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时间:时间载入中……
汉字入门 (刘克雄教授讲)

本文二维码,扫码即可转发
发布日期:2016年01月24日  来源:正定居国学文化  点击:3428次  发布者:管理员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温馨提示:如视频无法播放,或播放不连贯,请您刷新。刷新后仍无法观看,请您选择下载观看。

如果是土豆网或优酷网的视频,请点击下载该视频,到原网站并使用相应下载工具下载,感恩您!

以下的文字稿仅供各位参考,因为有很多板书是采用图片等格式插入,粘贴过来时不能显示,加上工作量大,一时难以完善,故另提供.XML及.PDF格式的完整内容文档下载,请点击链接:/art/4842/v/1/vid/19/p/3.htm






漢字入門  劉克雄教授主講  (第一集)  2015/8/2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56-181-0001

教授:學習漢字,要如何入門?這是我們在這裡大家一起來研討的。怎麼樣學習漢字?怎麼樣入門?請各位翻開我們的書,大家看看我們的目錄,先了解一下我們這本書講的內容是什麼。第一是「前言」;第二,「緒論」;第三是「六書及舉例」;第四(翻過來第四)說到「聲韻略說」;後面就附錄我的太老師黃季剛先生研究《說文》二十一條例。這附錄除了季剛先生的二十一條例之外,很高興徐樹師同學幫我們做了一份五百四十部首的注音,我也想附在這後面,幫助同學容易方便來看。接下來,讓徐樹師幫我念一下,從前言開始讀,大家一起看書。

學生讀誦:前言—中華五千年文化,靠文字的記載,才能夠一脈相傳。要承傳我們的傳統文化,必須正確認識文字,而後才能正確解讀經典。

教授:好,等一下。前言,第一條,各位都同意嗎?每個同學都點頭。我們的經典,古聖賢他們在說些什麼?如果沒有漢字,我們能知道孔子說些什麼嗎?老子說些什麼嗎?所以文字是記載我們傳統文化的一種載體。因此,我們需要正確認識文字,我們才能夠正確解讀經典。接下來,樹師:

學生讀誦:漢字現在雖發展到五萬多個字,乍看似乎是一個龐大可畏的數目,不過章太炎先生統計,最早的初文,只不到五百字,只要認識這四百多的初文,學會用這些初文,是怎樣兩兩組合成會意形聲的方法,就能提綱契領,不難認識所有的文字了。

教授:好。這條是說明我們的漢字從自古創造以來,到現在收在《中華大字典》裡面是五萬左右。各位同學一定心裡會感覺到一種畏懼,這麼龐大,五萬個字,一個字一個音、一個字一個義、一個字一個形,我怎麼樣去記它,會有些畏懼。而實際上太炎先生他統計,真正的初文不到五百個。所謂初文是最早造出來的,那是哪些?象形、指事所造出來的文字叫初文,初文是不可以再分析的。根據太炎先生這個統計,初文不到五百個。我們只需要把這個初文正確理解,然後,再了解如何利用初文,再兩兩組合成會意、成形聲。現在有五萬多字,都是由這最早的初文兩兩組合,重意的叫會意,兼聲的叫形聲,由這五百多衍生到現在五萬多。現在五萬多,我們漢字還可以繼續再孳乳,將來會愈來愈多,各位同學不必畏懼。認識這五百個難嗎?五百字很簡單,是吧?然後再了解如何兩兩組合,這是我們在這裡要講的。曉得怎麼組合了,我們就曉得來駕馭這幾萬字的漢字,一點都不覺得困難。這是讓各位先排除對這龐大的五萬字,能夠排除這個畏懼,我們學起來覺得很輕鬆、很愉快,還很有趣味,這是第二「前言」裡面說的。接下來,樹師給我們讀:

學生讀誦:四十多年前,我曾在東吳大學,講授文字學、聲韻學,三年前又應淨空老法師之命到馬來西亞中華文化教育中心,及北京國學師資培訓班講授文字學,對如何引導學生們欣然的學習漢字,略具心得。

教授:剛才我們說到如何排除對這眾多的漢字這種畏懼。我很多年前教過這門課,四十多年前了,教文字學、聲韻學這門課。三年前又到馬來西亞去了一陣,又到北京國學師資培訓班講了一年多,所以對如何跟各位一起來研讀漢字,我有些心得。我願意貢獻,希望跟各位分享,怎麼樣很方便進去,一點都不畏懼,好嗎?接下來,這最後一條,給我們讀一下。

學生讀誦:市面上我找不到一本適合初學,又正確無誤的文字學教材,本書是據我原先的講稿,及先師林景伊(尹)先生授課時的筆記,以及景伊師編著的《中國文字學概說》等材料,費時年餘編成的入門教材,獻給正在學習和發心承傳傳統文化的老師、同學以及愛好文字學的朋友們,希望借這本書,對漢字能有基本的認識,然後能夠更進一步研治《說文》,漸漸的深入傳統文化。

教授:文字學,廣義的文字學,形、音、義,廣義文字學包含這三項,字形怎麼寫,字音怎麼讀,字義是什麼。為著授課的方便,側重講字形的,我們叫它狹義的文字學;側重講字音的,我們稱它聲韻學;側重講字義的,稱它為訓詁學。所以文字、聲韻、訓詁是講的字形、字音、字義。這三門東西本來是分不開的,你講字形,你能不理解字音嗎?所以這三樣形、音、義本來是分不開的,為著教學方便,講文字、聲韻、訓詁。

講文字學最最重要的書,我相信各位同學手上都有,叫《說文解字》。有嗎?有了。《說文解字》以段玉裁著的最詳盡也最好,所以我希望各位手上有一本《說文解字段玉裁註》。這個大一點,不要以為大一點可怕,大一點的反倒好,你看看字體比較大一點,是吧;那個是把它縮小了,更費眼睛。這個書我大約四十多年前我就用過,用它當教材,當時它沒有標點,我要求同學們,我的學生們用紅筆圈點,詳細的讀,詳細的圈點。這是《說文解字》是文字學這一塊最基本、最重要的書。

附帶說一下,聲韻學,有同學知道哪一本書最重要?聲韻學,妳知道告訴我:

學生:《廣韻》。

教授:真好。《廣韻》是要研讀聲韻學必備的一本書,《廣韻》。研究字義,告訴我哪一本書?你知道嗎?有同學告訴我嗎?樹師告訴我:

學生:老師,是《爾雅》。

教授:沒錯。《爾雅》,十三經註疏裡面有一本經書就是《爾雅》。「爾」的意思是靠近的近,「雅」的意思是正確的正,《爾雅》這個書名就是近乎正確的解釋,叫《爾雅》。所以研究文字學,這三本書是必備的,而且是非常重要的。《說文》、《廣韻》、《爾雅》,我們現在開始,從研究字形,《說文》字形開始。

在研究《說文》之前,剛才同學們看到那個書,那麼厚重,敲我的腦袋痛得不得了,這怎麼辦?所以可能一時也不太容易契入。所以我為這個事才編這個書,各位同學手上有,《漢字入門》。剛才我們看過《漢字入門》的目錄,後面我們會講例字舉例,什麼是象形,什麼是指事、會意、形聲,以及轉注、假借。

把入門的基礎知識我們在這講清楚之後,同學們如果必要,你需要再進一步要了解我們的經典,我們就需要從《說文》入手。所以我們說漢字入門,只是為入門,給同學們一個最基礎的認識。

接下來,同學們看「緒論」。樹師,妳幫我念一遍「緒論」:

學生讀誦:第一篇,「緒論」。

一、中國漢字的初造

《說文解字敘》:「古者庖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視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易》八卦,以垂憲象。及神農氏結繩而治,而統其事,庶業其繁,飾偽萌生。黃帝之史倉頡,見鳥獸蹏迒之跡,知分理之可相別異也,初造書契。」

這一段話包括了兩層意思:第一層意思是推本造字之源為八卦與結繩,第二層意思是說黃帝之史倉頡初造書契。

(一)八卦

1、八卦創作的時代

「八卦」相傳是「庖犧氏王天下」時作的,《周易.繫辭》和《說文解字敘》都這麼記載著。所謂庖犧氏,可以認為我國上古史上一個漁獵時代的代表。因此,八卦很可能就是我國漁獵時代製作和使用的簡單表意符號。

2、八卦取法的對象

漁獵時代的初民們,「近取諸身」,發現人類中有男性和女性,生理上截然不同;又「遠取諸物」,發現天總是相連而無際,地卻是常被河川隔斷而有缺陷。於是畫「—」(陽爻)代表男性、天象,以及一切陽剛之物;畫「––」(陰爻)代表女性、地象,以及一切陰柔之物。但是天地之間,事物至多至繁,不是陰陽兩符號所能全部代表。於是先民們又把「—」、「––」的符號平行重疊起來,於是有了八卦。

3、八卦代表的意義

「八卦」代表的意義是什麼?現在已經無法詳細而正確的知道了。《周易》十翼的《說卦》,以為八卦代表的意思是這樣的:「乾為天;坤為地;震為雷;巽為風;坎為水;離為火;艮為山;兌為澤。」當然這只是後人演《易》之詞,絕不真正是八卦原始的含義。

教授:好,這裡我們講到,我們的漢字最初是怎麼樣創造的,我們這裡引到《說文.敘》裡面的說法。《說文.敘》裡面告訴我們,文字初造最早說到庖犧氏。這裡先了解一下庖犧氏是何許人,可能有同學會問,不是叫伏羲嗎?怎麼現在又叫庖犧?一定有這個疑問。原來你記得課本裡或者老師們都跟你們說有個「伏羲氏」,是嗎?怎麼現在冒出一個「庖犧」,還有一個「包犧」,還有一個「宓羲」,他們是四個人嗎?還是怎麼回事?這裡我大略先說一下,以後我們在形聲的時候再細說。

剛才我們說文字學廣義的包含三個:形、音、義。研究字音叫聲韻學。在聲韻學上,清代乾隆年間出了段玉裁,註我們的《說文解字》,還有一位大學者叫錢大昕,他對字音裡面的聲這一塊特別有貢獻。

板書:

 

 

 

一個字的字音是由聲和韻拼起來的,這個明白嗎?聲韻。我剛才說錢大昕他對古聲這方面特別有貢獻,他裡面有一項說到,「古無輕唇音」,古代聲方面沒有輕唇這個聲音。什麼是輕唇?本來這應該留到後面我們講字音的時候再來說的,現在不得已要先說一說,因為形音義三個,無法分開來講。講到古聲,錢大昕的發現,有兩大發現,一個叫「古無輕唇音」。

板書:

古無輕唇音

什麼是輕唇?我們發聲的部位,氣流出來,碰到兩唇阻礙,然後再放開。注音符號有這個字。

板書:

ㄅ、ㄆ、ㄇ(略帶鼻音,重唇)

ㄅ、ㄆ、ㄇ(波,坡,摸)。ㄅ、ㄆ,同學們試試看,現在讀讀看,「ㄅ(波)」、「ㄆ(坡)」。再把手放在嘴唇前面,讀「ㄅ(波)」、「ㄆ(坡)」。再來一次,「ㄅ(波)」、「ㄆ(坡)」,好。你會發現,發音的部位,發音的方法是完全一樣,雙唇緊閉,氣流出來,「ㄅ(波)」、「ㄆ(坡)」,唯一的不同,讀「坡」的時候,氣很強烈衝到你的手上。再來一次,「ㄅ(波)」、「ㄆ(坡)」,好,感覺到嗎?

同學們:感覺到。

教授:這三個音ㄅ、ㄆ、ㄇ(波,坡,摸),「摸」是帶鼻音,這三個聲音,所謂的重唇音。輕唇是什麼?上齒扣住下唇,成為阻礙,讀「f」。

板書:

f(上齒咬下唇為輕唇)

教授:英文的F,「f」。大家試試看,讀「f」,上齒咬下唇,「f」。再試一次,「f」。能清楚感覺到發音的方法,上齒咬住下唇,是嗎?

同學們:是。

教授:如果有人他是現在說的什麼地包天,知道地包天嗎?不知道?下巴比較凸出來,上齒就比較不容易咬到,是吧?試試看。其實這都不存在問題,他用點心,一樣能發「f」,這是輕唇音。錢大昕他對古聲的貢獻,這是一大貢獻,古代的字音裡面沒有這個字,ㄈ(f)。反過來說,現在讀輕唇的字,古代一定是讀成重唇,反過來,叫古無輕唇音。伏羲,庖犧,包犧,宓羲,現在能分清楚了嗎?以前你只認識一個伏羲氏,古代沒有這個伏羲氏,它應該讀什麼?庖犧氏,或者包犧氏,或者宓羲氏,清楚嗎?很好。原來繞了一大圈,才忽然明白。好,這個伏羲、包犧弄清楚了。

說那時候他作八卦,畫八卦。八卦是什麼?你說,八卦,這好難,玄之又玄,八卦。我們中國文字都已經把我們搞得頭昏腦脹,八卦我更麻煩了。你說沒有文字之前,庖犧氏那個時代,他能創造這個玄之又玄的八卦嗎?不可能吧?那時連文字都沒有,他怎麼能造出這種玄之又玄的八卦來?這可能我們又是對八卦的一種誤解。

先問第一個,八卦是玄之又玄嗎?先了解這個問題。根據《說文.敘》說,庖犧氏那個時代開始用兩個符號來代表陰陽兩種事物,可見當時是非常簡單。《說文.敘》裡面說,「近取諸身,遠取諸物」。這是先人,我們的祖先、先人,他們的科學常識,你一定能肯定,絕不如我們,因為那時他沒有望遠鏡,是吧?我們的祖先,他們的科學常識一定不如我們現在,沒有望遠鏡,也沒有顯微鏡,所以他們只靠肉眼來看到他眼前的事情。肉眼能看到的,「近取諸身」,就是他眼前能看到的。我們這裡就說道,他就發現,人體男性、女性生理上截然不同,因此他就用兩個符號。

板書:

—(陽爻)  ––(陰爻)

如果這兩個符號是文字的話,那是最簡單的文字,是吧?他那時根本還沒有文字。我們這一節講的是什麼?文字的初創。還沒有創造文字之前,有這麼一個伏羲、庖犧、宓羲,這麼一個人,他創造這兩個符號。—(陽爻)這個代表男性,––(陰爻)這個代表女性。然後它(—陽爻)又代表天,因為天看到永遠是那樣無窮無盡,無窮無盡連起來的;(––陰爻)這個代表地,地常常被長江大河隔斷,有斷裂,這是地。(—陽爻)再引申意,男人力氣比較大,他去種田,他去打獵,所以引申為一切陽剛的事物;這個(––陰爻)符號就用為一切陰柔的事物。陽剛的事物用動物來比喻,我們的祖先一直到現在,都認為龍這樣東西是能量最強,牠能潛、能飛,見首不見尾,認為牠的能量最厲害,所以想像中的龍牠能量很強,陽爻又可以用龍來代表它。這是說這兩個符號本來是先民最早用來代替他想像中的男人、女人、天、地、龍、馬。這是陽爻、陰爻。這兩個符號只代表最基本的情況,當然他慢慢就把它重疊起來。

板書:

(乾卦)   (坤卦)

就是後來的八卦。所以,八卦本來就是代表非常簡單、非常原始當時的一種現象,先民們用它們來代表眼前能看到的最簡單、最原始的一些現象。同學們會問,八卦現在我們書本上引的有乾為天,看到嗎?坤為地,這些肯定不是當時初造八卦就已經有的,這一定是後來演繹演出來的,這是八卦。重疊成八卦,八卦再互相重疊。

板書:

有了六爻。八卦重疊成多少,好簡單的數學,八乘八,六十四卦,就演變成六十四卦。現在我們看到的《周易》就是六十四卦。這六十四卦是那樣玄妙,那樣不容易理解嗎?其實不是的。看乾卦這六個爻重疊,這個卦象叫乾卦,它從底下往上算,一二三四五六,最底下這個一它稱初,它碰到陽爻它稱九。大家會問為什麼用九來代表陽爻?有哪位同學能告訴我?

學生:數字一和九之間,就是九是最大,是不是這樣意思。

教授:你是說一到九,十又歸一了,對,這沒錯。但是在這裡不是這個意思,在這裡剛才記得坤卦嗎?八卦是三爻,八卦的三爻,陽,乾卦是陽,可以包陰,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所以用九。在《易經》裡面,六十四卦裡面,如果碰到陰爻?它不用九,它用什麼?六,因為陰爻是六。這是《易經》裡面用九代表陽爻,用六代表陰爻,它的原因是陽可兼陰,陰不可兼陽。所以這兩個加起來是九,這邊這一部分坤卦,六,現在清楚嗎?

我們再稍微了解一下《論語》裡面提到孔子怎麼樣?晚而好易。他曾經韋編三絕,韋是皮的繩子。古代的書不是我們這個紙的,是竹簡那一類,用最牢固的皮的繩子(那個時候還沒有尼龍繩,最牢固是皮繩子),用皮繩子穿的《易經》,孔子翻爛過三次,叫「韋編三絕」。用皮繩子編成的《易經》,三絕的絕是斷絕,孔子研究《易經》那樣的深入。經他一整理,所以《易經》也成為孔子教他的學生們六種教材的一種。哪六種教材告訴我?《詩》《書》《禮》《易》《樂》《春秋》,稱為六經。如果《易》是那樣玄虛,孔子他會拿來教學生嗎?在《論語》裡面我們又看到「子不語」,四個字告訴我,「怪力亂神」,子不語,他不談論這些。孔夫子他講的、傳授的都是做人做事的道理,那些怪力亂神,我們孔夫子他不說。由此可見,它絕對不是怪力亂神的《易經》,它應該就是跟其他經書一樣,來教導學生做人做事的道理。這有疑問嗎?

好,我們現在舉一個例。我們現在發現承傳傳統文化是非常重要的,而且我們弘揚傳統文化,除了我們本身受益,也帶給我們後世子孫最大的利益。如果傳統文化斷絕了,那我們後世子孫就無從知道我們傳統文化是那樣的光輝。如果這個理念你贊同,譬如說你我他三個人覺得我們來成立一個傳統文化研究班,來推廣傳統文化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我們三個臭皮匠大家一起聊天,覺得成立一個傳統文化研習班非常有意義,然後,就準備成立這麼一個研習班。

板書:

初九:潛龍勿用。

我們剛才準備成立國學研習班,這個構想是一個構想,用龍來代替,它是個構想。這個構想,你我他一起聊天的時候聊出來的這個構想,構想很好,但是還沒有真正能做到,所以叫勿用,「潛龍勿用」。我們這個構想好像龍還潛在水裡面,這是初九,乾卦的初九告訴我們「潛龍勿用」。

然後,我們三個人既然認同這個構想非常好,我們就各盡所能去策劃這件事,他這個地方的人員熟悉,他負責去找地方,總要有個場所;我善於打雜,將來研習班成立了,我負責清掃工作;你善於跟政府官員去溝通,成立公司,你去辦這個事。我們三個人大家一起合力努力,往這個方向去努力。公司終於申請下來了,地方也找到了,打掃了,我天天搞得很乾淨。這叫什麼?

板書:

九二:見龍在田。

第二爻,九二,它總算「見龍在田」。我們這個構想終於有點眉目了,公司成立下來了,好像這個龍,本來是潛龍,現在好像在田地裡面冒出個頭來了,有點眉目,「見龍在田」。

一件事情往往不是那麼順利,能夠永遠不會碰到挫折的,所以我們需要堅持,我們需要努力。第三爻,第三個階段,九三。

板書:

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

事情碰到困難,不是那麼通暢,你我大家都為這個目標努力堅持。記得曾子在《論語》裡面說到一個士要如何?

學生:「士不可以不弘毅」。

教授:很好。士不可以不怎麼樣?弘毅,「任重而道遠」,要有弘毅的精神。我們為這個構想,推行傳承國學、傳統文化,我們要有弘毅的精神。所以第三個階段,「君子終日乾乾」,你千萬不要讀干干,「乾乾,夕惕若厲,無咎」。一個君子就像《論語》裡面說的士,君子,為著理想,為著傳承弘揚傳統文化,需要終日乾乾,從早到晚不要忘記,如臨深淵,如履薄冰,一步一步落實往前走。「夕」是晚上。從早終日乾乾,一直到晚都能夠那樣努力為這個事情去策劃、去實踐。這是九三。到九四是說什麼?

板書:

九四:或躍在淵,無咎。

無咎,後面還有個無咎,「或躍在淵,無咎」。「淵」,水裡。你這個事情,雖然我們很努力、很樂觀往前去做、去奮鬥,可是往往有時會帶來一些、會碰到一些挫折,好像這個龍一下又掉到水裡去了,「或躍在淵」。可是我們不忘終日要乾乾,這樣一步一步克服,到:

板書:

九五。

我們原來為了推行傳統文化,成立這麼一個研習班,這麼一個構想。經過我們的努力,一步一步到第五爻的時候,它就告訴我們。

板書:

九五:飛龍在天。

成功了,做得很好,「飛龍在天」。「飛龍在天」,表示這個事情成功,很順利,社會大眾都能夠非常踴躍的來參與這個。我們剛才說什麼?想成立一個國學研習班的這個計畫,社會大眾都非常踴躍參與,這叫什麼?「飛龍在天」,很成功!只要我們很努力,這個構想是很好的,目標是很正確的,一步一步克服,終於能夠「飛龍在天」。

板書:

上九。

你說從底下往上數,初、二、三、四、五,怎麼不叫六?它叫上九,它不叫六九。最上一爻,從底下往上數,初、二、三、四、五、六,上九:

板書:

上九:亢龍有悔。

「亢龍有悔」。這告訴我們什麼?雖然你事業做得非常成功,「飛龍在天」,《易經.乾卦》裡面第六爻它警惕我們,你可不能夠志得意滿,千萬不能驕傲,你還需要終日乾乾。不然你就會怎麼樣?有悔。「亢」就是驕傲的意思。

所以,我們是粗略的舉一個例子,來說明庖犧氏所創的八卦,最早是一個陽爻、陰爻,代表男人、女人、天、地現象,那個時候絕對不是玄虛的,哪怕演變到最後,孔子整理,也都是做人做事的方法。因此在乾卦後面。

板書: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這是孔子加上去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意思告訴我們,我們看到《易經》的乾卦,孔夫子告訴我們,一個君子,一個讀書的人,進德修業,我們要像天行健。什麼叫天行健?天體的運行是那樣永恆不息。健,永恆不息。天,天體。我們看到太陽早上從東邊升上來,晚上西邊落下去,今天這樣,明天這樣,今年這樣,明年還這樣,幾千萬年以前這樣,幾千萬萬年以後還是這樣。健,永恆。君子以自強不息,我們人(君子)進德修業,修養自己道德,增長自己的學識,進德修業,我們要效仿天體那樣永恆,那樣自強不息。這是孔子在乾卦後面加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現在天文學讓我們看到更多的天體,以前孔子的時代,他大概就看到太陽、月亮。現代天文學望遠鏡,在地球上的望遠鏡,覺得還有大氣層的阻隔,因此把望遠鏡放在太空船上,沒有大氣層的阻隔,可以看到最遠的星。當然說最遠只是目前能看到的最遠,將來說不定還能看到更遠。

又發現銀河系,不知道各位認識銀河嗎?如果你們不認識銀河,表示你們只住在城市都市裡面。以前說人家住鄉下說他是土包子,那你住都市應該是洋包子,洋包子只看到霓虹燈,沒有看到天上的銀河。希望沒有看過的同學,哪天你就在我們這,晚上的時候仰頭往上看,有一道非常明亮的、發白的,跟夜空不太一樣,一條,那叫銀河,像銀色的、銀白色的。

我很早就認識,因為我是土包子。小時候,就在家鄉,躺在外婆門口一個大石板上,他們說七夕,七七這一天晚上,半夜,銀河這邊的牛郎跟銀河這邊的織女,在半夜他們兩個會跑到銀河中間相會。我好奇,我就躺在石板上等,結果常常,不止一年,總是沒看到。原因?都睡著了。所以我很早就認識銀河。

現在明白,現在的望遠鏡,銀河裡面有幾千還是幾萬個太陽系。太陽系知道嗎?太陽,圍繞它的這些行星,我們地球算一個,還有水星、火星、金星種種,七個還是九個、八個,這些行星圍繞著太陽轉,我們說這一群叫太陽系。以前古人總以為太陽最大,其實這一個太陽系在銀河裡面,好像是幾千,還是幾萬,還是幾千萬,數目我不記得,就是非常多的太陽系。讓我們感覺到宇宙是這麼大,才更讓我們曉得我們自己有多渺小,千萬我們不要驕傲,你實際上太渺小了。

以前,我對這方面的常識不夠,曾經作一句詩「風卷星河下碧溪」。也許有同學不知道,我寫在這:

板書:

風卷星河下碧溪。

這是我以前作的一句詩,你讀一遍、讀二遍,你會覺得它很美,夜晚;前面的一句是「南華誦罷夜如水」。

板書:

南華誦罷夜如水

南華是什麼?知道就告訴我,別那麼客氣。樹師告訴我:

學生:《南華經》又稱《莊子》。

教授:《莊子》又稱《南華經》。《莊子》,道家的《莊子》,我喜歡讀。這是說什麼?讀完《莊子》,正是到了晚上,又是夏天,讀完《莊子》,滿胸的書味。讀完《莊子》,「南華誦罷夜如水」,很清涼,窗外一望,「風卷星河下碧溪」。字面上覺得很美,是吧,現在想一想,那叫無知的狂妄,是吧?風能夠把天上的銀河卷了下碧溪嗎?銀河是那麼大,銀河剛才我們說有多少個太陽系,我弄不清楚,幾千還是幾萬,如何能夠風把它卷了下碧溪?文學跟真正的科學有時候不能夠並論。

說到八卦,是先民最早他用來表意的符號,它絕不可能很高深,它一定是很簡單的意思。到了孔子,經過他一整理,本來是一本普世用的書,經過孔夫子一整理,就成為六經的一本,就成為為人處世的道理,像剛才我們舉的例子。

剛才講的我們文字的初創,說到八卦。各位同學有什麼疑問嗎?可以提出來。不要緊,暫時沒有疑問,如果碰到疑問,以後隨時提出來。現在徐樹師同學,請妳把後面「結繩」繼續讀:

學生讀誦:(二)結繩

如何用結繩的方法表示意思?唐孔穎達《周易正義》引東漢鄭玄的話,說:「事大,大結其繩;事小,小結其繩。」說得比較簡單。唐李鼎祚《周易集解》引《九家易》說:「古者無文字。其有約誓之事,事大,大其繩;事小,小其繩;結之多少,隨物眾寡。各執以相考,亦足以相治也。」就比較詳細了。這些尚近情理的推測啟示我們:

1、結繩的目的

代替文字以為約誓的記錄。

2、結繩的方法

(1)大的事物,結大結。(2)小的事物,結小結。(3)結的多少,表示事物的多少。

3、結繩的判斷

(1)各關係人分執繩結相同的繩子。(2)屆時共同回憶繩結代表的事物。(3)確定繩結的意義。

4、結繩的效用

使人民的約誓有繩結作憑據,而減少糾紛。

林勝邦《涉史餘錄》記載琉球所用之結繩,分指示、會意兩種:「凡物品交換,租稅賦納,用以記數者,則為指示類;使役人夫,防護田園,用以示意者,則為會意類。」他們結繩的材料,據說多用藤蔓、草莖或樹葉。蔣善國《中國文字之原始及其構造》記載祕魯人利用「結子」的記事方法:「凡人民之統計,土地之界域、各種族及兵卒之標號、命令之宣布、刑法之制定,以及死者之墓誌,莫不賴之。甚至由遠省來者,無論觀風進貢或宣戰等,必須帶結子以為通告之符信。其法以一主繩繫有定距離之各色繩子。於各小繩上,因事之種類,而各異其結,且以各種顏色以代表等等事項;如紅色代表軍事及兵卒,黃色指明黃金,白色表明銀及和睦,綠色象徵禾榖等類。又單結表示十,雙結為二十,重結為百,二重結為二百,餘類推。古祕魯各城中皆有專門講解結子之官吏,名為『結子官』。此種官吏對於結子講解之技藝極為嫻熟,惟須藉口語之助,始能將意思達出。現今祕魯南方之印第安人尚有精通古代所遺留之結子者。」這些材料,都可以使我們對於結繩的情形有更詳細的了解。

教授:好,這裡提到沒有文字之前,除了剛才我們說的,用最簡單的符號陰陽兩爻來代替心中的意思之外,還有就是結繩的傳說。這裡我們課本引的都非常詳細,我們就不必在這裡重複的說它。接下來各位看下面書契。妳幫我念一遍:

學生讀誦:(三)書契

相傳「初造書契」的是倉頡。這不但見於《說文解字敘》,也見於《世本》、《韓非子》、《呂氏春秋》、《淮南子》、《漢書.藝文志》、《論衡》等書。倉頡是什麼時代的人?《說文》根據《世本》,以為是「黃帝之史」;章太炎先生在《檢論》卷一《造字緣起說》中云:「一二三諸文,橫之縱之,本無定也;馬牛魚鳥諸形,勢則臥起飛伏,皆可則象也;體則鱗羽毛鬣,皆可增減也;字各異形,則不足以合契。倉頡者,蓋始整齊畫一,下筆不容增損。由是率爾箸形之符號,始為約定俗成之書契。」所說最為明正通達。倉頡以前,各部落所作表意的符號並不一致,倉頡很可能就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主持統一文字的人。

教授:好。這一段告訴我們,傳說的中國文字的創始是由倉頡創造文字。我們應該這樣理解,為什麼要創造文字?文字是用來記載我們的語言。語言是做什麼用的?說話幹嘛?是要來表達我們內心的意思,用語言說出來。所以語言也好,文字也好,都是用來表達我們內心的意思。在沒有語言之前,更早的時候,我們的初民那時候只有幾個簡單的聲音,用來表達他內心的意思。還沒有語言的時候,經過很長期的進化,才有簡單的幾個聲音,慢慢衍生為語言。剛才我們還說過,古代沒有什麼?沒有輕唇音。也就是說,輕唇音,語言這個輕唇音是後代才衍生出來的。所以最早沒有語言之前,先民們只有幾個簡單的聲音,加上他肢體的表達,來表達他內心的意思。後來有了語言,可以說話說得很清楚了,「我不喜歡你」,說得很清楚了。可是語言它受到時間、空間的限制,我在這講話,在房子裡面的同學們可以聽到,隔遠了他們就聽不到,受空間的限制。我今天講的,我現在講的,講完了以後,也聽不到了,受時間的限制。所以語言受時、空的限制,無法傳之久遠。

漸漸我們的先民覺得光有語言還是不夠用的,因此漸漸有最簡單的文字出現。那麼文字,大家要弄清楚,絕不是一個人所能創造,這個有疑問嗎?文字也絕不可能是倉頡這麼一個人創造,文字不是一時、不是一地、不是一人創造的,明白嗎?因此不同時、不同地方,南方的人創造一個字,北方的人創造的一個字,寫起來不一樣,可是意思是一樣的。所以它就會怎麼樣?這時由於不同的南北或者是先後造出來字都不同,因此我們先確認文字不是一個人、不是一個時間也不是一個地方,它創造是這麼樣一個情況。所以傳說裡面說倉頡創造文字,我們這裡最後兩句話大家一起看,讀出來我聽:

學生們讀誦:倉頡以前,各部落所作表意的符號並不一致,倉頡很可能就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主持統一文字的人。

教授:有問題嗎?很清楚了吧,因為文字不是一人、一時、一地造,因此他很可能是第一個出來統一一下,你造的這個字跟他造的字意思一樣,統一一下。秦代不是有李斯嗎?李斯統一文字。可能倉頡是最早各部落造的文字不同,他做的統一工作,我們往往說他是創造文字的人,應該這樣理解,有問題嗎?接下來,徐樹師妳幫我讀下邊這一段,從甲骨:

學生讀誦:(四)從甲骨文推斷漢字的初創

甲骨文字是殷商時代刻在龜甲和牛胛骨上的文字。殷人信鬼神而喜占卜。占卜的時候,先在龜甲上鑽孔然後再燒,視其裂紋以定吉凶。占卜的人再把所占的事記在甲骨上面。多數是刻上再塗墨或硃砂,也有用筆寫上而不刻的。甲骨文在隋唐時代就有出土,未有人注意。清光緒年間,有人以甲骨分龜板、龍骨二種,當藥材賣給藥店。光緒二十五年(一八九九),王懿榮在甲骨上發現文字,從此為人所重視,私人挖掘出售甚多。民國十七年,中央研究院與河南博物館合作發掘,在河南安陽縣小屯村(殷墟)先後獲得甲骨十一萬片,據董作賓的估計,總字數在三千以內;李孝定集其可識之字,有一千三百七十七個。其中有「依類象形」的初文,也有「形聲相益」的字。象形字沒有固定的構造,可以隨意增減。如龜字,可有尾,可無尾,或正,或側,或兩足,或一足,或無足。會意字比現在更明確,如牧字,牧牛則加牛旁,牧羊加羊旁。犬、豕、馬、羊、鹿等字,都可加匕或土,以分雌雄。形聲字是由初文加山、水、土、阜、人、木等偏旁而成,其中部分可以認為是初文的繁文異體。

安陽是殷朝盤庚的故都,小屯村的東、北及西北方,都有洹水環繞,正是《史記.項羽本紀》所說:「項羽乃與期洹水南殷虛上」的殷虛。盤庚遷殷約在西元前一三八四年,上距黃帝建國大約相隔一千二百多年。殷虛所得的甲骨文既已近三千之多,而且包括了初文和孳乳字,顯然不是短時間中所能創造,必有長久的演進過程,那麼我們相信:在黃帝之時,中國文字當已產生。因此,《說文解字敘》所說黃帝之史倉頡初造書契,可能性就很大了。

教授:這一節我們了解到,傳說的黃帝之史倉頡造文字,剛才我們已經說明白,他可能是統一文字的一個人。但是從此我們也了解到,那個時代是不是確實已經有文字?我們從甲骨文的資料來慢慢的理解它。先說甲骨片有多少,有同學知道嗎?這裡面說了,多少?

學生:十一萬片。

教授:對。甲骨的出土雖然很早,唐代就已經有,但是不受重視,要到清末,一八多少年?

學生:一八九九。

教授:離現在多久,算一算告訴我。

學生:一百一十六年。

教授:對。現在是二O一五,你減掉前面一八九九。所以甲骨文的歷史,前後只有一百年多一點,也就是從清朝末年那時出土,有這麼一位王懿榮的人發現上面有文字,才被大家注意。我們都知道,清末時候外國侵略我們中國,八國聯軍搶走我們很多的寶貝。我們很擔心我們出土的甲骨片,這些我們的文化遺產、文化寶貝,會不會也被他們搶光?很擔心。這裡可以告訴各位,還好,總共是十萬片多一點,出土的時候,因為這很難計算仔細,因為有的整的、有的碎的。我們這裡記的是十一萬片,而實際也不是非常準確,是十萬片多一些。

董作賓,是研究甲骨文四個大家裡面的一個。誰能告訴我,甲骨四大家是誰?羅

0

  • 标题点击下载
  • 56-181-0001 下载
  • 56-181-0002 下载
  • 56-181-0003 下载
  • 56-181-0004 下载
  • 56-181-0005 下载
  • 56-181-0006 下载
  • 56-181-0007 下载
  • 56-181-0008 下载
  • 56-181-0009 下载
  • 56-181-0010 下载
  • 56-181-0011 下载
  • 56-181-0012 下载
  • 56-181-0013 下载
  • 56-181-0014 下载
  • 56-181-0015 下载
  • 56-181-0016 下载
  • 56-181-0017 下载
  • 56-181-0018 下载
  • 56-181-0019 下载
  • 56-181-0020 下载
  • 56-181-0021 下载
  • 56-181-0022 下载
  • 56-181-0023 下载
  • 56-181-0024 下载
  • 56-181-0025 下载
  • 56-181-0026 下载
  • 56-181-0027 下载
  • 56-181-0028 下载
  • 56-181-0029 下载
  • 56-181-0030 下载
  • 56-181-0031 下载
  • 56-181-0032 下载
上一篇文章:汉字入门 (刘克雄教授讲)    下一篇文章: 汉字入门(共32集) 完整讲记 阅读下载(PDF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