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时间:时间载入中……
汉字入门 (刘克雄教授讲)

本文二维码,扫码即可转发
发布日期:2016年01月24日  来源:正定居国学文化  点击:4339次  发布者:管理员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温馨提示:如视频无法播放,或播放不连贯,请您刷新。刷新后仍无法观看,请您选择下载观看。

如果是土豆网或优酷网的视频,请点击下载该视频,到原网站并使用相应下载工具下载,感恩您!

以下的文字稿仅供各位参考,因为有很多板书是采用图片等格式插入,粘贴过来时不能显示,加上工作量大,一时难以完善,故另提供.XML及.PDF格式的完整内容文档下载,请点击链接:/art/4842/v/1/vid/19/p/3.htm






漢字入門  劉克雄教授主講  (第一集)  2015/8/2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56-181-0001

教授:學習漢字,要如何入門?這是我們在這裡大家一起來研討的。怎麼樣學習漢字?怎麼樣入門?請各位翻開我們的書,大家看看我們的目錄,先了解一下我們這本書講的內容是什麼。第一是「前言」;第二,「緒論」;第三是「六書及舉例」;第四(翻過來第四)說到「聲韻略說」;後面就附錄我的太老師黃季剛先生研究《說文》二十一條例。這附錄除了季剛先生的二十一條例之外,很高興徐樹師同學幫我們做了一份五百四十部首的注音,我也想附在這後面,幫助同學容易方便來看。接下來,讓徐樹師幫我念一下,從前言開始讀,大家一起看書。

學生讀誦:前言—中華五千年文化,靠文字的記載,才能夠一脈相傳。要承傳我們的傳統文化,必須正確認識文字,而後才能正確解讀經典。

教授:好,等一下。前言,第一條,各位都同意嗎?每個同學都點頭。我們的經典,古聖賢他們在說些什麼?如果沒有漢字,我們能知道孔子說些什麼嗎?老子說些什麼嗎?所以文字是記載我們傳統文化的一種載體。因此,我們需要正確認識文字,我們才能夠正確解讀經典。接下來,樹師:

學生讀誦:漢字現在雖發展到五萬多個字,乍看似乎是一個龐大可畏的數目,不過章太炎先生統計,最早的初文,只不到五百字,只要認識這四百多的初文,學會用這些初文,是怎樣兩兩組合成會意形聲的方法,就能提綱契領,不難認識所有的文字了。

教授:好。這條是說明我們的漢字從自古創造以來,到現在收在《中華大字典》裡面是五萬左右。各位同學一定心裡會感覺到一種畏懼,這麼龐大,五萬個字,一個字一個音、一個字一個義、一個字一個形,我怎麼樣去記它,會有些畏懼。而實際上太炎先生他統計,真正的初文不到五百個。所謂初文是最早造出來的,那是哪些?象形、指事所造出來的文字叫初文,初文是不可以再分析的。根據太炎先生這個統計,初文不到五百個。我們只需要把這個初文正確理解,然後,再了解如何利用初文,再兩兩組合成會意、成形聲。現在有五萬多字,都是由這最早的初文兩兩組合,重意的叫會意,兼聲的叫形聲,由這五百多衍生到現在五萬多。現在五萬多,我們漢字還可以繼續再孳乳,將來會愈來愈多,各位同學不必畏懼。認識這五百個難嗎?五百字很簡單,是吧?然後再了解如何兩兩組合,這是我們在這裡要講的。曉得怎麼組合了,我們就曉得來駕馭這幾萬字的漢字,一點都不覺得困難。這是讓各位先排除對這龐大的五萬字,能夠排除這個畏懼,我們學起來覺得很輕鬆、很愉快,還很有趣味,這是第二「前言」裡面說的。接下來,樹師給我們讀:

學生讀誦:四十多年前,我曾在東吳大學,講授文字學、聲韻學,三年前又應淨空老法師之命到馬來西亞中華文化教育中心,及北京國學師資培訓班講授文字學,對如何引導學生們欣然的學習漢字,略具心得。

教授:剛才我們說到如何排除對這眾多的漢字這種畏懼。我很多年前教過這門課,四十多年前了,教文字學、聲韻學這門課。三年前又到馬來西亞去了一陣,又到北京國學師資培訓班講了一年多,所以對如何跟各位一起來研讀漢字,我有些心得。我願意貢獻,希望跟各位分享,怎麼樣很方便進去,一點都不畏懼,好嗎?接下來,這最後一條,給我們讀一下。

學生讀誦:市面上我找不到一本適合初學,又正確無誤的文字學教材,本書是據我原先的講稿,及先師林景伊(尹)先生授課時的筆記,以及景伊師編著的《中國文字學概說》等材料,費時年餘編成的入門教材,獻給正在學習和發心承傳傳統文化的老師、同學以及愛好文字學的朋友們,希望借這本書,對漢字能有基本的認識,然後能夠更進一步研治《說文》,漸漸的深入傳統文化。

教授:文字學,廣義的文字學,形、音、義,廣義文字學包含這三項,字形怎麼寫,字音怎麼讀,字義是什麼。為著授課的方便,側重講字形的,我們叫它狹義的文字學;側重講字音的,我們稱它聲韻學;側重講字義的,稱它為訓詁學。所以文字、聲韻、訓詁是講的字形、字音、字義。這三門東西本來是分不開的,你講字形,你能不理解字音嗎?所以這三樣形、音、義本來是分不開的,為著教學方便,講文字、聲韻、訓詁。

講文字學最最重要的書,我相信各位同學手上都有,叫《說文解字》。有嗎?有了。《說文解字》以段玉裁著的最詳盡也最好,所以我希望各位手上有一本《說文解字段玉裁註》。這個大一點,不要以為大一點可怕,大一點的反倒好,你看看字體比較大一點,是吧;那個是把它縮小了,更費眼睛。這個書我大約四十多年前我就用過,用它當教材,當時它沒有標點,我要求同學們,我的學生們用紅筆圈點,詳細的讀,詳細的圈點。這是《說文解字》是文字學這一塊最基本、最重要的書。

附帶說一下,聲韻學,有同學知道哪一本書最重要?聲韻學,妳知道告訴我:

學生:《廣韻》。

教授:真好。《廣韻》是要研讀聲韻學必備的一本書,《廣韻》。研究字義,告訴我哪一本書?你知道嗎?有同學告訴我嗎?樹師告訴我:

學生:老師,是《爾雅》。

教授:沒錯。《爾雅》,十三經註疏裡面有一本經書就是《爾雅》。「爾」的意思是靠近的近,「雅」的意思是正確的正,《爾雅》這個書名就是近乎正確的解釋,叫《爾雅》。所以研究文字學,這三本書是必備的,而且是非常重要的。《說文》、《廣韻》、《爾雅》,我們現在開始,從研究字形,《說文》字形開始。

在研究《說文》之前,剛才同學們看到那個書,那麼厚重,敲我的腦袋痛得不得了,這怎麼辦?所以可能一時也不太容易契入。所以我為這個事才編這個書,各位同學手上有,《漢字入門》。剛才我們看過《漢字入門》的目錄,後面我們會講例字舉例,什麼是象形,什麼是指事、會意、形聲,以及轉注、假借。

把入門的基礎知識我們在這講清楚之後,同學們如果必要,你需要再進一步要了解我們的經典,我們就需要從《說文》入手。所以我們說漢字入門,只是為入門,給同學們一個最基礎的認識。

接下來,同學們看「緒論」。樹師,妳幫我念一遍「緒論」:

學生讀誦:第一篇,「緒論」。

一、中國漢字的初造

《說文解字敘》:「古者庖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視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易》八卦,以垂憲象。及神農氏結繩而治,而統其事,庶業其繁,飾偽萌生。黃帝之史倉頡,見鳥獸蹏迒之跡,知分理之可相別異也,初造書契。」

這一段話包括了兩層意思:第一層意思是推本造字之源為八卦與結繩,第二層意思是說黃帝之史倉頡初造書契。

(一)八卦

1、八卦創作的時代

「八卦」相傳是「庖犧氏王天下」時作的,《周易.繫辭》和《說文解字敘》都這麼記載著。所謂庖犧氏,可以認為我國上古史上一個漁獵時代的代表。因此,八卦很可能就是我國漁獵時代製作和使用的簡單表意符號。

2、八卦取法的對象

漁獵時代的初民們,「近取諸身」,發現人類中有男性和女性,生理上截然不同;又「遠取諸物」,發現天總是相連而無際,地卻是常被河川隔斷而有缺陷。於是畫「—」(陽爻)代表男性、天象,以及一切陽剛之物;畫「––」(陰爻)代表女性、地象,以及一切陰柔之物。但是天地之間,事物至多至繁,不是陰陽兩符號所能全部代表。於是先民們又把「—」、「––」的符號平行重疊起來,於是有了八卦。

3、八卦代表的意義

「八卦」代表的意義是什麼?現在已經無法詳細而正確的知道了。《周易》十翼的《說卦》,以為八卦代表的意思是這樣的:「乾為天;坤為地;震為雷;巽為風;坎為水;離為火;艮為山;兌為澤。」當然這只是後人演《易》之詞,絕不真正是八卦原始的含義。

教授:好,這裡我們講到,我們的漢字最初是怎麼樣創造的,我們這裡引到《說文.敘》裡面的說法。《說文.敘》裡面告訴我們,文字初造最早說到庖犧氏。這裡先了解一下庖犧氏是何許人,可能有同學會問,不是叫伏羲嗎?怎麼現在又叫庖犧?一定有這個疑問。原來你記得課本裡或者老師們都跟你們說有個「伏羲氏」,是嗎?怎麼現在冒出一個「庖犧」,還有一個「包犧」,還有一個「宓羲」,他們是四個人嗎?還是怎麼回事?這裡我大略先說一下,以後我們在形聲的時候再細說。

剛才我們說文字學廣義的包含三個:形、音、義。研究字音叫聲韻學。在聲韻學上,清代乾隆年間出了段玉裁,註我們的《說文解字》,還有一位大學者叫錢大昕,他對字音裡面的聲這一塊特別有貢獻。

板書:

 

 

 

一個字的字音是由聲和韻拼起來的,這個明白嗎?聲韻。我剛才說錢大昕他對古聲這方面特別有貢獻,他裡面有一項說到,「古無輕唇音」,古代聲方面沒有輕唇這個聲音。什麼是輕唇?本來這應該留到後面我們講字音的時候再來說的,現在不得已要先說一說,因為形音義三個,無法分開來講。講到古聲,錢大昕的發現,有兩大發現,一個叫「古無輕唇音」。

板書:

古無輕唇音

什麼是輕唇?我們發聲的部位,氣流出來,碰到兩唇阻礙,然後再放開。注音符號有這個字。

板書:

ㄅ、ㄆ、ㄇ(略帶鼻音,重唇)

ㄅ、ㄆ、ㄇ(波,坡,摸)。ㄅ、ㄆ,同學們試試看,現在讀讀看,「ㄅ(波)」、「ㄆ(坡)」。再把手放在嘴唇前面,讀「ㄅ(波)」、「ㄆ(坡)」。再來一次,「ㄅ(波)」、「ㄆ(坡)」,好。你會發現,發音的部位,發音的方法是完全一樣,雙唇緊閉,氣流出來,「ㄅ(波)」、「ㄆ(坡)」,唯一的不同,讀「坡」的時候,氣很強烈衝到你的手上。再來一次,「ㄅ(波)」、「ㄆ(坡)」,好,感覺到嗎?

同學們:感覺到。

教授:這三個音ㄅ、ㄆ、ㄇ(波,坡,摸),「摸」是帶鼻音,這三個聲音,所謂的重唇音。輕唇是什麼?上齒扣住下唇,成為阻礙,讀「f」。

板書:

f(上齒咬下唇為輕唇)

教授:英文的F,「f」。大家試試看,讀「f」,上齒咬下唇,「f」。再試一次,「f」。能清楚感覺到發音的方法,上齒咬住下唇,是嗎?

同學們:是。

教授:如果有人他是現在說的什麼地包天,知道地包天嗎?不知道?下巴比較凸出來,上齒就比較不容易咬到,是吧?試試看。其實這都不存在問題,他用點心,一樣能發「f」,這是輕唇音。錢大昕他對古聲的貢獻,這是一大貢獻,古代的字音裡面沒有這個字,ㄈ(f)。反過來說,現在讀輕唇的字,古代一定是讀成重唇,反過來,叫古無輕唇音。伏羲,庖犧,包犧,宓羲,現在能分清楚了嗎?以前你只認識一個伏羲氏,古代沒有這個伏羲氏,它應該讀什麼?庖犧氏,或者包犧氏,或者宓羲氏,清楚嗎?很好。原來繞了一大圈,才忽然明白。好,這個伏羲、包犧弄清楚了。

說那時候他作八卦,畫八卦。八卦是什麼?你說,八卦,這好難,玄之又玄,八卦。我們中國文字都已經把我們搞得頭昏腦脹,八卦我更麻煩了。你說沒有文字之前,庖犧氏那個時代,他能創造這個玄之又玄的八卦嗎?不可能吧?那時連文字都沒有,他怎麼能造出這種玄之又玄的八卦來?這可能我們又是對八卦的一種誤解。

先問第一個,八卦是玄之又玄嗎?先了解這個問題。根據《說文.敘》說,庖犧氏那個時代開始用兩個符號來代表陰陽兩種事物,可見當時是非常簡單。《說文.敘》裡面說,「近取諸身,遠取諸物」。這是先人,我們的祖先、先人,他們的科學常識,你一定能肯定,絕不如我們,因為那時他沒有望遠鏡,是吧?我們的祖先,他們的科學常識一定不如我們現在,沒有望遠鏡,也沒有顯微鏡,所以他們只靠肉眼來看到他眼前的事情。肉眼能看到的,「近取諸身」,就是他眼前能看到的。我們這裡就說道,他就發現,人體男性、女性生理上截然不同,因此他就用兩個符號。

板書:

—(陽爻)  ––(陰爻)

如果這兩個符號是文字的話,那是最簡單的文字,是吧?他那時根本還沒有文字。我們這一節講的是什麼?文字的初創。還沒有創造文字之前,有這麼一個伏羲、庖犧、宓羲,這麼一個人,他創造這兩個符號。—(陽爻)這個代表男性,––(陰爻)這個代表女性。然後它(—陽爻)又代表天,因為天看到永遠是那樣無窮無盡,無窮無盡連起來的;(––陰爻)這個代表地,地常常被長江大河隔斷,有斷裂,這是地。(—陽爻)再引申意,男人力氣比較大,他去種田,他去打獵,所以引申為一切陽剛的事物;這個(––陰爻)符號就用為一切陰柔的事物。陽剛的事物用動物來比喻,我們的祖先一直到現在,都認為龍這樣東西是能量最強,牠能潛、能飛,見首不見尾,認為牠的能量最厲害,所以想像中的龍牠能量很強,陽爻又可以用龍來代表它。這是說這兩個符號本來是先民最早用來代替他想像中的男人、女人、天、地、龍、馬。這是陽爻、陰爻。這兩個符號只代表最基本的情況,當然他慢慢就把它重疊起來。

板書:

(乾卦)   (坤卦)

就是後來的八卦。所以,八卦本來就是代表非常簡單、非常原始當時的一種現象,先民們用它們來代表眼前能看到的最簡單、最原始的一些現象。同學們會問,八卦現在我們書本上引的有乾為天,看到嗎?坤為地,這些肯定不是當時初造八卦就已經有的,這一定是後來演繹演出來的,這是八卦。重疊成八卦,八卦再互相重疊。

板書:

有了六爻。八卦重疊成多少,好簡單的數學,八乘八,六十四卦,就演變成六十四卦。現在我們看到的《周易》就是六十四卦。這六十四卦是那樣玄妙,那樣不容易理解嗎?其實不是的。看乾卦這六個爻重疊,這個卦象叫乾卦,它從底下往上算,一二三四五六,最底下這個一它稱初,它碰到陽爻它稱九。大家會問為什麼用九來代表陽爻?有哪位同學能告訴我?

學生:數字一和九之間,就是九是最大,是不是這樣意思。

教授:你是說一到九,十又歸一了,對,這沒錯。但是在這裡不是這個意思,在這裡剛才記得坤卦嗎?八卦是三爻,八卦的三爻,陽,乾卦是陽,可以包陰,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所以用九。在《易經》裡面,六十四卦裡面,如果碰到陰爻?它不用九,它用什麼?六,因為陰爻是六。這是《易經》裡面用九代表陽爻,用六代表陰爻,它的原因是陽可兼陰,陰不可兼陽。所以這兩個加起來是九,這邊這一部分坤卦,六,現在清楚嗎?

我們再稍微了解一下《論語》裡面提到孔子怎麼樣?晚而好易。他曾經韋編三絕,韋是皮的繩子。古代的書不是我們這個紙的,是竹簡那一類,用最牢固的皮的繩子(那個時候還沒有尼龍繩,最牢固是皮繩子),用皮繩子穿的《易經》,孔子翻爛過三次,叫「韋編三絕」。用皮繩子編成的《易經》,三絕的絕是斷絕,孔子研究《易經》那樣的深入。經他一整理,所以《易經》也成為孔子教他的學生們六種教材的一種。哪六種教材告訴我?《詩》《書》《禮》《易》《樂》《春秋》,稱為六經。如果《易》是那樣玄虛,孔子他會拿來教學生嗎?在《論語》裡面我們又看到「子不語」,四個字告訴我,「怪力亂神」,子不語,他不談論這些。孔夫子他講的、傳授的都是做人做事的道理,那些怪力亂神,我們孔夫子他不說。由此可見,它絕對不是怪力亂神的《易經》,它應該就是跟其他經書一樣,來教導學生做人做事的道理。這有疑問嗎?

好,我們現在舉一個例。我們現在發現承傳傳統文化是非常重要的,而且我們弘揚傳統文化,除了我們本身受益,也帶給我們後世子孫最大的利益。如果傳統文化斷絕了,那我們後世子孫就無從知道我們傳統文化是那樣的光輝。如果這個理念你贊同,譬如說你我他三個人覺得我們來成立一個傳統文化研究班,來推廣傳統文化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我們三個臭皮匠大家一起聊天,覺得成立一個傳統文化研習班非常有意義,然後,就準備成立這麼一個研習班。

板書:

初九:潛龍勿用。

我們剛才準備成立國學研習班,這個構想是一個構想,用龍來代替,它是個構想。這個構想,你我他一起聊天的時候聊出來的這個構想,構想很好,但是還沒有真正能做到,所以叫勿用,「潛龍勿用」。我們這個構想好像龍還潛在水裡面,這是初九,乾卦的初九告訴我們「潛龍勿用」。

然後,我們三個人既然認同這個構想非常好,我們就各盡所能去策劃這件事,他這個地方的人員熟悉,他負責去找地方,總要有個場所;我善於打雜,將來研習班成立了,我負責清掃工作;你善於跟政府官員去溝通,成立公司,你去辦這個事。我們三個人大家一起合力努力,往這個方向去努力。公司終於申請下來了,地方也找到了,打掃了,我天天搞得很乾淨。這叫什麼?

板書:

九二:見龍在田。

第二爻,九二,它總算「見龍在田」。我們這個構想終於有點眉目了,公司成立下來了,好像這個龍,本來是潛龍,現在好像在田地裡面冒出個頭來了,有點眉目,「見龍在田」。

一件事情往往不是那麼順利,能夠永遠不會碰到挫折的,所以我們需要堅持,我們需要努力。第三爻,第三個階段,九三。

板書:

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

事情碰到困難,不是那麼通暢,你我大家都為這個目標努力堅持。記得曾子在《論語》裡面說到一個士要如何?

學生:「士不可以不弘毅」。

教授:很好。士不可以不怎麼樣?弘毅,「任重而道遠」,要有弘毅的精神。我們為這個構想,推行傳承國學、傳統文化,我們要有弘毅的精神。所以第三個階段,「君子終日乾乾」,你千萬不要讀干干,「乾乾,夕惕若厲,無咎」。一個君子就像《論語》裡面說的士,君子,為著理想,為著傳承弘揚傳統文化,需要終日乾乾,從早到晚不要忘記,如臨深淵,如履薄冰,一步一步落實往前走。「夕」是晚上。從早終日乾乾,一直到晚都能夠那樣努力為這個事情去策劃、去實踐。這是九三。到九四是說什麼?

板書:

九四:或躍在淵,無咎。

無咎,後面還有個無咎,「或躍在淵,無咎」。「淵」,水裡。你這個事情,雖然我們很努力、很樂觀往前去做、去奮鬥,可是往往有時會帶來一些、會碰到一些挫折,好像這個龍一下又掉到水裡去了,「或躍在淵」。可是我們不忘終日要乾乾,這樣一步一步克服,到:

板書:

九五。

我們原來為了推行傳統文化,成立這麼一個研習班,這麼一個構想。經過我們的努力,一步一步到第五爻的時候,它就告訴我們。

板書:

九五:飛龍在天。

成功了,做得很好,「飛龍在天」。「飛龍在天」,表示這個事情成功,很順利,社會大眾都能夠非常踴躍的來參與這個。我們剛才說什麼?想成立一個國學研習班的這個計畫,社會大眾都非常踴躍參與,這叫什麼?「飛龍在天」,很成功!只要我們很努力,這個構想是很好的,目標是很正確的,一步一步克服,終於能夠「飛龍在天」。

板書:

上九。

你說從底下往上數,初、二、三、四、五,怎麼不叫六?它叫上九,它不叫六九。最上一爻,從底下往上數,初、二、三、四、五、六,上九:

板書:

上九:亢龍有悔。

「亢龍有悔」。這告訴我們什麼?雖然你事業做得非常成功,「飛龍在天」,《易經.乾卦》裡面第六爻它警惕我們,你可不能夠志得意滿,千萬不能驕傲,你還需要終日乾乾。不然你就會怎麼樣?有悔。「亢」就是驕傲的意思。

所以,我們是粗略的舉一個例子,來說明庖犧氏所創的八卦,最早是一個陽爻、陰爻,代表男人、女人、天、地現象,那個時候絕對不是玄虛的,哪怕演變到最後,孔子整理,也都是做人做事的方法。因此在乾卦後面。

板書: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這是孔子加上去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意思告訴我們,我們看到《易經》的乾卦,孔夫子告訴我們,一個君子,一個讀書的人,進德修業,我們要像天行健。什麼叫天行健?天體的運行是那樣永恆不息。健,永恆不息。天,天體。我們看到太陽早上從東邊升上來,晚上西邊落下去,今天這樣,明天這樣,今年這樣,明年還這樣,幾千萬年以前這樣,幾千萬萬年以後還是這樣。健,永恆。君子以自強不息,我們人(君子)進德修業,修養自己道德,增長自己的學識,進德修業,我們要效仿天體那樣永恆,那樣自強不息。這是孔子在乾卦後面加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現在天文學讓我們看到更多的天體,以前孔子的時代,他大概就看到太陽、月亮。現代天文學望遠鏡,在地球上的望遠鏡,覺得還有大氣層的阻隔,因此把望遠鏡放在太空船上,沒有大氣層的阻隔,可以看到最遠的星。當然說最遠只是目前能看到的最遠,將來說不定還能看到更遠。

又發現銀河系,不知道各位認識銀河嗎?如果你們不認識銀河,表示你們只住在城市都市裡面。以前說人家住鄉下說他是土包子,那你住都市應該是洋包子,洋包子只看到霓虹燈,沒有看到天上的銀河。希望沒有看過的同學,哪天你就在我們這,晚上的時候仰頭往上看,有一道非常明亮的、發白的,跟夜空不太一樣,一條,那叫銀河,像銀色的、銀白色的。

我很早就認識,因為我是土包子。小時候,就在家鄉,躺在外婆門口一個大石板上,他們說七夕,七七這一天晚上,半夜,銀河這邊的牛郎跟銀河這邊的織女,在半夜他們兩個會跑到銀河中間相會。我好奇,我就躺在石板上等,結果常常,不止一年,總是沒看到。原因?都睡著了。所以我很早就認識銀河。

現在明白,現在的望遠鏡,銀河裡面有幾千還是幾萬個太陽系。太陽系知道嗎?太陽,圍繞它的這些行星,我們地球算一個,還有水星、火星、金星種種,七個還是九個、八個,這些行星圍繞著太陽轉,我們說這一群叫太陽系。以前古人總以為太陽最大,其實這一個太陽系在銀河裡面,好像是幾千,還是幾萬,還是幾千萬,數目我不記得,就是非常多的太陽系。讓我們感覺到宇宙是這麼大,才更讓我們曉得我們自己有多渺小,千萬我們不要驕傲,你實際上太渺小了。

以前,我對這方面的常識不夠,曾經作一句詩「風卷星河下碧溪」。也許有同學不知道,我寫在這:

板書:

風卷星河下碧溪。

這是我以前作的一句詩,你讀一遍、讀二遍,你會覺得它很美,夜晚;前面的一句是「南華誦罷夜如水」。

板書:

南華誦罷夜如水

南華是什麼?知道就告訴我,別那麼客氣。樹師告訴我:

學生:《南華經》又稱《莊子》。

教授:《莊子》又稱《南華經》。《莊子》,道家的《莊子》,我喜歡讀。這是說什麼?讀完《莊子》,正是到了晚上,又是夏天,讀完《莊子》,滿胸的書味。讀完《莊子》,「南華誦罷夜如水」,很清涼,窗外一望,「風卷星河下碧溪」。字面上覺得很美,是吧,現在想一想,那叫無知的狂妄,是吧?風能夠把天上的銀河卷了下碧溪嗎?銀河是那麼大,銀河剛才我們說有多少個太陽系,我弄不清楚,幾千還是幾萬,如何能夠風把它卷了下碧溪?文學跟真正的科學有時候不能夠並論。

說到八卦,是先民最早他用來表意的符號,它絕不可能很高深,它一定是很簡單的意思。到了孔子,經過他一整理,本來是一本普世用的書,經過孔夫子一整理,就成為六經的一本,就成為為人處世的道理,像剛才我們舉的例子。

剛才講的我們文字的初創,說到八卦。各位同學有什麼疑問嗎?可以提出來。不要緊,暫時沒有疑問,如果碰到疑問,以後隨時提出來。現在徐樹師同學,請妳把後面「結繩」繼續讀:

學生讀誦:(二)結繩

如何用結繩的方法表示意思?唐孔穎達《周易正義》引東漢鄭玄的話,說:「事大,大結其繩;事小,小結其繩。」說得比較簡單。唐李鼎祚《周易集解》引《九家易》說:「古者無文字。其有約誓之事,事大,大其繩;事小,小其繩;結之多少,隨物眾寡。各執以相考,亦足以相治也。」就比較詳細了。這些尚近情理的推測啟示我們:

1、結繩的目的

代替文字以為約誓的記錄。

2、結繩的方法

(1)大的事物,結大結。(2)小的事物,結小結。(3)結的多少,表示事物的多少。

3、結繩的判斷

(1)各關係人分執繩結相同的繩子。(2)屆時共同回憶繩結代表的事物。(3)確定繩結的意義。

4、結繩的效用

使人民的約誓有繩結作憑據,而減少糾紛。

林勝邦《涉史餘錄》記載琉球所用之結繩,分指示、會意兩種:「凡物品交換,租稅賦納,用以記數者,則為指示類;使役人夫,防護田園,用以示意者,則為會意類。」他們結繩的材料,據說多用藤蔓、草莖或樹葉。蔣善國《中國文字之原始及其構造》記載祕魯人利用「結子」的記事方法:「凡人民之統計,土地之界域、各種族及兵卒之標號、命令之宣布、刑法之制定,以及死者之墓誌,莫不賴之。甚至由遠省來者,無論觀風進貢或宣戰等,必須帶結子以為通告之符信。其法以一主繩繫有定距離之各色繩子。於各小繩上,因事之種類,而各異其結,且以各種顏色以代表等等事項;如紅色代表軍事及兵卒,黃色指明黃金,白色表明銀及和睦,綠色象徵禾榖等類。又單結表示十,雙結為二十,重結為百,二重結為二百,餘類推。古祕魯各城中皆有專門講解結子之官吏,名為『結子官』。此種官吏對於結子講解之技藝極為嫻熟,惟須藉口語之助,始能將意思達出。現今祕魯南方之印第安人尚有精通古代所遺留之結子者。」這些材料,都可以使我們對於結繩的情形有更詳細的了解。

教授:好,這裡提到沒有文字之前,除了剛才我們說的,用最簡單的符號陰陽兩爻來代替心中的意思之外,還有就是結繩的傳說。這裡我們課本引的都非常詳細,我們就不必在這裡重複的說它。接下來各位看下面書契。妳幫我念一遍:

學生讀誦:(三)書契

相傳「初造書契」的是倉頡。這不但見於《說文解字敘》,也見於《世本》、《韓非子》、《呂氏春秋》、《淮南子》、《漢書.藝文志》、《論衡》等書。倉頡是什麼時代的人?《說文》根據《世本》,以為是「黃帝之史」;章太炎先生在《檢論》卷一《造字緣起說》中云:「一二三諸文,橫之縱之,本無定也;馬牛魚鳥諸形,勢則臥起飛伏,皆可則象也;體則鱗羽毛鬣,皆可增減也;字各異形,則不足以合契。倉頡者,蓋始整齊畫一,下筆不容增損。由是率爾箸形之符號,始為約定俗成之書契。」所說最為明正通達。倉頡以前,各部落所作表意的符號並不一致,倉頡很可能就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主持統一文字的人。

教授:好。這一段告訴我們,傳說的中國文字的創始是由倉頡創造文字。我們應該這樣理解,為什麼要創造文字?文字是用來記載我們的語言。語言是做什麼用的?說話幹嘛?是要來表達我們內心的意思,用語言說出來。所以語言也好,文字也好,都是用來表達我們內心的意思。在沒有語言之前,更早的時候,我們的初民那時候只有幾個簡單的聲音,用來表達他內心的意思。還沒有語言的時候,經過很長期的進化,才有簡單的幾個聲音,慢慢衍生為語言。剛才我們還說過,古代沒有什麼?沒有輕唇音。也就是說,輕唇音,語言這個輕唇音是後代才衍生出來的。所以最早沒有語言之前,先民們只有幾個簡單的聲音,加上他肢體的表達,來表達他內心的意思。後來有了語言,可以說話說得很清楚了,「我不喜歡你」,說得很清楚了。可是語言它受到時間、空間的限制,我在這講話,在房子裡面的同學們可以聽到,隔遠了他們就聽不到,受空間的限制。我今天講的,我現在講的,講完了以後,也聽不到了,受時間的限制。所以語言受時、空的限制,無法傳之久遠。

漸漸我們的先民覺得光有語言還是不夠用的,因此漸漸有最簡單的文字出現。那麼文字,大家要弄清楚,絕不是一個人所能創造,這個有疑問嗎?文字也絕不可能是倉頡這麼一個人創造,文字不是一時、不是一地、不是一人創造的,明白嗎?因此不同時、不同地方,南方的人創造一個字,北方的人創造的一個字,寫起來不一樣,可是意思是一樣的。所以它就會怎麼樣?這時由於不同的南北或者是先後造出來字都不同,因此我們先確認文字不是一個人、不是一個時間也不是一個地方,它創造是這麼樣一個情況。所以傳說裡面說倉頡創造文字,我們這裡最後兩句話大家一起看,讀出來我聽:

學生們讀誦:倉頡以前,各部落所作表意的符號並不一致,倉頡很可能就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主持統一文字的人。

教授:有問題嗎?很清楚了吧,因為文字不是一人、一時、一地造,因此他很可能是第一個出來統一一下,你造的這個字跟他造的字意思一樣,統一一下。秦代不是有李斯嗎?李斯統一文字。可能倉頡是最早各部落造的文字不同,他做的統一工作,我們往往說他是創造文字的人,應該這樣理解,有問題嗎?接下來,徐樹師妳幫我讀下邊這一段,從甲骨:

學生讀誦:(四)從甲骨文推斷漢字的初創

甲骨文字是殷商時代刻在龜甲和牛胛骨上的文字。殷人信鬼神而喜占卜。占卜的時候,先在龜甲上鑽孔然後再燒,視其裂紋以定吉凶。占卜的人再把所占的事記在甲骨上面。多數是刻上再塗墨或硃砂,也有用筆寫上而不刻的。甲骨文在隋唐時代就有出土,未有人注意。清光緒年間,有人以甲骨分龜板、龍骨二種,當藥材賣給藥店。光緒二十五年(一八九九),王懿榮在甲骨上發現文字,從此為人所重視,私人挖掘出售甚多。民國十七年,中央研究院與河南博物館合作發掘,在河南安陽縣小屯村(殷墟)先後獲得甲骨十一萬片,據董作賓的估計,總字數在三千以內;李孝定集其可識之字,有一千三百七十七個。其中有「依類象形」的初文,也有「形聲相益」的字。象形字沒有固定的構造,可以隨意增減。如龜字,可有尾,可無尾,或正,或側,或兩足,或一足,或無足。會意字比現在更明確,如牧字,牧牛則加牛旁,牧羊加羊旁。犬、豕、馬、羊、鹿等字,都可加匕或土,以分雌雄。形聲字是由初文加山、水、土、阜、人、木等偏旁而成,其中部分可以認為是初文的繁文異體。

安陽是殷朝盤庚的故都,小屯村的東、北及西北方,都有洹水環繞,正是《史記.項羽本紀》所說:「項羽乃與期洹水南殷虛上」的殷虛。盤庚遷殷約在西元前一三八四年,上距黃帝建國大約相隔一千二百多年。殷虛所得的甲骨文既已近三千之多,而且包括了初文和孳乳字,顯然不是短時間中所能創造,必有長久的演進過程,那麼我們相信:在黃帝之時,中國文字當已產生。因此,《說文解字敘》所說黃帝之史倉頡初造書契,可能性就很大了。

教授:這一節我們了解到,傳說的黃帝之史倉頡造文字,剛才我們已經說明白,他可能是統一文字的一個人。但是從此我們也了解到,那個時代是不是確實已經有文字?我們從甲骨文的資料來慢慢的理解它。先說甲骨片有多少,有同學知道嗎?這裡面說了,多少?

學生:十一萬片。

教授:對。甲骨的出土雖然很早,唐代就已經有,但是不受重視,要到清末,一八多少年?

學生:一八九九。

教授:離現在多久,算一算告訴我。

學生:一百一十六年。

教授:對。現在是二O一五,你減掉前面一八九九。所以甲骨文的歷史,前後只有一百年多一點,也就是從清朝末年那時出土,有這麼一位王懿榮的人發現上面有文字,才被大家注意。我們都知道,清末時候外國侵略我們中國,八國聯軍搶走我們很多的寶貝。我們很擔心我們出土的甲骨片,這些我們的文化遺產、文化寶貝,會不會也被他們搶光?很擔心。這裡可以告訴各位,還好,總共是十萬片多一點,出土的時候,因為這很難計算仔細,因為有的整的、有的碎的。我們這裡記的是十一萬片,而實際也不是非常準確,是十萬片多一些。

董作賓,是研究甲骨文四個大家裡面的一個。誰能告訴我,甲骨四大家是誰?羅振玉、王國維、郭沫若、董作賓,他們都各有成就。董作賓他從甲骨上面考證出《史記》,司馬遷的《史記》記載的商朝帝王的歷譜,某個帝王在位多少年,傳給某個,又在位多少年,又傳給誰。在甲骨文沒有出土之前,我們讀《史記.殷本紀》,司馬遷記的誰傳給誰,誰傳給誰,我們要打一個很大的問號:「司馬遷我是很佩服你,但請問你,你怎麼知道?」同學們讀書要常常打問號,求真。司馬遷什麼時代的人?漢武帝。漢武帝這個時代離商朝很遠了,司馬遷你怎麼知道商代帝王的世襲是這樣?沒有文字記載。一直到甲骨文出土,董作賓他深入這方面的研究,叫《殷歷譜》。歷史的歷;譜,樂譜的譜。我們才發現,司馬遷真是讓我們佩服!從甲骨文董作賓實際的資料,然後比照司馬遷寫的《殷本紀》帝王世襲的資料,司馬遷錯誤的並不多,很少。我們真是佩服司馬遷。

但是有了甲骨資料以後,因為是真正文字記載,就是所謂我們的信史,可信的歷史,要有文字記載。我們中華民族的信史,從甲骨文可以推,確知商代是我們的信史;沒有出土之前,還不敢說它是我們中華民族信史裡面的一部分。所以甲骨文的出土,在學術上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除了研究商代的世襲,商代的社會、政治、經濟種種之外,還有一項非常重要,我們研究文字學。許慎《說文解字》用的是小篆。小篆我們知道,是李斯當時統一各國不同的文字留下來的小篆。剛才我說,我們真正做學問,往往沒有打一個問號,是真的嗎?是這樣嗎?所以《說文解字》固然是我們研究文字學字形方面的一部寶典,但是你不要忘記許慎是什麼時代的人,《說文解字》作者,東漢。東漢許慎作的這部《說文解字》,他來不及看到甲骨文,他所能看到的山川鼎彝,所謂的金文(鐘鼎文)也極其有限。不像我們現在有福氣可以看到甲骨文,也可以看到很多的青銅器上面,最早稱鐘鼎文,現在比較合適的名稱,稱它為金文。金屬上面,不光是鐘鼎,還有刻在刀上、劍上、盆子上,所以稱它為金文。很方便買到的《金文大字典》裡面就蒐入的不少。在這個之前,容庚曾經有一部叫《金文篇》蒐入的不少。現在考古發掘,又常常能夠挖出一個寶鼎來,上面又有文字,所以愈來會愈多,是我們福報!能看到甲骨,能看到鐘鼎。

甲骨文到底是怎麼回事?甲指烏龜殼,烏龜殼上面是背,底下是板,牠的腹板,肚皮那塊,那塊比較平。他要,商人,殷商時候的人,他們信鬼神,什麼事情都要問一問,占卜一番,不像我們現在敢於決斷,他們很疑惑。甲骨文常常看到:「某日會下雨嗎?」帝王也要問一問:過幾天會下雨嗎?卜事之官就拿一塊龜板,從底下鑽洞,很整齊的一排,但是沒有鑽透,上面還留層薄薄的殼。鑽洞的目的是幹嘛?拿火來烤那個洞,烤了以後,它膨脹不是嗎?上面剩的沒有穿透的留的那個薄膜,受熱以後它就爆裂,爆裂以後往往裂開這種紋路。我們現在寫的占卜的卜不是這樣寫嗎?就是火燒烏龜殼那個洞顯出的紋路。占卜的官他燒了以後,看它的紋路,他能夠判斷你問的幾天以後會下雨嗎,他就看,他說會,會下雨。他就把占卜的結果刻在這個烏龜殼上面,他先寫,然後刻,刻了以後再塗墨,有的塗硃砂。

我們現在地下出土的就有三種情況:一種,刻了以後塗墨;一種,刻了以後塗硃砂;另外一種,光是用墨寫的。這是我們看到的所謂龜甲。這個甲還有是什麼?各種獸骨,比較多的是牛的肩胛骨這一塊,肩胛骨比較大、比較平,也容易拿來刻。再順便可以了解,因為它是用刀刻,刻在硬的龜殼或者獸骨上面,它不能像我們用毛筆寫字那麼婉轉、那麼漂亮,所以它的筆畫都很細,尤其日月的日,分成多邊形,它不能畫個圓的。所以圓的很難搞是吧?你可以拿個刀試試看,這甲骨文。

剛才我們說,我們一直擔心,清末時代,國力積弱無振,受到列強的侵略,幾乎要把中國瓜分了。他們來到我們中國,來掠奪我們的寶貝。我們擔心,這麼好的甲骨文會不會被他們搶光?我起先也有這個擔心,後來我知道,總共出土十萬片多一些,而現在保存在台北中央研究院就是十萬多一點,可以說很完整。高興吧?拍手,高興!還好,我們這樣寶貴的文化遺產竟然沒有被掠奪,有很少一部分,他們搶去的是很少的部分。所以對我們炎黃子孫,尤其對我們有志於傳承傳統文化的朋友們,這是多麼重要!

甲骨文,從出土,然後大家研究,剛才我說有四大家,羅振玉、王國維、郭沫若、董作賓,他們各有成就,到現在甲骨文還值得各位努力去研究。我們的課本上說到,董作賓統計甲骨上面的文字大約在三千以內,不超過三千字。這不到三千個甲骨文,能認識的有幾個?接下來李孝定考訂多少?

學生:一千三百七十七個。

教授:一千三百多。那還有一些,還有不少,還沒有考訂出來。有志於研究的同學們,你會很高興,還有這塊園地讓我來耕種。這是說到甲骨文。除了剛才我說的十萬片多一些,這是已經整理過,還有,以後同學們會慢慢的理解。比董作賓晚的,跟我同一個時代的,有一位金先生,我跟他熟悉,金祥恆先生。他在台北歷史博物館所藏的零零碎碎的龜甲片,歷史博物館請他去做拓本。拓下來,他送了我一本,上面的文字不多。但這說明一件事,不完全存在剛才我說的台北的中央研究院,歷史博物館也有一部分。

那麼,了解到甲骨文的狀況是這樣,接下來我們要了解的,甲骨上面的文字,有象形、有指事,還有利用象形、指事組合的會意、形聲。同學們,你想一想,從初民,我們的老祖先,起先沒有語言,只有幾個聲音,然後慢慢有語言,再慢慢有文字出現,這時間是經過非常漫長,不是你想像幾百年、幾千年,文化的進程一開始是最難,可能經過幾萬年,才有簡單幾個文字出現。然後你想,甲骨文裡面有那樣最進步的形聲字。所以殷商的甲骨文,絕不是我們中國漢字的初創。可以推想,傳說的黃帝之史倉頡,那個時代就有文字,是極大可能可以相信。因為文字的進展,從文字的構造,它需要長時間,不是短時期。有疑問嗎?同學們一定很高興,真好,我們中華的文化又能夠往前推多少年了,是嗎?確確實實,從甲骨文來推測文字的初創,我的理解是這樣,我相信同學們會同意。

在甲骨文上,我們看到當時的會意,比我們現在看到的小篆的會意還要更形象一些。

板書:

教授:同學們告訴我這是什麼字?象形文字「牛」。

板書:

教授:這什麼字?左右的右。

你說右手,怎麼只有三個指頭?它不是畸形?三個就可以代表了,一看它是右手。

板書:

教授:甲骨文,手拿個鞭子,牧牛,「牧」,他旁邊還有些小草。這也是牧字,牧羊,現在把它混在一起了,只用這個字。在甲骨文還用這個字,「羊+攵」。

這一小節我們說的是,從甲骨文上來推測我們中國文字、漢字初創的情況。前面說的有伏羲畫八卦,然後又有結繩,那都不是文字。然後真正出土最古的文字,資料也很多的,是甲骨文。

這還要告訴各位,最好你們手上能備有一本,這上面說的李孝定《甲骨文集釋》,我相信網上可以買到。李孝定是台灣中央研究院的一個研究員,他很用功。從甲骨文出土以後,很多人在研究甲骨文,都有很多發表的資料。那要查這個字是什麼意思,有時你翻了一整天找不到,很麻煩,以前我就受過這個苦。李孝定做一個工作,把各家的說法,對這個字。譬如說,剛才我們說,對這個字,對各家的說法,王國維、郭沫若,這是各家說法,都把它集在一起,王國維怎麼說,某某人怎麼說,最後他自己加一個按語,他的見解。所以給我們一個很大的方便。所以有《說文解字段註》,再加《甲骨文集釋》,可以幫助我們對一個字的認識會更透徹。

《說文》,如果同學們有的還沒有買,最好在網上訂台灣這本「藝文印書館」印的,你再拿出來給大家看一下,這個版本最好。當時我用它,四十多年前的事,還沒有標點,也沒有索引。所以要學生查一個字,他們只好從部首去查,相當麻煩。後來「藝文印書館」做了這個工作很好,有個小組來編纂索引,還加上標點。所以《說文解字》是研讀文字學必備的書,而你要讀,當然要用最好的版本,比較少錯誤,也不敢說這個書是毫無錯誤,但是它已經是比較少。

黃季剛先生要求我的老師林先生,有那個書。同學有這個書嗎?有嗎?

同學們:有。

教授:你們有了。《文字學概說》,作者是我的老師林先生,林景伊老師是黃季剛先生聲韻學方面的嫡傳弟子,聲韻。那麼季剛先生要林老師圈點《說文》。怎麼圈點?是林老師口頭告訴我,拿紅筆,找這個《說文》,在斷句的地方你圈點。除了許慎的《說解》,還有你們曉知,段玉裁的註也要詳細圈點。旁邊你自己備一本筆記,碰到像段玉裁他註裡面有些發現,你就把它摘錄下來,在第幾頁段玉裁怎麼說,做摘錄。

黃季剛先生要求林老師先把《說文》跟《段註》一起圈點,第一遍;第二遍只圈點《段註》,段玉裁的註,許慎的《說解》暫時不管它,只圈點《段註》。一樣,你會愈是多次的圈點,你愈會發現段玉裁裡面有很多發現,都記下來,這是你真正的學問。你要動手,光聽老師講,講了你忘,沒用,要動手記筆記。這樣三次,一次、三次,已經第幾次了?第四次了。第一次是許慎《說解》連同《段註》;後面撇開,第二次撇開許慎《說解》,來三次;第五次再把許慎《說解》跟《段註》再來一次,最少這五次。如果同學們覺得這個太麻煩了,學問沒有捷徑,它是真積力久才能真正進入。老法師勉勵各位要一門深入,如何深入要有方法。剛才我是藉我的太老師黃侃,他傳授我的老師《說文》的方法,就是需要這樣,不然他們怎麼能成為國學大師。

所以,《說文》如果還沒有買的同學,希望在網上你就買台灣「藝文印書館」印的這本書,因為後面有索引,方便。而且以後我們要講到形聲字的時候,會引用段玉裁註的,他古韻十七部都在這個書後面印到,在《段註》,在這個書的後面附有他的十七部古韻表。

這個書《漢字入門》是要來排斥各位對,剛才說這麼多五萬字的漢字畏懼的心理,現在又反過來告訴你《說文》要一次、二次、三次。要認識漢字,我們先用這個入門,有這個基礎概念再讀《說文》。你真正照我們的方法你記錄筆記,你會發現很多東西是真實的學問,哪怕某一方面,許慎的經學,許慎的種種,都能成為一篇擲地有聲的博士論文,難道不值得你努力嗎?而且你愈做愈有趣,開始可能有點麻煩,但是你愈深入愈有趣。誰要聽我的課,都會有些麻煩,要圈點《說文》,但是確實只有這樣,你聽我的課才有用,要不然你也是浪費時間。時間到了,今天暫時講到這裡。


 

 

漢字入門  劉克雄教授主講  (第二集)  2015/8/2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56-181-0002

教授:早上我們是第一次上課,講到緒論,講到文字初創。文字不是憑空從石頭縫裡面蹦出來的,我們都了解,世界上不管任何民族,他們的文字都是經過漫長的時間,先民沒有文字之前,靠語言來傳達他內心的意思。語言也不是一下子就能夠完善的,我們的先民最早只有幾個簡單的聲音,加上肢體的表達,來表達他內心的意思。幾個簡單的聲音,譬如我們能夠理解的,大的聲音用來代表大的意思,小的聲音用來代表心中想的小的意思,這是原則。

舉例說,在還沒有語言之前,我們的祖先只有幾個簡單的聲音來表達,彼此互相溝通。那個時候,我們舉個例,有一個我們的祖先,那時還是猿人的時代,然後以狩獵為生。狩獵,如果碰到梅花鹿是怎麼樣?鹿牠是草食動物,牠不會傷人,牠又很美麗,所以碰到鹿是很有福氣的;如果上山去打獵碰到羊,也是很吉祥的。如果我們的先民到山上打獵碰到一隻大老虎,他僥倖沒有被吃掉,逃回來了,他如何用怎麼樣的聲音來表達,讓他的同部落的人理解?

各位想想,假如我們是那個時代的人。譬如我們是那個時代的人,我們今天上山去,碰到這麼一個大東西,我僥倖逃回一命,回來我一定是驚慌失措。然後你們看到我驚慌失措,就會問我是到底怎麼回事?我就用一種聲音來表述我今天碰到那個東西。我就想用我能表達的聲音,因為當時還沒有語言,那個聲音也只是幾個簡單的聲音,我就找了很多種聲音來表達我今天碰到那個東西。開始可能是:我今天在山上碰到了一個「唏」。你們想想看,這個「唏」是代表什麼聲音?好像小小的聲音,不是很大的東西。試驗了好多次,好幾次大家都不理解我今天碰到個什麼東西。最後我找到一個聲音,我今天在山上碰到一個「禍」,你們都嚇一跳。閩南語裡面老虎的虎,到現在還讀它為「禍」。

板書: 裭(禍,从示咼聲;裭,从示虎聲。)

我們說到造文字的時候,最早是簡單的初文,初文就是最早、最先造出來的。用象形,用指事,最早創造出來的文字稱初文。像象形,像指事,根據太炎先生統計,初文四百多,不到五百個字。利用這四百多個初文兩兩組合,重意的我們叫會意,加上聲符的我們叫形聲,像這(禍)是形聲。形代表這個字的類別,它是跟「示」這一方面有關係的,這邊是注音符號,聲符就是我們現在說的注音符號。災禍的禍,應該這樣寫(裭),從示虎聲,很可怕,災禍。這邊(咼)沒有災禍的意思,只是藉「咼」這個聲音暫時來代替這一邊(虎),這叫做假借,假借這個「咼」來代替應該用的這個「虎」。所以形聲字造字的時候,有這種狀況。

這是我們說到文字之前是語言,語言之前,我們的先民只有簡單的幾個聲音來彼此溝通。用小的聲音來表示小的意思,用大的聲音代表大的意思,哪些聲音是小的?哪些聲音是大的?這是屬於聲韻學上面說得比較清楚些,我們這是簡單說一下。

齒音,發音的方式,氣流從肺部出來,通過氣管、聲門,受到我們口腔種種的阻塞,然後調節發出來的聲音,有幾個部位。直接從喉出來,不受舌、上顎、齒、唇的阻塞叫喉音,喉音是最大的聲音,禍它就是喉音。什麼是小的聲音?氣流出來通過阻塞,像齒音,齒音上下齒扣起來,舌頭抵住兩齒之間,氣流只有很小部分出來,這叫齒音。譬如注音符號的:

板書:ㄐ、ㄑ、ㄒ

ㄐ、ㄑ、ㄒ,這是齒音,你無論如何是發不大的。不信我們可以跟西洋的大力士,千萬不要跟他比力氣,你可以跟他比聲音。但是你要跟他設置一個條件,「嗨,大力士,你的肌肉非常發達,我很佩服你,我不敢跟你比力氣,不過你的聲音不如我大。」西洋大力士一聽,怎麼可能我聲音不如你大?不要忘記設置一個條件給他,大力士你發齒音(ㄐㄑㄒ)。他想毫無問題,我力氣這麼大,發齒音有什麼問題?開始拿一個什麼,現在有個機器可以測音量,開始。他就吸一口氣,大吸一口氣,然後讀「ㄐ」,測量一下有多少的音量。接下來,好了,你夠了,這個也試(ㄑ),這個試(ㄒ),都可以。現在該我了,「禍」,剛才喉音給他一下,把他都嚇一跳。這說明什麼?說明大的聲音代表大的意思,小的聲音代表小的意思。我們的語言也是根據最早的這個原則,慢慢發展成一個語系、語族,這一系,這一族。所以,凡是大的,喉音的都有大的意思;凡是齒音的,不可能有大的意思。譬如:

板書:細、小

這都是齒音。除了喉音、齒音,很明顯能夠知道它代表的意思。再有:

板書:ㄌ、R

注音符號(ㄌ),英文字母(R),這個字母在現在的西班牙文裡面,他舌頭在裡面轉了不曉得多少轉,有同學點頭,你一定會。稻米,他們發啊若絲,舌頭在裡面轉了多少圈,我是學不好的。因為它很麻煩,所以它就必然會慢慢改變,譬如在葡萄牙語裡面,這個字音它就不再那麼亂轉舌頭了,它就讀啊會絲,好簡單,稻米、米飯,吃的米飯,啊會絲。西班牙人還是啊若絲,若個半天,轉的聲音。

我們中國注音符號,類似的是這個字ㄌ,ㄉ、ㄊ、ㄋ、ㄌ,這個ㄌ,舌頭在裡面轉,沒有像它(R)轉得這麼厲害。所以:

板書:侖(由構成)。

侖,上面是集,三條線條代表集在一起的意思(4EBC),同學們可以翻開《說文》,(4EBC)。下面這個(518A)簡冊的冊,一片一片的竹簡用繩子編撰起來,我們現在寫成冊,一冊書。竹簡用來寫字,一條竹簡大約就是一尺來長,寬只允許寫一行字,因此你的著作用竹簡寫了,一定要編號,然後再用繩子把它編撰起,它才不會散亂。所以要集簡冊,必須有條理、有次序,是由這個字(侖)的字音,ㄌㄨㄣˊ。由這個字的字音,侖,它有條理、有次序,它本身應該從它的聲符ㄌ,剛才我們說過,舌頭怎麼樣?在裡面打轉,裡面打轉先民他就感覺到是圓的。所以:

板書:輪。

不圓可以嗎?車輪你做個方的看看。從車侖聲,是圓的。

板書:淪,從水侖聲。

王維有一篇很短的書信寫給他的朋友叫裴迪,這封書信的名稱叫「山中與裴迪秀才書」,書就是書信。他在山裡面寫給他的朋友裴迪,裡面說到「淪漣」。王維是約他的好朋友裴迪想到山裡面走走,正好裴迪在讀經書,不知道哪一本,沒有說明,可能《金剛經》,可能其他的經書,所以王維就不便打攪他的朋友,他就一個人進山裡去。在他的輞川別墅,前面碰到一個小寺院,看到裴迪在溫經,他就一個人走到山裡去。在寺院裡面跟這些僧人吃著齋飯,就一個人進到山裡去。寫到什麼?他說「憩感配寺」,寺院的名稱叫感配寺,「與山僧飯訖而去」,跟廟裡面的僧人吃了飯,他就一個人離開,走了。

「北涉玄灞,清月映郭」、「輞水淪漣,與月上下」,開始往山裡走,然後看到了什麼?輞水裡面,月光照在輞水裡面,「輞水淪漣,與月上下」,月光照在輞水上。什麼是淪漣?平靜的水面投下樹葉、樹枝、小石子之類,它就引起一圈一圈的漣漪,叫淪。「輞水淪漣,與月上下;寒山遠火,明滅林外」、「村墟夜舂,復與疏鐘相間」,這寫他在這個山裡面看到的景色。希望同學們自己找來這篇短短的小書信來看,希望熟讀,最好能背誦。雖然是一篇簡短的書信,可以算什麼?在我眼中,是一篇極好的散文詩,像詩歌一樣的美。「當待春中,草木蔓發」,多麼漂亮,而且很簡短。可以記下來,回去查出來,把那篇熟讀一番,非常有趣,你會愈讀愈喜歡,最後你會捨不得丟它,你會天天想讀它。

此處的淪漣,它也是由這個聲符(ㄌ),舌頭會打轉的是吧?聲符有圓轉的意思。這個字「論」,看黑板,是圓轉的嗎?由圓轉引申,圓轉引申為有規律、有條理、有次序。講話,言,有次序、有條理,一個比較高深的、比較抽象的意思,我需要有次序、有條理說出來,你才容易明白。所謂的「論」,論說的論,也都是跟聲符(ㄌ)有關係。同學們可能會問:「這個字(倫),難道是圓的嗎?」從人侖聲,我們說人倫。「父慈子孝,兄友弟恭」,這是人倫。你必須遵守這個次序,你不可以違背,誰敢違背?你能子慈父孝嗎?所以人倫的倫,也是從圓轉的聲音「侖」,引申出來為人的道理,人倫。

這是我們說,我們的先民,我們的老祖先,在沒有語言之前,當然沒有文字,在沒有語言之前,只有幾個簡單的聲音,來表達他心中的意思。那幾個簡單的聲音,我們現在分析一下,譬如剛才說的喉音代表什麼?老虎的虎,大的聲音,代表大的意思。齒音代表什麼?小。所以設定這個條件,跟大力士比聲音,保準你贏,信不信試試看。大聲音、小聲音,還有說到圓轉的聲音,就舉到這個例子。這是我們先民沒有語言之前,只有這幾個簡單的聲音來表達他心中的意思。這幾個簡單的聲音,是絕對不夠來表達複雜的人事,所以慢慢就發展,成一個語族,成一個語系。

語言可以比較明確的表達我心裡的意思,但是它還是有幾個大缺陷。第一,它受空間的限制。所謂受空間限制,今天我在這講,我的聲音只有在座各位能聽到,遠了他們就聽不到,這是空間的限制。還有,受時間的限制。我現在講的話你聽到了,隔一下聲音完了就聽不到,更不要說明天、明年。所以語言受時間、受空間的限制。

人事慢慢的變化,慢慢的複雜,所以漸漸就開始有最簡單的圖形文字出現,來幫助我們語言的不足。所以文字是記錄語言的。有問題嗎?絕無問題,任何一個民族的文字都是,目的就是來記錄語言。語言不能傳之久遠,語言受時間、受空間限制,文字就有這個優點。

再看,放眼世界,各民族最早的文字,埃及的、兩河流域的,以及我們中國的,最早的都是什麼?像圖畫一樣,象形文字。就像圖畫一樣,鹿就畫一隻梅花鹿,馬就畫一匹馬,太陽畫個圓的,象形。不管世界任何民族,它一開始都是用象形。我們現在用的漢字,也是我們老祖先先用象形。然後我們有幸,我們表意的文字,象形,這表意的文字一直延續到現在,這是非常難得。其他世界各民族的文字,最早也都跟我們一樣,是象形文字,可是它們後來發展成為標音文字,變成拉丁字母標音的文字。標音的文字有一個最大的缺陷,你看到一行英文也好,拉丁文也好,橫寫的。我的英文很破,可是我還記得「This is a book」,你寫出來是一條橫的,它只標音,看不出任何跟書有關係的意思,它是標音的符號。語言隨時間都在變化,因為我們講的語言,譬如現在有新來的很多話,還有電腦來的話,什麼「給力」,我就不懂了,這是新來的。有一次有個朋友問我這個問題,待會我來解釋。

語言隨時都在漸漸變化,為什麼我們現在讀我們的經典,五經裡面《尚書》,是那麼覺得很難讀。《尚書》,上古之書,當時用當時的白話文記錄的,我們現在就很難讀懂。如果我們現在白話文寫的報紙,你把它密封在保險櫃裡,寫上兩千年以後才准打開。好,等兩千年以後我們的子孫打開,這是什麼東西?他看不懂,看到我們現在說的白話文,就像我們現在看到以前的《尚書》一樣,因為語言變了。倒是我們的語言有很多「好棒啊,給力啊」,所以這一來的話好了,語言慢慢的變。西洋他們變成標音的文字,標音的文字當時好像寫起來很方便,可是時間慢慢的過去,語言慢慢的變化,這裡面就有問題了。《莎士比亞》離現在多久?樹師妳告訴我,十七世紀,四百年。你現在請英國人讀他們的《莎士比亞》,他也覺得很艱難,原因何在?就剛才我說的,當時莎士比亞寫的是當時的語言,語言在慢慢漸變,因此到現在才經過幾百年,就很不容易讀了。

所以標音文字會有這種問題,隨著語言變化,因此你想想歐洲現在有義大利、有法國、有西班牙、葡萄牙,這些小國家他們最早就是一個象形文字,它變成了標音,那麼這個地區,譬如義大利它講的是義大利文講它那個pizza,知道pizza是什麼?義大利餅。其實是馬可波羅元朝時到我們中國來,看到中國是那麼富庶,是滿地黃金,所以他帶回去幾樣東西,帶回義大利。我們在北方吃的那個大餅,這是一樣,他帶回去以後,他的同胞問他,這是什麼?他說這叫ㄅㄧˋ(bì)。我們說餅,他說ㄅㄧˋ(bì),那就拼成pizza,現在我們吃的pizza,就是餅這個拼音,了解吧。然後它上面加很多他們西洋人喜歡的起司、番茄醬,你就以為很新鮮。我們今天請去你吃pizza,其實是外來不道地的中國餅。這是說西洋因為標音文字、語言變化,義大利人他講他的義大利語,他跟法國這個地區講的話不同,因此法國人跟義大利人就不容易互相交談,算了,算了,你變成義大利國,我變成我的法國,就變兩個國家。

假如我們的祖先,當時沒有用這種標義的文字傳下來,也像西洋他們用標音的話,那我不知道北京的朋友說的舌頭在裡面打轉的,我不太會,各位有北方同學嗎?你很好,你會打轉,南方同學捲舌的音是讀不好的。早上我們說過一個了不起的學者,錢大昕,在古聲方面有兩大發現,一個是什麼?早上說的,「古無輕唇音」。古代沒有這個音(ㄈ),英文的這個(f),古代沒有,因為它發音比較麻煩,你的上齒咬下唇,讀它f,很不好發。

所以你現在拿一條巧克力,白色巧克力給你的小寶寶,剛剛學說話,「寶貝,這是什麼?」巧克力,聞一聞,「給我」。不行,你先叫father我就給你,他最後望著這巧克力,望著你,「拜拜」。你叫father,不然我生氣了,他說「拜拜」。你再不叫father打屁股,「拜拜」。那個father輕唇音他發不出來,這是洋人。中國小孩,你也試一下,寶貝,這是紅色巧克力,寶貝,好香,你叫我父親,我就給你。他望著你,「爸爸」。叫父親,「爸爸」。你再不叫父親打屁股,「爸爸」。這怎麼辦?毫無辦法。父親這個「父」,那個輕唇音本來就是很麻煩,不好發。

所以,古人發音不像我們現在這麼巧妙,他發的聲音沒有輕唇音,清代錢大昕了不起的發現,古代沒有輕唇音。反過來推,凡是現在讀輕唇音的字音,古代一定讀重唇。你說,如果北方朋友問我,吃飯這個「飯」,從食反聲,是個形聲字,紅的這部分(反)是它的注音符號,標音,這個字現在還是讀反,因此這個形聲字它是標音的,你能知道這個字讀飯。

可是我們敬佩的錢大昕這個學者,他說「古無輕唇音」。古代它就不讀ㄈㄢˋ(飯),該讀什麼?在座有能講閩南語的嗎?開吉師,請妳告訴我:

學生:ㄅㄥ(崩)。

教授:ㄅㄥ,重唇ㄅㄥ。ㄅ、ㄆ是重唇。客家語我知道有一支,吃飯(濕盤),ㄆ,重唇。所以大江以南(長江以南)的方言多多少少保留我們中原的古音,北方就音變太多了。保留我們中原古音,哪裡保留得最多?兩個地方:第一閩南,第二客家,這兩種方言是保留中原古音最多的地方。這不光是從傳統聲韻學,從書本上的材料,還有他們用科學的方法,拿個錄音機到我們中國到處去錄方言,回來歸納整理,發現不謀而合,閩南、客家保留中原古音最多。我們不能反過來推,也就是說現在的閩南、客家話就是古代的標準國語嗎?我們不能反過來推,只能說它保留最多的中原古音。

大家會問,那這個字(板)應該讀「木反」了,是吧?這塊「木反」,是嗎?(版),「出反社」,對嗎?出版社。用來證明這個聲母(反),古代就讀板(ㄅㄢˇ),後來音變聲母,讀成反,反對的反。所以跟著這個聲母變的有這個字(飯),吃飯;不變的,木板、出版,清楚吧?古無輕唇音,錢大昕了不起的發現。

這裡我們就提到了,我們的文字為著記錄我們的語言,開始有文字的創造。文字創造由最簡單的象形、指事,然後慢慢才有會意、形聲這四種。

同學們翻開我們課本,第八頁、第九頁說到我們漢字的要素:字形、字音、字義,形、音、義是我們文字的三要素,這三要素缺一不可。一定要有字形可認,有字音可讀,它本身有字義,形、音、義是文字的三要素。

剛才我漏了一點沒有說清楚,說我們中國的漢字,因為一直保留我們表意(字義)的這個系統,不像西洋他們變成表音的系統。表音的結果,會因為語言的不同,會分裂成許多小國家。剛才我說,如果我們的老祖先也把象形表意的文字,也變成標音、表音的文字,那麼勢必會北方的朋友跟南方的朋友,因為交流不方便,你說的捲舌聲音,他說的那個「哩齋某哩齋哇嘸滴(你知道嗎?你知道,但我不知道)」。因此兩個不能交流,算了算了,我不跟你交朋友;他們也說,算了算了,你的舌頭捲得我也搞不好,我不跟你玩了。自自然然北方就成立一個小國家,譬如北京國;南方也會分裂成其他國家,譬如廣州國。就像西歐一樣,義大利、法國、西班牙、葡萄牙。

所以表意的文字,中國漢字,對我們民族的凝聚力是多麼重要。南方的朋友跟北方的朋友語言是不同,說起話來,你說你的,我聽不懂,嘸識湯嘸識光(聽不懂也不會講),我學了一、二句廣東話,我聽不懂又不會講。這是說語言。但是我們的漢字,你說什麼?請你寫下來。你寫下來,哦,我明白了,你說我們是好朋友。好,好朋友,我們是好朋友。寫出文字來,不管北方、南方、東方、西方,中國每個人都看得懂漢字。漢字是我們民族團結一股無形的凝聚力。

我們從古到現在,經過多少的外族入侵,最後怎麼樣?都被我們偉大的文化所包容。你看最後一次,滿清入關,清朝,沒有多少時間,它的皇帝,乾隆皇帝,那個皇上他最喜愛中國的這些寶貝,字畫、瓷器、玉器,他最最喜歡,所以他蒐集得最多。從這裡你能了解到什麼?任何異族都崇拜我們漢族這種光輝的文化,我們漢族的光輝文化它是無所不包,它能夠凝聚我們中華民族,成為一個了不起的民族,我們更有了不起的哲學理論。

因此,我們要如何承傳我們的漢字?各位在這裡學習漢字,我這裡是給各位引導一個入門,能夠如何契入而且喜愛漢字,進而你會發現漢字是多麼樣的好。除了剛才我說的,從大處看,是凝聚整個民族國家;小處看,每一個字它都是有哲學在裡面。這是漢字。你不研究當然不說,你如果接觸,你就會非常的敬愛我們祖先這分文化遺產。

再說到文字形、音、義三樣,字音。我們說中國的文學詩歌,從《詩經》三百篇,到晚一點的屈原的《楚辭》,到晚一點的漢代的樂府詩、漢代的古詩。「青青河畔草,綿綿思遠道。遠道不可思,宿昔夢見之」。「青青河畔草,綿綿思遠道」,這是漢代的古詩,看到你腳下河邊的青草,你就會聯想到我腳下的這個青草,它一定連綿的生長到遠處我想念的我的故人那個地方,所以說「綿綿思遠道」。遠處我思念的人,從河邊的青草,興起他對遠方人的懷念。「青青河畔草,綿綿思遠道。遠道不可思,宿昔夢見之」,漢樂府詩,漢代的詩。

《詩經》、《楚辭》、漢樂府、唐詩講不講平仄?唐詩當然要講平仄。不講平仄好不好?我們先說平仄是什麼?現在簡單的說,平聲的字和仄聲的字有哪些不同?平聲的字,你拉長來讀,它的韻不會變;仄聲的字,你無法拉長。舉例:

板書:屋

這個字現在北方音讀為ㄨ,是第一聲。

板書:東

東,也是平聲字,ㄉㄨㄥ。

板書:月

月,你無論如何你不能夠拉長來讀它。舉例,東是個平聲字,你拉長來讀的話,它的韻不會變,不管你怎麼耍花腔,西洋唱女高音耍花腔,東,把它拉長,ㄉㄨㄥ(dōng)—最後這個ㄨㄥ,韻沒有變。這是平仄的平,拉長來吟誦的時候,它的韻不會變。仄,平仄的仄,本來就是側的意思、短的意思。

這個字「屋」,現在讀起來,北方朋友他無法理解,它原來是個道地的入聲字,平上去入。入聲字的意思,一發聲立刻收音,它無法拉長。不信,用現在還保存古音的閩南語,這個字不讀ㄨ,它讀ㄠ,一發就收,你不能ㄠ—,你無法像剛才耍花腔,東—。這是為什麼詩要講平仄。平仄它往往是,一開頭兩個字譬如是平聲,接下來兩個字它一定是仄聲,再接下來兩個字一定是平聲,平平仄仄平平,這樣遞用,朗讀的時候會顯得抑揚頓挫,非常好聽悅耳。詩歌講平仄,詩求其美,聲調要美,文字要美,意境要高,唐詩。所以一定講平仄。

北方的朋友一定要問:「那糟糕了,我這個字怎麼讀它就是ㄨ,平聲,我根本不知道它是入聲字,它讀ㄠ,那怎麼辦?」作詩,作詩的時候你會誤以為它是平聲,會把它弄錯。所以有本叫做《詩韻集成》,作詩用韻的。你作詩一定要押韻,所以手上一定要備有一本韻書,韻書是按照平上去入來分別的。所以你只好把最後的入聲字常常翻閱、常常看,你就發現,原來這個字竟然是入聲字。所以作詩就不容易犯錯,只有這個辦法,沒有任何辦法,因為你是北方人。南方朋友方便,福建的朋友,閩南的和客家、廣州、香港現在這裡的都好辦,因為他語言裡面保留很多古音,大江以南像溫州、其他地方也保留,但是不多,不像閩南、客家保留這麼多。

各位同學可能會有個疑問,現在的國語為什麼不選用保留古音最多的閩南語或者客家語,來選一個當標準國語?有同學能回答這個問題嗎?台灣現在說的標準國語,大陸說的普通話,是怎麼回事?標準國語是怎麼來的?原來在孫中山先生革命成功,辛亥革命成功之後,定都南京。然後,當時就有感於全國方言太多,有礙統一,也有礙教育。各地方都用方言來教書,這怎麼弄?所以教育部,國民政府的教育部,好像民國六、七年,就開一個全國語言統一委員會,召開一個會議來確定要選用哪一種語言來當作國語。

當時,中山先生革命成功以後,我們中國有三十五行省。三十五,一省選派一個代表到南京開會。你想民國初年那個時候,一切都不是很穩定,誰能當代表到南京開會?那些鄉紳有點名望的、有錢的,請幾桌酒席,大家就推選我去開會了,我就是代表了。所以,當時的代表沒有真正的專家。三十五行省,每省派一個代表,總共三十五個代表,開會。開會要選一個主席,推選一個主席,譬如我是被推選為主席,我就來跟各位代表說,為著教學的方便,為著民族的團結,我們需要統一我們的國語,請各位代表踴躍提議。

有個北京代表舉手,我提議北平話當標準國語。主席就問:什麼理由?他就說:北平話通行地方很廣,東北,西南,好多地方除了聲調有點差別,「四川人愛吃辣椒」,腔調有點不同,基本上都能聽得懂,通行地方比較廣。那還有代表提議嗎?有代表提議,我提議蘇州話。有什麼理由蘇州話?這位代表就說:蘇州話好聽,「儂哪哈拉(你幹嘛)」,吵架像唱歌,不是很好聽嗎?還有提議的嗎?沒有了。一個北京話,一個提議蘇州話,最後主席說,那麼我們現在表決,贊成北京話為國語的代表請舉手,一、二、三、四……十五、十六、十七,十七票;贊成蘇州話代表請舉手,……十五、十六、十七,也十七票。十七對十七。最後,這個主席他這一票就很重要了,他好像很慎重的思考了一下,好,我決定了,投到北京。

所以就這一票之差,北京話就變成標準國語,是這麼來由的。因此,當時那些代表又都是剛才我們說是這樣推選出來的,沒有人能夠考慮到朗讀古籍,尤其古代詩詞,應該近乎古音才好。那些代表沒有考慮到這一些。等到我們現在考慮到了,已經來不及了。這是說到所謂的標準國語,是這樣來的。

同學們看到八頁、九頁,這一節講到我們中國漢字的要素:形、音、義。請大家看到十一頁,就是這一節的最後。樹師幫我讀這一段,總之:

學生讀誦:總之,形、音、義是文字三要素。而中國的文字,在字形上,既記錄字音,又表現字義;在字音上,有效物形的音,或效物義的音;在字義上,既源於字形,又源於字音。形、音、義三者之間,綰結得尤為密切。

教授:剛才念的是這一節的總結,形、音、義非常的密切。她念到最後說到字音。大家看到前面第十頁,在字義方面,妳再幫我念一下。第三,字義方面:

學生讀誦:(三)在字義方面,中國文字表達方式是雙管齊下的。一方面用字形表現字義,一方面又用字音表示字義。以獨體的初文為例,「日」、「月」、「山」、「川」,一方面可以由「10、日」、「11、月」、「36、山」、「35、川」的形體去想像它的意義;另一方面又可以由「實」、「闕」、「宣」、「穿」的聲音去推斷它的意義。以合體的孳乳字為例,「淺」、「錢」、「殘」、「賤」,一方面可以由「水」、「金」、「歹」、「貝」的形符去分析它的性質,一方面又可以由「戔」的聲符去了解它們必含「小」的意義。當然,上面說的只是就一般情形而論,因為有一部分像抽象之形的初文,如「上」、「下」等,和有一部分形與形相益的孳乳字,如「武」、「信」等,偏重於形體。它的意義,在形體上表達的較為明白;在聲音上必須窮追語言的根源,才可發現與意義間的關繫。

教授:這裡面提到一個事,剛才我沒有說清楚,我沒有來得及來跟各位來說明。說到形聲字,一邊,譬如這些是形聲字(輪、淪、論、倫)。

板書:侖 輪 淪 論 倫

形聲字形符(車、氵、言、亻),代表這個字的類別。屬車,是代表這個字一定是車這個類別,這一類的東西。氵,這邊一定是水方面。形符,代表字義的類別。聲符(侖),剛才我說是注音符號,是字音;它除了表音之外,它還兼表意,這點非常重要。剛才我們說到這個例子,這個形聲字車輪的「輪」,車是表意,侖是表音,我們還說它有圓轉的意思,字音還兼有字意。我們課本上還提到另外一個字:

板書:淺、賤、棧,戔(ㄐㄧㄢ)

從「戔」得聲。「戔」本身是個會意字,兩個戈,干戈是兵器,兩戈相向怎麼樣?必有傷殘。傷殘怎麼樣?就有小的意思。所以這個「戔」,它本身有小的意思。除了剛才說是兩戈相向,互相打鬥。除了這個字義以外,還有更重要的,它本身注音符號(ㄐ),代表什麼?此音代表什麼?小的意思。因此你看,水之淺小的「淺」;貝是古代用來當貨幣用的小錢,不是百元大鈔,小錢,所以引申為不重要,卑「賤」;這個用木片在路邊搭蓋的棚子,路邊的小客「棧」,大不大?不大。以前,我在台北看到這條大路上一個高十幾二十層的酒店,它叫五福客棧。我心想這個老闆一定有大志向,現在一、二十層還覺得是小客棧,他將來一定要蓋幾百層,五福客棧。其實,「棧」我們了解是什麼?木頭搭蓋的棚子,小客棧。這都是跟聲符(ㄐ)發音有關係。

這些字本來應該留到我們講六書後面的形聲字來講,但是這裡光是緒論就不得不講,形、音、義三者你無法分開。我們中國的漢字,形音義就彼此結合在一起。

第十頁第三小節裡面,還提到兩個字:武、信。這是會意。

板書:   足→

6B62(止)」,我畫得很不好,這什麼東西?腳丫子,我畫得很不好。由它,腳印;再由它,6B62,這個變成一橫,停止,止。本是腳印,有走的意思,但是你怎麼走總有停止的時候,你不能走個不停。所以這個止,除了有走,它還有止的意思,止。本意,武這個字你看,6B62腳丫子表示人,扛著戈(兵器)上前線,走去捍衛疆土,本意是這樣。腳印,腳丫子是走路,扛著武器保衛國土。

許慎在《說文》裡面,引到春秋時代,楚莊王曰。他曰什麼曰?「止戈為武。」真正的勇武,不是你力氣大,而是你能夠停止干戈。兩個小國家在那裡吵來吵去,你走過去,不准吵,不然我打你,他們就不敢動了,這是真正的勇武,能停止天下的干戈,止戈為武。這也說明一個問題,我們覺得很值得我們華夏子孫的驕傲。在那麼早,春秋時代就有這種愛好和平的大國風度,「止戈為武」,這是春秋時候楚莊王說的。在我們《說文》許慎引的楚莊王曰,曰什麼曰?「止戈為武。」我們中華民族是一個愛好和平,泱泱大國。

「信」更簡單,一邊是人,一邊是言。人言合起來表示人說話要誠信。從這兩字已看出我們漢字裡面包含的深意。從一個字,「武」字,讓我們看出我們中華民族是這麼一個愛好和平的國家。從「信」這一個字,我們也看出我們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是崇尚誠信。所以每一個漢字都寓有很高深的哲學。

早上我們提到八卦,還提到乾卦,還提到孔子。在乾卦後面,他說:「天行健」,然後呢?

學生:「君子以自強不息」。

教授:我們做為一個君子,做為一個士,孔夫子在《易.乾卦》裡面就說道:「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早上我也稍微說了一下,「健」當永恆;「天行健」,說天體的運行它永遠是永恆不變。太陽早上東邊起來,晚上西邊下去,今天如此,明天如此,今年如此,千萬年也如此。所謂「健」,天體運行永恆。

補充一下早上說的。「易」有三義:簡易、變易、不易。所以「易」有三義。簡易,早上我們說過,我們的先人,他的科學常識肯定沒有你我現在,當時沒有望遠鏡,也沒有顯微鏡,他只能用肉眼觀察附近的事物、本身的事物。所以他發現男人、女人身體是:他用一個簡單符號,乾的這種陽爻(—)代表男人;代表天,天是一望無際,連綿不絕,天;代表陽剛,所謂龍,我們想像的龍,能潛能飛,龍,能量。用這個符號(––),叫陰爻,代表什麼?山河大地總是有河川隔開,用它來代表女人、地。(––)動物像馬,(—)這個動物像龍。這是一個陽剛、一個陰柔,慢慢演變、重疊,八卦,八卦再重疊,八八多少?六十四卦。現在我們看的《周易》六十四卦,這樣來的。

所以易有三義,第一個是簡易,像剛才說的「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他只能肉眼看到的一些事物來做比喻,這個難嗎?這是很簡單的事。所以簡易,不要把它想像那麼玄乎。第一簡易。

第二變易。剛才我說「天行健」,健指永恆不變。不要忘記太陽東邊升起,到晚上西邊下去,它分分秒秒都在變,學科學的朋友一定能告訴我,分分秒秒都在變,所謂變易。社會上各種事情,教書的老師,在公務員裡面當科長、當局長的,打工的、糊牆壁的,這些萬事萬物都不停在變化,對嗎?變化。

但是千變萬化,太陽分分秒秒在變,但是它有永恆不變的道理,這個軌道永遠不變,幾千萬年前如此,幾千萬年後還是如此。人世間,你看到很複雜、很不便,非常的麻煩,天天在變,事事在變,它也有不變的道理,是什麼?誠信。為人誠信是處世不變的道理,不信你可以試驗,只要你誠信,絕對大家都會尊重你,這是不變的道理。

「易」有三義。簡易,不要把它看成那樣玄之又玄,沒有,更何況古人科學常識絕不如你我,「近取諸身,遠取諸物」,就這麼簡單。早上我們還舉了一個乾卦的例子,來說明處世。組織一個公司,到第五爻會怎麼樣?「飛龍在天」。你可以高興了,你當然可以高興,但是不能驕傲,你一驕傲是最上「亢龍有悔」。這不是教你我如何處世的道理嗎?它有什麼玄虛?一點都沒有。孔夫子難道會拿玄虛教導他的學生嗎?《論語》我們清楚看到,「子不語」,四個字:

學生:怪力亂神。

教授:「子不語怪力亂神」。他講的都很實際,怎麼樣好好的去生活,好好的修己,好好的去行仁,這是孔夫子儒家,他不語怪力亂神。他喜歡讀《易經》是韋編三絕,但是他像乾卦的,他就說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這是我們說到「易」,補充早上我話沒有說清楚的。「易」有三義。

早上我們為什麼講到《易經》來著?文字的初創,由於說了「古者庖犧氏之王天下也」,是吧?又附帶說到庖犧氏就是你們熟悉的誰?

學生:伏羲氏。

教授:伏羲為什麼叫庖犧?

學生:古無輕唇音。

教授:你們已經及格,可以畢業了。古無輕唇音你都用上了,為什麼以前我印象裡面就是知道只有伏羲氏,忽然冒出一個包犧氏,還有個庖犧氏,還有個宓羲氏。包、庖、宓都是什麼?重唇:ㄅ(波)、ㄆ(坡)、ㄇ(摸),是吧?以前你認識的伏羲氏,那才真正沒有,古代沒有F這個「伏」是吧?它就應該讀「庖」。

所以前面這些中國漢字的要素,形、音、義,剩下的留給同學們自己看,沒有問題吧?有問題隨時可以提出來。接下來我們要提到「中國漢字的特性」,樹師同學請妳幫我念一遍:

學生讀誦:三、中國漢字的特性

(一)漢字的完整性

純由形體上觀察,中國漢字各有其「完形」。我們試將漢字分析一下,不外「獨體」、「合體」兩種。獨體的「文」,其「完形性」固不必說。合體的「字」,大部分是由兩個「初文」合成的,由三個或三個以上「初文」合成的字就非常少了。而且「初文」合成一字的方式,或左右排列,如「理」、「論」;或上下排列,如「箭」、「繁」;或內外排列,如「固」、「國」。都以完整的方塊出現,代表一個音,一個本義,也充分表現出「完整」的特性。學習獨體的初文和由二、三個初文合成的字,要比由平均七、八個字母構成的西方文字便利。

教授:好,先講到這。這是說到我們漢字的特性的一點,說它的完整性,一個一個方塊字,非常完整。方塊,字形是方塊,還有字音、還有字義都代表完整性。這是我們中國文字跟西方文字(標音文字)不同的地方。接下來請妳讀第二節:

學生讀誦:(二)中國文字的統覺性

統覺(apperception),是心理學上的一個名詞,或譯為類化,指學習上利用舊觀念,造成新觀念的歷程。中國全部的文字,是由五百個左右的初文構成的,每一個初文,都是一個觀念的單位,也就是「詞」,我們都叫它「原始的單音詞」,由初文合體而成的字,也是這樣,我們叫它「後起的單音詞」。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字」,構成表示一個「觀念」的,仍然只算一個詞,我們叫它「複音詞」。當我們學習「複音詞」,可以以「單音詞」為基礎,並且可以知道「複音詞」中每個字的意思。當我們學習「後起的單音詞」可以以「原始的單音詞」為基礎,並且知道構成字的每個初文的意思。因為漢字有這種統覺的特性,所以學習上非常方便,例如:「論」是「言語有條理層次」的意思,便附帶的懂得構成「論」的兩個字:「言」和「侖」。「言」代表「言語」,可以聯想到部首是言的字,如:談、謂、讀、誦等,都與「言語」有關;「侖」代表「ㄌㄨㄣˊ」的聲音,也含有「條理層次」的意思,可以聯想到聲符作「侖」的字,如:論、輪、淪、倫等,讀音一定近於「ㄌㄨㄣˊ」,而且多有「條理層次」的意思。再以「論」字為基礎,可以推想到許多「複詞」,如論解、論學、論據、論述……,以及言論、議論、理論……的意思。這種「統覺性」,世界上沒有任何一種文字能夠趕得上中國。

教授:好,高興嗎?中國的漢字,世界上其他的文字趕不上的。我們這種統覺性,從剛才舉的這個例子,大家就清楚了。接下來,請妳再讀「穩定性」:

學生讀誦:(三)漢字的穩定性

拼音文字是以字母標音的,中國漢字卻是以字形標義的,其中大部分標義之外也兼標音。這兩種方式利弊如何?章太炎先生曾說:「即形而存音者(拼音文字),地逾十度,時越十世,其義難知也。即形而存義者(字形標義),雖地隔胡越,時異古今,其文可誦也。」拼音文字會因時間空間的變化,而難知其義;而以字形標義,無論時空變化,也能明瞭所表達的意思。

教授:好,這裡太炎先生說到,拼音文字「地逾十度,時越十世」,十世是多久?

板書:世

同學們手上帶的有《說文》嗎?把這個「世」翻開看一下,希望同學們多查《說文》。誰先找到就念給我聽好嗎?第幾頁?我們的課本不統一,你說第幾頁沒有用,誰先翻到幫我讀一下。好,妳大膽的讀:

學生:「三十年為一世」。

教授:好了,可以了,看這裡。十、二十、三十,三十年為一世。父、子、孫,父到子大約三十年,叫一世,現在說一代。公到孫是幾代?算一算,公到孫幾代?說不出來,樹師告訴我:

學生:是四代嗎?老師。

教授:公,然後自身,然後孫,三代。再問你一個問題,天上打雷的雷公,雷公到雷孫是幾代?公到孫剛才我不說了嗎?幾代:

學生:三代。

教授:雷公到雷孫呢?

學生:三代。

教授:錯了。我算你聽,雷公、雷父、雷、雷子、雷孫,五代。這叫強詞奪理。就像公孫龍子說的什麼?「雞三足」。你說雞明明兩個腳,怎麼三足?他告訴你說,這個雞是三足。你抓起來看明明只有兩隻腳。他就跟你解釋,前面有個小蟲,這個雞看到前面這個小蟲,牠如果牠的心不想去吃,牠兩個腳會動嗎?不會動,所以心是牠的第三隻腳。有理吧?又說「飛鳥之影未嘗動也」。天上鳥呼過去,地上的影跟著過去,怎麼會從來沒動?他會告訴你,那是鳥在動,不是影子在動,有道理吧?這一家是戰國時候諸子百家的一家,叫名家。

板書:名家公孫龍子

公孫龍子屬於名家,可服人之口,不能服人之心。這個雞明明是兩隻腳,他告訴你雞三足,這是名家。雷公到雷孫明明三代,怎麼變成說他五代?名家。

好了,不再說那個雷公,回我們課本。「世」,章太炎先生說的,隔了十世是多少年?一世是多少年?三十。十世是多少?三百。剛才我們舉例,莎士比亞到現在大概又是多少?三、四百年。太炎先生說什麼?「其義難知也」,它變化了。太炎先生厲害吧?怪不得我們稱他國學泰斗,太炎先生。所以後面就說到,標音文字它們的問題,只要時間隔久一點就變化了。接下來,樹師幫我讀下面的,印度:

學生讀誦:印度全國方言百數十種,以梵文為主,但依各地方言造出的文字有三十多種。因為缺乏一種共同的文字來維繫民族感情,所以不能團結禦侮,這是拼音文字因空間距離而產生的弊端。而且拼音文字除了作為語音的符號外,本身別無意義。語言是隨歲月在漸變的,因此拼音文字勢必隨語言改變而改變。以英文為例,十七世紀《莎士比亞》作品上許多文字,已經和今天的英文不同。並且儘管英文字隨著英語在變,仍然無法做到「看字讀音」的地步。同一個a,在father、all、late、Asia中,讀音各不相同。日本文字有一部分是「假名」,也是標音的,這些「假名」,僅僅隔了一次和二次世界大戰,就發生巨大變化。這種現象正是拼音文字因時間推移而發生的弊端。再看我們中國,雖然語言方面有官話方言的差異,寫在紙上卻沒有東西南北的分別,如果古人在初創文字時,就開拼音文字的例子,那麼各地不免用方音造字,非像歐洲一樣,因語言文字不同,分裂成許多國家不可。正因為我們使用表意文字,所以數千年文化能夠一脈相傳,許多種方言也由文字統一起來,形成一個有十三億人口的偉大民族。這一種文化的持久力、民族的凝聚力,正是中國文字特有的「穩定性」成果。

教授:好,這個內容都是剛才我們說了。假如我們的祖先也用拼音,會變成個「香港國」和「北京國」,會分裂成許多像歐洲一樣的國家,因為語言不同。我們由於有漢字一脈相傳,幾千年下來,在幾千萬年後,如果漢字不被動搖,我們的文化可以繼續承傳、繼續壯大。假如我們的文字受到侵害、改變,甚至有人主張變成拼音文字,那我們的文化也就慢慢跟著消亡。

各位是為著承傳傳統文化來到這裡,但望各位有這種使命感,立誓承傳中華的文化,從認識文字開始。而你漸漸會更深切的認識,我們中國的漢字是不可以改易的。它本身有那麼多的優美,不可以改易的。誰要去改易它,你就要起來捍衛它、保護它。不讓我們的文字受到傷害,不讓我們的文化受到灼傷,這是各位需要任重道遠。我現在已經是耄耋之年,我為這個事,我還在繼續努力。我圖什麼?就是一種使命感!在傳統文化這方面,很多形成了斷層,這使我們覺得是一種危機,我們要如何傳承、弘揚?就剛才我說的,從認識文字開始,然後進而你們要弘揚、要捍衛它。接下來,樹師再讀:

學生讀誦:(四)漢字的藝術性

這裡說的「藝術」,包括空間藝術、時間藝術和一種綜合藝術——即生活藝術。在形體上,中國漢字由依類象形,進而為形聲相益,循繪畫直系而發展。所以字字如圖,富有美術上的意味。尤其是古文和篆書,這種繪畫式的字體,更富藝術性。因此漢字非但可以入畫,和題在畫面上以增加美觀。而且本身也可以製成單條或對聯,做為獨立的藝術品,成為空間藝術的一種。

在聲音上,漢字一字一音,又有平仄不同。所以排比對仗起來,一個字對一個字,一平一仄,可以對得非常整齊。中國駢文,幾乎句句對稱,每兩個字一個節奏,平仄遞用(即俗稱「馬蹄韻」),便是這種文字特性的表現。至於近體詩全部用五言或七言,平仄、對仗、用韻,都有嚴格性的規格,更非靠這種文字特性莫辯。即使普通散文,作者也每不自覺的摻入一些駢語。這都顯示出漢字具有音樂的節奏拍子,可以認為是一種時間藝術。

在意義上,漢字隱藏一種高深的哲學。從「人言為信」、「止戈為武」這些形形相益的字,我們可以體會到一種要求言行一致和講求和平的大國風度。在許多形聲相益的字裡,也同樣有類似的奧妙的啟發,例如「從心奴聲」的「怒」字,一個人失掉了理智才會生氣,這時他確已變成了內心情感的奴隸。無怪乎美國有著名的作家曼紐爾・科門羅夫自述說:「我每學一個漢字,就覺得自己更加了解一種偉大的哲學。」是的,每一個漢字,幾乎都代表著這個古老民族的智慧,顯示出一個偉大的藝術——人生藝術。

板書: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教授:好,同學們先看看黑板這首大家熟悉的詩,唐代張繼的《楓橋夜泊》,我們來分析它的平仄。以現在的普通話來簡單的說,第一聲、第二聲是平聲,第三聲、第四聲是仄聲,暫時這樣分。同學們告訴我:

板書: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  ———∣∣—△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  ∣∣——∣∣△

教授:仄聲我用這個符號「︱」,「月︱落︱烏—」,平聲用這個符號「—」,「啼—霜—滿︱天—」,它是一個韻腳,加一個三角形△,天,ㄊ|ㄢ那個ㄢ,它的韻腳;看第二句:「江—楓—漁—火︱對︱愁—眠—」,還是韻腳;第三句:「姑—蘇—城—外︱寒—山—寺︱」;第四句:「夜︱半︱鐘—聲—到︱客︱船—。」這是七言絕句,七絕。兩個字仄聲,「月落」,仄仄;接下來要反過來,「烏啼」,兩個平平,仄仄平平;再接下來,又跟這兩個平平再反過來,應該是仄仄,仄仄、平平、仄仄,這裡出現了一個問題,這裡應該是仄聲,它用一個平聲。第二句,「江楓」,平平;接下來應該是仄仄,他又用錯了,用一個平聲的「漁」字,江楓漁火;「對」他又用錯了,這裡是應該平聲,平平、仄仄、平平,押韻。「姑蘇」,平平;「城外」,這裡他又用錯了,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押韻。最標準像這個,兩個仄、兩個平、兩個仄、押韻。

再看一下,為什麼張繼這麼一個了不起的詩人,他會搞錯呢?原來作詩,早上我們說過,講究音調的美,所以要講平仄。朗讀就能夠抑揚頓挫,講究文字的鍛鍊,文辭的美。這個文辭要像詩的文辭,不能像打油詩那種文辭,要像詩的文辭。聲調要美、文辭要美,意境還讓讀者回味無窮,這才達到詩的境界。所以第一個要求要講究平仄。我們說平仄本來應該以古代的四聲平上去入為主,現在大家都講普通話。所以我們用普通話暫時來了解一下,第一聲、第二聲,普通話我們叫它平聲;三、四呢?仄聲。

再來分析張繼《楓橋夜泊》。這裡他為什麼犯錯?原因,詩的平仄,如果限制太嚴格了,會使這個詩人,作詩的人,他的性靈受到約束,反倒他的性靈不能發揮。有時候為求這一個句子平仄沒有問題,勉強去換一個字,換到最後反倒不好,譬如有一個成語說「削足適履」。所以詩雖然有平仄的要求,但是它給我們一個方便,就像屬於方便門一樣,給我們一個方便。在比較不重要的位置,七言的一、三、五,記得一、三、五,第一個字、第三個字、第五個字,就是「一三五不論」,不論什麼?可以不論平、不論仄,也就是可平可仄,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二四六比較關鍵重要的音節上,你最好遵守,原來是平聲你不要換成仄聲,明白這意思嗎?現在你再看黑板,什麼地方他犯錯了?都是三、五,就是容許這位詩人放寬一點尺度,讓他自由發揮一下。注意到第一句用了「天」,ㄢ這個平聲韻,接下來第二、第四一定要跟它同一個韻,不可以換另外的韻腳,同是ㄢ、ㄢ這一韻腳。同學們再注意,第三句不但不押韻,而且不可押韻,而且還要跟韻腳平仄相反,韻腳是平聲的「天」,這裡就不能用韻腳的字,ㄢ這個韻,而且平仄跟它相反,這是第三句。

我們一起讀一遍,好嗎?「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回去你多讀幾次,你慢慢會愈讀愈喜愛這首詩,好像它領我們到達那個景色那裡,你也在船上歸心似箭,夜泊在楓橋那裡,還回不到家的那種心情。

詩,所以迷人就在這些地方。為什麼《紅樓夢》裡面,那位女主人公叫誰?林黛玉,她是個多愁善感,她作詩作到入迷了,她罵那個詩,來纏她的,她稱它為詩魔,魔鬼的魔,說它無賴。「無賴詩魔昏曉侵」,侵略的侵,你這個詩魔真是無賴,早上、晚上都來纏繞我,是林黛玉的話,無賴詩魔昏曉侵。作詩會入迷,入魔也不要緊,會入迷,入迷的滋味如何?之後你自己作才知道,如人飲水如何?冷暖自知。我但願你們每位都能夠漸漸嘗到作詩冷暖的味道。如果有哪位同學曾經自己感覺到有了一句詩,我很願意你拿給我看看,我也很喜歡。

再看這裡,希望你把它記下來。只要記得這首詩,你就記得它的平仄。好,現在如果把這個詩的文字去掉,這句你就知道應該是,前兩個字是什麼?仄聲,後兩個字就翻過來,再後兩個字又把它翻過來,好簡單。再看,第一、第二是相反,第二、第三相同,第三、第四又相反,看到嗎?也就是第一句跟第二句的平仄是相反,第一句跟第四句平仄怎麼樣?它又相同了,被你發現了。因此說來,平仄是非常簡單。

你甚至可以不必記這個平仄,你只要記得一個原則,我們把這個去掉好了,第一句開頭是兩個仄聲,接下來你就記得是兩個平聲,再接下來怎麼樣?它是平平,它就應該仄仄,對吧?好,第一句你弄清楚了,仄仄、平平、仄仄,韻腳可用平聲、可用仄聲,但是當你選定了這個韻,另外要用韻的地方,就一定要在這個韻裡面找,叫押韻,明白嗎?第一句是這樣,第二句跟它相反,是吧?你只要第一句記得是這樣作法,前兩個字,再接下來兩個字,再接下來兩個字。第二句跟它相反,第三、第二是怎麼樣?相同,第四跟第三相反,也就是第四跟第一相同,對吧?

教你一個更簡單的辦法,這個統統把它忘記,你只要記得前兩個字我作的是仄仄,接下來應該怎麼樣?平平仄仄平,所以平仄簡單不簡單?非常簡單。你只要知道這個原則、這個原理,還給我們一個方便是什麼?一三五不論,你可以不論,所以平仄並不難。反過來,你說:「老師,我作的開始兩個字是平聲要怎麼辦?」那好簡單,你就把這個當第一句,一開始兩個平聲,接下來應該怎麼樣?仄仄平平仄。所以不管是仄起,開頭兩個字,尤其第二個字是仄聲的叫仄起,不管是平起,第二個字是平聲的叫平起,都是這樣一正一反,一正一反,明白嗎?明白。簡單嗎?簡單。真好。

很多人作一輩子詩,為這平仄頭痛得不得了,他弄不清楚,現在覺得它好簡單。也許還有個疑問,說:「老師,這是七絕,那五言怎麼辦?」告訴你好簡單,五言就把前面兩個字,把它扼殺掉,不要它。五言,前面七言你已經記得了,你把前面兩個字去掉,後面這就是五言的開頭,這是五言的平起,這是五言的仄起,簡單不簡單?太簡單了。我賣的這個學問一點都不值錢,我要下課了。好,下課,今天講到這。


 

 

漢字入門  劉克雄教授主講  (第集)  2015/8/3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56-181-0003

教授:還記得我們昨天晚上講的「月落烏啼霜滿天」,記得那個平仄嗎?這是說到我們中國的漢字,它特性裡面表現在文學上面是那樣的優美。昨天我們說的是七絕,「月落烏啼霜滿天」,那各位也許要問,那還有律詩?我們舉一首很容易記得,白樂天的《湖上春行》,有同學讀過嗎?「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雲腳低。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板書: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雲腳低。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裡白沙堤。

我們習慣都應該是由上而下、由右至左,怎麼今天我是橫著寫?大家一定奇怪,是吧?不奇怪。

板書:

1 2 3 2 1 6 53  1 2 3 2 2 5 3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雲腳低。

1 2 3 2 1 6 53  3 6 5 3 2 3 1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3 4 5 6 5 5 3   1 2 3 5 3 3 21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1 3 3 2 1 6 53   3 6 5 3 2 3 1

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裡白沙堤。

現在不奇怪了吧!我小時候,我弟弟從學校回來,他說「哥,老師在黑板上寫一些數字我不懂。」我說是什麼?他就寫給我。533、422、1234555,我就哈哈大笑,我說「蜜蜂做工」的歌,533,「5 3 3」;422,「4 2 2」, 「1 2 3 4 5 5 5」,哈哈大笑。這就是1234555。「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雲腳低。」「1 2 3 2 1 6 53 ,1 2 3 2 2 5 3,1 2 3 2 1 6 53,3 6 5 3 2 3 1,3 4 5 6 5 5 3,1 2 3 5 3 3 21,1 3 3 2 1 6 53,3 6 5 3 2 3 1。」鼓掌。我們一起先哼一次簡譜,然後一起學唱這首歌,好不好?

「1 2 3」開始,「1 2 3 2 1 6 53 ,1 2 3 2 2 5 3,1 2 3 2 1 6 53,3 6 5 3 2 3 1,3 4 5 6 5 5 3,1 2 3 5 3 3 21,1 3 3 2 1 6 53,3 6 5 3 2 3 1。」

好聽嗎?好聽。容易吧!開始對歌詞,對照歌詞。「孤山寺」,一起來,「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雲腳低。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裡白沙堤。」鼓掌。

古代音樂在我們中國的文學史上遺失了,害我們現在學堂裡面,都不能像以前那樣弦歌不輟,這是很大的一塊遺憾。孔夫子是了不起的一個教育家,他深懂得音樂的感人,從耳膜進去直接就能使你潛移默化。所以他給他門徒們六種教課書,有一種是什麼?《樂》。現在樂有兩說:一說樂本無經,就配《詩經》唱的,本來就沒有經,沒有所謂樂經,經書沒有;另一說,說亡於秦火,一把火燒掉了。這是很難考證的事,無從考證。

再說,古代樂譜沒有樂譜。這個1234555是哪來的?阿拉伯數字,古代沒有。很多像豆芽菜的五線譜,那是歐洲的,我們中國也沒有。那中國的樂譜是什麼?文字譜。我們現在能看到的、最早的、可信的,唐代傳下來的文字譜。什麼是文字譜?因為我們沒有樂譜,所以就用文字,我們的漢字來記載。如何記載?有一首古琴的曲子,叫「幽蘭」,各位有興趣可以在電腦裡面下載「幽蘭」。這個曲子是從唐代傳到日本,在國內也遺失了。

那是大唐盛世的時候,日本仰慕我們的大唐文化,他們派僧人,還有留學生把唐代的文化整個、全盤,包括建築、書法、作詩、畫畫,全盤,像現在的什麼?複印機一樣,把唐代的文化整個複印一份搬到日本。你看,日本現在住的那種木板的榻榻米房子。他們所謂榻榻米,實際上就是我們古代的席地而坐的席。古人沒有椅子,也沒有桌子,地上一個墊子,席地而坐。你看日本人現在,他們日式房子裡面,鋪的是現代比較規整的,它那個是一米乘兩米,一席,稻草厚一點,它叫榻榻米。然後,它現在那種生活方式,就是唐代我們中國生活的方式。

你說奇怪,古人書信到末了都要來個什麼頓首,某某頓首,或者某某再拜,你說哪那麼客氣?因為我們不太了解古人的生活方式。你看日本人用的榻榻米,就知道我們唐代的生活方式。古人席地而坐,一個墊子坐在那裡。客人從門口進來了,主人原來坐在那裡,稍微一挺身就像跪,是吧。稍微一挺身就跪,然後對客人打招呼,比從坐墊站起來,然後跟他握手還要方便,對吧。所以他一挺身就是長跪的跪了。然後,客人也坐下來跟你打招呼,彼此互相打招呼就叩首,也很方便,坐在那裡叩首,長跪叩首。所以我們就不奇怪古人書信,文言文裡的書信,署名後面往往寫某某再拜、某某頓首,是吧!先來理解這個。那是古人生活方式跟我們現在不一樣,沒有高的桌子,沒有高的椅子,更沒有沙發。

剛才我們說,在唐代那種輝煌盛世的時候,日本人過來學習,把我們唐代的文化幾乎整個拷貝過去。他們善於模仿,他們崇拜我們中華文化,所以唐代那些文人的文化生活,他們都搬過去,這首「幽蘭」曲子就是那個時候傳到日本。它是一首古琴的琴譜,它怎麼樣記載?在座一定有同學可能是學過古琴的。一張琴七根玄,十三個徽位。現在有琴譜是減字譜,不是這個簡字譜,琴譜的減字譜。那唐代是怎麼弄?用文字記載,譬如他要記載一個音,「1 2 3」的「2」,他怎麼記載?他告訴你,左手拇指按三弦十二徽,你就找到第三弦、第十二徽按住。這麼多字只寫一個動作,左手拇指按第幾弦、第幾徽,你按住了,右手中指勾,然後就得一個聲音「2」。這麼多文字記載一個音,這叫文字譜。

日本人崇尚我們中華文化,古琴譜他也搬過去,他們也很努力的學。學我們中華所有的文化,我們寫書法,他們也寫書法。去年我還參加在北京他們舉辦的一個中日第四十幾屆的書法展覽,看他們來了一批人寫書法。但是他寫的書法,固然非常努力的寫,奇怪,我怎麼看不太對勁,我看得不太習慣。

以前我的一位老師弘先生,他是書法家,他寫章草。他應邀到日本去參觀一個他們日本很大型的書法展覽,回來以後跟我們說,他說,他進場,很大一個場面。進場看一幅,皺皺眉頭,再看一幅又皺皺眉頭,每看一幅都皺皺眉頭。再看到這一幅,忽然眼睛一亮,走近一看,中國人寫的。這是說什麼?民族性不同。這是書法。

唐代不是喜歡作詩嗎?他們也學作詩,他們也很努力,學得還真不錯。譬如「月照一江水」,「月照一江水」,你先分析它平仄對不對?你已經會分析平仄了。「月照一江水」,想想看平仄對嗎?基本沒錯,是吧?第三個「一江」的「一」是仄聲,可以原諒,一三五不論。「月照一江水」,聲調可以,意境也不錯,也很美,「月照一江水」,很努力。可是我來作的話,會跟他們有一點點不同。各位想想,如果你作,同樣是這個景色,我會作成「月照半江水」,是差一點吧。他們努力學書法,很努力學作詩,但是終隔一層如霧裡看花,學不到家。

大約也是四十多年前,我在台北碰到一位真正研究唐代音樂的專家,日本人。他叫岸邊成雄,年紀活得很高,前幾年才過世。他的著作叫《唐代之音樂》,研究唐代的音樂,真正是專家,我們中國的專家、音樂史家還絕對不如他,他們死用功,真用功。那時他是一個專題講座,在很大一個地方,講座的地方,台北的中山堂,開吉師知道,中山堂,很大一個地方。可是聽講的人,二十幾個人,寥寥無幾。我在那裡聽他這個講座,講的什麼?講日本人學習音樂的歷程。他就說日本人先是崇拜我們中華的音樂,把音樂搬過去努力的學。

後來歐洲的文化又衝擊他們,這是在明治維新的時代。他們一看這小提琴真好,他們就學小提琴;鋼琴又很好,學鋼琴。中國那個箏,我們叫瑟,他們叫koto,不要了。當時我在台北還買到兩張他們帶不走的唐代那種古瑟。他們盡量去學西洋的音樂,學得也很好,學交響樂。他們很有名的一個樂團叫NHK,交響樂團,在中山堂演奏,我去聽過,真好。演奏是貝多芬第六田園交響樂,真好,到雨過天晴,牧童又出來了,音樂裡面。銀笛在吹,像雨過天晴,牧童又騎在牛背上,吹奏木笛,演奏得很好,日本交響樂團。

岸邊成雄跟我說,他們學中國的音樂也非常努力,學西洋的音樂也非常努力。但是就是弄不懂為什麼學中國的詩只到「一江水」,他不會作到「半江水」?學西洋的音樂,怎麼樣也不如他們歐洲,就差那麼一點就上不去,何以故,各位想想?

我先岔開一下,我說另外一個事。去年北京國家油畫院,要我去跟他們的這些油畫畫家做一個講座。我心裡有點慌張,你想,我對那個東西不懂,我要講什麼?後來我想到,學油畫,中國人學油畫,我就忽然想到,原來岸邊成雄跟我講的,日本人學中國音樂、日本人學西洋音樂都不對。所以我那次在那邊跟那些油畫家的朋友們,我把岸邊成雄這個事跟他們說了一下。我說我個人認為,我們學油畫,我們絕不願意永遠在畢卡索底下。他畢卡索像棵大樹,我既有心學油畫,我絕不甘心永遠在這棵大樹下成為一棵小苗,長不大。學油畫絕不願意在西方這些大師,像塞尚是一代大師,他之後像高更,像畫「向日葵」的梵高,這些大師。我們做為中國油畫家,你如果只光學他們的,你永遠超不過,他們都已經登峰造極。

那你要另覓途徑,如何?我的建議,我說我們需要帶有我們中華民族的民族性,這是我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能用技術表現在你油畫布上面。你就不會成為畢卡索、塞尚、梵高、高更這些大師,等於像大樹底下一棵小苗,你不會,你可能一下異軍突起,成為了不起的世界級大家。

有例子嗎?有。在法國有位中國畫家——趙無極,他畫什麼?畫象形文字。西洋人問:「這是什麼東西?不得了,太好!」畫價高得不得了,你們努力學習象形文字。要有我們中華民族文化底蘊的東西,你能夠灌注在畫面上,你很容易就成為世界級,與他們不一樣。你反過來要梵高,反過來要高更、畢卡索、塞尚,要他來學象形字試試看,那太難了對他們來說,對我們來說太容易了。這是題外話。

說到岸邊成雄,他講到努力學中國的音樂學不好,努力學西洋音樂也學不好。他們就發現,他們很懊悔,一開始學中國的、學西洋的。他做個比喻,就像爬富士山,怎麼爬爬不到頂,回頭一看,哦,原來發現自己錯了,重下山,從頭來。現在才知道他們的日本音樂應該有他們日本民族性的代表,這個發人深省,對嗎?我們中國人任何藝術都要有我們的特色。

說得太遠不好,我們再回頭。講到哪裡了?講到這首歌,是吧?這個曲子我不知道是誰做的,但是很容易唱,而且同學們很容易看到它的平仄,我們是說七律的平仄,我舉這個例子,這首詩很容易背得。分析它的平仄,「孤(平)山(平)寺(仄)北(仄)賈(仄)亭(平)西是(押韻)」;「水(仄)面(仄)初(平)平(平)雲(仄)腳(仄)低是(押韻)」,跟昨天講的一樣嗎?「月落烏啼」是一樣的吧?

好,現在看麻煩是中間這兩對,是一對句,「幾處早鶯」對「誰家新燕」;「爭」,動詞,對「啄」,動詞;「暖樹」、「春泥」,名詞對名詞;「幾處早鶯」、「誰家新燕」;「爭暖樹」、「啄春泥」。下一聯:「亂花」對「淺草」,名詞;「漸欲」、「才能」;「迷人眼」、「沒馬蹄」,詞性一樣,平仄相反。記得這句話:對句是詞性一樣,平仄相反,數目要對數目,這有點麻煩,不是有點,是相當麻煩,對句。

誰做得好?唐代詩人裡面有一個做得最好的,不是他,不是白香山,詩聖杜甫,他的律詩做得最工整,我們稱他為「詩聖」。同學們有意做對句,你先熟讀一些「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所以這是很麻煩的事。所以杜工部杜甫他說:「吟成幾個字,捻斷幾根鬚。」很麻煩,是吧,慢慢在那苦吟,吟成七個字,捻斷幾根鬚。這種苦差事,李白不幹。看李白作的詩,天馬行空。他偶爾是為賭氣,《登鳳凰台》,為賭氣偶爾也作。但是他覺得很痛苦、很難搞,律詩,因為當中要作對子,很麻煩。

說到文學創作,才氣有兩種:一種叫緩才,遲緩的緩,慢的意思;一種是捷才,快的。李白是個捷才人物,杜甫應該屬緩才人物。你不能問是捷、是緩,是哪一個好?只要你做出來的東西是好,不管緩、捷。假如你認為,原來杜甫是慢慢的捻斷幾根鬚才能好,你說那我也慢慢來捻斷幾根鬚,你如果沒有那個基礎,你怎麼捻斷也捻不出來。所以不一定是緩才好,也不一定是捷才好,最重要是你的作品。

文學作品除了作詩,其他也一樣。漢代的文學作品是什麼?漢賦。賦,漢代的賦,像司馬相如、像揚雄,揚雄了不起,他既是文字聲韻這一方面的大家,揚雄,他又是文學漢賦四大家之一,揚子雲。還有張衡。有一次,我們說到緩、捷的問題,如果我沒記錯,可能就是揚雄。他為了作一篇賦,在那苦苦的思索。有一次他夢見,他把他的心肝肺吐得滿地,苦吧?很痛苦,揚雄,但是他終究是個大家。這是說才華有捷有緩,不論緩捷,只論結果。

剛才我們說藉這首詩,白香山這首詩,因為它很淺白,當中兩段又很漂亮。「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很漂亮,也讓同學們容易記,也了解到它的平仄是怎麼樣?平仄相反,詞性相同,作對句。是很麻煩吧?相當麻煩,我也很懶得作它,太討厭了,我也作不好。

但有時不得己,你也非作不可。有一個學生跟我來訴苦,他說有人一定要他作一個對子,他說他作不出來,要我幫忙。既是學生要我幫忙,那只能硬著頭皮幫忙。是什麼一個東西?在桂林漓江,如果有去過的同學們都知道,很漂亮。漓江邊的一個樓盤,很高檔的別墅,漓江邊有些景色,他那個小區裡面有些景色,釣魚磯徵對聯,公開徵聯。那個學生是被指定,你需要作。他沒辦法,就來找我。我也沒辦法,硬著頭皮。

板書:雙槳搖來朝露白,一竿釣起夕陽紅。

大家看看,它是江邊的一個景點,叫釣魚磯,向社會大眾公開徵聯,還有獎的。學生找到我,我不得已作了這個:「雙槳搖來朝露白」,一大早,一個漁翁他來釣魚,「雙漿」划著船「搖來」,是一大早的時候,「朝露白」。一直在那釣魚磯上幹嘛?在那垂釣,「一竿釣起夕陽紅」。剛才我說對句要怎麼樣?詞性要一樣,平仄要相反。檢查一下,「雙」對「一」,「雙槳」對「一竿」,槳是仄聲,竿是平聲,它是平仄要相反。「搖來」、「釣起」,「搖」,划槳,是動詞;「釣」,動詞,詞性一樣;「搖來」對「釣起」,平仄。「朝」對「夕」,「朝露」對「夕陽」;「白」對「紅」,顏色對顏色。鼓掌。所以,對子是有些討厭,但是你經過一番困苦之後,有時也會高興,終於被我作得不錯,對出來了。結果沒想到,竟然得了頭獎,還有獎品是紅包。紅包可愛嗎?很可愛。他拿了紅包還來感謝我,怎麼感謝我?去買兩餅的普洱茶送給我。這是兩句對句,也讓同學們看對句的作法,它是相當麻煩。

律詩有這兩聯,需要作對子,所以律詩相當的麻煩。李白他是個天馬行空的人,他不喜歡受拘束,所以他很少作律詩,他是古歌行作得最好,《將進酒》這些古歌行。還有他的七律也很好,《送孟浩然之廣陵》,應該同學們都熟悉。孟浩然是他的好朋友,「故人西辭」哪裡?「黃鶴樓」;什麼時間?「煙花三月下揚州」;看著孟浩然坐的小船慢慢走了,走遠了,「孤帆遠影碧空盡」,看不見了;只看到什麼?「唯見長江天際流」。表面上寫長江,實際上寫李白對孟浩然依依不捨的離愁,就像長江,是嗎?好,好得無以復加。所以李白這號人物他不太喜歡作律詩,原因跟他個性有關。

杜工部杜甫,他耐得起在那慢慢捻斷幾根鬚,所以他成為詩聖。同學們不可以問到底是詩聖厲害還是詩仙厲害,常常有人問這個問題。這個問題是不可以問的,原因何在?各人的方向、各人的成就不一樣,你不能比較。以詠嘆社會的民生疾苦,這方面杜甫登峰造極,無人趕得上。以抒發個人性靈,像李白也是登峰造極。你不能把兩個不同東西拿來比哪個高哪個下,明白嗎?

正如我們不能夠拿西洋的畫拿來跟中國的畫來比,不同的東西。我們也沒有資格來評論西洋的畫,因為我沒有接觸,接觸不多,你不深入,你說往往會鬧笑話。我們不敢拿西洋的畫跟我們中國的畫來比,本來就不可以比的東西,是吧?不同的東西。中國畫其實為什麼在世界上拍賣價錢,怎麼永遠比不上梵高的一朵向日葵?梵高畫一朵向日葵,粗粗拉拉的幾筆,幾億美元。為什麼中國的畫上不了那個高價錢?不要急,等著,等中國愈來愈強大,慢慢的我們的畫被世人研究透徹了,就知道不得了,這裡面內涵這樣高,筆墨是這麼難。這些大師,張大千,還有鄭文清,我都接觸過,他們是真功夫。張大千模仿石濤的作品可以亂真,模仿石濤達到亂真的地步,可見對石濤的功夫下得極深。

學中國畫跟我們寫書法一樣,你一定需要從摹臨古人作品入手。你說我不幹,我這麼大的天才,我還要摹臨什麼石濤八大?可以,你可以不要摹臨。你努力吧,盡量努力,假如你真正自己努力,到最後你會發現你走了很多冤枉路。因為不管石濤也好,八大山人也好,他們都不是自己在那兒從零開始創的,都是摹過很多的帖、很多個古代的字畫。

寫書法也許更容易明白,唐代的歐陽詢、柳公權還有顏魯公,你說我有本事,我不要他們的。你試吧,你可以不要他們的,到最後你也會發現,你走了冤枉路。又譬如我們敬仰的弘一大師,他的書法像仙風道骨,像不食人間煙火,我喜愛,我直接模仿他,拿來臨,可不可以?沒有人說不可以。但是結果會怎麼樣?你永遠寫不到跟他那個程度。這主要兩個因素,第一個因素,你不知道他原來他那個書法是怎麼來的,你以為他從來不臨帖自己寫的嗎?不是的,他下很大功夫,主要是張猛龍碑(魏碑),後來加上他自己的修為,才寫出他自己的風貌,像不食人間煙火,那種仙風道骨,我們都非常敬仰。這是說到書法,我舉這些例,也許同學比較容易理解。

畫畫更是這樣。你如果不從古畫裡邊,像元四家,像明四家,你不從裡面吸取他們的經驗,你自己去創,做一個簡單的比喻,書法也好,畫畫也好,做個簡單的比喻,像蓋金字塔,從底下很廣大,慢慢往上蓋。我們幾千年的傳統文化,這是金字塔的基礎。你如果不借重前人蓋到這高度了,你自以為你才華高,你要從頭,頂多是地下的一塊石頭那麼高。你為什麼不借重古人的,然後把你那塊石頭加在,前人金字塔還沒有往上,加在這個上面。現在有很新的一個詞叫什麼?踏在巨人的肩膀。這個話應該很容易理解,書法、繪畫都一樣。

回過頭說我們學習傳統文化,最最基礎就是從文字入手。對一個文字,它的字形、字音、字義徹底弄明白,對一個字真正正確的認識,然後我們再打開經典,我們就不會誤解經典。也就是我們說,學習傳統文化從哪入手最根本?從文字入手,這是章太炎先生說的話。章太炎先生我們都公認,他是集有清三百年的樸學,集於他一身。古聲,字音的聲,古聲,太炎先生有發現,「娘日歸泥」,這話現在各位同學一定不理解,等後來我要講到,《聲韻略說》我會說到,太炎先生在古聲方面。

昨天我們說過一個人,錢大昕,他有兩項發現。告訴我,一個是什麼?「古無輕唇音」。第二個,簡單說古無舌上音,他真正的原話是「舌音類隔之說不可信」,我們簡單說是「古無舌上音」。舌上音是什麼?就是北方那種捲舌的聲音,ㄓzhi、ㄔchi、ㄕshi、ㄖri這些聲音,古代沒有。那這些捲舌音古代讀什麼?平舌,讀ㄉ(d)、ㄊ(t)、ㄋ(n)這些,這是古音。古無舌上,舌上就是堵舌頭,也就是ㄓ、ㄔ、ㄕ、ㄖ。南方人我是怎麼捲捲不好,愈捲愈難聽,北方人他很習慣,他很容易,南方人很困難。古代沒有捲舌的這種ㄓ、ㄔ、ㄕ、ㄖ,錢大昕他發現的。古聲方面,章太炎先生發現「娘日歸泥」。

板書:娘日歸泥。

這是章太炎先生在古聲方面的成就。這個一時同學們我相信不容易懂,我現在也暫時不說它,後面我們會說到。「娘日歸泥」,娘日是什麼?泥又是什麼?這是聲韻學上,古代的聲紐。經過清代學者叫陳澧,他用廣韻的反切上字,歸納成反切上字,古聲紐有四十聲紐。後來季剛先生,黃侃,季剛先生又把古聲裡面,把「明微」分為兩個,所以就變成四十一個聲紐,以後我們會再說它。現在只是告訴各位,太炎先生對古聲方面有這個發現,「娘日歸泥」。古聲,有清三百年學者們努力,就是昨天我們說的錢大昕的什麼?「古無輕唇音」、「古無舌上音」,再加上清末民初的太炎先生「娘日歸泥」,就這三項。而最後發現最多的,就是我太老師黃季剛先生,古聲由四十一只剩十九紐。發現最多的,黃侃,黃季剛先生。

唱歌很高興,唱完歌,現在我們再回到課本,十三頁最後第四項說的什麼?漢字的藝術性。再翻到,翻過來,樹師妳幫我再讀這一段,「在聲音上」,十四頁:

學生讀誦:在聲音上,漢字一字一音,又有平仄不同。所以排比對仗起來,一個字對一個字,一平一仄,可以對得非常整齊。中國駢文,幾乎句句對稱,每兩個字一個節奏,平仄遞用(即俗稱馬蹄韻),便是這種文字特性的表現。至於近體詩全部用五言或七言,平仄、對仗、用韻,都有嚴格性的規格,更非靠這種文字特性莫辯。即使普通散文,作者也每不自覺的摻入一些駢語。這都顯示出漢字具有音樂的節奏拍子,可以認為是一種時間藝術。

教授:好了。現在同學們再看到課本上這些文字,明白了嗎?對仗、平仄種種就比較清楚了。再接下去講之前,我回答昨天晚上下課以後,是劉先生提的一個問題。「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這是孔子加上去的。孔子儒家是教導我們忠恕做人的基本方法,所以在《論語》裡面也看到「子不語」,四個字,「怪力亂神」,他教導我們的是我們如何日常生活裡面為人處世,如何以忠恕待人、以忠恕修己。「天行健」,這是天體的運行永恆不息,健,除了永恆不息,還有剛毅勇往。正如曾子說的,一個士不可以怎麼樣?「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因此「天行健」這個健就是儒家的這個概念,永恆自強不息來修己、來影響傳播你旁邊左右的人。先修己,用忠恕修養自己,然後不忘隨時來能夠影響你周遭的人。「天行健」,君子仍要學天體運行永恆不斷,修己治人。什麼時候可以停止?曾子怎麼說?死而後已。君子自強不息要到死而後已。用忠恕修己,用忠恕待人,這樣自強不息,一直到死而後已。這是我補充昨天晚上匆匆忙忙沒有說清楚。這跟道家思想不一樣,道家思想,我們等到後面我們再來介紹一些。

剛才我們提到關於方言裡面哪些地方保存中原古音比較多,我們說到閩南和客家。原則上江南、大江以南的地方多多少少都保有古音,只是這兩個地方保留比較多。為什麼這兩個地區的方言能保留古音比較多?先了解閩南的人和客家的人,他並不是閩南、客家當地土生土長的人,他是從中原遷徙過來,尤其在五胡亂華唐代,等於從中原逃難到閩南、客家。閩南這個地區山多、田地很少、交通不便,相對它比較閉塞,閉塞它就有個好處,它從中原帶來的包括語言比較容易保留下來,這是閩南。客家人也不是當地土生土長的人,也是從中原遷徙到廣東梅縣。到了廣東梅縣,他們的衣著、生活習慣以及語言都與當地不同,當地人看他們是外來的客人,所以稱他們為客人。明白嗎?是這樣來的。

至於有人說,閩南語是漢代的標準國語,客家話是唐代的標準國語,這個我沒有考證。但是保存中原古音,在全國各種方言裡面最多,是沒有錯的。你們要說它是漢代的標準國語,我們必須拿出真正的證據,說它是唐代的標準國語也要拿出真正的證據。什麼證據?韻書是最直接的資料。韻書,唐代之前有《切韻》,《切韻》是在隋朝。《切韻》到唐代又增廣一些文字,那個人叫孫愐,這書叫《唐韻》,《唐韻》是由《切韻》增廣而來。然後到了宋代,就是同學們手上要用的這本《廣韻》,《廣韻》又是根據唐代孫愐的《唐韻》加以增廣,因為到後來文字就愈多,他不得不都收錄進去,增廣。《切韻》、《唐韻》都已亡佚,幸好《廣韻》保存完整。我們從《廣韻》可以追溯古韻,古韻當然包括聲和韻。這是說,要說某種語言是當時的標準國語,這個需要證據。

更何況,隋代陸法言的《切韻》,它前面的序說到,他作《切韻》這個書的原則,是「南北通塞,古今是非」。它不是一個地方的標準國語,它包括南北,它叫南北通塞;包括古今,古代周秦,一直到他當時的今是指他當時的什麼?隋代。所以《切韻》它也不是拿唐代的首都長安為標準,它包括古今、包括南北,這是《切韻》。所以如何能定唐代的標準國語,這個問題我沒有深入,我不太知道。但是我了解應該是從這些韻書去真正把證據拿出來,我們做學問求一個真字,要大膽假設提問。同學手上有段玉裁的《說文註》,你翻開「吅」這個部首。

板書:吅。

然後你看段註。這個部首後面的一個字。

板書:哭。

看「哭」這個字的段註,怎麼說段註?妳讀一下我聽,讀:

學生讀誦:「哭,哀聲也。从吅,獄省聲。」

教授:段註怎麼說?

學生讀誦:「按許書言省聲,多有可疑者。取一偏旁,不載全字,指為某字之省,若家之為豭省。」

教授:這裡面段註提到「省聲」的問題。

板書:省聲。

教授:他提到哪一個字可疑?

學生:一個「豕」,一個「叚」,左面「豕」,右面一個「叚」。

教授:他說「家」是从豭省聲,看到段註嗎?那個「家」字。

板書:家。

教授:家,看到段註《說文》對這個「家」是从「」,上面是房子了,「」,豭省聲。

板書:从,豭省聲。

教授:从,家上面是房子,底下是豬。許慎說是從豭省掉這部分「叚」,來當「家」這個字的聲符,如果不省的話應該怎麼寫?(宀+豭)對吧?這是許慎說的。

段玉裁就大膽提出疑問,他說:凡是許慎說的省聲的字都有可疑,是嗎?就是剛才我跟同學們說,做學問求真。連許慎的這本經典的《說文》都可以懷疑。段玉裁提出,豭省聲,他說太可疑了。然後他解釋怎麼樣?他說,簡單的說,他說這個「家」字,本來是豬住的地方,豕住的地方的房子,後來借給人住。我們的家原來是豬住的地方,這是段玉裁說的,後來借給人住。就像這個字(哭),本來是狗在那學叫,在那哭,後來也借給人來用,人哭也用這個,不另外造一個(吅+人),他不另外造一個(吅+人),他就借這個(哭)為人哭,借豬的家為人家。他說,豭省聲是很可疑的,明白嗎?所以做學問求真,可以打問號,但是你不要亂打問號,要有根據打問號。

《史記.孔子世家》裡面提到,《詩經》孔子刪詩的問題,他原話好像是這麼說的:「古者詩三千餘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於禮義」、「三百五篇」。這是司馬遷在孔子的傳記裡面(他叫《孔子世家》),關於孔子刪詩的問題他的記載。先解釋一下《史記》的體例,一般人的傳記叫列傳,《廉頗藺相如列傳》;對諸侯,列傳升一等,叫世家,這是諸侯;帝王叫本紀,帝王的傳叫本紀。本紀、世家、列傳。人,他分成一般人的傳記,稱它為列傳;他是諸侯,稱它為世家;它是帝王的傳記,稱它為本紀。《高祖本紀》,漢高祖他的傳記。

《項羽本紀》,你說奇怪了?項羽沒當過帝王,他自刎於烏江,那怎麼是本紀?他頂多是「項羽列傳」,對吧?《孔子世家》,孔子又不是諸侯,孔子是布衣,普通老百姓,他應該稱孔子列傳,對嗎?司馬遷自己搞糊塗了,自己弄的體例自己搞糊塗嗎?不是。他為尊崇孔子,把他本來是布衣平民應該放列傳,把他升一等《孔子世家》,這個清楚了嗎?大家會有個疑問,這個項羽,司馬遷真的糊塗,他跟漢高祖怎麼樣?他打敗仗了,漢高祖稱本紀。項羽,司馬遷你要給他列傳的話,應該是「項羽列傳」,他為什麼稱他為本紀?連升兩級,孔子只升一級,世家。項羽從平民連升兩級,《項羽本紀》,何以故?想一想,這裡面很有意思。因為司馬遷他氣恨劉家的天下,他替他的好朋友李陵辯護。李陵是誰?飛將軍李廣的孫子,被漢武帝派去,只有五千騎兵,深入匈奴,打到最後應該怎麼樣?自盡殉國。後來李陵他想,我這樣的(自盡),豈不是以後沒有機會來報答朝廷嗎?所以他假意投降,希望有一朝從後面給匈奴好好給他一下,來報答朝廷對他的厚恩。這邊朝廷的人就不饒他了,各種刀筆之吏對他評論非常不好,說他是這樣投降匈奴。所以漢武帝一氣,聽信左右的人,連他們祖先的墳墓都給挖了。這是李陵投降匈奴。

漢武帝聽到左右的人,這時候司馬遷是史官,他為他的朋友李陵辯護,說他是假意投降,他不是真投降。可是眾口鑠金,漢武帝聽那些人的話,連帶痛恨司馬遷,宮刑。這種刑罰又叫腐刑,當時是最恥辱的刑罰,就像太監一樣,叫腐刑。司馬遷在《報任安書》裡面說得很詳細,同學可以拿出來看,《報任少卿書》。所以他的《史記》為什麼把項羽放到本紀?《項羽本紀》的讚語,司馬遷這樣說,「吾聞之周生曰:舜目蓋重瞳子。又聞項羽亦重瞳子,羽豈其苗裔邪?」這什麼意思?簡單的說,他說我聽到一個周先生說的,他不說是自己說的,我聽到周先生說,舜大聖人,堯舜的舜,「重瞳子」,一個眼睛裡面有兩個眼仁,叫重瞳子,堯舜的舜。「吾聞之周生曰:舜目蓋重瞳子」;然後又說,「羽」,項羽的羽,「亦重瞳子」,項羽也是有兩個眼仁。所以他底下說,「羽豈其苗裔邪」,這樣說來項羽豈不是舜的後代嗎?如果給漢武帝看到怎麼樣?乾脆宰了他算了,這樣發牢騷。懂這意思嗎?「吾聞之周生曰:舜目蓋重瞳子。又聞項羽亦重瞳子,羽豈其苗裔邪?」也就是說項羽是大聖人的後代,這個漢代的天下本來就應該給項羽,你這個劉邦是什麼狗屎運,竟然你得了天下。所以他是滿腔的怨恨,司馬遷。所以他《史記》著完了以後不敢發表,發表會怎麼樣?像剛才這個問題,他會引來殺身之禍。所以他《史記》作完以後說,「藏諸名山,傳之其人」,先藏起來再說。這是司馬遷《史記》之所以孔子稱世家、項羽稱本紀,現在明白嗎?

我讀《孔子世家》讀到後面,說到「古者詩三千餘篇,及至孔子,去其重」,重複的淘汰掉,「取可施於禮義」的,很純正的,「三百五篇」,三百零五篇,現在我們看到的《詩經》,三百零五篇,這司馬遷記載。「古者詩三千餘篇」,他說古代詩有三千多篇,到孔子,「去其重」,把重複的刪汰掉,還有「取其可施於禮義」,那些不可施於禮義,所謂的靡靡之音的也把它淘汰掉。所以《論語》裡面我們讀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都很純正。《史記》是這麼記載,孔子之前《詩經》有三千多篇,孔子去了百分之九十,剩三百零五篇,對吧?我們讀他的書,了解到古代詩有三千多篇。被刪汰掉的,稱它為佚詩,沒有收到三百篇裡面的,被孔子刪汰掉的,稱它為佚詩。

因為讀到《孔子世家》,剛才我念的,孔子對古代的詩刪汰了百分之多少?九十左右。這樣的話,留下來的佚詩,應該還有很多才對。可是我們讀後來的典籍裡面,引詩,一段理論,後面說「詩曰」,這叫引詩。讀後代典籍的引詩,應該有很多佚詩,應該有很多不在現在這本《詩經》裡面的。可是我們讀古代典籍,竟然很少發現佚詩,所以我就有個,剛才說怎麼樣?可以打個問號。司馬遷你有沒有搞錯?三千多篇。古代有三千多篇,孔子就去掉百分之九十,你有沒有搞錯?不然為什麼現在佚詩那麼少?這個可以打個問號的。

因為孔子刪的詩是孔子以前流到孔子手上的,司馬遷說有三千多,請問你,你怎麼知道?你怎麼會知道有三千多篇?你是漢代的人,所以可以打個問號。這個問號一打,你就麻煩了,我花了三個月,整整一個暑假才把它搞清楚。怎麼搞?各位同學想一想,你如果有了這個疑問,像剛才我說的疑問,要如何來澄清它?第一個,靠近孔子年代的典籍,我們說先秦諸子,對吧?靠近孔子時代的典籍,然後我們讀先秦的諸子,看看裡面引的詩,詩曰,它引的詩,拿來對照現在的三百篇《詩經》,然後看到它比例,合乎《詩經》的多,還是佚詩多,來澄清我們的問題,是嗎?

接下來碰到一個問題,要從先秦諸子比較靠近孔夫子那個年代的典籍裡面來看它引詩。第一個,你要確定先秦諸子是哪幾家,哪些算先秦諸子,你要有個根據,把《漢書.藝文志》打開,先秦諸子有這麼多家。這些家裡面,開始要找它的版本,譬如墨家,《墨子》這本書,哪一個版本是好?當然是愈早的、愈近古的愈好。開始有版本的問題,又開始有校讎的問題,種種問題都來了。找到這些你認為是比較合適的版本,開始要翻了。從開始慢慢的翻、翻,要仔細的翻,不能遺漏,碰到「詩曰」,趕快抄下來。這樣子,把先秦諸子整個從頭看一遍,摘錄出來引詩。

我覺得好像我很用功,很高興,拿去給我的老師看,希望能得他誇獎一下。結果他一看,他說《莊子》你怎麼沒有引?嚇我一跳,《莊子》我也算熟悉的,可是想偷懶,就沒有從頭一頁一頁去翻。我說,我對照過,好像沒有引詩。他說怎麼沒有?「青青之麥,生於陵陂。生不布施,死何含珠為」,怎麼沒有?嚇一跳,老師真是火眼金睛,又被他找到問題了。戰戰兢兢回來,又從頭把《莊子》翻一遍,有,「青青之麥,生於陵陂。生不布施,死何含珠為」,就引這麼一首,一次,整本重翻一次,就有這麼一次引詩。

好,把先秦諸子的引詩統統摘錄出來,然後排比對照。如果按照司馬遷那個說法,孔子刪詩去掉百分之九十,對照先秦諸子引的詩,應該有百分之九十是佚詩,對嗎?然後合乎三百篇只有百分之十,這才合乎司馬遷的計數。等我做完,排比一個表格出來,不對,佚詩在先秦諸子引詩裡面只佔百分之二十不到,反過來,百分之將近八十出頭的,是跟三百篇一樣。這也就是說明一件事情,司馬遷說「古者詩三千餘篇」,孔子刪汰那麼多,不對,有證據嗎?在這,先秦諸子引詩,最靠近孔子時代,這是鐵的證據。所以我的結論是,司馬遷說到孔子刪詩的問題,「古者詩三千餘篇」,孔子去掉多少?我的結論是孔子確曾刪詩,他確實刪過詩,古代的詩,但是數目不是那麼多,應該是「古者詩三百餘篇」,不是三千餘篇,他只去掉十分之一多一點。這是從先秦諸子引詩裡做出的排比,你才敢下這麼一個結論。

明白,對古籍經典如果有懷疑,可以打問號。但是你要很確實的去找證據,才能夠來解答你的疑問。我是提出這麼一個例子,從先秦諸子引詩論司馬遷孔子刪詩之說,我只是自己打一個疑問,結果我花了整整三個月的時間,才把這個問題找到答案。後來這篇文章發表在台灣的《孔孟月刊》這期刊裡面,因為長,分兩期。這是說明給同學們一個例子,做學問是要求真,而可以允許我們提出疑問。我先舉出段玉裁對《說文》的疑問,他說這個「家」,許慎說是「從豭省聲」,他說很可疑。

那天好像有個同學,在下課之後提到一個問題,對許慎《說文》有些是不是也有點疑問的?我說當然有,原因我們現在說明一下。許慎用來做根據的是李斯留下來的什麼東西?小篆。小篆跟甲骨文我們現在對照一下,有很多筆畫變化了。所以許慎他來不及看到甲骨文,他只能根據小篆的筆畫來做《說解》,裡面就有一些是要更正的,可以更正的,但是你需要有什麼資料?甲骨文或者鐘鼎金文,而且不光是孤證,要多方面來證明。許慎這個《說解》是只根據小篆,是不正確的。我們這書裡面後面就有一些,是允許我們這樣去訂正它。因為他當時所能看到的山川鼎也是極有限的鐘鼎文,所謂的古文、籀文。我們《說文》裡面有一些古文、籀文,那就是大篆。

接下來同學們看六書以及舉例。前面我們講的是緒論,如果還有些疑問,同學們多讀幾遍緒論,如果再發現疑問,你再提出來。樹師妳幫助我讀一下「象形」這一部分:

學生讀誦:象形

《說文解字敘》:「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日、月是也。」所謂象形,就是按照物體的輪廓,用線條畫出物體的形狀來,例如「日」、「月」等。象形文字是由原始的圖畫演變而來,經過相當長的時間,將圖畫簡單化、通俗化,往往就跟原物不大相似了。以萬字為例,《說文》:「萬,蟲也,从厹,象形。」萬的甲骨文是「 万 甲文」,畫的就是一隻蠍子。因其產子極多,每胎百數十隻,且小蠍子出生後,自動攀附在母蠍身上,密密麻麻,若不可勝數,古人因假借數目極多,為千萬的萬字。現在用的萬,已經看不出來萬的本義。但是推溯到最初造字的時候,一定和原物相像。

人看物的位置,不外「仰觀」、「俯察」、「迎視」、「隨視」及「側視」五種方法。在造字的時候,由於人和物所取角度不同,所以要注意到造字時取象的位置,如「日」、「月」、「云」、「雨」,便是由「仰觀」畫成的象形字;「田」、「水」、「川」「井」,便是由「俯察」畫成的字;「山」、「木」、「口」、「大」,便是由「迎視」畫成的象形字;「牛」、「羊」、「矢」、「燕」,便是由「隨視」畫成的象形字;「人」、「鳥」、「馬」、「象」,便是由「側視」畫成的象形字。這些表明象形字畫物的不同角度。至於變橫為直的象形字,也不出這五種方法之外。例如「車」、「龜」都應橫看,車由「隨視」畫成,「龜」由「側視」畫成。

上舉各例,可說純粹隨看原形畫下來的,形體上沒有什麼增省,我們稱之為「純體象形」,亦稱為「正例」,象形除純體外,還包括變例的象形。變例有二:

1、增體象形。就是單單象形不能明白表示它是什麼東西,必須增加其他不成文的形體來補足。例如「果」字,形為不成文的「田」,「木」是已成文的象形字,兩者結合,成為果字。又如「石」字,形為不成文的「」,「厂(ㄏㄢˇ)」是已成文的象形字,兩者結合,成為石字。表示在形體外有所增加。

2、省體象形。表示在形體之內有所省減,如「鳥」是已成文的象形字,省去「丶」,變成「烏」,表示全身烏黑,連眼睛也看不到的烏鴉。

胡樸安統計《說文》中象形文字,得三百六十四;除去不純粹的,還餘二百四十二;再除去重複的,和由一個形體而演化的,只得一百幾十個,佔現在的文字,不到百分之一。

教授:好了。這裡說到象形,就是按照物體的形狀,用線條彎彎曲曲畫出來。它與圖畫的區別不是很大,但它不是圖畫。圖畫比較尊重畫出來的物體跟原物的比例大小。文字,象形文字,它對這方面就可以不注意。譬如梅花鹿的鹿,如果是圖畫,四個腳、頭上的角,都要整體畫得跟鹿相近、相像;至於把它變成文字,只用線條大體上表現出來就可以。這是文字、圖畫。這裡又提到我們看物體不外幾種,一個是仰觀,一個是俯察,還有迎視,正面看,從後面隨視,種種方法,這是象形的方法,還有側視這些。至於後面提到一個字,提到增體和省體。增體:

板書:

告訴我這是什麼字?木。樹木的根,樹木的幹,樹木的枝葉,是一個已成文的象形字。

板書:

什麼字?水果的果,樹上長的一個果實,現在楷書寫成什麼?

板書:果

樹上的這個,寫成像個田,樹會長田嗎?不可以,只可能田會長樹。所以這叫增體象形,由原來的木又增加了一體不成文的,它不成文字,我們說它是個符號,這叫增體。還有所謂的省體:

板書:

什麼字?

板書:鳥

鳥,嘴巴、頭、羽毛、身體、腳。把這點去掉,這個鳥很奇怪,看不到牠的眼睛,全身黑的,烏鴉,烏字。這是把原來有的筆畫省去,所謂省體象形。我們今天早上上到這,下課。

 

漢字入門  劉克雄教授主講  (第集)  2015/8/3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56-181-0004

教授:還記得早上我們唱的歌嗎?

學生:記得。

教授:喜歡聽嗎?

學生:喜歡。

教授:喜歡唱。白香山的詩,讓我們讀了以後很歡喜。現在同學們翻開第十八頁,我們講象形的例字。樹師妳幫我「萬」這個字念一遍:

學生讀誦:萬是蠍子的象形。甲文、金文像蠍形,上部是兩個「鉗子」,中間是蠍身,下為蠍尾。蠍子每胎產子數十甚至百餘隻,幼蠍出生後,自動攀附在母蠍身上,尤以背上最多。密密麻麻,若不可勝數。古人見之,就假借為數不勝數的「萬」,代表數目十千。久借不還,只好另造「蠆」字,還其蠍子本義。小篆是從甲文、金文演變而來,隸書、楷書,是從小篆字形訛變而來。已看不出蝎子的形狀,簡體的「万」字,則是從唐人開始的。

備註:《說文》:「蟲也。从厹(ㄖㄡˊ),象形。」按:許慎據篆文筆劃說從「厹(ㄖㄡˊ)」,不確。

典籍所見:(1)數目。《孟子.梁惠王》:「萬取千焉,千取百焉,不為不多矣。」(2)多。《荀子.富國》:「古有萬國,今有十數焉。」(3)極也。《漢書.黥(ㄑㄧㄥˊ)布傳》:「我之取天下可以萬全。」

常用詞:千山萬水,萬象更新,萬古長青。

教授:大家看看甲文的樣子,像什麼?像會螫人的蠍子,前面兩個鉗子,中間是身體,後面是牠的尾,非常的形象。所以象形字,我們現在能看到甲文,我們就能夠比許慎東漢時候更能夠正確認識。許慎他是根據小篆「萬」字的寫法。你看小篆,上面還可以看出是鉗子,當中這個蠍子的身體,可是後面小篆已經變得很難認識了。所以許慎根據小篆,他說這個「萬」,他說是「蟲也」,這個沒有錯。然後下面那一個部分,他說是從「厹」,從「厹」是不對的,因為它本身,從甲文、從金文我們看出來,它不是從「厹」。所以像這種地方,我們就可以更正許慎的《說解》。我們能理解,因為他來不及看到甲骨文,他能看到的金文也很有限,所以他根據小篆說是從「厹」。我們由於有甲文和金文的對照,我們可以確認它不是從「厹」。所以在按語裡面,我說許慎據篆文說從「厹」是不確。

這個「萬」字,在典籍裡面我們選了幾個例子,像《孟子.梁惠王》裡面:「萬取千焉」;第二個是《荀子》:「古有萬國」,萬當多;在《漢書》,這個萬字,我們看到舉了一個例子,「我之取天下可以萬全」,當做極為可能的意思。

後面的常用詞,是我們選幾個我們最常用的,它說「千山萬水」,說「萬象更新」、「萬古長青」。這些常用詞,當然各位同學也可以自己再補、再加。對這個字,同學們有什麼問題嗎?

學生:「厹」是什麼意思?

教授:「厹」,請你翻開《說文》。找到了嗎?

學生:找到了。

教授:幾頁?

學生:七百四十六頁。

教授:同學們,如果你是這個版本,台灣「藝文印書館」,對,就這個版本,翻開七百四十六頁。部首,它本身是個部首,「獸足蹂地也,象形」,它還是個形聲字,它是「九聲」。中間那一部分是獸足,獸的腳在地上走的樣子,外面「九」是它的聲符,讀它為「厹」,注音都有,ㄖㄡˊ所以剛才這位同學問「厹」是什麼,現在弄清楚了。

因此再回頭看這個「萬」字,它是蠍子的象形,它彎彎的尾巴,到小篆變化成那個樣子,像「厹」那個樣子,所以許慎就說它從厹。像這種情況,今天早上我說,我們可以提出疑問,然後我們找到了證據,我們可以大膽的更正它。記得嗎?我們還說過段玉裁「哭」那個字,是吧?他提出來許慎裡面「從某省聲」,他說都很可疑,是嗎?他還舉出「從豭省聲」的。所以「萬」這個字,有甲文、有金文來對照小篆,我們就可以確定許慎說「萬」下面那部分是從厹,那是不確的,清楚吧?順便同學們看看這裡,我要求同學們要圈點《說文》,可一遍、二遍,要幾遍?五遍。

教授:樹師,妳搞了幾遍?

樹師:剛二遍。

教授:二遍,二遍就不容易了。我們研究文字學,沒有《說文解字》沒有辦法,靠電腦好像不行。還有問題嗎?這個字。

學生讀誦:龜是烏龜的象形。

甲文與金文龜字,為俯視,像龜的頭、甲及四足、短尾之形;甲文與小篆,均為側視,上像龜的頭, 右為龜甲,左為龜足,下為龜尾。

備註:段註:「左象足。右象背甲。曳者象尾。」

典籍所見:(1)皴(ㄘㄨㄣ)裂。《莊子.逍遙遊》:「宋人有善為不龜手之藥者。」(2)用龜甲占卜。《左傳.僖公四年》:「筮短龜長,不如從長。」

常用詞:龜年鶴壽,龜甲,烏龜。

教授:這個字非常形象,烏龜這個龜字,甲文有多種寫法,這裡我們選了兩個。一個是俯視,記得早上我們講象形,有幾個角度看東西,俯視,第一個甲文以及金文都是俯視看的烏龜的樣子。我選的第二個甲文跟我們的小篆,它就是側視,側面看。假如我們這邊手上有一隻烏龜就很方便,我俯視,頭、身體、尾巴、四個腳;我側視,是這樣,腳在這,牠的背彎彎的,下次上課我們帶個烏龜來。

同學翻開《說文》「龜」。誰先翻到就告訴我第幾頁?是六八五頁。我要大家翻開《說文》,就想讓你看一看,許慎怎麼說,大家一起讀好嗎?

學生讀誦:「龜,舊也。外骨內肉者也。從它,龜頭與它頭同。天地之性,廣肩無雄;龜鼈之類,以它為雄。象足甲尾之形。凡龜之屬皆從龜。龜,古文龜。」

教授:好了,這是許慎對「龜」這個字的解釋。裡面有個解釋很可愛,他說:「外骨內肉」,這種說解實在是很可愛。他說解的第一個字,「龜」怎麼樣?「舊也」。同學們你自己看看這底下段註,段註裡面有沒有說到這個字:

板書:「久也」。

有嗎?找到了。然後許慎說:「龜,舊也。」底下段註怎麼說?「此以疊韻為訓」,是嗎?這到底什麼意思?我相信同學們一定有個疑惑,什麼叫以疊韻為訓?《說文》,許慎的說解很多是:

板書:聲訓。

以前稱聲訓,實際上是音訓。所謂音訓,是用字音相同的字來做解釋,訓當解釋。用同音的字來註解,這叫聲訓。剛才我們已經修正一下,它應該叫音訓,用同音的字來註解。萬一沒有完全相同的字音,那麼就用雙聲的字來註解,或者用疊韻的字來註解。也就是韻相同叫疊韻,聲相同叫雙聲。「龜,舊也」,龜跟舊,聲不同,韻相同,所以叫疊韻為訓。明白嗎?徹底弄清楚。

還有疑惑是吧?我們這裡是來說,《說文解字》裡面,許慎絕大部分是用音訓,訓就是解釋,用字音相同的字,或者是字音相近的字來解釋他要解釋的那個字。像我們這個「龜」字,烏龜的龜,他就用一個字音相近的新舊的「舊」來註解「龜」。你說奇怪,這個「舊」跟「龜」聲音上有什麼關係?如果同學們有能夠懂閩南語的、懂客家語的,就比較容易理解。舊跟龜在保存中原古音最多的閩南語裡面,舊讀ㄍㄨ,開吉師讀得很標準。烏龜的龜,ㄍㄨ。聽懂了嗎?ㄍㄨ,ㄍㄨ也,龜,舊也,用聲音相近的字來註解。我說聲音相近有同音,如果找不到同音用雙聲,否則到韻相同的,叫疊韻。

既然龜,剛才我們說保存中原古音較多的閩南語裡面讀它為ㄍㄨ,聲符「ㄍ」,現在變成「ㄐ」。舊的聲符是ㄐ,原來讀ㄍㄨ,為什麼變成ㄐㄧㄡ?這個問題是聲韻學上的問題。ㄍ和ㄐ它容易變化,ㄍ是舌根音,ㄐ是齒音,它容易從ㄍ變成ㄐ。很多古音讀ㄍ的,現在今音(北方音)變成ㄐ的,這種現象很多,以後碰到你都能印證ㄍ、ㄐ的變化。

學生:舅舅,ㄐㄧㄡ。

教授:對,開吉師馬上想到,媽媽的兄弟,媽媽的哥哥、媽媽的弟弟我們叫什麼?

學生:舅舅。

教授:以前不叫舅舅,叫阿ㄍㄨ,ㄍㄨ,就是這個ㄍㄨ,阿ㄍㄨ。所以懂閩南語或者懂客家語,學文字學還很多方便。這是我們說到ㄍ、ㄐ的變化,許多許多。

我想起《莊子》的「秋水篇」裡面,有一則很好玩的故事,我是希望這則故事大家能夠熟讀,最好還能背下來。大家抄下來,短短的一個小故事。

板書:莊子釣於濮水,楚王使二大夫往先焉,曰:願以境內累矣。莊子持竿不顧,曰:吾聞楚有神龜,死已三千年矣。王以巾笥而藏之廟堂之上。此龜者,寧死為留骨而貴乎。寧其生而曳尾於塗中乎?二大夫曰:寧生而曳尾塗中。莊子曰:往矣。吾將曳尾於塗中。

教授:有同學在會心的微笑,這一則故事我不必解釋也都很清楚。好,還想要解釋一下,好的。這是在《莊子》的「秋水篇」,秋天的水,秋水,是《莊子》的一個篇名,裡面有這麼一小段。

莊子在濮水這裡釣魚,楚王早聽說莊子是個賢者,就派兩個大夫「往先焉」,這個先,先去跟他說說情,說什麼?「願以境內累矣」。楚王讓二大夫告訴莊子,想要把境內,我們楚國的國家,整個累矣,交給你,拖累你,請你當宰相的意思,明白嗎?

莊子什麼反應?楚王要把宰相位置讓給他,他是什麼反應?他照樣還是在那釣魚,然後頭也不回,就告訴這兩個使者(兩個大夫),他說我聽說過我們楚國有一個神龜,那個神龜已經死了三千年。我們王用錦緞把牠蓋起,放在一個盒子,笥是竹編的一個盒子,很寶貴牠。巾笥,巾是布巾、錦緞一類,把牠蓋起,因為牠是神龜。以巾笥而藏之,牠是神龜,很貴重。藏哪裡?藏之廟堂之上,來供奉牠,這個神龜。

莊子問這二大夫說,你知道這個事嗎?二大夫當然知道,是從楚王那裡派來的。莊子說,這個神龜牠是寧願死了以後,把牠的外骨(內肉外骨)留下來而很顯貴,讓國王來膜拜?還是牠寧可不被宰,拖著尾巴在泥巴裡面爬?他把這問題問這兩個大夫。這兩個大夫一想,我如果是那個神龜,被殺還是不好的,還是在地上爬好。所以他回答說,二大夫回答說:「寧生而曳尾塗中。」莊子說:「往矣」,你回去吧,「吾將曳尾於塗中。」簡單的故事,附帶同學們也看到,用簡單的字句、很精練的語言,寫這麼一段富有寓意的故事,也值得我們學習如何用精練的語言。

我們老法師也常常說到,文言文是多麼樣的寶貴,這要多練習。平常你可以用一句、二句試著看,用文言一、二句寫你的日記,或者寫你有感有發,試試看用文言。開始不要害怕,不要害怕寫不好,慢慢、慢慢,古人說寫文章要鍛鍊字句,字句都要鍛鍊。文言不是普通說話一樣,它是要精練,像這個值得我們學習,才多少字,這個小黑板我就能把它寫下來,沒有多少字,這麼豐富的內容。我們一起讀一遍,好嗎?

學生:好。

學生讀誦:莊子釣於濮水,楚王使二大夫往先焉,曰:願以境內累矣。莊子持竿不顧,曰:吾聞楚有神龜死已三千年矣,王以巾笥而藏之廟堂之上。此龜者,寧死為留骨而貴乎?寧其生而曳尾於塗中乎?二大夫曰:寧生而曳尾塗中。莊子曰:往矣,吾將曳尾於塗中。

教授:這段故事要給我背得,好嗎?

學生:好。

教授:誰明天就能背有獎,好嗎?

學生:好。

教授:剛才我說到,我們是希望弘揚傳統文化,既然為弘揚傳統文化,要多讀文言文,也就是古文,而還希望你們要求自己能動手寫文言文。將來你們是弘揚傳統文化的種子,散發到全國,甚至散發到全世界,去弘揚我們中華了不起的傳統文化。你本身就是一個榜樣,對文言文不但能讀、能誦,還能動筆、還能寫,從怎麼樣開始?從寫一、二句開始。寫日記,每天記一、二句,不要求多,慢慢鍛鍊自己,習慣用文言來寫。文言它是一種很精練的語言,需要千錘百鍊,不像口語白話。

板書:宅邊小院記。小院有金桂滴露,春蘭吐蕊,天女花暴日,蜂鳥採蜜頻。

同學們看看,這篇很簡短的《宅邊小院記》。記房子旁邊的小院,這是我記我曾經在巴西住過的房子的一個小院。所以這裡面會有蜂鳥,南美的蜂鳥;天女花,也是一種那邊特有的花。我記我宅邊那個小院,只用四個句子:「小院有金桂滴露,春蘭吐蕊,天女花暴日,蜂鳥採蜜頻。」只用四個句子,把我小院的熱熱鬧鬧寫完。你看,秋天有金桂滴露,可見桂花有多香,小院裡有多麼幽香。桂花品種有一種是叫金桂的,有銀桂、金桂,還有丹桂,聽說嗎?紅色的。我那是金桂。春天,這是秋天,春蘭吐蕊,春天的時候蘭花開出它的花蕊,還有巴西那裡特有的天女花,在陽光下開得那樣爛漫,「天女花暴日」,在陽光下。還有特有的「蜂鳥採蜜頻」,頻,經常來。蜂鳥,牠翅膀振動得很快,這是一朵花,牠振動,牠可以停在空中,然後用牠的嘴、用牠長長的舌頭吸裡面的花蜜,牠是停在空中。牠還可以倒飛,世界上只有蜂鳥能夠倒飛,別的鳥不會。我看得很清楚,因為牠常常來。「蜂鳥採蜜頻」,常常來。再從頭讀一次看看,有什麼?「金桂滴露,春蘭吐蕊,天女花暴日,蜂鳥採蜜頻」,只用四個句子,把院子裡面一院的幽香,蜂鳥採蜜那麼熱熱鬧鬧,四個句子寫完。這是小院它熱鬧的情況,用最簡單、最精練的字句。

還特別注意到,中國人對桂有特別一種感情,讀書人對蘭有特殊的一個感情,因為什麼?黑板太小了,我用念的。中國讀書人對蘭花有一種特別感情,原因是他們喜歡畫蘭花,而題蘭花的句子也都是非常精練。我記得有一個人題蘭花,說「蘭生幽谷」,記下來,「蘭生幽谷,不以無人而不芳。」我用紅筆寫了:

板書:蘭生幽谷,不以無人而不芳。

深山裡面的幽谷裡面的蘭花,不會因為沒有人賞識它,它就不吐它的芬芳。說我們一個君子人,要學習幽蘭一樣,不因為沒有人賞識,你就放棄進德修業。所以說中國讀書人對蘭花一種特別的感情。因此,如果你去拜訪一個朋友,走進他的院子或走進他的客廳,看到他有一盆蘭花,你不要忘記讚美一句,怎麼樣讚美?老兄,你真是一個:

板書:知蘭之士。

你的朋友一定很受用,你讚賞他能夠知道「蘭生幽谷,不以無人而不芳」。記得要怎麼讚美嗎?「蘭生幽谷,不以無人而不芳」。朋友他養有一盆蘭,要曉得,「老兄,你真是位知蘭之士」。讚美他,讓他很高興。

小院用四個句子,很簡單,把它熱熱鬧鬧,有金桂滴露,有春蘭吐蕊,有天女花暴日,還有什麼?蜂鳥採蜜頻。這個小院多可愛,是吧?還有,接下來寫什麼?不能再寫小院,都被你寫完了,四個句寫完了。要寫小院裡面這個人:

板書:閒窗日永,茶香幽發,有小小黃禽偷眼,最愛五湖梅花。

這麼樣可愛、溫馨的一個院子,這個人他還曉得享受這分悠閒。「閒窗日永」,你心情閒了,其他的那些雜的事務你都能放下。一個人最怕不放下,你能把雜事放下,你心就閒。閒了你就可以享受很多悠閒的時光,坐在窗前,一扇大的玻璃窗,品他的茶。沏什麼?烏龍茶,一股茶香,用這個字來形容,「幽發」,茶香一陣一陣。你看到這裡真想去跟他一起品嘗,喝一口,是吧?他坐在閒窗才會覺得日永,「永」當長的意思。雜務能夠放下,心情才能閒暇,然後才能體會到時光原來不是那麼緊湊,時光還滿長的。

「閒窗日永,茶香幽發」。你說這個人真會享受,坐在窗前外面是那樣熱鬧,「金桂滴露,春蘭吐蕊」,還有蜂鳥。坐在窗前享受他的,大概是烏龍還是鐵觀音一類。他窗前有一棵桃樹,常常他在喝茶的時候,桃樹樹枝上來一隻小小的黃鳥,往裡面望,從窗外桃樹往裡面看。看什麼?偷眼,這是偷看,不知道牠看什麼。原來牠不是偷看,因為這個人在喝茶,旁邊還放他最喜愛的兩首音樂,叫五湖遊、梅花操。五湖遊,遊玩的遊,旅遊的遊;梅花操。

我想開吉師會知道。台灣的南管有這兩個曲子:五湖遊、梅花操。福建的南音在泉州、在廈門,閩南,他們從中原帶來的原來中原的古樂,現在稱為南音。又帶到台灣,台灣改一個字,叫南管。用的琵琶橫抱,不像我們電視上看到的,琵琶是直抱的,他的琵琶是橫抱的。我彈過,我現在還很會彈。

有一次有個先生,他是什麼國樂會的會長,他彈古箏。他有一次問我:「劉先生,琵琶人家都是直抱,你為什麼橫抱?」把我問住了。我說:「為什麼是直抱?為什麼要直抱?」他說:「《琵琶行》不是說嗎?『猶抱琵琶半遮面』,你不直抱怎麼半遮面?」我說:「原來你認為這樣,所以琵琶一定要直抱。」他姓梁,我說:「梁先生,請問你,『猶抱琵琶半遮面』,前一句是什麼?」他說:「我不記得了」。我說:「我告訴你,前一句是什麼?不知道,回去翻開《琵琶行》,『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是形容什麼?白樂天在江頭送客,夜晚聽到鄰船有彈琵琶的聲音,覺得像是京城長安來的聲音,所以特別請她過來我們這彈一曲。千呼萬喚,這位琵琶女才含羞帶怯,猶抱琵琶半遮面走出來的樣子。何以證明她只是走出來?下面兩句說什麼?『轉軸』,琵琶調弦那個軸,『轉軸撥弦』,嘣嘣叮咚,『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還沒開始彈,她坐下來,琵琶不再直抱了,轉軸撥弦。」

梁先生這下他反過來問我:「那你怎麼證明你那個橫抱是古代琵琶?」這下真是把我問住了,我真是一時回答不出來。我又花了很長的時間,跑去哪裡?台北故宮博物院。我想我要證明古代琵琶應該是直抱還是橫抱,古代畫家畫的演奏琵琶是最標準吧。敦煌有,但是我不能跑到敦煌,太遠了。台北故宮博物院那麼大的展廳,看了一遍,只找到一張,唐伯虎的一張畫,畫的琵琶女彈的琵琶是橫抱,很優美。

但是只有一張,不足為證。我就找到故宮博物院當時書畫處的處長李先生,李霖燦先生,他曾經在我們東吳大學講藝術史,所以熟悉。我就找他,我說:「李先生,我想找古畫裡面有音樂,尤其是有琵琶演奏的畫面,怎麼我找了半天,只有一張唐伯虎的畫?」他笑一笑,他說:「你知道嗎?我們這個展廳太小了」。其實展廳不小。他說:「我們藏的畫,藏在後山的山洞裡有多少?如果展廳的畫每三個月能夠換一次的話,那這批下來的換回去,要等多少時間才能重新再掛起來?」知道是什麼?三十年。這批畫現在先收起了,放在倉庫,後山的山洞裡藏起。如果三個月輪換一次,這批畫要等三十年才能夠有機會再掛上,可見藏畫有多少!

我說:「那完了,糟了,我想要找的古畫,你總不能到山洞裡面翻箱倒櫃打開給我看。」他說:「不要緊的,我們早就攝影好了,有照片。」他就帶我到他們資料室。我就找出來,從唐宋元明清所有古畫裡面有琵琶演奏場面,只有橫抱,叮噹叮噹,沒有直抱。我就把那些照片複印一份,然後打電話給那位先生。我說:「我現在才能回答你原來你問那個問題,琵琶為什麼是要橫抱。」由五湖遊、梅花操說到琵琶去了。保存在閩南,現在如果各位有機會到閩南的泉州或是廈門,你可以找到一個地方聽他們演奏,用的琵琶就是橫抱。

除了剛才我說的從古畫裡面證明歷來琵琶都是橫抱之外,還有其他證明嗎?有。早上我說過日本崇拜唐代文化,把唐代所有的文化搬到日本,連同音樂。武則天皇帝,當時是皇后吧,曾經送一套整套的樂器給日本,現在這套樂器還有完整掛在日本的正倉院。如果同學們有機會去旅遊,也可以去參觀,正倉院上面掛的琵琶、小瑟,還有吹的叫什麼?知道嗎?竹管吹的是什麼?直的,這樣吹的,不是這樣的,叫什麼?洞簫,古代稱尺八,它是一尺八寸長,叫尺八。從唐代傳到日本,日本人現在對這管洞簫他依然叫尺八。這個尺八既然是從唐代時傳到閩南,那閩南現在這個洞簫叫什麼?尺八,還是尺八。這些都是證明閩南保留的音樂它不是地方小調,它是唐代古樂的活的化石,明白吧?是多麼樣的寶貴。它有一套樂譜,大譜裡面有兩個曲子,一個叫「五湖遊」,一個叫「梅花操」,我喜歡聽,我也喜歡彈。

所以「閒窗日永,茶香幽發」,窗外桃樹上面樹枝上的小鳥黃色的肚皮,所以我稱牠小小黃禽,偷眼,幹什麼你?牠原來不是偷看,牠來聽,聽什麼?「最愛五湖梅花」。前四句寫小院的熱鬧,後四句寫這個人他跟這個小小黃禽變成了好朋友,牠天天來偷聽,偷眼聽五湖梅花。總共八個句子,四個句子寫情景,四個句子寫這個人,總共只用八個句子,一個句子也就四、五個字,這就是怎麼樣鍛鍊字句,把它寫得精簡。早上好像是跟同學們介紹王維「山中與裴迪秀才書」,是早上介紹的嗎?還是昨天。

同學們:昨天。

教授:你們從電腦下載下來,相信你讀一次、二次,你就會愛不釋手,更希望你熟讀,更希望你能背誦,是那樣美好的東西。「當待春中,草木蔓發,春山可望,輕鯈出水,白鷗矯翼,露濕青皋,麥隴朝雊。斯之不遠,倘能從我遊乎」,多美!雖然是小品文,可以看它為散文的詩歌,王維的。他學佛,「晚年惟好靜,萬事不關心」,就是王維的。因為他學佛,所以他詩的境界都有禪境,非常的好,尤其是他的五絕,二十個字一首詩。五絕裡面尤其是他的《輞川集》二十首,同學們可以下載,《輞川集》。輞川是原來宋之問的別墅,後來他得到這個別墅,叫輞川,它這裡面有二十個景點,它每一個景點都有一首詩來描寫它,叫《輞川集》。他的好友,那位裴迪也用二十首和他這個《輞川集》,王維作一首,他和他一首,可以下載《輞川集》。

這我舉一個例子給同學們看,慢慢練習用精簡的字句,寫一句或者二句,或者寫一小段,你日常生活所遇到的,希望是用文言。你這樣鍛鍊自己,久而久之,你就會寫得像這樣比較漂亮一點,是吧。

剛才我們說這個烏龜的龜字,怎麼一扯扯到了什麼?莊子釣於濮水,說到楚有神龜,說牠不願意被宰了供奉,說牠願意在泥巴裡面爬。怎麼會說到這個?說莊子那一段很精簡,好短,這個小黑板都寫得下來,寫的那很富有意義的故事。因此就希望同學們也能夠慢慢的鍛鍊自己。這個烏龜竟然能說這麼多東西出來,還想聽嗎?

學生:想。

教授:還想聽。我就想起一個人,他叫李龜年,知道是誰嗎?不知道?有誰知道李龜年?對了,杜甫有一首詩《江南逢李龜年》:「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君就指李龜年。同學們可以在網上下載杜甫這首詩。「岐王宅裡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這寫的什麼東西?他碰到這個君就指的李龜年這個人。他是何許人物?你如果去西安旅遊,你可能會去參觀一下華清池,看過嗎?楊貴妃洗澡那個華清池,原來是那麼一個大浴缸。西安,唐代的首都。楊貴妃那個時候她喜歡牡丹花,唐明皇喜愛音樂,他養有一班戲子。我們現在說梨園子弟,是從他出來的,唐明皇喜愛音樂。李龜年何許人?就是,簡單說,像宮廷裡面的樂隊長一樣。今天他拿一個大盤子,上面一塊一塊小紙牌,上面寫著音樂的名字,是五湖遊、梅花操,或者浪淘沙、風入松,一首一首歌名,整齊的擺在一個大盤子,呈給唐明皇,今天皇上你想聽哪一個?皇上看了,這個把它拈出來,他下來就指揮那個樂隊。

李龜年是杜甫在安史之亂以後,安祿山史思明造反,唐明皇本來想把貴妃一起帶到四川。後來到了馬嵬坡這裡,他的將士對楊貴妃惹來的禍患非常氣憤,不肯走,無論如何不走。唐明皇沒有辦法,就忍心的讓貴妃一死,將士才護送他到四川去。這在白樂天寫的《長恨歌」》裡面有。安史在天寶時造反,唐明皇就跑到四川去了,原來在長安宮廷裡面這些人,到處四散,這位原來在皇帝面前的紅人李龜年,現在流落到江南。杜甫也流落到外面來,因此他碰到了李龜年,就無限的感慨,說以前在長安時候,「岐王宅裡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聽你指揮樂隊;現在我們兩個一起流落到江南來了,「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字面上寫得美,「落花時節」,實際上是無限感慨,從唐代開元天寶盛世,自從安史亂後,國勢就日下,從盛唐進到中唐,慢慢到晚唐,疾似下坡車,一天不如一天,一直到最後滅亡。這是說到烏龜,還想起一個跟烏龜有關係的叫誰?李龜年,他原來是宮廷裡面一個指揮樂隊的人物。

好,不要再說太多故事。現在我們看典籍所見裡面,我引了一個《莊子.逍遙遊》裡面說到「宋人有善為不龜手之藥者。」這個龜怎麼解釋?什麼叫不龜手?烏龜殼不是好像裂紋一樣嗎?所以這個龜手就是裂開的意思。宋人,有人他有個祕方,他擦擦手,冬天在水裡面泡,他也不怕,也不會開裂,叫「不龜手之藥」。

有人聽到,這家人有這麼一個神祕的東西,就想買他這個祕方。祕方不是隨便可以賣的,他們世世代代就靠著這個不龜手的藥,冬天漂染布匹,手也不怕,就是他們世代靠這個吃飯的。有人想要花錢買他這個祕方,而且出很多的錢。這家人就聚族而謀,我們家族靠這個不龜手的藥吃飯,現在賣了,以後子孫怎麼辦?不賣,有人出這個價錢,是讓人家不能不動心,幾百兩黃金,買你一個祕方。所以聚族而謀,最後決定賣了。我們幾輩子祖宗到我們現在,算算你賺的錢也不過一兩、二兩黃金,現在一下有人給我們幾百兩黃金,還是賣了。所以就把這個祕方賣給那個人。那個人買去幹嘛?有人知道嗎?有人點頭,這位同學說我聽聽看:

同學:獻給皇上,然後軍隊使用上這種不皸手了。

教授:沒錯,證明你讀過這個《逍遙遊》。後來,越和吳打仗,那個地方很多水路,常常是水仗,他就把這個祕方獻給吳王,吳王的士兵拿來擦手以後,在水上划船就不怕水,所以就很勇敢,打了大勝仗。吳王一下很高興,把這個獻祕方的人就封他為某某公、某某侯。所以莊子就說了,有這個祕方的人,世世代代在那裡漂染,他用一個形容詞叫洴澼絖,就噼噼啪啪,漂染的聲音,幾代下來不過也只得幾兩黃金。現在雖然得了那麼多的黃金,比起那個傢伙能夠裂土分封,又差了好遠。所以能善用這個祕方,跟你不善用,天差地別。這也是一則寓言,「宋人有善為不龜手之藥者」,同學欲知其詳,你回去翻《逍遙遊》好嗎?

好,烏龜這個字我們就講到這。下一個字,這裡我們書上來不及印出來,甲文這個「它」有幾種寫法,看看黑板像什麼?甲文除了有這樣寫的,大同小異的好多種;還有一種寫法,這是什麼?看上面這裡,我們講過的,記得這個腳丫子嗎?記得嗎?就是腳丫子、腳印。甲文「它」有加個腳印的,意思是什麼?是告訴我們,這個「它」很可怕,你要注意你的腳不要踩到牠,所以加個腳印。我們書上只印出一個金文,也已經變形了,這個「它」很肥了。

先不看書,看我。我要問你們,你、我、它,為什麼用這個字?第三人稱。再看我們課本,備註看到嗎?「上古艸居患它,故相問無它乎。」古時候不像現在現代化這麼舒適的房子,草居、洞穴這些地方,住在野地。所以最怕什麼?碰到蛇。所以早上碰了面,相問:你還好吧?沒有碰到那個「它」吧?叫「無它乎」。

除了「無它乎」,還有一個問法,哪位同學能夠告訴我?「無恙乎」。什麼是無恙?「無它」我們現在知道了,你沒碰到那個討厭的東西吧?無恙呢?「恙」,在《白虎通》裡面解釋,也是一種蟲,會咬人的。「無恙乎」,你沒有碰到那個恙蟲吧?一樣是跟我們現在說的「你好嗎」,英文怎麼說?我忘記了,告訴我。

學生:How are you。

教授:還有一個,How are you之外還有一個,How do you do,是吧?

學生:是。

教授:你好嗎?你沒碰到它吧?你沒碰到恙蟲吧?這是古人問好,「無它乎」、「無恙乎」。典籍裡面我們看到有用「無恙乎」的嗎?也希望同學們能夠把這個下載出來,也希望你熟讀。

板書:與陳伯之書。

作者丘遲,遲到的遲,丘遲。陳伯之是一位很勇武的將領,但是這個人書讀得很少,所以他沒有原則,他看到哪一邊比較強大,他就倒向哪一邊。當時是南北朝時候,南北朝,魏晉後面的南北朝。他本來是南朝的一個將領,忽然帶著他的兵投靠到北方去。丘遲,作者是他的朋友,就寫這封信給他,裡面有重要的幾個句子,說道:老兄,你江南的家鄉現在的情況是如何。他一開始:「陳將軍足下,無恙」,就用無恙,你沒碰到恙蟲吧?就是你好的意思。然後寫現在江南景色,說:

板書: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群鶯亂飛。

用這四個句子,告訴陳伯之,你家鄉江南現在是:「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群鶯亂飛。」我們一起讀一遍好嗎?

學生:好。

教授:這是「艸」,現在寫的這個字,「草」。一起來:

學生讀誦: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群鶯亂飛。

教授:這個字(長),剛才同學讀的是ㄓㄤˇ,暮春三月它才長嗎?要讀它ㄔㄤˊ,好嗎?再來一次:

學生讀誦: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群鶯亂飛。

教授:美不美,漂亮嗎?江南暮春的景色,是「雜花生樹,群鶯亂飛」,美不美!正因為這四個句子,打動了那一位叛國的將領,回頭回到家裡來。這四個句子打動他,發現文字的效用有如此。再讀一次:

學生讀誦: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群鶯亂飛。

教授:希望各位也把它下載,也好好熟讀這篇好文章,好嗎?

學生:好。

教授:好了,我們今天講到這兒。

 

漢字入門  劉克雄教授主講  (第五集)  2015/8/4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56-181-0005

教授:同學們翻到二十頁,甲文「它」。看到上面有個腳印嗎?特別標明「它」這種蟲是很可怕的,千萬不要踩到牠。

昨天留下一個問題。我們稱第三人稱為什麼稱它?它就是「它(ㄊㄨㄛ)」,哪位同學能告訴我?《說文》裡面,它說「上古艸居患它,故相問無它乎」。這個「它」是很可怕的,所以古人忌諱直接稱蛇,這個它。所以他不直接說牠,說那個那個,那個那個它。所以那個那個久而久之就變成什麼?第三人稱「它」,那個,明白。接下來,樹師妳幫我念下一個字「虫」。

學生讀誦:虫,103虫 甲1甲文103虫 金1金文103虫小篆,ㄏㄨㄟˇ,是蝮蛇的象形。甲文、金文像蛇彎曲爬行的樣子,小篆是從甲文、金文演變而來。

備註:《說文》:「一名蝮,博三寸,首大如擘(ㄅㄛˋ)指。象其臥形。物之微細,或行或飛,或毛或985862b745d853ba65636e7eb4469dc7,或介或鱗,以蟲為象。」

段註:「按以為象,言以為象形也。从虫之字多左形右聲,左皆用虫為象形也。」(按:蟲是蠕動蟲類的總名,而虫單指蝮蛇,二字義各別,今簡體字以虫(ㄏㄨㄟˇ)代替蟲。)

虫是部首字,在部首中,虫多表示蟲類,如蚌、蛇、蠅等。(按:段註:c12283(ㄎㄨㄣ)下曰:「虫可讀作蟲。」二虫為c12283,表示蟲多;三虫為蟲,表示更多的蟲。段玉裁:凡三从其文者,皆有盛有多義。析言之,虫為單個,c12283為較多,蟲為最多。)

教授:這裡面段註說得很清楚,有一樣告訴我們說,《說文解字》裡面,「凡三从其文者」都表示多和盛的意思。所謂「三从其文」,譬如這個「虫」字,把它三個重疊起來,代表很多的蟲,兩個讀它為c12283(ㄎㄨㄣ),單個讀它為虫(ㄏㄨㄟˇ),但是段玉裁註說,也可以讀它為ㄔㄨㄥˊ。所以你分析來看這三個字,這個是讀它(虫)為ㄏㄨㄟˇ、讀它(c12283)為ㄎㄨㄣ,讀它(蟲)為ㄔㄨㄥˊ。「三从其文者」,就是三個初文重疊:

板書:

譬如屮(ㄔㄜˋ),一株小草。

板書:

兩株小草,就是我們現在說的草字。

板書:

很多小草,「卉」;還有更多的嗎?有。

板書:

多嗎?這就是草莽的「莽」字,一大片。所以段玉裁告訴我們說,這個虫,兩個多一點,三個更多;他又告訴我們,「凡三从其文者」,就是重疊三個文的,都有多和盛的意思。譬如中國人起名字往往說,這個小孩缺金,因此他的名字就怎麼樣?

板書:鑫。

很多金。這個虫,有什麼問題沒有?接下來,我們繼續看下一個字,樹師同學妳幫我讀一遍:

學生讀誦:申,38申 甲3甲文 38申 金金文 小篆,ㄕㄣ,是閃電屈折激射的象形。

備註:「38申 甲3」(申)本是閃電,就是後來的「電」字,古人見雷雨閃電非常可怖,借「38申 甲3」(申)為神明。後因「申」被借為地支名,因此,累增偏旁「雨」,寫作「電」,以還其本義,累增偏旁「示」,寫作「神」,還其借義,小篆是從甲文、金文訛變而來,隸書、楷書是由小篆演變而來。

典籍所見:(1)重、再。《儀禮.士昏禮》:「申之以父母之命。」(2)約束。《漢書.元帝紀》:「公卿其明察申敕之。」

常用詞:三令五申,申辯,申明

板書:38申 甲3

教授:甲文「申」,雷雨中閃電的樣子,這是電光,旁邊還有激射出來的枝枝,這是閃電。古人科學常識不夠,雷雨交加,電光閃閃,就覺得非常可怖、害怕,就以為是神明。象形的方法,就是畫一個閃電的樣子。然後金文也差不多是這樣:

板書:38申 金

也是一個閃電。

板書:_l=xz&u=7533&s=100

小篆把主要這道電光變成一直,旁邊那些激射出來的電光變成比較規整。然後再到楷書:

板書:申

就變成這樣了。這是申,本身是閃電。然後,被借為甲乙丙丁、天干地支的「申」。被借走以後,後人要還其本義。

板書:電

電,底下是「申」,電光,加個雨字頭,下雨的時候雷雨交加的閃電。古人又以為「申」是天神,是很厲害的,所以他就加一個示字邊,我們現在寫作什麼?

板書:神

同學們,把「示」這個部首《說文》翻開,找到嗎?

學生:找到了。

教授:樹師妳讀一遍,《說文》。

學生讀誦:示,天垂象,見吉凶,所以示人也。从二。三垂,日月星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示,神事也。凡示之屬皆从示。

教授:好。許慎對這個「示」的解釋,這是什麼字?

板書:二

學生:上。

教授:上,很高興,你不會誤認它是二,上。

板書:示红2

這三垂,《說文》,許慎告訴我們是日月星。上天垂示現象讓我們看,我們現在寫作哪一個?

板書:示

示,寫作偏旁就變成這樣:

板書:礻

示。這是上,上天。日月星辰,顯示現象給我們看。所以這個示都是有關神事的事情。它的部首底下有幾個字,幫我讀一遍好嗎?「示」後面的部首幾個字?

學生讀誦:示下的部首有,祜、禮、禧、禛、祿、禠、禎、祥、祉、福、祐、祺。

教授:好了,可以了。這個部首裡面都是有什麼?跟神有關係。有福氣的福,還有什麼?祥瑞的祥。這是示,許慎部首裡面的說解,讓我們明白它是有關神事。這是在小篆。在甲文裡面有這樣寫的:

板書:

教授:古文字學者,研究甲骨文的學者,他們有認為它是神主。知道什麼是神主嗎?

學生:牌位。

教授:一個牌子,是吧?是個神主,用來祭拜用的。這是古文字,研究甲骨文的學者,有這樣認定的。我們可以認識,可以了解一下。《說文》剛才我們說的,也都是有關神事。接下來,看下面一個字。樹師妳念一遍「雲」。

學生讀誦:雲。雲是天空中雲層的象形。甲文與《說文》的古文「9云 甲2」同。上像雲气重疊形,下像雲气下垂。

備註:《說文》:「山川气也。从雨,云象回轉之形。云,古文省雨。」

段註:「古文衹作云。小篆加雨於上。遂為半體會意,半體象形之字矣。云象回轉形,此釋下古文雲為象形也。」

典籍所見:(1)水氣。《易經.略例》:「雲者龍。」(2)比喻多。《過秦論》:「天下雲集而響應,嬴糧而景從。」(3)雲氣。《易.乾》:「雲行雨施,品物流行。」(4)說。《史記.孔子世家贊》:《詩》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按:云:王分切,十三部;曰:王伐切,十五部。兩者雙聲可以通假。)

常用詞:撥雲見日,觀者如雲,人云亦云,叱吒風雲。

教授:段註說「古文衹作云,小篆加雨於上」,這是說《說文》裡面,許慎是有個雨字頭的「雲」。

板書:雲

許慎用這個字。後面,他說是古文「9云 甲2」。

板書:9云 甲2

所謂古文,就是小篆以前的大篆。古文,籀文,這都是小篆以前。而這個古文「9云 甲2」,上面這部分,像雲氣重疊,一層一層的雲氣;下面這一部分,像雲氣回轉。這本身是一個象形文字。後來因為雲跟雨往往是互相關聯的,所以又加雨字頭「雲」。這個都沒有問題,比較有問題的是什麼?後面說的,我們書上後面說的,典籍所見第四項。我們找到《史記.孔子世家贊》,他說:《詩》云。「詩」我們知道是《詩經》,「云」是什麼?如果按本意來講那就講不通的,天上的「云」嗎?不是的,這裡當「說」、當「曰」。

板書:$S38J3K1[Q{R0$Y@_NAM9)5、曰

曰,說。「云」跟「曰」怎麼可以互相假借?司馬遷《孔子世家》,如果這《詩》這樣說,《詩》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就很容易了解是嗎?他來一個「《詩》云」。那我們就要知道這「云」在這裡到底當什麼樣的解釋?它一定是「曰」字的假借字。所以我特別註上「云」跟「曰」的反切,看到後面有個按語,「云是王分切,十三部;曰:王伐切,十五部。」這個同學們一定不容易理解,什麼叫做王分切?什麼叫十三部?十三部是段玉裁把古韻分成十七部,第一部、第二部、第三、第四、第五……一共十七,云這個字,段玉裁歸在第十三部。同學翻到後面,《說文》的後面,有個「六書音韻表」。在第幾頁,樹師:

樹師:八百二十七頁。

教授:翻到八百二十七頁,「古十七部諧聲表」看到嗎?八百二十七頁。然後他說「王分切,十三部」,我們找到十三部,在八百六十一頁,找到嗎?八六一,這十三部。十三部裡面再翻過來,八六二頁,右上角看到一個「云」字嗎?八百三十四頁,同學們翻開,看到十三部嗎?十三部上半頁中間看到一個云聲嗎?王分切那個分找到沒有?就在十三部的前面一點。在書上都找到了嗎?需要會找,以後會常常用到。

這裡我們先明白「王分切」,我們課本剛才讀的按語,「王分切,十三部」。現在來解釋什麼是十三部,就是在剛才各位同學要你們翻的《說文解字》後面,段玉裁把古韻分成十七部,這兩個字「云」跟「分」都同在十三部,同在一部。表示分跟云這兩個字是疊韻,同一個韻的、同一個部的叫疊韻。

板書:云:王分切,十三部。

「云」,段註:「王分切,十三部」。剛才我們翻到十三部,找到了「分」,找到了「云」,都同在十三部裡面,同一個部,我們就稱它這兩個字叫疊韻。我們再看這個「曰」,我的按語裡面曰是「王伐切,十五部」。

板書:曰:王伐切,十五部。

同學們再翻開剛才段註的第十五部,妳翻一下,多少頁?

學生:八百三十六頁。

教授:在裡面找找看,能找到這個「伐」跟「曰」嗎?找到嗎?這兩個字都在第幾部?

學生:十五部。

教授:每個人都要自己會找。「伐」跟「曰」都在十五部。「伐」跟「曰」這兩個字,既是同一個十五部,它們兩個字也是疊韻,韻相同叫疊韻。如何確定它是韻相同,不是用現在的話讀一讀看一樣不一樣,是要這樣子查出來,明白嗎?

好,我們現在要說明的是「云」跟「曰」,它這兩個字怎麼可以通假?現在查出來這兩個字它的反切、它的韻部不一樣,一個十三,一個十五,表示「云」跟「曰」這兩個字不是疊韻,現在明白嗎?要徹底明白。「云」跟「曰」如何確定它不是疊韻?就像剛才那樣查一查,有沒有在同一部?結果不一樣,一個十三部,一個十五部,所以確定這兩個字它不是疊韻。那就看看它是不是雙聲?反切的上一個字,「王分切」,反切的上一個字「王」,下一個字是「分」,王分切反切的下字是要來看它是不是疊韻,反切的上一個字是要來看它是不是雙聲。

板書:雙聲

這兩個字如果聲紐相同。

板書:聲紐

我們叫它雙聲。什麼叫聲紐相同?同學們翻開我們書的三百九十一頁,有一個表格,切與反切,《切語上字表》。這個表格是清代學者陳澧,他根據《廣韻》反切的上字。現在聽懂我說的什麼叫反切上字嗎?還聽不懂。剛才說的,反切的上一個字,明白了嗎?清代學者陳澧根據《廣韻》這本書,所有的反切,他把它繫聯整理,分出四十個聲紐。他分出四十聲紐,後來季剛先生又把「明、微」分成兩個,所以我們表上是四十一聲紐。表上最上面那一格「聲類」,看到嗎?「影、喻、為、曉、匣、見、溪、羣、疑、端、透、定、泥、來、知、徹、澄、娘、日、照、穿、神、審、禪……」,這總共多少?四十一個聲紐。一個紐底下有一群字,看到嗎?這一群字同屬於上面那個聲紐。以後我說到反切上字同一個聲紐,你就要明白是什麼意思。

這個表裡面,這一群字最上面那個代表的叫聲紐,拿最上面的那個字來代表這一群字,同是雙聲的,稱它為聲紐。同學們找找看,反切,我們這裡黑板上反切的上字,我們要查這個「王」,在哪一個聲紐?板書:云:王分切,十三部;曰:王伐切,十五部。兩者雙聲可以通假。

學生:為。

教授:真好,妳查到了。這是「云」,看到黑板,云這個字的反切,「王分切」,我們查到反切上字,屬於「為」紐。說到現在明白嗎?現在我們要查另外一個字「曰」,它反切上字屬於哪一個紐?告訴我,看這,屬於哪一個紐?

學生:為。

教授:這個查都不必查,同樣是「王」字,反切上字一樣。所以這兩個字證明什麼?「云」跟「曰」是雙聲。到此都明白嗎?這都非常重要,因為以後我們要提到雙聲、疊韻、同音。兩個字如果雙聲,或者兩個字是疊韻,最好是兩個字又雙聲又疊韻,那表示什麼?同音。最好是兩個字同音,如果不同音,它是雙聲也可以,是疊韻也可以通假,可以假借,可以代換,明白。

至於你要問,為什麼兩個字同音就可以通假?那也是聲韻學上的問題。說到聲與義同源,我記得前面我們說過,我們的先民老祖先,還沒有語言之前是什麼?只有幾個簡單的聲音。幾個簡單聲音,我們現在能夠明白的,大的聲音絕對不是代表小的意思;反過來,小的聲音也不可能代表大的意思。就這個原則,叫「聲義同源」。字音,這個聲指字音,跟字義是同源的。因此,這兩個字既然同音,或者雙聲,或者疊韻,它就可以通假。到此明白嗎?所以這個「云」跟「曰」,它可以互相假借。

《史記.孔子世家》,司馬遷他把本來應該說「詩曰」,《詩經》說,他用了一個「云」字,「詩云」,借用這個「云」來代替「曰」,這叫通假。條件就是剛才我們說的同音,或者雙聲,或者疊韻。到此明白嗎?

學生:老師,請問什麼時候用云,什麼時候用曰?

教授:這個問題問得非常艱難,什麼時候用「云」,什麼時候用「曰」?真正說話是「曰」;「云」是用來,有時候有人用它假借,通假。習慣我們聽過用云的,有「人云亦云」是嗎?如果我們把它改成「人曰亦曰」可以嗎?勇敢決定,當然可以「人曰亦曰」,只是習慣現在大家都說「人云亦云」,是吧。現在把《說文》,「曰」字查出來,就比較容易回答開吉師所問的這個問題。有人誰先翻到,告訴我第幾頁?二百零四頁,同學們都找到這個「曰」字嗎?

板書:QQ图片20150811065436

紅的這一部分跟白的這一部分是分開的,白的這一部分就是口,嘴巴,口;紅的這部分,代表講話的時候出來的氣,在冬天講話你就看到。「曰」就是說話的時候口氣出來,所以「曰」本身就是說話。所以,許慎說「詞也」,言詞。「意內而言外」,叫詞,《段注》,看到嗎?你內心的意思用言語表達出來叫詞。很高興,他註的跟我們剛才說的竟然一樣,他註什麼?再往下看,「云」跟「曰」,《段注》竟然也說出來了,說它兩個字怎麼樣?「雙聲」。看到嗎?竟然我們比他先查到,雙聲。以後你看《段注》,看到雙聲你就明白了,看到疊韻你也就明白了,是吧。這是我們說「云」跟「曰」,兩字因為雙聲可以通假。

本來該用「曰」,那麼司馬遷不知道為什麼?有幾種可能,有說他忘記了這個字,寫個同音字,這也叫假借,同音,因為同音是可以通假的。這是說司馬遷《孔子世家》,「詩曰」,明明白白用「曰」就好了,他用個假借字「詩云」,害我們查了個半天,終於找到為什麼用「詩云」,假借,雙聲假借。

現在我們就可以回答剛才開吉師問的問題:什麼時候用「曰」,什麼時候用「云」?應該用「曰」為主,它本身是講話;而「云」,本來是天上的雲,所以只是因為同音,可以假借。清楚嗎?下一個字,樹師幫我讀一遍。

學生讀誦:「雨」是下雨的象形。甲文、金文雨字,都像雨從天而降之形,小篆是從甲文、金文演變而來。

備註:典籍所見:(1)下雨。《詩經.小雅.大田》:「雨我公田,遂及我私。」(2)降落。《淮南子.本經》:「昔者蒼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3)比喻眾多。《詩經.齊風》:「齊子歸止,其從如雨。」

雨是部首字,凡由雨組成的字,多與雨的形態有關,如霆、雪、霾、霧等。

常用詞:未雨綢繆,狂風驟雨,揮汗如雨,風調雨順。

板書:IMG_256  IMG_256

教授:甲文,你看到上面那一橫代表的是天,當中好多小點,就是下雨的雨點。它演變到金文,這很容易看出來,同樣的是這個意思。再由金文演變到小篆,也是從最早的甲文演變而來。甲文這樣IMG_256,演變當中的金文,再演變到小篆IMG_256,由它到我們現在寫的什麼?

板書:雨

這很容易了,這是它演變的過程。對這個字,同學們有沒有問題?

學生:備註第三的意思。

教授:典籍所見第三,是嗎?比喻眾多。這是出自於《詩經》,「齊子歸止」,這「歸」,女嫁曰歸,女子長大嫁到夫家叫歸;「其從如雨」,「從」是跟從,「雨」表示很多,跟從陪她去的人很多,其從如雨。還有問題嗎?同學們。

學生:老師,請問一下,剛才那個云字,為什麼都是用的王字分切,或者是曰是王伐切,為什麼取這個王字?

教授:哪一個字?

學生:前面那個云字。

教授:云。

學生:對。

教授:云如何?

學生:為什麼那個云是王分切,然後曰是王伐切,為什麼說的王字?它有沒有什麼道理嗎?

教授:妳問的反切,反切用的字,是吧?

學生:對。

教授:一個王伐切,一個王分切,妳問的什麼問題?

學生:為什麼用個王字,跟那個字有關係嗎?為什麼不取其他的字,為什麼一定要取這個王字?

教授:那妳告訴我要用什麼字?妳覺得用什麼字好?

學生:就是不懂為什麼它一定要取這個王?在字形上跟王字好像也沒關係,音上也沒關係,為什麼要取這個王字?

教授:這是反切用的上下字,為什麼用那些字,是吧?剛才我們翻開一個四十一聲紐表,有個聲紐,底下有一群字,是吧?這群字都同一個聲符。所以我們再翻到後面的那個表,你把「為」紐底下那群字,「為」底下有一大群字,是吧?除了王,還有從開始「于、羽、雨、雲、云、王、韋、永……」這群字,它的聲符在古音都一樣。再看到這頁最後的那個見紐底下,看到「居、九、俱、舉、規、吉紀、几、古、公……」,這群字它的聲符都一樣,所以取一個「見」,看見的「見」,代表這一群,我們稱它為見紐。實際上是什麼?看黑板:

板書:見、居、九、規、古、公

教授:我們說「見」,還有「居、九」,還有「規」,一群,「古、公」,都屬於見這個紐。四十一個聲紐的見紐,它有一群字,同學們現在不明白是為什麼用這群字來注音,是嗎?你再細看一下,注音符號ㄍㄨ(第三聲),聲調暫時不管,古是ㄍㄨ,是吧?公呢?ㄍㄨㄥ,它的聲符都是什麼?紅字的ㄍ,這一群字在古音它都是ㄍ。開吉師一定知道,閩南音裡面保存中古音。現在這個變成了ㄐ,是吧?昨天我們說過ㄍ會變ㄐ,古音這個還讀ㄍ。見,就是看見,見、居、九、規、古、公,都是ㄍ這個聲符。所以四十一聲紐底下那一群字,如果把它換成這個ㄍ,就什麼問題都沒有了。明白嗎?可是古人那時沒有注音符號,他就找聲符一樣的來注音,這些現在讀起來有的不一定是ㄍ,是吧?但是古時它都一樣的,是把屬於同樣的聲符用來注音。王分切那個「王」,也代表聲符,也可以找一個注音符號,它就是一個注音符號,為什麼用「王」,還有底下一群,是吧?這同樣跟這個是一個意思,我舉這個例子是比較清楚,現在明白嗎?

再回到我們剛才例字,好嗎?哪一個字了?「气」下一個字,樹師請幫讀一下:

學生讀誦:气 ㄑㄧ。气是天上雲气層層疊疊的象形。

備註:《說文》:「云气也,象形。」

段注:「气氣古今字。自以氣為雲气字。乃又作餼為廩(ㄌㄧㄣ)氣字矣。气本雲气。引伸為凡气之偁。象雲起之皃。」

典籍所見:(1)正气。《孟子.公孫丑》:「我善養吾浩然之气。」又如《文天祥.正气歌》:「天地有正气。」這種至大、至剛的浩然之气如何培養?簡單的說,要以「忠恕」為行為的軌範,以忠恕修己,以忠恕待人,天天有恆行善,不做虧心事,久而久之,自然能培養出一股無形的浩然正气,俯仰無愧於天地,半夜何怕鬼敲門,你我每個人都能自我漸進培養這種至大、至剛,孟子所謂的浩然正气。

教授:好,先暫時到這,看黑板。

板書:气

「气」,代表天上一層一層的雲气,這樣寫。

板書:氣

後來都用這個字(氣)來代替。這個字(氣)實際上是餼廩的氣。由於它(氣)被借為雲气的「气」,現在我們說「天地有正氣」,都是寫這個(氣),是吧?所以後人旁邊又加一個食物的食,餼廩的餼,來還給這個氣,它被借走了。然後,天地有正氣應該是用這個「气」。

這裡我們說到,《孟子》裡面說道:「我善養吾浩然之气。」聽起來好像很玄妙,是吧?你怎麼養你的浩然之氣?實際上非常簡單,要把它弄清楚,它很簡單。這種浩然正氣是慢慢培養,《孟子》裡面還提到一個例子,說一個農夫怕他的秧苗長得太慢,一棵一棵把它拔高一點,記得嗎?揠苗助長。養氣不可以揠苗助長,只要日常慢慢的。

剛才我們說它不是玄虛的,它是很容易做到的。我們這裡書上,我簡單的說,孔夫子他的學術中心思想是仁,曾子的解釋是忠恕,忠恕兩個字就是儒家的核心思想。這怎麼樣解釋呢?非常簡單。「忠」是盡你的心力,把你分內的事負責做好。所以朱熹註這個「忠」,是「盡己之謂忠」。盡自己的心力,把你分內的事負責做好,「忠」。「恕」,孔夫子在《論語》裡面說得清清楚楚,「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是「恕」。引申為什麼?寬恕,包容。

做人的基本:忠恕。我們修養自己就用「忠恕」兩個字。我分內的事我要盡我的心力,我要負責做好,不管各行各業。譬如我是個教書的,我一定盡我的心力,把我要教的課程把它做好,這是盡到所謂的忠,盡自己心力。恕是什麼?對待朋友,對待其他的人,「人非聖賢」這個我們大家都同意,是吧?人偶爾總會有不自覺的犯些小過失,你不能光盯著他,你犯這個錯,你犯那個錯,你要以恕道包容他,能夠原諒人家,恕,你別忘記你自己也會犯過失。所以你能做到忠和恕,普天下的人,每個人都做到這最簡單的兩個字。普天下的人,每個人都做到忠,把自己分內的事負責做好,我不推諉給你,我一定我自己負責做好;恕,每個人都能做到恕道,想想看這是什麼一個社會?樹師她告訴我了,就是最和諧的大同世界。對嗎?簡單嗎?非常簡單。儒家的道理,孔夫子要我們做人做事,他沒有玄虛,他教你最簡單的做起,忠恕。

好,你我如果從現在開始就努力做到這兩個字,忠恕。天天三省吾身,我今天有沒有做好忠恕?你能天天三省,你一直努力做忠恕,累積久了,你從來不會有時間,沒有那個念頭,你起心動念都不會有壞的念頭,更不用說你會去做壞事,是嗎?這樣久而久之,你自然培養出一股正氣,所謂的正氣。人家一望,看到你,你就是一個正人君子的氣概。不用說,這正氣的表現在你臉上,你不必說的。如何培養?就剛才我說的,這麼簡單。我相信我們每個人都能做到,尤其從小朋友開始更好,都能做到。這是培養正氣。

照我剛才這樣說的,你們想想,培養正氣有困難嗎?想清楚再回答這個問題。照我剛才說的,要培養一股浩然正氣有困難嗎?沒困難。重要就是天天努力實行。這是儒家,孟子是儒家(孔子我們稱他至聖,孟子是亞聖),他培養正氣,教我們很容易做到。所以我們如果希望讓我們能夠有一股浩然正氣,那就是從最基本、最簡單做起,「忠」、「恕」兩個字,沒有深奧的,就這麼簡單。

孔夫子有一次對他的門徒,特別叫曾參,他說:參,我來告訴你,「吾道一以貫之。」曾參點頭,說:「唯。」後來孔夫子離開了。其他同學就圍過來:老曾,剛才老師說的「吾道一以貫之」,我們還不太清楚,我們正想多問一下,你卻說「唯」,你點頭,說yes,我們就不好意思再問了,現在老師走了,請你告訴我,老師剛才說的「吾道一以貫之」,是什麼?曾子解釋說:「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孔夫子平常教導我們的,我們老師平常教導我們的,雖然說得不一樣的,但是總不離開這兩個字。所以「吾道一以貫之」,我平常跟你們講的道理不是支離破碎的,有一個核心思想貫穿的,是什麼?忠、恕。明白了嗎?所以很容易做到,只要努力做。

除了浩然正氣之外,我這裡好像還提到,樹師妳再往下讀:

學生讀誦:(2)气勢。曹丕《典論論文》:「文以气為主。」文章不只是字句的堆砌,最重要是有气勢為貫串。文章的「气」是無形的,就像貫串珠鏈的線,雖看不見,卻是最為重要。文章所謂的「气」,須高聲朗讀才能體會。讀完一段,不接著讀下一段,覺得一口气不能順暢,這就是「气」的作怪。千古文章以《孟子》气勢最勝,孟子的文章遣詞用字來不及修飾,如長江大河滔滔滾滾,夾泥沙而俱下,不信,關起你書齋的門,高聲朗讀《孟子》,就能領會所謂的「气」。文章講究气勢,至於書畫作品,气勢也同樣重要。

教授:好,這裡說到,本來我們講的是天上的雲氣,我們說到孟子說的浩然正氣,又提到曹丕《典論論文》這篇文章裡面說的,文以氣為主。文章以「氣」為最重要,這句話很不容易解釋。直接說文章以氣為最重要,這個氣到底是什麼?很難領會。實際上不難。一篇文章是由一個字、一個字組織成一個句子,由一個句、一個句組成一個段落,由幾個段落組成一篇文章。這裡面一個字一個字、一句一句組成整篇文章,就好像一串很美麗璀璨的珍珠項鏈,你看到的是外面一顆一顆很漂亮的珍珠,我們的文章一個字、一個段落、一個句子就像項鏈上的一顆一顆珍珠,你都看到了,很漂亮。當中貫穿這些珍珠的那根線,你看不到,你只看到外表一顆一顆珍珠,那根線你看不到。文以氣為主的氣,就是那一根貫穿珍珠的線,雖然看不到,但是它是最重要,同意嗎?

回想一下,昨天我們黑板上有一小段「秋水篇」,拿出來看看,你翻開來看看。任何一篇好的文章,都一定有這個氣在,它是組織這篇文章最重要的線。因此,我們要領會這個氣,我們書上也說到了,你高聲朗讀一篇好的文章,你就能領會到。你讀完上一段,不接著讀下一段,好像一口氣沒有順暢;你要把整篇讀完,才說真好!這就是氣在作怪。不信,我也說了,關起你書齋的門,你高聲朗讀《孟子》。為什麼我提出來朗讀《孟子》?千古文章,以《孟子》的氣最盛。他處在戰國時代,不像孔老夫子和老子,他們比較早一點,處在春秋時代。那時候學術沒有百花齊放,沒有互相爭鳴,孔夫子可以慢條斯理跟我們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老子也是,「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他慢條斯理跟你說。到先秦諸子的那些,戰國時代那些諸子百家,那就不是了。

我們曾經說過一個雞三足,說過嗎?為什麼有那家出來?他也在那裡詭辯,竟然有這種學說也出來。所以在學術剛剛爆發的那個戰國時代,百家爭鳴,如果還是像孔夫子、像老子那樣慢條斯理的說,你這一派思想、你這一派學說就會被打倒、就會被淹沒。所以孟子說:「予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我需要辯,我需要強辯,我需要好辯,儒家的道理才不會被淹沒。所以他為著這個,他的文章裡面氣勢特盛。我這裡也說了,像長江大河。你看他的文章,他沒有美麗漂亮的字句,他來不及做修飾,像長江大河滔滔滾滾,夾泥沙而俱下,一口氣嘩啦嘩啦下來了。所以千古文章,以孟子的氣為最盛。

我們說要領略曹丕說的「文以氣為主」,如何領略?我剛才說了又說,說了又說,又說珍珠項鏈什麼的,你好像似懂還好像還不太懂,不要緊,你回去關起你書齋的門,把《孟子》打開,高聲朗誦。「孟子見梁惠王,王曰:叟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孟子對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記得嗎?這就是孟子,氣非常的盛。所以要領略什麼叫文以氣為主。

除了文章,我們再說到先秦這些諸子,孟子剛才我們說了。荀子呢?讀過一、二篇荀子的文章嗎?《勸學》,應該讀過,沒有讀過,請同學回去找,回去打開來看看《荀子》。荀子的文章是非常的嚴謹,你很難不佩服他說的道理,他的文章那麼謹慎、那麼嚴謹,這也是辯論的一個方法,維護他的學術、維護孔老夫子儒家的這種學術,用最嚴謹的文章。這是荀子。

再看儒家以外的墨家,墨子。他主要思想講的是兼愛、非攻。墨子的文章你打開細讀,你會發現他的文章你幾乎是不可挑剔,也非常的慎密說一個理論。這是我隨便舉的、比較明顯的,孟子的氣盛;荀子,他是那樣的嚴密來說一個道理,說得你非信服不可。這是戰國時代,先秦諸子他們為著維護他們那一家的學術思想、那一家的學說,他不得不辯論,不然你會被淘汰。就像剛才我們說,孟子說的「予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我非辯論不可,不然你就被淹沒、被淘汰。

氣,文章,曹丕說:「文以氣為主。」如何領略?照我的辦法,你一定能領會什麼是氣。要不然這一句很難解釋,文以氣為主。

接下來,除了文章,我們課本上有說到任何作品,包括書畫。書法能夠沒有氣嗎?書法,一篇作品,一行一行講究所謂的行氣,還整篇講究它的氣勢。繪畫呢?繪畫也是要講氣勢。我們常常看到那些繪畫的評論家,說某人的畫是氣韻生動。氣,氣韻生動。這說到畫跟氣也分不開。

接著我們就說到正氣,說到曹丕《典論》裡面說的「文以氣為主」。一篇文章它都必須有氣貫穿,哪怕像我們昨天黑板上抄的很簡短的,它都有氣貫穿。我想起,我希望大家對昨天抄的那些簡短的文章能夠讀、能夠熟讀,最好能背誦,再翻開來好嗎?有哪位同學背誦了,舉手我看。小朋友真好,你背誦了,你背我聽聽看。

學生背誦:「莊子釣於濮水,楚王使二大夫往先焉,曰:願以境內累矣。莊子持竿不顧,曰:吾聞楚有神龜,死已三千歲矣,王以巾笥而藏之廟堂之上。此龜者,寧死為留骨而貴乎,寧其生而曳尾於塗中?二大夫曰:寧生而曳尾塗中。莊子曰:往矣!吾將曳尾於塗中。」

教授:怎麼樣?好。我說過,誰背了有獎,是嗎?來,你過來,我有獎。這個很好吃,大家鼓掌。真高興!能夠熟讀,能背誦,就更容易領會文章的氣勢。希望其他同學還沒有背誦的,回去努力。這是講到文以氣為主。我們課本上還說到別的嗎?

學生:有,士氣。

教授:又說到「士气」。我引到《駱賓王.討武曌(ㄓㄠˋ)檄》,檄是討伐出師之前宣誓的誓師文字,叫檄。駱賓王用駢體文寫一篇討伐武則天,誓師討伐的檄文,寫得是氣勢那樣的盛大,「喑嗚則山嶽崩頹,叱吒則風雲變色。以此制敵,何敵不摧?以此圖功,何功不克?」氣勢是那樣盛。不要忘記他是用駢文寫的,駢文是尤其難,有壯盛之氣勢,因為駢文要講究對仗。對仗我們昨天說過,是相當麻煩的。你整篇文章要氣勢貫穿,讓氣勢那樣壯盛,駢文非常難做到。你可以做到很順暢,偶爾會有一、二個對子很漂亮,像有名王勃的「滕王閣序」,「落霞與孤鶩齊飛」,下一聯是什麼?

學生:「秋水共長天一色」。

教授:美不美?「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他才二十九歲,那麼年輕,唐初四傑。王勃、駱賓王、盧照鄰、楊炯,唐初有這四傑,文壇上四傑。王勃「滕王閣序」。「滕王閣序」,我們在這可以補充說一下。當時一位姓閻的,我們稱他閻公,他守南昌這個郡。滕王閣重修好了以後,重九那一天,約了一些文人雅士在那裡聚會。他有意要表彰他的女婿,一個姓吳的,讓他事先做好一篇「滕王閣序」,等到過幾天重九,大家在這聚會的時候,要表彰他女婿的才華。王勃是無意間路過那裡,他敬陪末座,重九那一天。主人閻公就拿出紙筆,請某先生,我們今天盛會,需要有詩有序。那個先生當然知道他要表彰他女婿,就說:請,他說我不行,都客氣;再請另外一位,也都推辭客氣。結果請到最小的王勃,他說:好,我寫,他拿下來就寫。因此這位閻公就非常氣憤,本來今天是要來表彰他女婿,「滕王閣序」早就做好了,沒想到這個小鬼,竟然接下來說,好,我寫。因此他很氣憤,藉故我上洗手間去,更衣,古人說更衣是上洗手間去,然後就進去了。

然後就派一個人在王勃的旁邊,他寫一句你就到裡面給我報告一句,看他能寫出什麼東西來。那個人在旁邊就看著他,王勃。「南昌故郡,洪都新府。」那個人就跑進去了,跟他說:「南昌故郡,洪都新府。」這個閻公氣憤的說:「老生常談。」「襟三江而帶五湖,控蠻荊而引甌越」:

板書: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同學們你看,這是「滕王閣序」,王勃寫到這兩句的時候,「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看看,「落霞」對「秋水」,名詞對名詞。「與」與「共」是連接詞。「孤鶩」對「長天」,「齊飛」對「一色」,詞性相同,平仄相反。霞(平),水(仄);與(平),共(仄);孤鶩(仄),長天(平);齊飛(平),一色(仄)。漂亮嗎?你敢說不漂亮,王勃會生氣。太漂亮了!等那個人又把這兩句跑到裡面向閻公報告的時候,閻公忽然站起來,他說這真是天才。然後就走出來,站在王勃旁邊,一直等,看他寫完,他很高興的請他一起上座。這是王勃。

後來,王勃是經過這個地方,他接著要到南海去省他的父親,他父親在南海。不幸在過江的時候翻船溺死,才二十九歲,非常可惜。所以傳說在那個渡口,坐船那個渡口,常常會聽到樹上有一隻鳥在那唱:「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路人一聽,這是王勃的化身,他不甘心那麼年輕就溺死了。所以路人聽到這個鳥這麼叫,大家都非常感傷。但是又沒有辦法,你不能罵這個鳥:你叫什麼叫,你這並不好。其實很好,你只要說它不好,牠就不叫了。大家看看,怎麼樣能說它不好,讓牠不叫,讓過路的人不再傷心?後來過了很久,有一個人想出來,「唉,你叫什麼叫,這沒什麼好的,你如果把這兩個字(與、共)去掉,不就更簡練嗎?你有什麼好叫的。」本來天天晚上在那裡「落霞與孤鶩齊飛,秋天共長天一色」,據說從此牠就不叫了。「落霞孤鶩齊飛,秋水長天一色」,覺得更精練。傳說是這樣,而實際上,這不能去掉,去掉整個氣勢就不是那麼好。所以剛才我們說的那是傳說。

剛才我們是要說的《駱賓王.討武曌檄》這篇檄文,它的氣勢非常的壯。駱賓王這篇檄文討伐武則天,傳到武則天那裡去,武則天拿到這篇檄文看,起先還在那嘻嘻的笑,「嘻、嘻、嘻」。因為他罵她,一直在罵她,「偽臨朝武氏者,性非和順,地實寒微」,一直罵她。然後到後面,「一抔之土未乾,六尺之孤何託?」武則天就開始動容,她說:「這樣的人才,竟然讓他流落在外,此宰相之過也」,她也愛惜人才。這說到「討武曌檄」,也希望同學們,《古文觀止》就有,你翻開讀一讀,最好讀熟。

文以氣為主,駢文能把氣寫得這樣好,那太難得。所以,魏晉一直到唐初,六朝是我們唯美文學達到最高峰的時代。所謂唯美文學,就指的文章要非常的精到,就指的是駢文,對仗非常工整,氣勢貫穿,非常的好,非常的美,我們在文學史上稱它是唯美文學。六朝這一段是唯美文學的高峰,最高峰。

可是如果有同學讀到歐陽修,歐陽修什麼時代?宋初。唐宋八大家,有人告訴我,是哪八大家?唐是韓愈、柳宗元;宋,歐陽修,再加三蘇,再加曾鞏,再加王安石,唐宋古文八大家。韓愈為什麼提倡不要再作駢文,應該恢復駢文以前的古文,也就是我們說的散文,像《左傳》、像《史記》,這是韓愈所說的古文。原因就是駢文做文章,才氣高的,可以做到像王勃、像駱賓王那樣好;如果才氣不夠,為著要對仗,就要找很多典故來堆砌,表面看起來,這篇文章堆砌起來也是駢文,表面看起來也很漂亮,但是看起來像是一座七寶樓台,很漂亮。七寶樓台炫人眼目,可是你拆下來,不成片段,沒有內容,這是駢文末流的最大弊端。所以韓昌黎有鑑於此,高聲疾呼,不要再去搞那個堆砌的駢文,明白嗎?他提倡所謂的古文運動,就是不要再去搞那個堆砌成七寶樓台那個樣子的駢文,應該好好的要文以達意為主,文以載道,他是提倡這個。後來柳宗元以及歐陽修,後來的這些總共八家,連他自己八家,都是擁護他這種說法,文章要來以載道為主,這是古文運動。

這是我剛才提到歐陽修,附帶說一說,歐陽修是古文運動宋初的一位健將。歐陽修曾經評論陶淵明的一篇文章,叫「歸去來辭」,不曉得有同學讀過嗎?有同學讀過的舉手,還有嗎?真好,有。沒有讀的回去翻,「歸去來辭」。歐陽修這樣說,魏晉無文章,唯,唯有「歸去來辭」一篇而已。意思是說,魏晉六朝除了「歸去來辭」一篇以外,其他都不算文章,魏晉無文章,唯有「歸去來辭」一篇而已。那我們想,歐陽修這個話對嗎?在他眼中,我們魏晉其他文章都不算文章,他主要是來推崇「歸去來辭」這一篇。而實實際際在文學史上,魏晉這段時間是唯美文學的高峰,剛才我說的;但是如果跟「歸去來辭」一比,歐陽修就說,那些都不算,只有「歸去來辭」這一篇。可見「歸去來辭」怎麼樣,應該讀嗎?應該背嗎?好,要背,「歸去來辭」。文章氣勢我們暫時就講到這,以後想到需要補充再補充。

氣,天上的雲氣。還有一點需要說的,一個人的氣質,尤其女士們,如何使氣質高華?古人說:詩書充腹,或者「腹有詩書氣自華」。意思是說,一個人他有高華的氣質,那不是天生,也不是學得來的,而是需要多讀詩書,你才能夠有這分高華的氣質。如果你想讓你的氣質更高華,就多讀詩書。這裡我附帶想起,林語堂他推薦一個氣質高華的人,想知道是誰嗎?你們想知道他推薦誰嗎?

學生:想。

教授:你知道是誰嗎?有人知道嗎?不知道。這個人是古人,但是不是太遠,乾隆時代。我已經提醒了一下,有人說得出來嗎?還不知道,好,就公布答案吧。有一本小書:

板書:《浮生六記》。

有人讀過嗎?很小一本書,在你閒暇的時候可以拿來讀。這裡面作者:

板書:沈復,三白。

沈復,字三白,沈三白。他的夫人:

板書:陳芸。

陳芸是《浮生六記》裡面的女主人翁,陳芸。幽默大師林語堂對一個有高華氣質的女人,他推薦這個人,陳芸。你說她是乾隆時代,林語堂是現代的人,他沒見過,他怎麼會知道?他其實就是從這個(浮生六記)裡面知道的。在你想像中,這位陳芸應該是什麼個樣子?想像一下,這可以讓我們想像的。可能會出乎你想像,沈三白自己記述他夫人陳芸是怎樣一個人?他說,是「削肩」,肩膀頹的;「長項」,脖子長的;「兩齒微露」,還有點小暴牙,這是沈三白記述他夫人的形象。削肩長項,兩齒還微露,有點像兔牙,「似非佳相」、「然顧盼神飛」、「令人之意也消」。這是沈三白記述他的夫人是這樣。

可見高華氣質的人,不一定要合乎選美的標準。你看,陳芸是一個削肩長項、兩齒微露的人。林語堂在所有的中外女人裡面,他特別推薦她。我說中外,林語堂學問很好,中國書讀得很多,他英文很好,他外國書也讀得很多。所以他說中外古今,他推薦這個人——陳芸,自然有他道理。他做個比喻,他說她是怎麼樣的人?應該是她的先生朋友們到家來,在那喝點小酒、聊天,老朋友們就在沙發睡著了,陳芸會拿個小毯子輕輕的幫這位客人蓋上。他只用這個比喻。所以他推薦,他認為古今中外,這一位陳芸女士是讓他最敬佩、最崇拜的一個女士。你要詳細多知道一點,把這個書買回來,相信很便宜,很薄的一本小書。

所謂六記,記述六件事情。第一記,寫他夫婦之間這種逍閒的生活。譬如有一記我記得清楚:夏天,他們在蘇州滄浪亭畔租下一個老屋。很舊、很破了,他們糊上白紙,也就煥然一新。旁邊種些菊花,到九月份,就會覺得很好。夏天,在河畔、樹下鋪些草蓆,在那喝粥。在夕陽將下的時候,在樹下喝稀飯。我們中國人都喜歡喝稀飯,是吧?他不喜歡吃豆腐乳,他覺得很臭。陳芸很喜歡吃豆腐乳,她有一次,夾一口豆腐乳硬塞到他那裡,沈三白後來覺得也真是好吃。

在那清風徐來,一邊喝著稀飯,看著天邊晚霞。然後,晚霞的變幻,沈三白作了一句詩:「獸雲吞落日」,「獸」,野獸。天上那個雲彩,一下像獅子,一下像老虎,一下把落日給吞了,「獸雲吞落日」,記得下來嗎?陳芸本來不識字,也沒讀過書。古代沒有機會讀書,女子,嫁過來以後,從沈三白的書箱裡面翻到《琵琶行》,白香山的《琵琶行》,才挨字的認。「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挨字的認,慢慢的她也能作詩。「獸雲吞落日」,陳芸接著說「弓月彈流星」。彎彎的月亮像一張弓一樣,正好有流星滑過:

板書:弓月彈流星

「獸雲吞落日,弓月彈流星」,好像不錯是吧。你點頭稱好,她一定很高興。這還不說,在這種很舒適、很自在、很純樸的生活裡面,陳芸感覺到非常的滿意,難得在此。而她對她的丈夫說,以後,我們把這個老屋子買下來。然後,旁邊還有些菜圃,種種菜,「君畫我繡」。沈三白會畫些不太值錢的畫,可以賣錢。君畫,你畫,我還可以拿去賣;我繡繡花,也可以拿去賣。換的錢幹嘛?「以為詩酒之需」。想喝點小酒,需要花錢買,沒錢怎麼辦?你畫畫,我繡繡花,拿去賣。作詩也需要紙筆,也需要花錢買,在在都需要花錢。所以,「君畫我繡,以為詩酒之需」。接下來兩句話特別的動人。她說:「布衣菜飯,可樂終身,不必作遠遊計也。」寫得下來嗎?好,我寫:

板書:布衣菜飯,可樂終身,不必作遠遊計也。

她覺得這種很純樸、很簡單的生活,非常滿意。所以對她丈夫說,我們這種簡樸的生活,布衣、粗茶淡飯(菜飯),可樂終身,我一輩子都覺得很快樂,你不必作遠遊計也,不必想到哪裡去想辦法賺錢,去想辦法發財,不必。咱們就在這,「布衣菜飯,可樂終身,不必作遠遊計也」。不要忘記,這種話出自一個女子的口吻是多麼難得。為什麼林語堂特別推薦她?我想是因為這個。能夠放下一切榮華富貴,不去爭逐,甘於淡泊,這是最難得的事。同意嗎?

學生:同意。

教授:所謂的氣質,我想到這位女主人,一定是氣質高華,能夠說出這種話來,「布衣菜飯,可樂終身,不必作遠遊計也」。她非常可愛,所以林語堂中外古今,他就推薦她。他做一個比喻,剛才我說的。這是說到一個人的氣質。

如何培養自己的氣質,使自己氣質能高華,不要因為你只擁有一張像明星一樣美麗的臉,你一開口說話就俗不可耐,有這種人,見過嗎?你一定見過,我也見過。所以,我們要改變自己的氣質,讀書,不二法門。這個氣,怎麼那麼麻煩,我們講那麼多,還沒講完嗎?暫歇,氣暫時不講了。碰到有關氣這方面的問題,歡迎同學們隨時提出來我們討論。我們這裡提到什麼?正氣,要有一股沛然的正氣。如何培養?

學生:忠恕。

教授:太好了。忠恕修己,忠恕待人,久而久之你自然有一股沛然不可侵犯的正氣。哪怕有所謂的邪魔外道,看到我們他就跑,正氣!所以,我們這裡講到一個正氣,希望我們大家都慢慢培養,這是一。又說到什麼?文章的氣勢,本來這個氣很難講解,但是我做了比喻,相信同學們應該明白了,像一串珍珠項鏈當中那根最重要的線,就是文章的氣。除了文章,包括詩文。還有什麼?我也說過,書法、繪畫,都要有氣勢。你不能光是一些顏料,在那亂塗。你畫的畫要使人一看,氣勢磅,好像你的畫面還裝不下你的畫,它在裡面要衝出來一樣,氣!我也想學好,想學好作畫,但太難,我一直在努力,這是一輩子的事。有機會也讓同學看看怎麼學畫的過程,也講氣。

我們講正氣,文章的氣勢,又說到書法、繪畫的氣,又說到什麼?人的這種所謂的高貴的氣質。這是天上的雲氣使我想到這些,可以我們來多講講它。暫時說到這,如果還有什麼補充的,或者同學們想到的,我們接下來再討論。接下來,我們要講的是「水」,留到下次。

 

 

漢字入門  (第六集)  劉克雄教授  2015/8/4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56-181-0006

教授:大家看看甲文水的寫法,金文水的寫法,再看到小篆,小篆的水是從金文、甲文變化而來,而變化並不大。甲文不止一種寫法。

板書:水 金文0000

把它橫過來看,像不像水波?

學生:像。

教授:不管金文、小篆,橫過來看它就是水波。所以這個象形字字形上很容易理解,按照水波的樣子畫出水波的形狀。後面樹師同學妳幫我念一遍:

學生讀誦:水,水 甲文10000甲文 水 金文0000金文水小篆,ㄕㄨㄟˇ,水是水流的象形。甲文、金文、小篆都像水流,「水」當橫看作「水 金文0000」,有水流和激起的水波。

備註:

典籍所見:(1)水,水流。《老子》:「上善若水。」按:上善是最高的修養,「上善若水」是說,一個人的修養最高的境界是像水一樣,水的性質,永遠是從高處往下流,引申為:1、人的修養永遠要學水那樣,謙卑就下。2、再看水從高山上潺潺的往下流,它一定是順著地勢,有坑窪的地方先把它填滿,再往前流,倘若碰到一座大石壁,它絕不會硬闖、硬沖,它會繞一個彎,再往前走,最後流到江河,歸於大海。這顯示給我們,做人做事,要學水流,順乎自然,順乎自然是道家的中心思想。

「上善若水」。接下來老子說:「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是啊,水給萬物帶來最大的利益,它默默的施恩,從不望報。試想,萬物不管植物、動物,包括我們人類,能離開水而生存嗎?你從來沒有聽到水這樣說:「人啊!對我客氣一點,對我恭敬一點,不要忘記我對你的恩德,不然明天就不給你喝了。」如果我們也能學會水的這些美德,不就是老子說的「上善」嗎?

由水的美德讓我們聯想到,五千言《道德經》裡,時時處處提醒我們,要謙卑,要不爭,要順乎自然的處世哲學。如《道德經》第二十二章:「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又如第六十七章:「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水是部首字,偏旁寫作「氵」,凡由水組成的字,多與水有關,如:江、河、流、淺等。

常用詞:滴水穿石,水到渠成,水落石出,飲水思源。

教授:好,水它的性質,我們引了老子「上善若水」這一章,「上善」就是最高的修養,「若水」要像水一樣。水它的性質,它從高山慢慢的往下流淌,它碰到一個低窪的地方,它一定先把它填滿,然後繼續再往前走;如果碰到一座大石壁,它絕不會硬衝硬闖,它會繞個彎再往前走,是嗎?然後流到一個平坦地方,它會在那裡徜徉一下,然後再往前走,匯成江河,然後最後歸到大海。這種水流,從山上一直到歸到大海,它都是順著自然的形勢。所以《道德經》老子整個的中心思想,兩個字:

板書:無為

道家的中心思想:無為。不要誤解「無為」,以為是什麼都不做,不是。無為,用我們現在的話:

板書:順乎自然

就是順乎自然。剛才我們說到水,它就是一種比喻,它絕對是順乎自然。從水它自高山往下流,最後歸向大海,我們還發現它的另外一個性質,它永遠是從高往低處流。永遠從高往低處流,引申到我們做人,如果我們也學習水,也學習水的這種德行,由高往下流,引申為謙恭卑下。我們如果認定它是一種上善,最高的德行,我們就要學它這種謙恭卑下的德行,內心千萬不要存有一絲一毫的驕傲之氣。這是說到我們個人修養。如果能學到像水這樣,永遠是需要謙卑。

在《老子》這章「上善若水」,提出一個總的綱領,人處在世間,最高的這種修養應該像水一樣,他提出這一個總綱領。譬如他也跟他的門生在說他的哲學思想「上善若水」,悟性高的學生他也會點頭稱是。就像早上我們說的,孔子在《論語》裡面說:「參乎,吾道一以貫之」,記得吧?曾參悟性高,他馬上點頭說:「唯」,是的。老子提出這麼一個最高的原則「上善若水」,他的門生,聽到的人,悟性高的他也會點頭,像曾參一樣,說什麼?「唯」,是!

有些悟性不能像曾參那麼高,可能還有疑惑,老子接下來解釋,「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水,為什麼我說它是上善?看水在給萬物帶來最大的利益,而不爭功。譬如,草木能離開水嗎?草木如果缺水,它就不能生活;動物能離開水嗎?也不能;人能離開水嗎?好像忍耐一、二天可以,再久了就恐怕不行。所以萬物,包括動物、植物,以及我們人類,都不能離開水,它給萬物帶來最大最大的利益。我們也從來沒聽說這個水它說:「人啊,對我客氣點,我是水,你如果不對我恭敬,明天不給你喝了」,絕沒有聽它這樣說,它就是默默施恩而不望報。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默默施恩而不望報。經他這麼樣一解說,絕大部分聽到他在說這個道理的時候,大家也都會點頭,不錯,我是不能離開水,水給我帶來很大利益。可是這裡面還有部分的人,他還有疑惑:老子先生,你叫我們效法水那種性質,它的德行,要謙卑,這個我接受。你叫我要像水那樣默默施恩而不望報,我有點疑惑。那我這樣豈不是成為一個天下最大的大傻瓜、無名英雄嗎?是不是會有人有這種疑惑?

老子一定會莞爾一笑,接下來他把利害拿出來給你看。朋友,你有這個疑惑,你再想想,「夫唯不爭,故無尤」。尤是過失、災禍。正因為他不與人爭,所以他從來不會樹立一個敵人。如果我們人生下來長大到老、到死這個過程,假如比喻說是從此岸到彼岸的話,從生到老、到死,一個人能學習水的謙卑、不爭、施恩、不望報,他從來不會樹立一個敵人。他從來沒有敵人,絕不會有人在他背後害他一下,給他栽個跟斗,絕不會,他就可以從此岸風平浪靜的渡到彼岸。「夫唯不爭,故無尤。」聰明的朋友你自己想,這是聰明還是笨,是大傻瓜嗎?你自己想,他沒有答案,「夫唯不爭,故無尤」。

所以他一開始提出一個總綱領,人的修養要學習水那種美德,他說「上善若水」。人的修養,上是最高最高的境界,最高的道德標準,要學水那樣。接下來他再補充、解釋,「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如果有人還有疑惑,那我不是成為一個大傻瓜、無名英雄嗎?他再跟你解釋,把利害拿給你看,正因為不爭,水它可以風平浪靜,此岸登彼岸。明白嗎?有疑惑嗎?提出來討論。

所以我們說老子道家的中心思想,這兩個字「無為」,換成現在的話是順乎自然、不去爭。這是老子道家整個他的學術的中心思想,從它開始第一章,到最後八十一章,處處都在說解他這種學術思想,有時正面說,有時側面說,有時甚至從反面說明,讓我們了解道家的中心思想。要不爭,你說不爭有點困難,以現在工商社會來說,我不去競爭,去爭一個好的工作崗位,我怎麼樣賺錢養家?你說不爭,說來容易,實際上碰到很多的困難。

所以他有一章要我們降低我們的物質欲望,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我們的感官,眼耳鼻舌身,我們的感官有要求,對顏色追逐美的顏色。如果你追逐得太過分,現在的社會裡一入夜,城市裡面霓虹燈五光十色,你如果迷戀這種五光十色,最後蔚藍的天空你可能看不見了,真正大美的蔚藍晴空你可能看不見了,因為你不會注意到,這叫目盲,「五色令人目盲」。

「五音令人耳聾」,天天泡在什麼KTV,裡面震耳欲聾的聲音,你覺得真美,這讓你耳朵只喜愛那種噪音。風入松寄,最美妙的松濤,你聽不到了,等於耳聾。你點頭嗎?所以他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大餐,酸的、辣的、甜的,味道愈重我愈喜歡,好吃。你天天追逐這些五味、美味,傷害了我們的味蕾,舌頭上的味蕾,最後,菜根的香味,可能你吃不出來了。所以說「五味令人口爽」。

五色、五音、五味,這都是我們人的感官,眼睛看到,耳朵聽到,舌頭能辨別的味道。還有一句話,「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騎著快馬去追逐打獵,馳騁畋獵,讓我們心發狂。你說我們現在沒機會打獵,我不能領略。那很簡單,開著寶馬,或者奔馳,腳尖加油一點,噗——飆出去,令人心發狂。這都是說到我們的感官,有時候自己不曉得克制,往往會帶來什麼?目盲、耳聾、口爽,甚至讓你心發狂,不得平靜。這個道理,有沒有反對的?真好。

想想跟《心經》裡面是不是很契合?有好多同學都在點頭。《心經》裡面說:「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這個都跟《老子》這一章,不要太去重視我們的感官享受,我們要把這個欲望降低一點,能降到愈低愈好。所以《心經》裡面也教導我們,《心經》的後面又說到,提得很高,「以無所得故,無有恐怖」,你就遠離什麼?「顛倒夢想」。這都說人如果能夠降低欲望,所謂的放下,你就能夠不會很多煩惱,你就能夠遠離顛倒夢想。

使我們又聯想到六祖惠能大師,當五祖跟他傳授《金剛經》的時候,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應無所住」,不要執著,簡單的說,不執著於這些聲色欲望,簡單的說。惠能大師一下就開悟,是的。所以到《金剛經》的後面,那首偈大家都一定很熟悉,「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世間的一切,你細想,如夢,黃粱一夢。「夢短夢長俱是夢,夢裡胡為苦認真」,記得下來嗎?「夢短夢長俱是夢」,你活長,一百、二百歲;短的,像早上我們說的王勃,這麼一個大才子,二十九歲,有的還更短。「夢短夢長俱是夢」,都是一場夢,既然是夢,「夢裡胡為苦認真」。所以《金剛經》最後偈語,「一切有為法,如」,這一個字是什麼?

同學:「夢」。

教授:莊子有一次到郊外去,走累了,又熱,前面有棵大樹,他就走到樹下想休息一下。當他坐下來,手竟然按到一個像石頭一樣的東西,仔細一看,是一個人的骷髏骨,人的頭的骷髏骨。你也許會嚇一跳,莊子他不怕,他看到,「你是骷髏」,他就拿那個馬鞭敲它,「老兄,你是因為你的年壽到了,今天變成這個樣子嗎?」當然,這位老兄不會回答。莊子又敲,「老兄,你在世間,是因為妻子、兒女的拖累把你累壞了,變成這個樣子嗎?」他當然也不能回答。再敲,又問:「你是作奸犯科變成這樣嗎?」他也不會回答。他本來就走累了,然後又問了這麼多,也問累了,想睡一覺,把它拿來當枕頭,就睡著了。

睡著,一覺睡得很舒服,竟然也做起夢來,夢見這位老兄,這個骷髏來跟他說話。這位骷髏反過來稱他老兄,他說:「老兄,你剛才用馬鞭敲我,你為什麼敲那麼重?很痛。老兄,你敲我,問我那些話,都是生人之累也」,人活在世上的拖累。「老兄,你要不要聽聽死了以後的快樂?」這個莊子固然是個很豁達的人,還是第一次聽到那個老兄說死了以後很快樂,他就很想聽聽,他實在不相信死了快樂。他反過來問那個骷髏,他說:「你說死了快樂?那好,我叫有司(有司就是我們說的閻羅王這一類的)還給你生命,對你吹一口氣,噗,讓你活過來好嗎?還給你生命。」骷髏搖搖頭,「我不願意。」莊子說:「你大概貪瞋痴還未了,你覺得光給你生命還不夠,那好,叫有司除了還給你的生命,再還給你原來世間的那些妻子、兒女,一家團圓,你願意活過來嗎?」骷髏還是搖頭。莊子想:「這個傢伙貪心太重,還給他生命不夠,還給他妻子、兒女,他還貪;好,乾脆滿足你,除了這些,再還給你世間的功名利祿,讓你活過來好嗎?」骷髏怎麼回答?他說:「老兄,你真是一個笨蛋。」他反過來罵莊子是笨蛋。我告訴你,「死了以後是那樣自由自在,沒有你所謂的妻子、兒女拖累,沒有春夏秋冬的變化,冬天也不必加很多衣服,不必去超級市場去買漂亮衣服,不必。」所以最後他結論說,「雖南面王樂,不能過也」,當皇帝都沒有我死了以後快樂,我為什麼還要活過來?莊子一聽,醒來了,原來他在作夢。《金剛經》裡面說,「如夢幻泡影」。

時間,人的生命時間呢?你說我身體很壯,現在醫學又進步,保健一切都會很好,我一定可以活到一百歲以上。好,一百歲,在時間長河裡面算多少?一剎那都不夠。所以,以時間來算,人的生命又是那麼短暫。「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兩個打火石一打,一閃就沒有了,電光一閃沒有了,露,太陽一曬乾了,沒了。「如露亦如電」,指的時光,人的生命、時光太短暫。一切有為法,如夢、如幻、如泡、如影,都不真實的。時間來說,如露亦如電。

所以有一個很有名的人,他把他自己的號叫六如居士。哪六如?剛才說的如夢、如幻、泡、影、露、電。六如居士,是誰啊?不知道。你手機一定查到,六如居士,你自己查去。鼎鼎大名的明四家之一,唐伯虎,他自稱六如居士。

板書:

認識這個水字,本來是個象形字。水波使我們聯想到,老子裡面提到他學術的中心思想,最核心的就是上善若水,要我們順乎自然。提醒我們人的一生,你一定要順乎自然,一定要放下部分,不要與人爭。爭的結果是什麼?剛才我們說不與人爭,你能夠風平浪靜,從此岸一帆風順,然後能渡到彼岸,這是不爭。反過來想想,如果爭是怎麼樣?

板書:蝸牛角內爭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隨富隨貧且歡喜,不開口笑是痴人。

看看這首小詩,作者白樂天,白居易。「蝸牛角內爭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這很清楚是吧,剛才我們是要來探討爭的結果是怎麼樣,白樂天一開始就說爭來爭去,其實在有慧眼的人看,你爭來爭去就還是在蝸牛的角內那一點點。以現在來說,譬如一個人他在一個單位裡面他是個科員,他就想我要表現好,我要能夠勝過其他的科員,將來我要當科長,要爭科長。當他真正爭贏了,他當了科長,他發現還有很多科長。那怎麼辦?我要想辦法排擠他們,我要當局長。他上去當局長了,最後一級一級還在爭。白樂天說,你爭來爭去,真是最後還是在蝸牛角內,有什麼好爭的?就那麼一點點大。更何況人的生命是那麼短暫,就像兩個火石一擦閃出那個火花,一下就滅了。我們人的生命,在這麼短暫的時光裡面寄此身,我們的生命。所以白樂天說,「隨富隨貧且歡喜」,要歡喜的生活,歡喜的在這個人間過你這一輩子。最後他罵人了,「不開口笑」是什麼?「是痴人」,是個笨呆。要我們歡歡喜喜,要能夠快快樂樂,常常笑口常開,這時才不會被他挨罵是痴人。

這說明爭的結果,在慧眼的人看,你爭來爭去,科員當科長,科長當局長,局長上去又廳長。廳長,怎麼還有很多廳長?爭不完。再想一下,今天你是科員,他也是科員,你處處排擠他,他當然也感受到你在排擠他,可是他一時爭不過你,他心服嗎?他心不服。我現在爭不過你,我服你,而實際上他心不服,等一有機會,他可能從你後面給你栽個跟斗,可能他害你一下,這個跟斗,讓你栽跟斗之後永不得翻身。所以是爭的結果會造成樹立敵人。因此老子告訴我們,上善怎麼樣?

學生:若水。

教授:水如何?

學生: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教授: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夫唯不爭,故:

學生:天下莫能與之爭。

教授:不是,「夫唯不爭,故無尤」,是這一章裡面的,另外一章有說到「故天下莫能與之爭」。一切哲學學術思想,我們說哲學是現在的名稱,古代中國沒有哲學這個名稱,就是學術思想。儒家的學術思想是什麼?道家的學術思想是什麼?我們剛才就說道家的學術思想,「無為」、「順乎自然」。要學水那樣永遠順乎自然,永遠謙下,不要驕傲。我們是不是在課堂上說過《易經》的乾卦,從初九「潛龍勿用」,到九二「見龍在田」,然後一步一步努力,到九五怎麼樣?「飛龍在天」。這是警惕我們怎麼樣?千萬不能驕傲,「亢龍有悔」第六爻,你一個驕傲、一個粗心,你會有很不好的結果,亢龍有悔。

使我們想到,道家教我們謙下,上善若水,儒家也教我們亢龍有悔。剛才我們說,順乎自然、上善若水,這是道家他們的中心思想。從它的第一章,到它的最後一章,八十一章,翻來覆去就說的、就闡發這一個順乎自然的中心思想。我們舉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讓我們降下欲望,因為欲望少了你就不會去與人爭,少爭。如果我們手上有《老子》,你隨便翻開哪一章,它都不離我們剛說的這個主題。有一章他說到:「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然後他解釋,「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上,辱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這是說寵辱若驚。

第二個主題,他說「大患者身」,後面他接著解釋:「吾之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若吾無身,吾有何患?」

板書:大患者身。吾之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若吾無身,吾有何患?

大患若身,若就當者,「大患者身」。然後他解釋:「吾之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若吾無身,吾有何患?」很清楚嗎?我們之所以有很多煩惱憂患,因為你有這個身體在。這又稱什麼?臭皮囊。有你這個身體在,你說身體有很多欲望,所以你就有很多大患,很多憂患。「若吾無身」,等到哪天你能夠看破了,我是真的把臭皮囊丟掉了,無身,你還有憂患嗎?「若吾無身,吾有何患」,就再也沒有憂患。這就說明人的憂患煩惱都由我們的心造,心為著要滿足你這個身的種種欲望,所以你就有很多憂患。所以「大患者身」,「吾之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若吾無身,吾有何患?」

《心經》裡面也告訴我們,「無所得」,你就「無有恐怖」,你就能「遠離顛倒夢想」。它提得很高的境界,「無老死」,甚至「無老死盡」,都把它看開了,提得很高的境界。它最後說的讓你「遠離顛倒夢想」,跟這裡說的一樣嗎?幾乎是可以畫個相當靠近的等號,「若吾無身,吾有何患?」我們說到上善若水,聯想到《老子》裡面,他有時候說的淺近一點,有時候說的深入一點,說來說去都在發揮他那個上善若水、順乎自然的哲學思想。剛才我看到一則《荀子》的一小段話,我們也拿來跟這個對照一下。

板書:不誘於譽,不恐於誹,率道而行,端然正己,不為物傾側,夫是之謂誠君子。——孫卿子

孫卿子就是荀子。好像早上我們說過,先秦諸子,各家使出各種辦法來保衛他的學說,孟子說:「予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我也提過荀子他的文章非常慎密,說理讓你不得不服。這裡讓我們見證到,一個君子人「不誘於譽,不恐於誹,率道而行,端然正己,不為物傾側,夫是之謂誠君子」。(誠)這當真的意思,真假的真。真正的一個君子不會為外在的聲名,所謂譽所迷惑,「不誘於譽」。「不恐於誹」,你只要心正,其他有人對你的誤解,你可以不理,無所恐懼。「率道而行」,秉持正道,修己治人。「端然正己」,端正自己。「不為物傾側」,物是外物,外物也就是一切欲望,不為這些外物被它們傾側。這種「是之謂誠君子」,真正的君子。跟剛才我們引的《老子》那些,有沒有相同的地方?「不誘於譽」,聲名,這都是身外。好好的修己,跟剛才我們引的那幾章都一樣,說不要為身外的這些所謂名、所謂利,去被它們傾側,才算真君子。世間人最難通過的兩個關口。

板書:  

一個釣魚的老翁,有根釣竿,是嗎?這是一條魚,我這魚畫得很可愛。這是什麼?蘆葦草,這也是蘆葦草。

板書:五湖三江一扁舟,東西南北任去留。過眼青山綠水圖畫萬卷,最愛蘆花州。蘆花深處,你北冥鯤,你龍門鯉,看誰能逃我名利雙鉤。

在蘆葦叢裡面有位釣翁。牠叫什麼名字,這個魚?

學生:北冥鯤。

教授:或者?

學生:龍門鯉。

教授:看你有多厲害,哪怕你是北冥的鯤,北冥鯤是什麼?《莊子》裡面「北冥有魚」;鯉能躍龍門,看你多厲害。「五湖三江一扁舟,東西南北任去留。過眼青山綠水圖畫萬卷」,他看過那麼多的青山綠水像圖畫那麼美的圖畫萬卷。這是一句,它不是兩句。「過眼青山綠水圖畫萬卷,最愛蘆花州」,他最喜歡有很多蘆花的蘆花州,為什麼?因為裡面有很多魚,「最愛蘆花州」。「蘆花深處,你北冥鯤,你龍門鯉」,看誰能逃我什麼?「名利雙鉤」。好了,我們今天晚上課到這,帶著很高興的心情回家。


 

 

 

漢字入門  劉克雄教授主講  (第集)  2015/8/5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56-181-0007

教授:同學們翻到二十九頁,樹師妳幫我念一遍:

學生讀誦: (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楷書)。日,日是太陽的象形。甲文日字有方、有圓、有多角,以方形為多。古文字學者謂刀筆刻在龜甲上不便為圓,所以多作方形。中有點畫,用來與口字分別。

備註:《說文》:「實也。太陽之精不虧。从○一。象形。」段注:「○象其輪郭。一像其中不虧。」

典籍所見:(1)每天。《論語.學而》:「吾日三省吾身。」(2)白天。《詩經.唐風.葛生》:「夏之日,冬之夜,百歲之後,歸於其居。」(3)昔日。《左傳.文公七年》:「日衛不睦,故取其地。」

日是部首字,凡由日組成的字,多與太陽或日的引申義有關,如:時、早、昧、旭等。

常用詞:風和日麗,日新月異。

板書:WHKCS[3IQEYWLCDI(2Q6MPC

教授:同學們,甲文的字形有很多不一樣的形態,不過基本上就是畫一個太陽的樣子。本來是應該畫圓形,因為龜甲用刀刻,它不好做弧形的線條,所以往往方形、多角形。在金文裡面我們就比較容易看到,太陽只有輪廓。把當中填滿的,我們稱它為:

板書:填實

如果只畫外面這個輪廓的,我們稱它為:

板書:虛中

我們常用詞用的有風和日麗,使我聯想到王羲之的「蘭亭序」,裡面說到「惠風和暢」。王羲之的「蘭亭序」,這裡面我想起昭明太子,他選《昭明文選》的一個標準。昭明太子蕭統是南朝梁代人,他喜好文學,集當時他認為最美好的文章成為一本文集:

板書:昭明文選

季剛先生要我的老師林先生熟讀《昭明文選》,所以林景伊老師他幾乎能背誦整本《昭明文選》。同學們對六朝的駢文如果有興趣,你也可以買一本《昭明文選》,放在你的書架、你的案頭,隨時翻閱。昭明太子他選文章他有個標準,就是要文辭非常的精美,當然也不能違背一個自然的現象,譬如我剛才提到的王羲之的「蘭亭序」,就因為有那麼一句說「天朗氣清」,好像是這麼一句,因為他說的是江南那個地方,在春天的時候說天朗氣清是不合適的,所以「蘭亭序」沒有選入《昭明文選》。這是我看到我們課本上提到一個風和日麗,使我聯想到《昭明文選》裡面有這麼一個句子,因為它跟實際江南三月的天氣是不合適的,所以沒有入選《昭明文選》。也順便提出來,告訴同學們《昭明文選》是怎麼樣一本書。同學們可以備一本,隨時翻閱。翻過來看下一個字,樹師妳幫我讀一遍:

學生讀誦:(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楷書)。月,月是月亮的象形。月亮圓時少缺時多,造字取其常見的通象,作彎彎的月形。

備註:《說文》:「闕也。象形。」段注:「像不滿之形。」

典籍所見:(1)月光。《唐杜甫.夢李白詩》:「落月滿屋樑,猶疑照顏色。」(2)計時單位。《尚書.堯典》:「以閏月定四時成歲。」

月是部首字,凡由月組成的字,多與月亮或光明有關,如:明、朗、朔等。

常用詞:荷塘月色,海底撈月。

板書:@RWEHNPPI_LU`PQU21(@6K9

教授:看看黑板上這裡甲骨文有好多種的寫法,大體上都是畫個彎彎的月亮,它為什麼不像我們說畫個弧形的?剛才我們說過,刀筆不便,所以常常是這樣子的形狀。它可以正寫,可以反寫,在甲骨文裡面,它正反不分別。只有一個地方:

板書:53C8 U}V(X3$TX~AW_YT0GEPHEVC

右手、左手,這兩個不能夠正反混用。其他在甲文裡面,它可以正反互用。看到課本,引到《說文》:「闕也。象形。」再翻回剛才「日」,《說文》日是什麼?「實也。」用實來解說日,用闕來解說月。

板書:天 顛也

天,顛也。用顛來解釋天。月,闕也;日,實也;天,顛也,叫做音訓。

板書:音訓

用字音相同的字來解釋,也就是說顛跟天、實跟日、闕跟月,它字音是相同的。如果後世音變,變的途徑不外韻變了,保持雙聲;或者聲變了,保持什麼?疊韻。所以我們看到《說文》裡面的解釋,天,顛也;日,實也;月,闕也;馬,武也,這都是用字音相同的字來解釋,訓就是解釋。為什麼用字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來解釋?聲與義同源。所以這裡面,在《說文》裡面,用字音相同的字來做解釋,就是因為聲義同源。

再說,日,象形畫個圓圈、畫個太陽,這個都沒有問題。月,你說十五的時候月不是很圓嗎?為什麼不畫圓的?造文字,月亮圓的時候少,缺的時候多,造文字取它的通象,常見的。月亮圓的時候只有十五、十四、十六這幾天,平常是缺的,所以缺時多,這是它的通象。而太陽永遠是圓的。所以月亮是畫一個不滿,彎彎的樣子。

典籍所見,我們引到一個杜甫的詩「夢李白」。從這首詩裡面我們看出什麼?兩位了不起的大詩人,他們是很要好的朋友。李白被貶了,杜甫作夢都夢見他:「落月滿屋梁,猶疑照顏色」。這是他夜裡夢見李白,醒來看到落月滿屋梁,好像這月光照的就是平常你的臉的顏色,很富感情。也看出千古兩位大詩人,他們不但沒有文人相輕,而且感情很好,難能可貴。下面一個字「鼠」,樹師幫我念一下:

學生讀誦:122鼠 甲1(甲文)(小篆)(隸書)(楷書)。鼠ㄕㄨˇ,鼠是老鼠的象形。甲文鼠,橫視像鼠頭、身、足、尾之形,上三點像殘土,鼠性好穴,因此頭常有土。小篆上像齒,下像腹、爪、尾;因其好啃物,故突顯它的牙齒。

備註:《說文》:「穴蟲之緫名也。象形。」段注:「上像首,下像足尾。」

典籍所見:(1)憂也。《詩經.小雅》:「鼠思泣血。」(2)微賤。《魏志.華佗傳》:「太祖曰:『不憂天下當無此鼠輩耶?』」

常用詞:膽小如鼠,鼠目寸光。

教授:由小篆再變到隸、楷,我們都很清楚可以看出,從甲文、小篆、隸、楷它演變的線索。再翻過來,下一個字,樹師幫念一遍:

學生讀誦:57米 甲1(甲文)57米 金1(金文)57米(小篆)(隸書)(楷書)。米ㄇㄧˇ,米是一撮米粒的象形。米粒很小,如只畫一粒,難以表意,所以畫許多米粒較能表意。

備註:《說文》:「粟實也。象禾實之形。」

米是個部首字,凡由米組成的字,都與糧食有關,如:粒、粱、粟等。

常用詞:米飯,大米,魚米之鄉。

教授:我們天天吃的米飯,這個米,如果你是造文字的人,你幫我畫一個米好嗎?一顆米太小,所以就畫一撮的米,比較容易看清楚。下一個字,樹師讀一遍:

學生讀誦:85瓜 金1(陶文)(金文)(小篆)(隸書)(楷書)。瓜ㄍㄨㄚ,瓜是藤蔓上結有一個瓜的象形。陶文及小篆,外象蔓,中象瓜。

備註:瓜是部首字,凡由瓜組成的字,都與瓜果有關,如:瓣、瓢等。

常用詞:黃瓜,西瓜,滾瓜爛熟,瓜熟蒂落。

板書:D:\我的文档-桌面-收藏夹\我的文档\Tencent Files\467112013\Image\C2C\H)TNU%~$86[}]Y8}RFMS$1R.jpg

教授:看看小篆,還有一個陶文,那個瓜非常象形,它是藤蔓結的一個瓜。說到這,我目前住在北京的一個山下,後面有一片果園,利用隙地就種些青菜。青菜它一下長得很快,我們來不及吃它,送給左右鄰居都還來不及,它長得太快。有一天,我去看看那個韭菜長得怎麼樣?長得很高,再不割的話它太老了。那麼就割了,也是吃不完,也分給左右鄰居。再隔一陣,再去看,割了的韭菜它又長了。種過韭菜嗎?同學們把《說文》這個韭菜的「韭」字翻開。

板書:97ED

先找到的同學,讀一下許慎對「韭」的說解。

學生讀誦:韭,韭菜也。一穜而久生者也。

板書:一種而久生者也

教授:種一次,你割了它又長,你再割它又長,叫一種而久生者也。它這就是很容易長,韭菜。我說我的菜園裡面,韭菜割了以後它又長。所以要你們翻翻《說文》,果然許慎也這麼說,一種而久生者也。

有一次,想再看看韭菜又長多高,要趕快要割,沒想到很意外的發現旁邊長一個西瓜,實在太意外了,高興得不得了,我看看有點像這個。為著去看韭菜,竟然發現一個西瓜,還不是很大,大概有我拳頭這麼大。現在我出門幾天了,不曉得長多大。有時我下課休息的時候,我還會想到這個西瓜,我想到底長多大。翻過來,樹師妳幫我讀「燕」:

學生讀誦:(甲骨文)(小篆)(隸書)(楷書)。燕ㄧㄢˋ,燕是燕子的象形。甲文像一隻頭朝上,而展翅奮飛的燕子,小篆從甲文演變而來,上像燕子似小鉗的口,中像其身背,下像其歧尾,身背兩旁像飛時所張的兩翅。

備註:《說文》:「玄鳥也。籋口,布翄,枝尾。象形。」

典籍所見:(1)宴飲,假借為「宴」。《詩經.鹿鳴》:「我有旨酒,嘉賓式燕以敖。」(按:宴、燕:於甸切,十四部,兩者同音,可以通假。)(2)春秋時期諸侯國名。《左傳.隱公五年》:「衛人以燕師伐鄭。」(3)輕侮。《禮記.學記》:「燕朋逆其師。」

常用詞:燕子,海燕。

板書: 

教授:大家看看甲骨文有這樣寫的,很形象,翅膀、身體、尾巴,牠嘴巴像小鉗子。演變到小篆,再演變到我們現在隸、楷。

板書:燕

這個都還保持象形,牠的頭、小鉗子的嘴巴、身體、翅膀、尾巴。燕子尾巴總是叉開的。《說文》說牠是什麼?「玄鳥也。」燕子一般是黑色的,玄是黑色的。演變到隸、楷,問題就看不出來了。這四點代表什麼?看不出來了。你說我們四點的文字有好多。

板書:然

這個字也是四點,它(燕)也是四點,那這四點一樣嗎?這個字(燕)這四點,我們知道是從它變來的。這個字(然),這邊是犬,這邊是肉,底下這四點原來它是火。

板書:火

用火來燒狗肉,然。有同學就鄒眉頭,這狗牠好可憐。然,本來就是火來燒狗肉。各地方風俗不太一樣,在廣西桂林地方,他們認為狗肉是非常好吃,所以他們喜歡朋友三三兩兩一起去吃狗肉,因此就把好朋友叫做「狗肉」。他是我的「狗肉」,意思是說他是我的好朋友。如果你在國外,外國人看到中國人在燒狗肉,他們覺得莫名其妙,太不可思議!這是完全不同的概念。我們主要是講這字形,「然」原來是燒狗肉,後來被借為什麼?天然、自然,因此旁邊又加一個火,燃燒的燃。

板書:燃

這一來的話,這狗一定是很痛,更多的火,燃燒。

板書:然 燕 魚 鳥 7136  9B5A 

大家看看現在的楷書、隸書,這些四點,實際上在篆書裡面我們看到,它都不一樣,這代表火,這是燕子的尾巴,這是魚的尾巴,這是鳥的腳,這變成四點了。我們中國的漢字從甲骨文、金文、小篆,都還能夠看出造字它原來的形體,到了漢代的隸書,以及後世的楷書,像這種變化,你就看不出它原來到底是代表什麼。我們現在學文字學,看到底下這些,知道原來它不一樣。如果同學們沒有來這學文字學,你只認得這些,你不曉得怎麼分別,是嗎?

同學:是。

教授:所以,隸書、楷書對原來造字的這種形象有很大的破壞,好在這個我們現在都已經習慣了。假如它再演變,演變成為簡體字,那對我們傳統文化,尤其是傳統文化的基礎——文字的破壞就會更加嚴重。甚至有人主張廢除漢字,改用像西洋一樣標音的文字,這一來就會把我們原來這幾千年光輝的傳統文化等於是一舉消滅,你看不出字義來,這是非常嚴重。各位同學在此,我們認識到這個,認識到我們漢字的重要性,我們有責任要保護我們的漢字,保護我們的傳統文化,讓我們的傳統文化能夠千年、萬年的繼續傳承、繼續光大,這是各位的一個責任!我們經常引用曾子的話,士怎麼樣?

板書:士

學生:不可以不弘毅

教授:不可以不弘毅。弘是大的意思,毅是堅忍。一個士要有弘毅的精神,我們才能夠傳承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我們還要弘揚,這是我們的責任。我現在已經快八十歲了,還在這裡揮汗,一站站幾個鐘點,我為什麼?這是我的責任,因為我了解到它的重要性,因為我了解到現在年輕一代的朋友們,他不認識,他不知道它的重要性。所以我希望藉著在這個地方,各位是種子,由你們再去傳播,會一個變十個、十個變百個,慢慢傳播。這是寄望各位要有這種使命感!我們對我們的傳統文化,我們必須認識這一點,我們不能夠讓它斷絕。我們認識傳統文化,它的優良是西歐其他國家不能夠跟我們並比的。因此,我們不能夠讓有些他可能是沒有認識,所以認為西洋什麼都是好的,要用標音來改換我們的漢字,這是極為嚴重的一件事情。所以我們需要傳承它,還要捍衛它,使我們的文字,這樣優美的文字、載義的文字、富有哲學的文字,能夠一直傳承下去。

昨天我們黑板上曾經我寫了一小段的樂譜,我們說唱著歌兒回家,是嗎?記得《論語》裡面,孔夫子跟他幾個弟子在一起,他說:「盍各言爾志?」有一個他的弟子,他就說:「願無伐善,無施勞。」最後問到曾點,他說願意跟幾個年輕朋友,然後說最後要:

板書:詠而歸

記得嗎?就是我們昨天說的,唱著歌兒回家,「詠而歸」。各位同學把這一則找出來熟讀,很短,「盍各言爾志」。曾點說到「詠而歸」,孔夫子說「吾與點也」,我贊同曾點這樣的學習。

板書:

昨天因為黑板太小,我寫得比較潦草,現在把它擦乾淨了重新寫一下。這個一點一挑是琵琶的指法。你看看這裡有兩點,一點一挑表示有兩個聲音,這也是兩個聲音。旁邊紅色圈代表節拍,打拍板的地方。我哼一次,同學跟著來。我再開始哼,同學們一起哼好嗎?再來,還想唱一次嗎?

學生:想。

教授:我知道還想,再來。比較熟悉了吧?回去自己念一念,然後你就可以詠而歸。真高興!接下來,樹師幫我讀下一個字:

學生讀誦: 甲骨文金文 (小篆)(隸書)(楷書)。隹ㄓㄨㄟ,是一隻短尾鳥的象形。甲文是一隻鳥的形狀,與鳥本同為一字,不分短尾長尾。上部是鳥頭,嘴朝左方,右為翅膀,下為鳥爪。金文、小篆是從甲文遞變而來。

備註:《說文》:「鳥之短尾緫名也。象形。」

隹是部首字,凡由隹組成的字,都與鳥類有關,如:雅、雀、集等。

教授:前面這個「鳥」字,我們講過嗎?

學生:沒有。

教授:再來念一下「鳥」。

學生讀誦: 52鸟 甲1甲骨文52鸟 金2金文52鸟小篆  (隸書)(楷書)。鳥ㄋㄧㄠˇ,鳥是一隻鳥的象形。甲文、金文是一隻鳥的形狀,鳥頭朝左,鳥身側立,下為鳥尾及足。小篆是從甲文、金文遞變而來。

備註:《說文》:「長尾禽緫(ㄘㄨㄥ)名也。象形。鳥之足似匕(ㄅㄧˇ),从匕。」(許慎據小篆筆劃,說鳥足從「匕」,不確。)

鳥是部首字,凡由鳥組成的字,多與禽類有關,如:鸝、鷺、鵝等。

常用詞:笨鳥先飛,鳥語花香。

板書:

教授:這兩個字在甲文裡面它不分,短尾、長尾在甲文裡面不分。到後來小篆,這就分為「鳥」是長尾,「隹」是短尾。從小篆一直演變到隸書、楷書,鳥與隹就一直是分開用的。

板書:

這是什麼?右手,就是手。手抓住一隻鳥,是哪個字?

學生:隻。

板書:隻

教授:隻。抓住一隻。

板書:

教授:這是什麼字?

學生:雙。

教授:雙。手抓住兩隻鳥。

板書:

教授:看看這應該是什麼字?

學生:集。

教授:集。很多鳥在樹上,集。現在怎麼寫?省略了。

板書:集

教授:只寫一隻鳥,省略了。另外那兩個鳥大概跑掉、飛了,這「集」。所以你看,從我們現在說的XY%IA)C(@AU5NFZE_Q4E]2E,實際上在甲文時代並沒有分別。我們又知道,手抓住一隻鳥就是隻;抓住兩隻鳥,一雙。所以從它的演變,我們會覺得文字學並不是很枯燥,是嗎?因此我們需要更深入的,現在我們講的只是象形,這已經是會意了(96E7),兩個字結合起來、拼起來。這也是會意了,96BB9GV%D93[PL@V%M25)P4[Y3U,這是右手,9GV%D93[PL@V%M25)P4[Y3U,兩個初文組合成一個新的字,這是會意。所以把初文,這是XY%IA)C(@AU5NFZE_Q4E]2E,這是%)EKVXB}X@4H5JN[ZAOA`AM,認識了以後;這是I(A}E2EE7D[}XIRDQLF[K{W,右手;這是YP{WUTOG]C~ALDQ9MA[1G%P,認識以後,再了解它怎麼組合,我們認為我們的漢字並不難學,而且很有趣味,你覺得是嗎?真好。接下來,樹師幫我念下一個字:

學生讀誦:(甲骨文)(小篆)(隸書)(楷書)。羽ㄩˇ,羽像鳥的一片羽毛。甲文、金文羽字略同,像鳥的一片羽毛,小篆從甲文、金文演變而來。

備註:《說文》:「鳥長毛也。象形。」

典籍所見:(1)鳥毛。《易經.漸卦》:「鴻漸於陸,其羽可用。」(2)鳥類。《文選.七啟》:「野無毛類,林無羽群。」(3)五音之一。《呂氏春秋.孟冬紀》:「其蟲介,其音羽。」

羽是部首字,凡由羽組成的字,多與羽毛有關,如:翅、習、翔等。

常用詞:羽扇綸巾,黨羽。

教授:看到甲文和小篆,它就是畫的一片的羽毛,是象形。典籍所見裡面第三項說是五音之一,理解嗎?五音是什麼?

學生:宮、商、角、徵、羽。

教授:就是我們現在說的Do Re Mi沒有Fa,Do Re Mi Sol La五音,Fa和ti是半音。我們只用五音,宮、商、角、徵、羽。這裡附帶要說一下,中國古代的音樂,我們多麼希望能夠找到它、恢復它,那我們在學堂裡面又可以弦歌了。可是太難了。第一,古代沒有樂譜。我們看到最早的樂譜是,我說過,唐代的什麼?文字譜,記得嗎?是什麼曲子?「幽蘭」,是一曲琴譜,古琴的琴譜,「幽蘭」。這是現在有物證,實際能看到的樂譜。

古代的樂器,我們要恢復古代的音樂,第一要先能恢復古代的樂器。你說,有,出土的有編鐘、編磬,還有其他的樂器。管樂器好像沒聽說,橫的、豎的,我沒有聽說出土有管樂器。現在有一個問題存在,我們現在外面市面上買到的洞簫、橫笛,它的音高是對是不對?這是非常麻煩的一個問題。因為根據記載,音高,Do、Re、Mi,它的音高是根據管吹出來的。這個管是竹管,多長,吹出來這個聲音它的音高,定它為宮。因此最重要要知道管的長度,你才能夠取一個標準古代的長度的管,吹一下才知道,它相當於鋼琴上哪一個音,知道它音高。同學們一定覺得這也不難,記載上有,古代的尺,一尺是多長。這實際上是個很麻煩的問題,我們地上出土沒有挖出古代的尺,你就很難定它的長度。記載上怎麼說?尺是用一百顆的米,把它排起來。排一百顆的米,這是一尺。有橫排,有豎排。

板書:3%E(KX(H1U{MWW1NB]HNYJR

橫排一百顆的米,叫橫粟尺。粟,米粟的粟。

板書:粟

橫粟尺。縱排,叫縱粟尺。排一百顆的米,你這樣縱排就是縱粟尺,橫排叫橫粟尺。你說,真好,我回家拿一百顆米排一排看,就知道古代的一尺是多長。問題又來了,你現在用的米跟古代的米一樣大小嗎?米還有好幾種的米,是吧?所以雖然有記載,實際上是很難確定它。就盼望能夠挖出一個古代金屬做的尺,沒有朽爛掉,那就有個標準了。所以很多,因為史上很多這種問題,乍看好像可以克服,再深入一點就麻煩得很,有時候幾乎不可克服。翻過來,我們看老虎,樹師幫我讀一下:

學生讀誦:(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楷書)。虎ㄏㄨˇ,虎是老虎的象形。甲文、金文是側視的老虎,巨口利齒及長身。小篆是從甲文、金文譌變而來。

備註:《說文》:「山獸之君。从虍。从ㄦ。虎足象人足也。」(老虎的腳豈會像人足呢?小篆下部疑像老虎蹲踞之形。)

典籍所見:(1)老虎。《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氣吞萬里如虎。」

常用詞:龍騰虎躍,如虎添翼。

教授:看看甲文的虎,你把它橫過來看像一隻老虎吧?

學生:像。

教授:嘴巴很大,他特別畫的,突出牠可怕的大嘴巴。身上還有紋彩,是吧?到了小篆,慢慢的變得有點不太對了。

板書:

看這個,這像虎頭,還有點像,大嘴巴變得更大,虎頭。這一個小篆變成這樣子。許慎說是老虎的腳像人腳,所以這裡畫個人。底下這部分,紅的這部分,說虎足是人足,這個有問題,對嗎?像這種地方我們既找到了甲骨文,我們又看到了動物園的老虎,就能確認這個地方是不對、不正確的,它不是人足。

板書:

可以說它有點像,它這裡有點拐彎,像老虎蹲踞那個樣子,這是從小篆來說。而實際上,在金文、甲文就清楚的是個整體的象形。這是我們說到《說文》裡面有些部分、少部分,譬如這個「虎」字,許慎這種說解,我們就不可以迷信。我們有證據,我們就應該正確的更正它,它不是人足,我們頂多說,像老虎蹲踞那樣。如果說是甲文、金文,它就是整體的象形。我們看下一個字,樹師妳讀「豕」:

學生讀誦:36豕 甲2 - 副本甲文36豕 金1金文36豕小篆(隸書)(楷書)。豕ㄕˇ,豕是一頭豬的象形。甲文、金文像豬肥大的肚子及尾巴。小篆是從甲文、金文演變而來。

備註:《說文》:「彘(ㄓˋ)也。竭其尾,故謂之豕。象毛足而後有尾。」段注:「豕首畫象其頭,次象其四足,末象其尾。」

豕為部首字,凡由豕組成的字,都與豬有關,如:豪、豢、豬等。

教授:大家看看甲骨文,這豬的肚皮是否還應該畫得更大一點。後面說部首字,由豕組成的字都跟豬有關。我們以前說過:

學生:家。

教授:什麼字?

學生:家。

教授:家,對了。家,我們說它本來應該是什麼?

學生:豬的家。

教授:豬住的豬圈是吧,後來移用到人住的家。許慎他說,是「从豭省聲」。段玉裁就覺得很可疑,他特別提出來「凡許慎說省聲者,都有可疑」,記得嗎?

學生:記得。

教授:這是豬。原來我們住的地方,我們這個家,我們這溫馨的家,原來是豬住的地方。看後面的「鹿」,樹師讀一遍:

學生讀誦:62鹿 甲1(甲文)62鹿  金1(金文)(小篆)(隸書)(楷書)。鹿ㄌㄨˋ,鹿是一隻鹿的象形。甲文鹿字像其兩角多歧,下像其頭及身之形。篆文是由甲文、金文遞變而來。

備註:《說文》:「鹿獸也。象頭角四足之形。鳥鹿足相比。从比。」(按:許慎說「从比」不確。)

典籍所見:(1)比喻帝位、政權。《史記.淮陰侯傳》:「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2)方形的糧倉。《國語.吳語》:「市無赤米,而囷(ㄐㄩㄣ)鹿空虛。」

鹿為部首字,凡由鹿組成的字,多與鹿有關,如:麗、塵等。

常用詞:鹿角,梅花鹿,逐鹿中原。

板書:

教授:同學們看看甲文,這很可愛,是吧?鹿真是很可愛。特別標出什麼?

學生:角。

教授:牠的鹿角。在甲文裡面,如果這裡,這是「土」字,標上這個,表示牠是雄性的鹿。換一個,表示牠是雌性的鹿。在甲文裡面雌雄分開。接下來,同學們看下一個「馬」字,樹師妳幫讀:

學生讀誦:(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楷書)。馬ㄇㄚˇ,馬是馬的象形。甲文、金文馬字,頭、身及尾咸備,特別突出其他動物皆無,而馬獨有鬃毛的特點。小篆是從甲文、金文演變而來。

備註:《說文》:「怒也。武也。象馬頭髦(ㄇㄠˊ)尾四足之形。」

典籍所見:(1)形與馬相似之物。《蜀志.諸葛亮傳》:「亮悉大眾由斜谷出,以流馬運。」(2)騎馬。《淮南子.齊俗》:「胡人便於馬,越人便於舟。」

馬是部首字,凡由馬組成的字,都與馬有關,如:駕、騎、馳、駒等。

常用詞:汗馬功勞,一馬當先。

教授:甲文、金文,牠跟其他動物有什麼不同?特別畫出別的動物沒有,而這種動物特有的鬃毛,馬。小篆的馬,看看:

板書:

這是牠的鬃毛。這個馬字,它是從甲文、金文慢慢演變過來。應該看出什麼?二足,這是馬的兩個腳,這是牠的尾巴。許慎把它看成一二三四,尾巴變小了。看下一個字,「車」,樹師妳讀:

學生讀誦:(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楷書)。車ㄔㄜ,車是古代馬車的象形。甲文和金文像整架馬車之形,小篆及隸書、楷書車字應橫視。

備註:《說文》:「輿輪之緫名。夏後時奚仲所造。象形。」段注:「象兩輪一軸一輿之形。此篆橫視之乃得。」

典籍所見:(1)士大夫所乘的車。《易經.賁卦》:「舍車而徒。」(2)牙床。《左傳.僖公五年》:「輔車相依,唇亡齒寒。」

車是個部首字,凡由車組成的字都與車有關,如:軌、輪、軸等。

常用詞:杯水車薪,前車之鑑,車水馬龍,學富五車。

板書:

教授:當中這一塊是什麼?馬車當中坐的那個椅,輿可以坐的地方,旁邊才是它的輪子。那為什麼本來應該橫寫,現在我們都把它豎起來寫?為著竹簡上一片一片,你橫寫竹簡一片一片很窄,有時寫不好,所以都變橫為直。甲文我們選了兩個。第一個,看到是整架馬車的象形。看過西安的兵馬俑嗎?你可以看到馬車,跟我們甲文看到幾乎是一樣。接下來,我們看下一個「舟」。樹師妳讀一遍:

學生讀誦:(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楷書)。舟ㄓㄡ,舟是船的象形。小篆是從甲文、金文譌變而來。

備註:《說文》:「船也。古者,共鼓、貨狄,刳(ㄎㄨ)木為舟,剡(一ㄢˇ)木為楫(ㄐㄧˊ),以濟不通。」段注:「古人言舟。漢人言船。」

典籍所見:(1)船。《詩經.邶(ㄅㄟˋ)風》:「二子乘舟,汎汎其景。」(2)乘船。《禮記.祭義》:「是故道而不徑,舟而不游。」

舟是個部首字,凡由舟組成的字,多與船隻有關,如:航、舫(ㄈㄤˇ)、艦、舵等。

常用詞:同舟共濟,破釜沉舟,逆水行舟。

板書:

教授:舟很容易看出,小船。所以段注說:古人言舟,漢代的時候就稱它為船。到小篆變得已經不太像船了,然後到了現在隸楷,這個舟就更不像船了。所以我們很高興,我們現在能看到甲文、能看到金文,讓我們更進一步對這些文字更清楚、更正確的認識。同學們再看下面一個字,樹師妳讀一遍:

學生讀誦:(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楷書)。牛ㄋㄧㄡˊ,牛是一頭牛的象形。甲文、金文、小篆,是從後面看牛的樣子,上像頭和兩角,「一」像肩甲隆起,中間「丨」像牛身和尾巴。

備註:《說文》:「事也,理也。像角頭三封尾之形。」段注:「角頭三者,謂上三岐者象兩角與頭為三也。封者,謂中畫象封也。封者,肩甲墳起之處。尾者,謂直畫下垂像尾也。羊,豕,馬,象皆像其四足。牛略之者,可思而得也。」

按:古文字學者有以為,甲文的牛字是牛頭的象形。(引備一說)

教授:等一下。古文字學者,上面加一個「按」,按語,這不是段玉裁說的,是我說的。按:古文字學者有以為,甲文的牛字是牛頭的象形。(引備一說)。接下來:

學生讀誦:典籍所見:(1)星座名。《晉書.張華傳》:「初,吳之未滅也,斗牛之間常有紫氣。」(2)自謙的代稱。《史記.報任安書》:「太史公,牛馬走。」

牛是部首字,凡由牛組成的字,多與牛有關,如:犧、牲、犁等。

常用詞:牛角,小試牛刀,九牛一毛,庖丁解牛。

板書:

教授:對這個「牛」段注怎麼說?角頭三者,它是三岐,像兩角和頭,指這三個,頭,兩個角。封是指這一橫,牛肩膀上凸起的封。這是牛身、牛尾,你從後面看,牛是這個樣子。研究甲骨文的古文字學者,有認為這個牛就是牛頭的樣子。這是有這麼一說,讓同學們知道,從甲骨文,有人認為它是牛頭的象形。

段注說,羊、豕、馬、象都像四足。而這個牛為什麼省略這些四足?段玉裁說:「可思而得之。」這很有意思,可以想像到牛有四個腳。這就是剛才我們說的聲訓,用字音相同、相近的字來解釋。

同學們查一下《說文》,「事」和「理」和「牛」,這三個字的反切。把「牛」的反切和段玉裁注第幾部,你把它記在這個書空隙的地方,先寫下來。「牛」字查完,接下來查另外兩個字,「事」、「理」兩個字的反切。

學生:「牛」、「事」、「理」三字,同在古音第一部。

教授:記下來。

學生:是。

教授:古音第一部是哪一個字?三個字都查到了嗎?「牛」找不到第幾部,是吧?有一個辦法,同學們查查後面,昨天我們用過它的諧聲表。「事」跟「理」都在第一部,在第一部你查查看有「牛」這個字嗎?有嗎?很高興被我們發現了,「牛」也在一部。好,現在妳上來寫在黑板上。

板書:牛,語求切,一部。事,鉏史切,一部。理,良止切,一部。

教授:現在我們是要查這三個字的反切,現在反切查出來是這樣子的嗎?

學生:是的。

教授:是的,好。然後看看這三個字都在第幾部?

學生:第一部。

教授:都在第一部。再看看這三個字反切的上字,查查它的聲紐,要怎麼查?在我們這個書上後面,在這。看看「語」是哪一個聲紐?把這三個字的聲紐都查出來,三個反切上字的聲紐。

學生:語是疑紐。

教授:疑紐,是這個字。

板書:疑

教授:再看第二個(鉏),這個字呢?查查看。

學生:在這裡。

教授:妳查得真快。是牀紐是吧?

學生:牀紐。

板書:牀

學生:然後,「良」在來紐。

教授:「良」在哪裡?

學生:來紐。

教授:查得真快。以前林景伊老師,要求我們把這四十一聲紐的反切上字,哪些字屬哪一個紐,要背下來,要背誦下來。我們是努力背了,可是也忘了很多,因為它本身很難背誦。什麼道理?它彼此不連貫,沒有意義,所以不太容易背。當然能熟記是最好,一看到這個字(語)是疑紐,一看到這個字(牛)是疑紐,一看到它(事)是牀紐。如果不熟悉就要慢慢查。

好,現在回到這裡,牛,事也,理也。我們說它是聲訓,用事來解釋牛,除了聲音之外,它意義上,牛是很能夠做事的,事也。在聲音上,我們看出來它跟牛不是同聲紐,它是疊韻。這三個字都同在一部,我們查出來。這表示事與理跟牛是疊韻為訓,這個清楚嗎?很明白。

我們說過聲訓是以同音的字來解釋,那個同音有時會慢慢變化,聲音的變化。韻變了,保留雙聲;聲變了,保留疊韻。所以,現在我們說許慎《說文》裡面的聲訓有同音、有疊韻(像這個),也有是雙聲的。這是聲訓,我們的理解是這樣。至於為什麼用同音字來解釋,剛才開吉師幫我們說出來了,聲義怎麼樣?同源。這是它的原理,之所以用同音字、疊韻字、雙聲字來解釋,它的原理是聲義同源,這個清楚嗎?真好。

這個牛好像不停的吃草,是吧?牠不停的吃,所以看到牠我肚子就餓了,我們下課準備吃飯好嗎?


 

 

 

漢字入門  劉克雄教授主講  (第集)  2015/8/6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56-181-0008

教授:現在複習一下我們上次講過一個「气」字。

板書:气。

本是天上的雲氣重重疊疊,後來引申到孟子說的浩然正氣。孟子說怎麼樣養浩然正氣?

板書:忠恕。

朱熹的註解好簡要。

板書:盡己之謂忠。

「盡己之謂忠」,盡自己的心力,把自己分內的事情負責做好。第二,恕。孔夫子在《論語》裡面,他說得很清楚,「己所不欲」,怎麼樣?

同學:勿施於人。

教授:「勿施於人」。引申為什麼?寬恕、包涵。你一定能夠理解,包括孔夫子本人,人生來並非聖賢,總偶爾會不自覺的疏忽,犯些小過失。如果你看到別人他無意的,他疏忽了,他犯些小過失,我們能夠不責備,能夠用恕道來包容你的朋友,那你就能做到了恕。孟子說的,「我善養吾浩然之氣。」你只要平時做到這個字(忠),盡你本分把你分內的事負責做好,我是教書的,我負責把這門課把它教好;你當學生的,你負責把上課聽講的把它消化吸收。忠,盡己之謂忠。恕,我們慢慢修養自己,能夠有寬宏的度量,看到別人一些小過失,你馬上想到人非聖賢,你能包容他,因為你自己也偶爾會不自覺的有些小過失。所以這個恕也是你我都能做到的。如果我們每天都能夠做到忠、做到恕,而且要像《論語》裡面說的「吾日三省吾身」,常常(省是反省)想到我做到了嗎?能夠這樣,今天你做到忠恕,你就培養了一點正氣;明天再做到忠恕,你正氣又增長一點。你繼續努力的這樣做,你自然能夠培養出一股孟子說的浩然正氣,而這種浩然正氣是需要日常生活裡面慢慢培養。孟子還說到,不可以揠苗助長。記得這故事嗎?

學生:記得。

教授:所以,我們講文字學是認識這個「气」,原來本義是天上的雲氣。然後引申到為人處世,我們就想到孟子,「我善養吾浩然之氣」。這是修養之氣。然後又引申到曹丕說的「文以氣為主」,還記得嗎?

學生:記得。

教授:那個氣是什麼?

學生:氣勢。

教授:他說一篇文章以氣為主,你說這篇文章你打開來看,我看不出哪裡是氣,看不著,也摸不到,拿起來嗅一嗅,也聞不到。那氣是什麼?我曾經做過比喻,一串美麗的珍珠項鏈,你看到一顆一顆珍珠非常美麗,但是貫串這串珍珠的那根線你是看不到的。文章的氣也正如這樣,一篇文章由一個一個的字組成一句一句,由一個句子一個句子組成一個小段落,由幾個段落組成一篇,這一個一個的文字就像這串珍珠項鏈的珍珠,你都看到了,但是當中那根線你看不到,這就是所謂的氣,文以氣為主。所以文章,你為什麼要寫這篇文章?你想表達你內心你想要說的意思,是嗎?所以你寫這篇文章,你就直接的用來表達你內心的意思,不必去做很多修飾、形容,所謂辭達,要達意。這樣的話,你這篇文章寫下來,你就不會被其他不相干的文字所干擾,你就能做到所謂的氣。

所謂「辭」,文辭的辭,辭達而已矣。你要表現的意,你用文辭最重要就是要達意。所以,文章是如此,詩、詞,這些韻文也都是如此,也都需要注意到所謂文氣。我曾舉例說要體會文章的氣,要各位試試看,關起你書齋的門,高聲朗讀誰的文章?

學生:孟子。

教授:孟子,處在戰國那個時代,戰國那個時代,學術相當發達,以現在的話說,是知識爆炸的時候,所以各家的學說都在那裡宣揚自己這一派的學說。所以我們看到先秦諸子,在戰國時代這些諸子的文章,你就會發現各家都有它的特色,都在盡量維護他那一家的思想。他想要說什麼,他的思想,都盡量用各種方法來維護。荀子,他的文章是非常的鍛鍊,而且非常的周密,你尋不出任何破綻。你看、你讀完他的文章,你一定會點頭,是的。讀過他的《勸學》嗎?《勸學》最好找出來讀一讀。你如果讀《墨子》,你也能夠發現,墨子的文章,真是那樣嚴謹,你挑不出任何毛病,你讀完你也會點頭。這是用來說明,先秦諸子的文章,他都盡量用各種方法來維護他的思想,表現在文章。荀子,墨子是我剛才說的。那孟子呢?他就滔滔如長江大河,「予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記得嗎?所以他的氣勢,我個人認為,千古文章以孟子的氣勢最盛。所以要領略什麼是曹丕說的「文以氣為主」,領略這個氣,朗讀《孟子》,你很容易感受到什麼是氣。

板書:文以氣為主,《典論論文》。

他的《典論論文》裡面提到這個:「文以氣為主」。所以我們講一個氣,相關的我們想到非常重要的,如何養我們的浩然正氣?一天一天慢慢累積。當你每天都三省吾身,我有沒有做到這一個(忠),你還會起心動念嗎?你還有什麼邪念嗎?更不可能做出壞事來,久而久之,你自然有一股浩然正氣。相信嗎?不信你就去做,你一做你就知道。

正氣,文章的氣,我們還說到什麼?一個人的氣質。如何使自己氣質顯得很高華?在我們學習文字學的同時,我們碰到像這種地方,我就很願意多跟同學們分享一下我所了解的,關於儒家的、關於道家的他們的學術思想。這是儒家的。道家的我們也碰過,哪一個字?

板書:OY%L0ST[~M8AJ4`RRDS@Z1S

水,象形,就是畫的水波。

板書:ZFD_)[ICP01U4~T`5)F~2FK

古代竹簡,它是一條一條的,你橫寫,它有時寬度不夠。所以,現在這個水變成直寫。還有我們說過一個字?

同學:車。

教授:車字。

板書:_@5QCKWC[MR1K}5H{PO1_SI

教授:它本來也是橫的。這是竹簡,書寫的工具,受它的限制。讓我們也了解到,我們中國古代的典籍為什麼是這樣豎著寫?不像現在流行的橫著寫?這當然也是受竹簡書寫工具的影響,從上往下。然後,習慣上現在是從右至左,第一行、第二行、第三行,這都是受到書寫工具的影響。下一個是「羊」,樹師幫我念一下:

學生讀誦:羊,19羊 甲2(甲骨文)19羊 金(金文)小篆(小篆)93501(隸書)顏真卿 楷書(楷書)。羊ㄧㄤˊ,羊是一隻羊的象形。小篆是從後面看,上像頭和角,中豎畫像身及尾,兩橫畫像四足,下像其尾。

備註:《說文》:「祥也。從20065 ,象頭角足尾之形。」按:狩獵遇羊,羊不會傷人,肉可食,皮毛可為衣,是大吉祥。

古文字學者有以為甲文、金文,是羊頭的象形。(引備一說)

羊是部首字,凡由羊組成的字,多與羊或美好的意思有關,如:美、祥、養、善等。

常用詞:羔羊,羊毛,亡羊補牢。

教授:羊這個字在甲文裡面的寫法,有文字學者,他們認為是羊頭的象形。演變到小篆,許慎看起來就說它是,從羊的後面看,前面是羊角、頭,然後是身體、四腳、尾巴,小篆。這裡我們看到,《說文》裡面說「祥也」。「祥」,看到「祥」跟「羊」在聲韻上有關係嗎?把「羊」和「祥」這兩個字的反切,按十七部屬於哪一部?都把它查出來。

再把我們這個書後面的反切上字表,查查這兩個字的四十一聲紐。「與」跟「似」,看屬於哪一個紐?

板書:羊,與章切,十部。祥,似羊切,十部。

教授:羊,與章切,十部;祥,似羊切,十部。反切上字,一個在喻紐,一個邪紐,不在同一個聲紐,表示這兩個字(羊、祥)是疊韻,同在一部是疊韻。《說文》裡面告訴我們說,「羊,祥也」,用祥來註解羊。我們馬上就想到,昨天我們說過的聲訓,是嗎?

學生:是。

教授:所以要同學們勤於動手翻《說文》,反切查出來,聲紐查出來。這個工作,以後你們常常要做,不能偷懶。這一本《說文》,你們以後也會「韋編三絕」,等你三絕之後,那也就有進步了。在這等於是複習了昨天的聲訓,是吧?

學生:是。

教授:這裡還要說一點,「羊,祥也」,根本不必看底下,以後我們學完了形聲字,你就明白了,根本不必看它的反切。這個「祥」,从示羊聲,這是它的聲符(羊),用羊來注這個字(祥)的字音,叫形(示)聲(羊),明白嗎?既然用羊來注音,當然這個祥最早也就讀羊,明白嗎?所以這些,我就是故意要讓你麻煩一下,動動手,翻翻《說文》。實際上,它(祥)是形聲字,「羊,祥也」,看都不必看底下這些,馬上你就知道,第一個反應,它(祥)是形聲字。

形聲字,(羊)這是聲母,(祥)這是聲子。聲母、聲子之間的關係,那必定在最早它(羊)是用來注音的,最早是同音。後世慢慢音變,可能會變成什麼?聲變了成為疊韻,就像這個(與是喻紐)、(似是邪紐)聲變了,韻(十部)還一樣;或者韻變了,還保持雙聲,不外乎這兩個。最早應該是同音,它是用來注音的。

我們先把這幾個動物先把它講完,到六十頁,同學們看到大象的「象」字。

學生讀誦:象ㄒㄧㄤˋ,象是一頭大象的象形。甲文是畫一頭大象的形狀,右為象頭、象牙,突出長鼻的特徵,左為象身及象尾。因側視四足只見兩足。借喻為「象形」、「現象」等。

備註:《說文》:「南越大獸,長鼻牙,三年一乳,象耳牙四足尾之形。」按:這是根據小篆作的解釋。

典籍所見:(1)象牙。《離騷》:「雜瑤象以為車。」(2)法令、法律。《國語.齊語》:「設象以為民紀,式權以相應。」(3)效法。《左傳.襄公三十一年》:「其臣畏而愛之,則而象之。」

象是部首字,從象的字有「豫」,本義指大的象。

常用詞:印象,氣象,萬象更新,包羅萬象。

教授:好,我們看到甲骨文,它會像別的動物嗎?除了大象之外,它不可能像別的動物,因為什麼?牠的特徵,牠的鼻子很長,還有象牙。甲文,它有橫寫、有豎寫。而金文,它這裡是豎寫了,漸漸演變到小篆,再到隸、楷。我們都能看出,長鼻子,還有長的象牙,這種特徵。《說文》說是南越大獸,可是我們想到,除了南越,為什麼我們中國河南省它的簡稱叫什麼?

學生:豫。

教授:豫是什麼?原來是,「象之大者」。河南省為什麼稱豫?古時候有象,而且有大的象。所以這個象不只是南越,我們河南以前也有大的象。

板書:24象 金153C870BA 70BA才 70BA

加了一個手,53C8這是右手的右字。手牽著大象,有所作為。把《說文》的「為」翻開,一百一十四頁,這個「為」字在甲骨文清楚的是這個樣子,它只是把這個轉過來,把大象豎寫,上面是加一個手,牽著大象。甲骨文慢慢筆畫有些訛變,變成小篆。在我們《說文》,現在同學們翻開的這個「為」字,是由甲文慢慢演變過來,變錯了有些筆畫。

這個字,到我們這個經學大師許叔重,「五經無雙許叔重」,許慎,他是五經無雙,東漢的經學大師,很可惜他看不到甲骨文。所以碰到這個小篆,真是傷腦筋,那個「為」字,他最後看來看去,就說它是母猴;如果他看到甲骨文,就很清楚是大象,手牽著大象,有所作為。所以像這種地方,許慎他有時根據小篆做的解釋,我們如果找到了確實的證據,像這個字,我們可以修訂它,因為他當時沒有機會看到甲骨文。

假如我們現在也看不到甲骨文,各位同學,你直接看《說文》的那個「為」字,那個小篆,許慎說是母猴也,也許你會認為是別的形相,因為它確實很難認,這個字。很慶幸我們現在能看到甲骨文的資料,解決了很多在東漢時候只能根據小篆來做說解,有許多可以說是一種臆測,自己的臆說。我們現在有幸有很完整的甲骨文資料,那天我介紹過,甲骨文現在我們最常用的,有本書叫什麼?你記下來沒有?

學生:記下來了。

教授:叫什麼?

學生:《甲骨文集釋》。

教授:它的好處是集各家的說解集在一起。譬如這個「為」字,他就會集各家,唐蘭怎麼說,郭沫若怎麼說,然後他集合各家說解。最後他自己還有個按語,他會贊同哪一家的,或者這幾家說法他都不贊同,他有自己的看法。所以對我們來說,是很方便參考,這是《甲骨文集釋》。如果同學們看到這個書上面,它當時是什麼?是刻鋼板油印的。知道刻鋼板嗎?

學生:知道。

教授:知道,真不錯,現在好像都不用了。用蠟紙在鋼板上刻,然後拿來油印。沒見過?你去買《甲骨文集釋》,你一翻,它就是油印的,鋼板油印的。以前我的東西也都是這樣搞,因為要找人鉛字排版要花很多錢。尤其甲骨文這方面,它有很多字你沒有辦法排版的。所以這個書是當時用鋼板油印,到現在你買到,還是那樣,他沒有重新去把它排版,而且有些像甲骨文、鐘鼎文也很難排版。它是鋼板油印的書,裡面我們看到的甲骨文,是他寫在鋼板上印出來的,形相是沒有錯,可是感覺到是不太清楚。那你可能想,我想看得更清楚,在哪裡找?

板書:小屯 甲 乙 丙

教授:書名叫《小屯》,有甲編、乙編、丙編,三本。中央研究院,台灣中央研究院他們印的。哪裡出版?台灣商務印書館,印得非常精美。大本,你看大概是這麼大,大本,銅版紙影印。每頁之間還用薄膜紙隔開,怕它銅版紙久了以後會黏合,印得非常精美。上面你可以看得很清楚,刻在龜甲上的甲骨文很清楚的看到。所以想要欣賞一下,古代甲骨文真正是有多麼精美,那就要買這個書。我記得當時我買,我覺得相當貴,現在這裡(心)還猶有餘痛,相當貴。這個是可以看到最好的、最清楚的。下一個字是「犬」,樹師幫我念一遍:

學生讀誦:44犬 甲2(甲骨文)44犬 金1(金文)44犬(小篆)c5fc53d0e77f4846(隸書)顏真卿  楷書(楷書)。犬ㄑㄨㄢˇ,犬是狗的象形。甲文、金文畫的是狗的側視,狗頭、長身,二足及尾。小篆是從甲文、金文遞變而來。

備註:《說文》:「狗之有縣蹏者也。象形。孔子曰:『視犬之字如畫狗也。』」

典籍所見:(1)狗。《陳情表》「臣不勝犬馬怖懼之情,謹拜表以聞。」又王維《山中與裴迪秀才書》:「深巷寒犬,吠聲如豹。」

犬為部首字,偏旁寫作「犭」,凡由犬組成的字,多與動物有關,如:狐、貓。

教授:貓,這裡修正一下,不是,貓不是犬部,等等同學們再確認一下《說文》。接下來。

學生讀誦:狼、獅等。

常用詞:犬馬之勞,雞鳴犬吠。

教授:這個版本的《說文》裡面,可以查到「貓」這個字。在藝文印書館這個版本裡面,許慎沒有收「貓」這個字。貓,它顯然不是從犬,它從「豸」。我們看到「犬」這個甲文,你絕不會誤認它是大象是嗎?

學生:是。

教授:我們很佩服古人造字能夠那麼形象,你看到馬,它就是馬;看到象,它不會是狗。然後這裡又引到王維《山中與裴迪秀才書》,多熟讀,會帶領你進到山裡面那種幽靜可愛的境地,會讓你感受到一種非常美好的享受。接下來我們看下一個字,樹師妳幫讀一下:

學生讀誦:甲文(甲骨文)43、兔 (2)(小篆)2015052419011513(隸書)1ba36253ef76ca6e(楷書)。兔ㄊㄨˋ。兔是兔子的象形。甲文突出兔子長目短尾之形,小篆是從甲文遞變而來。

備註:《說文》:「兔獸也。象兔踞,後其尾形。」段注:「其字象兔之蹲。後露其尾之形也。」

兔是部首字,凡由兔組成的字,多與兔有關,如:逸、冤等。

常用詞:白兔,守株待兔。

教授:看這個兔字,甲文也非常有趣。在《說文》裡面,他說是像兔子蹲踞在那裡,這是根據小篆的樣子來說解。我們再看下一個字,樹師妳讀一下:

學生讀誦:甲文(甲骨文)金文(金文)44、魚 (2)(小篆)張遷碑  隸書(隸書)柳公權 楷書(楷書)。魚ㄩˊ。魚是一條魚的象形。甲文描繪魚的頭、尾、背鰭與腹鰭,金文和小篆是從甲文遞變而來。

備註:《說文》:「水蟲也。象形。」段注:「其尾皆枝。故象枝形。非從火也。」

典籍所見:(1)捕魚之事曰魚。《左傳.隱公五年》:「公將如棠觀魚者。」(2)殘害。《後漢書.仲長統傳》:「魚肉百姓,以盈其欲。」

魚為部首字,凡由魚組成的字,多與魚類有關,如:鰭、鯉、鱗等。

常用詞:金魚,魚米之鄉。

教授:看看甲文的魚。

板書:甲文

教授:這位同學畫的是吳郭魚。段玉裁注,他是很有眼光的,說出魚的尾巴是分開的枝,像枝形,不從火也。小篆裡面不是像火嗎?段玉裁有眼光,說這個魚,後面是魚的尾巴分開,不像火。我們這個魚字,看看楷書、隸書,下面變成四點是嗎?那天我們講過,四點還有然、還有鳥,還有什麼?燕子的燕,還有魚,這是變成四點的。其實它本來是有分別。魚是牠的尾巴、燕子也是像剪刀的尾巴。然後,然底下是火。還有一個什麼?

學生:鳥

教授:鳥,鳥有四個腳嗎?公孫龍子說有。好,再翻回頭,動物我們舉例說到魚為止。接下來我們看到四十六頁「木」這個字,樹師幫念一遍:

學生讀誦:54木 甲1(甲骨文)54木 金1(金文)54木(小篆)西狹頌  隸書(隸書)顏真卿  楷書(楷書)。木ㄇㄨˋ。木是樹木的象形。甲文、金文和小篆,丨像樹幹,上揚者像枝葉,下者像根株。

備註:《說文》:「冒也。冒地而生。下象其根。」

典籍所見:(1)木材。《論語.公冶長》:「朽木不可雕也。」(2)棺材。《禮記.檀弓》:「原壤登木曰。」(3)樂器。《周禮.大師》:「金石土革絲木匏竹。」(4)質樸。《論語.子路》:「剛毅木訥。」

木為部首字,凡由木組成的字,多與樹木有關,如:松、柏、果等。

常用詞:樹木,入木三分,移花接木。

板書:@)8}0]}R}MF~VT9%5IS0_)O

教授:好,看黑板。樹木的根,樹木的幹,樹木的枝葉,象形。甲文呢?

板書:U@HKROZK1}6E]5J~CMCFP$P

教授:它把這一杈畫的下面一點,還是一樣的,畫的樹木。用個符號指這裡,是什麼?

板書:NO7J)C58IMACBB{RJH]Y0CR

學生:本。

教授:指這裡?

板書:V0_MZ]NW)11KS3CFIS5NIED

學生:末。

教授:你們很聰明,怎麼都知道了呢?用個符號指這裡?

板書:%)O9R@E@@QWKA8V1`JIJ4`3

教授:朱。指松柏這一類的樹,中間樹心紅的顏色,就是我們現在用的「朱」。這棵樹用個指事符號指著這裡,表示樹根本的本,後來引申為重要的。這個樹,樹根可以傷害嗎?這個M6NSR09($4E2XZEW`PLC85F,在這裡,可以用剪刀修剪,那個不要緊,末。物有本末:

學生:事有終始。

教授:很容易理解了,本、末。所以從文字上認識本,我們讀經典就能更深入,正確。本、末。

板書:]`8OB9E[(WX{[8GFTT4JSGL

教授:太陽是吧?

板書:BRK1XRMCA(HYCFQNQ6V@ZFG

教授:這是什麼?

學生:旦。

教授:平旦。早晨太陽剛剛從地平面冒上來,表示一天的開始,一早叫平旦。一年一開始我們叫什麼?

學生:元旦。

教授:元旦,也是一年的開始。從這個字,造字你認識了,你就容易理解一年開始,為什麼叫元旦。這一系列你可以看到:

板書:~@L4QHU_8$_SS}W{XKKAO)V

教授:什麼字?

板書:杲

教授:杲。(旦)太陽升到地面,繼續往上升,升到樹上了(杲)。《詩經》裡面說「杲杲出日」,很明亮,太陽升得很高、很亮。太陽繼續往上走,最後怎麼樣?

板書:]@GPO517QG7OJ5]_[~[YYAG

教授:哪個字?

學生:杳。

教授:對了。

板書:杳

教授:看不清楚了,黑了,太陽下山了。再看這。

板書:(J0$FTV}@624U2NC_@FW8B9

教授:屮,一株小草。

板書:(JZ802]~[[4IYZ469MLRC%Q

教授:這是什麼?

學生:草。

教授:兩株小草。

板書:AK_EVY%MJ$F{0~D@(03AUS0

教授:那天我們說過這個?

學生:卉。

板書:4(8}@BWM~PMA0]1DZ6{LTFH

教授:這個呢?

學生:莽。

教授:莽。

板書:[)%1`@]H9KT93RRDI{S~~IT

教授:什麼字?

學生:莫。

教授:莫,太陽升上來,樹上,還沒有真正落到樹下的時候,它先到這裡,先到草莽中。我們現在寫作什麼?

板書:莫

教授:「莫」,日暮的時候。太陽落到草莽中,再一下它就落到樹下面去,就看不見了。後來這個字被借走了,借為「莫要」的莫。後人想要再用到日暮本意的時候,怎麼辦?它底下又加了個日,是嗎?

板書:暮

教授:合理嗎?天有二日嗎?不可以。所以這個字是很不合理,但是用慣了,大家都在用。暮,它本意就是莫。像這樣一系列很有意義的文字,同學們將來你出去,你在國學班裡面跟小朋友們講解,他一定很有興趣。中國的文字,中國的漢字是這樣有趣,有條理。這是樹木的根、幹、枝葉,很容易看出來,用這個符號使得這個地方最重要。然後,這個是比較麻煩一點,但是你一說他也清楚是朱。一株、兩株、三株,很多草。然後再把太陽它升上來,又落到這。這一系列一講,小朋友非常喜歡,是嗎?原來中國漢字這麼有意思。不可以忘記,因為以後你是獨當一面,負起弘揚我們中華文化,你是一位獨當一面的健將。要引起聽你課的朋友們,引起他們對中國漢字的興趣,然後他們有興趣才能深入。他能深入漢字,他就能漸漸深入傳統文化。所以,像這個能引起興趣的不要忘記,將來你出去,可以照樣跟他們講,他們一定很喜歡聽。

這裡說到,第三個樂器。《周禮》裡面說到:「金、石、土、革、絲、木、匏、竹」。

板書:八音

教授:你說過知道五音,「宮、商、角、徵、羽」,怎麼又來個八音,那是什麼?宮、商、角、徵、羽,Do、Re、Mi、Sol、La,還有什麼?fa、ti,還有什麼?Do,是嗎?不對。八音是八種樂器的材料。八種材料:金、石、絲、竹、匏、土、革、木,八種。我說的順序跟《周禮》不太一樣,我這個順序我記習慣了。金、石、絲、竹、匏、土、革、木,八種。金是金屬,鐘,編鐘,鐘這一類金屬。石,石頭。石頭怎麼做樂器?拿個石頭敲敲看。

板書:IJ{@KZUEUK(MBM@1(F283PP

教授:用石頭做成這麼樣一個形狀,薄片,這裡有個孔,可以穿繩子。可以掛在架上,一個架上,可以掛在上面,大小一樣,厚薄不同,發音就不一樣,有高低。所以掛在這個架上,一片一片看起來一樣大小,實際上它厚薄不同,敲起來音高就不一樣,拿個錘子敲它。這種石頭一般是漢白玉那一類,在台灣有花蓮大理石,拿來做。你這個錘子如果是釘錘,比它硬,一敲它就破掉了。那錘子的材料要比它軟,一般用牛角加一個木棒,噔、噔、噔、噔,非常好聽,清脆悅耳。唐詩裡面有個句子:「唯聞鐘磬音」,就是這個東西,「磬」。

我們出土的古物裡面有編鐘、有編磬,都是掛在架子上,演奏的人就是拿個錘子在這敲;編鐘在另一邊,另一個人拿個錘子。那你想,編鐘、編磬它一片是一個聲音,演奏又是拿錘子來敲,所以它這種音樂一定不可能是快節奏的。你說西洋的小提琴,你可以很快節奏;西洋的鋼琴,噹叮噹噹噹噹,很快。剛才我哼的是什麼?沒有人知道?貝多芬鋼琴的一個協奏曲,叫「皇帝鋼琴協奏曲」。你可以上網聽聽看,看我有沒有哼錯,很快,是鋼琴、提琴都能很快。這個編磬、編鐘你快不起來,一個人拿個錘子敲,你要快怎麼辦?亂來了,是吧?聲音就亂了。

我很慶幸,我曾經在桂林的一個靖江王陵,那裡擺了一套編鐘、編磬,遊客多的時候,他就演奏編鐘、編磬。編鐘一大架,底下鐘聲音非常洪亮。你聽他演奏的時候,你才能感受到鐘鼓煌煌那種聲音,你才能感受到那種帝王將相的府第裡面,那種鐘鳴鼎食之家氣氛,非常好聽。你聽完以後,你會覺得,原來我們中國老早有這樣動人的音樂。我聽了以後我捨不得走,我在那等著,等第二撥遊客來,我又坐在那聽。我一個早上在那聽了五、六次,真好聽。如果同學們有機會也感受一下編鐘,也有編磬。金、石,匏是什麼?匏瓜,葫蘆瓜。

板書:HKK4Y3(V1YOFMT]UQ3VO}[N

還一根一根小竹管,底下這個是葫蘆瓜,匏,一根一根的小竹管插在上面,這裡有個吹口,是用來吹的,這個孔是用手指頭來按的,這個匏,匏就是這種笙。還有一種,近乎這樣,它叫竽。我們說濫竽充數那個竽。什麼是濫竽充數?一個樂隊裡面,那個吹竽的人那天不能來,就抓一個代替,他根本不會吹,在那充數,叫濫竽充數。

金、石、匏。我應該照順序:金、石、絲、竹。絲,琴,弦是蠶絲紐的,琴、瑟。瑟同學們見過嗎?沒見過。古代的瑟是跟琴一起來彈奏的,我們說琴瑟和鳴,《詩經》裡面說「鼓琴鼓瑟」,琴跟瑟是搭配的,在那裡演奏。那到底什麼是瑟?你們都搖頭沒見過。看看你們的課桌,還要這麼長,還要這麼尖,看看這個門板,跟門板差不多大,瑟。要不然李商隱的詩「錦瑟無端五十弦」,如果沒有那麼大,五十根弦如何裝在上面?弦與弦之間總一定有個固定的距離,你要那個板子能裝五十根弦,比門板還要寬一點。這是古代的瑟,很大。又由於琴瑟都是文人雅士用來修心養性用的,所以古人,人死了,有個名稱叫除瑟,把這個瑟除掉,因為好辦喪事,它太大。除,清除的意思,把它清除掉,除瑟。

瑟有五十弦,那可以有多少的音階?我們知道中國我們的音樂是五音,宮商角徵羽,就是Do、Re、Mi、Sol、La,沒有fa,沒有ti。fa、ti是半音,沒有。那你說,如果要演奏,有半音的時候辦得到嗎?可以。在弦上沒有,宮商角徵羽五音。所以這五十根弦,譬如黑板這麼大,這裡裝了五十根弦,還要大。你演奏的時候是這麼演奏的。一根一根弦,每五根,Do、Re、Mi、Sol、La;再來,高一個音階,Do、Re、Mi、Sol、La,十個,你說有多高,用得了嗎?用不了。所以就把這個五十根大瑟剖開一半,二十五弦。二十五弦有五個Do、Re、Mi、Sol、La,還是用不了,用不上;再剖開,一半十二,一半十三。

傳到日本的十三弦,日本人稱它的名稱叫こと,是唐代傳過去的。長,比我們課桌還長,寬比課桌稍窄一點點。看看你的課桌,比我們的課桌稍窄一點點,大概去掉一個拳頭,這樣,它上面可以裝十三根弦。這是唐代傳到日本。我曾經買過兩張,為什麼我有機會買到?甲午戰爭結束,李鴻章簽署的「馬關條約」,把台灣割讓給日本,他佔領了五十年,他以為台灣就是它的領土,所以他們就把那些東西又統統搬到台灣來,就有這種瑟。那麼大東西他也搬過來,這下他要把台灣還給我們中國了,他走了,走了這東西很大,算了,不要了,他要走。所以我有機會買到一張。後來又碰到一張,我又買一張。我才知道原來我們的瑟有五十弦,最後變成十三弦。

它木材很講究,真正的梧桐木,大概有這麼厚,看,這麼厚,大約十公分,八、九公分這麼厚。一個這麼大的一個板子,從底下把它刨開,然後底下再貼上一個板,當中這是空的,然後再有兩個出音孔。你上面彈的時候,聲音就出來了。那個木材是非常好的,整個、整板是梧桐木,然後刨出來的。我本來是想用它這種老木材,拿一把去請人做成一張古琴,因為古琴的材料也是需要很講究。後來找到知情的朋友,他說不能用。何以故?琴的面一定要是平的,因為是按弦,就像小提琴按那個板一樣,那個地方一定是平的,琴是按的弦,還要滑動。而日本人那種留下來的,我們唐代那個瑟,它面是鼓的,不是平的,所以無法做。

這是我能收到當時唐代傳到日本,後來日本人留在台灣的,這個所謂瑟。原來叫瑟,後來就叫箏,現在說的古箏就這個東西。剛才我們說五十弦,一剖兩半,兩半變多少?二十五。覺得還很大,再破開十二、十三。用十三的後來覺得十三的又稍微聲音覺得少了一些,又加了三根。現在古箏一般是十六弦。不知道在座有學古箏的嗎?是十六弦。

箏比琴容易學。箏上面的弦,它底下有個碼固定它的音位,這個碼是可以活動,可以移動的。你往上移,上面弦短一點,聲音就高;太高了,再往下移,聲音就低了。然後把它固定好,它音就定好了,就像鋼琴一樣的,一彈Do就是Do,Mi就是Mi,音已經固定。琴不是,琴一根弦是空的,從頭到尾是空的,一根弦。只靠你的手按,按上面一點,短一點彈奏,聲音高,往下聲音低。就像小提琴一樣,靠你按,靠你的耳朵聽。所以箏學起來比琴容易,原因是聲音已經固定好。如果你覺得學琴難,你先學古箏,也很好聽。還想聽詳細一點嗎?

同學:想。

教授:想,好。你知道琴,材料要非常講究。我聽說過一個故事,有人到北京賣古玩的地方,好像就叫琉璃廠,去那裡。他本身並不懂,他想附庸風雅,想買一張古琴,回去放在那裡,好讓人家知道他也是一個雅士。好了,找,找到一家,彈兩下,撥兩下,覺得聲音很好。但是,他問老闆說:老闆,你有沒有更好的古琴?老闆說:有,但是我眼下沒有,你一個月以後來,我會幫你訪到一張古琴。一個月以後,他再回到這個店裡,老闆用錦緞包起,拿出來,打開。比以前舊了,彈一彈聲音也很好聽,他相信這是比上次看的那張好,高高興興的就買回去了。

實際上,一張古琴不是容易你一個月就能訪到的。老闆他是騙他,他把那張古琴,原來看的那張古琴,他會做舊。把它一冷一熱,它就變成更舊了,看起來好像很舊,實際上是同樣一張。那個人拿回去,覺得這琴怎麼沒有他在朋友家裡看到的那種很光亮?上面還有很多斷裂的裂紋,他就買了油漆,把裂紋漆一漆,漆得很光亮。這有一句俗語叫什麼?「烏漆了斷紋琴」,表示不懂、不識貨,亂整。

琴,有斷紋才顯示它是古琴。新的琴是經過很多次生漆,它漆過。因為琴的木材是非常鬆的梧桐木,如果不厚厚的漆十來次的漆,它聲音就顯得很鬆。所以要一漆,再來一次一次的漆。好,這是一把新的琴,你買回來練習也好,就常常彈。彈久了,彈到大約一百年,這張琴開始有斷紋,有裂紋了。原來的油漆很多層,經過這麼長的時間,一百來年,又經過不停彈奏、振動,所以琴的表面就有很多斷紋、裂紋。開始有裂紋,像蛇的肚皮一樣,距離比較寬,我們稱它為蛇腹斷,像蛇的肚皮一樣,蛇腹斷。

你繼續的彈,而且,要曉得保護這張琴,你不彈的時候不能平放在桌上。要怎麼辦?要掛起,掛在牆上。當然不是水泥牆,更不可以土牆,木板牆才好。為什麼要這樣?琴,它面一定要平,它底下有兩個腳,可以用來纏琴弦的,所以你平放時候,它當中是懸空的,久而久之,它會塌腰,它的腰會塌下去,就不平了,就不能彈了。所以,平常不彈,要把它掛起。

那麼不停的彈奏,一百年左右,有蛇腹斷。再不停的彈,再經百來年,它的斷紋就愈來愈密,有個名稱,有人知道嗎?牛毛斷。那個斷紋很密集,像牛毛一樣,叫牛毛斷。如果你能夠訪到一張牛毛斷的古琴,你就知道它應該是兩百年上下,才能有牛毛斷。那你問價錢,對不起,我不知道。因為有些琴家,他寶愛他的琴,他不會輕易的出讓,所以它也是無價。那你也可能會問,如果我繼續在牛毛斷上面彈呢?再彈,已經是密得像牛毛,沒地方擠了,那會變什麼?我相信各位都不會知道,它會很奇妙的、自然的形成一朵一朵像梅花一樣,這叫梅花斷。同學們一定想問一下,這梅花斷多少錢?那是更是不知道多少錢了。

我有機會從梅庵琴派第三代傳人吳宗漢先生,我跟他學琴,說到剛才我說的這些常識,他告訴我,他有一張梅花斷。那他這張梅花斷,他告訴我,當時逃難,來不及從家鄉帶到香港,也來不及從香港到台灣,來不及。後來有他家鄉的人碰了面,他就問他,他說:「你知不知道我那張琴的情況?」那個人告訴他說:「很可惜,你那張梅花斷的寶琴,被放在屋角那裡,房屋的屋角,塞在那裡。」他一聽,眼淚就下來了,琴家寶愛他的琴,就像他第二生命。琴,剛才我們說要怎麼樣?要掛起,竟然被人把它塞在牆角,牆角會怎麼樣?受潮,一下就完蛋了。所以他一聽,眼淚就下來。他有梅花斷,我沒見過,我是聽他告訴我。

再補充一點,琴的木材是梧桐木,梧桐木指的是北方的梧桐。在南方,梧桐木長得太快,它就太泡,南方就用杉木取代,梧桐木是北方。這一段用來做琴的木材,取下來以後要放在屋簷下,讓它自然風乾,要多久時間?三代。祖父砍下來放在屋簷外,讓它自然風乾,到孫子那一代,它才乾透了,才拿來鑿琴。你說為什麼不用科學方法,在烘爐裡面處理一下不就很快嗎?不行。木頭一樣是細胞組成的,每一個細胞都有那個叫細胞液,它自然風乾,自然乾透,它聲音才會好。所以真正一把好琴有這些講究,不說了。

金、石、絲,講到琴了。竹,管,有橫吹、有豎吹,橫吹叫笛,豎吹叫簫,也叫管。唐代的樂器,流行琵琶、洞簫、三弦、二弦,以及拍板,五個人演奏。那根豎吹的,我們一般人稱它叫洞簫,在閩南它依然稱尺八。

板書:尺八。

你現在到閩南、泉州、廈門這些地方,你問豎吹的這個管,這叫什麼名字?他會告訴你:尺八(閩南語),尺八。為什麼洞簫叫尺八?原因,洞簫的制度,你不要以為簡簡單單一根竹管,來開幾個洞能吹就行了,不是這麼簡單,它也非常講究。尺八是它的長度,一尺八寸長。它規定:

板書:十目九節。

十目九節。什麼叫目?這是目,我們手指頭,這叫目,目與目之間叫節,這兩目之間叫節。這一尺八寸的竹子需要合乎這個條件,要有十個目,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我正好畫十目,十目當然是九節。你說這很簡單,也不是太難,我拿一把尺到竹林裡面去找,量一量,很好,這裡剛好十目九節,你把它取下來。

第二個條件,拿在手上你掂量一下,它要很沉重,這表示什麼?這個竹子已經熟透了,它很結實才會沉重。沉重的目的幹嘛?如果你有另外一管很輕的,同樣拿來吹吹看,你就會把那管輕的丟掉不要它,聲音不好。這個竹子本身的質料它很結實,所以聲音也就會好。然後開孔,一節只准開兩孔。這節,這孔在前面,綠的表示在後面。拇指按在後面,前面這裡還可以按到前面的,也是兩孔,一節開兩孔。

你隨便找一個十目九節,結果不適合於這個條件,一節只能開兩孔,那也不能用,所以就相當的麻煩。這些條件都符合了,還要找真正的名家請他開孔,孔的大小、孔距離的長短就影響到音準不準。這些條件都符合了,最後吹是最重要了。當你吹出來的聲音向四散迴響,像一個大罈、甕裡面那種迴響,這是真正好的一把尺八,四散迴響。

所以日本人對武則天送他這套樂器,有尺八、有琵琶,他們完整保存在正倉院。如果有機會到日本,你到正倉院去看,除了武則天送他的琵琶、洞簫的實物還在那裡,還有那個清單:琵琶幾面、尺八幾管、小瑟多少,那個清單都放在玻璃櫃裡。這些樂器是唐代武則天送給日本的,他們對這些樂器也很尊重。這個尺八,到現在他們也叫尺八,跟閩南一樣。

閩南,從唐末他們到了閩南以後,依然保留這個名稱,對這個洞簫叫尺八。我也是運氣好,我認識台灣有一位吹洞簫公認吹得最好的老先生,蔡添木蔡先生,我曾經請他帶著樂團到東吳大學,他們有課外活動的時間,請他去指導學生學南音,台灣叫南管。他為著表示感謝我,特別親自做一把洞簫(尺八)送我,拿起來確實是很有分量,吹起來四散迴響。有同學會吹嗎?下次有機會我們碰到,我可以拿給你吹,我吹不動。好,真好,那把洞簫。絲、竹說到這裡。

匏,剛才說過,它這個裡面有個簧片,看過口琴嗎?口琴有會吹的嗎?會嗎?很簡單,我教你。口琴裡面有簧片,一吹,Do、Re、Mi、Sol、La,它簧片在振動。這個笙裡面也裝的有簧片,這一吹,它裡面就鳴—鳴—響,這是笙。金、石、絲、竹、匏,土是什麼?你說土還能當樂器?你抓一把泥土,怎麼當樂器?

板書:83@X3@XSPS3SZWXA$ABEM5B

壎,知道壎嗎?用泥土燒成的,當中是空的,這裡開孔,可以按Do、Re、Mi,這是叫壎。很早很早,出土甲骨文的時候,看到有古人用骨頭做的一個小小的壎,他們還吹,還真能吹,古壎。這是土。金、石、絲、竹、匏、土,革是什麼?皮革,用來做什麼?鼓,砰砰砰砰砰,敲的。木,最後一樣木是來做什麼?

板書:13R7HM6Y~7P$)%){[SARD]O

大概這麼大,用木頭雕出來的一個東西,有點像老虎,它背上有這麼多齒。因為它是木頭做的,所以八音裡面最後那個木就指這個東西。你說這個東西怎麼樣來演奏?有同學手上在敲,敲這個上面嗎?不是。沒錯,在這裡,拿一根竹子,竹子稍微剖開,什麼時候演奏?音樂最後結束的時候,那個人就拿那個竹子,從這,你看,從這往上嘟——結束了。好,下課。


 

 

 

漢字入門  劉克雄教授主講  (第九集)  2015/8/6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56-181-0009

教授:複習一下早上我們說的,什麼是五音?五音:

學生:宮、商、角、徵、羽。

教授:它很簡單,就是現在的什麼東西?

學生:Do、Re、Mi、Sol、La。

教授:沒有Fa、Ti,沒有半音,是五音。什麼是八音?

學生:金、石、絲、竹、匏、土、革、木。

教授:金、石、絲、竹、匏、土、革、木。金是哪一種樂器?

學生:鐘。

教授:鐘,有編鐘、有特鐘。石是什麼樂器?

學生:磬,石磬。

教授:磬,用石做成的樂器。絲指的哪些樂器?

學生:琴、瑟。

教授:琴和瑟。竹是什麼?

學生:洞簫。

教授:橫的叫?

學生:笛。

教授:直的?

學生:簫。

教授:唐代直吹那個東西叫什麼?

學生:尺八。

教授:尺八。金、石、絲、竹、匏、土。金、石、絲、竹,匏是什麼?

學生:笙。

教授:笙。底下那個共鳴箱是匏瓜做的。一根一個的小管子,底下有個簧片,一吹它振動,就像口琴裡面的簧片一樣,笙。竽也是這一類。土是什麼樂器?

學生:壎。

教授:壎。小小的一個,是用土燒成的,外面就有孔可以按,這邊吹。早上我說過,我們在安陽還出土了一個骨做的壎,很小,骨頭做的壎,現在還能吹,骨壎。匏、土,革很簡單。木是什麼?用木做成的樂器。記得早上畫的那個像老虎的,而背上有一個個牙齒,在音樂結束的時候,拿一個竹棍子(竹棍子剖開來),從上面刷過。那個聲音是什麼樣的聲音?記得嗎?早上我是神來之音,我現在發不出來那個聲音了。從上面一刷,咯……就告訴你音樂停止了。西洋交響樂演奏結束,指揮一下,表示什麼?結束了。這是金、石、絲、竹、匏、土、革、木,八音,八種材料來做的樂器。這裡面我們曾經把琴說得詳細一點,琴的材料應該是什麼?

學生:梧桐木。

教授:桐木。桐木指的是北方的桐木,南方的桐木又不一樣。南方比北方氣候暖和,木材長得快,所以南方的桐木比較鬆、比較泡,跟北方的梧桐木就不太一樣。所以南方不能拿梧桐木來做琴,可以有一樣代替的,我說過:

學生:杉木。

教授:杉木,不是松木,松木有油,不可以,杉木相近於北方的梧桐。這是說琴的材料。又說到琴經過年代不停的彈奏會產生什麼?

學生:斷紋。

教授:斷紋,就那個原來的漆有了裂紋。大約經過百年左右,它形成的斷紋,它的間距比較寬,它有個名稱叫什麼?

學生:蛇腹斷。

教授:蛇腹斷,像蛇的肚皮,間距比較寬。如果繼續不停的用這張琴,再經過百年左右,它那個斷紋就愈來愈密,密得像什麼?有個名稱,我說過,牛毛斷,像牛毛一樣很密集,叫牛毛斷。所以你如果看到一張古琴,它上面的裂紋密得像牛毛,密密麻麻的,你就能斷定它有多少年代?兩百年左右。我說過如果再繼續的彈這張琴,它已經很密集了,它會怎麼樣?非常奇妙,它會形成一朵一朵像自然的梅花。我們稱它什麼?梅花斷。我沒有見過,那個是太難得了。以前我的老師有這麼一把,後來也就被糟蹋了。這是說到琴。

再告訴各位,唐代用的琵琶,跟一般我們在電視上看的那個豎抱的琵琶不一樣,是什麼樣子?有機會同學們如果旅遊到日本,正倉院現在依然完整保存武則天皇后賞賜給日本的一套樂器,還完整掛在那裡,琵琶。如果有可能近的看,說不定你也會發現斷紋。不過因為是送給他們,他們很寶貴,把它掛在那裡,不知道有沒有人彈?所以能不能有斷紋,我不知道。我有一把琵琶有斷紋,那個斷紋斷得非常的密,是牛毛斷,那大約有幾年?

學生:兩百年。

教授:你們變成鑑賞專家了,有大約兩百年。琵琶這種樂器,之所以唐朝以後在我們中國變成主要的樂器,原因何在?有同學能說得出來嗎?我們最早傳統的樂器——琴瑟。琴,製作一把好琴,早上我說過,這一段木材,北方用梧桐,南方用杉木,要經過多少時間?你砍下來以後這一段木材,要經過多少時間才能拿來鑿?

學生:三代。

教授:父、子、孫三代。這塊木料放在屋簷下,讓它自然風乾,要經過三代,讓木頭裡面的細胞質乾透了。這是時間。琵琶呢?一樣。取下一塊能做琵琶的木材,一樣是放在屋簷外,讓它自然風乾。曾經有一位彈古箏的先生(梁先生),他看我用的琵琶是橫抱,他很好奇,他說:「劉先生,琵琶都應該直抱,你怎麼琵琶是橫抱?」這個故事我說過嗎?說過。原因他不理解,真正古代琵琶,你到敦煌去看壁畫,曲項琵琶它上面那個頸很細,正好你的手可以抓。現在直抱的琵琶,它聲音往往沒有那樣響亮。唐代工商業比以前發達,以前文士他們用來修心養性的琴,不適於在大庭廣眾演奏,為什麼?有同學們學過琴嗎?

學生:有。

教授:學過琴。看過琴家演奏嗎?如果不放現代的麥克風,它音量非常小。琴家在台上演奏,你坐得遠一點後面,你只看到他手在飛舞,你聽不到聲音,這是琴的音量很小。音色是我們國樂器裡面最美的一種。我們說音色,就是聲音聽起來你的感覺,我們稱它音色,最柔美。所以為什麼從周代《詩經》裡面,我們常見到的鼓琴鼓瑟,一直到現在大家還很喜歡?因為它音色很美,再加上它用來修心養性。以前我從我老師學琴的時候,他必定先燒一爐檀香,然後他默坐片刻,讓心沉靜下來,然後才開始彈奏。所以,琴讓我們心能夠靜下來,它的音色在我們彈弦樂器,我們中國樂器裡面它最美,因為它的弦是用蠶絲絞成的。千萬不要用鋼絲弦,鋼絲弦聲音固然響亮,它顯得很躁,它不淳厚。這是琴。

琵琶也是一樣,也都是用蠶絲扭出來的。白樂天《琵琶行》:「大弦嘈嘈……」不記得了?「小弦切切……」,然後說「嘈嘈切切錯雜彈」,接下來「大珠小珠落玉盤」。唐代工商業發達,音色最美的琴,它不適合在大庭廣眾演奏。所以從高昌傳進來的琵琶,它跟琴不一樣,它音色也美,它可以響亮,音量比琴大很多,它適合在大庭廣眾來演奏。甚而如果用所謂的加上鑼鼓種種其他的樂器,彈奏琵琶的人,說不定自己被旁邊的鑼鼓喧天,你彈奏的時候聽不到自己彈的琵琶聲音,可是當你到遠處,鑼鼓聲音聽不到了,這琵琶的聲音卻是聲聲入耳。這是它的特性,適合在大庭廣眾做音樂演奏。所以從高昌傳進來以後,就漸漸的形成我們中國主要的樂器——琵琶。

唐代是如此。傳到現在的閩南地區,泉州、廈門,閩南這一帶,泉州包括附近的南安、安溪、永春、晉江這些,所謂閩南。他們的音樂從唐代一直傳到現在,現在稱它為,有同學知道嗎?叫「南音」。鄭成功反清復明,明末的鄭成功。鄭成功是閩南人,所以他的子弟兵多半也就是閩南人。後來他退守到台灣的時候,這批子弟兵就跟著過去。這些人就是現在台灣他們說的「河洛郎」,Huo-lo,河洛。Huo-lo,就是現在台灣講閩南話的,我們稱他台灣人,他其實是閩南過去的河洛郎,河洛地區的人。另一部分,是由梅縣那些客家人到台灣的,佔的比例比較少。在台灣來說,我沒有確實的統計,大約是這樣,百分之七十左右是閩南河洛,百分之二十幾是客家,還有極少數是它的原住民,我們說高山族,住在阿里山。常常聽到一首歌,阿里山的姑娘怎麼樣?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呀,聽過嗎?

學生:聽過。

教授:這就是少部分的原住民。台灣大分為這三大塊。所以因此我們現在了解到,現在說的台灣人,其實是怎麼樣?就是福建、廣東過去的。只是去的時間比較早,鄭成功什麼年代?

學生:明末清初。

教授:明末清初,也不過三、四百年。所以這些人帶過去的一切文化,也都跟大陸完全一樣,包括生活、風俗習慣、講的河洛話(語言)都跟閩南完全一樣,客家也是一樣。所以他根本就是比我們早一點去,他就是道道地地的中國人,對不對?弄清楚這一點。

然後我們說這個琵琶,這些閩南的人也帶到台灣去。台灣他們叫南管,管樂器的管,南管。湳貫(Nanguan),南管。存在閩南地區的音樂叫什麼?剛才我說過:

學生:南音。

教授:南音。到台灣它叫南管。其實是什麼?兩者是完全一樣,南管,南音。一般人不理解的會以為南音也好、南管也好,是地方的音樂,是地方小調。而實際,它是保存中原的古樂,從唐代隨著移民到了閩南。閩南這地方山多,交通閉塞,所以把從中原帶過來的文化,也比較完整的保留,包括語言,完整保留。所以,如果同學們有志於研究我們中國以前的古樂,古代的音樂,遠古我們不敢說,唐代,還有唐以前的時候,唐和後面的宋,南音是一座未開發的寶山。記得這個事,如果將來你有志於從事於音樂的研究,或是將來你去傳播傳統文化,你的學生有志於去弘揚我們中國傳統的音樂,真正的保留古樂的寶山在哪裡?就在閩南,現在說的南音。

本來我很擔心,沒有人去研究它,會失傳,非常可惜。要研究南音會碰到一些困難,譬如他們唱的是用閩南語來唱,如果是一個北方的朋友,他不能講閩南語,他就無法來唱,他就不喜歡它,我不跟你玩了,你這個太難了。因此我很擔心,南音會不會有朝一日被人家遺忘?那又是我們中華傳統文化的一大損失了。我跟同學們提過好幾次,孔夫子拿六種教材來教他的徒弟,《詩》《書》《禮》《易》《樂》《春秋》。《樂》,音樂,可見音樂是多麼重要。我們現在古樂的流失,是我們傳統文化裡面六分之一不見了,很可惜。當時六種教材,去掉六分之一,非常可惜。所以值得去挖掘。

剛才我們說到,要深入去研究南音會遭遇到一些困難,就是因為它需要用閩南語、閩南音來唱。所以研究音樂史的朋友,不一定會碰到一個會講閩南話的人,所以這就碰到這個問題。但是同學們記得那是一座寶山,未發掘的寶山,你如果能夠去研究固然好,你如果不能,你的學生們你要告訴他,我們中國有一座寶山還未經挖掘。同學們會問,老師你怎麼不去挖一挖?我確曾去挖過,挖出了三個詞牌,那是四十多年前的事了,我也發表了,我忘記在哪一個地方發表的。後來我沒有繼續挖的原因,因為我到別的地方去了,所以我就沒有繼續去做這份事。到現在為止我依然耿耿於懷,因為我認識它,我覺得它價值的可貴,而我能做,而我竟然沒有做好,耿耿於懷。所以我在這一而再的提醒各位有這麼一座音樂的寶山。

可能同學們會問,你有什麼證據,說那是真正保存古樂?多方面。第一個,從樂器本身。唐武則天賞賜日本的那套琵琶、尺八,在南音裡面依然洞簫還叫尺八。早上我們說,尺八有很嚴格規定。這是從樂器本身,有唐代留下來的實物,你拿來跟現在閩南他們演奏的這些樂器,你拿來做對比,這是一個證據。還有,我是研究聲韻學的,我了解保存我們中原古音最多的兩個地方,一個閩南,一個客家。保留中原古音,這個證據太多了。這是語言。現在南音依然需要用保存古音最多的閩南語來唱,這又是一個證據。還有我們做學問一定要求一個真,除了這些旁證之外,還有明代:

板書:荔鏡記 嘉靖重刊

明代嘉靖年間重刊,重刊的一本戲文叫《荔鏡記》。現在在南音裡面最常登場演出的就是《荔鏡記》。記得重刊,可見這本書《荔鏡記》是在嘉靖以前就有,是嗎?這個清楚嗎?重刊。所以這裡面唱的詞牌、曲牌,更難得的是它現在還用琵琶、洞簫來協助這位登台演戲的人唱,中國的歌劇。這是最直接的證據,南音保留中原古樂。這方面有興趣的同學可以留意,值得我們去挖掘、去弘揚。

接下來我們回到我們課本。同學們翻開四十七頁,樹師幫我讀一遍:

學生讀誦:4竹 甲1(甲骨文)4竹 金1(金文)28、竹 (2)(小篆)2015021717023749(隸書)119129(楷書)。竹ㄓㄨˊ,竹是竹子枝葉對生的象形。小篆是從甲文、金文遞變而來。

備註:

典籍所見:(1)簡冊。《後漢書.和熹鄧皇后紀》:「必書功於竹帛。」(2)八音之一,用竹製成的樂器。《陋室銘》:「無絲竹之亂耳。」(3)用竹製成的。《長干行.妾髮初覆額》:「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

竹是部首字,凡由竹組成的字,多與竹有關,如:簡、箕、笛等。

常用詞:胸有成竹,絲竹管弦,勢如破竹。

教授:這裡面「箕」底下那個是竹字頭,應該是什麼?笛。再前面那個《長干行.妾髮》,應該是頭髮的「髮」,因為這是從簡體轉換成正體,就變成這個「發」,是頭髮。「妾髮初覆額」,《長干行》裡面。「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我們說「青梅竹馬」,典故出在這。看甲文、看金文的形狀像什麼?

學生:竹葉。

教授:竹葉,像竹子的葉子。你不能要求甲文、金文要畫得跟真正的竹葉完全一樣,那是圖畫,這是文字。翻過來,「冊」,樹師請妳讀一遍:

學生讀誦:册10000(甲骨文)册10000(金文)29、冊(小篆)80202(隸書)105042(楷書)。冊ㄘㄜˋ,冊是將一片一片的竹簡,用繩子編纂起來,成為簡冊的象形。古代用一片一片的竹簡來書寫,寫完一個段落,用繩子編纂起來,稱一冊或稱一編。如《史記.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韋編三絕。」又如成語「學富五車」,是出自《莊子.天下篇》:「惠施多方,其學五車。」古時的書是用竹簡寫成,竹簡每片只能寫二十來個字,五牛車、五馬車的竹簡,其實並不很多。古代書籍簡冊非常難得,讀過五車的簡冊,學識比起常人就顯很豐富了。

備註:《說文》:「符命也。諸侯進受於王也。象其札一長一短,中有二編之形。」段注:「竹簡長短相間排比之,以繩橫聯之,上下各一道。」

典籍所見:(1)漢制約敕封侯曰冊。——《釋名.釋書契》。(2)謀略,計畫,與「策」通。《漢書.趙充國傳》:「此全師保勝安邊之冊。」

冊是部首字,凡由冊組成的字,多與書冊或典籍有關,如:典、扁、嗣等。

常用詞:手冊,書冊,史冊,相冊。

板書:

教授:一片一片的竹簡,用繩子編纂起來。竹簡的製作,我們現在才從出土看到真正的簡冊,它大約一尺左右,寬大概正好可以寫一行字。古代沒有現在這種紙,所以他書寫一般就是用冊,簡冊。這個簡冊製造是非常麻煩,先到山裡面、竹林裡面去找哪幾棵竹子它比較成熟,它材質比較結實,砍下來。同學問,砍下來那麼長,為什麼不直接剖開來寫?那很不方便,你怎麼編呢?所以大約就可能一節一節。之後還有很多製作的過程,要把竹子外面那層皮,青色的皮,它是滑的,不容易著墨、不容易寫,要把它刮去。把它刮去,讓它寫起來不至於說寫不上去,這道工序叫殺青,殺青原來是從這來的。電影現在拍攝完了叫殺青,它是從竹簡去青皮這裡轉用過來,殺青。然後再剖開,還要經過泡製,然後再晒乾,然後才能拿來寫。寫了,有時候寫錯,用刀子把它刮去,重新再寫,所以又稱刀筆,用刀子刮。這是竹簡。記得我們說過一個字:

板書:

教授:這是什麼字?

學生:ㄐㄧ

教授:ㄐㄧ,三個線條集攏在一起。

板書:

現在哪一個字?侖。簡冊製作很麻煩,書寫,然後再用繩子把它編。集合,編纂,千萬次序不可以弄亂,不可以顛倒,要不然你讀起來就感覺得很奇怪。所以「侖」這個字它就有什麼?你要把簡冊編好,它就有次序、有條理的意思,我們說過的是嗎?繩子編纂的簡冊,希望它牢固一點,不要翻兩下就斷、爛了,重新再編相當麻煩。所以當時古代找到最牢固的繩子,是用皮繩子做的。所謂:

板書:韋編

「韋」就是皮繩子,用皮繩子編的,表示這本書比較牢固。孔子晚而喜易,韋編怎麼樣?

學生:三絕。

板書:三絕

教授:用皮繩子編纂的這部《易經》,孔子晚而喜易,喜歡讀,被他翻爛過三次,這是三絕。就指的非常的用功,而很熟讀這部書,叫三絕。用竹子寫完編起一個段落,我們叫它一編。它可以捲起成一卷,所以又稱:

板書:卷

「讀破萬卷書」的「卷」,就是這樣,卷是真正的卷。我們書上說的「學富五車」,那個車不是現在的卡車,是牛車、馬車。它裝的不是我們現在用紙印刷的課本,它是竹簡。五牛車、五馬車一捆一捆的竹簡,實際上不是太多。同學們你早就超過五車,真正的五車竹簡不是太多。附帶認識一個字,這個竹簡既是這樣的貴重,因為製作竹簡太麻煩了。

板書:

教授:所以把它放在小桌上,75丌。是哪一個字?

學生:典。

板書:典

教授:我們說的經典的典。表示這個書重要,放地上怕容易腐朽、斷爛,經典的典。說到這就認識了我們這「冊」,還附帶後面有一個字,看到嗎?「几」,放置物品的小几。把冊放到上面就是哪一個字?

學生:典。

教授:經典。複習一下這個「侖」字,上面是(集),底下是(冊),表示需要有次序,不可以紊亂。我們要深入的去明白它的讀音:

板書:ㄌㄨㄣˊ

ㄌㄨㄣˊ。ㄌㄨㄣˊ這個音,我們說過發音的時候,舌頭會怎麼樣?發這個ㄌ,打轉:

板書:R

像英文的這個字母(R)。

板書:RR

如果把兩個字母搞在一起,它轉得很多。西班牙文裡面稻米,它就用這個arroz,裡面轉了很多下,我們轉不好。這是說侖,為什麼用這個聲符(ㄌ)。由於用這個聲符的字,如:

板書:淪

「淪」漣。如:

板書:輪

車「輪」。如:

板書:倫

車輪很容易理解,圓的。淪漣,水波,一圈一圈擴大的水波,圓的。「輞水淪漣」:

學生:「與月上下」。

教授:真好!「與月上下」。《山中與裴迪秀才書》,還沒有下載下來的同學趕快下載,這篇東西你愈讀愈喜歡。「輞水淪漣,與月上下」,多麼優美的夜景。好,這個「侖」也複習過了,沒有什麼問題吧,「侖」。剛才提到韋編三絕,使我聯想到太炎先生寫給我的太老師黃季剛先生五十生日的一幅對聯。上一聯寫:

板書:韋編三絕今知命 黃絹初裁好著書

黃季剛先生五十歲生日,他的老師太炎先生寫這幅對聯送給他,「韋編三絕今知命,黃絹初裁好著書」。絹,古時候也用來寫,我們出土的有帛書《老子》,帛就是一種絹。這是太炎先生鼓勵他的愛徒黃季剛先生,說他是:你書已經讀得很好了,韋編三絕指黃侃,今知命,年紀不小了。知命幾歲?五十而知天命。這《論語》裡面我們看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接下來「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所以知命就指五十歲。所以這一聯的意思是說,黃侃你已經五十歲了,你書也讀得很好了,「韋編三絕今知命」;「黃絹初裁好著書」,黃絹用來書寫的,絹、帛已經裁好了,你給我好好的著書。鼓勵他,勉勵他,策勵他,五十歲了,你書讀得很好了,該有著作傳世了。這是太炎先生給他的愛徒五十歲寫的一幅對聯。生日過後不久就碰到重九登高。重陽節哪一天?

學生:九月初九。

教授:重九,九月初九。季剛先生還帶著我的老師,林老師,他當時在南京,到城外登高。回來賦詩,還喝酒,重九那天,還寫了一首詩。他要寫詩的時候,老師(林老師)特別去找一張比較老舊的宣紙,「老師,這張紙很好,你寫」,他就寫了。沒有想隔二、三天,黃侃先生就過世了。所以寫的那首詩,後來林老師拿給太炎先生看,太炎先生幾乎要掉眼淚,他說這是季剛的絕筆,最後寫的。好,再看這個對聯,後來太炎先生很懊悔寫這副對聯送給黃侃。看一看,裡面有點玄機,是什麼?「絕命書」。冥冥中好像,這說不清楚。

再我們看到簡冊,說到這個冊,它的製作相當麻煩,古人讀書很不容易,不是隨便你到新華書店花一點錢就買到一本書。古人讀書很不容易,「有福方讀書」,有福的人你才有機會讀書,一般老百姓沒有機會,看都沒看過。到這同學們有什麼疑問嗎?這都是很簡單的象形文字,簡冊,一片一片,象形畫出來。茶几,小桌子,就簡單畫個I54~IR(QB23[36V0@LQJ6EO,這是象形文字。接下來翻到後面,樹師妳先幫我讀一遍,「箕」。

學生讀誦:箕甲文0000(甲骨文)金文(金文)31、箕 (3)(小篆)%E7%AE%95_li(隸書)119249(楷書)。箕ㄐㄧ,箕是簸箕的象形。甲文像簸箕形,後演變到金文,下加丌,被借為語氣詞,本義為借義所奪,遂更制從竹之形聲字「箕」,以代本字。

備註:《說文》:「所以簸者也。从竹IMG_256,象形,丌其下也。」

典籍所見:(1)簸箕。《禮記.曲禮》:「以箕自鄉而扱之。」(2)星座名。《爾雅.釋天》:「箕斗之間。」(3)屈膝坐,其形如箕。《漢書.陳餘傳》:「高祖箕踞罵詈。」

常用詞:簸箕,箕踞。

教授:看到甲文或者甲文,都是簸箕的象形。看過簸箕沒有?用過嗎?用過,我用過,簸箕就是這個樣子。它本來是簸箕的象形,後來:

板書:箕甲文0000

原本是簸箕的象形,後來其下加一個聲符I54~IR(QB23[36V0@LQJ6EO,這個I54~IR(QB23[36V0@LQJ6EO是它的聲符,形聲字了。加了聲符以後,又被借為,我們稱它為什麼?語氣詞,其他的其。

板書:其

這是其他的其,被借為語氣詞。所以要用到本字簸箕的時候,怎麼樣?又加一個形符7AF9

板書:7B95

我們現在寫成什麼?

板書:箕

認識這個字吧?又加了個,它是形符,簸箕。看下一個字,「禾」。幫我讀一遍:

學生讀誦:81禾 甲1(甲骨文)81禾 金1(金文)小篆(小篆)2015021116001430(隸書)顏真卿  楷書(楷書)。禾ㄏㄜˊ,禾是稻穀成熟時,稻穗下垂的象形。甲文、金文上象穗與葉,下象其根。小篆是從甲文、金文演變而來。

備註:《說文》:「嘉穀也。二月始生,八月而孰。」段注:「上筆垂者象其穗。禾穗必下垂。」

典籍所見:(1)穀類植物的總稱。《詩經.豳風》:「十月納禾稼。」

禾是部首字,凡由禾組成的字,多與穀類有關,如:稻、稷、稼等。

常用詞:嘉禾,禾苗。

教授:看看甲文。

板書:81禾 甲1

稻禾、稻穗成熟垂下來,到了我們現在寫成什麼?

板書:禾

禾。甲文演變到金文、到小篆,都還是很容易看出它一脈相承,到隸楷就比較不像了。下一個字,樹師讀一遍:

學生讀誦:128来 甲1(甲骨文)来 金文0000(金文)小篆、(小篆)6(隸書)顏真卿 楷書(楷書)。來ㄌㄞˊ,來是成熟麥子的象形。甲文上像麥穗,中像麥稈,下像麥子的根部。金文和小篆是從甲文遞變而來。

備註:《說文》:「周所受瑞麥來麰也。二麥一夆,象其芒朿之形。天所來也,故為行來之來。《詩》曰:「詒我來麰。」段注:「其字以∧∧象二麥,以7d3ad5e4cc7c087144c7c2ed306c4f6e象一芒。故云象其芒朿之形。」按:來、麥本是一字,實則麥字從夊,當是來去的本字。來本義是麥子,因被借為來去的來,其後用字之人,忘其本義為「大麥、小麥」的意思,只好借「从來从夊」的「麥」字,代表大麥、小麥。

典籍所見:(1)至。《詩經.小雅》:「我行不來。」(2)還曰來,與往相對。《禮記.曲禮》:「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3)未來,將來。《漢書.五行志》:「舉往以明來。」(4)還,返。《易經.雜卦》:「萃聚,而升不來也。」

常用詞:到來,鑒往知來,寒來暑往,神來之筆。

教授:同學們看看甲文這個「來」字。

板書:IAA`[0X_RXF{GAQ0]5~Q}LH

它跟禾有些不同。同學們見過麥稈、麥子,稻麥的麥。也見過稻子嗎?水稻,W8IL_@R8%}@0_HWBA[(NTHY這個比較常見。在南方,麥子比較少見。麥的稈子比稻稈子要硬,所以它沒有垂下來。(小篆、)這兩個符號,像麥莢裡面兩粒麥粒,這個(小篆、)。由它慢慢演變,到金文:

板書:IAA`[0X_RXF{GAQ0]5~Q}LHQE`WS27Y$VAI4GZU1B}E51T

甲文、金文,到小篆又變了:

板書:Q5S`)104)S4U~V53XEEHIUC

一個麥莢,兩個麥仁。所以《說文》怎麼說?「二麥一夆,象其芒朿之形。天所來也,故為行來之來。」《說文》說是周代麥子一個麥莢有兩個麥仁,這是很豐富的意思,是上天賞賜。所以,故借為行來,來往的來。是上天賞賜來的,所以借為行來的來。到此沒問題吧。然後看,它被借去當作什麼?

板書:來

來去的來。久借不還,賴皮。久借,大家一看它就是來去的來,不知道它是麥子。所以要用到麥這個意思的時候,他另造一個字:

板書:夊

夊。同學們翻開《說文》好嗎?看看這個部首。多少頁,先查到的同學:

同學:二三五。

教授:二三五頁,同學們找到嗎?許慎解釋:「行遲曳夊夊也,象人兩脛有所躧也。」所以這個夊有走的意思,對嗎?「行遲曳夊夊也」,有走。同學們看黑板這裡,Q5S`)104)S4U~V53XEEHIUC這個本來是麥子,它被借為來去的來。來去的來,有走的意思。所以,後人底下加這個夊,用它來當來去的來,明白嗎?本義這是麥子,被借為來去,後人唯恐它意義不顯,加了一個夊,表示是行走、來去的意思。然後這個麥子,後人加這個夊的意思,是用來更加顯著來去的意思,更加把這個來去的意思顯著出來。不知什麼原因,有人又把它看作是大麥、小麥的麥,說這個來去的(來),說它是麥子。反過來說這個Q5S`)104)S4U~V53XEEHIUC(麥子),說它是來去的來。這是這兩個字這樣的混淆、變化,來與麥。

所以我們書本上說,在段注後面有個按語:「來、麥本是一字」,弄清楚這句話嗎?「來」和「麥」(和加夊的這個麥)本是一個字,本來都是來的意思。按語又說:「實則麥字從夊,應該是來去的本字。來本義是麥子,又被借為來去的來,其後用字的人,忘其本義為大麥、小麥,又借从來从夊的麥,代表大麥、小麥。」這是來與麥,這樣子一個情況。

這個字到此有問題嗎?它本來是象形,像麥子的形狀,又認為是周代的時候上天賞賜的,一夆兩個麥仁是很祥瑞的。所以它這裡說的「周所受瑞麥來麰」,說它是瑞麰,很祥瑞的。這是「來」,本義是麥子,後來又假借,被借為來去的來。還有問題沒有?接下來我們進行下一個字,泉。樹師妳幫我讀一遍:

學生讀誦: 45泉 甲2(甲骨文)45泉 金1(金文)34、泉 (3)(小篆)89218(隸書)115476(楷書)。泉ㄑㄩㄢˊ,泉是泉水從岩穴中湧出的象形。甲文、金文泉字,就是水從岩穴中流出的樣子,小篆是從甲文、金文遞變而來。

備註:《說文》:「水原也。象水流出成川形。」段注:「同出而三岐。略似巛形也。」

典籍所見:(1)泉水。《詩經.召旻》:「泉之竭矣。」(2)錢。《管子.輕重》:「今齊西之粟釜百泉。」

常用詞:源泉,噴泉,思如泉湧。

板書:X2@2}BW6HD}9V35GSWW3P~K

教授:看我們甲文和金文相近,就是巖穴流出的泉水的一個象形文字。慢慢演變到小篆的寫法,《說文》它就說像水流出,怎麼樣?

板畫:EKV8R7Y``EGHRB{)11F1$D8

它認為這是成川形,下面這個筆畫,小篆「泉」下面這個筆畫,看著水流出成川形。而從金文、甲文,我們清楚看到它是象形,巖穴裡面涓涓的泉水,是嗎?這個沒有問題。翻過來,樹師妳讀:

學生讀誦:川 甲文0000甲文 102川 金1金文 小篆。川ㄔㄨㄢ,川是河流的象形。

備註:《說文》:「貫穿通流水也。《虞書》曰:「濬ㄑ(ㄐㄩㄣˋ)巜(ㄎㄨㄞˋ),距川。」言深く巜之水會為川也。」按:「く」為小水流,「巜」為較大水流,「川」為更大的水流。古文字學者有以為甲文川字,兩邊為河岸,中間為水流之形。(引備一說)

典籍所見:(1)河流。《論語.子罕》:「子在川上曰。」或《禮記.孔子閒居》:「山川出雲。」(2)常常,表時間。《禮記.中庸》:「小德川流,大德敦化。」

川是部首字,凡由川組成的字,多與水和陸地有關,如:州、邕、坙等。

常用詞:川流不息,海納百川,一馬平川。

教授:看看甲文演變到金文,然後從金文再演變到小篆,小篆再演變到隸楷,這一系列的變化我們很清楚看出。河川在《說文》裡面,它用「貫穿通流水也」。

板書:穿 川

同學們把這兩個字《說文》的反切查出來,哪位同學先查到了,就請你到黑板前面把它寫下來。

板書:穿:昌緣切,十四部。川:昌緣切,十三部。

教授:其他同學都動手查過了嗎?

學生:查過了。

教授:跟黑板上的一樣嗎?

學生:一樣。

教授:《說文》說「川」,貫穿通流水也,用這個「穿」解釋這個「川」,這就是我們早上說過的聲訓,用字音相同或字音相近的字來解釋。

板書:聲訓

聲訓,訓是解釋,聲就是字音,用字音相同、相近字來解釋叫聲訓。為什麼我也說過,同學們能告訴我嗎?

學生:聲義同源。

教授:真好!聲義同源。

板書:聲義同源

很高興同學們一下都能說出是聲義同源。一個字的字義,它是源自於它的字音,聲義同源。誰說的?段玉裁,註我們這本書的段玉裁。段注,聲義同源。再回頭看「川」這個字,我們翻到《說文》,它說「貫穿通流水也」,是嗎?

學生:是。

教授:他用這個「穿」來解釋這個「川」。我們查它的反切,這兩個字怎麼樣到底?一個十四部,一個十三部,表示它的韻不同。它的聲紐一樣嗎?

學生:一樣。

教授:不必查了,因為它反切上字一樣,都用「昌」字。但是我希望你查一下,它是哪一個紐?

學生:穿紐。

教授:查得真快。哪一紐?

學生:穿紐。

教授:是穿紐,對。我還希望同學們多翻一下,找到那個表,四十一聲紐,找到嗎?

學生:找到。

教授:這個「穿」在四十一聲紐裡面,本身它就是聲紐,照、穿、神、審、禪,是嗎?連在一起的,前面是照,穿,看到沒有?

學生:看到了。

教授:照、穿、神、審、禪,「穿」本身就是聲紐。以後這個四十一聲紐表我們會常常用到。黃季剛先生他本身,當然「昌」屬於什麼紐他都已經背得爛熟。所以要求他的弟子林老師林先生也要把反切上字,這群字屬於什麼紐能夠背熟。不必像我們現在初初還要翻,還要慢慢找。一看到反切就知道屬於哪一個紐。這是我們講到這個川,又等於重複了一下早上我們說過的。早上我們講的什麼字?羊跟祥,那也是聲訓。

再看到下一個字,這個我們常見的字,山。我們這裡窗戶打開,開窗見山。甲文、金文相近,然後再演變到小篆,再演變到我們現在隸楷。樹師妳幫我讀一遍:

學生讀誦:40山 甲1(甲骨文)40山 金1(金文)36、山 (3)(小篆)西狹頌  隸書(隸書)109607(楷書)。山ㄕㄢ,山是三座山峰的象形。甲文、金文像三峰並立。小篆是從甲文、金文演變而來。

備註:《說文》:「有石而高。象形。」

典籍所見:(1)山嶽。《易.說卦》:「天地定位,山澤通氣。」又《禮記.孔子閒居》:「天降時雨,山川出雲。」

山是部首字,凡由山組成的字,多與山有關,如:岱、崇、峻等。

常用詞:氣吞山河,錦繡河山,高山流水,開門見山。

教授:常用詞是開門見山,剛才我們說什麼?

學生:開窗見山。

教授:我們這個地方真好,開窗就見山,當然開門也見山。三座山峰,把《說文》的山字翻開,找到嗎?

學生:找到了。

教授:「宣也。謂能宣散气,生萬物也,有石而高。象形。」他用宣來解釋山。大家再把山的反切記下,然後再翻宣的反切,都找到了嗎?反切,山和宣。

板書:山:所閒切,十四部。宣:須緣切,十四部。

山,宣也,這也就是我們說的聲訓。怎麼知道這兩個字聲韻的關係?就是要同學們查它的反切,段玉裁的十七部裡面第幾部。這兩個字,段注裡面說都是十四部,表示是疊韻,韻相同。「所」跟「須」,這個反切的上一個字「所」屬於疏紐,莊、初、牀、疏。「宣」,反切的上一個字,須緣切,上一個字「須」,你對照四十一聲紐表,屬於精、清、從、心的心紐。一個是疏紐,一個是心紐,表示這兩個字聲怎麼樣?聲不相同,它不是雙聲,它只是疊韻。

我們說過,這兩個字如果是同音,同音是怎麼樣?上字要同紐,下字要同部,那這兩個字就是同音。兩個字如果同音,或者像現在這兩個字是疊韻,或者是雙聲,它都可以通假,記得嗎?原因是聲義同源。說到這,同學們有問題嗎?

學生:有。

教授:妳說。

學生:老師,山和宣,它的意思上有什麼相同的地方嗎?

教授:這是語根,語根是太炎先生說的,語言的根基叫語根。字根不一樣,字根是指的形聲字的聲符,字根。山與宣是語根,有疊韻的關係。之所以用宣來訓這個山字、來解釋這個山字,在《說文》本身,後面它繼續說什麼?「山,宣也」,接下來它繼續說什麼?山川的氣,在我們看來,好像是從山裡面宣出來的。所以《禮記》裡面說到「山川出雲」。

所以開吉師問這個問題問得很好,山和宣,它如何有什麼關係?我們說這是相當相當的深入的問題。在聲韻學上,這方面就是要追溯它的語根。什麼叫語根?是章太炎先生說的,語言的根基,是發音的部位,要麼聲、要麼韻要有相同,語根。語根相同的字,字義必然相近,甚至相同。再對照段玉裁說聲義同源,太炎先生說語根,語言的根基,如果相同,字義必然相近,甚至相同。山與宣既然是疊韻,表示它語根在聲韻上有疊韻這層關係,所以在它的字義上必然可以相通,我們只能回答到這為止。至於要再細細追查,宣跟山好像沒什麼太大關聯,這個問題是相當的深入。我們只能解釋到剛才我說的,語言的根基相近,就是同音或者疊韻,或者雙聲,就說這兩個字語根相近、相同。語根相近、相同,段玉裁說聲義是同源,它就是字義上這兩個字,語根相同這兩個字,它就可以通假,字義相近。我們現在看來宣跟山好像沒有任何關聯,再真正追溯到最早語根的時候,它一定是必有關聯的。

本來從字根追溯這比較容易,從語根追溯就比較麻煩。我們現在能理解的,我們人類,我們的先民,我們老祖先,在沒有語言之前,只有幾個簡單的聲音來表達他內心的意思,互相溝通。我說過,用什麼聲音表達大的意思?

學生:大的聲音。

教授:用什麼聲音表達小的意思?

學生:小的聲音。

教授:什麼是小的聲音?

學生:齒音。

教授:齒音。用什麼聲音表達剛才我們這裡有個字「侖」?表達圓轉的意思?那就是他嘗試了很多聲音,發現這個「ro」這個聲音,舌頭在裡面滾動,就拿來代表圓的,車輪、淪漣。那你說人倫又不是圓的。人倫的倫,由圓轉引申為有秩序、有規則,人倫: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是有秩序、有規則的,是人人必須共同遵守的。這是說語根。我們先民最早,沒有語言之前,他只有幾個簡單的聲音。我們現在能理解那幾個簡單的聲音,情況如何?就不外乎我們一再的說,大的聲音代表大的意思,小的聲音代表小的意思,圓轉的聲音代表圓轉的意思,這是明確可以了解的。我們也舉過例,喉音是大的,譬如現在:

板書:洪

大的水。

板書:宏

大的房子。

板書:弘

大的什麼?弓箭。這些喉音,ㄏㄨㄥˊ。還有:

板書:鴻

都是大的意思。這個大房子,你如果叫它「細」,人家懂嗎?細是什麼?細是很細、很小。所以,用大的聲音來表達大的意思,用小的聲音來表達小的意思。我們也說明過這是喉音,聲韻學上這是喉音。小的聲音是什麼?

學生:齒音。

教授:齒音。

板書:ㄐ、ㄑ、ㄒ

注音符號裡面這幾個齒音,ㄐ、ㄑ、ㄒ。舌尖抵住兩齒,氣流出來很小,怎麼發都發不大,ㄐ、ㄑ、ㄒ。由它們所衍生的這一群字,詳、細,這都是這群字;分析的析,也都是這群字。所以,齒音代表小的意思,喉音代表大的意思,圓轉的聲音ro,代表圓轉的意思。這是我們能夠了解的,先民最早(還沒有語言之前)用幾個簡單的聲音,原則應該是這樣。你們認同嗎?

學生:認同。

教授:有疑問嗎?那好。由最早先民這幾個聲音,經過很長時間,進化為語言。這不是三年五年,可能三千年、三萬年,先民進化它過程非常的慢。原來只有幾個簡單的聲音,加上他的手勢、姿勢來表達他的意思。慢慢由這幾個簡單聲音發展為一系列的語族,這一族、這一群。我們現在又反過來,從這一群裡面的一個字,山和宣,要來追溯它最早,這很艱難,這不太容易,我們只能說出它的原理。這是字根相同,包括雙聲、疊韻,聲義同源,清楚嗎?好,我們今天暫時說到這,下課。


 

 

漢字入門  劉克雄教授主講  (第十集)  2015/8/7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56-181-0010

教授:首先,昨天我們的課程,同學們有什麼問題可以提出來。倘若暫時沒有問題,我們進行下一個字,翻開五十六頁,「阜」這個字,樹師同學妳幫我讀一遍:

學生讀誦:阜ㄈㄨˇ,阜是高大山丘的象形。

備註:《說文》:「大陸也。山無石者,象形。」段注:「象形者、象土山高大而上平。可層絫而上。首象其高。下象其三成也。」

典籍所見:(1)大陸。《詩經.小雅》:「如山如阜,如岡如陵。」(2)旺盛。《詩經.鄭風》:「叔在藪,火烈具阜。」(3)豐厚。《國語.周語》:「不義則利不阜,不祥則福不降。」(4)肥大。《詩經.秦風》:「駟鐵孔阜,六轡(ㄆㄟˋ)在手。」

阜為部首字,偏旁作「阝」,凡由阜組成的字,多與山丘有關,如:陡、陟、降等。

常用詞:物阜民安。

教授:大家看看甲骨文這個阜字:

板書:

《說文》說是「大陸也。山無石者,象形。」是高大的一個陸地,這種高大的,是一種土丘,沒有石頭的,所以它說是「山無石者」。從甲文到小篆都是這樣寫,意思是什麼?這個土丘可以一階一階的往上走,阜。也許同學們會問,為什麼到小篆這樣寫?

板書:

我們說過甲骨文可正寫、可反寫,在甲文裡面,你也能夠找到反方向的。小篆它這個方向就是我們現在習慣用的,也是根據甲骨文來的。這是這個象形,山丘。翻到會意後面,同學們有一個「降」漢字,會意的字例裡面,多少頁?

學生:二百四十八頁,是陟。

教授:看二四八頁:

板書:

這是甲文,甲骨文。

板書:陟

看到這兩個腳印,腳趾頭向上是嗎?表示兩個腳印往上走,陟。我們剛才說,甲文這樣寫,這個方向,你看到這裡,它就反過來寫了,陟。看到這個字,金文跟甲文很相近,到小篆有點變化(筆畫),由小篆再變化到隸楷。所以從金文、甲文就很清楚看到兩個腳印往上走。把「陟」這個字我們把它看完,由低向高處走是會意,尤其是甲文可以看到拾級而上。所以《說文》說:「登也。从阜,从步。」段注說:「緣而步也。有層次可尋。」典籍我們引到一個《詩經》,一個《出師表》。《詩經》說:「陟彼高岡。」這裡的「陟」很清楚,同學們告訴我什麼意思?登,登上高岡。《出師表》裡面,我相信有很多同學一定都背過這篇文章。「陟罰臧否,不宜異同」,這裡的「陟」是由往上走這個本意引申為什麼?升高、升遷的意思。另一個我們想找「降」字,有嗎?

學生:沒有,好像。

教授:好,我們沒有舉例。

板書:}3P]217{5SO82YR8$_UH6ZS

降它就是腳印往下。MKDH9{141LQ~7SZY[GX_7HE這是往上,往上爬;}3P]217{5SO82YR8$_UH6ZS這是往下走,升降機的降。雖然我們這本《漢字入門》,我沒有引到這個例子,這很容易認識,這是兩個腳印往下,在甲文尤其清楚。再回到我們剛才第幾頁?

學生:五十六頁。

教授:五十六,阜。首先,同學們翻開《說文》的內文,看它的反切。房九切,同學們找到嗎?

板書:房九切

教授:房九切,那到底是四聲、是三聲?阜。聲調:平、上、去、入四聲,一般取決於反切下一個字的聲調,「九」是第幾聲?第幾:

學生:三聲。

教授:第三。所以它應該是第三聲,讀它為ㄈㄨˇ,不讀它為ㄈㄨˋ。這是告訴同學,對注音符號有疑問的時候,最根本就是看它的反切,反切的上字是它的聲符,反切的下字是它的韻符,兼管聲調,是這個原則。我們以前說,文字學廣義的包含三樣,告訴我:

學生:形、音、義。

教授:形、音、義,字形怎麼寫,字音怎麼讀,字義是什麼。

板書:形 音 義

我們漢字三要素,有字形,這個「阜」是這樣寫;有字音,它是房九切;有字義,它是山無石者,高大的山丘,形、音、義三者是結合在一起的。廣義的文字學就包含這三樣形、音、義,形,講字形;音,講字音;義,講它的字義。為著教學的方便,現在各大學裡面分為三部分來教學,側重字形的叫文字學,側重字音的叫?

學生:聲韻學。

教授:聲韻學。側重字義的?

學生:訓詁學。

教授:訓詁學。所以這三樣,字形、字音、字義,它本來是一起的。因此,我們現在說是漢字入門,側重字形,實際上離不開字音跟字義。譬如這個字(阜),一碰到問題,注音是第四聲ㄈㄨˋ,有懷疑,有疑問,我們馬上要應用到反切。反切又是什麼東西?是屬於聲韻學的問題。所以這下它都牽扯在一起。這是說明一個文字的三個要素,形、音、義。因此我們沒有辦法說光講字形,我們這門課叫漢字入門,光講字形,字音、字義不管,這不可能的事。字形兼字音、字義,只是我們側重於讓各位先有個基礎認識,文字最基礎的認識,所以我們叫入門。把這個基礎的認識弄清楚之後,接下來你再慢慢的可以深入研究《說文解字》,這是要有步驟。我說到這裡,同學們有問題嗎?

學生:老師,請問反切下字的音調,古時候跟現在會不會有不同?

教授:對,我們會受現在講的國語的影響。實際上反切是中古音,不是現在的國音。因此,我們往往會被現在的國語所誤導,本來切出來,譬如這個九,現在讀三聲;有的不契合,那是因為反切是中古音。隋朝:

板書:隋 陸法言 切韻

我們現在講聲韻學,用的是《廣韻》。

板書:廣韻

《廣韻》,宋代最早的韻書。這個時代,看,說出來增加你的印象,什麼字?

學生:隋。

教授:隋代,唐朝以前那個隋,有個人叫陸法言,他跟幾個朋友在一起討論韻的問題,因此他們編訂一本書叫《切韻》。這是我們中國最早最早的一本韻書,《切韻》。到了唐代,隋後面是什麼?

學生:唐。

教授:唐。到了唐代,文字就慢慢增多了。因此到了唐代,就把這些新增加的字又收編到裡面去,叫《唐韻》。

板書:唐韻

這是唐代孫愐的《唐韻》。《唐韻》是根據隋代的《切韻》增廣,多收一些字,《唐韻》。到了宋代,唐後面就是宋,宋代又把後來新增加的字,又把它蒐集進去,編成這本書叫什麼?

學生:《廣韻》。

教授:《廣韻》。所以《廣韻》是根據《唐韻》來的,《唐韻》是根據《切韻》來的。《切韻》已經亡佚,《唐韻》也亡佚,可幸《廣韻》完整,我們現在所還能用到很完整的《廣韻》。所以《切韻》雖亡,《唐韻》也亡了,不要緊,《廣韻》俱在。它是根據《切韻》、《唐韻》增廣而來,所以前面的《切韻》、《唐韻》雖然亡佚了,不要緊,我們還有《廣韻》在。所以《廣韻》是我們研究聲韻學最為基本、最為重要的書。就像我們研究字形,《說文解字》是最為重要、最為基本的書一樣。這是說到《廣韻》。

敦煌藏經洞被一個英國人、被一個法國人盜走很多,六馬車、六驢車,他們都精挑最好的帶走。現在大英博物館,法國國民圖書館裡面那些個寶貝就是敦煌的。敦煌藏經洞裡面發現有《切韻》的殘卷。

板書:殘卷

不完整,但是已經是彌足珍貴,讓我們來對照《廣韻》。所以像敦煌的這些哪怕是片紙、隻字都是非常寶貴,用來對照,譬如《切韻》用來對照《廣韻》,非常有價值。這是附帶說到,剛才提到《切韻》,我們最早的一本韻書。我們現在說反切,標的是隋唐以前的字音,不是標的現在的國語,明白嗎?反切。所以反切你會發現,有時候你會發現跟現在的國音很多不一樣,因為它是標的是當時隋唐以前的中古音。這個問題也許以後我們還詳細再談到,關於反切。

到底什麼是反切?也許不清楚,不要緊,先翻到最後面,我們有個「聲韻略說」,先看三百八十六。聲韻的問題,我只能夠給同學們一個最簡要,讓你有個簡單的概念,簡單正確的概念。一開始你看到,我引到的就是我的太老師季剛先生,他的《聲韻通例》有這三條,根據這三條就可以做出這麼一個簡單的表,看到這個表嗎?什麼叫「音」?是由「聲」和「韻」拼起來,所以字音是由聲和韻組合。像剛才反切上字,房九切的「房」,這是聲;房九切的「九」,就下面這個韻。

再翻到後面有一個表。接下來第二節反切,我又引到黃季剛先生,他說:「反切之理,上一字定其聲理,不論其何韻;下一字定其韻律,不論其何聲。質言之:即上字只取發聲,去其收韻;下字只取收韻,去其發聲。」後面就根據黃先生這一段話,我們舉一個例。

板書:

我們舉這個字「同」,相同這個同,這個字音反切是徒紅切。反切的上字只取它的聲符。

板書:

徒的拼音是這樣嗎?應該還有個第二聲,ㄊㄨˊ。「紅」的拼音,

板書:

ㄏㄨㄥˊ,都會嗎?這好簡單,小朋友一年級就學的拼音。反切徒紅切,就是來切「同」這個音,也就是說同這個字,古時候沒有注音符號,它用兩個字來標音,這兩個字拼起來就是這個字的字音。所以所謂「切」,說清楚了,就是拼音的意思。明白嗎?很簡單。

它有個小麻煩,反切的上下字,上字要把韻給去掉,只用它的聲,我用紅色的粉筆;下字只用它的韻,聲符要去掉,用紅色的粉筆。所以把這兩個字拼起來,上字去其韻,下字去其聲:

板書:ㄊㄨㄥˊ

ㄊㄨㄥˊ,清楚嗎?簡單嗎?所謂反切原來這樣簡單。「徒紅切」,切這個「同」字。這是在這裡我們先明白說到的反切。接下來我們看下一個字「厂」,樹師妳幫我讀一遍:

學生讀誦:4、厂甲文 3金文 106厂小篆。厂ㄏㄢˇ,厂是山邊石崖的象形。甲文、金文及小篆像山石的崖壁,上部突出,其下人可居。

備註:《說文》:「山石之厓巖,人可居。象形。」段注:「厓,山邊也。巖者,厓也。人可居者,謂其下可居也。象形。謂象嵌空可居之形。」

厂(ㄏㄢˇ)本義古今罕用,只用作部首,凡由厂組成的字,多與房屋、山崖有關,如:原、厓、厚等。

教授:這個同學們看過一次就明白了,不必怎麼樣費事說解。尤其你再加上段注,說「人可居者」,是說石壁下面可以住人。

板書:DZFBG9J32BJW@D$_G]E1%AC

像山石石壁突出來,底下可以住人。這是厂,這個本意是如此。現在只作部首。有沒有疑問?應該沒有疑問,很簡單。這是從甲文、金文跟小篆都一樣。翻過來,樹師妳讀這個「玉」字:

學生讀誦:玉甲 玉甲1(甲骨文)玉金(金文)玉篆(小篆)玉隸(隸書) (楷書)。玉ㄩˋ,玉是將幾片玉用繩子串起來的象形。甲文中,像幾片玉用繩子繫成的一串玉,「丨」這一豎是串玉的繩子,兩端的繩子外露,中間有三道、四道不等的橫線,代表一片一片的玉。金文和小篆,串玉的繩子兩端不再外露,到了隸書的字形,為了與王字區分,不使混淆,才在小篆的字,多加了一點,成為今天我們通用的玉字。

備註:《說文》:「石之美有五德者,潤澤以溫,仁之方也;(ㄙ)理自外,可以知中,義之方也;其聲舒揚,專以遠聞,智之方也;不撓而折,勇之方也;銳廉而不忮,絜之方也。象三玉之連。丨,其貫也。」(按:古人佩玉,是用來時時警惕自己,學習玉的美德。)

典籍所見:(1)玉製成的。《論語.陽貨》:「玉帛云乎哉?」(2)尊美他人之辭。《公羊傳.宣公十二年》:「是以使寡人得見君之玉面。」(3)珍貴的,精美的。《文選.左思.吳都賦》:「矜其宴居,則珠服玉饌。」

玉是部首字,凡由玉組成的字,多與玉石類有關,如:璧、璽、玦等。

常用詞:金玉良言,亭亭玉立,拋磚引玉。

教授:繼續看後面那個「王」字,把它讀一遍:

學生讀誦:24王 金324王 金1(甲文)24王 金2(金文)24王(小篆)。王ㄨㄤˊ,王是古代國君端拱而坐的象形。甲文王字,像人端拱而坐之形,隸楷王字的寫法,自甲文、金文、小篆遞變而來。

備註:

典籍所見:(1)君主。《禮記.樂記》:「王此大邦。」(2)尊稱。《爾雅.釋親》:「父之考為王父,父之妣為王母。」(3)統一天下。《孟子.公孫丑》:「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

常用詞:君王,王子,內聖外王,王公貴戚。

板書:)K9`[(}LZ}]LQU{54HXSX17 _{536SF@@19I[A[FGV{S_DU

教授:好,之所以這個「玉」字,講解之前順便要看這個「王」字的原因,有人在電視上講解這個「玉」字,說王旁邊這一點就是玉。玉是很貴重的,這位先生引用《史記》裡面《廉頗藺相如列傳》,說秦王要用十五個城池跟趙王換那塊「和氏璧」,可見壁玉是多麼貴重。他是說王旁邊這一點是玉,玉是非常貴重,因此只有王才能夠擁有,所以我們文字裡面,王旁邊這一點就是玉。你如果在電視機上聽他這樣講,而你事先對這個玉也不認識,你一定會點頭稱是,對嗎?嗯,很有道理。好,接下來他說,如果把這點放在「王」的上面,那是什麼?

板書:主

天下共主,主。有道理嗎?是,真有道理。這個玉是那樣的寶貴,王才可以擁有,這個玉如果放在王上面就是天下共主,這種說法是他個人的臆說。而這種說法在電視上面講不太合適,會誤導電視機前的觀眾,完全誤導。

第一個,我們先認識「玉」是什麼字?我們課本上,剛才同學們看了。

板書:M9_MO}UB_3R%Y(4AU@)9(ZN

小篆這樣寫,這是一片一片的玉,當中這個符號(丨),可以讀它為ㄍㄨㄣˇ。(丨)這個符號代表繩子,把這一片一片的玉串起來,是什麼?一串的玉。玉這樣寫,就是用繩子把幾片玉串成一串。在甲文裡面,你可以看到:

板書:)C{O9VZ3O_]JAK0BB_4ORPL

有這樣寫的。

板書:8H}O2`QZI(0AN}62EE(SRXA

有這樣寫的,這是繩子露出來的絮,鬚鬚。這是串這幾片玉的繩子,所以有三片、有四片不等,這是玉的真正它字形的結構。到了小篆就規整化,這個繩子不再外露,就規整化了,寫成三橫一豎,這是玉。

許慎在《說文》說:「石之美有五德者」,一種美石它有五種美德。哪五種?第一,「潤澤以溫,仁之方也」。《論語》裡面我們看到,夫子是溫、良、恭、儉、讓。溫,「潤澤以溫,仁之方也」。你看這一片玉非常溫潤,用來體現一個君子人修養很好,修養得非常的溫潤。一個人看起來修養很好,像孔子一樣溫良恭儉讓。所以玉本身它很溫潤,是仁德的表現:

板書:仁

「仁之方也」,玉。第二,「理自外,可以知中」,是什麼表現?「義之方也」,看到嗎?一塊是玉石,它往往有些紋路在外面,這種紋路是從裡面發出來的,它沒有任何掩飾,它不會有文過飾非,所以是義的表現。看起來很溫潤,是仁德的表現。它有些紋理,似乎是有些瑕疵,它是從內裡面發出來,它沒有文過飾非。一個君子人難免偶爾有些過失,但是當他偶爾犯過的時候,就像太陽暫時被烏雲遮住,人皆見之,他不文飾;等他改過以後,又一樣的光輝,人皆仰之。這是君子對自己偶爾有過失,他不文過、不掩蓋。所以這玉上面的紋理是從裡面發出來的,毫無掩蓋,這所謂的「義」的表現。兩種美德了。第三種美德是什麼?你告訴我:

學生:「其聲舒揚,專以遠聞,智之方也。」

教授:這塊玉,你敲它一下,聲音清脆悅耳,而且可以傳得很遠,這是一個人智慧的表現,「智之方也」。這是第三種美德。第四種是什麼?讀一遍:

學生:「不撓而折,勇之方也。」

教授:你看這塊玉很溫潤,溫溫潤潤的,你以為它很柔軟,你想把它彎過來試試看,你用力試試看,它怎麼樣都不彎。你再用力,它「不撓而折,勇之方也」。真正的勇,不撓而折,我們說「寧為玉碎,不為瓦全」。這是第幾種了?第四種,四種美德。還有一種,我們一起讀:

學生:「銳廉而不忮,絜之方也。」

教授:這塊玉石,忮是有稜有角,但是它不刺傷人。這塊玉石雖然有稜角,但它不會刺傷人,這是一種修養到非常完滿的境界,「絜之方也」,完滿的境界。所以玉到了東漢許慎就附上這五種美德,當然玉還有其他的說解,在這裡我們看到許慎賦予它五種美德。所以我們就了解到,古人喜歡佩玉,身上佩掛一塊玉,就像現在有些女士喜歡佩戴玉的手鐲。古人喜歡佩玉,他並不是為著來跟你攀比我這個玉比你漂亮,我這個玉比你值錢,不是,是用來幹嘛?用來隨時警惕自己,我要學習玉這五種美德。明白嗎?佩玉不是為著你來顯你的財富,這是完全是為著警惕自己,隨時警惕自己要學習玉這五種美德。這麼說來我應該找塊玉來搞到身上來,佩戴身上的時候有點麻煩,是吧?

剛才我們附帶看到下一個字「王」,因為剛才我要說這個問題,有人說玉現在這樣寫,是說旁邊這一點是玉。我們現在要認識,玉其實是幾片玉用繩子串起的一串玉,絕不是王旁邊那一點是玉。然後順便附帶我們就接下來看這個IMG_256字,像王端拱而坐,這是在甲文。甲文還有第二個寫法:

板書:IMG_256

似乎這個君主,這個君王頭上還戴有飾物,還是端拱而坐的樣子。到了金文,看看底下就變成一豎了。

板書: IMG_256

到金文就變成這樣IMG_256,就跟我們現在用的隸楷是一樣的,金文。為什麼我們現在隸楷這裡(IMG_256)要加一點?「玉」字。實際上就是為著用來跟這個王字區別,免得混淆。這小篆固然有區別,「王」上面這兩橫間隔比較靠近,「玉」這三橫間隔都一樣,這是小篆的分別,但是還是容易混淆。所以到了隸楷,乾脆我在這裡加一點,這是「玉」,這是「王」,清楚了。所以那點是為著分別,跟「王」的分別。

當中有幾個象形字,我們已經提前跟前面動物的象形放在一起。接下來就應該是六十四頁「貝」字,樹師幫我讀一遍:

學生讀誦:貝貝甲文109贝 金2109贝 金1金文Q$M1M5FS{$AO)4`Z8X7~I)6小篆。貝ㄅㄟˋ,貝是貝殼的象形。甲文金文貝字,象貝殼之形,中象其紋理,金文和小篆是從甲文遞變而來。

備註:《說文》:「海介蟲也。居陸名猋(ㄅㄧㄠ),在水名蜬(ㄏㄢ)。象形。古者貨貝而寶龜,周而有泉,至秦廢貝行錢。」段注:「象其背穹隆而腹下岐。」

典籍所見:(1)貨貝。《漢書.鹽鐵論》:「夏後以玄貝。」(2)用貝製成的。《後漢書.馮異傳》:「賜以乘輿,七尺貝劍。」

貝是部首字,凡由貝組成的字,多與貨幣有關,如:財、賤、貴等。

常用詞:寶貝,貝殼。

教授:好了,甲文我們印的是一本書上的甲文,很不清楚,其實跟底下金文很相近,它就是畫貝殼的樣子。

我這要擦掉了,告訴我什麼是徒紅切?古代沒有注音符號,用兩個文字來拼音,徒紅拼「同」,得紅拼「東」,就是用兩個字來拼,叫反切。我們常常要提到這個名稱,「反切」。剛才我們說過,反切實際上就是什麼?拼音,我們現在說的拼音。那你會問為什麼它不叫拼音,搞個什麼反切,搞得我們很難理解。也許古人並不知道有拼音這個名詞,它起先也不叫反切,最早叫反:

板書:反

「同」,徒紅反。後來覺得這個反不好,反動、造反,不好,所以就改為:

板書:切

切。我們現在看到的《說文》段注裡的反切,它都用徒紅切,我們用的《廣韻》也是徒紅切。所以反切本來沒有固定的用字,「反」、「切」,還有用「翻」的:

板書:翻

怎麼翻一下,其實就是拼音。原來已經用了反切,所以我們現在說《廣韻》,依然稱它為某某切,不必要改成某某拼音,不必,我們理解它是拼音的意思。我們是用最簡單的方式告訴同學們反切是什麼,大家都很清楚。拼音,聲韻拼起來,拼音。

以前私塾的老師他自己沒有弄清楚,他搞了個半天就是弄不清楚什麼反什麼切。如果有學生問他,「老師,這個同,什麼叫徒紅切?」他就說,「注意聽,注意聽,徒紅切就是徒紅、徒紅、徒紅、徒紅同,同。」由慢漸快,到最快,把同出來。這是以前私塾老師往往他不清楚,無法解釋,原來它就是拼音。你如果問他:

板書:C:\Documents and Settings\Administrator\Application Data\Tencent\Users\467112013\QQ\WinTemp\RichOle\B)5V9`BLC(I@O_RN4N`{$CG.png

「老師,這個東為什麼是叫得紅切?」「聽著。」這位同學開始就笑了,你能告訴我怎麼樣?這個老師。「老師,請你告訴我什麼叫得紅切?」你會嗎?

學生:得紅、得紅、得紅……東。

教授:真好!好,請坐。就說明如果弄不清楚我們現在拼音的道理,到最後就得紅、得紅、得紅……東,東出來了。有人搞一輩子,頭髮搞白了,都沒有弄清楚。聲韻學有很多就是這種名稱使人糊塗,會讓你誤入歧途、弄不清楚。我的老師告訴我,有位黨國元老叫丁惟汾先生,他喜好研究聲韻學,但是他找不到老師。他自己很用功、很用功,頭髮白了,也有很多著作。最後,我老師兩個字評論說:「枉費」。白費,走錯路了,弄不通,枉費。所以,這個傳承是很重要。他因為沒有老師教他,他又喜歡去搞聲韻學,頭髮也搞白了,也有很多著作,結果得來兩個字,很劃不來。剛才我們這位小同學,將來真正可以去弘揚我們的國學,得紅、得紅、得紅……東。

板書:

貝就是一個貝殼的樣子,我畫得不好,它就是一個貝殼的樣子。不曉得同學能找到比較清楚的甲文嗎?這個不好。

板書:

是一個貝殼的樣子,甲文。古人貨貝而寶龜,把這個貝殼當錢幣來用。以前我們提過一個字:

板書:

該是什麼字?

板書:賤

小的貝殼,不值錢,所以說是「賤」。如果以錢來說的話,它是一分一毛,小的,不值錢的。接下來我們看下一個字「角」。樹師同學幫我讀一下:

學生讀誦:ZZV)5X529DOU)RMA~HUT_N0甲骨文 JLVU)[E{_$~]CEAIKQ[%SE6金文4108[C8N9O[U$5O(6$@}P9F小篆 )4CWQY[5E9(6)1F30)9W@GI楷體。角ㄐㄧㄠˇ,角是獸角的象形。甲文、金文是全體象形,中為角上的紋理。小篆是從甲文、金文遞變而來。

備註:《說文》:「獸角也。象形。」

典籍所見:(1)角類。《易經.大壯卦》:「羝羊觸藩,羸其角。」又白居易《對酒》:「蝸牛角內爭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隨貧隨富且歡樂,不開口笑是痴人。」(2)星宿。《楚辭.天問》:「角宿未旦,曜靈安藏?」(3)五音之一。《周禮.春官》:「皆文之以五聲:宮、商、角、徵、羽。」

角是部首字,凡由角組成的字,多與角類、量器有關,如:觸、斛、觚、解等。

常用詞:視角,天涯海角。

教授:這裡我們看到字形是獸角的象形。小篆已經不太能夠看出是獸角,不過它是從甲文、金文演變過來的。我們看金文、甲文,就能清楚看到這是獸角的象形。這裡引到白居易的一首小詩《對酒》。這個我們講過嗎?

學生:講過。

教授:怎麼跟我們講的不太一樣?第三句。原來我們講的是怎麼樣,第三句?「蝸牛角內爭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原來我們是說「隨富隨貧且歡喜,不開口笑是痴人。」它這裡第三句不太一樣,給一點時間你們去想,到底是他這裡寫得合理,還是原來我說的那個合理,還是還有第三種版本。我很高興,看到同學們每個人都在那裡算它的平仄,這是正確的方法。不然怎麼知道這個版本對,還是我說的那個版本對。我們把它平仄分析一下。

板書:Y5O7HT23[[BX%%$@~1T)Y74

蝸牛角內爭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身是韻腳)。隨富隨貧且歡喜,不開口笑是痴人。這裡面有幾個不對的?第一句,蝸牛角內爭何事,平仄完全標準是嗎?第二句,石火,你說石是第二聲;如果會閩南語的,或者會客家語的,石頭的石:

板書:石

閩南語「就」,它是仄聲字,它不是平聲字。國音變成了石,變成第二聲,你以為是平聲。所以第二句的石,它還是仄聲,石火,仄聲,仄仄。光中,平平。寄此,仄仄。身,壓韻,壓這個(ㄣ)的韻。隨富,本來應該仄聲,他用隨是平聲,隨富(仄);隨貧(平平),且(仄)歡這裡本來應該仄聲,他用個平聲,喜(仄)。不開口笑是痴人,這裡(是)本來應該是平聲,他用個仄聲。現在看清楚了吧。基本上他平仄相當的標準,只有這個地方(隨)該仄他用平。我們說過?再說一次:

學生: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

教授:記得了。一、三、五,詩碰到第一、第三、第五個字,平仄可以不論,你可平可仄;碰到二、四、六的地方,最好遵守,該平就平,該仄就仄,二、四、六分明。所以這邊一檢查,基本上它非常的守規矩,非常的標準。那我們要問,這是隨富隨貧且歡喜,跟書本上用的什麼?

學生:隨貧隨富且歡樂。

教授:以平仄來說怎麼樣,哪一個好?黑板的好,還是課本的好?要確認,不能猶豫。是黑板的好,還是課本的好?黑板是「隨富隨貧且歡喜。」告訴我,你確認哪一個好?

學生:黑板的好。

教授:這個好是吧?對。因此你可以把它改過來,它這個版本不知道哪裡來的,「隨富隨貧且歡喜」。當然你要真正再去確認,不是手機,手機網上往往很多是錯誤的,你要找到這首詩,找到白香山他這首詩《對酒》。我以前讀過,我以前還沒有網路,我到現在還不會用網路。我以前那時候沒有網絡,我讀過這首詩,是「隨富隨貧且歡喜」,就是黑板上說的。

板書:

以前我讀過的,書裡面讀過的是這樣:「隨富隨貧且歡喜」,可以把它修正過來。

剛才在休息的時間,我聽到一則非常興奮的事情,開吉師說她妹妹在政治大學,台北木柵,修中文系的博士班。談到林老師,開吉師的妹妹說,她們認為林老師在學術界是神明。因此我有幸成為神明的入室弟子,今天我來傳播,大家應該很高興,是嗎?

學生:是。

教授:但願我能不負當時林老師對我的耳提面命。說來是有點慚愧,我一直沒有做好。在去年,林老師他家鄉浙江瑞安,溫州,有位宋維遠老先生,比我年紀大,頭髮都白了,老先生,我們素未謀面。他知道我是林先生的學生,聯繫上我,就打電話跟我說,他是負責寫瑞安縣志的人。縣志知道嗎?對瑞安的鄉賢,前輩都極力的希望能夠傳播弘揚。聯繫上我,他電話裡也是這個意思,希望我能盡點力氣。我接到這個電話,我覺得很慚愧,我就回他一封信。這封信我摘錄了後面一部分,放在一篇文章裡,「懷念我的恩師林景伊先生」的這篇文章。這篇文章裡面我就提到,我為著要報答我的恩師,我有機會我都一定竭盡我所能,我希望能夠為章、黃、林尹這一脈的學術,能夠做些弘揚的工作。今天我到這來也是這個目標。

當時瑞安市政府要為林老師開闢一個文物陳列館,去年開幕,約我去做了一次講座,還要做一份,他們要掛在陳列廳上面的一份林老師的年表。這個年表我當然是仔仔細細做好。做好以後,我一邊做一邊就感覺到老師就在我旁邊。做完以後,我就有一段小小的讚語:

板書:噫 先生志節 光同日月 胷蟠萬卷 學比泰嶽 傳章黃之絕學 流布萬古 滔滔滾滾 等江河之永長

林老師的一個年表做完了以後,最後有這兩句讚語。「噫」,感歎,「先生志節,光同日月。胷蟠萬卷,學比泰嶽。傳章黃之絕學,流布萬古。滔滔滾滾,等江河之永長。」

這是林老師他一生這三個大事情。前面說的是他在抗戰時期投身報國,拯救民族危亡。汪精衛視同眼中釘,非要抓到他不可,果然被他抓到。先是利誘,你只要點頭,我這教育部長就是你的。林尹先生破口大罵,漢賊!利誘不行,威脅,關到牢裡,同時連他三個人叫出去槍斃,砰砰,暫停,又把他拉回去,這樣一次、二次、三次威脅他。他知道必死無疑,所以在獄中做了一首絕命詩。一開頭,絕命詩一開頭,「此心同日月,此志擬冰雪;日月長光輝,冰雪終皎潔」。然後最後兩句,「但惟後死者,毋忘滅虜賊」,虜賊指的漢奸汪精衛和侵略我們的日本。自比文天祥,他知道自己是不可能再能夠從這個監牢出去的,所以寫了這首絕命詩。所以他的同門師兄弟,像潘重規先生、高明先生都說他是今之文天祥,現代的文天祥,那時才二十多歲。這是一開始我說「先生志節,光同日月」,這一段是寫他為著救民族危亡,那種願意拋頭顱、願意灑熱血、願意犧牲這種志節。

至於他的學問,剛才開吉師說這個事,她妹妹在國立政大中文系修博士,一提到林先生,說他們把林先生當神明。「胸蟠萬卷」,讀很多書,林老師學問胸蟠萬卷。他的學問有多高?像泰山一樣,像一座泰山一樣,「學比泰嶽」,兩句話。

他第三件事情,這是他不得了的事,「傳章黃之絕學,流布萬古。滔滔滾滾,等江河之永長。」這是絕對能夠傳世萬古的,他的學生繼承他來傳章黃這一派的實學,實在的實,沒有任何一點虛假。清代的學術樸實無華,太炎先生是繼承乾嘉以來清代的學術,然後他單傳黃侃先生,黃侃先生單傳林先生,我指的是聲韻這方面。所以他自己,林先生自己知道要傳章黃絕學的重要的使命。季剛先生一九三五年過世,太炎先生隔年一九三六年也過世,他們三代單傳,剩他到台灣,他知道身上負有多重的使命。所以他不再單傳,他多收了幾個弟子,我才有幸成為他門下。他當時在師大、在政大、在文化大學,在我們東吳大學,他教的學生,碩士三百多,將近四百;博士有兩說,一說七十幾,一說一百。博士、碩士加起來四、五百的人,現在絕大部分都在大學裡面負責傳什麼?章黃之絕學。所以他是滔滔滾滾可以流布萬古,這是他最了不起的功業。

冀望各位同學,在這裡學一點算一點,然後將來你們成為國學傳統文化的種子,散到全國各地,甚至世界各地去弘揚傳播。好,回到我們課本,樹師妳幫我讀下面:

學生讀誦:35毛 金金文,_l=jw&u=6BDB&s=100小篆_l=xz2&u=6BDB&s=100。毛ㄇㄠˊ,毛是人身體的毛髮,以及獸毛的象形。

備註:《說文》:「眉髮之屬及獸毛也。象形。」

典籍所見:(1)草。《左傳.隱公三年》:「澗谿沼沚之毛。」(2)微小。《詩經.烝民》:「德輶如毛。」

毛是部首字,凡由毛組成的字,多與毛髮有關,如:毫、氈、毯等。

常用詞:羽毛,輕如鴻毛,九牛一毛,不毛之地。

教授:這個字很容易認識,它是毛髮以及獸毛的象形。想想如果許慎《說文》裡面沒有這個字,同學們你自己要創造這個字,要怎麼辦?你試來試去,最後也不過像我們這個金文一樣35毛 金,毛。下一個字「肉」,樹師妳幫我讀:

學生讀誦:41肉 甲1甲文,_l=xz2&u=8089&s=100小篆。肉ㄖㄡˋ,肉是一塊獸肉的象形。甲文像被截割下來一大塊野獸的肉。小篆外像大塊肉形,中二筆,像肉的肌理、肋骨。

備註:《說文》:「胾肉。象形。」

典籍所見:(1)肥。《史記.樂書》:「寬裕肉好。」(2)刑法。《荀子.正論》:「治古無肉刑。」

肉是部首字,偏旁多用「月」表示,凡從月(肉)之字多與人體部位有關,如:肩、胃、腎、腸等。

常用詞:骨肉至親,血肉之軀。

教授:這個一樣,同學們先想像,如果沒有創造這個字,你要創造肉這個字要怎麼辦?到菜市場肉攤上看,這一大塊,上面還有一根一根的肋骨、肌理,那就畫一塊肉,就是我們書上用的這一塊。你還有其他的辦法嗎?我是沒有。接下來「首」:

學生讀誦:首 甲文0000甲文,34首 金金文,34首小篆。首ㄕㄡˇ,首是人頭的象形。甲文像人頭有髮,金文、小篆是從甲文譌變而來。

備註:《說文》:「首,古文IMG_256也,巛象髮。」

段注:「巛象髮。說IMG_256上有巛之意。象髮形也。小篆則但取頭形。今字則古文行而小篆廢矣。」

典籍所見:(1)開始。《易經.比卦》:「比之無首,凶。」又《爾雅.釋詁》:「初、哉、首、基、肇、祖、元、胎、叔、落、權輿,始也。」(2)本也。《禮記.曾子問》:「不首其義。」(3)先。《禮記.射義》:「諸侯以貍首為節。」

常用詞:首先,首屆,群龍無首。

教授:好,這個甲文有點好看是嗎?有眼睛,還有頭髮。然後你看金文,就是從甲文演變。到了小篆,「34首」就跟甲文、金文不太一樣。所以從小篆來解釋字的本義,有時候就往往不太明確。所以,我們現在有幸能看到甲文、能看到金文,使我們更清楚,比小篆能更清楚的認識文字的構造。

典籍所見裡面引到一個《爾雅.釋詁》:「初、哉、首、基、肇、祖、元、胎、叔、落、權輿,始也。」《爾雅.釋詁》告訴我們,這幾個字,這一組的字都是開始的意思。在這裡也讓我們看到,有時候我們會看到文章裡面,他們用到「權輿」兩個字。現在知道了,「權輿」的典故出自哪裡?《爾雅.釋詁》。「權輿」就是開始的意思。接下來看下一個「頁」,妳讀一遍:

學生讀誦:页0000甲文 18页 金1金文 18页小篆。頁ㄧㄝˋ,頁是人頭的象形。甲文IMG_256、首、頁應是一字,IMG_256只像人頭,首上加頭髮,頁又加人身。

備註:《說文》:「頭也。」(按:頁假借為葉。如:書頁、頁岩。頁本是人的頭,無扁平意,疑是葉字的假借。)《說文段注》葉下曰:「凡物之薄者,皆得以葉名。」(頁,胡結切,十二部,匣紐;葉,與涉切,八部,喻紐。頁、葉古雙聲,可以通假。)

常用詞:頁碼,書頁,網頁。

教授:好,這裡面同學們看到甲文上面那一部分,跟前面我們讀的這個「首」字,是不是好像似曾相識?有眼睛,還有頭髮,只是方向不太一樣。還有一樣不同是什麼?底下加一個「人」字,看到嗎?那是人。而把這個頭畫得特別大,表示人的頭,「頁」就是人的頭。金文從甲文演變,也還看得出來。再變到小篆就不是很像了。

這裡我提出一個問題,頁本是人的頭,那我問你,書本,「各位同學,請翻開第幾頁」,難道是第幾個頭嗎?這怎麼回事?我後面註了一個按語,起先我也很奇怪,我沒有想通為什麼,書本一頁、二頁的頁為什麼用這個頁?後來我想它應該是樹葉那個「葉」的通假字,字音相同可以通假。樹葉是扁平的,所以看看我們按語,「頁假借為葉」。然後我又查到《說文段注》葉字,底下他註:「凡物之薄者,皆得以葉名。」這是葉。然後再查反切,這兩個頁(葉),看出什麼?雙聲或者疊韻,或者同音,它韻部不一樣,一個十二部,一個呢?

學生:八部。

教授:八部,韻不同部,表示不是疊韻。看它的聲紐,一個是胡結切,屬於什麼紐:

學生:匣紐。

教授:你怎麼知道?你不可以說這個書上的,以後你要自己找。再翻一翻那個聲紐表,找到匣紐嗎?

學生:找到了。

教授:找到那個胡結切的胡嗎?

學生:找到了。

教授:胡是屬於匣紐。再看另外一個字,葉是與涉切,那個「與」找找在哪一個紐?

學生:喻紐。

教授:有沒有真的看到?

學生:有。

教授:真的看到了,好。那你說這兩個一個喻紐、一個匣紐,聲紐也不同,怎麼可以說它是雙聲?同學們翻到三九O頁,就「切語上字表」前面,看到一個簡要的表嗎?發聲部位有「喉、牙、舌、齒、唇」,然後有「正聲」、「變聲」。正聲喉聲是影、曉、匣,變聲是喻、為。發聲部位「牙」,正聲是見、溪、疑,變聲是群,這一個表看到了吧?

學生:看到了。

教授:那你看到喻是什麼?喉音,喉音是影、曉、匣,喉音,喻是它的變聲。也就是古代古音,喻跟影、曉、匣同樣是喉音,也就是說明喻跟匣發音部位一樣,這個清楚了嗎?發音部位同屬喉音。細分分成影、喻、為、曉、匣五個紐,這五個紐同屬於喉音。這五個紐裡面,前面三個影、曉、匣屬於古本聲,古代就有,喻和為是今變聲,但是同屬於喉音,發音部位一樣。發聲部位一樣,它就很容易變化。因此,我們說這是同發音部位,就說它是雙聲。這兩個字,一個是喻紐,一個是匣紐,這兩個字都屬於什麼發聲?喉音。這下同學們一定很高興,要讓兩個字雙聲,原來還有這麼多方便的,就像平仄一樣,一三五可以不論。變聲是從正聲變來的,正聲是古本聲,古音就有的,變聲是今變聲。

好,再翻回來,「頁」。這是我們研究這個頁字,從甲文,從金文,一直到小篆、隸書、楷書,它的演變,原來是人的頭,這個頁。因此馬上我們就會聯想到,書本為什麼稱一頁、二頁,這很奇怪。所以你就假設它可能是哪一個字的假借,然後再查它的聲韻,終於被我們查到,它就是樹葉的葉的假借。到這有問題嗎?接下來,樹師妳幫我讀一下:

學生讀誦:53目 甲1甲文53目 金1金文53目小篆。目ㄇㄨˋ,目是人的一隻眼睛。甲文、金文目字,像人眼之形,小篆豎寫且框廓整齊,已失目的象形。

備註:《說文》:「人眼也。象形。」

典籍所見:(1)目光,眼光。《南史.檀道濟傳》:「目光如炬。」(2)視,注視。《史記.陳丞相世家》:「陳平去楚,渡河,船人疑其有金,目之。」(3)以目喻意。《史記.項羽本紀》:「范增數目羽擊沛公。」

常用詞:目不轉睛,刮目相看,耳目一新。

教授:甲文還有這樣寫的:

板書:IWLM%KIZ[95{%`2)RE019MB

也有反過來:

板書:H(XE9RFN((_YXTCNZ5S9Z0D

他為什麼把眼睛畫得這麼醜,三角眼?我們說過,做弧線在甲骨上面不方便,所以常常是直線條。這都是很容易了解的象形,只是到小篆以後,比較規整,當中兩橫,它本來是人的眼珠,變成兩橫了。本來眼睛應該橫著畫,變成豎的,難道這個人是橫眉豎目嗎?它是為著竹簡豎寫的方便。你認同嗎?

學生:認同。

教授:下一個字,樹師幫我念一遍:

學生讀誦:93耳 金1金文93耳小篆。耳ㄦˇ,耳是人一隻耳朵的象形。小篆是從金文遞變而來。金文作「93耳 金1」,像耳輪廓及竅之形。

備註:《說文》:「主聽也。象形。」

典籍所見:(1)聞、聽。《漢書.外戚傳》:「又耳曩者所夢日符,計未有所定。」(2)聽覺器官。《詩經.大雅》:「匪面命之,言提其耳。」(3)垂。《唐書.南蠻傳》:「衣朝霞,耳金環。」(4)器物的兩耳。《史記.封禪書》:「有雉登鼎耳。」(5)位於句末。《史記.匈奴傳》:「以騎馳蹂而稼穡耳。」

常用詞:忠言逆耳,耳濡目染,耳目一新,耳熟能詳。

教授:這個字也是很容易明白的,我們人體器官上的一個象形文字。尤其在金文所用的這個字,到小篆它漸漸變化,到隸楷就看不出是耳朵的一個象形了。接下來看下一個字,樹師妳讀一遍:

學生讀誦: 6自 甲1甲文  6自 金2金文  6自0000小篆。自ㄗˋ,自是人鼻子的象形。甲文、金文像鼻子的形狀,小篆是從甲文、金文遞變而來,「∪」像鼻形,中畫像文理。

備註:《說文》:「鼻也,像鼻形。」

典籍所見:(1)自己。《孟子.離婁》:「自暴者,不可與有言也。」(按:人稱自己時常用手指自己的鼻子,故借「自」為自己。)(2)由也。《詩經.大雅》:「自西自東,自南自北,無思不服。」(3)自然。《道德經》:「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4)從。《中庸》:「行遠必自邇。」

常用詞:自在,自力更生。

板書:N}@$X}8}F0W6G)5290ZTLIN

教授:甲骨文它就大概是照著一個人的鼻子畫,這個鼻子有點好看。你說,自己的「自」怎麼原來是個鼻子?應該反過來,鼻子被借為自己。為什麼會借為自己?人稱到自己的時候,常常指自己的鼻子,我怎麼樣我怎麼樣,所以這個鼻子就變成自己了。這都很簡單。接下來,幫我讀這個「口」:

學生讀誦:  67口 甲1甲文  67口 金1金文  67口小篆。口ㄎㄡˇ,口像人的嘴巴。甲文、金文、小篆字形略同。

備註:《說文》:「人所以言食也。象形。」

典籍所見:(1)器物納入取出的地方。《論衡.道虛》:「致生息之物密器之中,覆蓋其口。」(2)人。《漢書.王莽傳上》:「羌豪良願等種,人口可萬二千人。」

常用詞:金口玉言,養家糊口。

教授:「口」就是我們嘴巴的一個象形文字。你說我們的嘴巴有這麼醜陋嗎?一個方方的口嗎?造文字是大意如此,它不能像畫一樣畫得那麼美麗。還有一個問題,多少人,為什麼說人口多少?一個人只有一個口,所以多少口就是多少人。下一個字,「牙」,樹師幫我念:

學生讀誦:  21牙 金1甲文  21牙 金2金文  21牙小篆。牙ㄧㄚˊ,牙像人的大牙上下相錯之形。甲文、金文字形略同。

備註:《說文》:「牡齒也。象上下相錯之形。」

段注:「統言之皆偁齒,偁牙。析言之則前當脣者偁齒。後在輔車者偁牙。牙較大於齒。」

典籍所見:(1)咬。《戰國策.秦策》:「投之一骨,輕起相牙者,何則?有爭意也。」(2)飾有象牙的大旗。《文選.東京賦》:「戈矛若林,牙旗繽紛。」

常用詞:牙齒,月牙,伶牙俐齒。

教授:這個字好像不太容易看出象形,其實不是不太容易看出,是我們沒有機會看到這個大牙,它就是大牙上下交錯的樣子。如果你是牙科醫生,你就比較容易看到。在甲文、金文,還比較容易看出是大牙上下相錯。到了現在的楷書,怎麼樣看也看不出是上下大牙的樣子。這是隸變以後,就有很多不能夠看出它原來象形的形狀。接下來再看「IMG_256(頤)」這個字,樹師幫我念一遍:

學生讀誦:IMG_256(頤)ㄧˊ,IMG_256鼻子下面腮頰部分,字應橫看,是頤的本字。金文和小篆字形略同。

備註:《說文》:「頷也,象形。」

段注:「IMG_256者,古文頥也。此文當橫視之。橫視之,則口上、口下、口中之形俱見矣。

典籍所見:(1)養。《禮記.曲禮》:「百年曰期頤。」(2)面頰。《易經.頤》:「觀我朵頤。」

常用詞:頤神養性,期頤之壽。

教授:這個IMG_256字,段玉裁告訴我們要把它橫過來看,現在大家把它橫過來看。外面是一個口,當中還有一橫,口上口下,這是IMG_256這個字,也是後來加了個頁字,這個「頤」的本字。下一個,而且的「而」,樹師幫我讀一遍:

學生讀誦:  94而 甲1甲文  94而 金2金文  94而小篆。而ㄦˊ,而是人鬍鬚的象形。甲文像人的鬍鬚,金文和小篆是從甲文演變而來。

備註:《說文》:「頰毛也。象毛之形。」

段注:「其象形,則首畫象鼻耑。次象人中。次象口上之頾。次象承漿及頤下者。」

典籍所見:(1)而假借為「汝」、「若」。如《莊子.齊物論》:「我勝若,若不我勝,我果是也?而果非也邪。」(按:汝,人渚切,日紐,五部;若,而灼切,日紐,五部;而,如之切,日紐,一部。而與汝、若二字,雙聲通假。)(2)之,的。《論語.憲問》:「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3)辭。《易經.屯卦》:「宜建侯而不寧。」(4)能。《淮南子.原道》:「行柔而剛,用弱而強。」(5)尚且。《莊子.天道》:「夫天地至神,而有尊卑先後之序,而況之道乎?」

常用詞:不謀而合,適可而止,言而有信,迎刃而解。

板書:})VU%80@1D7)J6YQ{S}}QJM

教授:「而」就是鬍鬚,段玉裁說,上橫像什麼?學生:鼻端。

教授:就是鼻端,鼻子這裡。當中有一豎,他認為是什麼?

學生:人中。

教授:人中。這兩撇是上面的鬍鬚,底下這一把呢?

學生:下面的鬍鬚。

教授:山羊鬍。杜甫說的什麼?捻斷幾根鬚,大概是捻這裡。原來而且的而竟然是鬍鬚,那怎麼會借用為什麼?假借為汝、為若。假借需要有個條件我們說過,各位一定能夠知道了,什麼條件?

學生:音同。

教授:對了。我非常高興,我們才上課沒幾節課,大家就能夠把這個重點能抓住了。要字音相同才可以通假。為什麼字音相同可以通假?再告訴我:

學生:聲義同源。

教授:真聰明!同學們將來是無可限量,馬上能知道是什麼?音同,聲義同源。所以音同可以通假。如何知道這兩個字聲韻上的關係?你說我來讀讀看可以嗎?

學生:不可以。

教授:那要怎麼辦?

學生:查切字。

教授:查它的反切。你查《說文》上面的反切也可以,你查《廣韻》上面的反切也可以。查出反切來之後,把反切上字對照一下我們四十一聲紐表,就知道它有沒有雙聲。韻部我們用段玉裁他的十七部,他在註《說文》,每個字他都註了第幾部,是嗎?所以韻部很容易找到。「而」這個字本來是鬍鬚,它跟另外兩個字,跟汝、跟若。

板書:汝

同學們,這個字你一定知道它是什麼,第二人稱「你」。

板書:你 女 若

汝、女、若,這些字,聲韻上都互有關聯,所以可以互相假借。

板書:既使我與若辯矣 若勝我 我不若勝 若果是耶 我果非也耶 我勝若 若不我勝 我果是耶 若果非也耶

《莊子.齊物論》裡有這麼一段話,有同學能告訴我它說的什麼嗎?

學生:即使我和你辯論,如果你勝了我,我沒有勝過你,那麼你就是對的嗎?我就是錯的嗎?我如果勝過你,你沒有勝過我,難道我就是對的,你就是錯的嗎?

教授:很好,開吉師已經明白這裡面真正的問題在哪裡?在這個「若」字,你把它代換為「汝」,

板書:汝

統統代換進去就清楚了。即使我與汝辯矣,你甚至把它代換成這個字:

板書:你

你,現在的這個字。即使我與你辯矣,你勝了我,我勝不了你,那你果是對的嗎?我果是不對的嗎?只要把這個「若」字代換進去,你就很清楚它整個意思。

汝跟若在聲韻上必定是要麼同音、要麼雙聲、要麼疊韻。所以能夠知道聲韻上,這兩個字它彼此有關聯,那麼我們再來讀《莊子》,就覺得沒有那麼艱難了,就覺得很簡單了,就像讀白話文差不多了。所以聲韻學重要嗎?

學生:重要。

教授:從此就看出來,文字聲韻,聲韻是非常重要,這一代換進去就什麼都解決了,是嗎?我們下課。




漢字入門  劉克雄教授主講  (第十一集)  2015/8/7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56-181-0011

教授:今天下午我們講到「而」這個字,大家記得「而」是什麼東西?有人抓抓鬍子,而。這裡我們引到《莊子.齊物論》裡面的一段話,說到「而」跟「汝」之間的聲韻的關係。「而、汝、若」,這些聲韻相近的字,為什麼是代表第二人稱你我他的「你」?

板書:WDFIG`]%VO~QTBVF@}3CLUJ

古時候農耕社會,在田裡耕作都以男人為主,因為需要出很多力氣。所以男人的「男」,同學們翻開《說文》:

板書:男

「丈夫也。从田力。言男子力於田也。」農耕社會,在田裡勞作是需要出很大的力氣。你們下過田沒有?有同學下過田的舉手我看看,有很多沒下過田。光是插秧就非常累人,彎著腰在那插,還要除草種種,還有犁田。所以男人就以「田」、「力」。男子力於田,會意。在甲骨文裡面,這個「力」字,研究甲骨文的古文字學家們,有另外一個看法,認為它不是力氣的力,它是耕田的耒具,犁這一類東西,可以當作另外的一種說解。而許慎說,「男子力於田」。

農耕社會出很大力氣在田裡工作來養家糊口,所以漸漸的就形成以男性為主的一種社會。男性為主,那男性的對方是誰?這個字,女人,女。所以這個女,由於是男性的對方,就引申為第二人稱。明白嗎?我們說過:

板書:

這什麼字?

板書:它

它,象形的蛇,它。甲文有這種寫法。上面加一個腳印,意思是說,千萬要小心,腳不要去踩到這個「它」,牠會咬人。因為牠可怕,會咬人,所以人們忌諱說蛇,就用「那個、那個」來代替蛇。不說蛇,說那個、那個,因此那個、那個就漸漸演變為第三人稱「它」,那個、那個。所以這個「它」字就漸漸成為第三人稱。

第二人稱,「女」。剛才我們說了,是以男人為主,那他的對方就指的是女,所以這個「女」就指第二人稱。我們現在寫成:

板書:你

你。跟它(女)同音或者音近的,有:

板書:爾

爾。有:

板書:汝

汝。還有:

板書:若

若。還有嗎?還有那個鬍子:

板書:而

而。這些聲韻上都跟這個「女」字音相近,所以這些字,「爾」、「汝」就是指的對方,你。接下來,我們看下一個字,樹師妳幫我念一下:

學生讀誦:心ㄒㄧㄣ。23心 金1金文  23心小篆。心是人心臟的象形。

備註:《說文》:「人心,在身之中。象形。」

典籍所見:(1)人或動物的心臟。《史記.匈奴傳》:「披髮左衽,人面獸心。」(2)中央。劉禹錫《洞庭秋月行詩》:「洞庭秋月生湖心,層波萬頃如鎔金。」(3)思想,意念。《文選.與吳質書》:「東望於邑,裁書敘心。」(4)心思。《詩經.關雎序》:「在心為志,發言為詩。」(5)性情。《韓非子.觀行》:「董安於心之緩。」

常用詞:惻隱之心,心領神會,心安理得。

教授:這是一個心臟的象形文字。

板書:xz13624agc15660

像不像心臟?用象形的方法造出的文字,心。古人以為心跟心思是連在一起的,所以往往在古文的詩文裡面,譬如典籍所見第三,《文選.與吳質書》。這《文選》指什麼文選?

學生:《昭明文選》。

教授:真好,《昭明文選》。

板書:昭明文選

梁,宋、齊、梁、陳的梁,蕭統(昭明太子)他蒐集的,他認為最優美的文學作品,《昭明文選》。季剛先生曾命我的老師林先生,要背誦《昭明文選》。同學們如果書齋裡能備一部《昭明文選》,你隨時多翻閱一下,選幾篇你喜愛的把它熟讀,你就能領會,我們唯美文學登峰造極的那個時代,作品是如何的優美。這是《昭明文選》。

這裡我們選到一個《與吳質書》:「東望於邑,裁書敘心。」這「心」指的什麼?就是指的意念和思想。所以古人認為心是主思想。不像現在人已經知道思想是靠什麼?腦袋。古人認為是心。典籍所見裡面第二,引到劉禹錫「洞庭秋月生湖心」,這個「心」是什麼意思?中央,湖心中央。我想起有一句詩:

板書:波心朗月寂無聲

寂寞的寂,「波心朗月寂無聲」。波心跟劉禹錫說的湖心,同樣的意思。我敢斷定同學們不知道這一句詩的出處。前面它還有三句,是一首七言的詩:

板書:朝朝葦渚討營生 何妨放歡酒自傾 夢醒一篙天野大

可以把它抄下來。「朝朝葦渚討營生」,這是題一幅畫的詩。一個老漁翁在蘆葦叢那裡,在那抓魚。「朝朝葦渚」,蘆葦叢裡;「討營生」,打漁是他營生的方法。表面上寫的是,這個漁翁天天(朝朝)葦渚討營生;實際上寫的是眾人,你、我、他,大家天天都為著工作在那忙,朝朝葦渚討營生。

不過這位釣魚翁,他好像比一般人稍微聰明一點,「何妨放歡酒自傾」。帶壺酒在船上,一邊釣魚,等了很久,久不來,他喝它一口,自我娛樂,又有何妨,有何不可?何妨放歡酒自傾。他比一般的人,他曉得及時行樂,跟一般人還不太一樣,這個釣魚翁。

有一次可能酒稍微喝多了,竟然睡著了。等睡醒以後天黑了,一篙伸出來,從蘆葦叢中伸出來,「夢醒一篙天野大」。夢醒了,一篙伸出來,發現天那麼高,湖面那麼空曠,是很新的一個境界,跟蘆葦叢裡面不一樣,境界放寬了。再抬頭一看,正好一輪明月,「波心朗月寂無聲」。平靜的水泊,夜晚一輪朗月照在波心上,他沒有說什麼,就是寂無聲。佛祖拈花微笑說些什麼?沒說。波心朗月,他說些什麼?沒說,寂無聲,這是進到禪的境界。為什麼我剛才說,我敢斷定你們不知道這句詩出自於哪裡?

學生:劉家特寫。

教授:師父就是師父,是我畫的一幅畫,我題的一首詩,所以我斷定你們不會知道。「夢醒一篙天野大,波心朗月寂無聲。」鼓掌!好,看到劉禹錫「洞庭秋月生湖心」,你們的老師竟然也有一句跟他差不多,「波心朗月寂無聲」。再看下一個字,樹師也請妳讀一下:

學生讀誦:手ㄕㄡˇ。手(金文)35手(小篆)。手是人手五指俱全的象形。金文及小篆像畫五個指頭的象形。

備註:《說文》:「拳也。象形。」段注:「今人舒之爲手。卷之爲拳。其實一也。象指掌及腕也。」

典籍所見:(1)凡表示動作多曰手。《晉書.杜預傳》:「皆迎刃而解,無復著手處。」(2)執,執持。《公羊傳.莊公十二年》:「手劍而叱之。」(3)取。《詩經.賓之初筵》:「賓載手仇。」

常用詞:手足之情,白手起家,手不釋卷。

教授:同學們繼續看下一個字,「又」。妳再把「又」讀一遍:

學生讀誦:又ㄧㄡˋ。14又 (2)甲文  14又 金1金文  小篆。又是人右手的象形。小篆與甲文、金文同,均像右手之形,甲文、金文正反每無別,惟14又 (2)像右手,「14又」像左手,則劃分甚明。

備註:《說文》:「手也。象形。」按:手是五指全形,又20087省略筆劃,是手的側視。又為右手,後被借為重複之義,便借「右」來表示右手;20087為左手,後被專用為部首字,便借「左」來表示左手。

典籍所見:(1)重複。《賦得古原草送別》:「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2)連詞。《詩經.卷耳序》:「又當輔佐君子。」(3)表示轉折。《墨子.節葬下》:「欲以干上帝鬼神之福,又得禍焉。」(4)表示並列。《詩經.豳風.破斧》:「既破我斧,又缺我斨。」

常用詞:欲言又止,又快又好。

教授:好,這是先看第一個「」,舉起你的手看看,一、二、三、四、五,五個指頭。這個呢「」?側面看少掉兩個,代表右手。所以也不一定說是要完全畫五個指頭,能夠看出它是右手就可以。反過來「


  • 标题点击下载
  • 56-181-0001 下载
  • 56-181-0002 下载
  • 56-181-0003 下载
  • 56-181-0004 下载
  • 56-181-0005 下载
  • 56-181-0006 下载
  • 56-181-0007 下载
  • 56-181-0008 下载
  • 56-181-0009 下载
  • 56-181-0010 下载
  • 56-181-0011 下载
  • 56-181-0012 下载
  • 56-181-0013 下载
  • 56-181-0014 下载
  • 56-181-0015 下载
  • 56-181-0016 下载
  • 56-181-0017 下载
  • 56-181-0018 下载
  • 56-181-0019 下载
  • 56-181-0020 下载
  • 56-181-0021 下载
  • 56-181-0022 下载
  • 56-181-0023 下载
  • 56-181-0024 下载
  • 56-181-0025 下载
  • 56-181-0026 下载
  • 56-181-0027 下载
  • 56-181-0028 下载
  • 56-181-0029 下载
  • 56-181-0030 下载
  • 56-181-0031 下载
  • 56-181-0032 下载
上一篇文章:汉字入门讲记(共32集)与课程笔记 打包下载    下一篇文章: 汉字入门 (刘克雄教授讲)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