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时间:时间载入中……
为何没有孝心

本文二维码,扫码即可转发
发布日期:2014年07月25日  来源:正定居国学文化  点击:763次  发布者:管理员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很多朋友在接触传统文化教育后,逐渐对传统文化生起信心和 欢喜心,乐于随学随行。但是也常有朋友内心还是障碍重重,苦于无法让传统美德之首要——行孝之心切实融入自心,让传统文化的理念融入自己的日常生活,产生 真实的受用。这种对善知识迫切的向往,令人欣慰,这也正是德行教育的魅力所致,唯有唤醒人们本源处良善的灵性,才是人生获得幸福获得快乐的保障。


古人云:百善孝为先。可见「孝」为人道之切要。《孝经》亦云:「人之行,莫大于孝。罪莫大于不孝。」但是,由衷地从内心生起孝心,力行孝道,并非人人轻易 能至。贤能的古德似乎早已预见了后人的迷茫,在《德育古鉴》中为我们总结了不能行孝道的以下几种原因:

    

第一个是「娇宠」。过于被娇宠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是很难生起孝心的。别看小孩儿小,但是他们 心里很清楚,擅于察言观色,长辈这次放纵他,下次他就更肆无忌惮,日子久了,恶习也就慢慢养成了。现在我们也常常看到一些老人,明明看到孩子在做坏事,比 方随地小便,毁坏花草,还认为这是孩子的天真,甚至笑脸相对。还有一些做父母的,不能正视孩子耍的小心眼,明明是一件应当制止的事情,却在孩子的撒泼胡闹 中妥协,放弃正确的判断,这样被宠坏的孩子,日后孝心是不容易生起的。


第二是「习惯」。成长中养成的坏习惯,也会令子女生不起对父母的孝敬之情。父母虽然对子女有很大的恩德,可是做子女的常常感受不到。因为接受这方面的教 育,思维这方面的内容太少了,也很少感念父母的恩德。相反子女平常对父母说话粗鲁,怠慢,父母如果不管,时间长了,便敢冲撞父母,和父母对着干,久之就形 成顽固的坏习惯。自己内心的无明愚痴,也会障碍孝心的苏醒。


第三是「乐纵」。只管自己贪图享受,嫌弃父母多事。很多子女长大独立后,渐渐不需要父母照顾了,就把父母支得远远的,生怕父母妨碍自己的生活,这也是生不起孝心的原因。

    

第四是「忘恩、积怨」。「夫恩,习久愈忘。」父母对子女的「恩」,时间长了,很容易忘掉。 「怨,习久愈积。」怨,反而时间越久越易累积。做父母很不容易。母亲怀胎后,吃饭不舒服,睡觉不舒服,翻身不舒服,喝凉水不舒服,喝热水也不舒服,走路不 舒服,弯腰也不舒服等等。母亲一直承受着孕育后代的这个躯体,整整十个月的煎熬,把子女生下来后又要照顾子女的吃喝拉撒。含辛茹苦抚养长大,最好的东西都 给了子女,青春、财富乃至健康。甚至有的父母为了子女过得好,还造下种种罪业。在世间,父母之恩是对子女最大的恩赐。但是却常常被忽略淡忘。试想,我们自 己饿时,人家给我们一碗饭,很容易就会感动,但是对待供养我们衣食的父母,却经常抱怨嫌弃,认为父母对我们的一切都理所当然。这样的心理,也是难以生起孝 心。


第五是「私财」。钱财总希望自己拿着才最放心,最好父母的钱也能给自己。「财足则忘亲,财乏则觊亲,求财不得则怨亲。」钱财富足时就把父母忘了,囊中羞涩 时,总希望从父母那里拿点,如果父母帮不上忙,就抱怨父母没本事、穷酸。如此之心,又怎能行孝呢?     


第六是「恋妻子」。「有美味钱财,欲以娱妻宠子;有良辰佳会,欲以拥妻抱子,而悦亲之念遂微 也。」 夫妻好和,固是一家乐事,然当自己襁褓之时,父母养育之苦,妻子又在哪里?如今父母待到儿子成人,娶得媳妇,不胜欢喜。但儿子娶妻养儿后,耽著自己的小 家,而忽视父母者时常有之,有此自私心当然障碍孝心的生起了。反之,「恋丈夫」也是这个道理。     


第七是「争妒」。虽然无论什么样的儿女在父母心中都是一样的,但是从外相上看,似乎我们孝顺父 母多一点,父母就爱我们多一点;我们逆着父母,相对来说爱就少一点。总是在自己的得失问题上斤斤计较,在看待父母对自己子女的问题上,猜疑父母是否偏心, 对兄弟姐妹心存嫉妒,这样的心理,也会令我们生不起行孝的真心。     


《德育古鉴》对不能行孝道者深入精辟的归纳,正是古德对我们后世子孙的谆谆教诲,也是对世人心 理深刻的剖析,我们理当好好以此比照自心,从问题的根本处来反省自己,这样才能真正生起无伪的孝心。行孝不能等,诚如文中所言:「生身父母一去不返,上天 下地寻觅无门,悔何及矣!危乎危乎!」借此,将古德之教导,整理出来与大家共勉,愿天下子女都能闻思古圣先贤之教诲,广行孝道,家中老幼和睦团圆。



156
上一篇文章:我有一个温暖的家 感人儿歌 附歌词    下一篇文章: 六尺巷的故事 

返回顶部