥者,其由也與?」(2)衣服。《漢書.五行志》:「衣,身之章也。」(3)覆蓋。《易經.繫辭下》:「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

常用詞:布衣蔬食,衣食父母,豐衣足食,節衣縮食。

教授:這個衣字,同學們翻開《說文》,看看還有什麼說解。

板書:2`L8%TV]95%V)40_({L{{5L

我要讓同學們翻開,就是看到《說文》裡面除了「依也。上曰衣,下曰裳」之外,它底下還說像什麼?

學生:「覆二人之形」。

教授:為什麼我們課文裡面,我們書上沒有把這一句話加上去?於是給同學們一個清楚的概念。看黑板,衣(2`L8%TV]95%V)40_({L{{5L)不管甲文、金文、小篆都差不多是這種形狀。很清楚看出衣服的袖子,穿起,這邊掩過來,這邊蓋過去,是衣的整體象形。而《說文》說是像「覆二人」,他把這個看成二人:

板書:]J2LIDWM(I@`C]%T(]2_49S

這是一個人,這是一個人,這個衣服一定很大,可以蓋兩個人。這顯然,我們從甲文看出來,它整體就是一件衣服。所以我把「覆二人之形」,我把它略去;這裡特別要同學們再翻開來看,意思讓你了解到,像這種不合理的我們就不要用它。下一個字,「糸」。

學生讀誦:糸ㄇㄧˋ。14、糸0000(甲文)糸10000(金文) 3、小篆(小篆)。糸是一束細絲的象形。糸即細絲,甲骨文作「14、糸0000」,像束絲之形。其上下端為束絲的緒。

備註:《說文》:「細絲也。象束絲之形。」

糸是部首字,凡從糸之字,多與絲線有關,如:緒、純、織等。

板書:6ZTKN8_Z1(~N%P`_U]0MU82

教授:像一束的絲,讀ㄇㄧˋ。好像段玉裁也註可以讀作ㄙ,大家找一找,我印象是這樣。沒有嗎?那我記錯。之所以記錯的原因,我們才講過另外一個字:

板書:虫

這個字讀ㄏㄨㄟˇ,又可以讀什麼?ㄔㄨㄥˊ。所以這個糸,我剛才說也可以讀ㄙ是不對的,它是一束絲的象形。所以你看甲文,它這裡三個,到了小篆是兩個:

板書:~AN8_MNIQLVS)VG~V1@%1O4

下一個字,「求」。

學生讀誦:求(裘)ㄑㄧㄡˊ。1、甲文(1)甲文1、甲文(甲文②)2、金文(金文)4、小篆(小篆)。求是裘衣的象形。甲文像獸皮的嘴巴、兩耳、四足、一尾之形,製獸皮的人常在鼻端穿孔掛起。甲文則像已製成的裘衣,古代衣毛裘翻在外。金文和小篆在甲文的基礎上多加了「衣」。

備註:《說文》:「皮衣也。从衣,象形,與衰同意。求,古文省衣。」段注:「裘之制毛在外。故象毛文。」

典籍所見:(1)索求。《戰國策.齊策》:「欲有求於我也。」按:《廣韻》索下曰:「求也。」求被借用為索求、請求之義,遂另造加衣的裘字,還其本義。(2)所追取者。《孟子.公孫丑》:「勿求於心。」(3)乞,請。《易經.蒙卦》:「匪我求童蒙。」按:《廣韻》乞,求也。乞,去訖切。求,巨鳩切。兩者雙聲,可以通假。

常用詞:求學,反求諸己,求同存異。

教授:這裡同學們看甲文,寫法不一樣。甲文是說像製獸皮的時候,常把獸皮鼻端釘在牆上或者樹上,把它掛起,後面就像一張獸皮的樣子。甲文就像已經做成了衣服,裘衣的樣子。你看有兩個袖口嗎?袖口可以穿。為什麼還有一些毛毛?獸皮的毛做成皮衣,它毛是翻在外面的,所以他畫象形畫它的皮毛。到金文,它是根據甲文這個寫法,它外面又加一個什麼?衣服的衣,看得出來嗎?剛才我們才看過「衣」字。這是「求」這個字。到小篆也看得出來,「衣」裡面是個「求」。隸楷這個「求」,應該是根據什麼來的?《說文》裡面有,「古文省衣」。同學們翻一下《說文》,翻這個「求」字。有找到的嗎?看看它有個古文「求」嗎?四O二頁,隸書以及我們現在楷書用的「求」,就是《說文》裡面「求」的古文的字形。

在典籍所見我們引到第三,當請求講。後面我們有個按語:《廣韻》乞,求也。有個反切,再看求有個反切。這兩者雙聲,怎麼知道的,告訴我?怎麼知道它雙聲?你已經會了,要翻什麼?四十一聲紐,反切上字表。

板書:去

一個是去字上字是吧?另外一個呢?巨。

板書:巨

看看這兩字在哪一紐?

學生:溪水的溪。

教授:溪紐,不是溪部。

板書:溪

學生:巨在群紐。

教授:群,是吧?

學生:是。

板書:群

教授:你能告訴我,這兩個不在同紐,一個在溪紐,一個在群紐,為什麼可以說它是雙聲?

學生:發聲部位相同。

教授:真好,你們快畢業了。告訴我,大家:

學生:發聲部位相同。

教授:對了,見、溪、群、疑,同一個發聲部位,可以說它是雙聲。真高興,我們本來要一個月可以畢業,現在上一個禮拜就差不多可以畢業了,真好。

昨天要同學們看看這《廣韻》,你們大家有沒有看看?不看,不好看是吧?實在不容易看是吧?要認識《廣韻》,這個版本是最好的版本,澤存堂本。下課後,同學們一起看看《廣韻》,第一個韻「東」韻,然後它「東」,它上面加一個小圓圈,是表示底下有一群字,這個東代表下面那一群字完全同音。總共有多少字它後面有個統計,在東的說解後面,下面它說「德紅切」,然後有個數字,十七,表示東,加個小圓圈這個東,連它本身總共有十七個字,同樣讀德紅切,同音都讀東,這是第一個字。

第二個字又不同了,第二個字是個相同的「同」,相同的「同」它也是上面有個小圓圈,表示用這個同字代表底下那一群字,有多少?也在它底下有註,同,「徒紅切,四十五」,有四十五個字同音。我們昨天黑板上還用過這徒紅切是吧?就在這裡。所以同學們大家傳閱一下,看一看。如果你手上已經有一本《廣韻》,你就在剛才我們看到,「東」第一個字,用紅筆把它畫個大圓圈,然後它後面「德紅切」,用紅筆畫下,「德紅切」。第二個字「同」,也畫個大圓圈,然後「徒紅切」,也要用紅筆畫下。醒目,東,德紅切;同,徒紅切。《廣韻》。

黃季剛先生每天對《廣韻》不知道翻閱幾十次。《廣韻》對聲韻學來說是一本最重要的書。我們這個《漢字入門》這本書的最後,剛才同學用過的四十一聲紐表,這個表怎麼來的?就是根據《廣韻》它的反切上字,把它系聯過,這四十一聲類表,我們才能知道反切上字屬於某一個聲紐。像剛才我們黑板舉的,一個溪紐,一個群紐,你怎麼知道去是在溪紐,又如何知道巨是在群紐,那都靠我們後面那個表。這表又如何來的?根據《廣韻》的反切上字。清代一個學者叫陳澧,他發現用《廣韻》的反切上字,把它系聯之後,可以有這四十聲類;後來季剛先生再分出一類,成為四十一聲類。這也就是讓我們來了解到,這兩個字古音是不是雙聲的唯一的方法;不是用我們嘴巴來讀一讀、念一念,那都不準。所以由此可見,《廣韻》這本書是多麼重要。

好,我們回到課本。求,知道是一個皮衣服,毛翻在外面的象形文字。這裡附帶我們說到了乞和求,彼此之間為什麼可以通假,就在典籍所見第三,看到嗎?典籍所見,第三,「按:《廣韻》乞,求也。去訖切。求,巨鳩切。」怎麼知道巨跟去是雙聲?我們剛才已經說了:

學生:發聲部位相同。

教授:對,所以可以通假。求之所以會變成請求,本來是衣服,皮衣服,為什麼我們現在常常掛在口頭上「請你、求你怎麼樣」,為什麼有這個意思?現在看到《廣韻》說,求跟乞的關係,它用求來解釋乞,看到嗎?「乞,求也。」然後我們再分析,求跟乞兩個字的聲韻,原來它是發聲部位相同,可以說是雙聲,所以可以通假。所以《廣韻》說,「乞,求也」。所以皮衣服,皮裘,現在用來當請求的原因,明白嗎?聲韻的關係。因此,如果不明白聲韻,文字光看字形是無法理解的,頂多你能看懂幾個象形的:馬像匹馬,牛像頭牛;至於聲韻上你如果不明白,你就無法理解文字。衣服、皮裘、皮衣之所以會用來當請求的意思,現在明白嗎?

學生:明白。

教授:很高興,一定把這個弄清楚。接下來我們看下一個字,「田」。

學生讀誦:田ㄊㄧㄢˊ。1、甲文(甲文)getTTF1(金文)2、小篆(小篆)。田指整齊排列種稻穀的田地,中間的筆畫,像縱橫的田埂。甲文、金文及小篆,字形略同。

備註:《說文》:「敶也。樹穀曰田。象形,囗十,千百之制也。」段注:「取其敶列之整齊謂之田。凡言田田者,即陳陳相因也。千百之制也。此說象形之恉。謂囗與十合之。所以象阡陌之一縱一橫也。」

典籍所見:(1)田地。《孟子.梁惠王上》:「百畝之田,勿奪其時。」(2)耕種。通「佃」。《漢書.高帝紀上》:「故秦苑囿園池,令民得田之。」(3)層層相疊。姜白石《念奴嬌》:「田田多少,幾回沙際歸路。」

常用詞:田舍,田野,田園,滄海桑田。

教授:這個字「田」字,很容易明白。外面畫的就是一個範圍,當中一縱一橫,我們勉強說它是十,其實它不是十,它就是一縱一橫,田地裡面那種田埂,縱橫的阡陌。小田埂走過沒有?沒有走過的舉手我看看。洋包,沒有走過小田埂。我是從小在田埂滾大的。田埂很好玩,不信找個機會到田埂去走走看,要光著腳走。所以當中那個不是十,外面也不是真正的囗這個字,它就是畫一個範圍,然後當中有阡陌縱橫。這裡附帶典籍所見裡面我引的一個姜白石的《念奴嬌》,「田田多少,幾回沙際歸路。」「田田」兩個字用來形容荷葉,很多的荷葉。其實就是陳陳相因,重重疊疊的荷葉,「田田多少,幾回沙際歸路」。接下來看「土」。

學生讀誦:土ㄊㄨˇ。1、甲文(甲文)2、金文(金文)3、小篆(小篆)82255(隸書)107506(楷書)。土是地上土塊的象形。甲文、金文下一橫像地,上像土塊之形。小篆及隸楷,是從甲文、金文演變而來。

備註:《說文》:「地之吐生物者也。二象地之下、地之中,丨,物出形也。」(按:許慎就小篆筆畫說解字形,不確。)

典籍所見:(1)地域、疆域。《詩經.小雅.北山》:「溥天之下,莫非王土。」(2)五行之一。《孔子家語.五帝》:「天有五行,水、火、金、木、土,分時化育,以成萬物。」

常用詞:積土成山,皇天后土,捲土重來。

教授:大家看甲文和金文,像什麼告訴我。高聲說出來,像什麼?

學生:土塊。

教授:地上的一個大土塊,小心你不要踢到它,會跌倒。「土」,甲文、金文就是地平上的一個土塊,筆畫漸變就變成小篆。上面那個土塊,你看到甲文是虛中,金文是什麼?說得出來嗎?我說過的甲文是虛中,金文呢?

學生:實。

教授:填實,忘記了,填實、虛中。小篆筆畫變成實的樣子,是我們現在寫的土。由於我們看到了甲文、金文的「土」,確實是畫的地面上一個土塊,所以對許慎這個說解,他說「二」這兩橫,像地之下、地之中,當中那一「丨」,像物出形也。這是根據小篆筆畫勉強這樣說解,我們不一定要根據他這種說解,由於他當時看不到甲文,能看到金文也很少,也不一定看得到這個「土」字,所以他只能根據小篆來解釋。接下來我們看下一個字,「屮」。

學生讀誦:屮ㄔㄜˋ。甲文(甲文)金文(金文)1、小篆(小篆)。屮指草木初生一株小草的象形。

備註:《說文》:「艸木初生也。象丨出形,有枝莖也。古文或以為艸字。」段注:「丨讀若囟。引而上行也。枝謂兩旁莖枝。」

教授:這個「屮」字,你看到我怎麼寫嗎?從底下往上,是段玉裁說的,他說什麼?

學生:引而上行也。

教授:他讀為什麼?

學生:囟。

教授:囟。這一豎有三個讀音,不分它上下,先從上或先從下,你光看到它這一「丨」,它讀為什麼?

學生:袞。

教授:袞。引而上行,從下往上寫,讀它為?

學生:囟。

老師:囟。引而下行?

學生:退。

教授:退。它有三音。段注告訴我們,這個「屮」它是當中這一豎,要讀它為囟,是引而上行,意思是草木從地底下剛剛生長出來。這兩邊是這個草的枝,旁邊的小的嫩芽,分開的。這個字讀它為ㄔㄜˋ。段注說什麼?現在我要很小心,怕讀錯。它是古文或以為什麼?草。一株小草,兩株小草。

板書:T}Y7PZ1)71FTB@PDVMZ}G3H 8{B7$GPP]PDJ`)`(8{_OE~F

古文這個「屮」,以為可以讀作草。剛才是哪一個讓我讀錯了?先是說虫。

板書:虫

虫可以讀為什麼?

學生:虫。

教授:虫。「屮」,古文以為草。所以這裡就常常容易混,一個、二個讀音容易混。上次我們說過一株小草,「屮」。兩株小草,「艸」。三株呢?

學生:卉。

教授:花卉的卉。四株呢?

學生:莽。

教授:很多,草莽。前面舉的象形字,我們稱它為象形的正例。下面要講象形的變例,變例我們留到下一節再講。好,今天講到這,下課。




漢字入門  劉克雄教授主講  (第十四集)  2015/8/10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56-181-0014

學生:向老師行鞠躬禮,老師早上好。

教授:各位同學好,各位同學請坐。

學生:謝謝老師。

教授:同學們翻到一百二十頁,變例,象形。一百一十六。

學生讀誦:變例象形,增體:雷ㄌㄟˊ。1、甲文(甲文)124雷 甲1(金文)3、小篆(小篆)。雷指雷聲,雷聲不可像,用「」符號,表示隆隆滾動的雷聲。按:雷聲能聽到但看不見,而雷與閃電常相伴隨,因此古文雷字是從「38申 甲3」(甲文「電」)而來。甲文、金文雷字,中為電字的古文而稍有變化,「」是雷聲的意象,隸楷「田」符號,是小篆「」的省文,是雷聲的意象,而非田字。金文、小篆是據甲文加「雨」,表示雨天的雷聲。

備註:《說文》:「陰陽薄動生物者也,从雨,畾(ㄌㄟˊ)象回轉形。」

典籍所見:(1)大聲。《屈原.卜居》:「黃鐘毀棄,瓦釜雷鳴。」

常用詞:雷電交加,如雷貫耳,電閃雷鳴。

教授:前面我們講的是象形的正例,這裡一開始我們介紹象形的變例,變例裡面有增體。「雷」這個字,同學們看甲文、金文。現在假如同學們不看到這兩個文字,要你創造天上打雷,這個雷你要怎麼創造?想想看:

板書:WJJ$(BOI`VND9`R0TIZSN%U  124雷 甲1

金文(124雷 甲1)當中是閃電,()這個是增體的,雷聲隆隆的滾動,似乎從遠處滾過來,也可以從近處往遠處滾,這叫增體。甲文(WJJ$(BOI`VND9`R0TIZSN%U)就比較簡單些,還同樣是閃電加雷聲。聲不可像,所以用這種符號()來表示,它並不是田野的「田」字。由甲文、金文到小篆底下那三個還是來表示隆隆的雷聲。上面加「雨」,是用來形容、用來說明雷聲都是夾著雷雨。再由它到隸書、楷書,就把底下原來的三個雷聲省略成一個。看下一個字,樹師讀一遍,「州」。

學生讀誦:州ㄓㄡ。州 甲文0000(甲文)2、金文(金文)xz4682agc16558(小篆)。州是水中陸地的象形。州為水中可居者,故甲文旁像川流,中央像土地。古文與甲文同,篆文則上下重疊二「川」,中有小州陸地,是隸楷所本。

備註:《說文》:「水中可居曰州,水周遶其旁,从重川。」

典籍所見:(1)水中可居者曰州。《詩經.關雎》:「關關雎鳩,在河之州。」(按:今用「洲」,是州的後起字。)(2)二千五百家曰州。《國語.鄭語》:「謝西之九州。」(3)州謂九州,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公羊傳.莊公十年》:「荊者何?州名也。」(4)穩固。《國語.齊語》:「令夫士,群萃而州處。」

常用詞:九州,神州,自治州。

板書:州 甲文0000

教授:甲文、金文類似水中可居的陸地,州。到小篆:

板書:xz4682agc16558

從重川,兩個川重疊。當中這還是水中可居的陸地。由它再演變到隸書、楷書:

板書:州

這三點是什麼?可居的陸地。典籍所見,我們引到一個《詩經.關雎》。《關雎》這首詩,以前有沒有教同學們唱過?沒有。想不想聽?

學生:想。

教授:我就知道你們愛聽。好像我幾次都提過,我們中國,我們的傳統文化有一大遺憾,音樂,古樂的亡失。當時孔夫子拿多少教材來教學生?

學生:六經。

教授:六經:《詩》、《書》、《禮》、《易》、《樂》、《春秋》,六個。現在《樂》已經亡佚,這是自從《詩經》,然後漢樂府也已經不能唱。樂府詩,顧名思義當然是要配樂的,可是現在音樂已經亡佚。所以從詩經、漢樂府,唐代的七絕,還有從五代以後到宋代盛行的詞,元代的曲,到現在都沒有一樣能唱。我們覺得是最大的遺憾,也是我們中國文化的一項非常大的損失。朱熹,朱夫子,他說他找到好像是十二首《詩經》的音樂。我們覺得好高興,朱夫子找到了十二首《詩經》的音樂。

板書:

同學們可以配上《關雎》。《詩經》以四言為主,就是說四個字一句,四言。這個樂譜也正好每小節四拍,如果配上《關雎》,我們就可以唱。我們先一起唱一遍樂譜:

簡單吧!配上樂詞: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容易嗎?好聽又容易。分析一下這個樂譜,我們發現它非常樸素,一字一拍,跟《詩經》當時文學發展的背景是一致的。《詩經》代表我們中國北方的文學。北方與南方有一個很大的差異,南方雨量充足,土壤比較肥沃;北方相對的比較乾旱,因此土壤也比較貧瘠。由於這種地理環境影響到南、北人的性格,北方的人,由於土地貧瘠,養成他們勤勞、樸素、刻苦,反映在文學上是《詩經》,樸素、簡單。南方不一樣,雨量比較充足,物產比較豐饒,因此,南方的人不必像北方的人那樣終年的辛勤的勞作,他有閒暇,他翹著二郎腿在那冥想,他的文學也就比北方簡樸的文學,用現在的形容詞來說,比較浪漫些。

在周代,《詩經》代表北方的文學,《楚辭》就是南方的文學。你讀《楚辭》:「採薛荔兮水中,搴芙蓉兮木末。」雖然當中只加了一個兮字,你就感覺到節奏,跟《詩經》:「關關雎鳩,在河之洲」就不一樣了。能感覺到嗎?所以,剛才我們大略說了一下文學的背景,北方是那樣簡樸,反映在文學上是樸素,像《詩經》;音樂,那當然也是樸素。因此,一字一拍:

好簡單,是吧,沒有什麼耍花腔那一套。我們會覺得很高興,因為《詩經》遺失了的音樂,竟然被我們的朱夫子找出十二首來。可是我們做學問重要是什麼?要有證據。不能因為朱夫子的光環很大,朱熹朱夫子,他說了就算數。我們要請教朱夫子,你找的《詩經》的音樂,你的根據是什麼?他沒有,沒有證據。因此,這個音樂也就不算數,沒有證據。只能說聊備這麼一說,朱夫子找到的《詩經》音樂是這個樣子。

可能同學們會問,幾千年我們燦爛光輝的文化,我們的音樂,難道就一點一絲都找不到嗎?我曾經說過有一樣,唐代傳到日本,然後在他們明治維新時代,就是清朝末年,又從那裡流回我們中國的一個琴曲,古琴的曲子,記得嗎?我說過:

學生:幽蘭。

教授:「幽蘭」。它是用文字記的譜,可見唐代還沒有樂譜。文字記的譜我也解釋過,要記述一個音,譬如Do、Re、Mi,Mi這個音,它怎麼記?用琴,用彈琴的指法來記述這個音。左手拇指按第幾弦,第十二徽,我們找到十二徽,按住;然後,右手中指勾。這麼多文字,你按住了,然後勾它一下,噔,這麼一個聲音。這是唐代的「幽蘭」譜。很高興,終於找到了唐代的「幽蘭」譜。再晚一點,那就是姜白石的,姜夔的《白石道人歌曲集》。姜白石,一般都稱詞集,宋代的詞,姜白石他不稱詞集,他稱歌曲,《白石道人歌曲集》。以前我在台北世界書局,買到一本姜白石的《白石道人歌曲集》。姜夔本身是南宋大的文學家,也是大的音樂家,所以他本身詞作得好,音樂又是他自己作的。這是我們現在說填詞,我今天填了一首詞,請你指教;我不敢說,我今天作了一首詞,請你指教。要說作詞,要像姜夔一樣,樂譜也要自己作,才敢說是作詞。

《白石道人歌曲集》裡面,有幾首,他在文字的旁邊記上旁譜。他的譜也是簡字的譜,經過現在音樂史的研究者,把它翻譯出來。我好像唱過給你們聽過,「揚州慢」,有沒有?不記得了?還是沒有唱過?「淮左名都,竹西佳處,解鞍少駐初程。」(唱)淮左名都,竹西佳處,解鞍少駐初程。後面,當中省略一部分。後面,「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唱)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多美的文辭!他寫揚州。

板書: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

「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搖著小船,「波心蕩,冷月無聲」。還想聽一次嗎?(唱)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這是宋詞留下的一鱗片爪,可信的。不可信的,傳說的,不算。這是有旁譜記載,可信的。我們說姜白石是一位大詞家,你看他的文辭多美,「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配上他自己作的音樂,是那麼好聽,這是真正作詞。希望同學們哪天學好作曲,現在又可以參照西洋的音樂,他們的理論加上我們傳統的,在座有志於音樂的話,往這個方向努力。

很多人因為對於傳統文化沒有深入,不理解,總是認為西洋的音樂是那麼偉大,中國的音樂破鑼破鼓,敲敲打打,是嗎?千萬不要妄自菲薄。先說你佩服的、你仰慕的西洋音樂,誰最了不起?你當然會說,那是樂聖貝多芬。是,我也同意。樂聖之前,如果沒有巴哈(我們稱他為音樂之父)他十二平均律的發明,就沒有後來的樂聖貝多芬。因此,可見十二平均律是多麼重要,巴哈。那你一定會嘆口氣,可惜巴哈不生在我們中國。查一查一個人,叫朱載堉,是明代,也發明十二平均律,時間比巴哈還早。只是我們沒有繼承它,好好的發揚,這跟後來的士農工商這種觀念有關係。西洋人,他們對音樂家、對藝術家(畫畫的)都非常尊敬。中國有一段時間對音樂不重視;西洋唱歌劇的,男高音、女高音,他們都非常的尊敬。中國也有類似的歌劇,昆曲,南音裡面的戲文,就類似西洋的歌劇。西洋人把那些唱歌劇的音樂家、歌唱家,都非常尊敬;中國卻冷落的說他是伶工、戲子,不受尊重。因此,朱載堉雖然發明了「十二平均律」,不受到社會的重視,也不受到為政者的提倡,所以一直只在民間流傳,這是很可惜的一件事。但不要忘記,朱載堉的「十二平均律」比巴哈要早,這個你可以查查中國的音樂史這方面的常識。有一本《中國音樂史》,王光祈作的,非常好,可以翻一翻,了解一下。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讓我們唱了很多歌,耽擱太多時間了,回到課本。我本來還想唱歌,可是還要趕快把這個書講完。下一個字,樹師妳讀「嶽」。

學生讀誦:嶽ㄩㄝˋ。116岳 甲2(甲文)99、嶽(古文)(古文)_l=xz&u=5DBD&s=100(小篆)。嶽是高山重疊的象形。篆文為後起形聲字,古文則是象形字,甲文與《說文》古文略同,並像層巒疊嶂,山外有山之形。

備註:

典籍所見:(1)高大的山。《文選.思元賦》:「二女感於崇嶽兮。」(2)卿士之官,掌四時者也。《詩經.嵩高》:「維嶽降神。」

常用詞:三山五嶽。

教授:好,大家看到甲文的寫法,山外有山,重重疊疊,很近乎《說文》裡面的古文這個「99、嶽(古文)」字。小篆這個「_l=xz&u=5DBD&s=100」已經變成什麼?形聲字了,下面那個「_l=xz&u=7344&s=100」是它的聲符。《說文》的古文,山已成文,又加上上面那一部分,這是增體的象形。

板書:

這是象形的山,它已經是一個文字,山。然後古文它又怎麼樣?

板書:(M3YHVBS$R2LIZYBBM25]J1

山外又有,好像遠處還有很多山,這一部分是增體的象形。所以這個「嶽」,小篆和隸楷這個「嶽」放在這裡不合適,應該只說上面的古文和甲文,我們這裡舉的是增體的象形,底下這個「嶽」它已經是形聲字。翻過來,「石」,讀一遍:

學生讀誦:石ㄕˊ。38石 甲2(甲文)2、金文(金文)_l=xz&u=77F3&s=100(小篆)。石是山石的象形。小篆與甲文同。上以厂(ㄏㄢˇ)像山崖,下以「□」像石塊。

備註:《說文》:「山石也。在厂之下;口,象形。」

典籍所見:(1)磬。《書經.舜典》:「予擊石拊石。」(2)斛。《國語.周語》:「關石龢均。」(3)砭石。《素問.病能論》:「夫氣勝血聚者,宜石而瀉之。」(4)碑碣。《史記.秦始皇本紀》:「乃遂上泰山,立石。」

石字是部首字,凡由石組成的字,多與石頭有關,如:碑、礦、磬等。

常用詞:金石之交,水落石出。

教授:這個石,甲文、金文和小篆,都可以看出它演變的過程。

板書:H]1YA0ZQHQMH4CBB7CER6DO

ㄏ,山石的崖壁凸出來,這是已成文。

板書:□

這是不成文的符號,是增體,石頭,石。下一個字,「母」。讀一遍:

學生讀誦:母ㄇㄨˇ。55母 甲1(甲文)55母 金1(金文)55母(小篆)。母像有雙乳,哺育兒女的母親。甲文、金文及小篆母字,其中有兩點,像人乳形。

備註:《說文》:「从女,象褱子形。一曰象乳子也。」

典籍所見:(1)媽媽。《詩經.蓼莪》:「父兮生我,母兮鞠我。」(2)本源。《道德經》「以為天下母。」

常用詞:衣食父母,賢妻良母。

板書:50女 甲3

教授:甲文,在50女 甲3字,這已成文,50女 甲3,它加兩點不成文的符號:

板書:55母 甲1

這是增體的象形。女是個象形字我們都知道,我們才說過,像側面跪坐,雙手在做女紅,這是女字。兩點是標出哺育兒女的媽媽的雙乳,這是增體的象形。《說文》它說:「从女,象褱子形。」像女人懷抱小孩,這是第一說;「一曰」,另一說,「象乳子也」,像母親的雙乳。如果許慎他能看到甲骨文,他應該就會贊同後面,「一曰象乳子也」,像母親的雙乳,不會說它像懷子形,因為他只看到小篆。接下來,讀一遍:

學生讀誦:眉ㄇㄟˊ。59眉 甲1(甲文)59眉 金1(金文)59眉(小篆)。眉像人眼上的眉毛。甲文下部「图片1」像人,上「图片2」突出目上的眉毛。金文、小篆略去人形,只畫出目及目上眉毛。

備註:《說文》:「目上毛也。从目,象眉之形,上象頟理也。」

典籍所見:(1)井邊。《漢書.遊俠陳遵傳》:「居井之眉。」

常用詞:眉批,眉開眼笑,燃眉之急。

板書:59眉 甲1  C:\Documents and Settings\Administrator\Application Data\Tencent\Users\467112013\QQ\WinTemp\RichOle\UPA10GQ~JAW)[I~T7VR16GB.png

教授:看這個甲文和金文,標出眼睛上面的眉毛,底下還有個人字,人的眼睛上面的眉毛。到了小篆:

板書:

它眉毛變成這樣,然後:

板書:2)3A9~ZDHN_SF{$)XGSI_PL

眼睛變橫為直,()這一部分,《段注》說它什麼?「上象頟理也」,說這一部分像額頭的紋理,這是小篆,段玉裁根據小篆這一部分來做說解。而實際上,從甲文、金文看出它,這個額理很可能是這個眉毛變來的。同學們一定會奇怪,眉毛怎麼只有三根?上次我們還說一個三毛,是子字是吧。這只是能夠表現眉毛就可以了,不能夠畫得太多,而且眉毛到底有幾根是算不清楚的,每個人又不太一樣,所以只略略的用這個符號來表示。下一個字,「兒」。

學生讀誦:兒ㄦˊ,。70000(甲文)儿10000(金文)er0000(小篆)。兒像頭囟未合的幼兒。

備註:《說文》:「孺子也。从儿,象小兒頭囟未合。」段注:「囟者,頭會匘葢也。小兒初生。匘葢未合。故象其形。」按:現在簡體的儿字,是根據《說文》中的古文奇字。古文指自古相傳的文字,與自古相傳的文字的字形不同,便稱為古文奇字。古文字學者有以為甲文、金文兒字,像總角之形。(引備一說。)

典籍所見:(1)子女對父母的自稱,父母亦稱呼子女為兒。《樂府詩集.焦仲卿詩》:「兒實無罪過。」(2)兒童。《文選.飲馬長城窟行》:「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

常用詞:兒孫滿堂,生兒育女。

教授:看甲文、金文:

板書:70000

從它甲文演變到金文,再到小篆,我們都可以看出小篆與甲文、金文的關係。許慎《說文》裡面:「象小兒頭囟未合。」腦蓋骨頭,小孩還不會說話的時候,你碰他這裡,一塊軟的,碰過沒有?是軟的,他裡面的骨頭還沒合起。古文字學家有認為,()這一部分,像小兒總角,綁的那個頭髮的樣子,我們引作參考。下一個字,「包」。

學生讀誦:包ㄅㄠ。包10000(甲文)1、金文(金文)包0000(小篆)。包像母親懷孕,腹中有子。甲文包字,像人懷孕,腹部鼓起,中為腹中胎兒;小篆從甲文遞變而來。

備註:《說文》:「象人褢妊,巳在中,象子未成形也。」

典籍所見:(1)包裹,容納其中。《詩經》:「野有死麕,白茅包之。」(2)裹取。《漢書.匈奴傳上》:「善為誘兵以包敵。」(3)叢生。《尚書.禹貢》:「草木漸包。」(4)包含。《易經.蒙卦》:「包蒙,吉。」

常用詞:包容,包含,包羅萬象。

板書:包10000

教授:看甲文,為什麼這樣畫一個方方的?

學生:甲骨上不適合刻弧形。

教授:畫母親懷孕,怎麼畫成方方的?因為甲文,甲骨上面,刀刻弧線不容易刻,不容易刻成圓形。到了金文,裡面這個胎兒,那是腳還是手?看不出來,反正就是母親懷孕,裡面有胎兒。然後再由它再演變到小篆:

板書:OI2OEYYQEICE`0KE@E9JGQR

外面就是我們現在寫的勹,這就比較像懷孕(母親懷孕),這是未成形的小孩。由它到了隸楷:

板書:包

下一個字「皃」,讀一遍:

學生讀誦:皃ㄇㄠˋ。皃0000(甲文)皃20000(小篆)96968(隸書)123946(楷書)。皃是人面部的象形,就是容貌的貌。甲文、小篆皃字,下部像人身,上部「图片4」、「图片5」,為人面。

備註:《說文》:「頌儀也。从人,图片5象人面形。」段注:「上非黑白字。乃象人面也。」《一切經音義》:「古文皃,今作貌。」

典籍所見:(1)虛浮無實的。《史記.商君列傳》:「貌言,華也;至言,華也。」(2)姿體。《穀梁傳.桓公十四年》:「察其貌而不察其形。」(3)恭敬。《荀子.禮論》:「情貌之盡也。」(4)容儀曰貌。《史記.陳丞相世家》:「平貌美如冠玉」。

常用詞:容貌,面貌。

板書:皃20000 皃0000

教授:甲文下面是人,上面人的面貌、容貌。到了小篆,稍微有點改變。所以,這邊是個「皃」,不能寫成像兒童那樣。容貌,看到隸書、楷書,我們現在用的「貌」。看《一切經音義》告訴我們,「古文皃,今作貌」。這也就是告訴我們古今字,古時候用「皃」,現在不用了。下一個字,「要」。

學生讀誦:要ㄧㄠ。3{O~DLVL91N)6@]Z2QE35R1(甲文)TWKOH441ENJJ9@VLM6[J%PI(金文)NZ7QYPKJJA)~}5_]RWV%2[4(小篆)要像人兩手叉腰,是「腰」的本字。甲文要字像女子兩手自叉其腰。小篆是從甲文遞變而來。

備註:《說文》:「身中也。象人要自臼(ㄐㄩˊ)之形。」段注:「上象人首。下象人足。中像人要,而自臼持之。故從臼。必從臼者、象形猶未顯。人多護惜其要故也。」

典籍所見:(1)邀請,通「邀」。《桃花源記》:「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按:邀、要:於消切,二部,影紐,二者同音通假。(2)求。《孟子.告子》:「非以要利也,以民為務故也。」(3)成全。《詩經.鄭風》:「叔兮伯兮,倡予要女。」(4)重要的。《史記.叔孫通列傳》:「知當世之要務。」

常用詞:重要,要求,簡明扼要,緊要關頭。

板書:KHO`%W~]ASX45Y)INNE4QGH

教授:甲文大略是如此。它說當中是個女人的女字,兩手叉腰,紅的是兩手叉腰。這上面應該是什麼?剛才我們說的容貌的「皃」,這是甲文。到了小篆變得相當的多了,當中說不清楚了,旁邊兩個手倒還看得清楚。段注說「上象人首」,他是根據小篆說的;「下象人足」,兩腳交叉;「中像人要,而自臼持之。故從臼。」為什麼要從臼?他說光是象形,這兩個手如果不畫,「猶未顯」,就看不出這是人腰的意思。又說明為什麼兩個手插腰,「人多護惜其要故也」。這是段注對這個「要」的解釋,兩個手插腰,人愛惜、保護他的腰。典籍所見裡面引了《桃花源記》,「便要還家」。按語裡面說,邀跟要,反切一樣,是影紐,二部,這兩個字同音,所以通假。下一個字,「足」。

學生讀誦:足ㄗㄨˊ。29、足 (2)0000(甲文)足0000(金文)7足(小篆)。足是人腳的象形。甲文上像足脛,下為腳。金文、小篆的上半部符號「口」非口字,而是脛的變形。脛在腳上,是足脛及腳的全體象形。

備註:《說文》:「人之足也。在下。」

典籍所見:(1)滿足。《漢書.景帝紀》:「其唯廉士,寡欲易足。」(2)過分。《論語.公冶長》:「巧言、令色、足恭。」(3)器物下部的腳。《易.鼎》:「鼎折足。」(4)能夠。《孟子.梁惠王》:「吾力足以舉百鈞。」

常用詞:手足情深,豐衣足食,三足鼎立,知足常樂。

教授:大家看看甲文這個(29、足 (2)0000),這個最像的。底下是腳丫子,還有腳趾頭,連上來是腿。到了金文腳趾頭變成「止」。人的腿那個脛,它就變成一個圓圈了。由此再到小篆,然後再演變到我們現在隸書、楷書。在甲文上面那個脛,以及金文、小篆上面的圓圈,這是不成文的,是一種增體的不成文的符號。看下一個字,「蜀」。

學生讀誦:蜀ㄕㄨˇ。123蜀 甲1(甲文)123蜀 金1(金文)2、小篆(小篆)。蜀是蛾、蝶類幼蟲的象形。甲文、金文像蛾蝶類的幼蟲,突出大的頭,小篆是從甲文、金文遞變而來。

備註:《說文》:「葵中蠶也。从虫,上目象蜀頭形,中象其身蜎蜎。」按:从虫,上應橫視,像蜀之頭,右曲筆像蟲身。

典籍所見:(1)國名。《戰國策.秦策》:「蜀,西僻之國也。」

常用詞:蜀漢,樂不思蜀。

教授:「蜀」這個字,甲文最為形象了。上面是頭,底下彎彎的是它的身體。《說文》:「中象其身蜎蜎。」「蜎蜎」,許慎這兩個形容詞用得真好,是蟲那個樣子,形容它叫「蜎蜎」。甲文最為形象,到金文當中又加了一部分,然後到小篆又加了個虫。接著看下一個字,「血」。

學生讀誦:血ㄒㄩㄝˋ。22血 甲1(甲文)血甲文0000(金文)22血(小篆)。血是器皿中盛有牲血的象形。甲文、金文和小篆,外像器皿,中間像所盛的牲血。

備註:《說文》:「祭所薦牲血也。从皿,一象血形。」段注:「一象血形。在皿中也。」

典籍所見:(1)用鮮血沾染。《荀子.議兵》:「兵不血刃,遠邇來服。」(2)淚。《文選.答蘇武書》:「戰士為陵飲血。」(3)當作「恤」。《易經.小畜》:「六四,有孚,血去,惕出無咎。」

血字是部首字,凡由血組成的字,多與血有關,如:衇、卹等。

常用詞:嘔心瀝血,一針見血,一腔熱血。

板書:22血 甲1  22血

教授:看甲文22血 甲1,外面是器皿,當中紅的是裝的牛、羊、豬犧牲的血。小篆可以看出它變化來。下一個字,「果」。

學生讀誦:果ㄍㄨㄛˇ。130果 甲(甲文)130果 金(金文)2、小篆(小篆)。果是樹上結有果實的象形。甲文、金文像樹上有果。小篆果字,木上的「田」,是果實的象形,不是田字。

備註:《說文》:「木實也。从木,象果形在木之上。」

典籍所見:(1)果決。《論語.子路》:「言必信,行必果。」(2)植物所結的果實。《周禮.地宮》:甸師共野果蓏之屬。」(3)終局。《呂覽.忠廉》:「果伏箭而死。」(4)確實。《戰國策.楚策》:「而楚果弗與地。」(5)假若。《史記.趙世家》:「是以聖人果可以利其國。」

常用詞:開花結果,碩果僅存。

板書:130果 甲 130果 金

教授:甲文(130果 甲),樹上長著果實;到小篆(@KQW8AZEMLV[50HX32J8S7Y),三個剩一個,這是果字。不要誤認上面這一部分是田野的田,它是果的象形,它不成文。

學生:可以傳閱。

教授:傳閱,開吉師您看。這是去年,林老師,在他家鄉瑞安,他們成立一個林老師的紀念館,我畫了這幅畫放在紀念館裡面,就是寫的是那個「山高水長」。

學生:就是「嚴先生祠堂記」,「先生之風,山高水長。」

教授:是!同學們看下一個字,「朿」。

學生讀誦:朿(刺)ㄘˋ。IMG_20141105_2218290000(甲文)IMG_20141031_2204520000(金文)_l=xz&u=673F&s=100(小篆)。朿是樹上帶有針刺的象形。金文、小篆是從甲文演變而來。

備註:《說文》:「木芒也。象形。」段注:「朿今字作刺。」

典籍所見:(1)勸諫。《戰國策.齊策》:「面刺寡人之過者。」(2)採取。《史記.封禪書》:刺六經中作王制。」(3)鋒刃。《淮南.泛論》:「修戟無刺。」(4)殺。《國語.晉語》:「刺懷公於高粱。」

常用詞:針刺,懸梁刺股。

教授:這個字很清楚。從甲文、金文一直到小篆,變化都不是很大,是長有刺的木頭。所以從小篆我們看到,中間是個「木」字,木是已成文的字,然後在「木」這個字中間,它又加了這一部分,表示是樹上面長的刺,這是不成文的。就像那個「果」字,樹上面那個「田」,它不是成文的,它是個不成文的一個符號。翻過來看「巢」。

學生讀誦:巢ㄔㄠˊ。105巢 金1(金文)_l=xz&u=5DE2&s=100(小篆)。巢是鳥巢的象形。小篆與金文巢字略同,上像鳥營築的巢,下從木,像巢高架在樹上。

備註:《說文》:「鳥在木上曰巢,在穴曰窠。从木,象形。」段注:「像其架高之形。」

典籍所見:(1)居住。《漢書.敘傳上》:「媯巢薑於孺筮兮。」(2)上古人類所居曰巢。《禮記.禮運》:「先王未有宮室,冬則居營窟,夏則居巢。」

常用詞:鵲巢,傾巢而出。

教授:這也是在已成文的「木」上面加些符號,像鳥巢。金文與小篆有些不同,但大意是一樣。金文底下也是木,上面也是像鳥築的巢。下一個字看「冃」。

學生讀誦:冃ㄇㄠˋ。冃10000(甲文)_l=xz&u=5183&s=100(小篆)。冃是帽子的象形。

備註:《說文》:「小兒及蠻夷頭衣也。从冂;二,其飾也。」段注:「冃卽今之帽字也。」按:古文字學者有以為甲文上像羊角之飾,今湖南小兒頭衣,常繡作獸頭形,上出兩耳謂可辟邪,與甲文此字狀極相似。(引備一說)

冃是個部首字,凡由冃組成的字,多與冠冕有關,如:冕、冒等。

常用詞:帽子,烏紗帽。

板書:_l=xz&u=5183&s=100 冃10000

教授:同學們看看小篆,是帽的象形,當中這兩橫,《說文》說是帽子上面的紋飾、裝飾,好看。看甲文冃10000,古文字學者有認為上面這個是一種裝飾,還認為現在湖南地方,很多小孩的帽子上面還是有這種裝飾,據說可以避邪。看下一個字「巾」。

學生讀誦:巾ㄐㄧㄣ。29、巾0000(甲文)71巾(小篆)。巾是佩巾的象形。

備註:《說文》:「佩巾也。从冂,丨象糸也。」《玉篇》曰:「本以拭物。後人著之於頭。」

典籍所見:(1)覆蓋器物用的布。《國語.周語》:「陳其鼎俎,淨其巾幕。」(2)盥洗後用來擦拭的布巾。《禮記.內則》:「盥卒授巾。」(3)覆蓋。《莊子.秋水》:「王巾笥而藏之廟堂之上。」

常用詞:紙巾,毛巾,巾幗英雄。

教授:這個字「巾」,「从冂」,當中這一豎是增體,它不成文,「象糸也」,像那種冂,就是一種垂下來的絲。所以這個巾字,當中這一豎是不成文的增體。典籍所見第三,我們前兩天說過,《莊子.秋水》,我們有個小同學還會背這一則。接下來,「弁」。

學生讀誦:弁ㄅㄧㄢˋ。弁 甲文0000(甲文)(金文)2、小篆(小篆)。弁是兩手捧起皮弁的象形。甲文、金文像兩手捧弁之形,小篆是從甲文、金文遞變而來。

備註:《說文》:「冕也。周曰覍,殷曰吁,夏曰收。从皃,象形。弁,或覍字。」

典籍所見:(1)古冠名,《書經.金藤》:「王與大夫盡弁。」(2)驚懼。《漢書.王莽傳》:「予甚弁焉,予甚栗焉。」

教授:看甲文,像兩手捧起一個帽子的樣子,金文還是一樣,小篆就變化很大。《說文》說「从皃」。

板書:4Z{M4H0DFC9]L8T0779K`2P

在前面我們看過「皃」字,「从皃」,上面那一部分

板書:95{2JVU[QY49S1V~0V3GVC8

增體的符號。而我們現在楷書寫的這個「弁」字,跟哪一個最像?看一看,應該是甲、金文。甲文、金文,更像我們現在楷書用的這個「弁」字。小篆,皃字,這個字的上面這符號是增體。甲文、金文,雙手這個拱已經成文。當中的一個皮弁的樣子,畫的是一個四方,或者像金文那個形狀,這是不成文的增體的象形。再看下一個字,「衰」。

學生讀誦:衰(蓑)ㄙㄨㄛ。蓑 金文0000(金文)2、小篆(小篆)。衰(蓑)是用草編成雨衣的象形。金文像草編成的蓑衣,小篆是從金文遞變而來,加了「衣」為意符。

備註:《說文》:「艸雨衣。秦謂之萆。从衣,象形。」段注:「衰俗从艸作蓑。」

典籍所見:(1)微弱。《後漢書.班超傳》:「臣老病衰困。」按:疑編草為雨衣,因不緻密,故引申為衰弱,衰敗,再引申為倒霉之義。(2)減少。《戰國策.趙策》:「日飲食得無衰乎。」(3)年老。《淮南子.主術》:「年衰志憫。」(4)用粗麻布做成的毛邊喪服。《禮記.喪服小記》:「斬衰,括髮以麻。」

常用詞:衰落,盛衰興廢。

教授:看金文,像用草編的雨衣。同學們看過蓑衣嗎?蓑衣一般是用棕櫚編的,也有用草編的。由於用草編成蓑衣,它總是稀稀的,不是太緻密。我們在典籍所見裡面第一,這個衰困,大家一定要想一想,衰本是雨衣,怎麼會變成衰敗?按語裡面,疑,也是不敢確定,疑編草為雨衣,不是太緻密,所以引申為衰弱、衰敗;再引申為什麼?倒霉。現在口頭上常聽說什麼?好衰,聽過嗎?我今天好衰,意思說很倒霉。為什麼這個雨衣會變倒霉?我說疑,可能,也不敢確定,可能是因為它編得不能夠很緻密,有稀疏的地方,所以引申為衰弱。下一個字,「兂」。

學生讀誦:兂ㄗㄢ。1、甲文(甲文)2、小篆(小篆)。兂是人頭上戴髮簪的象形。甲文像女人頭箸簪之形。小篆從人,甲文從女,古人男女都用兂固定頭髮,如杜甫詩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可以為證。

備註:《說文》:「首笄也。从人,匕象簪形。簪,俗兂,从竹从朁。」段注:「篆右象其叉,左象其所抵以固弁者。」

典籍所見:(1)頭簪。《史記.外戚世家》:「夫人脫簪珥叩頭。」(2)插,戴。蘇軾《答陳述古詩二首之一》:「城西亦有紅千葉,人老簪花卻自羞。」

板書:$47)I5NDLMBM)MXM_Z1}IE7

教授:當中這是人字,紅的這部分是來簪頭髮的,甲文當中是個女字,看得出來嗎?上面是她的髮簪。哪一部分是增體?

學生:頭髮上面。

教授:對了,頭上紅的那部分,髮簪,它不成文,人是已成文,髮簪算增體。甲文部分也一樣,女字是成文。接下來,「舍」。

學生讀誦:舍ㄕㄜˋ。1、金文(金文)2、小篆小篆。舍是房屋的象形。

備註:《說文》:「市居曰舍。象屋也。囗象築也。」

典籍所見:(1)賓館。《尚書.大傳》:「以朝車送之舍。」(2)軍行三十里為一舍。《左傳.僖公廿八年》:「退三舍避之。」按:疑或因古代行軍約三十里需要駐紮休息,所以三十里為一舍。(3)布恩德曰舍。《左傳.昭公十五年》:「施捨不倦,求善不厭。」(4)止。《論語.述而》:「舍之則藏。」(5)捨棄。《孟子.盡心》:「求則得之,舍則失之。」按:舍與捨為兩字,《說文》捨:「釋也。从手舍聲。」舍與捨同音通假。

常用詞:舍身取義,鍥而不舍,舍我其誰,舍己為人。

教授:《說文》:「市居曰舍。象屋也。」「囗」這個符號象築也。哪一部分成文?「囗」這一部分是已成文,上面的是像屋形。典籍所見第二,我們引到《左傳》,「退三舍避之」。三舍是什麼意思?一舍是三十里,三舍,退九十里。為什麼舍當三十里講?這裡我的按語,也是疑,或者是因古代行軍大約三十里就需要駐紮休息。三十里,因為行軍他需要帶各種裝備,他走不是很快,行三十里就需要駐紮休息,所以舍當三十里來講、來解釋。我認為它可能是因為這個原因,所以「舍」當三十里說。典籍所見裡面第五,說到「舍」與另外一個「捨」字,說它是同音。你怎麼知道?要說得出來。

學生:聲子跟聲母同音。

教授:真好。形聲字聲子跟聲母的關係,舍是聲母,加提手旁的是從手舍聲,形聲字,它是聲子,聲子與聲母之間它一定是同音,在形聲字裡面。所以像這種地方,同學們以後你們讀經典,碰到這個情況,如果上下文你讀不通,你稍停一下,想一想,它是不是同音通假?是不是另外一個字?譬如你碰到這裡「舍」,本來是市居,怎麼這裡跟捨棄的意思一樣?你一想它,它可能是提手旁的這個「捨」。所以我們學過文字學,幫助同學們讀經典的時候會方便很多。接下來,「向」。

學生讀誦:向ㄒㄧㄤˋ。1、甲文(甲文)117向 金1(金文)3、小篆(小篆)。向是在房子的牆壁上開了一個窗戶的象形。甲文、金文和小篆同,「宀」像房屋正視之形,「囗」像窗牖形。

備註:《說文》:「北出牖也。从宀囗。《詩》曰:塞向墐戶。」

典籍所見:(1)方位。《霞客遊記》:「南北向皆有脊中亙。」(2)對著,朝著。《唐.劉長卿.餞別王十一南遊詩》:「飛鳥沒何處,青山空向上。」(3)接近。《白居易.東坡種花詩》:「東坡春向暮,樹木今何如。」(4)往昔。《莊子.寓言》:「若向也府,而今也傾。」(5)假如,假設。《後漢書.張衡傳》:「向使能瞻前顧後。」

常用詞:欣欣向榮,所向披靡,改惡向善。

教授:「向」這個字,後面宀像房屋,我們昨天在黑板上還把它加蓋好了,這個宀,這是已成文。那個窗戶,畫一個框框,它不是成文的「囗」字,所以這個窗戶是增體的一部分。《說文》說「北出牖也」,使我想起今天早上,我們昨天不是下了一陣雨嗎,天氣涼爽了,前兩天好悶熱。我住那個地方,後面窗子開開,一陣涼風吹過來,覺得非常的享受。我就想起,好像也曾經要同學們下載過一篇文章,陶淵明給他兒子寫的那篇信:「與子儼等疏」。

板書:與子儼等疏

給他兒子儼等疏,同學們下載下來,好好的讀,一篇非常非常好的文章,最好能夠背得,那更是一種享受。裡面提到,陶淵明跟他兒子說:「常言五六月中」,天氣熱不熱?熱。「北窗下臥」,朝北的窗子開開,在底下躺著。「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臥,遇涼風暫至」,一陣陣涼風吹來,覺得舒服嗎?「自謂是羲皇上人」。

板書:自謂是羲皇上人

在北窗下,五、六月中天氣很熱,躺在北窗下那裡,遇涼風一陣吹來,感覺得非常舒服,舒服得像什麼?像是羲皇上人。羲皇是誰?伏羲氏,還可以叫他庖羲氏。他認為舒服得像那個時代,那種無憂無慮的時代的人那麼舒服。「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臥,遇涼風暫至,自謂是羲皇上人。意淺識罕,謂斯言可保。」剩下的由同學們自己查去,我只記得這幾句,他高興得、享受得像羲皇上人。同學們也能享受到,你只要碰到涼風吹進窗口,你坐在那,你一定感覺到,你說我現在就是羲皇上人。要能學會做羲皇上人,這是非常重要。這個向字讓我們學會做羲皇上人。好,接下來看下一個字,「齒」。

學生讀誦:齒ㄔˇ。齿20000(甲文)104齿 金1(金文)104齿(小篆)。齒像人張口露出的前齒。

備註:《說文》:「口齗骨也。象口齒之形,止聲。」段注:「2020C者,象齒。餘口字也。」按:甲文與《說文解字》古文齒字作「20692」相近,像張口見齒之形。金文、小篆加「止」為聲符。

典籍所見:(1)年齡。《論語.憲問》:「沒齒無怨言。」(2)排列。《呂覽.直諫》:「不穀免衣繈褓而齒於諸侯。」(3)如牙齒般排列的物體。《晉書.謝安傳》:「過戶限,心喜,不覺屐齒之折。」(4)說,談。《世說新語.簡傲》:「不足齒,人傖耳。」

常用詞:沒齒不忘,何足掛齒。

教授:大家看看,金文、甲文、小篆,哪一個字最可愛?

學生們:甲文。

教授:我也覺得,真是可愛,就像天真活潑的小朋友,他那幾顆稀稀落落的牙齒,你看到它就可愛。後來金文加一個止,是加了聲符。這個字,根據小篆來說的話,止是已成文,底下那些牙齒都是不成文的增體。下一個字,「夫」。

學生讀誦:夫ㄈㄨ。1、甲文(甲文)2、金文(金文)3、小篆(小篆)。夫指成年男子。甲文、金文及小篆,下為「大」字,指正面站立的人。「-」為指示符號,像人頭上的髮簪。古代男子成人後,則束帶、纓冠、佩簪,表示是已成年的人。

備註:《說文》:「丈夫也。从大一,一以象兂也。周制以八寸為尺,十尺為丈。人長八尺,故曰丈夫。」古文字學者有以為,「夫」與「大」二字,古本為一字(引備一說)。

典籍所見:(1)古代稱成年男子為「夫」,後泛稱男子。《孟子.萬章下》:「耕者之所獲,一夫百畝。」(2)文言文中的發語詞,表提示作用。《論語.季氏》:「夫顓臾,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3)文言文中指示形容詞。相當於「此」、「彼」。《論語.先進》:「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常用詞:農夫,匹夫有責,萬夫莫敵。

教授:「夫」,這個字是在已成文的正立的人,上面它加了一個髮簪,表示是已成年的人。後面《說文》說:「丈夫也。从大一」,這個「一」不是一二三的一。《說文》它說解的例子,從某,那個某一定是成文的;從某某,這兩個字也一定都是成文的。所以在此地「从大一」,在許慎看來這個「一」是已成文的一二三的一,而實際上它不應該是已成文的。他底下又來解釋「一以象兂也」,這個「一」,就是「从大一」有可商量,他說「大一」的一,那個「一」不是一二三的一。他又解釋什麼叫丈夫,他說周代的制度八寸是一尺,「十尺為丈」,十尺是多少?八寸是一尺,十尺是八十寸,八十寸就稱丈。「人長八尺,故曰丈夫」,這個算數我算不清楚,同學們算得清楚嗎?我一直算不清楚他這裡說的。接下來看按語,古文字學者,這個「夫」,它與古文字的「大」,他們認為這兩個字是一字。這是告訴同學們,古文字有這樣的說法,「夫」。

接下來看下一個,「省體」的象形。先讀一遍,「丘」。

學生讀誦:丘ㄑㄧㄡ。4E18(甲文),2、金文(金文)3、小篆(小篆)。丘是兩座山峰的象形。甲文像兩座如山峰的土丘,金文、小篆是從甲文訛變而來。

備註:《說文》:「土之高也,非人所爲也。象形。」

典籍所見:(1)山。《漢書.司馬相如傳》:「以登介丘。」

常用詞:山丘,丘陵,土丘。

教授:從甲文看更清楚,山字我們看甲文是什麼?三座山峰是嗎?這裡省掉一座,剩兩座,所以我們說它是省體,「丘」。上次我記得有同學們問我一個問題:

板書:QQ~EIX3AB(C2}9Z%%A_DQ_P

往往我們寫「丘」這個字少掉一筆,原因是什麼?不是避諱,對孔夫子的尊敬。孔夫子名丘,我們不敢直稱他丘,是尊敬。所以寫的時候,把他這個字,本來是最後一筆省掉,應該是這樣:

板書:AW2F3F{_%UK{TL_3AB17H~V

這樣你會看不出什麼字來,所以就省掉這一部分。這是山丘的丘,寫,寫成這樣(QQ~EIX3AB(C2}9Z%%A_DQ_P),讀的時候:

學生:ㄇㄡˇ。

教授:對了。古代也不敢直呼孔夫子的名,所以要讀到這裡的時候,讀它為某,某某的某。

板書:某

這是對我們聖人的尊敬。下一個字「IMG_256」。

學生讀誦:IMG_256(堆)ㄉㄨㄟ。97堆 甲1(甲文)97堆 金1(金文)97堆(小篆)。IMG_256是小山丘的象形,現寫作「堆」。

備註:《說文》:「小阜也。象形。」

段注:「其字俗作堆。堆行而IMG_256廢矣。象小於阜。故阜三成,IMG_256二成。」古文字學者有以為,「97堆 甲1」(甲文IMG_256)是「4E18」(甲文丘)字的豎寫。「图片4」(甲文阜)是「40山 甲1」(甲文山)字的豎寫,「山」與「阜」同,「丘」與「IMG_256」同,以峰之多少,區別山與丘的大小。(引備一說)

典籍所見:(1)高阜。《漢書.司馬相如傳》:「激堆埼。」(2)積,積聚《後漢書.王霸傳》:「堆石布土,築起亭障。」

常用詞:堆積,堆砌。

教授:我們認得阜字,是嗎?

板書:

這兩個有什麼不同?少一階,是吧。它()比較高大,它()小,省體,省掉一部分。看下一個字,「烏」。

學生讀誦:烏ㄨ。1、金文(金文)2、小篆(小篆)。烏是烏鴉的象形。

備註:《說文》:「孝鳥也。象形。孔子曰:『烏,於(ㄨ)呼也。』取其助氣,故以為烏呼。」段注:「鳥字點睛。烏則不。以純黑故不見其睛也。」按:《小爾雅》:「純黑而反哺者謂之烏,小而腹下白不反哺者謂之雅(鴉)烏。」以烏毛羽純黑,故不見目;秉性純孝而反哺,故《說文》作「孝鳥」解。

典籍所見:(1)黑色。《韻會》:「黑色曰烏。」(2)何。《漢書.匡衡傳贊》:「烏能勝其任乎。」(3)發語詞,表驚歎。《孟子.公孫丑》:「烏,是何言也。」

常用詞:烏雲,愛屋及烏,月落烏啼。

板書:

教授:這兩個有什麼不同?它()全身黑的,眼睛也是黑的,看不到它的眼睛。一個鳥,一個烏,我們這裡烏的金文,眼睛還特別明亮,看到嗎?

板書:功課完畢要回家去,先生同學大家暫分手,我們回去不要遊戲,先把今天功課再溫習,明朝會好朋友,明朝會好朋友,願大家齊到校無先後。

同學們看看這是什麼?我小學二年級時候,放學的時候就要唱這首歌。「功課完畢要回家去,先生同學大家暫分手,我們回去不要遊戲,先把今天功課再溫習,明朝會好朋友,明朝會好朋友,願大家齊到校無先後。」好聽嗎?

學生:好聽。

教授:現在要下課了,一起唱。跟著我唱好嗎?慢慢哼。「功課完畢要回家去」;再來一次,「功課完畢要回家去」。再來,「功課完畢要回家去,先生同學大家暫分手」;「先生同學大家暫分手」。「功課完畢要回家去,先生同學大家暫分手」;「功課完畢要回家去,先生同學大家暫分手」。「我們回去不要遊戲,先把今天功課再溫習」;「我們回去不要遊戲,先把今天功課再溫習」。「功課完畢要回家去,先生同學大家暫分手,我們回去不要遊戲,先把今天功課再溫習,明朝會好朋友,明朝會好朋友,願大家齊到校無先後」;「明朝會好朋友,明朝會好朋友,願大家齊到校無先後。」以後每次下課回家就唱這歌。好了,下課。

 

 

漢字入門  劉克雄教授主講  (第十五集)  2015/8/11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56-181-0015

教授:樹師就幫讀一遍:

學生讀誦:虍ㄏㄨ。864d700005(甲骨文)小篆(金文)untitled(小篆)虍(楷書)。虍是虎頭的象形。甲文像虎頭和大嘴。小篆是從金文遞變而來。

備註:《說文》:「虎文也。象形。」

今只作部首字,凡由虍組成的字,多與老虎有關,如:虎、虔、虐等。

教授:這是我們講的省體的象形。昨天我們說到,烏鴉這個「烏」,從「鳥」把眼睛這一點省掉,是省體象形。這個「虍」,現在只當部首,它是由老虎這個虎字減掉底下那一部分,剩下一個虎頭。所以在甲文裡看到,這個虎頭很大一個嘴巴,有點可怕吧。好,接下來翻過來,看「片」這個字。

學生讀誦:片ㄆㄧㄢˋ。1、甲文(甲骨文)2、金文(金文)3、小篆(小篆)Y:\93_山頂_公用\攝影組\201508 劉克雄教授專用\《漢字入門》造字\雅琳新增\下載 (9).jpg(隸書)117027(楷體)。片是將「木」字剖開,右邊一半的象形。

備註:《說文》:「判木也。从半木。」段註:「謂一分為二之木。片判以曡韻為訓。判者,分也。木字之半也。」按:古文字學者有以為是「牀」字之初文,橫看上像牀板,下像足、桄(橫木)之形。(引備一說)

典籍所見:(1)偏。《論語.顏淵》:「片言可以折獄者。」(2)小的,單,薄。《宋史.王若海傳》:「高宗嘗以片紙書若海名。」又如《鄭板橋.詠雪》:「一片二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千片萬片無數片,飛入梅花總不見。」

片為部首字,凡由片組成的字,多與木有關,如:牘、版、牗等。

常用詞:片甲不留,片言折獄。

教授:這個「片」字,剛才讀的有鄭板橋的《詠雪》,第一句是「一片二片三四片」。由此可見,這詩很容易作,「一片二片三四片」。希望各位同學也慢慢練習,就像他這樣。等到你練習多了,你就能知道詩是最精煉的語言,是最美的語言。你看他好像是信口出來,「一片二片三四片」,因為鄭板橋他除了畫好,他詩也作得好。所以看起來好像是信口出來,實際上都經過種種的錘鍊。同學們可以日常哪怕你用詩句一句二句來記日記,久而久之慢慢就能成為很美的詩句。再看這個字:

板書:

本來是「木」,當中剖開,「片」。下一個字,「幺」。

學生讀誦:幺ㄧㄠ。1、甲文(甲骨文)2、金文(金文)3、小篆(小篆)ㄠ(楷體)。幺指一束細絲,是糸的本字。甲文作幺0000,實糸之初文,《說文》幺訓「小也」,是由糸的本義「細絲也」所引申。

備註:(1)排行最末的。如:幺叔、幺妹。(2)指數目一。如電話號碼、打牌或擲色子,稱最小的數目一為幺。

教授:這個字看到甲文、金文,它省略糸下面那一部分。

板書:

「糸」是細絲,一束的細絲,這是漏出來的絮,絲的絮。把底下這部分省略,就是我們現在說的這個「幺」字,所以由「細絲也」引申為有小的意思。這是象形有這種省體象形。以上我們介紹的是象形。假如造字的方法只有象形這一樣,那麼同學們看:

板書:

小桌子,「几」。上面:

板書:

表示什麼?用象形的方法在桌子上放一盆花,這是象形的方法。那待會這盆花移走了,那他在桌子上面換了一樣東西:

板書:

教授:這是什麼?

學生:鯤,北冥鯤。

教授:對了。這是個魚缸,桌子上面有個魚缸,魚缸這條魚同學們都認識牠,名字叫北冥鯤。

板書:

桌子上面,北冥坤又被端走了,換個什麼?簡冊。如果我們的漢字只有象形這個方法來創造文字的話,那你看,那就是不勝其繁。待會這北冥鯤,它又換了一條龍門鯉,又重新再畫一個,所以就繁不勝繁。因此,咱們的祖先真是有智慧,他想出一個辦法:

板書:

畫這條長線,再一條短線,來代表一樣東西在另外一樣東西的上面,上面這個小橫可以代表花瓶、北冥鯤、龍門鯉,還有簡冊種種。這就是我們現在寫的,由它本來是這樣,後來上面這一短橫,可以演變成這樣:

板書:

到了小篆有這樣寫的:

板書:

這個沒有理由,這個沒有道理。到了現在,我們現在寫的:

板書:上

上。一樣東西在另外一樣東西的上面,它是一種抽象的符號,它不是畫的北冥鯤,它也不是畫的桌子。把它倒過來,同學們當然知道:

板書:

這就是「下」。上、下。這種用抽象符號創造出來的文字,我們稱它為指事。它不是實體的東西,可以用線條描繪,一百五十一頁,這裡對指事有個說解。妳讀一遍指事:

學生讀誦:指事。《說文解字序》:「指事者,視而可識,察而見意,上下是也。」所謂指事,就是以符號表示事象的意思。因為事情沒有具體之形可象,只能用抽象符號表示事情的通象,來指明其事。使人看見它可以識得它的事象;觀察它可以發現它的意思。例如「上」,是指一件東西在另一件東西的上面;「下」,是指一件東西在另一件東西的下面,這就是指事。

指事與象形一樣,也分正例與變例,所謂純體指事(即正例),就是不增、不減、不變的單純形體。例如用「一」來表示任何一件事物;用「八」來表示分別;用「亼」表示三合。都是用單純的形體來指示某種事象。變例分三種:

1、增體指事。所謂增體,是在原已成文的形體外,再加上不成文的符號。有所增符號表示某種事情的,如「夾(ㄕㄢˇ)」,从「大」,所增的「593e700005」,表示腋下藏著東西。還有一種是以所增的符號指示某個部位,如「亦」,从「大」,所增的「4ea6700003」,指示腋下的部位。前者所增都是物之通象,後者所增都是虛的符號。前者必非名詞,後者必為名詞。

2、變體指事。所謂變體,包括兩種情形:一種是位置的變更,如「人」字,本為純體象形,倒過來成為IMG_256(ㄏㄨㄚˋ),便是變體指事,表示人起了變化。另一種是筆劃的變更。如「大」本為純體象形,下面的腳交叉起來,成為「交」便是變體指事,表示兩腳相交。

3、省體指事。所謂省體,就是在原已成文的形體內,減省部分筆劃,來表示某種事象。如「口」為純體象形,本已成文,省去上面的一橫,成為「凵」,表示張口,便是省體指事。

教授:好。

板書:

這一橫這個符號,代表數目字的「一」,可以說是一個人,一支花瓶,一張椅子,它是通象,不確指哪一樣。

板書:

用這個符號來表示分開相背的現象,我們現在寫成「八」,有分開、有背的意思。這是一種指事符號,不是確實有一樣事物可以讓你來描畫的,「八」。再看:

板書:

三個線條表示匯集在一起,這也是抽象的符號,沒有具體的事物。

板書:IMG_256

這是什麼?

學生:大。

教授:大不大?

學生:大。

教授:它已成文,是象形文字。

板書:IMG_256

加這兩點,是抽象的符號,寫成什麼?

板書:亦

它是用這兩點來指出人腋下的位置,我們現在寫成這個「亦」。這是增體的指事。

變體指事:

板書:IMG_256

這個(IMG_256)同學都認識,記得嗎?這個樣子,側面,人的側面。

板書:IMG_256

把它倒過來,由IMG_256這個字,倒過來表示變化,IMG_256,它不正常,變化了,這是IMG_256字。

省體指事:

板書:

把上面這部分省略掉:

板書:

省略筆劃,是一種省體的指事。因此,指事變例有三種:增體,變體,省體。接下來我們看舉例,「一」,讀一遍:

學生讀誦:一ㄧ。(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楷書)。一指數目一。甲文一、二、三、四,皆為累積筆劃,代表數目,四字到了小篆,則變為假借。

備註:段註:「一之形。於六書為指事。」

典籍所見:(1)數之始。《孝經》:「開宗明義章第一。」(2)初次。《左傳.僖公五年》:「一之為甚,其可再乎。」(3)專一。《禮記.禮運》:「欲一以窮之。」(4)皆,全。《荀子.禮論》:「一使足以成文理。」(5)統一。《孟子.梁惠王上》:「不嗜殺人者能一之。」

常用詞:一心一意,一表人才,一帆風順,滄海一粟。

教授:接下來讀「二」、「三」。

學生讀誦:二ㄦˋ。(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楷書)。二指數目二。是積兩個「一」,代表「二」的數目。

備註:《段註》:「兩畫當均長。今人上短下長便是古文上字。」

典籍所見:(1)不專一。《左傳.昭公二十一年》:「其子有二心,故廢之。」(2)改變。《左傳.僖公十五年》:「必報德,有死無二。」(3)並列。《史記.淮陰侯傳》:「此所謂功無二於天下。」

常用詞:一分為二,一清二白,一乾二淨。

學生讀誦:三ㄙㄢ。(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楷書)。三指數目三。是積三個「一」,代表「三」的數目。

備註:《說文》:「數名。」

典籍所見:(1)表示多。《論語.公冶長》:「三思而後行。」(2)反復。《論語.先進》:「南容三復白圭。」

常用詞:約法三章,三顧茅廬。

教授:再接下來讀四。

學生讀誦:四ㄙˋ。(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楷書)。四指數目四。甲文、金文是積四個「一」,代表「四」的數目;到了小篆,以積畫過多,不便識寫,因此,四至九數,皆是假借而來。

備註:古文字學者,疑「四」是從「泗」假借而來;「五」是指糾繩器;「六」是從「入」假借而來;「七」是「切」的初文,「八」表示「分別」,「九」是人的肘部。(詳見「五」、「六」、「七」、「八」「九」字下說解。)

典籍所見:(1)數名。《論語.子罕》:「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2)多方面。《史記.蘇秦張儀列傳》:「天下四分五裂。」

常用詞:文房四寶,四面八方,四通八達。

教授:數目字的:

板書:一

「一」,畫一橫,它不確指某一樣東西。二呢?

板書:){{HVS2[R15~_`1S2`A9S)Q

畫兩橫。三:

板書:CG6QSN6{M4]X}7BMYZ_`N9K

三橫。四:

板書:7JW`D7KOZIO39{L)G()DX5I

四橫,代表數目的四。五呢?

板書:P{HG{(G`48D74]2S8VS[_RH

容易認嗎?不好認了。所以三,一、二、三用積數,到第四就假借:

板書:泗

水名的泗,這個「泗」字。第五,同學們看我們這個數目字的「五」。甲文和金文的寫法,古文字學者他們有的認為五是一種糾繩器。什麼是糾繩器?同學們放過風箏嗎?用來纏繩子的。這個「五」像不像?用來纏繩子的糾繩器。樹師,妳把五、六、七、八、九都讀一遍,到十都可以。

學生讀誦:五ㄨˇ。1、甲文五(甲骨文)2、金文(金文)3、小纂五(小篆)78971(隸書)103670(楷書)。五指數目五。

備註:古文字學者有以為,甲文五字,疑本義為糾繩器,後被假借為數目的五。

典籍所見:(1)數目五。《尚書.堯典》:「五載一巡守。」(2)隊伍,與「伍」通。《商君書.畫策》:「行間之治,連以五,辨之以章,束之以令。」

常用詞:五體投地,五穀豐登。

教授:這是「五」字。因為積畫積到一、二、三、四、五畫就很不容易認了,認起來很不方便。所以就假借糾繩器當作「五」這個數字。第「六」:

學生讀誦:六ㄌㄧㄡˋ1、甲文(甲骨文)2、金文(金文)3、小纂(小篆)80057(隸書)104898(楷書)。六指數目六。

備註:甲文六,據古文字學者以為,是從甲文「入」字,假借而來。

典籍所見:(1)數名,指數目六。《杜牧.阿房宮賦》:「六王畢,四海一。」

常用詞:五臟六腑,五顏六色。

教授:這個字在甲文、金文,它是當作出入的「入」,就藉這個「入」字來代表數目字的「六」。這跟剛才我們說的一樣,如果完全用積畫,不但麻煩,而且你要認它到底是指的什麼數目,我們要算一、二、三、四、五、六,慢慢去算,很麻煩。再看下面「七」:

學生讀誦:七ㄑㄧ。1、甲文(甲骨文)2、金文(金文)3、小纂(小篆)张迁碑  隶书(隸書)103100(楷書)。七是數目的七字。

備註:古文字學者有以為,甲文、金文七字,是切字的初文。後因七被借為數目名,不得不另造加刀的「切」字,代表本義。(引備一說)

常用詞:北斗七星,七言律詩。

教授:這個字,甲文、金文,你看出一橫,然後當中一豎,代表切開。然後到了小篆,當中那一豎底下起了變化。然後再由它,小篆再變到隸楷,就是我們現在寫的七。這本在古文字裡面是切的意思,它被假借為數目的七。要再用到本義切的時候怎麼辦?它就再加一個刀,表示切。「八」,妳念一遍:

學生讀誦:八ㄅㄚ。1、甲文(甲骨文)2、金文(金文)3、小纂(小篆)80041(隸書)104873(楷體)。八本義是相背分開,後被借為數目的八。甲文、金文和小篆相同,都是像分別相背的抽象符號。「分別相背」,可以指人,可以指物,可以指一切分別相背的現象。

備註:《說文》:「別也。象分別相背之形。」

典籍所見:(1)數名。《管子.五行》:「地理以八制。」(2)多方面。《晉書.慕容德傳》:「滑臺四通八達,非帝王之居。」

常用詞:四維八德,八仙過海。

教授:剛才我們黑板上寫過這個字,我們說它是一種通象,不專指一樣東西,可以是人,可以是物,這是用抽象的符號代表分別、相背的意思。然後,借它為數目的八。下一個,「九」:

學生讀誦:九ㄐㄧㄡˇ。45九 甲1(甲骨文)2、金文(金文)3、小纂(小篆)78782(隸書)103515(楷書)。九指數目九。

備註:先師林尹先生《文字學概說》:「『九』象徵一種極曲折的線條,引申作數目之極。」按:古文字學者有以為九像肘形,臂節屈曲。既假肘之象形字以為數名之九,遂不得不另制形聲之肘以代之。(引備一說)

典籍所見:(1)表示極多。《釋三九》:「三之所不能盡者,則約之九,以見其極多。」(2)極陽的數。《公羊傳.莊公十九年》:「諸侯壹聘九女。」又《易經》凡陽爻皆稱九。如乾卦初九、九二、九三、九四、九五及上九。

常用詞:三教九流,九九歸一。

教授:這個「九」字,從甲文、金文以及小篆看起來都是非常彎曲的線條,所以林老師他解釋它是一種極曲折的線條,然後引申為數目的九。數目的九代表多的意思,我們形容很高的天上,九重天;形容很深的地下,九泉,九泉之下。代表多。為什麼九會代表多?數目從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到十又回到一,所以九代表數目極多。因此有一篇叫做《釋三九》的,說到三,三就已經代表多,九是代表極多。《釋三九》是誰作的,有同學知道嗎?

板書:汪中。

清代汪中。同學們看後面,「十」。

學生讀誦:十ㄕˊ。1、甲文(甲骨文)2、金文(金文)小纂(小篆)80920(隸書)105962(楷書)。十是數目十。一是數目的開端,積畫到十,便又轉而回到了一,這是十進位計數法。為了與一字區別,十字的甲文變為豎寫的「丨」,再變為「未命名-1」(中間為圓點),再變為「b02879」(中間為短橫),再變為「十」(中間為長橫),最終變為小篆、隸、楷的寫法「十」。

備註:《說文》:「數之具也。」

典籍所見:(1)多。《大學》:「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2)完整。《周禮.天官》:「以制其食,十全為上。」

常用詞:十全十美,十拿九穩,聞一知十。

教授:數目從一到九,然後九之後十進位它又回到一,為表示跟前面一的分別,所以它變成豎寫:

板書:

甲文這代表十。在金文裡面,碰到這種長的,豎的線條,它往往當中加點:

板書:

來讓這個豎的長線條感覺到美觀一些。後來中間這一點,它又變成小的橫畫:

板書:

再演變,小的橫畫又加長了:

板書:

這個字我們就很容易認識,現在我們寫的十。同學們看到金文的寫法,就是當中加了點的,長的線條求其美觀。下一個字,剛才我們已經解釋過,現在妳再讀一遍「上」、「下」:

學生讀誦:上ㄕㄤˋ。甲文(甲文)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指事\11、上\金文.gif(金文)小纂(小篆)78417(隸書)103141(楷書)。上是上下的上。甲文、金文29上 甲1字,上畫短於下畫,表示一物在另一物的上面,丄為小篆,後又隸變為「上」。

備註:《說文》:「高也。指事也。」

段註:「指事者不泥其物而言其事。丄丅是也。」按:29上 甲1為古文上字,「丄」是小篆的上字。

典籍所見:(1)上升。《易經.需卦》:「雲上於天。」(2)到,就。《陳情表》:「郡縣逼迫,催臣上道。」(3)皇帝。《史記.高帝本紀》:「上問左右,左右爭欲擊之。」(4)尊長。《孝經》:「忠順不失,以事其上。」

常用詞:承上啟下,錦上添花。

下ㄒㄧㄚˋ。甲文_下(甲文)金文(金文)小纂(小篆)78436(隸書)103156(楷書)。下是上下的下。甲文和金文下字,上畫長於下畫,表示一物在另一物的下面。字形演變同上字。

備註:《說文》:「底也。從反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指事\11、上\金文.gif(古文上)為17下 金1。」段註:「有物在『一』之下也。」

典籍所見:(1)在低處的。《左傳.僖公十五年》:「群臣敢在下風。」(2)下屬。《易經.彖上傳》:「上下交而其志同。」(3)退讓。《論語.顏淵》:「慮以下人。」

常用詞:聞名天下,筆下生花。

教授:同學們看甲文的上與下。

板書:}RSX5U4$(_9_Y~$~PJDF_%L ~F82SYA663UA8K{~(OYKIR3

為什麼這是弧線,也不是規整的弧線,它是不規整的直線,原因都是刀刻不便,在硬的龜甲上刀刻不便,往往會走樣,他不是故意的。看下一個字,「永」。

學生讀誦:永ㄩㄥˇ。1、甲文(甲文)8永 金1(金文)3、小纂(小篆)89005(隸書)115232(楷書)。永像河水長流。小篆與甲文、金文略同,都像河水長流有波紋的樣子。

備註:《說文》:「長也。象水巠理之長。《詩》曰:『江之永矣。』」段註:「巠者,水脈。理者,水文。」

典籍所見:(1)恆久、久遠。《論語.堯曰》:「四海困窮,天祿永終。」(2)吟詠;同「詠」。《書經.堯典》:「歌永言。」

常用詞:永志不忘,永垂不朽。

教授:同學們看甲文、金文、小篆,這個「永」字,字形略同,是像河水長流。同學們一定會問,它是象形嗎?還是指事?我們說過指事是通象,而且指事它不是名詞,以詞性來分別,「永」是永遠、長遠的意思。如果是水呢?它是象形還是指事?

學生:象形。

教授:水就是象形。以詞性來分別,水是名詞,象形。這個永是永遠、長遠的意思。把這個永字反過來寫,就是下面一個字,「IMG_256(派)」。讀一遍:

學生讀誦:C:\Documents and Settings\Administrator\Application Data\Tencent\Users\467112013\QQ\WinTemp\RichOle\C02P%JG$4]PPMK]E9I7E}K0.png(派)ㄆㄞˋ。496966816084658990(甲文)402231472942971988(金文)小纂(小篆)89357(隸書)115669(楷書)。C:\Documents and Settings\Administrator\Application Data\Tencent\Users\467112013\QQ\WinTemp\RichOle\C02P%JG$4]PPMK]E9I7E}K0.png(派)指江河分支的小流。甲文、金文、小篆,像河流斜出有旁枝的樣子。永是長流,反寫為「C:\Documents and Settings\Administrator\Application Data\Tencent\Users\467112013\QQ\WinTemp\RichOle\C02P%JG$4]PPMK]E9I7E}K0.png」,表示與長流相反,小的支流。C:\Documents and Settings\Administrator\Application Data\Tencent\Users\467112013\QQ\WinTemp\RichOle\C02P%JG$4]PPMK]E9I7E}K0.png為流「派」、門「派」的本字,派為假借字,假借字行,而本字廢,典籍多用「派」為「C:\Documents and Settings\Administrator\Application Data\Tencent\Users\467112013\QQ\WinTemp\RichOle\C02P%JG$4]PPMK]E9I7E}K0.png」。

備註:《說文》:「水之衺(ㄒㄧㄝˊ)流別也。」按:古文字學者有以為「C:\Documents and Settings\Administrator\Application Data\Tencent\Users\467112013\QQ\WinTemp\RichOle\C02P%JG$4]PPMK]E9I7E}K0.png」與「永」,甲文、金文同為一字。(引備一說)

典籍所見:(1)江河支流。《文選.王儉.褚淵碑文》:「出江派而風翔,入京師而雷動。」(2)人、事或學術的分支系統。《文選.劉孝標.廣絕交論》:「然則利交同源,派流則異。」

常用詞:門派,流派,派遣。

教授:剛才我們認識「永」字,代表長遠,把它反過來寫是C:\Documents and Settings\Administrator\Application Data\Tencent\Users\467112013\QQ\WinTemp\RichOle\C02P%JG$4]PPMK]E9I7E}K0.png,代表分支,不是主流。接下來看下一個字,「交」。

學生讀誦:交ㄐㄧㄠ。48交 甲2(甲文)48交 金1(金文)小纂(小篆)Y:\93_山頂_公用\攝影組\201508 劉克雄教授專用\《漢字入門》造字\雅琳新增\下載 (1).jpg(隸書)103693(楷書)。交指人兩腳相交。甲文、金文、小篆,像人兩腳相交之形。

備註:《說文》:「交脛也。从大,象交形。」段註:「謂從大而象其交脛之形也。」

典籍所見:(1)縱橫錯雜。《孟子.滕文公上》:「獸蹄鳥跡之道,交於中國。」(2)相接、接觸。《楚辭.九歌.國殤》:「矢交墜兮士爭先。」(3)往來相好。《論語.學而》:「與朋友交,而不信乎?」(4)相會的時候或地方。《左傳.僖公五年》:「其九月、十月之交乎?」

常用詞:交叉,交通,刎頸之交。

教授:這個「交」字,甲文、金文、小篆,同學們看看,哪一個最形象?是不是甲文?大家都同意。它是兩腳相交,這個姿勢恐怕站不久,交。所以交通的「交」原來是跟人兩腳相交、交叉的本意引申的。再看下一個字,「旡」。

學生讀誦:旡ㄐㄧˋ。甲文 旡(甲骨文)小纂旡(金文)untitled(小篆)untitled(隸書)。旡指飲食不當,導致不得喘息的樣子。

備註:《說文》:「飲食氣屰(ㄋㄧˋ)不得息曰旡。从反欠。」

旡是部首字,但所從之字都不常用,不再舉例。

教授:這個字,同學們看看甲文,底下是個人字,上面你看它氣好像很不舒暢,這是飲食不當而氣逆的樣子。所以我們看出甲文非常形象,到小篆,尤其到了隸楷就變化很多。接下來,下一個字,「出」。

學生讀誦:出ㄔㄨ。甲文出(甲骨文)金文出(金文)小纂(小篆)Y:\93_山頂_公用\攝影組\201508 劉克雄教授專用\《漢字入門》造字\雅琳新增\2015021115500890.jpg(隸書)105303(楷書)。出指外出。甲文、金文「凵」外面的部分是指示符號,表示洞穴;裡面的部分「」是腳印。古人有居穴者,「凵」與「」兩者組合,表示從居穴出來。小篆、隸、楷是甲文、金文的譌變。

備註:

典籍所見:(1)自內至外也。《詩經.出其東門》:「出其東門,有女如雲。」(2)產生。《易經.說卦》:「萬物出乎震。」(3)表現。《莊子.天地》:「至言不出,俗言勝也。」(4)出外。《孟子.告子下》:「出則無敵國外患者。」

常用詞:出版,出神入化,人才輩出。

板書:甲文出

教授:大家看黑板這個字,底下像可以居住的坎陷,一個地洞這一類。人住裡面要出門的時候,就畫個腳印向外。這是腳印,這樣寫是向外,腳指在外面,人從居處出去、出門。金文由甲文演變過來,小篆就變得很多:

板書:小纂

小篆。到我們寫的隸楷:

板書:出

像是兩個山,兩個山怎麼會有出的意思?不會有的。我們一追溯,原來是這個字(甲文出),清清楚楚。再看下一個字,「入」。

學生讀誦:入ㄖㄨˋ。甲文入(甲骨文)金文入(金文)小纂入(小篆)居延简 隶书(隸書)颜真卿 楷书(楷書)。入像尖銳可入物。甲文、金文和小篆,上端尖銳,像可以入物。

備註:《說文》:「內也。象从上俱下也。」

典籍所見:(1)收進。《史記.孟嘗君傳》:「歲餘不入。」(2)接納。《國語.吳語》:「昔楚靈王不君,其臣箴諫以不入。」(3)落。《莊子.讓王》:「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常用詞:一門深入,入木三分,入鄉隨俗。

教授:這個字,我們書本上都很清楚,甲文、金文、小篆上面是很尖銳。所以《說文》它說:「內也。象从上俱下也。」我們看下一個字,「才」。

學生讀誦:才ㄘㄞˊ。甲文_才(甲骨文)金文(金文)小纂(小篆)86166(隸書)111916(楷書)。才像草木初生。甲文像植物從地下剛發芽的形態,上像初生的嫩芽,中「一」指地,下像其根。金文及小篆是從甲文演變而來。

備註:《說文》:「艸木之初也。从丨上貫一,將生枝葉也。一,地也。」

典籍所見:(1)天賦。《孟子.告子》:「非天之降才爾殊也。」(2)假借為「材」。《詩經.魯頌》:「思無期,思馬斯才。」(3)方、始。《晉書.謝安傳》:「才小富貴,便豫人家事。」

常用詞:德才兼備,真才實學,一表人才。

教授:同學們看甲文:

板書:甲文_才

這像地面,這像草木的根,剛剛發出的小嫩芽,這是甲文。金文大意也是一樣:

板書:金文

金文。到小篆才有了變化,意思還是:

板書:小纂

這代表根,地平面,代表剛剛冒出的嫩芽。所以我們現在說:

板書:才

才有什麼?開始,有開始的意思。看下一個字,「耑」。

學生讀誦:耑ㄉㄨㄢ。甲文耑(甲文)金文(金文)小纂(小篆)untitled(隸書)耑(楷體)。耑指草木初生。甲文中的耑字增加了幾點,像水形,水可養植物。上像植物初茁漸生歧葉的形狀。金文和小篆是從甲文演變而來。耑是開始,發端的本字,端是假借字。

備註:《說文》:「物初生之題也。上象生形,下象其根也。」段註:「一,地也。『山』象初生。一下則象其根也。」

典籍所見:(1)事物的起始。通「端」。《漢書.藝文志》:「言感物造耑,材知深美。」(2)器物的尖端。《周禮.冬官考工記》:「已下則摩其耑。」

板書:甲文耑

教授:甲文。演變到金文:

板書:金文

再到小篆:

板書:小纂

隸楷:

板書:耑

這一橫都代表地面,然後草木的根剛剛發芽,發端。由甲文、金文變到小篆,都還清楚看得出來,耑。同學們手上有沒有帶林老師的《聲韻學通論》,有嗎?這裡也沒有。

板書:耑此

前人寫信在末了常常用這兩個字,看過嗎?

學生:看過。

教授:這是什麼意思?這個就不是按本義的意思,本義是發端,它這應該是借義。同學們想一想,我已經提醒你們,它該是哪一個字的假借?想到大膽說出來:

學生:專。

板書:專

教授:有同學們告訴我了。前面寫書信,寫到最後專此,敬頌,日期,某某頓首,專門為這件事我寫了前面這封信,這個「耑」當「專」。同學們看下面一個字,「之」。讀一下:

學生讀誦:之ㄓ。甲文之(甲骨文)金文(金文)小纂(小篆)78723(隸書)103452(楷書)。之本義為前往。甲文「一」指地面,「」是腳印,有行走與前往之義。金文、小篆是從甲文遞變而來。

備註:

典籍所見:(1)往。《孟子.滕文公》:「滕文公為世子,將之楚,過宋而見孟子。」(2)諸、之於。《孟子.滕文公》:「決汝、漢,排淮、泗而注之江。」(3)而。《戰國策.秦策二》:「臣恐王為臣之投杼也。」(4)和。《孟子.萬章》:「得之不得曰有命。」(5)此,這個。《詩.周南》:「之子於歸,宜其家人。」(6)表示「的」。《論語.公冶長》:「夫子之文章。」

常用詞:言之有理,之乎者也,天之驕子。

教授:同學們看甲文:

板書:甲文之

這個我們認識,告訴我:

學生:腳印。

教授:腳印,代表走的意思。因此在典籍裡面,「之」往往當作:

板書:往

往。由它演變到金文,同學們看,腳印,它那個腳掌就省略了;然後再變到小篆,就看不出本來是腳印。所以我們現在很高興能看到甲骨文,能更明確的明白這個「之」原來是前往的意思。下一個字:「至」。

學生讀誦:至ㄓˋ。(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楷書)。至指到來、到達。甲文「至」的上部「」是甲文矢「」的倒置,从矢射「-」,「-」像正鵠(ㄍㄨˇ,即箭靶)。矢射到箭靶上,表示到達。金文和小篆是從甲文演變而來。

備註:

典籍所見:(1)到達、來到。《論語.子罕》:「鳳鳥不至,河不出圖。」(2)大、完善。《孝經.開宗明義章》:「先王有至德要道。」(3)極。《陳情表》:「今臣亡國賤俘,至微至陋。」按:射中靶心,表示極準確。故引申為極至。

至是個部首字,凡由至組成的字,多有到的意思,如:到、臻等。

常用詞:至高無上,骨肉至親,福至心靈,自始至終。

教授:看到甲文是一支箭射到箭靶上,所以至有到達。再看到典籍所見第三,我們按語說到箭射中靶心表示極準,所以引申為極至,像《陳情表》裡面說的「至微至陋」,引申為極。下一個字:「文」。

學生讀誦:文ㄨㄣˊ。(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楷書)。文像線條相互交錯。

備註:《說文》:「錯畫也,像交文。」段註:「錯畫者,交錯之畫也,文之本義,像兩紋交互也。紋者,文之俗字。」

典籍所見:(1)文字。《孟子.萬章上》:「故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2)文采。《論語.雍也》:「文質彬彬,然後君子。」(3)禮節、儀式。《論語.子罕》:「文王既歿,文不在茲乎?」(4)紋理。《莊子.應帝王》「鄉吾示之以地文。」(5)掩飾。《論語.子張》「小人之過也必文。」(6)文飾。《荀子.儒效》:「小雅之所以為小雅者,取是而文之也。」

常用詞:文化,文學,文以載道。

板書:甲文  文

教授:同學們看甲文(甲文  文)是線條交錯,有文采的樣子。然後,後世寫成這個「紋」字,紋理。這段玉裁就已經告訴我們了,「紋者,文之俗字」,看到嗎?我們一開始講到這個文和字的分別,大家還記得嗎?文和字怎麼分別?文是什麼?

學生:獨體。

教授:獨體。像什麼?象形、指事造出的文字,叫文。字是什麼?

學生:合體。

教授:合體,是將已造出的文合起來,組合起來,就是後來的會意、形聲。這是文與字的分別。所以這個文本義就是我們這裡說的,是交叉的線條,顯出有紋理。再看下一個字:「齊」。

學生讀誦:齊ㄑㄧˊ。(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楷書)。齊指禾麥吐穗平整。甲文、金文雖有參差,實則高矮是一樣整齊的。

備註:《說文》:「禾麥吐穗上平也。象形。」段註:「從二者,象地有高下也。禾麥隨地之高下為高下。似不齊而實齊。參差其上者,蓋明其不齊而齊也。引伸為凡齊等之義。」

典籍所見:(1)整齊《荀子.王霸》:「無它故焉,四者齊也。」(2)整治。《禮記.大學》:「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3)使同等、一致。《文選.今日良宴會》:「齊心同所願。」(4)同時。《滕王閣序》:「落霞與孤鶩齊飛。」(5)肅敬,莊重。《論語.鄉黨》:「祭必齊如也。」

常用詞:雙管齊下,舉案齊眉,見賢思齊。

教授:大家看看甲文這樣寫:

板書:甲文齊

到小篆,這裡加了兩橫:

板書:小纂齊

有這兩橫,還不如原來的甲文。你看到它(甲文齊),禾麥很整齊的樣子,一樣高。看過沒有?可能有些洋包子還沒看過,稻田裡的禾,麥田裡的麥,它都一樣高。到小篆,這裡加了這兩橫,不得已,《段注》怎麼說?剛才我們讀過的,說「地有高下」,這些禾麥隨地的高下而高下。實際上還不如原來的甲文沒有這兩橫,還看得清清楚楚,同樣高的這些禾麥。典籍所見引的《滕王閣序》,這裡只引了一句,同學們一定能告訴我,下一句是什麼?

學生:秋水共長天一色。

教授: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我記得我們講過這個故事,這是看到文字對仗有多麼樣的奇妙。接下來看下一個字,「小」。

學生讀誦:小ㄒㄧㄠˇ。(甲文)(金文)(小篆)(隸書)(楷書)。小是大小的小。小篆與甲文、金文略同,三小點表示物體微細之形。

備註:《說文》:「物之微也。」

典籍所見:(1)細小。《荀子.勸學》:「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2)年輕。《晉書.趙至傳》:「我小,未能榮養。」(3)邪惡之人。《漢書.龔遂傳》:「大王親近群小,漸漬邪惡所習。」(4)孩子。《詩經.小雅.楚茨》:「既醉既飽,小大稽首。」(5)輕視。《左傳.桓公十三年》:「將自用也,必小羅。」

常用詞:小心翼翼,非同小可,大同小異。

教授:這個「小」字,假如你沒有看到甲骨文這樣寫,而且你想表現一下你創造的才能,想想看,你要怎麼創造這個「小」字?還真麻煩。你看小篆看不太出來,我們有幸能看到甲骨文,原來是用三個小點來表示東西微小的意思。這才明白,由三個小點演變到小篆,再演變到隸、楷,我們現在的寫法,才知道這個「小」,它的來源是這樣。引到《荀子.勸學》,有同學讀過嗎?真好。希望沒有讀過的同學你下載下來,熟讀它。《勸學》裡面,我們這裡引到:「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這告訴我們求學,我們進德修業,我們要多方面,所謂像江海之所以能成江海,它是積很多的小流而能成江海。所以我們求學也希望能夠博學、多學,到最後你才能夠融會,才能貫通,不至於孤陋寡聞。所以《勸學》裡面,像這都是勸我們為學應該多學習,多看多學。「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雖然像是老生常談,而實際上是至理名言。接下來我們看下一個字,「少」。

學生讀誦:少ㄕㄠˇ。(甲文)(金文)(小篆)(隸書)(楷書)。少是不多的意思。甲文、金文少字,以四個小點來表示,「小」字以三個小點來表示,這都是以小點來表示物之微小,少、小古通用。

備註:《說文》:「不多也。从小,丿(ㄆㄧㄝˇ)聲。」段註:「不多則小。故古少小互訓通用。」(按:甲文作「」,金文作「」,可見由甲文到金文,再到小篆字形的演變過程;又《說文》:「从小,丿聲,」「丿」與「少」聲韻毫無關係,可見許慎根據小篆所說「丿」聲,不確。)

典籍所見:(1)輕視、不滿。《史記.蘇秦傳》:「顯王左右素習知蘇秦,皆少之,弗信。」(2)不久、短時間。《孟子.萬章上》:「始舍之,圉(ㄩˇ)圉焉,少則洋洋焉,攸然而逝。」(3)幼年或年輕的時候。《墨子.兼愛中》:「少失其父母,有所放依而長。」

常用詞:稀少,少年老成,積少成多。

教授:剛才我們看到「小」是三個小點,這裡這個「少」,它也用小點來表示事物數量的少與小,而少與小在古籍裡面也往往通用。《段注》說:古少小是互訓通用。所謂互訓,訓是解釋。互訓,少,小也;小,少也,互訓。它這裡說的互訓,就是我剛才說的可以彼此互相解釋,叫互訓。而我們看到小篆,四點它有一點延長了像撇的樣子,所以《說文》它說:「从小,丿聲」。底下我們解釋,「丿」與「少」聲韻毫無關係。如果要說它是形聲字,丿聲,那一定要聲母與聲子,聲韻上有三種情況:第一是什麼?同音。第二:

學生:雙聲。

教授:第三:

學生:疊韻。

教授:也就是形聲字聲母(就是聲符)與聲子(就指形聲字),彼此之間(聲母與聲子之間)要有剛才說的這三者裡面的一個,要麼同音,要麼疊韻,要麼雙聲。這裡「丿」跟「少」,許慎說「从小,丿聲」,那也就說明少是個形聲字,「丿聲」,丿是少的聲母,小是它的聲子。那就分析一下,聲母和聲子之間的聲韻關係,既不雙聲,又不疊韻,也不同音。可見「少」,說從「丿聲」,可以打一個大問號。你不能夠馬上否定它,不是雙聲,不是疊韻,又不同音,聲子聲母之間這三個關係都沒有,那它不是形聲字,你不能馬上就否定它。原因,有同學知道,有大部分同學不知道。原因,無聲字有多音的現象。這是黃季剛先生發現的,無聲字多音。這留到我們後面形聲字,我們再來細說。我們分析過這個「丿」跟「少」,它聲韻沒有關係。又看到什麼?金文跟甲文,它演變的情況很清楚,那一點稍微變化一下,到了小篆就變成一撇,而分析它的聲韻沒有關係。所以再看到甲文、金文的演變,我們就可以斷定,它不是無聲字多音,它是聲韻毫無關係,它不是形聲字。「垂」。

學生讀誦:垂ㄔㄨㄟˊ。(甲文)(金文)(小篆)(隸書)(楷書)。垂指草木花葉下垂。甲文IMG_256字,像花葉下垂。金文像枝葉倒垂,下像其根。小篆從金文演變而來。

備註:《說文》:「草木花葉C:\Documents and Settings\Administrator\Application Data\Tencent\Users\467112013\QQ\WinTemp\RichOle\{O83~MIM1NLON}9ADR0QP$2.png。」後典籍借垂為「C:\Documents and Settings\Administrator\Application Data\Tencent\Users\467112013\QQ\WinTemp\RichOle\{O83~MIM1NLON}9ADR0QP$2.png」。(垂是邊陲的本字,垂被借為「C:\Documents and Settings\Administrator\Application Data\Tencent\Users\467112013\QQ\WinTemp\RichOle\{O83~MIM1NLON}9ADR0QP$2.png」,不得不另造「陲」字,代表本義。)

典籍所見:(1)邊疆。通「陲」。《荀子.臣道》:「邊境之臣處,則疆垂不喪。」(2)及、將要。唐,元稹《聞樂天授江州司馬詩》:「垂死病中驚坐起。」

常用詞:名垂青史,永垂不朽。

教授:《說文》說,「草木花葉C:\Documents and Settings\Administrator\Application Data\Tencent\Users\467112013\QQ\WinTemp\RichOle\{O83~MIM1NLON}9ADR0QP$2.png」。我們在看到甲文和金文,確實可以看到是草木花葉下垂,這是它的本義。我們引的《說文》後面說,典籍借垂為「C:\Documents and Settings\Administrator\Application Data\Tencent\Users\467112013\QQ\WinTemp\RichOle\{O83~MIM1NLON}9ADR0QP$2.png」,典籍裡面這個垂,它是邊陲的陲的本字,借它來當作花葉下垂。所以要用到邊陲,這個字只好旁邊加「阝」。這是典籍裡面,將邊陲字借用為下垂的意思。這裡弄清楚沒有?備註引《說文》後面有括弧,「C:\Documents and Settings\Administrator\Application Data\Tencent\Users\467112013\QQ\WinTemp\RichOle\{O83~MIM1NLON}9ADR0QP$2.png」,本是草木花葉下垂的樣子。那典籍裡面用到下垂的時候,就借用了另外一個邊疆、邊陲的字來當下垂的意思,因此久借不還,我們看到:

板書:垂

看到這個字(垂),先弄清楚它本義是邊陲、邊疆,典籍裡面借這個字當作下垂的意思。所以我們現在看到它,只認識它是什麼?下垂。它被借為下垂的意思,因此再想用它的本義邊陲的意思,怎麼辦?

板書:陲

加「阝」,這是邊陲的陲。現在看下一個字,「尸」。

學生讀誦:尸ㄕ。(甲文)(金文)(小篆)Y:\93_山頂_公用\攝影組\201508 劉克雄教授專用\《漢字入門》造字\雅琳新增\下載 (3).jpg(隸書)(楷書)。尸像人臥形。甲文、金文和小篆,像人臥陳之形,典籍中或被假借為「屍」。

備註:《說文》:「陳也。象臥之形。」按:古文字學者有以為,尸像東夷人高坐而肢體下垂。(引備一說)

典籍所見:(1)死人的軀體。同「屍」。《論語.鄉黨》:「寢不尸,居不客。」(2)古時祭禮中代表死者受祭的活人。《儀禮.特牲饋食禮》:「主人再拜,尸答拜。」(3)神像、神主。《儀禮.士虞禮》:「祝迎尸,一人衰絰(ㄉㄧㄝˊ)奉。」(4)主持。《詩經.召南.采蘋》:「誰其尸之,有齊季女。」

常用詞:尸骨,尸位素餐。

教授:這個字,備註引《說文》是「陳也,象臥之形」,從甲文、金文和小篆都能看出是人橫臥的樣子。古時候祭祀,我們這裡看到典籍所見第二,祭禮中代表死者受祭的活人。找一個人代表已過世的人,祭拜他,所以底下說「尸答拜」。你說如果是真的尸,還能答拜嗎?這是古人祭禮有這種形式,那個活的代表的人,稱他為尸。下一個字,「示」。

學生讀誦:示ㄕˋ。(甲文)(金文)(小篆)(隸書)(楷書)。上天顯示的吉凶現象。

備註:《說文》:「天垂象,見吉凶,所以示人也。从二。三垂,日月星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示,神事也。」(按:「二」指上天,「」三垂表示日、月、星。)古文字學者有以為,「」是祭祀時所用的神主(牌位)。(引備一說)

典籍所見:(1)把事物顯現予人。《老子.第三十六章》:「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2)告訴、宣布。《禮記.禮運》:「刑仁講讓,示明有常。」(3)教導。《桓寬.鹽鐵論.本議》:「夫導民以德,則民歸厚,示民以利,則民俗薄。」

示是個部首字,凡由示組成的字,多與神事有關,如:祈、禱、宗、社等。

常用詞:揭示,開示,示威。

板書:示

教授:《說文》裡面告訴我們這個「示」,上面這一部分指上下的上,指上天。下面這三垂指日、月、星。顯示現象給我們看,示,《說文》是這樣解釋。在甲骨文裡面:

板書:甲文示

它不是三垂,這樣寫(甲文示)。古文字學者就認為,這個甲文示是祭祀時候的神主,也就是牌位。至於古文字學者之所以把它看成是神主,詳細的說法同學們可以查閱《甲骨文集釋》。接下來看下一個字,「各」。

學生讀誦:各ㄍㄜˋ。甲文各(甲文)金文各(金文)小纂各(小篆)。各指想說而詞不達意。

備註:《說文》:「異辭也。从口夊。夊者,有行而止之,不相聽也(就是想說而詞不達意)。」古文字學者有以為,上像足形,下是口字,指到達地點,自報姓名。又有學者以為,上像足形,下「口」是指事符號,表示所到的地方。(引備一說)

典籍所見:(1)個人、個體。《論語.公冶長》:「盍各言爾志?」(按:以上三說本義,今已不用,疑今所用各別、各人,是从「個」字假借而來。各,古洛切,五部;個,古賀切,五部,古音同,可以通假。)(2)各地,各處。《史記.大宛傳》:「令外國客遍觀各倉庫府藏之積。」

常用詞:各行各業,各得其所。

教授:這個「各」字,從甲文、金文再變到小篆。《說文》說:「異辭也。从口夊。」異辭,因為夊,有行而止。所以從口夊,意思是說,想說而詞不達意,說不清楚。這是各,所以稱「異辭也」。我們引到甲文、金文,古文字學者以為,上像足,下是口。表示足有走路,走到地方自報姓名,口用來自報姓名。又有學者認為,上是足,下「口」是指事符號,不是已成文的口,表示到達的地方。這有兩說。

我們典籍所見引到《論語》的「盍各言爾志?」前面說的「異辭也」,還有古文字學者有兩說:一個是到達,然後自報姓名;再一個說是到達的地方。所以總共這三說,今已不用。那我們現在「盍各言爾志」,現在說的各人、各體,這個各不是原來的本義,那這個是什麼意思?我們有個按語,疑今所用各別、各人,是從這個「個」字假借而來。下面看到反切嗎?古洛切,古賀切。反切上字需要查聲紐嗎?

同學:不需要。

教授:上字一樣就不必查。韻都是幾部?

同學:五部。

教授:就說明「各」與「個」兩字古音相同,可以通假。所以我們是認為「盍各言爾志」這個「各」是個別的意思,跟前面《說文》的「異辭」,和古文字學者那兩個意見,這三種意思都不同。我們認為它是個別的個的通假字。到此同學有問題沒有?這個很重要。「盍各言爾志」這個「各」,如果根據《說文》,這《說文》的各是什麼意思?詞不達意。還有古文字學者有兩說,也都不對。所以這個「盍各言爾志」的各,我們認定它應該是個別的個,個人、個別的個。有什麼證據告訴我?找它的反切,不是用現在的語言讀一讀,那不準的,需要找它的反切。下一個字:「天」。

學生讀誦:天ㄊㄧㄢ。甲文天(甲文甲文天 (2)(甲文金文天(金文)小纂天(小篆)82794(隸書)108183(楷書)。天指天空。天字難造,甲文與金文,像正立的人,突顯頭部,表示頭頂上的天;甲文用「二」來表示天,小篆及隸書、楷書,是從甲文省變而來。

備註:《說文》:「顚也。至高無上,从一大。」

典籍所見:(1)天空。《原道》:「坐井而觀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2)白天、一天。程顥《春日偶成詩》:「雲淡風輕近午天,傍花隨柳過前川。」(3)自然。《莊子.天道》:「是故古之明大道者,先明天而道德次之。」(4)神明。《書經.泰誓中》:「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

常用詞:天長地久,頂天立地,天高雲淡。

教授:看甲文甲文天,我們先自己想一想,天空這個天要把它造個文字,怎麼造?你說我畫一個大天空,可以嗎?很不好造。所以,那就畫一個人,把頭特別突顯很大,表示人頭頂上的這片天空。甲文甲文天 (2),用兩橫來突顯人的頭頂。金文金文天,也看出是突顯人的頭頂,人的大頭,表示頭頂上的天。這一來我們就了解,小篆以及現在我們寫的隸楷「天」,原來是這個意思,是人頭頂上這片天空。下一個字:「冰」。

學生讀誦:冰ㄅㄧㄥ。32、甲文_仌(甲文)金文仌(金文)小纂仌(小篆)80298(隸書)105139(楷書)。冰指水初結成冰的紋理。甲文、金文、小篆,像水剛凍成冰所凝結成的紋理。

備註:《說文》:「凍也。象水凝之形。」「仌」是水的初凝,冰是初凝之後,凝得更堅硬。)段註:「象水初凝之紋理也。」(按:仌是冰凍的本字,而典籍中用的「冰」,是仌的假借字。)

仌今只作部首,寫作「冫」,凡由仌組成的字,都與冰凍有關,如:寒、冷、凍等。

教授:這是一個指事字,指水初初凝結成冰的紋理。甲文、金文像水剛凍成冰,它的紋理。所以這偏旁,我們現在隸楷裡面的偏旁應該寫成兩點(冫),不是三點(氵)。

板書:凍。

冰凍。如果你寫成三點(氵),它不凍的,它是水。所以二點(冫)和三點(氵),你們寫的時候一定要分清楚,冰、凍。下一個字:「冖」

學生讀誦:冖ㄇㄧˋ。小纂33、冖(小篆)untitled(隸書)untitled(楷書)。冖指覆蓋。小篆像以巾覆物,上平而兩端下垂之形。

備註:《說文》:「覆也。從一下垂也。」段註:「一者所以覆之也。覆之則四面下垂。」

冖是個部首字,凡由冖組成的字,多有覆蓋的意思,如:冪、冠、冥等。

教授:看,這裡有塊布把它蓋起,上面平的,兩邊垂下,冖就是覆的意思。再看下一個字:「殳」。

學生讀誦:殳ㄕㄨ。甲文 殳(甲文)金文殳(金文)小纂殳(小篆)Y:\93_山頂_公用\攝影組\201508 劉克雄教授專用\《漢字入門》造字\雅琳新增\下載 (4).jpg(隸書)楷書)。殳指人手拿竹杖,用來開道,小篆與甲文、金文相同。

備註:《說文》:「以杖殊人也。《周禮》:『殳以積竹,八觚,長丈二尺,建於兵車,旅賁以先驅。』」

典籍所見:(1)兵器名。古代一種用竹做成的兵器,長一丈二尺,有棱無刃。《詩經.衛風.伯兮》:「伯也執殳,為王前驅。」

板書:BS%1@[[0~RX]Z1~1ML`4~}K

教授:「殳」,「又」是這個手(O%VS6QULL@HNIAF28)]4QG5),上面是由它(8%7JR[N41)D`U}LMO74T(TM)變來的,由甲文到金文到小篆變來的。意思,手拿著一個很長的(丈二長的)竹做的兵器,用來幹嘛?來趕人,很多群眾圍在道路上面,要觀看一個大人物。所以「伯也執殳,為王前驅」,他就拿這個大的竹竿趕他們,不要擠過來,這是殳。所以寫這個字的時候,我們現在楷和隸看不出原來它是個什麼兵器,甲文上面還有一點符號(CF056F2F229147638985839CBB9027B3),手拿著很長的兵器。咱們再看下一個字:「冓」。

學生讀誦:冓ㄍㄡˋ。甲文_冓(甲文)金文冓(金文)小纂冓(小篆)4135(隸書)114555(楷書)。冓是木材交積架構。小篆與甲文、金文同,像眾木相對交之形。冓為結「構」的本字,構為假借字。

備註:《說文》:「交積材也。象對交之形。」段註:「按結冓當作此。今字構行而冓廢矣。」

典籍所見:(1)內室。《詩經.鄘風》:「中冓之言,不可道也。」

教授:這個「冓」字,它本義是很多柴火交構在一起,架起一堆柴火,一堆的木材交構起來,是構造的本字。現在我們看段註,結構應該用這個(冓)字,可是現在寫加個木字邊的「構」。那同學們認識了這個字本來是沒有木字邊的,就是「結冓」。如果同學們不久就要出去獨當一面,去宣揚我們傳統文化,那麼如果你的學生結構寫成這個冓字,你不要用紅筆給它打個大叉,罵他,因為它是什麼?它是本字。想唱歌嗎?

學生:想。

教授:今天我們就暫時到這裡,大家我們來唱歌。記得「功課完畢」嗎?

學生:記得。

教授:我來開始,一起唱:「功課完畢要回家去,先生、同學大家暫分手。我們回去不要遊戲,先把今天功課再溫習。明朝會好朋友,明朝會好朋友,願明早齊到校無先後。」

 

 

漢字入門  劉克雄教授主講  (第十六集)  2015/8/12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56-181-0016

教授:大家翻到一百八十八頁,「卜」。樹師,妳念一遍:

學生讀誦:卜ㄅㄨˇ。72卜 甲2甲文)72卜 金1金文)(篆文)81031(隸書)106089(楷書)。卜就是占卜。甲文、金文和小篆略同,像占卜時,龜甲受灼燒所呈現出縱橫的紋理。

備註:《說文》:「灼剝龜也,象灸龜之形。一曰象龜兆之從橫也。」

典籍所見:(1)占卜。《左傳.僖公四年》:「卜之不吉。」(2)預料。《史記.孫子吳起傳》:「無留心則必辭矣。以此卜之。」(3)選擇。《左傳.昭公三年》:「非宅是卜,唯鄰是卜。」

常用詞:卜辭,占卜,卜卦。

教授:殷人尚卜,用龜殼獸骨。獸骨,尤其是肩胛骨,比較寬大,比較平整。

板書:C:\Documents and Settings\Administrator\Application Data\Tencent\Users\467112013\QQ\WinTemp\RichOle\)$HUP7RDJNXD045_BQ_71`4.png

在龜殼的下面一面先鑽孔,一排一排的鑽孔,這孔沒有鑽透,上面留一層薄薄的膜。要占卜的時候再用火,在這個洞上面烤一下。烤了以後,原來剩下那層薄薄沒有透的膜,它就會爆裂開。爆裂開往往就形成了這幾個樣子:

板書:

裂紋的樣子。這就是我們現在寫的這個卜字。它是個動詞,屬於指示字。下一個字,「爻」。讀一遍,「爻」:

學生讀誦:爻ㄧㄠˊ。9爻 甲1(甲文)9爻 金2(金文①)9爻 金3(金文②)小纂(小篆)Y:\93_山頂_公用\攝影組\201508 劉克雄教授專用\《漢字入門》造字\雅琳新增\下載.png(楷書)。爻本義是相互交錯。周易用作卦爻。甲文、金文和小篆,是線條交錯的形狀。

備註:《說文》:「交也。象《易》六爻頭交也。」

板書:

教授:甲文、金文、小篆都是一樣的。在金文裡面有時候還多了一個筆畫:

板書:

本來是線條交錯的意思。《說文》,說「交也,象《易》六爻頭交也」。所以《易經》除了卦辭之外,六十四卦,每卦有六爻。每一爻底下有個說解,我們稱它爻辭。我記得上次跟同學們說過,乾卦,六爻的爻辭,說過沒?

學生:說過。

教授:就是代表每一爻的意義,這是爻。所以《說文》說:「象《易》六爻頭交。」因為六十四卦,每一個卦都有六爻。接下來,同學們看「凶」:

學生讀誦:凶ㄒㄩㄥ。(甲文)金文凶(金文)小纂凶(小篆)80400(隸書)105291(楷書)。凶指兇惡之意。金文與小篆略同,外輪廓的「凵」,像掘地為坑陷;中間「乂」表示兇惡。

備註:《說文》:「惡也。象地穿交陷其中也。」

典籍所見:(1)兇惡。《書經.泰誓中》:「凶人為不善,亦惟日不足。」(2)災禍。《詩經.兔爰》:「我生之後,逢此百凶。」(3)恐懼。《國語.晉語》:「敵入而凶,救敗不暇。」

常用詞:趨吉避凶,逢凶化吉。

板書:

教授:金文、小篆都看出外面這一部分「凵」,像在地上挖個陷阱,一個坑洞;這個符號「乂」,代表這裡面是非常兇惡的,千萬不要掉進去。這個凶字,一直演變到我們的隸書、楷書,都是一樣。下一個字,是「毌」。讀一遍:

學生讀誦:毌ㄍㄨㄢˋ。甲文_毌(甲文)金文毌(金文)39、毌(小篆)97026(隸書)124003(楷書)。毌指貫穿,就是現在常用的「貫」字。甲文、金文毌字,像物被從中貫穿。小篆是從甲文、金文演變而來。

備註:《說文》:穿物持之也。從一橫貫,象寶貨之形。段註:「古貫穿用此字。今貫行而毌廢矣。」按:貫本指一貫錢貝,後被借為毌穿的「毌」,假借字行而「毌」字罕用。

典籍所見:(1)古時穿錢的繩索。《史記.平準書》:「京師之錢累巨萬,貫朽而不可校。」(2)原籍、世居的地方。《漢書.元帝紀》:「惟德淺薄,不足以充入舊貫之居。」按:由貫穿之義引申為籍貫,子子孫孫代代相傳,著於簿籍,譜系井然,有貫穿之義。(3)穿通、通達。《論語.里仁》:「吾道一以貫之。」(4)連接、連續。《荀子.王霸》:「若夫貫日而治詳。」(5)習慣,通「慣」。《孟子.滕文公下》:「我不貫與小人乘,請辭。」

常用詞:融會貫通,全神貫注。

教授:看看甲文、金文,像物被從中貫穿;小篆據甲文、金文漸漸演變,它就橫過來寫,這是貫字。《說文》說「從一橫貫」,這個一不是數目的一,指這個符號橫貫,他這是根據小篆做說解。「象寶貨之形」,寶貨就是錢幣,貫穿起來一串。段註說:古貫穿字就應該用的這個毌字。後來假借一貫錢貝,底下加一個貝字這個貫為貫穿,假借字通行以後,本字「毌」就很少用了。

典籍所見裡面我們引到第二,說到你的祖籍,你的籍貫,為什麼用這個貫字。籍貫應是由貫穿這個意思引申,因為你世居住的那個地方,子子孫孫、世世代代都相傳住在這裡,所以有連貫、貫穿的意思。同學們看過家譜、族譜沒有?真好。族譜它是把一世祖,然後傳下的第二世,用個線連貫起來:

板書:7IX3QPR8DJ`[FIEG$D54$YN

上次我們說過:

板書:雷公

記得嗎?假如他是一世祖,這個雷家的一世祖雷公,他如果有兩個兒子,在他這個族譜裡面,那就:

板書:子一

子一,雷子一號。

板書:子二

雷子二號。這個雷子,第一個哥哥,這是弟弟。哥哥底下如果有四個,那就是雷孫一、二、三、四。這也是雷孫一、二。這樣一直畫下來,每一個都不遺漏。一世、二世、三世,再下來:

板書:1TXU%FA]WPD22N]@F22QRZT

一世、二世、三世,這就是四世。

板書:%6_G]R{RSD%QRX4VM~OC[}E

一世、二世、三世、四世。同學們會問,為什麼這個雷孫,這幾個不畫下來?他沒有後代,就沒有了。從這個表看,雷公的第一個兒子,還有他的長孫,他最興旺,有這麼一大串,其他的他就沒有後代。這個都很清楚看出來,某一支,某一系。大約一代,到第二代,到第三代,每一代之間:

板書:世

世界的世,幾年?

學生:三十年。

教授:三十年為一世,是大約。一代一代,大約三十年。我的族譜現在有這麼厚一大本。族譜記載,我是福建永春,第一代祖到我是第十九代。十九代,二三得六,大概六百年左右,那也就是明朝那個時代,我們的祖先從外地來到福建永春。族譜,原來的規定,每隔五十年要重修一次。你看這裡到這了,五十年以後差不多又有兩代了,底下又有一大串。所以要重新增修,每隔五十年增修一次,這是一般的族譜。

我們說的這個貫字,說到你的籍貫,你世居在那個地方,你的族譜裡面是這樣的把你貫穿起來。所以族譜,在我們家鄉,修族譜是一件大事,我們本宗族的一個很大、很重要、很慎重的一件事。有這個族譜,它都記載得很清楚。這個雷孫他是澳洲某某大學畢業,它都給你寫上去。你後來做了什麼事情,重要的都給你寫上去。譬如我的祖父,族譜就記載,他當時呼籲興辦小學,原來只有私塾,族譜就記了。我祖父名下他呼籲奔走興辦小學,後來我得他的福蔭,我就在那個小學讀的一年級、二年級。

所以說族譜原來是很重要的一件事,修族譜。那你想,你一看到族譜,你祖父做的那件事是清清楚楚記下來,而且它還要傳之久遠,傳之永遠。那你心裡想,我敢做壞事嗎?做壞事也給你記上去。不要以為光做好事記,做壞事也把你記上去,你不敢做壞事。不但不敢做壞事,你還會隨時警惕自己要做好事,要光耀門楣,這是族譜的作用。如果這裡面,雷孫裡面的某一代,他膽敢做一件違背人倫的事,怎麼處置你知道嗎?

板書:族革

族革,革命的革,就把你從我們這本宗族把你開除,你的子孫永不得再入這個宗譜,叫族革。這說到這個貫字使我想起籍貫原來是這樣說法,明白人家要記載你的籍貫是哪裡。我們看下一個字,「于」。

學生讀誦:于ㄩˊ。甲文_于(甲文)金文于(金文)小纂于(小篆)78915(隸書)103626(楷書)。于指氣平舒。

備註:《說文》:「於也。象氣之舒于。从丂,从一。一者,其氣平也。」按:「从一」的一,不是數目的一,而是指事符號。段註:「氣出而平。則舒于矣。」按:古文字學者有以為,于本義為迂曲,「二」像徑直,「丨」像迂曲,以「二」之直,見「丨」之曲也。(引備一說)

典籍所見:(1)去、往。《文選.曹植.責躬詩》:「煢(ㄑㄩㄥˊ)煢僕夫,于彼冀方。」(2)取。《孟子.萬章下》:「殺越人于貨,閔不畏死,凡民罔不譈(ㄉㄨㄟˋ)。」(3)在。同「於」。《儀禮.士昏禮》:「婿立于門外。」(4)以、用。《左傳.宣公十二年》:「于民生之不易,禍至之無日,戒懼之不可以怠。」(5)對、對於。《詩經.邶風.泉水》:「有懷于衛,靡日不思。」

常用詞:于是,于今。

教授:《說文》告訴我們說,這個字「象氣之舒于」,就是氣平舒的意思。這是指事的符號,指事的文字。看下一個字,「豸」:

學生讀誦:豸ㄓˋ。WU0$}OI1N8V6NYE43(C$G)D(甲文)金文豸(金文)NPZ(2KNUPY]ILQW3YF1]@YV(小篆)豸_li(隸書)豸_kai(楷書)。豸指獸伺機捕食的形態。甲文、金文和小篆略同,橫視之,像獸張着大口,長脊弓身,欲要捕獵的形態。

備註:《說文》:「獸長脊,行豸豸然,欲有所司殺形。」段註:「凡獸欲有所伺殺,則行步詳宩,其脊若加長。豸豸然,長皃。文象其形也。」

典籍所見:(1)辦法。《左傳.宣公十七年》:「使郤(ㄒㄧˋ)逞其志,庶有豸乎!」

教授:這個字你橫過來看,像老虎、獅子這些獸,牠那種弓身而慢慢往前走準備捕獵的樣子。那你說,這是象形嗎?不是。這是指牠伺機捕獵那個樣子,並不是畫的某一種實際上的獸。所以《說文》說:「獸長脊,行豸豸然,欲有所司殺形。」昨天晚上在我住的地方,鄰居養的一隻很漂亮的貓,我就看牠那樣往前,把身體放低,一個腳往前伸,再另外一個慢慢的往前走。我想,牠大概看到牠要捕獵的,可能是些小蟲什麼的,就是這個「豸」。接下來,下一個字:

學生讀誦:丮ㄐㄧˇ或ㄐㄧˊ。D]]{)38X$7A2X9A{IB8V0}Y(甲文)P~0(]OF(8LNJ}_~BLPZT@GO(金文)小纂丮(小篆)untitled(隸書)4[[M2PT9]B})8AAD14V`GNK(楷書)。丮指以手持物。

備註:《說文》:「持也。象手有所丮據也。」段註:「外象拳握形。」

丮是部首字,凡由丮組成的字,多有執持的意思,如:孰等。

教授:段註說,「外象拳握」,這指的是小篆。如果看到甲文、金文就更清楚,是人手。這是「丮」這個字。小篆就變化比較大了,然後到了我們隸楷,變化就更大。看下一個字,「囗」:

學生讀誦:囗ㄨㄟˊ。43、囗金文(金文)小纂囗(小篆)untitled(隸書)2(楷書)。囗指範圍。囗是周「圍」,「圍」繞的本字,而圍是假借字。

備註:《說文》:「回也。象回帀之形。」段註:「回,轉也。按,『圍繞』、『週圍』字當用此。圍行而囗廢矣。」

囗是個部首字,凡由囗組成的字,多與範圍有關,如:圃、囚、困等。

教授:這個字很容易理解。

板書:

囗,一個範圍。

板書:]Y3]@%Z}TB7FIZ~0X40I)HR

旁邊是戈,兵器。這個部落,它擁有這塊土地,派他的戰士經常在外面巡守。後來,這個部落可能種種原因,也許是文化的原因,也許是武力的原因,把附近的小部落又統統團結起來,變成一個大的範圍:

板書:0HB7FJ(97_JEGADNBXJQYH3

看看,現在看得出來嗎?

板書:國

國家的國。本來裡面這部分,我們現在寫成:

板書:或

實際上是由這個(戈)變來的,就是本身、本義就是國家的「國」,「或」原來就是「國」。然後,剛才我們說,可能由於他們這個部落文化高,或者武力強,把周圍的小部落又拼合成一個更大的0HB7FJ(97_JEGADNBXJQYH3(國);或,這本來是小小一個國。上次我們說過這個字:

板書:viewfile_f=97C391B16879DAB45630BA68E8585E3610288AEF09CF9DC5F98C0662070DC6D159C00

記得嗎?這是什麼字?

學生:衛。

教授:保衛的衛。當中這塊土地,四周有戰士在這裡巡守。你說老師你上次畫的,好像裡面不是填實?金文裡面有填實的。你可能還要問,老師,上次這個腳丫子,這個向這邊,這個是向下,怎麼現在向上?因為他在這裡巡守,可以走來走去,不一定是往哪一個方向。這是我們現在寫的:

板書:衛

衛。我還記得上次跟同學們說到這個字:

板書:

記得嗎?

學生:記得。

教授:彳亍。古無舌上音,該讀舌頭音,就是閩南語裡面的什麼字?

學生:踢投(玩)。

教授:踢投。這是彳亍,左邊的腳印(彳),右邊的腳印(亍),慢慢小步的走,踢投。接下來看下一個字,「皀」:

學生讀誦:皀ㄅㄧˇ。甲文_皀(甲文)小纂皀(小篆)untitled(楷書)。皀像嘉穀在裹中形。

備註:《說文》:「穀之馨香也。象嘉穀在裹中之形。匕,所以扱之。或說皀,一粒也。又讀若香。」按:《說文》「郷」下曰:「从C:\Documents and Settings\Administrator\Application Data\Tencent\Users\467112013\QQ\WinTemp\RichOle\LYHB$@J0EN}{OP}B7FFCS{H.png,皀聲。」郷:許良切,十部。皀:方力切,七部。兩者聲韻毫無關係,而郷用「皀」為聲符,是因為無聲字多音。

教授:這個字,我要同學們自己想想,看你看懂嗎?第一個從甲文到小篆,我們看出筆畫的變化,《說文》解釋:「穀之馨香也。象嘉穀在裹中之形」。後面又說,「或說皀,一粒也。又讀若香。」讀完這個,同學們再看按語,我主要是要讓同學們看這個按語,看你看得懂嗎?不甚明白是吧?這說無聲字有時不止一個字音。無聲字指哪些?象形、指事、會意,這三樣不帶聲符的字,我們叫它無聲字。這些無聲字有些不止一個讀音,這是黃季剛先生很重要的一個發現。原因,文字我們一再說過,不是一個人,不是一個地方,也不是同一個時間所造成的。

板書:皀

皀,許慎告訴我們「穀之馨香」,這是這個字形,然後他說「又讀若香」,本身讀作什麼?

學生:比。

教授:比。我們書上有注音,看到嗎?根據反切,這個注音標出來,「皀」這個字本身讀比。許慎又標明「又讀若香」,表示這個字同樣的寫法,有讀為比的,有讀為香的。所以故鄉的鄉,從這個皀聲,它之所以讀為故鄉這個鄉,鄉下這個鄉,因為它有另外一個音,「又讀若香」,當作鄉下這個鄉的注音符號。所以故鄉的鄉讀香,它不讀《說文》標的這個皀,它讀香。這是無聲字多音,原因是在造字非一時一地一人,所以有這種現象。同樣一個字形,北方的人讀為比,南方的人讀為香;或者古時候讀為比,現代人讀為香。並不是它的變化,而是造字的人互相不知道,所以有這種多音的現象。所以無聲字多音,我們留到形聲字再詳細的說。看下一個字,「丨」:

學生讀誦:丨ㄍㄨㄣˇ。金文丨(金文)(小篆)untitled(隸書)(楷書)。丨是豎的筆畫。

備註:《說文》:「上下通也。引而上行讀若囟,引而下行讀若退。」段註:「可上可下。故曰下上通。」

造字非一時一地一人,可以是北方人造「丨」,讀它為「ㄍㄨㄣˇ」,南方人不知北方已造「丨」字,另造「丨」字從上往下寫,讀若「ㄊㄨㄟˋ」,也可以是後代人,不知已造下上通的「丨」(ㄍㄨㄣˇ)和引而下行的「丨」(ㄊㄨㄟˋ),便又另造從下往上寫的「丨」(ㄒㄧㄣˋ),因此,同是「丨」這個筆畫,由於造字的時、地、人不同,會造成字形相同,而字音、字義不同,這就是黃季剛先生所說「無聲字多音」的緣故。

教授:這一段說明,同學們清楚嗎?要確實弄清楚。我相信你們已經相當清楚,造字非一時一地一人,所以會有這種現象。丨這個字在《說文》就有三個讀音:一個是「ㄍㄨㄣˇ」,一個是讀「ㄒㄧㄣˋ」,一個讀「ㄊㄨㄟˋ」。造成的原因,就剛才我們說的,造字人、地、時的不同。下一個字,「丂」:

學生讀誦:丂ㄎㄠˇ。41丂 甲1(甲文)42丂 金1(金文)42丂(小篆)95105(隸書)121972(楷書)。丂氣舒出不暢有所阻礙的狀態。甲文、金文和小篆丂字的「ㄅ」,像氣欲舒出。「ㄅ」上,有「一」,像氣受阻,不能徑達。《說文》中的「以為」是說假借為于字,又假借為巧字。

備註:《說文》:「氣欲舒出。ㄅ上礙於一也。丂,古文以為于字,又以為巧字。」

教授:指事字本來就是抽象的符號,因此你不能要求它怎麼不太像,它不是象形。這裡附帶說明的一個,《說文》裡面說到「以為」說的是假借,這裡說「以為于字」,是丂這個字借為于;「又以為巧字」,又借為巧字。下一個字,「夊」:

學生讀誦:夊ㄙㄨㄟ。22夊 甲1(甲文)22夊 金(金文)22夊(小篆)101382(隸書)129135(楷書)。夊指人緩步走路。

備註:《說文》:「行遲曳夊夊,象人兩脛有所躧也。」按:古文字學者有以為是倒「」(止),是行走之意。(引備一說)

教授:甲文、金文,我們很清楚看到是腳印,到小篆變化,看不出腳印的意思。《說文》許慎說「行遲曳夊夊」,這是指走路緩步走的樣子。所以它是一種形容詞,「曳夊夊」,緩步的樣子。要不然同學會奇怪,同樣腳印正的反的,為什麼一個是指事,一個是象形?因為這裡以詞性來分別,它是一種形容詞。看下一個字,「丩」。

學生讀誦:丩ㄐㄧㄡ。甲文 丩(甲文)金文(金文)小纂丩(小篆)92598(隸書)119457(楷書)。丩像瓜藤彎曲相糾纏之形。甲文、金文和小篆丩字略同,像瓜瓠的藤蔓,相互纏繞,牽縛上引之形。

備註:《說文》:「相糾繚也。一曰瓜瓠結丩起。」段註:「一曰瓜瓠結丩起。謂瓜瓠之藤緣物纏結而上。如詩言:『南有樛木,甘瓠纍之。』象交結之形。」

丩是部首字,凡從丩得聲之字多有曲意,如:糾等。

教授:金文這個丩,因為它上下連起來,看不出像甲文那麼清楚,互相糾纏的樣子。實際上是它筆畫因為刻的時候,也許不容易做到像甲文那樣。所以,甲文、金文、小篆這三個字形都告訴我們,丩這個字是相互糾纏的意思。所以《說文》說:「相糾繚也。一曰」,他是說「一說像瓜瓠結丩起」,藤蔓沿著東西盤繞上去,這是丩這個本義。下一個字,「予」:

學生讀誦:予ㄩˇ。甲文 予(甲文)金文 予(金文)小纂 予(小篆)78877(隸書)103594(楷書)。予指賜予、給予的意思。甲文與小篆同,像以手推物與人之狀。

備註:《說文》:「推予也。象相予之形。」段註:「象以手推物付之。」

典籍所見:(1)我。同「余」。《論語.述而》:「天生德於予,桓魋其如予何?」(2)給。通「與」。《詩經.小雅.采菽》:「彼交匪紓,天子所予。」(3)贊許。《管子.宙合》:「主盛處賢,而自予雄也。」

常用詞:贈予,授予,准予,寄予厚望。

教授:甲文、金文與小篆大略相同,是一種抽象的指事字。《說文》說:「象相予之形」;段註說:「象以手推物付之」,推物給予的意思。接下來,「乃」:

學生讀誦:乃ㄋㄞˇ。甲文 乃(甲文)金文乃金文_l=xz&u=4E43&s=100(小篆)78674(隸書)103423(楷書)。乃像氣不能直出之狀。甲文、金文和小篆像氣上出時不能直伸,遂用屈曲抽象的線條,以見氣之難出。

備註:《說文》:「曳詞之難也。象氣之出難。」段註:「象氣之出難也。氣出不能直遂。」

典籍所見:(1)是。《史記.高祖本紀》:「呂公女乃呂后也,生孝惠帝。」(2)然後、於是。《史記.魏公子傳》:「侯生視公子色終不變,乃謝客就車。」(3)卻。《漢書.吳王劉濞(ㄅㄧˋ)傳》:「不改過自新,乃益驕恣。」(4)而。《荀子.正論》:「然則鬥與不鬥邪,亡於辱之與不辱也,乃在於惡之與不惡也。」(5)若、如果。《孟子.公孫丑上》:「乃所願,則學孔子也。」

教授:這個指事字,是像氣不能直舒,所以用彎曲的線條來表示。《說文》是說:「曳詞之難也。象氣之出難。」段註說:「象氣之出難也。氣出不能直遂。」所以用彎曲這個線條來表現。下一個字,「西」:

學生讀誦:西ㄒㄧ。甲文 西(甲文)金文西(金文)小纂西(小篆)95466(隸書)122485(楷書)。西本義指鳥在巢中棲息。甲文、金文像鳥巢的樣子,小篆在其上多加鳥字的省寫,日既西落,鳥已歸巢,故本義指鳥在巢中棲息。後因鳥棲息時,日已西落,便借西為東西的「西」,西為借義所專,故另製「從木,妻聲」的「棲」,以還其本義。

備註:《說文》:「鳥在巢上。象形。日在西方而鳥棲,故因以為東西之西。卥,古文西。卤,籒文西。」段註:「古本無東西之西,寄託於鳥在巢上之西字為之,後人習焉不察,用其借義而廢其本義,乃不知西之本訓鳥在巢。」《說文》古文寫作「卥」,籀文作「卤」,與甲文、金文字形相近,古文字學者有以為,與囟(ㄒㄧㄣˋ)為同一字。(引備一說)

典籍所見:(1)西方。《王維.送元二使安西》:「西出陽關無故人。」

常用詞:西方,西藏,中西合璧。

教授:看到甲文、金文畫的是鳥巢,同學們看過鳥巢嗎?鳥巢不會有兩個相同的,雖然不規則,但是像甲文、金文,我們可以看出它就是鳥巢。到小篆:

板書:1(_Z(STZK_SBZA3[N0${6CM

鳥巢,再加省寫這個鳥字,表示鳥在巢上。日在西而鳥棲,所以這裡我們又看到兩個字,「以為」:

板書:以為東西之西

「以為東西之西」,剛才我們說「以為」是什麼意思?假借。本義是鳥在巢上:

板書:棲

棲息的棲,本義。大家想想,方向的東西南北的西要怎麼造?你用你的腦筋造一個字,這個西怎麼造?我還真想不出來。古人就用這個辦法,鳥在巢上是日落西方的時候,所以「以為」就是假借,假借這個「棲」為東西的西,方向的西。假借,借義行,本義就被忘了。大家看到這個字(西),你不會想起它的本義是鳥在巢上,你只記得它是東西的西。久借不還,它賴皮,它不還,所以不得已,想要再用到鳥休息的時候,只好造這個字(棲)。

《送元二使安西》,這首詩同學們讀過嗎?沒有;有的點頭,有的搖頭,搖頭的同學把它找出來。「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這是王維送朋友的一首詩,後人以這首詩意作的琴曲「陽關三疊」。古琴曲裡面有個陽關曲,南音裡面有陽關三疊,不管是琴曲或者南音裡面的三疊,都是根據王維這首詩作的,是用來送別。所以琴曲裡面、陽關三疊裡面,都表現的是離愁別緒。琴曲:mi do re,mi do re,mi mi do re la so la,la so la,是嗎?這位同學會彈。陽關三疊裡面,我相信這個曲子(陽關三疊這個曲子)在南音裡面應該比琴曲的陽關曲要早,原因,蘇東坡有個記載。他說,「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東坡記載,他那時候聽到的三疊,總共分十個小節,那個音樂有十個小節,唱法他也記載,第一句不疊。

板書: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這是王維《送元二使安西》這一首詩:「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東坡聽到的陽關曲十個小節,他還說這四個句子唱的時候,第一句不疊,唱完接著就唱第二句;第二句唱三次,再唱第三句,也唱三次;第四句也唱三次,總共幾次?十節是嗎?十個小節。這東坡說的,他聽到的陽關曲是這樣的十小節。在南音裡面,它只用器樂演奏,琵琶、尺八、三弦、二弦,加個拍板,只用器樂演奏,它也有十個小節。到了最後三疊的時候,節奏是非常的快,快到我用嘴巴哼都來不及,非常快。不知道這個曲的人,聽到這種很快的節奏,還以為是一首很快樂的音樂。實際上是非常的悽切,那麼快的節奏。所以在南音裡面的「陽關三疊」,尤其後面這三疊,尾聲特別的令人悽然淚下。音樂真能感人,你一聽就知道。我們說文學能感人,音樂真能感人。鳥在巢上,變成唱歌了,陽關三疊。

接下來,我們看增體指事。是在已成文的初文上又另有所增,稱它為增體。第一個字,「旦」。讀一遍:

學生讀誦:變例指事。增體:旦ㄉㄢˋ。65e6700005(甲文)金文  旦(金文)9(9RVZ`}`NY@KUMEKTW)_4H(小篆)。旦太陽剛從地平面上升起,指天明。甲文、金文「旦」略同,上像日,下面的一塊像土地,表示太陽剛升起;小篆從甲文、金文演變而來,以一橫指示地平線。

備註:《說文》:「明也。从日見一上。一,地也。」

典籍所見:(1)天剛亮的時候。《文選.左思.蜀都賦》:「晨鳧旦至,候鴈銜蘆。」(2)白天。《文選.解嘲》:「旦握權則為卿相,夕失勢則為匹夫。」

常用詞:元旦,通宵達旦。

教授:大家看看甲文、金文、小篆,你最喜歡哪一個?告訴我哪一個你最喜歡?大家意見不一樣。指的是天明,一天開始,太陽剛剛升起。《說文》說:「明也。从日見一上。一,地也。」可見這個「一」絕不是一二三的一,它是代表地面,地平面的一個符號。一年開始叫什麼?

學生:元旦。

教授:元旦。也是從這個旦引申。接下來看,「回」:

學生讀誦:回ㄏㄨㄟˊ。金文 回(金文)小纂回(小篆)。回像回轉之形。

備註:《說文》:「轉也。从囗,中象回轉形。」段註:「中當作囗。外為大囗。內為小囗。皆回轉之形也。」

典籍所見:(1)改變。《漢書.賈誼傳》:「夫移風易俗,使天下回心而向道,類非俗吏之所能為也。」(2)謝絕、辭去。《宋.蘇軾.與開元明師二首之一》:「謹留筆一束,以領雅意,餘回納,不訝不訝。」(3)違背。《詩經.大雅》:「徐方不回,王曰還歸。」

常用詞:回頭是岸,回心轉意。

教授:段註裡面中當作(囗),這裡不是口,應該是「囗」的符號。外像大的囗,內像小的囗,它有回轉的意思。大家看下一個字,「立」:

學生讀誦:立ㄌㄧˋ。甲文_立(甲文)金文立(金文)小纂立(小篆)。立指站立。甲文、金文和小篆相同,都像正面的人站立之形,下面的一橫指地面。

備註:《說文》:「住也。从大立一之上。」

典籍所見:(1)直身站立。《孟子.梁惠王上》:「王立於沼上。」(2)設置。《書經.周官》:「立太師、太傅、太保。」(3)樹立。《左傳.襄公二十四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4)即刻。《史記.荊軻傳》:「劍堅,故不可立拔。」

立是部首字,凡由立組成的字,多有直立的意思,如:端、竦、靖等。

常用詞:成家立業,立身處世,立竿見影。

教授:這個字,甲文、金文特別容易認識,人正面站在地上,小篆也可以看出從甲文、金文演變過程。《說文》說「住也。从大立」,這裡說的「一」,其實不是成文的一二三的一,指地上、地面,是個指事的符號。所以我們說它是增體。大已經成文,是正立的人,增加這個不成文的,代表地面這一橫,是增體。下一個字,「曰」:

學生讀誦:曰ㄩㄝ。6曰 甲1(甲文)W_D_$3X0UFD5V6ML2JAPN3K(金文)Z(7AR]$T95((VPWAH6%6Z}Q(小篆)。曰指說話。甲文曰字,从口,上有一短橫,表示詞之自口出,金文與小篆,是從甲文演變而來。

備註:《說文》:「詞也。从口乙」:

教授:它這裡寫成乙,實際上就是小篆「口」上面,那個一橫轉彎的一個符號。

學生讀誦:「象口氣出也。」段註:「人將發語。口上有氣。」

典籍所見:(1)說。《論語.學而》:「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2)稱為、叫做。《書經.洪範》:「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曰為部首字,凡由曰組成的字,都與言詞有關,如:曷、遝等。

教授:看甲文,下面是個口,上面增加了一個符號。金文增加這個符號,它右邊與口的筆畫連起。再演變到小篆,這個代表氣從口出的這個氣,在金文上面是一橫,在甲文也是一橫,小篆它就變成這麼一個拐彎,都代表說話的時候氣從口出。看下一個字,「欠」:

學生讀誦:欠ㄑㄧㄢˋ。甲文 欠(甲文)小纂 欠(小篆)。欠伸、打哈欠。甲文像人跪坐,張口欠伸的樣子。到了小篆,上像氣,下像人,像人打哈欠,氣從上出之形。

備註:《說文》:「張口氣悟也。象氣從人上出之形。」

典籍所見:(1)引口舒氣。《儀禮.士相見禮》:「君子欠伸。」(2)缺少。《三國演義》:「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欠是部首字,凡由欠組成的字,多與身體的動作有關,如:吹、歡、歇等。

常用詞:欠缺,欠身。

教授:同學們看甲文,下面是個人,看得出來嗎?下面。上面,看到這個人張大嘴巴在打哈欠。甲文再演變到小篆,上面就像雲氣的「氣」字。然後再演變到隸楷,就是我們現在寫的「欠」字。接下來看下一個字,「兮」:

學生讀誦:兮ㄒㄧ。甲文 _兮(甲文))5KCTT5P0X)SX$}LGYBMR03(金文)T{SZ`Q%ZKZP{`9$BHXC$N3L(小篆)。兮說話稍有停頓時所發之音。甲文、金文與小篆同,像氣上揚之形,詩詞中多作歌之餘聲。

備註:《說文》:「語所稽也。从丂,八象氣越亏也。」段註:「越亏皆揚也。八象氣分而揚也。」

典籍所見:(1)表示感嘆的語氣。《詩經.唐風.綢繆》:「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又《楚辭.九歌》:「采薜荔兮水中,搴芙蓉兮木末。」(2)表示讚歎、肯定的語氣。《詩經.鄭風.羔裘》:「彼其之子,邦之彥兮。」

教授:這個兮,本像氣上揚的樣子,在詩詞中多作歌之餘聲。看下一個字,「乎」:

學生讀誦:乎ㄏㄨ。甲文_乎(甲文)金文乎(金文)小纂乎(小篆)。乎多用作句末語助詞。

備註:《說文》:「語之餘也。从兮,象聲上越揚之形也。」段註:「象聲氣上升越揚之狀。」

典籍所見:(1)相當於「于」。《戰國策.燕策二》:「擢之乎賓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2)用於句尾,表示疑問的語氣。《論語.學而》:「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3)用於句尾,表示召喚的語氣。《論語.里仁》:「參乎!吾道一以貫之。」(4)用於句尾,表示推測的語氣。《左傳.僖公二十一年》:「宋其亡乎?幸而後敗。」

常用詞:之乎者也,出乎意料,異乎尋常。

教授:同學們看看這個「乎」,《說文》說:「从兮,象聲上越揚之形也。」哪一部分像兮?對照前面講的這個字,看出來沒有?小篆是兮的上面加了一個線條,「象聲上越揚之形」。金文、甲文「兮」和「乎」,乎,可以看出,於甲文的「兮」、金文的「兮」多加了一個筆畫,所以《說文》它說「从兮」,然後增加那個筆畫「象聲上越揚之形」。這是兮字,之所以我們說它是「乎」,說它是增體的指事,因為它是從兮而來。而兮這個字它是從「丂」,然後再增「八」這個符號,像氣越亏的樣子,所謂增體。接下來看下一個字「甘」:

學生讀誦:甘ㄍㄢ。55甘 甲3(甲文)55甘 甲2(金文)_l=xz&u=7518&s=100(小篆)。甘指美味。甲文、金文和小篆,外像口形,中一橫,代表甘美的食物。

備註:《說文》:「美也。从口含一。」段註:「甘為五味之一。而五味之可口皆曰甘。」

典籍所見:(1)甜美的。《莊子.山木》:「直木先伐,甘井先竭。」(2)美好。《左傳.昭公十一年》:「幣重而言甘。」(3)情願、自願。《詩經.齊風.雞鳴》:「蟲飛薨薨,甘與子同夢。」

常用詞:同甘共苦,食不甘味,苦盡甘來。

教授:甲文、金文、小篆都很容易看出從口:

板書:55甘 甲3

加了這個符號,這是什麼東西?巧克力,很甘美。看下一個字,「尹」:

學生讀誦:尹ㄧㄣˇ。甲文_尹(甲文)18尹 金1(金文)小纂尹(小篆)。尹指手握權力而治理的意思。甲文、金文、小篆,像隻手獨握事權,表示統治的意思。

備註:《說文》:「治也。从又丿,握事者也。」段註:「又為握。丿為事。」

典籍所見:(1)治理。《左傳.定公四年》:「以尹天下。」(2)舊時的官名。《論語.公冶長》:「令尹子文,三仕為令尹,無喜色。」

板書:K]EIP@AK]VT)HY`7$39IIFQ

教授:甲文看到這邊CW~A(C%3$I~PVFILLFH6XJ3是已成文,紅的這一部分是增體的指事,它不是撇,代表手握權力,可以治理事務。下一個,「寸」:

學生讀誦:寸ㄘㄨㄣˋ。金文 寸(金文)_l=xz2&u=5BF8&s=100(小篆)。寸指寸口。金文、小篆寸字,从又,又為手,「一」指示手後一寸處,即寸口。

備註:《說文》:「十分也。人手卻一寸,動脈,謂之寸口。从又一。」(按:人手退後一寸的距離為寸口,一寸是十分,十寸是一尺。)

典籍所見:(1)形容極小、極短、極少。《史記.蘇秦傳》:「無有分寸之功,而王親拜之於廟,而禮之於廷。」(2)量詞。《屈原.卜居》:「尺有所短,寸有所長。」

常用詞:寸草春暉,方寸之地。

教授:大家看金文、小篆:

板書:

已成文的右,加一個未成文的符號,指的是寸口,手卻一寸,退後一寸那個位置,寸口。什麼是「尺有所短,寸有所長」?這不好理解。這是出自於屈原一篇《卜居》。一開始說「屈原既放,行吟澤畔,形容枯槁」,然後他就找一個人叫鄭詹尹去占卜。占卜索問了好多事,最後鄭詹尹告訴屈原說,你問的這些事,我們來用占卜的方法是算不出來的。他比喻說,「尺有所短,寸有所長。龜策誠不能知此事」,你問的那些事,我們龜策無法回答你。什麼是尺有所短?尺這麼長,一尺,你用它來量小東西,好不好量?就是尺它的短處,用它來量小東西不能量。這個小東西要用小寸那麼短的量器來量,所以說寸有所長,明白嗎?尺有所短,寸有所長。但望同學們也下載《屈原.卜居》,非常好的一篇文章,你看出這位民族詩人,他忠君愛國的情懷。下一個字,「亦」:

學生讀誦:亦ㄧˋ。61、甲文_亦(甲文)金文2(金文)4ea6700003(小篆)。亦指臂腋。甲文、金文和小篆亦字,从大,大像正面站立的人,左右兩臂下各有一點,是指事符號,指出臂腋的位置。

備註:《說文》:「人之臂亦也。从大,象兩亦之形。」

典籍所見:(1)相當於「也」。《論語.公冶長》:「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按:亦,羊益切;也,羊者切。古同喻紐,雙聲,通假。(2)相當於「又」。《左傳.文公七年》:「先君何罪?其嗣亦何罪?」(3)只是、不過。《戰國策.齊策》:「王亦不好士也。」

常用詞:亦步亦趨,亦復如是。

教授:這個字很容易理解,在站立的人用兩點指出臂腋的位置。這裡我們引到《論語》「左丘明恥之」,下一個字,樹師同學她停頓了一下,她不知道應該讀丘還是應該讀謀?那天我們也提過這個字,我現在要提出來更正一下。當時開吉師說是避諱,因為我印象裡面避諱一直認為是帝王避諱,所以對孔聖人的避諱,我說是對他的尊敬,實際上也是避諱。「丘」減筆,或者不讀它丘,讀它為謀,實際上也是避諱,也就是對聖人的尊敬。就像帝王他們當朝的時候,他們的帝王,都要換一個字,那是避諱。那我們現在對自己祖先有時候也不能直接稱他的名諱,這也是避諱。接下來看下一個字,「豖」:

學生讀誦:豖ㄔㄨˋ。62甲文_豖(甲文)getTTF1(金文)小纂豖(小篆)。豖豬兩足被綁,走路艱難的樣子。甲文金文和小篆豖字,「丶」是指事符號,是指豬二腳被綁的位置。

備註:《說文》:「豕絆足行豖豖也。从豕繫二足。」按:古文字學者有以為,甲文、金文豖字,像被閹割過的豬。(引備一說)

教授:《說文》說這個豖,我們看小篆,在豕腳下有一個符號,這個符號是指這個豬的腳被綁,走起路來很艱難的樣子。同學們會問,把牠的腳綁起來幹嘛?我也很懷疑,我也很奇怪,把牠綁起來幹嘛?難道是想看牠走路的怪樣嗎?一定不是。可能是有的豬很頑皮,亂跑,把牠的腳綁起來,牠跑不遠。是嗎?我實在也弄不清楚。這個字就是說,把豬的腳綁起,然後走起路來那個樣子。所以《說文》說:「豕絆足行豖豖也」。下一個字:「本」、「朱」、「末」,這三個連起來,我們前面都用過,這裡再讀一遍:

學生讀誦:本ㄅㄣˇ。75本 金1(金文)%%(RKDDA))`4@2CEP@HK%8K(小篆)。本指樹木的根部。金文本字,下部三點畫,與小篆本下的一橫畫,是指事符號,指樹木的根部。

備註:《說文》:「木下曰本。」

典籍所見:(1)最重要的,最根本的。《論語.學而》:「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2)草木的根幹。《呂氏春秋.士容論.辯士》:「是以畝廣以平,則不喪本。」(3)本來、原來。《史記.高祖本紀》:「本定天下,諸將及籍也。」

常用詞:追本溯源,正本清源,民為邦本。

教授:接下讀:

學生讀誦:朱ㄓㄨ。朱0000(金文)B600R)L6QG0($@V6BGUVA)B(小篆)。朱指松柏類樹木的紅心。金文中間的「・」和小篆木中的一橫,是指事符號,指出這種樹的中心為赤色,與它木不同。後引申假借為赤色。

備註:《說文》:「赤心木,松柏屬。從木,一在其中。」

典籍所見:(1)大紅色。《論語.鄉黨》:「惡紫之奪朱也。」

常用詞:朱紅,朱砂。

末ㄇㄛˋ。37末 金1金文)@B0DW9AVW0GDO[_M9~G0X03(小篆)。末指樹木的末梢。木上曰末。金文與小篆末字,木上的一橫,是指事符號,指出樹木的末梢部位。

備註:

典籍所見:(1)物體的尾端、頂梢。《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2)事物的最後階段。《漢書.儒林傳.序》:「宣帝末,增倍之。」(3)不重要的。《潛夫論.務本》:「莫善於抑末而務本。」(4)自稱之謙詞。《史記.報任少卿書》:「陪奉外庭末議。」

常用詞:本末,週末。

板書:GH[`1O3N]R$~HUAPRHUNCIW

教授:上次我們也說過這個字,指樹木的根本,用這個符號(8_S`R26QPADL6IY]LM1{N74),我指的是這個地方;用這個符號(Z8R]`P3{BH32P3RBYLH8EGH),指的末端;(ODQAT%KMR3LV_65B1GDAAH6)這是赤心木,松柏一類的,指的是紅心的木。本、末兩個字,我們認識了它的字的本義之後,然後我們就更深切的認識「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我們更能夠明白君子務本這個本是最根本、最重要。有同學讀過司馬遷的《報任少卿書》嗎?有讀過的,有沒讀過的。這篇文章非常的好,同學們最好下載,熟讀。接下來看下一個,是高嗎?

學生:是。

學生讀誦:高ㄍㄠ。53高 甲3(甲文)53高 金1(金文)S){HXSQ$_O~MNZ{~Z%N[DSA(小篆)。高指樓台重疊高聳。甲文、金文和小篆像樓台層疊高聳,上像上屋,冂像下屋,口像上下層的戶牖。

備註:《說文》:「崇也。象台觀高之形。」

典籍所見:(1)高處。《中庸》:「辟如登高必自卑。」(2)高尚。范仲淹《嚴先生祠堂記》:「微光武,豈能遂先生之高哉。」(3)崇隆。《詩經.大雅》:「嵩高維嶽,峻極於天。」

常用詞:山高水長,興高采烈。

教授:這個字我們是不是之前講過?

板書:53高 甲3

上面這部分(}K411BO4SC0[{9E1RO$GEMA)也不成文。像樓台層疊高聳,下面「口」那個形狀是代表戶牖。這裡又提到一篇文章《嚴先生祠堂記》,有同學讀過嗎?有點頭的,有搖頭的。搖頭的同學們把它下載,你熟讀。嚴先生指嚴光,范仲淹替這個祠堂作了一篇記,後面說到「先生之風,山高水長」。這裡面注意到文章的修辭與鍛鍊,先是寫「先生之德」,道德的德,「山高水長」。後來幾經改動,最後用個風字,颳風的風,「先生之風,山高水長」。嚴先生,「先生之德」意思是沒錯的,可是因為「德」這個字它是個入聲字,跟後面「山高水長」它長不起來,所以幾經改動,「先生之風,山高水長」。非常精簡的一篇文章。接下來看下一個字,「享」。

學生讀誦:亯(享)ㄒㄧㄤˇ。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指事\67、亯\甲文亯.jpg(甲文)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指事\67、亯\金文亯.jpg(金文)15亯(小篆)。亯(享)進獻祭品,祭祀鬼神。

備註:《說文》:「獻也。从高省,『曰』象進孰物形。《孝經》曰:『祭則鬼亯之。』」按:古文字學者有以為,甲文像宗廟之形,又以為,下像薦熟物之器形,上像其蓋。《說文》:「从高省。」不確。

典籍所見:(1)進貢、進獻。《詩經.商頌.殷武》:「自彼氐羌,莫敢不來享。」(2)祭祀、供奉。《新唐書.禮樂志一》:「孟春吉亥,享先農,遂以耕籍。」(3)受用、擁有。《左傳.僖公三十三年》:「保君父之命,而享其生祿。」

常用詞:享有,分享。

教授:這裡看到小篆,《說文》它說:「从高省。」前面我們才看過高這個字,你對照一下高跟享的小篆,高的上部與享的上一部分,在小篆看來是一模一樣。在小篆,這兩個字看來相同,上面那一部分。所以許慎說是「从高省」,享這個字是根據高這個字省去其他的筆畫,「从高省」。底下這一部分像「曰」這個符號,「象進孰物形」。許慎還引到《孝經》:「祭則鬼亯之。」

你記得上一次我們說過,段玉裁說過《說文》裡面「從某省」,他說認為有可疑,是嗎?記得我們說的是哪一個字?這個留待同學們自己查。上次我們說過,就是段玉裁他認為,許慎《說文》裡面。我記錯了,他是說「從某省聲」,不是「從某省」,是我記錯。這裡他是從小篆看來,高與亯上面的部分是一樣,所以他說亯是從高省了筆畫,而另外添下面那一部分。

在甲文這種寫法跟小篆不同,所以古文字學者,他認為這個「亯」字像是宗廟的樣子,進獻祭品,祭祀鬼神。這個「亯」字甲文這樣寫,古文字學者認為,這個字就像宗廟的樣子。有另外一個學說,是整個字像是用來薦食物的器皿,上面像是個蓋子。這是從甲文看,與小篆筆畫不同。下一個字看,「221CD[1]」。

學生讀誦:221CD[1](絕)ㄐㄩㄝˊ。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指事\68、绝\甲文 绝.jpg(甲文)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指事\68、绝\金文.gif(金文)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指事\68、绝\小纂.jpg(小篆)。221CD[1]是絕的古文,指以刀斷絲。甲文221CD[1],从絲省,「三」像斷絲;金文像以刀斷絲;小篆「絕」是形聲字,典籍都用絕字。

備註:《說文》:「古文絕。象不連體絕二絲。」

典籍所見:(1)斷、隔開。《史記.刺客傳.荊軻傳》:「未至身,秦王驚,自引而起,袖絕。」(2)斷流。《淮南子.本經》:「江河三川,絕而不流。」(3)暈死。《南史.師覺援傳》:「捨車奔歸,聞家哭聲,一叫而絕,良久乃蘇。」(4)橫渡、穿越。《荀子.勸學》:「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5)超越。《孔子家語.本姓解》:「其人身長十尺,武力絕倫。」(6)距離遙遠。李陵《答蘇武書》:「昔先帝授陵步卒五千,出征絕域。」

常用詞:絡繹不絕,絕處逢生,讚不絕口。

教授:看甲文:

板書:

白的部分就是絲,這三條紅的代表斷絕、絕、隔絕。到了金文、小篆,變成這樣子:

板書:

也是用刀斷絕。同學們把《說文》翻開,六百五十二頁,絕,它是形聲字,「斷絲也,從刀糸,卪聲」,卪是它的聲符。然後底下有個古文絕,「象不連體絕二絲」。這個絕就是黑板上我們寫的這個字(),古文絕。它絕被斷了以後,旁邊它又加了一個糸,變成什麼字?繼續的「繼」。在這個絕下面一個字,他說「續也,从糸221CD[1]」。然後再把古文221CD[1]這個字,把它反過來寫,是繼的活體字,他說「繼或作,反221CD[1]」,看到嗎?反過來寫:

板書:

先是我們看到這個字(),甲文、金文、小篆,以刀斷絲,我們現在寫作:

板書:絕

「从刀糸,卪聲」的絕。就這個字(),斷絕了。好,旁邊變成什麼?

板書:

剛才我們看到《說文》裡面:

同學:繼。

教授:繼。還可以把原來這個221CD[1]反過來寫(),也就是繼。好,今天我們上到這。先別急著走,要唱歌,唱《放學歌》。來,一起唱:功課完畢要回家去,先生、同學大家暫分手,我們回去不要遊戲,先把今天功課再溫習,明朝會好朋友,明朝會好朋友,願明朝齊到校無先後。好,下課了。





漢字入門  劉克雄教授主講  (第十七集)  2015/8/13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56-181-0017

教授:「刃」,讀一遍:

學生讀誦:刃ㄖㄣˋ。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指事\69、刃\甲文_刃.jpg(甲骨文)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指事\69、刃\小纂.jpg(小篆)Y:\93_山頂_公用\攝影組\201508 劉克雄教授專用\《漢字入門》造字\雅琳新增\下載 (6).jpg(隸書)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指事\69、刃\105332.gif(楷書)。刃指鋒利的刀口。甲文及小篆刃字,「丶」是指事符號,指出刀刃所在。

備註:《說文》:「刀堅也。象刀有刃之形。」

典籍所見:(1)殺。《史記.廉頗藺相如傳》:「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張目叱之,左右皆靡。」

常用詞:迎刃而解,游刃有餘。

板書: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指事\69、刃\小纂.jpg 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指事\69、刃\甲文_刃.jpg

教授:大家看甲文、看小篆,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指事\69、刃\甲文_刃.jpg這個是甲文,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指事\69、刃\小纂.jpg這是小篆。我們說過,甲文正反,可以這樣寫,可以反過來寫,除有一個字例外:

學生:左、右。

教授:對。

板書:IMG_257 IMG_256

左、右。你不能說,既然正反都可以寫,那麼這個字IMG_256原來是右,反過來你如果也認為它IMG_257是右,那就不對。像這樣很少的例子,其他甲文它正寫、反寫都一樣。那再看甲文上面加了「丶」,跟小篆同樣的意思,這「丶」是指事符號,已成文的象形「刀」,加這「丶」不成文的指事符號,指的是刀最鋒利的刀刃部分。接下來看「迅」,讀一遍:

學生讀誦:卂ㄒㄩㄣˋ。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指事\70、 卂\小纂 卂.jpg(小篆)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指事\70、 卂\untitled.bmp(隸書)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指事\70、 卂\125238.gif(楷書)。卂指迅速的樣子。小篆卂字,從篆文「飛」,省略羽毛,表示飛的迅速,疾飛的「卂」,典籍皆以「迅」代替。

備註:《說文》:「疾飛也。从飛而羽不見。」段註:「飛而羽不見者,疾之甚也。此亦象形。」

典籍所見:(1)快速的。《論語.鄉黨》:「有盛饌必變色而作,迅雷風烈必變。」

常用詞:迅捷,迅速。

教授:這個指事字,它是一種省體,根據「飛」這個小篆省掉部分的筆畫,表示飛得非常快,連兩個翅膀都看不清楚了,卂。再接下來,「夕」:

學生讀誦:夕ㄒㄧˋ。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指事\71、夕\甲文 _夕.jpg(甲骨文)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指事\71、夕\金文.jpg(金文)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指事\71、夕\小纂.jpg(小篆)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指事\71、夕\82740.gif(隸書)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指事\71、夕\108106.gif(楷書)。夕指夜晚。甲文月和夕兩字,字形相同,只在文義上用法不同來區別「夕」、「月」。夕的初義,借「月」來表示夜晚。

備註:《說文》:「莫也。从月半見。」段註:「莫者,日且冥也。日且冥而月且生矣。故字從月半見。」

典籍所見:(1)傍晚。《論語.里仁》:「朝聞道,夕死可矣。」

常用詞:夕陽,朝暉夕陰,朝夕相處。

板書:IMG_256

教授:同學們一定記得這個字IMG_256,告訴我什麼字?

學生:莽。

教授:一株小草叫什麼字?

學生:屮。

教授:兩株?

學生:草。

教授:三株?

學生:卉。

教授:四株表示很多,草莽。再看,同學一定也記得這個字:

板書:IMG_256

學生:莫。

教授:日落莽中,太陽快下去了,在草莽中。如果真正太陽下山,該是哪個字?看:

板書:IMG_256

看不見了,是吧。太陽剛起來是哪一個字?

學生:旦。

板書:IMG_256

教授:再往上升,還不到高,不要那麼快,還有這個字:

板書:IMG_256

教授:東。再來:

板書:IMG_256

剛才哪位同學說的「杲」。然後接下來,就是這個字:

板書:IMG_256

在它(IMG_256)沒有真正下去之前,莫(IMG_256)。李後主的詞,「獨自莫憑欄」,可以解釋為暮,可以解釋為莫,莫是借義,暮是本義。

板書:IMG_256 IMG_257 IMG_258

甲文,上次我說過,月亮為什麼畫得這麼醜陋,不好看,它應該彎彎的,原因是什麼?

學生:甲骨。

教授:刀在甲骨上,弧形的符號它不便操作,所以常常是變成直線。甲文裡面「月」與「夕」它兩個不分,月亮出來就是晚上。附帶,同學們一定還記得一個字,8$33LMXA$QT(9X2R)2YL%9G,記得嗎?告訴我:

學生:明。

教授:明。古時候沒有電燈,晚上漆黑,出門碰到迎面來的一樣東西看不清楚,你不知道迎面來的是朋友、是敵人。所以趕快自報姓名:「老兄,我叫劉三。」以口自明,晚上,你可不要打過來。

「夕」,甲文、金文、小篆,一系列的演變都沒有什麼變化。以上我們所講的是象形、指事。

板書:

「文」與「字」的分別還記得嗎?不要忘。

板書:85QYU$%L}%L3Z([YCDRL9(8

四體裡面,前面兩體成文,後面兩體成字。「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

板書:

這是什麼?

學生:宀。

教授:甲文怎麼寫?

板書:08SJOYARE{WC~JZ1[N1V)PD

還可以增加一些,是嗎?

板書:%7N]OA`{IJN6X`G`0WM4[MD

像嗎?

學生:像。

教授:宀,《說文》怎麼解釋?「交覆深屋也」,大的房子。「子」,同學們一定熟悉:

板書:

襁褓裡面的小寶寶。他的頭,小寶寶頭比例顯得特別大,所以畫一個大頭。身體、腳,兩個手在上面玩。甲文有點不同:

板書:X_$$OCSH0V$OU(7`SHU587E

記得嗎?一個手這樣,一個手這樣玩。小篆讓它們在上面玩。同學們會問:為什麼這個腳只畫一個?冬天怕他冷了,用小毯子裹起。手為何不裹?裹了會怎麼樣?他哇哇哭。這兩個結合起來,配合起來,房子裡面孩子愈來愈多。所以《說文》說,「孳乳而浸多也」。因為會意、形聲是由初文慢慢孳乳而浸多的。會意是將兩個初文配合起來,以意為重,這是會意。形聲,將兩個初文配合起來,一邊是形,一邊,我說過好多次,注音,記得嗎?形聲的聲,在造字當時,它就是注音符號,形聲。不過這個聲除了字音之外還兼,告訴我:

學生:字義。

教授:對,字義。季剛先生說:「凡形聲字之正例,聲必兼意。」記得,季剛先生很肯定的說,聲必(必定)兼意。會意、形聲,(字)它都是從初文慢慢孳乳增多。初文據太炎先生統計,不到五百個,四百多,裡面還可以去掉一些重複的,或者由一個而衍生的,所以初文實際上不多。因此我們這課程《漢字入門》,一開始我就跟同學們介紹,我們只要認識這有限的初文,就前面我們講的象形、指事。你既要讀書,難到你會畏懼這不到五百個初文嗎?你當然不會害怕。這五百個不到的初文,我們認識透了之後,再曉得它組成會意、形聲的辦法。所以不管現在文字滋演到有將近五萬字左右,加上一些異體十萬字左右,我們只要認識初文,然後了解如何兩兩組合,了解一些形聲裡面的這種「聲必兼意」,前人的發現,段玉裁他們種種的發現,我們就能夠以簡馭繁,再多的文字我們都很方便認識。現在同學們也許要問,現在還會有新增的字嗎?會有。是以什麼造字的方式?形聲,形聲是造字最方便的方法。化學名稱,氫、氧、氮這些,還有像鎂、鈉、鈣,也都是用形聲造的。

前面我們費了不少時間講解初文,相信同學們會有一個正確的概念。接下來我們要介紹會意。在二百二十五頁,有一個象形與指事的區分,這個留給同學們自己看。因為有些字往往看來像是象形,而實際上它是指事,最主要這裡有幾個標準,同學們自己看。現在看會意的說解,樹師,妳幫我讀一遍:

學生讀誦:會意。《說文解字敘》:「會意者,比類合誼,以見指撝(ㄏㄨㄟ),武信是也。」所謂「比類合誼」,就是排比配合二類或二類以上的文或字,合成一個新的字;所謂「以見指撝」,就是可以看出合成後所產生的新的字義。簡單地說,會意就是把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文或字,配合成一個新的字,使人可以領會出配合後產生的新的字義。例如:「武」,是排比「止」、「戈」兩個初文,合成「武」字新義,人們見了,便可領會止住天下兵戈,不使動亂,才是真正的威武(詳見例字武)。又如「信」,是排比配合「人」、「言」兩個文字,合成「信」字新義,人們見了,便可領會人說話要有誠信。「武」、「信」兩字,可算是最純粹而且最標準的會意字了。

會意字既然是由二個或二個以上的文或字配合成一個新字,那麼組成的分子和配合的方式,就必須知道。先說組成的分子:

一、會兩象形字以為意者:如會「止戈」為「武」,「止」、「戈」都是象形字。

二、會兩指事字以為意者:如會「八厶」為「公」,「八」、「厶」都是指事字。

三、會一形一事以為意者:如會「八刀」為「分」,「八」是指事字,「刀」是象形字。

四、會一象形一會意者:如會「焱(ㄧㄢˋ)在木上」為「燊(ㄕㄣ)」,「木」是象形字,「焱」从三火為會意字。

五、會一指事一會意者:如會「束八」為「柬」,「八」指事字,「束」从「囗(ㄨㄟˊ)木」為會意字。

六、會一形聲一非形聲者:如會「人言」為「信」,「人」為象形字,「言」从口辛聲為形聲字。又如「从言含一」為「音」,「一」為指事字,「言」為形聲字。

七、會兩體皆形聲字者:如「設」从「言殳」,「言」「殳」皆為形聲字;「教」从「孝」「攴」,「孝」「攴」皆為形聲字。

知道了組成會意字的分子之後,再看配合的方式:

一、會異體文字順遞見意者:如止戈為武,八厶為公之類。

二、會異體文字竝(ㄅㄧㄥˋ)峙見意者:如祝从示从人口,析从木从斤之類。

三、會異體文字以位見意者:如益,从水皿,必須水在皿上才見滿溢之意;如莫,必从日在茻中,方見日暮之意。

四、會同體兩字見意者:如林,从二木平列;又如多,从重夕之類。

五、會同體三字見意者:疊同體三字常表物之盛,如轟从三車,表示聲音很大;森从三木,表示有眾多的樹。

六、會同體四字見意者:如茻,眾艸也。

七、合體之外更有所增者:如爨(ㄘㄨㄢˋ),未命名.png象持甑(ㄗㄥˋ),冖為灶口,廾推林內火。同象甑,冖象灶口,都不成字。

八、合體之內更有所省者:如支,从手持半竹;晝,从日,从畫省之類。

九、會意亦聲:如誼,从言宜,宜亦聲;鉤,从金句,句亦聲。

以上九種配合方式中,一、二、三,可合併稱為異體會意;四、五、六,可合併稱為同體會意;七、八,可合併稱為變體會意;第九種稱為兼聲會意,「从a,从b,b亦聲。」从義為重。詳見會意舉例。

教授:我們把《說文敘》裡面說的會意,我們解釋清楚了。例字,第一個「苗」:

學生讀誦:苗ㄇㄧㄠˊ。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1、苗\小纂苗.jpg(小篆)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1、苗\隸書.gif(隸書)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1、苗\楷書.gif(楷書)。苗指禾苗。合「艸」、「田」會意,長在田中的草,不會是野草,必是禾苗。

備註:《說文》:「艸生於田者。从艸田。」

典籍所見:(1)禾苗。《詩經.魏風.碩鼠》:「碩鼠碩鼠,無食我苗。」

常用詞:苗裔,育苗,揠苗助長。

教授:苗,這個字從草、田會意,很容易看出它這個字的字意。後面常用詞提到的「揠苗助長」,我相信同學們都很熟悉。《孟子》裡面關於養氣,說「吾善養浩然之氣」。後面又提到這個浩然之氣,又不可以去揠苗助長。我記得跟同學們說過,孟子說的善養浩然之氣。我跟同學們說過是怎麼說的?我記得我們講過這個字:

板書:气

就提到氣。本是天上的雲氣,重疊,天上的雲氣,後來引申用到浩然正氣,又引申用到曹丕《典論.論文》裡面說的「文以氣為主」,然後又說到人的氣質。儒家的學問,沒有艱深的,都是你我每個人都能做到的,我們提到以忠恕修己,然後再以忠恕這個道理推己及人。這個有難處嗎?這個並不難,而且是簡單得很。難在哪裡?在你需要天天去實踐,你今天做到忠恕兩個字。忠是什麼?我們複習一下。忠是什麼?

學生:盡己之謂忠。

教授:很好。盡自己的心力,把自己分內的事負責做好。所以朱熹說,「盡己之謂忠」。我分內的事,我盡心力做好,我不推諉給你。這個事你能做到嗎?你必定能,我也能,「忠」。「恕」,夫子跟我們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引申為寬容,能夠包涵。人非聖賢,你我都會在不自覺的情況下,偶爾會有小過失。那麼你看到周邊的人,或者你的朋友,偶爾犯了過失,你能夠用恕去寬容包容他。你能做到嗎?

學生:能。

教授:真好,我也能。忠、恕就這麼簡單。重要是要實踐。你今天做到忠恕,你是一天的:

板書:仁

仁者。你明天沒有忘記忠恕繼續做,你是兩天的仁者。倘若你忘記了第三天,那你就是兩天做到了仁者。為什麼孔夫子特別讚許顏回?「回也,三月不違仁」。他天天記得忠恕修己,然後以忠恕待人一天、二天,他能夠持續不斷三月,孔夫子認為這是非常難能可貴,「回也,三月不違仁」。所以要理解仁者:

板書:忠恕

忠恕。要理解這個道理,我一說你馬上理解,如果你願意,馬上今天你就能做到。可是明天你如果忘了,你只做了一天的仁者。我們但願我們大家都努力,不停的能做到忠恕。也許同學們會問,儒家道理就這麼簡單嗎?那為什麼有那麼多的四書五經?《論語》裡面我們記得,有次孔夫子他特別說「參乎,吾道一以貫之」。前兩天我們才說到這個「貫」字是吧。

板書:WN4K_${[_5EMRSO113B`R$F

小篆這樣寫。

板書:}4ZNM0LNVDI8[~3Y{L`6_(9

金文、甲文類似這樣,像貫穿,這些是被貫穿的物件。那麼小篆就把它橫過來,寫成這個字WN4K_${[_5EMRSO113B`R$F,就是貫穿。我們後來用的哪個字?

板書:D39GN3%TXK7G}D2UB9ON`BL

這個本來是一串的貝,貝當錢幣用,一串的錢幣。真正貫穿應該光用上面這個字WN4K_${[_5EMRSO113B`R$F,貫的本字。「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意思說:曾參!我平常跟你們講的那麼多的話,實際上是有一個中心思想來貫穿的,不是支離破碎的,吾道一以貫之。後來同學們等夫子離開以後,圍過來問:老曾,剛才我們老師說「吾道一以貫之」,我們不太明白,正想要問的時候,你就點頭說「唯」,yes。現在請問你:老曾,老師說「吾道一以貫之」什麼意思?曾子回答什麼?「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兩個字。曾子幫孔夫子解釋他所謂的一貫之道,那個中心的核心思想是什麼?兩個字「忠恕」。

儒家的中心思想,仁德、忠恕。看這個仁字,這邊是二、這邊是人。人與人間,你我兩人開始,我們怎麼能夠永遠和諧相處,難嗎?只要做到這兩個字「忠恕」。你做到忠恕,我也做到忠恕,我們兩個人都做到忠恕,就是所謂的「仁德」。說起來很容易明白,如果有人問你,因為將來你也要出去弘揚我們國學,你一定也有一批學生。你的學生問你,老師,什麼是儒家的中心思想?儒家到底講的是什麼?你不要忘記我這裡告訴你的,儒家的中心思想就一個字,二人(仁)。

孔夫子特別把曾參叫來,「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我跟你們講的道理不是支離破碎的,是有一個中心思想貫穿的,一以貫之。曾子解釋:「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因此我們了解到,儒家它的學術思想,是要我們努力實踐,它絕對不是玄虛的,是做人做事的道理——忠恕。我一說你一定明白,除非我說不清楚。如果我解釋清楚了,你一定明白,那你一定也能點頭,像曾參一樣說,「唯」。英文叫什麼?

學生:YES。

教授:我還知道怎麼寫:

板書:

對嗎?

學生:對。

教授:真好,還沒有忘記這個字。你的學生問你,老師,儒家是我們中國學術思想裡面最為重要的一家,它到底說些什麼,你能簡單告訴我們嗎?你說:好,「參乎」,來,坐下,我告訴你,就是「忠恕」兩個字。做人、做事,修己以及治仁。所以還記得《論語》裡面,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接下來說什麼?

學生:「而好犯上者,鮮矣」。

教授:「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

學生:「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

教授:對了。接下來:

學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板書:

教授:這是同學們都熟悉的《學而》一開始,就講到了這個。有子,「君子務(N[EGJ2(OFL`(T5I9[`ABHP」,看到為什麼用這樣寫?我們才說過「本」字,樹木的根,樹木的幹,樹木的枝葉,我用個指示符號指的這個最重要、最重要的根本。「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什麼是本?我們道德裡面,什麼的本?有子解釋:「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孝弟是仁德的根本。如果這個人在家裡不孝順,對弟弟猛打,在外面跟人家拍胸脯,我如何如何的;你千萬要注意,你要認識一個人,從他家裡看他對父母孝不孝順,看他會不會對他弟弟拳打腳踢。他能做到孝弟,他才慢慢能成為一個所謂的仁者,孝弟是根本。這個人不講孝弟,什麼都不用談,他的道德什麼都不用談。所以儒家的學問難嗎?你要從它的根本認識,它不難。說來說去,就是忠恕仁德。有時正面解釋忠恕仁德,有時反面,有時側面,四面八方圍繞著忠恕、仁德。《論語》也好,《易經》也好,《三百篇》也好,所有的經典(儒家的經典)不外圍繞這個字(仁),沒有玄虛。

《易經》它的六爻:第一爻「初九,潛龍勿用」,第二爻「九二,見龍在田」,第三爻「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九四,或躍在淵」,九五:

學生:飛龍在天。

教授:「飛龍在天」。這是告訴我們處事的六個步驟。我們還舉過例是嗎?我們幾個同學彼此閒聊,忽然有個點子出來,成立個國學班來弘揚國學,這是非常有意義的事。記得我舉過這個例嗎?有這個構想,就是初九:

板書:初九,潛龍勿用。

剛剛有這個構想。《易經》裡面的龍不是真正的龍,龍在我們中國人觀念裡面是一個能量最強,能潛能飛,最有能量的,所以用龍來代表陽爻。初九是一個陽爻:

板書:

這是乾卦,初九指這一爻:

板書:

從底下往上數,初、二、三、四、五,這個稱什麼?

學生:上。

板書:

教授:上,不稱六。最底下稱初。碰到陽爻用九代替;碰到陰爻?

學生:六。

教授:在一開始就叫初六。因為《易經》乾卦這六爻都是陽爻,因此初九就指的乾卦第一爻。每一爻都有它的爻辭來解釋這一爻。它說,初九是潛龍勿用。你乍看,這到底說什麼?「潛龍勿用」,我要好好的想它。我想它幾天幾夜,我還要再想到底什麼是「潛龍勿用」。到最後想不通,算了。它真的想不通嗎?不是。

板書:九二

九二,第二爻它說什麼?

學生:「見龍在田」。

板書:見龍在田

「見龍在田」。剛才我們舉了個例,就是上次我們說的,我們三個人覺得成立一個國學班是很有意義的事,弘揚我們的國學,弘揚我們的傳統文化,這個構想抽象的,就是拿龍來代替現在你有這個構想,但是還沒有能實現,所以它就說「潛龍勿用」。經過我們三個人彼此努力,你善於在這個地區裡面,你比較熟悉這方面的人、物,那你負責去找地址,找一個教室;另外,你善於跟政府的機構去打交道,你就容易申請這個國學班的,如果是公司,去申請下來;我善於打雜,我負責天天掃地,掃得很乾淨。我們三個人終於把地址定下來,把公司申請下來了,我們的構想(那個龍),我們的構想好像在田裡冒出頭來了。九三說什麼?我說過的,念出來:

學生:「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

板書:終日乾乾

教授:君子要終日,怎麼樣?

學生:乾乾。

教授:千萬不要讀錯,不要讀它為干。「君子終日乾乾」,永恆不懈。「夕惕若厲」,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要把這個事情做好,把這個國學班做好,做得有聲有色,能利益社會大眾。第三爻,我們都互相警惕,終日乾乾,永恆不懈。第四爻說什麼?

學生:「或躍在淵」。

教授:「或躍在淵」。有時候一件事情,不是像我們想像中的那樣簡單、那麼順利,偶爾會碰到困難,但是我們繼續用這種精神去努力,最後終能克服所有困難。所以到了第五爻:

板書:九五

說什麼?

學生:「飛龍在天」。

板書:飛龍在天

教授:「飛龍在天」。我們這國學班辦得有聲有色,學生非常歡喜,社會大眾都得到利益,甚至我們還可以擴大,影響整個我們的國家,讓大家都來做這件弘揚國學的事情,真是好,飛龍在天。

板書:上九

上九說什麼?

學生:「亢龍有悔」。

教授:真好。到了飛龍在天,一般人容易志得意滿,容易驕傲,容易疏忽。不要忘記當你飛龍在天的時候,如果因為一個過失,整個這個龍要掉下來了。所以說亢龍,亢是驕傲的意思,「亢龍有悔」。

板書:亢龍有悔

警惕我們不能驕傲,不能疏忽,為這個目標,為弘揚國學,我們成立了這個國學班,現在很成功,不能夠志得,不能滿意,我們繼續秉持君子終日什麼?

學生:乾乾。

教授:一定要永恆的繼續努力。這是《易經》,我舉《乾卦》,上次跟同學們說過,今天等於是複習。儒家是我們中國學術思想裡面重要的一家。儒家的學術重心,它的中心思想就是仁德、忠恕。道理簡單,但重在實踐。如何實踐這個道理,曾參解釋:「士不可」,怎麼樣?

學生:「不弘毅」。

教授:如何呢?「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要走到什麼時候?

學生:「死而後已」。

教授:用仁德忠恕修養自己,要修養到老死。用仁德忠恕來推己及人,影響別人,這件事也是要做到死而後已。所以,他說「不可以不弘毅」。弘,我們說過是什麼意思?一定要給我說得出來,不然你就白上了這十幾天的課。弘,什麼意思?

學生:大。

教授:真好。為什麼有大的意思?

學生:ㄏㄨㄥ。

教授:很好。凡喉音發者,都有大的意思。除了這個弘毅的弘,還有哪些字?

板書:洪 鴻 宏……弘

「士不可以不弘毅」是用這個字(弘),大的弓,它是借用。我們說過所有發喉音者,都有「大」的意思。「士不可以不弘毅」,你用這個字(宏)也可以,用這個字(鴻)也可以,用這個字(洪)都可以。弘毅,有大的志向。毅,堅忍。毅,乾卦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弘毅,君子終日乾乾,用忠恕修己,用忠恕待人,這件事你能做到,你一定能做到,而且你要自信能做到,我也是,忠恕修己。有機會我一定也把忠恕能夠推廣出去,也希望你也這樣做,你一定要有自信能做到。

忠恕待人,這兩件事修己與知人,都需要有弘毅精神。因為曾子接著解釋,「任重道遠」,責任很重。你說到底有多少斤?挑挑看,挑起來。「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仁以為己任,就是忠恕,剛才我們說仁德:

板書:仁

忠恕兩個字,修己然後推廣它,把這個事情(仁)當自己的責任,仁以為己任。這責任不是很重嗎?我不知道它有多少斤,責任是很重。做到什麼時候可以停止?要做到釘在棺材板裡面,「死而後已」。你再不能做,只好請你後繼的人繼續努力,「死而後已」,這曾子說的。儒家道理他解釋那麼簡單,忠恕兩個字,這麼簡單,再以大家來實踐它,你能、我能、大家能,只要有信。做到什麼時候為止?剛才聽到幾個聲音嗎?那是什麼聲音?釘錘釘釘子的聲音。

說到這,不禁又讓我想起我敬愛的恩師林景伊老師,他的學術成就大家看到。他被汪精衛抓去,利誘他,「你只要點頭,教育部長就是你的」。林老師那時才二十出頭,破口大罵,說「漢賊」!然後汪精衛知道利誘沒有用,關起來。然後過兩天抓三個人連他出去槍斃,啪啪,兩個死了,後來「暫停」,又把他拉回來,前後三次,所謂槍斃三次,林老師親口告訴我。最後他能感動那個管監獄的人,然後有幸能夠逃離那個地方。這是他秉持什麼?他的老師,他的太老師,他老師黃侃,他的太老師章太炎先生,那種愛國革命的精神。他看到日本侵華,國家處在那麼危難的時候,他毅然去做這種出生入死的工作,後來終於能夠脫離虎口。

之後,他就專心致力於教育事業,他教出來的學生,統計在台灣碩士生三百多,林老師的學生,碩士畢業的三百多,博士生七十幾。這些博士、碩士都成為他的後繼,在教育崗位上弘揚「章黃學術」。章黃學術,不是指章太炎、黃季剛,而已經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代稱。林老師終身致力於教育,使它——章黃的絕學,在台灣他那麼多學生,在大學裡面繼續弘揚。所以我在他的年表後面,我有段讚語:

板書:噫,先生志節,光同日月,蟠胷萬卷,學比泰嶽,傳章黃之絕學,流布萬古。滔滔滾滾,等江河之永長。

去年,在林老師故鄉浙江瑞安,他們成立一個林老師的學術著作的陳列紀念館。開幕的時候,讓我去做一場演講,以及幫那個紀念館正廳裡面作一個年表,林老師的年表。寫完以後,我總覺得,我一邊寫一邊回憶,總覺得老師就在我耳邊諄諄教誨。因此,最後寫這幾句讚語:「噫,先生志節,光同日月,蟠胷萬卷,學比泰嶽。傳章黃之絕學,流布萬古。滔滔滾滾,等江河之永長。」這是他把章黃絕學,能夠有這麼多的學生繼承他的這種宏願,來傳播我們中華傳統的文化,傳播我們的學術,這是最大的功業。林老師他最大的功業是這個,等江河之永長。

這個你們都知道了,光同日月。汪精衛抓出去槍斃三次,回來他寫了一首《絕命詩》,自比文天祥,他自己知道是出不去了,一定非死不可的,作了一首《絕命詩》。前兩句說,「此心同日月,此志擬冰雪,日月長光輝,冰雪終皎潔。」然後,最後面有兩句,「但惟後死者,毋忘滅虜賊」。虜賊指汪精衛漢奸,後死者指他死了以後,你們這些志士不要忘記滅虜賊。所以我們說他這種為民族國家,年紀那麼輕,願意拋頭顱灑熱血,說他「先生志節,光同日月」,這一點都不虛假。潘重規先生是季剛先生的女婿,說景伊是今之文文山也,現在的文天祥,潘重規先生的評語。剛才我們說的儒家中心思想,仁德、忠恕,明白嗎?

學生:明白。

教授:我希望大聲聽到。

學生:明白!

教授:真好。有自信能做到嗎?

學生:有!

教授:真高興。我記得我有一幅畫,在這。畫的是幾筆蘆葦,這個蘆葦與一般我們看到蘆葦還有些不同。據印第安人告訴我,在亞馬遜旁邊這個蘆葦,鐮刀很難砍斷它。他們父老相傳,千百年才開花。當開花的時候,香瀰林野,一片森林裡面都很香。人畜,動物也好,人也好,聞到這個蘆葦的花都喜樂無憂。我說你能夠砍一段給我帶回去嗎?他說我試試看,最後只砍了幾片小葉子給我,很硬。所以我稱它為鐵蘆葦,像鐵一樣的硬。這題跋後面有一段小序:「亞馬遜支流有鐵蘆葦者,貌同凡草(跟普通的草一樣)。而它不隨俗吐艷,不與眾卉爭華,潛積厚蓄百年始花。余仰其有古君子之風,因以為吾號,亦以名吾廬」。它不隨便開花,它也不與其他的那些百花來爭奇鬥艷,它是潛積厚蓄而百年始花。所以我說我仰慕它,這個鐵蘆葦有古君子之風。所以把我的號稱為鐵蘆,把我的茅草廬稱之為鐵蘆草堂。這是畫的這個蘆葦。前面題的一首小詩,「修成身似玉,不與世爭華,鑄就骨如鐵,百年始作花。」

板書:修成身似玉,不與世爭華。鑄就骨如鐵,百年始作花。

同學們見過蘆葦嗎?

學生:見過。

教授:你把外面皮剝一剝,裡面它的竿子很漂亮是嗎?「修成身似玉」。玉有五種美德,還記得嗎?告訴我第一是什麼?

學生:潤澤以溫,仁之方也;(ㄙ)理自外,可以知中,義之方也。

教授:第三:

學生:其聲舒揚,尃以遠聞,智之方也。

教授:第四:

學生:不橈而折,勇之方也。

教授:第五:

學生:銳廉而不忮,絜之方也。

教授:玉有這五種美德。古人身上佩玉不是為著漂亮,是隨時警惕自己,我要修成身像玉這五種美德,古人佩玉。所以中國人對玉有特殊的一種情感。這個蘆葦,「修成身似玉」。你看到這個玉,你不要光記得它很漂亮,它有五種美德。「修成身似玉,不與世爭華」。像剛才我們說到《易經》乾卦,君子終日怎麼樣?

學生:乾乾。

教授:不可以讀成什麼?

學生:干干。

教授:君子終日乾乾,修養自己,不與世爭華。「鑄就骨如鐵」,說鐵蘆葦,「百年始作花」。我仰慕它,認為它有古君子之風,所以自號為鐵蘆。

從剛才我們說的,儒家學術的中心就是仁德、忠恕,而且同學們剛才已經個個點頭,說你能做到,你千萬不能忘記。你今天點了頭,你一定要做到忠恕。修己和推己及人,這件事都要永恆堅持做到。什麼聲音?死而後已。這是從這我又想起這張畫來,給大家看一看,希望學成像這鐵蘆葦,它也不隨俗吐艷,它也不與世爭華,它只是乾乾終日。

儒家中心思想是這樣簡單,這樣容易明白。我還記得上次也跟同學們說過道家的中心思想:

板書:93Z)CZ9FC`@0HOWL3}`{CO5

我們講到這個象形(93Z)CZ9FC`@0HOWL3}`{CO5)水這個字,附帶跟同學們介紹。《老子》裡面說道:「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夫唯不爭,故無尤」。他這是分三個層次說。第一個綱領,「上善若水」,一個人的修養,最高的程度要像水一樣。告訴我,上次解釋過,水它都有什麼性質?第一個永遠是什麼?從高往下。第二個,從山裡它涓涓細流出來,碰到洼地會怎麼樣?

學生:填滿。

教授:填滿,再繼續往前走。碰到一個大石壁它會怎麼樣?

學生:繞彎。

教授:它不會硬衝,它會繞個彎再往前走。然後碰到平坦地方,它會在那裡徜徉一番,繼續再往前走,江河,最後歸大海。這是水的性質。因此,老子說上善若水,我們要學習水這種永遠謙下,然後要學習水那種順乎自然。所以,我們歸納出老子道家的中心思想,兩個字,告訴我?

學生:無為。

教授:現在的話怎麼說?

學生:順乎自然。

教授:非常好,就是要順乎自然。不要矯揉造作,一定要順乎自然,道家的中心思想。儒家的中心思想也是那麼簡單,剛才我們說過。

我們這門課是「漢字入門」的介紹,這是學術上的知識,我們要把它弄清楚。在我們修身方面,我們隨時都不要忘記儒家那兩個字?

學生:忠恕。

教授:你容易理解,大家都能明白,你一定能做到,我也能做到,我們大家都要努力做。除了學術上我們來認識文字學,我們修養上也是一輩子的事。學海無涯是一輩子的事,修養也是一樣。現在回到我們課本,「公」這個字。

學生讀誦:公ㄍㄨㄥ。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2、公\2甲文_公.jpg(甲文)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2、公\2、金文公.jpg(金文)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2、公\小纂公.jpg(小篆)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2、公\隸書.gif(隸書)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2、公\楷書.gif(楷書)。公正無私。合「八」,「厶」會意,「八」指分別相背,「厶」是「私」字初文,背私為公。表示公正無私。

備註:《說文》:「平分也。从八从厶。八猶背也。韓非曰:背厶為公。」

典籍所見:(1)古代的爵位,位居五等之首。《禮記.王制》:「王者之制祿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2)對同輩的敬稱。《史記.平原君傳》:「公等錄錄,所謂因人成事者也。」(3)平正無私。《韓非子.五蠹》:「自環者謂之私,背私者謂之公。」(4)公眾。《禮記.禮運》:「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常用詞:公益,公平,奉公守法,大公無私。

板書:0ZGDS9P7YKSHZUBQ[G8RWHK

教授:同學們看黑板,底下這部分)AV~[FTFTT~O%`J}A2$_06H是自私自利的「厶」,它是個指事的文字。韓非說什麼?「自環者謂之私」,往裡面勾,這都是我的,「厶」。加上上面那個字,我們認識了,「八」,相背的指事文字,分開,八有背、分的意思。把私心,把它分開,所謂公正的「公」。下一個字,讀一遍:

學生讀誦:扁ㄅㄧㄢˇ。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3、扁\小纂扁.jpg(小篆)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3、扁\隸書.png(隸書)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3、扁\楷书.gif(楷書)。扁指匾額,合「戶」、「冊」會意,指門戶上的匾額。今俗作匾。

備註:《說文》:「署也。从戶冊。戶冊者,署門戶之文也。」段註:「署門戶者,秦書八體。六曰署書。蕭子良云:署書,漢高六年蕭何所定。以題蒼龍,白虎二闕。」(按:匾額寬而薄,所以後世借「扁」字表示扁平,而另造「匾」,代表本義。)

典籍所見:(1)匾額,通「匾」。《宋史.憲聖慈烈.吳皇后傳》:「近嘗夢至一亭,扁曰:『侍康』。」(2)形狀寬而薄的。《後漢書.東夷傳.三韓傳》:「兒生欲令其頭扁,皆押之以石。」又《前赤壁賦》:「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

常用詞:扁平,扁豆,扁擔。

教授:冊是一個象形字:

板書:

「冊」。一片一片的竹簡編纂起來,「冊」。然後,「戶」也是象形文字,記得嗎?

板書:

才剛說完的「戶」,是單扇的門叫戶。所以像這個門,我們應該稱它戶,從這個戶出去,可是現在習慣都稱門。這扁的本義是在門上面寫的匾額,署書。剛才我們這裡有一個字,那個「雲」字寫錯了,「蕭子良雲」看到嗎?這個「雲」應該是沒有雨字頭的:

板書:云

云。本來是門上面的匾額,這個匾額都是一個寬的、薄的大木板來寫的,所以它有寬而薄的意思,所以引申假借為扁平的意思。看下一個字,「信」:

學生讀誦:信ㄒㄧㄣˋ。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4、信\4、金文信.jpg(金文)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4、信\小纂.jpg(小篆)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4、信\l隶书.gif(隸書)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4、信\楷书.gif(楷書)。信指說話誠信。合「人」、「言」會意,表示人說話必須要有信用。

備註:《說文》:「誠也。从人言。」段註:「人言則無不信者。故从人言。」

典籍所見:(1)誠實不欺。《論語.為政》:「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2)符契、憑證。《後漢書.烏桓鮮卑傳》:「大人有所召呼,則刻木為信,雖無文字,而部眾不敢違犯。」(3)敬仰、崇奉。劉勰《文心雕龍.正緯》:「至於光武之世,篤信斯術。」(4)確實、的確。《孟子.公孫丑上》:「信能行此五者,則鄰國之民,仰之若父母矣。」

常用詞:信用,言而有信。

教授:看這個信字,《說文》說「从人言」。

板書:从人言

同學們注意,《說文》裡面从某某,或者:

板書:从囗从囗

「从某从某」,這都是會意字。它的說解,像「信」,它說是「从人言」。還有其他的字,會意字,它說解說「从某从某」,這種說解的方式,都是會意。

板書:

看這個信字,從人言。這邊是人,這邊是言,言是說話,從口聲,本身是個形聲字。從人從言,表示人說話是有信用的。從這個字我們也看出,在造字當時就特別標出,信用這個信,誠信的信,人說話需要誠信。從這個信字,人言為信,也看出,我們中華文化對誠信的重視。許慎在《說文》序裡面特別舉到會意兩個例字,一個是「武」,一個是「信」。他說什麼是會意?然後舉兩個字,「武」、「信」是也。「武」這個字我們也說過,就是平常我們講解的時候說過:

板書:

腳丫子,我畫得很不好看,慢慢這個變小了,再演變,止。看到這個「武」字,從止戈,戈是兵器,打仗,兵器。這邊是柄,這是它的刃,這是它的裝飾,「戈」。這裡腳印代表什麼?人拿著武器走上前線捍衛疆土,這是「武」。所以從止,止有走的意思。可是到了春秋時代,許慎引的「楚莊王曰」,說什麼?

學生:「止戈為武」。

教授:「止戈為武」。到了楚莊王春秋時代,真正的「武」的解釋,已經不是拿兵器去打仗,而是能停止天下的干戈,維護和平,這是真正的「武」。可見我們的傳統文化裡面,哪怕隨便任何一個字,都寓有我們泱泱大國的風度,我們不是欺壓弱小,我們是捍衛和平。「信」,你只要是人,你講的話就要信用,還要有誠信,也都是我們中華文化裡面很重視的一個修養。

同學們會問,這個腳丫子代表走路,那怎麼會有停止的意思?我們說過,誰告訴我?說過嗎?難道沒?一定說過。腳丫子,沒錯,本意是代表走,行走。但是你總不能一天不停的走,兩天,整年不停的走。

板書:行

我曾經在「止」,按語裡面我說過:

板書:行終有所止

「行終有所止」。雖然本意是走,走到目的地的時候終有所止;否則你走累了,也終有所止。所以這個「止」本意是行,之所以能引申為止的意思,是剛才我這個按語說的。再看下一個字,「章」:

學生讀誦:章ㄓㄤ。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5、章\5、金文章.jpg(金文)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5、章\小纂 章.jpg(小篆)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5、章\隶书.gif(隸書)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5、章\楷书.gif(楷書)。章指一曲音樂演奏結束。合「音」、「十」會意,「十」指個位終了的數,合起來表示一曲音樂演奏完畢。

備註:《說文》:「樂竟為一章。从音十。十,數之終也。」段註:「歌所止曰章。」

典籍所見:(1)文體名。古代臣子上奏國君的文書。蔡邕《獨斷》:「凡群臣尚書於天子者有四名:一曰章,二曰奏,三曰表,四曰駁議。」(2)條理、次序。韓愈《送孟東野序》:「其為言也,亂雜而無章。」(3)法規、條例。《史記.高祖本紀》:「與父老約法三章。」(4)表揚、顯揚。《禮記.緇衣》:「有國者章善惡,以示民厚,則民情不貳。」

常用詞:獎章,約法三章,順理成章。

教授:看到金文的章跟小篆的章有什麼不同?金文的章,那個「十」字寫成一豎,正如同甲文「十」也是寫成一豎。我說過從這一豎慢慢怎麼演變?對,當中加一點,再演變為小橫,再演變成為我們現在寫的「十」字。所以金文這裡的「章」,上面那一豎也就是十的意思。看下一個字,「史」:

學生讀誦:史ㄕˇ。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6、史\6、甲文_史.jpg(甲骨文)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6、史\6、金文史.jpg(金文)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6、史\小纂.jpg(小篆)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6、史\隶书.gif(隸書)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6、史\楷书.gif(楷書)。史指史官。合「又」、「中」會意,「又」是手,「中」表示公正;史官執筆記事必須公正。

備註:《說文》:「記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段註:「動則左史書之。言則右史書之。」按:古文字學者有以為,甲文「史」,「中」像筆,像人手持筆,記事之形。(引備一說)

典籍所見:(1)官名。《史記》:「太史公曰。」(2)文辭繁雜。《論語.雍也》:「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

常用詞:歷史,史冊。

教授:同學們看黑板:

板書:

甲文「中」寫成這樣E@8RQJIXM21ZQL%`@(OA)TH,小篆就是一個中。根據小篆,《說文》說是「从又持中。中,正也。」甲骨文,有些古文字學者認為,這個「史」上面這一部分E@8RQJIXM21ZQL%`@(OA)TH,像是用來書寫的筆。因為史官是用來記事,「左史記事,右史記言」,既是用來記事,所以史官一定是要秉持中正,不能遇見不好的事,把它寫成好的,他要如實的記載。帝王左史、右史,一個記言,一個記事。所以這個國君他也不敢亂說話。他如果說君子終日干干,史官就把它寫下來,他把「終日乾乾」說成干干,特別標音,所以他也不敢亂說。他行為也不敢亂動,有一個史官,你如果做什麼事,他今天如實給你記載下來。所以要秉持中正。

儒家的學術思想仁德、忠恕是怎麼來的?你一定說孔子說的,曾參解釋的。道家的學術思想,無為,順乎自然,它這種中心思想是怎麼來的?你說老子說的。沒錯。我要追問老子這種學術思想是憑空他自己想出來的嗎?還是一個大石壁蹦出來一個無為自然的思想。「道家者流」,根據《漢書.藝文志》記載,「蓋出於史官」;「儒家者流,蓋出於司徒之官。」

板書:司徒,史

一個是史官,一個是司徒之官。徒者,土也。什麼是司徒之官?他的官職在做些什麼事?以現在的話說,管理土地、民政的事情,天天是與人打交道的。所以司徒之官,他們記載的檔案資料都是記載這些事情。到孔子,之所以他的思想以人與人相處應該如何,從他們的檔案資料吸取經驗,知道人與人相處如何能維持恆久的和平,那就是要忠恕。

史官,道家之流,蓋出自於史官。古代學術不發達,受很多限制,書籍本身就是一個困難。史官古代它是世襲的,父子相傳,他們這家人才有機會看到記載的這堆歷史檔案。他們從這些歷史檔案裡面也吸取一些歷史的教訓,所以才有這種如何處事無為、不與人爭的思想,是從史官出來。

古代書籍非常不容易,一般人根本沒有機會看到書,因為古代書籍主要是以簡冊為主。你說,你告訴我,誰學富五車?你趕快拍胸脯,我。沒錯,你早就學富五車。五牛車、五馬車的竹簡是幾本書?沒有幾本書,你早就超過了。所以你說我、我、我,學富五車。這說明古代書籍不容易,能看到這些書的只有這些世襲的官屬。

根據《漢書.藝文志》說,史官是道家的源流,司徒之官是儒家的源流。同學們就更清楚一點,這些學術思想它是有根源的。那你問,西方他們有這種學術思想嗎?很高興你能清楚,西方,它以前沒有史官,它不會有道家思想;它以前沒有司徒之官,它也沒有孔孟的儒家思想。高興嗎?我們很高興,我們祖先留給我們這麼多財富。好,接下來看下一個字,「取」:

學生讀誦:取ㄑㄩˇ。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7、取\7、甲文_取.jpg(甲骨文)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7、取\7、金文取.jpg(金文)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7、取\小纂取.jpg(小篆)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7、取\隶书 (2).gif(隸書)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7、取\楷书.gif(楷書)。取指獲取。合「又」、「耳」會意,指割下敵軍陣亡者的左耳,以記戰功。

備註:《說文》:「捕取也。从又从耳。《周禮》:『獲者取左耳。』司馬法曰:『載獻聝。』聝者,耳也。」

典籍所見:(1)接受。《孟子.離婁下》:「可以取,可以無取,取傷廉。」(2)捕捉。《詩經.豳風.七月》:「取彼狐貍,為公子裘。」(3)求、尋求。張衡《西京賦》:「列爵十四,競媚取榮。」(4)迎娶。通「娶」。《詩經.豳風.伐柯》:「取妻如何?匪媒不得。」

常用詞:選取,就地取材,捨生取義。

板書:C:\Documents and Settings\Administrator\Application Data\Tencent\Users\467112013\QQ\WinTemp\RichOle\N0]ASAXF`W{6TF4W2YG7N@H.pngDXA2$9``T$FTO)AZ]90PL}U

教授:大家看甲文,這耳朵畫得很像,這邊手,這邊是耳朵。《說文》說「捕取也,從又從耳」,這個說解現在看到了吧?從某從某,從又從耳。「獲者取左耳」,這是古代戰爭,戰勝回來要報你的戰功,你殺了幾個敵人,就把敵人,已經犧牲的敵人,把他耳朵割下,裝在口袋,帶回來獻給將軍,你看一個、二個、三個、四個。那你說,我把敵人兩個耳朵都割下來,可以嗎?不准。將軍一看,這是右邊的不算。耳,取左耳。

今天我們講到這,其他的留到下一節課。好,下課。

 

 

漢字入門  劉克雄教授主講  (第十八集)  2015/8/14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56-181-0018

教授:「牧」,讀一遍:

學生讀誦:牧ㄇㄨˋ。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8、牧\8、甲文_牧.jpg(甲文)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8、牧\8、金文牧.jpg(金文)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8、牧\小纂 牧.jpg(小篆)。牧指放牧。合「牛」、「攴」會意,「攴」是小擊,養牛人管牛,用鞭小擊使順從。甲文右邊像人手拿樹枝,左邊是一只牛或羊,幾點表示草地,合起來表示在草地放牧,金文和小篆是從甲文演變而來。

備註:《說文》:「養牛人也。从攴牛。《詩》曰:『牧人乃夢。』」

典籍所見:(1)放飼牲畜。《杜甫.新安吏詩》:「掘壕不到水,牧馬役亦輕。」(2)修養。《易經.謙卦》:「謙謙君子,卑以自牧也。」(3)治理、統治。《荀子.成相》:「請牧祺,明有基。」(4)放飼牲畜的人。《左傳.昭公七年》:「馬有圉,牛有牧。」

常用詞:牧童,牧羊,遊牧。

板書:%1_E2()IJD1UZY_~@OVUYNF   WD{{EPFGV}@SX0480V7ZYGJ   JQG}TAR8X{]0`0MGL@K~TGT

教授:《說文》:「從攴牛」,小篆WD{{EPFGV}@SX0480V7ZYGJ,這邊是攴,攴、牛。在甲文裡面%1_E2()IJD1UZY_~@OVUYNF,手拿著小鞭子,趕牛、牧牛,旁邊還有些小草,它和牧羊還不一樣JQG}TAR8X{]0`0MGL@K~TGT,這邊是個羊字。到了小篆,這兩個就合為一了,現在我們都用的是牛。下一個字,「敗」:

學生讀誦:敗ㄅㄞˋ。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9、敗\9、甲文_敗.jpg(甲文)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9、敗\9、金文敗.jpg(金文)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9、敗\小纂 敗.jpg(小篆)。敗表示失敗。合「攴」、「貝」會意,攴是小擊,引申為追逐;古人寶龜而貨貝,以貝為貨幣,只知追逐貨貝的人,必會歸於失敗。

備註:《說文》:「毀也。從攴貝。敗賊皆从貝,會意。」

典籍所見:(1)戰爭失利。《蘇洵.六國論》:「趙嘗無戰於秦,二敗而三勝。」(2)打敗、戰勝。《史記.孔子世家》:「吳敗越王句踐於會稽。」(3)被打敗。《史記.淮陰侯傳》:「至彭城,漢兵敗散而還。」(4)破壞。《左傳.成公二年》:「若之何其以病,敗君之大事也。」(5)腐爛。《論語.鄉黨》:「魚餒而肉敗,不食。」

常用詞:成敗,驕者必敗,轉敗為勝。

教授:同學們看到甲文,這貝特別的形象。《說文》說:「從攴貝」。攴是小擊的意思,同學們一定有個疑問,從攴貝,何來敗的意思?所以在前面有說解,貝在古時候當貨幣,攴本是小擊,引申為追逐,只知道追逐貨貝的人,終必歸於失敗。失敗從攴貝,之所以有失敗,會意。下一個字,「用」:

學生讀誦:用ㄩㄥˋ。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10、用\10甲文_用.jpg(甲文)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10、用\10、金文用.jpg(金文)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10、用\小纂 用.jpg(小篆)。用指可以實施。合「卜」、「中」會意,卜而中便可以實行。

備註:《說文》:「可施行也。从卜中。」段註:「卜中則可施行。故取以會意。」按:古文字學者有以為,用、甬古為一字,並像「鐘」的形狀。(引備一說)

典籍所見:(1)功效。《論語.學而》:「禮之用,和為貴。」(2)錢財的花費。《論語.學而》:「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3)任命。《論語.陽貨》:「如有用我者,吾其為東周乎!」(4)施行。《左傳.襄公二十六年》:「雖楚有材,晉實用之。」

常用詞:恩威並用,物盡其用,學以致用。

板書:3VAE}`33I2K9O1_N)UT1PMB

教授:看小篆,底下是中,上面這部分是卜。卜而得中可施行的意思。所以《說文》:「可施行也。从卜中。」後面我們有個按語,甲骨、鐘鼎上面的文字,有學者認為,用跟甬並像「鐘」的形狀,認為用跟甬是同一個字。是有些古文字學者有這種看法,引備一說。至於同學想要再深入,到底是嗎?甬跟用到底是不是一個字?如果想要再深入,同學們就需要查看甲文、金文的資料,並且你要用對比的方法,不能由於你看到一個字它像鐘,你就說它像鐘,你必須要有比照,還有其他的旁證才能確定。所以在我們這講漢字基礎入門的時候,我只引備一說,讓同學們知道古文字有這樣的寫法,有學者認為它像鐘,是跟甬同一個字。下一個字,「雀」:

學生讀誦:雀ㄑㄩㄝˋ。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11、雀\11、甲文_雀.jpg(甲文)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11、雀\小纂雀.jpg(小篆)。雀指麻雀。合「小」、「隹」會意,在常見的鳥類中,雀較小,故从小隹。

備註:《說文》:「依人小鳥也。从小隹。」

典籍所見:(1)如麻雀一樣的。《莊子.在宥》:「鴻蒙方將拊髀雀躍而遊。」

常用詞:麻雀,鴉雀無聲。

教授:這個字同學們看甲文,上次我們說過:

板書:LD%@)Z@520{T~ZC[K9}QAZE

隹與鳥。

板書:XAHR1GN2GQFTW)WD4_S~`B7

《說文》把它分長尾、短尾。說隹是小,是短尾的鳥,鳥是長尾的,這《說文》裡面。在古文字裡,隹、鳥它是一個字。現在這個雀字,看看上面是什麼東西?

板書:7Y~MG_Q$J[3%0KJRG]FKMDB

還記得這個小嗎?三個小點,小的鳥。雀,指麻雀那一類的小鳥,牠在鳥類裡面是比較小的。我還看過比麻雀更小的鳥,在我寫的那篇小記裡面:

板書:閒窗日永,茶香幽發,有小小黃禽偷眼,最愛五湖梅花。

我這裡看到的「小小黃禽偷眼」。這個小小黃禽,比我們一般看的麻雀,好像只有一半,又瘦又小,肚皮、身體帶黃色。我在那喝茶,牠就到窗外那棵樹上,桃花樹上,站在那裡往裡面望。「閒窗日永,茶香幽發,有小小黃禽偷眼」,你偷看什麼?牠原來不是看,我一邊放的五湖遊、梅花操的音樂,原來牠也喜歡。每次我在窗口喝茶,牠就來了,使我想起牠比我們的麻雀小很多。

一個月前左右,我住的地方是北京的一個鄉下,西山的腳下,是一個很土的四合院。有朋友說:你這房子還難得。我說:很土。他說:不要忘記,它有一層難得的包漿。知道包漿嗎?同學們。他們說古董,這個瓷器如果有了年代,外面有一層很自然的這種,他們無以名之,名之曰包漿。新的瓷器你看了很刺眼,他們說是賊光,古董界都是這麼說的,賊光。有了年代看起來像玉一樣的溫潤,說那一層叫包漿。這包漿不是人工能做上去的,它必定經過年代。所以我現在住的那個很土的小四合院。朋友們說:你這很難得。我說:怎麼說?他說:你這房子有一層包漿。就表示很老的意思。我那個有包漿的房子,有一次我看到,有一隻小鳥,比原來我說的這個小小黃禽牠更漂亮,漂亮得我無法形容。牠小,也比麻雀小,比這黃禽大些,肚皮是白色,翅膀跟身是漆黑的黑色,頭有大部分是白,有部分斑點是帶點黃色,漂亮得不得了,我沒見過這麼漂亮的小鳥。

牠是那天我在屋簷下晾晒一些,好像是我們拿來泡茶喝的一種中草藥,久了我看它有點霉,趕快拿來晒。晒在那裡,我一邊也在那喝茶,無意間來那個小鳥,我非常驚訝有這麼美麗的小鳥,等我多望牠一眼,牠對我還不熟悉,牠就走了。走了以後,第二天,我就準備好一個相機,放在那,我希望牠能再來,準備好了,昨天那個位置,角度也對好了,它竟然不來。第三天,我知道牠不能來了,因此也不再拿相機了,在那喝茶,牠又來了。這次讓我看得更真切,牠好像不再怕我了,跳上跳下,跳上跳下,然後走了。第四天,我就準備好相機,美麗的小朋友,請你再來吧,左等右等,牠就是不來;後來,我等了幾天,牠就不來。後來我想,這大概是所謂的緣分。牠就是來兩下讓我看到,像夜空的流星,真美,你想拿相機,來不及了。這個雀,害我想起那個美麗小鳥,真是懷念牠。同學們看「美」這個字。

學生讀誦:美ㄇㄟˇ。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12、美、\12、甲文_美.jpg(甲文)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12、美、\12、金文美.jpg(金文)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12、美、\小纂美.jpg(小篆)。美指美好,美味。合「羊」、「大」會意,羊大則肥美。

備註:《說文》:「甘也。从羊大。羊在六畜主給膳也。」段註:「羊大則美,故从大。」按:古文字學者有以為,甲文「羊」、「大」二字相連,疑像人飾羊首之形。(引備一說)

典籍所見:(1)漂亮的女子。《詩經.鄭風.野有蔓草》:「有美一人,清揚婉兮。」(2)泛指好的德性、事物等。《管子.五行》:「然後天地之美生。」(3)誇讚、褒獎。《韓非子.五蠹》:「然則今有美堯、舜、湯、武、禹之道於當今之世者,必為新聖笑矣。」(4)漂亮的。《詩經.碩人》:「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常用詞:優美,美德,十全十美。

板書:KW$RP7}1JZPU3~4N%NO6%JI

教授:小篆,從羊大。《說文》:「甘也」,甘美,「从羊大」。段註:「羊大則美」。根據《段註》說,如果你稱讚一個人你好美,那是你像羊一樣大,好美!這是美的本意,據小篆,大的羊。同學們看甲文的寫法,羊和大連成一起,所以有古文字學者他就認為是人頭上裝個羊頭什麼的,裝飾。這樣會很美嗎?我有點懷疑。人頭上戴個羊頭這一類東西。所以同學們,你進一步要去研究甲骨文,注意到我剛才說的,你如果不熟悉《說文》,你如何能認識甲骨文上面那個字?你是先熟悉了《說文》,然後你再看甲骨文,你可以融會貫通。所以你千萬不可以只有單一的證據,憑你自己看,它像什麼,我確認它像什麼,做學問不可以這樣,要有證據。大家看下一個字,「集」:

學生讀誦:集(雧)ㄐㄧˊ。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13、集\13、甲文_集.jpg(甲文)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13、集\13、金文集.jpg(金文)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13、集\小纂 集.jpg(小篆)。集指聚集。合「木」、「雥」會意,表示群鳥聚集在樹上,今省寫作集。

備註:《說文》:「群鳥在木上也。从雥从木。」段註:「引伸為凡聚之偁。」

典籍所見:(1)棲息。《詩經.鴇羽》:「肅肅鴇羽,集於苞栩。」(2)聚合。《文選.過秦論》:「天下雲集響應,嬴糧而景从。」

常用詞:收集,採集,彙集。

板書:3NZ9P[VK9DP[NM04DPWTCCL

教授:看黑板,漂亮嗎?

學生:漂亮。

教授:集,很多鳥在樹上。甲文、金文就只畫一隻鳥,到小篆就畫了三隻鳥,後來到隸楷(隸書、楷書)又省略只用一隻鳥。同學們看甲文這個「集」,似乎比其他的字形都要美觀。不過甲文用來當書法來書寫的時候,你如果也照甲骨上面那樣細的筆畫,書寫起來,你當書法作品來看,它不會美觀。因此,書法家就用小篆的筆法來寫甲骨文。好看嗎?好看。董作賓先生,他就用小篆的筆法來寫甲骨文。所以,在座的朋友、同學們,如果你也喜歡書法,寫甲骨文是非常高古、典雅,但是你用筆可不一定要像甲骨文,像刀刻出來的一樣;你可以變換,剛才我說的,以小篆的筆法來寫甲骨。我現在還珍藏一幅我讀書時代,我老師用小篆寫的甲骨,我非常寶貴。很漂亮,小篆筆法就很漂亮。在台灣,小篆寫得好的,我認識兩個人。一個,宗孝忱先生。

板書:宗孝忱

他寫的楷書固然不說,他寫的小篆像鐵線一樣,我們稱它為鐵線篆。非常不容易,尤其寫大了以後,毛筆是軟的,寫下來的筆畫像鐵線一樣,不可間斷,由一口氣寫下來。線條,你如果寫這麼大的字,你看,那是很不容易的事。還要注意到字體的結構。這是在台灣有這麼一個人。再有我認識的一個叫,剛剛還記得,現在就忘記。書法大家,他有很多方面的成就,號稱十絕,詩、書、畫、圖章、中藥、太極……,還有幾樣我不記得了。他寫篆書,尤其是寫大篆。我跟同學們介紹過,毛公鼎和另外一個散氏盤,有喜好書法的同學不要忘記這兩件。你平常楷書,顏真卿、柳公權、歐陽詢,這都是一般楷書入手。再往上,有魏碑;更往上,漢碑。漢碑我還特別介紹了幾個,第一個是什麼?有同學還記得嗎?

學生:張遷碑。

教授:有同學做了筆記,漢碑,「張遷碑」。還有我介紹了一個「禮器碑」。「張遷」、「禮器」你都寫過以後,進一步可以再寫「石門頌」。「石門頌」練你的膽氣,膽氣小的人不敢寫,可以練你的膽氣,大開大合。漢碑有很多種,我特別推薦這三個。如果你要問,再往上呢?那就是我剛才說的,也是上次跟同學們說的,毛公鼎與散氏盤。剛才我說的另外一個,鄭曼青先生。

板書:鄭曼青

鄭曼青,他有十絕。我跟他熟悉,後來他女兒還成為我的學生。鄭曼青先生,他有十絕。我的一位師兄,老師的第三個兒子,我說鄭曼青了不起。他說鄭曼青有什麼了不起?他說到我家來跟我爸掰手腕,還掰不過我爸爸。那是誰,掰手腕?他說的爸爸就是林老師。他說來到林老師家裡跟林老師掰手腕,他掰不過林老師,可見我們老師厲害!看到這個「集」的甲骨文,使我想起,結構很美,你寫書法要注意的一些問題。接下來看「古」:

學生讀誦:古ㄍㄨˇ。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14、古\14、甲文_古.jpg(甲文)14$IH_5QH%9K2M1O`@TV[MQ(金文)VC1OU{XE]80S$$$_X%P1VTX(小篆)。古指以前過去的事。合「十」、「口」會意,口耳相傳,至於十數,必是故事。

備註:《說文》:「故也。从十、口。識前言者也。」段註:「識前言者口也。至於十則展轉因襲。是為自古在昔矣。」

典籍所見:(1)過去久遠的時代。《呂氏春秋.仲冬季.長見》:「故審知今則可知古,知古則可知後。」(2)過去的事物。《宋史.劉溫叟傳》:「儒者泥古,致詳於形名度數間,而不知清濁輕重之用。」(3)過去的、舊的。馬致遠《天淨沙.秋思》:「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常用詞:古雅,古籍,博古通今,古往今來。

板書:VRAYM96{97BG}433KQW~SXF 9~MA47U_R14VB($XHG8%DO9

教授:古今這個「古」字,甲骨文這樣寫VRAYM96{97BG}433KQW~SXF,小篆這樣寫9~MA47U_R14VB($XHG8%DO9。甲骨文,我們說過這一豎(丨)就代表數目的十。它可以在長的線條(豎)中間加點,記得嗎?由點變小橫,變長橫。十是已成文,口也已成文,會兩個初文,「古」。一件事情口耳相傳,我告訴你,你告訴他,他又告訴他,經過十次以後,就是相當久以前的事了,所以說十口,口耳相傳。看下一個字,「初」:

學生讀誦:初ㄔㄨ。JD[0VXYW~]60@W~F44[J_7D(甲文)F3BTTH0L[XWX~PDGC[SR)$D(金文)I0Z@WF0_GHL6AQPSF8B0NIN(小篆)。開始。合「刀」、「衣」會意,製衣之前,必先用刀裁衣。小篆與甲文、金文同。

備註:《說文》:「始也。从刀衣。裁衣之始也。」段註:「衣部曰。裁,製衣也。製衣以鍼。用刀則為製之始。引伸為凡始之偁。」

典籍所見:(1)根本、本原。《淮南子.俶真》:「是故聖人之學也,欲以返性於初,而遊心於虛也。」(2)當初。《左傳.隱公元年》:「初,鄭武公娶於申。」

常用詞:當初,年初,不忘初心,旭日初升。

教授:金文、小篆很清楚看出「从刀衣」,是裁衣之始。說到這個字,使我想起我非常感恩的一位老師,徐子明先生。

板書:徐光 子明

他擔任我們這一班《左傳》這門課。記得第一堂課進來,就指著全班的同學,說「你們都是一群豬」。我們就想,我們是中文系大二的學生,怎麼我們是一群豬?然後他說,我說你們是豬,你們不相信?把《左傳》打開,第一頁第一句,誰能幫我徹底講清楚,你反過來說我是豬。我們大家趕快去看《左傳》,希望能夠讓他變成豬。結果,看看看看,最後大家都只好低下頭來。徐老師:你們默認了!我們也不敢抬頭。就這一句,「初,鄭武公娶於申,曰武姜」,你就講不清楚。然後,他把它講完以後,「初,裁衣之始也」,他一個字一個字從本義講起,你就不得不佩服了!

後來,我們還是很氣恨他,除了他罵我們是豬,還有更可氣的事是什麼?他考試最簡單,我這個學期講半本《左傳》,我的考試方法,我叫到某位,雷公,雷公站起來,我翻到哪一頁,我開個頭,你幫我背下去。半本《左傳》,一個學期。我的分數三種:背不下去的,當然是鴨蛋,零分;這個、這個、那個,終於背出來了,六十分;很流利的,一百分。我的分數就這三種,好簡單。又很可恨,一個學期,半本《左傳》,一年就整本《左傳》,不折不扣,沒有折扣的。不像,上次在你們班上要你們背書,還跟我砍價,砍了多少。沒有折扣,他。

第二年,他大概比我還高一個頭還多,身又瘦,一襲灰色長袍,晃啊晃的。第二年,那個影子晃啊晃的又晃進來了,我的天啊!那門課是《史記》。他講《史記》的本紀、世家、列傳,統統講,跟《左傳》一樣,考試也好簡單。同學們回去翻翻《項羽本紀》有多長一篇。整個,所有他講過的《本紀》、《世家》、《列傳》。所以這是兩年等於兩本書,除了《史記》那些律曆、禮樂,他不講。

好,再過一年,他又晃進來了,這門課,天啊!我們想,那門課叫「小說選讀」。我想,我們以為「小說選讀」,瓊瑤的小說。看到他晃進來就糟糕了,他絕對不會教我們瓊瑤小說。《世說新語》,老規矩,一樣的。所以我心裡很恨他,一開始變成豬,最後被整成這樣子。到現在,從內心裡非常感恩。就像餵蠶寶寶吃桑葉,猛餵,吃飽了以後,吐出來是美麗的蠶絲。所以到現在還非常感激。

他在另外一個學校,在台灣大學擔任的課是西洋中國史,他用英文講。很奇怪,他用英文講西洋中國史,他自己從來不說。在下課的時間,在教授休息室裡面,我起先很奇怪,我最敬佩的林老師(這是我的老師)在教授休息室裡面,如果徐先生在,他總是挨著他旁邊坐,而正襟危坐。我很奇怪,我心目中最佩服的國學大師林景伊先生,為什麼在這位很可恨的老先生那裡正襟危坐,我不理解。

時隔十多年以後,他過世了,我那時候在國外,在「中央日報」的海外版看到一則消息:徐子明先生逝世。裡面有個簡短的介紹,到那時候我才知道,他是季剛先生的結拜兄弟。季剛先生隨便跟人結拜嗎?季剛先生罵胡適罵得最厲害,他不隨便跟人結拜的,這是一。那個報導裡面還說,他精通六國語言。所以在台大用英文講西洋中國史。

精通七國是誰?辜鴻銘;他的作文,現在還擺在他當時那個學校的圖書室櫃子裡面。在北大,我是聽這麼一個故事,辜鴻銘先生在北大任課,有一位從英國來的教授,西裝革履,很有派頭。然後下課在教授休息室,看到對面坐一個糟老頭,還有一根豬尾巴,他不知道怎麼回事,怎麼一個工友不像工友,也坐在教授休息室裡面?他不知道我是誰,就把裡面端茶來服務的工友叫過來問,他說:「那是誰?」當然辜鴻銘看在眼裡。這位工友告訴他:「他叫辜鴻銘先生」。這位英國的教授如雷貫耳,嚇一大跳,他在英國早就耳聞辜鴻銘的大名。

第二節下課,辜鴻銘先生特意坐在這位洋教授的旁邊,然後就用英文跟他交談:「先生,你是從哪裡來?」「我是從英國來。」「先生,你擔任什麼課?」「擔任英國文學史。」辜鴻銘聽到他說是擔任英國的文學史,他就用拉丁文跟他講,這下搞得這位教授半懂半不懂,面紅耳赤,趕快說:「對不起,我上洗手間。」這是精通七國語言是辜鴻銘。精通六國語言是我的老師徐子明先生,我的太老師黃季剛先生的結拜兄弟。我有幸讓他罵成豬,又讓他強迫背三本書,這也算是我的運氣不錯。

好,看到這個「初」,使我想起這一段故事來。接下來,再下一個字,「典」:

學生讀誦:典ㄉㄧㄢˇ。(甲文)(金文)(小篆)。典指重要的典籍。合「冊」、「丌」會意,冊指簡冊,丌指放置物品的小几,書冊放在丌上,表示是十分重要的典籍。

備註:《說文》:「五帝之書也。从冊在丌上,尊閣之也。莊都說,典,大冊也。」

典籍所見:(1)指重要的文獻、簡冊。《左傳.昭公十二年》:「是能讀三墳五典。」(2)國家的法度。《周禮.天官.大宰》:「大宰之職,掌建邦之六典。」(3)主持。《書經.堯典》:「命汝典樂。」

常用詞:詞典,經典,字典。

板書:

教授:它是個會意字,冊和丌會意。簡冊放地上容易腐朽,所以放在小茶几這一類的丌上面,讓它不容易腐朽。後來引申為重要的,我們現在說典籍,現在說經典,就是因為它很重要。下一個字,「休」:

學生讀誦:休ㄒㄧㄡ。(甲文)(金文)小篆。休指休息。合「人」、「木」會意,表示人倚在樹下休息。

備註:《說文》:「息止也。从人依木。」

典籍所見:(1)歇息。《詩經.周南.漢廣》:「南有喬木,不可休息。」(2)辭退工作。杜甫《旅夜書懷詩》:「名豈文章著,官因老病休。」(3)喜悅、快樂。《詩經.小雅.菁菁》:「既見君子,我心則休。」(4)不要、不可。杜甫《戲贈友詩二首之二》:「勸君休嘆恨,未必不為福。」

常用詞:休戚與共。

教授:看黑板:

板書:

字形的結構,「從人依木」,表示休息。看下一個字,「(顯)」:

學生讀誦:(顯)ㄒㄧㄢˇ。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18、顯\18、金文顯.jpg(金文)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18、顯\小纂顯.jpg(小篆)。顯指明顯。合「日」、「絲」會意,絲為細物,在日光下才能看清,所以有明顯的意思。顯本是頭上飾品,後被假借為明,顯通行而字廢。簡體字是根據古文而來。

備註:《說文》:「眾微杪也。从日中視絲。古文以為顯字。」段註:「日中視絲。眾明察及微妙之意。」

典籍所見:(1)表露、表現。《詩經.大雅.大明》:「造舟為梁,不顯其光。」(2)榮耀、光耀。《孝經.開宗明義章》:「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3)有名望、有地位的。《孟子.離婁下》:「問其與飲食者,盡富貴也,而未嘗有顯者來。」

常用詞:顯著,顯而易見,顯親揚名。

板書:4U`ZTLB3JNVF}3P0IOH2B}U

教授:合「日」與「絲」會意,在日光下看細小的絲才能看得清楚,才能看得明白,是「」的意思。後來借:

板書:頁

這個「顯」本是頭上的飾物,借它用為日中視絲的。久而久之這個字形,大家只認識這個字(顯),而它本字()反倒不認識了。這本來是一個假借,它原來是頭上的飾物,借為顯明。看下一個字,「暴」:

學生讀誦:暴ㄅㄠˋ。(甲文)②(金文)JWBE2%JXXGT78I%4P5Y]L_L(小篆)。暴指晾曬穀米。合「日」、「出」、「廾」、「米」會意,表示太陽出來,手捧著米去晾曬。

備註:《說文》:「晞也。从日、出、廾、米。」段註:「日出而竦手舉米曬之。合四字會意。」

典籍所見:(1)曬。同「曝」。《孟子.滕文公上》:「曾子曰:『不可。江漢以濯之,秋陽以暴之。』」(2)顯露。蘇洵《六國論》:「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3)欺凌。《荀子.性惡》:「則夫彊者害弱而奪之,眾者暴寡而譁之。」(4)急劇,猛烈。《詩經.邶風.終風》:「終風且暴,顧我則笑。」按:是「曝日」的本字。「」,是疾的意思,引申為暴力。漢時隸變,兩字混而為一,便另制加日的「曝」代表本義。

常用詞:暴雨,除暴安良。

板書:C33B~8I]FFT(NW}58OKV$ZV

教授:看黑板,清楚嗎?合四個字會意:日、出、廾、米。太陽出來,雙手捧著米去曬。同學們翻開《說文》,這裡後面我們按語提到另外一個字()。同學們看五百零二頁:

板書:[U[~}N{7_RRK5$3N%CL@UKM

找到這個部首「」,「从大十」,它的後面的第三個字,「从日、出、廾」,底下是「夲」。

板書:96BOSM40@KFO0SX2Q6AP4_R

這個字,它的本意是什麼?同學們看一下《說文》,「疾有所也」。所以它本身這個本義有疾,引申有暴,我們說暴力的暴,引申為暴力的這個意思。到漢代隸變的時候,從夲的跟從米的,兩者混為一字。所以看到我們剛才這個暴字,我做的一個按語:是「曝日」,曬的意思。「」是疾,《說文》說「疾」,引申為暴力。漢代隸變,兩字混而為一,所以只好後來另加一個日代表曝曬的曝。上次我們說過:

板書:

告訴我這是什麼字?

學生:暮

教授:暮。日落茻中,太陽下到草底下了,快要黑了,天快黑了,暮,這是它的本義。

板書:莫

後來被借為莫要的意思,因此久借不還,後人看到它,只知道它是莫要,不知道是日暮,因此在底下又加一個日,代表什麼?日暮的暮。我說這個字不合理,為什麼?豈容天有二日。再看這個曝,合理嗎?它也是兩個日,也不合理。我們看下一個字,「安」:

學生讀誦:安ㄢ。(甲文)(金文)(小篆)。安指安定。合「宀」、「女」會意,女有家,男有室,才能相安,故安从「女」在「宀」下。

備註:《說文》:「竫(ㄐㄧㄥˋ)也。从女在宀下。」

典籍所見:(1)平安、舒適。《論語.學而》:「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2)平靜、恬適。《漢書.嚴安傳》:「心既和平,其性恬安。」(3)習慣、熟悉。《呂氏春秋.先識覽.樂成》:「舟車之始見也,三世然後安之。」(4)何處。《史記.項羽本紀》:項王曰:「沛公安在?」

常用詞:安分守己,居安思危,心安理得。

教授:《說文》:「从女在宀下。」這兩個字同學們一定都非常熟悉,上次我說過,女為什麼這樣寫?

板書:

想起來了嗎?坐在那裡,在家裡做手工。你說她為什麼不坐椅子,再坐個沙發不是會更好嗎?古時候席地而坐,頂多有個墊子,所以就是這個樣子。男女以他工作的性質來分別造字。「从女在宀下」。宀大家也記得,是什麼?「交覆深屋也」,房屋。所以這個字會意很容易理解。所以我們的說解說,男有室,女有家,才能夠相安。同學們也許會想到,這個安字,為什麼房子底下是個女字,可不可以換一個男字?想一想。男人力氣大一點,他需要外面去耕種,種田,這種比較粗重的事情要由男人擔任,分工合作。但是我也看過,在廣西的一些少數民族,梯田裡面耕種的,它那個梯田太小,一小溜,牛都不便在裡面耕種。是由一個人拉著一個犁,前面拉的是個女人,後面把著犁的是個男人。我覺得有一點奇怪,難道那邊的女人力氣比男人大嗎?這是我看到做粗活,用出力氣的,在那個地方,少數民族,廣西我看到。一般粗重的活都是由男人擔任。由於工作有分工合作,因此有些稱謂、稱呼,女人稱他丈夫稱什麼?一定有同學知道。

板書:外子

外子。你可不能用外人,外子。那反過來:

板書:內人

這裡可以用人,內人。在書信裡面有的更客氣一些,譬如兩家人是很熟悉的朋友,男人寫給朋友的那一家人,因為兩家的女人彼此也熟悉,所以信末寫完之後,往往會稱自己家裡的人,稱自己的,現在說是什麼?現在稱為太太:

板書:賤內 付此問安

賤內付此問安。寫信給這家朋友,寫完以後要提到,賤內是什麼?

學生:太太。

教授:太太,付此,在此順便向你們問安。下一個字,「宗」:

學生讀誦:宗ㄗㄨㄥ。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21、宗\21、甲文_宗.jpg(甲文)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21、宗\21、金文宗.jpg(金文)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21、宗\小纂宗.jpg(小篆)。宗指祖廟。合「宀」、「示」會意,「宀」指房子,「示」是神事,宗就是用來祭祀祖先的宗廟。

備註:《說文》:「尊祖廟也。从宀示。」按:古文字學者有以為,示是神主(即祖先的牌位),供奉神主的地方,就是宗廟。

典籍所見:(1)祖廟。《左傳.成公三年》:「首其請於寡君而以戮於宗。」(2)家族。《左傳.僖公五年》:「晉吾宗也,豈害我哉?」(3)根本、主旨。《國語.晉語四》:「禮賓矜窮,禮之宗也。」(4)尊崇、效法。《論語.學而》:「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5)宗師。鍾嶸《詩品.評陶詩》:「『歡言酌春酒』,『日暮天無雲』,風華清靡,古今隱逸詩人之宗也。」

常用詞:祖宗,宗門,宗教,光宗耀祖。

板書:S}GO[ZVJ`UD84S2@8@CN8(B

教授:宗,會「宀」、「示」會意。「示」,《說文》說:「天垂象」。這三垂段註說是:

學生:日、月、星。

教授:真好,這是示字。上面這一部分,看看:

學生:上。

教授:上下的上。上天垂示日月星顯示的現象。所以「示」在《說文》是這樣說。

板書:AE$@W0ATU}`H~3MHXFWLRI2

在甲文裡面有這樣寫的,它的「示」不是三垂,所以它跟《說文》裡面的「示」不一樣,古文字學者他們認為,這是神主牌位,祖先的牌位。這個大房子裡面放的祖先的牌位,是用來什麼?祭祀祖先的宗廟。本義有祭祀先祖的宗廟的意思,所以《說文》說「尊祖廟也,从宀示。」

在典籍裡面我們引的第五,鍾嶸的《詩品》,《詩品》是一部文學批評的作品,文學批評除了《詩品》,還有重要的《文心雕龍》。季綱先生曾經在北大,他也喜歡講《文心雕龍》,這都是有關文學批評的一類的書。鍾嶸作的《詩品》,他把詩人的作品分成三等,上品、中品、下品。鍾嶸是六朝時候的人,那時候崇尚什麼?唯美文學。所以詞句、詩,他也把詩句美的放在上品,認為最好,用這個標準他分上、中、下。陶淵明它放在哪一品?我們讀,稍微留意一下中國文學史,你就會了解,陶淵明的詩,永遠是天上一顆最明亮、閃爍的巨星,不是後世的這些詩人所能比擬。那你想,鍾嶸應該把它放到哪一品?

學生:上品。

教授:上品。可是他不,鍾嶸偏偏把它放在中品。以鍾嶸的標準,認為它不夠美。所以,他對陶淵明的詩有一段評論,他說:「世嘆其質直」。

板書:世嘆其質直

一般大家都惋嘆他的詩太過於質樸無紋,「世嘆其質直」。接下來,他說:「至如」,像我們這裡引的兩句「歡言酌春酒」、「日暮天無雲」,風華清靡,古今隱逸詩人之宗也。我們課本上引的有。「世嘆其質直,至如『歡言酌春酒』、『日暮天無雲』,風華清靡,古今隱逸詩人之宗也。」是致以最高的讚歎,古今隱逸詩人之宗也。有同學喜歡讀陶詩的嗎?最好你備一本陶詩,放在你的案頭,隨時翻。你讀他的詩,好像你又回到田園,你又回到鄉野,那樣的舒適,那樣的自在。「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我喜歡讀他的詩。還有他當時也沒有電視好看,他只有一樣東西,他喜歡喝酒。別的東西,那時也沒有香煙,所以他找到一樣樂趣,讀《山海經》。《山海經》是我們中國最古的、最早的一本志怪小說,寫些神怪的事。所以他的詩集裡面有「讀山海經」幾首。有一首一開始:「孟夏草木長,繞屋樹扶疏。眾鳥欣有托,吾亦愛吾廬。」

板書:孟夏草木長,繞屋樹扶疏。眾鳥欣有托,吾亦愛吾廬。

這一開始,初夏的時候,時光顯得長了,可以有時間讀這些閒書《山海經》。「孟夏草木長」,孟夏是什麼時候?記得孟是什麼?孟、仲、叔、季,排行。你說那不是「伯、仲、叔、季」嗎?怎麼是「孟、仲、叔、季」呢?老大叫伯,老二稱仲,排行是伯、仲、叔、季。那「孟、仲、叔、季」又怎麼說?「伯、仲、叔、季」是嫡夫人生的孩子,這樣排行:伯、仲、叔、季。如果是庶夫人生的孩子,老大就稱「孟」,孟、仲、叔、季。這裡「孟夏」,一年分四季,四季一季有多少個月?三個月。夏天一開始這個月叫孟夏,然後仲夏,然後季夏。孟夏草木,是長(ㄔㄤˊ)還是長(ㄓㄤˇ)?這問題。你看它是孟夏,草木春天就應該怎麼樣?長(ㄓㄤˇ)了,到孟夏就應該長(ㄔㄤˊ)了。「孟夏草木長,繞屋樹扶疏」,很茂密了。「眾鳥欣有托」,樹長得茂密了,這些鳥來的時候,小小黃禽,那個美麗小鳥,「眾鳥欣」,牠們好高興,有地方可以住了,「欣有托」。樹長得茂密,鳥有地方住了,他很高興。他說,吾亦愛吾這個茅草廬,雖然是茅草廬,「吾亦愛吾廬」。「既耕亦已種,時還讀我書」。同學們可以下載他的「歸園田居」。這個是「讀山海經」。現在手機很方便,你可以下載下來,抄下來。以前我有機會在新華書店,買到一本《陶淵明詩》。你說那不是到處有嗎?我的版本特殊。我的版本有多特殊?看這裡,只有這一塊,只有這麼大,還真是《陶淵明全集》,詩、文都在裡面,可以放在口袋裡,隨時帶著走,有空隨時拿出來看看。一口氣買了二十幾本,他書架上所有的我統統買了。送朋友,我現在只剩一本,再不能送了。以後再買到,你們要我再送你們。紅色的皮,好小的一本,比火柴盒還小。好,看下一個字,「位」:

學生讀誦:位ㄨㄟˋ。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22、位\小纂位.jpg(小篆)。位指位置。合「人」、「立」會意,古時朝會,君臣都站著,引申凡人所站的地方叫做位。

備註:《說文》:「列中庭之左右謂之位。从人立。」

典籍所見:(1)官職。《論語.泰伯》:「不在其位,不謀其政。」(2)處、在。《列子.天瑞》:「教化者不能違所宜,宜定者不出所位。」(3)等級。《周禮.天官.大宰》:「四曰祿位,以馭其士。」

常用詞:位置,各就各位。

教授:這個字很容易理解,朝會群臣都站在那裡,所以引申人站的位子叫位。《說文》它說:「列中庭之左右謂之位。从人立。」下一個字,「伐」:

學生讀誦:伐ㄈㄚˊ。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23、伐\23、甲文_伐.jpg(甲文)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23、伐\23、金文伐.jpg(金文)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23、伐\小纂伐.jpg(小篆)。伐指攻擊,征伐。合「人」、「戈」會意,表示人拿著武器攻擊。

備註:《說文》:「擊也。从人持戈。」段註:「戈為句兵。亦曰擊兵。」

教授:等一下。「戈為句」這個「句」當「勾」的意思,「勾兵」,彎曲的兵。好,接下來:

學生讀誦:按:古文字學者有以為,甲文像戈刃加於人頸的部位,來表示擊的意思。(引備一說)

典籍所見:(1)功績、功勞。《左傳.莊公二十八年》:「則可以威民而懼戎,且旌君伐。」(2)砍。《左傳.僖公二十八年》:「遂伐其木,以益其兵。」(3)征討、攻打。《左傳.莊公十年》:「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請見。」(4)自誇。《論語.公治長》:「願無伐善,無施勞。」

常用詞:伐木,弔民伐罪,南征北伐。

教授:《說文》,「擊也。从人持戈。」會「人」與「戈」會意。在甲文裡有這種寫法,戈的兵刃加於人的頭頸部位,表示攻擊。看下一個字,「須」:

學生讀誦:須ㄒㄩ。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24、須\24、甲文_須.jpg(甲文)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24、須\24、金文須.jpg(金文)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24、須\小纂須.jpg(小篆)。須指鬍鬚。合「彡」、「頁」會意,「頁」為頭,「彡」指毛,就是指面頰上的鬍鬚。備註:《說文》:「頤下毛也。从頁彡。」

典籍所見:(1)指鬍鬚。《漢書.高帝紀上》:「高祖為人,隆準而龍顏,美須髯。」(2)片刻。《荀子.王制》:「賢能不待次而舉,罷不能不待須而廢。」(3)等待。《後漢書.班超傳》:「長史亦於此西歸,可須夜鼓聲而發。」(4)需要、需求。杜甫《客从詩》:「緘之篋笥久,以俟公家須。」(5)遲緩。《左傳.成公二年》:「師敗矣,子不少須,眾懼盡。」

常用詞:必須,鬍鬚,須要。

教授:看甲文:

板書:

底下是個人,上面凸顯出人的顏面頭,這裡幾根什麼?鬍鬚。你說,好像有點少。杜甫作詩,他說:「語不驚人死不休」,他作的詩句一定要出語驚人。「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你每讀他的詩都覺得好,好到你在章法上無法去隨便動它一個字,千錘百鍊。他作詩態度,「語不驚人死不休」。他又說:「吟成七個字,捻斷幾根鬚。」如果黑板上這個是杜甫:

板書:吟成七個字

七言詩一句七個字,他說,「吟成七個字」,要「捻斷幾根鬚」。慢慢苦苦思索,慢慢錘鍊,把他幾根鬚捻斷。如果這個人是杜甫,他到最後也無鬚可捻,只有兩根;恐怕以後他也就不好作詩了,他無鬚可捻。看下一個字,「黑」:

學生讀誦:黑ㄏㄟ。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25、黑\25、金文黑.jpg(金文)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25、黑\小纂黑.jpg(小篆)。黑指煙火燻黑。合「211A7」、「炎」會意,「211A7」是古文「囪」,指煙囪,火焰在煙囪上留下黑的顏色。

備註:《說文》:「火所熏之色也。從炎,上出211A7211A7,古囪字。」

典籍所見:(1)昏暗無光。李頻《夏日題盩(ㄓㄡ)厔(ㄓˋ)友人書齋詩》:「黑處巢幽鳥,陰來叫候蟲。」

常用詞:黑色,黑白分明。

教授:看這個「黑」,小篆是由「211A7跟「炎」會意。現在如果同學們沒看過這個字,我要你創造一個黑這個字,你想想要怎麼創造?有點麻煩是吧。所以它就是會「炎」跟「211A7。火從煙囪冒出來,煙囪裡面留的顏色,黑色的,這是會意字。

板書:你在漢來我在宋,苦苦追殺為哪般?拿人家的錢,吃人家的飯,人家要咱怎麼幹,咱就怎麼幹。

這是什麼東西?同學們看看黑板。你們清過煙囪嗎?沒有。我住在北京郊外,我需要燒鍋爐,鍋爐有時候不通,那就需要去把它清一清,結果就搞得一臉都是黑。除了我臉黑之外,古人有哪一位是臉黑的?

學生:包公。

教授:包公。還有一個:

學生:張飛。

教授:張飛。有一位將軍他辦喜事,就請來戲班子來演戲。戲班的老闆就請教他:「將軍,你點哪齣戲?」這位將軍想了想,他最佩服的兩個人,一個岳飛,一個張飛。他說那你就給我演「岳飛大戰張飛」。這個老闆只好唯唯諾諾:「是,是,是」;趕快去叫兩個武生,演「岳飛大戰張飛」。那兩個武生這怎麼演?他說:「不管怎麼樣,你一定要演好!演不好炒魷魚,捲起鋪蓋走路。」為難這兩位武生。好了,時間到了,鑼鼓哐啷哐啷鏘鏘,哐啷鏘鏘很熱鬧,這兩個武生出來了,背上插著那個旗,拿著刀拿著槍。這個扮岳飛的就說:「你在漢來我在宋,苦苦追殺為哪般?」那個張飛拿著長槍:「拿人家的錢,吃人家的飯,人家要咱怎麼幹,咱們就怎麼幹,小心!」咣咣咣咣,岳飛大戰張飛。我去清鍋爐就想起,古代還有兩個重要黑臉的人。會唱這齣戲嗎?很容易唱。接下來,看下一個字,「沙」:

學生讀誦:沙ㄕㄚ。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26、沙\26、金文沙.jpg(金文)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26、沙\小纂沙.jpg(小篆)。沙指細沙。合「水」、「少」會意,水少則沙見。

備註:《說文》:「水散石也。从水从少。水少沙見。」段註:「石散碎謂之沙。」

典籍所見:(1)水邊的土地。《詩經.大雅.鳧(ㄈㄨˊ)鷖(ㄧ)》:「鳧鷖在沙,公屍來燕來宜。」(2)聲音嘶啞。《周禮.天官.內饔(ㄩㄥ)》:「鳥皫(ㄆㄧㄠˇ)色而沙鳴。」

常用詞:沙灘,豆沙。

教授:這個字也很容易理解。《說文》說:「水散石也。从水从少。」它還解釋「水少則沙見。」複習一下,「小」是怎麼寫?三個小點。「少」呢?四個小點,這個很容易記得。你看金文的沙,一邊是水,一邊是四個小點,中間那個稍微長一點,後來漸漸演變為小篆「少」。接下來,看下一個字,「冰」:

學生讀誦:冰ㄅㄧㄥ。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27、冰\小纂冰.jpg(小篆)。冰指凝結成的冰塊。合「水」、「仌」會意,指水凝結成堅硬的冰。

備註:《說文》:「水堅也。从仌水。」段註:「以冰代仌,乃別製凝字。經典凡凝字皆冰之變也」。按:冰本是「凝結」的「凝」字,後被借為冰凍、冰塊之義,便另造「凝」字代表本義。

典籍所見:(1)冰塊。晉陸機《苦寒行》:「凝冰結重澗,積雪被長巒。」(2)清高。王昌齡《送辛漸詩》:「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常用詞:冰清玉潔,渙然冰釋,如履薄冰。

板書:8{6Z){5DTI~HNVU]J%V$Q_J

教授:這個才學過的,是嗎?然後再加水:

板書:7[J)A1NN@SX[U_P`VH4{I~R

換回來原來這個「仌」,當怎麼解釋?是水初凝成冰的樣子。再加「水」,這個冰就指初凝以後慢慢結成硬的冰塊。這是這兩個字的分別。所以《說文》說「水堅也」,堅就是堅硬。段註,用這個冰,代初凝的仌。所以後人看到加水的這個冰,只知道它是已經變冰,硬的冰塊的冰。所以如果要再說到水初凝,所以另製「凝」字。這是了解到初凝這個仌。在經典裡面,凡凝字都是冰之變也。後面我們按語說冰,從水的冰,本是凝結的凝字,後被借為冰凍、冰塊,所以另造「凝」,凝固這個凝字。所以加水這個冰,它本是凝結。下一個字,「武」。這個我們講過,再讀一遍:

學生讀誦:武ㄨˇ。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28、武\28、甲文_武.jpg(甲文)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28、武\28、金文武.jpg(金文)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28、武\小纂武.jpg(小篆)。武指手持兵器征伐示威,捍衛疆土。合「止」、「戈」會意,止本義指人的腳,含有行走之義,行終有所止,故亦有停止的意思;戈是兵器。武本義指人手拿兵器,走上前線,保家衛國。

備註:《說文》:「楚莊王曰:『夫武,定功戢兵。故止戈為武。』」按:《說文》所說為引申義,是說「武」是能夠禁止強暴,安頓人民,和睦萬邦,可見我國自古崇尚和平。

典籍所見:(1)與戰爭有關的事。《孫子.行軍》:「故令之以文,齊之以武。」(2)足跡。《詩經.大雅.生民》:「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

常用詞:勇武,威武不屈,文武雙全。

教授:甲文,「止」寫在底下,「戈」寫在上面。到金文就漸漸成小篆的樣子。

板書:86~HXC_T~]3(Q6HI[II~)N6

「止」,腳丫,腳板,腳丫子,是腳印。我們說過,止有什麼?行走之義。人拿著兵器,戈是兵器,去征伐,保家衛國,本義是如此。後來到了春秋時候,許慎引的楚莊王曰:「止戈為武」,就把這個「止」引申為停止的意思。能夠阻止停下兵戈,維護和平,這是真正所謂的「武」。由此可見,這個「武」字,造字本義是人拿著兵器,上前線去打仗,本義是如此。可是造字本義,到了我們春秋時候,我們的文明愈來愈發達,春秋時候楚莊王就說「止戈為武」。從此我們也可以看出,從武這個字看出我們中華民族春秋以後,自古就是一個愛好和平,止戈為武,不是拿著兵器去征伐別人的國家,是愛好和平,是不使世界發生這種征伐。所以許慎在《說文》裡面就引「楚莊王曰:止戈為武。」告訴我,楚莊王是什麼時代?

學生:春秋。

教授:春秋,就已經把它引申為停止干戈,才是真正勇武。譬如兩個小孩,這樣捲起袖子準備打架,大聲,準備吵。忽然一個大漢過來,「給我滾蛋」。他兩個嚇得要死,跑掉了,再也不打了,這就停止干戈,止戈為武。

 

 

漢字入門  劉克雄教授主講  (第十九集)  2015/8/15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56-181-0019

教授:同學們翻開二百五十九頁,「衛」這個字,樹師你讀一遍:

學生讀誦:衛ㄨㄟˋ。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29、衛\29、甲文_衛.jpg(甲文)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29、衛\29、金文衛.jpg(金文)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29、衛\小纂衛.jpg(小篆)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29、衛\隶书.gif(隸書)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29、衛\楷书.gif(楷書)。衛指保衛國家。甲文合「囗」及四個「6B62」會意,「囗」表示國土,士兵四邊駐守邊疆,保衛國家,捍衛領土。金文尤其形象。小篆是從甲文、金文訛變而來。

備註:《說文》:「宿衞也。从韋帀行。行,列也。」

典籍所見:(1)保護、防守。《國語.齊語》:「築五鹿、中牟、蓋興、牡丘,以衛諸夏之地。」(2)擔任防護工作的人。《左傳.文公七年》:「文公之入也無衛。」

常用詞:守衛,防衛,保家衛國。

板書: C:\Documents and Settings\Administrator\Application Data\Tencent\Users\467112013\QQ\WinTemp\RichOle\0AJK]GF%FR}$RICZ7SRET@4.png

教授:甲文、金文有很形象。這個C:\Documents and Settings\Administrator\Application Data\Tencent\Users\467112013\QQ\WinTemp\RichOle\EE3L6@U9WBR%}SJ}2T8U_QM.png是在金文裡面可以看到,它這個腳印向上、向下有的不甚一樣,可以這個腳印向下,可以這個腳印向右,為什麼?在那巡守的時候,他總不是一個固定的方向。然後演變到這個金文:

板書:C:\Documents and Settings\Administrator\Application Data\Tencent\Users\467112013\QQ\WinTemp\RichOle\)[))AT6IM)C08GL2RYU020T.png

就是我們書上印的有,上下還看得出是腳印,這邊它就字形演變得多一些了。看我們甲文,第一個:

板書:

這中間有的也是一樣有個囗字,外面這個代表宮廷它的街道,代表街道。從這個衛:

板書:

左邊的腳(彳),右邊的腳(亍),現在我們讀它為彳、亍,合起來「行」。彳、亍,在漢代古詩裡面用另外兩個字:

板書:躑躕

「執手野踟躕」。其實這兩個字(踟躕)就是這兩個字(彳亍),它(踟躕)就是這兩個(彳亍),左腳、右腳小步的走。上次我們說過古無舌上音,彳、亍,現在讀起來都是舌上音,捲舌,彳、亍。錢大昕說古代沒有舌上音,也就是現在凡讀舌上音的,古音一定是舌頭音;舌頭音是ㄉ、ㄊ這些音。在閩南音裡面,(彳亍)這兩個音還讀ㄊㄧˋ、ㄊㄡˊ。在台灣你會常常聽到,我們來踢投(ㄊㄧˋㄊㄡˊ),到哪去玩一玩,就這兩個字(彳亍)。上次好像我也提過,曾經有一個外省籍的朋友到台灣,看到很多人穿著木屐在街上踢踢躂躂的走,因此,他就認為ㄊㄧˋㄊㄡˊ,口頭上常常聽到的,他就說ㄊㄧˋㄊㄡˊ就是木屐在街上踢踢躂躂的聲音。不是的,它實際上很古的音,ㄊㄧˋㄊㄡˊ,彳亍。接下來看,「或」:

學生讀誦:或ㄏㄨㄛˋ。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30、或\30、甲文_或.jpg(甲文)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30、或\30、金文或.jpg(金文)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30、或\小纂或.jpg(小篆)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30、或\隶书.gif(隸書)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30、或\楷书.gif(楷書)。或指國家。合「囗」、「戈」、「一」會意,「囗」表示範圍,「一」表示土地,「戈」是兵器。執干戈以衛社稷,表示武力。後來由許多小「或」合成大國,所以在或字外面再加一個大的「囗」,成為國家的國字。

備註:《說文》:「邦也。从囗,戈以守其一。一,地也。」段註:「蓋或國在周時為古今字。古文只有或字。」

教授:注意,《段註》說什麼?「或」、「國」這兩個字在周代是古今字。它說,古文國家的「國」就是這個「或」字。好,接下來讀:

學生讀誦:典籍所見:(1)也許。《史記.封禪書》:「其神或歲不至,或歲數來。」(2)表示選擇或列舉。《新唐書.魏徵傳》:「今之刑賞,或由喜怒,或出好惡。」(3)泛指人或事物。《中庸》:「或生而知之,或學而知之,或困而知之。」

常用詞:或者,或許,不可或缺。

板書: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30、或\30、甲文_或.jpg 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30、或\30、金文或.jpg 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30、或\小纂或.jpg 

教授:同學們看甲文,最早囗代表土地;戈兵器。就是「執干戈以衛社稷」,保衛國家。這就是最古國家的國字。《段註》都說得很明白,周當時「或」與「國」已經是古今字。由甲文到金文,筆畫變化最多是底下加了一橫。這一橫演變到小篆,許慎《說文》怎麼說的?「从囗,戈以守其一。」又解釋:「一,地也。」根據許慎這麼說,那個「一」還不是成文的一、二、三的一,它是泛指土地。這是因為從甲文變到金文,再變化到小篆,有這種形體(一)。許慎他只見到小篆,所以就說它是從囗,從戈,又從一,又說明一是地,就指國家的國。實際我們理解這一橫(一),在甲文有嗎?沒有。這是怎麼樣訛變的?文字會有時多一筆、少一筆,我們就無可追究到底為什麼金文這裡會多一筆,為什麼上面又多一筆,這我們就不可詳究它了。了解到小篆這一橫是由於金文演變過來。因此,看到甲文(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30、或\30、甲文_或.jpg)就很清楚明白,囗代表土地這個範圍,這塊土地是我的,我要派人巡守,拿著兵器。所以這就是以前最早時候國家的國字。然後,以前國不是很大的地方,可能是部落,某個部落種種因素,譬如可以武力,也可能是它的文化高於左右鄰近的部落,所以左右鄰近的部落自然的歸化、歸附於它。因為許多小的國歸附它了以後,就變成一個大的國,所以又加了一個框框:

板書:C`447A@Q{F~@W45[RS%MB$Y

就是我們現在用的:

板書:國

國家的國,最早只是「或」。看下一個字,「男」:

學生讀誦:男ㄋㄢˊ。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31、男\31、甲文_男.jpg(甲文)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31、男\31、金文男.jpg(金文)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31、男\小纂男.jpg(小篆)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31、男\隶书.gif(隸書)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31、男\楷书.gif(楷書)。男人。合「田」、「力」會意,表示男人在田中用力勞作。

備註:《說文》:「丈夫也。从田力。言男用力於田也。」按:古文字學者有以為,「力」是耒耜的形狀(即犁),表示人手持耒耜,耕種於田。(引備一說)

典籍所見:(1)男人。《禮記.禮運》:「男有分,女有歸。」

教授:等一下,這兩句出自哪一篇?

學生:《禮運大同篇》。

教授:《大同篇》,熟讀了嗎?希望熟讀。有同學點頭,有同學搖頭。搖頭的同學下載下來,熟讀它。這是非常代表性的,代表我們儒家在《禮記》這個年代就有這種大同的政治理想。這種政治理想,哪怕拿到現在,依然是最好的政治理想。孫中山先生他最喜歡寫的四個字,哪四個?

學生:「天下為公」。

教授:天下為公。「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什麼?

學生:「老有所終」。

教授:需要下載下來,熟讀。這也用來看出我們中華民族,我們的文化在世界上都永遠是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峰。這種最高的政治理想,你拿到現在來,所謂民主,不是「天下為公」嗎?所謂全民大選,不是「選賢與能」嗎?所謂社會福利,不是使「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這不是社會福利嗎?然後,又說到「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都是為公眾、為社會服務。所以這種情況,這種社會,還會有人做偷盜的事嗎?沒有。因此,說「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外戶是什麼意思?「戶」記得了,單扇的門,你出門的時候信手一帶,防的不是小偷,防的是雞狗到家裡搗亂,所以,外戶隨便扣拉一下,也不必鎖,「外戶而不閉」。還給它一個名稱,這種社會「是謂大同」。

板書:大同

以前我記得初中的時候還唱過這首歌,不曉得同學有沒有聽過?「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一起唱:

學生:「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

教授:繼續唱:

學生:「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

教授:「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再來,我記不全了,哪天同學們記全譜子,寫下來,我們大家一起唱。「男有分,女有歸」。這個男字,典籍我們又引一個《左傳》:「南氏生男,則以告於君與大夫而立之。」這個字我們說過。在小篆,同學們看到小篆,上面是個田,下面是個力,《說文》說:「从田力」。在古文字裡面,有些學者就認為這個「力」字像犁田的犁,我們引備大家參考。上次我們說過男、女這兩個字,以他的工作來分別。男人,田力。女人,為什麼那樣寫?好像上一次我們講的,她坐在那裡做女紅,這是以職業來分別。接下來看,「陟」:

學生讀誦:陟ㄓˋ。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32、陟\甲文_陟.jpg(甲文)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32、陟\32、金文陟.jpg(金文)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32、陟\小纂陟.jpg(小篆)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32、陟\隶书.gif(隸書)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32、陟\200911307314740141.jpg(楷書)。陟指由低向高處走。合「阜」、「步」會意,「阜」指高山,「步」為行走,表示向著高山拾級而上。甲文、金文的步字,腳趾朝上,正像拾級而登。小篆與甲文、金文同。

備註:《說文》:「登也。从阜步。」段註:「謂緣而步也。有層次可尋。是謂會意。」

典籍所見:(1)登高、爬上。《詩經.卷耳》:「陟彼高岡。」(2)升遷、進用。《諸葛亮.出師表》:「陟罰臧否,不宜異同。」

教授:我們現在寫的隸書、楷書,這個「陟」,譬如「陟彼高岡」,或《出師表》裡面「陟罰臧否」,你根據註解你能知道「陟」,當登的意思、升的意思。可能我們不會太清楚,為什麼這個陟是有登、有升的意思?當我們看到小篆,進一步看到金文、甲文,你就一下子明白,左邊是「阜」,我們都認識,是高大的山丘,可以拾級而上,尤其金文,你看兩個腳印,腳趾向上,表示往上攀登。這個字跟另外一個字:

板書:

這是什麼字?

板書:降

它腳趾向下。陟,是腳趾向上;它腳趾向下,表示降下來。

板書: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32、陟\甲文_陟.jpg

陟,它的腳趾向上,表示往上走,往上拾級而登。左邊的阜不變,右邊的腳趾往下,就是降的本義。看下一個字,「涉」:

學生讀誦:涉ㄕㄜˋ。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33、涉\甲文_涉.jpg(甲文)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33、涉\33、金文涉.jpg(金文)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33、涉\小纂.jpg(小篆)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33、涉\隶书.gif(隸書)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33、涉\楷书.gif(楷書)。涉指徒步涉水。甲文、金文中間像一條小溪,兩側是左右兩腳的腳印,表示徒步涉水的樣子。小篆從甲文、金文演變而來。合「水」、「步」會意,步指行走,表示徒步過小水淺河。

備註:《說文》:「徒行濿水也。从水步。」

典籍所見:(1)徒步渡水。陸游《秋郊有懷詩四首之四》:「秋山瘦益奇,秋水淺可涉。」(2)乘船渡水。《詩經.邶風.匏有苦葉》:「招招舟子,人涉卬(ㄤˊ)否。」(3)經歷。《管子.兵法》:「厲士利械,則涉難而不匱。」(4)牽連、相關。《南史.劉穆之傳》:「口並酬應,不相參涉,皆悉贍舉。」(5)進入、陷入。《左傳.僖公四年》:「不虞君之涉吾地也。」

常用詞:跋山涉水,長途跋涉。

板書:0Y948F7FHH7H~A57[UPI0AD

教授:看這個涉字,在甲文,當中是淺水,兩個腳印涉水而過,我們現在寫成這個涉。金文,它在旁邊已經加了一個水:

板書: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33、涉\33、金文涉.jpg

這是金文。可以看出從甲文、金文到小篆,以及我們現在用的隸楷的變化。看下一個字,「辭」:

學生讀誦:辭ㄘˊ。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34、辭\34、金文辭.jpg(金文)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34、辭\小纂辭.jpg(小篆)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34、辭\隶书.gif(隸書)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34、辭\楷书.gif(楷書)。合「C:\Documents and Settings\Administrator\Application Data\Tencent\Users\467112013\QQ\WinTemp\RichOle\@1)]VHRW9VA`BSKGVWL$S)I.png」、「辛」會意。「C:\Documents and Settings\Administrator\Application Data\Tencent\Users\467112013\QQ\WinTemp\RichOle\@1)]VHRW9VA`BSKGVWL$S)I.png」(ㄌㄨㄢˋ)治也,治理的意思。「辛」是有罪,表示治理訴訟案件。

備註:《說文》:「說也。从C:\Documents and Settings\Administrator\Application Data\Tencent\Users\467112013\QQ\WinTemp\RichOle\@1)]VHRW9VA`BSKGVWL$S)I.png辛,C:\Documents and Settings\Administrator\Application Data\Tencent\Users\467112013\QQ\WinTemp\RichOle\@1)]VHRW9VA`BSKGVWL$S)I.png辛猶理辜也。」

典籍所見:(1)辯訟的話。《周禮.秋官.鄉士》:「聽其獄訟,察其辭。」(2)敘述、說明的語言文字。通「詞」。《易經.繫辭下》:「吉人之辭寡,躁人之辭多。」(3)告知。《周禮.夏官.太僕》:「王不視朝,則辭於三公及孤卿。」(4)告別。《戰國策.趙策》:「遂辭平原君而去,終身不復見。」(5)責備。《左傳.昭公九年》:「晉梁丙、張趯率陰戎伐潁,使詹桓伯辭於晉。」

常用詞:義正言辭,絕妙好辭,不辭辛苦,義不容辭。

教授:同學們,《世說新語》裡面記載的「曹娥碑」,後面有幾個字,有同學們記得嗎?如果記得幫我在黑板上寫出來。

板書:黃絹 幼婦 外孫 齏臼

同學們看《世說新語》裡面有這麼一則很有趣的故事,有一次曹操跟楊修:

板書:楊修

騎馬在郊外走,看到一塊碑,正面是「曹娥碑」,曹娥是孝女,背面有這幾個字,「黃絹、幼婦、外孫、齏臼」。曹操也是一位,除了他的武功之外,在文學上也是非常有才華的人。我們都讀過他的《短歌行》,「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短歌行》,我們同學,相信都讀過,你會佩服他的才華。可是他看到曹娥碑的背後這八個字,他怎麼想也想不通是什麼意思?楊修在他旁邊,他就問楊修,「解不」,你明白嗎?楊修點頭。英文說什麼?

學生:yes。

教授:yes。曹操說:你先別說,待我想想。於是兩個人又騎馬慢慢走,曹操在馬上一直想,這到底是什麼意思?最後他想出來了,他說:我想出來了,你不要說,我們兩個都寫在紙上來對一下。結果兩個人寫出來,都一樣。

板書:絕 妙 好 辭

絕妙好辭。這是寫在「曹娥碑」的背後,來讚美「曹娥碑」寫得真好,絕妙好辭。黃絹是有色的絲,色絲(絕),明白嗎?黃絹;幼婦是少女(妙);外孫是女子(好),對嗎?女的兒子叫外孫;齏臼,臼用來舂花生米的(你還記得我舂過花生米,我最後能賺到什麼?那個杵),齏是韭菜一類,臼用來舂它,叫受辛,它(齏)的味道是辛的,齏臼是受辛。「絕妙好辭」!曹操與楊修寫在紙上兩個一對,都一樣,是「絕妙好辭」。曹操嘆一口氣,他說:「沒想到,我比你要晚三十里才能想到」,他們走了三十里,騎馬。這是這個「辭」字,我們想到這個很有趣的故事,「曹娥碑」。

板書:曹娥碑

曹娥是一位孝女,同學們要知道她詳細,你可以下載「曹娥碑」。至於它如何絕妙好辭,下載下來看一看。好,我們接下來看下一個字,「分」:

學生讀誦:分ㄈㄣ。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35、分\甲文_分.jpg(甲文)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35、分\35、金文分.jpg(金文)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35、分\小纂分.jpg(小篆)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35、分\隶书.gif(隸書)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35、分\楷书.gif(楷書)。分指分開。合「八」、「刀」會意,表示用刀將物品分開。

備註:《說文》:「別也。从八刀,刀以分別物也。」

典籍所見:(1)分開。《論語.泰伯》:「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2)配與、給與。《左傳.莊公十年》:「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3)辨別。《論語.微子》:「四體不勤,五穀不分。」(4)區別、不一樣之處。《荀子.不苟》:「是君子、小人之分也。」(5)職責,本分。《禮記.禮運》:「男有分,女有歸。」

常用詞:敦倫盡分,分毫不差,爭分奪秒。

教授:這個字,會「八」、「刀」會意,我們很容易明白。《說文》說:「別也。从八刀」,它底下還詳細說,「刀以分別物也。」「刀」是象形,記得吧?「八」呢?

學生:指事。

教授:指事。真好,都還記得,是一種「象分別相背之形」。所以用刀分開,這個字容易理解。典籍所見裡面,這裡我們又引到《禮運》,「男有分,女有歸。」男有分,這個分怎麼解釋?這裡當職責、本分,各有各的職務。沒有失業率,各有職業,男有分。女有歸,歸是什麼意思?女嫁曰歸。女子出嫁到夫家,那個家是她真正的家,是好像歸回去了,回到家。原來那個是她的娘家,娘家長大了需要出閣,要歸到她的夫家,女有歸。沒有曠夫怨婦,女有歸。好,接下來看下一個字,「及」:

學生讀誦:及ㄐㄧˊ。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36、及\甲文_及.jpg(甲骨文)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36、及\小纂及.jpg(小篆)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36、及\隶书.gif(隸書)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36、及\楷书.gif(楷書)。逮住。合「又」、「人」會意,表示後面的人,手已抓到前面的人。

備註:《說文》:「逮也,从又人。」

典籍所見:(1)到達。《左傳.隱公元年》:「不及黃泉,無相見也。」(2)比得上。《論語.公冶長》:「非爾所及也。」(3)古君位傳襲制度中兄弟相傳。《禮記.禮運》:「大人世及以為禮。」(4)與,和。李白《蜀道難》:「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

常用詞:推己及人,力所能及,望塵莫及。

板書:

教授:看甲文,這邊是人,後面另一個人的手。你們小時候玩過一種遊戲,「老鷹抓小雞」,玩過嗎?

學生:玩過。

教授:我也玩過。然後,後面的人抓到了,及。後面這個人,用手抓到前面的人了,「你別跑,抓到你了。」

板書:

由甲文演變到小篆,還是同樣的意思。

板書:

這是什麼?說出來:

學生:左。

教授:左,左手。

板書:

這是什麼?

學生:右手。

教授:右手。

板書:

這是什麼?

學生:廾。

板書:

教授:這是什麼?

學生:攀。

教授:攀。

板書:

這是什麼?

學生:友。

教授:朋友的友,兩個手。唱過一首小朋友唱的歌:「走,走,走走走,我們小手拉小手。走,走,走走走,一同去郊遊。」你也會唱,我們小手拉小手,一同去郊遊。好不好聽?

學生:好聽。

教授:想不想聽?

學生:想聽。

教授:已經唱過了。你會唱嗎?唱歌,唱這個小手拉小手。先是走:

板書:走

教授:「走,走,走走走」,唱:

學生:「走,走,走走走,我們小手拉小手」。

教授:再來一次:

學生:「走,走,走走走,我們小手拉小手。走,走,走走走,一同去郊遊」。

教授:再來一次:

學生:「走,走,走走走,我們小手拉小手。走,走,走走走,一同去郊遊」。

教授:多麼快樂,一邊唱歌。這是及。是老鷹抓小雞,你就記得這個字是怎麼寫了。看下一個字,「名」。讀一遍:

學生讀誦:名ㄇㄧㄥˊ。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37、名\甲文_名.jpg(甲文)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37、名\37、金文名.jpg(金文)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37、名\小纂名.jpg(小篆)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37、名\隶书.gif(隸書)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37、名\楷书.gif(楷書)。名指姓名。合「夕」、「口」會意,表示在晚上人與人相遇,為了避免被誤認成敵人,所以用口自報姓名。

備註:《說文》:「自命也。从口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見,故以口自名。」

典籍所見:(1)事物的稱號。《管子.心術上》:「物固有形、形固有名。」(2)表示概念的名稱。《老子.第一章》:「名可名,非常名。」(3)文字。《周禮.外史》:「掌達書名。」鄭玄註:「古曰名,今曰字。」

常用詞:尊姓大名,名副其實,立身揚名,名垂青史。

教授:這個「名」字,好像我們也不止講過一次,很容易理解。《說文》說得很清楚,說「自命也。从口夕。」然後它又解釋,「夕者冥也。冥不相見,故以口自名。」下一個字,「囂」:

學生讀誦:囂ㄒㄧㄠ。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38、囂\38、金文囂.jpg(金文)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38、囂\小纂囂.jpg(小篆)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38、囂\隶书.gif(隸書)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38、囂\楷书.gif(楷書)。囂指眾口喧囂。合「c01321[1]」、「頁」會意,「頁」是人頭,人頭四周有眾口,所以有囂鬧之意。

備註:《說文》:「聲也。从c01321[1]頁。頁,首也。」

典籍所見:(1)嘈雜、喧嘩。《左傳.成公十六年》:「陳不違晦,在陳而囂。」(2)放肆。柳宗元《憎王孫文.序》:「王孫之德躁以囂,勃諍號呶。」

常用詞:喧囂,叫囂。

教授:這個字也容易理解。你看金文當中是「頁」,「頁」是人頭,而人頭的四周有眾口,表示非常喧鬧,嘈雜、喧鬧。下一個字,「計」:

學生讀誦:計ㄐㄧˋ。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39、計\小纂計.jpg(小篆)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39、計\隶书.gif(隸書)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39、計\楷书.gif(楷書)。計指計算。合「言」、「十」會意,「十」為數之具,用言語數數,故為計算。

備註:《說文》:「會也。筭也。从言十。」

典籍所見:(1)核算、籌算。《出師表》:「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2)設想、推測。《莊子.秋水》:「計四海之在天地之間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澤乎?」(3)大概。《史記.留侯世家》太史公曰:「余以為其人計魁梧奇偉。」

常用詞:統計,計劃,數以萬計。

教授:計的本義,合「言」、「十」會意,用言語來數數,有計算的意思。接下來,看下一個字,「善」:

學生讀誦:善ㄕㄢˋ。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40、善\40、金文善.jpg(金文)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40、善\小纂善.jpg(小篆)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40、善\隶书.gif(隸書)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40、善\楷书.gif(楷書)。善,吉祥。合「誩(ㄐㄧㄥˋ)」、「羊」會意,「誩」是競言,羊是吉祥,會羊、誩表示互道祥和的話。

備註:《說文》:「吉也。从誩羊。此與義美同意。」

典籍所見:(1)有德行的人、好人。《禮記.中庸》:「送往迎來,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遠人也。」(2)親善、交好。《左傳.隱公六年》:「親仁善鄰,國之寶也。」(3)喜好、喜愛。《左傳.襄公三十一年》:「其所善者,吾則行之;其所惡者,吾則改之。」(4)愛惜。《荀子.彊國》:「故善日者王,善時者霸。」(5)擅長。《禮記.學記》:「善歌者使人繼其聲,善教者使人繼其志。」

常用詞:能歌善舞,改惡向善,止於至善。

教授:如果我們沒有看到小篆,我們現在習慣用的楷書,這個善,我們無法理解它為什麼有善這個意思。現在我們看到小篆,《說文》告訴我們,從誩羊,羊代表吉祥,也就是說互道吉祥的話。我們中國人過農曆新年,大家一碰面都怎麼樣?恭喜、恭喜。互道吉祥,所以從誩、羊。

「近臘月下,景氣和暢,故山殊可……」剛才這位同學背的是「故山殊可過,足下方溫經」。

板書:故山殊可過足下方溫經

一般的斷句,都像剛才這位同學背的,「故山殊可過」,斷句,「足下方溫經」。古文本來沒有標點,如果在這裡斷句(故山殊可),似乎會更好。「近臘月下,景氣和暢,故山殊可。過足下,方溫經,不敢相煩,輒便往山中」,這樣斷句似乎會更好。

王維在我們中國文學史上,詩我們大分為兩派:一派歌詠大自然山水田園,我們把它歸為自然詩派;另一派歌詠社會民生疾苦,我們把它歸為社會詩派。在唐詩的這些作家裡面,自然詩派像王、孟、岑、高、李太白,這都是鼎鼎著名的。社會詩派就以杜甫為代表,讀過他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所以我們讀杜甫的詩,我們都能夠處處看到他這種關懷民生、憂國憂民的胸懷,我們把他歸為社會詩派。

王、孟,王維、孟浩然。王維他的詩作很多,他的作品很多,他個體詩多,作得不少,所以有人稱他為詩王。我們知道詩聖、詩仙,詩王就指王維。附帶提到還有稱詩鬼的,知道是誰嗎?

學生:李賀。

教授:很好,有同學告訴我了。

板書:李賀

李賀。為什麼稱他詩鬼知道嗎?他的詩裡面喜歡用鬼這個字,所以他贏得了這麼一個雅號,稱詩鬼。每天出門,騎著小毛驢,揹上一個背囊(現在的背包),騎著小毛驢到處去走。碰到風景好的地方,他就停下來開始作詩,有時候能作一首,有時候只能作一句或者兩句,他都記下來寫好,把它丟在他後面那個背包裡,又騎著毛驢再繼續走。這裡很漂亮,有梅花,他又停下來,又在那裡吟哦,有時候也是一、二句,寫下來,又把它丟到後面背包裡。等到晚上回家,在燈下把背包倒出來,整理他那一堆小條子,沒有完成整首的他就把它補齊,因此他一天下來就有很多作品,李賀。我不太記得他活到幾歲,同學們可以上網查。但是他年壽不高,根據記載,說他通眉,兩個眉毛通起的,據說不能長壽。你們查查看,他到底活了幾歲?李賀。

王維號稱詩王,除了他作品多,又因為他姓王,詩王。他那麼多作品裡面,我個人認為他最高的成就是他的五絕。五絕五個字一句,四個句子,總共二十個字。也許同學們初初想學作詩,認為五絕字少一點,容易作。實際上它是最難的,因為字數太少,只有四個句子,又在這二十個字裡面要照顧很多方面,第一個你先想到的是平仄,接下來你用字句要遣詞造句,你要修飾、要鍛鍊,這都是技巧上的小事。然後你要看到整個要能詩言志,在心為志,發言為詩,詩是用來寫你心胸想的事情,詩言志。

板書:詩言志

所以一首詩裡面,你第一個要照顧到平仄,接下來你要注意到遣詞用句,每一個字都要經過仔細斟酌,然後還要最重要要能表達你想說的,表達你內心想要說的。王維他學佛,所以他的詩裡面別有一番:

板書:禪境

禪境。像他的五絕,尤其他的《輞川集》。輞川,同學背過這篇,「輞水淪漣,與月上下」。這個叫什麼?《山中與裴迪秀才書》。「輞水淪漣」:

板書:輞川集

在他的詩集裡面特別有一部《輞川集》,是來寫他住的那個別墅的二十個景點。《輞川集》,都是用五絕寫的。我們說詩最重要的不光是字面上要求文字美、要求聲調美,最重要詩的境界要高。千千萬萬不可落俗,一旦落俗,不可救藥。詩如此,文如此,書法如此,畫也一樣,切切記得。

以詩來說,我們都知道打油詩。唐代盛行作詩,有個叫張打油的,姓張,他也要作詩,也作了一首詩,描寫冬天下雪的景色。「冬天下大雪」,記下來。「冬天下大雪,井上黑窟窿」,井,那個雪是填不滿的,其他井邊到處都是白的,就是井上黑窟窿,一個黑洞。「冬天下大雪,井上黑窟窿。黃狗身上白」,記下來了沒?最後還有一句,「白狗身上腫。」鼓掌,好詩。我們再來朗讀一下他這首詩,「冬天下大雪,井上黑窟窿。黃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腫。」這是後世我們稱這種詩叫打油詩,因為他叫張打油。同學們作詩千萬不要作成打油詩。但是一開始不要緊,一開始難免會像打油,但是慢慢的能脫離打油,再更進一步求文字聲調的美,再更一進步境界要高,詩的層次。

板書:木末芙蓉花,山中發紅萼。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

《輞川集》裡面像這首,「木末芙蓉花,山中發紅萼。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這是寫他輞川裡面一個景點,叫辛夷塢。四個句子,二十個字。「木末芙蓉花」,在山裡面開出它紅的花朵。「澗戶」是什麼?山澗旁邊的茅草屋;「寂無人」不是沒有一個人,有他作者自己,沒有閒雜人。「澗戶寂無人(寂靜的寂),紛紛開且落」,山裡面紅色的芙蓉花,我們如果到山裡去玩,我們也會看到,你看到木末芙蓉花,紛紛的開,你無心、你無暇看到它紛紛的開,又紛紛的落。所以清人好像是沈德潛,對這首的評語兩個字:

板書:幽極

同學們你再讀一遍,慢慢的讀,慢慢的咀嚼,慢慢的體會,「木末芙蓉花,山中發紅萼。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幽極,境界。

板書:日暮四山靜,村墟傳夜舂。隔溪聞犬吠,寒月掛孤峰。

「日暮四山靜,村墟傳夜舂。隔溪聞犬吠,寒月掛孤峰。」「村墟傳夜舂」,跟王維的他那篇《山中與裴迪秀才書》裡面說的什麼:

學生:村墟夜舂

教授:「村墟夜舂,復與疏鐘相間」。「村墟傳夜舂,隔溪聞犬吠」,鄉村裡面犬吠是很熟悉的聲音,記得《桃花源記》裡面說到「雞犬相聞」,是鄉村裡面我們最熟悉的景色,是吧?「隔溪聞犬吠」。「日暮」,一開始是日暮,日暮四山顯得特別得幽靜;聽到什麼?「村墟傳夜舂」;又聽到什麼?「隔溪」,遠遠的,不是很靠近,不然你會嚇一跳,狗大叫,隔溪遠遠的犬吠;「寒月掛孤峰」,一輪寒月在孤峰上面,「寒月掛孤峰」。

我沒有叫你們抄這首詩,它不是王維的,是我嚮往《山中與裴迪秀才書》裡面的景色,我畫的一幅畫裡面題的詩,不值得你們抄。「寒月掛孤峰」,這是說到詩的意境,不光要講文字、聲調的美,更重要意境要高。王維學佛,所以他詩富有禪意。同學們學作詩,第一個怎麼樣?可以從「黃狗身上白」開始。慢慢的脫離那個打油,再漸漸的求文字、聲調,更進一步要求,最高是什麼?詩的意境。回到我們課本,「役」這個字。

學生讀誦:役ㄧˋ。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41、役\小纂役.jpg(小篆)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41、役\隶书.gif(隸書)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41、役\楷书.gif(楷書)。役,戍守邊疆。合「殳」、「彳」會意,「殳」為竹制的兵器,「彳」是步行,執殳步行,表示戍邊。

備註:《說文》:「戍邊也。从殳彳。」段註:「彳取巡行之意。」

典籍所見:(1)戍守邊疆。《詩經.王風》:「君子於役,如之何勿思。」(2)使喚、差遣。《孟子.離婁上》:「天下無道,小役大,弱役強。」(3)服事。《左傳.成公二年》:「五伯之霸也,勤而撫之,以役王命。」(4)士兵。《國語.吳語》:「寡人帥不腆吳國之役,遵汶之上,不敢左右,唯好之故。」(5)指戰爭。《左傳.昭公五年》:「邲之役,楚無晉備,以敗於鄢。」

常用詞:勞役,衙役,服役,兵役。

板書:IMG_256

「殳」字前面我們認識過,「伯也之殳,為王前驅」,記得嗎?「殳」是一個長的竹製的兵器,這是我們現在:

板書:殳

剛才,上一節課才說過這個字:

板書:IMG_256 彳亍

彳亍,記得嗎?

學生:記得。

教授:古音應該讀ㄊㄧˋㄊㄡˊ。彳是小步,左邊的腳步;亍,右邊的腳步。小步小步的走。所以它(IMG_256)有走的意思,拿著兵器到邊界上戍守邊疆,「役」。再看下一個字,「寇」:

學生讀誦:寇ㄎㄡˋ。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42、寇\42、甲文_寇.jpg(甲文)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42、寇\42、金文寇.jpg(金文)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42、寇\小纂寇.jpg(小篆)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42、寇\隶书.gif(隸書)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42、寇\楷书.gif(楷書)。寇指外敵入侵。合「攴」、「完」會意,「攴」為攻擊,「完」為軍隊集結完畢。寇就是軍隊集結完畢時忽受敵人攻擊。金文和小篆是從甲文演變而來。

備註:《說文》:「暴也。从攴完。」按:古文字學者有以為,甲文寇字,像人手持杖入室攻擊,小點像屋中物品狼藉的樣子。(引備一說)

典籍所見:(1)盜匪。杜甫《登樓詩》:「北極朝廷終不改,西山寇盜莫相侵。」(2)侵犯、掠奪。《書經.費誓》:「無敢寇攘,踰垣牆。」

常見詞:倭寇,窮寇莫追。

教授:看到小篆,從攴完。

板書:@1SMR))U]EEGKASF1FH99BU

記得這個字嗎?同學們,在哪裡見過?

學生:牧。

教授:對了。牧牛、牧羊,手拿著小鞭,攴。它有攻擊的意思。然後,小篆我們看:

板書:K9VWS0J872}]I4V8MHO)D}T

完,部隊集結完整之後,突受攻擊叫寇。在甲文裡面我們看到,一個人到了房子裡面,把東西打得亂七八糟,侵,侵擾到房子裡面。這是古文字學家他們的看法,引備參考。下一個字,「教」:

學生讀誦:教ㄐㄧㄠˋ。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43、教\43、甲文_教.jpg(甲文)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43、教\43、金文教.jpg(金文)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43、教\小纂教.jpg(小篆)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43、教\隶书.gif(隸書)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43、教\楷书.gif(楷書)。教指教育。合「IMG_256」、「攴」會意,左邊像大人畫一些文字教小孩子記認,右邊是人手拿戒尺類的小木棍,記認不清就小施懲罰。小篆與甲文、金文略同。

備註:《說文》:「上所施,下所效也。从攴IMG_256。」段註:「上施故从攴。下效故从IMG_256。」

典籍所見:(1)教育。《左傳.隱公三年》:「臣聞愛子,教之以義方,弗納於邪。」(按:教育孩子不可溺愛,如果縱容不管,孩子便會養成驕、奢、淫、逸四種惡習。)(2)使、讓。金昌緒《春怨詩》:「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3)禮儀、規矩。《孟子.滕文公上》:「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於禽獸。」(4)傳授。《左傳.襄公三十一年》:「教其不知,而恤其不足。」

常用詞:教育,不吝賜教,三教九流。

板書:  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43、教\楷书.gif

教授:同學們看黑板,「教」這個字,大人畫些記號,教小孩子記認,用心記得,如果記不清楚,手拿著這根什麼?像戒尺一樣的教鞭,再記不清楚打手心。被打過沒有?好多同學都點頭。我被打過一次,到現在想想這裡還發麻,從此永遠記得。讀小學時候,有另外一個同學慫恿我,明天是端午節,應該放假。我傻傻的,是!我們一起去看划龍船。早晨揹著書包,騙著爸爸媽媽說上學去了,結果就跟那位同學去看划龍船,看了個半天根本沒見划龍船。好了,估量差不多放學的時候了,又揹著書包回家了。

第二天,級任老師點到我們兩個人的名字,他問:「昨天你為什麼沒有上學?」問我,我眼睛咕嚕咕嚕轉一轉,想要說謊,說「我媽媽派我做什麼事」;旁邊慫恿我的那個同學,他說「哪裡,他跟我一起去看划龍船」,拆穿我的謊言。老師就說好,你平時還算守規矩,第一次逃學、說謊。小學的課桌這麼大,課桌的桌面有時候換來換去,就會斷裂成一塊,大約這麼寬、這麼長、這麼厚。斷裂的桌板拿起來,他說:「手伸出來,兩個手。」我想打一下怕什麼。他說:「顧念你平常還算老實,你第一次犯錯,我只打你一下。」我心想一下不要緊,手伸出來。沒想到,啪,我的天,到現在猶有餘痛。永遠記得再不敢逃學,再也不敢說謊話,這老師那一下是很有效果。

看這個,他拿了這個,不知道是有多厚,是藤條,還是什麼。記得,教這小孩,給我記好,不記得,打手心。由甲文演變到小篆,當中過渡還有金文同樣的意思。所以,現在我們寫這個「教」,它原來是要小心,你記不清楚要打手心。後來我也一直從事教書的工作,我知道打下去很痛,所以我就從來不打學生,我真的從來沒打過一次。再看下個字,「算」:

學生讀誦:算ㄙㄨㄢˋ。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44、算\小纂算.jpg(小篆)相關圖片(隸書)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44、算\楷书.gif(楷書)。算指計算的工具。合「竹」、「具」會意,是竹製的計算工具,如後世用的算盤。

備註:

典籍所見:(1)古代用來計數的器具。同「筭」。《資治通鑑.唐德宗建中四年》:「吏執筆握算,入人室廬計其數。」(2)壽命。《三國志.吳書.趙達傳》:「吾算訖盡某年月日,其終矣。」

常用詞:算數,神機妙算。

教授:接下來,讀另外那個算字:

學生讀誦:筭ㄙㄨㄢˋ。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45、筭\小纂筭.jpg(小篆)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45、筭\楷书.gif(楷書),筭指計算。合「竹」、「弄」會意,是指用算盤計算,需要熟練,才不至於錯誤。

備註:《說文》:「常弄乃不誤也。」

典籍所見:(1)謀略。陸機《弔魏武帝文》:「長筭屈於短日,遠跡頓於促路。」(2)計數。同「算」。枚乘《七發》:「孔老覽觀,孟子持籌而筭之,萬不失一。」

教授:第一個「算」字,是合「竹」、「具」會意,是用來計算的工具。第二個「筭」字,合「竹」、「弄」會意,是用來計算,這屬於動詞這一類。所以一個從具,一個從弄。看下一個字,「奠」:

學生讀誦:奠ㄉㄧㄢˋ。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46、奠\46、甲文_奠.jpg(甲文)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46、奠\46、金文奠.jpg(金文)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46、奠\小纂奠.jpg(小篆)。奠設酒食祭祀亡者。合「酋」、「丌」會意,「丌」為放置物品像茶几一樣的小桌,丌上有酒,表示祭奠。

備註:《說文》:「置祭也。從酋。酋,酒也。下其丌也。《禮》有奠祭。」

典籍所見:(1)祭獻。袁枚《祭妹文》:「哭汝既不聞汝言,奠汝又不見汝食。」(2)置放、安置。《禮記.內則》:「奠之而後取之。」(3)定、建立。《書經.禹貢》:「禹敷土隨山刊木,奠高山大川。」(4)祭品。韓愈《祭十二郎文》:「乃能銜哀致誠,使建中遠具時羞之奠。」

常用詞:奠定,奠基,祭奠。

板書:C:\Documents and Settings\Administrator\Application Data\Tencent\Users\467112013\QQ\WinTemp\RichOle\$Y(SU6Q{NG](Q6WR4VHWH7K.png C:\Documents and Settings\Administrator\Application Data\Tencent\Users\467112013\QQ\WinTemp\RichOle\MH6F~@ZN{1Q_{(VPGDM[016.png

教授:奠是合「酋」和「丌」會意。酋代表酒,丌是放祭品像茶几一樣的小桌。在桌上放有酒,是表示祭奠。好,我們今天上到這。

 

 

漢字入門  劉克雄教授主講  (第二十集)  2015/8/16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56-181-0020

教授:接下來繼續看會意舉例,看下一個字,「喜」。

學生讀誦:喜ㄒㄧˇ。(甲文)(金文)(小篆)(楷書)。喜指開心,喜悅。合「壴(ㄓㄨˋ)」、「口」會意,「壴」是陳列著的樂器,人聞樂則笑。

備註:《說文》:「樂也。从壴从口。」段註:「壴象陳樂立而上見。从口者,笑下曰喜也。聞樂則笑。故从壴从口會意。」按:古文字學者有以為,壴是鼓的初文,喜下的「口」非口字,而是盛鼓的架子。用「口」盛鼓,表示音樂。喜樂之義,即由音樂之義所引申。(引備一說)

典籍所見:(1)喜愛、愛好。《史記.田敬仲完世家》:「蓋孔子晚而喜《易》。」(2)喜事。《國語.魯語》:「固慶其喜而吊其憂。」

常用詞:歡喜,喜好,喜上眉梢,雙喜臨門。

教授:《說文》說:「樂也。从壴从口。」

板書:

《說文》裡面的說解,从某从某,像我們這裡這個喜字,从壴从口,這是會意;以及从某某,這種說解,都告訴我們這個字是會意。在甲文裡,形狀跟小篆是有些不一樣,有些研究古文字學者,他認為喜這個字是鼓的初文,下面這個「囗」的符號,並不是口,也不是囗,而是盛鼓的一個架子,來表示音樂。喜樂之義,是由音樂之義引申而來。因為有這種說法,我們引備同學們參考。下一個字,「析」:

學生讀誦:析ㄒㄧ。(甲文)(金文)(小篆)(楷書)。析用斧頭劈木。合「木」、「斤」會意,斤為斧頭。

備註:《說文》:「破木也。一曰折也。从木斤。」

典籍所見:(1)剖開、劈開。《詩經.齊風.南山》:「析薪如之何?匪斧不克。」(2)分開、離散。《漢書.藝文志》:「五經乖析,儒學寖衰。」(3)解釋、辨釋。陶淵明《移居詩二首之二》:「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

常用詞:賞析,剖析,分析。

板書:

教授:這裡看到《說文》是這個了,从某某,是嗎?

學生:是。

教授:看到甲文這邊是個斧頭,一把斧頭,斤,用來折木,用來劈開。由它慢慢演變成金文:

板書:

金文就跟小篆幾乎是一樣了。接下來看下一個字,「郵」:

學生讀誦:郵ㄧㄡˊ。(小篆)(隸書)(楷書)。郵指邊境上的傳信站。合「邑」、「垂」會意,表示設在邊陲上供傳遞文書的亭舍。

備註:《說文》:「竟上行書舍。从邑垂。垂,邊也。」段註:「在境上,故从垂。」

典籍所見:(1)郵局。《孟子.公孫丑上》:「德之流行,速於置郵而傳命。」(2)極、甚。《列子.周穆王》:「迷之郵者,焉能解人之迷哉。」

常用詞:郵票,郵遞,郵件。

教授:同學們看小篆,一邊是垂,一邊是邑。《說文》說:「竟上行書舍。从邑垂。」它還解釋:「垂,邊也。」段註說:「在境上,故从垂。」境上,就指邊境上。所以,「郵」就是設在邊境上,以供傳遞文書的亭舍。我們看到小篆的郵字,一邊是垂,一邊是邑,我們現在才認識郵局寫的這個「」字,現在弄清楚了嗎?設在邊境上的傳書舍。接下來看下一個字,「邑」:

學生讀誦:邑ㄧˋ。(甲文)(金文)(隸書)(楷書)。邑指城邑,合「囗」、「卪(ㄐㄧㄝˊ)」會意,囗代表封域,卪代表權力,表示治理的這一片區域,便是城邑。

備註:《說文》:「國也。从囗;先王之制,尊卑有大小,从卪。」按:古文字學者有以為甲文上像封域,下像人形,表示有土有人斯成一邑。(引備一說)

典籍所見:(1)古代稱諸侯的國家為邑。《左傳.僖公四年》:「君惠徼福於敝邑之社稷。」(2)國都,京城。《爾雅》:「邑外謂之郊。」(3)居民聚居的地方。柳宗元《柳河東集》:「邑犬群吠。」

常用詞:都邑。

板書:

教授:《說文》:从囗从卪。上面這一部分是囗,下面是卪。囗代表範圍,這塊土地,這一塊;卪代表權力,管理這塊土地。這是小篆。古文字學者看到甲文,同學們看黑板,甲文上面也是囗,下面這部分,它跟卪不太一樣,像是個人形,記得吧?因此古文字學者有認為,下面不是卪,是有人、有土成為所謂的邑,一個範圍。我們說過,我們初讀文字學,應以《說文》為主,古文字學者有各家說法,不甚一樣,到現在還有很多字大家意見不統一,因此我們只能夠用來給同學們參考。除非非常明確,確實有證據的,我們才可以採用,要不然我們是先以《說文》為主。下一個字,看「晉」:

學生讀誦:晉ㄐㄧㄣˋ。(甲文)(金文)(小篆)(楷書)。晉指上進。合「日」、「臸(ㄓ)」會意,「臸」是「到」的意思。日照到萬物,得以生長蕃息,繼續上進。

備註:《說文》:「進也。日出而萬物進。从日从臸。《易》曰:『明出地上,晉。』」

典籍所見:(1)升。《清史稿.桂中行傳》:「以功晉知府。」(2)周代諸侯國名。《左傳.僖公三十二年》:「晉於是始墨。」(3)中國朝代名。《愛蓮說》:「晉陶淵明獨愛菊。」

常用詞:晉級,晉升。

教授:晉這個字,《說文》:「从日从臸」,它說解說是「進也。日出而萬物進。」日普照萬物,萬物得以蕃息生長,有繼續上進之義。所以「晉」之所以《說文》說「進」,進步的進,前進的進,由這個本義引申。所以典籍所見裡面,第一個「以功晉知府」,這個晉當什麼講?晉升,以功勞晉升為知府。所以這個升也是由晉引申而來。看下一個字,「羅」:

學生讀誦:羅ㄌㄨㄛˊ。(甲文)(金文)(小篆)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52、羅\隶书.gif(隸書)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52、羅\楷书.gif(楷書)。羅指捕鳥的網,合「网」、「糸」、「隹」會意,糸表示网為絲製,隹為网中之鳥,說明羅為捕鳥之网。

備註:《說文》:「以絲罟鳥也。从网从維。古者芒氏初作羅。」

典籍所見:(1)用來捕捉動物的網。《詩經.王風.兔爰》:「有兔爰爰,雉離於羅。」(2)質地輕軟的絲織品。《戰國策.齊策》:「下宮糅羅紈,曳綺縠,而士不得以為緣。」(3)捕捉。《詩經.小雅.鴛鴦》:「鴛鴦于飛,畢之羅之。」(4)囊括、涵蓋。《莊子.天下》:「萬物畢羅,莫足以歸。」(5)陳列、分布。班固《西都賦》:「列卒周匝,星羅雲布。」

常用詞:包羅萬象,星羅棋布,門可羅雀。

教授:看小篆,是合「网」、「糸」、「隹」會意,表示這個网子是糸做成的,做成這個网,可以用來捕隹。隹是什麼?在《說文》就是短尾的鳥。我們說過,在甲文隹與鳥並不分。所以這個羅不光指用來捕短尾的隹,也可以捕什麼?長尾的鳥。金文這個羅,网的筆畫有所省略,糸跟小篆一樣,這邊隹它換成什麼?攴。

板書:

金文,「网」筆畫有所省略,糸還是一樣,這個隹它變成攴。攴有捕取的意思,它這個网不光捕短尾的隹,捕長尾的鳥,應該也可以捕小的動物。所以它用攴,攴有擊打的意思。

有一個故事,它用來捕老虎。在山邊鄉下住著有一對老夫婦,山邊的房子當然不是很講究,在房子外面豬圈裡,他養了一隻肥大的豬。有一天,細雨濛濛的夜晚,老虎看到這個豬長大了,老虎要捕食動物用哪一個字?我們講過:

學生:豸。

教授:豸。那種豸自然要去捕食這個豬。牠靠近豬圈的時候,然後趴下來觀察,聽到裡面的人在說話。裡面的人說:「我是天不怕,地不怕,我無所求(無所求就天不怕,地不怕),可是我最怕屋漏」,下雨,屋漏是很麻煩的。這個老虎聽得入神,他們是天不怕地不怕,最怕是屋漏,老虎想,這個屋漏一定是非常厲害。所以牠就在想,我現在來捕這頭大豬,可千萬別讓屋漏看到,因此牠就很謹慎的蹲在那裡等待時機。就是有那麼巧的事,有一個小偷拿著一個粗麻袋,帶網的粗麻袋,很大一個大麻袋,準備來偷這個大豬。因為下著毛毛雨,天當然是黑的,走到那,赫然發現這個豬就蹲在路邊,他就用那個大網子把牠一網網下去,然後一揹揹上說:天!這個豬好大。這個老虎想,真是不巧,說屋漏屋漏就到了,一口把我吞下去,然後躲在裡面也不敢動。這個小偷揹了一段路以後,實在太重了,然後就放下來想喘口氣,我看看這個豬怎麼長這麼大!一看,我的天,魂都沒有,就往後面跑。老虎一看,這個屋漏今天算仁慈,沒有把我吃掉,竟然放我一條生路,牠也跳出來,就趕快往山裡跑。聽過沒?這個羅,他用大粗麻袋,像羅一樣,一下把牠網下去。告訴我,他兩公婆為什麼天不怕地不怕?剛才我說的:

學生:無所求。

教授:在山裡面,在山邊梯田種點什麼就夠吃了,所以無所求。所以怎麼樣?

學生:天不怕,地不怕。

教授:記得,我們如果能做到無所求的時候,你就有一股,我們說過什麼?

學生:浩然正氣。

教授:浩然正氣,我無所求了。好,接下來我們看下一個字,「表」:

學生讀誦:表ㄅㄧㄠˇ。(甲文)(小篆)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53、表\隶书.gif(隸書)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53、表\楷书.gif(楷書)。表指上衣。合「毛」、「衣」會意,古代的皮衣,皮毛朝外,所以引申為外表。

備註:《說文》:「上衣也,从毛衣。」段註:「上衣者,衣之在外者也,引伸為凡外箸之稱。」

典籍所見:(1)標識。《管子.君臣上》:「民有疑惑貳豫之心,而上不能匡,則百姓之與間,猶揭表而令之止也。」(2)事物外在的一面。《左傳.僖公五年》:「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3)模範、榜樣。《文選.幽通賦》:「保身遺名,民之表兮。」

常用詞:表裡如一,為人師表。

教授:同學們看小篆:

板書:$C82IZ6COGGJB7N(XT2JEMC

《說文》說:「上衣也,從毛衣。」古代皮衣,它皮毛朝外。所以,你看這個字「表」,裡面是毛,外面是衣,合毛和衣會意,所以《說文》說:「從毛衣」。它本意是古代的皮衣,它皮毛朝外,所以引申為表面、外表,這都是引申義。接下來看下一個字,「見」:

學生讀誦:見ㄐㄧㄢˋ。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54、見\54、甲文_見.jpg(甲文)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54、見\54、金文見.jpg(金文)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54、見\小纂見.jpg(小篆)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54、見\隶书.gif(隸書)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54、見\楷书.gif(楷書)。見指看見,看到。合「目」、「儿」會意,「儿」是人的古文奇字,人有目才能看見。甲文、金文从「人」、「目」,小篆从「儿」、「目」,與甲文、金文同。

備註:《說文》:「視也。从儿目。」

典籍所見:(1)拜會、訪問。《左傳.莊公十年》:「公將戰,曹劌請見。」(2)會晤、接待。《史記.廉頗藺相如傳》:「秦王坐章台,見相如。」(3)遇到。《左傳.桓西元年》:「宋華父督見孔父之妻於路。」(4)看法、見解。《晉書.王渾傳》:「私慕魯女存國之志,敢陳愚見。」(5)被。用在動詞前,表示被動。《孟子.盡心下》:「門人問曰:『夫子何以知其將見殺?』」

常用詞:看見,見多識廣,見義勇為。

板書:_}479Q`0KPX4NSNAQ`B[0@8

教授:大家看黑板,金文,甲文。`WAIRSR_8ZD_J~L(D6DSD(N底下是人,特別顯示出人的眼睛。(LRPTDD`0YN$@3J2{EG8C{5好像這個眼睛更像一點。甲文的眼睛很多是這種三角形的,到了小篆CRFXOQ(1G]3JH2MFV[}WXQ8,這眼睛就豎起來了,豎目橫眉,豎,這是小篆。這種筆畫的變化,有時是因為書寫的需要。譬如古時候是用一片一片的竹簡,書寫橫的不便,他就習慣把它變豎的。他也許覺得如果這樣寫(LRPTDD`0YN$@3J2{EG8C{5或者這樣寫`WAIRSR_8ZD_J~L(D6DSD(N的話,可能寫不下,一片一片的竹簡,所以就把眼睛豎起。下一個字,我們看「臭」:

學生讀誦:臭ㄒㄧㄡˋ。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55、臭\甲文_臭.jpg(甲文)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55、臭\小纂臭.jpg(金文)Y:\93_山頂_公用\攝影組\201508 劉克雄教授專用\《漢字入門》造字\雅琳新增\下載.jpg(隸書)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55、臭\楷书.gif(楷書)。臭聞氣味。合「犬」、「自」會意,「自」指鼻子,犬用鼻聞嗅而知路,後引申假借為氣味。

備註:《說文》:「禽走,臭而知其跡者,犬也。从犬自。」段註:「犬能行路蹤跡前犬之所至,於其氣知之也,故其字从犬自。」

典籍所見:(1)惡名,不好的名聲。《晉書.桓溫傳》:「不足復遺臭萬載邪!」(2)氣味。《易經.繫辭上》:「其臭如蘭。」

常用詞:臭皮囊,乳臭未乾。

教授:《說文》:「禽走,臭而知其跡者,犬也。从犬自。」自是什麼,記得嗎?

學生們:鼻子。

教授:鼻子。那為什麼會變成自己?真好,說到自己的時候常指自己的鼻子,所以這個鼻子就變成自己。黑板上我們看到那個甲文WV96HE(_~~Y1R@XR{$FWSP7,這是個犬6U%PQ)8MO7[Z99}%TGZ5K%W。你一看就知道,它不像剛才屋漏捕的那個大豬,它瘦瘦的,犬。特別顯著牠的鼻子。犬的鼻子特別靈敏,超過我們多少倍,誰能告訴我?有人知道嗎?不知道。我是有一次在電視上,好像是中央十台的一個節目,說到犬的鼻子,牠的嗅覺,比我們人的鼻子要多七十倍。厲害吧,比我們多七十倍。所以我們看到部隊裡也用犬來偵查,牠鼻子特別靈敏。看看這個犬,好像腳並不很長,身體瘦瘦的,尾巴長的,有點像臘腸狗,像嗎?

典籍所見,第二有個氣味,「其臭如蘭」。養過蘭花沒有?同學們。中國的畫家往往喜歡畫蘭、竹、梅花、菊花。我們的文化,幾千年來也薰陶出文士們對蘭花特別的一種喜愛。

板書:蘭生幽谷,不以無人而不芳。

「蘭生幽谷,不以無人而不芳。」生在山中幽谷的蘭花,不管有人來欣賞沒人來欣賞,它到時它一樣會吐它的芬芳。蘭生幽谷,不以無人而不芳,不因為沒有人欣賞,它就不芳香。這裡面暗暗喻的一個人什麼樣?一個君子進德修業,不會因為沒有人欣賞而不繼續乾乾終日修養自己。所以蘭花是一般畫畫的人喜歡畫的一個題材,原因就是因為對蘭花有這種感情。因此,假如你去拜訪一個朋友,走進他的院子,他養著幾盆蘭花,主人也正好在那裡,你不要忘記讚美他一番。怎麼樣讚美,同學們幫我想,努力想,給你半分鐘,怎麼樣讚美?

板書:知蘭之士。

在這,答案在這。老兄:你真是知蘭之士!明白嗎?是什麼意思?不要連意思都不懂。老兄(好朋友),老兄:你真是一個知蘭之士。「知蘭」是什麼意思?知道「蘭生幽谷,不以無人而不芳。」我到目前為止,我看過一幅信箋紙寫的最好的書法,是什麼?一位畫家叫溥心畬。聽說嗎?

板書:溥儒,心畬。

溥儒,字心畬。在三、四十年代,在中國,他畫的名聲與張大千齊名,大家稱「南張北溥」,南邊張大千,北方溥心畬。溥先生學問極好,我在高中的時代有幸能在他家裡聽他講《易經》。他是皇室的後裔,愛新覺羅,跟溥傑他們那一代的人。十七歲,從德國就拿到一個天文學的博士學位,十七歲,小毛頭。回來以後,在北京西山,奉慈禧太后之命,在西山閉門十年,好好讀中國古書。閉門十年,你想他有最好的老師,讀書有最好的版本,學畫,故宮裡面那些畫他都可以拿來臨摹。所以不久他的畫就成名了,南張北溥。

在日本,日本人恐怕喜愛他的畫要超過張大千。他跟我說:人家(一般人)都認為我是一個畫家。是,他是畫家不錯,後來他也到了台灣去。孫中山先生革命成功,民國建立不久,他們這個皇室也就變成平民了。他到了台灣以後靠什麼維生?賣畫,賣他的畫,當時賣得很便宜。他說:人家都認為我是一位畫家,其實我自己認為,我第一是學問,第二是我的詩,第三是我的書法,最差是我的畫。」但是畫可以賣錢,書法賣錢更不如畫。所以畫比較好賣,學問不好賣,誰知道你有沒有學問。

好,從他這個話裡面,我們體會出一件事情,非常重要。如果同學們將來有志於藝術畫畫,有志於書法寫字,別忘了他剛才說那段話,你別忘了他閉門十年讀我們中國古籍。所以,書法的造詣、畫的成就要以學問為根柢,明白嗎?書法,好像上次我也說過,你可以臨唐人的帖,歐陽詢、柳公權、顏真卿,都可以。進一步說,再往上說,最好你能看看魏碑,魏碑我推薦過兩本:一個「張黑女墓志銘」,一個「張猛龍碑」,這是魏碑。再往上,漢碑,漢碑就有更多,我推薦一個「張遷碑」,記得嗎?一個「禮器碑」,第三「石門頌」。這些都寫過,你還想更進一步,我也推薦「毛公鼎」、「散氏盤」。

上次我也跟同學們說過,有一個書法家問到這個問題,我也就這樣跟他說,如此如此這樣來。最後他還要問:然後呢?然後,那只有多讀書了。你寫出來的書法,要能夠有你個人的風貌,還能夠有一股書卷氣迎面撲來,這是更高一層。說到這,我就說到溥先生,他的行書,你一看它就是一股很濃重的書卷氣迎面撲來,書法非常美,行雲流水。這靠什麼?靠讀書修養。不光書法畫畫要讀書,鼓琴也需要讀書。有一張小畫,我印象很深刻,岸邊畫一個石壁,用花青染,看起來潦潦草草、簡簡單單的畫面,但是經過他一題:

板書:江雲飄素練,石壁斷空青。

「江雲飄素練,石壁斷空青。」原來是簡簡單單的一個畫面,經過這一題,顯得這幅畫就非常的有深度、有內涵、有意境。再有他畫的山水,他用花青,同學們知道花青嗎?你們大概沒有碰過,沒有接觸過。花青是植物的顏料,石青、石綠是礦物質顏料。花青:

板書:花青。

溥先生不像一般的畫家急於把畫完成,他是花青染過一遍,他用的花青調好以後要用細的絹過濾過,殘渣不要,然後一遍不算數,乾後再一遍,還不算數,重複的染十來遍。因此,你看他的畫面上染的顏色非常典重,沉重典厚。如果你光是染一遍、二遍就草草說算了,最後這個畫有一股火氣,所謂乾燥的燥,燥氣,不成功。如果有同學想學畫,我願意跟你探討,我也畫了幾十年。我們現在說,我看過一幅用信箋紙寫的最美的書法,就是溥先生寫的。便箋、便條,用毛筆行書,寫給我的一位老師,申先生,一位詩人,申先生。

板書:庭中蘭開數朵,明夜能來一啜茗乎?鳳蓀先生 心畬○月○日

教授:兩句話,用行書寫的。「庭中蘭開數朵,明夜能來一啜茗乎?」什麼叫啜茗?

學生:喝茶。

教授:喝茶。喝茶為什麼叫啜?品茗,用個小杯子品茗。要喝出聲音來,叫啜茶。啜出聲音來,茶特別的香。因為是給好朋友,這一個小的便箋,邀請他明天晚上你過來,一起欣賞我庭中的蘭花,一起喝杯茶。是信手寫的,無心把它寫好,他信手寫,它就變成最好。「庭中蘭開數朵,明夜能來一啜茗乎?」就兩句話。這也是跟同學們說過,文章也好,書信也好,在精要,要精要,不可以故意把它拉長。你看像這封簡單的信,就兩句話,使我們回味無窮。第一個,剛才我們先說明蘭,中國人對蘭花的一種特別的感情。特別的感情我們了解之後,如果說到朋友家裡,碰到他養蘭花,你要怎麼恭維、讚美?

學生:知蘭之士。

教授:真好,這是對朋友最好的讚美了。這裡你看「蘭開數朵」,蘭花不會開得很多的,蘭開數朵。他自己欣賞之外,還希望邀請能夠知蘭的朋友,一起來一啜茗乎。這裡我們看到《易經.繫辭》上面寫到:「其臭如蘭。」使我想起蘭花在中國人心目中,它不光只是花,有一分感情。說到這,也許同學們想,我回家要養一盆蘭花,好讓朋友來看到以後,等著朋友,蘭花在這,等著朋友說那一句話。養蘭花的人,他不會去旅行很遠,原因他要照顧蘭花,不能太濕,不能太晒。大家看下一個字,「契」:

學生讀誦:契ㄑㄧˋ。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56、契\小纂契.jpg(小篆)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56、契\隶书.gif(隸書)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56、契\楷书.gif(楷書)。契指契約。合「大」、「」會意,刻畫工整叫「」,契約必須工整。

備註:《說文》:「契,大約也,从大,从。《易》曰:『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

典籍所見:(1)合同、合約。《韓非子.主道》:「符契之所合,賞罰之所生也。」(2)志趣相投的朋友。陶淵明《桃花源詩》:「願言躡輕風,高舉尋吾契。」(3)投合、切合。《新唐書.李勣傳》:「其用兵多籌算,料敵應變,皆契事機。」

常用詞:契文,默契。

教授:《說文》:「从大,从。」是刻畫工整。《說文》又告訴我們說:「契,大約也」。是大的一種刻畫工整的契約。這是「从大,从」。下一個字,「竦」:

學生讀誦:竦ㄙㄨㄥˇ。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57、竦\小纂竦.jpg(小篆)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57、竦\隶书.gif(隸書)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57、竦\楷书.gif(楷書)。竦指恭敬。合「立」、「束」會意,站立時自行申戒約束,是敬的表現。

備註:《說文》:「敬也。从立束。束,自申束也。」

典籍所見:(1)持、握。《楚辭.九歌.少司命》:「竦長劍兮擁幼艾,蓀獨宜兮為民正。」(2)驚懼。《詩經.商頌.長發》:「不戁不竦,百祿是總。」(3)振奮、震動。《漢書.郊祀志下》:「厚爵祿,竦精神,舉天下以求之矣。」(4)直立、矗立。謝靈運《發歸瀨三瀑布望兩溪詩》:「積石竦兩溪,飛泉倒三山。」(5)恭敬的樣子。高啟《南宮生傳》:「其人竦聽,居樽下拜。」

教授:《說文》告訴我們,「从立束。」然後又解釋為什麼從束,「束,自申束也。」從立束,從立,立是站立,我們都知道,站立的時候能夠自行申戒約束,這是表敬。所以《說文》說「敬也」,這是竦為什麼從立束。束記得嗎?

板書:

不記得?看黑板你就記得了。這是囗,把柴薪束好、捆好,所以有約束的意思。接下來看「德」:

學生讀誦:德ㄉㄜˊ。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58、德\58、甲文_德.jpg(甲文)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58、德\58、金文德.jpg(金文)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58、德\小纂德.jpg(小篆)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58、德\楷书.gif(楷書)。德指道德,品德。甲文「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58、德\58、甲文_德.jpg」是合「十」、「目」、「彳」會意,「丨」甲文時代表示數目「十」,甲文直而長的線條,往往中間加點,以求美觀,漸變為短橫的「十」,再變為「十」,「十目」本義表示多次審視,就是《中庸》講的「博學」、「審問」,「十目」為甲文的「直」字,本無下一曲筆,甲文及金文可證。再在底下加「心」,表示學習之後要多思考,也就是「慎思」、「明辨」;最後加「彳」,是說要學以致用,就是「篤行」。通過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來修養自己的德行,便可以「外得於人,內得於己」了。

備註:

典籍所見:(1)德行。《論語.述而》:「德之不脩,學之不講。」(2)品行、作風。《論語.顏淵》:「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3)感激、感恩。《左傳.成公三年》:「王曰:然則德我乎?」

常用詞:功德,德行,德高望重。

教授:同學們把《說文》這個德字翻開一下,《段注》裡面第一他先說,升應當是登,然後他引《公羊傳.何注》,說「登讀言得」,然後說「得來之者,齊人語。齊人名求得為得來。」這是說道德這個「德」,許慎說「升也」。《段注》他認為這個升字應該當「登」,然後他又解釋這個登。

板書:登 得。德 升也。

《說文》:「德,升也」。《段注》,第一個他把這個「升」改成「登」,他認為應該是「登也」。然後又解釋這個「登」的意思,根據《公羊》的註說「登就是得字」。因此就說明什麼?

板書:

「德」和這個「得」在此地是同義,「德,得也」。這又如何解釋呢?

板書:

先看這一部分(),大家認識,是什麼?

學生:目。

教授:有同學告訴我,是三角眼。甲文的目。上面這個豎的符號(),在甲文當作數目的十。在甲骨文裡面,我們說過,凡是碰到豎而長的符號,它往往中間加點(),以求美觀;然後這一點,漸漸又變成小的橫();最後就變成我們現在寫的八、九、十的十()。那十目是什麼意思?我們書上說得很清楚,表示多次的看,十是數目的終極,多次的看。看一次不夠,再細看一次,還不夠,再細看,就是《中庸》說的什麼?「博學、審問」。經過十次的看,博學、審問。你看金文、小篆:

板書:

又加了一個心,表示與心思有關,與思想有關。十目,博學、審問、慎思。經過博學、審問、慎思、明辨,你就能夠付諸實行了。

板書:

清楚嗎?道德的德。一次看,再看一次,一次一次的看,十目,多次的看,就是《中庸》說的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最後要怎麼樣?要篤行之。你能夠博學、審問、慎思、明辨,自然能夠:

板書:內得於己,外得於人。

「內得於己」,修養,有所得;「外得於人」。所以道德這個德,到底什麼是道德的德?以後你要面對你的學生,你不可以含糊,我們要徹底弄清楚。為什麼現在寫的德,好像當中加了一橫?那是筆畫的譌變,變錯了,本來沒有的,十目就是直。

板書:

十目。現在小篆這個直字,底下它是這樣寫,一個曲筆,這是根據譌變以後的金文,然後小篆有這麼一個曲筆。本來甲文看得清清楚楚,沒有。經過多次的審視,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然後你就能夠篤行;你不但要行,還要篤行。如此,你能內得於己,外得於人。所以剛才我們說,《說文》這個德,段註改成升,然後解釋升是登,然後登他又解釋,《公羊傳》裡面的註,登就是得。

板書:德 得

這兩個字,段註轉了一圈,告訴我們,德就是這個得。剛才我們看到轉了一圈,德就是得。什麼意思?內得於己,修養慢慢累積,慢慢有成果,內得於己。外得於人,你能夠博學、審問、慎思、明辨,你絕對可以外得於人。這是德字。附帶使我們想到,平常掛在我們口頭上說的道德、道德怎麼說?想知道嗎?翻開《說文》「道」字,大家一起翻開,是不是說「一達謂之道」?「所行道也。一達謂之道。」「一達謂之道」底下,段註他引釋宮,說「四達謂之衢」。那你就了解,「一達謂之道」是什麼意思。一開始他說「所行道也」,然後又解釋「一達謂之道」。

板書:  

人的臉,人頭上的頭髮,首。我們這個地方的地名叫什麼?我們這裡,好像是叫大埔。

板書:大埔

對不對?

學生:對。

教授:對。我們現在在大埔,要到山下地鐵站。地鐵,我不會畫地鐵,[7{OG1B_BQM4B[]F)}O84}0這表示地鐵站。人要到地鐵站,從大埔要到地鐵站,唯一的通道就是我們山底下那條路。「一達之謂道」,這是道的本義。由於我們在大埔,我想到地鐵站,我沒有第二條路好走,也就引申為什麼?必須走這條路。再引申,一切,譬如人倫,人必須遵守的道理。道理的道也是從這裡引申。「一達」,是唯一要走的只有這條路,沒有第二條路。你們要研究漢字,一定要有《說文》,沒有《說文》不可以,「一達之謂道」。

好,現在再連起來,道、德,現在連得起來嗎?「道」、「德」兩個字能連貫起來嗎?「德」,剛才我們說了,十目,一再仔細的看,就是《中庸》說的,然後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就能「內得於己,外得於人」是德。「道」,本義是我面前要到那個地方唯一的路,引申為道理的道。譬如說,人倫的關係,父慈子孝,這是人人必須遵守唯一要走的路,明白嗎?你不可以反過來,不可以走別的路,只有這條路。這是道德,我們掛在口頭上常說的,你把這本義弄清楚,將來才能夠詳細跟你的學生說清楚。

剛才我聽同學們告訴我,利用晚上的時間,你們在這裡複講,是嗎?複講我講過的,而且用英文複講,非常好。能夠把文字學弘揚到國外,用英文跟他們溝通,中國的漢字是怎麼樣一個狀況,你能說得清楚,漢字的結構,六書。然後慢慢你又能夠解釋漢字裡面的哲理,簡單的說,譬如道和德,你能夠跟外國的學生們講清楚中國人說的道德是什麼,你就需要徹底自己了解什麼是道、什麼是德,然後你才能夠跟外國的朋友說清楚。對我們中國的漢字,每一個字都含有很高深的哲理,這也就是使一些外國的漢學家對我們中國傳統文化能夠那麼樣仰慕的原因。

老法師一再的說,現在世界上的亂象,都是人心壞了,道德不好。黑板上看到道德,道德不好了,人心壞了。如何拯救道德的危機?這是很大的一個課題,思來想去,老法師最後得到一個結論,用我們的傳統文化能夠拯救世界道德危機。道德淪喪,能夠把它拯救回來,這才能夠真正達到世界和諧。如果我來說,我來解釋中國夢,夢什麼?希望就是整個地球和諧共存,像一個村子的人一樣,所謂地球村,彼此都能互相關愛。見到這篇嗎?如果我們能夠用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主要儒釋道三家,光是儒家的《禮運.大同篇》,就讓我們看到如果世界都能做到大同社會,那你想像這是什麼樣一個狀況,跟陶淵明形容的《桃花源記》有何不同?人們在這個地球上生活是那樣的自在,彼此沒有爭奪,這是最大的中國夢。如何實行?用文化,用我們的傳統文化。

我們中國傳統文化,因為我們的中國漢字是載意的文字,不像西洋的文字,起先也都一樣是,那些文明古國,最早的文字也都是象形,後來他們改成音標,他們表音,我們還能夠依然保存表意。由於我們漢字是載意的文字,所以幾千年來,我們的思想一脈相承到現在,還一直要延續到永遠,只要我們的文字不被破壞。因此,你明白了我們的漢字,它有如此偉大的功能,凝聚我們各民族的感情,成為一個了不起的泱泱大國。而且它富有包容性,外來的文化我們也吸收。我們本身不斷的根據我們的傳統文化,外來好的文化我們也吸收,不斷的擴大,我們的文明、我們的文化愈來愈豐富,已經幾千年了。

反觀外國,因為它是標音的文字,所以他們沒有我們這樣幾千年的累積,沒有這分豐厚的遺產。所以聰明的外國人,那些有識之士,他們看到了,中國的漢字是中華文化它能夠一脈相傳而不斷壯大的原因。因此他們想,希望能夠趕快搭上我們這一列中華文化的列車。我們可要有仁慈的心,不可以說這個列車是我們的,你上車我把你推下去,不可以。我們要有仁慈的心關愛,我們的文化他們仰慕,我們歡迎他們來接受我們的文化。漸漸,久而久之,他們也同樣的吸收了我們中華的文化。久而久之,同學們想,他們也學會漢字,我們到另外一個國家,不會講他們的話,不要緊,可以寫字,彼此溝通。

有一次我經過日本,突然飛機班次有問題,而且要自己負責找旅館住宿的問題。我心裡想糟了,我的英文是破得不能再破,日語只學會「撒由那拉」,這怎麼辦?我出了飛機場不知道怎麼辦,哪裡去找旅館住呢?忽然我想起來,日本人會寫中國字,我就請他們給我一張紙,比手劃腳,寫出來「請幫忙找一家旅館」。他們看了以後,很恭敬,很客氣,「嗨、嗨、嗨」。所以,將來的地球村,如果也能夠用文字彼此通行,大家「嗨、嗨」,多好。世界真正和平,永遠沒有戰爭,希望這一天愈快到來愈好。我們彼此認識到這點,我們彼此都要加把勁,努力。願意嗎?

學生:願意!

教授:好,好!很多年輕朋友,我說現在目前,由於種種原因,經過什麼新文化運動,種種原因,形成對傳統文化不認識,對漢字本義也不了解。他們往往趕時髦,衣服講究名牌,其實他英文也不好,嘴巴一定要掛兩句:「YES,NO」,表示他很洋派,這是一種悲哀。我們希望趕快推行漢字,推行傳統文化的學習,先從我們中國做起,香港、中國、台灣做起。你想,我們擁有,中國現在擁有多少人口?

學生:十四億。

教授:統計好像是十三億多,加上海外的華僑,還有加上台灣、香港,恐怕總有十四、五億,大約說。試想想,我們努力推行傳統文化,你們出去,每個人是一顆種子,到那邊去弘揚。過一段時間,傳統文化被認同了,我們的民族幼苗也都慢慢的正確認識漢字,「道」是這個意思,「德」原來是這個意思,更進一步,他們就慢慢的會喜愛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當我們這民族幼苗個個都深愛,從認識到深愛他的傳統文化,他就認為,以身為一個中國人為驕傲,不再崇洋媚外。到那個時候,我們的民族幼苗慢慢成長,將來十五億的人,大家一心一意愛我們的傳統文化。

我再問同學們一個問題,我們提倡愛國,國有什麼可愛?我先提出這個問題。你說國很可愛,以中國來說,有長江、黃河、五嶽三江,有壯麗的河山。是,中國有,世界其他各地都有壯麗河山,那你為什麼一定愛中國?把你放到另外一個國家去,一樣有壯麗的山川,最後你為什麼不會真正愛它?想想這個問題。最根本、最重要是我們的傳統文化,使我們真正的愛我的中國。祖先留給我們這樣豐厚的遺產,我身為一個中國人,實在非常感慶幸。由於我們這民族幼苗慢慢都要長大,從現在他們開始正確認識漢字,漸漸去正確了解傳統文化,他就會發現傳統文化、中華的文化是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可以跟我們並比的。我們的傳統文化積幾千年下來,是世界上一座無可逾越的高峰,相信嗎?

學生:相信。

教授:原因在哪裡?文字。剛才我說的,我們是表意文字,可以幾千年承續;它們是表音,表音只是記錄語言,文字上本身毫無意思,是一條直線。記錄語言表音的文字,久而久之,語言變了,原來早年記的那個文字已經成為死文字,後人看不懂了。所以它文化很難像我們這樣一脈承傳下來,理解嗎?我們做為一個中國人,是不是非常的榮耀!

學生們:是。

教授:我為什麼愛我的國家?現在回答我問題。第一,最重要是什麼?我的國家中國,有世界上最豐富的傳統文化,我血液裡面流淌的都是裡面的因子,父母教導你的、師長教導你的,都是這些傳統文化,它的因子都在我們血液裡流淌,你不能不能愛它。然後你再跟別的國家一比較,才發現確實由於幾千年的文化,使我們成為一個世界上文化底蘊最豐富的國家,愈是了解,你會是愈愛這個國家。試想,我們的民族幼苗,真正每一個慢慢都了解了傳統文化,愛著我們的傳統文化,愛這個國家,請問這是何等的力量!我相信這一天遲早會到來,因為我們有我們的漢字在這裡。說到這,我不但高興,我還很激動,真好,我們有幸成為中國人。好了,看「好」這個字:

學生讀誦:好ㄏㄠˇ。(甲文)(金文)(小篆)(楷書)。好美好,合「子」、「女」會意。子是古時對男子的美稱,有男有女才是美好的家庭。甲文、金文與小篆同。

備註:《說文》:「美也。从女子。」徐鍇註:「子者,男子之美偁。」

典籍所見:(1)愛、喜愛。韓愈《師說》:「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2)心中所喜愛的事。《史記.伯夷列傳》:「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常用詞:恰好,樂善好施,絕妙好辭,好學深思。

教授:甲文有好幾種寫法,都是大同小異,不過有一個,這個比較特殊,它這樣寫:

板書:

好像母親抱著一個寶寶,真好。好不好?

學生們:好。

教授:好,感覺到真好,這是甲文有這麼一個寫法。《說文》裡面是根據小篆說,「美也。从女子。」也就是美好家庭的意思。請問同學們,能不能在網上找到《禮運大同》的歌譜,試試看,找找看。找好了以後,下次我們來唱,好嗎?

學生們:好。

教授:好,現在我們準備要唱歌了,預備唱:「功課完畢要回家去,先生同學大家暫分手,我們回去不要遊戲,先把今天功課再溫習,明朝會好朋友,明朝會好朋友,願明朝齊到校無先後。」好,下課。

 

 

漢字入門  劉克雄教授主講  (第二十一集)  2015/8/17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56-181-0021

板書:未出土時先有節,縱凌雲處亦無心。

教授:同學們看看黑板這兩句話,是用來題什麼?題在畫上的。「未出土時先有節,縱凌雲處亦無心」,竹子。好不好?

學生:好。

教授:未出土時,筍子我們吃過嗎?

學生:吃過。

教授:裡面都一節一節,它還沒有出土;等它長到凌雲那麼高的時候,竹子還是空心的,無心。這是我看到題竹子最好的兩句。

板書:酩酊信手寫紅艷,塗就天香本色真。醉後色空都忘了,臨風俯仰豈向人。

「酩酊信手寫紅艷,塗就天香本色真。醉後色空都忘了,臨風俯仰豈向人。」我很少畫牡丹,除了朋友特別指定,不得已才偶爾畫一些。題牡丹,現在我畫好一張牡丹花,擺在你面前請你題,一般都題國色天香。還能題什麼?看這個。開吉師妳說什麼?

學生:花開富貴。

教授:對,花開富貴、國色天香這一類的。那你想題個與眾不同的可以嗎?看看我題的,「酩酊」是什麼?喝兩杯小酒。我往往是詩裡面借酒,其實我不會喝酒,頂多喝半兩,兩口。「酩酊信手寫紅艷」,表示喝兩杯小酒,喝得酩酊的情況下,無所謂信手寫紅艷。「塗就天香本色真」,無所謂而為信手寫紅艷,沒想到他「塗就天香本色真」,很漂亮。你看它很漂亮,已經是酩酊了,我寫的。「醉後色空都忘了」,它比我還更瀟灑。「醉後色空都忘了」,你看它「臨風俯仰豈向人」,它哪裡是向著人在那臨風俯仰,它色空都忘了。鼓掌。醉後色空都忘了,臨風俯仰豈向人,不向人。

曾經跟同學們說,從現在開始,每天同學們用二、三句話寫日記,希望用文言文寫,慢慢鍛鍊。老法師一再提倡文言文。文言文同學們也都讀過不少,也都背過不少,但是你需要自己動手,將來希望你一出手就能有簡練的文言,這都是需要鍛鍊。當然,同學們如果希望練習作詩,那更好。因為作一句詩,他就是需要不斷的在修辭上,遣辭用句都在那鍛鍊,才會很自然。你看他寫得很自然,不是嗎?「酩酊信手寫紅艷」。畫畫,我們中國人,中國的文人,畫畫一般都叫寫。「酩酊信手寫紅艷,塗就天香本色真。」你看第三句像說話一樣,「醉後色空都忘了,臨風俯仰豈向人。」就是由寫日記,你起先可能不容易寫整篇,但是你先從一句、二句練習,然後如果更進一步,你先學作一句詩,這就是能夠鍛鍊你的筆墨。

記得跟同學們在黑板上寫過「宅邊的小院」嗎?我記得一篇「宅邊小院記」,記得嗎?

學生:記得。

教授:小院有什麼?四樣東西:「金桂滴露,春蘭吐蕊,天女花暴日,蜂鳥採蜜頻。」四句話,一連把我院子裡面那樣熱鬧的景象,用最最精簡的語言寫出來。四句,小院有,一起來:「金桂滴露,春蘭吐蕊,天女花暴日,蜂鳥採蜜頻。」院子的熱鬧,用四句,寫完。接下來,不能再寫這些花、鳥了,就該寫人了。「閒窗日永」:

板書:閒窗日永

學生:茶香幽發。

教授:你記得。

板書:茶香幽發

學生:有小小黃禽偷眼。

教授:我差點忘記。

板書:有小小黃禽偷眼,最愛五湖梅花。

教授:院子寫完了,不能再寫花和鳥了,寫這個人。「閒窗日永」,人心情閒,你才能體會時間的閒暇,你才感覺到好像時光還夠我們來享用,「日永」,永當長,「閒窗日永」。一句話說清楚這個人的心情,他的感受,還說到在窗前,他的感受是日永。他在幹什麼?他喜歡喝茶,「茶香幽發」,一邊泡茶,一邊在享受茶的幽香。窗外桃花樹上常常來的,幾乎天天來,只有這麼大,黃肚皮的小鳥,天天來,我在那喝茶牠就來。「有小小黃禽偷眼」,看什麼?看我喝茶嗎?不是,「最愛五湖梅花」。我最喜歡聽的「五湖遊」、「梅花操」,兩首曲子我經常放,一邊喝茶一邊經常放,有意無意的在那聽,主要是喝茶。這個小小黃禽,牠不是偷看,原來牠也在聽,「有小小黃禽偷眼,最愛五湖梅花。」

寫這個例子給同學們看,是讓同學們知道,哪怕像這樣簡單的一個小記,都希望用最簡練的語言表達出來。四個句子,寫院子的那麼熱鬧,有金桂滴露,春蘭吐蕊,天女花暴日,蜂鳥採蜜頻。這裡面你看到有天女花,你看到有蜂鳥,你就知道不是在中國,那是在巴西。

這是我畫的最不好的一樣東西,因為我很少畫這個牡丹。我畫的比較多的是什麼?同學們可能知道。

學生:鐵蘆。

教授:對。昨天晚上又畫了五、六幅。我曾經在另外一幅題過這個,「酩酊信手寫紅艷」,因為是信手,因為是酩酊,所以就塗了,「塗就天香本色真」。因為酩酊,「醉後色空都忘了」。你醉了以後,還能知道什麼是色、什麼是空嗎?醉後色空都忘了。你看到它臨風俯仰,好像向人有所求的樣子嗎?不是的。色空都忘了,臨風俯仰,只是花很自然的臨風俯仰,豈是向人,明白嗎?這是要把花的精神,你要賦予它精神,就像我們說題竹子,剛才我說的兩句:「未出土時先有節,縱凌雲處亦無心。」如何鍛鍊?就是剛才我說的那個辦法,你先試著用文言寫日記,不求多,二句、三句,把今天你所看、所想、所感的,用文言寫出來。可能起先並不如意,但是久而久之自然會好。

又說到,如果同學們能夠練習作詩,進步就更快,因為詩是最精練的語言。詩還講究聲調的美,除了文字的美,聲調的美,還有意境的高。文章也好,詩也好,剛才我說都是需要千錘百鍊。但是到最高的一個程度,千錘百鍊你要不露痕跡,沒有斧斤痕,好像很自然。李白的詩:「兩人對酌山花開」,春天山坡下山花前,他跟朋友兩人對酌,喝酒,「一杯一杯復一杯」。「兩人對酌山花開,一杯一杯復一杯。」還不鼓掌?沒有任何斧斤雕琢的痕跡,像說話一樣,兩人對酌山花開,一杯一杯復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我喝多了,我想睡了,老兄你走吧、走吧,下逐客令。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來」,明天你如果還想來喝酒,請你順便把你那張琴抱過來。四個句子,能背得嗎?兩人:

學生:對酌山花開。

教授:怎麼樣?

學生:一杯一杯復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來。

教授: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來。好詩,就是這麼自然,而且很容易就記得。所以,我們鍛鍊希望能漸漸能寫文言文,更希望能夠漸漸能作詩,這是最精練的語言。好,回到我們的課本,二百九十頁,「班」:

學生讀誦:班 bān ㄅㄢ。(金文)(小篆)(隸書)(楷書)。班指分割玉,合「玨」、「刀」會意,「玨」指二玉相連,用刀將相連的兩塊玉分開就是班。

備註:《說文》:「分瑞玉。从玨刀。」

典籍所見:(1)分予、贈給。《後漢書.馬援傳》:「乃盡散以班昆弟、故舊,身衣羊裘、皮褲。」(2)相等、等同。《孟子.公孫丑上》:「伯夷、伊尹於孔子,若是班乎?」(3)行列、行次。《文選.東京賦》:「然後百辟乃入,司儀辨等,尊卑以班。」

常用詞:班師,班長,班級(按:班本義指分割玉,有分的意思,將同學按不同年級分開,就是班級。)

教授:現在才恍然大悟,你是第一班,我是第二班,為什麼是用「班」字。其實你看黑板這個「班」:

板書:

教授:用刀分玉,這是本義。下一個字,「莫」。這個字我們已經說過,我們再讀一次:

學生讀誦:莫 mò ㄇㄛˋ。(甲文)(金文)(小篆)(隸書)(楷書)。莫日暮。合「茻」、「日」會意,日落草中,表示傍晚,為暮本字。

備註:《說文》:「日且冥也。从日在茻中。」按:莫本指日暮,後被借為「莫要」的意思,久借不還,用字者又加「日」以還本義。實則此字最不合理,豈容天有二日。

典籍所見:(1)表示禁止,相當於「勿」、「毋」。《三國志.魏書.華佗傳》:「君有急病見於面,莫多飲酒。」(2)沒有。《論語.憲問》:「子曰:『莫我知也夫。』」(3)「暮」的本字。指日落、黃昏時候。《詩經.齊風.東方未明》:「不能辰夜,不夙則莫。」(4)晚、遲。通「暮」。《論語.先進》:「莫春者,春服既成。」

常用詞:莫非,莫如,莫名其妙。

教授:這個我們已經說過,同學們一定印象很深刻,日落茻中,是暮的本義。下一個字,我們看「益」:

學生讀誦:益 yì ㄧˋ。(甲文)(金文)(小篆)(隸書)(楷書)。益指水滿溢出。合「水」、「皿」會意,水從皿上流出來為益,故水在上,皿在下。

備註:《說文》:「饒也。从水皿。皿,益之意也。」(按:益後被借用為「益處」,借義行而本義廢,便又另造加水旁的「溢」,代表本義。)

典籍所見:(1)漲、漫出。《呂氏春秋.慎大覽.察今》:「澭水暴益,荊人弗知。」(2)增加。《左傳.襄公二十六年》:「子木懼,言諸王,益其祿爵而復之。」(3)幫助、補助。《戰國策.秦策》:「出私金以益公賞。」(4)好處。《書經.大禹謨》:「滿招損,謙受益。」(5)富饒。《史記.貨殖列傳》:「七十子之徒,賜最為饒益。」

常用詞:延年益壽,集思廣益,受益匪淺,良朋益友。

板書:

教授:同學們看甲文,底下這一部分是器皿,上面是水。到了小篆,這底下部分依然是器皿,這是這個腳,這是能裝水的容器,水在皿上滿溢出來。所以這個字的結構,水一定是在皿上面,表示滿溢出來,然後再引申為後面我們典籍引的這些引申義。所以像這種會意字,不光是同學們一看就了解,我相信如果介紹給外國朋友,他們也一定一看就了解,益,原來是水滿出來,慢慢引申為增加,有多的意思。下一個字,「盥」:

學生讀誦:盥 guàn ㄍㄨㄢˋ。(甲文)(金文)(小篆)(隸書)盥(楷書)。盥指洗手。合「臼(ㄐㄩˊ)」、「水」、「皿」會意,臼是兩手,手指相向,其中有水,其下為盛水的器皿,表示在洗手。甲文盥從一隻手。

備註:《說文》:「澡手也。从臼水臨皿。」《春秋傳》曰:「奉匜(ㄧˊ)沃盥。」

典籍所見:(1)洗手。王充《論衡.譏日》:「且沐者,去首垢也;洗,去足垢;盥,去手垢。」(2)洗滌。白居易《冷泉亭記》:「眼耳之塵,心舌之垢,不待盥滌。」

常用詞:盥漱,盥洗。

板書:

教授:看甲文,這是臉盆那一類的器皿,中間是一隻手,旁邊這是什麼?

學生:水。

教授:是水,在那洗手。到了小篆,這個皿是由它變過來一看就知道,它是兩個手在那洗手。我看這個比較合理一點,一個手怎麼洗也洗不乾淨。你們都知道盥是洗手,「滄浪之水清兮,可以」:

學生:「濯我纓」。

教授:「滄浪之水濁兮」:

學生:「可以濯我足」。

教授:可以洗洗我的臭腳丫。還有,聽過洗耳朵的嗎?有個人叫許由:

板書:許由

聽過這個故事嗎?有同學點頭,真好。還有一個人:

板書:巢父

巢父。《莊子》裡面記載這樣說:「堯」,堯舜的堯,「堯讓天下於許由,曰」,對許由說,「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於光也,不亦難乎!」我再讀一次,「堯讓天下於許由,曰」,對許由說,「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於光也,不亦難乎!」換成現在的話說:許先生,你像日月那樣光華,日月都已經出來,我這個堯就像爝火,小蠟燭的光,我還點在這裡幹什麼?「請致天下」,請你讓我把天下讓給你。「堯讓天下於許由,曰: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於光也,不亦難乎…請致天下。」

「許由曰」,許由回答說,「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庖人雖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許由對堯說:你管理天下,天下已經管得很好了,你現在不想幹了,就像你是廚房的庖人,掌勺的,你不想幹了,我也不會代你去炒飯炒菜。他不幹了,他就走了,走了以後碰到有條河:

板書:潁水

潁水是這樣寫嗎?潁,箕山潁水的潁,聰潁。潁這裡是個水字,是嗎?箕山潁水,碰到一條河叫潁水。

板書:

這是什麼?牛。這是許由,他碰到潁水,就蹲在河邊洗他的耳朵。像不像他在洗耳朵?這個人牽著一條牛在這喝水,這個人叫巢父,他看到這個動作非常奇怪,他就走過去問:「老兄,你在幹什麼?你在搞什麼?」許由就跟他說了:「今天真是倒霉,竟然碰到這個事,這個堯要把天下讓給我,我聽到這件事覺得耳朵很髒,趕快跑到這裡來洗一洗。」這個牛正在喝水,這是上游,水是往下流的,他在那洗耳朵,巢父一聽,他本來牽著牛在這裡喝水,他說:「糟了,這個牛喝到髒水了。」就牽著這條牛往上走,「走,咱不喝那個髒水」,跑到上面來喝水。我們說箕山潁水之風,高人逸士,潁水,就他洗耳朵那個地方。我是沒見過有人蹲在那洗耳朵的,實在是很可笑,也很奇特,怪不得巢父要走過去問他一下。

有盥手的,盥一隻手,盥兩隻手。還有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怎麼樣?洗我的帽帶子;滄浪水如果是濁了,我也可以用它來幹嘛?洗洗我的腳丫子。如果許由洗過耳朵的水,也不要讓牛喝,它不乾淨。下一個字我們看「東」:

學生讀誦:東 dōng ㄉㄨㄥ。(甲文)(金文)(小篆)(隸書)(楷書)。東指東方。合「木」、「日」會意,日升至木中,為東方。小篆是從甲文、金文演變而來。

備註:《說文》:「動也。从木。官溥說:从日在木中。」段註:「日在木中曰東。在木上曰杲(ㄍㄠˇ)。在木下曰杳(一ㄠˇ)。」按:古文字學者有以為,「東」是囊槖(ㄊㄨㄛˊ)的假借。(引備一說)

典籍所見:(1)方位名,指東方,與「西」相對。《書經‧禹貢》:「南至於華陰,東至於底柱。」(2)主人。杜甫《偪仄行贈畢曜詩》:「東家蹇驢許借我,泥滑不敢騎朝天。」

常用詞:紫氣東來,旭日東昇。

教授:這個字我們也常用:

板書:

太陽升到樹中。我們以前說過一個例,太陽初出,升出地面,叫它什麼?

板書:

學生:旦。

教授:我在北京雜貨店,他們雞蛋寫這個字(旦),好像是寫這個字,我有點奇怪,但是已經用慣了,大家一看就知道是雞蛋。太陽剛從地面升出來(小纂旦),再升到樹中間(),再怎麼樣?段註已經告訴我們,再升到樹上(),最後怎麼樣?(

板書: 杲 杳

一系列,如果給外國朋友一看,他覺得中國的漢字還真有意思,還很容易學,學一個木,學一個日,就能認識這麼一群字。這裡要說的一個情況,甲骨文的寫法,你看我們課本印的甲骨文,它當中那個日好像特別大。所以古文字學者就認為它不是「从日在木中」,他們看起來像是一個袋子,兩頭束起來,一個大的袋子,兩頭用繩子束起來,裡面裝有東西。我們引備一說,也不敢確定到底是不是這樣。看下一個字,「杳」:

學生讀誦:杳 yǎo ㄧㄠˇ。(小篆)(隸書)(楷書)。杳指昏暗。合「木」、「日」會意,日在木下,表示日已全落。

備註:《說文》:「冥也。从日在木下。」段註:「莫為日且冥。杳則全冥矣。由莫而行地下,而至於榑桑之下也。」按:日初出地平面是旦,日漸升到木中是東,日繼升到木上是杲(明亮),日落到木下是杳(昏暗)。

典籍所見:(1)幽暗、深遠。《楚辭.九章.涉江》:「深林杳以冥冥兮,猿狖(一ㄡˋ)之所居。」(2)遼闊無邊。王維《臨高臺送黎拾遺詩》:「相送臨高臺,川原杳何極。」

常用詞:杳渺,杳無音信,杳無人煙。

教授:這個字我們剛才也附帶說了,以前也介紹過。接下來我們看下一個字,「束」:

學生讀誦:束 shù ㄕㄨˋ。(甲文)(金文)(小篆)(隸書)(楷書)。束,捆綁。合「囗」、「木」會意,如樵夫捆柴,是捆綁之意。

備註:《說文》:「縛也。从囗木。」

典籍所見:(1)整理、收拾。《戰國策.燕策》:「老婦不知長者之計,乃命公子束車製衣為行具。」

常用詞:束縛,約束,管束。

教授:這個字,我們昨天,也講過這個「束」字,當約束。你看,它是「从囗木」,「囗」是代表捆綁,把一些木材用繩子捆起來,所謂「束」。下一個字,「早」:

學生讀誦:早 zǎo ㄗㄠˇ。(金文)(小篆)(隸書)(楷書)。早指早晨。合「日」、「甲」會意,《說文》言甲像人頭,太陽曬在人頭上,表示早晨。隸書、楷書是從小篆省變而來。

備註:《說文》:「晨也。从日在甲上。」段註:「甲象人頭。在其上則早之意也。」

典籍所見:(1)提前的。《左傳.宣公二年》:「盛服將朝,尚早,坐而假寐。」(2)何時、何日。辛棄疾《卜算子》:「山水朝來笑問人:『翁早歸來也?』」

常用詞:清早,早晚,早出晚歸,起早貪黑。

教授:在甲文我們沒有見過這個「早」字,金文裡面有。小篆,《說文》告訴我們是「从日在甲上」。「甲」,段玉裁說像人頭。「从日在甲上」,太陽照到人的頭上,這是清早的意思。看下一個字,「寒」:

學生讀誦:寒 hán ㄏㄢˊ。(金文)(小篆)(隸書)(楷書)。寒指寒冷。合「宀」、「人」、二「艸」及「仌」會意,人在房屋中,用艸上下覆蓋,下有仌,表示十分寒冷。

備註:《說文》:「凍也。从人在宀下,从茻。上下為覆。下有仌也。」段註:「合一宀,一人,二艸,一仌會意。」

典籍所見:(1)冷。《論語.子罕》:「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彫也。」(2)窮困。《史記.范雎蔡澤傳》:「范叔一寒如此哉!乃取其綈(ㄊㄧˊ)袍以贈之。」(3)卑賤。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4)秋冬寒冷的季節。《易經.繫辭下》:「寒往則暑來,暑往則寒來。」(5)戰慄、害怕。《史記.荊軻傳》:「夫以秦王之暴而積怒於燕,足以寒心。」

常用詞:歲寒三友,天寒地凍,唇亡齒寒,寒窗十載。

板書:

教授:同學們看黑板,「宀」,房子。人在房子裡面太冷了,上下都用草蓋起還感覺到很冷,還很冰凍、很冷。

板書:寒 孤月照寒泉

同學們一定會問,為什麼這邊不擦掉?因為它很可愛,捨不得把它擦掉。「孤月照寒泉」。

板書:城外土饅頭,餡草在城裏。一人吃一個,莫嫌沒滋味。

教授:讀一下這首詩:

學生:城外土饅頭,餡草在城裡。一人吃一個,莫嫌沒滋味。

教授:餡是什麼?包子裡面、饅頭裡面的餡。城外的土饅頭,指的什麼?墳墓。一堆一堆的土饅頭,城裡的人是裡面的餡。「城外土饅頭,餡草在城裡。一人吃一個,莫嫌沒滋味。」知道誰的詩嗎?

學生:張打油。

教授:張打油作不出(孤月照寒泉)這一句詩來。後面那一句,跟這裡的作者一樣,唐代王梵志。它還有點像張打油。他還有一首,我記得的「世無百年人,強作千年調」;第三句,「打鐵作門限」。門檻,故宮那種建築,門都有個門檻。門檻,因為天天進出、天天磨,那個木頭很容易磨壞,所以就有人擔心它不耐用,就用鐵去打一個門檻,「打鐵作門限」。下一句,第四句:

板書:「鬼見拍手笑」。

教授:什麼?

學生:鬼見拍手笑。

教授:好不好?千萬不要拍手。「世無百年人」。

板書:世無百年人,強作千年調。打鐵作門限,鬼見拍手笑。

以前,古人說「人生七十古來稀」。大概古代的醫藥衛生不如現代,所以世無百年人。就哪怕現在,百年也是很不容易的。你想想看,一天一天,今天過一天,明天又要上課,再過一天,後天又要上課,天天這樣過,要過多少天?三萬六千五百天,一百歲。「世無百年人」,人的壽命本來是短短的,而有人偏偏看不開、放不下,「強作千年調」,計畫得那麼長遠,那個門檻容易碰壞,他去打塊鐵的門檻,「打鐵作門限」。誰見拍手笑?

學生:「鬼見拍手笑」。

教授:我們不要拍手。寒山的詩,難得有像我已經擦掉那一句:「孤月照寒泉」。他的詩很像打油,難得有那麼一句「孤月照寒泉」。這裡說到這個「寒」字,我想起他這個「孤月照寒泉」。他的詩,他無心,像一般人那樣為著要傳世、要流芳千古,他不是。他信口、信手,在他住的地方附近,樹皮上、石頭上寫呀刻的。後人蒐集下來,《寒山集》。裡面有很多都是警世,值得我們警醒。《金剛經》告訴我們「應無所住」,住,執著。如何能夠,古聖先賢教導我們的,不管是儒家、道家、佛家,教我們放下一些,不要太執著。像這種警世的詩,我們讀一讀,也好像夏天喝到一口很涼爽的清泉一樣。在這大家繁忙,古人(我不記得是誰說的)說,天下熙熙攘攘,忙來忙去,為的是什麼?兩個字:名、利。我們能放下一些,你就會輕鬆一點。太執著於名利,我們心理負擔就太重,重得你走不動。放輕鬆些:

板書:為名忙為利忙,且喝一杯茶去。勞心苦勞力苦,再…。

這是一副對聯,最後我先暫時不寫,讓同學們想一想。路邊的一個小鋪子,他又賣茶,他又賣酒,有這麼一副絕妙的對聯:「為名忙為利忙,且喝一杯茶去」,歇歇吧,在我這歇歇吧,照顧一下我的生意,且喝一杯茶去。他一邊賣酒,下一聯「勞心苦勞力苦」,再怎麼樣?想一想:

板書:再拿半壺酒來

勞心苦勞力苦,再拿半壺酒來!痛快嗎?是一邊賣茶、一邊賣酒。實在是好,這個對聯。說到什麼?(名,利)這兩個字很害人,覺得嗎?為名忙,為利忙。茶店老闆告訴我們說:老兄(先生),先歇歇吧,照顧一下我的生意,別那麼急,且喝一杯茶去。對聯又做得極好,為名忙,勞心苦、為利忙,勞力苦;且喝,再拿,動詞對動詞;一對半,一杯對半壺;茶對酒;去對來,好不好?

學生:好。

板書:五湖三江一扁舟,東西南北任去留。過眼青山綠水圖畫萬卷,最愛蘆花州。蘆花深處,你……,你龍門鯉,看誰能逃名利雙鉤。

教授:有同學已經知道了,你,第一個是什麼?

學生:北冥鯤。

教授:記得我這幅畫嗎?等等同學們找出來給大家再傳閱一下,那張北冥鯤的畫。「五湖三江一扁舟」,這個漁翁五湖三江到處去,他很自在,「東西南北任去留」。「過眼青山綠水圖畫萬卷」,這是一句,不要把它分成兩句了。這個老漁翁那麼自在,五湖三江一扁舟,東西南北任去留。過眼青山綠水圖畫萬卷,最後「最愛蘆花州」,因為這裡有很大的魚。「蘆花深處,你北冥鯤,你龍門鯉,看誰能逃名利雙鉤」,看誰能逃名利雙鉤。

這個老漁翁「五湖三江一扁舟,東西南北任去留。過眼青山綠水圖畫萬卷」。看看這三句像不像說話,很口語、很直白是吧?他最喜歡到這個地方來,「蘆花州」,很多蘆葦的地方。因為什麼?這裡有大魚北冥鯤。哪怕你是龍門鯉,再厲害的北冥鯤,為什麼說牠厲害?《逍遙遊》告訴我們:「北冥有魚,其名曰鯤。」牠是逍遙的魚,但是最後能逃名利雙鉤嗎?我不知道,打個大問號。看下一個字,「竄」:

學生讀誦:竄 cuàn ㄘㄨㄢˋ。(小篆)(隸書)(楷書)。竄指藏匿。合「穴」、「鼠」會意,老鼠躲在穴中,有藏匿的意思。

備註:《說文》:「匿也。从鼠在穴中。」

典籍所見:(1)躲藏、隱匿。《左傳.定公四年》:「天誘其衷,致罰於楚,而君又竄之。」(2)放逐。《書經.舜典》:「放驩兜於崇山,竄三苗於三危。」

常用詞:竄逃,雞飛狗竄。

教授:這個字,小篆,從鼠在穴中,會逃竄的意思,也非常明白。我們再看下一個字,「屚(漏)」:

學生讀誦:屚(漏) lòu ㄌㄡˋ。(小篆)(隸書)(楷書)。屚(漏)指房屋漏雨。合「尸」、「雨」會意,尸指房屋。

備註:《說文》:「屋穿水入也。从雨在尸下。尸者,屋也。」段註:「今字作漏。漏行而屚廢矣。尸部屋下云:尸象屋形。」

典籍所見:(1)空孔、隙縫。《淮南子.脩務》:「禹耳參漏,是謂大通。」(2)流出。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床頭屋漏無乾處,雨腳如麻未斷絕。」(3)洩露。《左傳.僖公二年》:「齊寺人貂始漏師於多魚。」(4)遺忘、疏略。《隋書.刑法志》:「臧、蕭之書,又多漏略。」(5)破爛、簡陋。《荀子.儒效》:「雖隱於窮閻漏屋,人莫不貴之,道誠存也。」

常用詞:漏斗,洩漏。

教授:同學們翻一下《說文》,這裡是不是有個錯字?「从雨在尸下」,這個屍應該是個錯字。果不然,看到嗎?是哪一個字?這個「尸」我們課本寫錯了,改過來,大家自己改。進入的「入」,對照出來了是嗎?「屋穿水入」,這裡印成「水下」。他問的是五百七十九頁這個「屚」字,上面的注音注成「ㄌㄧㄡˋ」是吧?

學生:是。

教授:他是這個問題。很高興同學們能都注意到。

學生:老師,它這個版本讀「ㄌㄡˋ」。

教授:我看看。

學生:中華書局本。

教授:很高興同學們都能注意到這些問題。第一個,我發現我們的書那個「屍」字應該是錯字,要同學們翻開《說文》。一翻,又發現另外一個問題,「屋穿水入」,我們印成「水下」。有同學又發現注音,它注成「ㄌㄧㄡˋ」。好,這個問題也注意到了,很好,但是怎麼克服這個問題?第一,注音的問題以根據反切為主,反切是盧后切,怎麼樣拼也拼不出一個「ㄌㄧㄡˋ」字來,是嗎?

學生:是。

教授:由此可懷疑這個注音是有問題,這種問題是常常會有的。印書校讎是個很麻煩的事,我們手上的這本《漢字入門》已經經過了多少次的校讎,結果還是有不少的錯誤。所以校讎是很麻煩、很費事。同學們能這樣細心的看出來是非常好。至於這個「ㄌㄧㄡˋ」這個音,你第一個你要懷疑漏水、屋漏,從來沒聽人說屋ㄌㄧㄡˋ,所以你就懷疑,然後再看反切,它不可能有「ㄌㄧㄡˋ」這個音。還有,有同學拿到中華本的,它注音是漢語拼音是「ㄌㄡˋ」,這就更證明我們的懷疑是對的。所以像這種地方,大家都能細心來認真的看它,非常好。真正要克服這個注音的問題,就剛才我說的以反切為主。還記得那個屋漏的故事嗎?

學生:記得。

教授:接下來我們看下一個字,「閒」:

學生讀誦:閒 jiān ㄐㄧㄢ。(金文)(小篆)(隸書)(楷書)。閒指縫隙。合「月」、「門」會意,從門中見月,必是門有縫隙。「間」為後起字。

備註:《說文》:「隙也。从門月。」段註:「閒者,稍暇也。故曰閒暇。今人分別其音為戶閑切。或以閑代之。」按:閒是「閑暇」的本字,閑為假借字,「閑」與「閒」兩者疊韻,可以通假。

典籍所見:(1)空隙。《史記.管晏列傳》:「其御之妻從門間而闚其夫。」(2)奸細。《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秦間來入,趙奢善食而遣之。」(3)分隔、分開。王勃《送白七序》:「天地所以間南北,山川所以別風雲。」(4)挑撥、分化。《史記.項羽本紀》:「乃用陳平計,間項王。」

常用詞:間斷,間隔,房間,親密無間。

教授:這個字,《說文》:「从門月,隙也。」門有縫隙,月光可以透進來,表示隙,有空隙,有間隙,這是它的本義。後起字,他把「月」寫成「日」,他大概是想月光可以透進來,那日光難道透不進來?所以,這裡我們知道最早是從「月」。從「日」的「間」是後起的。再有從「木」的,那是閒暇的本義、閒暇的本字。由於這個「閒ㄐㄧㄢ」,由有縫隙引申為有空隙,然後引申為「隙」。你時間工作繁忙,當中有個空隙,說「閒ㄒㄧㄢˊ」,由這個本義「閒ㄐㄧㄢ」引申為「閒ㄒㄧㄢˊ」。後來又跟從「木」的這個「閑」又混用。所以我們看典籍所用的空隙、間隙、分隔、分化,這都是由它的本義引申出來。那好,同學要問「房間」?房間也是間隔、分開,然後隔開。親密無間就很容易理解了。接下來看下個字,「闖」:

學生讀誦:闖 chuǎng ㄔㄨㄤˇ。(小篆)(隸書)(楷書)。闖指突然衝出。合「門」、「馬」會意,表示馬從門內衝出,有突兀驚人的意思。

備註:《說文》:「馬出門皃。从馬在門中。」

典籍所見:(1)出頭的樣子。《公羊傳.哀公六年》:「開之則闖然公子陽生也。」

常用詞:闖蕩,闖禍,闖入,闖關。

教授:《說文》說,「馬出門皃」,馬從門裡衝出來,這是它的本義。所以這個「闖」,有馬衝出門來,有突兀驚人的意思。看下一個字,「輦」:

學生讀誦:輦 niǎn ㄋㄧㄢˇ。(金文)(小篆)(隸書)(楷書)。輦,古時用人拉的車。合「車」、「IMG_256(ㄅㄢˋ)」會意,「IMG_256」為兩人並行,扶在車前,表示拉車之意。

備註:《說文》:「輓車也。从車IMG_256,从IMG_256在車前引之。」段註:「輦設輅於車前。用索輓之。故从車IMG_256會意。」

典籍所見:(1)以人力推拉的車。《史記.貨殖傳》:「卓氏見虜略,獨夫妻推輦,行詣遷處。」(2)古代皇帝或貴族的車子。杜甫《哀江頭詩》:「昭陽殿裡第一人,同輦隨君侍君側。」(3)搭乘、乘坐。《荀子.大略》:「天子召諸侯,諸侯輦輿就馬,禮也。」(4)運載。《左傳.莊公十二年》:「以車輦其母。」

教授:這個字在甲文沒有見到,我們看到金文,前面是兩個人,在那裡拉著一輛車子。然後變到小篆,前面就是兩個人拉車。這是「輦」字,本來就是以人力拉車。下一個字,「辯」:

學生讀誦:辯 biàn ㄅㄧㄢˋ。(小篆)(隸書)(楷書)。辯指處理訴訟。合「辡(ㄅㄧㄢˋ)」、「言」會意,从辡,辡有分別義,指罪人相與訴訟;言是說話,合起來指處理訴訟紛爭。

備註:《說文》:「治也。从言在辡之閒。」

典籍所見:(1)爭論。《孟子.滕文公下》:「孟子曰:『予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2)判別、分別。《易經.履卦》:「履,君子以辯上下,定民志。」(3)變化。通「變」。《莊子.逍遙遊》:「若夫乘天地之正,而禦六氣之辯。」(4)巧言。《戰國策.秦策》:「迷於言,惑於語,沉於辯,溺於辭。」

常用詞:能言善辯,辯才無礙。

教授:《說文》說,「从言在辡之閒。」「辡」指罪人相與訴訟,言在「辡」之間是會處理紛爭訴訟,這是辯。典籍所見第三,通變化的「變」。這怎麼通法?告訴我,你一定有辦法。很好,有同學開始翻《說文》了。把這兩個字它的反切以及它是多少部,你把它查一下。

板書:變 辯 符蹇切 十二部 祕戀切 十四部

教授:同學查出來是這樣嗎?

學生:是。

教授:這兩個(祕、符)聲紐怎麼樣?

板書:奉紐

教授:祕呢?

學生:查在必。

教授:查必。

學生:只有必,必就是幫紐。

板書:必 幫紐

教授:一個,這個「符」是奉紐,這個「祕」,反切上字裡面沒有;很高興,我們開吉師說要查它的聲母(必)。聲母跟聲子必然同音,你沒有這聲子,只要查它的聲母。這個聲母(必)在哪裡?幫紐。你會很奇怪這兩個字,這兩個「變」、「辯」查出來的反切,韻不一樣,一個十二部,一個十四部;聲也不一樣,一個是奉紐,一個是幫紐,這兩個字怎麼可以通假?一定要給我想出答案來。

學生:老師,是不是兩個是唇音?

教授:很聰明,真好,能想到錢大昕說過「古無輕唇音」,非、敷、奉、微是輕唇音,輕唇音古代都必讀重唇,幫、滂、並、明。所以這是奉紐屬輕唇,幫紐屬重唇。古無輕唇,也就是奉紐古代也讀幫紐,明白了吧?一定要點頭弄清楚,這非常重要。同學們翻開這個表,就是反切上字前面那一頁,發音部位表,看到嗎?發音部位裡面,喉、牙、舌、齒、唇。唇:幫、滂、並、明;變聲:非、敷、奉、微。所謂輕唇,就指的非、敷、奉、微,這幾紐。這幾紐,非、敷、奉、微,古音都讀重唇,都讀幫、滂、並、明。所以,剛才我們要說的是這兩個字,一個奉紐,一個幫紐,非、敷、奉、微屬輕唇,幫、滂、並、明屬重唇。錢大昕發現的古無輕唇音,凡是輕唇,古代一定讀同重唇,因此這兩個音,這兩個反切上字,在古音是雙聲,明白嗎?所以它可以假借。不要嫌麻煩,一定要弄清楚,這將來是你的真本事。這兩個字為什麼可以通假,這是真正本事所在,你要弄清楚,怎麼樣算是古代是雙聲,古代是疊韻,古音是同音,一定要弄清楚。

所以我們在反切上字表前面先附一個發聲部位,讓同學們了解到發聲部位裡面,喉、牙、舌、齒、唇有正聲、有變聲。變聲,像輕唇以前都讀重唇。我們課本引的典籍所見第三,剛才我們說通「變」,當你讀《莊子.逍遙遊》的時候,「而禦六氣之辯」,你一定不懂什麼意思。然後你現在讀了文字學入門,曉得,這個「辯」在這個句子裡面不通,那該怎麼辦?就要查它的反切,然後看它可不可以通假。現在知道文字學的重要了吧?

學生:知道。

教授:用來讀古代典籍,像這裡你讀不通的時候,原來它是聲韻的問題。所以林先生說,聲韻學是開啟國學寶庫的一把鑰匙。像這裡,如果你對聲韻了解之後,那麼好,讀《莊子》讀到這裡,「而禦六氣之辯」,你馬上就能夠反應,想到是變化的變。然後為求謹慎,你再找證據,像這樣找出來,明白嗎?

學生:明白。

教授:有自信沒?

學生:有。

教授:好,真好。好了,我們下課。忘記唱歌,開始:「功課完畢要回家去,先生同學大家暫分手,我們回去不要遊戲,先把今天功課再溫習,明朝會好朋友,明朝會好朋友,願明朝齊到校無先後。」





漢字入門  劉克雄教授主講  (第二十二集)  2015/8/18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56-181-0022

板書:

教授:一達謂之道,所以引申為各種做人做事的道理。明白嗎?道。德呢?從最早的甲骨文:

板書:

上面那一部分是什麼?

學生:十。

教授:十,甲骨文裡面這一豎代表十。

板書:

底下是眼睛。十目代表什麼?一再的仔細的看,《中庸》怎麼說?「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十目,博學、審問、慎思:

板書:

所以後來這裡加一個「心」字,跟思想有關。博學、審問、慎思,經過慎思之後你就能明辨,明辨就可以篤行。所以德,內得於己,外得於人,明白嗎?接下來,同學們看「孫」這個字。

學生讀誦:孫 sūn ㄙㄨㄣ。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75、孫\甲文孫.jpg(甲文)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75、孫\75、金文孫.jpg(金文)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75、孫\小纂孫.jpg(小篆)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75、孫\隶书.gif(隸書)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75、孫\楷书.gif(楷書)。孫合「子」、「系」會意,系指繼續,子的兒子,是子的延續,就是孫子。

備註:《說文》:「子之子曰孫。从子系。系,續也。」

典籍所見:(1)指孫子。杜甫《石壕吏詩》:「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2)謙卑、恭順。《禮記.緇衣》:「民有孫心。」(3)遁逃、流亡。《春秋.莊公元年》:「夫人孫於齊。」

常用詞:兒孫滿堂,子孫後代,孝子賢孫,子子孫孫。

教授:甲文、金文、小篆一直到隸楷變化不大,一邊是子,一邊是系,所以《說文》說:「從子系。」它又接著解釋,系是「續也」。看下一個字,「玨」。

學生讀誦:玨 jué ㄐㄩㄝˊ。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76、玨\甲文玨.jpg(甲文)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76、玨\小纂玨.jpg(小篆)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76、玨\隸書.png(隸書)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76、玨\楷書.png(楷書)。玨表示合在一起的兩塊玉。合兩個「玉」字會意。金文多加了人形,像在頸掛了兩串玉。

備註:《說文》:「二玉相合為一玨。」

板書:

教授:看甲文,玉我們記得了,幾片的玉當中有繩子串起,這個繩子上面還可以露出絮來,這是玉。有時候三片、有時候四片不等,這是一串的玉。《說文》說:「玉石之美。」有幾德?

學生:五德。

教授:告訴我哪五德?

學生:潤澤以溫,仁之方也;理自外,可以知中,義之方也;其聲舒揚,以遠聞,智之方也;不撓而折,勇之方也;銳廉而不忮,絜之方也。

教授:仁、義、智、勇、絜,玉有五德。古人佩玉是為什麼?

學生:提醒自己。

教授:真好,是用來隨時提醒自己,要學習玉這五種美德。《說文》是告訴我們剛才同學們記得的這五種美德,別的古籍裡面還有其他的幾種美德,我們暫時就不說了。玨是合兩塊玉會意。所以《說文》說,「二玉相合為一玨。」下一個字,「友」。

學生讀誦:友 yǒu ㄧㄡˇ。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77、友\甲文友.jpg(甲文)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77、友\77、金文友.jpg(金文)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77、友\77、小纂友.jpg(小篆)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77、友\隶书.gif(隸書)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77、友\楷书.gif(楷書)。友指朋友。合兩個「又」會意,又為手,表示朋友間手拉手,相親相愛。

備註:《說文》:「同志為友。从二又相交。」

典籍所見:(1)志同道合的人。《詩經.小雅.常棣》:「雖有兄弟,不如友生。」(2)兄弟間相親相愛。《書經.康誥》:「兄亦不念鞠子哀,大不友於弟。」(3)結交。《史記.衛康叔世家》:「鄭伯弟段攻其兄,不勝,亡,而州吁求與之友。」(4)親愛。《詩經.周南.關雎》:「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常用詞:朋友,兄友弟恭,良師益友,以文會友。

教授:甲文、金文類似這樣(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77、友\甲文友.jpg),左右兩手並列,到了小篆(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77、友\77、小纂友.jpg),變成上下,意思都是《說文》說:「同志為友。从二又相交。」接下來看,「多」。

學生讀誦:多 duō ㄉㄨㄛ。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78、多\甲文多.jpg(甲文)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78、多\78、金文多.jpg(金文)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78、多\小纂多.jpg(小篆)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78、多\隶书.gif(隸書)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78、多\楷书.gif(楷書)。多指眾多。合兩個「夕」會意,時間是無窮至多的,一夕過去,一夕又來。故从重夕。

備註:《說文》:「緟(ㄔㄨㄥˊ)也。从緟夕。夕者,相繹也。故為多。緟夕為多。緟日為曡。」段註:「相繹者,相引於無窮也。抽絲曰繹。」按:古文字學者有以為多本義是物多之義。(引備一說)

典籍所見:(1)豐富、不少。潘岳《楊荊州誄》:「多才豐藝,強記洽聞。」(2)經常。孔融《薦禰衡表》:「若衡等輩,不可多得。」(3)大部分。表數量大。《孟子.梁惠王下》:「諸侯多謀伐寡人者。」(4)只,只是。《論語.子張》:「多見其不知量也。」

常用詞:多次,積少成多。

教授:《說文》說:「从緟夕。」「緟夕」怎麼會是多的意思?「夕」記得嗎?同學們。甲文「夕」跟「月」它不分,它是指晚上的月亮。然後可以引申為月亮出來的時間,「夕」,晚上。「緟夕」怎麼有多的意思?看我們前面的說解,時間是無窮至多,一夕過去,一夕又來。所以「緟夕」引申為時間多。這是之所以「从緟夕」的原因。下個字看,「棗」。

學生讀誦:棗 zǎo ㄗㄠˇ。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79、棗\小纂棗.jpg(小篆)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79、棗\隶书.gif(隸書)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79、棗\楷书.gif(楷書)。棗,合兩個「朿」會意,棗木有刺而高,所以从重朿。

備註:《說文》:「羊棗也。从重朿。」按:羊棗,是紫色的小棗。

典籍所見:名。(1)棗樹所結的果實。《詩經.豳風》:「八月剝棗,十月獲稻。」

常用詞:棗紅色,囫圇吞棗。

教授:翻過來繼續讀這個字,「棘」。

學生讀誦:棘 jí ㄐㄧˊ。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80、棘\小纂.jpg(小篆)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80、棘\隶书.gif(隸書)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80、棘\楷书.gif(楷書)。棘,有刺的灌木。合兩個「朿」會意,棘低於棗,而刺尤多。

備註:《說文》:「小棗叢生者。从並朿。」

典籍所見:(1)武器名。通「戟」。《左傳.隱公十一年》:「潁考叔挾輈以走,子都拔棘以逐之。」

常用詞:棘手,荊棘。

教授:把「朿」這個字並排,是剛才讀的「棘」這個字。同學們記得「朿」這個字嗎?木而象朿。並兩個「朿」,就是我們一般說的荊棘,長很多的小刺。那如果把它重寫(重疊),就是前面讀的那個字,「棗」。同學們見過棗樹嗎?有人點頭,有很多同學沒點頭。哪天到我家來,我院子好多,路上也好多,我院子出門的路上也好多。確實有刺,而長得就是這裡說的「羊棗」,小小的。這是棗樹多刺,所以把它重疊兩個朿。

這裡有個問題,典籍所見,「棘」這個字,典籍所見說:武器名,通「戟」。告訴我怎麼通?你要怎麼證明?我不告訴你,你一定要告訴我。真高興,大家都趕快翻《說文》,真好。

板書:棘,己力切,一部。戟,紀逆切,五部。見紐。

教授:韻部,一個是一部,一個是五部。韻不相同,韻它不算疊韻。聲紐,在我們的這個反切上字表沒有()這個字,是吧?

學生:是。

教授:但是同學們都很聰明,這個「紀」是在見紐。這個()雖然反切上字表沒有,但是,它們兩個的關係是什麼?聲母、聲子。因此它一定,它必定也是見紐。因此,這兩個字「棘」、「戟」之所以能夠通假,同學們明白了吧?非常高興,同學們自己能查了。接下來,看下一個字,「林」。

學生讀誦:林 lín ㄌㄧㄣˊ。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81、林\甲文林.jpg(甲文)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81、林\81、金文林.jpg(金文)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81、林\小纂林.jpg(小篆)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81、林\隶书.gif(隸書)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81、林\楷书.gif(楷書)。林指樹林。合兩個「木」會意,表示樹木較多的樹林。

備註:《說文》:「平土有叢木曰林。从二木。」

典籍所見:(1)泛指同類的人或事物會聚之所。《史記.報任少卿書》:「士有此五者,然後可以託於世,而列於君子之林矣。」

常用詞:樹林,林立,林木,茂林修竹。

板書:BJ~H_9QTI5CWLS%1$}Y0SML

教授:現在同學們你就當作是站在這裡,對你的學生們說,認識嗎?

學生:木。

板書:J2H0XWM2%$`[YQGHMVVKB`O

教授:認識嗎?

學生:林。

板書:M{N%WUG$I0CXSTG)7EPSAI8

學生:森。

教授:一棵樹,兩棵樹,這不是三棵樹。段玉裁所過,凡三重其文者,皆有多、有盛的意思。

板書:三重

三重其文合起三個,譬如這個「森」,就是合三個木。

板書:多 盛

它都有多,也有盛的意思。三重其文者,有多,有盛。因此,一棵樹,一棵,可以說一棵;兩棵,這不一定是兩棵,二就開始有多了;然後,三棵樹是森林,很多的樹。這裡引到《報任少卿書》,有同學讀過嗎?《報任少卿書》讀過沒?很好,有同學讀過。沒有讀過的同學找出來熟讀。這是司馬遷寫給任安的一封信,任少卿。

板書:太史公牛馬走,司馬遷再拜,言…

同學們一定沒見過,給朋友寫信一開始這樣寫的,先列自己的官名,我叫太史公。然後接下來,什麼叫牛馬走?我只配當老兄你的牛馬,「太史公牛馬走」。然後把自己連姓帶名「司馬遷」,然後很客氣「再拜」,拜而又拜,然後「言」,底下說事。這是一篇很有名的書信,願同學們自己找出來讀,更希望我們能熟讀。

這封信,據說並沒有送到任少卿那裡,他只是在那發牢騷。他發什麼牢騷?司馬遷。有同學知道他有牢騷嗎?他有滿腔的牢騷。他有個好朋友叫李陵,李廣的孫子,李陵。李廣,同學們一定聽說,打匈奴非常有名的,匈奴看到那個旗子上面一個李字,他們就趕快跑,號稱他是飛將軍,大家趕快跑,李廣。他的孫子李陵也是一個很厲害的猛將,武帝時候給他五千騎兵(騎馬)深入匈奴。五千並不多,他打到最後,也沒有援兵,箭已射盡,弓箭也都用完了,這時候他有兩個選擇,一個自刎,一個投降。他想了一想,然後再想,假投降。他認為這樣輕生,好像是盡節、盡忠,但是沒有機會再為朝廷效力,因此他想假投降,表面上裝著投降匈奴,希望有朝一日從後面給匈奴狠狠打他一下,這是李陵他的想法。

朝廷裡知道他投降了,朝廷裡其他的重臣異口同聲就罵他不忠。李陵他這種想法,好朋友司馬遷他心裡知道,所以在朝廷裡面替李陵辯護。常言說,眾口鑠金,更何況他事實擺著,你投降了。所以武帝看到司馬遷一個人在那裡辯護,他非常生氣,震怒之下宮刑。然後李陵在那邊等待機會,時間久了,後來,朝廷對他家裡的處置也傳到李陵那裡,把他祖先的墳墓也給挖了。我們中國人孝道是很重要,是非常的重要,對祖先的墳墓是多麼樣的重視。李陵知道武帝震怒之下,把他祖先的墳墓都給挖了,所以這使他痛心之餘,就沒有回來。而司馬遷為著李陵在那辯護,受到最慘重、最恥辱,所謂腐刑,所謂宮刑,閹割他,這是最恥辱的刑罰。司馬遷,照說,活得還有什麼意思,倒不如死得痛快。可是他為一件事,他忍辱偷生,為什麼事?

學生:寫《史記》。

教授:《史記》沒有做完,他忍辱偷生要完成他的《史記》這部著作。所以他有滿腔的怨恨。因此,你看他的《史記》,它的體例,帝王的傳,我好像上次說過,帝王的傳叫什麼?本紀,諸侯的傳叫世家,一般人的傳叫列傳。孔子為什麼稱世家?他又不是諸侯,他是個平民百姓,他也是布衣。因為司馬遷尊重孔夫子,升他一格,本來應該叫孔子列傳,升了一格,《孔子世家》。廉頗、藺相如,這種轟轟烈烈的人,他就是列傳,《廉頗藺相如列傳》。項羽呢?他是漢高祖戰敗的對手,如果要替他立傳記,頂多就是項羽列傳。可是你現在打開《史記》,叫《項羽本紀》,把他連升三級,由列傳升世家,再升跟帝王一樣本紀。這意思是說,你這個姓劉的漢家,漢代姓劉,劉邦,你這個姓劉的漢家,這個天下,本來我司馬遷認為應該是項羽的,所以把項羽的傳記稱它為本紀。

到最後,《項羽本紀》後面有一小段的贊語,項羽本紀贊,司馬遷這樣寫,「吾聞之周生曰:舜目蓋重瞳子,又聞項羽亦重瞳子,羽豈其苗裔邪?」我聽周生告訴我,舜的眼睛,一個眼睛有兩個瞳子,叫重瞳子。那麼怎麼樣?舜是誰?大聖人。「舜目蓋重瞳子,又聞項羽亦重瞳子」,他也是重瞳子,「羽(項羽)豈其苗裔邪」,可能就是舜的後代吧。這是什麼意思?他是大聖人舜的後代,這個天下不應該是你姓劉的,應該是項羽的。所以《項羽本紀》後面有這段贊語。「吾聞之」,他不說他自己說,「吾聞之周生曰:舜目蓋重瞳子,又聞項羽亦重瞳子,羽豈其苗裔邪?」從《史記》把項羽的傳稱本紀,他後面本紀贊裡面又這樣子說,你想《史記》這部書完成之後,他敢公諸於世嗎?他絕對不敢。所以他說,在司馬遷《報任少卿書》裡面就說到,我這個《史記》,我是要「藏諸名山,傳之其人」。要不然的話,如果這個《史記》在司馬遷在世的時候,公諸於世,那麼漢家的天子,當時還是武帝,看著這個《史記》會怎麼樣?抓來怎麼樣?打屁股?一定不止!所以他不敢把《史記》公諸於世,他忍辱偷生,為著他那部《史記》沒有完成。完成之後,他也不敢公諸於世,只有藏諸名山,傳之其人。

因此從這種種跡象就看出,給任安的這封信,他一定是沒有真正送達到任少卿手裡,只是用這封信來發抒自己滿腔的憤懣、不滿,這是《報任少卿書》。他的外孫:

板書:楊惲,報孫會宗書

《報孫會宗書》,同學們可以把這篇找出來,跟《報任少卿書》同時讀。楊惲《報孫會宗書》,裡面也是在發牢騷。楊惲這篇《報孫會宗書》,也有他外祖父司馬遷《報任少卿書》的這種風格。所以同學們可以找出來一起看。接下來同學們看後面,「炎」這個字。

學生讀誦:炎 yán ㄧㄢˊ。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82、炎\甲文炎.jpg(甲文)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82、炎\小纂炎.jpg(小篆)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82、炎\隶书.gif(隸書)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82、炎\楷书.gif(楷書)。炎,火苗升騰。合兩個「火」會意,表示較大的火。

備註:《說文》:「火光上也。从重火。」

典籍所見:(1)焚燒。《書經.胤征》:「火炎崑岡,玉石俱焚。」(2)酷熱、極熱。屈原《九章.悲回風》:「觀炎氣之相仍兮,窺煙液之所積。」

常用詞:火炎,世態炎涼。

教授:《說文》說:「火光上也。从重火。」表示更大的火,是炎這個意思。看下一個字,「赫」。

學生讀誦:赫 hè ㄏㄜˋ。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83、赫\小纂赫.jpg(小篆)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83、赫\隸書.gif(隸書)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83、赫\楷書.gif(楷書)。赫指紅色。合兩個「赤」會意,紅而又紅為赫。

備註:《說文》:「火赤皃。从二赤。」段註:「赤之盛,故从二赤。」

典籍所見:(1)盛紅的樣子。《詩經.邶風.簡兮》:「赫如渥赭,公言錫爵。」(2)明亮。《荀子.天論》:「故日月不高,則光暉不赫。」(3)顯明、盛大。《詩經.商頌》:「於赫湯孫,穆穆厥聲。」(4)怒。《詩經.大雅.皇矣》:「王赫斯怒,爰整其旅。」

常用詞:顯赫,赫赫有名。

教授:《說文》:「从二赤。」赤是紅色,从二赤,所以段註說:「赤之盛」。赤之盛,有盛的意思,所以我們典籍所見第三引到《商頌》,這是盛大的意思。

學生讀誦:从 cóng ㄘㄨㄥˊ。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84、从\84、甲文从.jpg(甲文)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84、从\84、金文从.jpg(金文)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84、从\小纂从.jpg(小篆)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84、从\下載.png(隸書)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84、从\楷书.gif(楷書)。从,跟隨。合兩個「人」會意,像兩人前後相从。(按:今通行簡體的「从」字,是繁體「从」的本字。)

備註:《說文》:「相聽也。从二人。」段註:「按从者今之從字。從行而从廢矣。」

典籍所見:(1)跟隨。《論語.公冶長》:「道不行,乘桴浮於海,从我者其由與?」(2)自、由。《孟子.離婁下》:「施施从外來。」(3)舒緩悠閒的樣子。《詩經.小雅.都人士.序》:「古者長民,衣服不貳,从容有常,以齊其民,則民德歸壹。」

常用詞:服从,从此,三从四德,言聽計从。

教授:同學們看甲文的寫法跟金文、小篆方向是相反的,但是意思是一樣。一個人跟從在另外一個人旁邊,有相從的意思。所以《說文》說:「相聽也。从二人。」段註說:「从者今之從字。」他說的「今」是什麼時候?現在嗎?

學生:清朝。

教授:是他那個時代,他是乾隆時代。今者之從字,又說「從行而从廢」。段玉裁可萬想不到,二、三百年之後,現在被廢的「从」又大行其道,這是簡體「从」。實際上,這是它本字的「从」,一人跟從在旁邊另一個人,「從」的本字。下一個字,竝。

學生讀誦:竝(並) bìng ㄅㄧㄥˋ。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85、竝\85、甲文竝.jpg(甲文)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85、竝\85、金文竝.jpg(金文)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85、竝\小纂竝.jpg(小篆)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85、竝\隸書.gif(隸書)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85、竝\楷書.gif(楷書)。竝表示兩個人並立而站。合兩個「立」會意,今寫作「並」。

備註:《說文》:「併也。从二立。」

典籍所見:(1)併合。東方朔《七諫》:「冰炭不可以相並兮,吾固知乎命之不長。」(2)並排、並列。《莊子.馬蹄》:「夫至德之世,同與禽獸居,族與萬物並。」(3)一起、同時。《中庸》:「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4)皆、俱。《戰國策.秦策》:「文士並飭,諸侯亂惑。」(5)相當於「連」。《漢書.代孝王劉參傳》:「徙代王於清河,是為剛王。並前在代凡立四十年薨。」

常用詞:並且,兼並,合並。

教授:甲文、金文、小篆看得很清楚,是兩個立並在一起。所以《說文》說:「併也。从二立。」立是什麼我們講過的,記得嗎?立。人站立。

前面那個從,《論語》裡面,典籍所見引的第一個。夫子有一次感嘆的說,「道不行,乘桴浮於海,从我者其由與?」由是誰?

學生:子路。

教授:子路。接下來說什麼?「子路聞之喜」,記得嗎?有同學不記得了,把這一則翻開來讀一讀。子路聽到老師說:「道不行,我們坐著木筏到海外去,我想跟從我的就是子路了。」子路一聽真高興,老師要帶我去旅行了,乘木筏去旅行了,子路聞之喜。夫子看出來子路聞之喜,因此他莞爾一笑說:「無所取材。」你別高興太早,我現在還找不到這種木材來做木筏。這是在《論語》裡面。由此,我們也看出子路是很可愛的人。所以,孔子才會說:「从我者其由與!」如果有同學不熟悉,你回去把《論語》這則翻開來讀一讀,好嗎?

學生:好。

教授:看下一個字,「戔」。

學生讀誦:戔 jiān ㄐㄧㄢ。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86、戔\小纂戔.jpg(小篆)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86、戔\隸書.png(隸書)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86、戔\楷書.png(楷書)。戔指殘害。合兩個「戈」會意,戈是兵器,二戈相向,相互爭鬥,必有傷殘,傷殘引申有小義。

備註:《說文》:「賊也。从二戈。《周書》曰:『戔戔巧言。』」段註:「此與殘音義皆同。故殘用以會意。今則殘行而戔廢矣。」按:古文字學者有以為,甲文戔字,从二戈相向,兵刃相接,是「戰」字初文。(引備一說)

典籍所見:(1)積聚的樣子。白居易《秦中吟.買花》:「灼灼百朵紅,戔戔五束素。」(2)微細的樣子。《聊齋志異.小官人》:「戔戔微物,想太史亦當無所用,不如即賜小人。」

板書:戈

教授:這是什麼字?記得嗎?不記得。

學生:戈。

教授:戈,是種兵器。合兩戈會意(戔),表示互相戰鬥,然後互相打鬥必有傷殘,再引申有小,這是從字義、字形來說。而實際上,我們說過從戔得聲的字都有什麼?

學生:小。

教授:都有小義。為什麼?大膽說!

學生:齒音。

教授:齒音,非常好!凡齒音都有小義。這個留到我們後面講形聲的時候舉的有這一條,從戔得聲。我們看下一個字,「北」。

學生讀誦:北 běi ㄅㄟˇ。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87、北\甲文北.jpg(甲文)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87、北\87、金文北.jpg(金文)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87、北\小纂北.jpg(小篆)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87、北\隶书.gif(隸書)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87、北\楷书.gif(楷書)。北指兩人相背。合兩個「人」相背會意,小篆與甲文、金文同。

備註:《說文》:「乖也,从二人相背。」段註:「韋昭注國語曰。北者,古之背字。又引伸之為北方。」

典籍所見:(1)方位名。《岳陽樓記》:「然則北通巫峽。」(2)逃亡的軍隊。《戰國策.燕策》:「燕兵獨追北,入至臨淄。」

常用詞:南轅北轍,走南闖北,泰山北斗。

教授:甲文、金文、小篆都很清楚看出是二人相背。段註引到韋昭注的國語說:「北者,古之背字。又引伸之為北方。」北方是引申意。典籍所見第二,逃亡的軍隊。《戰國策.燕策》:「燕兵獨追北」,這個北是什麼意思?逃亡跟北方有什麼關係?如果他往南方跑?

學生:敗兵。

教授:敗兵,是,敗兵為什麼稱北?為什麼不稱南?就跟相背的意思。本來兩軍相向,他相背跑走了。看下一個字,「芻」。

學生讀誦:芻 chú ㄔㄨˊ。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88、芻\甲文芻.jpg(甲文)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88、芻\88、金文芻.jpg(金文)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88、芻\小纂芻.jpg(小篆)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88、芻\隶书.gif(隸書)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88、芻\楷书.gif(楷書)。芻指割草。勹為包字初文,芻字从艸分為二,成為兩個「屮」,外各有勹,表示將草割下包起來。

備註:《說文》:「刈艸也。象包束艸之形。」

典籍所見:(1)割草。《左傳.昭公六年》:「禁芻牧採樵,不入田。」(2)飼養。《周禮.地官.牛人》:「以授職人而芻之。」

板書: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88、芻\甲文芻.jpg

教授:《說文》說:「刈艸也」,割草;它又說:「象包束艸之形。」同學們看小篆:

板書: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88、芻\小纂芻.jpg

小篆,外面這一部分是包的初文,這一部分,包的初文,這也是,裡面是草,所以它說是「包束艸」。它先解釋是刈艸,割下草,包起來。老子說到「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個芻。什麼是芻狗?用草紮成動物的樣子,用來祭祀,祭祀完了以後就把它燒掉,這個東西叫芻狗。為什麼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板書: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這裡說的「不仁」,意思是說天地不會偏私的對某人特別的愛,就是「天地不仁」。像日月無私照一樣的,它把萬物看成像芻狗一樣,它不會特別的為某一種人、物,特別的去偏私的偏愛,叫「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個芻的本義我們看出來就是割草,割下之後又把它束起、包起。下一個字,「卅」。

學生讀誦:卅 sà ㄙㄚˋ。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89、卅\甲文卅.jpg(甲文)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89、卅\89、金文卅.jpg(金文)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89、卅\小纂卅.jpg(小篆)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89、卅\隶书.gif(隸書)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89、卅\楷书.gif(楷書)。卅指數目三十。合三個「十」會意,表示數目三十。

備註:《說文》:「三十並也。古文省。」

典籍所見:(1)數名。馬王堆漢墓帛書《戰國縱橫家書》:「以卅萬之眾,守七仞之城。」

板書: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89、卅\甲文卅.jpg

教授:甲文這樣寫。

板書: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89、卅\89、金文卅.jpg

金文中間加了點。我們說過,古文字裡,尤其甲文,這豎的線條長的話,它往往加點。在甲文裡面,這一豎代表數目多少?

學生:十。

教授:十。它把三個豎的十,還把它連起來,表示三十。在金文加了點。到小篆,當中這個,旁邊:

板書: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89、卅\小纂卅.jpg

三十。下一個字,「晶」。

學生讀誦:晶 jīng ㄐㄧㄥ。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90、晶\甲文晶.jpg(甲文)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90、晶\小纂晶.jpg(小篆)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90、晶\下載.jpg(隸書)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90、晶\楷书.gif(楷書)。晶指極其光明。合三個「日」會意。

備註:《說文》:「精光也。从三日。」段註:「凡言物之盛。皆三其文。日可三者。所謂絫日也。」按:古文字學者有以為是列星的象形。(引備一說)

典籍所見:(1)光輝。李適《題章敬寺詩》:「遠煙凝翠晶。」(2)清朗、明淨。《明河篇》:「八月涼風天氣晶,萬里無雲河漢明。」

常用詞:水晶,結晶。

教授:前面我們講過一個「莫」字:

板書: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61、莫\小纂莫.jpg

被借為莫有、莫要的莫,後人想再用到本義日暮的時候,他怎麼辦?

板書:暮

它底下又加了一個日,我說過這個字很不合理。也許同學要問,上次老師說的,二個日不合理,怎麼還有三個日?現在這個晶:

板書: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90、晶\甲文晶.jpg

這不知道是另外哪一個銀河系裡面,有這麼一個三個太陽在一起的。不是的,他這裡說的什麼?形容其極為光亮。剛才我說,段註裡面凡三從其文者,都有盛、有多、有大的意思,這裡我們就看到一個「凡言物之盛。皆三其文。」所以這表示極其光明。後面還有好幾個都是三從其文的。好,我們看下面,「磊」。

學生讀誦:磊 lěi ㄌㄟˇ。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91、磊\小纂磊.jpg(小篆)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91、磊\隸書.png(隸書)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91、磊\楷书.gif(楷書)。磊,眾石累積。合三個「石」會意,表示眾多的石頭堆積起來。

備註:《說文》:「眾石也。从三石。」段註:「石三為磊,猶人三為眾。磊之言絫也。」

典籍所見:(1)眾多石塊累積在一起。屈原《九歌.山鬼》:「采三秀兮於山間,石磊磊兮葛蔓蔓。」(2)高大。韓愈《記夢詩》:「隆樓傑閣磊嵬高,天風飄飄吹我過。」

常用詞:光明磊落。

教授:《說文》說是「眾石也。从三石。」段註說:「石三為磊,猶人三為眾。」眾也是多的意思。再看下面一個,「聶」。

學生讀誦:聶 niè ㄋㄧㄝˋ。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92、聶\小纂聶.jpg(小篆)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92、聶\隸書.png(隸書)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92、聶\楷书.gif(楷書)。聶,附耳小語。合三個「耳」會意。人附耳說話時,自己兩耳在旁,對方一耳在中間,以形取意。

備註:《說文》:「附耳私小語也。从三耳。」段註:「以口就耳則為咠(ㄑㄧˋ)。咠者己二耳在旁,彼一耳居閒則為聶。」

典籍所見:(1)附在耳邊小聲說話。《莊子.大宗師》:「瞻明聞之聶許。」

教授:這個字,「附耳私小語也。从三耳。」似乎跟前面段註說的「三其文」,有盛有多,這個聶似乎與段註那種說法不相符合。段註在這裡他自己解釋,「以口就耳則為咠。咠者己二耳在旁,彼一耳居閒」,就是以形取義。那同學要問,你附耳私小語,那個人也有兩個耳朵,你有兩個耳朵,不是四個耳朵嗎?段註是說,你對著對方的一個耳朵,加上你自己的兩個耳朵,所以三耳。看下一個字,「轟」。

學生讀誦:轟 hōng ㄏㄨㄥ。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93、轟\小纂轟.jpg(小篆)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93、轟\隸書.png(隸書)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93、轟\楷书.gif(楷書)。轟指聲音很大。合三個「車」會意,很多馬車發出聲音,表示聲音很大。

備註:《說文》:「羣車聲也。从三車。」

典籍所見:(1)擊震。元稹《放言詩五首之三》:「霆轟電烻(ㄧㄢˋ)數聲頻,不奈狂夫不藉身。」

常用詞:轟動,雷聲轟轟。

教授:這個字容易理解。一個車聲音就很響了,這個三不止三個車,三代表什麼?很多車,很多車在一起跑的時候就轟轟響。假如造字的時候有波音七四七,如果用三個七四七,那聲音一定比這三個車要大很多,轟。後面沒有三個的了,同學們想還有嗎?

學生:淼、鑫。

教授:水很多,還有嗎?

學生:鑫,三個金,三個牛。

教授:三個什麼?

學生:金,三個金,金銀的金。

教授:三個金,很多金,他銀行裡面的數字,後面很多零,鑫。所以中國人父親替孩子取名字,有時候他想想這孩子大概命裡缺金,他又缺木,因此就把這小孩名字叫什麼?

學生:森鑫,鑫森。

教授:如果他缺金,又缺土呢?

學生:鑫垚。

教授:好像沒有三個土的字。

學生:有,垚。

教授:很多土和什麼?和金。由此類推,可以想到很多,在路上看到那些商店的招牌,有賣鋁門窗和大理石的,他那個招牌就是磊鑫。磊是什麼?石頭。鑫呢?

學生:金。

教授:以後你們會幫這些商店取名字,他一定很高興。好,再問你,還有三個牛的,三個牛是犇。還有什麼?三個鹿,梅花鹿的鹿,是什麼?

學生:麤。

教授:為什麼是麤?這個想一想,梅花鹿很漂亮,很多梅花鹿在一起為什麼是麤?因為鹿是草食、植食動物,牠天生膽小。因為有獵食者要吃牠,所以牠天生膽小,一有一點風吹草動,牠來不及看清楚,拔腿就跑,這表示粗心。一個鹿如此,一群鹿在一起呢?哪怕有一點風吹草動,牠們就跑。麤。中國的漢字,想想,我們看看,有些真是很有意思。好,同學們再看課本,「仁」。

學生讀誦:仁 rén ㄖㄣˊ。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94、仁\小纂仁.jpg(小篆)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94、仁\隶书.gif(隸書)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94、仁\楷书.gif(楷書)。仁,仁德。從字形上說,「仁」是二人,指的是你我二人之間相處的道理,擴而大之,是人與人之間相處的道理,分開來解釋,就是忠恕二字。《論語.里仁》中記載,孔夫子有一次與他的門徒在一起,他特別對曾參說:「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參領悟力高,點頭說:「是的。」等夫子離開後,同學們就圍過來,「喂,老曾,我們不甚了解老師說的一以貫之,請你解釋是什麼意思呢?」曾參回答:「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這是說,老師講的所有道理,並不是支離破碎,而是用忠恕來貫穿的。

忠,朱熹註解:盡己之謂忠。我是什麼身分,在什麼崗位上,就要盡到我的責任,盡心盡力,把自己分內的事負責做好,這就做到了「忠」。那麼何謂「恕」呢?恕,其實就是孔子自己說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引申為包容、寬恕)。《說文》:「恕,仁也。从心如聲。」這裡又提到了「仁」,什麼是仁呢?《說文》:「親也,从人二。」這是說人與人相處,從二人開始。譬如你我二人,我分內的事,盡心盡力做好,不推諉給你,我做到了「忠」。人非聖賢,倘若你偶有小過失,我能原諒你、包容你,這樣我就做到了「恕」。反過來,你也能做到忠恕,我們二人之間就可以長期永遠和睦相處。由兩個人拓展到三個人,一個家庭,一個小團體,一直到整個社會、整個國家,以至整個世界,人人都做到「忠恕」兩個字,也就是所謂的「仁」德。

「仁」是儒家最根本的中心思想,是人人都容易理解,也是人人都容易做到的。試想,你盡心盡力把本分事情做好,別人偶有小過失,你能包容他,這有困難嗎?能這樣做,你就做到了忠恕,做到了仁德。所以,孔子說「我欲仁,斯仁至矣」,真高興!原來儒家最重要的中心思想,竟是這樣簡單,竟是這樣容易做到。

忠恕仁德既是這樣簡單,那為什麼孔子不輕許某人以仁呢?《論語.公冶長》中記載「孟武伯問:『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問:『求也何如?』子曰:『不知其仁。』」「再問:『赤也何如?』子曰:『不知其仁也。』」「又子張問道,令尹子文仁乎?子曰:『忠矣,焉得仁?』又問陳文子仁乎?子曰:『清矣,焉得仁。』」似乎忠恕仁德,又是那樣的艱深不可高攀,令人畏懼,與前面說的簡單容易,又好像是互相矛盾。其實不然,關鍵在於力行實踐。今天你認識到忠恕仁德的道理,你認可稱「是」,你今天努力實踐忠恕,你是一天的「仁」者,明天你繼續實踐,到第三天,如果間斷,你只能算是兩天的仁者。孔子為什麼稱讚顏回說:「回也,三月不違仁。」這是嘉許顏回能夠三個月持續實踐忠恕,這也說明仁德忠恕是需要持續不間斷的努力實踐。做到什麼時候才可以停止呢?曾子說:「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這說明,一個士努力實踐忠恕仁德,不可間斷,直到死而後已。

除了用忠恕修養自己,還要將忠恕推己及人,希望普天下的人都能明白這個做人做事的道理。倘若普天下所有的人都做到忠恕,這就實現了幾千年前儒家提出的最高政治理想——大同世界。

備註:《說文》:「親也,从人二。」段註:「按人耦猶言爾我親密之詞。獨則無耦。耦則相親。故其字从人二。」

典籍所見:(1)寬惠善良的德行。《論語.陽貨》:「子張問仁於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請問之,曰:『恭、寬、信、敏、惠。』」(2)親愛。《孟子》:「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

板書:C:\Documents and Settings\Administrator\Application Data\Tencent\Users\467112013\QQ\WinTemp\RichOle\3PZBRCASN{{Q~3DOQ$OA7PK.png

教授:這個字,我們說解比較詳盡一些,剛才同學們看完,理解了沒有?好像我在課堂上不止說過一次,儒家的中心思想。現在如果你不看課本,你要對著你的學生說(解釋)儒家的中心思想,你能嗎?你一定要能,你不可以不能。太簡單了,怎麼還在猶豫?就在黑板上,我幾次提過。孔夫子有一次,「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我平常跟你們說的道理是有一個中心思想貫穿的,不是支離破碎的,吾道一以貫之。因為他特別指明說「參乎」,曾參,「吾道一以貫之」。曾參點頭說:「唯」。後來夫子離開了,同學們就圍過來問:老曾,剛才老師說的吾道一以貫之,我們不太理解,正想問,你卻點頭說唯,我們不便再問,所以現在請你解釋。曾子怎麼說?夫子之道,忠恕兩個字。平常老師教誨我們的,為人處世就這兩個字,忠、恕。盡己心力把分內的事負責做好,這所謂忠;恕,能夠包容原諒別人。忠恕。這個道理你一聽就明白,做起來難嗎?也不難。我盡心力把我分內的事我負責做好,想想這個事你能做到嗎?你一定要點頭。你分內的事,你盡自己的心力把你分內的事負責做好,你能做到嗎?

學生:能。

教授:你一定能,並不難。我盡心力把我該做的事做好,這本來就是應該的,這不難。朋友有小過失,我們能了解,人非聖賢,我們能夠包容他、寬恕他,所謂的恕,你能嗎?

學生:能。

教授:因此「忠恕」這兩個字,人人都明白,人人都能夠腳踏實地每天去做到。可是我們人有時候會忘記,今天做了,明天還能記得又繼續努力做忠做恕,隔幾天有時候忽然忘了,就間斷。孔夫子之所以特別讚美顏回,是他能夠多少天?

學生:三月。

教授:「三月不違仁」。天天不間斷,天天不間斷,努力實踐。所以很多次學生們問老師,某人是仁者嗎?老師搖搖頭,還不是。好像跟剛才我們說的人實行忠恕這個簡單道理,又似乎感覺到很不容易,這裡面關鍵就是要去:

板書:踐行

天天要去實行,天天要做。這是不可以今天做了,明天不做。你需要天天努力,都要把這個概念,仁德忠恕這個概念掛在心裡。你天天努力做。所以曾子說,除了自己以忠恕修己,還要以忠恕推己及人。因此他說:「士不可以不弘毅」,士任重、士道遠,所以他要弘毅。然後有遠大的,要能推己及人這種遠大的抱負,還要有毅,毅是堅忍不拔,實行到底。「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他本身忠恕修己,然後用忠恕推己及人,影響別人,大家都做到忠恕這件事,要做到「死而後已」。也正如《大學》裡面說的,止於什麼?

學生:至善。

教授:至善,做到至善地步。沒有到至善地步,不可以停止。因此,我們看看儒家的學術思想,它是這樣簡單,這樣不離實際的社會,這樣勉勵人天天實踐忠恕仁德。假若大家努力,由於你一個人發心,我要努力忠恕修己,我要努力,還要推己及人,你慢慢影響一小群人,這一小群人他再去影響。假如到哪一天,普天下的人,甚至其他的士,其他國家的人,也都能接受這種忠恕仁德的做人、做事的道理,想像那個社會是什麼社會?

學生:大同社會。

教授:對,大同社會。大家都是存著這顆盡己又想利他的這種心,相信是一個非常和諧。如果全世界所有民族的人都能接受這個道理,也都認同,全世界的人都做到仁德忠恕,還會有戰爭嗎?是一個和諧安樂的地球村,大家都那樣和諧安樂,快快樂樂的生活。儒家道理就這樣簡單,就靠我們本身做。我們更希望盡我們的能力能夠推己及人。這是說,之所以幾千年來,中國學術思想,儒家成為一家重要的思想,原因就是它的學說可以做到,不是可望而不可及。只要努力,它是可以實踐、可以做得到的。

在我們中國,原來有先秦諸子,我們說諸子百家。到漢代,印度傳來的佛家,也成為我們一個主要的思想。所以,諸子百家後來有些漸漸的被淘汰,現在我們說最重要的是什麼?三家,儒、釋、道。因此,之所以這三家思想能夠一直到現在被我們接受、被我們尊敬的原因,自有它本身的價值在。那些被淘汰的,上次我說過有一個叫名家,記得嗎?《公孫龍子》,名家,說「雞有三足」,記得嗎?這種是詭辯,在邏輯上也不一定能成立的。那個能算得上能夠利己利他的學術思想嗎?那不是。真正重要的思想是能夠利己,又能夠利他。這是最後我們最重要的儒、釋、道。

而這三家的思想,又多被我們中國讀書人把它揉和在一起。好像有一個比喻,本來是三塊顏色不同的泥土,儒家,譬如它是黃色;道家,譬如它是黑色;佛家,譬如它是綠色,這三塊不同顏色的泥巴,你把它搗碎,和了水,再把它分成三塊,你分得出來嗎?分不出來了。中國的士,讀書人,他都完全能接受這三家思想。而且真正的讀書人,他血液裡面就已經流淌著這三家的思想,佛家、道家、儒家。

我們再舉一次上次我說過的陶淵明。他的詩人人愛讀,感覺到很親切。後來就有人在爭議,陶淵明是個我們儒家的人,你看,他雖然詩裡面有很多灑脫的詩句,不過你只要看到他給他孩子寫的一封信,「汝輩稚小家貧,每役柴水之勞,何時可免?念之在心。」這是他病了,他就想到你們還那麼小,他有五個孩子,你們都還那麼小,家裡又那麼窮,常常為著柴米、穿衣吃飯的問題在傷腦筋,「每役柴水之勞」。這件事,我現在病重了,我念之在心,如何可免?這是儒家負責的態度、負責的精神,對兒女還小,家貧,所以他是念之在心,何時可免?

《歸去來辭》我相信各位同學都讀過,沒有讀過的同學舉手,我看看。《歸去來辭》找出來熟讀,還希望你背誦它。裡面提到「農人告餘以春及,將有事乎西疇」。陶淵明他辭官回家才三十九歲,他與世俗格格不入。《歸園田居》裡面說到:「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他個性如此,他與世間那些官場逢迎是非常不能夠融合。所以忍耐再忍耐,本來還想那八十畝宮廷種的糯米成熟以後,收割了可以帶回家釀酒,可是實在是忍無可忍,因此桌子一拍,歸去來兮。歸去來兮,很像是閩南語說:「蹬來迄」。蹬來迄,歸去來兮。

「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他回來了,他年紀輕輕,腳不太好,不知患了什麼病,他要拄枴杖走路。《歸去來辭》裡面說到:「或植杖而耘耔」,該種田的時候,我身體再不好,我腳再怎麼不行,我要挽起褲腳,枴杖放下,老老實實種田。這也是負責的心情,對家庭負責,不能像魏晉當時那些什麼竹林七賢,光空談清高,那都不合人性,陶淵明是很合人性的。所以有儒家的負責態度,有道家、佛家的這種非常灑脫,能夠看透一切、能放下一切的思想。如果沒有道家、佛家這些思想,一般人好難得去求得一個縣官、縣太爺來做了,再怎麼樣也要脅肩諂笑去逢迎,保住他的烏紗帽。他不,就是因為他心裡面有佛家、道家,那種能放下、能看透的思想。所以一看,跟我的本性完全不同,桌子一拍,蹬來迄,回家吧!「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

仁這個字,在課本上我之所以多用了一些篇幅,就是要說得清楚一些,同學們回去仔細的看,希望你將來帶領你的學生的時候,把儒家的精神重點簡單扼要的說出來,會嗎?

學生:會。

教授:不可以說不會。很多人,我聽過多少人演講,講仁德,講到最後我不知道他說什麼。講這個字(仁),講到最後我聽不出來,不知在講什麼。你們千萬對學生演講,不能讓人家聽不懂,一定要清清楚楚告訴他。你說這好簡單,()這個字怎麼寫?兩個人,就是你我兩個人,你和我,我們兩個人怎麼樣能夠相處得和諧,永遠沒有問題?那就要做到底下這兩個字(忠、恕),我們兩個人就能夠永遠和諧相處,不會矛盾。擴大至三個人,再擴大至一個家庭、一個團體、一個社會、一個國家。有那麼一天,如果全世界的人都能呼應這個仁德忠恕,那就是剛才我們說的,是什麼?地球村。想唱歌嗎?

學生:想。

教授:好,我喊一二三就唱歌,一二三:「功課完畢要回家去,先生同學大家暫分手,我們回去不要遊戲,先把今天功課再溫習,明朝會好朋友,明朝會好朋友,願明朝齊到校無先後。」

 

 

漢字入門  劉克雄教授主講  (第二十三集)  2015/8/19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56-181-0023

教授:同學們翻到三百二十七頁,「明」,這個字。

學生讀誦:明 míng ㄇㄧㄥˊ。(甲文)(金文)(小篆)(隸書)(楷書)。明指明亮。甲文、金文及小篆,合「月」、「囧」會意。「囧」指窗戶,晚上月光照進窗戶,是光明義;金文「明我壺」中的明字,月字在上面,照臨之義尤為明顯。甲文、《說文》古文及楷書,是合「日」、「月」會意,日月麗天,明之至也。古人造字,取象不同,有取「囧」,有取「日」,故「朙」、「明」實為一字。

備註:《說文》:「照也。从月囧。明,古文从日。」段註:「从月者,月以日之光為光也。从囧,取窗牖麗廔(ㄌㄡˊ)闓(ㄎㄞˇ)明之意也。」

典籍所見:(1)明白。《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2)發亮。《詩經.雞鳴》:「東方明矣,朝既昌矣。」(3)使通曉。《左傳.僖公二十二年》:「明恥教戰,求殺敵也。」

常用詞:光明磊落,耳聰目明,淡泊明志,正大光明。

板書:   

教授:同學們看甲文(),有從月、從囧。囧代表窗戶,像不像畫一個窗戶?

學生:像。

教授:這又另外的寫法(),從月、從日。金文(),他把它上下寫。當然不止這一個例子,還有其他例子。到小篆:

板書:

它還是從囧。金文為什麼把「月」寫在上面?我們認為月在天上,照到地上來,照進窗戶,會意,取意更加明顯,這只是在金文的一個器物上這樣寫。同學們把《說文》翻開,這個「明」,三百一十七頁,要同學們翻開讓你看,古文「明」字是從日,看到沒有?三一七頁下半頁。我們現在楷書寫的光明的「明」,就是根據《說文》這個小篆的古文的寫法。尤其我們在甲文看到兩種寫法,有從囧的,有從日的。也就說明,在甲骨文時代,這兩字已經並行、並用。現在我們通行的日月「明」。同學們會問,如果我寫成囧月「朙」,可以嗎?自己想答案,絕對可以。從甲骨文就可以這樣寫,小篆也告訴我們從囧、從月;就怕有人不知道,看你寫成囧,會說你寫錯字。那你就告訴他,朋友,這樣吧,你把《說文》翻開,順便認識一下,讓他們也接觸一下文字,《說文》裡面是怎麼說的。下一個字,「婦」。

學生讀誦:婦 fù ㄈㄨˋ。(甲文)(金文)(小篆)(隸書)(楷書)。婦指已婚嫁的女子,後泛指女性。合「女」、「帚」會意,女指女子,「帚」指掃把。古代男主外,女主內,女子已嫁,持帚灑掃服侍丈夫者為婦。甲文、金文、小篆,字形略同。

備註:《說文》:「服也。从女持帚,灑掃也。」段註:「婦主服事人者也。大戴禮本命曰。女子者,言如男子之敎而長其義理者也。故謂之婦人。婦人,伏於人也。」按:古文字學者有以為,婦為形聲字,「從女,帚聲」。(引備一說)

典籍所見:(1)已嫁女子。王昌齡《閨怨詩》:「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2)兒媳、子之妻。《禮記.雜記下》:「婦見舅姑,兄弟姑姊妹皆立於堂下。」

常用詞:婦孺皆知,夫唱婦隨,婦道。

教授:甲文、金文、小篆,以至我們現在隸楷,字形都相近。甲文右邊是個「女」字,左邊就是「帚」字,女子在家裡拿掃把灑掃。以職業來說,上次我們說過,男人操作於田地,所以從田力,那比較辛苦。女人力氣不夠大,就在家裡幫幫忙,做女工、灑掃。這裡要問各位同學一個問題:

板書:婦ㄈㄨˋ

婦,我們說過,錢大昕在古聲上面有兩項非常重要的發現,有一項「古無輕唇音」。這個字(ㄈ)就是輕唇音。第二項他說什麼?「古無舌上音」。舌上就是捲舌的ㄓ(zhi)、ㄔ(chi)、ㄕ(shi)、ㄖ(ri)。我們說這個輕唇音(婦),古無輕唇音,那這個字古音應該讀什麼?

學生:ㄅㄨˋ。

教授:對,勇敢一點。輕唇()一定讀重唇()。閩南語把()這個字,還叫它ㄅㄨ(晡),新婦(晡),聽說過嗎?新晡。這兩個字也是很古的,新婦。既學到了錢大昕的古無輕唇音,你就勇敢的、可以肯定的,它一定是讀重唇。從我們這個教室出去的同學們,你一定要有自信,一定要勇敢,這是錢大昕說的,我們劉老師也這樣說,一定要有自信。而且我們學的都是確確實實,是一點沒有虛假。從錢大昕的古聲,太炎先生的娘日歸泥是聲方面的,韻我們目前還沒有細說。韻的方面,古韻,從顧炎武,然後再來段玉裁,我們現在用的《說文注》裡面的古音,十七部。然後又到章太炎先生二十三部,再到黃季剛先生的,先是二十八部,後來又分開,變成三十部,這是古韻。最後,到了我的師兄,陳新雄,他再擴充兩個,是古韻三十二部,後面我們會列出一個表來,這古韻方面的成就。從有清這三百年來,一直到現在,古韻研究的有這麼多的學者,到目前為止分得最詳細的,就是陳新雄的古韻三十二部。古聲,錢大昕這兩大發現,然後太炎先生的娘日歸泥,說過嗎?

學生:說過。

教授:記得嗎?寫得出來。那好,太炎先生娘日歸泥。這是說到婦這個字,我就想讓同學們牛刀小試,看看你能不能確認。下一個字讀,「晝」。

學生讀誦:晝 zhòu ㄓㄡˋ。(小篆)(隸書)(楷書)。晝,白天。合「日」與「畫省」(「畫」字略省部分筆畫)會意。畫有分界意,白晝與夜分界。

備註:《說文》:「日之出入,與夜為界。从畫省,从日。」

典籍所見:(1)白晝。吳均《與宋元思書》:「橫柯上蔽,在晝猶昏。」

常用詞:不舍晝夜,白晝。

教授:從現在開始介紹的,我們稱它為變例的會意。變例會意裡面,首先我們介紹「省體」,兩個字組合起來,我們說會意,那這其中有部分筆畫省略的稱為省體。「晝」這個字我們看到,它是「从畫省」,把「畫」省掉一部分的筆畫,然後從日。晝,《說文》說:「日之出入,與夜為界。」所以它「从畫省,从日。」

我們引到吳均《與宋元思書》,以前我們提過,同學們有沒有下載下來看看?很好。是一篇非常優美的山水,不算很長的一篇,篇中這種寫得非常優美山水的文字,是駢文體。兩句一對,兩句一對,他寫自富陽至桐廬這一帶的風景,樹木的茂密,他這樣寫:「橫柯上蔽,在晝猶昏。」明白他的意思嗎?有同學搖頭,有同學點頭,我再說一次。柯就是樹枝,「橫柯上蔽」,樹的枝葉在上面遮蔽雲天,天都被樹的枝葉遮蔽住了,「橫柯上蔽」。「在晝猶昏」明白嗎?這很容易了,白天,在這明夏,都感覺到昏昏暗暗的。接下來看,「逮(隶)」。

學生讀誦:隶 dài ㄉㄞˋ。(小篆)(隸書)(楷書)。隶指逮捕。合「又」和「尾省」(「尾」字省去部分筆畫)會意,後邊的人,手已觸前面動物的尾巴,表示已抓到前面的動物。今字作「逮」。

備註:《說文》:「及也。从又,尾省。又持尾者从後及之也。」段註:「此與辵部逮音義皆同。逮專行而隶廢矣。」

典籍所見:(1)趕上、達到。《論語.里仁》:「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2)追捕、捉拿。《漢書.趙廣漢傳》:「禹坐要斬,請逮捕廣漢。」(3)及、到。表時間。《左傳.成公十三年》:「昔逮我獻公及穆公相好。」

板書:

教授:現在看清楚這個隶字嗎?手抓住動物的尾巴了。白的這部分是尾字省去部分的筆畫。要逮住動物的尾巴可要小心,小心反過頭來會咬你。我記得,我小時候住的一個舊房子,從屋上掉下一隻老鼠,不是很大,這個老鼠從很高的地方摔下來,牠已經昏昏的在那裡,不太會動,我就去抓牠的尾巴,才提起來的時候,牠忽然彎上來咬我一口,我趕快甩掉,這是說這個「隶」字。你要抓動物的尾巴,我逮到你了,可要小心。我們看下一個字,「緊」。

學生讀誦:緊 jǐn ㄐㄧㄣˇ。(金文)(小篆)(隸書)(楷書)。緊指用絲纏緊。合「臤(ㄑㄧㄢ)」和「絲省」(「絲」字省去部分筆畫)會意,臤是堅實,絲編得堅實叫緊。

備註:《說文》:「纏絲急也。从臤,絲省。」

典籍所見:(1)指將絲纏緊。傅毅《舞賦》:「弛緊急之弦張兮。」(2)急促,迫切。《楚辭.疾世》:「心緊絭(ㄐㄩㄢˋ)兮傷懷。」

常用詞:緊急,緊張,緊鑼密鼓,無關緊要。

教授:大家看小篆,上一部分是臤,下面這一部分,《說文》它說是從絲省,從絲省略部分筆畫。它的本義是纏絲急也,把絲纏得很緊,我們現在說緊張這個緊,從這引申出來。看下一個字,「梟」。

學生讀誦:梟 xiāo ㄒㄧㄠ。(小篆)(隸書)Y:\93_山頂_公用\攝影組\201508 劉克雄教授專用\《漢字入門》造字\雅琳新增\下載.png(楷書)。梟指一種不孝鳥。合「木」與「鳥省」(「鳥」字省去部分筆畫)會意,本義指古時夏至、冬至之日,捕捉這種食母惡鳥,將其頭懸在樹上,分割其體,以警示不孝者。

備註:《說文》:「不孝鳥也。日至,捕梟磔(ㄓㄜˊ)之。从鳥頭在木上。」

典籍所見:(1)魁首。《淮南子.原道》:「為天下梟。」(2)斬首懸頭於木上。《史記‧高祖本紀》:「梟故塞王欣頭櫟(ㄌㄧˋ)陽市。」(3)斬除、消滅。《三國志.蜀書‧先主備傳》:「寇賊不梟,國難未已。」

常用詞:梟雄,梟首示眾。

教授:《說文》說:「不孝鳥也,日至」,日至是指哪一天?

學生:冬至和夏至。

教授:冬至、夏至兩天,日至。就把這種不孝的鳥抓來,說這種不孝鳥還能夠食母的這種惡鳥,認識這種鳥嗎?我也沒見過,有人說是貓頭鷹一類,牠是這麼不孝嗎?如果真是牠,我也要打牠,你們打不打?

學生:打。

教授:打,牠不孝,太可惡了。所以這也看到我們傳統文化,對孝是多麼的重視,為警惕這些不孝的人,在日至的時候,把這種鳥抓來,然後要把牠怎麼辦?把牠的頭掛在樹上,要把牠身體,把它分開、分裂,表示不孝的孩子們,你們將來會得到這種惡果,警惕天下的子女一定要孝順。我不知道西方的文學、西方的典籍裡面,有沒有類似我們這種「梟」這個字,文字裡面我不太清楚。從這字看出我們中國的文字,每個字都寓有很高的道理。接下來看,「孝」。

學生讀誦:孝 xiào ㄒㄧㄠˋ。(金文)(小篆)(隸書)(楷書)。孝指孝順。合「子」、「老省」(「老」字省去部分筆畫)會意,子承老,表示要善養父母親長。

備註:《說文》:「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

典籍所見:(1)盡心奉養父母。《論語.學而》:「弟子入則孝,出則弟。」(2)善事父母的道理、方法。《孝經.開宗明義章》:「夫孝,德之本也。」

常用詞:孝心,忠孝兩全,孝子賢孫,父慈子孝。

板書:SK`JIGK{`)0Q7A8ESU%`QFR

教授:上面這部分$3{4YE~12(`(VB5]VULH$FO老字,省去下面原來老的那個筆畫。

板書:F[OD4LH`Z0%HHFIO8$DS~(N

老。當中這是人(),頭髮(),人毛()。

板書:AM1(Y)9P2646IPYMPMPSFFB

這什麼字?人。大概我寫得不太像。

板書:@71@%3@%X_5V{0T9NQDS3ZP

倒過來,把這個人(AM1(Y)9P2646IPYMPMPSFFB)倒過來,變化的「化」。他不正常,倒過來,變化了。所以看這個F[OD4LH`Z0%HHFIO8$DS~(N字,是從人、毛、化,人的頭髮年輕的時候是黑的,老了變化為白色,所以這是「老」的本義。

板書:4EC]{UBL}R4)IKN)[TLPCMH

老這個字,甲文有這樣寫的,像老人手需要有枴杖。到了小篆是這樣寫F[OD4LH`Z0%HHFIO8$DS~(N,人、毛、化。孝順的孝,從老省掉這個@71@%3@%X_5V{0T9NQDS3ZP字,從老省去底下這個變化的@71@%3@%X_5V{0T9NQDS3ZP字。「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兒女、晚輩能夠孝養自己的父母親長。子承老,除了孝養之外,還有一個意思,要繼承你尊長他的志願,要發揚尊長的宏願,所以承老。子()上面是老($3{4YE~12(`(VB5]VULH$FO)。以前鄉村常常有戲班子演戲,在村頭鑼鼓喧天,鏘鏘鏘鏘鏘,正在演岳飛大戰張飛,鏘鏘鏘。老奶奶在家裡聽到鑼鼓喧天,她似乎知道是岳飛正在大戰張飛,很想去看,可是她走路不方便。我們做晚輩的,知道老奶奶心裡想去看村頭這台戲,你就走到她前面,彎下身子,「奶奶,我們去看戲,我揹妳去。」子承老也,很明白。所以,孝養父母,不光是有好東西給父母親長吃。《論語》裡面我們都看過,孝:

板書:色難

色難。你不必等父母親長他開口,你要察言觀色,知道老奶奶這時候好想去看戲,你不必等她說,你就能看出來。你就趕快走過去,「奶奶,我揹你,我們一起去看。我也好想看岳飛跟張飛打仗。」這叫「色難」。不必等父母親長先開口,你就能夠明白他們的意思。所以,《論語》裡面有子曰什麼?「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論語》裡面孝悌這種德行是一個人仁德的最根本。同學們記得「本」字嗎?你學過文字學,這個字你學過,你一定要告訴我。「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板書:

教授:記得嗎?

學生:記得。

教授:最根本、最重要,一切道德、一切德行以孝悌為最根本。一個人如果不從內心裡發出來,來孝養他父母,做到孝悌,甚至是一個不孝。可是他在外面與朋友,他竟然拼命拍胸脯,我是如何如何,你可要小心。要觀察一個人,能從他這方面(SK`JIGK{`)0Q7A8ESU%`QFR)來看,大致不差矣。如果這個人連根本都沒有做好,孝悌沒有做好,其他德行由此可知。所以與朋友相處,這一點也值得我們來警惕。一個人能從孝悌開始,其他道德也就相去不遠。看下一個字,「春」。

學生讀誦:春(萅) chūn ㄔㄨㄣ。(甲文)(小篆)(隸書)(楷書)。春指春天。合「日」、「艸」、「屯」三字會意,「屯」指草木初生,春天陽光普照,草木得時而生長,甲文从「木」與小篆从「艸」同義。

備註:《說文》:「推也。从日、艸、屯,屯亦聲。」段註:「日艸屯者,得時艸生也。屯字象艸木之初生。」

典籍所見:(1)年、歲。曹植《雜詩六首之三》:「自期三年歸,今已歷九春。」(2)春色、喜色。陸凱《贈范曄詩》:「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3)東方。顏延之《車駕幸京口三月三日侍遊曲阿後湖作詩》:「春方動辰駕,望幸傾五州。」

常用詞:春暖花開,春意盎然,四季如春。

板書:

教授:春,合「艸」、「屯」、「日」三字會意。「日」是陽光。春天來臨,陽光普照,草木得時,都欣欣向榮。「屯」本身這個字,同學們看黑板,一橫代表地面,代表草木的根,草木很努力的往上冒出小芽來,所以屯也有生長的意思。所以結合艸、屯、日是春天的「春」。甲文它從「木」,它不從「艸」。從艸、從木意思都是一樣的。下一個字,「吏」。

學生讀誦:吏 lì ㄌㄧˋ。(小篆)(隸書)(楷書)。吏,官吏。合「史」、「一」會意,官吏治事必須專心,故从「一」;又必須明法令通歷史,所以从「史」。

備註:《說文》:「治人者也。从一从史,史亦聲。」

典籍所見:(1)在政府機關中處理公務的人員。《史記.滑稽傳》:「即使吏卒共抱大巫嫗投之河中。」

常用詞:官吏,吏治,廉吏。

板書:

教授:吏,會「史」、「一」會意。「史」字我們認識,是「从又持中」。史官不管是記言、記事都要秉持中正,不可有絲毫偏頗。吏,從一、史,這是指政府做事的官吏。所以我們對這個字的說解,官吏他治事必須專一。一代表專一、專心,不可以馬馬虎虎,所以從一。又治事的官吏,他必須明法令通歷史,所以從史。現在政府機構裡面的這些公務員,都必須經過一種考試。在台灣有考試院,這是孫中山先生他革命,他參照世界各地方,尤其是歐美的政治的體制,歐美他們是三權分立。而孫中山先生認為,我們古代中國,我們古代有一種極好的制度考試和監察,所以他引用歐美的三權,再加兩個,考試與監察。五權,前面三個行政、立法、司法,然後再加剛才說兩個考試、監察。這是孫中山先生他看到我們傳統文化裡面考試制度、監察制度是極好的制度,所以他採用現今歐美的三權分立,又加上我們傳統有的考試、監察,這是西方國家所沒有的。

所謂的五權:行政、立法、司法、考試、監察。孫中山先生真是一位偉人,那種救國救民,那麼多次的革命,始終不改他為國為民的這種目標,這一點使我們非常、非常的敬佩。由於他看出我們自古以來的這種家天下的制度會產生很多弊端,因此他就一心要革命,要建立一個理想的中國。而他五權分立,又採取歐美現在的長處,然後融合我們傳統的考試與監察,是五權。如果沒有孫中山先生,我們的上面,高高在上的還是皇帝。你看清末那樣的腐敗,列強可以隨便魚肉你中國,幾乎要把我們整個中國分割。我們有今天,我們絕不能忘孫先生這種救國救民的精神。

說到這,我又想起太炎先生和季剛先生,他們也是救國救民為革命。太炎先生有一度在日本還跟孫中山先生一起搞革命,他也認定清政府這種太腐敗了,非革命不可,一直到我太老師季剛先生。你看我的老師林先生,林景伊先生,在抗戰那個時間,他也是為民族救亡工作奮不顧身,汪精衛非要抓他不可,利誘不行,槍斃三次。最後他知道再也出不了這個監獄,因此寫下那首感人的正氣凜然的絕命詩。我在一本,林老師過世以後,學生們為他作的一個紀念文集,裡面有林老師親手寫的自傳,他的家世,又親手寫到他被汪精衛抓去他在獄中作的那首絕命詩,他親筆寫的。下次我記得我帶來,如果我記得帶來給同學們看看。「此心同日月,此志擬冰雪,日月長光輝,冰雪終皎潔」;最後,「但惟後死者」,因為他要去先死了,惟望後死者,「毋忘滅虜賊」,虜賊就指漢奸和日本。這是他的絕命詩。好,回到我們的課本,再看下一個字,三百三十六頁,「葬」。

學生讀誦:葬 zàng ㄗㄤˋ。(金文)(小篆)(隸書)(楷書)。葬指埋葬。合「茻」、「死」會意,「茻」指眾艸;子孫不忍親長死後曝屍於野,所以埋藏在茻中。小篆與甲文同。

備註:《說文》:「臧也。从死在茻中;一,其中所以薦之。《易》曰:『古者葬,厚衣之以薪。』茻亦聲。」

典籍所見:(1)埋葬。陶淵明《自祭文》:「葬之中野,以安其魂。」

常用詞:下葬,葬禮,埋葬。

教授:同學們看金文和小篆,金文在眾艸中有個人躺在那裡,小篆從死從茻,這是葬這個字它的本義。所以從這個字的構造,從茻,從死。子孫不忍親長死後曝屍於野,所以把他藏起。葬就是藏的意思,藏起。最早是如此,也都是一片孝心的表現,漸漸墳墓有建得比較像樣的,像什麼?

學生:土饅頭。

教授:土饅頭。「城外土饅頭,餡草在城裡。一人吃一個,莫嫌沒滋味。」我們每個人都要吃的。這是由最早是藏屍在草茻裡,已經是一種孝心的表現。漸漸覺得這個草還是不安全,就慢慢變成一個土饅頭。你別小看那土饅頭,那也真是子孫的孝心。所以慎終追遠,民德歸厚。能夠慎終追遠,子孫後代慢慢說到這種對先人的尊敬,民風自自然然會歸於淳厚,相信嗎?

學生:相信。

教授:這就是《論語》說的「慎終追遠,民德歸厚。」典籍裡面引到一個陶淵明的《自祭文》,有同學讀過的嗎?讀陶淵明的《自祭文》。同學們一定會想,祭文都是人死後別人幫你作的悼念的文字,陶淵明你這老兄,你還沒死你自己作什麼祭文?這篇文章還作得真好,同學們要把它摘錄出來。「從老得終,奚所復戀」。等同學們把它打印出來,也給我一份,我以前很熟悉,現在腦筋不好,也忘了很多。「從老得終,奚所復戀」,這裡面看出他的灑脫。我已經活到這麼老了,我現在要死了,我還有什麼留戀,還有什麼遺憾的?「從老得終,奚所復戀」。看下一個字,「喪」。

學生讀誦:喪 sàng ㄙㄤˋ。(甲文)(金文)(小篆)(隸書)(楷書)。喪指喪亡。合「哭」、「亡」會意,親人過世悲傷哭泣。

備註:《說文》:「亾(ㄨㄤˊ)也。从哭亾。亾亦聲。」按:古文字學者有以為,小篆「喪」是从甲文「桑」字譌變而來。(引備一說)

典籍所見:(1)有關死者的事宜。《史記.高祖本紀》:「漢王聞之,袒而大哭。遂為義帝發喪,臨三日。」(2)屍體。《春秋.僖西元年》:「夫人氏之喪至自齊。」(3)逃亡。《詩經.唐風.葛生序》:「好攻戰,則國人多喪矣。」(4)失去、丟掉。韓愈《上李尚書》:「魂亡魄喪,影滅跡絕。」

常用詞:沮喪,玩物喪志,聞風喪膽。

教授:《說文》解釋這個字字形,「从哭亾。亾亦聲。」古文字學家看到甲文是個桑樹的桑字,他們有以為小篆的「喪」是從甲文訛變過來,引備同學們參考。看下一個字,「返」。

學生讀誦:返 fǎn ㄈㄢˇ。(小篆)(隸書)(楷書)。返,返回。合「辵」、「反」會意,指按原路返回。

備註:《說文》:「還也。从辵反,反亦聲。」

典籍所見:(1)更換。《呂氏春秋.孝行覽.長攻》:「孔子烈然,返瑟而弦。」(2)返回。陶淵明《歸園田居》:「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

常用詞:迷途知返,流連忘返,返璞歸真。

教授:本義,《說文》說是「還也」,指按原路返回。《說文》的後面說「反亦聲」,我們從剛才「春」字開始,一直到現在,講的都是兼聲的字,會意兼聲。春,是屯亦聲;吏,從一從史,史亦聲;葬,是茻亦聲;喪,是亾亦聲;返,是反亦聲。這些亦聲字,我們現在把它歸到會意裡面,說它兼聲,會意兼聲,亦聲字。而追究到底,亦聲也就是形聲。為什麼沒有歸到形聲裡?因為這裡還看出側重於義,使我們歸在會意。下一個字,「鉤」。

學生讀誦:鉤 gōu ㄍㄡ。(小篆)(隸書)(楷書)。鉤指彎的鉤子。合「金」、「句(勾)」會意,金指金屬,「句」指彎曲。

備註:《說文》:「曲也。从金句,句亦聲。」段註:「曲物曰鉤,因之以鉤取物亦曰鉤。」

典籍所見:(1)古代一種似劍而彎曲的兵器。《漢書.韓延壽傳》:「延壽又取官銅物,侯月蝕鑄作刀劍鉤鐔(ㄒㄧㄣˊ)。」(2)扣留。《後漢書.吳良傳》:「車府令徐匡鉤就車,收禦者送獄。」(3)彎曲的。《戰國策.西周策》:「少焉氣力倦,弓撥矢鉤,一發不中,前功盡矣。」

常用詞:釣魚鉤,掛鉤,拉鉤。

教授:《說文》:「曲也。从金句,句亦聲。」段註說:「曲物曰鉤,因之以鉤取物亦曰鉤。」這是說明什麼?名詞當動詞用。大家先翻到後面,三百三十八,「凡從句(勾)得聲之字,多有曲義」。後面有一節是形聲多兼會意,我們有個簡要的目錄的第三,第三說「凡從句(勾)得聲之字,多有曲義。」找到嗎?

學生:找到了。

教授:然後看到舉的這些例字。「凡從句(勾)得聲之字,多有曲義」,這是段玉裁說的。段註在「翑(ㄑㄩˊ)」字,下說:「凡从句者皆訓曲。」舉的例字,第一個「句」:「曲也。从口丩聲。」

板書:WK@L@(JVRF1]2$~CRE(T_[G

「丩,相糾繚也。」糾纏的樣子,相糾繚也。所以丩聲本身就有曲義,有彎曲之義。底下再加個口呢?

板書:句

句,《說文》說:「曲也。从口丩聲。」第二個字,「笱」,《說文》:「曲竹捕魚笱也。从竹句,句亦聲。」曲竹捕魚笱,我沒有玩過這個東西,是用竹子把它彎曲以後,變成一個像籠子一樣,魚進去出不來,叫捕魚笱。也許有同學能玩過這個東西,魚進去牠就出不來了。那需要用竹片彎彎曲曲編成一個所謂的笱,這是曲竹捕魚笱,所以它亦有彎曲之義。第三,就是我們剛才說的這個「鉤」字,金句,「曲鉤也。从金句,句亦聲。」釣魚鉤是彎的嗎?可不可以直的?可以。

學生:姜太公。

教授:對,開吉師告訴我們答案,可以用直的,姜太公,願者上鉤。所以許慎這個《說文》就不周全,他沒想到有個直鉤。看第四,他說「跔」:「天寒足跔也。从足句聲。」跔的意思是天冷了、凍了,腳伸不直,這個跔所以從足。下一個,「耉」,第五,「老人面凍黎若垢。从老省,句聲。」朱駿聲的《通訓定聲》,他說這個耉是「老人背傴僂也。」年紀大了,腰彎得直不起來,傴僂。第六(痀):「曲脊也。」脊是什麼?脊椎骨。也是彎了,直不起來。年紀大的人,往往會害有這個毛病。我看過有個老太太,拿著根枴杖,她身體像九十度一樣走路,見過嗎?

學生:見過。

教授:真是可憐。一定原來年輕的時候勞作太多,她直不起來,這是「曲脊也」。第七,「茍」,「从艸,句聲。」是一種曲生的草。它彎彎曲曲的長,曲生草也。第八,「雊」,「雄雉鳴也。而句其頸。从隹,句聲。」你們讀過的文章有這個字,告訴我,「當待春中,草木蔓發,春山可望,輕鯈出水,白鷗矯翼,露濕青皋,麥隴朝雊」,就這個雊,「斯之不遠,倘能從我遊乎」,讀過沒?敢搖頭,我要準備一把戒尺。雊是雄雉鳴也,你看過公雞啼叫的樣子嗎?牠一定把脖子彎彎的然後叫:喔喔喔,「麥隴朝雊」。第九,「姁」,「嫗也。」《說文》說這個嫗是「母也。」母像懷子形。必躬身抱子。故姁有曲義。第十,「翑」,「羽曲也。」《說解》裡面本身就告訴我們是曲,曲的羽毛,「从羽,句聲。」凡從句得聲的字,都有曲義。大家看下一個字,「警」。

學生讀誦:警 jǐng ㄐㄧㄥˇ。(小篆)(隸書)(楷書)。警,告誡。合「敬」、「言」會意,「敬」指做事謹慎,「警」表示用言語告誡應當謹慎的事。

備註:《說文》:「戒也。从言敬,敬亦聲。」

典籍所見:(1)告誡。《韓非子.外儲說左上》:「李悝警其兩和。」(2)戒備。《左傳.莊公三十一年》:「凡諸侯有四夷之功,則獻於王,王以警於夷。」(3)敏捷。《新唐書.房玄齡傳》:「玄齡幼警敏,貫綜墳籍,善屬文,書兼草隸。」

常用詞:警示,警戒,報警,員警。

教授:「从言敬,敬亦聲」,是會意兼聲。敬就是警聲,與言組合成警,表示用言語告誡應當謹慎的事。下一個字,「誼」。

學生讀誦:誼 yì ㄧˋ。(小篆)(隸書)(楷書)。誼,合宜的事。合「言」、「宜」會意,宜,《說文》:「所安也。」表示說話適宜。

備註:《說文》:「人所宜也。从言从宜,宜亦聲。」段註:「周時作誼。漢時作義。皆今之仁義字也。」

典籍所見:(1)應有的道理或原則。通「義」。《漢書.魏豹傳》:「其誼必立魏王後乃可。」(2)交情。江淹《傷友人賦》:「餘結誼兮梁門,復从官兮朱藩。」

常用詞:地主之誼,深情厚誼,友誼,情誼。

板書:義 誼 宜

教授:宜,《說文》說「所安也」,指說話適宜。這是宜的意思,說話適宜。加個言字邊,我們現在看的這個誼,《說文》說:「人所宜也。从言从宜,宜亦聲。」段註說:「周時作誼。漢時作義。皆今之仁義字也。」

板書:周 漢

周代用這個誼,漢代用這個義,段玉裁說「今之仁義字」。也就是說,他說的今是什麼時代?

學生:清朝乾隆。

教授:段玉裁是清乾隆時候,那個時候他說周代用這個字(誼),漢代用這個字(義)。段玉裁那個時代,這兩個字(義、誼)就是我們現在說仁義的義。因此,這個「義」,它的本義是什麼?宜也。適宜的宜,我們課本上這裡已經引出《說文》,「所安也。」看到嗎?

學生:看到了。

教授:所安,適宜,合宜的,合適的,就是仁義的義,它的本義。好,看下一字,「整」。

學生讀誦:整 zhěng ㄓㄥˇ。(小篆)(隸書)(楷書)。整,整齊。合「攴」、「束」、「正」會意。「攴」是敲打,有督促義;「束」是約束,使之歸於正,合起來表示規整。

備註:《說文》:「齊也。从攴,从束正,正亦聲。」

典籍所見:(1)集合。《詩經.大雅.常武》:「整我六師,以脩我戎。」

常用詞:整點,整個,整齊劃一。

板書:675F

教授:這個字認識的。

學生:束。

教授:是的。束,木、囗,束。

板書:6555

這個字也認識的,你記得牧牛、牧羊嗎?手上拿的小鞭子、小木棍那一類的,攴。所以它有擊打、打擊的意思。

板書:

正,敲打有督促,約束,使歸於正,所以有整齊。整,本義是如此。下一個字,「政」。

學生讀誦:政 zhèng ㄓㄥˋ。(小篆)(隸書)(楷書)。政,公正的為政。合「攴」、「正」會意,攴義為小擊,含督責的意思。督責使正,是為政之道。

備註:《說文》:「正也。从攴正,正亦聲。」

典籍所見:(1)政策、法令。《周禮.天官.小宰》:「小宰之職,掌建邦之宮刑,以治王宮之政令。」(2)法則、規則。《荀子.天論》:「順其類者謂之福,逆其類者謂之禍,夫是之謂天政。」(3)治理。《後漢書.桓譚傳》:「蓋善政者,視俗而施教,察失而立防。」

常用詞:政令,政法,政通人和,垂簾聽政。

板書:

教授:看這個「政」,這邊是攴,這邊是正。《說文》說政,解釋這個政字:

板書:正也

正也。督責使歸於正,這是行政的政。倘若在座的各位,如果以後你們要從政,不要忘記這個字的本義,當一個清廉、廉政的官首。本義是督責使正。下一個字,「劃」。

學生讀誦:劃 huà ㄏㄨㄚˋ。(小篆)(隸書)(楷書)劃,用刀刻畫。合「刀」、「畫」會意,表示用刀刻畫。

備註:《說文》:「錐刀曰劃。从刀畫,畫亦聲。」

常用詞:籌劃,比劃,規劃。

教授:這個會意字也很容易理解,從刀、畫,表示用刀刻畫。它也是亦聲字,畫亦聲。看下一個字,「吁」。

學生讀誦:吁 xū ㄒㄩ。(小篆)(隸書)(楷書)吁,驚怪。合「口」、「于」會意,于象氣之舒于,有大義,口張大是驚語的表情。

備註:《說文》:「驚也。从口于,于亦聲。」

典籍所見:(1)表示驚嘆、疑怪。張衡《東京賦》:「吁!漢帝之德,侯其褘(一)而。」(2)嘆息。李白《古風詩五十九首之五十六》:「獻君君按劍,懷寶空長吁。」

常用詞:呼吁,氣喘吁吁。

教授:是驚嘆,從口、于會意,于亦聲。從口、于,口當然這裡指的是說話、言辭;于有大的意思,所以口張大是驚語的表情。看下個字,「愷」。

學生讀誦:愷 kǎi ㄎㄞˇ。(小篆)(隸書)Y:\93_山頂_公用\攝影組\201508 劉克雄教授專用\《漢字入門》造字\雅琳新增\下載 (2).png(楷書)。愷,快樂。合「豈」、「心」會意,豈本義指戰勝的凱歌,使人聞之則心喜。

備註:《說文》:「樂也。从心豈,豈亦聲。」

典籍所見:(1)和樂、和善。《莊子.天道》:「中心物愷,兼愛無私。」

常用詞:愷悌君子。

教授:《說文》告訴我們,「从心豈」,豈本來指的是凱歌,聞歌而喜。所以《說文》說:「樂也。」它也是亦聲字,豈亦聲。下一個字,「阱」。

學生讀誦:阱 jǐng ㄐㄧㄥˇ。(甲文)(金文)(小篆)(隸書)(楷書)。阱指陷阱。合「阜」、「井」會意,阜為高丘,在山坡上掘井捕獸。甲文正像陷獸於阱中之形。

備註:《說文》:「陷也。从阜井,井亦聲。穽,阱或从穴。汬,古文阱从水。」

典籍所見:(1)陷阱。《中庸》:「驅而納諸罟(ㄍㄨˇ)擭(ㄏㄨㄛˋ)陷阱之中。」

教授:《說文》:「陷也。从阜井。」阜指山丘,高大的山丘,在山坡上挖一個陷阱來捕野獸。看甲文(),這個字好像很好看是吧?是一個陷阱。那是什麼動物?

學生:鹿。

教授:鹿,牠眼睛好大,因為牠掉到陷阱裡了。《說文》有从穴(穽)、从水(汬)的阱字,這是阱的異體字,不同的寫法。看下一個字,「貧」。

學生讀誦:貧 pín ㄆㄧㄣˊ。(小篆)(隸書)(楷書)。貧指貧窮。合「分」、「貝」會意,「分」指分開,「貝」是古時的貨幣,將貨幣分散,便貧窮了。

備註:《說文》:「財分少也。从貝分,分亦聲。」段註:「謂財分而少也。合則見多。分則見少。」

典籍所見:(1)使窮困、不足。《荀子.天論》:「彊本而節用,則天不能貧。」(2)窮困的生活環境。《論語.衛靈公》:「君子憂道不憂貧。」

常用詞:貧賤之交,安貧樂道,貧賤不能移。

教授:「貝」,本是貝類的動物,古時候貝殼拿來當錢幣用。

板書:

象形我們講過這個字,記得嗎?在象形舉例裡面,貝。

板書:

教授:這是什麼字?

學生:刀。

教授:很好,一看就認得是刀。

板書:3CJCAHS9TC{R3R0ZXQW~TAJ

教授:藍色的是什麼字?

學生:八。

教授:真好。八有分開的意思,它本身是個指事的符號。八和刀,就是分開的意思,財貨分開就少了,所以說「貧」,少了。與財貨有關的字都離不開貝,譬如貴,譬如財。同學們自己找去,還有:

學生:寶。

教授:對,我都還沒想起來。

板書:

教授:告訴我,它是什麼?

學生:宀。

板書:

教授:這是什麼?

學生:玉。

板書:338@OL23E2@1P(5KLJ0Y3`1

貝。這個字讀什麼?

板書:

綠色那部分是它的聲符,我們現在這個字讀它為什麼?

學生:寶(ㄅㄠˇ)。

教授:寶(ㄅㄠˇ)。

板書:缶

缶,現在讀ㄈㄡˇ是嗎?是它(寶)的聲母。如果這個缶字音沒有錯,這個字(寶)它的聲子應該讀缶了,你是我的缶貝;可是它讀寶,你是我的寶貝。由此可證,聲母音變了,由重唇變成輕唇,像讀缶是輕唇,也就可以幫助錢大昕他那個條例「古無輕唇」的證明。這個事很有意思,同學們你可以多舉這些例子,來證明錢大昕沒有來得及找出來的。你多舉一些例子,古無輕唇音,讓你們做個小專題:

板書:補證

教授:多找一群,會很有意思,古無輕唇音補證,這是你的成績,找得愈多愈好。如果有方言的,也可以用方言證。除了古無輕唇音,我們可以來做補證之外,還有他說「古無舌上音」,也可以。同學們也可以做補證,會引起興趣,原來做學問還真有趣。我發明了個條例,不是我發明的,是錢大昕發明的,很可惜,如果我比他生得早,應該是我發明,可惜我們生得晚,不要緊,我幫他補證,他沒有做完整的,我們幫他做完整。

翻到剛才我們看的形聲多兼會意的那幾條。一開始我們引到太炎先生說的「凡从半得聲之字,多有分義。」找到沒有?

學生:找到了。

教授:找到了,這是太炎先生說的。他舉的例,一、半,「物中分也。从八牛。牛為物大,可以分也。」那大象也應該可以分,大象也很大。這是為什麼說這個八牛,說這個半是有分開的意思。第二個,畔,「田界也。从田半聲。」段註:「箋云。泮讀為畔。畔,涯也。經典多借為叛字。」實際上,這個字從《說文》「田界也。从田半聲」,就很清楚有分開的意思,田界,界線分開的意思。第三個字有點費解,「胖」,是不是有點費解?《說文》:「半體也。一曰廣肉。从肉半,半亦聲。」下面我們才了解為什麼胖,《玉篇》說到:「胖,牲之半體也。」牲就是我們牛羊豬,用來祭獻神明的犧牲品,這種牛羊豬。胖,是剖開一半來祭祀用,牛羊豬。所以現在很多人不喜歡胖,大概他知道這個本義。第四,判,「分也。从刀半聲。」這是《說文》。《詩經》:「繼猶判渙。」毛傳:「判,分也。」判是以刀分開。這是太炎先生他說的,「凡從半聲,多有分義。」他舉了這四個例,後面是我補的。

泮,「諸侯饗射之宮,西南為水,東北為牆。从水半,半亦聲。」這是《說文》。古時諸侯饗射之處,半牆半水。所以這個泮從半、水。第六,叛,「半反也,从半反,半亦聲。」叛,我們按語就說,它就是反叛,叛離就有分的意思。第七,從冫,半聲的冸,「冰散。」這是《廣韻》。散就有分義。另外一個字,c04717ㄅㄢˋ),是「五升」,這也是《廣韻》說的。一升是幾斗?一斗是十升,那五升呢?

學生:半斗。

教授:c04717ㄅㄢˋ)。所以它從一斗分開為兩半。這是太炎先生說「從半得聲,多有分開」的意思。他舉的例是前面的四個,我跟他補了後面幾個。同學們還可以再找,再補。你如果要補的話,那你應該怎麼說呢?補在這個後面,漢字入門:

板書:漢字入門補

我已經作了補,同學們再找到的話,要怎麼辦?漢字入門補:

板書:漢字入門補補

再補,可以。剛才太炎先生說「從半得聲,多有分義」。第二個我們就找到焦循《易通釋》裡面講的,他說:「凡字之从勺者,多有小義。」你說這個我也知道,小是三個小點。他找了這些例子,一二三四五;我又跟他補了多少,六七八九十、十五、十六個,同學們也可以再作補補,看能夠再補多少個,有點意思。誰作的補最多,我給他獎品愈大,只要你有補,我就有獎品,補得最多的獎品最大。我們再看下一個字,「瘧」。

學生讀誦:瘧 nüè ㄋㄩㄝˋ。(小篆)(隸書)(楷書)。瘧,病名,即瘧疾。合「疒」、「虐」會意,「疒」指疾病,「虐」指酷虐;普通疾病或發冷或發熱,只有瘧疾先發冷後發熱,熱後又發冷,反反覆覆,對人體來說是種酷虐。

備註:《說文》:「熱寒休作病。从疒虐,虐亦聲。」段註:「此疾先寒後熱。兩疾似酷虐者。」

教授:同學們一定是沒有害過這種病,我得過。小時候在家鄉,有那種瘧蚊,瘧蚊叮人,牠帶有瘧疾原蟲,它不光是癢,抓一抓算了,牠害你發病。這個瘧疾原蟲進到體內,先破壞你的紅血球。紅血球一破壞,全身發冷,冷得不得了。那時候我是小學一年級,在家鄉,老師叫我趕快回家,我一邊抖一邊跑回家,很冷。回家以後,倒在床上,趕快用棉被蓋起,還在裡面發抖,再蓋一床,還抖。因為從體內,瘧疾原蟲破壞了紅血球,使你發冷。過一陣,冷過以後開始發熱,熱得不得了,恨不得棉被掀掉,恨不得把衣服都剝光,還熱。原因什麼道理?瘧疾原蟲破壞了紅血球,牠裡面繁殖,然後又使你發熱。之後,發熱過後,接下來又讓你很冷,牠又破壞你的紅血球。所以我這裡說,反反覆覆的讓你發冷發熱,對人體來說是種酷虐。你們沒有得過,你們不能體會;我親身體會過,真不舒服。瘧疾這種病,就是由瘧蚊傳染,全世界都努力消滅這種瘧蚊,幾乎已經消滅了,現在你很難得聽到有人發瘧疾的。不過在叢林裡,亞馬遜河,我去過,牠還是很厲害。治瘧疾最好的藥是什麼?是我們中國生產的,叫金雞納霜,一吃就好。

在亞馬遜,它那條支流發源於玻利維亞,然後流到巴西,然後進到亞馬遜主流。這條支流叫木材河,因為那裡產有砂金,很多中國人和巴西人都在那裡淘金。全世界恐怕沒有第二個地方,你淘出來的砂金隨你的便,你賣了以後,你願意繳稅你就去繳稅,你不願意繳稅你可以不繳稅的,就沒有人管你。全世界很難有像這種自由的政府,讓你不必繳稅,隨便你。你會問,那還有誰那麼傻,可以不繳稅你還要去繳稅。它有個要求,你的錢如果是要用來買不動產,買房子、買土地,那你需要有個收入的證明,我這個錢是哪來的。收入的證明哪來?兩個方法,第一個方法,繳稅,我上了稅,這個錢是我辛苦賺來的,也完成我做國民的義務,繳了稅。第二個辦法,你不願意繳稅,他們很聰明,又想出一個辦法,從外國匯美元匯到巴西,你收到,把這個匯單給政府看,我是從外國匯來的,不是在你這裡賺到的,這也算你的收入證明。所以我說,在巴西,在那條Rio Madeira(是木材河),在那淘金的人,他個個都很快樂,淘到金可以不繳稅,除非你要買房子要證明。但是有個問題,那裡蚊子特多。我有一次去看朋友,在早晨河邊一站,因為那裡是熱帶,穿的短袖衣服,一下子怎麼奇怪了,手臂上變成黑的?蚊子沾滿了,這樣一抹抹下去,一堆在地上;過一下它又變黑了,再抹下去,蚊子特多。你敢不敢去?你敢去我當嚮導。

有一個人,他原來在另外一個地方,就是巴西跟巴拉圭交界的地方,那裡是個免稅港。有猶太人,有韓國人,有中國人,都聚合在那個點上做生意,因為那裡是免稅港,所以大家都賺很多錢。有一個人,還是中國華僑,已經賺得很多了,他想銀行後面還要再加幾個零更好,所以他聽說在木材河那裡可以挖金,淘金可以不上稅。他覺得太好了,他把原來橋頭那個生意不要了,跑去挖金。他不小心就被蚊子叮了一下,就那個瘧蚊,開始發冷發熱。那怎麼辦?一般當地的人碰到蚊子咬了發冷發熱,就在河邊小茅草棚裡面,就有一個當地的赤腳醫生,他給你吃一下從我們中國過去的金雞納霜,就萬事OK。這位先生由於他原來已經賺很多錢,他不是貧賤的人,他是一個很多錢的人:

板書:貴。

教授:所以他不肯到那個茅草屋裡面去吃那個金雞納霜,他認為那個不可靠。他包一架專機,飛到聖保羅大城市猶太人開的一個最好的醫院,住進去,在那發抖。他以為沒事了,沒想三天、四天,就跟我們拜拜走了,他死了。為什麼?因為聖保羅大城市沒有瘧疾,你再好的醫院也沒有金雞納霜,因此反而害了他的命。好了,我們唱歌好嗎?

學生:好。

教授:預備唱:「功課完畢要回家去,先生同學大家暫分手,我們回去不要遊戲,先把今天功課再溫習,明朝會好朋友,明朝會好朋友,願明朝齊到校無先後。」

 

 

漢字入門  劉克雄教授主講  (第二十四集)  2015/8/20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56-181-0024

教授:同學們翻開三百五十頁,「冠」。

學生讀誦:冠 guàn ㄍㄨㄢˋ。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118、冠\小纂冠.jpg(小篆)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118、冠\隸書.gif(隸書)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118、冠\楷書.gif(楷書)。冠,帽子。合「冖」、「元」、「寸」會意。冖,表示覆戴;元,首也;寸示有法度,指依據身分地位不同,而戴不同的帽子。

備註:《說文》:「絭(ㄐㄩㄢˋ)也。所以絭髮,弁冕之緫名也。从冖元,元亦聲。冠有法制,从寸。」段註:「冠以約束髮。故曰絭髮。引伸為凡覆蓋之偁。」

典籍所見:(1)帽子。《左傳.哀公十五年》:「君子死,冠不免。」(2)戴帽子。《漢書.酈食其傳》:「諸客冠儒冠來者,沛公輒解其冠。」(3)超越、領先。《史記.蕭相國世家》:「太史公曰:『位冠群臣,聲施後世。』」

常用詞:怒髮衝冠,冠蓋雲集,冠軍,皇冠。

板書:

教授:元,首也,頭。冖是覆蓋。寸,記得嗎?寸口,這裡的寸引申為法度。古時候的冠,帽子,是依據身分、地位的不同,戴不同的帽子,所以從寸。我們在電視上看到秦始皇的帽子,皇帝的帽子,它前面有一排像簾一樣的東西。重要的意思,是讓臣子們在參見他的時候不至於害怕,有點遮擋,臣子們對皇帝的目光不至於畏懼。「萬國衣冠拜冕旒」,這個東西叫冕旒。你說,我覺得皇帝他這種帽子很好看,我也做一頂來戴,可以嗎?在古代是不可以的,現在大概是可以。所以,寸表示什麼?制度,等級、身分不同。下一個字,「仲」。

學生讀誦:仲 zhòng ㄓㄨㄥˋ。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191、仲\甲文仲.jpg(甲文)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191、仲\金文仲.jpg(金文)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191、仲\小纂仲.jpg(小篆)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191、仲\隸書.gif(隸書)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191、仲\楷書.gif(楷書)。仲,兄弟間排行第二。合「人」、「中」會意,伯仲叔季為長少之次,仲居中。甲文、金文不從人,寫作「中」。

備註:《說文》:「中也。从人中,中亦聲。」

典籍所見:(1)位置居中的。《書經.堯典》:「日中星鳥,以殷仲春。」(2)兄弟間排行第二。《儀禮.士冠禮》:「伯某甫,仲叔季,惟其所當。」

常用詞:仲秋,仲夏,不分伯仲。

板書: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191、仲\小纂仲.jpg

教授:甲文、金文都只寫一個中字,到小篆,伯仲叔季的時候,它就加一個人字邊。《說文》說:「中也,从人中,中亦聲。」伯仲叔季是兄弟排行的次序,仲居中。我們提過一年四季,一季有三個月,一開始的一個月稱它為什麼?譬如夏天,稱它為什麼?

學生:孟夏。

教授:孟夏。中間這個月就稱為仲夏,末了這個月稱為季夏。陶淵明詩「孟夏草木長」,是讀ㄔㄤˊ,還是讀ㄓㄤˇ?

學生:ㄔㄤˊ。

教授:ㄔㄤˊ。因為草木春天就已經開始生長,到了孟夏,草木就應該是長(ㄔㄤˊ)了。同學們看下一個字,「授」。

學生讀誦:授 shòu ㄕㄡˋ。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甲文受.png(甲文)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120、授\小纂授.jpg(小篆)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120、授\隸書.gif(隸書)Y:\93_山頂_公用\攝影組\201508 劉克雄教授專用\《漢字入門》造字\雅琳新增\下載 (1).jpg(楷書)。授,給予。合「手」、「受」會意,以手相付便是授。甲文授字,自下面的手言之,是接受;自上面的手言之,是授予。所以在甲文中,「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甲文受.png(甲文受)」與授為同一字。

備註:《說文》:「予也。从手受,受亦聲。」段註:「手付之,令其受也。故从手受。」

典籍所見:(1)給與、交與。《禮記.曲禮上》:「女不雜坐,不同椸(ㄧˊ)枷(ㄐㄧㄚ),不同巾櫛(ㄓˋ),不親授。」(2)以學術相傳習。《三國志.王平傳》:「其所識不過十字,而口授作書,皆有意理。」(3)任命。《晉書.左思傳》:「父雍,起小吏,以能擢授殿中侍御史。」

常用詞:傳授,授予,授業解惑。

板書:

教授:在甲文裡面,看這個字,上面一個手,下面一個手,上面這個手給下面的人。所以就上面這個手言之,它是:

板書:授

授予。從下面這個手言之,是接受。所以在甲文裡面,這個字它代表有授予和接受的意思。到小篆,它就在旁邊:

板書: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120、授\小纂授.jpg

加了手,這是小篆。下一個字,「姓」。

學生讀誦:姓 xìng ㄒㄧㄥˋ。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121、姓\甲文姓.jpg(甲文)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121、姓\金文姓.jpg(金文)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121、姓\小纂姓.jpg(小篆)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121、姓\隸書.gif(隸書)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121、姓\楷書.gif(楷書)。姓指姓氏。合「女」、「生」會意,上古母系社會,出生的孩子都從母姓。

備註:《說文》:「人所生也。因生以為姓,从女生,生亦聲。」(按:上古是母系社會,所以最早的姓都從女字旁,如:姜、姬、嬴、姚、媯、妘等,後世不帶女字旁的姓,實際上應稱之為「氏」,是從帶女字旁少數的幾個姓分支出來的,這少數帶女字旁的姓,好比樹的主幹,而後世很多的「姓氏」都是樹的枝葉。)

典籍所見:(1)姓氏。杜甫《哀王孫詩》:「問之不肯道姓名,但道困苦乞為奴。」

常用詞:百姓,尊姓大名。

教授:看甲文,左邊是生,右邊是女,演變到小篆以及現在隸書、楷書,就是我們寫的姓名的姓。上古是母系社會,所以「从女生」。

板書:NWIY9N9X]6EJ8`(1ZSA9`V9

這是什麼樹?松樹。松樹的松針,松樹的幹,松樹的根。從女字邊的姓:姚、姬、姜、嬴…,我們課本上有,看到嗎?

學生:看到。

教授:就好像是這棵樹的幹。

板書:趙 錢 孫 李…

後世,只要不帶女字邊的姓,其實它不稱姓,它應該稱氏。

板書:氏

主幹帶女字邊的是姓,其他都是由這少數的姚、姬、嬴,這些帶女字邊的幾個姓,衍生出很多樹的枝葉。這是姓、氏的分別。因此,如果我們同學們,你的姓名的姓,不是帶女字邊的,其實是什麼?枝葉,是分出來的。所以姓氏往往很多人弄不清楚,我畫一棵樹,你就清楚了。

板書:NWIY9N9X]6EJ8`(1ZSA9`V9

比較像松樹了,樹幹。往往兩個人初次會面,彼此會問您貴姓?貴,是尊敬的意思,你不能說「我貴姓劉」。千萬不能人家問您貴姓,你不能說「我貴姓劉」,這是不對的。有一次我就碰到一個人,也是相當認識的朋友了,談到一些事情,我就說請教令尊的大名?他說我令尊叫什麼,這就不對。令是美好的意思,那是人家尊敬、尊稱,令尊是你父親的意思,加個令是美稱。所以,你只能說「家嚴」,家,家庭的家;嚴,嚴父慈母的嚴。家嚴,它上至什麼,下至什麼,你不能說我令尊叫什麼名字。明白嗎?您貴姓?我貴姓王。請問尊姓?我尊姓劉。可以嗎?不可以。你要反過來,「敝姓」,這是人與人之間稱呼。下一個字,「婚」。

學生讀誦:婚 hūn ㄏㄨㄣ。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122、婚\小纂婚.jpg(小篆)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122、婚\隸書.gif(隸書)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122、婚\楷書.gif(楷書)。婚指婚嫁。合「女」、「昏」會意,昏指傍晚,據《儀禮》:「娶婦以昏時。」古時婚娶於傍晚。

備註:《說文》:「婦家也。《禮》:娶婦以昏時。从女昏,昏亦聲。」

典籍所見:(1)嫁娶之事。《易經.屯卦》:「乘馬班如,求婚媾,往吉,無不利。」(2)結婚。《國語.晉語》:「同姓不婚,惡不殖也。」

常用詞:結婚,婚禮,男婚女嫁。

教授:娶婦以昏時,所以「从女昏」。《易.屯卦》:「乘馬班如,求婚媾。」

板書:乘馬班如 泣血漣如 匪寇昏媾

我不記得是《易經》哪一卦的爻辭,有「乘馬班如,泣血漣如」,又似乎好像只有這兩句。在甲文裡面,後面還有一句,同學們可以幫我查一下。這是古代搶婚制度,非常鮮活的一個場面。東村的小姑娘已經長大成人了,西村的小伙子就約著幾個朋友,騎著馬到東村去,將那位小姑娘一搶,搶上馬就走了。東村這個小姑娘被搶,她表面上說「泣血漣如」,在那哭,一直哭。實際上,這第三句是她心裡的話:那一群小伙子,騎著很漂亮的馬,班如,一把把我搶走(搶上去),我好傷心,在哭,而她內心裡面是很高興的。「匪寇昏媾」,他們那些小伙子不是強盜,是為著婚媾的事把我搶了。所以東村的這個小姑娘終於有人來搶她,她很高興。在卜辭裡面我們看到。所以這是很鮮活的畫面,古代搶婚制度。看下一個字,「姻」。

學生讀誦:姻 yīn ㄧㄣ。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123、姻\小纂姻.jpg(小篆)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123、姻\隸書.png(隸書)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123、姻\楷書.gif(楷書)。姻,女婿的家。合「女」、「因」會意,因是就的意思(廣韻曰:「就,即也。」),女子就夫家為家曰姻。

備註:《說文》:「壻家也。女之所因,故曰姻。从女因,因亦聲。」段註:「釋親曰。壻之父為姻。婦之父母,壻之父母相謂為婚姻。」

典籍所見:(1)女婿的父親。《詩經.小雅.節南山》:「瑣瑣姻亞,則無膴仕。」

常用詞:婚姻,聯姻。

教授:《說文》告訴我們「从女因」。女之所因,這個因字,我們前面說解就是「就」的意思;女子嫁到夫家去,女之所因。在段注裡面,它引「釋親」說道:「壻之父為姻。婦之父母,壻之父母相謂為婚姻。」彼此稱婚姻,是指親戚關係。下一個字,「隙」。

學生讀誦:隙 xì ㄒㄧˋ。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124、隙\小纂隙.jpg(小篆)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124、隙\隸書.gif(隸書)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124、隙\楷書.gif(楷書)。隙,縫隙。合「阜」、「IMG_256」會意,IMG_256指牆壁上出現裂縫,阜指土山,表示土壁上的裂縫。

備註:《說文》:「壁際孔也。从阜IMG_256IMG_256亦聲。」

典籍所見:(1)裂縫、孔穴。《商君書.修權》:「蠹眾而木折,隙大而牆壞。」(2)空暇、閒暇。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其隙也,則施而行,漫漫而遊。」(3)仇怨。《史記.田單傳》:「惠王立,與樂毅有隙。」

常用詞:有隙可乘,白駒過隙,空隙,間隙。

教授:《說文》說:「壁際孔也。从阜IMG_256」,是指牆壁上出現的裂縫。你說牆壁上,我們現在這鋼筋水泥的牆壁出現裂縫?而它這裡說「从阜IMG_256」。阜是什麼?我們記得,是高大的土山,阜。所以這個,從阜IMG_256,表示土牆上的裂縫。同學們見過土牆嗎?住過嗎?我住過。我小時候,我住的老家就是最古老的那種建築。知道版築嗎?兩個木板夾起,泥巴和糯米汁,稻草切成一段一段,攪和,然後倒在兩個夾板裡面,人在上面舂,舂實了,等乾了以後,夾板拆掉,再往上,這叫版築。牆壁很厚,這麼厚。這種版築是很古老的建築方法,冬暖夏涼。我還很懷念我小時候住的那個老房子,土房子。大門進去以後兩邊,當中有個天井,兩邊有廂房,然後有兩級石階,再上去,當中有個大廳,旁邊又有廂房。相當大的一個房子,可以住二、三十戶人家。

我很難忘我住的那個房間。從外面,好像一個弄堂一樣,一個巷子,是房子裡面的弄堂,從旁邊可以進來,然後也可以出去。是昨天跟同學們說我被瘧蚊咬過,然後回來發冷蓋棉被;然後發熱,發熱你會作惡夢。夢見什麼?夢見老虎從外面追我,我就趕快往房子裡面,那個弄堂裡面跑。然後外面有一扇木頭門,一個拴子,想要把它拴好,讓老虎不會進來。每次拴到一半,牠又衝過來,還來不及拴好,我是作夢,夢裡的。然後,再往後跑,再到另外一個門,想把它拴好,老虎又來了。總之這種惡夢。所以我記得小時候我住的那個土房子,給我印象非常深刻,我很懷念。一九九幾年,九二、九三年,我還認得路,我回到老家了。我還去看了那個房子,還看了我當時睡的那個床鋪。這是說到這個隙,因為我住過這種土房子。所以土房子的裂縫稱「隙」。從阜,阜是土山,所以這裡代表土,土的牆壁。看下一個字,「字」。

學生讀誦:字 zì ㄗˋ。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125、字\金文字.jpg(金文)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125、字\小纂字.jpg(小篆)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125、字\隸書.gif(隸書)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125、字\楷書.gif(楷書)。字,文字。合「宀」、「子」會意,屋中孩子漸多,有孶乳繁衍的意思。

備註:《說文》:「乳也。从子在宀下,子亦聲。」《說文解字敘》:「字者,言孶乳而浸多也。」

典籍所見:(1)文字,記錄語言的符號。《左傳.隱公八年》:「諸侯以字為謚,因以為族。」(2)撫育。《左傳.昭公十一年》:「其僚無子,使字敬叔。」

常用詞:字字珠璣,一字千金,白紙黑字,片言隻字。

板書:QX~II$U8A9N[W5)BIFFTHOO

教授:這個字我們說過很多次,這裡只是讓同學們再複習一下。「宀」代表什麼?

學生:房子。

教授:房子。《說文》說「交覆深屋也」,是大的房子。房子底下那是什麼?黑板上那個紅色。

學生:子。

教授:子。會意這兩個字,把「宀」和「子」組合起來,表示房子底下孩子愈來愈多,所以引申為孶乳漸多。我們又說文和字的分別,文是什麼?

學生:初文。

教授:文,指象形、指事的初文。用象形、指事造出的最初的文字稱文。字,就是用這些初文,兩兩組合,重意的我們稱會意;注上音符的、聲符的,我們稱形聲。會意、形聲是由初文(象形、指事的初文)慢慢衍生漸多,所以會意、形聲稱字,衍生慢慢增多。看下一個字,「閨」。

學生讀誦:閨 guī ㄍㄨㄟ。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126、閨\小纂閨.jpg(小篆)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126、閨\隸書.gif(隸書)C:\Users\taipo003\Desktop\yalin\[漢字入門]資料2015.8.1\整理過後的掃描文字\新增資料夾\会意\126、閨\楷書.png(楷書)。閨,上圓下方的小門。合「門」、「圭」會意,圭是上圓下方的玉,閨指像圭一樣上圓下方的門。

備註:《說文》:「特立之戶,上圜下方,有似圭。从門圭,圭亦聲。」

典籍所見:(1)上圓下方的小門。《荀子.解蔽》:「俯而出城門,以為小之閨也,酒亂其神也。」(2)宮中的小門。《爾雅.釋宮》:「宮中之門謂之闈,其小者謂之閨。」

常用詞:閨門,閨房,大家閨秀,待字閨中。

教授:這個說解得很清楚了。這種門是上圓下方,稱它為「閨門」。圭,本身是上圓下方的一種玉。

板書:E84Y0~Q1X}R`4YB7$LNAONB

這種玉的形狀,上圓下方,稱之為圭。房子裡面,房間的門有這樣形狀的,稱它為閨門。以上我們舉的會意的字例,正例,還包括變例,變例有省體的會意,有兼聲的會意,這是會意字的舉例。到最後這個例字,「閨」,它也是「圭亦聲」,也是兼聲的會意字。象形、指事、會意,這些它本身都沒有聲符,所以稱它為:

板書:無聲字

無聲字。記得無聲字指的哪些?

學生:象形、指事、會意。

教授:象形、指事、會意,不帶聲符的都稱它為無聲字。

接下來,我們就介紹「形聲」。形聲字,它是一樣利用已造出的初文,組合,一邊代表形,一邊代表聲,我們稱它為形聲。創造文字,象形、指事,那是最簡單的方法。只用象形、指事來創造文字,一定是不夠用的。所以,漸漸的就有會意。會意來創造文字,它也很有限度,要到第四種造文字的方法:形聲,才是在創造文字的方法裡面最為方便,也最為進步的方法。因此,我們中國的漢字,象形、指事的初文,據太炎先生統計,四百八十幾個字。這裡面還有些重複,可以去掉的。初文很有限,會意也不很多,到形聲,就可以大量造文字。到現在的《中文大辭典》裡面,大約就是五萬字。如果加上一些異體字,根據台灣教育部請的一些學者,是我的師兄弟,還有他們的學生,好像有七十幾個人,一個團隊,經過八、九年的時間,我不太記得,完成一部《異體字字典》。異體字,我們平常寫的,還有其他的寫法叫異體字。它裡面收的就接近十萬個字,《異體字字典》。這裡面絕大部分,我說的是由初文到形聲演變的五萬字,絕大部分是形聲;加上現在蒐集的異體字,合起來也將近十萬字。

我們說形聲是造字最為進步、最為方便的方法,所以在這麼多文字裡面,形聲字佔絕大的部分。異體字的蒐羅是非常的費事,所以要有這麼大一個團隊,還有費這麼多的時間,好幾年,才編成這部《異體字字典》。當時我想預訂兩部字典,一本給我們這個佛陀教育中心,一本要給以前我在北京講文字學的國學師資培訓班。錢匯過去了,等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才收到一本,他們庫存只剩一本。他說他們繼續再找,看能不能再找到第二本。隔了二、三個月,回消息說找不到了,就沒有了,所以我只買到一本,送給國學師資班。那個字典很方便,它裡面蒐羅了很多佛經裡面的字,不過我們可以在網上查閱它,也非常方便。一本實用而可靠的字典,確實不容易。你看像《異體字字典》,是需要耗費很多的人力物力,才比較完善,還不敢說百分之百,不過幾乎可以說很完善了。所以同學們如果以後你碰到一個字,你沒見過,第一你先查我們《說文》有沒有,再沒有你就可以查字典,再沒有你就查《異體字字典》。如果《異體字字典》也沒有,你就可以斷定它,這是一個錯字,寫錯了。所以《異體字字典》給我們一個應用上的方便。

我們這裡說形聲是造文字最方便、最進步的方法。接下來,我們再說甲骨文(出土的甲骨文),我們引用的很多,多半是象形為多。但是在甲骨文裡面,不光只有象形,也有指事,也有會意,也有形聲。由此可見,殷商的甲骨文已經有最進步的造文字的方法:形聲。我們可以推斷,殷商的甲骨文絕不是我們中國最早的漢字。文明的進步,一開始是很緩慢的,要由聲音漸漸進化為語言,這個所需要的時間我們不能確認是多少,但是它要很長的時間。由簡單的符號記錄我們的語言的文字,再慢慢的由象形、指事進而有會意到形聲,這個過程,我們也可以推斷它絕不是短時間,要很漫長的時間。根據這個道理,我們了解到,殷商的甲骨文,它的前面一定有很漫長的時間,讓最早的文字漸漸進化到殷商的甲骨文。明白這道理。所以漢字的起源,說來它就非常的久遠了。我們的文明也不止從商代開始,是嗎?同學們看課本。開吉師妳讀一遍,「形聲」。

學生讀誦:形聲。

《說文解字序》:「形聲者,以事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簡單的說,形聲字是「形」和「聲」的配合。「以事為名」,指事物的形;「取譬相成」,謂事物之聲。例如「江」、「河」從「水」來表示字的類別,再取「工」、「可」表示字的音,形聲相合便成為標準的形聲字了。

上古未有文字,先有語言。古人見長江的水,流經岩石,發出「工工」的聲音,就著它的聲音作「工」;又見黃河的水,流經沙土,發出「可可」的聲音,於是又學著它的聲音,叫它作「可」。後來造字的人,因為「黃河」、「長江」形既不可象,事又無從所指,意更不能會;只好取「工」、「可」二音,而附以「水」形,造成「江」、「河」兩字,作為長江、黃河的專稱。這便是形聲字初創的情形了。可是這種「以聲命名」的形聲字並不很多。另外還有一部分形聲字,是由初文孳乳而生。例如:由羊,孳乳而有从示羊聲的祥;从食羊聲的養等等。祥、養,非但聲本於羊,義亦由羊孳乳而得。初民打獵遇羊,這不是吉祥的表示嗎?食而有羊,這不是很養身的嗎?這一類形聲字在全部形聲字中佔的比例最大。

王筠《說文釋例》:「聲者,造字之本也。及其後也,有是聲,即以聲配形而為字,形聲一門之所以廣也。」根據王氏的說法,先有聲而後有字,所以聲為語根,形為表達。形聲字是以形配聲,那麼形符不過表達字的類別;而聲符卻是語根的所寄。

形聲字的形符,可以表示事物的類別。例如:从「鳥」為形符的形聲字,多為鳥類;从「金」為形符的形聲字,多為金屬;从「艸」為形符的形聲字,多為草本植物。《說文》每於各部首下說明:「凡某之屬皆从某」,就是因為《說文》五百四十部首,絕大部分都是形聲字的形符。

形聲字的聲符,是語根(語言的發音根源)之所寄,語根相同的字,意思往往相同。所以形聲字的聲符,兼有表聲表意雙重的功用,現在分別說明於後。

形聲字的聲符有表聲的功用,試分析形聲字與其所從聲符在聲韻上的關係,共有五種情形,一、聲韻畢同者;二、四聲之異者;三、聲同韻異者;四、韻同聲異者;五、聲韻畢異者。後面舉例,按此次序排列,現在只談第五種——「聲韻畢異者」。

教授:好,請等一下。同學們看到這裡,有沒有不清楚的地方?在《說文解字序》裡面,它說「形聲者,以事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板書:

這是一條水,另外一邊也是一條水,這兩條水如何分別它?古人就用它的聲音,這條水旁邊岩岸多,水流也大,流經岩石的時候發出「工工工工」的聲音,所以就把這條水用它的聲音,你就叫做「工」。

板書:

長江的江。同學們會問,這不是江嗎?怎麼讀ㄍㄤ(gāng)。如果在座同學有懂閩南語的,這個聲符讀什麼?

學生:ㄍㄤ(gāng)

板書:工人

學生:ㄍㄤ ㄌㄤˊ(gāng láng)

教授:ㄍㄤ ㄌㄤˊ(gāng láng),不是江郎,ㄍㄤ(gāng),古音,ㄍ。長江的水經過岩岸,它發出「工工工工工」的聲音。好,那你這條水,你就叫做「江」(ㄍㄤ)。黃河這條水,它經過沙岸黃土高原,跟那條工工工的聲音不一樣,聽它的聲音「可可可可可」,因此你就叫做「河」。

板書:

江、河。這種形聲字,叫做以聲命名。

板書:以聲命名

用它的聲音來取它的名字,以聲命名。

板書:52鸟 甲1 52鸟 甲1

這一個大一點,一個小一點,樣子差不多。這位同學請你過來,打它一下,輕輕拍一拍,這個小的,「嘎嘎嘎」。再拍,這個這個,「嘎嘎嘎」。好了,你可以回去。

板書:甲52鸟 甲1

你就叫鴨,嘎。用牠叫的聲音取牠的名字。這個跟牠差不多,也是有翅膀。凱蒂請妳上來,打它一下,不要打重了,拍它,「鵝」;再來,「鵝」,好了。

板書:我52鸟 甲1

鵝。鴨,鵝,這是以聲命名。你叫的聲音嘎嘎嘎,我就叫你鴨;你這個聲音,叫起來鵝鵝鵝,叫你叫鵝。王羲之好像很喜歡牠。以聲命名。這種以聲命名的形聲字,聲符本身沒有意義,只是聲符。以聲命名的形聲字,聲符不兼字義,它只是字的字音。

同學們翻到後面,四百三十四頁,看到季剛先生研究《說文》的條例。我這個書是四百三十四,同學們一樣嗎?

學生:一樣。

教授:翻到四百三十六,第六條:「凡形聲字以聲命名者,僅取其聲。」例字,剛才有一個在黑板上大叫的鵝、鵝,還有像雞、鴨,這是以聲命名。然後再翻回來,第四條例:「凡形聲字之正例,必兼會意。」找到嗎?四百三十五,對嗎?

學生:對。

學生:老師,我們的版本不同。

教授:你那是幾頁?

學生:三百九十七。

教授:我看一下,這不同。這個版本是在三九七,這個我還沒有把例字加上去,只有條例。還有個不同,一開始這裡說的是黃季剛(侃)先生研究《說文》二十一條例。另外,我現在手上另一個本子,是加了一些例字,所以頁數就不同了。加了例字以後,前面的標題也改成「季剛先生二十二條例例字」。怎麼一個是二十一條例,一個二十二條例?奇怪吧。這個研究《說文》的條例,是季剛先生口授給景伊老師,林老師。林老師記錄下來,當作他研究《說文》的一個指標。聽清楚了?季剛先生研究《說文》的成果,講授給林老師聽,林老師記錄下來,用作他自己研究《說文》的一個方向、一個指標。由此可見,這個條例是非常的重要。季剛先生研究《說文》的成果,季剛先生沒有發表,口授給林老師,林老師也沒有發表,他是口授給我們,我們就記錄下來。到什麼時候見有發表的?早一點的有一個叫謝雲飛的,他記錄的是十九條,而我的筆記裡面是二十一條,而我的師兄陳新雄是二十二條,奇怪吧?有十九的,有二十一的,有二十二的。其實這一點都沒有什麼奇怪的,並不是老師(我的老師)他有什麼偏愛私心,對哪個學生特別多講一條,對哪個學生少講兩條,不是。我的老師,他講課從來不帶筆記,不帶筆記,只憑他的記憶來講授。所以人記憶有時候會多一條,會少一條,這是很合理的事。這是先了解我們這個《漢字入門》,最後,我們把季剛先生這二十一條例放在後面,給同學們參考。剛才我們說明白,是林老師記錄下來,用作他研究《說文》的方向,也給同學們是一個研究《說文》的一個正確的方向。這個方向是誰的?是季剛先生的。除非你覺得他的不可靠,不然他是給我們很好的一個指標,怎麼樣研治《說文》。

剛才我們講到形聲字,形聲字在四書,六書裡面的四書,前面象形、指事、會意、形聲。前面的三書象形、指事、會意都比較容易懂,你讀書就可以了。形聲就有些麻煩,因為它就牽扯到聲韻的關係。聲韻這個問題,你說它難,你如果沒有聽老師給你講過,你確實會很頭大,你怎麼看都看不懂,就像看天書一樣。但是有老師給你講過,不要畏懼,它實際上也不難。聲韻,林老師不止一次的講,「聲韻學是開啟國學寶庫的鑰匙」。太炎先生,季剛先生,加上我的老師,這都是聲韻學有成就,精通聲韻學。

我們講到形聲的時候,就會碰到這個問題。之所以我們前面一而再、再而三的,要同學們搞清楚這兩個字為什麼可以通假,你現在已經很有把握,我知道怎麼弄了;如果我不講,恐怕你很難弄通。一講就好簡單,你曉得查《說文》,看它的反切,然後看它第幾部,是不是疊韻,查它聲紐。我們這個書特別把反切上字四十一聲紐表放在後面,就是給同學們應用,這是我們的專利。同學們一個月就可以應用,而且你能拍胸脯,我真的,我確實我會,就是要同學們怎麼樣應用。形聲字字體麻煩的原因,是有的一些無聲字它多音。

板書:無聲字多音

無聲字多音。翻一翻,剛才季剛先生治《說文》的二十一條例,有沒有說到這個問題,找一找。第十條,看到嗎?起先同學們把《說文》:

板書:妃

這個字翻開。《說文》,同學們翻到「妃」這個字。《說文》說:

板書:匹也,从女己

「匹也,从女己。」底下看段註:「各本下有聲字,今刪。」

板書:各本下有聲字,今刪

看到嗎?段註。

板書:芳非切  十五部

妃字底下,《說文》說:「匹也,从女己。」段註說:「各本下有聲字,今刪。」段註說:各本从女己聲,各本有這個聲字,今刪。段玉裁把聲字刪掉。也許同學會覺得,段玉裁是了不起的大學者,他把聲字刪掉,一定是可相信的,是嗎?恰恰是大的錯誤,段玉裁這樣了不起的大學者,也都犯有這種武斷的錯誤。它四十一聲紐表,芳非切,芳屬於哪一紐?

板書:敷

教授:告訴我,敷紐屬輕唇,還是屬重唇?

學生:輕唇。

教授:你怎麼知道?前面一個表,發音部位表,看到嗎?妃,現在讀輕唇,古時就讀ㄆㄟˋ(佩)。古無輕唇音,錢大昕的發現。古無輕唇,因此輕唇都讀重唇。這是說到這個字的讀音。再說到,剛才我們說,《說文》各本都有這個聲字,「从女己聲」,是個形聲字。從女己聲,是個形聲字。己,《說文》它的反切,聲紐和韻部?己,自己的己。

板書:居擬切  一部

再查一下,這個「居」。它是居擬切,一部。查一查這個居,居住的居,屬於什麼紐?

學生:見紐。

教授:很高興,同學很快查到。居是見紐。以前,我的老師要求我們把反切上字,哪些字屬什麼紐,要把它背得。這個好像很難背,它沒有意思連貫,你自己想辦法編成一個歌訣,能夠把它熟背是最好,以後你就可以不必查這個表,一看就知道是什麼紐。似乎有點難度,因為它沒有意義上的連貫,但是如果同學們用心努力,自己把它編成歌訣,前後的字可以給它調動一下,也許可以做好。我是背過的。

現在看到黑板來:妃,从女己聲,是形聲字。形聲字的基本原則,聲母與聲子的關係,怎麼樣?要麼同音,要麼雙聲,要麼疊韻。

板書:己

這個聲母「己」,聲子「妃」,它們這兩者之間,聲子跟聲母之間,要麼同音,要麼雙聲,要麼疊韻。你怎麼知道這兩個字是同音,是雙聲,是疊韻?你一定知道,你一查《說文》,查它的反切,查它的韻部。我們把反切已經查出來了:己,居擬切,一部;妃,芳非切,十五部。你要告訴我,這兩字之間有沒有聲韻相同的地方?

學生:沒有。

教授:一個是見紐,一個是敷紐;一個一部,一個十五部。既不雙聲,又不疊韻,當然也就不同音。根據形聲字的最基本原則,聲母與聲子之間要麼同音,要麼雙聲,要麼疊韻。現在這兩個字,竟然這三個條件一個都沒有。所以段玉裁懷疑這個「聲」字是刻本刻錯了,他很勇敢,果決的把這「聲」字去掉,他說「各本下有聲字,今刪」,他把它刪了。因為他看到形聲字聲母、聲子之間,違背了剛才說的那三個原則,既不同音,又不雙聲,又不疊韻,反切一查都看出來了。所以,他大膽把「聲」字刪掉,今刪。剛才我們說,我們敬佩的段玉裁,了不起的大學者。我們說過,他所註的應該可信,沒問題。可是剛才我說,恰恰相反,在這個地方他是武斷,而且是錯誤,何以故?想一想告訴我。

學生:無聲字多音。

教授:真好。開吉師已經把答案告訴我了。

板書:無聲字多音 丨

「丨」這個字,《說文》查一查。查到嗎?《說文》,「上下通也」。接著它又說:「引而上行讀若囟ㄒㄧㄣˋ,引而下行讀若退ㄊㄨㄟˋ。」因為本身上下通有個反切,ㄍㄨㄣˇ,看到嗎?所以(丨)這是指事的符號,指事字,是上下通的意思,本身是讀若ㄍㄨㄣˇ。《說文》裡面又告訴我們,引而上行,如果這個字是從底下往上寫,它讀音就讀若囟ㄒㄧㄣˋ。

板書:囟

又有一個音,如果這個字從上往下寫,就讀若退ㄊㄨㄟˋ。

板書:退

好,同是一個文字,這個指事文字上下通。「丨」這個字,它有三個讀音:一個讀ㄍㄨㄣˇ,上下通;一個讀囟,引而上行,從底下往上寫,讀它為囟;如果引而下行呢?讀若退。告訴我們什麼?同是一個字,有三個讀音,讀它為丨,讀它為囟,讀它為退。它本身是無聲字,它可以多音,明白嗎?不明白我就說慢一點。它本身是無聲字,什麼是無聲字?

學生:象形、指事、會意。

教授:對,勇敢的說,象形、指事、會意,不帶聲符的都叫無聲字。多音,它有多音的現象。譬如這個「丨」,《說文》裡面就清清楚楚告訴我們,它有三個音:丨,囟,退。何以故?為什麼?注意聽,文字用來記錄語言,造字不是一人,絕不可能是倉頡一個人完全能造的。造字非一人、非一時、非一地,那麼好,不同的人、地、時,譬如在某地造出這個上下通(丨),這個文字,讀它為ㄍㄨㄣˇ。某地、某人造出這麼一個文字,它的意思是上下通,寫法是這樣「丨」,一豎,讀音讀它為ㄍㄨㄣˇ。也許在另外一個地方的人,不知道已經有人造了這個「丨」字,他也造出一個文字來,寫法一樣,它讀音為囟。這是南北地方的不同。我們中國幅員很廣大,廣東地方可能先造出「丨」,西北地方不知道廣東已經造出這個符號,這個文字(丨),他也造一個符號,同樣這個寫法,他讀音讀它為囟(ㄒㄧㄣˋ),這是南北地方的不同。時間的不同,前人已經造了丨(ㄍㄨㄣˇ)和囟(ㄒㄧㄣˋ),後人可能隔幾十年、幾百年,後世的人不知道前人已造了丨(ㄍㄨㄣˇ)和囟(ㄒㄧㄣˋ),他又造一個同樣的符號:

板書:丨

從上往下寫,也寫法一樣,他讀它為退(ㄊㄨㄟˋ)。現在清楚了嗎?無聲字之所以多音,就是造字非一人、一時、一地,所以可能造出同樣的字形,而字音、字義有不同,字音和字義會不同。同樣這個(丨)符號,字音讀ㄒㄧㄣˋ,它字義是引而上行;同樣這個(丨)符號,字音讀ㄊㄨㄟˋ,字義是引而下行。無聲字之所以多音,徹底弄明白了無聲字多音,這是季剛先生發現的。段玉裁,乾隆時代,他還不認識黃季剛先生,所以他不知道有無聲字多音的這個發現,他看到這個「妃」違背形聲字造字的道理,聲母跟聲子之間,聲不同,韻不同,因此他就認為這個「聲」字是多餘的,就把它刪掉。

看四百三十八頁,條例第十,「以無聲字多音,故形聲字聲子與聲母之關係,凡有二例:一則以同聲母者讀為一音,一則聲母讀如某一聲子之本音。」

例如:「己」為聲母,它本身多音,它有兩個音,一個讀ㄐㄧˇ,另外一個讀ㄆㄟˋ。從ㄐㄧˇ得聲的,它的聲子,譬如這兩個紀、記,是它的聲子;從ㄆㄟˋ得音的,像配與妃,是它的聲子,是多音也。「其孳乳之聲子有紀、記及配、妃二支,二支聲子之音均流傳至今,然聲母本身則至今已失一音,僅留紀、記一支之音矣,然聲子配、妃ㄆㄟˋ(或讀ㄈㄟ)仍保留聲母,既失ㄆㄟˋ音至於今日。」

板書:

看看這個己,它是無聲字,現在我們了解它有兩音,一個讀ㄐㄧˇ,一個讀ㄆㄟˋ。由它己(ㄆㄟˋ)衍生孳乳的聲子,像這個配,像這個妃;由它己(ㄐㄧˇ)孳乳的聲子,像這個紀、記。明白嗎?好,這兩個字字形一樣,所以我們現在看到同是一個己,它分成兩個音。實際上是由不同的人造出的文字,巧合,字形一樣,它讀ㄐㄧˇ,它讀ㄆㄟˋ。也可能是不同的時,前人造這個字形,讀ㄐㄧˇ,後人不知道,又造一個相同字形,讀ㄆㄟˋ。還有一種可能,南北東西地域的不同,東邊的人已造出這個字形,讀ㄐㄧˇ,西邊的人不知道已經有這個字形,他也造出字形一樣,讀ㄆㄟˋ。後來它們衍生孳乳的形聲字,有這些配、妃;它衍生的有這些紀、記。而由於字形一樣,後人看到以為一個字怎麼有兩個音?一個字:

板書:

後世,這個聲母,看黑板,這個聲母(己)失去ㄆㄟˋ這個字音,只保留在它的聲子裡面:

板書:

還讀ㄆㄟˋ。而這個聲母,這個聲母(己)大家一看,只知道讀ㄐˇ,它另外一個字音ㄆㄟˋ已經失去了。到此明白嗎?由這個聲母,ㄆㄟˋ這個聲母,孳乳的這些字(配、妃),它的聲母本身的字音已經失去,只保留在聲子裡面。由這個聲母,衍生孳乳的字,紀、記,它依然跟聲母字音一樣,跟這個聲母(己ㄐˇ)。而這兩個聲子(配、妃),它本來也是沒有違背形聲字造字的道理,聲母跟聲子之間字音相同,沒有違背,只是聲母失去這個音(ㄆㄟˋ)。段玉裁他沒有領悟到這一點,他只知道這個「己」只有這個音(ㄐˇ),所以他就認為這個「己」是非聲,把那個「聲」字去掉,明白嗎?這一定要弄清楚。這是很重要的一個發現,無聲字多音。

所以在第十條,後面我做的一個按語,大家一起看。「今日讀之,聲母與聲子之聲韻完全不同,實則現有聲子之本音,造字時取一與此聲子本音相同之無聲字作為聲母(也就是聲符),此一無聲字在當時兼有數音(有ㄐˇ,有ㄆㄟˋ,兼有數音,譬如有ㄐˇ,有ㄆㄟˋ),其中之某一音(譬如ㄆㄟˋ這個音),正與聲子之本音相符合,故聲子與聲母亦為同音,其後無聲字漸失多音之道」,也就是會失去某些原有的音,譬如剛才寫的上下通的「丨」,假如許慎沒有在後面註明,「引而上行讀若囟,引而下行讀若退」。如果他沒有這個註明,我們看到「丨」這個字,就只知道它有ㄍㄨㄣˇ這個字音,你不會知道有個囟,有個退的字音,是嗎?好在《說文》裡面有幾處都提到這個問題,讓季剛先生領悟到這是無聲字多音,才有這個條例這種說明。「其後無聲字漸失多音之道,於是此一聲子所从之聲母,再不復有此聲子本音相同之音讀,故聲韻全異。」像「妃」字、「配」字,一個是見紐,剛才我們擦掉,一個叫什麼?敷紐,聲不相同;一個是一部,一個幾部?

學生:十五部。

教授:十五部,韻完全不同。因此,段玉裁認為這個「聲」是多的、是錯的。「故聲韻全異,乃至後人疑惑也。」這條明白了嗎?我們幾乎花了一個小時來講這個「無聲字多音」,它是非常重要。

學生:請問老師,指事是不是都是無聲字?指事。老師說無聲字有象形、指事、會意。那如果反過來說,是不是可以說,指事都是無聲字?能這樣解釋嗎?

教授:當然,這可以劃個等號。指事字當然是無聲字。剛才我們整個說,象形、指事、會意,不帶聲符的都叫無聲字。

學生:謝謝老師。

教授:所以,如果碰到這個字(己),你知道讀ㄐˇ,你的朋友、你的同學他讀ㄆㄟˋ,你說,你讀錯了。不可以指責他,因為它多音,說不定是你不知道,它可以讀ㄆㄟˋ。又像這個字:

板書:丨

你的朋友說,這個字(丨)讀退,你說不對,讀ㄍㄨㄣˇ。到底誰對?你對三分之一,他可能是全對。他知道讀丨、讀囟,它也讀退,是無聲字多音。

同學們看到三百六十一頁,「形聲字所從的聲符,也有部分是無義可說的。」可分為兩大類。第一類,聲符是真正無義可說,有三種情況。第一是「以聲命名」,前面我們說的「江」、「河」,還有「鴨」、「鵝」,這些是以聲命名。第二是「狀聲」。什麼是「狀聲」?譬如嚶,乃狀鳥鳴嚶嚶;譬如呦,乃狀呦呦鹿鳴,這是狀聲字。第三是「外來語」。珣,從玉旬聲,於義無取,是東夷的語言裡面有「珣玗璂」譯音而造的字,珣。還有近代所譯的化學名稱,「鉀」、「鈉」、「鎂」、「鈣」、「錳」種種,純為拉丁文的音譯,聲符只代表字音,是無義可說。這是形聲字裡面,這些無義可說的。

另外一種,翻過來,第二,「造字時聲符假借的形聲字。在字根(也就是形聲字的聲符)上如果無義可說,在語根(語根是語言的發音根源)方面,必可求得意義的來源。」

板書:

福祿壽的「祿」,从示彔聲。彔聲跟福祿毫無關係。

板書:

它本身是「刻木彔彔也」。這個「彔」,刻木彔彔也,跟福祿是毫無關係。那為什麼用它為聲符?福祿壽的「祿」。實際上在造字當時,它引用了假借的方法,它應該是什麼?

板書:}@C4$PP44Q2RZQN5U)U10$N

它應該這樣寫,从示鹿聲。狩獵時代,碰到鹿,牠不會傷害你,你碰到牠,只有好處,肉又好吃,皮又可以穿、又可以用。所以福祿壽的「祿」應該這樣造(}@C4$PP44Q2RZQN5U)U10$N),从示鹿聲。就像:

板書:祥

吉祥的「祥」,从示羊聲。狩獵時代碰到羊怎麼樣?很好,這個羊,大肥羊好吃,牠不會傷害你。所以是吉祥的意思。到現在賀年卡還會常常看到吉祥的祥,用什麼?

板書:P831]_21}QUJ9V3XPDT}3%W

用這個P831]_21}QUJ9V3XPDT}3%W字,用羊來代替祥。同樣道理,福祿的祿,福祿壽的祿,用這個聲符(彔)是無義可說,應該是用這個聲符(鹿),只是造字當時,可能他不知道已經有梅花鹿這個「鹿」字。也可能第二種原因,也可能造字的人他一時想不起來這個字,就找一個字音相同的字來代用,「祿」,這叫假借。假借字音相同的「彔」,來代替梅花鹿的「鹿」。

這是說明什麼?形聲字在造字當時,有時候是已經用了假借的方法。所以季剛先生就說,六書裡面,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最難理解的就是這一部分。造字當時就用了假借,你想不通,福祿壽的「祿」,用那個聲符「刻木彔彔」來當聲符,怎麼會有福氣的意思?原因它是梅花鹿的這個「鹿」字的假借,明白嗎?

除了我們剛才說明狩獵獲鹿,有吉祥福祿的意思,因此推論福祿壽的「祿」應該从示,然後梅花鹿的「鹿」為聲符。除了用推論之外,還有你看底下,《說文》裡面的重文,凡从鹿聲的字,重文常作彔。譬如,从林鹿聲(麓),《說文》裡重文从林彔聲,;从水鹿聲(漉),重文作从水彔聲,淥。這是它的重文裡面來證明我們的推論。這說明為什麼福祿壽的祿,在字根上是無義可說。什麼是字根?形聲字的聲母(聲符)稱字根。記得這個名詞,形聲字的聲母,也就是聲符,稱之為字根。

下面我們又舉另外一個例子:禍,从示咼聲。這也是一個假借。

板書:

災禍的「禍」。為什麼从這個聲符(咼)?它為什麼有災禍的意思?原來它也是假借。

板書:UW{HWZ~R]YD6H}[O6WMPU_G

它本來應該是从虎。記得以前我們說過,「虎」閩南音怎麼讀?ㄏˋ,很大聲,嚇人。我們說大的聲音,先民用來代表大的字義。這個東西(虎)很可怕,又大又可怕,ㄏˋ。从示ㄏˋ(虎)聲,就是災禍的「禍」,大難臨頭,是個禍。造字的時候,是借這個字(咼)為「虎」;就像這個「祿」,借這個字(彔)為「鹿」。好,今天我們就講到這裡。

 

 

漢字入門  劉克雄教授主講  (第二十五集)  2015/8/21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56-181-0025

教授:昨天我們講到無聲字多音,這是季剛先生他發現的,無聲字多音。所以,《說文》裡面「妃」這個字:

板書:妃

《說文》原來是:

板書:从女己聲

「从女己聲。」段玉裁他發現「己」聲:

板書:己

(己)它是(妃)它的聲符。所以在形聲字裡面我們說(己)這是聲母,(妃)這是聲子。聲母既是用來幫聲子注音,那應該聲子與聲母之間,原來它是用來注音的,那它們兩者之間應該同音。最好的辦法是什麼?以現在來說,就是從女:

板書:女

如果現在造這個字,最好的辦法,從女,注音ㄆㄟˋ。

板書:2G3I8OJLRO5D5Q%AE67D{N2

從女,ㄆㄟˋ,(妃)這是注音符號,(妃)這是當時的注音符號,形聲字。段玉裁發現這個妃ㄆㄟˋ跟聲母己:

板書:F[1IL640@P}YS{QWRE]FGK6

跟聲母己,妃與己這兩者既不同音,也不是雙聲,也不是疊韻,所以段玉裁認為這個「聲」字是錯的。他改過來,他說各本有聲,今刪,我現在把它刪除。像了不起的段玉裁這麼大的一個學者,在這裡竟然是犯了一個非常嚴重的錯誤。本來是形聲字,他因為發現聲子和聲母之間沒有聲韻的關係,所以他大膽的把這個聲字刪掉,變成「从女己」,成為會意字,犯了一個很大的錯誤。你說像他這麼一個很嚴謹又博學的學者,怎麼會犯這種錯誤?我們應該體諒他,原因,無聲字多音,在段玉裁乾隆年間根本沒有人想到,一直到民國初年,季剛先生才提出無聲字多音。所以,本來它(己)有兩個音,一個讀:

板書:M6F8CU`{4KLWKYC5SFZAM5D

一個讀:

板書:%1~FRHE2RT6GX@0UJ@KCM~9

以它(己)為聲母的另外的字:

板書:HTT`RIYH_F0{FQ(FJD64D4B

季剛先生發現無聲字是多音的。我們說過,無聲字為什麼多音?先弄清楚什麼是無聲字,告訴我:

學生:象形、指事、會意。

教授:不帶聲符的就是無聲字。哪些是不帶聲符?象形、指事、會意。帶聲符的形聲字除外,其他都叫無聲字。記得昨天我們說過,《說文》裡面本身就舉出:

板書:丨

這個指事字,下上通也,「丨」。然後他又說,引而上行讀若囟ㄒㄧㄣˋ,引而下行讀若?

學生:退ㄊㄨㄟˋ

教授:就有三個音。下上通讀曰丨ㄍㄨㄣˇ,引而上行讀曰囟ㄒㄧㄣˋ,引而下行讀曰退ㄊㄨㄟˋ。同是一個字,《說文》裡面就明明注了有這三個音。其他還有,這是最明顯一個例子。這昨天我們都已經說過了。因為這個問題是非常重要,所以現在一開始我們再複習一下。能告訴我為什麼無聲字會多音?昨天也講過的:

學生:創造字不是一人、一時、一個地方。

教授:一百分。造文字不是倉頡一個人造的,也絕非一人、一時、一地所能創。以甲骨文來說,目前能認的是一千幾百個字,不到一千五。還包括一些其他不認識的甲骨文,總共大約三千字。到我們《說文》,東漢就是九千字左右。所以從殷商到東漢,由本來的三千字,現在增加到九千字,到東漢。然後,到現在的《中文大辭典》,收了五萬字左右。所以文字,它絕不可能是一個人能創造,這個很清楚。文字,這個概念一定要牢牢記住,文字非一人、一時、一地所創。因此會造成同一個字形,會有二個或者三個,或者三個以上的讀音。清楚了嗎?很好。

學生:老師,請問除了《說文解字》,有沒有其他的古籍有列出來一個字的讀音?

教授:讀音?

學生:讀音。

教授:有的。讀音,最早的一本韻書,是隋代陸法言。

板書:切韻 隋 陸法言

我們最早的一本韻書叫《切韻》,是隋代陸法言他跟幾個朋友研究,後來他編輯成這本《切韻》,裡面就用的反切。隋下面,接下來是什麼朝代?

學生:唐。

教授:同學們對我們中國的歷史有個簡要的年表,你一定要有這麼一個簡單的年表,什麼朝代、什麼朝代、什麼朝代,隋下面就是唐。他編的,陸法言在隋代編的《切韻》,到了唐代,字數又增多了。所以,孫愐,唐代的孫愐。

板書:唐韻 唐 孫愐

《唐韻》,孫愐根據陸法言的《切韻》增廣新的文字。增廣就是增加的意思。

板書:增廣

增廣,叫做《唐韻》。增廣《切韻》,這叫《唐韻》。到了宋代,唐後面就是宋。到了宋代:

板書:廣韻 宋 陳彭年

陳彭年,在宋代,他又把孫愐的《唐韻》又增廣,因為文字愈來愈多。所以《廣韻》是根據《唐韻》,《唐韻》是根據最早的《切韻》。現在的《切韻》、《唐韻》都已經:

板書:亡佚

亡佚。好在《廣韻》完整。所以我們現在要研究聲韻學,有完整的《廣韻》在,就不怕《唐韻》、《切韻》的亡佚。雖然它們亡佚了,可是《廣韻》是完全根據它們的這個系統編纂的。藏經洞裡被英國人和法國人弄走的一大批寶貴的經卷,裡面發現有《切韻》的:

板書:殘卷

只有幾頁殘卷,但是對我們研究聲韻學來說,已經彌足珍貴。書本由手寫到刻版印刷,這當中會產生很多錯誤。所以《廣韻》,剛才我們說,雖然是根據《唐韻》、《切韻》增廣而來,但是有某些地方,我們做《廣韻》反切上字與反切下字的系聯的時候,就有發生很多問題。用發現的《切韻》殘卷來對照現有的《廣韻》,有某些《廣韻》裡面反切上下字就被我們對照出來錯誤,由它(《切韻》殘卷)可以幫助我們研究《廣韻》的時候反切上下字的錯字。所以雖然是殘卷,只有幾頁,是彌足珍貴,尤其在聲韻學上面,雖然幾片黃黃的紙,但是已經非常重要。所以剛才同學們問,字音反切,除了《說文》、《段注》上面有反切,有第幾部,還有其他的書有嗎?有的,這是一系列最正統的,《切韻》、《唐韻》、《廣韻》。而現在《廣韻》它是對我們研究聲韻的問題是非常的重要,就像我們研究字形,《說文解字》是非常的重要一樣。

三百六十二頁,開吉師幫讀一下。三百六十二,「造字時聲符假借」。

學生讀誦:二、造字時聲符假借的形聲字。在字根(即形聲字的聲符)上如果無義可說,在語根(語言的發音根源)方面,必可求得意義的來源。例如:祿字从示,彔聲,彔字與祿在意義上沒有關係,彔聲卻有義可尋。彔與鹿音同,打獵時碰到鹿,不是福祿的事嗎?《說文》凡从鹿聲的字,重文常作彔。如「麓」重文作「」;「漉」重文作「淥」。當造「祿」字時,假借「彔」為「鹿」,才在字根上無義可說了。其他如:禍从示,咼聲,咼為虎聲的假借;丕从一,不聲,不為旁溥聲的假借。(溥有大義,不丕古多通用,是古代已借「不」為旁溥之義。)都是聲符為假借的形聲字,可由語根上追究其義。

關於形聲字形符與聲符的位置,分有六種。一、「江」、「河」之類,是左形右聲;二、「鳩」、「鴿」之類,是右形左聲;三、「草」、「藻」之類,是上形下聲;四、「婆」、「娑」之類,是上聲下形;五、「圃」、「囿」之類,是外形內聲;六、「聞」、「問」、「衡」、「銜」之類,是外聲內形。

天地之間,事物無盡;人心之中,觀念無窮。發為語言,便沒有極限;形於文字,也永不停止。象形只能像物的大別;指事只能指事之大概;會意雖然較為方便,但仍有所窮。因此,許多事物和觀念,既不能用依類象形的法子去畫出它的形狀動作,也很難憑兩形配合來會出它的含義來。於是,文字的孳衍,自然不得不從聲音方面發展;文字的進化,自然不得不從衍聲方面演進。在六書四體之中,形聲字最多。《說文解字》九千三百五十三個文字,形聲字就佔七千六百九十七。理由就在此。

教授:好。形聲字有一項原來很不容易理解的情況,就是聲符在造字的時候以為假借,昨天我們說過「彔」字,它應該是哪一個字?梅花鹿的「鹿」。造字的時候,它種種原因,可能由於造福祿壽的祿這個人,可能他不知道已經前人造有梅花鹿的這個鹿字,那他就借用刻木彔彔的這個彔來當作福祿壽的祿字的聲符。還有第二種情況,造字的人在造福祿壽祿的時候,從示彔聲這個彔本來應該用梅花鹿這個鹿字,可能他一時記不得、記錯了,就找一個同音的字代替,我們現在說的錯字、別字,這個意思。所以造形聲字的時候,就有這種聲符由假借而來的,這使我們一時很難理解。但是聲符,譬如福祿壽的祿,從示彔聲,這個彔聲是刻木彔彔,跟福祿毫無關係,似乎也不可說解。可是在語根,記得語根這個名詞,字根和語根這兩個名詞要弄清楚。字根是什麼?形聲字的聲符,形聲字的聲母叫字根。這一群形聲字,它是從那個聲符來的,所以它稱字根。語根,就是語言的根基,因為語言是用來表達我們內心的情思。所以福祿壽的祿,雖然用刻木彔彔這個彔字,在字根上你根據這個彔,你無義可說,在語根上你一找,它跟梅花鹿的鹿字音相同。因此,你就可以先假定它,它是梅花鹿這個鹿的假借,然後你再小心求證。如何求證告訴我,你已經會了。

板書:

這個聲符(彔)跟它的聲子(祿)無義可說,它(祿)是福氣、福祿的意思,可是這個(彔)是刻木彔彔,沒有福氣的意思。像這種情況,我們就要明白,這種形聲字造字當時,這個聲符是假借來的。那你就需要先假設,譬如假設,是跟同音的這個鹿,先假設福祿壽的祿它應該這樣寫:

板書:

造字的時候他一時記不得,或者其他,他不知道已經有這個鹿字,他借用這個彔,寫成這樣(祿),你可以這樣假設,大膽假設。那你要找證據,這個證據要充足,我說你們已經會怎麼樣找這兩個字通假的證據。

學生:查它的反切,它的聲紐,看看有沒有雙聲、疊韻或者同音。

教授:對了。我們做過好多次,讓你們練習,記得嗎?把它(彔)的反切找出來,把這兩個聲符(彔、鹿)的反切找出來,看看它們之間在聲韻上是不是可以通假。如果可以通假,你就可以確定,這個祿,這個聲符(彔)是梅花鹿這個鹿這個聲符的假借。再看《說文》裡面還有重文,我們課本舉了有,重文,從彔的,它往往是梅花鹿的鹿;從鹿的,它的重文往往是這個彔,看到嗎?這又是另外的一個證據。除了聲韻上找它的聲和韻的關係之外,重文也幫助我們很大的忙。

形聲字聲母與聲子之間如果無義可說,形聲字的聲符如果無義可說,就應該假設它是假借而來。先假設,然後求證據,求證據是需要很正確的方法,不可以說我猜、我想,這不可以,把證據找出來。剛才同學們問的那個問題,《說文》裡面的反切,那還有其他的字音嗎?非常好,《廣韻》,同學們手上應該備有一本《廣韻》。拿到《廣韻》,你手上有了《廣韻》,第一個做圈點,像圈點《說文》一樣,先圈點。與圈點《說文》不同,是《廣韻》它書的體例:

板書:

一東,你把這個字(東)先把它紅筆圈下,裡面就是斷句,碰到它的反切,你用紅筆畫下,德紅切。它每一個字上面都有一個小圓圈:

板書:

然後這裡註明一個數目,譬如十二,就表示與東反切相同,德紅切的,字音完全相同的有十二個字,底下它就有十二個字。這是《廣韻》的體例。所以把它(東)畫出來,德紅切畫出來,以後再用,比較醒目,容易找,斷句當然也是要圈點。這是做《廣韻》,你需要圈點它。有機會我再告訴各位,《廣韻》如何入手,它跟《說文》不一樣。

季剛先生的古聲、古韻的成果之所以超邁前人,他是對《廣韻》這本書,一天要翻幾次,非常熟悉。完全得力於《廣韻》這本書,他在聲和韻這方面的成是超邁前人。因此,同學們,我們說文字學的廣義有三部分:字形、字音、字義。字形以《說文》(同學們手上有了)為主,字音以《廣韻》,字義以《爾雅》,這裡面尤其重要的是什麼?字音。所以林老師不止一次的跟我說,聲韻是開啟國學寶庫的鑰匙。你能通聲韻學,國學寶庫那麼多典籍,憑你的性向,你喜愛哪部分,你信手抓,拿出來閱讀,然後碰到的問題你都很容易克服。

所以我們現在這個書叫《漢字入門》,是介紹一個最基礎關於文字學方面的概念。我們的時間也很有限,因此我只能夠根據我們這個書跟同學們盡量的介紹關於文字這方面、聲韻訓詁這方面,之所以我往往在課堂上要同學們你不要怕麻煩,翻《說文》,把那個反切給我找出來;之所以我們這個書後面附有一個四十一聲類表,讓你知道查出來的反切它屬於是某一個聲類。然後再告訴你怎麼樣算是雙聲,怎麼樣算是疊韻,怎麼樣可以通假。何以故可以通假,為什麼這三個條件:同音、雙聲、疊韻就可以通假?我們一開始好像我就說過,聲音、語言是來表達我們的意思,記得嗎?聲音、語言都是用來表達我們內心的意思。文字(字形),文字是來記錄語言、記錄聲音的。所以段玉裁說:

板書:聲義同源

「聲義同源。」這個聲指的是字音,不光是字音的聲韻的聲,它就指字音,聲;義,字義,意義,同源。我們好像也不止說過一次,大的聲音用來表示什麼?

學生:大的意思。

教授:大的意思。小的聲音?

學生:小的意思。

教授:小的意思。圓轉的聲音?不記得了?圓的。是哪一個字?

學生:侖。

教授:對了。

板書:侖ㄌ

它是圓轉的聲音,發聲舌頭在裡面打轉,像英文的這個字:

板書:R

先民就找這種聲音,大的聲音來表大的意思。在山上碰到一個很大會吃人的,他不會說「我今天在山上碰到一個細細」,你聽不懂;「我今天在山上碰到一個小」,你也聽不懂。我今天在山上碰到一個什麼?虎!你就知道好可怕,老虎。大聲代表大義,小聲代表小義。

板書:少小細詳析…

齒音都有小義,齒音注音符號的ㄐㄑㄒ:

板書:ㄐㄑㄒ

齒音。我以前也跟你們說過,你可以跟西洋的大力士怎麼樣?挑戰,跟他挑戰你聲音比大小,可是你要跟他設定一個條件:你讀齒音。記得嗎?所以這些(少小細詳析…),凡是齒音的字,都有小義。所以段玉裁說:「聲義同源。」所以我們要讓兩個字通假,找到它聲相同,它的字音相同,它的義就同源。這兩個字之間,如果字音相同,根據聲義同源的道理,它可以通假。這個清楚嗎?

學生:清楚。

教授:徹底弄清楚。

學生:老師請問一下,《廣韻》有哪個出版社出版的比較正?

教授:比較好的版本,是台灣黎明出版公司,知道黎明嗎?《廣韻》,這裡面有林老師的校正。

板書:校正

就是對《廣韻》的反切,切語的上下字,林老師做過校正。原來林老師要我做的一個題目,叫《廣韻》韻類考證。韻類,譬如同是東這個韻,它系聯結果有兩類,系聯就需要用到反切,系聯用的反切如果這個版本有錯你就系聯不好。所以剛才我說,《切韻》雖然是殘卷幾章,但是已經是彌足珍貴。這個黎明出版社的《廣韻》,林老師做的校正,非常好。你做系聯,《廣韻》系聯的時候就不會碰到問題。

後面就說到形聲字聲符它的位置問題,這個我們讀過了解一下就可以了。再後面,形聲正例舉例。在形聲這一節裡面,我們分三部分來說,第一個就是正例,然後形聲的變例,之後我特別列了一項形聲多兼會意。形聲正例,第一,同學們有這個表沒有?看你們的書好像跟我的不太一樣,有嗎?

同學:有。

教授:這個表就是很清楚列出來形聲字指聲與韻完全相同的,注音符號當然應該完全相同,明白嗎?「聲韻畢同者」,我們舉的有「禛、瑀、物、牲、捷」,這個同學們都可以自己看。

然後有「四聲之異者」。譬如喜,禧,《說文》說:「禮吉也。从示,喜聲。」喜是上聲,聲母;聲子,禧是平聲。是聲韻四聲有點變化的,這是第二類舉的例子,有這幾個字。當然形聲字不止這些,我只是簡要的舉出來,讓同學們一看明白就可以了。

第三項我們舉的是「聲同韻異」。同學們會問,譬如第二個字,思,思想的思,「从心,囟聲。」思,古韻一部,聲是心紐;囟,聲心紐,韻十二部。是聲相同韻不同,看到嗎?真的看到了嗎?

學生:看到了。

教授:一定要看到,聲同韻異。再翻過來,「韻同聲異」。譬如第一個字,翁,「从羽公聲。」翁本身是烏公切,古聲影紐,古韻九部;公,古紅切,古聲見紐,古韻九部。這是韻相同,都在九部,而聲一個是影紐,一個是見紐,聲不相同。第五個「聲韻畢異者」。這我們講過了,第一個字,妃,我們說了半天,記得嗎?

學生:記得。

教授:妃,為什麼它會聲韻畢異?告訴我:

學生:無聲字多音。

教授:一百分,無聲字多音。看後面的這幾個字,需要的需,它的聲母與聲子也完全不同。牡、斯、跡這些,都是由於無聲字多音。明白沒有?

學生:明白。

教授:不能敷衍的點點頭,告訴我,明白嗎?

學生:明白。

教授:好,要真明白才行。在聲韻畢異後面,我們作了個附註。附註的第二項說:「無聲字多音。」所謂無聲字是指什麼?

學生:象形,指事,會意。

教授:這三種沒有聲符的文字。後面又一再提出來告訴各位,造字不是一人一時一地,因此造出來會有同樣字形(字形相同)而字音不同。清楚沒有?

學生:清楚。

教授:一定要真清楚,不能敷衍的說。真清楚嗎?

學生:清楚。

教授:好。接下來看「形聲變例」。所謂變例,就是形體有些省或者有增加。你看考這個字,它是「从老省,丂(ㄎㄠˇ)聲。」它的反切,聲母聲子都是苦浩切,你就知道它怎麼樣?它一定是同音,都不必再看它是什麼聲紐、韻部,它反切是完全一樣。說明這個形符這一部分是從老省而來,省掉部分的筆畫,這是「簡體形聲」。

另一種變例是「繁體形聲」。第一個,碧,《說文》:「石之青美者。从玉石,白聲。」从玉石,表示是會意,似玉的石頭;白是它的聲符,所以這是會意加聲符。梁也是,「从木水」,然後以刅為它的聲符,會意加聲。金,「从土,今聲」,它已是形聲字,然後在土旁邊左右各加一點,來表示是土中的金,所以這個字是形聲又加了形,這兩點是形聲加形。後面禽這個字,「从厹(ㄖㄡˊ),象形,今聲。」从厹,今聲,已經是形聲字,然後又加一個不成文的,像凶這個不成文的符號,象走獸的頭,所以這是形聲加形。

形聲字,這些都是讓同學們看到形聲正例是如何,還有所謂的變例又是如何。形聲字一邊是形,一邊是聲。形代表類別,從金某聲,這群字都代表屬於金屬這一類。從木某聲,這群字都代表是樹木這一類跟木有關,其他是它的聲符。從水也是一樣,這一群字,水是它的形符,而聲符有幾種,有兼義的,有不兼義的,也有是形聲字的聲符,有的是以聲命名的,有的是狀聲字的,種種不同。說到這裡,同學們注意一個問題,《說文解字》分五百四十部首,每一個部首後面附有一群的字,是嗎?

學生:是。

教授:那一個部首就是形符,形聲字的形符。因為文字裡面形聲字佔最大的比例。所以《說文》,許慎他的方法是用部首來統所有的字。而部首我們現在認清楚了,原來是形聲字的形符。這一來同學們再看《說文》就認識它了,這些部首到底是什麼?我現在知道,你是形聲字,絕大部分是形聲字的形符。而形聲字除了我們認識,有幾項聲符不兼義的,一個,「以聲命名」;第二個,「狀聲字」;第三,「外來語」。這是形聲字的聲符,有不兼義的。所以季剛先生說,凡形聲字除以聲命名者外,聲必兼義。這是在他二十一條例裡面有這麼一條。形聲字,他自己說的除以聲命名,當然還包含剛才我們說的外來語,還有狀聲字,這種無義可說的,其他的他說聲必兼義。

因此,下一節我們就看到,我的書是三百七十頁,「形聲多兼會意」。看到嗎?

學生:看到了。

教授:翻到第一個例,「凡从半得聲之字,多有分義。」這是章太炎先生說的,從半得聲,多有分開的意思。這個我們以前就說過。前面四個是太炎先生舉出來的例,後面我給它補了也是四個,找出來。同學們再找,還可以補,記得嗎?你如果再找到,從半得聲,你可以補,它有分義的,把它補上。所謂後出轉精,愈後面愈能做得更精到。我這裡補了四個,同學們如果找到,可以再補。

同學們很好學,提到字音,同學們就會問有哪些書,告訴你有《廣韻》,你還希望知道什麼版本。講字義,同學們知道是《爾雅》,你也進一步希望知道什麼版本,這都說明大家真正很用心。太炎先生說的:「凡从半得聲之字,多有分義。」我補了兩個,同學們看第七、第八,這就是《廣韻》裡面的,看到嗎?《廣韻》裡面。看第二例,「凡从勺得聲之字,皆有小義」,這是焦循的說法。「勺」本身就有小的意思,焦循說:「勺之受小」。「勺」是小勺子,它舀的水也很少。所以勺之受,它的容量,「受」指容量。

由它(勺)得聲的字,「約」,《說文》說:「纏束也。从糸勺聲。」段註:「束者,縛也。引申為儉約。」《廣雅》:「約,儉也。又云:約,少也。」有小義。從木勺聲的「杓」,《說文》說是「枓柄也。从木,勺聲。」《廣雅》說:「杓,末也。」末就有小義。第四,「豹」,《說文》說:「似虎,圜文。从豸,勺聲。」豹小於虎,所以小義。「箹」,「小籟也。从竹約聲。」籟是一種竹製的管樂,而箹是小的一種籟。所以這些從勺的聲,焦循舉出來的有這五個。

我們跟它補上後面幾個:「瓝」,《爾雅.釋草》邢昺(ㄅㄧㄥˇ)疏:「瓞,一名瓝,小瓜也。」「芍」,《廣韻》:「蓮中子也。」蓮子不會很大,小義。「的」,《段注》:「引申為射的。」「射的」就是射箭箭靶的靶心那個小點。「釣」,「鉤魚也,从金,勺聲。」段註這是個鉤還是個釣?同學們翻開一下《說文》,這個釣字,看它段註,我們有沒有印錯?

學生:鉤者,是鉤者。

教授:鉤者,沒錯。

學生:因為它是解釋鉤魚的鉤。

教授:對,它是解釋鉤魚。說「鉤者,曲金也;以曲金取魚謂之釣。」用來釣魚的魚鉤當然是小小的。「酌」,《說文》:「盛酒行觴也。」段註:「盛酒於觶(ㄓˋ)中以飲人曰行觴。」所以這是一個小的酒器,所以有小義。你看我們補的不止《說文》,有《爾雅》,有《廣韻》。同學們也可以再補,從勺得聲。

看下一個,「凡从農得聲之字,多有厚義」,這是段玉裁說。從衣農聲(襛),《段注》它說:「凡農聲之字皆訓厚。」農人的農),《說文》:「耕人也。从晨,囟聲。」段註引到《尚書.洪範》:「農用八政。」孔安國的傳:「農,厚也。」《論語.子路》:「吾不如老農。」皇侃疏:「農者,濃也,是耕田之人也,言耕田可以使國家倉廩濃厚也。」這是皇侃的疏。為什麼說農有厚義,可使國家倉廩濃厚。

下一個「002(膿)」,《說文》:「腫血也。从血,農省聲。膿,俗从肉農聲。」段註:「停滯之血則為002。」停滯之血則濃厚。從水農聲的「濃」,《說文》說:「露多也。从水農聲。《小雅.蓼蕭》:『零露濃濃。』毛傳:『濃濃,厚皃。』」下一個「醲」,「厚酒也。从酉農聲。」《說文》直接說厚酒。「襛」,《說文》:「衣厚皃。从衣農聲。」《詩》曰:『何彼襛矣。』」這是從農得聲,多有厚義。同學們一樣的可以找到從農得聲的字,你可以在後面增補。

除了這個之外,同學們要注意到,這裡我們舉的形聲字裡面聲兼義,是根據季剛先生說,「凡形聲字之正例,聲必兼義」。正例,那什麼是變例?就是那些不兼義的,像狀聲字,像以聲命名,像外來語,那些字音就不兼義。季剛先生就說:「凡形聲字之正例,聲必兼義」,很肯定的用個必字。我們找例子,找了這些,先是找到太炎先生說的從半得聲,含有分開的意思;焦循說的從勺得聲,有小的意思;從句(勾)得聲,多有曲義。這個字我們漏過,漏過去,我翻漏了,從句(勾)得聲,同學們現在再翻回來看。前面從勺得聲,只看到第十個,下面還有十一,一直到二十一,這些都是從勺得聲,而有的是引的《爾雅》,還引的兩個《廣韻》,這都是「从勺得聲,多有小義。」

所以,第一個是太炎先生說的,「从半得聲,多有分義。」第二個,我們引到焦循說,「从勺得聲,多有小義。」焦循舉了幾個例?只舉了五個,後面我補了很多個。同學們可以再補,從勺得聲。第三個就是段玉裁說的,從翑(ㄑㄩˊ)」句(勾)聲,這個字下,他註:「凡从句者皆訓曲。」昨天我們也說過這個句(勾),它從丩得聲,丩:「相糾繚也。」瓜藤糾纏,是彎曲的。這是丩。句(ㄍㄡ)的聲符是從丩得聲,所以「句(ㄍㄡ)」它有曲的意思,是由於它的聲符「丩」本身就是瓜藤糾纏。因此,後面這群從句(ㄍㄡ)得聲的字,之所以有曲義,實際上它最早的聲母是什麼?

學生:丩。

教授:真好。最早的聲母就是丩。

板書:Y8J}KZT85]KR~@TL{U@JK~X

瓜藤皆糾曲,它有糾纏,有彎曲的意思。

板書:Y04L2(@7(CL~B0V(SDUDWKI MG~]DL8TG6((R2_L18F9K_O

句(ㄍㄡ),從口丩聲,丩有糾纏、纏繞、彎曲。再以它為聲母:

板書:鉤

鉤ㄍㄡ。

板書:笱

這個字我們也講過,「曲竹捕魚笱也」。我們後面例字好多。這群例字,實際上從句(ㄍㄡ)得聲,它的最早的聲母是丩。所以實際上這群它的最早聲母,它是從丩得聲。第四個字,「跔」,從足句聲,「天寒足跔(ㄐㄩ)也。從足句聲。」天寒腳凍而腳伸不直,天寒足跔。第五個字,「耈」,「从老省,句聲。」朱駿聲的《說文通訓定聲》,它是說「老人背傴僂也。」老人彎著背彎著腰,直不起來,所以耈。第六個字,「痀」,「从疒,句聲。曲脊也。」第七,「苟」,「从艸,句聲。」曲生草,一種生長的時候就彎彎曲曲的一種草,曲生草。第八,「雊」,「雄雉鳴也。」昨天我們還說到同學們看過公雞叫嗎?牠一定是把脖子彎著,然後,喔喔喔這樣叫。麥隴朝雊記得嗎?這個雊。彎曲。第九,「姁」,從女句聲的姁,姁,《說文》說:「嫗也。」嫗,《說文》說:「母也。」母像懷子形。躬身抱子。故姁有曲義。第十,「翑」,「从羽,句聲。羽曲也。」彎曲的羽毛。這是從句得聲的字,多有彎曲的意思。段玉裁說:「从句者皆訓曲。」

我們現在認識了形聲的聲符,除變例以外,它必兼有字義。雖然只看到幾個例子,我們都認識形聲字的聲符。季剛先生說,除變例以外,它的正例是聲必兼意。認識了這個例子,從句得聲,多有曲的意思。現在,譬如同學們翻開經典碰到一個字:

板書:茍

譬如你不認識這個字,譬如你手邊也沒有字典,你打開經典,碰到這個字,你不認識。現在同學們學過形聲字正例,聲必兼意,季剛先生說的這個條例,你就可以,手頭沒有字典,甚至有字典你也懶得去翻,你就可以上下文一看,它(茍)一定是個形聲字,從艸句聲。你又記得以前老師說過,從句得聲字多有什麼?

學生:曲義

教授:有曲義。那你就可以看出,這是一種曲的草,上下文一讀,是對的,通了,你就讀通了。這是這種條例的作用,幫助我們讀經典,起到多麼樣大的作用。這群字任何一個字,譬如以前你碰到,在經典裡碰到時候不認識,你只要看出它是形聲字,而又記得這個條例,凡從句得聲的字都有曲義,你就可以很快能夠貫通經典裡面這個字的字義。明白我說的意思嗎?

學生:明白。

教授:這也就是說,學過文字學,對幫助我們解讀經典起到很大的幫助。這是從句。前面那個從勺呢?你也記得,從勺得聲多有小義。那你也可以判斷它是什麼意思,解讀經典也就能夠豁然貫通。這說明什麼?形聲字聲韻上對我們解讀經典的重要,它幫助我們,它是整個有條例的,因為第一個我們認識形聲字聲母是它的注音符號,沒有疑問吧?聲母和聲子之間,它既是注音符號,那麼除了變例,它又兼有字義,形聲字。也許同學會問,那這個字呢?

板書:狗

從句得聲,難道牠是彎曲的動物嗎?上次好像我們說過,它是什麼?

學生:以聲命名。

教授:以聲命名。這種動物,以牠叫的聲音,當然大狗、小狗聲音有點不同,大概是一樣。你輕輕拍牠一下,牠跟你搖搖尾巴;你稍微用力踢牠一下,牠就句句句句句(ㄍㄠˋ)。現在台語,閩南語這種東西叫什麼?

學生:狗ㄍㄠˋ。

教授:句句句,你就是ㄍㄠˋ。以聲命名。所以以聲命名者外,這是變例,它(狗)這個聲符並不兼義,它只是代表它的字音。

第四,從農得聲,剛才我們看過,它多有厚義。

第五,凡從叚(ㄐㄧㄚˇ)得聲之字,多有赤色之義。這也是段玉裁說。他在「鰕(ㄒㄧㄚ)」這個字下面註:「凡叚聲如瑕鰕騢(ㄒㄧㄚˊ)等皆有赤義。」這個聲符從叚得聲這個叚,《說文》說,「借也。闕。」「闕」是什麼?同學們打開《說文》看這個「叚」,然後看看段註,同學們都翻到了沒?一百一十七頁。注音注成ㄐㄧㄚˇ。《說文》說:「借也。」段註,在人部裡這個「叚」說是非真也,假的,不是真的。這裡說叚,借也,所以段註認為凡是假借應該用這個字,不是人字邊的那個假字。然後再看什麼是「闕」?段註說:「闕其形也。」就是字形為什麼這樣寫,闕。許慎他謹慎,他不敢臆說,不知道的他就說「闕」。在這裡,看到它的反切:

板書:古雅切

古雅切。看看「古」屬於哪一紐?

學生:見紐。

教授:什麼紐?

學生:見紐。

板書:見紐

教授:見紐。見、溪、群、疑,屬於發聲部位哪一部?

學生:牙部。

教授:喉、牙、舌、齒、唇的牙音。現在注音符號應該:

板書:ㄍ

古、見應該是這個注音符號,ㄍ。那怎麼我們這個書上注音變成什麼?ㄐ

板書:ㄐㄧㄚˇ

是嗎?我們這書上,它的注音是不是注成ㄐㄧㄚˇ?

學生:是。

教授:古、雅怎麼會切成ㄐㄧㄚˇ?它本來是ㄍ。ㄍ和ㄐ,容易變化,ㄍ、ㄐ容易變化。所以很多字本來讀ㄍ,後來變成讀ㄐ,這是語音的變化。ㄍ、ㄐ之變,ㄍ和ㄐ很容易變化。所以古雅切這古,你查出來是見鈕,你查出來是喉牙的牙音,怎麼會變成ㄐㄧㄚˇ?原因就是剛才我說的,ㄍ很容易變到ㄐ。

聲韻學上以及一些語音學家的發現,大江以南保有部分古音。而保存最多兩個地方:一個閩南,一個客家。閩南也就包括現在台灣的大部分。譬如:

板書:基

台灣北部的港口叫基隆,是嗎?閩南語這個基隆還讀它為什麼?

學生:ㄍㄝ ㄌㄤˊ

教授:對了。

板書:ㄍ

基,它的聲符,古音還讀ㄍ。變到現在,變成基隆了,由ㄍ就變到ㄐ。

板書:ㄍ→ㄐ

ㄍㄝ ㄌㄤˊ變到基隆了。ㄍ變到ㄐ。再看這個字:

板書:

告訴我閩南語這個字怎麼讀?家庭,ㄍㄚ ㄉㄧㄥˊ,它的聲符:

板書:

也是ㄍ。現在一變,它又變了:

板書:

ㄍ和ㄐ很容易變化,它現在叫家(ㄐㄧㄚ)庭了,ㄍ變到ㄐ。所以我們這個書上注音上面,古雅切,它注成什麼?

學生:ㄐㄧㄚˇ。

教授:ㄐㄧㄚˇ,就是我說的ㄍ、ㄐ的變化。

學生:老師,我們剛剛學這個句(勾ㄍㄡ)字,在《說文》說「从口丩聲」,那丩是不是也在古音上變化,變成句(ㄍㄡ),現在我們就念句(ㄐㄩˋ),一句的句。

教授:妳說這個從句(ㄍㄡ)得聲,這句(ㄍㄡ)的注音它應該是ㄍ;ㄍㄡ,妳說能不能把它變成ㄐㄧㄡ,是嗎?有的變了,有的沒變。

板書:

ㄍㄡ,它的原聲母應該是什麼?

板書:

丩(丩ㄧㄡ),4E29它原來應該讀ㄍㄡ,它本身變成丩(丩ㄧㄡ)了,還有:

板書:

(糾)也讀成丩ㄧㄡ。第一個,同學們查這個丩4E29,查查《說文》,這個丩,查它的反切。

板書:居虯切 古矦切

丩反切,居虯切,居是什麼紐?

學生:見紐。

教授:見紐。

板書:

現在我們查這個4E29字,它的聲紐是屬於見紐,見紐應該是什麼?

學生:ㄍ。

板書:

教授:所以這個字(丩)它本來應該是讀:

板書:ㄍ

不是讀ㄐ,它是見紐,保存它原來古音的像句(ㄍㄡ),這個保存它原來的古音,古矦切,還是見紐。

這個7EA0就已經變了,聲母(丩)它孳乳出來的這一系列的從句得聲的字,聲子(句)還保留聲母(ㄍ)原有的這個聲符ㄍㄡ。這個(糾)它就變作ㄐ了。所以剛才我們說ㄍ,牙音,喉牙舌齒唇的牙音,很容易變到ㄐ,ㄍ、ㄐ。我們舉出保存在閩南音裡面的古音,像基隆,閩南語讀它為ㄍㄝ ㄌㄤˊ。家庭,閩南語依然讀ㄍㄚ ㄉㄧㄥˊ,ㄍ,ㄍㄚ ㄉㄧㄥˊ。

「見」本身這個字是ㄍ,在北方音已經變成什麼?你看什麼?你看見了嗎?

板書:ㄐ(G)

又變成ㄐ,你看見,見是什麼?ㄐ,看見了。同學們附帶看看八十八頁這個句(ㄍㄡ)字,「曲也,从口丩(丩ㄧㄡ)聲」,底下,段註:「古矦切。古音也。四部。又九遇切」,他說是「今音也。」大家查查九屬於哪一紐?七八九的九。

學生:見紐。

教授:查到了?同樣是見紐,那還讀它為ㄍㄡ。九本身見紐,閩南語數目的九讀為什麼?

學生:ㄍㄠˋ。

教授:ㄍㄠˋ,ㄍ。而現在的普通話讀為ㄐㄧㄡˇ,ㄐ,變成ㄐ,ㄍ、ㄐ。剛才是要同學們查這個叚,它注音注成ㄐㄧㄚˇ,那我們查它的反切,它應該是見紐,而ㄍ容易變到ㄐ,這是叚ㄐㄧㄚˇ,它注成叚ㄐㄧㄚˇ的原因。然後,我們又要同學們看到這個「闕」是什麼意思,是許慎他對這個字他不能了解的,他不會自己臆說,他是很謹慎,所以叫闕。段玉裁又說,「古多借瑕為叚。」那你看瑕這個字,在後面舉例第三個,「瑕,玉小赤也。从玉叚聲。」我們說瑕疵,指玉上面有紅色的小點,就所謂的瑕疵。然後,段玉裁說,古多假借這個瑕疵的瑕為聲母的叚,瑕疵的瑕本是玉小赤,所以就有紅、赤這個意思。同學看第二個字(鰕),這個字其實是哪一個字?

學生:蝦。

教授:大龍蝦的蝦字。《說文》說是:「魵(ㄈㄣˊ)也。从魚叚聲。」段註:「鰕篆者,長須水蟲之正字。」意思是說,那種長鬚水蟲大龍蝦那個蝦,長鬚水裡面的蟲,寫大龍蝦應該寫這個字(鰕),正字。我們需要唱歌了,留下三個字下次再說。

學生:同學們,請起…

教授:還沒有,先唱歌:功課完畢,要回家去,先生同學大家暫分手,我們回去不要遊戲,先把今天功課再溫習,明朝會好朋友,明朝會好朋友,願明早齊到校無先後。

 

 

漢字入門  劉克雄教授主講  (第二十六集)  2015/8/22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56-181-0026

教授:昨天我們下課,我們唱了放學的歌,裡面提到我們回去不要遊戲,先把今天功課再溫習,你們溫習了,碰到什麼問題,現在提出來。

學生:老師,向老師請教,學生們昨天在複習的時候,發現「四聲之異者」。形聲字的有四種聲音,它的古漢語的四種聲調平、上、去、入,和現代漢語的四種聲調陽平、陰平、上聲、去聲,這些都不太了解,可不可以請老師舉例子為學生們介紹,並且說出來它們之間的關係,謝謝老師。

教授:四聲,平、上、去、入:

板書:

在宋齊梁陳,梁這個時代,有個叫:

板書:沈約

沈約,他才發現我們古代字音有這四聲的分別,這四聲就是平、上、去、入。至於平聲、上聲、去聲、入聲是如何分別,不知道同學們備有一本林老師的《聲韻學通論》沒有?

板書:聲韻通論

裡面就說得清楚。歷來各家對平上去入如何的區別,說得比較清楚。簡而言之,這是古代的四聲。後來語言、字音是隨時間在漸漸的變化。到現在的普通話,北方的讀音,你們同學的地區比較廣,以北京地區為中心,上至東北,下至西南,這種普通話當時又稱之為官話。

板書:官話

我們上次曾經提過,現在所謂的標準國語是怎麼來的,還記得嗎?他們投票。投票定出來的標準國語,真的標準嗎?這是個很大的問題。只能說投票以一票之差定了北方音,北京話。現在我們說四聲,注音符號現在都是根據北京話來定的。現在北京話裡面,也就是說,在台灣說是國語,在大陸說是普通話,是一個東西。它所分的四聲,第一聲、第二聲:

板書:

以前的三聲,上聲屬第三聲。

板書:

以前的去聲,屬第四聲。

板書:

注音符號:第一聲,一般聲調它不標;第二聲這樣();第三聲這樣();第四聲這樣(),大家都熟悉的注音符號。那同學們會問,以前的入聲怎麼就消亡了?原因,從古音裡面的四聲漸漸演變到現在的北方音,它入聲就分到:

板書:

它就分到前面的三聲裡。現在的第一聲、第二聲是原來的平聲,平聲因為字數比較多,所以就分成陰平、陽平。

板書:

平聲字字數多,就分成陰平、陽平,只是把它分成兩部分,本身毫無區別。記得,陰平、陽平本身毫無區別,只是原來的平聲字字數太多,把它分成陰平、陽平。所以現在的第一聲、第二聲,大體上跟這個陰平、陽平是比較接近的。

板書:

所以,現在國音裡面的四聲,第一聲、第二聲、三聲、四聲,並不是古代的平上去入,這個表就很清楚了。

我以前曾經也跟同學們說過,聲調跟作詩講平仄,是息息相關的。

板書:

我這漏了一個字,《聲韻學通論》。《中國聲韻學通論》,作者就是林老師(林景伊、林尹先生)。同學們能夠備有這本書,那有關聲韻方面,在裡面就可以查。譬如我們課本裡面,最後引的四十一聲紐,就是從這裡面摘錄出來。

詩裡面聲調講平、講仄。

板書:

月落烏啼霜滿天:

板書: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腳)。「月落」三聲、四聲。在現在的國音裡面,從這劃開:

板書:

三聲、四聲屬仄聲,一聲、二聲屬平聲。「月落」是仄仄,「月」第四聲,「落」也是第四聲,所以它是仄仄。烏啼,「烏」:

學生:平。

教授:「啼」:

學生:平。

教授:「啼」,第二聲。「烏啼」屬平聲,月落烏啼()沒錯吧?上次我們介紹過詩的平仄,一開始兩個仄聲,接下來兩個字要跟它相反,兩個仄接下來就兩個平;再接下來兩個字又跟它相反,它兩個平,它又兩個仄。記得嗎?不記得就不及格,因為這個是將來你學作詩,是一個最基本而非常簡單的原則,你再把它忘了就很可惜。

再說一次,「月落」仄仄,「烏啼」平平。先兩個仄聲的話,接下來的兩個字就跟上面兩個字相反;再接下來,第五六跟三四又相反。「烏啼」是平平,接下來應該兩個仄聲,「霜滿」,這個「滿」沒有問題,「滿」是第三聲;「霜」呢?「霜」是第一聲是平聲。

板書:

也就是作者張繼,楓橋夜泊,他的平仄這裡就不對了。真正按照規矩,那就是兩個仄、兩個平、兩個仄,然後押韻。他這裡為什麼該仄的時候,他用個「霜」?很高興同學還記得,為著不拘束我們的性靈,作詩,你的性靈不是太受拘束,所以有個方便之門,「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再看這個不合規矩的「霜」,屬第幾個字?

學生:五。

教授:第五。一三五可以不論,最好是能夠按照原來的規則,萬一找不到合適的字,可以讓你自由,免得你削足適履,明白嗎?讓我們的性靈不至於太受嚴格的拘束。

我上次又說過,律詩當中那四個句子是兩個對聯,對聯是相當的麻煩,平仄跟作詩一樣,兩個仄、兩個平,接下來兩個仄。詞性要一樣,第一聯用了形容詞第一個字,第二聯也該是形容詞;你用了名詞,第二聯也應該是名詞。所以是詞性相同,而這種對句作完了以後是非常漂亮。「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王勃千古的名句。

板書:落霞與孤鶩齊飛  秋水共長天一色

這是一個對句,看二四六,第二個字,落「霞」,平聲;秋「水」,仄聲。「與」、「共」是連接詞。孤鶩,「鶩」,仄聲;「天」,平聲。齊「飛」,平聲;一「色」,仄聲。這是平仄一正一反,一正一反,讓你朗讀的時候是抑揚頓挫,是鏗鏘有聲。然後,「落霞」是名詞,「秋水」也是名詞;「與」、「共」同是連接詞;「孤鶩」對「長天」,「齊飛」對「一色」,詞性相同,平仄相反。這是作對句,我們舉王勃《滕王閣序》為例。

上次我們曾經舉白樂天的《錢塘湖春行》一首詩,「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雲腳低。幾處早鶯爭暖樹」,下一聯,「誰家新燕啄春泥。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這個對子也對得很好。我們現在說,作詩講究平仄,平仄的原則上次我們說過,現在等於是複習。上次也舉了這個例子,「月落烏啼霜滿天」;為什麼這個字(霜)該仄聲,他用平聲?我們也說過,一三五可以讓你自由。

剛才同學問的是四聲問題,古代的四聲跟現在的四聲分別在哪裡?

板書:

這裡我們畫了一條線,現在北方音的四聲完全沒有入聲字,它入聲字分配到前三聲裡面。比如「月落烏啼」這個「月」,你現在讀起來是第四聲,實際上它是道道地地的入聲字。杜甫懷念他的老友李白:

板書:

「落月滿屋梁,猶疑照顏色。」懷念他的老友李白。分析它的平仄:

板書:

落月滿屋,猶疑照顏,「屋」是平聲嗎?

板書:

根據這個分析,「屋」是第幾聲?

學生:第一聲。

教授:第一聲,那當然是平,是吧?答錯。何以故?你把韻書翻開,「月」、「屋」它都是在入聲韻。所以,因為北方的音已經完全沒有入聲字,所以作詩的時候往往會犯這個錯誤。房屋的屋,你一讀是平聲,第一聲;你以為是平聲,其實它本來是入聲字。如果你會閩南語,你會客家話,會廣東話,那也許就方便一點。屋,告訴我讀什麼?房屋的屋,房屋就讀ㄅㄤ ㄡˋ,屋就讀ㄡˋ。所以入聲字是一發就收,ㄡˋ,一發就收,它無法拉長,無法延長。平聲字可以延長,延長之後它的韻不會變。

上次我們這還舉過,譬如東西南北的東,我好像還耍了一次花腔高音。東…這個韻沒有變,東…可以拉長。房屋的屋,它是一發就收,它不可能拉長。如果像剛才那個花腔,你填詞作曲填一個屋,那叫那個歌唱家他到最後就ㄡˋ、ㄡˋ、ㄡˋ,他不可能唱,這之所以詞曲的平仄要比詩講究得嚴格的原因,它要適合歌唱。明白嗎?

學生:明白。

教授:這是說到古代的平上去入與現代的北音一二三四,由於入聲已經分到前面三聲裡面,譬如「月」,月亮的「月」也是入聲字,它分到第四聲;房屋的「屋」是入聲字,它分到平聲第一聲去。像這些地方是讓北方的朋友們,作詩碰到一些小麻煩。有沒有辦法克服?很簡單。想不想聽?

學生:想。

教授:好簡單,你手上有《廣韻》嗎?沒有,最好有一本。如果沒有《廣韻》,你學作詩最少有一本《詩韻集成》,不然你怎麼知道用韻?

板書:

還有個更簡單的辦法,中華書局出版的一本《唐詩三百首詳析》,中華書局出版的,它後面附有簡單常用的韻目、常用的字,平上去入。那是少之又少了,但是你可以翻到,一翻「屋」,它原來是入聲,差點害我把它搞錯,以為是平聲。所以你如果備有這本《唐詩三百首詳析》,它附在後面的,有個簡單的韻書,很容易查到。最好有這本《詩韻集成》,那裡面一翻,把入聲字翻開一對照,「屋」、「月」這都是入聲,你就不至於把它誤以為是平聲,清楚嗎?

學生:清楚。

教授:我們中國的漢字,一個字一個音,字音裡面又分平上去入。所以從《詩經》、《楚辭》、漢樂府、唐詩、宋詞、元曲,在這些文學作品裡面,我們可以看到應用我們漢字特有的一字一音的聲調,而作成平仄抑揚頓挫的韻文,是最優美的一種作品;又很工整,譬如「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詩經》開始,就有很多優美的作品,「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有多美,現在讓你來作,你也作不過它,「蒹葭蒼蒼,白露為霜」、「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你譬如《小雅》,「呦呦鹿鳴,食野之蘋。」利用我們漢字聲音,單音有平上去入的分別,竟然讓我們朗讀起來聲調是那樣的優美;文辭,字面上的文辭也那樣的優美。同學們應該有個問題,我講到這你應該有個問題,妳提:

學生:現在一個字一個音,譬如說丨(ㄍㄨㄣˇ),它有三個音,引而上行讀若囟,引而下行讀若退,還有丨ㄍㄨㄣˇ,它有三個音。普通字降ㄐㄧㄤˋ、ㄒㄧㄤˊ,同一個字有兩個音?

教授:好,這個是應該提的問題,容往後一點我再講。剛才我要同學們想的問題,我是說,我們韻文的鼻祖,《詩經》怎麼有聲調那麼優美?文辭那麼優美,聲調也那麼優美,難道這不是一個問題嗎?四聲是誰發現的?

學生:沈約。

教授:沈約是什麼朝代?

學生:梁朝。

教授:《詩經》是什麼朝代,相隔多少年你想。《詩經》的作者現在是不可考。那我們說《詩經》的作者,難道他預先看到沈約說的平上去入的四聲嗎?不可能。那怎麼會他的平仄用得那麼好?我要你們想的是這個問題。

學生:因為自性流露。

教授:請再說一次。

學生:自性流露出來的東西,是完美無缺的。

教授:再大聲一點。

學生:自性流露出來的東西,是完美無缺的。

教授:前兩個字,妳說什麼?

學生:自性。

教授:字句?

學生:自性。

教授:自性。

學生:就是佛性。

教授:佛性,有道理。我們用兩個字:

板書:天籟

這是天籟!到了沈約他才歸納分析出,我們的文學作品裡面有這四聲。實際上最早的文學,它並不是先有四聲,然後按照它來做。如果是這樣的話,恐怕就不會有像《詩經》、《楚辭》,那樣像天籟那麼美的作品,就會受到什麼?平仄的約束。也就是到了唐代近體詩,平平仄仄,仄仄平平,這個原則要記得。

我們中國文學的發展,它不是憑空的,它都是有那種自然的趨勢,發展到了六朝的時候,漢末六朝時候,中國的文學可以說發展到造極的地步。梁,昭明太子他喜好文學,他編輯的一本書,他選的叫《昭明文選》。

板書:昭明文選

季剛先生命林老師熟讀,最好背誦。林老師幾乎整本能背。他也要求我,《昭明文選》一定要熟讀。我順便提供給各位做參考,最好你如果喜好我們的中國的文學,要備有這本《昭明文選》。六朝時候,他們崇尚唯美文學。

板書:唯美

字句雕琢錘鍊,希望它做到最完美。這種要求對一個如果才華不夠的人來說,那是非常難以做到。我想同學們一定熟讀過《滕王閣序》,王勃的《滕王閣序》讀過嗎?《古文觀止》就選的有「滕王閣序」。因為這種駢文,我們說它是駢文:

板書:駢文

駢就是對,兩句一對,兩句一對。整篇文章是這樣對下來的,《滕王閣序》就是這樣。要講究駢對,通篇文章都是這樣做下來,「落霞與孤鶩,秋水共長天」,整篇文章都是這樣做出來,這是駢文。美則美矣,但是難以做到上次我說的,「文以氣為主」。

板書:氣

曹丕《典論.論文》,他說「文以氣為主」,曹丕提出來的,文章以氣為最重要。駢文因為要講究對仗,所以一般的作者做起一篇駢文就顯得堆砌,不是一氣呵成,顯得堆砌。所以有人形容,這種不能以氣來統御整篇文章的駢文的作者,他的作品前人做一個比喻,像是七寶樓台很漂亮,炫人眼目,可是拆下來不成片段,沒有內容。這之所以到唐代韓昌黎(韓愈)大聲疾呼的原因,他說這種駢文害人,盡是在裡面雕琢、堆砌,所以他要恢復古文。所謂的古文是對駢文而言,駢文以前的那種文體韓愈稱它為古文,像什麼?《左傳》、《史記》這些都是極好的古文。在韓愈大聲疾呼,一時緊從的就有柳宗元,一直到宋初的歐陽修,後面三蘇(蘇洵、蘇軾、蘇轍)、曾鞏、王安石,我們稱它什麼?古文,幾個?

學生:八個。

教授:算來,算我聽,哪八個?韓愈、柳宗元,這屬於唐代,到宋以後,歐陽修、三蘇、曾鞏、王安石,八個,古文八大家。由於駢文很容易造成那種堆砌的毛病,才華不夠的就會被人詬病,「你只在堆砌文辭」。我們之所以稱王勃以及駱賓王,說他是唐初,幾個?

學生:四傑。

教授:對,唐初四傑。四位傑出、了不起的作家,唐初四傑。駱賓王,在《古文觀止》也可以看到一篇文章《討武曌檄》,討伐武則天的一篇檄。檄是什麼?誓師文字。徐敬業興師要討伐武則天,駱賓王作的一篇誓師起義的文章。這種文章用駢文來寫,你說有多難。但是由於駱賓王是位才華蓋世,所以在他寫來(同學們可以翻開《古文觀止》看):「喑嗚則山嶽崩頹,叱吒則風雲變色。以此制敵,何敵不摧。以此圖功,何功不克。」駢文,作得那樣理直氣壯,因為要誓師去討伐武則天。這是說駢文不容易作,要作得有氣勢。再就是王勃,我們提過他的《滕王閣序》。上次我們講過嗎?《滕王閣序》。

這說到四聲,同學們剛才提到的四聲。古時候的四聲跟現在的四聲的分別,然後我就附帶的提到古代四聲沒有被發現之前,詩經、楚辭、漢代的樂府詩、漢代的古詩為什麼那麼好?要同學們想它是怎麼回事。歸納出來,是種天籟。都是千錘百鍊以後,雖然沒有平仄來約束他們,他們能夠知道這樣才會優美。剛才這位同學問的是這個問題吧?現在清楚?

學生:老師,還有問題可以問嗎?

教授:可以。

學生:在課本的三百六十七頁,老師講到聲韻畢異者。譬如「需」字,需它的聲母是而,它的聲母是「ㄦˊ」的音。老師講過聲母和形聲字的聲子它的讀音音、韻完全不同,是因為做為聲母的字是無聲字,無聲字多音,但是後來喪失了多音之道,那麼我們可不可以通過「需」的音來推論「而」還有一個音也是念ㄒㄩ呢?

教授:這個「需」,我們課本上已經把反切分析過。聲來說,聲母與聲子,一個是日紐,一個是心紐;韻來說,一個是一部,一個是四部。所以聲母與聲子之間,「需」跟「而」這兩個字是聲、韻都不同。原因何在?那就是我們說過的無聲字可以多音。「而」這個字,它本身是無聲字。由它衍生、孳乳的形聲字,像這個「需」,這個字音「ㄒㄩ」跟「ㄦˊ」,現在看來是毫無關係。那由於「而」本身是無聲字,它可以多音,也就說明需這個音目前看來像是不合形聲字造字的道理。而實際上可以看成什麼?

板書:94而  ㄦˊ  ㄒㄩ  需

「而」本身是無聲字,現在我們看到它的聲子「需」,它跟聲母的字音毫無關係。我們可以設想「而」本身有這兩音,一個是ㄦˊ,聲母現在的讀音;一個它還有ㄒㄩ這一音,也就是:

板書:VR4N26C4%9W2}2G($SJ3286

這本來是兩個因人、地、時不同造的字。讀音一個讀ㄒㄩ,一個讀ㄦˊ,字形一樣,所以後來:

板書:

這兩個字形一樣,字音不同,它衍生的聲子(需)保有它的聲音ㄒㄩ。現在因為我們只看到上面紅的那一部分,這部分已經失去了,所以我們會懷疑。現在明白嗎?跟我們舉的例子「妃」這個字是一樣的。

形聲字裡面聲母與聲子聲、韻不同,完全不同的,都是這個原因,都是季剛先生發現的「無聲字多音」產生的後果。還有問題嗎?

學生:有。

教授:還有問題。

學生:在三百七十七頁,老師在昨天講「叚」這個字,第一個字的「叚」是可以做第二、三、四、五這個字的聲母,所以後面的字都是念ㄒㄧㄚˊ,所以第一個字也是念ㄒㄧㄚˊ。但是我們在查《說文解字》段玉裁先生的註解當中是查的是ㄐㄧㄚˇ,學生們也發現,如果第一個字這個「叚」字旁邊加一個人字旁,就是假借的「假」,是否學生就可以認為第一個字它本來也有兩個音,一個是ㄐㄧㄚˇ,一個是ㄒㄧㄚˊ?

教授:ㄍ和ㄐ的變化,記得嗎?見紐,我們特別說到,我們《說文》書上,上面標的注音符號是ㄐㄧㄚˇ,然後我就說到它是ㄍ和ㄐ的變化,這個不能夠把它當作無聲字多音,它是ㄍ、ㄐ的變化。弄清楚?

學生1:老師,但是這裡是ㄒㄧㄚˊ,是ㄐ和ㄒ的音。

學生2:老師,她說的意思就是說,第一個字是叚,它的聲母是ㄐ,然後後幾個字從叚(ㄐㄧㄚˇ)得聲的,它有的聲母是ㄒ,所以學長她不太清楚,它是不是也屬於無聲字多音。但這裡是疊韻。

教授:不是,我明白妳問的問題了。第一個聲母(叚)我們讀它為ㄒㄧㄚˊ,後面這些字都是從叚得聲,那妳查出來的注音有的是注成什麼?

學生:假借的假。

教授:假借的假。

學生:對,假借的假,旁邊是一個人字旁,這邊也是跟叚(ㄒㄧㄚˊ)同樣的字,段玉裁先生註,旁邊這個字(叚)也是讀ㄐㄧㄚˇ,所以學生就不太了解了。這個字(叚)是段玉裁先生註的時候念ㄐㄧㄚˇ,它組成形聲的字,這個字(假)也讀ㄐㄧㄚˇ,但是另外一個體系裡面,我們看書上,那裡是ㄒㄧㄚˊ,由它組成的字,其他字也是念ㄒㄧㄚˊ。所以這個是ㄐ的音(叚)變成ㄒ,老師昨天講的是ㄍ變成ㄐ的。

教授:ㄐㄧㄚˇ、ㄒㄧㄚˊ。同學們翻開後面那個切語上字表的前面,有發聲部位,同學們先把這兩個字叚和瑕的反切給查出來,看它是什麼聲紐。很高興同學們熱烈的提出這些問題,可見同學們是真正在用心,現在寫在黑板上我就看得很清楚了。

板書:

有讀ㄒㄧㄚˊ,有讀ㄐㄧㄚˇ、這(瑕、鰕)都讀ㄒㄧㄚˊ,這個(叚)讀ㄐㄧㄚˇ,同學的問題是懷疑它(叚)是不是無聲字,有個音讀ㄒㄧㄚˊ,有個音讀ㄐㄧㄚˇ。首先無聲字的原理,聲母、聲子之間聲韻都完全沒有關聯,才叫無聲字多音,這個先弄清楚。現在看看它是無聲字嗎?它不是,它不是無聲字多音。只是發聲部位起了一點變化,ㄐ、ㄒ,之所以我要同學翻開四十一聲類表前面的那個發聲部位表,那ㄐ、ㄒ。「乎」在哪一紐?匣紐。「乎」在匣紐。(叚)這個注音在我們的書上注成ㄐㄧㄚˇ,我們說過它是見紐,應該是什麼?ㄍ,是嗎?我們又說過,ㄍ容易變成ㄐ。所以我們書本上本來應該是ㄍ,它注成了ㄐ,音變了。這個問題沒問題了吧?

再看這兩個,ㄐ和ㄒ。古音發音裡面,ㄐ、ㄑ、ㄒ都同屬什麼?

學生:齒音。

教授:齒音。同發音部位,有的只有發聲送氣的不同,因此它很容易變。很容易由ㄒ變成ㄐ,由ㄐ變成ㄒ。上次曾經要同學們讀唇音的ㄅ、ㄆ,試試看:

學生:ㄅ、ㄆ。

教授:再讀ㄐ、ㄑ:

學生:ㄐ、ㄑ。

教授:一個是發聲,一個是送氣。ㄐ是發聲,ㄒ,ㄐ、ㄑ、ㄒ,ㄑ是送氣,ㄒ呢?它還是發聲。所以ㄐ、ㄑ、ㄒ同是齒音,它容易變化。所以由ㄐ變成ㄒ這是很容易的事。所以可以讀ㄐㄧㄚˇ,可以讀ㄒㄧㄚˊ,韻還完全一樣(ㄧㄚ)看到嗎?現在清楚了吧?好。

剛才休息的時間,在外面有這位同學在旁邊,聽到有種我們常常聽到的鳥叫,咕咕咕,咕咕咕,聽過嗎?

學生:聽過。

教授:在這四周到處叫。那是什麼鳥?

學生:布穀鳥。

板書:春鳩鳴何處

這個鳥(鳩),我們一般說牠是布穀鳥,實際上就是這個鳩。韋應物的詩,「春鳩鳴何處」。這是韋應物:

板書:韋應物 蘇州

我們又叫他韋蘇州。他也屬自然詩派,跟王、孟同可歸到自然詩派。你看這個詩多麼好,「春鳩鳴何處」。你們聽到這到處在叫,咕咕咕,咕咕咕。正好這位小同學在旁邊,我說你聽到嗎?他說聽到了。我說叫什麼鳥?他不知道。我說你查一查這個句子(春鳩鳴何處),查出來了,韋應物的一首詩裡面的一句。

我們班上這位最小的同學,你不要看他年紀小,他學得很好。我說這個鳥牠叫做鳩,他眼睛眨一眨,忽然說,我知道了,廣東話這個九讀ㄍㄠˋ,也是這個鳥在那叫,告告告、告告告。快鼓掌。不要看他年紀小,已經真正學到了,能夠應用,知道這個鳩原來就是牠那鳴叫的聲音。那鳴叫為什麼不叫啾啾啾、啾啾啾?因為它古音就讀ㄍㄠˋ,告告告、告告告,ㄍㄠˋ。

我們講過蘇東坡跟王安石說的是九隻鳥,說過嗎?沒有說過。想不想聽?

學生:想。

教授:王安石學問很大,當宰相,又變法。學問固然很大,他又是古文八大家之一,可是他喜歡說解文字,他喜歡臆說。他有一次碰到蘇東坡,他跟東坡說:「東坡,你這個坡字是土之皮也。」東坡聽了愣在那裡,他說:「我這個坡是土之皮也。那請問荊公(王荊公),那水波的波應該是什麼?」王安石不假思索:「水之皮也。」東坡說:「那請問荊公,這個字(滑)呢?」

板書:滑

滑呢?荊公(王荊公)他一下無言以對。你說東坡非常的刁鑽,難道水有骨頭嗎?東坡還不饒他,他說:「根據荊公這樣說解,我現在才恍然大悟。」王荊公瞪著眼睛聽:「你恍然大悟什麼?」我現在才明白,這個鳩是九隻鳥也。這下把王荊公也弄糊塗了,他說這怎麼說?東坡說:「荊公,你難道忘了嗎?《詩經》裡面有兩句說」:

板書:尸鳩在桑 其子七兮

「尸鳩在桑,其子七兮。」王安石說:「我怎麼會忘了,我當然知道。可是只有七個,不是只有七個嗎?」東坡說:「連爹帶娘,所以九個。」這是鳩,這成為笑話。所以文字,同學們沒有翻《說文》,千萬不要臆說,自己想當然耳,就會變成九隻鳥也。如果同學們還有疑問,我希望你多提出來。現在我們先回到課本,在課間下課你都可以隨時來問,好嗎?

下一個字我們就看「凡从戔得聲之字,皆有小義」。樹師妳讀一遍。

學生讀誦:凡从戔得聲之字,皆有小義。(王聖美說)

沈括《夢溪筆談.卷十四》:「王聖美治字學,演其義以為右文。古之字書,皆從右文。凡字,其類在左,其義在右。如木類,其左皆從木。所謂右文者,如戔,小也。水之小者曰淺;金之小者曰錢;歺(ㄜˋ)而小者曰殘;貝之小者曰賤;如此之類,皆以戔為義也。」

1、戔,《說文》:「賊也。从二戈。」《周書》曰:「戔戔巧言。」《易.賁(ㄅㄧˋ)》:「束帛戔戔。」按:戔合二戈會意,兩戈相向,相互爭鬥,必有傷殘,故戔引申有小義。

2、淺,《說文》:「不深也,从水,戔聲。」段註:「按不深曰淺,不廣亦曰淺。」《玉篇.水部》:「水淺也。」按:小水為淺。

3、賤,《說文》:「賈少也。从貝戔聲。」《玉篇.貝部》:「價少也。」按:貝指錢幣,引申為價值,表示價值之小者為賤。

4、箋,《說文》:「表識書也。从竹戔聲。」按:《慧琳音義》:「小箋也。」按,竹簡之小者謂之箋,今稱便箋。

5、諓,《說文》:「善言也。从言戔聲。」《集韻.先韻》:「諓,淺薄貌。」按:《漢書.李尋傳》顏師古註:「諓,小善也。」皆有小義。

6、棧,《說文》:「棚也。竹木之車曰棧。从木戔聲。」按:棧就是小木棚,又如「棧道」,表示小的道路。小的旅社為「客棧」。

7、綫,《說文》:「縷也。从糸,戔聲。」《淮南子.要略》:「中國之不絕如綫。」高誘註:「綫,細絲也。」《孟郊.遊子吟》:「慈母手中綫。」綫就是細小的綫。

8、餞,《說文》:「送去食也,从食,戔聲。」按:餞為送別時的酒食,離別傷感,食之甚少。

9、踐,《說文》:「履也,从足,戔聲。」按:足履物上,則物被殘傷,引申有小義。

10、濺,《集韻》:「水疾流皃。」水疾流濺起的小水花。

11、殘,《說文》:「賊也。从歺戔聲。」按:傷殘則小。

12、琖(盞),《說文》:「玉爵也。夏曰琖,殷曰斝(ㄐㄧㄚˇ),周曰爵。从玉戔聲。」按:玉爵是一種小的酒杯。

教授:好。我們舉的這十二個從戔得聲的字,凡從戔得聲,都有小義,這是王聖美提出來的。我們找了這些例子,同學們可以繼續再找,可以補,從戔得聲還能找到哪些,看看它是不是一樣的都有小義。

上次我們說過,了解到形聲字聲多兼義,如果把形聲字的變例去掉,那季剛先生就說聲必兼義,像這些我們舉出來的從戔得聲這些字都兼有小的意思。前面從水、從金,這些水和金是指它的類別,形符。形符是指這個形聲字的類別,聲符是字音兼字義。前面我們說的,像從句得聲的多有曲的意思,也舉了一些字。比較難理解的有一個,太炎先生舉的第三個,什麼字?翻過來看。第一個,太炎先生說的,凡從半得聲之字,多有分的意思。我說比較難以理解的,是他舉的這第三個字,哪一個?

學生:胖。

教授:「胖」字。這個「胖」字,怎麼有分的意思?那是因為我們現在對胖這個概念,已經形成了你固定的概念,認為是這樣子才是胖的意思。實際上,《說文》說什麼?「半體也。」就是祭祀神明所用的犧牲(牛羊豬)的半體,一半的牛羊豬,這叫胖。《說文》裡面還有一解:「一曰廣肉」,我們現在說的大胖子、小胖子這個胖,應該是從這一曰來的,廣肉。

好,接下來看第七,「從力得聲之字,多有條理之義」。

學生讀誦:凡从力得聲之字,皆有條理之義。(段玉裁說)(段註「力」下曰:「人之理曰力。故木之理曰朸(ㄌ一ˋ)。地之理曰阞(ㄌㄜˋ)。水之理曰泐(ㄌㄜˋ)。」)

1、力,《說文》:「筋也。象人筋之形。」按:力是人用力時,經絡鼓起,肌理分明。

2、朸,《說文》:「木之理也,从木,力聲。」

3、阞,《說文》:「地理也,从阜,力聲。」按:地之紋理曰阞。

4、泐,《說文》:「水之理也。从水,阞聲。」《周禮》曰:「石有時而泐。」按:水之紋理曰泐。

教授:這是從力得聲,找了這些例子。接下來第八:

學生讀誦:凡从奇得聲之字,皆有偏義。(段玉裁說)(段註「齮(一ˇ)」下曰:「按凡从奇之字多訓偏。)

1、奇,《說文》:「異也。一曰不耦。从大从可。」按:異乃特別不同之稱;凡物大則異於常,異於常則偏也。

2、畸,《說文》:「殘田也。从田奇聲。」段註:「殘田者,餘田不整齊者也。」

3、踦,《說文》:「一足也。从足奇聲。」按:一足則偏也。

4、倚,《說文》:「依也。从人奇聲。」按:人倚物則體偏。

5、齮,《說文》:「齧也。从齒奇聲。」《漢書.田儋傳》顏師古註:「齮,側齧也。」按:齧,即今之齧字,表示咬、啃。按:啃物則不全,有偏義。

6、掎,《說文》:「偏引也。从手奇聲。」《漢書.敘傳上》顏師古註:「掎,偏持其足也。」

7、觭,《說文》:「角一俛(ㄈㄨˇ)一仰也。从角奇聲。」按:角一俯一仰則偏也。

教授:這是從奇得聲。《段注》它說,凡从奇聲的字,多有偏義。接下來看第九:

學生讀誦:凡从侖得聲之字,皆有條理之義。(段玉裁說)(段註「侖」下曰:「凡人之思必依其理。倫、論字皆以侖會意」)按:「侖」讀作「ㄌㄨㄣˊ」,發「ㄌ」音時,舌頭打轉,故「侖」為聲符的字,多有圓轉義,再引申為條理之義。

1、侖,《說文》:「思也。从亼冊。」按:「亼」表示集中編排之義,「冊」指簡冊,編排簡冊要有條理次序。

2、倫,《說文》:「輩也。从人侖聲。一曰道也。」按:侖,有條理之義,父慈子孝,兄友弟恭,這種人倫的條理是需要人人遵守的。

3、論,《說文》:「議也。从言侖聲。」段註:「凡言語循其理,得其宜謂之論。」按:議論之辭必須有條理次序。

4、輪,《說文》:「有輻曰輪,無輻曰輇。从車侖聲。」按:車輪圓轉義是从「ㄌㄨㄣˊ」聲而得。

5、淪,《說文》:「小波為淪。从水侖聲。」《詩》曰:「河水清且淪漪。」按:「淪」,即水一圈一圈圓的波紋。如王維的《山中與裴迪秀才書》:「輞水淪漣,與月上下。」

教授:好,這個字以前我們也說過:

板書:_l=jgw&u=4F96&s=100

「侖,从亼冊。」亼是個指事字,用三個線條表示集合在一起。編輯簡冊是把它串在一起,是需要有次序、有條理,所以「侖」引申為有次序、有條理。之所以有這種意思,是由於侖本身的字音,它發聲,ㄌㄨㄣˊ這個發聲是先民們他們造字的時候,他就會感覺到,發這個字音的時候:

板書:ㄌ

舌頭在打轉。所以用它來表達圓轉的意思。所以:

板書:輪 淪

都讀它為ㄌㄨㄣˊ。由發聲,有圓轉,然後賦以字音,車輪、淪漣,再引申為:

板書:倫

有條理,圓轉就有條理,車輪滾動,它有條理、有次序,所以引申條理、人倫。

板書:論

論說。語言,把一個比較抽象、不容易理解的意思,你需要有條理、有次序說出來,稱之為論。在這裡我們舉的這些,都可以很清楚明白的看出聲義如何?

學生:同源。

教授:同源,聲與義密切的關係。接下來看第十:

學生讀誦:凡从辰得聲之字,皆有動義。(段玉裁說)(段註「(ㄓㄣˋ)」下曰:「與口部唇,雨部震,手部振音義略同。)

1、辰,《說文》:「震也。从乙匕。厂聲。天時也。从二(ㄕㄤˋ)。二,古文上字。」按:震有動義。

2、震,《說文》:「劈歴,振物者。从雨,辰聲。《春秋傳》曰:「震夷伯之廟。」段註:「引申之,凡動謂之震。」

3、振,《說文》:「舉救之也。从手,辰聲。一曰奮也。」段註:「采芑傳曰:『入曰振旅。』振鷺傳曰:『振振,羣飛皃。』七月傳曰:『沙雞羽成而振訊之。』皆此義。」按:段氏所舉《詩經》諸例,皆有動義。

4、,《說文》:「動也。从足,辰聲。」

5、娠,《說文》:「女妊身動也。从女,辰聲。」《春秋傳》曰:「后緡(ㄇㄧㄣˊ)方娠。」按:妊娠表示懷孕,胎兒在母腹中蠕動。

教授:好,這是从辰得聲。段玉裁說「皆有動義」。我們把這群字找出來,看出確實从辰得聲,都有動義,一再的說明同音同義,聲義同源。明白嗎?好,下一個字,「多」。

學生讀誦:凡从多得聲之字,皆有大義。(段玉裁說)(段註「卶(ㄔˇ)」下曰:「凡从多之字訓大。」)

1、多,《說文》:「緟(ㄔㄨㄥˊ)也。从緟夕。夕者,相繹也。故為多。緟夕為多。緟日為曡。」段註:「緟者,增益也。故為多。」按:數量多則表示大。

2、卶,《說文》:「有大慶也。从卪多聲,讀若侈。」段註:「大慶,謂大可賀之事也。」

3、哆,《說文》:「張口也。从口,多聲。」段註:「《小雅》:『哆兮侈兮。』毛曰:『哆,大皃。』」按:哆表示口張得很大。

4、移,《說文》:「禾相倚移也。从禾多聲。」段註:「《表記》:『衣服以移之。』」注:「移讀如禾氾移之移。移猶廣大也。」

5、垑,《說文》:「恃也。从土多聲。」段註:「恃土地者,自多其土地。故字从多土。」按:土地多則有大義。

6、侈,《說文》:「掩脅也。从人多聲。一曰奢也。」《公羊傳何休注》:「侈,大也。」

教授:這是從多得聲,多有大的意思。我們這裡只引了些《說文》,或許同學們可以從其他像《廣韻》之類的書,你或許能夠增補。接下來看十二:

學生讀誦:凡从皇得聲之字,皆有大義。(段玉裁說)(段註「鍠」下曰:「按,皇,大也,故聲之大,字多从皇。」)按:皇為喉音,凡喉音多有大義。

1、皇,《說文》:「大也。从自王。」段註:「始王天下,是大君也。故號之曰皇。因以為凡大之稱。此說字形會意之恉。」按:皇字金文作「c9fa6d253e4620f00fb9b8389c82519d」,像人頭戴冠冕,至高無上的大王。

2、喤,《說文》:「小兒聲。从口皇聲。《詩》曰:「其泣喤喤。」段註:「啾謂小兒小聲。喤謂小兒大聲也。如離騷鳴玉鑾之啾啾,詩鍾鼓喤喤。」

3、瑝,《說文》:「玉聲也。从玉皇聲。」段註:「謂玉之大聲也。」

4、鍠,《說文》:「鐘聲也。从金皇聲。」按:鍠為大的鐘聲。

教授:這裡面我們引到這些從皇得聲的字,它都有大義。而究其根本,為什麼從皇的字多有大的意思?原因,皇是喉音。有同學已經跟我說出來了,喉音都有什麼?大的意思。這裡面我們引的有一個段註,第二個段註,他說小兒小聲叫什麼?「从口秋聲。」啾,跟我分析下聲韻,皇是喉音,啾呢?

學生:齒音。

板書:ㄐㄑㄒ

教授:啾是齒音。所以從皇得聲多有大義,原因是皇聲是喉音。啾,小兒小聲,它為什麼有小的意思?原因,黑板上我寫了,這是齒音。齒音為什麼有小義?我曾經要你跟西洋的大力士怎麼樣?跟他比聲音,你要設定這個條件,他就活該了。你設定他,你讀齒音,我們兩個來比聲音,看誰大小。齒音是無論如何發不大的,所以齒音的字多有小義。這裡段玉裁說,啾,小兒小聲。像這個問題,你要徹底弄清楚,不久的將來,各位同學都是要弘揚傳統文化的前衛的尖兵,你要說得清楚為什麼皇有大義。如果你的學生問你:《說文》:「从金皇聲。鐘聲也」;段註說:「聲之大,字多从皇」,如果學生提出來這個,他問為什麼?你說當然,不然你再看喤、瑝、鍠、煌,它都是大義。他一查果真是大義,他覺得這個老師真厲害。這還不行,他萬一問你為什麼這群字都有大義?你就跟他說徹底了,喉音都有大義。他再看到:老師,這個啾為什麼是小的意思?你也要跟他說得清楚,齒音。他如果還不信,怎麼辦?有個辦法,你說,好,我們兩個比聲音,你跟他設定一個條件,他就會清楚。

我們先唱歌,我起頭,一二唱:「功課完畢要回家去,先生同學大家暫分手,我們回去不要遊戲,先把今天功課再溫習,明朝會好朋友,明朝會好朋友,願明朝齊到校無先後。」




漢字入門  劉克雄教授主講  (第二十七集)  2015/8/23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56-181-0027

教授:昨天我們講到,我們舉的例,形聲正例,必兼會意。我們講到第十二條,段註他說:「从皇得聲,多有大義。」段註裡面它又說:「啾謂小兒小聲。」昨天我們說過為什麼用「皇」代表大聲?告訴我:

學生:喉音。

教授:非常好。為什麼用「啾」代表小聲?

學生:齒音。

教授:真好。像這種地方,雖然是我們一講大家一下就明白了,可是往往很多人他弄不清楚,何以從皇有大聲,從啾有小聲?實際上都是聲韻的問題。接下來我們看下一個例子,「凡从于得聲之字,皆有大義。」第十三:

學生讀誦:凡从于得聲之字,皆有大義。(段玉裁說)(段註「芋」下曰:「凡于聲字多訓大。」)

1、亏(于),《說文》:「於也。象氣之舒于。从丂从一。一者,其氣平之也。」段註:「《檀弓》:『易則易,于則于。』《論語》:『有是哉。子之于也。』于皆廣大之義。」

2、芋,《說文》:「大葉實根駭人,故謂之芌(ㄩˋ)也。从艸于聲。」段註:「芋之為物。葉大根實。二者皆堪駭人。故謂之芋。」

3、宇,《說文》:「屋邊也。从宀,于聲。」段註:「宇者,言其邊。故引伸之義又為大。」《文子》及《三蒼》云:「上下四方謂之宇。往古來今謂之宙。」

4、訏,《說文》:「詭譌也。从言于聲。」《方言》:「訏,大也。」

5、盱,《說文》:「張目也。从目于聲。」《魏都賦》:「盱,舉眉大視也。」

6、夸,《說文》:「奢也。从大于聲。」《詩經.大雅.板》:「無為夸毗。」朱熹集傳:「夸,大也。」《漢書.嚴安傳》:「帶劍者夸殺人以矯奪。」顏師古註:「夸,大也,競也。」

教授:這是段玉裁在「芋」這個字,他註解。這個字我們讀過,記不記得?見過芋頭沒有?有吃過嗎?

學生:吃過。

教授:你看過沒有?

學生:看過。

教授:我是說你看過它還沒有挖出來,連葉子的嗎?

學生:看過。

教授:它葉很大,它的根也有很大的。所以這個「芋」,「从艸于聲」。段註說:「芋之為物。葉大根實。」宇宙這個「宇」,《說文》說:「屋邊也。从宀,于聲。」段註說:「宇者,言其邊。」宀是屋子,交覆深屋,房子的周邊,當然比起房子要大,所以引申為大。《文子》及《三蒼》解釋「宇」是什麼?「上下四方謂之宇。往古來今謂之宙。」現在同學們認清楚什麼是宇宙了。宇,就是從屋邊引申出來的,宇本身是房屋的周邊,所以再引申為「上下四方謂之宇」。看下一個字:

學生讀誦:凡从坙得聲之字,多有直而長之義。(段玉裁說)(段註「陘」下曰:「凡巠聲之字皆訓直而長者。」)

1、巠,《說文》:「水脈也。从川在一下。一,地也。壬(ㄊ一ㄥˇ)省聲。一曰水。」按:水脈有直而長之義。

2、經,《說文》:「織从絲也。从糸巠聲。」按:織布機上直的線為經。橫的線為緯。

3、徑,《說文》:「步道也。从彳巠聲。」按:小徑即是直的小路。如晏殊的《踏莎行.小徑紅稀》:「小徑紅稀,芳郊綠遍。高台樹色陰陰見。」

4、涇,《段注》:「《釋名》作直波曰涇。云涇,徑也。言如道徑也。」《莊子》:「涇流之大。」按:涇指直而長的河流。

5、陘,《說文》:「山絕坎也。从阜巠聲。」按:《左傳.襄十六年》:「孟孺子速遂塞海陘而還。」註:「海陘,魯隘道也。」隘道直而且長。

教授:這一條是段註在「陘」下,他的註解說:「凡坙聲之字皆訓直而長。」坙本身是水脈,「从川在一下」。許慎說:「一,地也。」坙本身是水脈,所以水脈它有直而長之義,因此從坙得聲的這些字,多有直而長之義。

第二個字(經),「从糸巠聲」,是織布機上面直的線條。同學們看過古老的織布機嗎?有人點頭,有人沒看過。這個在少數民族那裡現在還在用,他們用手工織布。那個機器上面一條一條直的,就是所謂的經。然後有個梭子,梭子的線穿過來打一下,穿過來它又打一下,來回的穿梭。這是橫的線叫緯,直的線叫經。所以經,這個經字本身就是織布機上直而長的線。

「从彳巠聲」的徑,「步道也」。指直的小路,我這裡引到晏殊的《踏莎行》:「小徑紅稀,芳郊綠遍。高台樹色陰陰見。」下面我忘了怎麼唱。說到小徑,直而長的小路。

第四個(涇),「从水巠聲」,段註它引《釋名》:「直波曰涇」。又引到《莊子》:「涇流之大,兩涘渚崖之間,不辯牛馬。」這是出自哪一篇,有同學知道嗎?

學生:《秋水》。

教授:《秋水》,真好,有同學知道。「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涘渚崖之間,不辯牛馬。於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這是《秋水篇》,引到這個涇流,涇就指的是直波,直而長的河流。

下一個「陘」,是直而長的隘道,狹窄的隘道。

當然我們這裡引的只有這,从巠得聲,舉的例只舉了四個,二、三、四、五這四個。同學們,我也鼓勵同學們自己可以再增加、增廣。接下來看下一個,第十五:

學生讀誦:凡从悤得聲之字,多有中空通透之義。(段玉裁說)(段註「鏓」下曰:「囪者多孔。蔥者空中。聰者耳順。義皆相類。凡字之義必得諸字之聲者如此。」)

1、悤,《說文》:「多遽悤悤也。从囪从心,囪亦聲。」段註:「从囪从心者,謂孔隙旣多而心亂也。故其字入囪部會意。」按:悤指忙迫急遽的事,常使心慌意亂。悤从囪从心,囪是古代木構的窗戶,中空有孔,多格通透。

2、鏓,《說文》:「鎗鏓也。从金。悤聲。一曰大鑿中木也。」按:鐘是中空的,撞之發出「鎗鏓」之聲。

3、蔥,《說文》:「菜也。从艸,悤聲。」按:蔥者中空。

4、聰,《說文》:「察也。从耳悤聲。」按:悤有通透義,聰是耳朵聽到,能夠通達明察。

教授:之所以要求同學們圈點《說文》、《段注》,一而再、再而三的圈點,像我們這裡引到好多條的段註,這都是在你圈點的時候你能看到,你需要用一本筆記本,像這一類的你就把它摘錄抄在一起,你會發現段玉裁在《說文》裡面創出很多關於對《說文》的理解,他研究《說文》的看法。所以我們這裡引了很多條段玉裁在註《說文》的時候,提到的凡從某聲,皆有某義。剛才第十五條讀過之後,同學們理解嗎?有不理解的提出來。

學生:有第十三條不理解的,可以嗎?「于」字的聲音多有大義。于指的是氣之舒于,就是把氣呼出來,從哪裡得到大的含義?

教授:舒有平展,氣之舒有平展、展開,有大的意思。

學生:老師,請問一下,第十五條那個「囱」,有時念窗戶的「ㄔㄨㄤ」,有時候念捲舌音。

教授:第幾條?

學生:第十五條,在八十七頁。就是古時候沒有舌上音,所以有些是念「ㄘㄨㄥ」,有些念ㄔㄨㄤ。現在的話都是分得那麼清楚,就是說像北方它的捲舌音,南方就一般捲舌音都會念不出來,都會念錯,老師有沒有什麼辦法,可以來分別那個字是有捲舌音跟沒有捲舌音?

教授:我還沒有真正弄明白妳問的問題。

學生:就是古時候它都是沒有舌上音。

教授:是,沒有舌上音。

學生:對,沒有舌上音。可是現在這個標準的國語都有舌上音,像學生就有個困難,學舌上音,因為我是南方人,所以舌上音跟沒有舌上音是分不清楚,有沒有辦法把它分清楚?

教授:妳說南方的人,如何把捲舌跟不捲舌能夠讀得清楚?

學生:就是說那個字,有時候為什麼有些字它就要是念捲舌音?可是南方就認不出來哪個字要捲舌,哪個字不需要捲舌,就變成有這個困難。

教授:我本身就往往把捲舌音讀錯,原因我是福建地方的人,因此對於捲舌音我們非常困難,而努力的學也學不好,這是沒有辦法的事。所以妳這個問題,讓我們慢慢再好好想想。反過來說,錢大昕他發現「舌音類隔之說不可信」,簡單說就是古無舌上音,就是我們現在說古代沒有捲舌音。反過來說,現代捲舌音,古代都應該讀成南方人讀的平舌音,明白嗎?南方人因為從來不會捲舌,你現在忽然要他捲,他就捲得亂七八糟,捲不好。

這也就反過來證明南方,大江以南多多少少都保有古音,尤其閩南和客家保留中原古音最多。你叫閩南人、叫客家人一定要他學這個捲舌的聲音,那很簡單有個辦法我想起,你讓他要碰到說捲舌音的時候,拿個橄欖讓他含,橄欖讓他含在嘴裡面,他就捲了。這是反過來證明南方保有中原古音,大江以南多多少少都保有,而保有最多的是這兩個地方。所以像這個地方,香港,原來就是廣州音,也是廣東話,它也多多少少保有中原的古音。所以你如果要請香港地方的人,讓他說標準的北京話,恐怕不一定能說得標準,很有趣。接下來,我們讀下一個字。

學生讀誦:凡从曾之字,皆有增益之義。(段玉裁說)(段註「埤」下曰:「凡从曾之字皆取加高之意。」)按:加高則為增益也。

1、曾,《說文》:「詞之舒也。从八从曰,IMG_256(ㄔㄨㄤ)聲。」段註:「至如曾祖,曾孫,取增益層絫之意。」

2、增,《說文》:「益也。从土曾聲。」段註:「益者,饒也。會下曰。曾,益也。是可叚曾之。」

3、層,《說文》:「重屋也。从尸曾聲。」段註:「引伸為凡重曡之偁。古亦假增為之。」

4、竲,《說文》:「北地高樓無屋者。从立曾聲。」段註:「高樓上不為覆曰竲。《廣韻.蒸韻》:『竲,高皃。』」按:高有增加的意思。

5、譄,《說文》:「加也。从言曾聲。」《廣韻.登韻》:「加言也。」有增益之義。

6、贈,《說文》:「玩好相送也。从貝,曾聲。」按:古代貝為貨幣,以貝相送,有增益之義。

教授:這也是在段註裡面,我們找出來從曾得聲的字,多有增益的意思。在第一個字「曾」,段註說「曾祖,曾孫」是取增益層絫之意,我們說曾祖父、曾孫。看下一個字,第十七:

學生讀誦:凡从者得聲之字,皆有分別之義。(王國瑞說)(王國瑞《釋箸》曰:「凡从者諧聲之字,皆有分別之義。」)

1、者,《說文》「別事詞也。从白IMG_256(ㄌㄩˇ)聲。IMG_256,古文旅字。」

2、箸,《說文》:「飯攲(ㄐㄧ)也。从竹者聲。」按:箸用以分撥飯食,故有分別之義。

3、署,《說文》:「部署也,各有所网屬也。从网,者聲。」段註:「部署猶處分。《急就篇》曰。分別部居不雜廁。」按:分別部署即離析之意。

4、渚,《說文》:「渚水。在常山中丘逢山。東入湡。从水,者聲。《爾雅》曰:「小州曰渚。」段註:「召南傳曰。渚,小洲也。水岐成渚。」按:水岐成渚者,謂兩水分流,合之則成渚也,此亦有分別之意。

5、緒,《說文》:「絲耑也。从糸,者聲。」段註:「抽絲者得緒而可引。」按:亂絲不可分,唯得其緒則可理而分之。此緒字亦取分別之意。

6、陼,《說文》:「如渚者陼丘。水中高者也。」按:陼為水中之高者,此矗然別異之意,亦所以分別水也。

7、諸,《說文》:「辯也。从言者聲。」段註:「凡舉其一。則其餘謂之諸以別之。」按:段註謂之諸以別之,是諸字亦取分別之意。

教授:凡從者得聲,取分別之義。同學們也許很奇怪,第二個字「箸」,我們現在說箸,又稱它為什麼?筷子。筷子是用來夾菜,看我,夾,怎麼屬分別?底下按語說:箸用以分撥飯食,有分別之義。現在稱筷子,好像沒有聽人說,你到飯館裡面沒有聽人說,拿箸給我,有嗎?把筷子拿來,你會聽到。可是,在保有古音的閩南音「箸」,它不叫筷子,ㄉㄧ,ㄉㄧ(滴)。「箸」是舌上音,捲舌,閩南音沒有,ㄉㄧ,ㄧㄚˊ ㄉㄧ,拿筷子來,讀它為ㄉㄧ。香港話不知道這個「箸」怎麼讀?香港話有誰學得?讀什麼?

學生:ㄈㄞˇ ㄐㄧˊ。

教授:ㄈㄞˇ ㄐㄧ?

學生:ㄈㄞˇ ㄐㄧˊ。

教授:大聲一點。

學生:ㄈㄞˇ ㄐㄧˊ。

教授:跟筷子差不多嗎?

學生:是。

教授:它已經不再是古音了。有會客家話的朋友嗎?我知道是閩南音這個「箸」,它就讀ㄉㄧ。他一般講話裡面應用都不說筷子這個詞,都說ㄉㄧ,也就是我們「箸」這個字。看第十八例:

學生讀誦:凡从少得聲之字,多有少義。(王念孫《廣雅疏證卷四下》)

1、少,《說文》:「不多也。从小丿聲。」段註:「不多則小。故古少、小互訓通用。」

2、杪,《說文》:「木標末也。从木少聲。」段註:「《方言》曰:『杪,小也。』」按:木細枝謂之杪。

3、玅(妙),《說文》:「急戾也。从弦省,少聲。」段註:「按,《類篇》曰:『精微也。』則為今之妙字。妙或作玅是也。」

4、秒,《說文》:「禾芒也。从禾少聲。」段註:「禾芒曰秒。猶木末曰杪。」按:今用為時間單位,一秒鐘極其短暫。

5、眇,《說文》:「一目小也。从目少,少亦聲。」段註:「按,眇訓小目。引伸為凡小之偁。」

6、篎,《說文》:「小管謂之篎。」《釋樂》:「大管謂之簥(ㄐㄧㄠˋ)。其中謂之篞。小者謂之篎。」按:篎指小管的樂器。

教授:從少得聲的字,我們舉出剛才念的這幾個字,多有少義。這是王念孫提出來的。接下來看第十九例:

學生讀誦:凡从青得聲之字,多有美義。(張世南《遊宦紀聞》)

1、青,《說文》:「東方色也。木生火,从生丹。丹青之信言象然。」按:青是一種美好悅目的顏色。

2、清,《說文》:「朖(ㄌㄤˇ)也。澂(ㄔㄥˊ)水之皃。从水。青聲。」按:《詩經.伐檀》:「河水清且漣猗。」按:河水清澈,十分美好。

3、精,《說文》:「擇米也。从米青聲。」按:精選過的米為精。

4、倩,《說文》:「人美字也。从人。靑聲。」按:《詩經.國風.碩人》:「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按:倩是對人的美稱。)

5、綪,《說文》:「赤繒也。以莤染故謂之綪。从糸,靑聲。」(按:染過色的布匹為綪,染色則美也。)

6、菁,《說文》:「韭華也。从艸,靑聲。」按:《詩經.菁菁者莪》:「菁菁者莪,在彼中陵。」本指韭菜的花,引申指所有美好的事物。)

教授:從青得聲的形聲字,多有美好之義。從水青聲,清澈的水當然有美好之義。從米青聲,《說文》是「擇米也」,精選過以後的米,稱它為「精」。「倩」是對人的美稱。我上次好像舉過,有同學帶來《中國聲韻學通論》沒有?沒有。在《聲韻學通論》的後面附有一封信,是季剛先生回覆林老師的一封信。一開頭:

板書:景伊倩足下

季剛先生給林老師回覆的一封信。先是林老師寫封信,請教《廣韻》裡面那些反切上下字的問題,季剛先生就回覆一封信,老師給學生寫信竟然這麼客氣。第一,從哪裡看出來?剛才我們讀的這個「倩」字,對人的美稱還用「倩」。再看一開始,我們說人的名與字。林老師的名,尹。

板書:林尹

字,景伊。晚輩、平輩不可以稱名,應該稱字。那名是誰可以稱?

學生:父母。

教授:父母、長輩以及老師、師長,可以直呼你的名。這是名(尹)是給長輩稱呼的,字(景伊)是給平輩、晚輩來稱呼的。你想季剛先生是林老師的老師,他對學生稱呼,第一個他很客氣,竟然稱他的字,景伊;不夠還加一個「倩」,不夠再用「足下」。「足下」我們說過,記得嗎?我這封信,我不敢直接呈給你,我先交給你下面幫你做事的人看過,如果他們覺得值得轉呈給你,再由他們轉給你,所以稱「足下」。明白嗎?這很客氣。你看,季剛先生對學生是這樣客氣,稱他的字,加一個倩,然後足下。

板書:黃侃 季剛

黃侃,他名是侃,字季剛。那做學生的要稱謂老師,可不可以學生稱他為侃?不可以倒過來,他可以倒過來稱你景伊;他本來可以稱你尹,他可以倒過來景伊。你可不可以倒過來,千萬不能倒過來,侃,不可以的。這是說長輩這樣稱呼你,表示他謙恭,你千萬不能反過來,這是要明白稱謂。

季剛先生對學生,尤其像林老師是非常的愛護,把他叫到家裡來住在家裡兩年,耳提面命。林先生的學問最重要的基礎在那個時間,在季剛先生家裡兩年。我看過林老師《廣韻》,他抄錄季剛先生的批註,他把季剛先生《廣韻》的批註,他也拿一本《廣韻》照樣的抄錄,密密麻麻像蠅頭小楷,表示非常的用心,季剛先生是那樣用心對《廣韻》。季剛先生對《聲韻》的成就,也完全得力於《廣韻》。前面我只舉了這十九條,季剛先生說的凡形聲字之正例,聲如何?

學生:必兼義。

教授:勇敢的說,自信的說,「凡形聲字之正例,聲必兼義。」前面剛才我們讀過的這幾條是太炎先生的,一開始從半得聲,多有什麼意思?我們第一條,太炎先生說過,翻回來複習。形聲多兼會意是季剛先生二十一條例裡面,他說:「凡形聲字之正例必兼會意。」你看了第二次,不要再忘記。後面我們舉的例可多可少,舉的這些例,都是讓大家明白季剛先生這個條例,凡形聲字之正例,聲必兼義。而我們舉的例,除了第一條是太炎先生說的,第二條是焦循說的,十七條是王國瑞,十八是王念孫,十九是張世南,其他都是誰說的?

學生:段玉裁。

教授:段玉裁。所以同學們圈點《說文》的時候,段註有什麼發現,你把它記錄下來,然後以後可以整理,段註對《說文》的發現。

翻過來看後面有個附註。附註裡面一、二、三,你看到第二,段玉裁說:「凡形聲字多兼會意。」這個「多」是有點含糊,那也就是說,段玉裁看出形聲字有些不兼會意。季剛先生就把它說得更清楚,他研究《說文》的二十一條例裡面,就說到:「凡形聲字之正例必兼會意。」正例以外有所謂變例,變例是什麼?我們說過,想一想。第一,我要同學們上來在那個鳥上打一下,那叫什麼?

學生:以聲命名。

教授:以聲命名,那種是聲不兼義的。還有什麼?

學生:狀聲字。

教授:狀聲字。呦呦來形容鹿鳴的聲音,像這種嚶嚶、呦呦這種狀聲字,它是無義可說。第三種還有:

學生:外來語。

教授:外來語,對了。現在還可以加一項,我不曉得應該叫它為什麼?像給力,像這應該叫什麼?網上的名稱。如果它也變成形聲字,它一定聲不兼義。所以不兼義的,所謂變例,那就是:第一個,以聲命名;第二,狀聲字;第三,外來語。所以那些少數的這種變例是聲不兼義。除了這些,其他的形聲字的正例,季剛先生說,聲必兼義。這給我們一個理解,我們讀《說文》,看到形聲字,你馬上要記得這個條例,除了那些變例,聲必兼義。

再看到前面,剛才讀的前面,第一,段玉裁說:「聲與義同源」。字音跟字義是同源。第二,「凡字之義,必得諸字之聲」。字義跟字音是關聯在一起的。第三,「凡从某聲皆有某義」。就像前面我們舉的那很多段玉裁的例子,凡从坙(ㄐㄧㄥ)聲,都訓直而長;凡从悤(ㄘㄨㄥ)聲,多有中空通透。這是凡从某聲皆有某義。第四,「凡从某聲多有某義」。那就是剛才我們說的,形聲字有部分,少部分,像以聲命名,像狀聲字、外來語這一類不兼義,所以他就用一個多有某義,除了少數的那幾樣,他看出來形聲字絕大部分都是兼有字義。第五,「凡同聲多同義」。這個很容易理解,跟第一條的聲義同源是換個說法,跟三、四條也是一個意思。第六,「同聲之義必相近」。這個也是跟前面說的都是同一個意思。這說明段玉裁留意到聲和義之間的關係。因此講文字學,如果對字音你不能理解,到形聲的時候就碰到了困難,尤其後面的轉注、假借。

我們附註第一、第二,第三項說到無聲字多音,這個我們已經很詳細的說過。記得《說文》裡面有一個最清楚的例子,告訴我是哪一個字?你記得的:

學生:丨。

教授:丨,上下通也。引而上行,同樣的寫法,讀若:

學生:囟。

教授:引而下行:

學生:讀若退。

教授:退。這是無聲字多音,這是季剛先生提出來,這就解決了很多形聲字裡面無可解釋、無法解釋的問題,像那個「妃」,我們在前一節課說得很清楚。

季剛先生他研究《說文》的二十一條例裡面,第五、第八、第十三,第五例他說:「凡形聲字無義可說的,除以聲命名之外。有可以假借說之。」這個我們也舉過例,像福祿壽的「祿」,大家記得嗎?

學生:記得。

教授:它應該是哪個ㄌㄨˋ?

學生:梅花鹿的鹿。

教授:梅花鹿的鹿。災禍的「禍」,它一邊應該從什麼聲符?

學生:老虎。

教授:老虎。這是假借。在造形聲字的時候,就有這種假借的情況出現。季剛先生二十一條例裡面的第八說到:「形聲字有與其所从之聲母聲韻畢異者,非形聲字之自失其例,乃無聲字多音之故。」這個明白嗎?應該很清楚。第十三條,「《說文》有一字讀若數字之音,此即無聲字多音之故。」這也非常清楚。同學們翻到三百九十三頁。剛才我們讀過季剛先生二十一條例第五、第八、第十三,這是說到無聲字多音。接下來,樹師妳讀一遍,林景伊(尹)先生。

學生讀誦:林景伊(尹)先生:形聲字之音,或有與其偏旁之聲韻迥異者,此蓋無聲字多音之故也。無聲字者,即指事、象形、會意之字,或為意象,或為形象,或為意合,其形體無聲,由於造字者憑其當時之意識,取其義而定其聲者也。以文字非一時、一地、一人所造成,因造字者意識之不同,與方言之有異,故同一形體,每有不同之意識與不同之音讀,此無聲字之所以多音而且多異訓也。後人不明,見形聲字與其諧聲之偏旁聲韻迥異,而以為非聲,或輒改為會意,殊不知《說文》皀,彼及切,又讀若香,是皀為無聲字,有二音也。故鵖(ㄅㄧˋ)从皀(ㄅㄧˋ)聲,則為彼及切,郷从皀(ㄒㄧㄤ)聲,則為許良切,若無又讀之明文,則人於鵖郷二字同从皀者,必疑有非聲者矣

教授:這個例子我們在前面也說過。造字,我們的漢字是一個人造的嗎?

學生:不是。

教授:非一人、一時、一地。因此上次我們也說過:

板書:丨

同是這個字(丨),下上通的意思說是丨。這個字造出來了,讀ㄍㄨㄣˇ,是上下相通。由於我們中國幅員很廣大,雖然造出來了,可能別的地方的人還不知道已造了這個字,因此他也同樣造這個字(丨),他說,引而上行,讀若什麼?

學生:囟。

板書:囟

教授:再有一種可能,前人造出了這兩個,一個讀ㄍㄨㄣˇ,一個讀ㄒㄧㄣˋ。後人經過時間不同,也許他不知道已經有這兩個字,他又造一個,引而下行,讀若什麼?

學生:退。

板書:退

教授:因時、因地、因人的不同,造出形符一樣,讀音和字義不同,這就是無聲字多音的緣故。所以上次我們說,舉的那個例(妃):

板書:妃

段玉裁他認為:

板書:己非聲

他說各本有聲字,他說今刪。把這個聲字刪掉,因為他不明白「己」跟「妃」這兩個字之間,聲母與聲子的聲韻是毫無關係。上次你還記得嗎?己和妃,古音讀若ㄆㄟˋ,聲、韻都毫無關係,這有違背形聲字造字的原則。形聲字造字的原則是什麼?是用它(己)來注音,因此造出來的聲子(妃),它應該跟聲母字音一樣,縱然由於時間的關係,字音會有變化。再怎麼變,離不開兩個原則:要麼聲變,韻保存一樣;要麼韻變,聲還一樣。所以,形聲字聲母和聲子之間一定有這三個關係裡面的一個,第一個同音,第二個雙聲,第三個疊韻。形聲字的聲母與聲子之間一定要有剛才說的這三個條件的一個,這是形聲字造字的原則。現在這個妃字,段玉裁看不出它與聲母之間聲韻有何相同的地方,他就認為有違背形聲字造字的原則,所以他認為「各本有聲字,今刪」,把它刪了。我們也說明白,這個字它有可能另外一個字形相同,讀ㄐㄧˇ的,由它(己)衍生下來的:

板書:記,紀……

像這樣就合乎形聲字造字的原則,對嗎?

板書:己ㄆㄟˋ→妃 配

跟這個情況(丨)是完全一樣。無聲字有多音,這個情況我們了解了。這兩個字形相同,由於造字時、地、人的不同,造出兩個字形一樣,字音不同,衍生的形聲字像記、像紀,它跟它(己ㄐㄧˇ)同音;由它(己ㄆㄟˋ)衍生的形聲字妃、配,跟它(己ㄆㄟˋ)同音。後來,聲母,這一個(己ㄆㄟˋ)由於久不用,被後人遺失了,因此看到這群字(妃、配…),怎麼會跟它(己ㄐㄧˇ)完全不同(字音),明白嗎?徹底弄明白。所以段玉裁才覺得這個妃字,這個己非聲,他認為這個聲是多餘的,就把它刪了。由於當時還沒有這種無聲字多音的概念;誰提出來無聲字多音?黃季剛先生提出來。段玉裁來不及跟黃季剛先生交朋友,所以他當時不明白這種無聲字多音。因此,不得已他認為「妃」這個字違背形聲字造字的原則,所以把那個聲字,他把它刪掉。以上我們講的是形聲字,接下來同學們翻到轉注。

學生讀誦:轉注。

《說文解字序》:「轉注者,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建類一首」是指文字的聲韻屬於同一語基(包括雙聲,疊韻與同音),「同意相受」是說文字的意義相同,可以互相容受。所以「轉注」就是「語基相同,意義相同,而形體不同的文字間之轉相注釋。」例如:「考老」,論聲韻,是疊韻;論意義,《說文》:「老,考也。」「考,老也。」兩者也相同:論形體,卻不相同。因此,考老之間的轉相注釋,便是轉注了。

文字不是一人一時一地所造,可是各種文字用以記錄語言的功能則一。因此,同一意義的語言,甲地造的字可能與乙地造的字不同;早先用的字可能與後來用的字不同。這些在不同的空間與時間造出的語根相同意義相同而形體不同的文字,在某時某地都已普遍使用,既不能取消某一形體的文字,於是就用轉注的方法溝通它。例如:宋丁度《集韻》:「吳人呼父曰爸。」父與爸,意義相同;聲音上也是雙聲(古無輕唇音,故父為輕唇而讀作重唇,與爸雙聲。),可是形體不同。於是用「父,爸也;爸,父也。」去轉相注釋,以為溝通。又如:章太炎先生《新方言》:「今人言『的』,在語中者,『的』即『之』字。」「的」與「之」,用作介詞,意義相同;在聲音上,是雙聲字(古無舌上音,古「之」為正齒近於舌上而讀作舌頭音,與「的」雙聲),可是形體不同。於是用「之,的也;的,之也。」去轉相注釋,以為溝通。這些古今南北音同、義同、形不同的文字,互相注釋,都算轉注;轉注的功用,正是用來溝通古今南北文字的重複。

互訓與轉注是不同的,互訓是廣義的轉注。他們的區別在於:互訓是「異字同義」;轉注於「異字同義」之外,還要在聲音方面「同一語根」。在例字中會舉例說明。總之,轉注是「音近、義同、形異」,諸字之間的轉相注釋。它的功用,在溝通因時間、空間不同,導致所造形體不同的文字。

教授:讀完了之後,同學們對轉注的概念弄清楚沒有?很高興,清楚了。原來轉注,我們一開始說文字四體二用,四體指前面說的象形、指事、會意、形聲,是造字的方法;二用,轉注、假借,是運用文字的方法。我們剛才讀過的這段說解,就說明文字因時、地、人的不同,可以造出形體不同而字音、字義一樣的兩個文字。因此這兩個文字,譬如古今,古代造的「之」,之乎者也的「之」,現在用的「的」,你現在又不可能把以前的之乎者也的「之」把它廢棄掉,那你要說明「之」與「的」,那就用轉注的方法說,「之,的也;的,之也。」這是章太炎先生《新方言》裡面說的,「之」就是介詞裡面我們現在的「的」。他還舉了一個例,《集韻》裡面說:「吳人呼父曰爸」。這是在丁度的《集韻》裡面我們看到的。吳這個地方稱他的父親叫爸,爸與父意思是一樣,聲音又是雙聲。你說父跟爸怎麼會是雙聲?我們都已經說過很多次,輕唇的「父」古音應該讀重唇的「爸」。所以它聲韻上又是雙聲,字形不同,一個寫成父,一個寫成爸,我們要溝通這兩個字,「父,爸也;爸,父也。」清楚嗎?這是轉注。因造字的時、地、人不同,造出這兩個字,字形不同,字音、字義相同,我們把它溝通起來,「父,爸也;爸,父也。」凱蒂,請妳說一次這個意思好嗎?

學生:學生的了解就是,轉注就是不同的地方造成不同的字,來說同一個事物。譬如說爸爸和父親,他們兩個人遇到一起的時候,就說我的爸爸或者什麼,就用兩個字來解釋,相互解釋這兩個字的意思。

教授:很好,相互解釋,互相注釋,父就是爸,爸就是父,「父,爸也;爸,父也。」互相的轉相解釋、轉相注釋,所以叫轉注。

轉注跟互訓是有差別的。互訓,譬如《爾雅》裡面釋詁,「初,哉,首,基,肇,祖,元,胎,俶,落,權輿,始也」,這一群字都是始的意思,

板書:初哉首基肇祖元胎俶落權輿 始

《爾雅.釋詁》:「初,哉,首,基,肇,祖,元,胎,俶,落,權輿,始也。」這一群字都是開始這個始的意思,這叫互訓。它不管這裡面彼此聲韻的關係,這種稱之為互訓。而轉注,我們說,剛才我們看到例子,「考,老也;老,考也。」

板書:考老也 老考也 之的也 的之也 父爸也 爸父也

轉注,「考,老也;老,考也。」在《說文》裡面,《說文.序》許慎舉的例。《集韻》裡面說,「吳人呼父曰爸。」那麼可以說是「父,爸也;爸,父也。」太炎先生的《新方言》說道,以前人用的「之」,這連接詞,就是現在人用的「的」,「之,的也;的,之也。」

你分析一下考與老,之與的,父與爸,在聲韻上一定是有剛才說的這三個元素的一個,要麼同音,要麼雙聲,要麼疊韻,這才能夠算是轉注。所以像《爾雅.釋詁》這個互訓,我們只能說它是廣義的轉注。轉注是兩個字之間互相注釋,它這個有的有聲韻關係,有的沒有聲韻關係,我們稱它為互訓,所以我們說互訓是廣義的轉注。所以說轉注,你稱它這兩個之間是轉注,那要證明這兩字之間要麼同音、要麼雙聲、要麼疊韻,一定要有聲韻關係,才能稱之為轉注。我沒有聽清楚,再大聲一點好嗎?

學生:老師,想請教這些轉注的字,因為由聲韻的關係,可以通假?

教授:是,它意思一樣,考就是老的意思,父就是爸的意思,所以父等於爸,爸等於父,通假。轉注什麼?

學生:轉注的注它是三點水,然後備註的註是一個言,這兩個字是不是也是轉注呢?

教授:只要根據我們剛才這個原則,你可以自己要勇敢確定它是或者不是。

接下來我們看幾個例子,同音的轉注。不,否。《說文》解釋這個「不」,「鳥飛上翔,不下來也」。「否」,「不也。从口不,不亦聲。」分析它們兩個字的聲韻,聲紐都在幫紐,古韻都在一部。後面有個按語,ㄈ,它是輕唇。同學們翻開四十一聲類表,把這個「方」字找出來在哪一個紐,什麼紐?

學生:非紐。

教授:非紐,唇音裡面的非紐。在這個表,前面一個表,「發聲部位表」。「非」屬於什麼?唇音。它正聲是什麼?

學生:幫滂並明。

教授:幫滂並明。變聲非敷奉微,變聲是由正聲變出來的。所以我們按語說「古無輕唇音」,這個大家都一定很熟悉了。因此這個「否」雖然現在反切是在方九切,但是古聲它卻是在幫紐,是屬於重唇,因此這兩個字同聲同韻,也就是什麼?

學生:同音。

教授:同音。聲相同、韻相同,當然是同音。這是我們舉的同音轉注的一個例子:「不,否也;否,不也。」

第二個例:諆和欺,看它的聲韻,它的反切同是去其切,當然它是同音。

爻與殽,這兩個字,看它的反切,同是胡茅切,也當然是同音,這是同音轉注。

下一個例,九、究、趜,分析它的反切,舉有、居又、居六,三個字都屬見紐,都在三部,同音轉注。

再看下一個字,丩(ㄐㄧㄡ)。這個字我們講過幾次,糾,兩個字的反切,切語上字一樣都是居,切語下字雖不同,但都屬三部,因此這兩個字,丩與糾也是同音,可以轉注。所謂可以轉注,就是說「丩,糾也;糾,丩也」,轉相注釋,互相解釋,叫轉注。剩下的一些同音轉注,留給同學們自己看,有問題再提出來。

現在看第二項「雙聲轉注」。依跟倚,《說文》就說「依,倚也。倚,依也。」分析它的反切,一個是於稀切,一個是於綺切,古聲同在影紐,韻一個十五部,一個十七部。韻不同,聲一樣,我們稱這兩個字叫雙聲,所以它可以轉注。《說文》就說:「依,倚也。倚,依也。」

下一個例,訢(ㄒㄧㄣ)、喜、欯(ㄒㄧˋ)、欣,第一個跟第四個它是重文,重文表示除了字形不同,音義完全一樣,重文。第一和第二、第三,分析它的聲韻,古聲都是曉紐,韻有十三部、一部、十二部的不同,所以這三個字是雙聲,可以轉注。

下一個字,讙(ㄏㄨㄢ)、譁(ㄏㄨㄚˊ),《說文》說「譁,讙也。讙,譁也。」分析它聲韻,韻部不一樣,一個是十四部,一個五部,可是聲紐卻是一樣,屬於雙聲,讙,譁。

更、改也是雙聲。更,《說文》它說「改也」,「改,更也」,同屬見紐;韻,一個十部,一個一部。

顛、頂,《說文》說「顛,頂也。頂,顛也。」聲都屬端紐;韻部,一個十二部,一個十一部,這兩個字顛、頂同屬雙聲。

接下來我們看疊韻轉注。

福、富、備這三個字,《說文》是說:「福,備也」。富,《說文》也說「備也」。意義一樣。聲韻方面,聲紐不同,而韻都在一部。更正一下,「富」和「福」剛才我說聲紐不同,更正過來,乍看一個方六切,一個方副切,方,古聲都在幫紐,反切上字都一樣,方。所以是雙聲這兩個字,韻都在一部,所以「福」和「富」這兩個字屬於同音的轉注。跟後面這個「備」,平祕切,分析它的聲紐在並紐,古韻在一部。這三個字古韻同在一部,這三個字疊韻,前兩個字更屬於同音,是可以轉注。

下一個例,超、跳。超,《說文》說「跳也」。跳,《說文》:「蹶也」。分析這兩個字的聲韻,古聲一個是徹紐,一個是定紐,古韻同在二部,屬於疊韻,可以轉注。

下一個例,爻、交。爻,《說文》說:「交也。象《易》六爻頭交也。」交,《說文》說:「交脛也。从大,象交形。」這兩個字的聲韻問題,爻屬匣紐,交屬見紐,韻都在二部,所以,爻,交也,屬於疊韻的轉注。

下一個考、老。《說文》:「考,老也。老,考也。」分析它聲韻,考是溪紐,三部;老,來紐,三部。聲不相同,韻都在同一部,是屬於疊韻的轉注。剩下幾個例子由同學們自己看。

翻到互訓這裡,我們舉的例,就是剛才說的「初、哉、首、基、肇、祖、元、胎、俶、落、權輿」,這是《爾雅.釋詁》這些字,我們把每一個字它們的反切查出來,再分析它聲韻的關係。權輿兩個字是雙音節衍聲複詞,無關「權」、「輿」這兩個字的本義,最早出自於《詩經.秦風》:「不承權輿。」《傳》說:「權輿,始也。」後面我們有個按語,「以上十二字,除權輿為複音詞外,其他十字中,首、俶古同音,與、胎雙聲;初、祖、落古疊韻;哉、基、胎古疊韻」。所以這些字裡面,你詳細分析,有的是雙聲,有的是疊韻。所以就全體來說,缺乏共同的聲韻關係,只能看作廣義的轉注,說它是互訓。

後面我們又引了有《爾雅》:「儀、若、祥、淑」這些例子,我們也都把聲韻的關係列出來,分析它的聲紐和韻部,同學們可以細細的看。後面有個按語,以上十六字,在聲方面,祥淑古歸定紐;鮮省古歸心紐。這些由同學們自己去看,哪些是雙聲,哪些是疊韻。就全體這十六個字來說,它就缺乏共同的聲韻關係,所以我們也把它歸為廣義的轉注,也就是互訓。以上我們說的是介紹四體二用的轉注、假借裡面的轉注。告訴我一下,什麼是轉注?兩個字之間怎麼樣?

學生:互相注釋。

教授:要有聲、韻相同的關係,而意思一樣,可以互相注釋的,稱之為轉注。清楚了嗎?

學生:清楚。

教授:至於例字,同學們也可以詳細自己分析。好,我們今天課程到此為止。來,大家先唱歌,開始:「功課完畢要回家去,先生同學大家暫分手。我們回去不要遊戲,先把今天功課再溫習。明朝會好朋友,明朝會好朋友,願明朝齊到校無先後。」

 

 

漢字入門  劉克雄教授主講  (第二十八集)  2015/8/24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56-181-0028

教授:造字非一人一時一地,因此會造出同樣的意思而字形不同,字音會可能有三種狀況:第一,同音;第二,雙聲;第三,疊韻。由於造字的人、地、時不同,所以會產生字形不同、字義相同、字音相近的文字,這兩者彼此互相的訓釋、解釋,叫做轉注。清楚了嗎?這是「六書」裡面,我們說四體二用。四體是什麼?告訴我:

學生:象形、指事、會意、形聲。

教授:好,這是四種造字的方法。二用是什麼?

學生:轉注、假借。

教授:就是運用文字的方法。轉注我們已經說得很明白了,我相信同學們一定也很清楚了,這些例子同學們也自己多看看。接下來我們介紹「假借」。樹師,妳讀一遍:

學生讀誦:假借

《說文解字序》:「假借者,本無其字,依聲托事,令長是也。」所謂假借,就是在記錄語言時,因為同音多同義,借用已造出的同音文字,代替未造出的文字。所謂「本無其字」,是表示語言上已有這種詞彙,可是文字的形體未曾造出。所謂「依聲托事」,是指記錄語言時,依靠同聲音的文字,來寄託一下會說不會寫的意思。「本無其字」是指字形而言;「依聲托事」是指字音而言。段玉裁:「如漢人謂縣令曰令長;縣萬戶以上為令;減萬戶為長。令之本義,發號也;長之本義,久遠也。縣令、縣長本無其字,而由發號久遠之意引申輾轉而為之,是謂假借。」

假借的開始,雖然是本無其字依聲託事,可到了後來,本來已有的字,在記錄語言時,因為一時想不起來本字,或甲地不知乙地已造出此字,或用字當時的人,不知古代已有此字,就用另一個同音的字來代替,也叫做假借;甚至用了錯別字,也冒充為假借。這是假借演變的過程。我們分為以下三種:

一、本無其字的假借。

段氏舉許書用「以為」者來解說各字為例,其《說文解字序》註中說:「許書凡言以為者,用彼為此也。如,來,周所受瑞麥,來,麰也,而以為行來之來。烏,孝鳥也,而以為烏呼字。朋,古文鳳,神鳥也,而以為朋黨字。子,十一月陽氣動,萬物滋也,而人以為稱。韋,相背也,而以為皮革。西,鳥在巢上也,而以為東西之西。言以為者凡六,是本無其字,依聲托事之證明。」《說文》九千字中,幾乎每個字除本義外,都有「引申輾轉而為之」的假借義,因此,依段氏之見,這些假借義如不曾另造本字,都可以認為是本無其字的假借。

教授:好,暫時到這。《說文序》解釋假借,說「本無其字,依聲托事」,他舉例令長是也,這是在序裡面我們看到。段註他舉出《說文》裡面「凡言以為者」,認為是假借,本無其字的假借;他又舉出在《說文》中有六個字,許慎解釋有「以為」這兩個字。譬如最明顯的「西」,「鳥在巢上也,而以為東西之西」。這個我們說過:

板書:

本是象形,鳥在哪裡?

學生:巢上。

教授:牠在巢上是幹嘛?想睡覺,休息了。白天出來覓食,飛了一天累了,回家休息。本意是鳥在巢上,被借為方向的西。我們現在看到這個字,你不會想起它是鳥在巢上休息的意思;你看到它,你只記得是東西南北方向的西。所以,後人想要再用到鳥在巢上休息的時候,他就再造一個字:

板書:栖

ㄑㄧ,還有個寫法:

板書:棲

ㄑㄧ,休息,棲。本是棲息,借為方向東西,這是假借。「本無其字,依聲托事」,這個清楚嗎?許慎舉的是「令長是也」,跟這個同義本無其字,這是假借裡面的一種。除了這個本無其字的假借以外,第二是「本有其字」。妳讀一遍,「本有其字」。

學生讀誦:二、本有其字的假借。

本有其字的假借,原於記錄語言時,倉促間想不起本字,於是就用同音的字來代替。段氏薈萃《說文》中言「古文以為」的字為例,於《說文解字序》註中說:「其云古文以為者,『洒』下云:古文以為灑埽字;『疋(ㄕㄨ)』下云:古文以為《詩.大雅》字;『丂』下云:古文以為巧字;『臤』下云:古文以為賢字…」這些都是本有其字的假借。古文及經典古字,因為聲近義通的緣故,往往本字現存,偏不用本字,而用同音的假借字,學者改本字讀它,就怡然理順。照借字讀它,卻以文害辭。所以漢代經師作註,有「讀為」之例,有「讀曰」之例,都是把本有其字的假借字改回本字。

教授:好,我們先說明這個本有其字的假借。譬如我們這裡舉的最後那個「臤」,段註說「古文以為賢字」,也就是說本有賢字,而古文它借臤為賢。

板書:賢 臤

《說文》裡面說「古文以為」,譬如這個字「臤」底下,它說古文以為:

板書:古文以為賢字

這是說古文本有賢字,而借用臤為賢。古文以為,本有賢字,而借用臤為賢。其他例都一樣。漢代經師作註,有「讀為」、有「讀曰」這種例子。

板書:讀為 讀曰

漢代經師,像鄭玄,他註經往往說,臤讀為賢。

板書:臤讀為賢

或者說臤讀曰賢,就是把假借字(臤)改回本字(賢),明白嗎?所以讀曰、讀為是改回本字。接下來看,第三「別字自冒為假借」。

學生讀誦:三、別字自冒為假借。

在某一時期,約定俗成的使用某字代表某種語言,就假借者約定俗成的某字來表達。這種假借純由聲音上的條件造成,與借字之義沒有關係。

季剛先生《說文》條例曾說:「假借之道,大別有二,一曰有義之假借,二曰無義之假借。有義之假借者,聲相同而字義又相近也。無義之假借,聲相同而取聲以為義也。故形聲字同聲母者,每每假借;語言同語根者,每每假借;進而言之,凡同音之字皆可假借。」如與前三種之說參看,就更清楚假借的道理了。假借不是造字之法,而是用字之法。那它的功用在於「節文字之孳乳。」

關於假借的分類,有假借正例跟廣義假借兩種。正例即本無其字的假借,又包括有義的假借與無義的假借;廣義的假借即本有其字的假借,也叫做通假。以下說解,會舉例詳細說明。

教授:這裡提到季剛先生,在他《說文》條例裡面,他說到「假借之道,大別有二,一曰有義之假借,二曰無義之假借。有義之假借者,聲相同而字義又相近也」,這是有義的假借,聲相同而字義又相近;「無義之假借,聲相同取聲以為義也」,這兩者似乎會讓我們混而為一。我們翻到後面,季剛先生的《說文》二十一條例,大家一起找找看這一條是在第幾條?有找到同學告訴我。

學生:十七。

教授:十七。十七條:「假借之道,大別有二,一曰有義之假借,二曰無義之假借。有義之假借,聲相同義相近也」,這是有義的假借。「無義之假借者,聲相同取聲以為義也。」我們後面有例字:爾、尔、你、女、汝、乃、而、若,這些聲相同取聲以為義。舉的這個例子,是屬於季剛先生說的聲相同取聲以為義。而前面說的有義之假借,比較清楚的是前面我們看過一些形聲兼會意的那些例字,也就是形聲字的正例,這是有義假借,聲相同義相近。而聲相同取聲以為義,就像我們這裡舉的這個例字,它本身:

板書:爾 汝 而 若

這些只是字音方面在聲韻上彼此相近,字義方面彼此並不相近,這是條例十七裡面說的聲相同取聲以為義,明白?在前面說的形聲,我們講到形聲字正例,聲必兼義。我們舉了十幾個例子,那些是有義,它義相近,聲又相同,義又相近。這個(爾汝而若)聲相同,義不相近,這是取聲以為義。季剛先生後面說:「故形聲字同聲母者,每每假借」,這句話清楚嗎?一定要弄清楚,沒有問題?真好。「語言同語根者,每每假借」。什麼叫語根?前面我們都說過的,語言的根基,它跟字根不一樣。字根是指什麼?形聲字的聲母,字根。語根,像這群字(爾汝而若),它字根不一樣,但語言的根基是一樣的,叫語根。所以他說:「語言同語根者,每每假借」。我們以前舉過一個例:

板書:既使我與若辯矣

記得這個例嗎?《莊子》裡面的:「既使我與若辯矣,若勝我,我不若勝,若果是也?我果非也邪?」你剛讀會一頭霧水,只要你弄清楚聲韻上我「若」就是你(汝),(若、汝)語根相同。它假借若為你,清楚了嗎?你就豁然貫通,這是聲韻學在讓我們解讀古籍有這樣的方便。你要把這群字裡面,它用了很多「若」,既使我與若辯矣,若勝我:

板書:若勝我 我不若勝 若果是也 我果非也邪

古書沒有標點,你如果恍然看到這一則,又沒有標點,文義你一下又通不了,你幾乎不知怎麼樣標點,很麻煩。如果忽然被你想出來了,原來這裡面:

板書:若 汝

把這個若字統統代換(汝)進去,現在就清楚了。我記得上次講過,它後面還有一段,是倒過來說,後面還有一段,「我勝若,若不吾勝,我果是也」,他用一個「而」字,「而果非也邪」:

板書:而果非也邪

他用一個「而」字,他不再用這個「若」字,結果你一看,原來這個字(而)就跟它(若)在一起,它們是一夥的,它們這一夥把我們搞糊塗了。「既使我與若辯矣,若勝我,我不若勝,若果是也?我果非也邪?」他又反過來說一遍,「我勝若」,寫在下面,「若不吾勝,我果是也,而果非也邪?」他用了一個「而」字。這是我們上次舉過的例,這是假借。

假借,我們說通假,後面我們舉一些假借的例字,第一個,看到「有義的假借」。

「令,(ㄌㄧㄥˋ)」。《說文》:「發號也,从亼卪。」令的本義是發號施令,漢代一個縣分如果有一萬戶以上的縣分,這個行政長官稱他為縣令。這是用發號施令的本義,引申這個縣令可以發號施令,所以叫他縣令,這叫有義的假借。借用發號施令的「令」為行政長官,這個縣的縣長叫他縣令,明白嗎?有義的假借。

「西,(ㄒㄧ)」。剛才我們才說過的,本義《說文》說:「鳥在巢上。日在西方而鳥西(ㄑㄧ)」,這個西當棲的意思,鳥棲息,「故因以為東西之西」,假借為西方。為什麼說它有義?因為是日在西方,所以假借為東西南北的西。

看:「州,(ㄓㄡ)」。這個字本義,《說文》說:「水中可居者曰州」。《說文》說,這個州,它是「从重川」。

板書:

水中可居者,這是州的本義。河中間往往有一塊像小島一樣,這種土地稱之為州。那稱九州這個州就是引申義了,不是它的本義,本義是水中可居的小州。

「年,(ㄋㄧㄢˊ)」。《說文》:「穀孰也。从禾,千聲。」《說文》還引到《春秋傳》曰:「大有年。」它又引《爾雅》說:「夏曰歲。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載。」這是《說文》許慎告訴我們,年本義是穀熟,稻穀一年一熟,在北方一年一熟,南方有二熟甚至有三熟的。年本義是稻穀一年一熟,借為年歲的年,借為三百六十五天,一年。「夏曰歲,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載。」有時候,我們看到電視節目上那古裝片,皇上出來了,臣子就喊什麼?

學生:萬歲萬歲萬萬歲。

教授:萬歲萬歲萬萬歲。這個皇帝一定是夏代的時候。那你可不可以改為萬年萬年呢?那就要看這位皇上喜不喜歡了。他喜歡當然好,不喜歡就有一點麻煩。

「朋,(ㄆㄥˊ)」。這個字《說文》說:「古文鳳,象形。鳳飛群鳥从以萬數,故以為朋黨字。」這裡說它是鳳,本是一種與其他的小鳥不太一樣,在《說文》裡面:

板書:5BIUP6)F7E~BICMLW1DXW)R

古文「鳳」,有這麼一個古文,翻開《說文》,看有嗎?看我有沒有畫錯?找到嗎?

學生:有。

教授:有沒有畫錯?

學生:沒有。

教授:我唯恐畫錯,一定要你對照確認一番。這個「鳳」,我們以前講象形的時候沒有講到嗎?

學生:沒有。

教授:沒有。留給同學一個小小的題目,你們去找,我們這裡如果有甲骨文方面的書籍,把鳳字查一查。牠很漂亮,這個鳳鳥。牠羽毛後面風一吹,翩翩在那動,鳳鳥,甲骨文的鳳很漂亮,頭上還有個冠,有點像現在的孔雀。哪位同學如果查到了,拿給我看看,我記得是很漂亮的鳥。這個「鳥」《說文》是說,牠像是鳥中之王的樣子,他說,牠一飛,眾鳥「从以萬數」,「鳳飛群鳥从以萬數,故以為」,「以為」兩個字什麼意思?

學生:假借。

教授:對了。故假借為朋黨,也就是朋友的朋字。朋友都是三三五五聚在一起,這鳳鳥牠像是鳥中之王,牠一飛,跟從牠飛的有一大群,萬數,从以萬數。所以一大群,就像朋友三三五五一群,所以以為、借為朋友的「朋」,明白嗎?

學生:明白。

教授:這是根據《說文》這樣說。在甲骨文,有些學者他認為「朋」這個字,並不是《說文》裡面說牠是這種神鳥,他是另外一種說法。我們這裡根據《說文》的解釋,古文字學那些學者他們怎麼說的,同學們可以參考。

下一個,「來,_l=xz&u=4F86&s=100(ㄌㄞˊ)」。這個字以前我們講過,它本義是什麼?

學生:麥子。

教授:麥子。因為是上天所賞賜來的,「周所受瑞麥」,是上天賞賜來的。所以,故以為,他又來以為了,是什麼意思?

學生:假借。

教授:假借為行來,就是來去的來,是假借義。

下一個,「彊,_l=xz&u=5F4A&s=100(ㄑㄧㄤˊ)」。本義,《說文》是「弓有力也。从弓,畺聲。」本義是如此。國勢強盛也稱強,這是從弓有力這個彊假借來的。

下一個,「自,_l=xz&u=81EA&s=100(ㄗˋ)」。這個字同學也認識了。現在用這個鼻子當自己,是什麼意思?假借,假借義。

板書:MTAEMO6_(V`T~~)$0({ZS_L

這個「鵬」字,《說文》裡面有嗎?

學生:有,一百五十頁。

教授:就是在剛才同學們查過的「鳳」字的後面,他說「亦古文鳳」。

板書:鵬

這個字我們讀它為什麼?

學生:ㄆㄥˊ。

教授:鳳鳥的鳳(MTAEMO6_(V`T~~)$0({ZS_L),亦古文鳳,這邊(朋)是聲符,可證「鵬」,這個「鳳」,輕唇與重唇的關係,明白嗎?能告訴我這個「鵬」是哪裡來的?從我們那個北冥鯤來的,想起來沒有?「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牠很厲害,牠會:

板書:化

牠會化。「北冥有魚,其名為鲲」,就是我們畫的那個北冥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幾千里還加個不知,到底幾千里不知道,很大的魚。「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然後牠很厲害,牠會變化,「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所以我說這「鵬」是哪來的?原來是我們畫的那個北冥鯤來的,牠變化來的。莊子純屬寓言,鯤實際上是小魚。那天我們不是把牠裝在一個玻璃缸裡面放在桌子上嗎?其實牠是很小的魚,莊子把牠變成很大,「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這裡值得我們注意的是什麼?鵬與鳳的關係。鳳的古文就是從鳥朋聲,大鵬鳥的鵬,鳳的古文是大鵬鳥,也讓我們再一次證明古無輕唇音。現在這個鳳,古文就是大鵬鳥的鵬字。

前面我們舉的是有義的假借。接下來看,第二,「無義的假借」。

像:「佛,_l=xz2&u=4F5B&s=100(ㄈㄛˊ)」。《說文》:「仿佛也,从人,弗聲。」仿佛是佛字的本義。我們現在用的,我們看到現在這個佛祖的佛是借音,它是無義依聲的假借。你說,我們書上說是音譯,這個字讀我聽聽看:

學生:buddha。

教授:大聲一點。

學生:buddha。

教授:no。

板書:ㄅ

教授:我知道葡語叫budista,budista,也是ㄅ。閩南語ㄅㄨ ㄗㄡˋ,佛祖,ㄅㄨ ㄗㄡˋ,是嗎?重唇。所以現在佛祖的佛讀輕唇,本音就是重唇ㄅㄨ ㄗㄡˋ。它的譯音原來也是ㄅ,我讀不清楚,請妳大聲讀一遍:

學生:buddha

教授:buddha。可能這個葡語budista一樣,都是重唇,與閩南語的ㄅㄨ ㄗㄡˋ也是一樣。有同學能講客家語嗎?廣東話有嗎?妳試試看。

學生:講什麼?

學生:佛怎麼說,廣東話?

學生:ㄈㄛ。

教授:妳已經變輕唇了。從本音讀buddha就能證明,佛教傳進來當時音譯,當時的音這個佛就讀ㄅㄨ  ㄉㄚ。從閩南語也證明保留的古音,ㄅㄨ ㄗㄡˋ,佛祖。ㄅ,ㄅㄆㄇ的ㄅ。我曾經聽到有人跟我解釋這個「佛」什麼意思?他說,你看這個字,這邊是人,這邊是弗,「弗」就是不是的意思,他說佛不是人。我到現在不理解,但是這是個人的臆說,不值得引備一說。我們很清楚知道,它是由budista、buddha的音譯,是重唇音,它跟這個字的本義仿佛是完全無相干的。這叫無義而只借音,無義的假借。

再有,看下面的例子。「留連,_l=xz2&u=7559&s=100_l=xz&u=9023&s=100(ㄌㄧㄡˊ ㄌㄧㄢˊ)」。它本身是:「留」當止;「連」是負車,跟留連這個音意思上毫無關係。現在這個譯音留連是連綿字,表示依戀不捨。跟本義留連無涉,只借它的音。我們引到梁元帝《長歌行》:「人生行樂耳,何處不留連。」我們現在說留連忘返,只借它的音,跟留連兩個字本義無涉。

下一個例子,「習習」。「習,_l=xz&u=7FD2&s=100(ㄒㄧˊ)」。《說文》是「數飛也,从羽,白聲。」引的《詩經》:「習習古風。」《毛傳》說:「習習,和舒貌。」跟本義數飛是無關,只借它的音來狀和風之聲。

下一個,「之,_l=xz&u=4E4B&s=100(ㄓ)」。《說文》是「出也。象艸過屮(ㄔㄨㄛˋ),枝莖益大有所之也。」大家把《說文》翻開,之,看小篆怎麼寫:

板書:J8DL[TXMQJLF~CV8R8$J{RL

象艸過屮,枝葉剛剛冒出來,這代表地面,所以「之」有往上生長的意思。它用作介詞,之乎者也的之,跟這個本義無干。記得我們昨天說的嗎?

板書:之,的也;的,之也

太炎先生說的,轉注。當介詞用就等於的,「之,的也」。這是跟本義無干,只借它的字音。那你說,現在我們說話,這個筆是我之,這個紅筆是你之,可以嗎?可以,需要轉注,加個轉注他們就懂了,你之,我之。

看下一個字:「焉,(ㄧㄢ)」。「焉鳥,黃色,出於江淮。象形。」焉原來是種黃色的,江淮那邊很漂亮的鳥,黃鳥,本義是黃色的鳥。用作指稱詞,等於「於之」的合音,焉。可代人,也可代物或代事,焉。這也是無義依聲的假借。

接下來,我們看「廣義的假借」。讀一遍:

學生讀誦:三、廣義假借

(一)同音假借

假貞為楨:東方曼倩《非有先生論》:「惟周之貞。」貞,《詩.大雅.文王》原作楨。聲子楨為本字,所从聲母貞為借字。《說文》:「貞,卜問也,从卜貝,貝以為贄,一曰鼎省聲。京房所說。」陟盈切,古聲端紐,古韻十一部。「楨,剛木也。从木,貞聲。」陟盈切,古聲端紐,古韻十一部。二字古音同,故得通假。

假圓為員:袁彥伯《三國名臣序贊》:「御圓者不以信誠率眾。」圓,《晉書》作員。聲母員為本字,聲子圓為借字。《說文》:「圓,圜全也,从囗,員聲,讀若員。」王問切,古聲影紐,古韻十三部。「員,物數也,从貝,囗聲。」王權切,古聲影紐,古韻十三部。同音故得通假。

假聞為問:王仲宣《從軍詩》:「但聞所從誰。」聞,《魏志》作問。問為本字,聞為借字。《說文》:「聞,知聲也,从耳,門聲。」無分切,古聲明紐,古韻十三部。「問,訊也,从口,門聲。」亡運切,古聲明紐,古韻十三部,二字所从聲母皆為門,且音同故得通假。

假后為後:司馬長卿《上林賦》:「然后揚節而上浮。」后,漢書作後。後為本字,后為借字。《說文》:「后,繼體君也,象人之形,从口。」胡口切,古聲匣紐,古韻四部。「後,遲也。从彳幺夂,幺夂者,後也。」胡口切,古聲匣紐,古韻四部。二字語根相同,故音同得通假。

教授:好。第一個例,貞與楨:

板書:

這就是形聲字聲母()與聲子(),同學們一看就清楚了,這兩個字同音,這是說同音的假借。

第二個例字,圓:

板書:

它的聲母,員。所以聲母、聲子因為字音相同,相假借。第三個例,聞和問:

板書:聞 問

像這兩個字,聞和問通假的問題,同學們一定能一眼看出來,它的聲符相同。聲符相同,我們就稱它聲母相同,又稱它什麼?字根相同。形聲字的聲母又稱字根,字根相同。

板書:后 後

這兩個字,看不出字根來了吧?它之所以能通假,你碰到這個問題你要怎麼辦?

學生:反切。

教授:真好。再說一次,怎麼辦?

學生:查反切。

教授:查了以後怎麼辦?

學生:查聲紐。

教授:它萬一查出來兩個反切又不同怎麼辦?你當然希望查出兩個反切一樣,如果不同怎麼辦?

學生:查聲紐。

教授:查它的聲和韻。聲,就根據我們的四十一聲紐表、反切上字表;韻,我們目前用的是段玉裁的古韻十七部,看看它聲和韻的關係。這兩個字「后」、「後」,它不是同字根的形聲字。所以這種問題,你要想辦法明白它到底能不能通假,那就是剛才我特別要提出來問你的,你一定不可以忘記,你一定要曉得應用它,查反切,查聲紐表,查韻部。這兩個字查出來,反切上下字竟然完全一樣,「胡口切」,真是高興,我們不必查聲紐表了。以上說的是廣義假借,第一項「同音」。第二項「雙聲假借」,讀一遍:

學生讀誦:(二)雙聲假借。

假茸為佴(ㄦˋ):司馬子長《報任少卿書》:「李陵既生降(ㄒㄧㄤˊ)隤(ㄊㄨㄟˊ)其家聲,而僕又佴之蠶室。」如淳曰:「佴,次也,若人相次也。今諸本作茸字。」按:漢書亦作茸字。佴為本字,茸為借字。《說文》:「佴,佽(ㄘˋ)也。从人,耳聲。」仍吏切,古聲泥紐,古韻一部。「茸,艸茸茸皃。从艸,耳聲。」而容切,古聲泥紐,古韻九部。二字所从聲母皆為耳,雙聲故得通假。

假苓為蓮:曹子建《七啟》:「寒芳苓之巢龜。」《注》:「《史記》曰:有神龜在江南嘉林中,常巢於芳蓮之上。苓與蓮同。」蓮為本字,苓為借字。《說文》:「苓,苓耳,卷耳草。从艸,令聲。」郎丁切,古聲來紐,古韻十二部。「蓮,扶渠之實也,从艸,連聲。」洛賢切,古聲來紐,古韻十四部。二字語根相同,故雙聲得假借。

教授:好,雙聲我們舉的這兩個例子,茸與佴。這兩個字同從耳得聲,字根相同,而查它的聲韻,又都是泥紐,所以我們這裡稱它是雙聲假借。同學們要問,為什麼前面同音假借裡面,字根相同我們稱它是同音?這個茸與佴字根也相同,為什麼說它是雙聲而不是同音?想一想告訴我。不要一切都依賴課本,要動動腦筋,為什麼?誰想到了告訴我。

我一再的說,一再的提過。好,我再說一次。聲母與聲子之間的關係,聲母是聲子的注音,記得嗎?所以在造字當時,它必定是同音,然後字音隨時間會演變,因此原來同音的聲母、聲子之間,隨時間的變化、語言的變化,它聲母、聲子字音也會有變化。有的韻變了,稱雙聲,就像我們現在舉這個例,茸與佴,韻變了,保留雙聲;有的是聲變了,保留疊韻,是下一節我們要舉的例子,翻過來,「疊韻通假」。現在弄清楚沒?弄明白沒?自己說一次。

學生:聲母為聲子的注音,造字之時必定同音,後來演變。

教授:說大聲一點,讓大家聽到。好,妳代表說:

學生:聲母是聲子的注音,所以在造字的時候,它們必然是同音的,後來產生了演變的關係,有的是韻產生了變化,有的是聲產生了變化。韻產生的變化,它的聲不變,就是雙聲;聲產生的變化,它的韻不變,就是疊韻通假。

教授:大家鼓掌。每一個同學都要像開吉師這樣說得清清楚楚,下次來我要一個一個問,說不清楚我就去請一個戒尺來。很高興,終於把這個問題讓同學們牢記在心裡。現在我們一起唱歌,來,一二唱:「功課完畢要回家去,先生同學大家暫分手,我們回去不要遊戲,先把今天功課再溫習…」

 

 

漢字入門  劉克雄教授主講  (第二十九集)  2015/8/25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56-181-0029

教授:大家翻開四百二十二頁,接著我們昨天講的,今天我們講「疊韻通假」。樹師,妳念一遍:

學生念誦:(三)疊韻通假

假亢為抗:班孟堅《典引》:「尊亡與亢。」《後漢書》作「尊無與抗。」聲子抗為本字,所从聲母亢為借字。《說文》:「抗,扞(ㄏㄢˋ)也。从手,亢聲。」苦浪切,古聲溪紐,古韻十部。「亢,人頸也。从大省,象頸脈形。」古郎切,古聲見紐,古韻十部。兩字疊韻,故得通假。

假拂為弗:顏延年《應詔讌曲水作詩》:「有悔可悛(ㄑㄩㄢ),滯瑕難拂。」注:「毛萇《詩傳》曰:『拂,去也。拂亦作弗,古字通。』」聲母弗為本字,聲子拂為借字。《說文》:「拂,過擊也。从手,弗聲。」敷勿切,古聲滂紐,古韻十五部。「弗,矯也。从丿乀(ㄈㄨˊ),从韋省。」分勿切,古聲幫紐,古韻十五部,兩字疊韻,故得假借。

假增為贈:任彥昇《百辟勸進今上牋(ㄐㄧㄢ)》:「增玉璜而太公不以為讓。」增,《梁書》作贈。贈為本字,增為借字。《說文》:「增,益也。从土,曾聲。」作滕切,古聲精紐,古韻六部。「贈,玩好相送也。从貝,曾聲。」昨鄧切,古聲从紐,古韻六部。兩字所从聲母同為曾,疊韻故得假借。

假信為伸:左太沖《魏都賦》:「其軍容弗犯,信其果毅。」注:「鄭玄《禮記注》曰:『信誼如屈伸之伸,假借字也。』」《說文》:「伸,屈伸。从人,申聲。」失人切,古聲審紐,古韻十二部。「信,誠也。从人言。」息晉切,古聲心紐,古韻十二部。兩字語根相同,故疊韻得假借。

板書:亢 抗

教授:第一個例字大家看,亢與抗,其實同學們已經能看出來,它們是什麼關係?

學生:聲母和聲子。

教授:聲母(亢),聲子(抗)。以形聲字造字的原則,聲母與聲子之間應該是什麼關係?

學生:同音。

教授:聲子它就是用聲母,以這兩個字為例,亢是它的聲母,是這個形()聲(亢)字的聲母。從手亢聲,形聲字,這個形聲字它的聲母就是這個亢。聲母與聲子之間剛才同學都已經說出來了,它在造字當時應該是如何?

學生:同音。

教授:沒錯,造字時候當時應該是同音。我們說過,形聲字的聲子它是以聲母為它的什麼?

學生:注音。

教授:等於是注音,音符。所以造字當時這個抗,「从手亢聲」,它就讀與聲母應該是同音,用它來注音。我們說過語言隨時間會變遷。形聲字的聲子,最早造字當時應該與聲母同音,由於時間、語言的變遷,這個聲子它的讀音有時候會跟聲母有些改變。但是改變它有一個原則,要麼韻母、韻符變了,保持什麼?保持雙聲。

學生:雙聲。

教授:要麼聲符變了,保持什麼?

學生:疊韻。

教授:疊韻。所以我們這一節講疊韻通假。前面我們講過的雙聲和同音,記得嗎?

學生:記得。

教授:所以這個很容易理解,這裡是一個假借,就是借聲母為聲子,分析它的聲韻我們找出它的反切,聲母的反切是什麼?

板書:古郎切

古郎切。聲子的反切,我們找出來:

板書:苦浪切

苦浪切。苦,各位同學把四十一聲紐表翻開。

板書:溪

學生:溪。

教授:找到苦嗎?

學生:溪紐。

教授:在溪紐。要確實幫我找到,都看到了嗎?

學生:看到了。

教授:溪紐,你找到苦。再看聲母的反切,古郎切,把這個古也在四十一聲紐裡面幫我找出來。

學生:見紐。

教授:見紐。

板書:見

聲母(亢)是古郎切,聲子(抗)是苦浪切,你都已經確實找到了古在見紐,苦在溪紐,它們兩個聲不相同,韻卻都是在幾部?

板書:十部

學生:十部。

教授:都在十部,所以這兩個字疊韻。這是我們說疊韻聲母與聲子之間,它們在古韻裡邊都同屬於段玉裁的第十部,我們說它是疊韻的通假。第二個例子,講拂與弗。這個例子:

板書:弗 拂

它(拂)也是個形聲字,從手弗聲,跟這個字(抗)是完全一樣。只是典籍裡面它用的是什麼?是聲母還是聲子?這裡是聲母是它的本字,弗是它的本字。在這裡典籍裡面假聲子(拂)為聲母(弗),這個例子(亢、抗)正好相反,假聲母為聲子。而道理你只要看它的反切就能看出來,更進一步你反切都不必看,告訴我怎麼看?

學生:聲子和聲母的關係。

教授:真好。你看到這兩個字,你可以不必查《說文》、不必查《廣韻》,你馬上能夠確認這兩個字,它們聲韻的關係有三種可能,告訴我哪三種關係?第一:

學生:同音。

教授:第二:

學生:雙聲。

教授:第三:

學生:疊韻。

教授:要培養自己的眼光,你打開古代典籍碰到這種情況,像(弗、拂)這種情況,或者(亢、抗)這種情況,《說文》都不必查,《廣韻》也不必查,你就能判斷它們聲韻的關係,它們可以通假。下一個例子,增與贈。

板書:

告訴我這兩個字的關係,這兩個形聲字統以曾為聲母,當然怎麼樣?勇敢說出來。

學生:同音。

教授:當然。就是剛才我們說的那三個條件的一個,本來應該是完全同音,之所以後來會變成雙聲,會變成疊韻什麼原因?說出來:

學生:語言隨時間在變化。

教授:語言隨時間在變化,但是千變萬變,變不開剛才說那個原則,要麼聲變保持疊韻,要麼韻變保持雙聲。這是這兩個字很容易理解,聲符相同;還有一個名稱:

板書:字根

字根相同。形聲字的聲符稱作字根,字根相同很容易你就立即可以斷定,它們聲韻是剛才說的這三個條件裡面的一個,最早應該是完全同音。這個明白嗎?真好。

板書:信 伸

下一個例,假信為伸。我們找的例子是左太沖的《魏都賦》。信:

板書:息晉切

伸:

板書:失人切

信(息)是心紐。伸(失),幫我查一下四十一聲類表,

是在審紐。審與心,心與審在古聲上面它不相干;「照、穿、神、審、禪(舌音),精、清、從、心(齒音)」,發音部位也不同。所以它在古聲上面沒有任何關係。看它的韻部都在十二部:

板書:十二部

也就是伸與信屬於什麼?疊韻。這兩個字字根毫無關係。字根是什麼?剛才才說的,形聲字的聲符。它不同字根,(信)從人言聲,(伸)從人申聲,字根不同,但是它語根相同,十二部。因此可以怎麼樣?通假。所以這兩個字它是語根相同,可以通假。

以上疊韻通假我們舉了這四個例,前兩個亢與抗、拂與弗都屬於同聲母、同字根,亢是抗的字根,弗是拂的字根;第三例增與贈,它們是同字根;第四例信與伸是同語根,都是疊韻的關係。

講到這裡關於廣義的文字學,什麼是廣義文字學?告訴我。形音義,字形、字音、字義是廣義的文字學,也就是說文字學應該包括字形、字音、字義。前面我們所介紹的,到剛才疊韻通假為止,是廣義文字學裡面關於字形方面,也就是說的狹義的文字學側重講解字形。本來這三個東西字形、字音、字義它是一體的東西,為著講解方便,所以在大學裡面他們把它分成三科,側重字形的叫文字學;側重字音的我們叫它為聲韻學;側重字義的稱它為訓詁學。

從前面一直介紹到現在的疊韻通假,這都指的是狹義的文字學,也就是廣義裡面的字形這一塊。因此同學們需要複習一下這個概念,重要是要把概念弄清楚。我們一開始講的緒論,那個同學們可以自己再複習,文字的重要性種種可以自己複習。而側重講六書,六書,告訴我哪六個?

學生: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

教授:六書裡面分四體二用,哪四體?

學生:象形、指事、會意、形聲。

教授:哪二用?

學生:轉注、假借。

教授:叫四體二用,也就是最根本一個概念:

板書:1HD[Y4{I(VS6L7A18HM3_XS

文字,我們最開始給同學們介紹的一個概念,「文」就指用象形、指事創造出的最早的初文,太炎先生稱它為初文,還記得嗎?

板書:初文

用它創造出來的最早,太炎先生稱它為初文。據太炎先生的統計,初文有多少?不到五百個字,四百多個字。再去掉一些還可以減去的,實際上初文數目很少。我們一開始介紹《漢字入門》就跟同學們說,初文這不到五百個,只要認識了這五百個左右的初文,

板書:16jia00  11jia00  21jin00  21jin00

16jia00)太陽是圓的,(11jia00)月亮是缺的,(21jin00)一樣東西在另一樣東西上面,(21jin00)上下是指事,像這種最早初文總共不到五百。如果同學們都能夠詳細認識這初文,然後曉得怎麼樣兩兩組合,重於義的叫會意,重聲的叫形聲。曉得怎麼樣兩兩組合成會意、形聲;所謂字,「字者,孳乳而浸多也」。然後,一開始我就跟各位同學說,中國文字現在五萬左右,乍看好像是個龐大的數目,每個字有不同的字音、字義、字形,你覺得是個很龐大的數目,五萬個。實際上我們說不必畏懼,只要認識這個初文,之所以我們花比較長的時間講解前面的象形、指事,記得嗎?讓同學們確實認識這初文,然後再了解如何用初文兩兩組合為會意、為形聲的方法。現在是五萬字左右,哪怕將來再增加幾萬字,你都逃不過這種方法,我們都很容易駕馭它。

這是我們先排除對著五萬字的漢字這種畏懼的心理,我們很容易來駕馭它。而這裡面,會意所創造出來的字並不多,絕大部分是形聲,所以形聲特別要理解它。季剛先生也說過,這六書裡面形聲難以理會,比較麻煩,原因是什麼?我們說過的,形聲裡面,他當時造字的時候已經用了假借。你一定要清楚的給我記得,形聲裡面他已經用了假借的例字,記得嗎?同學們都還能記得。形聲裡面之所以季剛先生說不容易理解,就是因為造字當時已經用了假借的方法。所以最明顯的例子:

板書:

還記得嗎?從示彔聲,聲符它的字根「彔」,本義是刻木彔彔,跟福祿壽、福氣是毫無相干。當時造字我們說:

板書:  

假彔為鹿,本來應該福祿壽的祿,他造字應該是這個字,從示鹿聲,造字當時他假借這個彔字,代替這個鹿字,所以我們看到這個字會很疑惑,它沒有福祿的意思、沒有福氣的意思,就是在造形聲字的時候,聲符他用了假借。古時候漁獵時代,碰到牠會怎麼樣?碰到這個鹿就像什麼?

板書:%5b1%5djia(2)

學生:羊。

漁獵時代你去打獵,你碰到牠(%5b1%5djia(2))怎麼樣?吉祥,多麼吉祥,因為牠不會傷你,你可以把牠牽回去。羊,吉祥。碰到這個(鹿)?也是很有福氣的,所以這個鹿是有福的意思。所以造字的時候,當時他借這個彔為鹿,應該是這樣寫(),結果他借用這個(彔)的聲音,來代替梅花鹿的鹿。

除了這樣的推測之外,還有證據嗎?學問講證據,不能臆說。《說文》裡面很多重文從彔的,從彔的很多重文是從鹿,從鹿的很多重文是從彔,《說文》的重文裡面這是證據,我們都說過這個例子。記得,對文字是不可以臆說,臆說會怎麼樣?會造成笑話。記得蘇東坡跟王安石的故事嗎?我一說同學們就笑,那就是王安石臆說。王安石本身學問夠大了,古人八大家之一,他又是當時的宰相,他又實行新法,學問夠了,可是如果文字上他憑自己來臆說,那就會鬧笑話。

這是我們複習一下這個簡單重要的概念。記得「文」與「字」,「文」就是用(象形、指事)這兩個方法造出的最早的文字,大約不到五百字,是太炎先生統計的;「字」是由它們(象形、指事)兩兩配合,重義的是會意,重聲的形聲。到此還有問題嗎?同學們,要從心裡面給我點頭,不能有一點疑惑,這是根本概念。

我說過,要認識五百個字容易,困難嗎?絕不困難,五個字算什麼,很容易的。所以你只要認識這五百個左右,其實不到五百,然後你再了解它的組合方法。這個組合方法我們也介紹過,你覺得難嗎?大家都不覺得難。這樣的話,認識了這個初文,再曉得怎麼樣去組合,以後,剛才我們說,最後那個例子叫疊韻舉例裡面,你看到兩個聲符相同,你就可以不必查《說文》,你就可以不必查《廣韻》,也不必查那個四十一聲類表,你就馬上可以斷定什麼?它是同音。同音可以怎麼樣?

學生:通假。

教授:同音就可以通假。這是我們用來讀古籍,古代的經典通假地方特別多,如果我們明白通假的道理,翻開古代典籍,你就可以說很方便。昨天我們還舉一個例,記得嗎?《莊子》裡面那一段,「既使我與若辯矣,若勝我,我不若勝」,那是什麼?語根相同的通假。

板書:既使我與若辯矣  汝爾女而你

它這段話,一開始覺得很不容易理解,古代典籍既沒有標點,你看到它,「既使我與若辯矣,若勝我,我不若勝,若果是也,我果非也邪?」搞得一頭霧水,如果你明白聲韻的關係,「若」它就是(汝、爾、女、而、你)這群字裡面,現在用的這個「你」字,以前用汝、用爾、用女、用而。昨天我們還碰到這個字(而),說它是什麼?我昨天感覺到我說那個名詞覺得是非常恰當,我都忘記怎麼說的了?說這個「而」跟這些字(汝、爾、女、你)什麼?同一族的。原因,他最後這一段裡面用到這個「而」字,原來「而」你是跟它們同一族的。因此這一段話你把這個字(若),用這群字裡面你認識的汝、爾,或者用現在這個「你」字代進去,都把它代換進去,碰到「若」就用「你」把它代進去,你就像讀白話文一樣,「既使我與跟你辯(爭辯),而你勝了我,我勝不了你,難道你是對的嗎?難道我就不對的嗎?」然後他又反過來重複說一次,你只要碰到這個「若」,最後還用個「而」字,把它這一族的字,統統用這個「你」字把它代換進去,曉得運用了嗎?真好。這就是說明,聲韻對我們研讀古籍的方便。

我跟同學們不止說過一次,林老師說:「聲韻學是開啟國學寶庫的鑰匙」,你很方便來研讀古籍,主要是我們字形介紹完,最後講到疊韻的通假。字形方面從它一開始的緒論,到開始講解六書,六書裡面我們講解象形、指事、會意、形聲,到剛剛結束的疊韻通假,主要講的是什麼?字形方面狹義的文字學。說到這,同學們想想你有什麼疑問嗎?我希望在這個很簡短的時間,咱們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能夠給同學們介紹一個最正確而簡單重要的概念。很高興,有同學點頭。

剛才我們說廣義的文字學包含三塊,哪三塊?告訴我:

學生:形、音、義。

教授:對了,字形、字音、字義。到剛才我們講完的算是介紹字形,而字形以什麼書為最重要?

學生:《說文解字》。

教授:真好。所以你想想真正認識字形,你一定手上要備一本《說文解字》。《說文解字》我介紹過什麼版本好?

學生:藝文印書館的。

教授:這也是很重要的。《說文》,還要有段註的《說文》。你《說文》帶了嗎?《說文解字注》,經韵樓藏版,看到。這個書在四十多年前,擔任文字學課程我就用這個書,當時裡面段註沒有標點,它本身沒有標點,更沒有書眉上那些楷書,也沒有注音。所以當時的同學們,我要他們查一個字,他們就相當麻煩,要從部首後面去找。所以我建議他們印書館你應該有這部分,有個索引似的,怎麼樣方便查;然後他們又很好,又做了標點,以及書眉上的那些楷書,以及注音符號。標點,實際上我沒有要求他們做;最好不做,為什麼?我要留給同學們自己圈點。你拿個紅筆自己圈點。我要求同學們,我說過圈點幾次?

學生:五次。

教授:最少。怎麼圈法?第一次:

學生:《說文》和《段注》。

教授:把許慎的說解和段註一起圈點,第一次。第二次:

學生:圈點段註。

教授:沒錯,第二、第三、第四次,光圈點段註。不要忘記旁邊備一本筆記本,碰到段註裡面他有發現的摘錄下來,像我們剛剛才講過的形聲兼會意的,那都是段註裡面把它摘錄下來,你就會有很多發現。之所以要一遍、二遍、三遍,這樣一遍一遍去圈點,之後第五次以後怎麼說?再跟第一次一樣,把《說文》與《段注》再圈一次。你說這就夠了嗎?如果你熟悉就夠了,你如果還不熟悉的話,你還是需要常常翻。太炎先生一直到年紀老了,他還經常在翻《說文》。所以文字是我們傳統文化的載體。你沒有這個文字,我們如何知道我們聖人孔夫子當時說些什麼?我們現在能夠看到的,譬如《論語》,很鮮活的看出孔老夫子跟他弟子們之間,「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如果沒有文字記載,他說過就沒有了,你沒有聽到就沒有了。所以文字是我們文化的載體,是這麼樣重要!

因此,我們有志、有心來傳承我們的傳統文化,同學們就需要從最基礎、最根本的文字正確的認識,你才不會誤解我們的老祖先留下來的經典。這樣從正確認識文字,然後能正確解讀經典,正確解讀經典以後你就會發現我們成為一個中華民族的一員,我們是多麼樣的榮幸,祖先給我們留下這麼豐厚的財產。從正確認識文字,然後你能正確認識經典,你正確認識經典,你深入以後才發現不得了,祖先留給我們這麼豐富,我們覺得身為一個中華兒女是多麼的值得驕傲,你就會真心的愛你的文化。這是我們為什麼從文字入手,原因在此。

字形以《說文》為主,當然我們有幸現在,許慎當時沒有這種福分,告訴我,我們比許慎有福氣在哪裡?

學生:看到甲骨文。

教授:真好。甲骨文在清末出土,我們現在可以藉助甲骨文,更清楚、更容易的認識文字。許慎他當時來不及看到,所以許慎在《說文》裡面有些字,他是根據小篆的形體在那做說解。我們現在如果從甲文,加上什麼?金文,鐘鼎金文。我們有確鑿的證據,我們可以訂正許慎當時他只因小篆的字形立說的錯誤;但是不要忘記,孤證是不可以的,只看到一個證據就來訂正,那是不可以,你要有豐富的、確鑿的證據,我們可以訂正它。因為我們可以理解,他當時來不及看到甲文和金文。所以我們說我們生於現在,比許慎有福氣。就像那天,我們說段玉裁怎麼樣?他不知道一個道理:

學生:無聲字多音。

教授:真好,無聲字多音。這裡我順便要訂正一下。開始跟同學們說無聲字多音,是黃季剛先生發現的。後來我又訂正,我說是太炎先生說的。現在我再確實翻開書,原來就是黃季剛先生發現的「無聲字多音」。所以我訂正過一次,現在又重新訂正一次,是黃季剛先生發現的無聲字多音。

板書:無聲字多音,季剛先生發現的。什麼叫無聲字?先告訴我:

學生:象形、指事、會意。

教授:如果說不出來的同學,你就要退學。什麼是無聲字,再說一次:

學生:象形、指事、會意。

教授:大家都一百分,高興了。象形、指事、會意,不帶聲符的字,就叫無聲字。那什麼字是帶聲符的?

學生:形聲。

教授:形聲字。也就是說除形聲字以外的,另外象形、指事、會意都叫無聲字。段玉裁他認識黃季剛先生嗎?

學生:不認識。

教授:不認識。段玉裁什麼時代?

學生:乾隆。

教授:乾隆。黃季剛先生一九三五年過世,跟乾隆差了三百多年,所以他們倆來不及碰面。因此,段玉裁他不知道(無聲字多音)這個道理,這是到季剛先生發現才說出來。所以,我們讀《說文》段註,我們對段玉裁的學問,我們佩服得五體投地。他對每個字的註解,引各種經典,當時沒有電腦,他也沒有手機,完全被他記得,能夠記得那麼清楚,讓我們佩服得五體投地。段玉裁先生,這麼了不起一個大學者,他對這個字:

板書:妃

不厭其煩,大家再把這個字翻開。看到段註嗎?

學生:看到,六百二十頁。

教授:大家找到這個版本的《說文》,六百二十頁上半面,同學們找到沒有?

學生:找到了。

教授:「妃,匹也。」後面,「从女己」。底下段註,「各本下有聲字,今刪。」這是說「各本」,段玉裁看到的書《說文》,在从女己底下有個聲字:

板書:

都看到沒有?段註,你找到嗎?他說「从女己。各本下有聲字,今刪。」

板書:

他把它(聲)刪了。如果我們生在季剛先生之前,我們對他這種做法會毫無異議的贊同。因為己跟妃聲符,聲母跟聲子之間,聲,既非雙聲;韻,也不疊韻,就違背形聲字造字的原則。所以段玉裁說各本的聲是多的,把它刪了。變成會意字,从女己,會意。實際上,現在我們看來,他是犯了一個大錯誤。原因:

板書:Y{@(PXQN29[7E1_D%MF1MDK

它(己)是個無聲字,它(己)可以多音。我們說過為什麼?要說得出來。無聲字為什麼多音?

學生:非一時一人一地。

教授:我耳朵不好,再說一次。

學生:造字之時,非一時一人一地。

教授:一百分。文字絕不是倉頡一個人造的,非一時,也非一人,也非一地造的。所以可以北方造出一個己ㄆㄟˋ這個寫,南方人不知道,造出一個字形一樣,他讀它(己)為ㄐㄧˇ;也可能古時候已經有人造出己ㄐㄧˇ,後人不知道又造一個同樣字形,讀它為ㄆㄟˋ。因人、因時、因地不同,造出的字形相同、字音不同,各衍生出它底下的一群形聲字的聲子。由它衍生出來的聲子,譬如「記」,用它當聲符,讀它為ㄐㄧˋ;譬如「紀」,用它為聲符,讀它為ㄐㄧˋ,還可以…。用這個聲符己ㄆㄟˋ衍生的聲子有這些(配、妃…),這個很清楚吧?

然後,好,現在我們看到這個「己」,我們第一個印象只知道它是己,讀ㄐㄧˇ。由它(己)衍生的形聲字,從言己聲,讀ㄐㄧˋ;從糸己聲,讀ㄐㄧˋ,是都非常合理對嗎?合符形聲字造字的原理。但忽然你看到這個字,從女己聲,你分析一下它的聲和韻,發現這個己(ㄐㄧˇ)聲跟這個(妃)ㄆㄟˋ聲子的聲音,是完全沒有關係,因此段玉裁他肯定的確認它沒有關係,所以把它刪了。如果他知道這個妃(ㄆㄟˋ)和這個配,它原來有一個讀(己)ㄆㄟˋ的字音,也就是現在(己)這個字它有兩個音,甚至三個、四個都可以,讀ㄐㄧˇ讀ㄆㄟˋ還可能有讀別的字音,是無聲字多音。所以我們說段玉裁這個「聲」字,在當時他刪是很有道理;在現在看,我們認為他是什麼?因為他不理解、他不知道無聲字多音。因為他不認識誰?

學生:黃季剛先生。

教授:季剛先生,因為他不認識季剛先生。好,我們這節暫時先講到這兒,先休息一下。

剛才休息的時間,有同學告訴我,我們這《漢字入門》,前面象形、指事、會意都還可以看書,能夠看懂,碰到形聲就有些不清楚。現在清楚沒有,形聲?真高興,都一定要弄清楚,這是最關鍵的地方,聲韻。一個最基本概念,形聲字聲母與聲子之間,它們聲韻的關係不離三樣,告訴我:

學生:同音、雙聲、疊韻。

教授:所以你一看到形聲字,你就馬上能夠認定這兩個字在古籍裡面,它是可以互相通假。再進一步,為什麼形聲字的聲母與聲子,或者形聲字這一群聲子之間,它們可以互相通假的原因在哪裡?我一提醒你馬上就知道,同音之所以可以通假:

學生:聲義同源。

教授:非常好,聲義同源。

板書:聲義同源

這是誰提出來的?

學生:段玉裁先生。

教授:段玉裁,聲義同源。由於語言,我們講的話語言,是來表達我們的心意。語言是從最早的幾個簡單的字音,慢慢發展成一系列、一系列的語族。所以同音的字,它往往字義相同。這之所以我們看到形聲字,前面我們說過,我們舉過很多例子,從戔得聲的字:

板書:戔 錢 賤 淺 棧…

這群字都以「戔」為聲符,聲符相同,又說它是字根相同,它字義一定是相近的。我們舉的這群例,下邊還有很多。從「戔」得聲之字,多有什麼意思?

學生:小義。

教授:真好。

板書:小

從「戔」得聲之字,多有小義。(錢)金之小者,(賤)貝之小者,(淺)水之小者;木棚,路邊的小客店,小棧。凡從戔得聲這一群字,我們舉出了很多,同學們可以繼續找,凡從戔得聲的字,它多有小義。這是從我們分析以後知道,凡從戔得聲多有小義。為什麼它們都同有小義?聲與義同源。更進一步說,還要問為什麼從戔得聲多有小義?說,說出來:

學生:齒音。

教授:講到聲韻學上面說,字音跟發聲的關係是非常密切的。

板書:洪 宏 鴻…

這一群發喉音的,告訴我有什麼意思?

學生:大義。

教授:說不出來,你就趕快回家。喉音都有大義。我們曾經舉過一個例子:

板書:虎

記得嗎?黃燦,妳幫我再重新說一次這個字。

學生:這個字屬喉音,上古時期去山上打獵,我們在沒有文字之前是先有語言的,所以…

教授:等等等等,沒有文字之前,沒有語言之前:

學生:是只有幾個聲音。

教授:對。

學生:這些人見到老虎之後,回來要跟他的同伴說,他今天在山上見到了一隻老虎,他不能說我今天見到一隻ㄒㄧ,因為ㄒㄧ很小,所以他就會說,老虎的物體很大,所以他就會說,我今天在山上見到了一隻ㄏㄨㄛˋ,所以有大的聲音。

教授:很好,九十八分,請坐。為什麼不打一百分?因為妳直接說,他回來以後,因為當時還沒有語言,只用幾個簡單的聲音來形容給他的同伴知道,我今天碰到一個ㄒㄧ。同伴一看,你形容是又驚恐、又大,怎麼聲音那麼小?ㄒㄧ,他們不理解。接著黃燦直接就說碰到一個(虎),當中還漏兩分。他還要試很多種聲音,我今天在山上碰到一個侖。

板書:侖

他的同伴說奇怪,這個侖是圓圓的。所以試了幾次,然後最後看到他的同伴們都不理解,最後他找到一個聲音,我今天在山上碰到一個ㄏㄨㄛˋ,把大家嚇一跳。現在這個字,閩南音,保存古音最多的地方,依然讀它為ㄏㄨㄛˋ,喉音。這些(洪、宏、鴻…)都有大義。

板書:大

這是從聲韻,發聲的原理來說。記得,這個例子很好。你們都是承傳傳統文化、弘揚傳統文化到世界各地的尖兵,你們要像這種很生動的、很簡單的,說給初初接受中國傳統文化的朋友,或者洋朋友,讓他很清楚,原來中國的漢字它都是有道理的。自己要對你的學生們說得清楚,說不清楚,再自己多說幾次就清楚了。黃燦妳都把這聲音加上去就一百分了。

這是聲義同源。因此形聲字,你明白了剛才我們說的,以及以前說的,你就能夠說清楚給你的朋友、你的學生們聽。這個是原來對形聲字說得不夠太清楚的,現在你要用簡單、肯定介紹給你的學生,聲義同源。

所以,上一個鐘點我們等於是做一個總複習。廣義的文字學,字形、字音、字義。字形,在我們《入門》這本書裡面比較多的介紹了初文,象形、指事。形聲我們也講透徹了,形聲,已經把聲韻的關係都說清楚了。因此,我們碰到轉注、假借就非常簡單,它只是一個概念,告訴我們四體二用的轉注、假借,它不是造文字的方法,它是運用文字的方法。所以在形聲你弄清楚之後,轉注、假借也就跟著豁然貫通。因此,在廣義文字學裡面所謂字形,我們就可以到此做一個簡單的結束。

接下來看下一節,四百二十三頁,「聲韻略說」。樹師妳幫我讀一遍:

學生讀誦:聲韻略說

本節是介紹聲韻學的最基本知識,用來幫助說明本書裡面形聲、轉注、假借,有關的聲韻問題。分述如下:

第一節,聲韻音的名稱:季剛先生《聲韻通例》說。

一、音,凡聲與韻相合為音。

二、韻,凡音歸本於喉謂之韻。

三、聲,凡音所從發謂之聲,有聲無韻不能成音。

據上通例可得一表如後:

教授:好,可以。這是給同學們一個很簡單、很正確的一個概念,什麼是音,什麼是聲,什麼是韻。如果這方面沒有搞清楚,前人講聲和韻的問題,往往由於名稱的混淆,使人如墮五里霧中,你就永遠都搞不清楚。所以這個雖然是很簡單一個表,是根據季剛先生說的,一個字的字音是由聲和韻的結合。

板書:EBDTTZCYZA]PP7MOYG[3TSH

「東」這個字音,在《廣韻》裡面反切,德紅切。用德紅,稱切,就是來拼這個字的字音。可是這兩個字裡面本身:

板書:ㄉㄜ ㄏㄨㄥ

德本身就有聲韻,ㄉㄜ;紅本身有聲還有韻,ㄏㄨㄥ,所以你這兩個字要來拼它往往有些麻煩。我以前跟同學們說過,以前私塾的老先生,學生如果問他:老師,東,怎麼叫德紅切?老師就會說:給我仔細聽著,好好聽著,ㄉㄜ、ㄏㄨㄥ,ㄉㄜ、ㄏㄨㄥ,ㄉㄜ、ㄏㄨㄥ,東,由慢漸快,最後給你「東」出來,這是他沒有說清楚。原因也是這裡面含分的有,德本身有韻,紅本身有聲,因此我們就需要上一字,反切的上一個字「德」,要把它的韻母去掉,我們只用它的聲母:

板書:ㄉ

下一字「紅」,我們要把它的聲母去掉,只用它的韻母:

板書:ㄨㄥ

現在就很簡單,ㄉㄨㄥ,什麼?

學生:東。

教授:東,就好容易拼出來了。ㄉㄨㄥ東,希望你以後出去教書,你的學生問你:老師,什麼叫德紅切?你不要像那位老先生,要跟他說清楚,ㄉㄨㄥ東。上字用它的聲符,下字用它的韻符,因此這就很簡單了。了解這個之後,接下來,樹師幫我讀反切。

學生讀誦:第二節,「反切」。

黃季剛先生說:「反切之理,上一字定其聲理,不論其何韻;下一字定其韻律,不論其何聲。質言之:即上字只取發聲,去其收韻;下字只取收韻,去其發聲。」

從黃先生這段話看來,我們很清楚的可以曉得,反切就是拼音;反切的方法,是上一個字取它的聲母,下一個字取它的韻母。但上字的韻母與下字的聲母,都必須除掉。現在舉一個例子,以注音符號跟國際音標來表明。例如:同,徒紅切。

 

從這個例子。我們更可看出,反切就是拼音,道理極其簡單明白。

教授:好了。這裡又舉了一個「同」這個字,除了用注音符號像黑板上那樣標明之外,又用漢語拼音,可以清楚看到。所謂反切它就是拼音,這有什麼困難?是好簡單,很清楚。因此從一開始,到上一節課我們介紹,常常寫某某切、某某切,現在非常清楚,它就是拼音。

反切,現在我們常看到的是,譬如「東」,德紅切,「同」是徒紅切,這在《廣韻》裡面我們清楚看到。在更早的韻書裡面:

板書:反

稱反。「東」,德紅反;「同」,徒紅反。這個反也就是拼音,後來因為這個反不受歡迎,認為它有反叛的意思,所以就改為切。最早稱反,後來改為切。不管你稱反,你稱切,或者稱翻,翻過來的翻,都是拼音的意思。到此,反切同學們清楚了嗎?

學生:清楚。

教授:有疑問可以提出來,現在如果暫時沒有疑問,等你有問題再提出來都可以。下一節介紹聲,樹師幫我讀一遍。

學生讀誦:第三節,「聲」。

黃季剛先生的《聲韻通例》說:「凡音所從發謂之聲。」也就是一個字字音的聲符,要研究古音的聲符,需要從《廣韻》入手(《廣韻》是根據《切韻》、《唐韻》增廣而來)。要如何研究《廣韻》的聲類呢?清代陳澧將《廣韻》的切語上字系聯為四十聲類。後來黃季剛先生再析明、微為二,於是把《廣韻》的聲類分成四十一聲紐。見下表:

   新文档 4_1(1)                                                 

教授:好,我們看這個表,四十一聲類發音表。第一個,發音部位舊稱,喉、牙、舌頭、舌上、舌齒、正齒、齒頭、重唇、輕唇。黃稱,是指黃先生、季剛先生,他分喉、牙、舌頭、舌上,把舌齒他分為半舌、半齒,把正齒分為舌齒間、正齒,後面齒頭、重唇、輕唇。

再看下面四十一聲類,把四十一聲類怎麼分配,「影、喻、為、曉、匣」為喉,「見、溪、群、疑」為牙,「端、透、定、泥」為舌頭,「知、徹、澄、娘」為舌上,「來」屬半舌,「日」屬半齒,「照、穿、神、審、禪」屬舌齒間,「莊、初、床、疏」屬正齒,「精、清、從、心、邪」屬齒頭,「幫、滂、並、明」屬重唇,「非、敷、奉、微」屬輕唇,這是發聲。這四十一聲類表同學們已經曉得運用,查某一個反切上字該屬於哪一個聲紐,同學們已經很熟練的會運用了。而我們也一再說過,錢大昕對古聲有兩大發現,你能告訴我嗎?第一:

學生:古無輕唇音。

教授:第二:

學生:古無舌上音。

教授:輕唇音就是我們剛才看到這個表,「非、敷、奉、微」。如果在四十一聲紐的反切上字表,你查出一個字來,屬於「非、敷、奉、微」裡面的,你就知道古音應該讀重唇,這個清楚嗎?

學生:清楚。

板書:_CPZ_AVU5I2}PM`59)JULRA

教授:同學們看到我寫這個字你就會笑,為什麼?因為你太熟悉了。雖然你熟悉,我還是不厭其詳要再告訴你一次。從食反聲,所以讀飯(ㄈㄢˋ),你吃飯沒?反是它的聲母,根據形聲字造字的原則,聲子必與聲母同音,所以讀反(ㄈㄢˇ),它讀飯(ㄈㄢˋ)沒錯,只有聲調一點差別。

板書:`7PJ7@F)[)B4%MRX}(PMQNT

你聽過有人說,是某某出反社嗎?有嗎?

學生:沒有。

教授:你說奇怪了,同是一樣的聲母,它怎麼不讀出反社呢?

板書:F[BX@]KO1VX@L9EJN1W}O3E

你聽人說,把那塊木反拿來,有嗎?

學生:沒有。

教授:奇怪了,這為什麼?好簡單告訴我:

學生:古無輕唇音。

教授:我希望你去對你的學生也要說得清清楚楚,古無輕唇音。也就是聲符現在讀的輕唇:

板書:ㄈ(f)

其實古音它讀重唇:

板書:ㄅ

ㄅ或者ㄆ。因為聲母它隨時間也會變化,由重唇變成輕唇。所以有的字,像這字(飯),它跟著聲母變了,讀反,所以吃飯就是讀吃飯;這個字(版)它所從的聲子,原來的聲母本音是重唇(ㄅ),它保留重唇,它不隨波逐流,它保留重唇,因此你現在才不會讀它為出反社,出版社;這(板)也一樣。上次我們還舉過一個例:

板書:1FFOQ51`]V}G%~1E53_0D}A

這是聲符「缶」,房子裡面藏有錢「貝」,藏有美「玉」,使這個字讀什麼?應該讀它為,現在的聲母是什麼?

板書:缶

讀它為缶。那這個(寶)字應該讀缶?把那個缶貝給我。哪一個缶貝?這個缶貝?那你現在說這是缶貝,人家聽得懂聽不懂?表示這個「缶」本來它跟它(反)一樣重唇,缶:

板書:ㄅ

它因為字音隨時間會變,它變成輕唇:

板書:ㄈ

但是所從的聲子,這個聲子它堅持,不肯隨它隨波逐流,它堅持保留它原有的重唇。這個字我們現在讀它寶(ㄅㄠˇ),你如果跟著它變,讀它為缶(ㄈㄡˇ),人家聽不懂。所以,這個反過來可以證明什麼?可以證明「缶」古音是重唇讀寶(ㄅㄠˇ),古無輕唇音。

說到這,同學們有什麼疑問嗎?這個聲符剛才只是講到輕唇音,古音。錢大昕發現古無輕唇音,凡是現在讀輕唇的,古音是一定,要肯定,一定讀重唇。不光是方言裡面,閩南音吃飯,

學生:ㄐㄧㄚ ㄅㄥ。

教授:真好,讀重唇ㄐㄧㄚ ㄅㄥ,它不會讀ㄐㄧㄚ ㄈㄢ,ㄐㄧㄚ ㄈㄢ是北平音,它讀ㄐㄧㄚ ㄅㄥ,重唇。客家話,保留古音多的,ㄒ一 ㄆㄢ,ㄅㄆ的ㄆ,重唇,ㄒ一 ㄆㄢ,吃飯。保留古音最多兩個方言,兩個地方,閩南、客家,有好多字都能證明。像吃飯,閩南音保留中原古音ㄐㄧㄚ ㄅㄥ,重唇;客家話ㄒ一 ㄆㄢ,重唇,它沒有變成輕唇。

好,今天我們暫時到這。大家還忘記唱歌,來,唱什麼?功課完畢要回家去,先生同學大家暫分手,我們回去不要遊戲,先把今天功課再溫習,明朝會好朋友,明朝會好朋友,願明早齊到校無先後。

 

 

漢字入門  劉克雄教授主講  (第三十集)  2015/8/27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56-181-0030

教授:同學們翻到四百二十三頁。

板書:

根據黃季剛先生他的《聲韻通例》裡面說,一個字的字音是由聲和韻組成的,所以每個字字音都有聲韻。我們又說過廣義的文字學包含三塊,告訴我:

學生:形、音、義。

板書:形音義

教授:側重字形的(我們把它分開說)叫文字學;側重字音的,我們狹義的說它是聲韻學;側重字義的,我們說它是:

學生:訓詁學。

教授:真好。文字、聲韻、訓詁,本來是三而一,是合在一起的。為著教學方便,所以大學裡面,側重字形叫它文字學,側重字音稱它聲韻學,側重字義我們稱它訓詁。這裡面實際上是無法真正分得開的。我們這一個月來,介紹的是最簡單的文字,漢字入門,但是我們也離不開要講聲韻。尤其到了形聲這一塊,前面四書告訴我:

學生:象形、指事、會意、形聲。

教授:這是創造文字的四種方法。六書還有兩個:

學生:轉注、假借。

教授:這是運用文字的方法,不是創造文字的方法。前面這四個裡面,象形,我們可以看得懂,從甲骨文裡面畫一隻梅花鹿,知道是廘;畫一匹馬,知道是馬;畫個太陽,你知道是太陽。指事,也容易理解:

板書:

一樣東西在另一樣東西的上面,我們現在寫作:

板書:上

反過來:

板書:

這是指事。用抽象的符號,沒有具體的東西讓我們來畫。上次我們曾經想用象形的方法,來創造這個「上」字,記得嗎?畫個桌子,上面放本書。你就知道怎麼樣畫個桌子,上面放本書,表示書在桌子上面。再把書拿走了,放個魚缸裡面有個什麼魚?

學生:北冥鯤。

教授:北冥鯤。又重新畫一個,不勝其煩。所以就想到用抽象的符號,上面這個紅的小橫線,不管你是書本也好,茶杯也好,魚缸裡的北冥鯤也好,任何東西都可以代表,所以這是所謂的指事。這創造文字的第二個方法。第三個是合兩個以上的初文。

板書:初文

初文是什麼?

學生:象形、指事,不可再分析的。

教授:不可再分的,妳說得真好。像這個指事字,你還能夠把它分開嗎?你分開就不成字了。

板書:

這匹馬你能再分開嗎?你再分開也不成字了。所以初文是不可再分的象形、指事所造出的文字。初文總共多少個字?

學生:四百八十九個。

教授:不到五百個。誰說的?

學生:太炎先生。

教授:沒錯。章太炎先生他統計過,初文不到五百。因此我們學習漢字不怕它最後,現在有五萬多字,以後還會再增加,不怕它,只要認識這不到五百個的初文。所以,我們前面花比較多的時間介紹象形、指事。認識了這三、四百個初文,然後再了解兩兩配合,重義的叫:

學生:會意。

教授:會意;有聲符的,形聲。認識了這四百來個初文,再了解初文,兩兩配合,重義的是會意,有注音的叫形聲。了解配合的方法,我們就可以以簡御繁,不管你後面造出多少字來,以現在五萬字左右的《中華大辭典》,絕大絕大部分是什麼?

學生:形聲。

教授:形聲,用形聲的方法造出來的。所以形聲,我們特別要了解到形和聲之間的關係。

板書:

這三個都差不多。我們認識它(52鸟),是什麼?

學生:鳥。

教授:天天我們都見到,鳥。

板書: 52鸟

)這個也是鳥,可是牠比較在地上走,叫牠什麼?你上來,打牠一下,ㄍㄚ、ㄍㄚ、ㄍㄚ、ㄍㄚ,好了。

板書: 9d28700003

牠就叫ㄍㄚ。這個()再用力打牠一下,用你的力,ㄜˊ、ㄜˊ,好了。

板書: 9d5d700003

很像,怎麼分別它?用牠叫的聲音,ㄍㄚ、ㄍㄚ、ㄍㄚ、ㄍㄚ。這兩個也很像,大一點,ㄜˊ、ㄜˊ、ㄜˊ,聲符。9d28700003,這叫形()聲();9d5d700003,形()聲()。這種有個名稱叫什麼?

學生:以聲命名。

教授:沒錯。

板書:以聲命名

教授:以聲來命名。我們說過這是一條水,這也是一條水,流經岩石發出什麼聲音?ㄍㄤ、ㄍㄤ、ㄍㄤ、ㄍㄤ、ㄍㄤ:

板書:ZS]JAI6MTHK299()K7KD148

流經沙土,發出ㄏㄜ、ㄏㄜ、ㄏㄜ、ㄏㄜ:

板書:K$1P4_@X`K0MZX3}14[O9J4

ZS]JAI6MTHK299()K7KD148)長江、(K$1P4_@X`K0MZX3}14[O9J4)黃河,也是以聲命名。你這條水跟那條水我怎麼分別?聽你的聲音,你叫ㄍㄤ、ㄍㄤ、ㄍㄤ、ㄍㄤ、ㄍㄤ、ㄍㄤ,我就叫你ㄍㄤ,長江。在座有同學們會閩南語的,這個字(江)讀什麼?

學生:ㄍㄤ。

教授:ㄍㄤ。它的聲符:

板書:工

告訴我讀什麼?閩南語:

學生:ㄍㄤ。

教授:ㄍㄤ。工人就叫ㄍㄤㄌㄤˊ。長江,ㄉㄧㄡㄍㄤ。所以,聲符(聲母)跟聲子之間字音應該是完全一樣,它是用它來注音,這也叫以聲命名。還有一樣是什麼?形聲字除以聲命名之外,還有什麼?

學生:狀聲字。

教授:狀聲字。

板書:呦

呦,有這撇吧,有嗎?

學生:有。

教授:「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詩經》裡的。呦是狀聲字,來形容鹿鳴的聲音。

板書:嚶

嚶嚶來狀什麼?鳥鳴的聲音,這是狀聲字。

板書:狀聲

狀聲字,像這呦呦,像這嚶嚶,都是狀聲。還有嗎?形聲:

學生:外來語。

教授:外來語。像那個什麼字?珣,本來是東夷地方的語言,外來語。我當學生的時候有個外來語,東西很好叫好棒,聽過嗎?「好棒」。到現在還用嗎?

學生:用。

教授:用,「好棒」,這是外來語。現在還有一樣網上的,「給力」。是不是外來語?「給力」。這種以聲命名、狀聲字、外來語的形聲字,它是聲不兼義。比如說剛才我們那個以聲命名的「鴨」字,嘎那個聲音跟鴨字本身有義可說嗎?毫無意義;它叫鵝,這個聲符鵝它本身也是無義可說,聲不兼義。呦呦、嚶嚶都是聲不兼義。

黃季剛先生說,形聲字除以聲命名,加上這個(狀聲字、外來語)之外,有很重要的四個字:

學生:聲必兼義。

教授:真好,聲必兼義。也可以說是形聲字的正例。

板書:正例

這些以聲命名(鵝)、以聲命名(河)、狀聲字(呦呦)、外來語,這個不屬於形聲字的正例,它屬於變例。形聲字除了變例以外,它的正例聲必兼義。翻開我們課本第幾頁?前面我們舉了十幾條。第一條我舉了太炎先生的,章太炎先生的,他說:「凡从半得聲的字」,多有什麼意思?

學生:分義。

教授:分開的意思。找到那個,哪一頁告訴我。

學生:三百七十二頁。

教授:好,三百七十二。太炎先生他舉了四個字:第一個,半,(ㄅㄢˋ)。「物中分也。」所以有分義。

第二個字,畔,(ㄆㄢˋ)。「田界也。」田界,當然也有分開的意思。

上次我們還說明這個胖,(ㄆㄤˋ)字,你還記得嗎?胖有分開的意思嗎?胖好像沒有分開的意思。難道太炎先生說錯了嗎?太炎先生是我們尊重的國學泰斗,他不應該說錯。你說太炎先生請教你,這個胖字哪有分義?看看我們的說解。《說文》:「半體也。从肉半,半亦聲。」又引到《玉篇》:「胖,牲之半體也。」原來是祭祀祖先的那些牛、羊、豬,一半的牛羊豬叫做胖。所以我們現在大家很多人不喜歡胖,一胖,萬一被太炎先生看到,你是半體。

下一個字,判,(ㄆㄢˋ)。「分也。从刀半聲。」這是太炎先生他舉出來,凡從半得聲的形聲字,多有分義。

我們又補了幾個後面,後面補了五六七八,這都說明從半得聲,多有分開的意思。

好,同學們記得這個條例,從半得聲的字,除了書上我們找到的,同學們可以繼續再找,從字典裡拼命找,找出所有從半得聲的字,你記得它一定有分開的意思。這是形聲字除那些變例之外,正例聲必兼義,明白了吧?

看第二個是誰說的?焦循。從勺得聲,多有小義。

勺,(ㄕㄠˊ)。本身是個象形,小勺子,所受很小。

約,(ㄩㄝ)。「从糸勺聲。」段註說:「引申為儉約。」然後《廣雅》說:「約,少也。」少就有小義。

下一個,杓,_l=xz&u=6753&s=100(ㄕㄠˊ)。「枓柄也。从木,勺聲。」《廣雅》說:「末也。」末就有小義。

豹,_l=xz&u=8C79&s=100(ㄅㄠˋ)。同學們一定奇怪,這個豹好可怕,牠有小義嗎?牠是很可怕的。《說文》說:「似虎,圜文。从豸,勺聲。」牠比虎要小,所以說牠是豹。

像這些,我們舉了多少字?焦循舉了五個,我們後面又補了很多,總共有二十一,都是從勺得聲。同學們可以繼續再補,從勺得聲的字你都把它找出來,它都有小義。

第三個例,就是段玉裁說的,凡从句(勾)得聲的字,多有曲義,多有彎曲之義。

第一個,句,_l=xz&u=53E5&s=100(ㄍㄡ)。「曲也。从口丩聲。」丩,瓜藤皆糾曲,本來就有彎曲的意思。

第二個,笱,_l=xz&u=7B31&s=100(ㄍㄡˇ)。「曲竹捕魚笱也。」用竹子編成一個彎的東西,拿來抓魚的。

第三個,鉤,_l=xz&u=9264&s=100(ㄍㄡ)。這更不用說了,釣魚鉤,是彎的。你說有直的,誰的?

學生:姜太公。

教授:姜太公的鉤是直的,傳說這樣,我相信直的是很難釣上來。所以你看,這些我們總共舉了很多,從句(勾)得聲,多有彎曲之義。

下面還是段玉裁說的,从農得聲,多有厚的意思。从叚得聲,都有什麼意思?

學生:赤色。

教授:天上的紅霞,早霞、晚霞,紅不紅?漂亮得很。第六個我們常說的,從戔得聲的字,都有什麼?

學生:小義。

教授:都有小義。這是王聖美先提出來。本身:

板書:戔

戔,兩戈相向,必有傷殘,所以有小義。它是兩戈,兩個兵器,在打鬥。兩戈相向,必有傷殘,所以有小義。從它得聲的這一群字:

板書:戔 箋 淺 錢 賤 棧…

從戔得聲的這一群字,我們後面舉了還有很多,必有什麼?

學生:小義。

教授:都有小義。好,今天如果同學們翻開典籍,碰到一個字,譬如這個字(淺),你不認識,你翻開典籍,譬如這個字(淺),假如你不認識,你手頭也沒有字典,但是你記得,從戔得聲的字都有小義,然後你再看看,它是從水戔聲,必定是小的水,然後再讀上下文,你就能夠豁然貫通,是不是?這是文字學的應用。所以這些從某得聲皆有某義,這些就是形聲字很重要的一部分。我們曾經再刨根究底,為什麼從戔得聲這群字都有小義?

學生:齒音。

教授:真好,你記得。在聲韻學上,喉音發者都有大義,齒音發者都有小義。喉音,我們常舉的,字根不同,但是語根相同的,像什麼?

板書:洪 宏 弘 鴻…

字根不同,什麼是字根?

學生:形聲字的聲符。

教授:形聲字的聲符又稱字根。譬如,這群(戔、箋、淺、錢、賤、棧)形聲字,它的聲符:

板書:

稱它字根。這群字(洪、宏、弘、鴻),看這群,它的聲符不同,這叫語根相同。

板書:語根

所謂語根,語言的根基,指聲和韻。這群字字根不同,但是它語根相同,它都是喉音,所以都有大的意思。這個(洪)是大的水,洪水;這個(宏)大的房子,很大的房子;這個(弘),現在都不必等我說了,你應該知道了,形聲字的,這是聲符(厶),這是形符(弓),形符代表什麼?

學生:事物的類別。

教授:類別。這是形符:

板書:  

這(氵)是水這一類,這(宀)是房子這一類。形(弓)聲(厶)、形(宀)聲(厷)、形(氵)聲(共)、形(鳥)聲(江)。形聲字的形符代表這個字的類別,它屬於什麼類。氵,它就是水這一類;宀,就是房子這一類;弓,當然是射箭用的弓這一類。大的弓叫弘;大的房子叫宏;大的水,洪水;大的鳥,鴻鳥。我們現在看到有人,祝福人家商店開張,鴻圖大展,鴻。這個字(弘)我們常用,《論語》裡面說什麼?曾子說什麼?大聲說:

學生:「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教授:大家一起說,曾子怎麼說?

學生:「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教授:接下來。

學生:「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教授:六十分,說得那麼好像有點拖泥帶水。重來,要拿一百分。曾子怎麼說?士…

學生:「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教授:七十分。剛才又頓了一下,再來一次。「曾子曰:士…」

學生:「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教授:一百分,很高興,得了一百分。弘毅的弘本義是大的弓,引伸就是大的意思。一個士:

板書:士

《說文》說:「推十合一為士」。士,讀書的人,他學識比較豐富,所以他一個人的能力抵得上十個人的能力,這是根據《說文》說的。士,一個士,需要有弘毅的精神,要遠大;毅,堅忍,何以故?「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任重道遠,這是我們說的弘。這群字(洪、宏、弘、鴻)也是形聲字,但是它字根不同,而是語根相同。

再看到形聲字,聲必兼義。形聲字,這一群(箋、淺、錢、賤、棧),聲必兼義,都有小義。(箋),小的,我們現在說便箋,小的紙條,以前是竹簡,小的;(淺),小的水;(錢),小的錢幣;(賤),貝也當錢幣用;棧,用木片搭起的棚子,路邊的小客棧,都有小義。聲必兼義。我們再問,同學們一定已經能告訴我,為什麼從戔得聲都有小義?

學生:齒音。

教授:一百分。你出去弘揚國學,也要說得透透徹徹,不能只講了一半。如果你的學生問你,從戔得聲都有小義,我們看到了,我們也知道了,他說:老師,為什麼?他打個大問號怎麼辦?你說,我回去問問我的老師,行嗎?你必須要徹徹底底的弄清楚。剛才我問的你們都已經回答了,為什麼從戔得聲都有小義?再說一次:

學生:齒音。

教授:為什麼從ㄏㄨㄥˊ的字都有大義?

學生:喉音。

教授:一百分。形聲字重在字音兼義,所以我們這舉了十幾條,同學們可以繼續找。但形聲字有個麻煩,有一樣東西不太容易理解的,我們也說過,叫什麼?想不起來嗎?無聲字多音。大家不要怕麻煩,再翻開這個字:

板書:妃

誰先翻到,告訴我第幾頁。大家把《說文》六二O翻開,這個妃字,看到底下說「从女己」,底下的段註怎麼說?小字,段註怎麼說?

學生:「各本下有聲字,今刪。」

教授:他說哪個本下?

學生:各本。

教授:各本,對了。大徐、小徐各本:

板書:~8QF2L}Q4@R@YB$5VP2{HJV

段註告訴我們,「各本下有聲字」,妃,「从女己聲」。他說各本,大徐、小徐的本都有這個聲字,「今刪」,他大膽把它刪掉,變成「从女己」。本來是形聲字,「从女己聲」,他一刪掉變成什麼?

學生:會意。

教授:變成會意了。我們也說過,段玉裁了不起的大學者,這件事他為什麼會做錯了?告訴我很有趣的事:

學生:他沒有遇到季剛先生。

教授:誰呀?

學生:季剛先生。

教授:對。無聲字多音是黃季剛先生發現的。黃季剛先生一九三五年就過世了,一九三五年往前推五十年就是季剛先生出生的年代,清末。段玉裁什麼時候?

學生:乾隆。

教授:乾隆時候。段玉裁他沒有來得及跟季剛先生拉拉手好朋友,他來不及,所以他不知道「無聲字多音」這個現象。所以他看到,我們說形聲字的規律、原則:

板書:

文字是倉頡一個人造的嗎?

學生:不是。

教授:文字不是一人、一時、一地所創,所以有這種狀況,同是這個符號(己),看黑板這,同是這個符號,甲地造了這個符號,讀它為ㄆㄟˋ,圍它衍生出來的一群字,有妃(ㄆㄟˋ),現在聲變讀為ㄈㄟ;有配,甲地造的。乙地的人不知道已經造出這個符號,他另造也同樣的符號(己),他讀它為ㄐㄧˇ,由它衍生的聲子記、紀。這都合乎形聲字造字的原則,用聲母「己」來注音(記);用聲母「己」來注音(紀);用聲母「己」來注音(妃),這個沒問題吧?剛才說甲地、乙地,還有時間的不同,前人造了這個符號,後人也許不知道,他又造了一樣的符號,讀音不同,也衍生不同的形聲字。所以非一人、非一時、非一地造的文字,所以有這種無聲字多音的現象。

然後,這個音(ㄆㄟˋ),你看,看黑板,這個音不知道什麼時候已經消失了,所以你看到這個字(妃),跟它(己)完全不合形聲字造字的原理。它(己)讀ㄐㄧˇ,它(妃)讀ㄆㄟˋ,它(己)讀ㄐㄧˇ,它(配)讀ㄆㄟˋ,完全不合形聲字造字的原則,所以段玉裁他認為不合理,把這聲字(妃,从女己「聲」)刪掉;如果他來得及碰到黃季剛先生,互相商量一下,也許他不會刪這個字。本來它有一個音讀它(己)為ㄆㄟˋ聲,只是這個聲母的字音消失了。後人看到這個字形,只知道有ㄐㄧˇ這個音,不知道有ㄆㄟˋ這個音。這是黃季剛先生說的,他發現的無聲字多音。

在《說文》的例子也有明顯的。原來造的一個字(丨),下上通讀為什麼?

學生:ㄍㄨㄣˇ。

教授:ㄍㄨㄣˇ。譬如這是早先造的,後人造字,不知道已經有這個字,他也造一個同樣的符號,他是引而下行(丨),讀曰什麼?退。也許另外一個地區的人不知道已造出這兩個文字,他也造一個,它是引而上行(丨),這是引而下行(退),它讀為:

學生:囟。

教授:囟。我們現在,如果我們沒有看到《說文》註解,你只看到這個字(丨),你只知道它是上下通,讀它為ㄍㄨㄣˇ,你不知道還有退、還有囟兩個音,好在許慎在這註明了,他說引而上行讀曰囟,引而下行讀曰退。字形是完全一樣,有三個音,這無聲字多音。

現在等於是我們在這做了一個總複習,前面象形、指事我們就不說了,形聲這裡等於再提醒一下。形聲字的正例,黃季剛先生怎麼說?告訴我:

學生:聲必兼義。

教授:大聲說。

學生:聲必兼義。

教授:一定要記得,凡形聲字之正例,除了以聲命名,鴨子打牠一下的,那個不算,凡形聲字的正例,怎麼樣?

學生:聲必兼義。

教授:聲必兼義。譬如我們舉了好幾個例子,黑板上也寫過,從戔得聲,都有小義;課本上說,從句(勾)得聲,多有曲義;太炎先生說,從半得聲,多有分義,胖字除外,記得吧?這是凡形聲字的正例,聲必兼義。

形聲字第二個難解的問題,剛才我們說的,黑板上寫的,無聲字多音的現象。如果不理解這個現象,哪怕你像段玉裁這樣了不起的大學者,他也會犯錯。把那個聲字給刪了,當時認為是對的,大家很佩服他,段玉裁先生你看出來這個妃,從女己聲那個聲不合理,你看出來把它刪掉,真好,你做得好。可是到後來,季剛先生發現無聲字多音的道理之後,他其實犯了大錯,把形聲改成會意。

所以形聲字聲必兼義,這是一;第二個,麻煩問題是無聲字多音;還有一個麻煩事,形聲字,我們曾經花點時間來解說過,造字當時的假借,記得嗎?所以季剛先生說,這個形聲字相當麻煩,因為造字的時候就已經有假借,還記得我們舉的什麼例子?

板書:getTTF1 (1)羊 9e7f700005鹿

在我們的先民有伏羲氏的傳說是嗎?我們的先民狩獵時代,碰到這樣的動物()是吉祥的。什麼道理?牠不會傷你,牠撞一下也不痛,羊。牠,你抓到牠以後,牠有很多用處,所以碰到牠是吉祥的。碰到這個(鹿)呢?也是很有福氣的。所以,碰到牠很吉祥(),碰到牠很有福氣(),應該這樣寫。可是造字當時的人,(),他用了這個「彔」字,代替梅花鹿的「鹿」,所以就假借,假借刻木彔彔的「彔」為梅花鹿的「鹿」。因此我們現在看這個福祿壽的「祿」,它的聲符跟福祿毫無關係,原來是造字當時已經用了假借,它應該這樣寫()。你就明白了,這()是福祿的意思,這()是吉祥的意思。這是我們說無聲字難解的部分,像這種造字當時的假借,也是一個麻煩的事。

形聲字在我們四體裡面,象形、指事、會意、形聲四體裡面,它造字最為方便,也可以說,我們中國漢字造字最為進步的方法,形聲。它的形代表類別,另外一邊聲它又兼義,因此我們漢字造字的四種方法,再不需要有另外新的什麼造字方法了。你說有,好像是廣東人,把這個字(有)當中把它去掉,讀它(冇)為ㄇˇ,沒有,當無。他把有當中去掉,這種造字方法其實老早就有,不是新鮮的。像什麼?

板書:

拍牠一下,吖、吖、吖、牠全身黑的,看不見眼睛,把這眼睛去掉,什麼字?

學生:烏鴉的烏。

教授:跟現在廣東人新造的方法完全一樣,你再也想不出第五種造字方法,如果想出來,我們去申請諾貝爾獎,一定能得。所以轉注、假借,我們只了解它的概念,是運用文字的方法,就可以了。因此,漢字關於字形方面的介紹,我們說漢字入門,就到此結束。

字形方面,同學們要記得,我們的初文總共不到五百,你們現在難道只認識五百嗎?上次我們說過,你們是相當了不起,怎麼樣了不起?

板書:

教授:這是什麼?

學生:冊。

教授:什麼東西做的?

學生:竹簡。

教授:一片一片寫好以後,用繩子編起,冊。這個冊告一段落,可以捲起,我們說一卷、一捆竹簡。用繩子編起,告一段落,也稱一篇。讀破萬卷是不少了,學富五車的竹簡是什麼車?

學生:牛車。

教授:不是現在的卡車、火車,五牛車、五馬車的竹簡,讀過五牛車、五馬車竹簡,你就是學富五車了。你們老早已經超過五車了,到現在為止老早超過五車。所以我們說,初文不到五百個字,你們以超過五車的學識,再來溫習這五百個初文,應該是小菜一碟,很容易理解。然後認識這象形、指事的初文,再了解到造字的那四種方法,除了比較麻煩的形聲,我們花了比較多的時間,已經講透徹了。現在你已經了解了造文字的這四種方法。然後了解到,哪怕你後來再造更多的字,現在已經有五萬左右,加上異體字是十萬左右。如果後面還有造的,它絕不離開前面這四種造字方法。哪怕你把「有」字去掉,那也是什麼?我們前面四種裡面的。烏鴉的烏是什麼?

學生:省體。

教授:省體。把它去掉,省體。後面再多造的文字,絕大絕大部分,百分之九十九點九九九都是形聲。形聲的方法,形代表字義,聲代表字音。

板書:鉀 鈉 鎂 鈣…

新的形聲字,以前沒有。還有:

板書:氫 氧 氮…

可以繼續造,絕不離開形聲字,百分之九十九點九九九。因此,明白了很簡單的四百多字的初文,再了解兩兩組合,重義的:

板書:

止戈為武,重義的是會意。注音的是形聲。這個概念清楚了吧?點頭就可以畢業了,你們已經可以畢業了。但是不要忘記,將來你去弘揚我們傳統文化講到文字,也不能講偏差。正確的,像我這樣告訴你的學生,尤其給洋朋友介紹武、信。武,本義,我很喜歡畫這個東西:

板書:

這次比較好看一點,原來畫得很難看。

板書:

看出來它的演變嗎?本來是腳印,金文有這樣畫的(),甲文就簡略一點(6b62700005),腳掌比較短了,大概是像三寸的金蓮,小小的腳,腳趾很大,這是在甲文;再演變到小篆(6b62700003),腳掌不見了,大概它的鞋太小,削足適履,它是演變這樣子的。由這樣演變到楷書止。再看這個字(),紅的這一部分,戈。

板書:

柄(),兵器。

板書:

這代表一個人拿著兵器走上前線,去捍衛疆土,與敵人打鬥。「武」本義是如此。到了楚莊王,什麼時代?

學生:春秋。

教授:春秋。我們《說文》就引到,「楚莊王曰:」

板書:止戈為武

到楚莊王,就把武字解釋為「止戈為武」,不是去打仗,真正的勇武是能停止平息天下的干戈,維護真正的和平,真正的武。這是《說文》引楚莊王曰:「止戈為武」。由此可見什麼?可以證明我中華民族是如何的偉大,是如何在多少年前,楚莊王時代就是這種信念,維護和平,我們絕不輕易動干戈,我華夏民族這種愛好和平、講究誠信的精神,是我中華民族固有的文化。這種愛好和平、講究誠信,都已經深入你我,在我們的血液裡流淌。你難道不喜歡誠信嗎?你難道不喜歡和平嗎?證明你我血液裡面,受我們祖先傳統文化的影響,我們浸潤了幾千年,你我血液裡面流淌的就是愛好和平、就是講求信用。不然為什麼信這樣寫?

板書:

記得嗎?人言為信,人說話講究誠信。我們造字當時,就是這個信念,人言為信,講誠信。

很高興,我本來擔心,我們只有一個月的時間,這本書相當厚,我擔心來不及介紹完畢。很高興,到此差不多介紹完畢。今天就可以很輕鬆的來自由討論,像剛才等於替同學們做一個總複習,增加你的印象。好,我們先休息一下,下課。

學生:同學們請起立,向老師行鞠躬禮,感恩老師慈悲教誨。

教授:好,大家休息一下。

教授:接下來,我們繼續介紹聲韻略說,四百二十三頁,根據黃季剛先生的《聲韻通例》,我們列了一個表,聲韻音()。因為很多朋友讀聲韻學,碰到很多麻煩,原因是最根本的名稱歷來各家說法不一樣。所以這個表雖然很簡單,但是這個概念非常重要,從季剛先生定下來,聲、韻,音。

反切。還記得嗎?昨天我們說的,四百二十四頁,我們舉了一個例,同,徒紅切。反切上字只取聲符,反切下字只取它的韻符。由於這個概念,前人也是含混不清。還記得我們昨天舉的那個例嗎?私塾的老師回答學生們問,老師,同,徒紅切是怎麼回事?老師就板起臉孔,仔細給我聽著,徒紅切,聽著,徒紅、徒紅、徒紅、徒紅、同,同,由慢漸快,到最後,最快把你同出來,徒紅切。是這樣嗎?不是。看我們的表上面好清楚。有注音符號的,也有漢語拼音的。徒紅切漢語拼音,徒只用它的聲符ㄊ,紅只用它的韻符ㄨㄥ,然後再把聲和韻拼起來,就拼成ㄊㄨㄥ。這個很清楚吧?

學生:清楚。

教授:如果還不清楚,你就回家吧,這麼簡單的問題,所以反切基本就是這麼簡單。所以聲韻學之所以難,有人認為讀聲韻學像讀天書。我曾經也說過,有位丁惟汾先生,他喜愛聲韻學,他一輩子研究聲韻學,頭髮白了,著作也不少。最後林老師兩個字評語,你還記得是什麼?

學生:枉費。

教授:枉費兩個字。沒有老師引導,他搞得糊裡糊塗,頭髮搞白了,有這麼多的著作。林老師兩個字評論,枉費,路走錯了。所以聲韻學,林老師說是口耳相傳。太炎先生之所以只傳季剛先生一個人,聲韻學;季剛先生聲韻學也只傳林景伊老師,他們三代單傳指的聲韻學。需要有老師講解引導,你才不會誤入歧途,你才不至於搞到頭髮白了還搞不清楚,才不至於認為聲韻學是天書。剛才我們說到,同,徒紅切。你看這不是很清楚嗎?為什麼不容易懂?原因是名稱,聲韻學的名稱很多,各家的說法不一樣,使你搞得糊裡糊塗。所以我們一開始,先引用黃季剛先生「聲韻音」,把它確定,聲韻就是一個字的聲和韻,這門學問就叫聲韻學,不要叫它音韻學,因為音包括聲、韻。反切這個例子非常清楚,反切上字取它的聲,去它的韻;反切下字取它的韻,去它的聲。ㄊㄨㄥ,就好簡單,很明白。

接下來,聲,聲韻就講到聲。聲,重要的是我們列了一個表,大家橫過來看,四十一聲類發音表。昨天我們也說過,發音部位就稱喉、牙、舌、齒、唇。唇分輕唇、重唇;舌分舌頭、舌上。看舌上是哪幾個音?知、徹、澄、娘。就是注音符號裡面的:

板書:ㄓ ㄔ ㄕ ㄖ

捲舌的聲音。南方人捲不好,我捲不好,你如果要我發這幾個音,最好給我一顆橄欖,我含在嘴巴裡,我就給你讀ㄓ、ㄔ、ㄕ、ㄖ。這些音,我們說過,跟段玉裁同時的一個大學者,什麼人?古無舌上音,誰?

學生:錢大昕。

教授:錢大昕。他在古聲方面兩大發現,一個說這種舌上音古代沒有,古無舌上音;那反過來說,現在讀舌上的這些含橄欖的音,古代都讀平舌,這是古無舌上音。第二個發現說什麼?

學生:古無輕唇音。

教授:古無輕唇,輕唇注音符號是這個字:

板書:ㄈ

我還跟同學們說過,怎麼發這個音?英文是這個字:

板書:f

或者:

板書:ph

ㄈ,上齒咬下唇,讀ㄈ。古代沒有,古代這種音都讀重唇:

板書:ㄅ ㄆ

ㄅ、ㄆ。我們還舉過例:

板書:飯

這個例同學應該深刻記得,从食反聲。

板書:反

它(反)是字根,它是聲符,它(飯)是聲子,反是它的注音。這個聲母讀反,用它來注音,所以這個字(飯)讀反。你吃飯了嗎?是反。有一個問題:

板書:板 版

它也是从反得聲。你把那個木反給我拿來,把那木反給我拿來,對嗎?你到那個出反社,把這個書給我出反,行嗎?因此,如果這個字(反)本來就讀ㄈㄢˇ,不變的話,吃飯是它(反)來的,這個(板)也應該木反,把那塊木反拿給我,你到出反社去跑一趟。可是偏偏這個字(板),我們現在沒有人讀它為木反,把那塊木板拿過來好嗎?請你到某某出版社跑一趟好嗎?讀ㄅㄢˇ。

板書:板 ㄅ b  版 ㄅ b

ㄅㄢˇ。錢大昕發現這個問題,古代沒有輕唇。

板書:飯ㄈ

現在讀輕唇的,應該古代讀重唇。我們說過大江以南多多少少保有古音,尤其閩南、客家的方言,保留古音最多。閩南音吃飯,它不叫吃飯,吃ㄅㄥ,ㄐㄧㄚㄅㄥ,ㄅ。這是方言裡面可以證明。形聲字的聲子也可以證明古無輕唇,它(版)不讀出反,它(板)不讀木反;它(板)讀木板,它(版)讀出版,可以證明古代這個反字,就讀ㄅㄢˇ。清楚嗎?

學生:清楚。

教授:這四十一聲類表是根據什麼來的?我說過研究《說文》字形,是用《說文》為橋梁,我們要研究字形,要根據《說文》。研究字音呢?

學生:《廣韻》。

教授:《廣韻》。研究字音,根據《廣韻》。放這,同學有空看看。《廣韻》你翻開東韻裡面你就看到東,是:

板書:東 德紅切

德紅切。《廣韻》你一翻開就看到,東,德紅切。以後你出去講學,你的學生問你,老師,什麼叫德紅切?你要怎麼回答?有同學開始笑了。聽著,德紅切是德紅,德紅,德紅東、東,東,把你東出來。你千萬不要這樣東出來,你要徹徹底底、清清楚楚告訴他,德的聲符(ㄉ),紅(ㄨㄥ)韻符,把德的韻符ㄜ、紅的聲符ㄏ不要,光要上字的聲符,下字的韻符,ㄉㄨㄥ。會不會?

學生:會。

教授:不會就要給我回家。這非常清楚。四十一聲類,清代的學者陳澧,他就根據《廣韻》反切的上字系聯結果四十聲類。後來季剛先生又分明微為二,所以稱四十一聲類。這是四十一聲類怎麼來的。

翻到下一頁,四二六。四十一聲類哪些是古本聲,哪些是今變聲?我們這裡列出來,第一,錢大昕先生,他在《十駕齋養新錄》裡面兩項重大發現,古無輕唇音,就是非、敷、奉、微這幾紐,也就是剛才黑板上我寫的英文的f,注音符號的ㄅ、ㄆ、ㄇ、ㄈ(這個f),這是輕唇音。以及古無舌上音,知、徹、澄、照、穿、牀,這是捲舌的,古代沒有。注意到,不要忽略過去,錢大昕的重大發現。以後你查《廣韻》的反切上下字,你查到上字,四十一聲紐的哪一紐,發現它是在知紐,你就應該馬上知道,古代這個知紐是屬舌頭,不該讀舌上。再翻回剛才那個表,舌頭音有哪幾紐?端、透、定、泥,在四十一聲類裡面端、透、定。你如果查到一個字母,它在四十一聲紐裡面,它屬於知、徹這些紐,你就應該知道,它其實古音就讀端、透、定、泥。你如果查兩個字,一個屬端紐,一個屬徹紐,你認為是兩個聲紐完全不同嗎?你現在想一想告訴我,應該是什麼?徹紐應該是什麼?古音應該讀,端、透、定、泥,也就是說它本來就是雙聲。聽清楚我說的,一個徹紐,一個端紐,乍看好像不同,實際上,根據錢大昕說的,古無舌上,乍看一個徹紐、一個端紐,實際上古音同屬端、透、定。現在清楚嗎?也就是說,你查出這兩個字,雖然一個是徹紐,一個是定紐,實際上它是雙聲。明白嗎?

再翻回剛才,第二是「章太炎先生娘日歸泥」。你翻到一個字,反切上字,你查到是娘紐,另一個字你查出來是泥紐,那這兩個字算不算雙聲?當然是雙聲。太炎先生發現,古聲裡面「娘、日」是同屬泥紐,叫娘日歸泥。

第三,「黃季剛先生古聲十九紐」。好,大家算一算,原來是四十一個聲紐,去掉錢大昕說的那幾個,錢大昕說幾個?算一算。非、敷、奉、微,四個,還有,知、徹、澄、娘、照、穿、床,七個加四個,多少?

學生:十一個。

教授:七加四是多少?

學生:十一。

教授:十一,好。原來四十一聲紐,去掉十一還有幾個?

學生:三十。

教授:再去掉兩個,娘、日同屬於泥,太炎先生。三十再去兩個,剩多少?

學生:二十八。

教授:好,應該還剩二十八紐。可是到黃季剛先生,二十八變成十九,古聲十九紐。這是說,聲、韻,從《廣韻》歸納出四十一聲類,就是我們常常要同學翻的那個表,在第幾頁?就在後面,切語上字表,同學都會應用。這裡是四十一聲類,四十一紐,經過錢大昕,以及太炎先生,到季剛先生,這四十一聲類變成多少?剩下多少?十九紐,只剩十九紐。這是聲韻關於古聲方面。

原來我們要同學查後面的「切語上字表」,你們都真正的幫我查過好幾次,你已經都會應用這個表了。然後現在我們更進一步了解到,這四十一聲類,實際上可以歸納成十九聲類,有些變聲都是正聲。

所以,接下來就看到下面一個發聲部位,看到一個正聲變聲嗎?變聲都是由正聲變來的。看最後那一行,唇音裡面,幫、滂、並、明,它是正聲,也就是古本聲。古聲裡面就有這四個,幫、滂、並、明,它的變聲是非、敷、奉、微。也就是四十一聲紐,你如果查出來是非、敷、奉、微裡面的一個,實際上它古音,它的聲是屬於重唇,幫、滂、並、明。依此類推,下面其他的那些,喉、牙、舌、齒都是一樣的,明白沒有?一定要弄清楚,正聲、變聲。以上是聲方面我們做的分析。

接下來,說到古韻這方面的研究。

明末清初,樸學開山鼻祖顧炎武先生,他分古韻為十部,到江永分十三部,到段玉裁分十七部。這個十七部,就是同學們常常在用的,《說文》裡面註的第幾部,就是他的十七部。再到後來他的老師戴震,分為二十五部,到孔廣森十八部,王念孫二十一,江有誥二十一,以上是清儒經幾百年努力所得的結果,韻,這裡說的是韻,聲剛才我們已經說過。

到江有誥分二十一部。到太炎先生承繼清儒的總結,分為二十三部;季剛先生以太炎先生的二十三部為基礎,定為古韻先是二十八部,到他晚年又細分了一點,成三十部,所以到季剛先生的古韻是分三十部。最後到陳新雄,我的師兄,他定古韻為三十二部。這是最後的結果,古韻。聲、韻研究的結果是如此。

由於各家分韻的方法都是相當的深入,我們也來不及介紹,所以要同學們應用的方便,就以段玉裁的十七部為準,因為《說文》裡面段玉裁就註有這個字屬於第幾部,對同學們應用非常方便。同學們要問,那聲呢?聲,我也讓同學們實際操作過,某個上字,請你翻開「切語上字表」,是在哪一紐,記得嗎?某一個紐跟另外一個字的某一個紐,如果是輕重相變,一個非紐,一個並紐,你就知道它是輕唇、重唇的不同。這同學們都已經熟悉,而且能夠運用,我非常高興,這非常重要。

接下來第五節,樹師幫我讀一遍。

學生讀誦:第五節,幾個名稱的解釋。

一、雙聲:指兩個字字音的聲母相同。如何知道這兩個字古聲相同呢?那就要對照「切語上字表」,看看這兩個字的反切上字,是否同一古聲紐,如果同屬一古聲紐,那就可以確定這兩個字古聲是雙聲。

教授:好,暫時到此。同學們讀到這裡為止,現在清楚嗎?假如沒有經過前面三、四個禮拜的說解, 你光讀這些文字,你可能會一頭霧水,現在很高興同學都能看得懂了。接下來,第二:

學生讀誦:

二、疊韻:指兩個字字音的韻母相同。如何知道這兩個字古韻相同呢?為求方便,我們用段玉裁的古韻十七部,我們查閱《說文段注》,如果所要查的這兩個字,都屬於同一部,就可以確定,古韻就是疊韻。

教授:好,再問問同學們,這裡說的疊韻清楚了嗎?

學生:清楚。

教授:真好。接下來:

學生讀誦:

三、同音:所要查的兩個字,既是雙聲又是疊韻,那這兩個字就是同音了。

教授:到此有問題嗎?

學生:沒有。

教授:真好。大家搖頭,不是點頭,真好。再看下一個:

學生讀誦:

四、通假:指兩個字之間,如果古音相同,或者雙聲或者疊韻,就可以互相通用,叫做通假。(段玉裁說:聲義同源;黃季剛先生說:同音多同義。)

教授:好。所謂通假,你現在要確實弄清楚。兩個字查它反切,然後查它的聲,是不是同一紐,查它的韻是不是同一部。如果查的這兩個字同音,或者雙聲,或者疊韻,這兩個字就可以互相通用,叫通假。一般人都掛在口頭上兩個字通假,什麼通假?就是剛才我說的,兩個字可以通用。何以故?為什麼?聲義同源。季剛先生說,同音多同義。所以查出來這兩個字,古聲既是同音,或者雙聲,或者疊韻,可以通假。把舉例讀一下。

學生讀誦:舉例:

王仲宣從軍詩:「但聞所從誰。」魏志:「但問所從誰。」為什麼一作「聞」一作「問」?查一查《說文段注》:「聞」,無分切,古韻十三部;「問」,亡運切,古韻十三部。再查「切語上字表」,「無」與「亡」都在「微」紐,聲紐相同,韻部同十三部,「聞」、「問」兩字,古既雙聲又疊韻,是同音,可以通假。

教授:清楚嗎?很高興,同學們點頭,不點頭就請你回家。「但聞所從誰」,魏志作「問」。

板書:聞  問

教授:在我們課程結束之前,最後煩勞你再跟我查查「切語上字表」。其實我剛才應該要你先查《說文》,把「聞」和「問」先給我查出來,我們這已經先幫你查好了。

板書:聞 無分切 十三部。問 亡運切 十三部

「聞」是無分切,「問」亡運切,《說文》查出來了。聞是無分切,幾部?十三部。問是亡運切,幾部?十三部。你一看,你一定很高興,這兩個字首先被我們看出來,同是在十三部,同是在段玉裁他分的古韻十七部裡面的第十三部,表示這兩個字它是疊韻,清楚不清楚?

學生:清楚。

教授:不能敷衍的點頭,真的,再點頭。真的,好。十三部,它屬疊韻。現在剩下這兩個字了,反切上字,「亡」跟「無」,屬哪一個紐?現在查那個表。

學生:「微」紐。

教授:真高興,還沒查就能知道了。我知道了,原因是曾經要你們背反切上字表,所以你沒查就知道了。「無」、「亡」,因為你背過,你知道都在「微」紐裡面。不信再查一下。都在「微」紐,我這個字寫得不好,「亡」。現在你們不但可以畢業,還應該得獎品,因為能夠不查「反切上字表」,你就能告訴我都是「微」紐。

學生:老師。

教授:什麼問題,給我看。

學生:這個「聞」字是十二部。

教授:十二部。「問」呢?

學生:「問」是十三部,沒錯。

教授:你找到沒有?

學生:「問」是十三部。

教授:很高興,你拿回去。這位同學仔細,盡信書,不如無書,我們的課本上說兩個都是十三部,他不信邪,非要給我對出來。結果對出來,「聞」是十二部,還是反過來?「聞」十二部,「問」是十三部。很高興你這種態度,不放過,確實、確證,要確認它。接下來造成我的問題了,說它兩個是十三部,是疊韻,現在查出來是一個十二,一個十三。

學生:老師,我的書是中華書局的。

教授:你的書怎麼樣?

學生:我這上面寫的是無分切,十三部。

教授:好,哪裡,給我看。好,我看一下。這位同學幫我解了圍,這個版本,中華書局的《說文解字》,「聞」是十三部,我謝謝你。藝文印書館的版本是十二部,中華書局的版是十三部。

學生:老師,這個古韻十七部裡,第十三部有分聲。這個也是藝文印書館的,第十三部有分聲,就是在十三部。

教授:十三部有分聲。

學生:對,就是無分切,聞是無分切。

教授:更好,更確定。八三四頁,同學也翻開,藝文印書館的八三四頁,上半面有一個表格,十三部裡面所用的字,第三行找到一個分聲。

板書:分

找到這個「分」字嗎?同學們翻的這個表格,是段玉裁古韻十七部他分的一個標準,哪些字屬同一部。「分」,還有那一群字,他分成十三部。弄清楚我說的話嗎?由此更可確認,中華書局說的十三部是正確的。段玉裁在「六書音韻表」裡面,把「分」也放在十三部。那可證明什麼?說出來,想一想:

學生:印錯。

教授:那就是藝文印書館小字裡面的段註,十三它寫成十二,它弄錯了,刻版印錯。你再仔細看那個字,段註底下的十二部,那二字上面有沒有一小點?印刷漏掉了。

學生:漏了一橫,上面漏了一橫。

教授:上面漏了一橫,你的版本我看看。

學生:沒有,我猜它版本上面漏了一橫。

教授:是怎麼樣?在哪裡?我看一下,好像又沒漏。這個問題那就不是我和同學們的問題了,是印書館的問題。真高興,終於沒有搞錯。

現在同學們再回到書本上,我們舉的王仲宣的「但聞所從誰」這個例子。聞和問,這兩字是通假。我說得很慢,你應該馬上能消化掉。聞和問,這兩個字通假。先明白什麼是通假?字音相同,同十三部,又同是什麼紐?

學生:微紐。

教授:微紐。所以它是同音,同音可以通假。後面有個附錄,季剛先生研究《說文》的二十一條例。這個今天來不及說了,我們暫時說到此。先說明這二十一條例,是跟同學們上次介紹過,這是黃季剛先生研究《說文》的結果。他口授給林先生,季剛先生沒有發表過,林先生也沒有發表過。他講課的時候,我們記錄下來。有時候他少講兩條,所以,我的學長就記得季剛先生《說文》十九條。我們記得都是二十一條,還有一個學長記二十二條,哪裡生出一條我就不知道。這是季剛先生傳授給林老師,林老師當作自己研治《說文》的一個方向。所以我附錄在後面,給同學們,這可以說是很重要的參考,也很寶貴。

本來還請這兩位兄弟帶了古琴來,希望讓同學們聽聽他們演奏的古琴,沒想到這個問題,十三部、十二部,時間就過去了,來不及演奏了,課餘的時間可以表演一下給同學們看,好嗎?希望那天英國來的副校長,演奏古琴的話,最好節奏明快一點的,譬如「普庵咒」,節奏比較明快的,「平沙落雁」有點一高一低。節奏明快一點,他們西洋的朋友比較容易聽懂。你演奏那些「瀟湘水雲」,這些固然是很了不起的好曲子,但是一下讓他聽到,節奏很明快,還有和音,真好聽。該我們唱歌了。好,我們唱歌,功課完畢,一起唱:

學生:功課完畢要回家去,先生同學大家暫分手,我們回去不要遊戲,先把今天功課再溫習,明朝會好朋友,明朝會好朋友,願明早齊到校無先後。

 

 

漢字入門  劉克雄教授主講  (第三十一集)  2015/8/28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56-181-0031

教授:一個月很快就過去了,在這個短短的一個月時間裡,主要是給同學們一個最基礎的漢字的一些概念。到昨天為止,我們該講的都已經講過。現在提出幾個重點,大家一起再複習一下。

漢字到目前為止,在林老師和高明先生他們主編的《中文大辭典》裡面,收的是大約五萬個字。這五萬個字,同學們一定會覺得是很龐大的一個數字,一個字、一個音、一個義,看來好像會畏懼。我們這個入門的課程,就是讓同學們排除對這麼龐大的漢字的畏懼。還記得太炎先生的統計,初文有多少?

板書:初文

記得嗎?

學生:不到五百。

教授:不到五百。初文,就是四體二用裡面最前面的:

板書:象形

象形。

板書:指事

由它們所造出的初文,總共不到五百個。同學們要認識這五百個字,你不能說困難的,因為你早已學富多少?

學生:五車。

教授:五車。之所以說同學們都早已超過五車,原因古代五牛車、五馬車的竹簡是沒有幾本書的。所以對初文,不到五百個的初文,同學們正確認識它不會困難。然後再了解如何兩兩組合,重義的我們稱它什麼?

學生:會意。

板書:會意  形聲

教授:加上聲符的就是:

學生:形聲。

教授:形聲。認識了這不到五百個初文,你要有自信我一定能認識,你已經認識。然後,如何利用這已經造出的初文兩兩組合,重義的,譬如:

板書:NAVY8(8$N{(@B%4RDHUAM]6

這個演變為什麼?

板書:

止戈為武。會意,兩兩組合重義的會意。形聲,我們花的時間稍微多一點,何以故?因為形聲裡面,季剛先生說,形聲字之正例:

板書:正例  聲必兼義

聲必兼義。不要忘記是正例。什麼是變例?說出來,第一個:

學生:以聲命名。

教授:對。

板書:0%@DW28{[6(5(3V][XF4M74

三個都一樣。你再上來,打這個:ㄍㄚ、ㄍㄚ、ㄍㄚ。

板書:VXI%7R0_F2B%G~E8@FUKOH1

再打這個:ㄜˊ、ㄜˊ。

板書:X4HGB`C8]RJLMFC16]TQCO6

好,這是以聲命名。看來都一樣,都像鳥,可是總是有點差別,這個鳥該叫什麼?就拍牠一下,牠就「ㄍㄚ、ㄍㄚ」叫,用牠叫的聲音,你就叫鴨子,ㄍㄚ。還有一個什麼?變例還有什麼?

學生:狀聲字。

教授:狀聲字。

板書:呦

呦呦鹿鳴,還有:

板書:嚶

嚶嚶來狀鳥叫的聲音,狀聲字。

板書:狀聲

以聲命名、狀聲,還有什麼?

學生:外來語。

教授:外來語。像「珣」,是東夷的語。以聲命名的還有:

板書:江 河

這都是以聲命名。狀聲字、外來語,這叫:

板書:變例

形聲字的變例。季剛先生說,形聲字的正例聲必兼義,很肯定的「必」兼義。我們課本舉了一些例子,最為同學們記得的應該是:

板書:戔

從戔得聲的字,多有什麼意思?

學生:小義。

教授:真好。從戔得聲的字皆有小義,翻開課本,第幾頁?有哪些例字?

板書:淺 棧 錢 賤…

(淺)從水戔聲,(棧)從木戔聲,(錢)從金戔聲,(賤)從貝戔聲,還有很多。季剛先生說,形聲字的正例聲必兼義,這是形(氵)聲(戔),形(木)聲(戔),從水戔聲。戔,本身兩戈相向,互相爭鬥,必有傷殘,所以有小義。

板書:小

所以從它得聲的這一群字,都有小義。(淺)水之淺小者;(棧)用木板蓋的棚子,再引申路邊木板蓋的小客棧;(錢)小的錢;(賤)小的貝,也當貨幣。形聲字之正例聲必兼義。這些是我們從《說文》找出來的現象,我們看到這一群字,它的現象表現出來都有小義。曾經跟同學們說過,還應該加個問號,為什麼?為什麼從戔得聲多有小義?告訴我:

學生:齒音。

教授:很好。在聲韻學上發聲的部位,在我們先民還沒有語言之前,只有幾個簡單的聲音來表達意思的時候,他必定是用大的聲音代表大的意思,小的聲音代表小的意思。齒音,現在注音符號裡面的:

板書:ㄐ ㄑ ㄒ

ㄐ、ㄑ、ㄒ這叫齒音。我們這裡最小的同學,你如果碰到西洋一個大力士,你說大力士我們佩服你真是力氣很大,我不跟你比力氣,但是我可以跟你比聲音,看誰大。大力士一想,我的聲音還會比你小嗎?可是你一定要記得,給他設定一個條件:大力士,你發這些齒音(ㄐㄑㄒ)。他想毫無問題,他就深深吸一口氣,然後用力的ㄐ。你拿測量聲音大小的機器一測,就一點點。他不信再發這個,ㄑ,還是很小。你就問他:可以了。他說:好好,可以了。你呢?你聽著,我來發:ㄏㄡˋ。什麼聲音?

板書:虎

老虎,好大。測音器一測,你高他好多倍。這說明什麼事?你發音發聲的部位氣流,肺、氣管、聲門,不受口腔、鼻腔任何阻礙,直接發出來的喉音。除了這個字(虎),還有什麼?

板書:洪 宏 弘 鴻

大的水,洪,洪水。大的房子,宏。(弘)這個是什麼?大的弓,士不可以不弘毅的「弘」是弓。(鴻)大的鳥,鴻圖大展。喉音發的必定比齒音大很多。所以從戔得聲這群字為什麼有小義,原因是發的是齒音。戔,ㄐ、ㄑ、ㄒ,兩齒扣起來,舌頭抵在兩齒中間,氣流只有一點點可以從齒縫裡拼出來,所以聲音很小。

上次也讓同學試驗過,這些(ㄐㄑㄒ)它發聲有什麼不同?同是齒音,再來一次,把手放嘴巴前面,一起讀ㄐ,讀ㄑ,感覺什麼?再來一次,ㄐ、ㄑ。你讀ㄑ的時候,會感到有股強的氣流往外面衝,讀ㄐ的時候沒有。在聲韻學上,(ㄐ)這叫發聲,(ㄑ)這叫送氣。發聲、送氣,剛才我們已經試驗過。更明顯的,我們讀這兩個字:

板書:ㄅ ㄆ

再來一次,把手放嘴巴前面讀:ㄅ、ㄆ。再來一次,ㄅ、ㄆ。有沒有感覺到它(ㄆ)氣流很強出來?這稱送氣。

板書:送氣

發音的部位、發音的方法是完全一樣,兩齒緊扣,舌尖抵住兩齒中間,氣流出來,出來的強是ㄑ,出來的弱是ㄐ。ㄅ、ㄆ是重唇音,兩唇阻塞氣流,然後打開,ㄅ、ㄆ。我們是來解釋從戔這一群的字,它為什麼有小義,除了有現象,我們蒐集了好多從戔的字都有小義,我們還要追根究柢它為什麼會有小義。這些形聲字的聲符,有一個名稱叫什麼?說出來:

學生:字根。

教授:字根。字根相同,字義必相近,旁邊的水、木、金、貝只是分別這些字的類別,你(淺)是屬於水這一類別,你(棧)是屬於木、(錢)屬於金。它的聲符相同,字根相同,字義是必定相近。這群字(虎、洪、宏、弘、鴻)呢?

學生:語根相同。

教授:這群字跟它(淺、棧、錢、賤)不一樣,這些字根一樣,都是從戔得聲;這些字根不同,這叫(太炎先生說的):

板書:語根相同

語根相同。語根,語言的根基,語根相同。所以語根相同,字義也一定相近。這是形聲字,我們之所以多花一些時間介紹。還有一個麻煩,形聲字還有一個麻煩,記得嗎?在造字的時候已經用假借的方法。

板書:_l=jw&u=7F8A&s=100

你已經認識這個字了。我們的先民,譬如伏羲氏那個時代,在狩獵的時代、游牧的時代,他去打獵碰到這種(_l=jw&u=7F8A&s=100)動物,當然是吉祥的。牠又不會傷害你,牠有很多好處,所以碰到羊就是吉祥的。

板書:

有一個字,我們說過:

板書:

福祿的祿,從示彔聲。這個彔本義,「刻木彔彔也」,它本義無關福氣的意思。那怎麼回事?形聲字不是聲與義要相關嗎?它原來是什麼?

板書:

當造字的時候應該這樣造,從示鹿聲,福祿壽應該造這個字。可是他當時造字的時候,聲符用了假借,借刻木彔彔為梅花鹿的鹿,所以我們現在看來,這個祿你看不出它有福氣的意思,這就說明造字當時有假借。這個我相信同學也已經弄清楚了,形聲字在造字當時用了假借。這也就是為什麼班固他說假借也是造字的方法。我們說四體二用,四體,說出來:

學生:象形、指事、會意、形聲。

教授:這是造字的方法。轉注、假借?

學生:用字的方法。

教授:用字的方法。而為什麼班固他說假借也是造字的方法?就因為像這一類,是造形聲字的時候用了假借。所以比較不太容易理解形聲字的一部分。還有一部分也相當討厭,記得嗎?

板書:無聲字多音

無聲字多音。昨天我們還說到這個字:

板書:妃

《說文》裡面解釋這個字,說:

板書:从女己

現在我們看到《說文》是這樣。小字段註怎麼說?

板書:各本有聲字,今刪

你翻開《說文》,你看到的是「从女己,會意」。

板書:从○○ 从○从○

从某某,从女己;从某从某。《說文》裡面這種說解,都是什麼?

學生:會意字。

教授:都是會意。現在看到這裡「从女己」,變成會意了。段註小字裡面說:「各本有聲字,今刪。」各本當然指的大徐本、小徐本的《說文》,底下都有個聲字,「从女己聲」,這裡有個聲字。由於形聲字造字的原則:

板書:己

聲母(己)與聲子(妃)之間,這個聲母(己)是這個字(妃)的注音,因此這個字(妃)在造字當時它一定讀跟這個聲母(己)同音,哪怕後世字音會變,再怎麼變,不外韻變了,保持,說:

學生:雙聲。

教授:雙聲。聲變了,保持?

學生:疊韻。

教授:疊韻。所以形聲字的聲子與聲母之間要有這三層關係:第一個同音,第二雙聲,第三:

學生:疊韻。

教授:如果有這三個條件的一個,那就不違背形聲字造字的原則。現在段玉裁看到這個字(妃),從女己聲。各位同學把《說文》「己」翻開,它的反切。翻開《說文》,要勤快的翻,不可以偷懶。

學生:七百四十八頁。

教授:看它的反切,己的反切是什麼?

學生:居擬切。

板書:居擬切

教授:幾部?

學生:一部。

板書:一部

段玉裁的十七部的一部。再把這個妃查出來反切。

板書:芳非切 十五部

大家都查到這個「妃」嗎?芳非切(其他版本有沒有不同),十五部。己,居擬切,一部。再查四十一聲類表,大家都查,一定要查到它,「居」屬於什麼紐?

學生:見紐。

板書:見

教授:芳屬於什麼紐?

學生:敷紐。

板書:敷

教授:己,你們親自動手找到居擬切,屬於一部。妃,芳非切,在四十一聲類表,你要確實幫我找到這個「芳」字,用指頭把它按住,別給它跑掉,在哪裡?在敷紐,不讓它跑掉。曾經跟同學們說過,季剛先生要求林老師反切上字,哪一群字屬於某一紐要熟背,不必查表,背熟了,一看芳就是敷紐,一看反切上字,居就是見紐,不必再查表,就是要背誦反切上字,某一群字屬於哪一個紐。同學們會問,這些字都毫無意義,怎麼背?我不管你怎麼把它編成歌訣,你自己編,然後比較容易背。看到某一個字的反切上字,你就能知道,居在見,芳在敷。當然你們一個月裡面,學的東西有些多了,目前不要求你們,我希望各位能夠做到這樣。

好,再來分析它,己是見紐,芳在敷紐,聲不同紐,這是四十一聲類裡面。再看看四十一聲類前面我附的有一個發音部位表,大家翻開來看,敷紐屬於變聲,它的正聲是什麼?幫、滂、並、明。敷紐屬於輕唇音,幫、滂、並、明屬於重唇音。錢大昕發現的古無:

學生:輕唇音。

教授:古無輕唇音。他還有一個重大發現,是什麼?

學生:古無舌上音。

教授:兩大發現。古無輕唇音在這裡,敷紐屬於輕唇,古音它就應該讀重唇。重唇屬於唇音的正聲,見紐呢?查查那個表,發聲部位表。

學生:牙音。

教授:喉、牙、舌、齒、唇的牙。它(居)跟唇毫無相干,因此敷跟見不屬雙聲,弄清楚沒有?要確確實實都弄清楚,它們兩個聲毫無關係。再看韻,一個在一部,一個在十五部,又是天差地別,一、十五不同部。也就是說,這兩個字,己跟妃既不雙聲,又不疊韻,有違背於(我們說形聲字造字的原則有三個:同音,或者雙聲,或者疊韻),它這兩個字,這三個條件一個都沒有。所以段玉裁覺得,這個「聲」一定是錯了。所以他大膽的、勇敢的聲刪掉,「各本有聲字,今刪」,他把它刪了。我們說過,當時段玉裁是乾隆時候,還不知道無聲字多音這種情況。誰說的無聲字多音,告訴我:

學生:季剛先生。

教授:黃季剛先生,他發現無聲字是多音。所以我們說,段玉裁他當時來不及跟季剛先生交朋友,握握手。他來不及成為季剛先生的朋友,所以他不知道有無聲字多音這個事。因此看到這兩個字,聲又不一樣,韻又不一樣,有違背形聲字造字的原理,因此他很勇敢把它(聲)刪了。現在看來,他當時的勇敢,現在看來就成為魯莽,不應該刪。原因,這個己,我們現在只知道它(己)讀ㄐㄧˇ,由它衍生的字:

板書:

(紀)從糸己聲;(記)從言己聲,聲母己。由它(己ㄐㄧˇ)衍生的形聲字,聲子和聲母字音相同,這非常合理,是嗎?

板書:

字形完全一樣,可是它(己)讀ㄆㄟˋ,由它(己ㄆㄟˋ)衍生的這群字,從女己(妃ㄆㄟˋ)聲,現在讀ㄈㄟ,古音應該讀什麼?

學生:ㄆㄟˋ。

教授:為什麼?

學生:古無輕唇音。

教授:真好,你們已經可以畢業了。現在雖然讀ㄈㄟ,古音ㄈㄟ要讀ㄆㄟˋ,因為古無輕唇音。古代英文的這個字f,或者ph,ㄈ,古音都應該讀重唇ㄅ、ㄆ。所以現在讀ㄈㄟ,古音一定是讀ㄆㄟˋ。由它己(ㄆㄟˋ)衍生的,從女己(妃)ㄆㄟˋ聲,從酉己(配)ㄆㄟˋ聲,這些也合乎形聲字造字的原則,對不對?你一定要點頭,敢不點頭就不讓你畢業。從它(己ㄆㄟˋ)衍生的,(妃)從女己(ㄆㄟˋ)聲,(配)從酉己(ㄆㄟˋ)聲,跟它的聲母己(ㄆㄟˋ一樣,合乎形聲字造字的原理,這個都沒有問題。到後世,這個無聲字(己)它這個音(ㄆㄟˋ)被人家遺忘了,我們看到它(己),只知道它讀ㄐㄧˇ,不知道它還有個音讀ㄆㄟˋ。所以,你看到這個字(妃),跟它(己ㄐㄧˇ)聲韻完全不同,因此段玉裁把聲字刪掉。現在清楚沒有?一定要弄清楚,無聲字多音。再進一步問,為什麼無聲字會多音?你一定會說得出來,黃燦妳站起來說:

學生:老師,文字的創造非一人、一時、一地而成。

教授:請坐。這個同學們一定要記清楚,文字不是我們傳說倉頡一個人造的,倉頡可以是造字的人,但是絕不是他創造所有的字。文字不是一人、不是一時、不是一地,因此,譬如不是一地來說,在北方造出這個符號(己),讀它為ㄐㄧˇ;在南方,他不知道北方人造了這個字,他造出這個符號,一樣的,他讀它為ㄆㄟˋ,地區的不同。古今的不同,以前有人造了這個字(己)這樣寫,讀它為ㄐㄧˇ;後人他不知道,他又造一個字形跟它完全一樣,讀它為ㄆㄟˋ,這時間的不同。還有人的不同。所以會造出,一個無聲字會有多音的現象。同是這樣寫法(己),有讀ㄐㄧˇ,有讀ㄆㄟˋ。讀ㄐㄧˇ的衍生下來這些(紀、記),都很合乎形聲字造字的原理;讀ㄆㄟˋ的它衍生的這群字(妃、配),也都合乎形聲字造字的原理。這些無聲字,有些聲母它的音符被遺忘,因此我們看到它(己),只知道讀ㄐㄧˇ,就認為它(妃)跟它(己ㄐㄧˇ)不合形聲字造字原理,所以段玉裁勇敢把那個聲字怎麼樣?刪掉。

在當時,段玉裁我們很敬佩他。當時沒有電腦,也沒有手機,他完全靠腦袋瓜子,能夠記得那麼多的經典,幫我們做《說文解字注》,你只要細看一下,你就會佩服得五體投地,真是一個大師。之所以會犯這個錯誤,因為當時還不知道後世有一個黃季剛先生,他發現無聲字多音。這是季剛先生他自己憑空臆測的嗎?還是真正有證據?學問絕不可以臆說,一定要有證據。在《說文》裡面就明擺著有證據。我們再複習一次:

板書:

《說文》,丨(ㄍㄨㄣˇ)是上下通的意思,讀它為ㄍㄨㄣˇ。有另外一個人,他說引而上行,讀若什麼?

學生:囟。

教授:囟。再有另外一個人,他說引而下行,讀曰:

學生:退。

板書:

教授:丨、囟、退同是一個符號,《說文》裡面明白記載,同是這個(丨)字有三個音。季剛先生他就發現,是,像這個證據,《說文》不止這個還有,我們都說過是嗎?他就發現無聲字多音。什麼是無聲字?告訴我:

學生:象形、指事、會意。

教授:對。不帶聲符的形聲字除外,其他的的象形、指事、會意都稱無聲字,它都可以多音。這個清楚吧?很好。

板書:後 后

同學們把這兩個字《說文》查出來。

學生:老師,查到了。

教授:查到了。你年紀最小,查得最快,大家鼓掌。

板書:後 胡口切 四部   后 胡口切 四部

本來還要各位查查反切上字屬於什麼聲紐。還要同學們對照一下,段玉裁的十七部屬於哪一部。沒想到這麼方便,你看反切的切語,胡口切、胡口切,你就不必查聲紐,不必知道它是第幾部,看到反切完全一樣,就證明這兩個字字音是完全一樣。清楚嗎?

學生:清楚。

教授:字音相同,古音相同,段玉裁說聲義什麼?

學生:同源。

教授:同源,聲義同源。

板書:聲義同源

聲義同源。同音字之所以可以通假,就因為聲義同源。你怎麼知道這兩字它字音一樣,憑你嘴巴讀一讀可以嗎?

學生:不可以。

教授:不對,要查反切。要知道古音它確實是同音,因為現在的今音,尤其是普通話,它音變了很多,輕唇音已經沒有,入聲字完全沒有。所以你用現在的音來讀,看它這兩個字是不是同音,這個不準確,真正準確要查它的反切。除了《說文》的反切,還有,我說過的《廣韻》,《廣韻》裡面它每個字都注有反切,把《廣韻》的反切查出來,然後再對照那四十一聲紐表,看看它古聲紐是不是一樣。為了方便,我們沒有用季剛先生的古韻,他原來的二十八部,後來他又細分成三十部,也沒有用陳新雄先生的古韻三十二部。為方便,就要同學們用段玉裁的十七部,因為它上面就註有第幾部,像這裡四部、四部,同學們初學很方便。聲,據《廣韻》,對照四十一聲類表;韻,用段玉裁十七部,你就知道這兩字聲韻的關係。現在看出切語完全一樣,它就一定是同音。聲義同源,同音必同義,因此兩個字怎麼樣?可以通假。知止而后有定,用這個后。應該用什麼?應該用這個後,它是假借這個后為後。知止而后有定應該是用這個後,他用了假借字。現在明白嗎?

我們讀古籍、古代經典,這類問題比比皆是。用假借的問題比比皆是,有時候會讓我們一時迷糊。我舉過的一個例,莊子的那一則話,記得嗎?「既使我與若辯矣,若勝我,我不若勝,若果是也,我果非也邪?」然後倒過來他又說一次。你剛剛讀的時候會發現什麼?一定有疑問。

板書:既使我與若辯矣 若勝我 我不若勝 若果是也 我果非也邪

古代古書沒有標點,你乍看,我的天,到底說什麼?可能連標點都不太容易標。沒有標點,你試試看怎麼標點?你要弄清楚他意思,你才能標點。怎麼看也迷糊,它不太清楚。我們說過:

板書:你

現在用這個字(你),古代沒有這個字,用汝、女、爾,把它代換進去,碰到若,你就用汝把它代換進去。哦,原來,即使我與你辯矣,你勝我,我不你勝,你果是嗎?我果不是嗎?現在可以斷句了吧?「既使我與若辯矣,若勝我,我不若勝,若果是也,我果非也邪?」你現在才能斷句,是嗎?原因就是這個若字在惹麻煩,原來這個若是個假借字,它應該用汝,爾、汝、女,它借用這個若代替汝、爾。那這裡面一定是汝、爾跟若它聲韻必定,要麼那三個條件,同音、雙聲、疊韻的一項,所以可以通假。他假借這個若為爾、汝的汝,因此,讓我們一開始好像斷句都不太容易,這就說明古籍裡面假借很多。我們如果明白聲韻的關係,我們就容易來解讀古代這種假借的麻煩。複習到此,幾個重點,將來同學們肩負承傳國學,你要去弘揚,把我們這個最基礎的書《漢字入門》,你徹底弄清楚,將來你出去,你去弘揚,把我們中國的漢字徹底讓我們的後代承傳下去。

昨天在休息的時間,我跟焦教授在討論一個問題。我們閒談間說到,我們中國的漢字與其他各國的文字優劣不同。追溯以前埃及,還有兩河流域,這些文明古國最早的文字都是象形,我們也是象形,從甲骨文我們看到。我們認識載義的文字是非常方便。所以我們的文字一直沒有變,用象形、指事、會意、形聲的方法,創造出來這麼多字,尤其到了形聲,可以無限制創造,到現在,還記得嗎?像化學名稱:

板書:氧…

還有什麼?

板書:鉀…

鉀、鈉、鎂、鈣,這都是形(气)聲(羊),形(金)聲(甲),可以無限制造,到現在你還可以造。因此,我們中國漢字,造字到了形聲就非常進步。這裡附帶說個小問題。甲骨文裡面,我們看到有象形、有指事、有會意、有形聲,這說明什麼?殷商時代的甲骨文,已經到了能夠用形聲來造字,這是非常進步,到現在我們再也找不出用第五種方法來造字。前面這四個,殷商甲骨文就已經有形聲。由此證明什麼?我們的文字,絕不只是從殷商開始。還要認識一個情況,一切文明一開始的進步,它是很漫長、很慢的,對吧?好。到殷商已經有最進步的形聲,可見殷商甲骨文以前,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字一定有很長的一段歷史,這個你同意嗎?

學生:同意。

教授:所以,我們的漢字這麼久的淵源,而我們一直保留它,它是一種載義的文字,不像其他的文明古國,它改成字母,拉丁字母。你現在看他們寫出來的,那字母是用來幹嘛?記錄他們的語言。因此寫出來一條橫的,除了字音之外是毫無意義。記得,不管英文、各種拉丁文,它除了標音以外,毫無意義。我們的中國文字,它是載義的文字,有字形,有字音,還有字義,都在上面。因此,孔老夫子當時跟他的門徒說的話記載下來,「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幾千年了,我們現在翻開,好像我們還在面對孔夫子,同意嗎?如果是載音,假如春秋那個時代,孔子那個時代,我們的文字已經用了標音,那麼好了,他用當時的語言來記錄他說的道理、他說的話,我們現在讀起來就像我們讀《尚書》那麼困難。因為《尚書》有部分就是藉用當時的語言,等於是當時的白話。

我還曾經跟同學們舉過一個例,今天香港的一份大公報,是今天出版的大公報,把它封到保險箱裡,上面貼上封條:「重要寶貝,兩千年以後才可開啟。」兩千年以後,我們的後代一看這裡面有很重要的寶貝,小心翼翼打開來,原來「大公報」,還勉強看得懂三個字,裡面寫的嘸識光嘸識湯(不會講也聽不懂),他完全看不懂。原因是什麼道理?語言,兩千年後又改變了很多,你現在大公報是用現在的語言寫的,我們看起來就是白話,好簡單。人民日報也一樣,你把它封存兩千年之後,再拿出來,你用的是白話,語言改變了,兩千年後他們就讀不懂。

所以,為什麼我們要提倡文言文?我們現在讀儒家的經典、道家的經典,東漢以後進來的佛家的經典,我們除了有些需要註釋之外,明白什麼是通假以外,我們一樣可以讀得懂。「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你多讀兩遍你馬上了解,老子先生要我們學習水它的品德,它永遠從高往下,警惕我們不可以高傲,一定學水那種就下、謙卑,這是一。水從山裡面涓涓流下來,碰到坑窪的地方,它會把它填滿,再繼續往前走;它碰到一個大石壁,它會硬撞嗎?它撞一下很不舒服,趕快繞個彎走了,順乎自然。這是《老子》。我們現在讀它,隨便翻開哪一章,他都在說它這個道理:順乎自然,不要違背自然,我們要謙卑。我們怎麼知道《老子》,道家是這種學說?因為有文字記載,它用的是文言文。它如果用白話文,我們也麻煩了,看不懂。儒家的也一樣,剛才我們說讀《論語》、讀《孟子》都一樣。有點小問題,就是通假的問題。典籍裡面在在都是通假,我們只要了解這個問題,怎麼克服它,我們讀起來就容易。

該唱歌了,我們唱,一二三:「功課完畢要回家去,先生同學大家暫分手,我們回去不要遊戲,先把今天功課再溫習,明朝會好朋友,明朝會好朋友,願明朝齊到校無先後。」

 

 

漢字入門  劉克雄教授主講  (第三十二集)  2015/8/30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56-181-0032

教授:同學們手上都拿到,我們這書後面附的有黃季剛先生研究《說文》的二十一條例,都有嗎?

學生:有。

教授:好,留給同學們做參考,以及要深入研究《說文》的一個指導、一個方向。昨天胡居士來跟我隨便聊天,說到一件事情,說我們這個《漢字入門》課程上完了之後,同學們怎麼樣再進一步這個問題。我們說過,《漢字入門》是介紹我們中國文字如何構造的一個最基礎的認識。據太炎先生統計的初文,那幾百個字,我們做了比較詳盡的說解。後面接下來,會意、形聲是如何組合,我們也都做了介紹。轉注、假借是運用文字的方法,也都介紹過。因此,這個《漢字入門》既已經給同學一個最基礎的概念,進一步要怎麼辦?想再深入,那當然是從《說文》入手。

《說文》,在課堂上我講過幾次,我說要各位拿個紅筆做圈點。還記得第一次怎麼圈點?把許慎《說解》跟《段注》一起圈點。然後接下來,撇開許慎的《說解》,光圈點《段注》,而且不止一遍,《段注》一次、二次、三次,這就第四次了。第五次再從頭把《說文》,許慎《說解》與《段注》再一起圈點。在這五次的圈點過程中,我特別提醒各位同學,一定要準備一本筆記本,然後碰到《段注》裡面它有新的發現,你就把它摘錄出來。每次圈點你都會有新的發現,你都在筆記本上做出摘錄。這本筆記本是你非常寶貴的心得,你一定要寶愛你做的這本筆記本,這是你真正的學問。你摘錄了《段注》它的發現,讀書除了眼到,還要手到,用筆寫、記才不會忘,才會增加我們的印象。所以摘錄的筆記,將來就是你的財富,你個人知識的財富,從這開始慢慢累積。這是我們昨天談到,我們的課程結束了,同學們想再進一步怎麼辦?那就是從《說文》入手。《說文》怎麼入手?剛才我們說了,用紅筆圈點《說文》,做摘錄。做筆記、摘錄,你會發現裡面很多《段注》的發現,你摘錄出來以後,你慢慢可以自己再發揮,然後就成為一個真正的專題。譬如我們前面說到形聲字的時候,舉了很多《段注》從某得聲皆有某義,記得嗎?從句(勾)得聲多有曲義種種,你就可以把它發揮,做一個專題。學問就是這樣一點一滴的累積,做學問絕無速成,一點一滴的累積。我能給各位同學們就是方法,我無法幫你做學問,學問要你自己做,我只能告訴你方法。就是在文字學這方面,我們課程現在是結束了,同學們有興趣,那你就照我剛才說這個辦法去做圈點、做筆記,然後深入去研究,這也正是老法師說的一門深入的開始。

當你《說文》有了基礎以後,更進一步,我們古代典籍很多,可以選你自己性向所喜好的,你選一本經典。《十三經註疏》、《先秦諸子》都非常豐富、非常寶貴,你可以選一本、選一門跟你性向相近,你喜好的去拿出來,你有了《說文》的基礎,文字學的基礎,你再讀就很方便,就比較方便。我們舉過,兩次說過這個例子,莊子那段話,「既使我與若辯矣」,你如果沒有文字學的基礎,你會覺得是如落五里霧中。如果我們有剛才說的這個基礎,你《說文》又圈點了這麼多次。同學也許會問,我圈點老師說的五次,夠了嗎?說實在話,還是不夠的,這是一個基礎。圈點五次的過程裡面,就發現很多專題你可以摘錄出來,這成為你真正的學問。之後你從這摘錄出來,你會發現你個人性向所在。然後進一步,你可以從儒家的經典、道家經典、佛家的經典,你就可以深入,一門深入去做。做到什麼時候為止?這是沒有止境的,要做到能夠真正你能認識、消化、吸收,成為你修身的真正的學問。學問做出來不是給別人看的,幫助你修身。然後幫助你修身之後,最後還要拿出來能夠利他,這是我們做學問的目的。不光是拿著一張文憑,拿大學畢業文憑、碩士文憑、博士文憑,不是給人看的,是為自己。我做了學問,幫助我修身,增長我的學識,希望能開啟我的智慧。然後把我真正修身做好了以後,接下來再能夠拿出來利他。所以「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明明德」就是剛才我們說的,如何明我們的明德,你要一步一步、一點一點的來,真正修己做好以後,接下來「在親民」,你拿出來能夠化民。修己與化民這兩件事,曾子說做到什麼時候可以停止?

學生:死而後已。

教授:一個士任重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修己,再拿出來化人,這兩件事同時要做到《大學》說的「止於至善」,要到至善的地步。曾子說,說一個士,一個讀書的人,我們是修己和治人,修養自己以及再拿出來能夠利他,這兩件事要做到死而後已。因此,他說「士不可以不弘毅」,我們要有弘毅的精神。弘是什麼?告訴我:

學生:大。

教授:真好。弘,你就馬上能說出是大。要有大的志向,不光是為著我讀完大學,我有了一張畢業文憑,我好方便找工作,不光這一點,你要有遠大的志向。還要有堅忍的精神,不斷去修己,不斷去所謂化人,然後,這兩件事是你必須要真正去努力去實踐。那天有人談到一個字,我們說過的:

板書:IQH_KB$I30YLHJ6Y}N5H18T

道德的德,甲文最早是這樣。上面(丨)在甲文代表什麼?數目的十,八九十。底下是眼睛,一次一次的用眼睛仔細的看,十代表很多次、多次,一次一次的看。

板書:博學 審問 慎思 明辨 篤行

用眼睛仔細多次的看,博學之;第一次看、第二次看有疑問,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經過多次的博學、審問、慎思、明辨,最後你已經真正有了智慧,你真正有明辨是非、明辨真假之後,你就能夠篤行之。經過這一番十次、多次的看,你最後能夠慎思、明辨,然後能篤行。這樣的做:

板書:內得於己 外得於人

你心中有所得,「內得於己」,你心中有所得;「外得於人」,你做事,你去篤行,你必定能外得於人,大家認可,大家認同。所以這個德字,由於(慎思),所以後來底下:

板書:_N@AJXVTDF}ZZ0BL7K(X9AS

加個心,跟心思有關,所以後來加個心。博學、審問、慎思、明辨,最後篤行。

板書:ESYIX04BQH`%KVG2MBRQJLG

篤行。這是我們現在寫的(德)。現在楷書這裡有一橫,原因是由它演變到小篆,目({6$`9QBVM5D{4{@O7}Y7E1O)它底下變成()8XXQ_ESKU8F]SF@]YDN}$Q)這麼一個彎彎的東西,所以到了楷書有一橫,實際上本來是沒有的。十、目,加心,是因為跟心思有關;加彳,代表跟行為有關,篤行之。

像道德的德,一個字就寓有這樣非常深入的一種哲學道理。我們中國文字,簡單的一個德字,它就告訴我們要博學之;博學,有疑問當然要審問;審問,你還要經過慎思,是這樣嗎?所以有時候黑板上我常常要打個問號,記得嗎?你還要追根究柢,是這樣嗎?慎思。經過這一番,然後你就能明辨;明辨,你就能肯定,可以做,這應該做。現在認識到我們中華的漢字是有這樣高的哲理,世界上沒有其他任何文字能夠跟漢字來相比的。

從最早兩河流域,埃及它們最早的象形文,它們後來演變為標音,一標音就只有注音了,英語也是,拉丁語也是,它就沒有字義在裡面。我們中國的文字(漢字),你不管從哪個字你看,你仔細分析,它都寓有很高深的哲理在。所以,同學們要確實的把最基礎的漢字,你都要弄清楚,有疑問弄清楚,然後你就應該要有自信去弘揚我們的文字、弘揚我們的文化。這五千年來累積的這樣璀璨的文明,我們希望介紹給願意認識的朋友,然後由他們也來認同,原來是這樣美好的一個理想。

同學們負有傳播、弘揚我們優美的傳統文化的使命,你們就像一顆一顆的種子,現在這個種子在這漸漸成熟了,撒到各地去,你們要開花、要結果。弘揚我們的傳統文化,這是你們的使命,包括我在內,我都是這分心思。我們認識了,就成為我的使命,除非我不認識。我既然認識中華傳統文化是這樣好,我就希望能傳承,從我身上傳承,現在先傳承到各位,將來各位再傳承到你們的學生。這是既認識了我們傳統文化的優美,我就有這種使命感去傳播、去承繼、去弘揚。如果有人要傷害我們的文字,要搞什麼拼音文字,你們一定要站起來捍衛我們的漢字,讓我們文化的根不受傷害。

又說到文言文了,現在我們讀古代典籍,以各位最熟悉的《論語》,一開頭:「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你好像面對一個溫良恭儉讓的老師,他在跟我們說道理:「各位同學,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好像我們面對孔夫子,這是文字的功勞,沒有文字的記載,你怎麼知道孔夫子在說什麼。所以,文言文它能夠更確實的表現我們的思想。我曾經要求同學們,我建議各位,每天你用日記本寫一行、寫一句都可以,練習用文言寫,不知道有同學做到沒?希望你做。因為一時要寫文言文,不是很簡單的。你從寫日記開始,寫你今天所學的、你所聽到的、你所看到的,你的感想,用一句、二句話,希望你把它很精簡的表現出來,這是開始。漸漸的,將來同學們也都能用文言文來表述,那我們的傳統文化就能得到更好的發揚。你如果只會用白話文寫今天你學術的成就,好,隔兩千年以後,我們的後代就看不懂了,因為你是用白話文寫的。

樹師,我們有一篇我的習作,《冷香書屋記》,印出來了嗎?發給同學們。開吉師,我請妳幫我讀一遍。

開吉師:《冷香書屋記》

辛巳孟夏 鐵蘆劉克雄

資江之源,林壑之間,有冷香書屋,背負青崖,前臨碧波,澗水周於舍下,飛泉落於檐際,可以讀書,可以會友。

環書屋前後,名曰百卉谷,蒼崖流泉,眾卉吐芳,石壁斷空,如天外飛來,空山鳥語,復與泉聲相間。

屋左有一線天與天脊者,聳入杳冥,苔徑磐回,登陟多艱,令人卻步。策杖企望,忽見天光一線,要需鼓勇,上方有好景無限。已而既登天脊,放眼野望,雲生足底,眾山皆小,天風拂拂,應是昔日太沖振衣之所。石濤欲搜盡千峰,實則畫稿即在眼前。

屋之右,則深篁仄徑,可數百步,資水波碧,江流有聲。

對岸桃花島,春來花發,山坳水湄之間,點染一片紅霧。島上有巨石如山巍然,遠望栩栩若戀人依偎,真情無假。傳是瑤家戀人,阿諾與阿人所化,山石巍峨,似阿諾剛毅勇往,資水婉轉,如阿人蜜意柔情。

至於庭院之內,隙地遍植翠竹,每當風欺寒玉,時聞響作環佩。又有籬落叢菊,窗外孤松,可寄傲東軒,悠然忘言。

境幽室雅如此,故時來高朋,常聚良友。或放歌縱酒,頻呼冷香舊釀;或汲泉烹茗,印證陸羽茶經。文壇辭宗,點評風骨神思;畫界方家,往往筆超畫論。

書屋富藏,可信手取讀,其樂又無窮也。南華誦罷,坐忘逍遙齊物;金經夜讀,悟入即色即空;殷墟卜辭,可演周易新義;先秦諸子,用正馬遷世家;碣石幽蘭,能補臞仙舊譜;唐宋遺樂,最愛五湖梅花。

教授:謝謝。曾經讓同學們學會怎麼樣算某甲子年是某一年,現在看看辛巳是哪一年?

學生:二OO一年。

教授:二OO一年是辛巳,對吧?

學生:對。

教授:很高興,同學們現在會用這個表,能夠推算它是哪一年。好,這篇東西,我剛才說是我對古文的一種習作,在什麼時候作的?辛巳,二OO一年。離現在多少年?

學生:十四年。

教授:十四年前作的。有個朋友他在資江的源頭那裡。資江同學們知道,湖南有四條水,湘、資、沅、澧。資水,資水發源在桂林附近的貓兒山,資水發源那個縣稱為資源縣。在那個地方,有朋友在那裡,山水非常好的地方,蓋了幾棟木樓,那裡面有藏書,他要我幫他取個名字。因為在那,他有時候讓我們一起大家喝點小酒,他自己釀的,藏在地窖裡,拿出來讓我們喝。我就想起曾經我在作夢的時候夢見一句詩句:

板書:舊釀冷香雪

同學們看看,這是夢裡面夢到的詩句,醒來我還記得,趕快記下來,發現這個句子真美。「舊釀」,看看這一杯舊釀,它的名字叫冷香雪,「舊釀冷香雪」。好像這個酒的名稱真美,到目前還沒有人用我這個「冷香雪」當他的酒的招牌。如果我們自己去做釀酒廠,我們申請這個招牌「冷香雪」,一定銷路會好,因為它名字很美。

在朋友那個木樓,山水之間,我經常去。他說,幫我這個書屋取個名字吧。經常在那喝茶、喝酒,我就想起我的這句詩,我說那就叫冷香書屋。這個地方叫冷香書屋。

在那邊聊天喝茶,有時也喝杯小酒。幫他定名為冷香書屋以後很高興,他說只有一句,還感覺到不太完美,再續一句:

板書:花前盡一樽

這樣好像更好一點。「舊釀冷香雪,花前盡一樽。」這是我們說到冷香書屋,這個書屋為什麼叫冷香書屋。

這個地方非常優美,如果同學們想去玩可以,你搭車先到資源縣,資江源流,資源縣,這屬於廣西,那邊就屬於湖南。廣西的資源縣,你到那,然後下了車,縣城就有人會問你,你要不要做資江漂流?它有船,從縣城那裡上船,一邊漂、漂、漂,漂到終點,就是冷香書屋那個地方,那個地方叫百卉谷。風景好,我也經常去,就替他做了這篇「冷香書屋記」。

前面是形容這個地方在的位置。「資江之源,林壑之間,有冷香書屋」,大略形容一下它的地理環境。「背負青崖,前臨碧波」,兩句簡單扼要。「背負青崖」,青山;「前臨碧波」,資水,資江的水。資江的水非常美,清澈。「澗水周於舍下,飛泉落於檐際」。這是說那幾棟木樓旁邊有小的山澗水,你要進門還要經過一條小澗才到它這個門。是先簡單扼要說一下這個冷香書屋的位置。「可以讀書,可以會友」。然後就稍微說詳細一點,「環書屋前後,名曰百卉谷,蒼崖流泉,眾卉吐芳,石壁斷空,如天外飛來,空山鳥語,復與泉聲相間」,這是說它那個環境。屋左有個景點叫一線天和天脊:

板書:賈勇登天脊 白雲足底生 天風撼大壑 吹落數峰橫

我們先看這篇文章,「屋左有一線天與天脊者」,非常的高,很不容易爬上去。「聳入杳冥」,很高。「苔徑磐回,登陟」,「涉」是個錯字,改過來。應該是哪個字?陟,旁邊「」字邊。「登陟多艱」,要爬到天脊上去,得一級一級上去相當辛苦。所以「令人卻步,策杖企望」,慢慢走,「忽見天光一線,要需鼓勇,上方有好景無限」。這是說要登天脊一路上。

「已而」,應該一頓,「既登天脊」,登上天脊了,「放眼野望,雲生足底,眾山皆小,天風拂拂,應是昔日太沖振衣之所」。說天脊這個地方很高,小路不太好走,「登陟多艱」。「已而」,當你慢慢上去以後,「放眼野望」,看到是「雲生足底,眾山皆小」;又有「天風拂拂,應是昔日太沖振衣之所」。這說的是什麼?左太沖的詩,他有一句很有名的詩,「振衣千仞崗,濯足萬里流」,這是左太沖的詩。「振衣千仞崗」:

板書:振衣千仞崗

多好的詩,上了千仞高崗,沾滿了灰塵的衣服,脫下來用力抖它一抖,把一切髒東西都給抖掉,也把心情的煩惱抖掉。「振衣千仞崗」,太沖的詩。所以這文章裡面說:「放眼野望,雲生足底,眾山皆小,天風拂拂」,這個地方,天脊這個地方應該是以前太沖振衣的地方。還有前面大石壁,上面長滿青苔和藤蘿。「石濤欲搜盡千峰,實則畫稿即在眼前。」石濤曾經說:「搜盡千峰打草稿。」石濤是有名的大畫家,他想要搜盡千峰來打草稿,實則天脊上來你就看到,你要搜的千峰就在這,是形容這地方多麼好。

這是說書屋的左邊,左邊有這麼一個天脊,一線天,上去所看到的景色,用很精簡的幾個句子寫出這裡的美好。上去之後,我又作了這首詩登天脊:「賈勇登天脊,白雲足底生」。我們這個文章裡面說什麼?「天風拂拂」。「天風撼大壑」,前面是個大壑,「吹落數峰橫」,這是在天脊作的這首詩。看到「天風撼大壑,吹落數峰橫」,同學們如果覺得好,應該去體驗一下。我在那真正被它吹掉一個帽子,那帽子,一陣風來,不見了。「吹落數峰橫」。這是屋之左的景色。

屋之右,走幾百步穿過竹林小路,就到資江邊了。「屋之右,則深篁仄徑」,「篁」是竹林,幾百步就到資水、資江的旁邊。看到什麼?兩句形容,學會用最精簡的文字。我只用兩句,到了資江邊用兩句形容說:「資水波碧,江流有聲」,好不好?

學生:好。

教授:為什麼不鼓掌?「資水波碧,江流有聲」,用最精簡的一句、二句寫出那種景色,又那樣讓人嚮往。好,你到了江邊是這樣,再往前看,江的對岸有桃花島,稱之為桃花島,「春來花發,山坳水湄之間,點染一片紅霧」。好像「桃花源」裡面說的,「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島上很奇怪,有兩塊像一座山一樣的巨石,就在江邊。就在江邊很高很高的巨石,像一座很陡峭的小山,你遠望它有形象的。

「島上有巨石如山巍然,遠望栩栩若戀人依偎,真情無假」,還顯出是真情來。傳說是那邊的少數民族瑤家,瑤家的戀人一個叫阿諾,一個叫阿人所化的兩塊石頭。對這兩塊石頭,你要形容它一下,「山石巍峨,似阿諾剛毅勇往」,像阿諾那個男人,有一股剛毅勇往的精神。那個阿人,她長髮飄飄,「資水婉轉,如阿人蜜意柔情」。她那個頭髮長髮飄飄,就靠在阿諾的肩膀上,你遠望非常形象。石頭有棱有角,那個阿諾,所以說形容它是「阿諾與阿人所化,山石巍峨,似阿諾剛毅勇往,資水婉轉,如阿人蜜意柔情」。你看到這,你一定想去玩一玩,想看看這個阿諾長得什麼樣,這個阿人又長得如何,很容易到,你到廣西資源,照我的方法,坐船漂流漂到最底下那個地方,就是這個地方。

前面都是一堆對這個書屋的形容,真正要說的是後面,因為是記這個冷香書屋。四周環境說完了,左邊、右邊。一開始是大略的地理環境,「資江之源,林壑之間」,然後左邊、右邊的環境,說完了。「至於庭院之內,隙地遍植翠竹,每當風欺寒玉,時聞響作環佩」。這能理解嗎?「寒玉」是代稱竹子。竹子碧綠色,還感覺到有點清涼,所以稱它寒玉。風吹動我們感覺這個寒玉,你應該很尊敬它,不要去攪擾它,這個風不管,它一吹,這個竹子,兩根竹子竹子之間它互相碰撞,發出嘎嘎的響聲,「時聞響作環佩」。竹子和竹子相碰,風一吹,像是環佩的聲音,這形容庭院之內,「隙地遍植翠竹,每當風欺寒玉,時聞響作環佩」。除了翠竹,「又有籬落叢菊,窗外孤松,可寄傲東軒,悠然忘言」。這形容冷香書屋庭院之內。

「境幽室雅如此,故時來高朋,常聚良友」。我就經常去,同學以後也可以經常去,你一定會喜歡。到裡面又很自在,「或」,這些來的人,「或放歌縱酒,頻呼冷香舊釀」。這個懂了吧?如果不說那一句夢見的詩,「舊釀冷香雪」;來到這,大家都叫那個酒叫冷香雪,再來一杯、再來一碗冷香雪,「頻呼冷香舊釀」。「或汲泉烹茗,印證陸羽茶經」。這時來高朋,常聚良友,所以有「文壇辭宗,點評風骨神思」。「風骨」、「神思」是《文心雕龍》的兩篇,是點評文章。所以「文壇辭宗,點評風骨神思」。除了文壇辭宗來這,還有「畫界方家」,這些大畫家們,「往往筆超畫論」。「畫論」,指的是石頭的畫論,講的最高的境界。那來到這,心情一好,冷香舊釀一喝,好,他往往會筆超畫論了。「書屋富藏,可信手取讀,其樂又無窮也」。下面幾句同學一起念:

學生:「南華誦罷,坐忘逍遙齊物;金經夜讀,悟入即色即空;殷墟卜辭,可演周易新義;先秦諸子,用正馬遷世家;碣石幽蘭,能補癯仙舊譜;唐宋遺樂,最愛五湖梅花。」

教授:之所以要同學們自己讀,要讓你領略到,你這篇文章是來寫冷香書屋,你重點是寫書屋,旁邊剛才那些都是陪襯。那書屋要怎麼寫,讓你領略一下。「南華誦罷,坐忘逍遙齊物」,用兩句話,概括道家的思想。只用兩句話,「南華誦罷」,南華當然你知道,就是指《莊子》。「誦罷南華」,能「坐忘逍遙齊物」,多麼精煉,用兩句概括,這個人讀《莊子》能夠「坐忘逍遙齊物」。

下兩句,「金經夜讀,悟入即色即空」。「金經」,大家都知道《金剛經》。佛典裡面,一般人最常接受的是《心經》和《金剛經》,這一般。他們分很多門派,在佛教裡面分很多門派。禪宗,最被一般人接受就是《金剛經》與《心經》,這我都相信,我相信同學們都非常熟悉。《心經》裡面一開始,「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記得吧?這是一開頭。接下來就說色、空的問題,說一次,翻過來又說一次,「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與空的問題,《心經》談得最清楚。

《金剛經》裡面,也讓我們很容易的進到它後面說的那四句偈,記得嗎?「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當作如是觀。夢、幻、泡、影、露、電,唐伯虎為什麼叫唐六如?就這六如。如夢、如幻、如泡、如影、如露、如電,畫家唐伯虎,他叫唐六如。都讓我們,會真正觸動你的內心。五祖替六祖講《金剛經》,講到那個地方,「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六祖就豁然開悟,五祖就傳衣缽給他。「應無所住」,不要執著,要放下。這是我們說,眾人比較容易接觸到的這兩部經書,《心經》、《金剛經》。來這裡的高朋良友,也常常談論這個問題,所以這裡說到什麼?「金經夜讀,悟入即色即空」,用兩句話扼要的來點出佛教的思想。

一開始兩句是說的道家思想,接下來兩句說的是佛家思想。那還有呢?「殷墟卜辭,可演周易新義」。同學們一定奇怪,這怎麼說?曾經有一個朋友,他是畫家,他要我幫聯繫台灣,想去做一個畫展。我說台灣我離開好多年,跟朋友也很少有聯繫。他說你總有親人在。我說當然有,我弟弟他還在師大教書,可是他不是藝術系。他說那不要緊,請你弟弟幫個忙,他一定認識藝術系的教授。我心想,應該是。我就打電話給我弟弟,我說你幫忙聯繫一下藝術系的朋友,能幫這裡一個朋友想在台灣做一個展覽。聯繫結果很好,最大的展廳,國父紀念館,在台北。展廳很大,聯繫好了,日期也定好了,突然這位老兄(就我那個畫家朋友)自己去抽一個簽,他自己去卜一個卦,半夜跑到我這來,他說不行不行。我說怎麼不行?都已經給你聯繫好了,是台北最大展廳,國父紀念館,都聯繫好了。他說不行不行不行。我說怎麼不行?他說我自己卜了一個卦。

這兩句非常好,捨不得擦掉,放在這,「天風撼大壑,吹落數峰橫」。要擦等等再擦,我現在算他卜的那個卦。

板書:乘馬班如 泣血漣如

《易經.屯卦》上六的爻辭。他自己卜一卦,卜到這個簽,上六爻辭,「乘馬班如,泣血漣如」。他說不行,大凶,不能去做畫展。我看,確實是屯卦上六,「乘馬班如,泣血漣如」,一看是大凶,不吉利。聯絡好的台北的畫展,不吉利,是泣血漣如。看完以後,我再想一想,我說老兄,不著急,這不但不是大凶,它是大吉!他說奇怪了,怎麼會大吉?我說我想起《易經》這個爻辭,是從卜辭來的,甲骨文的卜辭,這個我熟悉,卜辭底下還有一句:

板書:匪寇昏媾

教授:寇盜的寇是這樣嗎?

學生:對。

教授:卜辭總共是三句,「乘馬班如,泣血漣如,匪寇昏媾」。上次我們介紹過,說是古代搶婚的制度,這位鄰村的小伙子,約著他那一群小伙子,騎著很漂亮的馬,把我一把搶上馬去。其實她內心是很高興,終於有人把我搶走了,但是她表面上要裝作很悲傷的樣子。一邊裝作哭,實際上內心是「匪寇昏媾」,他們是來搶我結婚去的,不是強盜。所以是大吉,對嗎?他一聽,真是大吉不?我說《易經》很多爻辭是根據卜辭來的,它只摘錄了前面那兩句,後面一句它沒有用,所以你看起來是大凶,實際上是大吉。果不然,他到台北做展覽,他的畫很有風格,檔期欲罷不能,一而再、再而三的延期,一直到人家已經另外安排好,他不得不到台北另外一個地方,歷史博物館再展。歷史博物館展完,台灣的這些人還不饒他,又把他拉到台中去展,是大吉嗎?

學生:是。

教授:大吉,真是大吉。這裡說的「殷墟卜辭,可演周易新義」,指的就這個事。你從《易經》裡面看,那是大凶;其實從卜辭裡面,你可以看出它是大吉。所以「殷墟卜辭,可演周易新義」。

「先秦諸子,用正馬遷世家」,注意這個「正」字,是訂正的意思,訂正司馬遷的錯誤。這個我記得上次跟同學們說過,先秦諸子如何來訂正司馬遷《孔子世家》的錯誤。《史記》,司馬遷在《孔子世家》最後,他寫到關於孔子刪詩的事,他說「古者詩三千餘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於禮義,三百五篇」。

剛才把這兩句擦掉,我覺得有點可惜。同學們要把它記得,如果有人問,你的老師會作詩嗎?你說,會作一點。如果有人問你,他作的什麼樣的詩?你說,你就把這兩句告訴他,讓他看。我老師只會作這一句詩,其他都不像,不像真好的詩。「天風撼大壑,吹落數峰橫」,好不好?

學生:好。

教授:鼓掌。我最喜歡聽你們鼓掌。好,剛才我們說到哪裡了?刪詩。《史記》司馬遷記載,古代詩有三千餘篇:

板書:3000

「及至孔子,去其重」,重複的去掉,「取可施於禮義」,那些不可施於禮義,所謂的靡靡之音也去掉。

板書:300

去掉一個零,現在《詩經》剩多少?

學生:三百零五篇。

板書:305

教授:你把不可施於禮義的去掉了。所以孔子,我們在《論語》看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什麼?

學生:「思無邪」。

教授:「思無邪」,都是非常純正的。我們讀先秦諸子,它常常在一段議論以後,然後會有詩曰:

板書:詩曰:「…」

這叫引詩。

板書:引詩

引用詩來證明他前面說的這段理論,詩曰如何如何。我們讀先秦諸子,讀到引詩的地方,就對這個問題打一個極大的問號。

板書:?

如果根據司馬遷這一說,也就是古代詩有三千多篇,他刪汰了百分之九十,只保留百分之十。先秦諸子,先秦諸子是很靠近孔夫子那個時代,他們引的詩,不一定是孔夫子你刪汰以後的三百零五,他們引的詩應該是這一群。好,那我們讀他們的引詩,應該有百分之九十是佚詩。

板書:90% 佚

是三百篇以外的,刪掉的這個零叫佚詩,明白嗎?被刪汰掉的,不在三百篇裡面,我們稱它為佚詩。先秦諸子引用的詩,我就花了半年左右的時間,把先秦諸子從頭翻,把它只要說詩曰的,我都把它抄出來,就像同學們,我剛說的,你做筆記,讀《說文》圈點。我讀,因為我有這個問題,這個是嗎?所以因此把先秦諸子從頭翻一遍,碰到詩曰,我就把它摘錄出來,做了一篇小的論述:

板書:先秦諸子引詩考

「先秦諸子引詩考」的一個考證。做完以後,我的稿子拿去請教我的老師,林老師。林老師過目以後,他說:你的《莊子》怎麼沒有引?嚇我一跳(《莊子》本來也相當熟了,但是沒有老師那麼熟),我說:《莊子》,我記得好像沒有引詩。他說:怎麼沒有?他馬上說出來「青青之麥,生於陵陂,生不布施,死何含珠為」,回去再查查。趕快回去再查,從頭到尾再翻一次《莊子》,也只有那一句,只好補上去。這是說做這篇文章,一個疏忽就挨罵。然後,把先秦諸子所有的引詩摘錄出來,你做個統計。做個統計之後,如果照司馬遷《史記》的記載:

板書:

佚詩跟現在的三百篇《詩經》的比例,佚詩應該佔百分之九十,它(305)應該只有百分之十。你把先秦諸子所有引詩都摘錄出來,然後再把《詩經》翻開來對照,應該是這樣一個結果,才對的。可是恰恰相反,它是反過來的,佚詩只有百分之十左右,而跟三百篇相同的卻是佔百分之九十左右。由這個證明,證明什麼?孔子刪詩不是三千餘篇,是三百餘篇。

板書:+300

可能三百四十篇,三百三十篇,去了一些重複的、一些靡靡之音的,剩三百零五,我們讀先秦諸子的引詩,才會是有這個結果。反過來的:

板書:

佚詩只有百分之十左右,合乎三百篇的卻有百分之九十左右。這是用先秦諸子引詩,來考證司馬遷你說的對還是不對,我有點懷疑。結果被我發現,修正他,孔子確曾刪詩,他確實刪過了,但是刪的數目不是司馬遷說的,由三千多變成三百,而是三百多變三百,數目不對。這篇文章我發表在台灣的「孔孟月刊」,它分兩期登載。這是也提出來讓同學曉得,你做專題研究是怎麼樣去做,你們慢慢深入,從《說文》的段註,這樣慢慢去做筆記,你就會發現你要做的很多事。這是說到這裡,「先秦諸子用正」,用來訂正「馬遷世家」,指的《孔子世家》。

「碣石幽蘭,能補臞仙舊譜」,我們說過。「能補癯仙舊譜」,「臞仙」我們說過是朱權,他是明太祖第十七個兒子,朱權。他極喜好琴曲,他蒐集一本叫做「臞仙琴譜」。「臞仙琴譜」,他是在明初時候的人,而我們看到,我們現在能聽到的「碣石調.幽蘭」曲,卻是唐代已經傳到日本,在清末才又流回來的。因此在朱權明初,他蒐集的「臞仙舊譜」,是肯定、可以確定它沒有收入這個「碣石調.幽蘭」曲。所以我們說,像現在回流的碣石幽蘭,能補臞仙舊譜。

「唐宋遺樂,最愛五湖梅花」。保留唐宋,甚至唐以前,古代音樂最多的就在閩南的南音,到台灣換一個名字叫南管。南音裡面有十三大譜,樂譜的譜,是純粹器樂演奏。這裡面我最喜歡聽的就是「五湖遊」。記得我題了一張畫,上面有「五湖三江一汴州」。南音裡面保留古樂的有一個琴曲,琵琶曲,叫做「五湖遊」。「梅花」指梅花操,琴曲裡面有梅花三弄。古樂裡面,保留在南音裡面有梅花操,非常好。

好,最後這一小段是用來寫「書屋富藏」。你重要是寫書屋,書屋裡面到底有些什麼?「南華誦罷,坐忘逍遙齊物」,兩句話概括。「金經夜讀,悟入即色即空;殷墟卜辭,可演周易新義;先秦諸子,用正馬遷世家;碣石幽蘭,能補臞仙舊譜;唐宋遺樂,最愛五湖梅花。」我說了,這篇文章「冷香書屋記」,辛巳,十幾年前作的。我說這是我的一篇習作,練習作的。

我們以前談過文言文,從韓愈他提出古文。他所謂的古文是以六朝以來的駢文相對,並不是說,他們寫的就是上古的文章,古是以駢文相對的。駢文我們舉過王勃的「滕王閣序」,駱賓王的「討武曌檄」。當然,集大成的應該是一本書,你能告訴我嗎?

學生:《昭明文選》。

教授:《昭明文選》,真好。梁,昭明太子,他蒐集的一本文選。季剛先生要求林老師熟讀,林老師幾乎能背《昭明文選》。你想要認識我們中國唯美的駢文,《昭明文選》是比較全的。到了唐代,初唐還有「滕王閣序」,王勃;還有駱賓王的「討武曌檄」,這都是很好的駢文。駢文是兩句兩句相對的。平仄相反,詞性相同,所以駢文是很不容易做的。如果才華不夠,你做出來完全是顯得是堆砌典故。所以韓愈看到這種弊病,說文章是用來載道的,不是用來玩弄辭藻的,所以大聲疾呼要文以載道。不要再做那種像七寶樓台那麼漂漂亮亮,可是拆下來不成片段,沒有內容的東西。這是古文運動,後來附合的有柳宗元,以及宋代的,複習一下,歐陽修開始,再來:

學生:三蘇。

教授:三蘇,再來,曾鞏,王安石,加上前面兩個。

學生:韓愈,柳宗元。

教授:古文八大家。這些古文八大家,就是為著不要再落在那種只是偏重典故堆砌的這種作文的毛病。我有一個想法認為,文言文古文也好,駢文也好,它都極好,看你怎麼運用。古文又稱散文,它不對的,散開的散,散文,又稱古文,散文。所以我個人認為,你做文章不一定要執著於我只做古文,或者我只做駢文。文是用來達意的,可以怎麼樣?當駢則駢,當散則散,讓文氣貫穿。記得曹丕說的嗎?文以什麼?

學生:文以氣為主。

教授:對了。你行文可以用散文行文,氣容易貫。你覺得要讓它美一點,你可以用駢文,駢句。所以一篇文章裡面可散,夾雜駢語。我覺得這是很方便,也很好的辦法。我有意來學,學得不好,就像這篇。前面就是散文,「資江之源,林壑之間,有冷香書屋」。後面又像駢又像散,它都不執著於所謂一定要駢,一定要散,只要求得文氣能夠貫穿,辭藻精美。這是我學習古文的一個方向。這篇文章打印出來給同學們是一個參考。重要是後面那些,用最精簡的幾句話來說明一樣學術思想,「南華誦罷,坐忘逍遙齊物;金經夜讀,悟入即色即空」,這都是讓同學看到,如何用最精簡的語言,又讓它顯得很典雅。這是如何學習文言文,我提醒同學們也能夠在日記裡面用文言寫個一句、二句,再來慢慢能寫成半篇,最後能寫成一篇。每天日記都用文言能寫,慢慢就鍛鍊出來了。

說到這裡,同學們一定很想知道冷香書屋那個地方有多美,看看黑板上那些畫,很多都是那附近的景色。也不是完全寫生,我是憑印象畫的。我們的攝影機鏡頭能夠把它照得很大嗎?把它整個畫面照下來,最好這個字也能照出來。我們照一張,我來講解一張。「霧重失三徑」:

板書:霧重失三徑 流清若有聲 抱膝茅屋下 疑是羲皇人

這是上面題的詩。「霧重失三徑」,三徑是什麼?「三徑就荒,松菊猶存。攜幼入室,有酒盈樽。」讀過「歸去來辭」,三徑記得怎麼解釋?以前我們說過有個高人,他沒有很多朋友,他難得有朋友,他有兩個朋友,一個叫羊仲,一個叫求仲。他住這,羊仲住這,開一條小路,好方便羊仲跟他往來。求仲住這,又開一條小路。那還有一條路,開到雜貨店,可以買香煙。所以三徑,三條小路。「霧重失三徑」,很多霧,所以小徑都看不清了。字面上是這樣說,實際上是寫什麼?寫它的環境,是多麼的幽寂。「霧重失三徑,流清若有聲」,看到這個小塊這裡,看到溪流。流清,非常清澈的溪流,雖然你聽不到聲音,可是它感覺到有聲。靜中還有溪流的鬧聲,這才顯得更加幽靜,「霧重失三徑,流清若有聲」。這個茅草屋裡面,「抱膝茅屋下」,寫的那個人,裡面的人。因為茅屋很小,他只能抱著膝蹲在那裡,「抱膝茅屋下」,指的那個人。「疑是羲皇人」,「羲皇」是誰?伏羲氏。伏羲氏那個時代一定是沒有這麼多的物質欲望,大家都是非常的純樸,羲皇人。

陶淵明給他兒子的一封信裡面,他說,「常言五六月中」,夏天,「北窗下臥」,靠北面窗下,敞開肚皮在那乘涼,「北窗下臥」。「遇涼風暫至」,從窗外吹的涼風,他感覺到非常舒服。「自謂是羲皇上人」,他認為夏天躺在北窗下,一陣涼風吹進來,舒服得自己認為他就是羲皇上人了。「疑是羲皇人」,指的這房屋裡面的人。「抱膝茅屋下,疑是羲皇人」。我自己很慶幸,我這陣住在北京的鄉下,一個小小的四合院,當中有個柿子樹,當傍晚的時候,放個躺椅,躺在那裡,「疑是羲皇上人」。同學們要能領略,最好你也去試試看,能不能成為羲皇上人。

這是一張畫要怎麼樣表現,不光是筆墨和色彩的堆積,要把意境說出來。這是「霧重失三徑,流清若有聲,抱膝茅屋下,疑是羲皇人」。你多讀幾次,你甚至會想進到屋子裡面也去當當羲皇人,想不想?

學生:想。

教授:我也想。這一張畫,看這一張畫,色彩就很重了。整張畫面都塗滿了色彩,沒地方題了,只好勉強用金色題在黑底上。看他題的是什麼?「一篙撐入三維水,秋色媚人欲破禪」。

板書:一篙撐入三維水 秋色媚人欲破禪

這裡有個老翁,一個野人。篙是撐船的竹篙,「一篙撐入」。你在古人詩裡面,你絕對翻不到有這三個字,「三維水」。什麼叫三維?空間,立體的。這個水畫好以後看看,它好像可以看到水裡面,透進去一樣,像三維的水。同學們你們看到沒有?好像可以看到水裡面是有空間的、立體的。所以一篙,它撐入,划船撐到三維水。所以我相信這個三維水是現代的名稱,古人詩裡面一定不會有,「一篙撐入三維水」。一看這麼漂亮,「秋色媚人欲破禪」。秋色,你看還有倒影,這麼漂亮的紅色,使他正在修禪入定的都被它打動了,「秋色媚人欲破禪」,可見這個秋色會害他。再畫面太滿了,你沒有辦法題上一首詩,只好用最簡短的兩句,「一篙撐入三維水,秋色媚人欲破禪」。怎麼沒有掌聲?

我們再看這張畫,上面山頂的雲霧,如果同學們你有眼福,你應該經常能看到,我們這就應該能有。只要你在山間,你就能有眼福,能看到山上是迷迷矇矇,雲霧山巒在那繚繞。這本來不太好畫,竟然被我畫出來,我也很高興。正好是清晨,畫一輪紅日將出。好,我先不念上面題什麼,請各位,如果這張畫是你畫的,你該題什麼?動腦筋。以後你如果學畫,你會碰到。對一張畫看一看,你就想題什麼,要很切題。「嶺上雲飛出曉日」:

板書:嶺上雲飛出曉日

「嶺上雲飛出曉日」。大家會說,這只是根據畫面題,也沒有什麼奇特。對,好像很單調,接下來應該題什麼?

板書:梯田雨足犢相呼

這裡面有梯田,雖然看不到牛,牠太小了,太遠了。「梯田雨足犢相呼」,前面的小牛,嗚,ㄇㄤ,後面的媽媽就ㄇㄤ,相呼。聽過沒?沒聽過就是洋包子,到鄉下去體會一下,聽聽牛在那相呼。「嶺上雲飛出曉日,梯田雨足犢相呼」,就很完整了,有動感了。除了畫面之外,還有生氣,犢相呼。

板書:朝朝葦渚討營生 何妨放歡酒自傾 夢醒一篙天野大 波心朗月寂無聲

畫的是蘆葦,同學們一定想,那北冥鯤哪去了?牠還沒來。畫的是蘆葦,一個釣翁,是晚上的夜景,這裡還有一輪明月。「朝朝葦渚討營生」,指的這個漁翁天天划著船到蘆葦叢這邊來釣魚。他天天來釣魚是幹嘛?討營生。是為著到市場賣了換柴米油鹽,可以養家。說的是這個漁翁,「朝朝」,天天,在這討營生;其實也說的眾人大家,你我大家天天都在討營生,為生活大家都在奔忙。他比我們好像還聰明一點,「何妨放歡酒自傾」,他帶了一壺酒,一邊工作,一邊閒暇時喝它一口,曉得能夠及時行樂,不完全被工作佔領你的一生。

清人有一個半半歌:「一半還之天地,一半讓將人間。」記得下來嗎?「一半還之天地,一半讓將人間。」「一半還之天地,一半讓將人間。」這個態度非常好,儒家、道家還能夠深明中庸的道理。你把整個生命統統討營生去了,太可惜了,白來了這一朝。不要忘記,人來這一朝只有一次,你不要把生命統統付在討營生上,為兩個字,名、利。我們有釣鯤鯉的詩是吧?看誰能逃名利雙鉤,「你龍門鯉,你北冥鯤,看誰能逃名利雙鉤」。「一半還之天地,一半讓將人間」,我能夠這樣來處理,你才不會白白的走這一趟。

他很聰明,一邊工作,還一邊「何妨放歡酒自傾」,又有何妨?一邊釣釣魚,還一邊喝口酒,他很愛酒。我詩裡面有很多酒,並不證明我很愛喝酒,其實我很不會喝酒,我只嘗了一口就不行了。這裡面是藉他們這種態度,他很能喝,「何妨放歡酒自傾」。有一次喝多了,睡著了,等一覺醒來天黑了,一篙撐出來,從蘆葦叢中撐出來,發現「天野大」,境界放寬了。我特別用個夢字,一般詩裡面「夢」是不太用的,這首詩我特別用個夢字。「夢醒一篙天野大,波心朗月寂無聲。」一篙撐出來,境界不一樣,放寬了,酒一喝,夢醒了,這個夢包含黃粱一夢,世間如一夢,《金剛經》裡面說的「如夢幻泡影」。「夢醒一篙天野大」,境界寬了,夢醒,境界寬了。再一放眼,「波心朗月寂無聲」,一片寂靜,波心一輪朗月。

孔子有一次對弟子說,我不再跟你們說了,你們有點麻煩。弟子問,老師你不再說了,我們能聽到些什麼?孔子怎麼說?

學生:天何言哉?四時行焉。

教授:「天何言哉?」老天跟我說些什麼嗎?什麼也沒說。寂,寂靜的寂,寂無聲。此時只看到波心一輪朗月,你自己去悟去,這種境界。「朝朝葦渚討營生」,說的他,說的眾人,包括你我。「何妨放歡酒自傾」,這個就不一定是你能學得到的,他很聰明,他曉得不糟蹋一分一秒,時光太可貴,「何妨放歡酒自傾」。酒一醒來,好像黃粱一夢,夢醒,一篙撐出來,天野大,境界高了、境界寬了,又看到「波心朗月寂無聲」。

板書:禪

禪的境界,想到嗎?「波心朗月寂無聲」。所以學畫不光是筆墨,不光是色彩,最重要的是你的思想。思想怎麼來?好好讀書,你才能表現。

剩下不多的時間,同學們有什麼疑問,我們這一個月來,有任何疑問我們都可以提出來討論。感覺到時間太快了,好像實在不夠我們用。這個自由討論。

剛才最後一堂課,我們是舉個我的一篇習作《冷香書屋》,讓大家看到古文該怎麼做,也讓同學們,希望你能夠從作日記開始。又告訴你,我個人的見解,不拘拘於駢文,不拘拘於散文,駢、散,你該駢則駢,該散則散,只求文氣一貫。你看這篇《冷香書屋》,它文氣一貫,它最後重點說出這個書屋,而用最精簡的兩句話說一個思想,兩句話形容一個思想,要學習這樣精練來寫出文言文來。這是上一個鐘點。下一個鐘點,使我想起冷香書屋那個環境,就像這些,黑板上這些地方。喜歡嗎?

學生:喜歡。

教授:我真願意,咱們有時間,我當嚮導,帶大家一起去這邊旅遊。那是時隔十幾年了,不知道冷香書屋現在還在嗎?但是那個石頭是一定在的,阿諾與阿人一定還在。阿諾是怎麼樣?剛毅勇往。阿人是如何?

學生:蜜意柔情。

教授:蜜意柔情,石頭一定還在。上了天脊看到什麼?「雲生足底,天風拂拂,應是昔日太沖振衣之所。」還有看到迎面而來那兩塊大石壁,「石濤欲搜盡千峰,實則畫稿即在眼前。」這麼好的地方,這是天脊。

要你們發問,你們在那默默不吭氣。好,妳說。

學生:四百三十四頁。

教授:四三四。

學生:季剛先生二十一條例例字,在這個例字裡面,在第十行的「才」,然後它下面有一個「從母咍部」,然後旁邊的例字是「精母咍部」。老師這是什麼意思,什麼是「精母咍部」?

教授:這個母就是紐,聲紐的紐,現在弄清楚了吧?就是從紐,精紐;咍部,指韻部。我們說過我們用的是段玉裁的古韻多少部?

學生:十七部。

教授:十七部。是讓我們很方便知道哪些字在同一個韻,這裡說的咍部,是陳新雄他定的三十二部,他把十七部慢慢又擴充、擴充,太炎先生先擴充,季剛先生又擴充,他又擴充,到三十二部,這個目前我們沒有介紹給同學們。所以他說的咍部就是陳新雄三十二部裡面的咍部。還有問題嗎?

學生:老師曾經說過,在《說文解字》裡面有說到,某省聲這個字,我們怎麼理解?因為段玉裁先生有說,凡是有省聲就有疑,可疑。

教授:妳給我看看是哪一個字。

學生:就是說省聲。就是《說文解字》裡面,如果說這兩個字。

教授:省聲。妳翻一個實際的例子我看看。這裡是說這個「豈」字,它的聲符是從「微」這個字省略一些筆畫,只保留上面那些筆畫來當聲符。如果不省聲就是「微」,它把「微」,因為筆畫太多了,省掉下面那些,「豈」這個字是從「微」這個聲符,省掉了以後當聲符,叫省聲。清楚嗎?

學生:清楚了。老師,剛才凱蒂說的,凡是許慎先生說的從某省聲,段玉裁先生說某省聲是都可疑,就是還有待確鑿,所有的省聲都是這種情況嗎?

教授:據段玉裁他是這樣說,認為省聲都可疑。這很好,這成為一個專題,大家有空有興趣就把《說文》所有的省聲給我找出來,然後去分析一下,是段玉裁說的那樣嗎?試試看,很好一個專題。

學生:老師,還有二十一條例中,第十九條和第二十條,它們有什麼區別?表達的意思感覺是……

教授:有點相近。妳讀一遍,十九和二十。

學生讀誦:十九、《說文》之字有本有聲而不言聲者,此於無聲字中可以明之。如道从辵、从首,實首聲也。皆从比、从白,實比聲也。差从左、从垂,實垂聲也。軵从車、从付,實付聲也。馗从九、从首,實九聲也。钀从金、从獻,實獻聲也。逵从辵、从坴,實坴聲也。位从人、从立,實立聲也。(此舉大小徐不言聲者,若大徐言聲,小徐不言,或小徐言聲,大徐不言,不在此例。)

教授:先說這條。《說文》裡面有本有聲而不言聲,這裡後面舉了一些例字。最後這個例字,「位从人、从立」。

板書:位

《說文》說:「从人、从立」。

板書:从人 从立

我們講過《說文》裡面,從某從某這種說解是屬於什麼?

學生:會意。

教授:真好,屬於會意。位,他說从人、从立,它是個會意字。季剛先生這一條例是說,「位」這個字看來是會意,它並沒有說明這裡面兼有聲符的意思,而實際上,這個字「位」,兼聲符,實立聲也。

板書:立聲

「位」,它是會意字,是無聲字,但是這裡面可以看出,這個「位」字,實立聲也,立兼聲。這是這一條的意思。所以他說,《說文》之字有本有聲而不言聲者,譬如「位」,本有聲,是立聲,而《說文》不言聲,只說从人、从立。看二十條:

學生讀誦:二十、《說文》之字本有聲,而得聲之後,其音轉變,因而不言聲。如天从大,實大聲;熏从黑,實黑聲。皆有線索可尋,觸類旁推,可以悉明。

學生:老師,這個「天」,天它是不是也屬於無聲字?

教授:天,天當然是無聲字。

學生:無聲字多音。那它和第十九條有什麼區別?

教授:這條是說明《說文》裡面有些字像「天」,它本來有聲,而得聲之後,知道它讀天以後,音轉變,變成天,因而不言聲。如天从大,實在是大聲,而音轉變以後,它就不說是大聲,沒有說明是大聲。這是說從這些字裡面,他舉的像天、熏,都可以從說解裡面有線索可尋它的聲韻,知道它本來是有聲的。

後面我們有個按語,會意字屬於形形相益,好像跟聲韻沒有關係。然會意字之所以有這個字音,天之所以有天這個字音,是語根裡面先有天這個字音,先有語根而後有文字,然後才有「天」這個字形。字形是根據語根而造,故盡可能利用能表達意義之語根為其構形。天,為什麼讀天?語根裡面它有大,因為先有天這個字音。文字是不可能在語根之前先造好,它是先有字的字音,先有語根,然後再有字形。所以說,會意字它雖然不言聲,但是可以從它的說解,這些無聲字,可以從它的說解,不光會意,象形也是一樣,指事一樣,從它的說解裡面可以追溯它的語根,這裡主要說這個意思。

時間又到了,好像還有很多需要跟同學們介紹的,感覺到時間太緊迫。好在六書的概念,以及尤其重要的是,知道什麼是雙聲、什麼是疊韻、什麼是同音,怎麼樣可以通假,為什麼同音可以通假?告訴我,要說得出來。

學生:聲義同源。

教授:聲與義同源。凡同音皆同義,季剛先生說的。所以同義當然就可以通假。所以我們兩個字之間為什麼可以通假,你一定要追求、要追究它的反切,都會查了嗎?

學生:會。

教授:查什麼反切?告訴我,不要騙我。《廣韻》,還有什麼?《說文》本身也有。查出反切再對照聲紐,有時候稱聲母,剛才那位同學就弄不清楚了,是名詞的不同,聲紐、聲母是一樣的。查出反切,先查這兩個字它的聲紐。如果相同,第一個證明它雙聲。再看它韻部,最方便是《說文》的段玉裁註,十七部,如果同一部,表示什麼?

學生:疊韻。

教授:疊韻。既雙聲,又疊韻,表示什麼?

學生:同音。

教授:這兩個字同音。同音,根據段玉裁說的聲義同源,季剛先生說的凡同音皆同義,它當然可以通假。明白嗎?

學生:明白。

教授:非常高興,這麼短的時間讓你能曉得用這個東西,什麼是通假,還能明白,我能夠證明它通假。告訴我,怎麼證明?剛才說的,用反切。但是不要忘記那個反切上字表,如果你能背得,沒有那個反切上字表也很好,也可以。

時間匆匆過去,這是我在我那個鐵蘆草堂裡面貼在牆壁上勉勵同學的一個小條子:「蜂腰繼絕,不忘先師之遺言;章黃實學,殷期後生傳薪火。」留給各位一人一張。

不忘先師遺言,先師就是我的老師林景伊先生,他自命要「蜂腰繼絕學」。三代單傳,前面兩個走了,剩他一個,他認為擔子很重,如果到他斷掉,他變成罪人,所以他一定要傳絕學。這是我常常聽到他嘴巴上說的,「蜂腰繼絕學」。所以這次我寫一篇,是開吉師要我寫的,咱們這次叫做祭祀大典,上面有一本文集,那個文集裡面有一部分是尊師重道,我寫了一篇「蜂腰繼絕傳薪火」,懷念我的恩師林景伊先生。這是登在那個,那叫什麼?

學生:《祭祖專刊》。

教授:《祭祖專刊》的上面。就用這個標題,因為林先生經常說:你們要負有責任,是蜂腰繼絕。同學們也希望能體會傳統文化的重要性,也能夠從最實際的《說文》入手,然後漸漸深入傳統文化,成為弘揚、維護我們傳統文化最堅實的前衛。

尤其是有些人不認識,在五四那段時間還有人說要廢棄中文,用標音。標音,不久就會變成像英文一樣,像西洋文一樣,只有字音沒有字義,二千年、三千年之後,看到我們今天的報紙,就完全看不懂,語言變了。所以韓國人他現在用那個符號,一橫一直,彎彎拐拐那個,那是什麼東西?標音。日本有個平假名、片假名,有一部分也是標音。這個標音,他們沒有看到這裡面的毛病,這裡面的問題那麼嚴重。西洋,歐洲,原來的兩河流域,巴比倫,還有埃及,這些文明古國最早的文字跟我們一樣,象形。後來他們不走標義的這條路線,他們走標音,把它變成A、B、C。用標音,看到這一行文字只是標音,沒有任何意義在上面,語言一變,你原來寫在上面標音的,後世就看不懂了。

這是為什麼我們中國漢字,它的穩定性成為我們民族凝固、團結的最大主因,漢字有最大的功勞。南北人語言不通,不要緊,寫出來,我們是好朋友,自然就是團結了。所以漢字有這樣大的功用,我們幾千年下來,你看多次的各民族的文化互相融合,包容、融合。這是我們同學們要認識這一點,我們努力學習文字學,努力深入傳統文化,我們要弘揚傳承。必要的時候,有人想破壞我們的文字,你要站出來說話,他想破壞,你甚至可以痛罵他,無知、愚蠢,真是無知、愚蠢。我們不敢罵韓國人,他那個是標音的,他原來用很多我們的漢字。Seoul這個城市,原來叫漢城,記得嗎?原來叫漢城,他大概是不甘心永遠當漢的城,所以改成Seoul。因為他標音,文字也統統變成標音的。無知,不能說給他們聽,我們在這說,是種無知。

同學們認識了文字的重要,我們有工具書《說文解字》,進一步你可以參閱甲骨、鐘鼎。確實認識文字,我們就能正確的來解讀經典。這樣的話,你就能堅定的認識和堅定的認識你的使命。因為我深愛我的傳統民族、傳統文化,你怎麼樣我都是愛我的中華文化,因為它太好。

你能找到世界其他國家的文化、哲學,不管文學,能跟我們中國的哲學、文學來比嗎?有部分相像,有部分沒有,甚至有的不能比。所以我在前年,在政協日報,他們政協開會,元旦之後沒幾天開會,他們政協日報有人要我寫一篇東西,我就寫「中華五千年文化,是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峰」。學術上如此,藝術上也如此。我是針對那些藝術家說的。做為一個中國的藝術家,應該奠基於我們的中國傳統藝術,放眼世界,吸收新知,成就新的中華的藝術。這是說我們傳統的文化,有機會我就要說它好,它真好,沒得說的。

好,前一陣,前幾十年風行一個哲學,我不太認識,我知道那個名稱叫尼采的存在主義,聽說嗎?你讀讀《莊子》,看他有沒有說到存在?莊子幾千年前已經說了,你現在尼采說出存在主義,你們因為不知道有莊子,你就覺得不得了,好得不得了,這個存在主義、存在主義。證明什麼?證明我們傳統文化有那樣高深,可以引領世界各民族走向文化更高的殿堂。我們不自私,這是世界人民的公產,不是我們中華人民、中華民族的私產。文化,世界各民族的公產。我們願意奉獻,你願意我給你,你願意我給你。你們都負有這個使命。現在你們開始要到英國去,要認清楚這個,你們肩負有使命。介紹我們的文字,介紹我們的文化,讓他們認識。新來的同學,我相信你慢慢會認識中華的文化,你會更深愛中華的文化,我相信你也能當一位傳播中華文化的前哨尖兵。到美國去,讓你的同胞知道遠在東方的中國,有這樣美好的文化,它是包容,它絕不排斥。

「武」、「信」這兩個字,我們講過的。武,本義是人拿著武器去打仗。到春秋時候,許慎《說文》就引到楚莊王曰,春秋楚莊王,就把武改成什麼?它意思變成引申義,「止戈為武」,能停止天下干戈、爭鬥的才是真正的勇武。這說明我們中國老祖先,在春秋時候,對武的觀念就是愛好和平。還有信用的信,也是都用來證明我們中華民族是怎麼樣一個民族,是講誠信。

這是課程我們上到一個月,今天最後一節,同學們發言也不多,我還是重複再重複的告訴各位,如何我們進一步認識我們的民族文化,如何我們去宣揚我們的民族文化,如何在必要時我要站出來大聲疾呼,捍衛我們的文字,捍衛我們的文化,好不好?

學生:好。

教授:好,我們今天講到這,下課。

學生:老師要不要唱歌?

教授:站著唱歌,大聲一點:「功課完畢要回家去,先生同學大家暫分手,我們回去不要遊戲,先把今天功課再溫習。明朝會好朋友,明朝會好朋友,願明朝齊到校無先後。」



 


139

  • 标题点击下载
  • 56-181-0001 下载
  • 56-181-0002 下载
  • 56-181-0003 下载
  • 56-181-0004 下载
  • 56-181-0005 下载
  • 56-181-0006 下载
  • 56-181-0007 下载
  • 56-181-0008 下载
  • 56-181-0009 下载
  • 56-181-0010 下载
  • 56-181-0011 下载
  • 56-181-0012 下载
  • 56-181-0013 下载
  • 56-181-0014 下载
  • 56-181-0015 下载
  • 56-181-0016 下载
  • 56-181-0017 下载
  • 56-181-0018 下载
  • 56-181-0019 下载
  • 56-181-0020 下载
  • 56-181-0021 下载
  • 56-181-0022 下载
  • 56-181-0023 下载
  • 56-181-0024 下载
  • 56-181-0025 下载
  • 56-181-0026 下载
  • 56-181-0027 下载
  • 56-181-0028 下载
  • 56-181-0029 下载
  • 56-181-0030 下载
  • 56-181-0031 下载
  • 56-181-0032 下载
上一篇文章:中庸 (徐醒民老师讲)    下一篇文章: 汉字入门讲记(共32集)与课程笔记 打包下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